第一篇:建立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机制
建立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机制
摘要:按规划统筹建设、统配财力,是部队党委理财的核心内容和有效手段,是实现部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就是要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现代后勤要求,促进各级党委依法科学理财,推行精细管理、精确保障,进一步规范部队财经运行秩序,全面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实现部队建设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关键词: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机制
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机制是指通过财力资源内部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其部队财力资源按规划统筹建设、统配财力这种特定的功能。其内容主要包括: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的民主决策机制、制度规范机制、协调机制、计划机制、绩效评价机制等。
一、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的民主决策机制
民主决策机制是指用于规范领导决策行为,通过预定的程序、规则和方式,确保决策能广泛吸收各方意见、集中各方智慧、符合当前实际、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制度设计和程序安排。部队财力统筹统配的民主决策机制就是指为了达到部队建设的一定目标,运用一定的方式和广泛收集信息,系统地分析主客观因素,提出多种军费分配与使用的备选方案,根据历史的经验、以科学的方法和集体的智慧从中选择 和确定经费使用方案,并通过有效的民主监督,使部队各项经济活动能够按照预算严格执行。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的民主决策机制就是经费民主决策的制度设计和程序安排。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部队的特殊性质,即它的经济活动有些会涉及国防或部队的重大保密事项,所以这里的民主是区分层次和范围的。对于不涉及保密事项的内容,应实行全面的民主,涉及秘密事项的也应在一定范围内实行有限民主。
二、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的制度规范机制
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的制度规范机制是指根据管理理论和部队财力统筹统配需要,合理地制定财力按规划统筹建设、统配财力的组织规程、基本制度以及各类管理事务的作业流程,以形成统一、规范和相对稳定的财力资源统筹统配的制度体系,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这些组织规程、制度和流程进行实施,使得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活动的井然有序和协调高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规范机制就是要建立一个按规律办事,按制度办事的工作氛围。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的效率和有效性依赖于一个合理且完善的制度体系。制度规范机制就是首先要在制度不完善或不规范的领域进行制度创新,弥补制度真空或替换滞后制度。其次制定新制度的同时,各种非正式的制度同样不可忽视,只有把各种正式的制度安排、实施机制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有机结合起来,财力资源的统筹统配的制度规范机制才能真正实 现。
三、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的协调机制
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的协调机制主要是指按照规划建设原则,把经费与资产实施一体化管理,将部队资产纳入预算系统,根据军事资产构建、物资器材的战备储备和周转库存的需要,统一分配和使用经费。将资产纳入经费统一预算中,将部队资产与各项经费纳入预算统筹安排,合理确定新增资产构建计划,优化财力配置。
四、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的计划机制
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的计划机制是指根据现代管理理论和部队建设的规划,设计制定预算管理的组织规程、基本制度以及各类业务流程,使其预算管理工作符合标准化和法制化要求,最终达到高效统配财力资源,提高财力资源的使用效益的目的。计划机制强调要素的规范性整合,不能仅仅通过简单要素叠加、累积实现规划建设效果,要使各个功能要素和子系统在结构匹配、功能互融的基础上实现整体的、系统的整合。同时,计划机制要与管理规划工作整合起来,要通过完善制度、科学编制、从严执行、加强考核,提高计划机制的实际效果。
五、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的绩效评价机制
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的绩效评价机制主要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对照统一评价标准,按照绩效 的内在原则,对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行为过程及其绩效,主要包括:经济绩效、政治绩效和社会绩效,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的体系。建立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绩效评价机制,可以确立以“结果”和“追踪问效”为导向的财力资源统筹统配模式,提高部队经费使用效率,有助于单位或部门强化经费使用的责任感,形成统筹统配看结果的管理理念,也为财务部门财力监控统筹统配运行过程及效果提供了新的手段。
六、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的监督机制
部队财力资源统筹统配的监督机制主要是指部队党委、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以及与部队相关监督机构、监督人员,依照有关政策法规,运用价值形式对部队财力统筹统配活动进行的监察和监督活动。监督机制主要为了监控部队财力统筹统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纠正偏差,为真正解决部队按规划建设能力偏弱和“急需需求难保障、无效需求乱保障”等问题发挥有效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景鹏.政策制定的两个维度: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J].XX行政学院学报,XX(1).2、易光明,张永洪,肖思奎.经费与资产预算管理一体化探讨[J].军队财务,XX(8).
第二篇:建立双挂机制 统筹城乡发展
建立“双挂”机制 统筹城乡发展
中共菏泽市牡丹区委组织部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为适应这一要求,根据基层党建工作实际,我区自2008年1月份以来,组织开展了“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机关党组织书记挂任行政村党组织副书记,行政村党组织书记挂任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机关党组织副书记”的“双向结对互挂”(简称“双挂”)活动,有效调动了农村和城市基层党组织“携手共建”的积极性,推动了城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互动并进、协调发展,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该活动得到中央和省、市有关部门高度评价,《人民日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大众日报》、《山东新闻联播》等相继报道,《党建研究》、《山东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情况交流》分别刊发,并被省委组织部评为“全省基层组织工作调研成果二等奖”。
一、选好“双挂”对象。坚持“机关职能和村情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遴选城市100个机关企事业单位机关党组织与100个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村党组织确定为“双挂”对象,结成帮扶共建对子。按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五位一体”的要 1 求,区委制定了“双挂”活动实施意见和具体工作方案,公布“双挂”单位、人员名单,明确了双方责任。
二、制定“双挂”目标。按照“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要求,制定“双挂”活动5年目标,用5年时间,使综合实力较强的一类村,班子建设更加强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成为全区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和“样板村”;使发展步伐较慢的二类村,班子建设不断加强,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各项工作走向先进行列;使工作相对被动落后的三类村,班子战斗力明显增强,经济发展走出困境,各项工作打开局面,彻底改变落后面貌。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机关党组织各项工作全面加强,党员干部得到锻炼,工作作风不断改进,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全区80%的基层党组织到达“五好”目标,做到组织健全、设置合理、班子有力、制度完善;全区80%的党员达到带头学习讲政治,带头干事谋发展,带头创新争一流,带头服务比贡献,带头自律树形象的“五带头”要求,在抓党建、谋发展、促和谐中充分发挥表率作用。
三、明确“双挂”任务。机关企事业单位机关党组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促进村级班子建设。配齐配强村级班子,健全工作机制,帮助村党组织规范组织生活,指导村党组织开展好“三会一课”,加强对边远村和软弱涣散村班子治理整顿的指导,并建立起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长效机制;二是推进基层民主政治。指导村党组织加大村务、财务和党务公开力度,全面推行村级党组织活动、村务公开和村民议 2 事三位一体的“民主议政日”活动;三是化解农村矛盾。指导村党组织积极推行以“干部问事、群众说事、集体议事、限期办事、定期评事”为主要内容的“五事制”、村干部坐班制、群众事务全程代办制和公开承诺制,解决农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确保农村和谐稳定;四是推动经济增长。引导农民搞好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被帮扶村的自身优势和特点,因村制宜,合理规划,采取“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发展思路,推动集体经济快速增长。在劳务输出、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及时提供市场信息,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组织好实用技术培训,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通过“双挂”活动,使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一类村集体经济年收益达到5万元以上,二类、三类村有项目、有收入,基本解决村级组织“无钱办事”问题;五是繁荣农村文化。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抓好文化大院建设,立足村情、民情,注重宣扬主旋律,同时又要突出地方特色,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开展积极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六是解决实际困难。针对群众需求,积极协调联系,争取有关部门在政策、资金上扶持,同时,发动本单位党员干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各村党组织立足于自力更生,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主动作为。在积极争取帮助的同时,克服 “等、靠、要”思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及时汇报。将村中有关工作、村情民意等,及时、认真、全面向结对单位党组织汇报,以便结对单位采取相应帮扶措施。三是接受监督。在积极配合 3 结对单位做好帮扶工作的同时,自觉接受监督,确保各项帮扶措施落实到位、群众满意。四是提出建议。对机关企事业单位各项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各单位改进工作,转变作风,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格局。
四、搭建“双挂”载体。开展人才联训,实现城乡智力资源开发共享。一是“进城学经”。组织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到市区委党校等,通过跟班学习、集中培训、现场观摩等形式,学习城市先进管理理念和社区建设、管理、服务的先进经验,运用到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农村社区管理之中,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二是“下乡送经”。通过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流动党校、流动技校、科技下乡等载体,组成专家讲师团,将先进理论和科学技术送到田间地头。三是“外出取经”。依托高校举办村主干、村级后备干部培训班,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到本地和周边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培训,不断开阔视野,拓宽工作思路。四是“结对讲经”。深入农民家中开展以“讲方针政策、传致富经验、教科学技术、供经营信息、帮困难家庭”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党员互助“携手一家亲”活动。通过组建党群共富联合体、组建党员互助组、实施弱势党员关爱工程等,推动活动深入开展。单位党员和村里的贫困党员、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定期不定期到帮扶对象家中走访,帮助解决生产、生活的困难,梳理发展思路,制定具体措施,做到“定向、具体、及时、有效”帮扶。活动中,组建“多帮一”、“一帮多”、“一帮一”对子共526个。
五、落实“双挂”措施。重点建立四种机制:一是责任 4 机制。机关企事业单位机关党组织和村党组织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各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是帮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亲自抓、负总责;各单位机关党组织书记作为对方村党组织副书记,是直接责任人,每名党员干部都是具体责任人,认真组织和落实好帮扶工作,明确专门的科室和工作人员,负责组织、联系、协调和办理帮扶的具体事项;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制定计划时将结对村作为一个科室对待,列出帮扶具体计划、目标和措施,做到年初工作有安排,全年工作有措施,在年初安排计划、年底总结、召开有关“双挂”工作会议时,村党组织负责人要参加;村里研究工作时,机关企事业单位机关党组织负责人带领有关人员参加会议。二是考核机制。把城乡党的基层组织“双挂”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考核,并作为考核单位全面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年终进行考核,对完不成目标的在全区通报批评,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向区委说明情况并写出报告,并制定整改措施,限期改进。三是督促机制。区委组织部负责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实行年初布置任务,每季度一调度,半年一检查,年底大总结,推动活动不断深入。四是宣传引导机制。充分利用专题工作简报、标语、板报和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双挂”活动有关内容和最新动态,总结经验,推广典型,不断督促活动的深入开展。
“双挂”活动的开展,有效扭转了城乡各基层党组织之间“弹独奏曲、演独角戏”的局面,构建了城乡统筹的基层 5 党建工作“一盘棋”新格局,创新了党建工作理念,打破了城乡分割、自成一体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模式。全区城乡基层党组织坚持发展大于一切、重于一切,自觉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把城乡党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和谋划,增强统筹城乡党建资源意识,从领导体制、组织设置、活动方式、干部配备、党员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了党建工作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途径,同时注意发挥农村党组织的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城乡基层党建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双向受益、共同提高的工作局面。活动中先后配齐村班子9个,培养后备干部226名,确定党员培养对象238名,新建村级活动场所46所;培植各类专业村47个,引进推广技术项目380个,提供技术信息1680余条,举办各类科普培训班200多期,组建科技讲师团3个,举办科普大集15次,发放各种宣传资料2.6万余份(册),培训农民8000余人次;组建村级治安巡逻队100个,解决各类矛盾纠纷1730余件;修路 84.8 公里,打机井54眼,修桥涵32座,累计筹措资金1600余万元,帮扶困难党员群众650余万元,密切了党群关系。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入户走访群众1200多人次,带回有针对性的调研成果460余篇,进一步增强了机关党员干部“为民、重民、安民”意识,推进了机关作风进一步转变,城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2010年8月
第三篇:强化机制统筹协调(定稿)
强化机制统筹协调
推动人口计生综合改革深入发展
河津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背景介绍】
河津市总面积593平方公里,总人口40.3万。2010年全市实现区域内生产总值达186.4亿元,财政总收入23.4亿元。2006年我市被省人口计生委确定为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试点市。近年来,河津市党政一把手牢固树立抓计划生育就是抓民生、抓人口控制就是抓和谐发展的理念,牢固树立计生工作“第一责任人”意识,强化“五项机制”,落实“五个到位”,使全市人口计生工作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创新实践】
一是强化责任机制,做到领导认识到位。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每年的人口计生工作会上,历任的市委书记、市长都一再要求:全市各级领导一定要树立抓计生就是抓经济增长的理念,务必站在全局、民生的高度抓好人口计生工作。历任市委书记、市长亲自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把握全市人口态势,召开专题会议,分析人口问题,研究部署人口计生工作;在每季度经济工作汇报会上,都要求乡镇领导在汇报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同时汇报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市委、政府、人大督查乡镇工作时,每次都将计划生育内容纳入督查范围,同部署,1同考核;近年来,河津市党政主要领导下乡督查人口计生工
作已经形成制度,全市计生工作逐步迈上了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二是强化协作机制,做到部门配合到位。近年来,河津
十分注重发挥市人口计生领导组成员单位综合协调的作用,先后下发文件,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建立了每季一次的协调联席会议制度、经常性信息通报制度和年终目标责任
制考核奖惩制度,不断推进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新成效。在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方面,公安、工商、民政、劳
动、人口计生等部门密切配合,综合施治,实现了流动人口
信息的集中采集,集中管理,集中服务,全市初步形成了“党
政主导、部门参与、保障有力、综合治理”的流动人口服务
管理工作新格局。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方
面,人口计生、公安、卫生、药监等部门每年联合开展一次
打击“两非”专项整治行动,规范了B超和人工终止妊娠药
品的使用管理。在专项整治计划生育药械市场方面,计生、卫生、药监、工商、质监、公安六部门密切配合,对各医疗
单位进行联合检查,净化了计划生育药械市场,维护了广大
群众身心健康。在推动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违法生育专项查
处方面,组织、纪检、人事、计生等部门联合对领导不重视、工作进展缓慢的给予通报批评直至黄牌警告,推动城乡人口
计生工作均衡发展。
三是强化利导机制,做到奖励扶助到位。近年市委、市
政府根据中央《决定》和省委《实施意见》精神,紧密结合市情,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若干规
定》。其中,对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的就有20项措施,量化具体,操作性强,充分体现了民生普惠政策中对计生家
庭的优先照顾,深得民心。河津市已连续三年在农村义务教
育“两免一补”中,对农村独生子女在经济上给予特惠照顾;
对计生家庭个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费用给予减免;在城乡低
保中,对计生家庭给予优先照顾,对报考本市高中、职中的独生子给予加分优待,独生女更优待;对考上大学的独生子
及时发放奖励金,独生女发特殊奖;对双女计生户及时兑现
奖励金。在实施新型农村保险工作中,为全市农村计生家庭
按每人每年补助30%的标准,落实养老保险补助;2010年全
市城乡计生家庭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实现了全覆盖,使广大计
生家庭得到更多的经济实惠。
四是强化保障机制,做到人员经费到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人口计生局的班子建设,在2007年全市干
部调整中,市委严把干部选任关,克服重重困难,为计生局
选配了一名在基层长期分管计生工作且成绩突出的乡镇主
干任局长;计生局三名副职也优先从基层计生工作经验丰
富、扎实肯干、政策水平较高的乡镇干部中产生,配齐配强
了市人口计生局的领导班子。市政府连续三年为特困村级计
生专干发放紧急救助金17900元;连续两年为连续工作20
年以上且农村离岗的计生专干发放了补助金21500元;为在岗的乡村计生专干办理了意外伤害保险并附加意外医疗保
险,累计投保22485元;2010年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市政府积极筹划为农村离岗的计生专干落实固定补贴,使基
层计生人员的报酬待遇得到进一步落实。在经费投入上,市
委、政府按照中央《决定》要求,逐年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纵然在2008年、2009年金融危机对河津市经济冲击严重的情况下,也按照要求,足额投入到位。五年来,河津市累计
投入计生经费上千万元,其中奖励扶助资金400余万元,服
务阵地建设和免费服务经费400余万元,宣传教育投入200
余万元。
五是强化考核机制,做到责任追究到位。市委、市政府
坚持把计生工作纳入党政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坚决落实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及责任追究制度。多年来,不论
是市委研究使用干部,还是政府各项表彰,都事先征求计生
部门的意见。五年来,全市共否决评先评模资格26人,否
决拟任干部23人;先后公开查处了8名计生工作不力的乡
村干部,对态度不积极的两个乡镇一把手及时进行诫免谈
话,对工作进展缓慢的两个乡镇亮了黄牌,对清查出的16
4名违法生育人员依法严肃查处,大大维护了计生国策的权威
性。
【改革成果】
一、统筹协调能力进一步增强。河津市人口计生领导组
综合协调职能得到进一步发挥,协调机制健全,定期研究人
口计生工作,各成员单位职责明确细化,积极配合人口计生
部门行使指导、督办、协调、综合管理职责。尤其是市人口
计生局新增职责25项,增设奖励扶助办公室、流动人口计
生管理办公室、社区人口计生管理站等科室,为城区10个
社区居委会充实了20名人口信息员,综合协调职能得到加
强,市乡村三级形成了较完备的行政管理、技术服务、信息工作和群众工作四支队伍。
二、基层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五年来,新扩建了市人口计生服务中心,配备了先进医疗设施,提升了服务水平,先后被评为全省“等级示范站”、全省“十旗百佳”红旗服务中心,河津市樊村镇人口计生中心服务站也先后被省、市计生部门授予“优质服务先进乡镇中心站”;其余7个乡级服务所也全部完成了外观形象标识化建设;全市148个村级服务室全部达到规范化、标准化要求,为广大育龄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三、计生经费特别是用于计生家庭奖励的经费大幅提升。河津市政府连年将人口计生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足额保障,在全省119个县(市、区)人口计生经费投入排名中,我市稳居前列。在落实计生家庭奖励优惠政策上,市政府不遗余力,尽全力落实。五年来,为全市城乡3481名计生奖扶对象发放奖励金4630505元;为全市农村计生家庭1050人缴纳养老保险补助12万元;2010年为全市1574户城乡计生家庭投保31480元办理意外伤害保险;为3名农村贫困计生女孩发放上大学助学金13000元,为72名农村计生家庭子女上本市高中、职中落实了加分优待,并减免学杂费50%,使广大计生家庭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四、全员信息网络化管理水平得到提高。2007年河津市实现了全员人口信息网络化管理。目前,全市包括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党员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计生档案,全部纳入全
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六普”之前基层基础信息核查顺利完成,公安、计生、统计、民政、教育部门人口信息数据互通共享已形成制度,“日清月结季考核”机制运行完善。市计生局对9个乡镇办、9个社区居委会计生办的电脑全部进行了更新或配置,设置了两个标准化机房,专人进行维护,加强对基层信息员的经常性业务培训,信息化引导管理服务不断迈上新台阶。
五年来,河津全市低生育水平稳定在1.8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6‰以下,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出生人口性别比趋近正常值,升高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群众对人口计生工作的满意率大幅提升。在河津市每年政风行风评议中,河津人口计生局在社会管理行业中位居前列。
【工作设想】
一、以服务阵地建设为载体,加强干部队伍职业化建设,不断提高计生基层基础管理水平,为各项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以城镇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为突破口,全力做好流动人口、下岗、无业已婚育龄妇女的计生服务与管理,维护城镇弱势群体的计划生育合法权益。
三、以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为着力点,逐步实现群众对计划生育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第四篇:统筹城乡客运资源
统筹城乡客运资源,推进城乡道路客运协调发展
道路客运协调发展是根据城乡旅客运输发展的客观要求,为适应社会经济一体化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改革现有的道路客运管理模式,打破城市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利用科学的运作方式,使道路客运相互融合,综合利用各种客运资源,发挥客运资源效益最大化,以达到客运相互衔接、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地协调发展,为旅客出行提供更优质的运输服务。
一、我县城乡道路客运发展现状
1、城乡道路基本情况。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带来城乡道路旅客运输市场迅猛发展;道路客运生产力快速增长,使城乡道路客运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增强。止目前,全县拥有营运车辆4056辆,在营运车辆中客运班车135辆,4110个座位,其中:高级客车39辆,占29%;中级客车51辆,占38%;公交车19辆,755个座位;出租车138辆,690个座位;载货汽车3764辆,13102.3吨,其中:重型货车505辆,占13.4%;专用载货汽车230辆,占6.1%。全县已开通客运班线166条,营运里程达16526公里,日发班次287个,乡镇和行政村通班车率达100%。各类维修业户已发展到55户,其中:一类1户,二类4户,三类50户;运输服务业户5户。全年完成客运量259.3万人次,客运周转量9761.1万人公里,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1.7%和10.7%;完成货运量192.3万吨,货运周转量13925.5万吨公里,比去年同期增长47.7%和25.8%;全县道路运输产值达0.95亿元,增长11%。每年旅客运输业都能圆满地完成春运和旅游黄金周的运输任务,较好的满足了人民群众乘车出行的需求。
2、道路客运运力增强,运力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客运车辆的安全性、舒适性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城区的出租车由最初的面的型,现已形成了以桑塔纳为主要车型,辅之羚羊、奇瑞、等车型,极大地提升了我县出租车品位。班线运输车辆完全按照部、省要求,跨省、跨市运营车辆必须达到相应的标准。我县农村客运车辆档次由原来的普客逐步更新更型为安全、节能、经济、环保型车辆,形成了高、中、普多层次运力结构,提高了农村客运的竞争力。
3、客运站场建设情况。农村公路是统筹城乡客运的重要载体,农村客运场站是发展农村客运的重要平台。目前全县有二级以上客运站1个,四级客运站1个,已建成候车站点65个。形成了以县客运站为中心,乡镇客运配套,乡村候车站为补充的农村客运站点网络体系,使农村客运场站建设、农村公路建设和农村道路客运三者之间有机结合起来,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
二、我县城乡道路客运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道路旅客运输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1、道路客运公司经营和管理不到位。交通部10号令第五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道路客运经营者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公司化经营,禁止挂靠经营”。我县从事道路旅客运输的大部分车辆采取挂靠的方式加入客运公司,从车辆手续上看,都是各客运公司的名称,而客运公司对这些挂靠车辆既没有财产所有权,也没有使用权,造成企业难以形成规模,市场竞争力相应减弱,经济效益有限。
国家禁止客车挂靠经营的目的是进一步完善安全防范机制,加强客运安全管理,实现客运经营专业化,管理规范化。挂靠经营的少数车主经营行为不够规范,服务质量下降,群众反映和投诉后,客运公司对车主缺乏有效管理手段,结果还是由运输管理部门直接管理车主。
2、客运场站及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目前,我县的客运站尤其是农村客运站的停靠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一是乡镇建设客运站的积极性不高,资金难以筹措;二是位臵偏僻,不能形成人员集散地,三是经营效益不高,有些乡镇的客运站型同摆设。四是部分乡镇至今尚无汽车客运站点,大部分是路边停靠点。场站建设滞后与城市化建设不协调、也与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3、班线客车、公交车、出租车的经营矛盾突出。一是班线客运特别是农村客运班线目前还没有达到公交模式经营的程度。从某种程度上说,人为增加乘客换乘次数、严重阻碍了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二是出租汽车与班线车争客源。出租汽车经营的局限性,导致行业竞争激烈,服务质量、收入相对不高,造成部分出租车受利益驱动,暗地里跑固定班线客运,从而与班线客运之间形成相互竞争,矛盾日益加剧。三是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班线客运与公交客运这两种运输组织形式早已开始相互渗透,城市公交车辆不断向农村延伸,造成经营者之间利益分割不均,以至出现抢客、争客甚至相互争执,严重扰乱了道路运输秩序。
三、推进城乡道路客运协调发展的建议
1、道路客运要走“公车公营”的公司化集约化经营的模式。实践证明,承包、租赁、挂靠等模式是不成功的。客运的第一要素是安全。第二要素是服务质量水平。单纯靠行政管理去追求服务质量是远远做不到的。只有公司化,才能规模化,才能集约化。安全和服务质量才能够得到真正的保障。
2、出租车汽车的经营权终身制问题必须解决。出租汽车经营权是国家资源,现在普遍存在出租车私下转让、炒作,严重危害了国家的利益,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科学编制道路客运规划,统筹城乡客运网络。要进一步整合市场现有资源,政府牵头,通过收购或参股的形式,进行相对集中,积极落实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花大力气管理好出租车经营秩序并解决好深层次的矛盾。努力做到几种客运方式的高效接驳,乘客享受“零距离换乘”的便捷。
4、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功能完善的客运站场和健全通畅的道路网络是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基础条件。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是一个公益性行业,满足着最广大收入层次低老百姓的出行需要。使利润空间低的农村客运和城市公交有长期生存和有效发展的机会。对因建设停车场、调度中心、换乘枢纽、乡镇客运站场等公共交通设施所需用地,政府应当优先安排、无偿划拨。对发展公交和农村客运所承诺的优惠政策,应当切实落实到位。
5、以服务质量招投标为手段,加快站场建设。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吸纳社会资金,多、快、好、省地推进道路运输站场建设,加快小城乡客运换乘站建设,稳步解决我县客、货运输站场基础建设严重滞后的现状。认真开展客运线路清理,严格并按照《道条》和省局的工作要求,遵循“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推行以服务质量招投标为主要内容的客运线路许可办法,打破客运线路经营“终身制”,实现客运市场进退有序,优胜劣汰。积极实施运输市场多种准入模式,按照“符合市场机制、结合线路实际、便于行业管理、利于道路运输经营者”的原则,探索推行主干线、冷热线搭配的客运线路经营权招投标制度。
随着我县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界限越来越模糊,城乡居民的出行需求无论是从质还是量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现有的道路客运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城乡居民的出行要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乡道路客运协调发展。
根据旅客运输发展的客观要求,构建城市公共交通、出租汽车、城间客运、城市与农村之间以及城市周边农村的各种客运整体协调发展,实现统一、有序、高效的客运系统模式,最终达到方便旅客出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城乡客运协调发展进程;道路旅客运输与城市公交统一管理、衔接有序、资源共享的一种客运组织模式。
四、统筹城乡道路客运协调发展的思考
统筹城乡道路客运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利益关系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坚持统一规划、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稳妥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化解矛盾,减少阻力,顺利推行城乡客运一体化。
1、统筹规划,兼顾城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要进一步确立“路运并举、协调发展”的思想,坚持“路、站、运一体化”建设原则,公路路网与客运站场统筹规划,同步建设。尽快构建一个以公路网络为基础、客运站场为节点、客运线路为通道的一体化城乡客运网络体系,使各种城乡客运方式有效衔接,农村客运和城市公交渗透融合,以实现客运资源共享和旅客“零距离”换乘。
2、政策扶持,鼓励发展。
扶持农村客运发展,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争取地方各级政府支持,享受有关税费优惠和财政补贴政策,让客运企业增效益,让农民群众得实惠。引导农村客运经营者采取灵活多样的运输组织形式,以确保农村客运班线“开得通、留得住、有效益”。
3、依法监管,稳定市场
在城乡客运互融渗透和一体化的构建过程中,道路运输管理部们一定要加大城乡客运市场的整顿治理力度。依法严肃查处公交车随意越限运营、出租车跑班线和超范围运营、县乡客车在城区随意游走上下旅客、三轮车、残疾人代步车非法载客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以确保客运市场稳定和发展,为城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创造良好环境
第五篇:国家计划委员会、劳动部关于统配煤矿职工 实行退休费用社会统筹
【发布单位】国家计委/劳动部 【发布文号】计工1(1988)262号 【发布日期】1988-07-16 【生效日期】1988-07-1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国家计划委员会、劳动部关于统配煤矿职工
实行退休费用社会统筹问题的通知
(计工一(1988)262号1988年7月16日)
能源部:
关于统配煤矿职工实行退休费用社会统筹问题,经国务院批准,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社会统筹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劳动制度改革的一项内容,是养老保险社会化的重要步骤。因此,合同制工人应按国务院77号文件《 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实行社会保险制度。
二、鉴于固定职工退休费用实行社会统筹还处于试点阶段,目前煤炭行业又处于全行业亏损的经济困难局面,因此,对参加总承包的统配煤矿的固定职工,凡已参加社会统筹的(包括原已参加,在计燃〔1987〕2428号文件下发后停止缴纳养老保险金的)继续参加,不再退出,参加后企业增加较多经济负担,请当地政府采取措施给予照顾;对目前尚未参加社会统筹的,在一九九0年前是否参加,由当地劳动部门与煤矿主管部门协商同意后确定。
以前有关文件与此不符的,按此通知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