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文学史经典流派1917至2004

时间:2019-05-14 15:13: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百年中国文学史经典流派1917至2004》,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百年中国文学史经典流派1917至2004》。

第一篇:百年中国文学史经典流派1917至2004

音の推荐:百年中国文学史-经典流脉(1917-2004)-各流派思潮代表作:

引用:第一个十年(1917-1927)目录

《狂人日记》 鲁迅

启蒙小说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1918年5月)

《两个家庭》 冰心

问题小说短篇,冰心的第一篇小说。(1919.9)

《 超人》

冰心

短篇,“问题小说”以及冰心早期的代表作。(1921)

《沉沦》 郁达夫

自叙传小说这是开创五四时期“自叙传小说”文风的代表作品,在小说后附录作家简介及作品分析。(1921)

《或人的悲哀》 庐隐

二十年代心理问题小说的代表作。(1921)

《莎菲女士的日记》 丁玲

张扬女性个性主义的中篇小说代表作,其中的表达令今天的人也为之惊讶。

《潘先生在难中》

叶圣陶

作者的代表作,描写军阀战乱之中知识分子的窘状。1924,11.引用: 《二十年代诗歌选》

胡适 冯乃超 李金发 梁宗岱 刘延陵 穆木天 沈尹默 汪静之 王独清 刘半农 刘大白 俞平伯

第二个十年(1928~1937)《热情之骨》 刘呐鸥

“新感觉派”(心理分析小说,海派)代表短篇作之一,1928年12.《为奴隶的母亲》 柔石

中篇小说,一部曾使罗曼.罗兰深深感动的杰作。(1930.1)

《上海的狐步舞》 穆时英

“新感觉派”另一部短篇代表作,1932年。

《猫城记》老舍

一部几乎获得诺贝尔奖的社会幻想长篇小说,历史上毁誉参半。(1932)

《送报夫》 杨逵

反应日据时期人民苦难的代表作,1932年。《 没有祖国的孩子》 舒群

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之一,描写祖国被侵占后人民的痛苦。1933年.《生与死》 白朗

东北作家群的另一部代表作,塑造了一个人性化的老妈妈形象。

《家》

巴金

展现封建家族的优秀之作,觉新的形象尤其出色。1933年。

《雷雨》

曹禺

标志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经典的作品,1933年。

《离婚》

老舍

市民题材的中篇小说。(1933)

《山峡中》 艾芜

写于1933年冬,是艾芜早期以西南边地为题材的小说集《南行记》中的代表作。

《边城》

沈从文

中篇小说,作者构划“湘西世界”的代表作,1934。《樊家铺》 吴组缃

三十年代社会剖析小说,以一个亲女杀母的故事展现破产农民的悲剧。(1934)

《春桃》

许地山

作者成熟阶段的代表作,三十年代最杰出的短篇之一,塑造了一个极具个性的女子。(1934)

《樱花》

萧军

短篇小说,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1935年1月。

《月牙儿》老舍

短篇小说代表作,以女性视角讲述了一个凄苦的故事,语言风格清丽忧伤,不同其它。(1935.4)

《牛车上》 萧红

这个短篇与当时东北作家群的整体创作是一致的,但却多了一分女性的细致与敏感。1936年.《三十年代诗歌选》

阿垅 陈梦家 冯雪峰 光未然 金克木 林庚 施蛰存 田间 徐迟 殷夫 臧克家 朱湘

引用: 第三个十年(1937-1949)《差半车麦秸》 姚雪垠

也许在作家的创作生涯中,这部作品更成功一些。1938年4月

《骆驼祥子》

老舍

中国市民小说的代表作,1939年。

《在其香居茶馆里》 沙汀

短篇讽刺小说,1940年

《华威先生》 张天翼

讽刺小说除小说外,还特别增加了关于作品背景及作家的介绍。

《饥饿的郭素娥》 路翎

路翎备受称道的代表作。(1942.4)

《金锁记》

张爱玲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出色的中篇小说,远比她更有名气的《倾城之恋》成熟深刻。

《围城》 钱钟书

这个题目已经成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词汇„„

《先生妈》 吴浊流

以{被屏蔽内容}侵华失败后的为背景,1944年。

《荷花淀》 孙梨

中篇小说代表作。小说的平淡与自然,令我们的中学课本添了几分雅致,仅仅因为这一点,我也要感谢这位作家。(1945)

《我在霞村的时候》 丁玲

丁玲四十年代身处解放区时的一部中篇小说。

《三八节有感》 丁玲

“妇女”这两个字,将在什么时代才不被重视,不需要特别的被提出呢?--在1942年的这篇杂文中丁玲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

《野百合花》 王实味

今天读来,这篇杂文毫无惊人之处,然而在当年它却曾使一位迂直的文人被受重创,乃至殒命。而他的死,给以后的社会主义文学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1942.3)

《我的两家房东》 康濯

抗战胜利后边区的爱情故事,1946年。

《贫*夫妻》

钟理和

四十年代中后期,著名乡土文学家的自叙传式小说。引用: 解放十七年(1949-1966)《我们夫妇之间》 肖也牧

1949年末完成,表现建国知识分子真心的心理状态,但却因此成为在当代第一部横遭“庸俗社会学”的批判的作品。

《关连长》

朱定

1950年1月发表,因刻划了一位深具人性的军人形象而被批判。

《登记》

赵树理

1950年6月发表,是作者“即事名篇”的代表作。

《洼地上的战役》 路翎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爱情故事,短篇小说,1954年发表,在当时曾引起争议。

《改选》

李国文

1957年完成,是当时典型的干预生活的短篇小说,也因此得到了必然的命运。

《来访者》

方纪

1957年12月发表,是一篇令人惊异的爱情小说--它竟然会出现在那个年代!

《红豆》

宗璞

“很不健康”、“宣扬资产阶级的恋爱观”和“人情味”/“突破禁区„„写出了人物的真实情感”——不同的时代,对同一部作品的不同评价。1957年

《姑娘》

林斤澜 1957年

《锻炼锻炼》

赵树理

其中的几个落后农民形象非常生动。1958年。

《李双双小传>

李准

反映合作化时期的中篇小说,曾被改编成电影。1960年。

《陶渊明写<挽歌>》陈翔鹤

引用: 60年代初历史小说的精品,“名享一时”的上乘之作。

《小闹闹》

邵燕祥

写弄儿之乐的作品在今天很普通,但在当年却足以令人惊异乃至遭到批判.1962年

《静静的产院》 茹志娟

合作化时期作品,短篇。

《新结识的伙伴》 王汶石

短篇小说,大跃进时期作品。

《禾 场 上》 周立波

五十年代中期创作,短篇小说。

《迎春花》 冯德英

描写抗战时期根据地人民斗争的长篇小说,1958年出版。引用:

文革时期(1966-1976)《一只绣花鞋》 张宝瑞

这是文革中流传极广的一个手抄本的改编,但该名作原作者到底是谁却颇费争议,据说另一部名为《一双绣花鞋》的作者况浩文已经决定与之对薄公堂。

《知青诗抄1968》 邢奇

一组非常有趣的诗作,是文革中地下文学的典型代表,读后令人忍俊不禁。

《回答》 北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1976年清明的诗,今天仍然适用。引用: 新时期(1977-1989)《伤 痕》 卢新华

伤痕文学短篇小说,文革后第一股文学思潮以之命名,因此虽然粗糙,却无疑具有保留的价值。

《灵与肉》 张贤亮 伤痕文学的代表作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才

反思文学的代表作。

《爱,是不能忘记的》

张洁

反思文学中为人性呼吁的先声,1979年。

《剪辑错了的故事》

茹志鹃

对建国后党群关系恶化的思索。1979,2。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张弦

新时期后反思人性存在的代表篇章,1980年1月。

《北京人——一百个中国人的自述(节选)》 张欣辛

新时期出现的第一部口述实录体作品。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

这是早期知青小说的一部代表作,与张承志的《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有相似之处,但后者胜在深沉有力,前者则更清新悠远。

《乔厂长上任记 之(一)出山、(二)上 任》

蒋子龙

改革文学中篇,改革小说的代表作。

《乡 场 上》

高晓声

农村题材改革文学早期代表作。

《陈奂生上城》 高晓声

农村题材改革文学成熟期代表作。

《人到中年(梗概)》 谌容

发表于1980年初,曾激起过社会关注中年知识分子的热点讨论。

《晚霞消失的时候》

礼平

描写人性与爱情,曾经引起广泛争议,1981年1月。

《飘逝的花头巾》

陈建功

不同的环境改变人的观念与追求,象征美好的花头巾在时间面前,飘逝不再。1981年6月,获优秀小说奖。

《绿化树》

张贤亮

推荐

反思文学“右派”文学的代表作,其中的女主人公马缨花是当代文学史上最鲜活的女性形象之一。

《黑骏马》

张承志

推荐

一曲优美忧伤的草原之歌。

《北方的河》

张承志

当代文坛最出色的作品之一,充满了震憾人心的力度。

《血色黄昏》

老鬼

这部关于知青生活的纪实小说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来自于它的真实与残酷。

《棋王》

阿城

集道与儒于一体,阿城的故事被视为文化寻根的上乘之作。

《你别无选择》 刘索拉

曾被视为是中国最早的真正的现代派小说,1985年。

《山上的小屋》 残雪

先锋文学历来被视为先锋文学及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请女人猜迷》 孙甘露

八十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代表作。

《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扎西达娃

八十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代表作。

《大淖纪事》 汪曾祺

文化寻根作者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受戒》 汪曾祺

推荐

这短篇小说中写的也许这是汪先生心中梦想的世外桃源吧?清凉而美丽。

《狗日的粮食 》刘恒

新写实比起其它新写实小说,这一篇更显得真实与残酷。

《一地鸡毛》

刘震云

这部中篇小说被誉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它真切地展现了传统市民的生存状态。

《天下荒年》

谈歌

谈歌在九十年代末被视为代表主流(官方)意识形态的“三驾马车”之一,这显然与他阐释现实的方法密切相关。

《凤凰琴》

刘醒龙

由影视媒体开始被人知晓,文学似乎已经无法摆脱这个无奈的当代命运。

《嫦娥》

铁凝

小说以反讽的方式点出知识分子在市民生活中窘迫的异化必然。

引用:

后新时期(1989-)《尘埃落定》 阿来

推荐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中唯一众望所归的作品。

《预约死亡》 毕淑敏

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展现临终关怀医院中,人们面对死亡的心态。短篇

《我是太阳》 邓一光

强烈推荐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我曾推荐给许多人看,他们均非常喜欢。我想,这足以证明,当代不是没有好小说,只是你还没有找到而已。长篇

《亮剑(相关评论)》 都梁 强烈推荐军事题材的长篇小说,主人公李云龙同样是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军人形象。

《末日之门》 乔良

推荐这是一部近末来式军事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以敏感的眼光对不久之后的中国及世界局势,作出了自己的推断。

《国画》 王跃文

官场腐败,多少年人们一直在说,但据说这部小说反映得最尖刻。长篇

《务虚笔记》 史铁生

强烈推荐当代最出色的长篇小说之一。

《黑背》 黄旦璇

短篇小说,在写文革故事的小说中,这一篇算不上有什么深意,但作者却将黑背这条小狗写得非常有趣,也正是因此,小狗的死便格外显得悲哀--人类的悲哀。

《马桥词典之”枫鬼“》 韩少功

《马桥词典》与其说是长篇小说,不如说更像一部系列型的历史传记,这里是我在这本曾经沸沸扬扬的小说中选择的两段内容,比较精彩而有代表性的两段。

《马桥词典之”狠"》

韩少功

引用:

三毛作品全集(共15本)《随想》 《我的宝贝》 《背影》

《稻草人手记》 《哭泣的骆驼》 《梦里花落知多少》 《闹学记》 《倾城》

《撒哈拉的故事》 《送你一匹马》 《万水千山走遍》 《温柔的夜》 《雨季不再来》 《谈心》

《高原的百合花----玻利维亚记行》 科普作品:

《地球——我们输不起的实验室》-作者:斯蒂芬·施奈德 《地质旅行》-作者:夏树芳 《寂静的春天》-R.卡逊 著 《科学蒙难集》 《摄影技巧》

《水母与蜗牛》-[美]刘易斯·托马斯

《细胞叛逆者》-罗伯特·温伯格

《细胞生命的礼赞》-[美]刘易斯·托马斯 《生存手册》-约翰·怀斯曼 《人口原理 》-马尔萨斯 《玛雅的智慧 》

《诊断地球》

《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 》-史蒂芬.霍金 《物种起源 》-达尔文

《男性的身体》-佩里·加芬克尔 《昆虫记》(J·H·法布尔[法])现代文学类:

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绿化树》

《浪漫的黑炮》

《习惯死亡》 刘震云《手机》

《故乡明日黄花》

《故乡相处流传》

刘墉《我不是要教你使诈》 张曼娟《喜欢》

马建-《亮出你的舌苔或空荡荡》 《丰子恺文集》-清新隽永 《柏杨文集》

《朱自清散文全集》 《燕山夜话》-邓拓 《林徽音专辑》 《七里香》-席慕容 《经典散文集》-张晓风

第二篇: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流派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流派发展及其特点

一、问题小说

五四以后的中国并不是一个充满青春气象的中国,而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而新文化运动又启蒙了中华民族,人们就开始思考怎样是健全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等问题。这些问题又迫使小说家去探索去回答。并且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大量的欧洲、俄国的表现社会与人生的作品介绍到中国来。其思想令中国青年耳目一新,导致中国式的问题剧的风行,也直接推动了问题小说的创作。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的流行,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识青年的觉醒。探问人生的终极,关顾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冰心,倪焕之,叶绍均等

二、乡土小说(田园抒情小说)

二十年代中期在鲁迅影响下出现的以文学研究会一些成员为主的‘乡土小说’派。”,它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农村题材小说,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彦鲁、台静农等。

三、以蒋光慈为代表的革命小说派。

革命派小说是太阳社,创造社在1927年以后到三十年代初所形 成的流派。当时,创造社的成员由艺术派转向革命派,郭沫若,成仿吾等投身实际革命工作,郁达夫却退出了创造社。太阳社的将光磁先与创造社成员合作,借创造社的刊物发表革命小说《少年漂泊者》,《鸭绿江上》等。1927年,他和孟超等结成太阳社,随后与创造社、共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了一系列的革命文学小说。

四、新感觉派

三十年代初期形成的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感觉派”小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最初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 “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他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小说集。穆时英和施蛰存把“新感觉派”小说推向成熟和引身运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等手法,凸现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和印象。《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等是他们的代表作。

五、京派小说

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 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等。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六、《七月》派的小说

胡风主持的《七月》、《希望》等杂志,在抗战时期国统区进步文艺界很有影响。它团结了路翎、丘东平等小说作者,主张在现实主义旗帜下反映活的一代人的心理状态,作品充满了生活的血肉感,以及对于人的心灵的直视力量。略带欧化的语言一经他们的驾驭,也显出一股冲力和拗劲。这些小说在某种意义上,比七月派诗歌更能体现胡风的理论主张,多数都被编入《七月文丛》,并由胡风亲自撰写序文,故称之为“七月派小说”。代表作有路翎《财主底儿女们》。

七月派小说的总体风格:

1、审美格调的多样性:a.主题取向的多元特点;b.人物复杂性格的塑造c.情节线索纵横交织,齐头并进。

2、强烈的激情

3、凝重苦涩的悲剧感

七、解放区文学

从时间上来讲,解放区文学应当从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工农红军建立红色政权算起,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从地域上讲,1927年后在全国陆续出现的红军和苏维埃领导下大小不一的根据地,特别是后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全国各地相继出现的以延安为中心的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

它既有区域性、历史性、政治性,是中国历史上所有文学范畴的一种,并有着所有文学共性的东西。它是无根之水、天外来客,成长在中华大地特殊时期的革命年代中。

小说流派也处于重新孕育的过程中。”“其中具有流派雏型的”有两部分人,他们到五十年代以后分别发展为“山药蛋派”和“白洋淀派”。A.山药蛋派:

又称为“山西作家群”“山西派”,以写农村题材小说为主的一个文学流派,起源于40年代,繁荣于五六十年代。作品多取材于山西农村生活,反应农村变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竭力追求小说的平民化,大众化,地域性特点,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农民形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B.白洋淀派:

其又称“荷花淀派”,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作家群,因孙犁40年代发表短篇小说《荷花淀》而得名。以风格相聚的作家群,主要展现民情风俗,心灵美,追求一种诗画风格。

第三篇:中国法学流派

中国法学流派浅论 郑州大学 付承为

提到中国法学流派一词,目前学界尚无系统明确的论述,或者说,在大多数学者看来,中国不存在法学流派。笔者以为,多数学者对“流派”一词的定义还是局限于目前的西方法学流派的定义,即有系统的自圆其说的理论,有许多学者的支持和完善,有大量的独立性标志,有自己明显的甚至于偏激的观点,有较长的时间跨度和较宽的空间跨度„„

笔者以为,这是一种形式上的界定。所谓流派,应是从不同角度来阐释法、理解法、宣扬法,促进法与社会的同步接轨(尽管法律总是滞后于社会的发展),解决实际的法律问题,解放人们的思想,从而实现法律的最主要功能——提供稳定的、可预测的秩序,以便人们可以在法律的框架下,合理预测未来,安排自己的人生。这是笔者认为的实质意义上的可以被称之为流派的标准。

在确定了实质意义的标准之后,笔者将阐述中国法学四大流派——权利本位论流派、法条主义流派、法律文化主义流派、本土资源论流派,下面一一阐述各个流派的核心观点,以及笔者的个人意见。

权利本位论流派

本流派着眼于中国法学的发展方向,即强调中国法学的应然。此流派以张文显先生为代表,他认为,法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权利义务关系,而在这个关系中,权利是本位性的,即是说权利是中国法学的核心、追求和着重点。张文显先生提出此观点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特别强调义务、强调阶级斗争的国家来说,这样的提法无疑是需要的,但这种提法给他本人带来了很多麻烦,毫无疑问,他遭到了许多的批判,甚至他的导师都公开反对他。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行,中国学界接收了许多的西方思想,权利本位论的价值越来越得到学界的肯定,张文显先生也就成为了中国法理学的领军人物之一。但是,这种观点的正确性笔者持怀疑态度,笔者更倾向于英国学者哈特的观点,即法律规则理论。哈特认为,法律规则可以分为第一性规则和第二性规则,第一性规则即是义务性规则,它是根本性的规则,第二性规则是权力性规则,是附属性规则,因为权利的享有依赖于相对应的义务的履行,未有义务,权利便无从谈起。笔者进一步认为,义务本位论是基于逻辑和哲学意义而言的,而权利本位论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口号,是一种类似于启蒙运动的号召,它的学术性价值其实并不是太高(相对于解放思想而言),更多的是一种对学界的冲击,是一种对中国法律人和普通民众的启蒙,而且,它的作用已经出现,因为目前学界几乎所有的理论都强调公民的权利,批判国家机关的绝对权力,而且,公民的法律意识普遍增强,我国诉讼案件急剧增多,法律工作者也大大增加。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的价值是非常大的。

中国一直以来强调义务,致使我国形成了义务大于权利的法律体系,义务大于权利必然会导致人们对法律的规避,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中国社会的许多潜规则,而权力本位论有利于冲破这种规避法律的现象(虽然它带有一种矫枉过正的意味),使我国形成权利义务相

平衡的法律体系,树立公民对法律的信任,形成公民对法律的忠诚,而不仅仅是将法作为一种工具。这对我国法律的发展无疑是最重要的。

法条主义流派

该学派没有什么理论,基本上说它是一种态度,即不讨论法的应然问题,不涉及政治性的敏感问题,将法学的研究局限在对法条的解释和归纳上,以法条为基准、中心。此流派可以说在中国很早就已经出现,在当代,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知识分子都变得谨慎,只能在非政治非现实的范围内进行研究,尤其是法学这样一个和政治挂钩很强的学科,要想“保住自己”,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论。这种惯性一直延续到今天,是今天仍有许多这样的学者。再者,有些学者们要想做出点“成绩”,不得不说一些违心的话,发一些违心的文章,当然这些文章都是严格的遵守“法律规定”的。

应该指出,我国目前的立法现状其实非常糟糕,许多法条之间存在着矛盾,基本法和司法解释存在矛盾,法和“适用办法”之间的矛盾就更为突出。因此,首先,在中国,法条主义注定会因法条本身的不完善而陷入困境,以致不会有什么研究成果;再者,中国法律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将法律这种工具变得在国民心中神圣起来,培养国民对法律的忠诚,减少规避法律现象的发生。而法条主义显然对这个问题于事无补。因此,笔者对法条主义的存在必要性很是怀疑。

法律文化主义流派

法律文化主义的出发点是来自西方的法律是否可以和来自中国的文化相融合。这一流派的提出者是梁治平先生,他的核心观点就是文化决定论,即每个民族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基本相同,但是却会形成不尽相同的处理方法,而这种不同的根由就是文化类型或者说文化式样。而法律就是一种典型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因而法律的不同从根源上来讲,是文化式样的差异造就的。也就是说,中国法律就是中国文化的产物,西方法律就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将西方的法律用到中国的文化土壤上的尝试的合理性是很小的,或者说,或者说中国要想建成和西方那样的法治,需要从文化层面着手。

法律文化主义可以说是对近年来我国向西方学习但是学习效果却不尽人意的一种思考和一种试图的回答。首先,法律文化论对法的不同的原因的分析止步于文化,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再者,此论是一种严重的对中国文化的不自信为基点的,这就导致其结的必然失真性。但是此论的最主要价值体现在于,将文化列入的法学家研究的范畴,但这种价值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那就是泛文化论——几乎将所有的社会现象的原因都归于文化,将文化一词的含义无限夸大。

法律文化主义的最大弊端在于将中国今年来的学习西方法律的努力和进路给予了否定性的评价,将在已经对传统法制失去信心的中国法学界不知去路,再次陷入迷茫。

本土资源流派

本流派注重西方所谓“普世法律”的中国化问题,或者说将两者加以结合,实现中国的法治。本论不像某些传统的学派用中国传统的

理论来附会西方理论,从而论证我国古代法律的先进性,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并在主观上否认西方法学的强势(我不认为强势就是先进)。朱苏力提出本土资源论,其本土资源指的是“民间法”,即一种区别于国家制定法的民间的通行规则,简而言之就是习惯。苏力在法律规避的语境下引出了这一概念,他的核心论点就是强调立法对这些民间法的适当吸收,从而减少公民尤其是农村公民对法律的规避。从更深的层面讲,一个导致诸多规避的法律体系是一个恶的法律体系,这样的法律体系绝对不可能培养公民对法的信仰和忠诚,而对法的忠诚和信仰是中国法律在目前的环境之下最需要的东西,或者说中国法律的“幼稚”就是源于忠诚和信仰的缺失。

笔者对本土资源论很推崇。近代以来,由于整个民族的狂热学习西方,导致了严重的对传统中国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一直延续到现代,以至于目前法学界的真理都止于西方,当我们问到“什么是正确”的时候,我们听到的许多回答都是“西方国家就是这样做的”。这种不信任严重妨碍了中国法学的发展,或者说我们目前的中国法学中几乎没有中国的概念。理论界基本的研究就是批判我国目前立法和司法然后用说教性的语言解说西方的相关情况,而实务界则以鄙视的眼光看待理论界,他们将理论界看作是只会说空话的书呆子。

在这种背景下,强调中国的本土对法律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这将使法律和中国现实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是中国法学真正成为研究中国法律问题的法学,这将不仅培养公民对法律的忠诚和信仰,而且有利于实务界与理论界的和解,这对中国法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笔者以为,无论是哪个流派,无论其从哪个角度来探究中国法学,对中国法学理论的丰富化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国法学流派同时带有相同的通病,他们都没有自己独立的哲学基础,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呼吁。这是中国自百家争鸣以来就有的通病,中国所谓的学者,就是提出自己的理论,然后博取统治者的赞同和施用,从而将自己“送入孔庙吃冷猪肉”。中国法学流派的观点也带有附和政治的色彩,或者我们可以换一种角度——美其名曰实用主义哲学。其实这也可以说是中国几乎所有社会科学的通病,若是期望找到真理,我们只能希望中国的政治色彩不在这样浓烈,给法学一个真正自由的空间。

第四篇:中国当代文学流派

1.荷花淀派:指以孙犁为首的文学流派。因以孙犁的《荷花淀》代表的一批充满浪漫主义气息、乐观精神语言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里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的小说而得名。主持《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发现并培养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作家群,孙犁《山地回忆》、刘绍棠《蒲柳人家》。2.山药蛋派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批山西作家,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文学主张、创作风格(新短通)、创作方法(革命现实主义)相似,创作成就较高。生活内容与传统叙事手法相结合,情节典型、细节生动,讲究艺术构思、语言通俗,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三里湾》、《锻炼锻炼》、《三年早知道》.3.伤痕文学:以文革造成人们心灵上的创伤为主要内容。昭示了“恢复”和“复归”现实主义的新鲜内涵。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郑义《枫》。、特点彻底否定文革的思想倾向/善良人受损害的情节模式/宣泄义愤的情感模式局限:止于“问题小说”模式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观念浅直,艺术粗糙伤痕是反思的源头,反思是伤痕的深化.4.反思文学:继伤痕文学的情感宣泄与政治批判进入到历史深层的理性思考,以中篇小说为重点。社会**的世相图,历史反思,民族创伤和国家苦难反思,启蒙式地突出了极左政治路线与封建思想如何二合一地造成社会和人的深刻异化。王蒙《蝴蝶》、高晓声《陈奂生上城》、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特点:艺术表现方式更加灵活,主题深度比伤痕文学进了一大步。局限:艺术形式单一,反思不彻底,缺乏自省与忏悔。5.改革文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描写新时期出现的社会改革以及改革引起的人物命运人际关系心灵纠葛为主要内容与现实生活十分贴近,明显地具有与历史同步,回答时代问题的特点。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张贤亮《龙种》6.寻根文学:在八十年代“文化热”的背景下产生的。作家们试图汲取本土的生活内容,借助西方的文学技法,表现中国的文化特色。核心观点是中国文学应建立在广泛文化开掘之中,要用文学表现民族文化,寻文化之根。韩少功1985《文学的“根”》(宣言)。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局限:返祖心态猎奇心理/作家自身的文化积累不够/概念化倾向。7.先锋文学:80年代,作家根据“不断创新”的原则,打破公认的规范和传统,不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引进被忽略的、遭禁忌题材,向传统文化的教条和信念发起挑战。表现了新的价值立场和表达方式,扩大了小说艺术的表现力。马原《拉萨河的女神》、余华《现实一种》、苏童《妻妾成群》《红粉》、格非《迷舟》。特征:否定意识、文的自觉、叙述实验。局限非理性倾向、形式至上、整体模仿、疏离了中国现实生活环境与大众。8.新写实小说:在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回归现实”的一种创作潮流。是不满先锋小说的解构,对先锋小说的批评和反驳,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内容上主张表现生活的本色而非本质,塑造平民而非英雄形象采用客观的叙述态度以自在和散在的生活单元形成一种扩散性结构。池莉“新写实三部曲”(《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方方“三白”系列(《白梦》、《白雾》、《白驹》),刘震云《一地鸡毛》。局限:庸常化、片断化、零散化与主题性暗淡;缺失现实批批立场,丧失批判能力。8.归来诗“归来”,是一种诗人现象,也是一个普遍性的诗歌主题。“归来”诗人主要包括:50年代反右派运动中的右派诗人艾青、公木、吕剑、公刘、白桦、邵燕祥;在1955年“胡风集团”事件中罹难者,如牛汉、绿原、曾卓、冀汸、;因与政治有关的艺术观念,在50年代陆续从诗界“消失”的诗人,如辛笛、陈敬容、郑敏、唐湜、唐祈、杜运燮、穆旦、蔡其矫等9.朦胧诗:朦胧诗:是新时期新诗潮中涌现的代表性诗歌流派,也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一个潮头。因当时的评论家指责起朦胧、晦涩而得名。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梁小斌。特征:表现了一代青年从狂热、迷惘走向觉醒、沉思的精神状态和心路历程,具有强烈的怀疑意识和叛逆精神。现代主义的倾向和艺术技巧很明显追求含蓄朦胧之美。体现了人性和艺术的苏醒。意义:思想解放:启蒙主义的人文精神;审美革命:艺术探索的创新精神;诗体实验:现代主义诗歌的中国化。11知青文学:新时期文学中出现的脱胎于文革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一批知青作家写知青生活的作品和文学现象。特征:体验和阐释的多向性:伤痕、反思、寻根阶段与主题模式:早期:青春祭:受苦受难——知青作为受苦受难的形象中期:记忆重构:青春无悔——知青作为英雄化身的形象;诗化农村——知青作为田园诗人形象。后期:文化寻根——文化批判,知青作为文化批判者的化身。意义:新时期文学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局限:缺乏自我反省与批判。代表作家与作品: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张承志《绿夜》、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路遥《平凡的世界》

第五篇:中国法学家流派_1_3

中国法学家流派(一)红派

所谓红派法学家,就是学术上走红,学术理论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政治上得到宽容,三十来岁就能当上博导的一批法学家。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国人民大学的王利明、赵秉志、陈兴良,北京大学的武树臣,武汉大学的黄进,等等。

北京的主要法学杂志,《中国法学》、《法学研究》、《法学家》、《中外法学》、《政法论坛》等等,几乎成了红派法学家们的私人刊物,来稿必发。他们都是特别能写作的人,加之有足够的阵地,因此,他们便成了“制造论文的机器”。文章多而不滥,篇篇皆有创见。一般以专业性的学术问题为主,不涉及重大原则问题,至少不率先涉及重大原则问题的探讨。故既能在学术上走红,又能获得政治上的宽容。

王利明的代表作有《国家所有权研究》,《侵权行为归责原则研究》,等等。赵秉志的代表作有《犯罪未遂的理论与实践》,《妨害司法活动罪研究》,等等。陈兴良的代表作有《共同犯罪论》,《正当防卫论》,《罪刑法定的当代命运》,《刑法哲学》,等等。武树臣的代表作有《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国法律思想史概论》,等等。黄进的代表作有《国家及其财产豁免问题研究》,《区际冲突法研究》,等等。

(二)黄派

所谓黄派法学家,就是能将法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极有价值的改革建议,从而有力推动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司法体制改革的的法学家。他们善于联系实际,善于运用法学原理进行现实批判,关注民生,力主改革。他们不仅著述丰富,而且分量沉重。在他们的代表作中,往往以黄金般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主要观点和主要主张。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国政法大学的江平,《中国法学》杂志社的郭道晖,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梁慧星,等等。

黄派法学家的主张不仅在学术界很有影响,而且在政治上也很有影响。他们的理论和主张往往比改革进程快一步,且往往是在重大原则性问题上比改革快一步,故在政治上既受重视,又不是很走红,总是给人一种沉重感。他们的文章并非都能公开发表,越是沉重的文章越是不能公开发表,不过也不是不能流行。他们往往通过“报告”、“讲座”、“会议交流”等形式发布自己的理论主张。

江平曾经担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八十年代末离职后继续担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至今。最有影响的一篇报告是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六日在中央党校的报告,题目是《市场经济的法律机制》,受到高度欢迎和重视,并通过录音、录相等形式广泛传播,中央党校的内部刊物《中央党校报告选》一九九七年第一期也全文发表了这个报告。该报告的理论基调虽然没有完全被《十五大报告》吸纳,但许多观点已经受到政界、法学界以及经济学界的高度重视,其基本内容无疑会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立法的指导性理论,其基本精神估计在三五年之后就会成为中国高层领导的理论基调。江平的基本主张就是不以所有制性质来划分市场主体,市场主体在法律上一律平等。这与现行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导的理论有相当的差距。

郭道晖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学习自然科学,工作后改行学法律,曾长期担任《中国法学》总编。改革开放以来,他“不断有新观点问世”①,最有代表性的理论主张是“以法治代替法制”。对此,他是得着机会就讲,不厌其烦,不怕风险,诲人不倦,诲国不倦。1 不仅自己讲,还组织同仁在《中国法学》上一起讲。终于,在郭道晖和其他一些法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张被中共《十五大报告》所吸收。

(三)紫派

所谓紫派法学家,是指那些比红派法学家更多一层红色的法学家。

紫派法学家的特点是,参与改革但不首倡改革,对已有的改革措施和改革理论常从较正统的角度进行解释、论证和宣传。在他们身上往往环绕着一层紫色光环。他们在政治上颇受重视,经常参与重要法律的起草;他们在薛术上也很有地位,大多有博导、会长、理事长等等的学术职务,全国性的教材也常常由他们主持编写。

紫派法学家的另一个特点是,他们对于别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探索常持批评态度,而他们的批评往往又是以政治批评为主,以学术批评为辅。一九九六年的所谓“晓南**”正是这一特点的重要表现。②

最有代表性的紫派法学家是张光博。

张光博是大连海事大学经济法律学院教授,主攻宪法学和法理学。八十年代初曾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以及司法部统编教材《宪法学》的重要撰稿人之一。八十年代后期主编过颇有积极影响的《简明法学大词典》。九十年代以来发表的主要论文有:《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引导法学沿着正确道路向前发展》,发表于《中国法学》一九九五年第四期;《法学研究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发表于《当代思潮》一九九六年第一期;《制度、体制和法》,发表于《当代法学》一九九六年第二期;《评“权利本位论”》,发表于《当代思潮》一九九七年第一期;《关于法学中“29个多”问题的理论是非》,发表于《当代法学》一九九七年第四期;《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将法学研究推向新的高峰》,发表于《当代法学》一九九八年第二期。这些文章的共同特点是:政治批评和学术批评兼而有之,但政治批评多于学术批评;学术上常常发现对方的自相矛盾,政治上往往能得出对方“违反马克思主义”等等结论。在《制度、体制和法》一文中甚至认为法学界存在着“各种‘西化’阴谋”。有学者在评论《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引导法学沿着正确道路向前发展》时,很形象地说:“猛一见这个标题,以为是《中国法学》发表社论”。③

张光博教授之所以敢于在法学界一次又一次地进行严厉的政治批评,是因为他的身后有一个比较强大的紫色的法学家流派作他的坚强后盾。

紫派法学家虽然观点较左,但能一以贯之,并能自圆其说。这是他们值得钦佩的长处。他们那种一以贯之的精神,雾派法学家和白派法学家是绝对没有的。

无论是政治批评还是学术批评,紫派都具有紫外线一般的严厉,这就是紫派之所以要被认为是紫派的道理。

(四)灰派(经院派)

所谓灰派法学家,是指那些埋头于学术研究,不太关心现实生活,较少进行现实批判,不提具体改革建议的法学家。他们在法学界很出名,但在法学界之外的知名度明显不如黄派 2 和彩派,甚至也不如蓝派和绿派。

灰派法学家学术功底深厚,著述甚丰。他们虽然回避现实政治问题,但他们的学术成果往往成为红派人物和黄派人物的学术依据。

北京大学的龚祥瑞早在八十年代初出版的《比较宪法和行政法》一书中,就认真地论述过法治和法制的区别,但由于他没有联系中国的实际进行现实批判,所以就没有产生多大影响。灰派与黄派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此。

灰派法学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北京大学的龚祥瑞,张国华,沈宗灵,赵震江,姜明安,等等。

龚祥瑞的代表作有《比较宪法与行政法》,《文官制度》,《英国行政机构和文官制度》,等等。张国华的代表作有《中国法律思想史纲》,《中国法律思想史新编》,《中国法律思想通史》,等等。沈宗灵的代表作有《比较法总论》,《现代西方法律哲学》,《美国政治制度》,《现代西方法理学》,等等。赵震江的代表作有《法律与社会》,《分权制度与分权理论》,《中国法制四十年》,《科技法学》,等等。姜明安的代表作有《行政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等等。

(五)蓝派

所谓蓝派法学家是指那些竭力主张充分开放、充分借鉴和移植西方法律和西方法学的法学家。走向蓝天和大海是蓝派的基本特点。`

蓝派法学家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思想活跃,思路开阔。他们倾心于中西法律文化的比较研究,对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有深刻的揭示和批判。他们大多出生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与红派法学家是同龄人。与红派不同的是,他们一般不考虑在学术界的社会地位问题,不重视博士、博导等头衔。与红派相同的是,他们一般也不进行太多的现实批判。

蓝派法学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南京大学的张中秋,苏州大学的周永坤,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梁治平,等等。

张中秋的代表作有《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法律与经济——传统中国经济的法律分析》,等等。梁治平的代表作有《新波斯人信札》,《法辨》,《法律的文化解释》,等等。

(六)彩派

彩派法学家是指那些同时具有多种色彩的法学家。

彩派法学家的代表人物有:南京师范大学的公丕祥,吉林大学的张文显,南京大学的范建,华东政法学院的曹建明,苏州大学的杨海坤,杭州大学的胡建淼,中共中央党校的石泰峰,等等。彩派法学家不仅学术成果丰富,而且学术组织能力十分突出,社会交往面十分宽广。他们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对所有的学派皆能宽容,也为所有的学派所宽容。因此,3 他们总是五彩缤纷的。在他们身上,黑派可以看到黑,红派可以看到红,紫派可以看到紫,蓝派可以看到蓝,灰派可以看到灰,黄派可以看到黄,白派可以看到白,雾派可以看到雾,绿派可以看到绿。

彩派与红派大体上也是同龄人,学术地位略次于红派,政治地位却强于红派,大多兼任高等院校的行政领导职务,不是校长,就是院长,至少也是个副院长什么的。

公丕祥的代表作有《法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犯罪社会学》,《马克思法哲学思想述论》,等等。张文显的代表作有《当代西方法哲学》,《中国步入法治社会的必由之路》,《法律社会学》,等等。胡建淼的代表作有《行政法学原理》,《人事行政法概论》,《十国行政法比较研究》,等等。

(七)黑派

黑派是指那些被认为是主张全盘西化,在法学界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在政治上犯过严重错误的法学家。近年来,他们很少发表论文或出版论著。主要代表人物有群众出版社的于浩成,北京大学的袁红兵,中国政法大学的陈小平,等等。

于浩成曾担任群众出版社的主编,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著述较多,现留居美

国。代表作有《我国的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民主·法治·社会主义》,等等。袁红兵在一九九二年曾经主编《历史的潮流》一书,猛烈批左,轰动一时,后被调往贵州某地任教。

(八)白派

法学界的白派人物的主要特点有二:其一是头脑一片空白,在他们的著作和文章中,以及在他们的课堂上,没有任何属于他们自己的观点和理论,更没有改革或不改革的意见和主张;其二是以赚钱为主要目的,白花花的银子不赚白不赚,赚了不白赚,学术、学位、职称等等,无非是赚钱的手段而已。

但平心而论,白派法学家在普及法律知识方面还是有一定贡献的。

(九)雾派(变色派)

所谓变色派,就是无一定色彩,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的法学家流派。该派就象水蒸汽一样,一会儿灰色,一会儿白色,一会儿黑色,一会儿蓝色,一会儿发红光,一会儿五彩缤纷,什么时髦他们就变成什么。他们和彩派的区别是,彩派在任何时候都是五彩缤纷的,雾派只在极少的时候才是多彩的。雾派除了在不同的时候制造不同的声势以外,对法学研究和改革事业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理论贡献。

雾派和白派在外表上有些相似,但始终有实质性区别。白派的目的是经济,雾派的目的在于政治。

(十)绿派

绿派,也可以叫做草派。该派法学家就象绿草一样,一方面生机盎然,另一方面不引人注目,不被法学界重视。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山大学的刘星(一正),江苏省行政学院的刘大生,等等。

草派的特点是,对古今中外的各种法律制度和法学理论一律采取超越的态度,不屑于参加各种“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讨论和争论。

他们在学术上的追求是:哪里有荒漠,就向哪里挺进;哪里有废墟,就在哪里扎根。他们的文章在政治上不受器重,但也不受批判;在法学界很受冷遇,被认为无足轻重。中国权威的法学刊物从来不发表他们的文章。

刘星的文章大多发表在非学术刊物上,法学专业刊物和其他学术刊物上几乎见不到他的任何文章。

刘星曾在《南方周末》上开辟《打官司秘笈》、《西窗法雨》、《古律寻义》三个专栏,常常在不经意的生活小事中挖掘出深厚的令人惊叹的法学义理,向大众进行高级别的普法教育。学术代表作是《法律是什么——二十世纪英美法理学批判阅读》。

刘大生的文章大多发表在党校系统和社科院系统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上,此外,《南方周末》等有影响的大众性报纸也偶尔发表一些他的短文。除了《福建法学》以外,中国的其他法学专业刊物(包括台湾的法学专业刊物)上也见不到刘大生的任何文章。

刘大生的代表作有:《法律层次论》,《宪法语法缺陷考》,《世界法学七大奇观》,《西方产权学说质疑》,等等。刘大生的主要观点有:党主立宪论,有限游行论,规范生育论,无民法论,白马非白马论,法人人权论,等等。刘大生在哲学、逻辑学、语言学、经济学、人口学、水利学、医学、史学、政治学等多种学科都有如绿草一般的新观点发表,其新观点之多在中国社会科学界是十分罕见的。④刘大生也是一个善于挑毛病的学者,能在《宪法》中挑出一百多个语法缺陷,能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英文原著中发现严重的治学态度问题。当然,刘大生对于真正做出贡献的学者们也从不吝惜赞美之词。

草派法学家的理论更受初涉法海的青年学生和法学界之外的读者欢迎。青年和外行的青睐,正是草派法学家的希望之所在。

法学界对草派法学家的态度,目前还比较冷淡,对于草派法学家的学术理论观点或视而不见,或不以为然。在红派、黄派、灰派看来,草派法学家的学术观点没有理论根据,没有师承,有莽撞胡闹之嫌疑;在蓝派和黑派看来,草派法学家没见过世面,不了解世界,对西方的东西没有认真的学习过,有狂妄无知之嫌疑;在紫派法学家看来,草派法学家没有明确的革命方向,有盲目愚昧之嫌疑;在白派和雾派看来,草派法学家太固执,纯属不识时务;在彩派法学家看来,草派法学家太好高务远,有不切实际的弊病。

但在草派自己看来:草可以净化空气,可以涵养水土,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可以为高级生命提供原始食物和原始材料,在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草派将为中国法学乃至世界法学的繁荣作出重大贡献。

下载百年中国文学史经典流派1917至2004word格式文档
下载百年中国文学史经典流派1917至2004.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七大教学流派[范文]

    中国七大教学流派 “观点鲜明,操作程序具体,语言表达清楚,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切合中国实际”,对中小学教学产生一定影响的教学流派的共同写照。这些自成一体的教学流派既学习了......

    中国九大教学流派

    中国九大教学流派 “观点鲜明,操作程序具体,语言表达清楚,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切合中国实际”,应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小学教学产生一定影响的教学流派的共同......

    第四中国书法流派[范文]

    第四章中国书法流派、代表人物及著名书法作品 一、篆书 中国书法的开端在商代。当时的人们已有了将汉字书写得整齐美观的观念甲骨文中,出现了不同的书写风格,书法中雄齐美观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一、本大纲适用专业 本大纲适用于广告学本科专业。 二、编写本教学大纲的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文学的性质:文学是人学。 中国文学的分期: 当代文学的分期:十七年文学(1949-1966);文革文学(1966-1976);新时期文学;新世纪文学(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奠定了中国当代......

    《中国现代文学史》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 (这里是详细讲稿,突出重点,内容精当,有完整练习和全部答案,后有模拟题)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学习本章的目的与要求 本章综述了1917年文......

    中国文学史试题

    中国文学史试题 第一编 先秦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弹歌》是一首原始猎歌,歌词载于( ) ①《吕氏春秋》 ②《吴越春秋》 ③《礼记》 ④《淮南子》 2、《女娲补天》原载于( ) ①......

    中国文学史_笔记范文合集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神话的基本特征: 一. 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二. 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