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思想政治课论文:也谈初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思想政治课论文:也谈初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几
个问题
[摘要]通过对思想政治课传统教育观念不能适应目前社会现实的变革、思想政治课相对封闭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开放的社会环境、社会负面的不良影响给思想政治课教育目标的实施带来了困难、思想政治课教育目标与家庭教育目标相对畸形发展之间存在着“偏差”四个问题的分析,说明这种教育上的“偏差”,必然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寻找对策,为实现和谐社会培养更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问题 素质教育
和平和发展,将是社会的主旋律;而竞争,将是它的另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不管是政治上或军事上的竞争,还是经济上或科技上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问题,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普通中学的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劳动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贯穿始终的核心部分,渗透在各门学科之中,它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素质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的一门学科,它在素质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其他任何学科不能代替的。在推行新课标,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就这些问题及对策与教育同仁作一探讨。
一、思想政治课传统教育观念不能适应目前社会现实的变革
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生活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高科技、广信息、大文化的知识经济背景下,他们的心中既对未来布满了向往,又对现实中的种种问题迷惑不解,不知所措。需要老师给以引导。而今天的政治教师非凡是乡镇中学的政治教师大多数是在商品经济不发达,思想文化不够开朗,生活不够富裕,变革并不强烈的时代生活过来的。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仍然带着一种“怀旧心态”来要求今天的青少年学生,并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价值标准来教育和衡量下一代人,这些教师仍在沿袭过去的教学路子,一本书、一支笔、一口气讲到底。即使有的教师萌发了改革意识,也有改革的设想,但受到来自于各方面的制约、限制和束缚,非凡受中考与高考的影响,实际上仍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表面阶段,仍然在如何使学生牢固把握知识上徘徊,以大量的习题练习,严格的答案规定来提高“教学效果”,应付考试。“重视知识、轻视能力、忽视觉悟”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其结果使思想政治课缺乏吸引力、战斗力。
二、思想政治课相对封闭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开放的社会环境 如今,许多中学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远离开放的社会生活。在教学思想上,强调一个“统”字,他们为了保护学生心灵的纯洁,不被复杂的社会现象所污染,把学生的思路死死地“统”在教师所规定的轨道上;在教学场合上,倾向一个“收”字,他们把学生的活动范围收缩在学校教室这样一个狭小的天地之中,不准越雷池一步;在教学方法上,热衷一个“灌”字,他们把教材中的知识,填鸭式似地强加给学生。这种相对封闭的教学方式,同我们的时代显然是不合拍的。我们的中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学生一旦接触社会,就会感到老师讲的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念是一纸单薄的空文。
三、社会负面的不良影响给思想政治课教育目标的实施带来了困难
现在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阵地,自身的问题虽然不少,但教育目标还是正确的。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是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接受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熏陶,这是现代人具有的素质。然而,包围着青少年学生的是一个五花八门的多彩世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新旧交替时期存在的阴暗面,就像阵阵风雨,敲打着学生的心灵,迫使他们被动地、盲目地去感受生活的多重色调。现在,人们碰在一起,往往是谈股票,谈生意,谈某人中奖的红运,谈某人赌博的财气。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青少年,生活在这种氛围里,潜移默化,抵消了思想政治课上的正面教育,一些学生讲:“政治老师上课讲的很有道理,但往往是课堂上听的是一套,社会上见的是另一套。碰到实际问题就感到想不通,行不通。”这种思想政治课与学生熟悉社会的二律背反现象,已成为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根本原因之一。
四、思想政治课教育目标与家庭教育目标相对畸形发展之间存在着“偏差”
在教学活动中,每位政治教师,不仅要把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而且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基础文明、伦理道德、法制纪律、理想情操等多方面进行教育与培养。这是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需的,也是思想政治课在实现整个中学教育目标方面所承担的重要任务。然而,现在的学生家长非凡是农村的学生家长中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文化素质从整体上看是较差的,这就制约了家庭教育水准的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目标与家庭教育之间形成的“偏差”,必然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老师在课上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助人为乐,许多家长教育子女“在外面要少管闲事”;学生在校“学雷锋”,学生回到家里,却以自我为中心,贪图安逸和享受,在家当“小皇帝”、“小公主”。这种教育上的“偏差”,必然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这就是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新课程实施中,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寻找对策,为实现和谐社会培养更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篇: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化隆三中教师郝生彦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沿袭了几千年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的传统教育正在被素质教育的浪潮所淘汰。死读书,读死书,正在被世人所唾弃。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而在学生学习的诸多学科中,思想政治课是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是确立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然而,就是这样一门重要的课程,农村初中的教学质量与城市初中的教学质量差距正在越拉越大。
回顾自1978年国家恢复升学考试后的20多年中考情况,从总体上讲,城镇学生的成绩是比农村学生的成绩好。但就政治学科成绩来说,城乡学校间的差距不是很大,有时乡村中学学生的成绩会超过城镇中学学生的成绩。可是,从2000年以来几年的中考情况来看,城镇学生的成绩远远超过了乡村学生。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自2000年以来,考试制度进行了多次重大改革,使原来的一考定终生改为二次考试多次分流;考试形式由全闭卷到开闭卷结合再到全开卷考试。在第一次毕业考试分流中,农村学生的成绩较城镇学生的差距不是太大。因为第一次分流考试目标定向是毕业水平考。同时,试题比较贴近农村学生的实际,因此学生即使原有基础较差,但只要肯下点功夫复习,容易理解和答题。然而,第二次升学考试就不同了,从考试的性质来看,这是选拔性的考试,难度要比第一次分流高。另外,从题目的要求来讲,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从题目的内容来说,大部分题源来自于城市生活和城市建设。对于地处乡村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感到陌生,就有相当的难度。因为农村学生对城市生活的体验很少,特别是农村初三的学生,家长文化程度低无法辅导,繁重的学习任务使他们无瑕顾及报刊上的新闻细节。由此,造成农村学生视野较城镇学生狭窄。一到中考试场,看到试卷题目,只能做些书上抄得到的理论性死答案,至于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看法那就傻眼了。
农村初中学校中大量优秀学生流向大城镇学校,是造成城乡学校间知识质量悬殊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城镇化的发展和家长对教育的逐渐重视,许多有点经济实力的家庭,就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孩子转入大城镇条件较好的学校就读。这样,在农村初中各年级班级中就失去了一批学生学习的领头羊,而转入学校又充实和扩大了优秀生队伍,城乡间学生成绩的差距就不断扩大。
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教育质量,上海要创建国际大都市,必须缩小城乡间教育质量的差距。而要提高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目前迫切需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以适应二期课改的要求。
第一、要提高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必须更新现有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观点。用邓小平创新教育理论指导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教学实践中,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探索打破常观的教育模式,走出一条与国际大都市相接轨的、能卓有成效的、适应农村实际的教学新路子。要使这门学科克服空洞乏味的说教,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思想教育性和知识性,又要有能吸引学生的趣味性,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寓教育性和知识性于趣味性之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就要遵循邓小平同志所说的“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努力提高自身的创造性品质,不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不唯书唯上,迷信权威。用创造性的思维品质,独到性的见解,不走老路而另辟蹊径的思维方式和过程,努力开拓自己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教学情景中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人。
留守在农村初中教学第一线的思想政治课的大部分教师,正艰苦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他们努力学习兄弟学校、特别是已有创新教学成果的学校的先进经验,345-
第三篇: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木港中学
漆龙昆
近年来,为打破传统陈旧的教学思路和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学政治课教学改革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就。但部分教师在贯彻现代教学思想、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偏颇。试评论如下:
一、教学模式存在形式主义
当前广大政治教师的教学观念已发生了根本转变,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都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这一现代教学思想,但在具体操作上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教学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当前日标教学相当流行,许多教师采用目标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法运用得好,可以对教与学起到定向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激励作用。但许多教师在操作中存在形式化。其一,教学目标导向片面,只重视知识性目标,忽视引导学生对能力及觉悟性目标的认定。目标条文的出示大多在上课伊始一次性完成,缺乏对教学目标的必要讲解,致使学生莫名其妙,不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激励和定向作用。其二,目标出示之后被搁置一旁,忽视以目标为中心展开教学,以目标为标准评价教学效果,控制教学过程。
(二)启发式教学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现代教学论中的启发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具体体现。其核心是通过设疑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启发和激励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并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但许多教师对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操作和运用上存在着偏颇。其一,从教学内容上看,忽视创设有深度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活动,只对最基础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多种形式的问答,反复诵记,以致出现靖蜒点水式的虚假活跃,把启发式教学变成了简单的问答式教学。其二,从教学方法上看,教师羞于言“讲”,结果问答有余,教师讲解不够,致使许多深层次的知识挖掘不出来,学生获得的知识支离破碎,不能形成整体知识网络。在有些教师看来,似乎“讲”就是传统课,只有满堂问才是现代课,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因为从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很有限,他们对一些较深层次的知识,诸如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许多实质性的问题是很难自己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认知的。从教材内容着。教材中存在着许多较深层次的隐性知识和大量的德育素材,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去揭示、去挖掘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适度的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的讲述,是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学习实效的。因此,课堂教学中必要的“讲”是不可缺少的,其实,不管什么教学方法都不能离开教师的“讲”,关键是要把握好什么时候讲、怎样讲、讲什么。其三,从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看,教师虽注意提出问题,但有些教师却忽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特别是忽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总是把学生的思维指向纳入教师思维的框架中。这不利于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也压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三)“五个转变”的贯彻“五个转变”作为现代教育论新观念,是教师如何使传授知识的过程成为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能力和开发潜力的过程。然而,部分教师在贯彻“把以教师发问为主转变为学生提出问题为主”的思想时,生搬硬套,盲目模仿,认为“五个转变”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以学生提出问题的多少来衡量一节课的好坏。还有些教师对学生实际情况了解不足,过高估计学生水平,致使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着边际,再加上许多学生受水平所限表达不清,更增加了课堂的尴尬。
二、“应试教育”的困扰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升学考试的导向使许多教师只重视基础知识,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思想道德品质以及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并且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这种负面导向,使许多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把教学瞄准应试。表现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忽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各种能力的培养,忽视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更忽视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个性。这有悖于教学大纲的要求,有悖于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因材施教原则未能真正贯彻落实.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促进全体学生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但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主要表现在:其一,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方法面向全体学生,有统一要求,无个别指导,尤其忽视对程度差的学生进行具体帮助,不能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其二,在对学生的要求方面,许多教师把教学效果的着眼点,仅仅放到优等生身上,缺乏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不能分层次教学以促进全体学生共同提高。
从运用启发式教学来说,教师要善于创设具有一定深度且能引起学生认识冲突的疑问,启发学生思考,避免仅在简单问题上教师问,学生答。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切实起到主导作用,注意精讲点拨,揭示知识间因果关系,力求通过讲解使学生所学知识达到升华,形成知识网络。从“五个转变”贯彻来说,教师应抓住重点、难点,选择恰当、典型的资料、图片、漫画,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共鸣。从实施素质教育来说,应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努力促进全体学生在知识、能力、品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
第四篇:谈初中一年级思想政治课教学
谈初中一年级思想政治课教学
把心理教育纳入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在初一年级政治课中融入心理教育的内容,是我国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能否运用新教材,上好这门以心理教育为主线的政治课是我们政治教师当前面临着的新课题。下面就上好初一思想政治课试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吃透新教材、把握新特点
只有把握新教材的特点,才能使我们的心理素质教育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程标准》中对初一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和要求,有这样一段定位性的规定:“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炼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重、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新编初一思想政治教材正是根据这一规定,从初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从德育高度出发,以非智力因素的品德修养为主线,集学习品德和心理知识、培养能力于一体,着重进行心理品质、道德情操、正确思想方法训练和指导。其中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是主线,高尚道德情操教育应在小学阶段道德品质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二者是互相融合,相辅相成的关系;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要贯彻和渗透于心理品质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之中,也就是要求学生能用正确的思想方法,指导自己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和培养高尚道德情操。例如,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既是热爱祖国道德的表现,又是对祖国坚定信念的心理特征的表现。又如意志心理品质教育有着鲜明的社会倾向性,进行意志心理品质教育、挫折心理教育和开拓进取精神的教育,就是将某些政治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任务融为一体,而提高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又要求能够客观地全面地和变化发展地看待自己,这又需要学习和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因而把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贯彻、渗透于心理品质教育之中,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这是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把握住这个特点和要求,从品德教育的要求出发去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而不是把它上成心理知识课或是纯政治思想品德教育课。也只有把以上的三个方面教育融为一体,才会使自己的教学相得益彰,同时心理素质教育也会收到显著效果。
二、新教材对教师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新教材的新特点给政治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挑战。我们必需进行新的学习,补充新的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才能迎接这一新的挑战。
1、转变观念,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政治教师要讲好以心理素质教育为主题的这一新教材,关键是要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观念。要明确认识到当前心理素质教育的紧迫性以及学生心理教育的不足,认识到心理教育与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认识到在政治课中纳入心理素质教育,只不过是使心理学找到一个合适的载体,而其效能的发挥,还取决于我们教师的努力程度和教学水平高低。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千方百计地、积极地投身到心理素质教育的教学与研究之中,使思想政治课变得更贴近学生,从而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接受心理的教育,达到融心理教育与品德教育于一体的教育境界。
在进行心理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更新其教育观念,还要重视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因为教师的良好心理素质能促进教育、教学,其一言一语、举手投足都能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所以进行心理教育,首先要求教师具备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善于调节自身心理状态,处处表现出乐观、热心、充满激情。因为,只有当教师生气勃勃、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走进心理教育的讲坛,才能使学生的兴奋状态得以激发。另外,教师必须将自身的情感熔铸于教学之中,或深沉、或激昂、或哀婉,用自己情感的巨浪去冲决学生的情感堤坝,使之产生感情共鸣,这对达到心理教育与品德教育的相融于一体,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
教师心理素质的完美化,可以赢得学生、感染学生,会成为学生人格教育的偶像。但这里并不回避教师自身的缺点与错误。正是在教师从真、善、美的角度,“实话实说”地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的同时,学生判断是非,认识自己的能力都会有一个新的提高。
2、补充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疏导的能力和水平
心理素质教育是初一新编思想政治新教材的主线,为了更好地开展心理教育,完成初一思想政治教学目标任务,教师应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学习掌握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充实、丰富课堂教学。
尽管许多政治教师是科班出身,毕业于师范院校,在校时曾修过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公共课),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科的发展,原有(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心理学知识在知识经济的信息时代已日显苍老和贫乏,而新教材中则大量出现及运用了许多现代心理学的知识。因此,新形势迫切要求每位政治教师,重新去系统学习心理学和与其相关的知识,了解和研究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只有用现代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武装自己,将其有关原理、概念、及其心理调节方法烂熟于心,并谙知当代青少年想些什么,做些什么的政治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他的课堂才会成为学生最向往的地方。而在心理学和相关知识狭窄的情况下,谈融心理品质教育于思想品德教育之中是难以奏效的。
政治教师在学习、补充心理学及其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及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准确、全面地运用教育心理学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存在问题。心理学告诉我们:青春期是多事之秋,是人生的“危险期”,是心理的“断乳期”。已迈入青春期的初一学生既要表现自己有独立的是非观、价值观,又由于教育上的一些缺陷使他们缺乏这方面的实际能力;既想摆脱父母的约束而自立,又缺乏这方面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常常处在彷徨、动摇、孤独和苦闷之中,显露于外的往往是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在心理上很容易走极端,或过于清高,或丧失斗志。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接受社会现实,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从而增强心理承受力和进取心。同时,教师还必须提高自己的心理疏导能力和水平,娴熟掌握和灵活运用心理疏导的技巧,例如讲到“善于调节情绪”一课时(第三课),联系实际用自我激励法鼓励学困生,用升华法引导受早恋困扰的学生,用心理换位法教育常产生不良情绪的学生,能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问题,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课堂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新教材的新特点要求教师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代之以更符合学生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心理教育和自我锻炼的教学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心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离开了学生这一主体来谈心理教育,不仅是无的放矢,也会使教师种种的努力付诸东流。所以,我们在进行心理品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此我们应努力贯彻这样三个原则:一是努力抓住学生思想认识的盲点、误区和心理症结,以充满爱心的引导、帮助和启发,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自觉性,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去规定学生想什么、做什么和不想什么、不做什么。二是用耐心细致和通情达理的讲道理、提供榜样和实例,启发思考,引发心理共鸣的方法,指导学生行为,使学生经过学习和活动,把知识变成自己的认识,加以判断、思考,作出抉择,付诸行动。三是注重心理训练,增强学生自我修养能力,达到知、行统一。新教材中设置了许多对学生心理和行为训练的小栏目、练习和活动,例如,“说一说”小栏目中的“联系你所熟悉的事例,说一说健康心理和发展聪明才智的重要性”,“做一做”小栏目中的“选择一两件小事,从现在做起,培养意志”等等。教师指导学生操作使用,会有效地提高学生接受心理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在实施心理品德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自觉性,重要的是不仅仅在于使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且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怎么办”,所以把认识和实践、知和行结合起来将是最佳选择。
2、借助多媒体,创造“立体渗透”的教学
思想政治课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单靠教师一张嘴,一根粉笔在讲台上对教材“炒作”,这方法即使再成功,但在现代多媒体技术运用十分广泛的今天也只能算是昨日黄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心理活动是从认识与情感活动的统一体,只有同时调动这两种心理活动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要使心理品质教育更吸引学生,融心理品质与思想品质教育为一体,就必须借助多媒体创设“立体渗透”的教学。
目前,一批质优价不高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已经纷纷登场。此外,部分记录片、故事剧形式的VCD光盘,也可作为政治课教学、心理教育的课外辅导资料登上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大雅之堂。例如将录有战斗英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英雄王进喜面对着井喷毫不犹豫地带头纵身跳进冰冷的泥浆池中,用手脚代替搅拌机,终于制服了井喷;中国女排奋力拼搏勇战秘鲁队夺五连冠的场面的VCD光盘,运用到:意志心理品质中的“意志坚持的表现”(第四课第二节)的教学中,只要将光盘插入CD—Rom中,启动光驱,英雄形象便可栩栩如生的映入学生的眼帘,一段段有故事情节的讲解,激动人心的对白,形声兼备,会使学生身临其境,过目不忘,心理教育的效果会出人意料的好。此外,在运用新教材中大量知行结合的心理训练时,我们也可运用电脑这一网络技术,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选择答案,当答案选对时,电脑便会发出赞许声或极富激励的语言,在这种和谐的、让人激动的教学氛围里,学生的学习热情定会空前高涨。
有条件的通过在制作简易软件的基础上,开发高级教学软件,使心理教育更富有针对性,寓教于乐,效果更佳。另外,学校互联MPC构成一个网络又可实现资源共享。由此可见,顺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掌握现代多媒体教育手段并运用于心理品德教育之中,使期达到教育的高效率,将是最具潜力的教学手段。
总而言之,要上好新教材,教师应该深入研究编者的意图,把握教材的新特点,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新的要求。唯其如此,初一政治课才能真正闪烁出它独特的光芒。
第五篇:谈如何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
内容摘要:
[摘要]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情景教学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摘要]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情景教学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关键词]情景教学科学探究参与意识创新思维
传统的应试教育往往忽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很难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积极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实施启发式教育。“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情境教学通过选用典型材料,创设特定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能较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知识再生能力和实践能力。李吉林先生认为,情境教育首先在于充分利用环境,控制环境。情境教育就是通过多样性的教育活动形成多维结构的情境,以丰富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教育源”,从而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情境教育通过创造一种“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的学习情境,以缩短学生与老师、与同学、与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从而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主动发展。通过情境教育,学生一旦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就会逐渐形成主动接纳知识、主动想象、主动探究等一系列良好的学习品质。形成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以引起学生一定的心态和情感体验,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刺激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启发、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提高分析问题、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原国家教委督学柳斌曾说过:“情境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又一重要探索,教育应当是有情的,离开了情感的教育只能走入单纯传播知识的误区,枯燥的死胡同。”思想政治这一门学科,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加上社会科学本身的特殊性,相当一部分学生抱有偏见,认为它“假、大、空”,既不可信,也无实用。这种思想观念使他们对该学科产生了抵触情绪,学习缺乏积极性,学习效果较差。因此,如何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成为摆在广大政治教师面前的问题。
一、情境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入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境教学法并非最近才提出的,教学中运用和创设情景问题在美国教育家杜威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他说:“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作为思维阶段的开始。”所以,思维起于疑难,是他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教学的艺术就在于能够创设恰当的情景。因而,杜威的教学过程就是创设情景、引起动机、确定目的、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评价成果。在现代教学思想中,情景教学的形式得到较系统地反映。如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思想中,就十分重视自然情景的教育作用。他经常带领学生们到大自然中去细心地观察、体验大自然之美,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在我国,情景教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较早提出并在理论上探索的是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同志。她在借鉴国外外语教学中运用反映论的原理,利用形象,创设生动具体的情景,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情景教学的理论依据 首先、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改的核心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力求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局面,既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又强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新课改将改变现行教育中存在的学校只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而忽视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的现状。目前,情境教学也正符合了新课程的要求,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其次、在政治课教学中,应当而且也可以通过运用情景教学的功能,去争取更好的教学效果,从情景教学的功能来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陶冶功能。情景教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在教育心理学上讲陶冶,意即给人的思想意识予有益或良好的影响。情景教学的陶冶功能就象一个过滤器,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它剔除情感因素中的消极因素,保留积极成分。根据这一功能,我们的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课程,运用情景教学更有着重大意义。
二是启迪功能。情景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适应能力。人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实际上完全是环境——社会、家庭、学校、民族、地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受环境的教学和教育,原因在于人有可暗示性,即可教育性,“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而情景教学,又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角色扮演、演讲、音乐欣赏、观光旅游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情景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如我们讲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视频短片——考察三江源、世界末日旅游模等,均能起到情景教学的作用,即通过情景教学中的特定情景,提供了调动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人就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情景所提供的线索起到了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最后、情境教学还具有现实的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愉快的学习情绪。
在政治教学中引入一定的情境,运用一些具体的形象有利于消除学生的疲惫情绪,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看“隐形的翅膀”片段,一个身残志坚不向命运低头的年轻人。学生们看后,联想到自己,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及生活中的小小不如意又有什么不能克服和战胜的呢。
2、启动学生学习的多种官能,加深对知识的认识。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可能地放到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放在视官面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放在听官面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印下印象,它便应当同这几个感官去接触。”夸美纽斯的这些论述反映了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认识的直观原理。而情境教学展现给学生的场景总是直观而具体的,它需要学生动用视觉、听觉甚至触觉去记忆,去理解,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
3、默化学生的行为,有利于加强政治课的实效性。
在情境教学中,出示的具体形象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当学生把注意力投注到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时,必然会对它产生非常深刻的印象,而这一印象又会作用于他们的行为。例如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给出这样两组材料:材料一:“中国奢侈品消费者”人群已经达到总人口的13%,并且还在迅速增长中。截至2009年12月,中国富人在高档皮包、汽车、服装、饰品和化妆品等奢侈品上的消费总额已由2009年1月份的86亿美元增至94亿美元,报告称2009年中国游客在法国总消费额达到1.55亿欧元,位居各国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