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选秀节目的成功之道和未来发展的路径探析(课程论文范本)(共)
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本科生课程论文
目 录
一、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的发展现状„„„„„„„„„„„„„„„„„„„„„„„„1
二、欧美选秀节目对中国选秀节目发展的影响„„„„„„„„„„„„„„„„„„„2
(一)中国选秀节目的模式是参照欧美真人秀选秀节目原型„„„„„„„„„„„„3
(二)中国选秀节目的商业运作模式也是效仿欧美真人秀选秀节目运作模式„„„„„3
三、《中国好声音》的节目策划和节目模式创新的研究分析„„„„„„„„„„„„„„3
(一)比赛模式颠覆传统„„„„„„„„„„„„„„„„„„„„„„„„„„„4
(二)节目拒绝单纯抄袭模仿,在节目中加入本土化元素„„„„„„„„„„„„„5
(三)节目组致力打造由好声音为顶梁柱的专业大作„„„„„„„„„„„„„„„6
(四)导师拒绝“毒舌”,节目向观众传递正能量„„„„„„„„„„„„„„„„6
(五)实现制播分离,形成长久产业链关系„„„„„„„„„„„„„„„„„„„7
四、《中国好声音》存在的弊端及解决方案„„„„„„„„„„„„„„„„„„„„„8
(一)节目播出后弊端暴露„„„„„„„„„„„„„„„„„„„„„„„„„„8
(二)对于节目弊端的解决办法„„„„„„„„„„„„„„„„„„„„„„„„9
五、中国选秀节在未来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11
(一)抵制三俗,注重节目质量,提升内涵„„„„„„„„„„„„„„„„„„„11
(二)注重创新,寻找新出路„„„„„„„„„„„„„„„„„„„„„„„„„11
(三)秉承节目宗旨,把节目精品化、品牌化、长久化„„„„„„„„„„„„„„12
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本科生课程论文
我国选秀节目的成功之道和未来发展的路径探析
——以《中国好声音》为例
专业:新闻学 学号:200913000540 学生姓名:李汶桃
【内容摘要】近几年来,欧美选秀节目对中国选秀节目发展有着巨大影响,中国选秀节目在抄袭和本土化中求生存。《中国好声音》作为一颗冉冉升起的璀璨之星,打破以往矫情、毒舌、做作的选秀节目传统,用专业团队打造以好声音为顶梁柱的声音大片,向观众传递积极阳光的正能量。但在尊重原版节目、稍加创新的节目中也出现了一些弊端。本文以《中国好声音》为例,从中国选秀节目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与弊端,及解决方案,探索中国选秀节目在未来发展道路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中国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创新发展;问题探析
中国的电视选秀节目来源于欧美的真人秀节目。真人秀节目是一种新型综合性的电视娱乐节目,是假定情境中的真实展现。这里的所谓“假定情境”,是指真人秀节目大的框架是实现设定的,包括奖金的设定、环境的选择、参赛者的选取和游戏规则的设定等;“真实展现”,指的是节目的具体进程和细节是真实的。选秀节目是满足受众娱乐需求而衍生的一种节目形式。受众需求,需求是个体和社会所必需的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反应,是个体有所缺失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在状态,是主体积极性的源泉。人的行为就是满足需要的活动。
过度消费的中国式节目模式逐渐走入低迷,一味的模仿、抄袭和引进欧美选秀节目模式,使得中国选秀节目的自创能力直线下滑,选秀节目遭遇发展瓶颈。本文将以《中国好声音》为例,总结节目的成功之道并探析中国选秀节目的发展路径。
一、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的发展现状
自2004年《超级女声》开播以来,电视选秀类节目在全国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娱乐风暴,“超女时代”的到来使得选秀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梦想中国》、《莱卡我型我秀》、《星光大道》、《激情唱响》、《中国达人秀》等平民低门槛的选秀节目在中国各大电视台竞相绽放荧屏。特别是《超级女声》和《中国达人秀》的成功,开启中国选秀节目的两个辉煌时代。《超级女声》这个由湖南卫视和天娱文化传媒公司举办的节目红遍了大江南北。据
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本科生课程论文
统计,这个节目的收视率超过了央视春晚,在谷歌上关于《超级女声》的网页不下1100万,百度上光“超级女声吧”的帖子就不下558万,仅一场比赛就收到超过850万条短信。这在中国选秀节目的发展史上史无前例,这样的火爆节目也把一直处于萌芽发展中的中国选秀节目推上了
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本科生课程论文
指真人秀节目大的框架是实现设定的,包括奖金的设定、环境的选择、参赛者的选取和游戏规则的设定等;“真实展现”,指的是节目的具体进程和细节是真实的。欧美选秀节目形式新颖、风格独特,深受广大观众喜爱,风靡全球。台湾的《超级星光大道》、内地的《超级女声》等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火爆节目,原型都来自于欧美的《美国偶像》和《英国达人》。当年《超级女声》把“选秀”“PK”这样新颖的欧美节目形式带入了中国,各家地方卫视的争相模仿使得中国选秀节目的发展在欧美选秀节目的影响下进入顶峰。
(一)中国选秀节目的模式是参照欧美真人秀选秀节目原型
欧美真人秀选秀节目不仅在本土掀起了热潮,这股风暴也席卷了整个中国。从《超级女声》开始,中国的选秀节目就开始出现抄袭和斥重金购买版权的现象,选秀节目的引进史有八年之久,如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美国偶像》,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英国达人》,浙江卫视的《中国梦想秀》——英国《就在今夜》,辽宁卫视的《激情唱响》——英国《X Factor》,东南卫视的《欢乐歌唱团》——英国《欢乐歌唱团》,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荷兰《The Voice of Holland》。中国的选秀节目在节目赛制、评审组成模式、评委评论方式、节目呈现手法、舞美设计、主持人的风格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参照欧美选秀节目的原型,甚至直接照搬。
(二)中国选秀节目的商业运作模式也是效仿欧美真人秀选秀节目运作模式
《美国偶像》由英国金牌经理人富勒旗下的19娱乐公司和德国媒体巨头贝塔斯曼下属的Fremantle Media北美公司联合制作,签约选手、唱片发行、演唱会、广告、周边产品等是《美国偶像》衍生商业链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湖南卫视和天娱传媒共同打造的《超级女声》在商业运作模式上模仿《美国偶像》,比赛结束后天娱不仅强制性签约了比赛的前三甲,还把有潜力的选手都纳入旗下。天娱作为经纪公司打造旗下签约选手,为她们出唱片、开演唱会等,湖南卫视为超女们提供表演平台,安排签约选手上《快乐大本营》,参加湖南卫视的大型晚会等。《超级女声》的商业运作模式和《美国偶像》如出一辙。
三、《中国好声音》的节目策划和节目模式创新的研究分析
《中国好声音》在中国选秀节目市场低迷中异军突起,改变了以往选秀节目单纯抄袭欧美选秀节目的模式的习惯,购买了原版节目的版权,打破了选秀节目海选、PK和选手主动上门报名的传统,采用声音盲选的赛制,在尊重原版节目模式的基础上加入本土化元素,是一
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本科生课程论文
部由顶尖团队致力打造的由好声音主导的专业大作。节目注重内涵,并通过节目向观众传递积极阳光的正能量。
(一)比赛模式颠覆传统
1.节目组主动寻找学员,海选过程在幕后完成
在中国,从《超级女声》开始,所有的的选秀节目都是采用被动的报名方式,想要参加的选手主动查找报名方式,需要亲自来到报名现场展示自己的才艺才能真正完成报名的程序,对于主办方来讲,这样的报名方式是被动的。而《中国好声音》则颠覆传统,变被动为主动,兵分几路主动去寻找中国好声音的学员。除了接受业界人士推荐的学员外,节目组找遍了中国各大论坛、网站和各地的音乐学院、酒吧,力求寻找到中国真正的好声音,最后把找到的好声音的音频或者视频录下来传回总部,由专业的音乐制作人和导演组进行排号,挑选出被认可的好声音。
当年的《超级女声》从万人海选就开始在电视上播放,鱼龙混杂混淆视听,虽然看着一些怀揣着梦想但实力明显不足的选手演唱有时也是一种娱乐,但这样的形式显得节目制作松散,不够精良,观众对于这种平民化较量也会产生疲倦感。在有限的休闲时间里得不到高质量的节目娱乐享受,对观众而言是一种遗憾,对节目的质量和收视而言也并无好处。《中国好声音》在播出上摒弃了这个海选的部分,由节目组在幕后进行,大量的前期工作提高了节目的播出进度,增强了节目的质感。
2.采用声音盲选赛制
《中国好声音》与以往的选秀节目最大的不同就是采用了声音盲选的赛制。在“好声音”被节目组人员找到并传回总部后,由专业的音乐制作人和导演组进行排号挑选。据节目组介绍,首次盲选的淘汰率非常高,1000个音频大概只有50个能被选上。在选声音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很多声音的原唱者都不知道自己“被海选”的情况,只有声音被选中后,节目组才会进行后续工作。这样的 “被海选” 公平公正,由声音实力决定去留,体现了节目组只为寻找好声音的宗旨。
首次盲选挑出一批好声音学员后,这些已经被选中的好声音在节目正式录制中将继续以盲选的方式被导师再次挑选,全程的声音盲选赛制充分表明了这是一个无关相貌、身份、动机,只在乎好声音的节目。盲女张玉霞、光头小巨人王韵壹、农民小子邹宏宇、货车司机曹寅、1.48米的伍佳丽等这些拥有着好声音却因没有靓丽外表被否认被拒绝的歌唱者,在这个
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本科生课程论文
舞台获得了公平的对待和导师的认可。
(二)节目拒绝单纯抄袭模仿,在节目中加入本土化元素 1.购买版权后消化整合
《中国好声音》的原型是荷兰2010年推出的《The Voice of Holland》,当年前灿星制作就买下了这个节目的中国版权,几经周折才选择与浙江卫视合作。当初在商定中国地区的节目名字时大家也煞费苦心,因为节目的英文名字直译过来是“中国之声”,而这与现有的知名电台节目名字重合,反复斟酌才最终敲定“中国好声音”这个名字。
《中国好声音》在原版节目的基础上加入了些许中国节目的特色。在国外的节目中,讲故事的比重很小,但是在中国的节目里,重感情的中国人大都喜欢在节目中或多或少听到看到一些故事的存在。在
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本科生课程论文
(三)节目组致力打造由好声音为顶梁柱的专业大作 1.顶级导师阵容是《中国好声音》成功的开端
《中国好声音》的导师组由刘欢、那英、庾澄庆和杨坤组成,他们各有千秋,无论是他们自身的演唱风格还是在节目中发挥的功效都各不相同。刘欢是实至名归的中国一哥,在导师中扮演着家长会会长的角色,代表着家长和专业学术界该有的态度,喜欢学院派;那英是中国乐坛的常青树,大姐大,十几二十年的演唱经历使得她的评判更具专业性;庾澄庆在演唱、音乐制作、综艺、主持等都有所发展,无论是在内地还是台湾,他都被广大观众认知和喜爱;有着独特嗓音和极具个人特色,被网友戏称“杨三十二郎”的杨坤也是内地一哥的有力竞争者。由这四位国内“顶级导师”的坐镇《中国好声音》,对于节目来讲是个成功的开端。
2.专业乐队和专业调音师是绝佳听觉效果的强有力保障
在观众的“感官需求”、“情感需求”和“理性需求”三种需求中,“感官需求”是最基础的,或者说,最低层次的需求,是需要首先被满足的需求。声音和画面作为电视审美的两大符号系统。
《中国好声音》的乐队总监是拥有着中国
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本科生课程论文
《中国好声音》的舞台是选拔声音的舞台,而不是矫揉造作的感人秀。所以,节目打破了其他选秀节目的惯例采用“盲听”的模式,评委在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情况下决定是否转动椅子来肯定这个声音,导师完成选择,学员完成整首歌后,学员才能与导师交流,之后的交流与去留无关。学员不再是比谁的遭遇更苦,而是展示谁能苦中作乐,在困苦后还能坚持的那种态度、那份精神。人是真人秀节目的关键和灵魂之处,人的表演、语言、经历、个性、内涵、魅力、感情等都在秀中充分表现出来,这也是节目组在做真人秀节目中最希望呈现给观众的核心部分。
《中国好声音》呈现的是积极阳光,传递的是励志和正能量,这也和浙江卫视把自己定位为“
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本科生课程论文
节目播出后红遍大江南北,四位导师也跟着身价大涨,关于导师“薪水”的种种猜测层出不穷。导师的确没有拿到传说中2000万的出场费,《中国好声音》与导师们采用了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将学员在节目中演唱的歌曲制作成彩铃提供网民下载,彩铃的下载收益和学员之后产生的价值由节目组和导师进行分红,将导师与学员、导师与节目间的利益形成产业链的关系,共同付出,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分红。这种方式充分调动了导师的积极性,导师更能尽心尽力通过自己的能力和人脉培养学员,实现名利双收,集媒体、营销、资源整合于一身的产业链模式在中国选秀节目的发展中是前所未有的,这也是《中国好声音》的一大核心创作。
四、《中国好声音》存在的弊端及解决方案
《中国好声音》的成功是值得肯定的,但在播出后,节目弊端暴露。见缝插针的广告体现了节目过重的商业色彩,观众骂声一片。在节目的赛制上存在着不公平因素,导师容易因为自己的喜好而无法做出公平的裁判。不仅如此,为了取得关注度,提高收视率,《中国好声音》利用花边新闻炒作,走上了以往电视节目的老套路。因此,为了节目的长久发展,节目组必需加强对插播广告的精简审核,不要为了广告利益而忽视了观众的感受。节目组还应秉承节目宗旨,避免炒作,通过公平的赛制选出好声音,做有内涵的精品节目。
(一)节目播出后弊端暴露
1.“好声音”变成好生意,节目商业色彩过重
《中国好声音》在寻找好声音做高质量节目的同时,注重运营的开发和产业链的构建,加上蜂拥而至的广告商支付的天价广告费用,《中国好声音》变成了一笔“中国好生意”。横空出世的《中国好声音》
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本科生课程论文
2.赛制存在缺陷
节目组在选择四位导师成员的时候坚持了有所区别,各有千秋的原则,所以当四组学员的去留权完全由导师掌控时,问题出现了。学员的声色和选唱曲目必须要迎合导师的味口,否则即使你唱得再好,导师都不一定会选择你。刘欢喜欢正统学院派,而对于吴莫愁的独特而夸张的唱法和表演,刘欢显得无法理解和接受;那英喜欢大嗓,有爆发力的学员,加上那英容易情绪化,难以抉择,所以“小二班”学员的去留权几乎由汪峰掌控,选出的四强除了张炜,其他都是沙哑派的小汪峰,无论盲人歌手张玉霞唱得多么荡气回肠,多么动人心弦,最终还是落选,因为她不是大嗓也不是小汪峰;庾澄庆就是喜欢high得起来的舞台疯子,跟他的表演风格非常相似,他选择大山,力挺吴莫愁就可以明显看出他的喜好;杨坤在四位导师中算辈分最小的,在抢学员的时候往往都抢不过其他三位导师,最后几乎都是选择那些他觉得不错的,其他导师没选上的学员。
3.利用炒作提高关注度
在节目播出期间,对于逼迫学员签“霸王条约”不签约就不能晋级,徐海星PK李代沫时,李代沫故意“放水”,巅峰之夜梁博被赞助商内定等黑幕纷纷爆出,虽然节目组都出来辟谣澄清,但是黑幕的真假性依旧难辨。徐海星靠已逝父亲赚取同情,几位学员身份造假参赛,丁丁和杨坤的地下恋情曝光,吉克隽逸生活奢侈,男友是煤公子等炒作的新闻层出不穷,节目组用炒作手段赚足了观众的眼球。
(二)对于节目弊端的解决办法
针对节目插播广告频繁、商业色彩浓重、赛制不公平惹争议和节目利用炒作提高关注度的弊端,将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1.对于无限制插播广告问题
受众即市场,大众传媒是一种经营组织,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以商品交换的形式在市场上销售出去,要做到这点,必须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具备一定的使用价值或交换价值即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
一直以来,节目的收益都是依靠高收视率后广告商投放广告的费用提供的,最终导致把节目的收视率作为衡量节目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而节目的质量和所传递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变成了其次。见缝插针插播广告使完整的节目变得片段化,打破了受众的思维和收视习惯,急躁和厌烦情感滋生,对节目的传播效果和收视造成不良影响。其解决方案如下:
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本科生课程论文
(1)减少插播广告的数量,避免打断观众的观看思维习惯
插播广告过于频繁导致节目片段式播放会引起观众的急躁和反感,长期如此会严重影响节目的收视率。《中国好声音》应该把节目的质量和传播效果放在首位,尽量减少插播广告的数量,而不是为了广告收益盲目地见缝插针插播广告。采用滚动字幕播放广告等方式,避免插播广告的频繁和突兀。有计划地设置广告时段,注重节目的质量和整体效果。
(2)广电总局应加强管理,使其规范化、合理化
为了规范中国选秀节目,广电总局下发了“限娱令”,各大地方电视台开始按照“限娱令”编排和播出节目。作为宏观调控的大手,对于《中国好声音》出现的无限量增加插播广告的问题,广电总局应该出台相应政策严格规范这种影响节目质量,有失电视行业道德的不良现象。
(3)相关机构对收视率和插播广告效果进行科学评估
广告商为了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都会选择高收视率的节目进行投放广告,但是广告商对于广告投放所产生的效果如何却没有科学的考究。《中国好声音》无限量的插播广告使得观众叫苦不迭,骂声一片,广告投放未必能达到广告商的预期效果。相关机构应对收视率和插播广告效果进行科学评估,提倡广告商有计划,科学地投放广告,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问题,真正树立消费者至上的观念。
2.采用客观公正的赛制,避免错失“好声音”
《中国好声音》的宗旨是寻找真正的“好声音”,节目赛制偏向于主观化,16强选手的去留完全取决于四位导师的喜好,虽然4强的选拨邀请了99位媒体评审,但导师的点评或多或少按时甚至左右了媒体评审,赛制有失公正。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出现,提出如下解决办法:
(1)区分音乐类型,鼓励中国音乐多类型发展
正如刘欢所说的,中国的音乐类型是丰富的,中国也有爵士、摇滚,中国的听众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何况仅仅是四位导师。《中国好声音》的四强中有三个都是东北的,除了吴莫愁那夸张独特的唱法外,其他三位的唱法都属于中国主流音乐的唱法。
《中国好声音》的舞台应该是一个开放、包容的舞台,一个为爱唱歌的追梦者准备的平台,多种类的音乐呈现在舞台上更符合节目力求寻找好声音的宗旨。比赛时进行一定的音乐分类,比如爵士、摇滚,中国的通俗音乐再分快慢类型,再把同类型的选手进行比赛,在同一类型和同一唱法的平等条件下分优劣,选出不同演唱类型的好声音。导师不能只顾及自己
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本科生课程论文 的喜好,忽视了节目的公平与公正,埋没演唱小众音乐类型的好声音。身为国内一线歌手的导师们和旨在打造好声音大片的节目组更应鼓励不同音乐类型的选手,支持中国音乐的发展和壮大。
(2)避免暗箱操作,保证赛制公平
避免暗箱操作,扩充参评队伍,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赛制的公平。节目组不该干预导师对学员的选择,导师的喜好和最后的评价不该暗示和左右99位媒体代表的最终选择。光是导师和99位媒体代表的裁定不能充分保证最终抉择的客观和公正,节目组应该让更多的专业媒体和观众通过微博等网络投票渠道或者现场参与等形式加入到参评队伍中,公平地选出广大观众心中真正的好声音。公平、公正的赛制才能秉承节目宗旨、体现节目的真诚,利于节目精品化、品牌化。
3.避免炒作,注重节目质量,满足受众娱乐需求
重视定位和宗旨,注重节目品质的好节目,不需要以偏激点和光怪陆离来赚取观众的注意力来提高收视率。《中国好声音》的宗旨是寻找好声音,用一流的团队打造由好声音主导的视觉大片,通过节目向观众传递阳光积极的正能量,那么好声音就应当是这个节目的主角,娱乐化和商业化退居次要位置。节目过分满足受众的娱乐需求,忽略了节目的定位和宗旨,不利于节目长期发展。
五、中国选秀节在未来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要把选秀节目做好做精,充分满足受众需求,利于中国选秀节目蓬勃发展,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抵制三俗,注重节目质量,提升内涵
三俗是选秀节目的通病,收视为王的节目组为了提高收视率和广告收入,一味迎合大众口味,过度娱乐化的三俗炒作降低了节目的品质。选秀节目作为全民性的娱乐节目,在为选手提供一个低门槛的展示舞台同时,更应该让参与的选手和观看的受众感受到节目的内涵。回归选秀节目本身,拒绝毒舌、煽情、炒作等赚眼球手段,以选手的精彩表现作为节目最大的卖点,赢得观众。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重视节目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加强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把艺术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
(二)注重创新,寻找新出路
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本科生课程论文
照搬欧美、回国换汤不换药的克隆,中国的选秀节目的长期引进的强烈依赖性使得中国选秀节目原创力逐渐削弱,观众看到的都是欧美选秀节目的复刻版。创新不是“闭关锁国”,在借鉴吸收先进的同时,也要思考这些先进的模式是否会“水土不服”,在这先进模式的基础上,加入本土化元素是否更能满足中国的受众需求。模式引进,在借鉴中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节目模式,如《中国梦想秀》引进BBCW的《就在今夜》,浙江卫视参照模仿原版节目制作播出了两季,在
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本科生课程论文
段。
【参考文献】
[1]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2]陈薇.“中国好声音”的秘密[J].中国新闻周刊,2012-08-06.[3]尹鸿.虚构与真实:电视真人秀节目形态研究[Z].文化研究网.2005-01-23.[4]阚乃庆.欧美电视真人秀节目发展趋势及启示[J].现代视听,2007,(7).[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6]宫承波.新媒体I[J].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7]宫承波.新媒体II[J].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第二篇:选秀节目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及价值观的影响
选秀节目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及价值观的影响
当前的以儿童为主角的电视选秀节目主要以模仿秀、才艺秀、语言秀等形式呈现,以竞争的方式展开。尤其是才艺类,是一场孩子们的琴棋书画、说学逗唱能力的大比拼。一个孩子通过激烈的角逐,过五关、斩六将,历经海选、初赛复赛、决赛等环节才能取得桂冠。才子城相关论文是这样描述到: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专家王海英说过,选秀是一场竞争性比赛,儿童选秀活动中筛选标准通常由成人来制定,它实质上是成人权力意志下的造星游戏和成人审美趣味下的选择性奖励。为了达到成人的标准,儿童必须仔细揣摩成人意志,迎合成人趣味,竭尽所能地展现成人世界所认同的价值标准。虽然儿童选秀不像成人选秀那样竞争惨烈,但选秀失败所导致的挫败感仍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使其童年生活留下不必要的阴影。
其实,儿童选秀节目不仅仅是考孩子们的才艺,更是对全家的一种考验。孩子们在台上施展三头六臂去迎合评委,取悦观众。台下的家长们为了孩子能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更是千方百计地去动员亲朋好友投上一票。孩子们对于选秀节目往往抱有很大的幻想,一旦落选,心理落差特别大,对心理造成的损伤也是难以弥补的。很多家长让孩子参加选秀节目的初衷是希望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通过选秀树立孩子的竞争意识,锻炼胆量。但是电视台商业化的节目运作方式往往会使大多数孩子以眼泪来结束自己的选秀,本质上是不利于孩子正常的身心发展的,更不用说自信心的树立了。
儿童选秀节目的“泛成人化”运作不仅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而且也再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孩子们一夜成名的不良思想,容易让其产生惰性,丧失正常的学习兴趣,偏离正常成长轨迹。选秀会让孩子从小就养成一种“急功近利”的虚荣浮躁之心,小小年纪就游走于商业选秀活动之间,争名逐利,爱慕虚荣,喜欢被当做明星的感觉。长此以往,孩子们无论是在选秀舞台上脱颖而出、星光闪耀,还是大浪淘沙、星梦陨落,最终都会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很大的误导,同时也会影响社会公众对儿童群体成长的心理期待和评价标准很多孩子为了能在选秀节目中走的更远,不惜花重金培训,请名师指导,置办高级服饰。精力都花在了如何成为明星上,正常的学习往往被影响,甚至被荒废。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个社会普遍形成了一种浮华虚荣的价值观,那么就会造成许多人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第三篇:论文:就地城镇化——我国未来城镇化路径的可行选择
就地城镇化——我国未来城镇化路径的可行选择
哲学院副修生 龚奥 2010202854
外国语学院副修生 张若愚 2010202132
一、引言
到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接近53%,与此同时,大城市的‚城市病‛已经开始凸显,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却也出现了吸引力不足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探讨一下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城镇化的模式,探讨更加符合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当前,我国已形成三种典型的城镇化模式,即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模式,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模式以及就地城镇化模式。前两种模式已探讨比较成熟,并有相应政策。但就地城镇化模式还未得到足够重视。全国多个地方已经开始进行有益的探索,这对加深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认识,制定城镇化政策更加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客观实际,具有重要意义。
二、就地城镇化的概念
‚就地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向大中城市迁移,而是以中小城镇为依托,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发展社会事业,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它是一种‚既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城镇化,因而有人将其称之为‚新型城镇化的第三条道路‛。
就地城镇化表现为:一是人口集聚程度比较高;二是生产方式上实现三次产业联动,并以二三产业为主;三是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务已经达到或接近城镇水平。需要指出的是,按照现有城镇化统计体系,这些地区和居民属于农村和农民。如果能将这些已经城镇化却未被统计为城镇的地区和居民纳入城镇,将有利于城镇化统计更符合我国当前实际,并丰富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三、就地城镇化的优势
1.有利于缓解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城市病‛
国际经验显示,当城镇化水平达到50%左右时,不仅是城镇化加速期,还是城镇化质量提升关键期。当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开始出现出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用水紧张、房价过快上涨等城市病。此外,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我国人口众多,不可简单照搬美国、日本等国家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城镇化模式,在短期内把大部分农村人口集中到城市是不可能的,只有采取‚就地城市化‛的途径,建成众多的适宜人居的村镇,才能减轻大城市的压力,防治‚城市病‛。通过就地城镇化可以缓解‚城市病‛,也有利于将发展农业和农村所需的劳动力稳定在经济合理的空间半径内。2.有利于为返乡农民工市民化提供有效途径
相关调研显示,相当数量的农民工采取‚折返式‛进城的路子,即在大城市积累了一定资金和技术后返回家乡,并选择进入门槛较低的小城镇就业和创业,逐步实现定居。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费孝通等人就提出,城镇化要发展小城镇,鼓励乡镇企业发展,就地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就地城镇化可以让返乡的农民工在原户籍城镇获得市民身份而不用流向大城市,同时也可以改善当地城镇的基础设施条件,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3.有利于推进城乡地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缩小城乡差距,应先从推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做起。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完善的规划,改变土地的利用组合与利用形式,引入更为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就地城镇化能够为农村居民带来更多的财富与更优质的生活,并进而配备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使农民享受到更好的居住环境和配套设施,在城乡范围内的处处土地上,都能安居乐业。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四、异地城镇化的弊端
1. 对流出地人力资源竞争力的负面影响
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是具有一定知识层次和较强劳动能力的青壮年人口,也是城市化过程中最核心的带眷人口。青壮年人口的大量流出一方面降低了农村经济的活力,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本地城市化的市场边界,无形中提高了本地农民跨越城市生存门槛的阻力,另一方面改变了本地人口的生产过程。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而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流出人口意味着人才的不断流失和人口整体素质的下降,影响了本地的区域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最关键要素,‚老人农业‛是造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将危及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2. 加速本地人口的老龄化
从年龄构成来看,16岁——60岁之间的劳动适龄人口是异地城市化的主体,留在农村的主要以老年人和小孩为主,老年人成为许多地区主要劳动力,部分地区呈现‚种田没壮劳力,抗灾缺人手,农业副业化、村庄‘空心化’,甚至‘凋敝化’‛的态势。农村人口老龄化改变了农村实现现代化的人口基础,改变了农业发展的主体结构,老年人的体力、知识、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严重降低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农村在老年人口总数、老龄化水平和老年抚养比等三个重要指标上都明显高于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高于城市,形成了老龄化城乡倒置的严峻格局。此外,老年人生活改善严重滞后,农村庞大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养老消费,也使农村现代化负重运行。3. 对输入城市造成冲击
农民工的大量涌入对城市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在交通设施、住房供应、市政设 施、社会治安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被纳入城镇人口统计的2亿多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平等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结构矛盾,制约了城镇化对扩大内需和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也存在着社会风险隐患。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现行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已经形成的城乡利益失衡格局,制约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
五、北京农村地区就地城镇化的案例分析
1.北京密云蔡家洼:
(1)引入农业龙头企业:北京聚陇山农业开发公司/巨龙庄园科技公司(2)分析区位优势:具有发展规模农业和相关深加工产业的良好基础(3)土地规划:实现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分区开发(4)打造高端绿色旅游:因地制宜,招商引资
2.北京朝阳高碑店:
(1)利用良好区位优势:交通便利,出租房屋,‚瓦片经济‛
(2)‚民办公助‛住宅建造改造方案:自己周转,自己拆房,自己筹资,自己建房;统一设计,统一施工,政府支持
(3)属地化就业:弘扬振兴传统文化的产业发展思路
六、总结
我们认为,城镇化的过程,并不一定意味着人口和产业的绝对空间转移,而是要用城镇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现代文明理念改变农村,在全社会逐步得到推广的过程。由此,推进城镇化需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涉农产业获得产业平均利润的问题;二是解决农村居民获得社会平均公共服务水平的问题。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视角既要在城市,也要在农村。进城农民,关键是如何让他们享受到市民的权利和待遇;没进城的农民,他们仍将奋斗在农业第一线,建设新农村。因此,我们应重视仍然务农的农民生产生活就地城镇化的问题。这样,既顺应了农民的意愿,又不会造成日益严重的城市病,还可以降低城镇化的成本。
关于城镇化过程中有效解决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我们认为,首先,要在坚持用途管制前提下,分配好土地非农化和城镇化产生的增值收益。明晰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显化土地资产价值。其次,要切实加强土地利用管控和综合整治。为确保耕地保有量18亿亩不减少,完善以规划计划管理、基本农田保护、耕地占补平衡等为手段的土地利用管控体系。围绕建设高标准农田开展农村土地整治,通过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矿废弃地复垦等模式开展建设用地整治,对原来分散、凌乱、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村落进行集中改造,挖掘整理出大量发展用地,实现土地及各种公共资源最大限度的整合提升和集约利用。最后,大力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建立统一的城乡土地市场。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时,不要把土地人为地分为农村与城市,而应该按照科学规划和产业布局,将土地分为农业和其他产业用地,按用途管理土地而不是按城乡管理,做到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土地‚同地、同价、同权‛。总之,我们要坚持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按照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创新土地管理制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理满足城镇化的用地需求。
第四篇:电视选秀节目对青少年的影响论文完整版
从社会学习理论看电视选秀节目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电视选秀节目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绪论
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非常大,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无处不在的信息源,电视节目为人们提供各种文化娱乐服务,发挥着传播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建设道德规范的功能。选秀节目作为一种新的电视节目形式正日渐流行且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较大影响。
我国的电视选秀节目较国外起步晚,仅可追溯至2004年的一个全国性质的大型电视选秀节目,其内容和形式上均效仿了美国著名的选秀节目《美国偶像》,此后全国各省市纷纷效仿,各电视台的选拔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五花八门的选秀活动充斥着荧屏,“选秀”一夜之间俨然成了电视综艺节目中的新宠。随之众多有关“选秀”节目的评论也频频见诸各种媒体,选秀节目亦跌进舆论的漩涡,新出炉的选秀节目仍然义无反顾地希望和那些热门选秀节目搭上关系,他们既想摆脱舆论对节目的负面影响,以示自己高雅正统的面目,又想借助热门选秀节目由舆论漩涡带来的影响力提高收视率。于是,出现了“走近”还是“远离”的两难选择。
各种形式的选秀节目在评选形式、程序上虽略有不同,但其相同点都是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力求内容和形式的市民化、平民化,表现出了较强的大众化、通俗化,其本质都是借助电视这种大众化的传播工具,打造“平民英雄”“电视偶像”,为草根阶层铺就一条通过努力和竞争能成名的道路,因此被冠之“草根娱乐”。这种具有广泛平民化、强大参与性和空前互动性等典型特征的选秀节目为促进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做出了成功尝试。
在选秀节目热闹景象的背后,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的选秀节目仍有待成熟和完善,应逐渐走向更加个性化、生活化、审美化,只有这样,作为一种新的综艺节目才能在舆论压力中实现节目类型的成熟和节目质量的提升,进而才能繁荣丰富和发展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市场。
二.电视选秀节目走红的原因
目前大多数的电视选秀节目都是以青少年为主要收视群体,其参与者也大多为青少年,因此这个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成长特征是电视选秀节目走红的直接动因。
1.参与社会事务的欲望
青少年生活在成人为其建立的相对规则的环境中,被置于学校和家庭的监护之中,因此,青少年与成人生活在两个不同世界里,缺乏表达思想、表露自我的机会。强烈的成人欲、学习的枯燥和青少年时期必然出现的心理需求使青少年容易感觉生活的压抑、内心的彷徨。这种心理如渐渐涨起的洪水,蓄势待发。选秀节目的出现,使青少年获得了与成人平等表达、竞争的权利,青少年渴望参与成人社会事务、获取与成人平等权利 的心理,在观看、参加、支持选秀节目中得到了满足,其体会到了被赋予权力、义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得到崇高精神体验。
2.自我表现欲望
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是青少年共同的心理特征,其中以女性青少年心态较为突出,在丰富多元化的社会,利用各种形式和渠道大胆地释放自己、展示自我已经成为今天青少年的普遍愿望,他们因自己的才华和形象能够展现在大众之前而获得了自信心和感到了快乐,而电视选秀节目适时出现则为其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遇。
3.追逐新鲜事物和好奇心
生长在改革开放的多元化社会中,青少年身边的环境丰富多彩,这使他们的眼界更开阔,思想更活跃,也敢于打破规范的约束,他们所展现出来的是喜欢求新、求奇、求异;喜欢拥有自己的观念,敢想敢做,勇于实践,热衷于追求新潮,他们对社会的一切新生事物都有着浓厚兴趣,很容易投入其中。电视选秀节目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满足其追新、好奇心理的平台。客观地说,电视选秀节目的“主宰舞台、改变命运、肯定自我、价值体验”等节目思想与青少年的“善模仿、自我价值肯定、对新生事物的追逐、对成人社会的向往、盲目的从众性”等心理特点充分吻合,符合了青少年对多样人生的向往,迎合了当代青少年的多种心理需求,揭示出了当代青少年生活于复杂社会环境之中的心理状态,因此,选秀节目在青少年群体中有较大的影响力,备受青少年青睐。电视传媒的普及化、娱乐化以及大众对丰富生活的渴求、娱乐概念和形式的多样性也是电视选秀节目火爆的重要原因。
三.选秀节目提供行为示范类型
个体的社会学习大多是在日常情境中对别人所操作的行为进行偶然的或直接的观察基础上发生的。通过电视,选秀节目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各种各样符号性示范行为,青少年仅观看节目,就可以从中获得态度、情绪反应以及新的行为方式。
纵观选秀节目的流程,可将节目提供的示范类型大致划分为参赛者行为、评委行为、主持人行为、粉丝行为。选手是选秀节目的第一主角,整个节目都是看他们的表演。参赛者施展各自的特长,自信得在台上表演,当然也有部分人迎合电视台要收视率、观众有审丑心理,故意哗众取宠用夸张的表演吸引众人眼球,以此通过节目选拨。无论怎样这些非专业参赛者的表演行为,无疑给了观众提示,即使你跟我一样普通,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动人的歌声,也有可能通过这个节目成为耀眼的明星。2004 年超级女声的总参赛人数为5 万,到2005 年猛增到15 万,相信之前参赛者的行为为后来者提供了榜样,同时也是后来者敢于参加比赛的动力之一。
选秀节目中的评委也是节目的一大卖点。以往电视节目中的评委都是不痛不痒的点评、对每个选手都进行夸奖,而选秀节目为了吸引观众,评委都是用辛辣刺激、调侃的言语对选手们从歌曲、唱功、容貌、着装、台风等各个方面肆无忌惮的加以评说,甚至出现了一批有毒舌之称的评委。在评审中评委“秀”自己的观点,展现自己的魅力,吸引了观众也影响着观众的评判标准。例如较有争议的杨二车纳姆以容貌来挑选胜出选手,虽遭到观众抨击,但也有支持者。
选秀节目“秀”的是选手,相对而言,主持人成了是配角。选秀节目中,主持人主要是串场、把握节目的节奏和营造现场氛围。主持人与节目风格一致,在节目中也能积累一定的观众群。在对上海市民的调查中,作为收看动机“喜欢主持人”也占有3%的比例。主持人机智诙谐的语言,煽情夸张的动作等行为,也为关注他们的观众提供了行为
示范模式。
强调大众参与的选秀节目自然少不了粉丝行为。根据粉丝的狂热程度大致来说可以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类。据《重庆日报》的一篇报道分析,初级粉丝的任务是举海报、喊偶像的名字,为选手造势、造人气。中级职业粉丝就有“技术含量”了,他们要去热门网站发帖子、为选手制作个人网页、博客,扩大选手的影响力。而一些高级的“职业粉丝”甚至与经纪公司等都保持着密切的往来,一起参与和策划各种活动。在节目直播现场,经常会出现粉丝为喜爱的选手加油助威的镜头,为制造煽情环节,节目中会播放粉丝在各地为选手拉选票的活动。粉丝团声势地不断壮大,这些在节目中出现的粉丝行为功不可没。他们给电视机前的观看者力量,为他们提供了支持喜爱选手的行为模式。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行为是通过操作之前的反应信息的中枢加工过程以符号形式习得的。也就是说,人们要操作某种新行为,必须以观察新行为并把学习到的行为模式转化为信息概念,以符号的形式存储在大脑中为基础。选秀节目为观众提供了多种行为模式,不论观众是以什么动机观看节目,他们都会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行为主体进行观察学习,将他们的言行举止、音容相貌以符号信息的形式储藏在自己脑海中,并在脑海中替代性的想象模拟,当有合适的场景出现时,他们就可以把学习来的行为加以实践了。
四.青少年学习示范行为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示范过程而观察学会的:人们从观察别人中形成了有关新行为如何操作的观念,这一编码的信息在以后场合中就作为一个行为的向导。因为人们在操作任何行为之前,至少可以以一种近似的形式向榜样学习做些什么,所以他们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2人们在潜移默化地观察中,学会了各种行为,通过模仿减少了错误行为的发生。这里观察模仿的“榜样”是一个中性词,不单指优秀的人或行为,而是说一切行为皆可作为观察、学习的对象。选秀节目提供了多种示范行为,青少年在观看的过程中对自己感兴趣的榜样,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步骤获得他们的行为概念进而模仿实施。
1.注意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示范作用之所以能产生学习,主要是通过他们的信息功能。观察者在原型显示过程中获得了示范活动的主要的符号表象,这些表象指导着他们的合适行动。3如果观察者在原型进行示范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到行为特征,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学不到新行为。所以要想使观察者学习,首先只有让他对行为产生兴趣,引起他的注意力。
注意是观察学习的第一步。只有人们注意到并且正确地理解示范行为的显著特征,他们才有可能通过观察而学到一些东西。注意过程决定了一个人在显示给他的大量范例中选择什么来进行观察,以及在这些示范原型中把哪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抽取出来,组合成新行为方式。
影响个人注意的因素有很多,有的涉及到观察者的特征,有的涉及示范活动本身的性质,有的涉及到流行性,还有的与人们相互作用结构的安排有关,这些因素都调节着观察经验的数量和类型。连续4 年热播的选秀节目具有一些引人注意的因素。选秀节目引领了国内娱乐节目的走势,人们热衷于谈论它、参与它、观看它,从前文对节目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节目本身具有流行性。参赛者的平凡普通,让观察者更容易获取、模范他们的行为。选秀节目具备的这些特征,使它的示范行为比较容易被注意、模范。
在各种决定注意的因素中,联想模式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人经常与之相联的那些人,或是由于自愿,或是由于强制,会限定一个人的行为类型。青少年在群体交往中,很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周围的朋友中有热衷的粉丝,他们会比经常不接触选秀节目、周围没有粉丝的人有更多的观察学习机会。在下图中可以看到,粉丝们不仅会自己投票,还会不遗余力地为自己支持的偶像拉票宣传,在投过票的粉丝中,有85.4%的人同时进行过拉票活动。粉丝们在“拉票”时最常用的拉票方式是“鼓动自己的家人、朋友、同事、同学为选手投票”,所占比例达到了75.8%。
同时,示范行为具有不同的效力,同样的行为由不同的原型展现具有的效果是不一样的。那些具有个人吸引力、外貌秀美、性格可爱等特征的人往往比缺乏的人更具有吸引力。这些个人的差异在决定人们会观察哪些原型和忽视哪些原型中同样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不论是超女、超男或其他选秀节目,选手只有在外形、声音或其他方面有突出表现,行为有特色具有吸引力,才更能引起观众的注意。例如2007 年快乐男声中的三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苏醒自信淡定,陈楚生忧郁深沉并且音乐素养高,魏晨则可爱乖巧。他们的行为相对于其他选手更容易引起青少年注意、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也有一部分是由示范行为本身的性质,比如它们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相对来说难度较大的行为会让观察者容易放弃学习。以选秀节目中提供的示范类型来看,由于知识性、专业性等主持人、专业评委行为相对选手、粉丝行为更难被青少年模仿。这也是青少年更多关注选手、粉丝团的一个原因。
2.保持过程
如果人们不去记住示范行为,那么,对示范行为的观察也不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观察学习的第二个主要过程涉及到对某个时刻所模仿的活动的保持,这种保持强调地是在大脑里的信息持续过程。当原型不再出现提供方向的时候,观察者要想继续从原型的行为中得到益处,就必须在记忆里以符号的形式把那些反应模式表现出来。这种符号化的记忆强化能力,使得人们能够从观察中学会很多行为,即使那些观察行为不再出现。
个体的观察学习主要依赖两种表征系统,即表象系统和言语系统。有些行为 是用表象形式加以记忆的。示范刺激的重复出现最终产生了有关示范动作的持久而可回忆的表象。选秀节目不断刺激观众的视觉、听觉,即使观众不再观看,那些存储在记忆的表象也能唤起客观上不存在的事件。例如,选秀节目结束后,人们在讨论某场比赛时,仍然可以在头脑中浮现出当时的精彩场景,各位选手的表演、评委的点评等。事物都具有特质,比如一个名字和一个特定的人匹配地联在一起的时候,只要听到这个名字就会产生那个人的表象。如说起李宇春在大家脑海会呈现中性装扮的形象,说到选秀就少不了火爆PK 场景。
第二种表征系统是有关示范事件的语词编码。调节行为的认知过程大多数是言语过
程,而不是视觉过程。通过将视察信息转换成语词代码,以一种容易贮存的形式负载大量的信息,所以,它们可以促进观察学习和保持。当示范活动被转换成表象或易于利用的言语符号之后,这些记忆代码就可以指导操作了。2005 年超女选秀节目之后,关注选秀节目的人都留下了“中性”这个言语符号,许多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都开始以李宇春为模型,在着装、发型上走中性路线。
除了符号编码之外,演习也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记忆支柱,当人们在脑子里或者真实地操作示范反应模式时,比起不去想这些,或者不去演习他们所看到的示范动作来,可能会更少地忘记这些反应模式。1个体不断收看选秀节目反复刺激大脑,参与周围朋的探讨,在脑海中回忆节目或选手行为,进行投票等活动,更容易在脑海中留下示范行为的表象。
很多通过观察而习得的行为,由于社会禁令或缺乏机会,不能用外观的手段轻易地形成。因此,个体把操作合适行为看在眼里,这种心理演习也能增加熟练的程度和保持的时间。由于家长的反对或是没有时间或是自身条件不合适等条件限制,并不是每个青少年都能够去参加比赛、加入粉丝团进行支持,但是他们不间断的关注,可以在脑海中重复回忆示范行为加深印象。青少年持续的关注,把榜样的行为转化成符号存储在记忆中,不论是外观性的练习还是心理上的演练,这些都可以获得示范行为的模式表征。青少年把示范经验转换成表象或言语符号保持在记忆中,这些记忆代码在以后就能知道如何操作行为。
3.再现过程
示范过程的第三个成份是将符号的表象转换成合适的行动。人们在建立自己的反应时,使它们与示范的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保持一致,就可以获得行为的再现。注意过程到保持过程是信息由外到内、由接收到储存的过程。再现过程是一种由内到外、由概念到行为的过程,这一过程以内部存储的符号表征为指导,把原有的行为成分组合成新的反应模式。
但是要把所观察学习到的东西付诸行动,在行为水平上还存在别的障碍。观念在第一次转化为行为时很少是正确无误的,人们很少能够一次就具有某种行为模式。例如参加比赛的选手,初次登台表演总会有些紧张,会出现动作不够自然、台风不够有明星的感觉或是唱歌曲音跑调等现象,这与他们平时通过观察学习到的原型的行为有一定距离。
要想达到观念和行为完全一致,通常是通过对初步尝试的正确调整而得到的。在这一过程中班杜拉又一次强调了练习的作用,在大多数的日常学习中,人们一般是通过示范一个非常近似的新行为,然后,他们从各种只是部分地习得的能力、技能的集中演习和操作中进行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经过自我矫正的调整,把这一近似的行为加以精练。1只有不断练习,并与示范行为加以对照,然后经过自我调整,才能做出与示范行为同样的反应来。在专家点评的指导下,随着登台表演次数的增加,选手们通过对失败因素的总结,参照原型的行为模式不断调整最终能够越来越成熟自信的展示自己。新的行为就在不断的练习、调整、改进中内化成个体的行为。
4.动机过程
青少年在选秀节目中观察注意到许多行为模式,但是人并不是把习得的所有东西都表现出来,他们虽然获得了熟练执行某行为的能力,但很少或从不表现。同时,由于个体因素、环境因素等条件的限制任何人也无法复演所学过的所有动作,因而社会学习理论把获得和操作这二者区分开来。
要实现动作的复演,这涉及到观察学习的第四个过程:动机过程。动机是推动人行
动的内部动力,观察学习的动机过程是指观察者在特定的情境条件下由于某种诱因的作用而表现示范行为的过程,它贯穿于观察学习的始终,引起和维持着人的观察学习活动。
动作再现过程是从认知的角度说明观察者对示范行为的表现,即观察者将示范行为的认知表征转换成示范行为的实际操作过程,涉及到主体有没有能力再现动作。而动机过程是从动机方面说明观察主体对示范行为进行实际的操作表现过程,涉及到主体能够再现动作,为什么再现的原因。班杜拉认为动机的来源有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及自我强化三种,这三种强化构成学习者再现示范行为的动机力量。
班杜拉指出直接强化有选择地影响被示范行为的实际操作过程。人们多半接受示范行为所产生的他们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结果,而不大接受没有奖赏或者具有惩罚效果的示范行为。对于有价值的结果,人们更有可能表现出被示范的行为;而对于没有价值的结果或会遭受到惩罚的结果,人们会减弱操作这种行为的倾向。在日常生活中,那些赏心悦目的或不愉快的感觉刺激、积极的或消极的社会反应都有可能影响示范行为的实际操作。青少年观看选秀节目,这种娱乐节目给他们带来感官刺激,放松了心情,这让他们会更倾向选择收看节目。
替代性强化起作用的原理同直接强化起作用的原理基本相同。在无数可观察的获得反应中,那些看上去对别人有效的行为,比起那些看来具有消极结果的行为,更为人们所喜爱。看到他人行为的成功,能增加自己表现这种行为的倾向,而看到他人的这类行为受到惩罚,则减少了表现的倾向。在超女选秀中,2004 年四川德阳的普通女孩——15 岁女孩张含韵获得了“超级女声”季军,一下子从名不见经传变得炙手可热,签约娱乐公司,出专辑,拍广告,做蒙牛酸奶的形象代言人,广告遍布大街小巷。张含韵的成功,给了无数有着同样梦想的少男少女希望。青少年看着她的梦想实现,也越发倾向去大胆尝试参加下一次的比赛。
同时,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评价反应,也调节着它们将操作哪些可观察的习得行为。他们表现出那些能使自己满意的行为,而拒绝那些令自己不满意的行为。这体现了人们的一个自我强化能力。例如,有些青少年喜爱一些选手,也观察学习了他们的一些行为,但是由于自认为没有参加节目的能力或勇气,不愿意公开展示自己,他们不会参加比赛。那些行为就会以观念的形式存在大脑里而不会变成真正的行为。
由于大量的因素影响着观察学习,因而即使提供突出的原型,也不能保证在别人身上自动产生相同的行为。一个人无需考虑行动的潜在过程就能产生模仿行为。如果一个原型反复显示所期望的反应,教导人们去再现这一行为,当他们失败时从客观上给以指点,当他们成功时就给予奖励,那么,这个原型就能最终在大多数人身上引起匹配反应。另一个方面,如果我们要想阐明示范作用的发生,并且预期性实现它的效果,那么就不得不考虑上述各种决定因素。因此,在任何特定情境中,一个观察者不能复演一个原型的行为,很可能是由于下列原因中的任何一个原因:没有注意有关的活动,在记忆表象中示范动作的编码不适当,不能保持所学习的东西,没有能力去操作,或者没有足够的动因。
五.电视选秀节目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
电视选秀节目的出现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它有助于我国广电产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有利于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目前随着电视、互联网等技术手段的进步,大众文化所昭示的旺盛生命力、活力及其发展趋势是无法改变的。在电视选秀节目中,所谓娱乐表现出了明显的颠覆性变化:普通大众从原来的被动接受方走向主动参与,从原来的崇拜英雄到参与制造平民偶像,从原来的距离欣赏到直接感受,从原来的引导性审美到互动、双向审美,从权威定夺到大众认可。选秀节目的发展,对满足人民群众物质
文化需要、促使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我们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1.加速了青少年社会化的进程
青少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社会化中的青少年不仅是一个“社会学习者”角色,而且还是一个“社会参与者”角色。他们一方面学习、掌握社会的知识、技能、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另一方面也要介入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关系系统,对已有的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念进行再生产和再创造。因此,青少年社会化过程实际上是青少年被动性和主动性、个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过程。电视选秀节目所具有的公众性、形象性、开放性等特点,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非常大。青少年们正是在轻松消遣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中学习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和确立社会价值态度,不断获得对社会人际关系及自我同一性的认识。
2.提供一种宣泄渠道,帮助青少年实现和维护身心平衡
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原先的自我同一性遭到破坏,因而常常陷入困惑、矛盾和不可自拔的心理冲突之中,原先那种平静的内心平衡被打破了,自我出现分裂和危机,进而出现种种不良行为反应。为了获得新的自我平衡,往往重新寻找一种“模特”作为自我平衡的对象。而电视选秀节目则提供了实现自我平衡的心理途径。娱乐减压功能是青少年文化的主要功用,在日益图像化与平面化的文化产品面前,嬉戏娱乐成为青年文化消费的主要功能所在,青少年在参与、消费电视选秀节目这个文化产品时,满足了其身心娱乐与减压要求,维护着身心的平衡,保持着快乐的心境。
3.为青少年提供寻找自我扩展经验的空间
我们社会的教育判断标准相对单一,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健康的人格需要有对自身心理世界自我扩展的能力,需要不断地得到一种开放化的社会经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视选秀节目直接与间接地给予青少年的自我扩展提供了另一种途径,在一定条件下会降低他们的紧张度,降低他们在挫折中的感受,调整他们的心态。
六.电视选秀节目对青少年成长的消极影响
1.使青少年的价值取向错位、价值选择功利化
我们看到,青少年对成人世界有相当强的模仿能力,成人社会的思维方式和社会风气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成人社会对物质利益追求的短期行为,也已经潜移默化中渗透进青少年的思想生活。从总体上看,在浮躁的社会风气中,青少年往往心比天高,却不能脚踏实地。他们喜欢设计未来、幻想未来,但不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选秀节目所营造的“一夜成名”、“一炮走红”的成功特例助长了青少年的浮躁风气,使他们梦想着一蹴而就、一举成名、一鸣惊人,滋长投机取巧的心理,而缺乏脚踏实地、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给青少年带来片面追求个人私欲的利己主义心态、崇尚感观享受的享乐主义心态,而人生思考的理想主义成分大大减少。可见,“一朝成名”的急功近利价值取向正在青少年幼稚的心灵里作祟。
2.使青少年价值判断感性化,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受到挑战
德国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曾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主要内容是传媒提示或强调的即使是少数人或不公正的意见,也会被受众当作“多数意见”来认知,其结果引起“沉默的螺旋”的启动,使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产生连锁反应[3]。在电视选秀节目所渲染的热闹气氛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已不再是青少年的唯一价值目标。“条条大路通罗马,行行都能出状元”正是电视选秀节目的价值观念。电视选秀节目在青少年群体中获得成功,正是基于青少年的价值需求的极大满足。电视选秀节目使青少年获得价值体现的同时,也把自身的价值观传递给青少年,作用于青少年心理状态。电视选秀节目漠视年龄心理差异,强调平民参与、平等参与;推崇和树立平民偶像、明星梦想,无限放大选手的成功几率;大胆改变“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知识改变命运”的传统价值观。在这种价值理念的引导下,更多的青少年将放弃对于知识的追求,对于道德的崇尚。
3.影响青少年的审美观念
一般来说,青少年对于时代“潮流”和“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盲从,另一方面渴求与众不同,表现为追求时尚、标新立异等个性化行为。电视选秀节目正是把青少年追求个性化的心理通过种种“个性行为”表达出来,而引发青少年共鸣。“个性行为”通常表现为“出位”,一般是审美的出位。审美的出位行为在赢得群体确认后,往往会形成一种风气和时尚。
信息时代的社会环境不再闭塞,快捷的信息传递影响着整个社会环境和社会观念的变化。从电视到网络、报纸杂志,不同的媒体各有所长,其中电视的娱乐与教化功能尤为彰显。电视选秀节目作为青少年成长环境中的一种正在发生的重要现象,对青少年的认知能力、道德情操和审美水平产生的影响都是直接的,它关系到青少年的未来,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文化的未来继承和发展。传播学家城庇•波特认为,所有的电视都是教育的电视,唯一的差别是它在教什么。这是电视选秀节目对青少年产生多种影响的根本原因和理论依据。因此,电视选秀节目作为新的社会环境组成与青少年成长心理有着密切关系,深入研究电视选秀节目对解读青少年心理具有现实意义。
七.克服电视选秀节目的消极影响的对策思考
1.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由于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的思想和心理素质尚未完全成熟,判断是非真伪的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各级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重点仍然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基本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保持正确的成才方向,清醒面对各种社会现象,增强其分辨是非美丑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下,大众文化的多样性、易变性,诱使某些青少年产生拜金主义的思想,越来越缺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面对新的形势和美好的未来,我们仍然要提倡艰苦奋斗精神,用我们的智慧和双手共同建设伟大的祖国。
2.要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育人功能
校园媒体具有活跃的组织、活跃的思维、活跃的氛围,其形式可以是广播、报纸、电视、网站和学生刊物等。校园媒体发挥着青少年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价值导向作用,为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要努力提高其吸引力、感染力,提高其针对性、实效性。
3.加强对电视节目的管理与监督
电视传媒在为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信息污染,其
本身活动也必须受到社会的控制和监督。这就需要国家在政策、法规上作出管理和规范,社会公众在舆论上给予监督。对于违背社会责任和社会主流价值的低俗化倾向要坚决制止,在制度上保证大众传媒正确的价值导向。
4.优化社会环境,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良好的社会风气
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社会生活习惯,形成健康科学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覆盖面广、信息量多、感染力和时效性强的优势,坚持真善美,反对假恶丑,积极营造舆论氛围,使青少年价值取向融入主流文化和主导价值观之中。只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电视传媒才能真正成为传播社会共同价值观最重要、最高效的载体。
结 语
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人们社会生活影响非常大,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无处不在的信息源。电视为人们提供各种文化娱乐节目,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同时它提供了各种符合行为模式供人们观察学习,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化进程。选秀节目作为一种被电视台大量复制、受观众广泛关注的节目形式,它不仅掀起了全民狂欢的娱乐景象,而且也为受众尤其是热衷于节目的青少年,提供了观察学习的新行为模式。青少年在观看节目时,通过注意观察,把选秀节目中的行为模式内化为信息符号存储在脑海,为以后的行为做储备。青少年在参与节目投票、加入粉丝团等活动中,把行为信息转化为行动,不断完善个体习得的行为模式,实现新行为最终转化为个体的实际行为。
媒介是双刃剑,选秀节目也有其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它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要充分发挥选秀节目的积极行为示范功能,应在了解青少年社会学习基本特点的基础 上,通过电视媒介、青少年个体以及社会其他力量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参考文献
[1] 威尔佰•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新华出版社,1984:3.[2] 罗森•马那尔.青少年:再生产和政治变革人因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37.[3] 翁秀琪.民意与大众传播研究的结合——诺尔诺曼和她的沉默的螺旋理论[R].新闻学研究(台湾),1990,(7):78-80.[4]中国人搜索行为研究中心,《2007 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研究》 [5] [美]班杜拉著,陈欣银、李伯黍译,《社会学习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年10 月版,188 页。[6]张国良,张忠民,《超女现象的传播学实证分析-上海受众调查报告》,《新闻记者》,2006 年第8 期。
[7]中国人搜索行为研究中心,《2007 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研究报告》,www.xiexiebang.com。
[8]中国人搜索行为研究中心,《2007 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研究》 [9]万方数据库
致 谢
本课题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陈道珍老师的悉心指导。陈老师多次询问研究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陈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虽历时二载,却给 以终生受益无穷之道。对陈老师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在此,我还要感谢我们一起上课的新闻学专业的同学们,正是有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才使得本论文能够顺利完成。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第五篇:(正文)由中国好声音的成功——论选秀节目品牌的成功建立
由中国好声音的成功——论选秀节目品牌的成功建立
摘要
近年来,音乐选秀节目异军突起,活跃荧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收视高潮,已经成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主流形态。2012年7月13日,一档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风靡全国,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同前些年成功的选秀品牌节目《超级女声》一样,凭借极高的收视率、极大的影响力和丰厚的广告收入,再次成为音乐选秀节目成功的典范,将选秀节目推向了另一个电视收视高潮。《中国好声音》的成功是多方努力的成果,本论文以《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为例,通过对节目的内容、受众定位、功能定位进行分析,对节目的规则设计、营销模式进行系统阐述,深入探究选秀节目品牌是如何成功建立的,《中国好声音》是如何弘扬和传递主流价值观的,为我国今后的电视选秀节目的发展提出值得借鉴的意见,促进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国好声音 选秀节目 品牌 品牌塑造
近年来,各大电视台都在积极筹划具有创新性、高收视率的品牌节目作为有力的武器在竞争激烈的娱乐节目中独树一帜,独占鳌头。《中国好声音》《中国达人秀》《我是传奇》《我爱记歌词》《职来职往》等真人秀品牌节目,凭借自己独具特色的节目形式,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中国好声音》作为2012年最成功的音乐选秀节目,已然成为浙江卫视的品牌节目,本文将《中国好声音》作为成功的典型案例,深入探究选秀节目品牌是如何成功建立的,通过对节目的内容、受众定位、功能定位进行分析,对节目的规则设计、营销模式进行系统阐述,从而引发选秀节目品牌成功后的反思和启示。采用文献法、归纳法、对比法等科学研究方法进行俺联系,为选秀节目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改革意见,促进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健康发展。
第一章 电视品牌节目与选秀节目
第一节 电视品牌节目的理论概述
一、品牌与电视品牌
1、品牌的内涵
20世纪60年代,品牌理论是国外学者大卫·奥格威提出的,他主张要对品牌的内在形象进行塑造,必须从深层次上去区分竞争品牌,品牌的塑造并不是突出产品之间的微小差异,而是要提高品牌在市场上的地位。国内知名学者黄长福提出,品牌是一个多维度的综合体,包括产品形象要素、产品功能、消费者心理要素等等。随着电视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品牌塑造已然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对象。
一般来说,品牌的构成包括精神文化部分、物质文化部分和行为文化部分,这三大部分形成了品牌的三大系统,即精神文化系统、物载系统和行为文化系统,从而构成了完整的品牌系统。三大系统相辅相成,对品牌的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电视品牌的内涵
众所周知,电视台的发展要考虑收视率这一重要因素,稳定性是收视率的一个重要保障之一。于是,品牌成为了电视台着重打造的部分,通过品牌节目吸引稳定的受众群和广告赞助来支撑电视台的长远发展。
电视品牌既然作为一种品牌,它就具备了品牌的一般特点,即风格独特、标识统一、质量稳定,并且在目标受众中有较高的知名度。因为品牌具有相对稳定性,品牌效应一旦形成,在无形中就能创造出市场价值,不仅有利于节省大量的宣传成本,而且能够取得很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品牌化”战略已经成为各大电视台竞争的杀手锏。
第二节 国内选秀节目概况
一、西方和本土:选秀节目的演变
选秀节目做为一种节目形态,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在全球兴起和蔓延,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国外的选秀节目具有创新性、趣味性、原创性,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精神需要。作为院子西方的“舶来品”,选秀节目在中国的发展也只有短短十年时间,任何节目形式都要适应本土的特点,在不断地演化过程中寻找自己真正的特色。近两年,音乐选秀节目迅猛发展,几乎所有的电视台和视频网站都重磅推出了自己的品牌节目,比如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我爱记歌词》、湖南卫视《快乐女声》、优酷视频的《我是传奇》、东方卫视的《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都成为家喻户晓的优秀选秀品牌节目,让所有怀揣梦想的人们,借用电视台为他们搭建的表演平台,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开启了一个“民星”的时代。
二、国内选秀节目出现的问题
虽然选秀品牌节目成功造就了像吉克隽逸、平安、吴莫愁、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尚雯婕等一批又一批的“明星”,但是,井喷式的发展和骄人的成绩背后,也同样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首先,“一夜成名”是选秀节目的常见现象,年轻人都有追逐梦想的权利,但是这种“一夜成名”的心理会促使他们急功近利,怀着侥幸的心理,不能脚踏实地的生活,有报道称有的年轻人为成名,全年奔走于各类选秀节目,浪费时间和精力,即耽误学习又影响正常的生活。其次,中国的选秀节目大多照搬国外的节目形式,缺乏自己的原创性,比如《中国好声音》是照搬荷兰的《The Voice》,不利于中国电视节目的长远发展。再次,中国选秀节目擅于炒作,炒作选手的丑闻,对青少年和社会都产生了恶劣的影响,比如《中国好声音》中的徐海星,被爆曾经经常出入夜店,生活不检点,造成了恶劣的的社会影响。
第二章 《中国好声音》的品牌定位
第一节 《中国好声音》节目内容简介
《中国好声音》是由浙江卫视联合星空华文传媒旗下灿星制作公司强力打造的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自2012年7月13日播出以来收视率屡创新高,首期收视率破1.5%,第二期2.8%,仅推出第三期节目后的电视收视率已经飙升到3.1%,而同期爱奇艺网的网络播放量突破7000万次,节目冠名费6000万。节目邀请刘欢、那英、庾澄庆和杨坤四位华语乐坛的一线巨星担任评委,组成了中国音乐类节目中最为专业的明星导师阵容。
第二节《中国好声音》的受众定位
《中国好声音》首播获得高收视率,第三期节目电视收视率飙升到3.1%,并且获得了网络等其他媒体的高关注度和热议,主要是因为该节目满足了受众的许多需求。
1、放松紧张的心情,满足受众休闲娱乐需求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都承受着很大的精神压力和生活压力,人们都希望在一天繁重的工作结束后能够打开电视收看一些能够缓解精神压力的娱乐节目。《中国好声音》作为一档音乐选秀节目,蕴含了诸多吸引受众的娱乐元素。动人的音乐、炫美的灯光、饱含悬念的结果、四位导师相互调侃、盲听盲选、选手反选等等都成为娱乐大众的刺激点。
2、追求自我的价值,为自我评价提供参考框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中国好声音》就为有梦想、有故事、爱好音乐的人提供了一个最求自我价值的平台。《中国好声音》的受众是青年人,经过一周繁忙的工作,在星期五晚上很想与家人一起收看娱乐节目来放松心情。另外,《中国好声音》坚持只要你有梦想、爱音乐,无论长相、地位、身份都可以来参加比赛,这样就出现了像出自大山的吉克
隽逸、来自知情家庭的平安、音乐学院学生张玮等等一些平凡的人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它提醒受众只要拥有梦想,不断追求梦想,就会有希望,受众从这些选手的身上获得了自信和希望。
3、提供热议的话题,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中国好声音》自播出以来就受到了大众的广泛关注。各大电视台、报纸、视频网站、微博都对选手、导师津津乐道,成为了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论话题。大众对选手的淘汰、选手的身世、导师的指导以及选手的八卦新闻颇有兴趣,网站论坛称赞声和质疑声不断,人们彼此互动,热烈讨论,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第三节 《中国好声音》的功能定位
一、节目形式——娱乐
选秀节目是一种文化商品,追求经济利益时无可厚非的。当然娱乐室选秀节目最为重要的功能,节目的目的就是为观众提供娱乐,借以获得回报。选秀节目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文化消费品,需要以受众为导向,满足受众的娱乐消费需求。
《中国好声音》的出现,为选秀节目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以其特殊的节目形式在众多娱乐节目中独树一帜,动听的音乐、炫美的灯光、幽默的导师都无疑成为人们获得娱乐感受的重要因素。《中国好声音》的新闻也时常成为在报纸、杂志和视频网站的头条,充分发挥了其娱乐功能。另外,导师之间相互调侃,争夺学员,在历年的选秀节目中也是首创之举,导师放下身段,与学员之间是平等的关系,这种特色也深深吸引着受众,成为大众的娱乐谈资。
二、节目内核——励志
《中国好声音》沿袭了历年以来的选秀节目的精髓,比如灯光、气氛、舞美、造型,并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散发出独特的精神魅力,其中“励志”成为了该节目的精神内核。一群有音乐梦想的人聚集于此,展现自己的实力,这种励志精神激励着现代年轻人,有着积极的社会影响。在每个学员表演之前,节目都会播放一段该学员的VCR视频,简单的介绍学员的音乐之路,比如来自大山的吉克隽逸、来自知青家庭的平安和音乐学院学生吴莫愁,都凭借他们对音乐的执着和热爱实现了自己的音乐梦想,成为了耀眼的“新星”。他们的精神力量必然激励着还在为梦想拼搏的人们。
第三章 品牌节目的设计:《中国好声音》的内容设置
第一节 节目规则的设计
一、盲听盲选
“盲听盲选”是《中国好声音》最大的亮点之一,它一改以往选秀节目评审和选手面对面的形式,评委采取盲听的方式选择自己喜爱的选手。每位选手出场时,四位专业评审是背对着他们,他们只能通过选手的声音来进行选择,这样的选拔方式独树一帜,很有新意。节目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导师之间会相互调侃,给人亲切的感觉,镜头对四位导师盲听时的表情进行捕捉,观众们可以通过评委们的表情和语言猜测他们会不会转过身,随后经过一番唇枪舌战的“劝导”,选中的学员又会选择谁作为自己的指导老师。导师们转过椅子的情景很有震撼力,这也产生了绝佳的节目效果。
二、擂台PK
擂台PK是历年选秀节目常用的一种节目形式,它不仅带给观众动人的音乐,也给人带来一种拼搏争斗的刺激感,充满悬念的结果也是吸引光中的重要因素。与《超级女声》《我型我秀》等选秀节目的PK环节不同,《中国好声音》的淘汰速度更快,在第二轮PK环节,一场节目就会淘汰一半的选手,这就避免了节目过于繁琐的晋级模式而导致的观众的烦躁情
绪,以往的选秀节目每场节目只会淘汰2—3名选手,后来还会有复活赛,赛程过于复杂,这会影响节目的品质。电视节目的最终目的是吸引观众的收看,提高电视台的收视率,从而促进电视台的良性发展。加强与观众的互动是提高节目影响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大众评选
在《中国好声音》总决赛的环节中,学员的导师无法决定自己学员的去留,学员是否能继续唱歌是由场外观众的短信投票决定的,这一方式体现了全民的互动效应,不仅能够提升节目的品牌效应,而且能够取得丰厚的经济效应。
第二节 谁参与了节目
一、选秀者与专业评审
在《中国好声音》节目中,声音好听、有特色的选手会引起光中的热议,选手的才华和能力是一档优秀选秀节目成功的灵魂。选手不仅要拥有好声音,他们的个人品质也会成为光中热议的话题。《中国好声音》在每位选手演唱之前都会放一段选手的VCR,挖掘选手背后的情感故事,这些故事深深感动着观众。例如吉克隽逸之所以受到热议,除了她为了完成自身的梦想之外,还是为了完成母亲的梦想,这种朴素的母女深情让评委和观众潸然泪下。观众为选手的个人魅力而感动,也增强了选秀节目的感染力。
专业评审一定要体现专业性和公平性。《中国好声音》的四位评委均在内地歌坛有相当高的道义,专业水准有目共睹。从总体上看,刘欢、杨坤、庾澄庆、那英所组成的评委阵容是近年来音乐选秀节目的最强评委阵容。四位评委在节目中分别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庾澄庆轻松幽默,刘欢专业沉稳,那英个性豪爽,杨坤温柔感性。俗称“32郎”的杨坤以“32场巡回演唱会”来招揽学员,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二、主持人
主持人自电视节目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品牌栏目的标志。《中国好声音》的主持人华少拥有丰富的娱乐节目主持经验。尤其是他在节目开始前会以极快的速度播报一连串的广告,显示了极佳的口才,人们也竞相模仿,成为了热议的焦点。在节目的“盲听盲选”阶段,华少的出场并不多,但是在后来的“擂台PK”和“总决赛”中都有着出色的表现,在节目中,主持人华少担任了节目进程的掌控者,把握着节目的节奏快慢。当然,华少凭借出色的主持风格,也成为了《中国好声音》品牌节目的重要标志。
三、大众评审
大众评选体现了全民的互动一档成功的选秀节目,不仅仅要有选手参与和导师互动,电视节目的最终目的是吸引观众的收看,提高电视台的收视率,从而促进电视台的良性发展。加强与观众的互动是提高节目影响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大众评选也成为了电视节目与观众互动的一个重要方式。《中国好声音》在“擂台PK”阶段采用了大众评选的方式,同一位导师的两位选手对决,导师根据学员的现场表现和发展潜力将100分分配给每位学员,再由各大电视台、网络媒体、报纸等媒体组成的大众评审来投票选择自己喜欢的选手,最后将两方的分数相加,低分者淘汰。大众评选是一种很常用的选秀节目形式,为品牌节目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舆论导向。
第四章 品牌节目的推广:《中国好声音》的节目营销
第一节 节目品牌营销——网络互动与交流
一档成功的品牌节目,精准的节目定位和精心的节目设计是节目成功与否的内因,但是系统全面的节目推广更是节目成功的催化剂。节目品牌的强化以及核心理念的推广需要依赖于各种媒体营销手段。
《中国好声音》不仅节目形态独树一帜,节目选手唱功非凡,节目制作技术精良,而且十分注重网络媒体宣传和观众互动。它在搜狐网、新浪网、腾讯网等门户网站上设立了专门的专题页面对节目进行造势宣传,并且利用新浪微博同观众进行互动,发布节目预告、节目精彩片段、节目预测、选手新闻,全方位的传递节目信息。
此外,《中国好声音》考虑到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等特点,与爱奇艺和百度合作,推出了《酷我真声音》,这档节目由杨坤主持,对学员进行访谈,每期节目10分钟,在视频网站上播出。与优秀的视频网站合作有助于扩大节目的传播范围,通过视频留言互动促进品牌节目的良性发展。
总之,《中国好声音》借助电视、网络、报纸等优势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宣传造势,为观众打造了精品品牌节目,充分夸大了节目的受众群,是值得推崇的好模式。
第二节 个人品牌的营销——展现个人魅力
个人品牌,指的是个人通过自己的外在形象或者内在修养,向他人传递自己的魅力和影响力。在现代社会,不仅是企业和产品需要建立品牌效应,个人也需要建立个人品牌。成功的个人品牌主要包括三个基本特征:
1、独特性,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2、相关性,与自己所处的环境有联系;
3、一致性,人们能够理解其行为。在《中国好声音》中,每一位选手的表演都是一个建立个人品牌的过程。
《中国好声音》的每一位选手要面对电视机前的观众、现场的观众,更重要的事要面对刘欢、杨坤、那英、庾澄庆四位重量级的专业评审,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选手能否成功的展现自己的个人品牌,将直接影响到导师是否会选择他进入下一轮。
《中国好声音》的第一个阶段是“盲听盲选”,选手在这个阶段并不需要过多的注重外表的打扮,决定因素在于声音,声音是打动导师的唯一因素。这就出现了《中国好声音》的第一位学员“王大嗓”光着脚丫子在舞台上唱歌的情景。但是到了节目的第二阶段和决赛阶段,这两个阶段是导师和学员面对面的,因此,外在形象气质与声音一起,成为了导师考察的综合标准。学员们不仅要注重声音的完美表现,也要注重舞台风格的表现。当然,个人品牌除了包括个人的外在形象,也包括内在修养。在很多选手的背后都有动人的故事,例如吉克隽逸之所以受到热议,除了她为了完成自身的梦想之外,还是为了完成母亲的梦想,这种朴素的母女深情让评委和观众潸然泪下。徐海星的父亲去世,通过唱歌振作起来。因此,外在形象的表现和内在修养的体现是塑造个人品牌的关键。
第五章 《中国好声音》的品牌价值:主流价值观的弘扬和传递
《中国好声音》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其原因表现在很多方面,它拥有别具特色的节目形式以及优秀的参赛选手,对节目品质的完美追求有助于品牌节目的成功。《中国好声音》弘扬了公平、真诚、为梦想拼搏的主流价值观,成为2012年中国电视音乐选秀节目中成功的典范。
首先,节目的公平与真诚品质源于四位专业评审。在以往像《超级女声》《我型我秀》等音乐选秀节目中,评审们总是高人一等的,他们与选手之间的对话并不是平等的。而在《中国好声音》中,专业评审与选手们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四位平日里都是内地歌坛的天王巨星,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然而在节目中却成为亲切耐心的音乐导师。不仅如此,他们还会请求优秀的参赛者选择自己作为指导老师,他们用真诚的语言打动参赛者,为抢到心仪的学员而互相调侃。更让人感动的是,他们也会因选手饱含深情的歌声而感动得落泪,这些情景在其他选秀节目中是很难见到的。另外,残踩着得到了刘欢、杨坤这样权威专业导师的栽培,并且同自己的偶像一起同台表演,这是许多参赛者梦寐以求的,这就是《中国好声音》的魅力所在。
四位评审在中国乐坛中拥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他们并没有夸夸其谈、自吹自擂,而是表达出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与选手们真诚地交流。这和《中国好声音》的节目定位是一致的:“我们一开始就给节目定了基调,要为中国音乐节目树立标杆,要规范音乐标准。拒绝
‘毒舌’,杜绝绯闻,以真声音、真音乐作为节目的唯一宗旨,让四位明星导师找到值得培养的乐坛新人。”因此,《中国好声音》摒弃炒作,绯闻满天飞的节目制作手段,以权威专业的操作还原真实的音乐,防止混淆观众视听,力争对音乐产业和年轻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用于追求梦想,坚持梦想也是节目表现出来的重要品质。《中国好声音》的每一位参赛者都有着不同寻常的音乐经历,对音乐充满了执着和渴望,而节目将这些不同寻常的经历与对音乐深沉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在舞台上绽放,用动人的音乐感染了每个人的心灵。《中国好声音》节目中每位参赛者都坚持着音乐梦想,不管家境贫穷或者富裕,不管从事着怎样的工作,音乐始终是他们人生中的非常重要的部分,虽然学员们性格不同、背景不同,但是他们身上都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有梦想、有报复、热爱音乐,热爱生活。他们用自己的经历告诉观众不要放弃对梦想的追求,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梦想,获得认可。同样,节目组更希望这些参赛着的优秀品质能传达出主流价值观,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六章 结语
文化内涵是品牌节目的灵魂,文化内涵的分量对品牌节目价值的高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一定要树立和加强品牌文化意识。本文以《中国好声音》选秀节目品牌的成功建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节目的内容、受众定位、功能定位进行分析,对节目的规则设计、营销模式进行系统阐述,深入探究选秀节目品牌是如何成功建立的,《中国好声音》是如何弘扬和传递主流价值观的,为我国今后的电视选秀节目的发展提出值得借鉴的意见,促进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健康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得如日中天,文化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电视产业也应该以此为标杆,最初更过相应精神文明号召的品牌节目。新的科技发展环境和文化体制改革环境下,我国电视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但也带来不少问题。
中国的电视音乐选秀节目经历了2005年的辉煌,再也没有出现繁荣的景象,直到2012年《中国好声音》横空出世,又点燃了观众对于选秀节目的热情。《中国好声音》的成功,是节目形式独具特色,节目参赛者拥有个人魅力,节目设计公平公正,节目评委真诚专业,节目气氛稳重大气却不失娱乐快感,节目品质内涵丰富综合作用的结果。另外,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视产业正向制播分离的企业化运作模式转化,这就意味着会有更多的电视节目制作机构出现,形成更大的竞争态势。在强大的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很多节目制作方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会各出很多奇招怪招,媚俗之风日趋严重。在广电总局“限娱令”的影响下,在各类选秀节目屡屡出现的情况下在选秀节目屡屡出现的强大竞争下,《中国好声音》品牌的成功建立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我国电视娱乐节目品牌建设应该获得社会各方的关注,笔者真诚地希望我国的电视媒体能够树立媒体责任意识,不断推出更多具有深厚文化内涵与积极因素的精品娱乐节目,为我国电视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李方毅.品牌论战[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9.[4] 韩青、郑蔚.电视娱乐节目新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2.[5] 尹鸿.电视“真人秀”元素分析[J].现代传播.2005(5).[6] 陈龙.《在媒介与大众之间:电视文化论》(M).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7] 谢耕耘、陈虹.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报告(J).新闻界.2006.2
[8] 孙宝国.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89
[9] 宋丽丽.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分析(J).青年记者.2006.20
[10] 李曦著.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流变[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