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习作水平调查分析报告
小学生习作水平调查分析报告
本次期末质量检测,三至六年级习作具体要求是通过例举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是一个好孩子,并以《我是一个好孩子》为题写一篇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文章,虽说文章题目已限定,但孩子们可选的内容是很宽泛的,如勤奋好学、认真做事、热心助人、热爱劳动、敬老尊老等,很切合课标不同年段的习作要求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说是教研室多年以来的创新之举,目的在于对全市小学生习作水平进行调查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而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老师怕教作文,写生怕写作文,是很普遍的现象。为了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了解我校学生作文的现状,促进教师作文教学的改革,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针对教研室本次期末卷面分析的改革举措,我们对全校三至六年级年级的班级中座位号带数字6的共152名学生的作文进行了抽样调查。学生的作文内容是否真实、具体,有无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语言积累运用的情况如何?等等,走近学生的作文,我们惊奇地发现,原来我们的想象和现状是有很大的距离的。
二、调研目的
1、了解小学语文学科学生写作能力的现状。
2、寻找提高小学语文写作能力的对策,促进我校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调研形式
对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质量检测中三至六年级学生的作文《我是一个好孩子》152份进行抽样分析,分析的内容包括学生作文的书写状况、字数的多少、标点的使用、内容是否真实具体、语句的通顺、语言的积累运用以及表达真情实感等七个方面进行阅读分析,以数据统计表和调查分析报告的形式呈现。
四、调研时间
2009年元月7日至元月12日。
五、调查范围
我校三至六年级学生考试时座位号带数字6的试卷共计152份。
六、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我校学生作文的现状 本次抽样的学生作文,我们进行了认真的阅读、评价与分析,根据调查进行了数据统计。这些数据显示,我校学生的作文现状存在着这样的一些问题:
1、学生的作文水平差距很大
这种差距表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一个班中,成绩高与低的差距较明显,满分者有,28分、29分的一等作文有,也有12分、18分的四等作文,其间最高与最低相差约15分左右;班级之间,有的班级一等的作文多,而有的班级则三等的作文占一大半;年级之间,有的年级一等的作文占3/5,如四年级抽样学生的作文反映教明显,当然也有的年级学生作文普遍是三等,如三年级学生的作文。学生优秀的作文可以写六、七百字,书写干净整齐,选材新颖,语句通顺,有真情实感。而成绩差的学生作文则是二、三百字左右,书写凌乱,龙飞凤舞,难以辨认,根本没有中国汉字方正的特点,错别字、病句也多。
2、学生作文内容贫乏、空洞
从抽样的152人的作文来看,学生作文最大的问题还是没内容好写。作文材料贫乏,不够典型,内容空洞,泛泛而谈,认真阅读学生的作文分析原因便一目了然。如学生作文的来源大都是公交车上让座、送盲人、扶老人过马路、公交车上逃票、买东西售货员多找钱、帮家人做家务等。究其根底,关键是不具备独立选材的能力,眼皮底下的材料视而不见,不会发现捕捉有价值的写作材料,更不要说对事物的敏感和认识的分析了。
我们知道,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小学生作文材料同样也源于生活。他们的生活内容、生活范围决定了其写作的内容。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活动范围相对比较狭窄,主要生活在家庭、学校之中,社会活动较少,对社会现象也只是表面的感知,用自己的是非观念做简单的评价。虽然说眼前即材料,身边即作文。只要动笔,生活这座宝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为什么作文效果不如人愿呢?归根结底还是学生不会选材,不具备独立选材的能力。
3、学生写作技能较差
本次三至六年级学生的习作是统一的题目《我是一个好孩子》,要求选择学习、生活中典型的事例来证明自己是个好孩子,做到语句流畅,叙述清楚,具有真情实感。调研则从内容真实具体、语句通顺、具有真情实感、语言积累运用、标点使用、书写等七个项目进行百分比的核算。从各项的得分率统计结果来看,学生失分最多的是习作技能这项。学生对小学阶段写作的基本要求:叙述清楚具体,语句通顺也做不到。许多学生作文叙述杂乱,语病较多。纵观全校三至六年级的作文,各个年级学生的作文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有不同。
三年级学生的习作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学生记叙时啰嗦,词语搭配不当,致使文章读起来不够流畅。四年级学生习作的主要问题是不会选材,或许是因为我们的学生生活范围过窄,经历的事情甚少,导致学生选材仅仅局限于干家务及发生在公交车上的事情等。
五、六年级学生的习作则是在叙述中缺乏细节描写及其他写作方法,表达平铺直叙,语言积累过于贫乏,所以习作平淡无光,泛泛而谈,缺乏新意。
4、学生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意
抽样的试卷中,不少学生的作文感情漠然,辞不言情或是笔是心非,失真失诚。写假人假事假经历的“胡编式”作文,有些作文虽然写的是真实的事,可是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不是自我真情的流露和抒发,有些学生的作文选材陈旧,叙述老套,缺乏创新。
当然,我们也从学生的习作中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太少,积累的不够,且没有养成认真修改的习惯。
综合抽样的152份学生的习作中,从总体来看,学生对习惯不感兴趣,从内容上看,学生普遍存在着“无米之炊”的问题,从构思上看,存在不会安排材料的问题,从习惯上看,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即勤于观察、善于积累的习惯、反复修改的习惯等。
(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1、缺乏丰富的写作材料
古人云:“立言之要在于物”。物即写作材料。没有真实具体的材料,即使是写作高手也写不出好文章来。实践证明:材料是表达的第一需要,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就是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生生活越丰富,作文内容就越充实。城市生活丰富多彩,色彩斑斓,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但由于学生没有养成观察的习惯,导致对身边的事物视而不见,白白浪费了这些宝贵的课程资源,到作文时便束手无策。
2、学生的词汇贫乏,驾驭语言能力太差
(1)由于不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所以写出的文章内容干瘪、不具体。又何来的真情实感?古人云:“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就是他思想感情最直接的表达。如果不在观察上下功夫、在练笔上用力气就写不到点子上。
(2)课外阅读量太少。《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量应达到146万字。而从调研中我们发现,学生习作中的好词佳句很贫乏,至于文学作品中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就更难发现了。学生在作文时,为了应付差事,只好移花接木、凭空想象,写出的文章效果自然就差。
3、教学方法不得当,学生对习作不感兴趣
我们的教师平时不擅钻研作文教学,也难怪作文教学一直是难点问题、热点问题,又没有一个系统的教学模式,所以在习作指导时,不少老师不知所措。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哎,怎么又到作文课了,我最烦教作文了,怎么办呢?”但又不得不教,只好“糊弄糊弄”。有的干脆照《同步作文》的步骤给学生一个提纲,让学生照着提纲往里套。这些方法对学生的习作固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不同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有的教师则十分看重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及其作文的结构及技巧,至于作文内容是否真实自然则全然不顾。最终使得学生的作文中假话连篇,假故事、假情感屡见不鲜,学生任意拔高立意,泛泛而谈,失去了真情实感,让我们看到的只是千人一面虚伪的灵魂。
六、改进作文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对目前的作文指导进行改革,综合我多年来的课堂教学及作文指导,拜读了众多名家的作文教学经验,又参阅了多种杂志对于作文教学指导的理解与建议,我认为:
1、加强宏观指导,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作文的内驱力。《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习作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上。因此,我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加强读写结合
以阅读促写作,以写作促阅读,使阅读与写作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精品,都是作者细心观察、认真思考、亲身感悟写出来的。教学时,我们除了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外,还要认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即看看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又是怎样写具体的?然后多找些与之类似的文章,让学生细细体会、揣摩,逐渐形成技能,解决不会安排材料的问题。如果文章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就不失时机地练一练,可仿写、续写、补写等。
(2)积极开展课外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著名诗人郭沫若也说过:“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这两句话道出了积累对表达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地引导学生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可读《儿歌》《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书籍;中年级是儿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可读《名人故事》《英雄人物》等;到了高年级,学生已经有自我选择读物的能力,可自选书籍。并要求学生在读书时遇到好词、佳句多读读、多记记、多品品,并逐步把书面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必要时,老师跟学生一起赛跑,看谁读得多、记得多。这样习作时就能做到“先积而后发,厚积而薄发”。另外,教师还要成为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可经常给学生找些精彩片段让学生赏析,提高鉴赏能力。还可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体验到读书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加强实践活动,丰富写作题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创作理论强调:创作的源泉来自生活。这都是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丰富而又充满童真、童趣的活动,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如春天野外踏青;夏天聆听鸟叫虫鸣;秋天漫步田园;冬天雪中即景。那种感觉别提有多惬意!也可根据需要有的放矢组织一些有益的实践活动,如做家务、办小报、贴叶子画、粘种子画等。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留心观察、体验,同时把感受写下来。这样不仅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能力,还做到了说真话——“我口说我想”,表达真情实感——“我笔写我心”,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2、营造和谐、民主的表达氛围,树立写作自信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习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尤其少年期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期,这就要求教师在低年级训练写话时要放宽要求,减少束缚。只要学生愿意写就行,至于篇幅、体裁、结构等都不必限制,即使写得不好,也不要挫伤他。目的让学生把思路写活,把笔头写顺。另外还要多鼓励勤表扬。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和兴趣的产生,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老师对他的赞扬和鼓励。因此,教师应以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习作的快乐。
3、注重修改,使学生养成修改的习惯
“三分文章七分改”。由此可见,修改在文章中的重要性。我们要让学生养成修改的习惯。修改的形式多样,可自改、互改,也可集体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对学生习作水平现状有个清醒的认识,虚心汲取作文教学中好的做法,继续完善自己的作文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我们的作文教学开辟出一条金光大道。
上述调查报告可能不尽完善,也缺乏深度,在报告形成过程中,只在小范围内征求过意见,如有不当,请批评指正。
第二篇:小学生习作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小学生写作兴趣的调查分析报告
一、调查的目的:
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但是长期以来,小学习作教学一直处与尴尬境地,老师怕上作文课,学生怕写作文,作文课上教学内容枯燥保守,教学方式一陈不变,学生习作在表达上了无生气,平淡无味、千篇一律,学生完成一篇习作草草了事,不愿意主动修改习作,使学生形成了依赖家长,依赖老师的心理。为了改善这种局面,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写作、自主修改习作的能力,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激发小学生作文兴趣的实验与研究,目前已进入课题开题阶段。为了更科学、准确反映实验有效性,为今后进行推广提供依据,十月份对参与实验的中高学生进行作文基本情况的问卷调查工作。
二、调查的内容
本次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学生对习作的兴趣,习作材料来源,作文课的指导,看待教师的评语,勤于动笔和收集资料以及习作的分享与修改等方面着手设计,但又各有侧重,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学生作文学习的现状并进行了调查分析。
三、调查的方法及对象 1.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不记名问卷的方法。共计49份,回收49份,所有数据全部采用人工统计处理分析,有效率达100%。
2.调查对象:
白家硷乡九年制学校四五年级学生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包含六个方面: 1.你怎样看待作文及作文课? 2.你在作文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3.你的作文材料主要来源于哪里? 4.你怎样看待老师给你的作文评语? 5.你喜欢老师哪一种作文指导课的方式? 6.你喜欢怎样的作文讲评方式?
(二).下面就六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1.你怎样看待作文及作文课?
在100份问卷中,认为喜欢作文课的学生占51%,有时喜欢作文课的占6%,不喜欢的占43%人,有29%的学生觉得习作很容易,能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有29%的学生认为作文能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有20%的学生认为老师要求很高,觉得习作很难 18%的学生对老师出的习作题目不感兴趣。
调查这一内容,一方面想了解学生对作文的喜欢程度,另一方面想了解学生的写作动机。
2.你在作文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在100份问卷中,有34%的学生作文时,有很多东西想写,但不懂怎么表达出来。有41%的学生作文时总感觉没东西写,不知道写什么。有25%的学生东想想西想想,总是拿不定主意,结果总是写不好。
调查这一内容,主要想了解学生作文中遇到的困难,反思作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3.你的作文材料主要来源于哪里?
在100份问卷中,有20%的学生作文材料来源于自己生活中经历的或看到的,有67%的学生作文材料来源于借鉴范文中的材料,有13%的学生作文材料是编的,还有13%的学生因为很少留心观察自己的生活,也很少看书。
调查这一内容,主要想了解学生平时是否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是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作文奠定厚实的基础。
4.你怎样对待老师给你的作文评语?
在100份问卷中,有59%的学生能认真看老师的评语,及时请教修改作文,有29%的学生只看看作文等级,没多想。有12%的学生对老师的评语看不大明白,也不爱问或不敢问。
调查这一内容,主要想了解老师的评语对学生作文是否有指导作用。学生对教师作文评语的关注度如何。5.你喜欢老师哪一种作文指导课的方式?
在100份问卷中,有37%的学生喜欢老师多指导。有2%个学生喜欢老师少指导,点到为止。有61%的学生喜欢老师适当指导,然后放手让,学生写想写的内容。
调查这一内容,想了解学生对老师哪种作文指导课最满意。改进作文课堂教学方法。
6.你希望用哪种方式讲评作文:
在100份问卷中,有45%的学生喜欢在全班念优秀作文 有76%的学生喜欢将问题作文举例,同学帮助修改有10%的学生喜欢自己看评语自己改。
调查这一内容,想了解学生喜欢哪种修改作文的方式。
有以上可见,学生在写作中存在很大的问题。
五、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一).学生因素
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个人,受多种因素的限制,知识容量匮乏,视野狭窄。学生的生活除了校园就是家里,接触社会的机会和条件不多。农村小学的校园生活本来就比较单调,学校里开展的活动不多,除了书本上学的知识,学生的课外读物少之又少。就课程来说,从学生到老师,到学校到家长对艺体科目的学习和重视都不够,这就更造成了学生知识的匮乏。学生回到家里要么帮家长干点活,要么和同伴玩耍,周末和节假日大多也只是在家里度过,出门的机会不多。知识的欠缺还造成了学生心理的劣势,那就是胆小、羞怯,尤其怕见生人,不能敢想敢说,这样给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足够的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和体验,要让学生写出具体、生动、内容丰富的文章来,对学生来说,无疑是要做“无米之炊”。
(二).教师因素
目前教育机制的缘故,应试教育没有从根本上过渡到素质教育,我们的教师无法摆脱传统教学的枷锁,有的可能是急功近利——只要学生在考试能够写出一篇文章万事大吉。没有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心里面真要表达的东西。而是给学生一篇范文,一个模式,让学生去模仿,甚至于抄袭背诵。因此就会出现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学生个人的意志、想象、创造空间却没有了。久而久之,学生对习作就失去兴趣甚至厌烦。
(三).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
农村小学校园设施的不完备,,再加上有些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宽裕,农村社会文化背景的落后,都对学生的知识的吸取、能力的培养有重大的影响。整体文化背景的落后,文化氛围的淡薄更是对学生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有些根深蒂固。
六、改进措施
1.要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激发他们乐于作文。
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切忌枯燥无味的写作知识讲解。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学会收集素材,真实快乐的表达。
2.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指导他们学会作文。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要真实地反映生活,就一定要认真地观察生活;要细致地反映生活,一定要用心去观察生活。一句话,不会观察,就不会作文。学生只有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才能捕捉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意义的和有趣的事物,才能积累写作的素材,才感觉有东西可写,写起作文才能下笔如有神。这一习惯的形成最佳时期则是中年段。低年段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家人或亲人发生的事情很关心,大部分学生具备留心观察事物的品质;而中年段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家人或亲人发生的事情很关心;到了高年段,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观察仔细,记得清楚,大部分学生留心观察事物欠佳。在动笔之前,如果进行收集资料,作文就更有素材可写,也能丰富文章内容。但资料的运用,有时会把学生引入误区,不知如何使用或乱用。这样的数据同时也真实地折射出了目前习作教学给学生身心带来的影响。
3.要培养学生阅读感悟,注重积累为我所用。
语言积累需要大量阅读,学生只有将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结合起来,才能产生较好的阅读效果。学生还要养成阅读课外书籍和背诵的好习惯,因为语言积累不能靠浮光掠影的印象,而是要有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更要有深刻而牢固的记忆。
4.要培养学生自改能力,促进习作水平提高。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修改,以及修改中的合作。中年级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高年级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可见,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对小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的培养。可以这样说:不会修改作文也就不会写作文,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是提高习作能力的一个方面,也是一个人写作能力的综合体现,同时,学生亲自修改作文时,可以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可以在反复动脑修改的过程中促进自己的思维,使表达、写作水平不断提高,自己受益。教师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要从多角度,运用多种方法长期训练,逐步培养。要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修改,让每一个学生在修改实践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5.学生要勤于动笔
鲁迅先生说得好:“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因此,鼓励学生坚持练笔是提高习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仅凭日记和单元作文,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小练笔的有效地补充了这方面的不足。如写读后感,对课文内容进行补白、详化、延伸和仿写精彩片断等,为学生抒写感受和见闻提供了另一空间。
第三篇:小学生家长调查分析报告
一、基本情况
1、调查目的:
为了顺利完成《信息网络环境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新探》课题,我们进行了这次关于家校共育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教育理念、家校协作、宝贵意见四个方面。目的是了解家庭教育的一些情况,分析课题研究需要解决的有关问题、及时调整我们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教育目标,以便更有针对性指导家庭教育,使我们的下一代健康全面的成长。
2、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的对象为一年级三个班进行了调查,我班共40名家长发放问卷40份,回收问卷40份,有效问卷40份。回收率100%。
二、调查结果
1、基本情况:
2、教育理念
3、家校协作
4、宝贵意见
三、情况分析
1、从家长的构成情况看,家长主要由商人、个体户和公务员三部分构成,而且绝大多数都是80后。其中父母亲都在身边关注、教育孩子的有15人,仅占75%;有7名学生父母长年忙于生意无暇顾及孩子,孩子月假只能是寄托在叔叔阿姨家里。
父母亲的文化水平及对孩子的关注度,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败。80后的家长与往届家长截然不同,他们正改变传统的中国父母形象,不再以老一辈的育儿方式为榜样,他们正以自己这一代人的视角和方式来对待自己的下一代。95%的家长有较好的现代通讯和电脑操作技术,他们家校合作热情很高,信任育英学校,对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责任感赞赏有加。可也有些家长虽然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不知从何入手。这些情况表明家长在家教问题上,还需要学习交流科学的育子经验
2、从家长的对待学校教育的要求和方法看,95%的家长认为学校教育应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既要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也要关注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90%家长认为教育教学工作最应该强化的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65%的家长认为学生的毅力培养也比较重要。
在教育方法上,97.5%的家长认为教育犯错的孩子最有效的方法是摆事实讲道理、与孩子讨论、允许申辩。仅有一个家长认为应该严厉批评直到认错。前苏联大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凡是必须使用惩罚的地方,凡是使用惩罚能够有益的地方,老师就应当使用惩罚。”一味否定惩罚,可能给教师的教育带来困扰。我们不主张体罚和变相体罚,但是否定惩罚的教育意义显然是不够辩证的。是否惩罚,要看对象、看情形而定。挫折教育,是现在的孩子最欠缺的。
3、在对待家校合作的问题上,85%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谐发展,形成合力,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愿意家校合作运用现代通讯和网络多媒体建立家长、学生、教师三位一体家长教育教学平台,形成互交式学习模式,使各自都能在这个平台上得到发展。但有两位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入学校,就是教师的责任,家长不用管了。在交流方式上,85%的家长认为应注意鼓励家长发表教育教学建议,营造和谐轻松的合作环境。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强调家庭教育不是为了推卸学校教育的责任,正确认识家校合力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孩子的成长进步非常重要。正确的教育观某种程度上,决定孩子成长的路径。
4、从学生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看,43%的学生能自觉按时完成月假作业;28%的学生先看电视或玩,直到快要返校了才想到做作业;29%的学生做作业很不自觉,在家长的威逼之下才勉强应付。还有12%的家长反应教师在辅差中表现出耐心不够。
习惯的养成、毅力的锻炼需要家庭的配合,完成家庭作业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学会安排时间,学会控制自己,学会聚精会神、专心致志,这些在完成家庭作业时,家长都可以对孩子提出要求。学校的习惯要求,做家庭作业时也要严格执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合拍。
四、改进与承诺
从调查情况看,家长对我们的信任度很高,在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谢。作为教育事业忠心的追随者和教育对象诚挚的热爱者,我深知自己的工作愧对家长们的评价,我将会把它看作是家长们对我的鼓励和今后工作的期望!为此我做出如下改进与承诺:
改进:
1、对差生要耐心、再耐心一些。无论是课上还是课外辅导都要尽量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2、学生的作业形式比较单一,书面笔算作业占比例较大部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类作业比例较小。单一的作业形式低年级学生容易厌烦,应试训练色彩浓厚,使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减弱。必须对作业设计的方式和方法作改革,课外作业活动化的设计,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作业,丰富他们的生活,展示他们的个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舞台上,都能成为一个出色的表演者。
承诺:我承诺,将存幸福从教之心,立振兴教育之志,忠诚育英的育事业,践行教育追求和人生理想,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快乐成长。在教育的路上,将与家长们携手向前。甘于奉献,用爱心去塑造,用真情去感化,用榜样去激励,用人格去熏陶每一名学生;谨言慎行,修身立德;终身学习,勇于创新,为了学生,也为了我所热爱的神圣职业,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品学兼修,为人师表,为学生营造一个求真的知识环境,向善的人际关系,尚美的心灵世界而不懈努力!以上承诺,努力践行;欢迎全体学生、家长予以监督。
五、教育误区
误区一:爱孩子就给他最优越的生活
80后父母重给孩子优越的生活条件,而忽视孩子在成长中的生理需要及生活体验的过程。“看似家长的投入却并非适合宝贝的成长。”幼教专家认为:孩子更需要的是生活中从父母处直接经验的获得,在生活中学会生存,在模仿、交往中学会学习。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促进。家长需要从孩子自身需求出发、年龄特点出发,让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得到最根本生活学习过程的快乐体验。”
误区二:教育孩子啥事都讲民主
部分家长的文化修养很高,但对家庭教育却无从下手,致使这些家庭的教育功能无法正常发挥。80后的年轻父母改变传统的中国父母形象,但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对于孩子的每个要求,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认同就是先进的、民主的。不忍心拒绝孩子哪怕不合理的要求,不去表达自己对孩子无理要求的不快,认为这样可以给孩子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养环境。
专家认为,这样的做法恰恰忽视了一点:没有原则的“民主”是对孩子一味的纵容,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看似‘民主’的教育环境却是让孩子陷入欲望滋生的‘黑洞’,使得孩子反而失去了民主带来的快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不能在社会生活中换位思考,从而影响孩子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第四篇:怎样提高农村小学生习作水平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农村孩子的写作水平
马额中心校:李婷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志,但这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从教十几年,我一直从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农村小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家庭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他们对身边人事物没有认真的观察和思考,导致每次写作时,都怕写、难写,无从下手,“没什么可写”几乎成为大多数学生的口头禅。为了完成任务,他们有的敷衍成篇,有的模仿,有的甚至照搬同步作文,结果写出来的作文,自然千篇一律,内容虚假不实,空洞无力;语言干巴巴,毫无生气;缺乏想象力,东拼西凑;针对这一系列现象,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汲取他人的研究成果,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与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很多老师都感到棘手的事情,我认为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写好作文的潜在动力,是把学生“要我写”的观念转变为“我要写”的重要因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多年的工作实践告诉我要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循序渐进,寻找学生的写作困难,当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好多学生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上作文课时不厌其烦的去努力克服学生写作的消极态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应帮助学生解决写作困难的途径。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多留心周围一切事物。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轻松愉快绕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步,如何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呢?首先,让学生写熟悉的内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学表达出来:有具体的内容、有真情实感、有中心、有条理、有重点、展开想象。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看出,传统的作文命题方式,很难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很难使学生说真话,说实话。因此,作文命题应开放,出宽题,不要在在题目某方面提出要求,给予限制。实际上,也就是在某些方面限制了学生的思路,即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的方向。因此,在内容方面应该紧紧围绕农村孩子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事、物、景作为作文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表达出来。如根据学生的思想情况,教师可以出一组作文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挑选一个来写。例如:《妈妈,我想对你说》;《我的妈妈》;《我的爸爸》;或者干脆出一个半命题作文“《我的 — 》”及其他一些题目,让学生补充完整后再作文,效果肯定好得多。又如根据小学生最喜欢做游戏的特点,我们可以精心设计游戏内容,游戏前,告诉学生要留意游戏的过程,注意同学的言行举此和表情,游戏后组织学生说过程,讨论从游戏中懂得的道理,学生玩得兴高采烈,自然就会谈得兴致勃勃,写起来就不难了,而且有兴趣了。这样其结果虽然游戏题材一样,但是在活动过程中,每个学生各有各的具体的想法、做法、结果就会获得不同的感受等等,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肯定各有千秋,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二、学会积累词汇
有的同学掌握的词汇量很少,写作文时一提起笔来就觉得没有词儿,腹中空空,肚子里什么可写的东西也没有,有的即使勉强写出来了,也是空空洞洞,干干巴巴的,颠来倒去总是那么几个词,勉强像完成任务一样地凑够那几百字。作文也和语文基础知识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的词语,优美的句子,精彩的片段等。教师平时就应要求学生不断积累词汇。把平时学习中一些有用的材料记录下来,如名言警句、小趣闻、小常识,小故事等。知识积多成学问,用起来就会思如泉涌,顺理成章。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求自己班上的学生准备好几个摘抄本,以便进行好词佳句的摘抄,养成摘抄的好习惯。
1、从课文内容中积累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在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有“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好词佳句”和“词语花篮”等这样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从摘抄中积累材料。学生通过平时的积累为写作打下铺垫,在写作时不至于“无话可说,无从下笔”。小学课本中有很多美文,如《燕子》、《九寨沟》、《田园诗情》、《草原》等,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我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并把课文中优美的片断和自己喜欢的地方抄写下来。
2、通过写日记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有效途径。我让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日记的内容不限,体裁不限,学生可以写看到的,可以写听到的,也可以写想到的,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比如: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办完一次学习园地,参加完一次课外活动等都可以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自己的真实感受、心得体会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而然得到提高。3、通过互相阅读彼此的文章积累
每个人在写作时都有自己独到之处,经常会写出一些别人想不到更写不出的一些东西 ,有时我都感到十分的惊讶,因为我都没能想到这一方面。所以我提倡学生的作文在老师批阅后应打乱发给原班同学,并在老师指导下阅读,写下自己的评语。这样做既能帮助他人,又能为自己提供借鉴。同时自己为了让同学看到自己是出色的,会更努力地去写作文。通过这样做,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三、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农村本就是个天地广阔、五彩缤纷的世界。生活本就丰富多彩,山川田野、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等。还应有意识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活动,如在母亲节里要求学生为妈妈做一件事;顺应节日的变换开展班队活动,如三月的文明礼貌月,组织“献爱心”活动,三月的植树节,组织“多植树,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活动等。其次,作文教学中遵循从说到写的过程。对学生说写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训练是否扎实。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存在读写脱节的现象,教学程序较为单一,作文教学无序列,无计划,课内与课外不能很好的结合。学生到大自然中去看了,听了,有很多想说的话要说,要尽量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机会。同时,还忽略了学生自由练习说的这个环节的重要性,忽略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给学生习作带来的活力与优势。再次,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要使学生能写好作文,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能力,样成良好的写作习惯。首当其冲的是要上好阅读课。从阅读教学入手,从中学习写作方法。因为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叶圣陶先生曾说:“模仿对于儿童,正如独立创造对于成人那样重要。” 课文习作范文到读写例话,正好体现了由读到写这一过程。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使学生得到方法于课内,然后再得方法于课外,实际就是给学生借鉴提供范例。“语文教材编排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离开阅读教学去搞作文教学,必然使学生失去依傍而造成作文难的后果。所以,作文教学经常是以阅读教学开始的,在阅读教学中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以及表达方法,从而供自己作文时借鉴和使用。但是,在目前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仅凭课本上的阅读文字是远远不够的。拿小学高段来说,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小学4—5年级要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范文30篇。”可见,课外阅读在作文教学中有相当大的比重。的确,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才能感知丰富的感性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写作的能力。对于好的精彩的地方画一画,反复的体会好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写?对于典型的好词佳句抄一抄,写一写,用专门准备的练习本积累下来。这样长期坚持学生对作文也就不会感觉困难了.四、组织活动,开发潜能
我认为学生害怕作文,并不是因为他们不会写,而是因为他们没有素材可写——没有体验生活的敏锐性,没有抒发情感的动力。而作文活动课,恰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情感体验”氛围。于是,他们的“作文潜能”便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了发挥。在一次作文活动课中,我让学生带来七彩液,在轻快的音乐声中,我和学生们一齐吹起七色彩泡。转眼间,整个教室充满了泡泡,学生动情了:有的欢呼,有的伸手接,有的吹得更欢。我趁机让他们谈感受、谈联想,有的惟妙惟肖地将整个活动场面描述出来;有的如痴如醉地将自己童年时的梦讲述出来;有的迫不及待地将无边无际的幻想描绘出来。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课堂出现了空前的活跃。当我听到这些时,心里一阵惊喜。我乘机要求学生把刚才的口头创作写成书面作文。下课铃响了,我看着同学们交上来的习作,不由欣喜万分。因为那一篇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简直就是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它远远超出了平时“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写作水平。
后来,我又结合写作要求上了几节作文活动课,均收到良好的效果。值得强调的是:活动课虽好,但毕竟开展的次数有限,学生写作水平提高还有赖于各种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活动、参观名胜古迹、春季到郊外踏青、秋天到空地放风筝等。寓教于游,寓教于乐,有了第一手的写作素材,学生作文才显出真切、自然的本色。
五、反映生活,诉说真话
创作来源于生活,一方面来自学生自己的实践劳动,另一方面来自学生对周围生活的观察思考。如果学生生活枯燥无味,写出的作文也就干巴巴的。诗人何其芳曾说:“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海洋。”要使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反映生活。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让学生在生活原野里各取所喜,说自己之想说,写自己之想写,喜怒哀乐皆如纯净的小溪般自由流淌。
农村孩子或多或少都参加过一些农业劳动,但一般都是在家长要求下才去做,并没有什么乐趣可言。如果学生平时能参加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手工劳动、自我服务劳动,体会其间的乐趣,就是宝贵的写作财富了。于是,我通过竞赛、标兵评选鼓励学生从事各种劳动,并在这些劳动中排除干扰,克服困难获取成功。同时鼓励学生培养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如伺养家禽,种花养草,学生在这样实践活动中既愉悦了身心又获得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感被倾泻于笔端,像摘豆角、修花木、喂小鸡,甚至连浇水、拔草这样枯燥的农活在他们笔下也变得鲜活起来,更有一些同学对生活充满了情趣,突发奇想,给小猫做衣服,给小狗理发、给铁树配新娘等。
习作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因此,我平时特别注重教給学生观察的方法,引导他们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结合生活实际去观察、思考,时刻做生活的有心人。有的放矢地让他们去注意家中的、路上的、校内的点点滴滴,抓住众人关心、议论的热点问题,追踪采访,实地调查,利用网络收集处理相关信息。学会从生活中选取材料,捕捉生活中有趣、印象深刻或新奇的人、事、物、景,进行分析、思考。于是,学生的日记里出现了:《“农村的路都成水泥路了》、《邻居摩托车失窃后》、《祖国在腾飞》等。这些都是学生的生活充实起来以后,真实地再显生活底蕴,表达和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由此可见,生活处处有作文,生活是无穷无尽的写作题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儿童不会无病呻吟,儿童的情感最丰富、最真实、最具体,要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关键是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有切身情感体验的内容来写。学生对某些事物投入情感,才会有感而发,有情可抒。第六、办好班级的习作园地。我每隔一段时间就将学生作文中优秀的作文,甚至段、句贴在上面,供全班学生学习,品尝。选到的同学就会信心十足,继续努力,而没有被选到的会拼命努力的学习追赶别人。另外,还可以鼓励并指导学生向相关报刊、杂志单位及教研室投稿发表。如唐佳乐、陈嘉敏的读书征文在教研室获奖后,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学生的写作兴趣倍增,很多学生打消了惧怕作文的疑虑性。
第七、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写作兴趣。如开展课前读报活动,让学生到讲台阅读自己的优秀习作,竞赛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手段,根据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好胜心强的特点,开展各式各样的竞赛活动,给他们更多的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我要写”的浓厚的兴趣和欲望,这样可以大面积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水平和文章质量。综上所述,只是我从事农村作文教学几年来的几点看法,我深深认识到:作文的题材来源于生活,取之于生活只要我们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农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加强形式多样的写作训练,农村小学生写起作文就能笔下生辉,言之有物。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农村孩子的写作水平。
马 额 中 心 校:
李
婷
第五篇: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报告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知识化、信息化、竞争化程度日益加剧的当今社会是机遇与竞争并存,希望与痛苦并存,光荣与苦难并存的时代,人类将迎接来自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心理素质将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素质,心理健康将成为21世纪对人才选择的重要条件。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把握其心理动态,分析心理问题成因,寻找合理的教育对策,我校对三~六年级200名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现状问卷调查。现将过程和结果记录如下:
二、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我校于2010年10月对三~六年级20名学生进行调查,基本情况见表: 调查对象及问卷发收情况一览表:
年级 问卷人数 回收问卷 回收率 有效卷
5三年级55100% 四年级55100% 五年级55100% 六年级55100% 总数2020100%
(二)材料与方法
调查问卷是根据学习动机等八方面设计的问卷,共10个小题,均为简单易行的单项选择题,由学生按问卷各题的要求,根据自己的情况逐一回答。
(三)统计
以年级为单位,按实际答题人数统计各题各项目人数,以实际答卷总数作基数计算百分比,三、调查结果(备注:中段—
三、四年级;高段—
五、六年级)
调查统计表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交际心理、情绪情感等方面的主流较好,但仍有少数学生存在学习动机扭曲、冷漠,情感闭锁,缺乏爱心,竞争意识不强等心理问题。
(一)学习动机扭曲:
题目1:你上学读书是为了
A没有知识不能生存B替老师学习C替父母学习D读书后找大钱E同学间好玩
题目2:课堂上教师提问
A马上回答B想一会再回答C等别人答D老师抽问才答,一般不回答
统计表明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中段学生有48%,高段有19%的小学生学习动机扭曲,其中,中段有43%,高段有8%的学生认为读书是为了“D以后挣大钱”;2%的学生认为读书是“C替父母学习”;2%的学生认为读书是“B替老师学习”。还有1%的学生认为读书是“E同学间好玩”。正因为动机缺乏,因此相当部分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高,体现在课堂回答问题上,中段有21%,高段有14%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习变成了一种负担,一种应付。他们选择的是“D老师抽问才答,一般不回答”。小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焦虑心理
题目3:期末考试时
A心情紧张 B有点紧张C无所谓 D有信心E不紧张
题目4:爸爸妈妈回家晚了感到不安。
A是B不是
面对考试,10%左右的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因面临的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而担忧更为明显,29%出现轻微焦虑,7%属于过度焦虑。“有信心不紧张”的选择率由中段的74%下降到高段的64%。这种心理障碍如果处理不好,可能给学生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问题4同样显示了学生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或其他不良效果的心境,使得这部分学生焦虑不安,紧张担忧,顾虑重重,形成心理障碍,并且这种焦虑由中段的28%上升到高段的40%,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
(三)冷漠
题目5:看电视遇到伤心或感人处时
A跟着流泪B没有眼泪C那是假的 D非常激动
看电视遇到伤心,感人的情节,中段有35%,高段有25%的小学生不会流
泪,或认为那是假的而无动于衷,这实际上是对平时能鲜明感情反应的刺激表现了平淡,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
(四)胆怯、羞涩
题目6:家里来了陌生客人:
A喜欢B主动招呼C不理睬D怯生
家中来了陌生客人,不理睬,怯生的中段占58%,高段占45%,这表明了小学生中胆怯、羞涩心理比较突出,特别是农村孩子,由于平时见的世面少,同时也因为缺乏正确的心理引导,显得不够大方。
(五)交往情感闭锁
题目7:与新朋友在一起
A主动邀请一起玩B不好意思接近C只顾自己玩
统计表明,部分小学生存在交往障碍,中段有19%,高段有21%左右的学生与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甚至只顾自己玩,不善于与伙伴沟通。进一步分析发现,导致部分农村小学生交往的心理问题是自卑、怯弱、排斥、闭锁等。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包括亲子交往、师生交往等)使人不容易接近,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谊。
(六)爱心的流失
题目8:对小动物,你
A喜欢B不伤害 C捉弄D喜欢弄死
5%的学生捉弄小动物甚至以弄死为乐,流露了一定的虐待心态,这表明少数农村小学生的爱心正在流失,连可爱的小动物也不能唤起他们的爱心。这可能与部分家庭的溺爱式教育有关,这种教育导致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对他人或物的关爱。
(七)竞争意识不强。
题目9: 竞选干部时
A 我能行B努力争取C当干部要多做事D无所谓E不愿当F
我不行
20%左右的学生不积极参与竞选干部,其中近5%明显缺乏自信而放弃竞争,10%左右是缺乏服务意识,不愿多做事而不愿参加竞争,5%持无所谓的态度。
这表明,部分小学生竞争意识不强或服务意识不强,不想通过竞争成为胜利者,或不想为别人服务,有懒惰思想。而竞争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在人生的每一个关头,都面临着挑战和竞争,同时,总想着别人为自己服务也是不现实的。
(八)不良情绪:
题目10:你到学校的心情是
A愉快B一般C有时烦D不愉快
调查发现,学生存在在校情绪不良现象,特别是高段,感到有点烦或不愉快的20%,低年级也有10%的学生每天上学心情烦闷,不愉快。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究其原因,反思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出情绪的低谷,保持旺盛的精力,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生活中。
四、学生心理成因分析
从调查统计来看,小学生心理现状令人担忧,年段不同,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有一定的差异,进一步调查分析表明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既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因素有:
1、学校原因: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鉴于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简单。教育行政部门重教学骨干教师的培训,轻心理教育专业的培训;重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轻教师育人技巧的攀升;重教师教学业绩的考核,轻教师健康心理的养成。没有心理健康的教师,诚然会出现诸多的学生心理问题。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也是直接导致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新课程改革理念与实践严重游离,学生学业越来越重,考试越来越频繁,分数越来越看重。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涛声依旧”,考试指挥棒依旧左右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试教育”变成了“理直气壮抓质量”,还没有走进新课程的教师不得不直面迎面而来的“应试教育下放权”(小学考试也要排名次)。随心所欲的测试卷,漫无边际的拓展,教师劳累,学生更遭殃。教师的压力也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学生过重的心理及学业负担。学校教育是影响小学生心理的主要因素。
2、家庭原因
在家庭中,有大概30%的家庭父母外出打工,生活由祖字辈照顾,家长无法担当起对孩子成长的辅导责任,同时也因为家长的文化水平有限,对教育缺乏正
确认识,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严重缺乏,这些不争的事实使家长对孩子无心进行辅导,也无力进行辅导。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又普遍存在,在矛盾的对抗中,导致出现两种极端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些家庭对孩子百依百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上对孩子疼爱有加,什么事情都围绕着孩子来转,使孩子形成了“我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的观念,而家长对孩子的宠爱默许,使孩子更认为长辈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当然的,自己不用付出任何的爱而应该得到别人的爱,久而久之,形成了依赖性和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有些家庭则认为“棍棒之下出人才”,对孩子实施打骂教育,孩子一有错误,家长就对孩子动粗,给孩子在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两种不良现象对孩子的困扰,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
3、社会原因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会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小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极为关注,视其为关系到一个学生将来是否有前途的首要问题,邻里之间经常问及的是孩子的学业,经常攀比的是孩子的成绩。成年人的健身观念增强,却缺乏对孩子们“健心”的观念。大教育观尚未在社区有效树立。
五、对策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我国著名德育专家詹万生主任更是精辟地指出:“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由此可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了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德育工作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问题。
1、学校:学校应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机构设置,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根据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入课堂。同时建立和完善专用心理咨询的配置,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摆在学生良好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咨询指导,矫正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自立、自理、自主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学生带着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2、家庭:很多家长的外出使他们无法担当起对孩子成长的辅导责任,甚至连一个星期见一次面的机会都没有。农村的孩子,缺少的不是物质上的需求,而是缺少父母的理解和关心。因此父母要经常看一些有关家庭教育书刊,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每天抽一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跟孩子讲讲话,谈谈天,静心听一下孩子的心声,和孩子一起探讨分析遇到的困难,给孩子一些引导和帮助,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升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3、社会:学生的心理健康光靠一个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改革教育方法,开辟多种沟通渠道,让学生有倾诉的机会和场所,改变学生所有烦恼自己扛的局面,营造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不仅如此,还要加强与城镇之间的联系,经常交流经验,探讨心理健康教育中碰到的问题,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缩小学校与城镇学校之间的差距。也可以组织学生与城镇学校联谊,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倾诉,学会交流,取得共同的进步。
当然,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只有从小注重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才能有利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为社会造就全面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