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音乐元素 吴改英
年中语会年会参评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音乐元素
姓 名 吴 改 英 学 校 山西省灵石县夏门中学校 联系电话 *** 2013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音乐元素
摘要:语文课堂上单有讲解、分析,而缺乏点音乐,未免太枯燥,语文课以文学欣赏为平台,而文学与音乐又是息息相关的,都属艺术范畴,相辅相成,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课堂中的音乐,可渲染气氛,提高学习的兴趣,更能陶冶人的情操。语文课中,音乐的效果怎样,在本文中均有简单、肤浅之谈。
关键词:语文课堂 音乐 情感氛围 兴趣 做法 课例
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教龄的初中语文教师,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堂中必须添加必要的音乐元素,音乐元素在语文教学中是不可分离的。因此我在语文课堂中经常穿插播放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联的音乐,包括歌曲、乐曲、戏剧等形式,这样做,并不单单因为我本人酷爱音乐,最重要的是我对这种做法的效果深有体会,认为这些对语文课堂帮助很大。见到许多语文教师平时只专注于课文讲解、训练等传统形式,我觉得很遗憾,认为这样的语文课堂还没有很好地利用有用的资源。究其原因,大概有几种:有认为这些与语文无关、与考试无关的;有认为那是玩耍、是浪费时间的;有的虽然认可音乐的效果,但不愿多费时间找资源,也不愿经常带设备去课堂,只乐于“轻装上阵”。
在此,我想谈谈这些年来我在语文课上利用音乐资源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希望能引起大家的讨论。
首先,我想谈谈语文课堂上利用音乐的必要性。
类似“音乐能给人带来欢乐”、“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等等这样的名言我们都听得太多了,许多人都懂,都爱音乐,但把音乐带到语文课堂,却有许多人不愿意,认为那是音乐老师的事,也有些教师认为这样是主次不分,谈化了语文课的色彩。在这里我想起一些著作的观点:“(音乐)用来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渲染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曾通过分组对比实验验证过此番理论。①雨果也曾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文字,一把是数字,一把是音符。”虽然我认为这位伟人把音乐的作用夸大了,但我从生活经历及教学历程中敢肯定,音乐与文学是一家子,意境相似,情意相通。音乐,是需要用文学的因素去理解、欣赏,而文学,需要用音乐来润色、点缀。音乐虽然是直观的的艺术,用耳一听就可以达到欣赏目的,但如果能运用文学的知识,从背景、内蕴、主题、情感、升华、拓展、的角度来
品味,会让人更加赏心悦目,回味无穷;反过来也一样,文学欣赏也是直观的,主要靠阅读、分析来达到欣赏目的,但如果能增添点与之相关的声音(也就是音乐),也就相当于在一锅鲜汤里加了点盐和味精,味道更好了。说白了,就是文学和音乐有机结合,让人有更美的感受。既然这样,那语文课离不开文学,怎么不给语文课来点美妙的音乐呢?
有了意识,运用起来也就不难了。下面我想结合我这些年来上过的课文(包括人教版和苏教版的),谈谈我平常的一些做法。当然,这些充其量也就是一些经验之谈,说不上什么理论的。
初中生嘛,特别是农村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程度当然不是很敏感,每周一两节音乐课,学生能有多少音乐知识呢?最多就是吼几首流行曲罢了。因此,课堂上就有赖于老师的引导了。在这时候,也别希望学生能从“听声”之中有很多、很深的感受,能提起学生一点兴趣,就不错了,最起码为以后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年龄、知识的增长,将来学生会感悟到老师的用心的。
例如吧,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有一篇叫《鼎湖山听泉》,这并不是名家名篇,但处理好了,也让学生收益匪浅。文中写深夜听泉声,由泉声生发种种联想与人生感悟,其中,把泉水声比作种种乐声,那个段落在我看来堪称本文精华,如果单靠教师讲解和学生分析,我认为太抽象了。为什么作者会把泉水流动、冲涮的声音比作提琴,比作弹拨,比作倍司,比作铜管?还有,提琴、弹拨、倍司、铜管这些乐器的声音又是怎样的呢?对于农村学生,当然都不熟悉,分析这样的的句子,我认为最适宜用直观的音乐来讲解。我准备了两首乐曲——小提琴《梁祝》、古筝《高山流水》,先播放《梁祝》选段,听后,告诉学生乐曲的名称,简单说说音乐的内涵,然后指出那悠扬缓慢的乐声是小提琴的,那低沉的是大提琴,那有点难听的是铜管(因为这里铜管声代表封建势力)。接着,又来一首古筝曲《高山流水》——一首与流水声更接近的优秀民族乐曲,那叮当作响的弦乐,经老师一点拨,就成了真正的“高山流水”,两个选段听完,讲解完,学生基本掌握了优秀音乐《梁祝》和《高山流水》的有关内涵,也了解除了几种乐器的音色特点,最重要的是明白了课文作者为什么会用如此比喻的原因,比语言讲解效果好得多了。当然,学生的乐感还不强,还没会进一步去欣赏、体味,但最起码让学生明白了文中比喻句与音乐的关系,句子不再显得陌生、呆板了。
讲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有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本来这首歌已流行
很长时间了,课堂上再一播放,学生印象更深,绝大多数学生根本不用背这首词,因为都会哼唱,检查背诵时绝大部分过关,由此可知,音乐(歌曲)的功效有多大,它可以把枯燥的东西知变为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东西,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欢迎音乐进入语文课堂?如果都把许多需要背诵的东西编成朗朗上口的歌曲,就不用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了!真可惜,目前谁都没能做到这点,我们课本上的诗词等课文,能唱的真找不到几篇。除了《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的中国心》、《长征》《长征组歌》(苏教版)等少得可怜的几篇,就很难找到更多的了,像这些,经过简单讲解再播放歌曲,几次之后,学生会唱了,也就会背了,且印象更深,比起直接背诵可更有兴趣、更省力,且学生在有音乐的语文课上也不感到枯燥,对这个科目的喜爱就可想而知了。
绝大多数的课文不可能用歌唱的方式去学习,但却可用相关联的音乐来渲染,来加深理解,加深印象。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我给学生播放最熟悉的儿童歌曲《春天在哪里》,那欢快跳跃的童声,很快使学生进入了对春的联想及想象,既活跃了气氛,又把课文与歌词结合起来,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春景。
有些纯音乐,本身没有歌词,与课文内容联系并不大,但意境相通,往往可以用在导入或做背景音乐,用来提起学习兴趣或创设情感氛围,也起到妙不可言的作用。例如,讲读说明文《苏州园林》,导入时,我先播放民族乐曲《姑苏行》,悠扬、圆润的笛声先让学生安静了下来,认真去听,再一讲解,学生知道这笛声描绘了江南美景,由此很自然地引出苏州风光——园林,再向课文过渡,这样,水到渠成。通过讲解,学生还懂得了悠扬的竹笛声和雅致的园林,都属于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不同的艺术形式,对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当然,达到这个目的,是靠长期的积累、熏陶而来的。学习《美丽的西双版纳》(苏教八年级上),最合适不过的是在导入前给学生来一曲葫芦丝《月光下的凤尾竹》和《婚誓》,这种被外国人称为“东方萨克斯”的奇特乐器,很快会让学生好奇不已,然后告诉学生,这原是云南地区特有的乐器,相当于云南的象征。由此导入课文,既自然,又使学生多认识了一种乐器,不是增加了见识了吗?
在教师的示范朗读中,播放一些情境相扣的背景音乐,对于创设情感氛围,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给学生朗读有关纪念汶川地震遇难孩子的诗篇时,我用《神秘园pastorale田园曲》作背景音乐,也不知是诗句的感染抑或是悲凄的音乐所致,还是两者结合的原因,学生听后竟久久沉浸于伤感之中,有些同学甚
至眼睛湿润了。我知道,那是事件本身的影响的所致,但是如果没有那凄清伤感的小提琴声,单靠教师的“独白”恐怕不会引起如此的情感!我真感谢音乐,在此次朗读中,是音乐及文学结合,让学生更有了与灾区孩子患难与共的情感共鸣。
课例太多了!其实,许多课文都可以找到相关的音乐,为课堂服务,关键是我们平常要有这种意识,不怕麻烦,现在网络上都可以找到各种形式的音乐,为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无限的资源。不过,这也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一项要求——必须懂音乐,才能把学生引入音乐与文学共同的艺术殿堂里。同时,要关注音乐课里音乐老师教给学生什么,与之相结合,更体现语文课的包容性、公共性。另外,运用音乐也应注意时间和分寸,不能喧宾夺主。把语文上成了音乐课,那就变味了,好比盐和味精多了,也不是好事。
最后,我想说,语文课中的音乐,既为课堂服务,又让人得到艺术享受,集体分享比单独欣赏的感觉更美妙啊,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①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二篇:浅析音乐教学中黄梅戏音乐元素的运用
浅析音乐教学中黄梅戏音乐元素的运用
——以《山野的风》为例
安定区红土学校 陈小红 吴小平
摘要:黄梅戏是在安徽发展起来的地方戏,其唱腔柔美动听,表演纯朴自然,唱腔有很强的亲和力,内容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它来源于民歌又高于民歌,同时又进一步促进着民歌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歌曲《山野的风》中黄梅戏音乐元素的分析,希望能够唤起更多的民众和音乐人士来关注黄梅戏、热爱黄梅戏。从而促进黄梅戏的唱腔传播、丰富民族声乐的作品种类与演唱方法。
关键词:音乐教学;黄梅戏;《山野的风》;音乐元素
目 录
1.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1
............................................................1.1黄梅戏的起源 1............................................................1.2黄梅戏的发展 1....................................................2.介绍歌曲《山野的风》 2
2.1歌曲《山野的风》的简介................................................2 2.2严凤英简介..............................................................2 2.3曲作者简介..............................................................2
3.分析《山野的风》中的黄梅戏音乐元素.......................3
......................................................................3.1调式 3......................................................................3.2旋律 3
3.3语言和唱腔..............................................................4
......................................................................3.4表演 5..............................................................................结论 6
参考文献.........................................................................7
1.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
1.1黄梅戏的起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地理环境,人口众多,民族风俗等的千差万别,造就了每个地域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许多民歌和歌舞形式,其内容清新朴实,旋律委婉动听,大多都表达了老百姓幸福生活的场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一部分保持着它的朴实,一部分则逐渐吸收了各地民间的剧种元素和歌舞形式,集中发展演变成为有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特征和角色且有特殊而稳定演唱模式的剧种,这就是安徽地区的黄梅戏。
黄梅戏最初孕育在鄂、皖、赣三省交界处的农村,源于“黄梅采茶调”,后称“黄梅调”。它包括产生于湖北黄梅县的民歌,以及外地流传到黄梅一带的民谣。“黄梅采茶调”通过长时间的演唱和传播,不断地在安徽扩大影响,又与三省邻近地区的多种民间艺术形式相结合,逐渐演变为有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特征和角色且有稳定的特殊演唱模式的戏种。因此可以说,黄梅戏是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后流传到安徽安庆一带,并在安徽发展成黄梅戏。
1.2黄梅戏的发展
黄梅戏的发展历程是从民间歌舞到小戏开始的,从业余活动到半职业班社的产生,这其间经历了从清朝乾隆末年到辛亥革命一百多年的历史。辛亥革命后,黄梅戏进了京城成为农民和劳动者喜爱的文艺形式。后来有许多专业人员加入了黄梅戏的改革工作。通过新老文艺者的共同努力,使黄梅戏从安庆小戏逐渐成为安徽省最大的剧种。概括地说,黄梅戏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采茶调、江西调等受当地戏曲青阳腔演出的影响,与莲湘、旱船等民间艺术形式结合,逐渐形成一些小戏。经过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走上了城市舞台,入城后在演出的 内容与形式上都有了很大变化: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第三阶段,是1949至今。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演员和优秀的剧目。从此,黄梅戏一跃成为全国著名的剧种,并且轰动了海内外。
2.介绍歌曲《山野的风》
2.1歌曲《山野的风》的简介
《山野的风》是著名作曲家金复载为电视剧《严凤英》谱写的主题歌。其目的是纪念严凤英,同时也是为了传达黄梅戏在民歌中的运用,曲作者抓住剧种人物所经历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变化,用极其简单的音乐语言,把“幸福回忆与悲惨遭遇”刻画出来,旋律以朴实无华、真挚感人的情感深深打动人们的心。曲作者选择了民歌素材为基调,揉进了黄梅戏的小调因素加以发展,使主题不仅有着民歌的特点,而且含有黄梅戏的风格特色。
2.2严凤英简介
严凤英,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祖籍安徽桐城罗家岭,生于1930年,享年38岁。她是一位富于学习与创造精神的艺术家,对黄梅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15岁开始登台演出到新中国成立初年,黄梅戏的生存环境艰难,表演艺术水平也处在粗糙的状态之中。新中国成立以后,严凤英和一批新文艺工作者为提高黄梅戏的艺术水平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她既虚心向前辈艺人学习,借鉴传统,更注重向兄弟剧种学习,曾拜北昆名家白云生为师,学习京昆的程式动作,并融会贯通,用之于自己的表演中,为塑造人物性格服务。她支持音乐改革,经常提出建议并带头试唱,同时又在充分把握角色思想感情创造,使黄梅戏的表演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她个人的表演与黄梅戏的声誉紧密相连,观众对黄梅戏熟悉也是从对她的熟悉开始的。严凤英的表演即为自己创立了典范之作,又为黄梅戏剧作家、音乐家架起了一座通往观众的桥梁。代表剧目有《打猪草》、《天仙配》、《女驸马》、《牛郎 织女》、《蓝桥会》、《柳树井》、《砂子岗》、《红色宣传员》、《刘三姐》、《党的女儿》、《江姐》等。
2.3曲作者简介
作曲家金复载,1942年出生在浙江上虞,1957年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作曲专业学习。1967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后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作曲。金复载长期从事电影音乐及电影音乐的创作,他是扎根于民族土壤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作曲家,以新颖独特的意境、多样化的旋律、浓厚的民族风格曾为百余部影片和电视剧作曲并深受听众欢迎。主要作品有:故事片《红河谷》音乐、故事片《小歌星》音乐、动画电影《哪吒闹海》音乐、动画电影《宝莲灯》音乐等。
3.分析《山野的风》中的黄梅戏音乐元素
3.1调式(见第七页谱例)
该作品的调式调性是我国典型的民族五声微调式“5 6 1 2 3 5”的五声音阶加偏音4,与黄梅戏音乐元素的结合。调式结构是以商为支持的徵调式。其上下句的唱词为不对称的八字句结构和五字句结构,唱腔通俗质朴,优美流畅。其中运用了黄梅戏的常用音乐语汇:5 3 2 1 6 5 并且对这些常用动机进行多种简单的变化,稍加润色黄梅戏韵味便表现出来了。例如简单的重复某个音:如5.161 216 |5-|重复1;连续的级进:如5612 1235|5612 1235|;丢掉某个音;如5 12|5-|丢掉了3和6等,另外多用上行的级进,如5612 1235|;四度跳进:如1 2 5| 3.2 126| 5 12| 5-|其中2到5,5到1属于四度跳进。
3.2旋律
该作品选择了民歌素材为基调,揉进了黄梅戏因素,作曲家运用了重复、变奏、贯穿、再现等旋律发展手法,使主题歌不仅有着民歌的特点,而且含有黄梅戏风格的特色。作品的旋律音程已突破原来传统黄梅戏的二度三度音调因素,四度运用比较频繁。由于黄梅戏主要处在南北方音乐交融的地方,所以曲作者在主调音乐中运用了北方音乐基 本元素(5 12 |5-|)与南方委婉的音乐元素(332 126|6-|)相结合了的特点,先以四度大跳(1 2 5)为开始然后连续下行级进(3.2 126 | 5-),这既形成了黄梅旋律风格,也体现黄梅戏音乐创新发展。第一乐句是由我国典型的民族五声微调式“5 6 1 2 3 5”的五声音阶变化而来,它有着极为鲜明的民族特色,并给人一种亲切之感。随着歌词的感情变化,曲作者大量使用切分音、短句、休止、来强调曲调的乡土气味,,并巧妙地加进了衬词使旋律丰满并且加重语气,另外运用了歌曲中常见的一音拖长的旋律写法,使曲调含有戏剧性的色彩成份。在第二乐句的地方曲作者加进了偏音“4,来丰富旋律的色彩,表达了主人所经历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音乐语言简练,旋律以朴实无华、情感真挚。
3.3语言和唱腔
一个剧种必须有自己经过提炼并固定了的语言。安庆话的口音柔和甜美,发声位置靠前,介于南北方语系的中间。有其特殊的规律性;在音调上,普通话里n l不分,如将“拿”读成“拉”。另外将“爹爹”读成下滑音“爹爹” 在韵母上常用儿化音;还有比较常见的元音鼻化如“爱、恩、奥”读成“乃、嫩、闹”感觉就想捏着鼻子说话。但在演唱黄梅戏时他们会使用方法把字用明亮甜美的声音送出去,黄梅戏是由湖北黄梅调经过在灾民传播到安徽而形成的,原本就是一种用来讨饭时唱的小曲,近距离的演唱表演决定了黄梅戏音量小,声音自然甜美,咬字偏扁和白,表演自然不夸张,这些特点都归结于面对面取悦观众的演唱形式,并从而形成了黄梅戏易懂、易学、易唱和易传的艺术特点。经过民歌及其他剧种的影响和自身的发展,黄梅戏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方式。它的吐字要求不同于其他剧种,要求字头吐得重而短,不像京剧在字头上停留很长时间;也不像其他歌曲字头轻轻带过,吐字的中心放在元音上,唱的饱满而且要在口腔立住,这样会是黄梅戏的吐字更加圆润,而且黄梅戏的吐字要求每个字的转换要灵活,动作小而简单,达到清晰准确,能充分表达语气和情感。尽量减少多余和僵硬的动作,达到咬而不紧,自然松开,把握好分寸,处理好声与字的关系,能在气息共鸣之中去发挥每一个字的特点,这样才会又地方戏曲的语言韵 味,由于黄梅戏音乐与语言韵律有关,一般在演唱黄梅戏的时候,喉头位置摆放不宜过低,因为黄梅戏唱腔本身就产生于民歌小调,它的喉头位置更接近于自然地说话,音色追求本语言的自然音色,也就是要亮、甜、水、喋,这也是黄梅戏音色特点的关键因素,相比之下,在我们歌唱中,演唱一些创作歌曲的时候也要相对把喉头位置放得比唱风格性很强的民歌要低一些,而黄梅戏是以口腔为主的真声唱法,所以喉头摆放的较自然说话的位置就合适了,喉位摆放的高与低主要是根据本剧种的语言和音乐的音域宽窄而决定的。总体上,黄梅戏音乐旋律比较自然,倾向于说话的语感,唱腔流畅优美、通俗易懂所以形成音域不宽,生活气息很浓的风格特点。它既自由而又规律,既秀丽而又朴实,它是一种既有戏曲韵味又朗朗上口的民众喜爱的地方戏音乐。而歌曲山野的风中也灵活运用了黄梅戏音乐的唱腔和语言,如,儿化音“依子呀子吆,呀子依子吆”等。
3.4表演
现代黄梅戏艺术是歌、舞、乐融为一体,在戏曲演员的演唱中,形体表演和演唱的结合密不可分,形成一个完整、统一、协调的表演特征。黄梅戏独特的生活化、乡土化气息,决定了黄梅戏表演只能走非程式化表演的道路。黄梅戏的表演艺术既自然纯朴又区别于生活中简单的演唱,是从人物出发、从生活出发,而不受行当划分与程式的束缚,不论扮演哪个角色演员都讲究“一行为主 行行都行”。这样模糊的行当划分使黄梅戏演员的表演潜质得以大大的开发,也使得黄梅戏表演较其他古老戏曲更适合时代,更适合年轻人的口味。
黄梅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众欣赏水平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在发展过程中它不断地吸收借鉴其他艺术方面的新鲜成分,并融入自己明快的风格中,同时黄梅戏给其他剧种和歌曲带来了可鉴之路,这是黄梅戏的成功之处,也是在目前戏曲不景气的情况下,黄梅戏仍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黄梅戏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和支持,希望有更多的音乐人士去关注和研究黄梅戏,也希望黄梅戏能够得到学校音乐教学者们更多的重视和支持,我相信黄梅戏会有一个更加辉煌灿烂的未 来。
【参考文献】 [1]时白林.《黄梅戏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7月.[2]徐锵.《黄梅戏音乐名段赏析》[J].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年1月.[3]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艺术评论》[J].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2006年第九期.[4]麻国均、沈亢、胡薇.《剧种·剧目·剧人》——中国传统戏曲知识简介(下)[J].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10月.
第三篇:挖掘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自然元素
在江苏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在开放的音乐活动中发展幼儿创造力的研究》课题的三年实践、探索中,我们以音乐教学为切入点,最大限度地挖掘音乐教育活动内容的潜在教育价值,让幼儿在开放、多元的音乐活动过程中主动探索、创造,将五大领域的内容有机整合,组织活动的过程中,着眼于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给幼儿以充分发挥的空间,通过开启幼儿想像创造的闸门,体现“音乐教育重在创造”的精髓。形成了一定的幼儿园音乐教学的风格及特色,现就我们在音乐活动素材和内容的拓展方面作的尝试例举如下,因为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创造元素随时可挖掘:
一、音乐活动素材的挖掘与创新:
1、节奏素材的挖掘与创作: 在生活中创作节奏:借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教学思想,在引导幼儿倾听大自然、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发现各种声音的动与静、长与短、强弱等变化,结合语言使音乐生活化。如观察、倾听厨房师傅剁菜的声音: x|x x | x-| x x x | x x x | x x x x | x x x | 剁 剁 剁骨 头 切白菜 切白 菜 切切切切切白 菜
在歌曲中创作节奏:在音乐作品中,许多音符和休止符组成了各种节奏形式,丰富了幼儿的节奏表象,也为他们的节奏创作打下了基础。我们常常采用改变原有节奏创作新的节奏方法,让幼儿把八分音符变成附点音符唱唱、二拍子的歌改成三拍子的唱唱;创作节奏性为歌曲伴奏,帮助幼儿分析作品的情绪特征,创作相应的节奏型,部分幼儿演唱、部分幼儿拍打节奏为其伴奏。
在游戏情境中创作节奏:我们经常在游戏中随机的进行节奏创作,如:玩开火车游戏,让幼儿创作歌中牌号的两小节、四小节、八小节的节奏谱,同时,在上火车后的坐座位时,三个座位可以坐3个人,小朋友编出了x x x|的节奏,其中一个人在中途下火车了,他们出乎我们意料的创作出了带休止符的x x 0 |和x 0 x |、0 x x |;如果火车很拥挤,来了很多的人怎么坐呢?幼儿又想出了两人合坐一个位置的方法,创作出了| x x x x |、x x x x x|的节奏。
2、旋律素材的探索与创编: 生活中见景即唱:在户外散步、小组活动中,鼓励小朋友看到什么唱什么,如:小猫咪、花朵、太阳等等,幼儿可以任意用两(或三)个唱出来,还鼓励他们将自己和同伴的名字用音唱出来,在随机的活动中孩子们玩的很有兴致,我们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拓展。上课前的师生问好,每一次老师用不同的旋律唱出“小朋友好”,幼儿则用不同的旋律唱出“老师您好”。
改编歌词强化常规:平时通过欣赏不同性质的乐曲,让小朋友感受音乐的特点,在活动的组织时将一些生活常规用语也用唱歌的形式唱出来,1 1 2-(坐坐好)、1 3 5 i(快快站直)、i 5 3 1(轻轻坐下);在集体音乐活动的生活等环节中,教师运用新授歌曲的旋律随机改编歌词变成歌唱式的表扬(例:集体活动前,编成对某一小朋友行为唱出来(《大苹果》歌词,改变:大家看看周心怡,身体做得多端正,眼看老师仔细听,我们为她鼓鼓掌。)。幼儿在谈音乐的感受时,用或抒情或跳跃、或坚定的旋律来回答,平时和幼儿常玩“唱唱x x x ”的游戏,让幼儿根据命题唱一句话,如唱同伴、夸奖同伴、唱幼儿园等等,在即兴的创作中,幼儿想怎么唱就怎么唱,可以随心所欲自由的创作。
二、、音乐教育内容的拓展与创新: 在集体音乐教学中,课题组老师关注、尝试让幼儿掌握一些创作的方法,使各个能力层次的幼儿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1、对同一音乐作品进行不同的创作、表达:教育家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音乐可以让不同的幼儿产生不同的联想,可见音乐作品具有丰富内涵可以给幼儿广阔的想象空间,同一人群中的不同个体、同一个体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对同一音乐所做的反应都是不同的,每个人表达自己想法的方式、方法也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我们课题组的音乐活动中,对某一个素材都让老师思考可以用哪些不同的方式拓展,如《:音乐的瞬间》这首曲子,纪敏老师组织的是欣赏教学,用游戏的形式组织的,活动后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就此课的重点、难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纪老师也受到启发,在班上进行了拓展,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分别进行的创作,有的参加了故事创编、有的进行图谱创作、有的想象作画、还有的拓展表演,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的长项得到了发展,让小朋友享受参与音乐过程的快乐。
2、同样的歌词匹配不同的旋律、同样的旋律匹配不同的歌词:同一素材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同样同一首歌词也可配进不同的旋律中去,同一首旋律也能配上相近的歌词,教学中我们的尝试也让老师、小朋友感受到创新的乐趣所在。大班的歌唱活动《春晓》的歌词实际就是由唐代孟浩然的五言绝句,歌词朗朗上口,由此我们发现了拓展俄素材,可以组织幼儿将一些耳熟能详的五言诗替换《春晓》的词,同时再将《春晓》再匹配上其他的旋律,结果小朋友唱起来乐此不疲,而且回家后缠着家长学古诗;也鼓励幼儿将学过的儿歌、诗歌唱起来,让他们尝试寻找何时的相匹配的旋律,来演唱熟悉的儿歌、诗歌。
3、同一首歌曲尝试改变不同的节奏、速度:歌曲的节拍、速度往往表达了歌曲的情感,因此,尝试改变节奏、速度在我们的实践中也妙趣横生。同样的一首《小白菜》根据原创的情感让小朋友演出,孩子们感到悲悲戚戚,但再改变成快速、跳跃的方法演唱时,小朋友的表情很快就变得开心起来,因此,一歌多唱是我们让小朋友享受音乐快乐、感受音乐无穷变化的神奇,多次的尝试让小朋友的童心世界变动更加的多彩多姿。
4、尝试选图例、填空:给幼儿提供现成的旋律,发给幼儿一些多次使用的填空卡,幼儿把空缺的歌词用填在旋律下。如:大班歌唱活动东北民歌《歌唱春天》首先以小小图例展示给幼儿,在尝试唱出6个乐句后,让幼儿根据前面的内容选图填空、创作、表演。对幼儿来说有利于挑战观察、思维能力。
5、性质相近或相反风格、内容的对比: 在中大班,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课题组的老师们着手进行对比教学的尝试,即将歌曲风格相近或相反的乐曲进行比较,从中引导幼儿发现两者的联系和相似(相反)之处,再用可以表示的符号进行创作,如:《小树叶》与《迷路的小花鸭》是分别在中班、大班学习的两首歌,让小朋友从中发现他们的旋律、情感表达、连贯与断顿的共同之处;《狮王进行曲》与《梦幻曲》则虽同出自作曲家圣?桑的笔下,但二者确实风格迥异的乐曲,在比较中小朋友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宁静柔和的夜景与雄壮威严的森林狮王的音乐特点。纵向的联系与横向的比较使我们的音乐教学素材更加的丰盈、鲜活。
我们的课题研究在实施的过程中做了一定的调整,由两条线并行:一是领域内的拓展、表达,同时进行领域间的渗透整合,让幼儿在教师的激发下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以音乐为龙头的创造活动就在于让幼儿用已有的经验去尝试新的歌词,并进一步把已有的经验扩展到生活之中,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思维的扩散、拓展埋下了智慧的种子。
第四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案导学”教学法的运用
叶圣陶先生在上个世纪初就提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但长期以来,我国初中学生成为单纯的知识“容器”。为此国家开始推行新课程改革,其关键和最终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而课堂教学改革又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主、培养能力为重,强调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旧的课堂结构。
为了改变现行的抑制学生主体性发挥,扼杀了学生独立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教学模式,我校充分利用新课程改革的契机引进先进教学模式,大力提倡“学案导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
“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从理论上看,“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积极作用。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案应该理解为导学方案,是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在教师主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使用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案。而“学案导学”则是基于指导学生有效阅读,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着眼点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力求把教学的重心从研究教师的教法转变到研究学生的学法上,促使教师进行角色转换。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引导点拨、师生品读赏析、共同质疑探究的方法,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阅
在语文教学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学案导学”教学法,能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的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精心设计学案,为“学案导学”教学法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学案是教师为完成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它既是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提供材料和指导。在教学中,为了保证学案设计的科学性和语文学习的有效性,一定要发挥同科教师的集体备课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具体做法有:
第一,同年级组的教师集体备课,共同讨论,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精心设计“学案导学”的整个流程以及每一个细小的问题,达成对“学案”设计的共同认识。
第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授课特点以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二次备课,以求学案的设计更加科学有效。
第三,问题的设计要紧扣新课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或由浅入深,或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各环节要衔接紧凑,自然连贯。问题的设计既要重知识的积累,又要重视对能力的培养;既重情感的体验,又要考虑价值观的树立。
二、落实预习导学,是“学案导学”教学法顺利进行的关键
扎实的预习是学案导学模式下,打造高效课堂的坚实地基。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把学案看作语文课学习的辅助性工具,而不是一种单纯的练习。要指导学生做好每一课的预习,引导学生把每一课的重点、难点、疑点展现在学案上,以备上课合作探究时用。
另外,加强预习检测也是很关键的。预习检测是一个环节,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为后续学习服务。在检测过程中能发现一些共性的问题,了结学生的学情,那么在后面的环节中,教师才可以更有目的地解决学生在自学和合作过程中没有解决的问题。
三、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为使小组合作发挥最大的实效性,教师在这一环节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需要合理掌控合作学习的时间。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使学生对探究的问题形成初步认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模棱两可之际再进行小组合作,真正发挥其“互补”作用,通过对问题的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认识。在每次讨论前,教师必须根据讨论内容的难易程度恰当地分配合作学习时间,不能随意叫停,也不能让学生无休止地讨论,浪费课堂时间。
第二,合作学习需要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展开,而这些问题往往是由学生提出,经过师生的梳理具有一定的思考力度,能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讨论的问题不要太多,应该具有讨论的价值。任务的安排要难易适中,并且要注意重点知识的落实和难点知识的突破。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应让学生在书本中寻找、感悟问题的答案,小组中合作、交流、探究的氛围中寻找答案,从中体会到合作学习的愉悦。
第三,合作学习的效果展示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激励学生参与展示活动。通过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的形式,锻炼学生总结、归纳、概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组与组之间的相互学习、补充与交流,巩固和扩大小组讨论的成果。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自动参与到小组中展开合作,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启发和帮助,特别要参与到困难的学习小组中去,为他们排忧解难、启发诱导。
第四,学生的学习和组织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巡视中要及时了解情况,要对各组内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点拨和引导。比如,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归纳他人的发言,等等。这些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运用,会使讨论进一步深入。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教学中,“学案导学”教学法如何进行,“学案”的内容如何设计,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组织学生学习,这其中系统的、规律性的东西,还有待于教育工作者在今后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探索。
第五篇:浅析数学课堂中音乐元素的融入
浅谈数学课堂中音乐元素的融入
盖州市归州学校
贾富文 2016、3、29
浅谈数学课堂中音乐元素的融入
盖州市归州学校 贾富文
摘要: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来,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数学课堂上情境音乐的巧妙引入,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知识,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数学课堂中音乐元素的融入,将从新的视角整合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 数学 音乐 创新
爱听邓丽君的《独上西楼》(南唐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安雯的《月满西楼》(两宋之交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北宋文豪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想学生们会唱这些歌,那这些古诗词也就自然熟练的记住了。查资料知道,按道理,大部分古诗词都可以唱的。“诗言志,律和声。”《诗经》、《楚辞》、《乐府》等均源自民歌,均协律可歌。当代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师为《春晓》、《明日歌》、《相思》、《咏鹅》、《静夜思》近50首古诗谱曲,成为脍炙人口的儿歌。几年前在课堂上就和学生们说:“如果能把数学知识要点编成可以唱的歌曲,要是再能请像凤凰传奇、S.H.E等歌星来唱着给你们上课。那你们还有不感兴趣、想睡觉、不写作业的吗?······” 都说数学课堂是最没意思、最乏味的课堂。没有语文课生动优美,没有体育课活泼有趣。简单的“1、2、3、4、+、-、×、÷”枯燥的公式、定义、法则、定律,用什么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如果教师的引导显得单薄,为何不用音乐给学生带来兴趣?就像广东台山一位教师化学公式版《青花瓷》,就像滕州二中张老师平方根版《小苹果》。这样如诗如歌的知识处理,这种美妙的课堂,怎能不让学生兴奋?怎能不让学生向往?让我们都来关注数学课堂中的音乐元素,选好音乐、用好音乐,恰如其分的让美妙的音乐在数学课堂上响起来,用音乐的旋律、节奏和速度来为数学教师教学“伴奏”。
一、借效果音乐,以促知识的理解
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①牛顿从平常的苹果落地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凭借习以为常的水开壶盖跳的情景改良了蒸汽机。拿什么给我的学生带来灵感?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原理》不就是再美妙的琴声中诞生的吗?数学家拉格朗日也是在圣保罗教堂听声乐时萌发了求积分值的变分法念头。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以往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常用动画故事激发兴趣,常用生活问题设置悬念。为何不加入音乐元素,以美好的轻音乐配以动画图案,会更好的满足孩子们的视觉、听觉需求的。音乐元素在数学课堂中的渗入会调节课堂气氛、提升学习的兴趣、激发探索的欲望。比如再讲《轴对称图形》时,运用多媒体课件显现给学生们一副美丽的山与水天然映衬的图画、一副庄严的故宫照片、一副漂亮的蝴蝶剪纸作品时,再让优美的古筝乐曲伴随图画呈现出来。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建筑的对称之美会给学生“人在画中游”的美感享受。自然学生会变要学为爱学、乐学。再比如讲《用字母表示数》时,会用一首儿歌作为学习素材,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入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两声跳入水······”在儿歌的轻重旋律中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会了知识。在讲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flash课件《海上日出》(当太阳刚升出海平面一部分相当于直线与圆相交;当太阳正好升到海平面相当于直线与圆相切;当太阳升离海平面相当于直线与圆相离)通过太阳升起的过程来展现太阳与海平面的位置关系来说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如果在播放太阳升起的画面时,配上李克勤的《红日》。熟悉的、优美的旋律在结合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怎能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怎能不令学生心中留下深深的痕迹?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感到疲劳。”②
二、借心境音乐以促学习的热情
尼采曾说:“没有音乐,生活就没有价值的。”我认为课堂要是没有了音乐,就少了许多精彩。据报道:2001年英国梅克斯伯勒的温德希尔小学进行一次有趣的实验。让六年级学生在莫扎特的音乐背景中学习数学,一年后对比发现,这些学生的数学成绩提高了近10 %。1.课前音乐的导入 上课前学生经历了10分钟课间的休息,身体全方位的放松,一听到上课铃声,虽然身子在座位上坐好,然而课下疯闹的“惯性”使学生很难以最快速度回到课堂教学中。那么,我认为音乐是最好的吸引方法。课前音乐的融入能够安其脑、悦其心、定其神。比如课前播放谭晶的《三德歌》、何静的《厚德载物》、那英的《春暖花开》。这些音乐能够提供宜人的气氛,能够发挥平静情绪的效果。使人的心情从灰暗过渡到愉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的审美情操、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熏陶,使得课堂的过渡变得更顺畅。就像魏书生老师提出的课前一首歌,魏书生老师班里的学生爱唱歌,从1979年开始,一届又一届的学生都爱唱。每年都唱,每月每周每天都唱,甚至每节课前、自习前都唱一首歌。20世纪70年代的课前一首歌,学生在座位上愿怎么唱就怎么唱,有的坐直了唱,有的伏在桌子上唱,有的边写作业边唱,有的一心一意地唱,有的三心二意的唱。无论怎样唱,都是为了让学生把繁杂的学习变得轻松、愉悦,都是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2.做题音乐的选择
在典雅的民族乐曲的旋律声中营造恬静的练习环境,或是优美、舒缓、沉稳的钢琴曲、轻音乐。比如《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等,比如巴赫的键盘作品,肖邦的夜曲,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等。一边做着练习一边欣赏着轻松、愉悦、优美的乐曲,我想学生的思路会更清晰,想象力会更丰富,创新意识会更强烈,学习效果不言而喻。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的外向-内向性模型证明,内向型的人有一个趋于最好的唤醒水平,他们对刺激更敏感,在喧闹的地方内向型的人会常常被各种事情所干扰以至于他们很难进入学习状态。而另一方面,外向型的人如果受到的刺激太少则可能会觉得安静的屋子很令人厌烦。除非对学习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否则外向型的人会经常休息、环顾四周寻找分心之物,他们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到当前任务上。效果的优良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之。
雨果曾说:“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音乐有着无穷的魅力。音乐可以静心,音乐可以激思,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不枯燥,做题时不疲劳。让音乐走进数学课堂,犹如给数学课堂注入了生命与活力。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笑是教师和学生的良药。正是通过笑,使师生从压力中得到解脱,从窒息中得到自由,他们就有更多时间来学习和创造,师生就会感到一种自由,会发展他们的大脑技能,激励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通过这种愉悦的学习方式,让我们学生从内心里笑出来,轻松、享受、高效。
谁说数学课没有语文课的诗词曲赋之美;谁说数学课没有美术课的五颜六色之美;谁说数学课没有音乐课的鼓乐铿锵之美。数学课不仅有简洁流畅的美、数形结合的美、逻辑思维的美。情境音乐又是数学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坚信数学课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融入音乐元素一定会让数学课堂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①《课程教育研究》2012年21期
②《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