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空间立法的必要性和路径选择论文(共5则范文)

时间:2020-02-17 21:15: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我国空间立法的必要性和路径选择论文(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我国空间立法的必要性和路径选择论文(共)》。

第一篇:浅析我国空间立法的必要性和路径选择论文(共)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对太空的利用水平成为一国国力、军力的重要体现。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开启了人类利用太空的时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利用太空能力的发展,面对着太空利用的诸多复杂法律问题,我国的空间事业发展就更加需要空间立法的有力支持。

一、我国空间事业的法律需求

我国航天事业在改革开放之后迅猛发展,市场化、国际化发展趋势明显。然而,关于航天方面的法律规范仍有不足之处,难以充分适应航天发展的现实需求。

(一)航天事业市场化发展的法律需求

各国的航天工程在发展之初,都有着非常浓重的军事色彩。冷战结束后,航天技术的市场化程度显著加深,航天成为一项重要的产业,并已成为部分发达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提供的权威报告,1996年,全球航天技术产业创造利润为750亿美元左右,而20XX年,全球商业航天活动收入己高达5000—6000亿美元。我国的航天事业同样存在着市场化的问题。20XX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出中国航天在20XX年或稍后一个时期的远期目标就包括:“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实现产业化和市场化,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满足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广泛需求,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

就世界范围来看,航天活动己经商业化或有可能商业化的领域主要有:卫星通信、卫星广播、卫星电视、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商业发射、太空旅游、太空资源开发、空间资产出租出售、卫星制造、火箭制造、航天器制造、太空育种、太空制药、太空保洁、太空运输,等等。对中国而言,这些领域的商业化前景广阔,将对航天事业产生极强的推动作用。然而,市场化势必涉及广泛的、复杂的利益关系调整,也涉及不同政府部门、军队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业的管理权限划分。如出现制度规范不清的情况,就很容易在协调过程中遇到各种矛盾和困难,对航天事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在空间活动损害、航天产业发展、商业航天活动管理、商业航天保险、空间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上,更是需要法律制度的良好保障。国际空间法是以国家为主体,国家通过登记和颁发许可证等方式批准和监督本国的空间活动,管辖和控制在本国登记的空间物体,并承担国际责任。随着企业和非政府组织逐步广泛、深入地参与空间活动,国际空间法对这些主体参与空间活动有关制度的模糊和不确定性成为推动空间商业化发展的很大障碍。如果一国希望在自我保护的前提下加强外空活动的商业化和私营化,国内空间立法是必需的。这样,才可以调整私人行为体的活动。因而,日益模糊不清的国际法又有了总量不断增加的国内空间法作为补充。

(二)航天事业国际化发展的法律需求

外层空间是人类共享的空间,外层空间利用是一项全人类共同受益的事业,不能仅仅依靠发达国家投入并从中受益,而更需要让全世界人民共同参与,加强合作,共同享受航天技术带来的好处。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航天大国严密的技术封锁之下艰苦创业、自主发展起来的。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国际化就成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1987年,我国开始利用长征火箭搭载他国的商业卫星。199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20XX年11月,中国与欧洲空间局签署了《关于和平利用空间的合作协定》。20XX年12月16日,牵头在北京设立了亚太空间合作组织。20XX年4月1日,中国与玻利维亚签署了卫星合作协议—《玻利维亚通信卫星项目合同》,20XX年12月,按照合同约定,中国己为玻利维亚成功发射了首颗通讯卫星。

因此,航天事业发展的国际化,更加需要我们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航天法律制度。一方面,法律固有的稳定性,使中国与外国合作者在进行航天合作时,通过法律的保障,增强彼此的互信;另一方面,法律具有的公开透明性,使得外国合作者在进行合作伙伴选择之前,就能有效了解到中国在航天事业发展中的基本立场,促使潜在的合作者与中国进行航天合作方面的接触;再一方面,法律具有的权威性,使得中外双方能在航天合作过程中避免分歧,为可能发生的纠纷提供解决的依据。

(三)外空国际新秋序形成的法律需求

为了有效化解各国在空间问题上的分歧,更好地利用外层空间,国际社会先后制定了《外空条约》《营救协定》《责任公约》《登记公约》《月球协定》等多个国际公约,初步形成了国际外空法律体系。但这些公约都存在着一些缺陷,在国际立法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的情况下,需要国内立法加以弥补。

《外空条约》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太空军事利用问题。《外空条约》规定了太空“和平利用”的原则,然而,这一原则如何理解,目前尚无定论,只是各大国根据国家利益将其解释为对其更为有利的意义。二是太空环境保护问题。人类活动对外层空间环境可能产生的危害,有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电磁干扰、放射性污染和空间碎片等问题。其中空间碎片问题是国际和平利用外空委员会讨论最多的议题,也是当前外空环境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但在具体责任划分问题上,国际社会并未达成统一意见。很明显,航天科技越发达、航天活动越频繁的国家,就越容易产生空间碎片,这些国家从航天活动中受益,却让所有国家共同承担空间环境破坏所造成的恶果,这显然是不恰当的。

《营救协定》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营救的一方是否能够要求获得一定报酬;二是如果外空物体给落地国造成了损害,该国在营救的同时,能否扣押宇航员或外空物体,以便于与发射国协商赔偿。

《责任公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关于发射国的定义。按照公约,确定赔偿责任的前提是确定发射国,不能确定发射国,求偿就无从谈起,尤其是跨国的私人主体进行的发射。那么,一个与发射无实际联系的国家,是否可以仅仅因为私人发射主体在该国注册被认为是发射国,从而要为损害负责任?在公海上进行的发射如何确定发射国?发射公司的注册国是方便注册地,无力承担赔偿责任的时候怎么办?因此,专门针对“发射国”的概念,联合国大会决议建议各国考虑本国立法,对有关非政府团体进行的外空活动进行管理,将有关审批等事项纳入本国的管辖范围,由相关国家对这些活动实行有效的监督。

《登记公约》也面临一些问题。第一,它要求的是外空物体登记,而不是发射活动的登记,因此,只有发射成功的物体才需要登记,没有成功的就不用登记。这是一种事后登记而不是事前登记。如果改为事前即发射前登记,则不论发射是否成功,联合国都能够了解该次发射。在导致损害时也有助于迅速判定发射国,对于实施《责任公约》是有利的。第二,《登记公约》对登记的时间要求不明确,许多国家在发射成功后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仍然不登记的情况是存在的。如何使各国主动、及时登记是一个难题。

二、我国空间立法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关于太空利用的国内立法有《空间物体登记管理办法》《民用航天发射项目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导弹及相关物项和技术出口管制条例》等少数单行法规。此外,一些部委也制定了相应规定,如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发布《两用物项和技术进出口许可证管理目录》,并于20XX年发布了《中国两用物项和技术出口管制许可指南》。这些立法在当前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调整对象的范围相对狭窄。《空间物体登记管理办法》完全根据《登记公约》制定,只对空间物体的登记问题进行规定;《民用航天发射项目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则规定了航天器民用的行政许可问题;《导弹及相关物项和技术出口管制条例》则只涉及相关装备、技术的保护和保密问题。至于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制定的关于两用物项的规定,则都属于技术性事项,不涉及具体的制度安排。当前这些散碎的规范调整范围狭窄,没有在航天产业、航天管理的问题上进行充分、适当的引导与规范,极不适应当前航天事业迅猛发展的制度需要。特别是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航天涉及的法律问题种类繁多,关于空间活动损害保险与赔偿、宇航员营救等基本制度还处于立法空白阶段,对于航天活动的管理尚不能覆盖从研究、设计、生产、发射及空间技术应用等各个阶段,关于经费、发射场管理、基础设施建设、航天产品市场开发与管理等方面的航空产业促进法也没有。关于航天商业化活动的立法更是滞后,缺少关于航天商业发射、遥感数据商业利用和空间知识产权的专门规定,有关卫星等航天产品技术的出口管理规则也亟待发展完善。

二是管理体制发展较为滞后。我国民用航天活动由原航天工业部(现国家航天局)和原国防科工委(现在的国防科工局)管理,军用航天活动则由解放军总装备部管理。这种体制在长期运行过程中,不断磨合发展,在航天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XX年的大部制改革之后,国家航天局和国防科工局都隶属于国家工信部,这显然有利于民用航天管理更加顺畅地发展。然而,在市场化的大趋势下,需要在航天领域建立一个更加灵活、更加贴近市场的管理模式。这个管理模式,应当能够更好地协调军地合作、促进军民融合,并在处理军事保密、知识产权转移等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

三是规范层级有些过低。上述规范,除《导弹及相关物项和技术出口管制条例》是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外,其他的规范均为规章或者政策,效力层级较低。如果其他的可能涉及航天事务的部委制定了与上述规章、政策相悖的制度时,缺乏一个顺畅、有效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这些规定在制定的过程中,往往由个别部门组织立法工作,缺乏其他部门的配合,对很多问题都缺乏充分的考虑。比方说,《民用航天发射项目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就只对相关的第三方责任保险作了非常原则性的规定,“既未确定责任限额,也未对承保企业的资质等提出具体要求。这导致有关保险问题只能通过发射合同加以确定,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航天发射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实际上,要对此进行规范,就不可能不涉及到保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没有他们的参与,这些部门立法就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三、我国空间立法的体系安排

中国是空间大国,有义务在外空法制建设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当前己经制定有空间法的国家约有20个,包括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阿根廷、巴西、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乌克兰、比利时等。因此,中国学者也在研究呼吁尽快制定中国的空间法。

在空间法的体系问题上,我国学界有两个思路:一是直接制定一个统一的空间法,二是区分领域制定多部单行法。这两种设想各有利弊:统一空间法虽然难度较高,但易于规划,方便产生一部统一协调的法律;多部单行法分解了立法难度,但也容易因部门立法而造成法律冲突。

笔者认为,对空间法进行体系安排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一是我国目前空间法的立法水平、立法成果。从我国空间法的立法水平和立法成果来看,虽然很多专家学者在空间法问题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我国的空间法内容毕竟较少、调整范围狭窄,在实践中没有也不可能得到充分检验,如果一蹴而就地形成一个统一的空间法,哪怕未来在某个小方面存在运行不畅,就可能影响整个空间法的调整效果。二是空间法各项内容之间的联系性。从空间法各项内容的联系性来看,空间法的各项内容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通过多部单行法制定空间法的方式,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三是空间法调整的法律关系的稳定性。空间技术日新月异,问题颇多,法律不可能预测未来的空间技术,一部全面规定空间发展的法律,在未来势必频繁更改,这就不利于维护法律本身的稳定性要求。

根据联合国外空委网站上公布的情况来看,世界各国的太空法,基本上是通过制定单行法律来进行处理的。比方说,美国于1958年制定了《国家航空航天法》,但这一法律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美国航空航天局,至于航天的其他具体问题,则一般采用单行法律的方式进行处理。同时,美国的空间立法活动,也与美国空间活动的开展密切相关。如1962年《卫星通信法》也是伴随着通信卫星的兴起而制定的;1984年《商业性空间发射法》则是伴随着运载火箭私营化而制定的。

因此,笔者主张,应以航天基本法为核心、航天单行法为重要补充建立一个科学的航天法体系。其中,航天基本法应优先制定,其内容宜粗不宜细,关键是要理顺各个机关在相关问题上的权力分工秩序。航天单行法则应当分情况处理:一是成熟的政策,也就是在现实中运用得良好的政策,可以制定法律;二是紧迫的政策,也就是针对非常具有现实必要性的问题,也可以制定法律。

四、我国空间立法的具体内容

我们认为,空间立法应同时涵盖国内事务立法和国际事务立法。

(一)涉及国内事务的空间立法

就现阶段情况来看,运用法律进行航天事业的调控,存在很多困难,其中主要的困难包括:第一,原有的航天管理体制略显滞后,在这样一个各种权力交叉运行、各系统各自为政的领域内,要维护相关各方权益、保证航天活动(尤其是主体更加多元的民用航天活动)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解决相关管理制度问题,用法律来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各方配合认可的管理体制。第二,航天事业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牵涉的冲突较多,如保密与商业利用之间的冲突、军事设施与民间使用之间的冲突、军事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资源充分利用之间的冲突等等。

要处理这些问题,应当对如下问题加以明确:一是管理主体,也就是中国航天军用、民用活动的管理主体和协调机构;二是基本管理手段,包括航天行政许可、监管、事故调查等;三是航天产业的促进机制,包括科研管理、经费管理、招投标制度、基础设施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等;四是航天的社会事业发展,包括航天产业的社会利用,如航天科普教育、与航天有关的衍生商业产品(如飞船模型等)的管理等;五是航天商业活动的具体制度,包括商业发射管理、航天产品与技术管理、航天衍生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转移等;六是航天技术性规范,进一步统一我国航天科研活动的术语、标准,更好地与国际航天活动接轨。

(二)涉及国际事务的空间立法

在国际空间立法较不完善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就国际法规定的事务进行国内立法,具体内容包括:

首先,通过国内立法,细化国际法的原则性规定,明确行使我国航天事业管辖权、履行国际法义务的方式方法。国际法往往对某些问题作出了原则性规定,如《外空条约》第8条原则规定“凡登记把实体射入外层空间的缔约国对留置于外层空间或天体的该实体及其所载人员,应仍保持管辖及控制权。”然而,如何进行管辖、控制,国际法无明确表述,这都需要国内立法予以明确。

其次,通过国内立法,有效表达国家承担国际责任的决心。承担国际责任,就是要在国际法的框架下进行活动,最能体现国际责任承担决心的,就是用国内法对政府行为、社会活动的原则、规则进行规范。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中国在航天问题上的态度和做法,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国际航天活动的发展。展现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是国内航天立法的重要内容。

再次,通过国内立法,向世界表达中国在太空问题上的立场与方法。国内法与国际法是并行不悖的两套体系。国际法所规定的内容,是世界各国共同遵守的原则、立场;国内法则表现了特定国家对具体问题的论断。二者在处理国际问题上各有优势,国际法更强烈地表达共识,国内法则更坚定地表现差异。在太空问题上,各航天大国之间存在诸多差异。这就更有必要用国内立法对太空问题进行规范,从而有效宣示国家在特定问题上的态度。

第二篇: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和路径选择

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及路径选择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对世界经济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不断加大。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其在国际经济、政治事务中地位的不断上升,人民币国际化被提上日程,并有了绝对的必要性。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已经有了自然的发展趋势。而且人民币已经在周边及部分亚洲国家开始流通。但是,对于中国本身而言,其能够提供的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条件仍有所欠缺。日本与中国同为亚洲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不仅地理位置接近,而且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和背景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日元国际化的经验和教训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很多方面的借鉴意义。文中考虑人民币国际化现有条件和国际环境,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路径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推论。虽然鉴于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中国自身国力的相对不足,在不出现特殊情况的条件下,人民币国际化会是一个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长久进程。人民币国际化应该在不断开放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同时,完成从人民币周边化向区域化的转变,并最终通过与日元的竞争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向完全国际化进步。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必要性 路径选择 国际货币

Summary:Over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China's economy has undergone earth—shaking changes.With China's national strength and its comprehensive impact 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affairs rising,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must be put on the agenda with absolute necessity.In fac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has already been a nature course of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powerful economic strength.Now, RMB has already been circulated in some Asian countries and around.However, when talking about China itself, there are still some very important factors that in fact determine the degre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keeping in short although we can see the government and system still keep on studying step by step with a great speed.Japan and China are the Asia's two largest economies.They are not only geographically close,but have the similar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 and background.liberalization.Therefore,we can draw lessons from the Yen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RMB international.Finally, the paper put forward some rationalization path and policy suggestions to the promotion of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Although because of the complicate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nd the lack of the strength, it will last for a long time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Surely, it has taken into account the existing condi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nd all these mentioned above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all conditions keep on unchanged.Ultimately, RMB should complete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by the transformation and competition with Yen.Key words: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Necessity ;Path selection;International currency

中国正处于向经济大国过渡的关键时期,但在国际计价系统和信用支付系统中却根本没有人民币的影子,而真正的经济大国其货币必须是国际货币。以2008 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为例,美元持续贬值,给很多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汇兑损失,其中持有巨额美元储备以,极其依赖出口的中国,受到了相当的影响。在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实施人民币的国际化,才能有效避免因外汇贬值造成的外汇储备缩水遭受巨额损失。同时人民币实现国际化,除了能优化国际货币结构,促进世界经济多元化发展外,对于激励金融开放,提升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等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现钞、非现钞形式以及人民币标价的金融产品在境外流通并被非居民持有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即人民币从境内持有使用到被非居民持有使用的过程,因此,不同时期的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存在差异。其含义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是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为此,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第三,是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要达到一定的比重。这是衡量货币包括人民币国际化的通用标准,其中最主要的是后两点。

从世界金融发展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货币国际化是经济国际化的产物,是经济国际化的集中表现之一。从历史上看,一国往往先有经济的国际化(包括生产、贸易、金融等方面的国际化),然后才有其货币的国际化。货币国际化反过来又会对该国的经济国际化产生推动作用。可以这样说,货币国际化是一国比较强大的综合经济实力在货币上的反映,同时也是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由之路。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问题,需要从国家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和认识,达成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并主动积极地推进。

(一)获得铸币税收益 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后最直接、最大的收益就是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所谓铸币税,也称为货币税。指发行货币的组织或国家,在发行货币并吸纳等值黄金等财富后,货币贬值,使持币方财富减少,发行方财富增加的经济现象。这个财富增加方,通常是指政府。这种收益基本是无成本的。美元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货币,美国政府通过本国的货币优势无偿使用和占有世界各国的财富和资源,取得了巨额的铸币税收益。而人民币一旦实现国际化,我国也能够通过输出人民币,从国外取得各种资源,获取国际铸币税的收益。

(二)适应国际货币制度发展趋势的需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得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小国货币开始失去市场价值,国家,组织,个人,也会愈加倾向于接受,使用保值性。有经济学家预测,更强的区域性和国际货币现存的世界各国货币包括数十种可自由兑换货币,90%以上行将消亡。这一货币淘汰的过程就是货币国际化的过程,人民币作为具有广大流通领域和使用人群的币种终将演变为一种国际、区域货币。其最大可能是在现有基础上演化为东亚货币,及进一步的亚元重要组成部分。更进一步则是随着人民币在全球影响力的提升逐步成长为一种能够真正履行职能的国际货币。这是“良币驱逐劣币”的货币发展规律,我们无法在客观上去改变它,只能早日重视,在货币国际化的大潮中争取主动。

(三)降低经济风险,减少外汇损失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黄金储备占世界3/5,GDP占世界1/2,美元则成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霸权地位确立后。改革开放后我国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鉴于美元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货币,美元以一种病态的形式占据了其中70%左右的份额。在这种病态的金融关系中,中美双方无疑处于严重的不平等地位。为了缓解经济危机,美国持续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引起美元贬值,稀释其对外债务。以我国为首的多方美债所有者的外汇储备大幅缩水,无形中为美国的经济发展问题买单。而这一切也皆因国际货币过于单一,人民币尚未成长起来等多方原因显得无可奈何。因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当务之急,以人民币作为贸易计价和结算货币,能够有效的减少和降低我国外汇储备所面临的外汇风险。

(四)有效降低中国企业的外汇风险

在当今的国际金融大环境下,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计价与结算大部分都是以美元进行的,这增加了中国企业面临的汇兑成本、汇率风险和进行外汇避险的交易成本。美元汇率的持续大幅变动使得我国企业的商业利润无法保证,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扩大发展和国际化过程。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随着商业市场、资本市场的开放,国家政府能够提供的直接帮扶政策愈加减少,我国企业在面对国际竞争对手的时候,外汇风险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而人民币国际化则意味着更多外贸和金融交易将由人民币计价和结算,这一过程中,中国企业面对的汇率风险将显著降低,流动资产的使用也会愈加自如,抗风险的能力自然大大加强。

(五)敦促我国现有金融体制改革

一个国家的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世界其他国家所持有和使用,必须输出本国的货币。从理论上说,输出本币的途径无非是贸逆差和资本外流。我们可以通过跨境贸易结算,货币互换等措施成功实现人民币的流出。更关键的是要建立有效的人民币回流机制,而对于人民币的回流则更依赖于国内金融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资本市场是运作国际化货币回流的一种重要渠道通常即是指通过对外国投资者发行人民币证券。因此,拥有一个开放,自由,监管体制健全的金融市场,以此来保证各种金融商品的交易能够安全、便捷地运行,从而真实地反映货币、资本及外汇市场的供求,保证市场出清速度快,提高市场运作效率,增强发行国货币的流动性,使用居民和非居民都很容易参与其中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坚实基础。这些都对我国的金融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适应经济强国崛起和大中华经济圈发展的需要

一国货币的流通和投资范围越出国境向周边国家扩展直至演化为国际货币,是经济强国崛起的重要标志。现阶段人民币的金融版图己越出国境,在周边国家大规模地流通。目前,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成为“硬通货”在边境贸易结算以及旅游消费中,人民币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国家间,地区间的经济贸易合作充分体现了经贸合作,必然导致相互间的货币合作,而货币合作的深入发展,必然走向货币一体化这一必然规律。这种区域性的人民币使用意味着中国在与周边国家、地区的贸易合作发中展可以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其经济市场的触角,获得更加广泛的影响力,完成货币整合。这既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会促进大中华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

(七)在国际社会中获得更大的经济话语权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只是一个经济大国,还远不是一个经济强国。因此在国际经济和金融领域,中国的影响力还远不能与实际应有的的国际地位相称,这很大程度上与人民币缺乏国际地位有关。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推进,人民币将在各个经济领域扮演越来越多和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而这种经济政治地位的提高,意味着中国能够掌握更多的认同和更大的影响力,更强的决策权,从而更加有效地维护国家区域利益。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利条件和障碍

从国际金融发展的大环境中,可以认识到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一是货币发行国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二是货币可自由兑换,三是该国提供丰富的金融工具特别是安全的债务工具供持有这种货币的投资者选择,四是货币币值稳定。对照中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可以说中国具有了一定的有力条件的同时也面对着部分障碍。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利条件

1.坚定的经济基础

作为现阶段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常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超过2万亿美元的庞大外汇储备,巨额的经济市场总量,以及稳定的内部政治环境决定了中国本身相对较为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可以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最基本的孵化温床。

2.一定程度的货币可兑换

鉴于国内的金融体制,相关法律法规还未完全成熟,货币的完全自由兑换虽然因这一中国国情不能在短时间内得以实现,但是在部分固定项目和部分条件下人民币的兑换也已经开始。

3.人民币价值的稳定

稳定的人民币价值有利于人民币充当国际贸易及国际投资的结算货币和官方储备货币。2000年以来,中国较为成功控制了通货膨胀,国内物价稳定,对外人民币则处于温和升值状态。人民币的价值稳定也振奋了非居民持有人民币的信心。

(二)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阻碍

1.人民币资本项目尚未实现完全自由兑换

之前已经提到,部分程度的货币兑换已经开始,但真正意义上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实现完全自由兑换依然需要一个长久的准备、实施和适应过程。而无法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完全自由兑换,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随着进程的不断推进将会越来越大,束缚住人民币国际化的脚步。

2.非居民获得、使用人民币资金的途径太少

人民币现阶段缺乏丰富的获取途径和金融工具供投资者进行更加自由的投资。获得收益的成本相对收益而言过高,自然削弱了境外非居民的投资使用热情,从而在基础层面上拖延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3.风险开始增加

当前的国际大环境下,西方呼吁,要求人民币加速升值的呼声越发高涨。其中也不排除恶意希望打乱人民币理智升值过程的存在,此举从侧面打击了人民币币值长期稳定的口碑。同时,人民币的逐渐升值已成定局,风险程度也自然加大。

四、日元国际化的启示

国际化是人民币的必然选择,但由于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稳步推进的过程,因此,人民币实现同际化,应根据中国的国情并借鉴各国货币国际化的经验,选择人民币国际化途径及其策略。从国际金融史上来看,英镑,美元,欧元,日元,是国际化相对较为成功的四个典型。其中英镑与美元的国际化过程堪称水到渠成,但这是建立在不可复制的历史背景之下,在当今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形势下,参考价值并不高。欧元的成型时间并不算长,但其产生同样有着特殊的国家、地理、历史背景。所以重点参考日元国际化的经验教训。日本与中国同为亚洲经济大国,不仅地理位置接近,而且经济高速发展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国和日本都从封闭经济体转向市场经济时都经历了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均采取了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持续多年的贸易顺差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同时,两者在推行本币国际化时也都面临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及本币升值的双重压力。我们也一直在模仿日元国际化的历程来努力推行人民币的国际化,所以,总结日元国际化的经验和教训对我们推进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意义十分重大。

日元国际化,启端于货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使用,遵循着从贸易计价结算货币到储备货币,从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到资本项目全面开放的跃迁。前期的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路径选择的角度来看,其最大的败笔在于后期的急于求成,忽略本国金融市场成熟程度,推出一系列不恰当政策。同时还忽略了区域化这一货币国际化的重要阶段。从而在面对金融危机时,抵抗能力大大不足,最终因其汇率频繁无常的波动使得市场最终弃用了日元,其作为价值储藏手段的效能也无从发挥。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当须以此为鉴。

鉴于日元国际化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认识到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根据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不同.应该采取分阶段的战略及制定相应的政策组合。

五、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综上所述,只有合理的规划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能路径,才能最大限度地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解决种种人民币国际化中的障碍。由于当今复杂多变但又相对平稳的政治经济环境,人民币国际化必将是一个复杂的漫长过程,其实现要受到诸多方面条件的综合影响和制约,因此必须以渐进的方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笔者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作出以下构想:第一步:实现人民币的周边化;第二步:实现人民币区域化,使之成为区域性关键货币之一(从第一步人民币周边化开始,逐步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最晚在人民币区域化后期必须彻底完成);第三步:以人民币的区域化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一)人民币周边化

当今在东南亚地区人民币已经成了仅次于美元、欧元、日元的又一个“硬通货”。在西南边境地区比如老挝、越南、缅甸等国流通范围较广。而在东北地区,人民币主要是跨境流通到俄罗斯和朝鲜以及蒙古国,特别是蒙古国,已经把人民币作为主要外国货币。境外人民币使用主要在边境贸易、旅游消费和价值贮藏等方面在边境贸易结算中,人民币了发挥重要作用。中蒙边境贸易基本以人民币结算;中越边境贸易的90%以人民币结算,中越边境已开通人民币的银行结算业务,越南农业银行已开办人民币储蓄业务。在旅游消费方面,一些周边国家对人民币在当地流通开始采取默认态度。在价值贮藏方面,人民币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居民保值的重要币种;马来西亚、韩国中央银行已将人民币作为其储备货币之一。

人民币跨境流通量最大的是香港地区。人民币在香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自由兑换。与在周边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人民币在香港被用来作为投资的一种储备货币。在我国澳门 地区人民币也在广泛使用。在西南边境地区,人民币已被当作硬通货使用。在老挝人民币基本可以替代其本国货币流通,在中缅边贸及旅游活动中,每年出入的人民币多达10多亿元。在越南人民币几乎可以全境流通,越南国家银行也开展了人民币存储业务。在中亚五国、俄罗斯地区和巴基斯坦,人民币每年的跨境流通量已达20~30多亿元人民币。蒙古国已经把人民币作为主要外国货币,各个银行都开展了人民币储蓄业务。在与蒙古国的边境贸易中,人民币现金交易量占双边全部交易量的l/3。朝鲜边境贸易中基本上都使用人民币。我国已与俄罗斯、日本、韩国签订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允许使用人民币与对方国家货币互换。2008年1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

基于以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民币周边化已经显现。现阶段人民币的己跨出国境,在周边国家大规模地流通。我们需要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双边贸易结算及投资的范围。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率先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目前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享有较高声誉,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用人民币加大对周边国家的投资步伐和力度,向他们大量提供人民币低息贷款,在贸易往来中鼓励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和支付。从而加强对周边经济体的渗透,影响。大力推动人民币周边化的进程,为下一步的人民币区域化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二)人民币区域化

吸取之前日元国际化的教训,我们要认识到忽视区域合作单凭一己之力实现国际化所建立的体系是极度脆弱的,难以与美元、欧元等货币抗衡,而欧元国际化的实现堪称区域货币合作成功的典范,为人民币的区域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因此区域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由之路。即从周边国家和东盟国家开始,以经常账户的交易结算货币的形式,逐步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使人民币在亚洲实现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化。

2009年4月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共5个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此举可大大便利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计价和结算,将人民币结算的范围从部分边境贸易扩大至与港澳地区和东盟的双边贸易以至整个国际贸易,有力地推动人民币实现区域化。亚洲地区各国经济互补性强,加强经济合作有利于整个亚洲地区在国际上的地位提升,就单个国家而言也是非常有利的,所以人民币区域化在亚洲地区是有其实现的客观可能的。

人民币区域化,中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就内部整合而言,现阶段中国的一大优势在于港澳台三地在世界范围内的特殊经济地位和强大经济带动力。虽然两岸政治关系不能在短时间内取得重大突破,但这并不妨碍经济关系的往来与统一。本着双赢的原则,以中国大陆为首,港澳台协同的经济大中华圈一旦形成,其影响力的辐射将直接涵盖整个东亚地区。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这将成为一个必然趋势。一旦完成内部整合,中华经济一体化进程就可以与东亚经济合作进程结合推进,但是无论是速度上还是程度上前者都一定会超过后者,这样我们就可以凭 借更强大的实力争夺东亚经济一体化的主导权。

2.从外部与东亚地区经济合作角度来看:值得庆幸的是,因为日元国际化的惨重受挫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伤害,整个的亚洲地区金融合作体系迟迟未能有效建立。现阶段较成规模的地区性组织分别是亚太经合组织(APEC),和次区域的东盟组织。APEC是一个松散的论坛性质的组织,内涵的国家众多,差异性极大,而且没有对成员国的有效约束机制。东盟是一个次区域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涵盖的经济规模太小,区域内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很弱。因此,一个统一的具有领导性的区域性货币迟迟未能出现。这就给了中国一个机会,即让人民币的区域化借助中国参与东亚地区经济合作得以实现,从而使得人民币成为东亚地区唯一的区域性货币成为可能。

综上,中国经济和人民币可以在区域化的过程中接受洗礼,对外部冲击逐步适应,避免盲目开放造成的损失。因此,实现区域化是人民币迈向国际化的必要阶段。

(三)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

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开始于人民币周边化的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进程,最迟要在人民币区域化的后期全部完成。这也是人民币区域化的一个必要条件。可以说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和国际化进程应相互推进、相互贯穿的。一种货币如果不能自由兑换,其在国际范围内的接受程度必然十分有限,也将成为一种高风险货币。特别是再东亚地区,鉴于日元的存在,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上的自由兑换更成了不可或缺的条件。虽然日元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严重受挫,但毕竟其已经构建起一个相对较为完善的国际化体系。人民币在于日元竞争东亚区域性货币时,如若不能大幅强化其本身的可解被接受程度,那么即使在其他领域具有优势,这也将成为人民币的致命伤,从而大大拖延人民币区域化的进程,甚至有可能日元利用,白做嫁衣。

当然,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还不完全具备开放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条件。吴晓求教授(2007)指出发展中国家资本开放的一般步骤应为:先放开长期资本流动管制,再放宽短期资本流动管制;先放开对直接投资的管制,再放开对间接投资的管制;先放开对证券投资的管制,再放开对银行信贷的管制;先放开居民对境外投资的管制,再放开非居民境内投资的管制;先放开对金融机构的管制,再放开对非金融机构和居民的管制。

(四)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的国际化要通过区域化来带动。需要指出的是,区域化的货币能否演变成为更大范围的国际货币,要受许多因素的制约。货币国际化是在货币区域化在地域和功能上的扩张和延伸。展望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也只有现在区域化方面达到比较高的水平,然后才能逐步走向更高阶段的国际化。

人民币的真正国际化依然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首先,作为邻国,人民币国际化代表着日元的全面衰落。针对亚洲而言,一个地区之内不可能同时存在两种国际货币,作为经济利益受益人的两国本身也绝对无法接受这种情况的出现。作为同样以加深区域化为长期 目标的两国货币,其根本目的即在所在区域内整合经济力量,达到绝对的控制地位,从而加强国际竞争力。因此,打压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争取货币区域化的领导权、收益权,是日元的天然使命。同理,人民币也只有在于日元的竞争中真正获得胜利,甚至进一步能够控制和利用日元,才算是真正取得整合区域力量,加入国际竞争的资格。而现阶段日元虽然疲软,但影响力依然比人民币要高。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将会是人民币与日元竞争区域货币主导权的过程。

当人民币确实完成区域化的进程之后,如何真正转变成国际化货币将会成为其面临的最大问题。人民币是由中国发行,那么它的第一受益人当然是中国。矛盾之处在于人民币必须整合至少东亚地区的经济实力之后(日本除外),才能够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站稳脚跟。而其与欧元国际化大不相同之处就在于此,同样是区域整合,欧元的受益面更加广泛,受益方式也更加多样。人民币的国际化将最终更多取决于所在区域除中国外其他国家对其的接受与依赖程度。即亚洲区域的经济一体化程度将直接决定人民币国际化的成功与否。

六、总结

中国正处于向经济大国过渡的关键时期,但在国际计价系统和信用支付系统中却根本没有人民币的影子,而真正的经济大国其货币必须是国际货币,所以人民币国际化实际上是一个规律性和历史趋势性的问题,也因此受到当今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文阐述了人民币国际化对于中国的必要性所在,以总结分析多方资料为基础,提出人民币应按照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的“三步走”方式实现完全的人民币国际化。并且鉴于国际金融环境和国家内部需求,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实现可自由兑换体系,最晚也必须在人民币区域化后期完成。同时本文提出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人民币与日元因为地理原因,历史原因,利益需求等原因,长期竞争与最终决出胜负将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当然,由于时间、写作条件和个人能力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对人民币国际化领域中的相关问题研究依然有许多不足,后续工作还有很多,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本文在人民币国际化路径选择部分的最后提出的如何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使人民币国际化从中受益,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关于相关合作国家、地区的利益分配问题尚需要进一步的讨论。

论文完成时间:2012年5月1日

参考文献

1.王海平: 《人民币国际化利弊分析》,[学位论文]硕士 2006 2.汪海涛: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3.吴品懿: 《人民币区域化与国际化问题探讨》[期刊论文] 商业经济 2005(8)4.陶士贵: 《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路径》 财经科学 2009(6)5.全发奇: 《人民币国际化探讨》 四川大学学报 2004(1)

6.周正怡: 《人民币国际化的思考与分析》 上 海 管 理 科 学2011(1)7.何慧刚: 《人民币国际化:模式选择与路径安排》 财经科学 总第22期 8.喻晓平: 《人民币国际化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9.钟玉梅: 《论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与途径》[期刊论文] 中国市场 2009(48)10.崔彧: 《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研究》[学位论文] 硕士 2011 11.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一从制度变革到战略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2.金明善、宋绍英、孙执中: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史》,航空工业出版社1988年12月

全球金融危机下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思考

于凤琴 胡军

山东工商学院经济学院,烟台,中国

摘要: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必然结果。使用已经改进的Krugman的芬兰进入欧盟时使用的曲线成本效益GG-LL模型,我们可以直接证明人民币国际化的受益要远大于成本。因此,在当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推动这一课题是必要的。现有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资本账户可兑换性, 外国汇兑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国内金融市场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GG-LL模型,资本兑换

1.引言

从2007年开始,随着美国经济危机影响的扩大,重新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就被提上了日程。最近几年,人民币是否可以加速国际化以及是否能在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中拥有相当的发言权被国内学者们广泛关注。通过对以GG-LL模型为理论基础的研究分析,我们提出一些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在当今复杂多变的金融产业中给予一定的帮助。

1.1货币国际化的定义

货币国际化指的是全部或者部分货币功能(计价,流通,结算,贮藏)从传统的本国 区域内扩展向周边国家甚至是全世界,最终转变一个区域货币或国际货币.货币国际化是一个国家政治地位提升,经济社会生产能力达到相当阶段以及其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可以说,它是一个国家在货币领域经济实力的镜子。另一方面它有进一步推动了该国的经济全球化过程。

2.GG-LL模型下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分析

2.1 Krugman的GG-LL模型

20世纪90年代,基于芬兰进入欧盟的曲线成本收益研究,Krugman提出了著名的GG-LL模型。在这个模型中,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大和基本假设的修改,我们可以预测相关货币国际化的成本与收益。修正后的假设条件如下:

1.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越高,其比值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也越强。2.固定的国外汇兑系统是可以接受的

3.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紧密,从货币国际化中得到的收益也会越大 模型如下:

Costbenefi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urrency:货币国际化的成本、收益 Openness of economy:经济开放度

在图1中,水平轴带编者一国的经济开放程度,竖轴代表着一国货币国际化的成本和收益。LL是成本线,GG是收益线。焦点意味着成本与收益相等。GG是正斜率曲线,它代表着一国经济开放度与或货币国际化收益的关系。开放程度越高,收益也越大。因为,固定的国际汇率避开了在跨境结算不确定浮动汇率等方面的损失。LL是负斜率的曲线,它代表着国家经济开放程度和独立货币政策带来的损失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国经济开放程度足够高,当实行固定外汇兑换率和独立货币政策低于货币国际化进程时,相关不当的调整政策会被放弃。

分析一国货币国际化成本与收益的前提条件是实行固定的外汇兑换体系。根据三元悖论,如果本金自由移动,独立的货币政策将会对固定外汇兑换率负责。根据水土流失率,这个分析反对完整的货币政策。但是他会帮助找到货币国际化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并且提供建议是否实行。

2.2关于人民币在GG-LL模型中的分析

中国的宏观经济基本上和这个模型的假设相符。可调整的浮动汇率也正在被人民币所使用。从2005年7月到2008年6月,人民币一直在不断升值中。这个可以看做是人民币因为2001年至2005年中在国际收支平衡中剩余价值产生压力的释放。从2008年7月到2010年6月,人民币外汇汇率始终维持在6.83左右。

基于GG-LL模型,越高的经济开放程度意味这在货币国际化中更高的收益和更低的成本。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的经济发展就吸引了世界的关注。从2001年到2009年,中国的GDP平均增长率保持在10.05%。2009年,GDP达到了34.5万亿人民币,跃居世界第三。随着经济力量的强大,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也是越来越高。经济开放的条件总的来说包括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从90年代开始,经济全球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速度也在飞速加快。国际贸易率从1996年的34.4%提升到了2006年的66.6%.这些数据展现了中国在贸易与金融领域的开放。我们可以显然得到结论,经济开放程度越高,中国获得的收益比成本也越高。

总的来说,如果人民币能够成为主流国际货币,中国将从中获得巨大发行货币的巨大收益,并且在相当程度上减缓收支体系的不平衡状态。显而易见的个人投资于国外金融的风险也会永久消失。同时,在结算过程中的货币地位将会帮助建立一个以人民币为核心的领导体系从而给中国的金融组织提供更多的商机。同时,这也将是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得到巨大提升。比如说英国和美国都曾经通过货币国际化大幅提升了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

当然,不可避免的人民币国际化后,在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中我们会遇到一定的风险,但是相比于收益,这些风险都是可以接受的。

3.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当下就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美元地位应为美国金融危机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欧元与日元始终不能保持稳定。这也就给中国一个扩大人民币影响范围,提升其国际地位 的机会。即使是在国际经济不稳定以及全世界范围的经济衰减的环境下,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稳定的增长。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只要我们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就有很大可能形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的主要方式之一。

3.1人民币国际化的策略

人民币国际化的策略可以总结为3个步骤,2个层次。

第一、通过3个步骤了来扩大人民币的影响范围,它们是周边化,区域化和国际化。即加强人民币在周边国际比如越南的流通;进一步在区域范围内提升人民币在其他亚洲国家中的地位并且将其打造成区域的领导货币;最后一步实现人民币的完全国际化。

第二、为了使这三步起到真正作用,我们要构建一个合理的执行方式:我们需要提升人民币在国际支付手段中的地位;把人民币变成一个主流的国际投资货币;最后,人民币需要成为一种主流的国际储备货币。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步骤都不是独立的它们是互相依存的。

事实上,人民币已经在中国周边国家被广泛接受。在老挝,人民币的受欢迎程度甚至超过了它的本国货币。而其最远的影响范围已经到达了与越南首都。每年,中国和缅甸的双边贸易人民币流通量在百亿左右。人民币同样在越南,中亚五国,俄罗斯,巴基斯坦和哈萨克斯坦流通。它已经变成了最大的跨境流通货币。在蒙古,它占据了双边交易现金总量的三分之一,而在香港,它已经被作为一种储备货币并被用于定价和金融投资。到2010年6月,人民币境内交易的试运行已经扩大到了20个省。基于以上的事实,我们可以得到结论,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有巨大的需求量,而且人民币向区域和国际货币迈进的时刻已经到来。

3.2人民币国际化的详细步骤 3.2.1推动资本的可自由兑换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技术上的需求就是资本的可自由兑换,而这也是货币国际化的基本要求。如果货币不能实现自由兑换,它就不能被广泛地接受同时其本身也将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全面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在近期是不可能实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就要停滞不前。相反,我们要创造条件从而推动资本自由兑换的进程。

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实现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我们需要减少本土企业直接参与金融投资的限制,并且要大力鼓励我国的企业公司执行“走出去”战略。因为最近几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企业的对外商业活动的投资参与成本都要远低于平时,这是一个良好的机会。

第二,我们同样需要减少对外国投资者对我国本国投资的限制,允许本土企业投资国外证券市场。同样的我们也要允许外国组织投资人民币证券市场和中国储蓄证券。3.2.2建立良好的外汇兑换市场

从最基本的来说,作为一个资本市场的支持者,一个具有着高度国际化的外汇兑换市场是非常必须的。人民币兑换和一个合理的外汇兑换汇率的形成都需要一个良好有实际效用的外汇汇兑市场。国际汇兑市场自从1994年国家联合同业银行之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在2007年5月9日,中国国际汇兑交易系统推出了人民币的推广前景,时间和可能的交易方式。从当年的8月17日开始,同业银行的人民币市场开始启动一系列关于人民币与美元,欧元,日元,港币等货币的交易。得到普遍赞同的观点是交易量每年总体的不断上升是良好的市场机制,丰富的交易商品,不断扩大的市场规模,容量,标准的共同结果。但是,同样需要认识到的是,相比于中国每年庞大的进出口总量、资本流量和GDP,中国国际汇兑市场现有交易的规模和类型对仍然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因此,进一步建立一个强大、稳定的国际汇兑市场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3.2.3加强改善本土的金融投资环境

金融投资环境一般都会伴随着国际化进程和本身的健康发展而不断进步,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在当今中国,金融环境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依旧存在大量漏洞的银行系统。低效的跨国交易平台,对于流通的货币无法提供必须的具有可兼容性的物理载体,单一的金融产品,不够规范的离岸金融市场。因此,为了构建一个良好的软环境去执行人民币国际化并与国际金融市场相匹配,现阶段中国的主要任务就是加速变革和开放金融市场,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一个现代银行体系和相对较为完美的金融体系。

4总结

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和已经取得的成就,客观角度上来说也需要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强力货币与之相匹配,这符合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我们可以普遍同意“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观点。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加大了重建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需求,并给予了人民币国际化一个巨大宝贵的历史机会。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时刻注意加强良好金融市场的建立,有效控制可能的金融危机,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把成本控制在最小。

*GG-LL:请注意GG和LL只是著名经济学家Krugman为了描述他的模型所给出的两个普通名字,就像是两个曲线上的标识。它们并不代表什么特殊的含义,也不是什么词语的缩写。

参考文献:

1.Qian Rongkun.International Finance.Tianjin:Nankai University Press2003:3.18(in Chinese)2.Chen YuLu.International Finance & Banking. Beijing: People’s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2008:136-148(in Chinese)3.Michael Melvin. International Currency & Finance.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ress.1994:96-102(in Chinese)4.Wang Yuanlong. Strategies & Process on the Convertibility in Capital Account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China Finance 2008(10).36-39 5.http://

第三篇:加强烟草行业公共关系建设的必要性和路径选择

加强烟草行业公共关系建设的必要性和工作重点

任何一个行业要想实现持续、快速、高效的发展都必须借助外部力量,而外部力量对其支持力度的强弱取决于企业公共关系的好坏,烟草行业也不例外。烟草行业公共关系的现状是:提起烟草行业就是被认为 “有钱”而已,而烟草行业对国家、对社会、对消者的利益的维护,则很少有人提起。因此必须加强烟草行业公共关系建设,树立良好的公共形象,让全社会的人都能理解和支持烟草专卖“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消费者利益”的立法宗旨;卷烟零售户自觉遵守专卖法律法规,对违反专卖法律法规行为及时以举报;司法机关对涉烟违法犯罪的案件能快立案、快判,使走私烟草专卖品、制售假冒烟草专卖品的涉烟违法罪活动得到遏制。

(一)公共关系的概念及加强烟草行业公共关系建设的理由根据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格鲁尼格的定义,公共关系就是组织对其公众的传播管理。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组织,客体是公众,方式是传播。公共关系是一门管理科学,主要通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传播,达到协调关系、处理危机、塑造形象,获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为自身发展创造最佳的环境。

烟草行业运用公共关系管理的理由主要有:

一是烟草发展环境的客观要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中国“入世”后自由贸易规则的普遍推行,烟草专卖体制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日益加大。吸烟与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反吸烟运动也有所增多。面对发展空间受限越来越多的现实,加快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迫在眉睫。

二是打造“和谐烟草”的内在需要。在2005年这一中国烟草发展的关键年,国家局提出打造“和谐烟草”。运用公共关系管理,营造安定、稳固、有序的和谐环境,才能充分贯彻实施国家局“两个整合”和“两个更高”的精神,进一步巩固烟草行业已取得成果,顺利执行行业各项重大改革举措。

三是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即日益重视信息资源、关系资源、形象资源和传播资源。

四是符合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中国文化属于人文文化,以“情”为特质,追求群体和谐。人们较注重血缘关系、亲朋关系、地缘关系、同学(同事)关系,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对关系的强调。

(二)烟草行业公共关系建设的重点

按照良好的公共关系“互相控制、关系承诺、双方满意、彼此信任、达到目标”的五大标准,烟草行业公共关系建设中应把握好一下重点:

(1)营造真正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形象塑造的核心。只有形成真正的、良性的企业文化,才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激励企业员工努力拼搏、奋勇进取,同时使社会公众从企业的人文环境、氛围、机制、服务、精神态度等方面感悟到其核心内涵,形成良好印象。

(2)加大公益事业的参与力度

通过捐资助学、扶残济困,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以提高人们对烟

草有利一面的认识,展示烟草行业的良好形象,获取社会的肯定。

(3)加强与媒体的联系,积极开展正面宣传

烟草企业要注意与新闻媒介建立良好关系,减少媒体对外界的负面报道,多从正面宣传,比如:在吸烟与健康的问题上,不要只是回避,而要主动地开展研讨。在客观地承认吸烟在一定程度上有害健康的同时,要扬长避短,从其存在的合理性方面加强宣传和指引。

(4)营造良好的卷烟消费环境

充分发挥烟草专卖的职能作用,严格执法,进一步加大卷烟打私打假力度和查处无证经营的力度,严厉打击烟草领域内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烟草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大力宣传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和假冒卷烟识别常识,提高零售户、消费者的识假、防假、抵假意识,建设并宣传好“12313”烟草专卖品市场监管举报电话,方便群众投诉和举报,充分发挥其在打假工作中的作用,保护国家税源、净化烟草市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彰显烟草专卖利国利民的行业价值。

(5)构建多方利益共同体

要坚定不移地以“国家利益至上”为总的宗旨,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与政府部门加强沟通,以沟通增进理解,以理解赢得支持。从维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的高度出发,树立强烈的服务理念,开展终端建设、营销网络建设,维护好和零售户的关系;围绕“以人为本、关注健康、关爱生命”这个根本点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品牌整合,把对消费者健康负责落到实处,树立起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烟草形象。

第四篇:论文:就地城镇化——我国未来城镇化路径的可行选择

就地城镇化——我国未来城镇化路径的可行选择

哲学院副修生 龚奥 2010202854

外国语学院副修生 张若愚 2010202132

一、引言

到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接近53%,与此同时,大城市的‚城市病‛已经开始凸显,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却也出现了吸引力不足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探讨一下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城镇化的模式,探讨更加符合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当前,我国已形成三种典型的城镇化模式,即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模式,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模式以及就地城镇化模式。前两种模式已探讨比较成熟,并有相应政策。但就地城镇化模式还未得到足够重视。全国多个地方已经开始进行有益的探索,这对加深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认识,制定城镇化政策更加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客观实际,具有重要意义。

二、就地城镇化的概念

‚就地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向大中城市迁移,而是以中小城镇为依托,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发展社会事业,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它是一种‚既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城镇化,因而有人将其称之为‚新型城镇化的第三条道路‛。

就地城镇化表现为:一是人口集聚程度比较高;二是生产方式上实现三次产业联动,并以二三产业为主;三是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务已经达到或接近城镇水平。需要指出的是,按照现有城镇化统计体系,这些地区和居民属于农村和农民。如果能将这些已经城镇化却未被统计为城镇的地区和居民纳入城镇,将有利于城镇化统计更符合我国当前实际,并丰富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三、就地城镇化的优势

1.有利于缓解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城市病‛

国际经验显示,当城镇化水平达到50%左右时,不仅是城镇化加速期,还是城镇化质量提升关键期。当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开始出现出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用水紧张、房价过快上涨等城市病。此外,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我国人口众多,不可简单照搬美国、日本等国家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城镇化模式,在短期内把大部分农村人口集中到城市是不可能的,只有采取‚就地城市化‛的途径,建成众多的适宜人居的村镇,才能减轻大城市的压力,防治‚城市病‛。通过就地城镇化可以缓解‚城市病‛,也有利于将发展农业和农村所需的劳动力稳定在经济合理的空间半径内。2.有利于为返乡农民工市民化提供有效途径

相关调研显示,相当数量的农民工采取‚折返式‛进城的路子,即在大城市积累了一定资金和技术后返回家乡,并选择进入门槛较低的小城镇就业和创业,逐步实现定居。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费孝通等人就提出,城镇化要发展小城镇,鼓励乡镇企业发展,就地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就地城镇化可以让返乡的农民工在原户籍城镇获得市民身份而不用流向大城市,同时也可以改善当地城镇的基础设施条件,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3.有利于推进城乡地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缩小城乡差距,应先从推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做起。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完善的规划,改变土地的利用组合与利用形式,引入更为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就地城镇化能够为农村居民带来更多的财富与更优质的生活,并进而配备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使农民享受到更好的居住环境和配套设施,在城乡范围内的处处土地上,都能安居乐业。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四、异地城镇化的弊端

1. 对流出地人力资源竞争力的负面影响

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是具有一定知识层次和较强劳动能力的青壮年人口,也是城市化过程中最核心的带眷人口。青壮年人口的大量流出一方面降低了农村经济的活力,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本地城市化的市场边界,无形中提高了本地农民跨越城市生存门槛的阻力,另一方面改变了本地人口的生产过程。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而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流出人口意味着人才的不断流失和人口整体素质的下降,影响了本地的区域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最关键要素,‚老人农业‛是造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将危及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2. 加速本地人口的老龄化

从年龄构成来看,16岁——60岁之间的劳动适龄人口是异地城市化的主体,留在农村的主要以老年人和小孩为主,老年人成为许多地区主要劳动力,部分地区呈现‚种田没壮劳力,抗灾缺人手,农业副业化、村庄‘空心化’,甚至‘凋敝化’‛的态势。农村人口老龄化改变了农村实现现代化的人口基础,改变了农业发展的主体结构,老年人的体力、知识、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严重降低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农村在老年人口总数、老龄化水平和老年抚养比等三个重要指标上都明显高于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高于城市,形成了老龄化城乡倒置的严峻格局。此外,老年人生活改善严重滞后,农村庞大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养老消费,也使农村现代化负重运行。3. 对输入城市造成冲击

农民工的大量涌入对城市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在交通设施、住房供应、市政设 施、社会治安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被纳入城镇人口统计的2亿多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平等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结构矛盾,制约了城镇化对扩大内需和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也存在着社会风险隐患。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现行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已经形成的城乡利益失衡格局,制约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

五、北京农村地区就地城镇化的案例分析

1.北京密云蔡家洼:

(1)引入农业龙头企业:北京聚陇山农业开发公司/巨龙庄园科技公司(2)分析区位优势:具有发展规模农业和相关深加工产业的良好基础(3)土地规划:实现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分区开发(4)打造高端绿色旅游:因地制宜,招商引资

2.北京朝阳高碑店:

(1)利用良好区位优势:交通便利,出租房屋,‚瓦片经济‛

(2)‚民办公助‛住宅建造改造方案:自己周转,自己拆房,自己筹资,自己建房;统一设计,统一施工,政府支持

(3)属地化就业:弘扬振兴传统文化的产业发展思路

六、总结

我们认为,城镇化的过程,并不一定意味着人口和产业的绝对空间转移,而是要用城镇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现代文明理念改变农村,在全社会逐步得到推广的过程。由此,推进城镇化需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涉农产业获得产业平均利润的问题;二是解决农村居民获得社会平均公共服务水平的问题。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视角既要在城市,也要在农村。进城农民,关键是如何让他们享受到市民的权利和待遇;没进城的农民,他们仍将奋斗在农业第一线,建设新农村。因此,我们应重视仍然务农的农民生产生活就地城镇化的问题。这样,既顺应了农民的意愿,又不会造成日益严重的城市病,还可以降低城镇化的成本。

关于城镇化过程中有效解决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我们认为,首先,要在坚持用途管制前提下,分配好土地非农化和城镇化产生的增值收益。明晰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显化土地资产价值。其次,要切实加强土地利用管控和综合整治。为确保耕地保有量18亿亩不减少,完善以规划计划管理、基本农田保护、耕地占补平衡等为手段的土地利用管控体系。围绕建设高标准农田开展农村土地整治,通过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矿废弃地复垦等模式开展建设用地整治,对原来分散、凌乱、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村落进行集中改造,挖掘整理出大量发展用地,实现土地及各种公共资源最大限度的整合提升和集约利用。最后,大力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建立统一的城乡土地市场。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时,不要把土地人为地分为农村与城市,而应该按照科学规划和产业布局,将土地分为农业和其他产业用地,按用途管理土地而不是按城乡管理,做到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土地‚同地、同价、同权‛。总之,我们要坚持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按照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创新土地管理制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理满足城镇化的用地需求。

第五篇:反垄断法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内容摘要:【摘要】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是竞争法律体系的两大组成部份。从1994年开始,反垄断法就已经进入到国家的立法日程,但一直以来,由于社会各界对其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争议非常大,直到现在反垄断法仍未出台。我国要建立公平、竞争、统一的市场秩序,需要一部适合我国国情且具有可行性的反垄断法。这部反垄断法中应该包含禁止行政垄断、禁止垄断协议、控制企业合并、禁止滥用市场优势地位四个方面内容,而在自然垄断、知识产权和特定的卡特尔协议适用除外,同时要建立一个独立、高效、权威的反垄断执法体系,明确设置垄断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关键词】反垄断 立法 必要性 可行性

一、反垄断法立法必要性和现状

竞争法律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国外称之为经济宪法或经济基本法。据联合国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统计,当前世界上约有80多个国家制定了竞争法律[①]。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运用法律手段确保市场经济主体平等、公平、自由地参与市场竞争,是世界各国通行的作法。反垄断法被西方国家称为“经济宪法”,主要原因是反垄断法所维护的是竞争自由,完善的是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制止的是限制竞争、不公平交易的行为。反垄断法在维护竞争秩序、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反不正当竞争与反垄断是竞争法律的两大部份,我国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于1993年9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但是《反垄断法》却至今没有出台。我国需要一部能确保市场经济主体平等、公平、自由竞争的《反垄断法》。

(一)反垄断法立法的必要性

1、维护竞争自由和保护消费者权益需要一部反垄断法

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切实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就必须完善竞争法律制度,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只有维护公平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机制才能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企业才能具有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消费者才能得到较大的社会福利。

2、制定反垄断法对中国加入wto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国内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更多的外国企业和外国商品将会进入我国的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遏制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垄断违法行为,保护民族工业和国家经济安全,促进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结构的完善,亟需制定反垄断法。

3、不合理垄断行为需要法律制约

我国要建立公平、竞争、统一的市场秩序,但一些垄断现象,如限定价格、价格歧视、划分市场、垄断协议、掠夺性定价、搭售、强制交易、公用企业限制竞争的行为等,严重地干扰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破坏了竞争和市场秩序。现行法律规定不健全,需要一部明确的反垄断法,对不合理垄断行为予以制约。

4、反垄断与发展规模经济不矛盾

反垄断法禁止的是垄断违法行为,而不是垄断状态。垄断组织作为经济组织形式,没有合法与违法之分,是中性的,只有当垄断组织是以限制竞争、取消市场为目的而成立,或垄断组织实施了破坏竞争秩序的行为时,才是违法的,反垄断法才予以禁止或抑制。反垄断法不反对经济规模和大企业,只是反对限制竞争的大企业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反垄断法在保护自由、公平竞争的同时,也会促进规模经济的发展。

5、反垄断法具有促进经济体制转轨和完善市场结构的特殊作用

我国当前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政企不分的现象尚未完全改变,来自政府方面的行政性限制竞争的情况仍然十分严重,特别是地方保护主义。行政性限制竞争远比经济性的限制竞争严重得多,这也是我国当前建立有效竞争市场模式的主要障碍所在。反垄断法的出台有助于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建立公平、公正、自由的市场观念,具有促进经济体制转轨和完善市场结构的特殊作用。

(二)反垄断法立法的现状

反垄断法的制定波折不断,我国早在1994年开始《反垄断法》的制定,起草工作由国务院法制办、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原国家经贸委联合负责,当时该法被列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但并未出台。4年后,再次被列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但期间仍未出台。2003年12月份,全国人大常委会又将该法列入十届全国人大立法规划,并作为本届人大要出台的重要经济立法项目。国务院也将该法列入2004年立法计划,《反垄断法》草案终于在05年6月上交国务院法制办。由于对其中的一些问题争议过大,原计划在2005年10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草案被安排在今年6月进行初审。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2006年立法计划的安排,制定《反垄断法》将是今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的重要议程之一。

其实反垄断法的酝酿,时间更早。1980年,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开展和保护社会主义竞争的暂行规定》,从此揭开了我国反垄断立法的序幕。1987年8月,原国务院法制局成立了反垄断法起草小组,1988年就提出了《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暂行条例草案》。我国1993年开始实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一部制约不正当竞争行为和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该法禁止的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中有5种属于限制竞争或者说是垄断行为,主要包括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制竞争行为,行政性垄断行为、低于成本价销售行为、搭售行为和串通招投标行为。据统计,全国已有25个地方性立法机关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实施条例或实施办法。这些地方性法规依据法律规定不仅对工商部门履行反垄断职能作了细化,还做出了补充规定,特别规定了禁止一些联合操纵市场的卡特尔行为的反垄断法律法规等。[②] 现行反垄断法规是分散在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招投标法、国家各部委对垄断问题所作的行政性法规等众多规范性文件之中,缺乏一部统一和系统的法律规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目前也缺少一个独立和权威的反垄断执法机关。

二、现行反垄断法的特点

1、没有反垄断基本法,而涉及反垄断的相关规定不健全、杂乱零散

现行的反垄断立法大多以规章、地方性法规的形式体现。如1989年国家体改委、国家计委等联合发布的《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1993年发布的《关于禁止公用企业限制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等。在缺少基本法的情况下,各个部门的立法的统一性就很成问题,各个地方性法规规定也相互不同,而且,这些法规的解释也缺少相应的标准。没有一部基本法,这是一个法律体系统一和完整性的问题。其次,对一些垄断行为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健全,对滥用市场优势地位的其他限制竞争行为及经营者之间卡特尔协议限制竞争行为没有规定,造成监管缺位,而对于低成本销售行为、搭售和附加不合理条件行为,都没有明确规定法律责任,对行政垄断行为的处理力度弱,不具操作性。

2、部门立法,争议不断

目前我国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反垄断执法机构,而同时各行政部门为获取法案执行权,进而获得相应的机构设置权和财权,都在努力争取立法主导权。2004年3月,商务部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送审稿)》单独提交了给国务院法制办,在关审稿中商务部将反垄断的执行权划归自己所有;发改委则在2003年通过了自己制定的《制止价格垄断行为暂行规定》,规定中明确赋予发改委对价格垄断行为的认定、处罚、解释等权力。2004年年末,发改委研究机构发布题为《当前经济形势及2005年的政策取向》的报告,呼吁“尽快制定和出台《反垄断法》,从依法管理、提高信息透明度和价格监管等方面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管理”。国家工商总局的表现相对较为低调,除了在2004年6月推出一份《在华跨国公司限制竞争行为表现及对策》的报告外,别无其它行动。实际上,早在10年前,国家工商总局就在其公平贸易局下设了反垄断处。自1999至2004年,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查处的垄断案件就有5200多起。[③] 目前我国对反垄断立法主要是由各部门根据其职责针对各种垄断现象进行分别地规定,如对兼并问题、公用企业的限制竞争问题、价格垄断问题等。这当然与转轨时期经济状况复杂多变,不能用统一的规则进行调整有关。而且各部门对反垄断的认识也有待深化。首先,它违背了市场经济统一规则的要求。不同的部门立法和对各个问题的分别立法会使对某一共同的社会关系形成不同的判断标准。其次,它违背了法律的整合性的要求。再者,它使各部门的权限模糊以及法律权威性降低。这些缺陷都使得这种反垄断放在一起进行规定。

3、经济垄断与行政垄断不分

我国现阶段是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尚不具备成熟的市场条件,特别是由于体制的原因,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垄断主要地不是来自经济垄断,而是行政性垄断。目前法规都将经济垄断和行政垄断放在一起进行规定,这是有历史原因的,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经济垄断与行政垄断的区分是很困难的,国家既是经济的参与者,又是经济的管理者,都是国家职能的表现,具体的表现就是国营企业。用行政的方法安排和管理企业及其生产是原有体制的基本特点。因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实践中,对两种垄断进行截然区分是困难的,这也成为我国反垄断法长期难以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而行政垄断对市场竞争的危害更大,其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是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

三、反垄断适用范围的可行性

垄断能带来规模效益,它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同时依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其他经济政策,在某些领域是需要避免过度竞争,在这些领域里进行自由竞争无益于公共利益,在特定领域实行垄断更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时就不再适用反垄断法。所谓反垄断法适用除外,亦称适用豁免,系指在某些领域对某些事项不适用反垄断法。具体而言是指在某些特定行为或领域中法律允许一定的垄断状态及垄断行为存在即对某些虽属限制竞争的特定协调或联合或单独行为,反垄断法不予追究的一项法律制度。为了规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秩序,建立有效竞争的目标模式,对禁止行政垄断、禁止垄断协议、控制企业合并、禁止滥用市场优势地位四个方面内容,我国反垄断法应予以规定,同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借鉴一些国家的立法,在部份自然垄断行业、知识产权领域、特殊的卡特尔协议方面,反垄断法适用除外。

(一)应适用反垄断法的范围

1、禁止行政垄断

行政垄断是指政府及其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目前经济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垄断主要地不是来自经济垄断,而是来自旧体制下的行政性垄断。行政垄断的本质是以权经商,即依靠手中的权力与民争利,其不仅阻碍市场的发育和发展,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而且破坏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利益。此外,滥用行政权力的行为还为某些政府官员以权谋私和权钱交易提供了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腐败,损害了政府的形象。行政性垄断经过多年整治,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一个突出的表现是,石油、煤炭、钢铁等垄断程度原本就很高的资源性、基础性行业,近年来纷纷通过提高准入门槛、实施强制合并等手段,排斥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竞争,向大型国有企业集中。是否将反行政垄断区别于反经济垄断作为重要章节列入《反垄断法》,是当前争议的焦点。有观点认为不应将反行政垄断内容列入反垄断法中,因为通过行政手段提高国有企业的垄断水平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可以保证管理水平防范生产事故、可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然而这种观点经不起推敲,企业的规模和效益应当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而不是靠行政手段整合。另外生产事故和国家经济安全与企业的大小、所有制也没有必然联系。还有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行政性垄断虽然是当前对中国正常市场竞争的最大制约,需要着力解决。但是,行政性垄断是转轨过程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的,必须依靠进一步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从源头上加以治理,一部《反垄断法》无法承担这个任务。这种观点的确有道理,我们不能指望一部《反垄断法》能够一劳永逸地消除各种垄断。但是,完善社会主义法制要求将禁止行政垄断列入法律规定,而不能仅通过人为决策的行政手段来解决。通过立法才能正确地向政府部门及社会传递禁止行政垄断的信号,才有助于行政垄断问题的解决。其次,将“禁止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列入法律规定,可以明确行政垄断的法律责任,有助于加强对政府及政府部门行使权力介入商业竞争的监督。

下载浅析我国空间立法的必要性和路径选择论文(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我国空间立法的必要性和路径选择论文(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路径选择

    我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路径选择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武汉 430074 汪生金摘要:近年来,中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对服务外包人才需求激增,但当前高等教育体制培......

    我国地下空间法律制度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地下空间利用权法律制度产生的动因及其法律特质,在介绍国外相关立法的基础上,剖析我国建构地下空间利用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并提出具体措施。关键词:地下......

    试论我国税收法治化的路径选择

    试论我国税收法治化的路径选择当前税收法治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立法体制、执法程序、司法保障、税收环境税收监督制约等方面仍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为此,我们应当从税收......

    环境管理会计发展路径选择论文

    一、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会计困境目前,来自内外部的诸多压力使企业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对企业的各方面影响,特别是企业的环境绩效和环境管理会计信息越来越来受到管理层的关......

    论全面从严治党的必要性和路径

    论全面从严治党的必要性和路径 摘 要: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最广泛利益的代表,是中国的执政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必须全面从严治党,保持党的纯洁性,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政权取得的......

    我国村民自治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村民自治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 作者:王龙建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第02期 [摘要]文章在详细分析我国村民自治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我国村......

    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现状与路径选择

    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现状与路径选择石书伟 刊发时间:2010-10-15 15:00:11 光明日报[字体:大 中 小]行政问责制度的概念现代意义的行政问责制起源于西方的政治管理,目前理论界对其......

    我国税收立宪必要性论文(精选5篇)

    一、税收立宪的必要性在现代国家,人民与国家的基本关系就是税收关系。税收牵涉到人民的基本财产权与自由权,不得不加以宪法约束。世界各国宪法均有关于税收立宪的条款,近代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