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唱读现象
唱读
摘要: 朗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然而农村小学低段的小学生特别喜欢一字一顿,拖声呀气地“唱读”。究其原因与农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经历和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有关。要纠正唱读必须从起点教学入手,教师加强范读和情境激趣,并重视朗读指导。
关键词:农村小学;唱读
随着近年来农村教师新旧更替,教师队伍新鲜血液的注入,“唱读”现象有所好转,但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在经过调查后,我发现孩子们特别喜欢一字一顿,拖声呀气地“唱”,似乎那才叫“读书”呢。特别是集体齐读时,全班几十个学生一起“唱”,所有的课文几乎都用同样的腔调来“唱”,就像“和尚念经”。而《语文课程标准》清楚地告诉我们,朗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纠正农村小学生的“唱读”现象,尤其是低段学生的“唱读”现象,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唱读”已经成为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最大敌人。
一、“唱读”原因分析。
(一)、年龄特点的影响:唱读现象中,年龄段越低,唱读越严重。这是因为低段小学生识字量还很少,一遇到文本中不认识或者不太熟悉、不能判断的字,就会拖长前面的音节或者停顿。其次低段小学生认知判断能力差,对于教师所说的什么地方应该停顿,什么地方应该断句,什么地方重读,什么地方轻声等接受能力差。
(二)、幼儿园的影响:农村幼儿园大多是复式班(小班、中班、大班、学前班合成一起。),3--6岁的孩子坐在一个教室里面。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时大大小小的孩子经常一起读,无论懂不懂都跟着老师念。再加上幼儿园以儿歌为主,又押韵,读来是琅琅上口,久而久之孩子们就养成了“拖腔拖调”的习惯。
(三)、教师的影响:某些农村教师对唱读现象不以为然,不认为小学生的唱读有什么不对之处,有些教师甚至鼓励学生大声读,读整齐,结果就越大声越整齐越“唱得好听”。有些农村教师自己也唱读,还为小学生范读文本让小学生模仿。大部分农村教师对于小学生的朗读指导偏少,而让学生随意读偏多。为了课堂的热闹,很多农村教师过多的要求学生齐读。
二、纠正小学低段“唱读”的措施。
(一)、教师要抓好汉语拼音和识字教学:
1、汉语拼音是识字认字、读准汉字字音的基础。孩子们要说好普通话,首先就得学好汉语拼音。这就要求农村教师们在“拼音关”上给足时间、下足功夫,要避免由于“拼”而引起的拖长音现象。因此各位农村小学低段语文教师应该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方法,而不是一味要求学生全班跟着老师反复拖长音拼读,一节课都拼读,节节课都拼读。例如:两拼音节方法:前音轻,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三拼音节方法:声轻介快韵母响,三音连读很顺当。教师还要注意要创设条件,指导学生直呼音节。这样避免小学生从汉语拼音就开始“唱”。
2、当小学生在识字中把字联成词时,就要注意避免“唱读”。小学低段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词语进行整体感知,整体认读,并进行反复的强化训练,让学生看清词,读准词。在小学的起步阶段,教师还特别应注意引导学生读好这几个结构助词:“的”“地”“得”。开始接触时,教师首先要及时跟学生讲清这三个字的发音要领,然后结合课本内容还要通过反复的示范和巩固练习,才能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这三个字的发音,通过这样的练习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小学生的“唱读”现象。
(二)、教师要做好范读和阅读激趣:教师在小学低段教学中首先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字义、停顿。在农村小学低段教学中,当遇到学生拖腔拉调的唱读情况时,一定要及时予以制止。如果教师朗读能力强,就可以用“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语调带领学生多读几遍,然后叫学生模仿练读几遍。如果教师不能很好的提供正确的范读,就让低段的小学生听课文的录音磁带,跟随录音低声吟读,激发出农村小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孩子们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得到美的熏陶。
(三)、教师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农村小学生在唱读时一般都是用一成不变的节奏和腔调,这一方面是因为孩子们对于标点符号的知识掌握得少,不管是什么标点符号都用相等的停顿时间,也不能根据朗读的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来安排停顿,;二是没有语调的起伏变化,无论是读生字还是读词语、或者句子都平直调。遇到以上情况时,教师就要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哪些地方停顿?如何处理快慢和起伏变化?将不良“唱读”现象消除在萌芽状态。
例如:教学“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的朗读时。先找到“的”;然后与它前面的“勤劳”“秋天”作搭配;连读“勤劳的”“秋天的”,要求连读速度稍微快;加深难度读“勤劳的/人们”“秋天的/图画”,“的”后面稍停。
另外,各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还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好几类语气词。例如:我知道啦(陈述)他会来吗(疑问)花朵真美啊(赞扬)跟我回家吧(祈使)
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就会很好地与虚词后面的词语断开了,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说话和朗读有合乎规范的停顿,有快慢舒畅的节奏,有富于变化的语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语文知识的积累,就能有效地防止唱读现象的发生。
(四)、朗读形式要多种多样:农村小学低段学生出现唱读现象,很大程度上因为我们老师喜欢过多地要求学生“齐读”,而齐读容易限制孩子们的情感表达方式,只要有一个孩子大声“唱”,就会影响到其它孩子。其实朗读可以形式多样化,这样既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朗读兴趣,又可以活跃我们的课堂气氛。教学课堂中如果出现了有声有色的朗读,就可以让抽象的内容变成孩子心中的具体实质,让小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小学生的思想感情。小学朗读教学的形式有很多,例如:范读,领读,轮读,对读,抢读,评读,赛读,诵读,体验读,开火车读,自由读,分角色读,有表情读„„再加上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会让孩子们朗读发展的空间更为广阔,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除了以上这些方法外,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还要注意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提高小学生的口语水平,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师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把农村小学生的唱读变为“有感情的朗读”,就可以读出自己的情趣、思想、意境。
参考文献:
【1】田艳菊 《对于怎样纠正小学低段学生唱读现象的一点想法》 【J】 【2】《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浅谈唱读
浅谈唱读
复兴小学 韦顺兰 2014/4/23 摘要: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表达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也有助于发展思维,丰富想象,激发情感,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
关键词:小学生 唱读 培养朗读能力
从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我们农村的小学生,朗读的最大一个缺点就是爱“唱读”。对于他们来说,似乎一字一顿,拖声呀气地“唱”那才叫“读书”。特别是集体齐读时,全班几十个学生一起“唱”,所有的课文几乎都用同样的腔调。其“唱”完的结果是:虽然会唱,但不能身临其境地理解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不能深刻体会课文中的生动字词和优美句子,甚至个别跟“唱”的“南郭先生”连生字生词都不认识。孩子们在幼儿园、学前班时已按“唱读”的模式学会了许多儿歌。对于任何一篇课文,老师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他们就会自动地按照他们心中的儿歌模式拖腔拉调地“唱”,因此,“唱读”是培养良好诵读习惯的最大敌人。我在帮助学生克服“唱读”习惯时,是从以下几方面实践的。
一、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激发朗读情感
只有引导孩子们进入课文中的境界,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地理解课文内容,才能很自然地避免唱读,用正确的语气来表达课文中的感情。比如在《美丽的小路》这篇课文中,读到美丽的小路很干净的时候,引导孩子们体会到高兴的情感;读到美丽的小路不见了时,引导孩子们体会到难过的心情;读到美丽的小路又出现时时,引导孩子体会到快乐的心情。有了对这多种情感的理解,孩子们就会自己体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表达这些感情。
二、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角色
分角色朗读是引导孩子们进入课文内容情境的最好办法,只要真正进入了课文角色,同学们想“唱”也“唱”不起来,因为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特征。比如《荷叶圆圆》这一课中,孩子们自己都会知道,读小水珠的话时,语气要调皮一点;读小青蛙的话时,声音大一点儿,高兴一点儿。
三、运用多种朗读形式
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既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朗读兴趣,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尽量减少齐读。因为齐读容易限制孩子们的情感表达方式。而且“唱读”最容易在齐读中表现出来,只要有一个孩子大声“唱”,就会影响到其它孩子。所以,可以尽量减少齐读,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所体会到的感情。
四、开展读后评论,促进学生在经验教训中提高
在朗读时,常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现象”,为了让孩子们自己知道自己的朗读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可让孩子们围绕字音、停顿、表情、流利、有感情等方面进行评价评议。一方面孩子们在评议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了课文表达的感情;另一方面,孩子们在评议中认识到自己朗读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朗读能力。在《四个太阳》的教学中,一个孩子在大声地,一字一顿地读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来评一评。马上有孩子说:“从他的读中,我感觉不到高兴的心情。”还有孩子说:“他的表情不生动。”我表扬了他们评得好。然后说:“你觉得应该怎样读?你来试试看?”这样,让孩子通过评议,自己发现朗读中的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无论对读者还是听者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第三篇:农村现象调查报告
“悠悠故乡情,拳拳赤子心”。大学毕业后,我回农村工作已过一年,通过这段时间在基层的爬摸滚打,我的学生气慢慢蜕变为成熟,人生阅历与社会知识也日趋丰富,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也已形成自己的见解与思考:
一、村集体经济主导产业单一,农业产业化薄弱
[现状]当前,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村集体还没有能力引导发展开创自主的产业是导致农业产业化薄弱的根结所在:一是村级集体经济主导产业单一;二是部分村级债务负担沉重;三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人才、资金和信息匮乏;四是村级集体经济增长方式和管理方式落后;五是缺乏强有力的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所以,农村要想在真正意义上富起来,必须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探索以合作经营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的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形成自己的多元化主导产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建议]:
1、因地制宜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有资源优势的,要通过集体力量或租赁开发、承包经营的形式,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有区位优势的,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有产业优势的,主要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服务上做文章;对各方面优势都不明显的村,要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搞好生产、流通等环节的服务,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实现集体增收,促进农民致富。
2、强化村级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要积极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在完善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登记的同时,推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积累机制,防止分光吃光,积蓄集体经济发展的后劲。
3、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要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农民按照“自愿、自主、自治”的原则,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规范和完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4、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一是要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发挥村级党支部在发展集体经济中的核心领导作用。二是要切实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三是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5、加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一是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村转移支付的力度。二是要做好土地文章,以地生财。三是要建立农村担保体系和农村信贷信用体系,探索发展农村金融机构,解决农村金融缺位问题。四是要对那些受客观条件制约大、短期内难以发展集体经济的,要采取县乡两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村,选派干部定点帮扶、贫富“结对子”、村企共建等多种形式,加大帮扶力度。
二、一些村民环境卫生意识淡薄,村容有待改善
[现状]“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污水靠蒸发,垃圾随风刮;窝棚随处搭,摊位随便拉。”已成部分农村发展现状。村道两侧乱搭建、乱堆放、乱倾倒的情况比较严重;部分基础设施不到位,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被随意倾倒,河道、池塘的垃圾成堆;一些小规模的养鸡场、养猪场等,没能及时按要求做好污染治理,造成周边臭气冲天,污水横流;在种植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使用管理不当造成产品农药残留污染、土壤污染,无证犬横冲直撞,影响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和“水缸子”的安全。
[建议]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不断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升公民保护农村环境意识。购买发放《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挂图》、《农村环保实用技术》和《新农村环境保护读本》,普及农村环保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环保意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让人们意识到,发展农村经济也要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要加大对土壤污染、农药使用管理不当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及应当采取哪些防治措施解决等实用农技的宣传教育。推广高效低毒无残留的生物农药。同时还要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工作,落实专人负责,建立长效保洁队伍,及时清理路面垃圾,河道清理保洁日常化、制度化。
三、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依然处于一个薄弱环节
[现状]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有的村里文化活动场名存实亡,没有专人组织活动。有的村根本就没有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有的村干部“视文化如粪土、视金钱如爹娘”。
[建议]一方面要加强新农村文化设施载体建设。首先,必须加强农村文化硬件建设。乡村文化建设,诸如图书室、阅览室、娱乐室、科普室、体育健身室、医疗室以及文艺宣传队等,至少确保每个村组不存在公共文化设施载体空白的现象。其次,必须加强文化软件开发。要把民间文化、原生态文化,迅速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抢救、整理、保护、开发这些文化软件,特别是散落在广大乡村的民间原生态文化遗产。在此基础上,下大力气培育一批高素质的民间文化新秀和乡村文艺骨干,传承优秀文化遗产,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另一方面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科学管理。首先,必须坚持党管文化原则。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把握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弘扬农村文化生活主旋律、推动乡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的重大社会、历史责任,对农村文化工作做到“有人管,管好人”,努力提高乡村文化软实力。其次,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创新乡村文化管理模式。要把乡村文化建设纳入农村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规划,改革完善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特别要建立农村公共文化基金,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制度。再次,必须坚持不懈地打击非法文化活动,遏制消极文化发展势头。农村文化管理组织要正视乡村消极文化现象的存在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关注消极文化继续在乡村蔓延将带来的极大危害,认真探讨、积极采取强化教育、正面引导、竭力挽救、坚决打击等综合措施,坚决遏制、逐步消除乡村消极文化现象,用社会主义文化占领广大农村阵地。
四、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矛盾
[现状]当今正值经济的转型期和矛盾的凸显期,贫富分化严重、物价高涨等社会问题已在一定意义上或多或少的制约着全社会各项事业的更好更快发展。在农村,一些靠挖掘资源发展经济的村子,没有将有限的经济所得最大限度的运用到自身集体经济的发展上去,而是将有限的经济所得分发到村民手里,这就很容易造成“大富不济、小富则安”的惰性思想,更为严重的是,在被一些图谋不轨、别有用心的人发挥到民主选举村干部上,于是出现将集体经济所得全部分红做自己当村干部的选票,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埋下了矛盾的隐患。出现了“麻将村、扑克村”,严重影响整个村子的发展,错失发展机遇。
[建议]:
1、要集中力量重点整治,在打击上做到“严”“准”“狠”,注重效果。在整治当中做到一手抓打击,一手抓法制教育。对屡教不改之徒要实行行政、法律制裁与经济重罚的措施。
2、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切实抓好警民联防、联治网络,建立赌博防治责任制。各部门要切实“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与此同时,还要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宣传教育工作队伍,利用乡村广播进行宣传,县、乡司法部门每年不少于两次深入乡村对农民进行有关赌禁的法律宣传,着力抓好农村的文化阵地建设,如阅览室、活动室、文艺体育活动场所等,把有赌习的人转化过来。
3、要下大力气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做到人人有事做,户户无闲人。一是增加农村经济,开拓生产领域,扩大生产规模,这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根本途径。二是利用剩余劳动力这一有利条件抓好“山上、山下、水里、田里”开发,挖掘土地资源潜力。同时抓好庭院经济的开发,把剩余劳动力和零散的剩余劳动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使农民农忙有农务,农闲有事做。三是充分发挥乡、村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实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要实现三业并举,即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并举。四轮驱动,即乡办、村办、户办、联办一齐上,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不离村,就地向乡、村企业转移,既可减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的冲击,改变剩余劳动力终日无所事事的状况,又可使农民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繁荣农村集体经济。
第四篇:读甘南现象有感
学习“甘南现象”有感
按照区委的安排,我认真学习了甘南县“为民工程”典型经验。甘南县深入实施“为民工程”,让广大党员干部把群众情结、群众视野、群众标准放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轨道上,放到“为民务实清廉”的车厢里,“甘南现象”博得掌声阵阵。
通过学习,我进一步认识到,作风建设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甘南县通过实施“为民工程”、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把组织的需要、群众的需要转化成干部的需要,各级干部做到了眼睛向下、身子下沉、主动为群众服务,让好的作风聚集起发展正能量。
“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甘南县委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紧紧把握“首先解决干部的问题,然后通过解决干部的问题去解决群众的问题,进而解决发展的问题”这一工作思路,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上形成了完整的工作机制,调动了全县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干部考核使用机制,才能调动干部的积极性,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必须把群众的公论和群众的评价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标准,把评价、选拔和使用干部更多地交给基层群众,使干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实现密切联系群众,从而凝聚强大合力,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做为一名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一名共产党员,我将深刻学习,努力工作,深入领悟上级精神,把群众工作做好,把教育工作做好。为此,我将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把自己的位置摆正。教育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是最受群众关注的民心工程,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对群众工作最好的诠释。所以对待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家长,每一位教职工,都应该热情地对待,耐心地讲解,要有奉献精神,真诚、耐心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要把全体教职工、学生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做,时刻把他们放在心上。
其次,要多深入家长,深入班级,深入教职工中。关心他们的方方面面,随时了解教职工的述求,了解学生的困难,关心他们的生活情况,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多交流,正确的引导他们的思想,关心他们的点点滴滴。
第三,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剖析自己。在实际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不足,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坚定政治信念,明确服务宗旨,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服从组织的安排,重视理论学习,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增强工作能力和办事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应对工作中的每一件事。只有不断的学习,正确贯彻党的政策和方针,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忠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才能更好的服务师生,也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我们还应该虚心向周围的同志学习,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断完善自身。在工作上,我积极加强与全体教职工互相协作,虚心请教,更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完成。
社区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是联系党、政府和群众的纽带。社区工作的开展,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直接重大的影响。作为社区工作者,面对的是众多的居民,接触的是居民大大小小最琐碎的事,我们的工作更有意义,也更重要。
总之,通过学习“甘南现象”,我在以后的工作中,高标准、严要求,认真负责,注重细节,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师生、家长关注的问题做起,甘于付出和奉献,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的称号。
第五篇:农村低保现象调研报告
农村低保现象调研报告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简称农村低保,保障的是低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是保障农村特困家庭的最后一道防线。**通过近几年的低保扩面,大部分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困难群众得到了救助,这给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资助,更重要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关爱。在这个美好的大前提之下,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甚至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存在的现象
现象一:每年到低保扩面的时候,总有部分乡镇存在分配的名额没有用完的情况。按道理说,乡镇和村应该是向上多争取名额,为什么还存在退名额的情况呢?
现象二:每年低保扩面的时候,少数没有评上低保户的老百姓到处扯皮和上访,而在这部分人中,还不乏家庭条件比较好的群众。低保保障的是最低生活水平,能够自己生活的百姓争的是什么呢?甚至有不少百姓以“吃低保”为荣,是什么让老百姓由过去的“笑贫”变成如今的“羡贫”、“争贫”呢?
现象三:有存在原保障对象在死亡之后还继续享受政策、原保障对象户籍迁出或是获得工作岗位后还享受一个季度政策的情况存在。为什么乡镇民政办难以掌握情况,及时 做出更改呢?有没有一个灵活有效的机制,准确掌握低保对象的动态变化?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保障对象的界定存在困难
**县农村低保执行的是人平年收入低于960元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保障的是农村困难居民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重点保障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特别困难的农村居民。就一般而言,除了家庭成员多病和特殊自然灾害以外,大部分群众的生活水平是处在一个层面的,在进行扩面时就难免遇到一些困难。
1、人平收入不好确定。一是对于人平收入没有一个具体的计算标准,比如说粮食收入的计算、打零工的计算、家庭成员外出务工的收入计算等,这些收入是随着季节、市场行情等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没有一个详细的计算方法。
2、调查取证存在一定困难。尤其是对于家庭成员在外务工的情况,调查取证的过程中,农民会隐瞒一些收入来源,比如说遗产、亲人或社会赠与等,这对最终调查结果的真实性有一定的影响。
3、主观因素影响低保评定结果。经过几年的扩面,特别困难的家庭大都已经开始享受低保政策。现在进行低保扩面时,有很大一部分申请人的生活状况都是大致相当的。在 名额有限的情况下,谁能纳入,谁不能纳入就存在不确定性。此时,申请对象平时在村里的言行表现就对投票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我肯定会投票给那些人缘好的、心地好的。”一个村民代表讲出了大多数代表的心声。在这样的情况下,可能就会有一小部分人缘较差的困难户落选。而在某些地方,村民代表就选择了放弃部分名额,以换取全村的稳定与和谐,“在最后,有很多情况相仿的家庭,而名额只有那么多,是在是不好取舍,在无法达成一致的情况下,最后村委会只有选择放弃”。
低保对象配套优厚政策引发争端多
为了更好地保障困难群众的生活,**县对低保对象的配套政策非常优厚。每月42、60、90元的低保金在农村确实能减轻一部分家庭负担。虽然说“低保户”、“贫困户”的帽子不好听,但是戴着还是蛮“暖和”的,在这部分人的心里,认为国家的钱“不拿白不拿”,“争到了是有本事”,甚至助长了少部分人好吃懒做的风气。除低保金之外,还有对低保对象的学生入学、受灾救助、大病救助、合作医疗参保、春冬荒救济、春节慰问、房屋保险等等一系列照顾措施,而这些优惠政策更是让人羡慕。更有人“争低保”争的不是低保金,而是低保身份,实质就是依附在低保对象上的各种优惠政策。在这种心态下,就容易产生上访,甚至有极少数素质低下的不良分子煽动群众上访。
主流美德的缺失是催化剂
中国在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一直把修身克己、艰苦奋斗、勤劳正直、自强不息、重德贵义、礼貌谦让等等视为主流美德。“不食嗟来之食”、“孔融让梨”等美德故事流传千古。但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社会信仰逐渐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忠孝仁悌、礼义廉耻”的传统美德正在离一部分人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实用主义”、“金钱至上”、“利益至上”。有了这种心理作支持,在利益面前去“抢”也就不难理解了。
贫困的现实境况是根源
农村真穷,农民真苦。“面朝黄土背朝天”,全家起早贪黑地忙一年,收入可能连一个城里人一年的工资都不如,在收入微薄的情况下,日子过得紧张,而任何不用自己花钱的收入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奢侈和梦想。再加上现在通讯发达,电视上宣传的城市生活奢靡浪漫,相比之下,农民心中更容易产生对金钱的向往和对自身处境的不满,更加觉得自己可怜,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任何“不劳而获”的争取心。
低保退出机制不够灵敏
全县每年都会开展社会救助资金的专项清理工作和低保复查工作,但由于时间相对固定和集中,低保户的动态管理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管理不够及时。现行低保执行动态管理的政策,要求“有进有出”,不搞终身制,但在实际操 作上却遇到了一些困难。大部分低保户即使在家庭情况有所好转的情况下也是不愿意被降低保障标准的,自动退出低保系统的人更是少有。而在现行条件下,乡镇民政办对某些低保成员家庭状况变化的真实情况掌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在规范标准上想办法
可以尝试出台收入的核算标准。比如说可以抽取一定比例的低保家庭和普通老百姓家庭开展“日记账”工作,通过对比从整体上掌握低保家庭和普通百姓家庭的收支情况和生活水平。在获取详实的数据基础上,综合考虑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各相关社会保障标准等因素,不断探索科学的低保机制,最终确定一个合理的保障范围和保障标准。
在转变观念上出对策
对老百姓加强政策宣传,加强中华传统美德的宣传,进行意识引导。进一步明确低保是保障最低生活的救命钱,而不是锦上添花。倡导以“要低保”、“争贫困户”为耻,以自食其力、勤劳致富为荣的大环境,转变一部分人“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在强化监督上动脑筋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家对评选结果的满意度,可以从三个方面改进。一是加强对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教育,保障村干部在评选的过程中少一分私心;二是进 一步公开透明,邀请更多的村民观摩低保听证会,少一分猜疑;三是引进监督机制,可以采用乡镇或是行政村交叉监督的方式,不仅可以进一步保证评选过程的公正,还可以学习他村的先进做法和经验。
在农民增收上下功夫
积极主动带领村民致富,变“输血”为“造血”。抓住国家和社会高度关注“三农”问题的有利时机,积极寻求政策、资金、技术支持,找准适宜本村发展的路子。或一村一品,形成抱团效应求发展;或主动走出去,在有条件的地方招商引资求发展;或培养和壮大产业协会,以科学和依托求发展,还可以抓住全县“城乡互联、结对共建”的大局面,找结对单位求思路促发展。只有老百姓的荷包真正的鼓起来了,有关于利益的冲突和争端才有可能进一步解决。
在健全机制上做文章
低保对象的情况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一年一度的低保审核所反应的情况则相对滞后,不利于对低保的管理。建议县低保局和乡镇民政办强化和就业中心、派出所等相关部门联系,更清楚地掌握低保对象的动态信息,及时做出相应的管理方式转变。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低保政策的写照。而今,低保正以其政策特殊性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低保政策能否有效地执行,直接关系着社会最底层弱势 群众的切身利益能否得到保障,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所以各级民政部门肩负的责任也尤为重大。而对于低保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该如何面对,更值得农村政策研究部门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