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2次课内容

时间:2019-05-14 15:41: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语文第2次课内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语文第2次课内容》。

第一篇:大学语文第2次课内容

咬文嚼字

三、文体知识:议论文中的文艺专论

四、文本分析

一)中心论点: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中心论点的提出是由修改台词的实例引出“炼字”的话题。二)斟酌文字与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

1、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未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的。

飞将军李广:李广打猎时看见草丛中的一块大石,以为是老虎所以一箭射去,结果整个箭杆都射进石头里,只剩下箭镞露在外面。这个故事的后面是:李广觉得当时自己的表现之出色,超出以往,在原地多次重复,但是箭没再能射进石头里。李广以前住过的郡里曾经有老虎,他亲自射杀了它。在右北平住时李广射过老虎,老虎跳起来伤到了李广,李广也射杀了它。

2、文字的推敲其实是思想感情的推敲。

三)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1、字的意义难以确定与控制在于字有直意与联想意义之分,联想意义尤其难以掌握。科学的文字限于直意,文学的文字则要照顾到联想意义。“字直指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不同之处:直指意义“明显而确实”;联想意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

科学的文字与文学的文字不同之处:科学的文字注重直指意义;文学的文字注重联想的意义。论证方法:对比和类比法(比较法)

2、文字的习惯性用法和创造性用法。

(1)“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我们所谓的‘滥调’”

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中心句: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 论据:事实论据

论证方法:类比和归纳论证法

“流弊”:用词太俗滥,毫无新奇感。

(2)“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套板反应”的危害:一方面就作者而言不是创造;一方面就读者而言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论证法:演绎法

中心旨意:陈词滥调是“套板反应”心理的产物,是文学创作的天敌。文字的运用要有创新精神。四)从文字的谨严精神进一步提出文学创作的普遍真理: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与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他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小结

吃饭

一、切入

二、钱钟书

1、《围城》: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2、《吃饭》出自《写在人生边上》,散文文体,但有议论性质。

三、文本分析

总论点:揭示、嘲讽隐藏在“吃饭”背后的名实背离、相互掩饰的人情世态。

一)分析“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 ——包含着一个转了弯的、不甚素朴的人生观”

1、修辞手法:比喻

2、吃饭和婚姻相似之处:吃饭中需要掩饰享受;结婚中以娶人掩饰谋财(现代结婚凑份子钱购房)

3、转了弯的、不甚素朴的人生观:名实背离、以虚名掩盖实质。

4、论证法:类比 柏拉图把理想国中的人分为三等:立法者、保护者和平民

论据之间构成相似联想关系:

1、吃饭中,需要掩饰享受

2、结婚中,以娶人掩饰谋财

3、艺术中,以实用掩饰享乐

4、政治上,以民意掩饰野心

5、哲学上,以实用掩饰玄想

二)“这个世界给人弄得混乱颠倒——变作可分而不可离的综合”

1、倡导的社会理念:多元、相成相济、和而不同的社会理念。

2、这理念针对的社会现实:世界给人弄得混乱颠倒,到处是摩擦。

3、修辞手法:比喻

4、论证方法:类比法

“照我们的意见,完美的人格——老子说‘治国如烹小鲜’”。

1、宣扬社会政治理想:多元相济、和而不同的政治理想

2、论证方法:类比法

3、本段特点:旁征博引

4、修辞手法:比喻。

“整个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明喻。整个社会各行各业,统治者与民众,虽有不同,但又都相成相济,像厨房一样把各种各样的菜品搭配成美味佳肴。宣扬“和而不同”的社会理念。三)社会上“请吃饭”现象分析,针砭时弊。

四、本文的写作特点

1、类被联想丰富

2、主要采用类比论证。从吃饭说到结婚、艺术、政治等

3、生动地运用比喻说理

4、旁征博引

我的世界观

一、切入:

二、爱因斯坦 简介:曾获诺贝尔物理奖

三、解读《我的世界观》

一)演讲词

二)“我的人生观”: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请问在座的各位你们是为谁而生存的?)

1、“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并且永远是宽容的源泉”。1)哲学意义上的自由:人类完全掌握客观规律后所达到的绝对自由

2)“每个人的行为,不仅受外界的强迫,而且还要适应内心的必然”:人的认识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

3)叔本华的话的启示:既然人不能要他所想要的,那么,对人对己就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4)宇宙观:宇宙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有限。

2、“照亮我的道路——生活就会是空虚的” 1)生活理想是:追求真善美

2)生活不空虚:一方面有志同道合之间的亲切感情;一方面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奥秘”的探求。3)“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体现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三)政治理想:民主主义。

1、“在人生的丰富多彩的表演中,我觉得真正可贵的——在感觉上也总是迟钝的” 1)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法

2)个人与群众分别指:个人指有创造性、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群众是在思想上总是迟钝的,在感觉上总是迟钝的。

四)“我”对科学研究的执着态度和追求。

2、“我们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经验是奥秘的经验——我才是一个具有深挚的宗教感情的人” 1)“奥秘”:宇宙的、科学的、美的真正所在和根本原理。2)“宗教感情”:对“奥秘”的敬畏之情和执着追求,对“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全神贯注和献身精神。

3)“我们认识到有某种——最灿烂的美”体现: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

四:小结。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人生观,如果还没有明确的人生观的同学,希望尽快找到自己的方向,明明白白做人,明明白白生活。

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

一、切入

二、罗素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哲学原理》、《西方哲学史》等

亚洲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是泰戈尔。

日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是川端康成。

三、解读文本

一)造成愚蠢见识的原因:自以为是和自高自大是形成人类这种“通病”的原因。二)避免愚蠢见识的方法:

1、科学的认知态度

1)对凭观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可用经验加以检验; 2)不能用经验加以检验的,就要有充分的证据

“如果你一听到一种与你相左的意见——动摇了你的相反的见解”

论点:争论中发怒,是自己见识理由不充分的体现。

论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

具有亲切感:一方面是我与“你”对话的口吻展开,一方面是运用了“如果”“除非”等委婉的句式。

2、听取不同意见 1)兼听则明

2)用心理想象力、假想的论敌来反驳自己以防止自以为是。

3、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1)有些问题“本来就根本无法解决”,有些问题“没有明显正确的答案”,所以只有采取前需慎重的态度,才能克服自高自大;

2)而克服狂妄自大的根本办法就是要树立“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这一基本理念。

理解:“就我所知——不亚于我们优越于水母的程度” 大意: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人的认识受时空限制:“在茫茫宇宙中一个小小角落的一颗小小星球的生命史上,人类仅仅是一个短短的插曲”。人的认识受智能的限制:“说不定宇宙其他地方还有一些生物,他们优越于我们的程度,不亚于我们优越于水母的程度”。

论证法:比较法

归纳:涉及“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理念的文章有:《容忍与自由》、《秋水》、《我的世界观》、《如何避免愚蠢的认识》

四、小结:思考人如何才能避免愚蠢的见识。

人类通常都会有各种各样愚蠢的见识,如何才能避免它们,以下介绍几条简单的原则,虽然不能够让你不去犯错,但却可以让你尽量去避免。

首先,不要太自以为是,对于自己不确定的事,不要凭自己的感觉、猜想去下结论,也不要盲目下定义。最好是通过查实、检验后再下断论。

其次,当别人与你的见解不同时,你不要马上就否定它,不要过分的信任自己,也不要发火。最好是能够静下来想想,他说的是否有理,他的信念是否有充分的证据,去检查一下,到底谁更有理、更正确。

还要避免一些武断的看法想法,你要努力的去了解你的社会圈子,在这个圈子里的人们的一些想法和观念是什么,你要慎重的分辨一下,或许双方都有错呢。

最后要告诉那些极富想象力的人,对这些易受偏见影响的人,应该要先检验一下自己的证据,避免错误的见解。

冯谖客孟尝君

一、切入:菲佣 家政服务人员 佣人(门客)

二、《战国策》(又名:国策、国事、事语、短长)

体例:国别体。(分国记事的史书)33篇(庄子也是33篇)

三、《冯谖客孟尝君》——记叙文

一)提炼成语:“狡兔三窟”

二)主题思想:如何巩固整治地位

三)战国四公子:魏信陵君;楚春申君;赵平原君;齐孟尝君(好养门客、礼贤下士)

四)主要两个人物:冯谖和孟尝君

人物特点:冯谖:深藏不露,不甘居人之下,报效知己,深谋远虑

孟尝君:宽容大度、有容人之量

五)文本解读

1、冯谖客居孟尝君门下,冯谖无功而多次要求增加待遇,孟尝君从之。1)第一段:

冯谖使人嘱托孟尝君:实质是现在的托关系找工作。

冯谖和孟尝君的关系:食客与家主的关系。

冯谖使人嘱孟尝君“客无好”、“客无能”目的:故意深藏不露,有意试探孟尝君。

两人的性格: 冯谖:深藏不露,不甘居人之下,报效知己,深谋远虑

孟尝君:宽容大度、有容人之量

孟尝君笑而受之表明的心态:宽容大度,礼贤下士

链接:现在去找工作都会遇到面试,面试过程中会遇到各方面的问题:

1、工作动机、个人愿望

2、兴趣、学业、优缺点

3、工作要求、态度

4、能力表现

5、其他问题

2)第二段: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冯谖无功而多次要求增加待遇(现在在公司里打工要求加薪的前提是自己有能力,不加就走人跳槽。)

2、冯谖为孟尝君营造“三窟”的经过。(目的是巩固政治地位)

1)第3段到第5段,营造第一窟:为孟“市义”,收买人心,体现民本思想。

矫命:假借孟的指令。

冯为何烧掉债券:为孟“市义”,收买人心。

政治思想:以民为本。

体现冯的性格特点:深谋远虑,有政治头脑。

2)第6段,“市义”的效果:孟被罢免回到薛地,备受百姓的拥戴。

“孟就国于薛”说明什么:孟已经失去齐王的信任,被罢,官,面临严重的危机。(一朝天子一朝臣,改朝换代通常出现重大人事变动重新组建领导层。如马英九政府,奥巴马政府)

“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体现“市义”的效果:备受百姓的拥戴

“今君有一窟”之:取得民心。

3)第7-9段

“请为君复凿二窟”:一是游说结交西梁,虚张声势,齐王恐惧,重新重用孟。

(我们经常说的炒作,这里利用诸侯的矛盾抬高身价。联系现在的明星炒作)

二是“立庙于薛”,巩固孟的根基,进退有据,有备无患。

(联系:我们经常在影视剧里看到先帝的上封保剑、免死金牌、黄马褂等)

营造三窟的实质:巩固孟的政治地位。(三窟:市义于薛;薛地建庙;游说于梁)

体现孟的性格特征:深谋远虑

四、本文艺术特点:

1、先抑后杨

2、一波三折

3、相互映衬

五、小结

垓下之围

一、切入

二、司马迁

著作《史记》(太史公书)被处宫刑

《史记》纪传体通史,记载皇帝至汉武帝上下3000多年的历,共130篇。本纪12 表10 书8 世家30 列传70 鲁迅:《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垓下之围》

一)场面一:垓下之围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慷慨悲歌——体现霸王英雄多情而又无可奈何,暗示项羽不善用人,众叛亲离。

解析第1段:

描写的场面: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

项王的心境:英雄末路的无可奈何。

人物描写的手法:语言描写、行为描写

侧面描写:一方面是“兵围数重”“四面楚歌”的整体环境描写;二是“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两个成语:霸王别姬、四面楚歌

二)场面二:在东城“快战”中连斩数将,说到做到——展露项羽勇猛无比的英姿,也表现他爱逞匹夫之勇,不理解自己失败的原因的悲剧性。

解析第2段:

人物描写方法:语言描写

项羽说话的主要意图:强调自己失败是天意,不是自己无能。

项羽的心理:至死不知自己失败的原因。运用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失败的原因:不懂政治,专恃武力以治天下。

三)场面三:因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宁死不辱——揭示其知耻重义,同时也表现其走投无路,只能以死了之的英雄末路心情。

解析第3段

表现项羽的性格特点:知耻重义

描写手法:对话描写、行为描写

与乌江亭长的对话突现:侧面烘托作用

四)太史公对项羽的评价:项羽起兵灭秦具重大历史功绩,但好武力。缺乏政治远见和政治头脑是其致命的缺点,也是他从威武的西楚霸王的成功到众叛亲离而乌江自刎的根本原因。

五)本文提炼的成语:霸王别姬、四面楚歌、羞见江东父老

四、小结写作特点:

1、场面描写生动形象

2、恰当的心理描写

3、善于在史实的关键环节进行合乎情理的艺术加工

张中丞传后叙

一、题解:

张中丞传即李翰写的《张巡传》,叙同序,后叙即写在文章后面的跋文,即后序。

二、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倡导古文运动。

三、安史之乱为背景: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7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本文记载的是在安史之乱期间捍卫唐朝统治,死守睢阳城的事迹。

四、解读文本 理清文章脉络

一)全文特点:叙议结合二)写序的原因:补漏 三)对造谣中伤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驳斥和澄清。

1、第2段“两家子弟材智下——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驳斥的谬论:由于许远和张巡都是城破被俘,而张巡被先杀许远被后杀,就认为许远是“”畏死而辞服于贼。

驳论方法:驳斥论点 主要论据:

“外无蚍蜉蚁子之援”而犹死守

信以为“国亡主灭” 而犹死守 “人相食且尽” 而犹死守

2、第3段“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其亦不达于理矣”。

驳斥的谬论及其着眼点:由于城破是从许远所分守的地方开始的,所以认为许远是投降了敌人。着眼点是驳斥论据。

论证法:类比法即比喻论证法

所用论据:一是引绳而绝必有处;二是人之死必有某脏腑先受病。属于日常事理论据。

3、第4段“守一城——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大意:歌颂张、许二人“守一城,捍天下”的伟大功绩,抨击逃跑者、坐观者、污蔑者的丑恶形象。

表现方法:对比、反衬

行文特点:叙事 议论 抒情融于一体。

“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数量与趋势的对比。

四)补叙张巡、许远、南霁云在睢阳保卫战中的英雄事迹和有关轶事。

1、第5段“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船上人犹指以相语”。

表现出南霁云的性格特征: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刻画南霁云的方法:语言描写、行为描写,肖像描写

侧面描写:

一是节度使贺兰进明的妒贤害能、狭隘自私来对比反衬

二是用南霁云抽到断指后“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来烘托 三是用汴、徐二府的人长期流传南霁云的英雄事迹来渲染

2、第6段“及城陷——阳阳如平常”

表现张巡的性格特征:从容镇定,视死如归

人物描写方法: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行为描写

表现方法:侧面烘托 如“众见巡起,或起或泣”“众泣不能仰视”。

五、小结

知识要点 :

1、本文刻画的主要人物:张巡、许远、南霁云

2、本文主要的两种行文方式:叙述和议论

3、全文的主要内容概括: 1)为许远辨诬

2)在辨诬中补叙许远的英雄事迹

3)颂扬张、许“守一城、捍天下”的功勋 4)补叙南霁云的英雄事迹 5)补叙张巡的英雄事迹

种树郭橐驼传

一、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合称“韩柳”倡导古文运动。

二、解读文本——寓言性传记文

一)郭橐驼的名字来源和种树特长——此人物纯属虚构 分析第二段:

1、大意:郭橐驼种树技艺高超。

2、种树技艺高超体现:

1)受到众人争迎取养(侧面烘托)2)树种得好

3)没人能比得上他(对比反衬)

3、表现方法:侧面烘托与对比反衬

4、先写其技艺高超原因:铺垫,为下文张本

二)郭与他植者种树的对比,突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种树原理的重要性

分析第三段:

1、郭种树的基本原理:顺天致性

2、郭种树合乎原理体现: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3、突出郭种树原理的正确性的方法:对比

三)把种树之道,移之于治民之道,揭示“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病,点明主旨。分析第四段:

揭露的社会弊端:“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病(政乱令繁)

弊端造成的社会危害:扰民害民,使民不得休养生息,所以困苦且疲惫。体现的治国思想:以民为本 表现方法:形象描绘

三、小结归纳:

1、作为记叙文,本文的特点如下:传记性、寓言性、类比性、说理性

2、人物传记:《垓下之围》 《种树郭橐驼》《马伶传》

4、体现民本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种树郭橐驼传》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一、服饰文化

二、司马光 北宋 史学家

《资治通鉴》 编年体史书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智商问题

三、释题:赵下令穿窄袖短衣、皮带皮靴为特点的胡服,学骑马射击

四、文本阅读

一)赵武灵王发出胡服骑射的命令

1、“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遂胡服” 1)赵要进行的改革:胡服骑射

2)进行改革的原因:巩固边防,扩张领土,使赵国强大 3)人物描写方法:语言描写、行为描写。

二)赵武灵王坚持改革,克服群臣反对的困难,政令终于得以实施。

能够推行的根本原因是:采用正确的方法,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

推行的目的:加强边防,扩张领土

推行的意义:思想文化的变革,古代战争由车战转变为骑战,有利于民族融合中心事件:说服公子成支持胡服骑射

分析:

1、“国人皆不欲——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 1)赵说服公子成的目的是:使他支持改革 2)赵胡服骑射的根本出发点是:利民为本

3)赵以公子成为突破口的原因:公子成是赵的叔父,权重朝野,他若反对,变革不仅难以推行还会造成统治集团和国家的分裂;他若支持,不仅消除了变革最大的障碍,而且能带动朝野共同变革。

4)赵变革成功的原因:

利民为根本出发点;以公子成为突破口;耐心说服,以理服人

2、“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愿王孰图之也”

1)大意:公子成以“变古道,逆人心”为由反对胡服骑射 2)公子反对胡服骑射的理由: 华夷有别,以“中国”老大自居(就如现在朝鲜,关上国门,闭门造车,手机都还没普及);

圣贤之教,礼仪之用是天下准则,不可变;

“变古道,逆人心”,后患无穷 3)赵的改革体现哪些进步思想: 大胆改革精神;

以利国利民为本,敢于打破传统观念;

民族平等,敢于打破华夷有别的观念(56个民族)

坚信事理人心所向,不惧阻力重重

五、小结

变是根本(奥巴马上台的变革,伊拉克撤军,与伊朗对话等;马英九上台的变革,实行通航通邮通商)要点:

1.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主要目的:加强边防,扩张领土。

2.赵武灵王能够推行“胡服骑射”的根本原因:采用正确的方法,并且符合国家利益。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主要意义:思想文化的变革。

4.《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具体描述的中心事件:说服公子成支持胡服骑射。5.《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古代战争中由车站转变为骑战的重大历史事件。6.《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成功的主要原因:以利国利民为出发点。7.《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主要的描写方法:语言描写 8.《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具有民族融合意义。9.归纳《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推行成功的原因: A 以利国利民的道理服人 B 以说服公子成为突破口 C 反复说服不强制推行 D 敢于打破传统礼仪习惯 E 敢于打破华夷有别的观念

前赤壁赋

一、苏轼 “乌台诗案”——人生仕途坎坷

二、文本解读

一)情感变化:乐——悲——喜

二)到箫声呜咽而兴人生无常之悲

1、第2段“客有吹洞箫者——泣孤舟之嫠妇” 1)修辞手法:对偶、比喻 2)“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比喻的特点:“音”与“缕”作比,通感似比如,化抽象为具体

3)箫声奠定的感情基调及其与下文的关系:悲伤。因悲而探究原因,引发下文关于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哀叹。

2、第3段“况吾与子渔樵与江渚之上——托遗响于悲风”。1)体现的人生态度: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观人生态度。2)写此人生态度的原因:

一是作者失意后思想上确有消极悲观的一面,借此宣泄

二是为适意自然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树靶,便于下文自我批判中求得精神解脱。

三)主客经过相互辩驳,认识归于一致,因精神得解脱而再喜

1、第4段“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而又何羡乎?”

1)阐发的哲理:变与不变

2)这一哲理针对性:批判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消极人生态度

3)说理的特点:个别到一般,化抽象为具体(水和月亮来比喻变与不变的相对性,把抽象的哲学理念变得具体、形象、明白易懂)

2、第4段“且夫天地之间——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人生态度:适意自然、乐观旷达 2)是消极还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从社会功利的角度来看是消极的;从个体人生的角度来看是积极的 3)借景抒情说理的景物:清风、明月 4)修辞手法:对偶

三、生活工作压力,学会解压,避免抑郁症 知识要点:

1.《前赤壁赋》的内在情感变化过程:乐——悲——喜 2.《前赤壁赋》借以抒情的三种事物:江水、明月、飞仙 3.《前赤壁赋》所继承赋体的主要形式特点:主客问答 4.《前赤壁赋》行文的内在线索:感情的变化

5.《前赤壁赋》中,苏轼用来解脱精神苦闷的哲理是:“变”与“不变”是相对性 6.《前赤壁赋》主客问答中的“客”代表的是:思想矛盾中的消极面 7.《前赤壁赋》主客问答中的“客”主要的情感倾向:人生无常

8.《前赤壁赋》中主客最终适意清风明月,流露的情感:适意自然,乐观旷达 9.《前赤壁赋》中苏轼对待仕途逆境的态度:适意自然,乐观旷达 10.《前赤壁赋》所体现的赋体的特点:

主客问答,抑客伸主; 骈散相间,平易自然; 用韵自由,时疏时密

先妣事略

一、释题:妣,亡母。先妣:已经去世的母亲。

二、归有光

三、回忆勤劳、简朴、待人厚道、严以教子的母亲形象(每个人素描自己母亲的形象),主要采用细节描写来塑造母亲形象。

四、本文的中心思想:通过对母亲短暂一生的记叙,表达作者深深地对母亲的悼念之情,歌颂了母亲朴实而勤劳的美德。

五、归有光母亲生前事

1、追忆母亲一生多子、早逝(16出嫁,26去世)

儒人:明清时候用来封赠七品以下官员母亲或妻子的名号。

解析第2段“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以二子肖母也” 1)母亲去世的情景

2)人物描写法:细节描写 3)表现法:侧面烘托

4)抒情法:寓情于白描中

2、母亲勤劳、简朴、关心孩子学习的美德及娘家的概况

解析第4段“儒人之吴家桥——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1)母亲的品格:勤劳、宽厚 2)人物描写法:细节 3)表现方法:侧面烘托

4)对母亲的感情:通过叙事来怀念母亲

3、母亲死后子女们的情况和周家的情况及我的哀伤之情

六、小结.(每个人素描自己母亲的形象)知识要点:

1.《先妣事略》采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叙事

2.孺人是明清时用来封赠七品以下官职的母亲或妻子的名号。3.《先妣事略》主要的人物描写方法:细节描写

4.《先妣事略》中母亲娘家的良好家风和娘家人受欢迎,来刻画母亲形象,这种表现方法是:烘托表现方法 5.《先妣事略》的抒情方法是寓真情于细节白描中

6.《先妣事略》的总体艺术特色:作者不动声色,读者深受感动 7.先妣 指称的是:死去的母亲。

8.《先妣事略》中母亲的主要品格是:勤俭、宽厚 9.《先妣事略》主要是抒写怀念母亲之情。

马伶传 ——侯方域

一、切入:

二、本文属于 人物传记 倒序

三、叙述的主要事件:马伶与李伶先后两次技艺较量,马伶先后反败为胜,究其原因在生活中学习,精益求精。

四、作者写此文的动机:借此讽刺朝中权奸。马伶扮演奸相严嵩,却因仿效当朝宰相顾秉谦而一举成功,这说明严顾二人是一丘之貉。巧妙地讽刺了顾秉签是一个奸相。

五、分析文本

A.当两相国论河套。。

1.本段文字大意:描述马伶与李伶第一次技艺较量的情景。2.整体上描写的类别:场面描写

3.运用的表现手法:侧面烘托,通过坐客的情景描写,从侧面来烘托马伶惨败的局面 4.马伶“易衣遁”体现的性格:正面行为描写,表现马伶耻为下人的倔强性格。B.其夜,华林部。。

1.本段大意:交代马伶第二次技艺较量中大胜李伶的原因。

2.马伶二次较量获胜的原因:一是深入生活,潜心体验,二是刻苦磨练,精益求精。

3.马伶口述交代“拜顾秉谦为师”的好处:比正面直接描述原因更简明,给读者想象余地。4.这里讽刺了什么人:讽刺当朝宰相顾秉谦,他像严嵩一样。

六、马伶成功经验的启示:

文艺创作上要获得成功,必须了解和熟悉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习。

一个人想要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有吃苦耐劳、潜心专研、精益求精的精神。

六、小结 知识要点:

1.《马伶传》中些马伶与李伶的第一次技艺较量属于:场面描写

2.《马伶传》中先写马伶在第二较量中获胜,再写获胜原因,这种叙述方法是:倒叙 3.《马伶传》中的关键情节是:马伶偷以当朝宰相顾秉谦为师

4.《马伶传》马伶偷以当朝宰相顾秉谦为师的启示:深入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根本途径。5.《马伶传》的写作特点有:

倒叙方式:先写第二次技艺较量获胜,再写获胜原因 详略得当:略写马伶生平,详写马伶技艺较量反败为胜

侧面烘托:用观众的言表情态烘托马伶第一次技艺较量惨败

对比反衬:通过技艺较量中由大败到大胜对比来反衬马伶的从艺精神 场面描写:第一次技艺较量大败的生动场面强化了文章主题

西湖七月半 一、七月半:

三、西湖七月半——选自《陶庵梦忆》

四、中心思想:明末的杭州7月半游西湖的盛况,描绘西湖美景和民俗风情。并描绘了5类游客看月情态,嘲讽达官贵人附庸风雅的丑态和市井百姓干凑热闹的俗气,标榜文人雅士清高拔俗的情趣。五、三类人游西湖赏月的场面:

1、达官贵人:故作姿态,附庸风雅

2、市井百姓:赶凑热闹

3、文人墨客:清高拔俗 解析:重点段落 A.楼船萧鼓。。

1.描述的对象:达官贵人 2.此类人看月的心态:故作姿态,附庸风雅 3.作者对此类人的态度:嘲讽态度 4.属于哪类描写:场面描写 B.不舟不车。。

1.描写的对象:市井百姓

2.此类人看月的心态:赶凑热闹,不故作姿态 3.描写的种类:场面描写 4.人物描写的特点:简练传神 C.小船轻晃。。

1.描写的对象:文人雅士看月者 2.此类人看月的心态:清高拔俗

3.作者对此类人的态度:赞赏的态度。

六、本文特点:

1、语言生动传神

2、笔调轻松随意诙谐 知识要点:

1.《西湖七月半》中嘲讽的对象有:达官显贵;市井百姓

2.《西湖七月半》的写作特点:运用对比方法;文笔轻松调侃;善于营造气氛 3.《西湖七月半》选自张岱的:《陶庵梦忆》

4.《西湖七月半》的主旨是赞美:文人赏月的清雅

5.张岱《西湖七月半》中各类游客中,最欣赏:“看月而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 6.晚清时候散文的主要形式:小品文

7.《西湖七月半》中人物描写特点:简练传神 8.《西湖七月半》总体笔调特点:轻松调侃

9.《西湖七月半》总体描绘的是:明末西湖风光,世风民俗 10.《西湖七月半》的描写属于场面描写

11.《西湖七月半》中作者最欣赏的描写对象:文人雅士 12.《西湖七月半》中作者对达官显客的态度是:嘲讽

13.《西湖七月半》中“杭人游湖”与“吾辈”游湖两段的描写关系是:对比

秋夜

一、鲁迅:

先后弃医从文。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他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文章,《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二、写作背景:

发表于1924年12月。当时北京的政治环境正如鲁迅所说:“实在黑暗的可以!”鲁迅在北京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他的内心是矛盾、痛苦又压抑的,但是他具有顽强不倦的战斗精神,决不向黑暗势力低头。《秋夜》正是作者与旧社会抗争到底的誓言。但受制于当时恶劣的环境,鲁迅只能采用一种隐晦的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把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藏匿在景物描写之中。

三、《秋夜》体裁:散文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诗)

四、本文的主题思想:

本文先写枣树、一次写出夜空、小红花、枣树、夜游的鸟、笑声、小青虫等艺术形象,意味深长,揭露了黑暗社会的压迫与迫害,歌颂了顽强抗击黑暗势力的勇士,同情了向往光明的被压迫的弱势力,祭奠了追求光明牺牲的年轻战士,体现作者的战斗精神和博爱胸怀。

五、文本分析

解析第2段:

1、本段运用的表现方法:象征

2、“夜的天空”寓意:黑暗的社会现实

3、修辞手法:比拟

解析第3段:

1、本段主要的表现方法:象征 主要的修辞手法:比拟

2、“小红粉花”:象征向往光明的被压迫者

3、作者对小红粉花的感情:同情

4、“冷的夜气”寓意:象征着黑暗社会的压迫和迫害

5、“小红粉花”的“梦”意味着:被压迫者对光明的向往 解析第4段:

1、本段主要的表现方法:象征 修辞手法:比拟

2、枣树象征顽强抗击黑暗的勇士

3、枣树的性格特征:主要是顽强抗击黑暗的执着战斗精神。

顽强抗击黑暗现实;

对黑暗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虽遭伤害,仍顽强战斗; 虽然顾忌,但更坦荡

解析第8段

1、本段的表现方法和修辞手法:象征和比拟

2、“小飞虫”寓意:追求光明的年轻战士

3、“小飞虫”的性格特征:执着追求光明,有为光明而忘我或牺牲的精神。作者敬重他们,爱护他们,惋惜他们。

4、“火”象征着顽强抗击黑暗的勇士

六、归纳文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1、枣树:象征顽强顽强抗击黑暗势力的勇士(赞美)

2、小粉红花:向往光明的弱者(同情)

3、小青虫:象征追求光明的战士(祭奠)

4、天空:象征黑暗现实和统治者(憎恶)

5、月亮:象征统治者的帮凶(憎恶)

6、恶鸟:象征旧势力(憎恶)

七、小结 知识要点:

1.《秋夜》中喻示一种顽强抗击黑暗的韧性战斗精神的形象是:饱经沧桑、坚实挺拔的枣树。2.《秋夜》中主要的表现手法:象征 3.《秋夜》的体裁:散文诗

4.《秋夜》所敬奠的对象是:舍身扑向灯火的可爱小青虫 5.《秋夜》中象征着黑暗现实的意向:夜的天空 6.《秋夜》中主要歌颂的对象是:抗击黑暗的勇士 7.《秋夜》中象征抗击黑暗的勇士的意象是:枣树

8.《秋夜》中小青虫的象征意义是:抗击黑暗的年轻战士 9.《秋夜》中主要的修辞手法是:比拟

10.《秋夜》主要的象征意象:夜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 11.《秋夜》所抒写的作者的主要情感是:

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憎恶;

对抗击黑暗的勇士的歌颂; 对向往光明的被压迫者的同情; 对为光明而牺牲者的敬奠。

12.《秋夜》中,现实生活中旧势力的象征物有: 奇怪而高的天空;窘得发白的月亮;夜游的恶鸟

13.《秋夜》中抗击黑暗势力的象征物有:小青虫;枣树;小粉红花

第二篇:语文课的内容与形式

语文课的内容与形式

过去我们的语文课曾经是“繁琐的内容分析以及在人文内涵上的深挖洞,充斥着阅读教学” 为何要关注语文形式?

近年来,我们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只重课文内容(写什么)而轻形式(怎么写)在教学中仍然走老路,例如教课文只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很少顾及语言形式,整个教学无非是了解课文意,品读故事情节,把我人物形象,感悟人文内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应至力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用此标准看意识到“内容“路子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没有好处,因为重内容的语文课和思想品德课、科学课没有什么区别。语文课为了形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读写听说活动必须指向如何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而只有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怎么说,怎么写的形式,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水平。因此。我们必须实现,由重内容到重形式的转变。《猴王出世》教学抛弃原来“内容——形象”。从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到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再到整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整堂课以引导学生感知、品位、领悟课文语言,体现与节奏、蕴/、结构为主线,例如:石猴出洞之前应高声叫道:我进去!我进去!按照原先重内容的思路把它改成:让我进去吧!让我进去吧!也可以,因内容大致不差。但着眼于形式,我的发现在彼时彼景中,石猴只会用这种简短有力的句子表达它进洞的果感和急切。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文体。再如《猴王出世》另一段语言,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踩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如果只停留在课文内容上,那么这个句子完全改写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吃的是草木,饮的是涧泉,采集山花寻觅树果;与狼虫结伴同行,与虎豹成群结队,獐鹿是它的亲友;晚上住在石崖之下,早晨游走在山洞之中”。这样改写表面看没有什么变化,但原文中简洁的短句富有节奏的韵律,独具匠心的语言形式与石猴活泼跳跃,顽皮可爱,机灵敏捷的形象特点高度融合,与改写过拖沓的长句比,对体现石猴活泼、跳跃、顽皮可爱、机灵敏捷的形象特点效果相差十万八千里。语言形式让学生从语文角度真切感受到猴王的机灵敏捷,自信勇敢。

语文课必须从“言语形式”入手,也就是把着力点放在“怎么写”上,因为歌德说:“内容人人看的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宗白华说:“文学是如何经过艺术家的匠心而完成,接着如何以微妙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不是‘常人’所注意,也不是常人所了解的。”朱光潜说:“表达总是独一无二的,一种思想只能用一种方式精确表达出来,在思想和方式之间需要寻找的桥梁、途径、载体,那就是语言形式,那就是话语形式,那就是语言意图。”王国维:“我们要关注那个人心中有各个笔下无的秘妙——文本秘妙”

阅读课上从文本“言语形式”上去关照是最新最难的视角,细度文本的过程实际是,还原了作者打副高的过程。

文本“内容”分三层:表、中、深。表层是文字传递的信息及文本讲什么,一看即懂;中层就算是:内涵,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也是“内容”,深层是埋得最深的,是语言形式,这才是秘密。

怎样才能更好地关注语文形式?

只讲内容不讲形式或讲的极少,是目前小学语文阅读的弊端。一定的言语内容生成一定的言语形式,一定的言语形式实现一定的言语内容,言语内容生言语形式,言语形式实现言语内容,语文教学必须以言语形式为刚开展教学活动,如在教学最后一个环节可设计这样的过程:读课文不仅要读懂“写什么”很要思考作者“怎么写”的,因为“写什么”人人看的见,“怎么写”对于大多说人却是个秘密。教师抓住“那猴在山中。。”一段,引导学生表达特色,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确,体会到三字短句跳跃的节奏,四字短句的整齐排列。以及如对联一般的整齐对仗,并通过朗读指导反复体味语言内容与形式,使学生对文字产生兴趣,关注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本体回归。题解言语形式才能深刻理解言语内容,才能真正学会阅读。抓住了言语形式这个语文教学的“纲”就有可能将语感教学语言知识教学和思想感情教育融于一炉。教师应抓住文中描写“石猴成为猴王”的文字巧妙设计艺术化朗读,引导学生品位语言节奏和韵律,感悟表达精妙。走向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语文教学说白了就是两件事。第一,“教什么”,即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处理,第二“怎么教”即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利用。

1、以语言表达为取向的文本体现

《猴王出世》一课,从教学时间的比例看全课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梳理故事情节和重要内容,四分之三的时间则用来品读、咀嚼、领悟、积累课文语言和表达、范示。那么作者是用这样的语言把猴王活泼,跳跃的石猴形象表现出来呢?用非常跳跃、短促、有节奏的语言表达。像这样描写石猴的语言短促重复文中还有几处,你读读多感受感受。这些教学语言是 教师的“语文意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自觉体现,语文意识就是关注文本“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的意识,“怎么写”是话语形式 的问题,为什么“这么写”是话语意识问题,话语形式涉及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语法结构(即语感),话语意图涉及言语动机交际目的、语言环境、文体特征、话语风格。

2、以人物形象为取向的文体关

语文课防止上成“情节分析课”《猴王出世》一课贯穿始终的不是情节分析而是对猴王人物形象的感悟、解读。从“了解大意、初步感受人物形象”到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最后落脚在总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中。

3、对症下药

以唤醒意会为取向的主体关,常态的课堂,往往将教材内容、课文内容当做教学内容,以为读懂、读深、读透了文本内容,就是完成了教学内容,殊不知这个任那个务往往是替人做嫁衣。其实语文教学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

第三篇:学习大学语文课的感想

学习大学语文课的感想

通过这半学期以来对大学语文的学习,让我发现在大学学习语文与高中是非常不同的,大学语文教会我们的是一种学习方法 在大学,学习语文更多的是强调能从欣赏语文的角度上出发,大学语文没有像在高中学习时有枯燥乏味的练习,它不再要求我们为了考试而循规蹈矩地学习。相反,它让我们在愉悦的氛围中通过对它的接触和了解逐渐去感受语文的独特文化魅力。在这半学期中,我们学习了中国的诗歌、文言文、对联和音乐简谱等方面的知识。对大学语文的学习,一方面使我的国学文化积累有了一定的帮助,另一方面,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浓厚的的兴趣。

在文言文的学习当中,让我体会到了我国历史的文不禁为蹇叔高深的军事才能佩服,不禁为王孙满敏锐的目光独到的见解佩服,不禁为原轸的忠直多谋、勇武暴烈佩服,;读完《冯谖客孟尝君》让我看到了冯谖不甘碌碌而为,以深谋远虑报效知己的卓越风采和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良好品德;读完《高祖还乡》让我看到了一篇诙谐而又辛辣的讽刺喜剧作品,体会到了在调倪、幽默中犀利的批判锋芒。读文言文使人明智。以前厌学文言文,我认为,古文是陈年烂谷子,对现实生活没有任何用处,而且文言文又晦涩难懂,很难学下去,但是通过老师通俗易懂的讲课,让我发现文言文中的另一番天地,让我对文言文中的历史人物、事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好文言文,有利于了解和学习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学好文言文,有利于丰富精神世界,熏陶语感;学习文言文,有利于促进道德回归。今后文言文会成为我学习中的一部分,成为培养我语文素养的土壤。

在对联的学习当中,我的文化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学习了对联,化沉淀和古人的智慧。读完《崤之战》后让我才知道对联真是中华文学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它蕴藏着那么多的学问,短短的几个字常常能涵盖洋洋千言的意蕴。上下联如果对仗工整,平仄合律读起来会琅琅上口,如山泉琤淙,给人一种美妙的乐感,一种愉悦的心灵享受。最快意的是那些文字里的意境,真是只能与雅客讲不能与俗人说。那是需要用心去体会的,让感觉去摸拟,去深入、去触摸、去享受……对联是一项愉快的文字游戏,尽管自己不太会对,没有那么些奇丽的诗句,没有那么多的积累,更没有那么丰富的想象力,也没有那些深刻的哲思,但它不妨碍我沉浸其中。对联使我感受到了语文另一种独特的魅力。

在音乐简谱的学习当中,让我感觉到舞台上的明星离我们不是那么的遥远,原来那么动听迷人的歌声是由那么简单的七个音发出来,任何人都可以哼唱,音乐不是那么的神秘难懂。这段时间学习了简谱,这乐谱犹如一面洁白的帆引领着我,使我对音乐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一点点地熟悉那些曾经无法识别的记谱符号,我感到很满足。音乐家要具备天赋,从小的培养,以及刻苦的练习,但音乐爱好者可以什么都没有,能够有机会在语文课上接触到乐谱的学习,这对于我就是值得高兴的事了。虽然我以后可能不再经常接触乐谱,但这不妨碍我对乐谱的喜爱。

在这半个学期以来,我虽然学习到的内容不是很多,但是在语文课上感到很充实。大学的语文,不同于高中的照本宣科,不同于高中的死记硬背。上了大学,上《大学语文》,是要学习如何去欣赏语文,是了解文字背后的故事。来到了大学,学了《大学语文》,让我明白了,原来诗词是可以这样去欣赏的,文言文是这样的去理解的,对联是如此的有趣,音乐简谱是如此的简单。这些,在我没上《大学语文》以前,完全是一片空白的。总之,我感谢老师在大学语文课上教授的这些知识。

第四篇:理工科大学语文课被边缘化

理工科大学语文课被边缘化:80%学生写错字

一堂大学语文课,一半学生“翘课”,一半学生不带纸笔一堂大学语文课,一半学生“翘课”,一半学生不带纸笔

80%的学生写错“寻物启事”

大学生的语文素养真不怎么样

大学语文被大学“边缘化”,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如何呢?最近,本报记者经过允许,先后到两所大学的大学语文课堂上听课及调查,得出的答案也令人大[微博]跌眼镜。

听课一

时间:2013年5月10日上午10点

地点:武汉某重点综合性大学

听课者:电信系大二

课程性质:必修

由于这堂课是该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而且在上课之前,学生们已经上过两节专业课了。所以当记者在第三节课开课之前“溜进”教室时,很多学生趴在桌子上打瞌睡。

上午10点,上课铃响过。这堂课讲的内容是“率性自然,快意人生——苏轼《超然台江》品赏”。主讲老师是一位40岁左右的男老师,儒雅大方。

课程的内容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有PPT,图文并茂。老师先推荐两本参考阅读书,分别是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林语堂的《苏东坡的个性》。

接下来,这位老师妙语连珠,分别从苏轼的艺术成就、思想,甚至“舌尖上的东坡”的角度,还原苏东坡的形象。

这堂课讲得非常不错,知识性中间夹杂着趣味性,老师肯定付出了很多时间准备。

记者坐在最后一排,清晰地看到,只有前面几排的学生在听着老师的讲解。后面三排的学生,要么在玩手机,要么在睡觉,要么在发呆,要么在和恋人卿卿我我。

记者随便问同座的一位男同学:“你对这个课有兴趣吗?”他愣了一下回答:“当然比我们专业课轻松多了,但也没有太大的用处。”

45分钟下来,有两个学生一直在睡觉,没有醒过来。

听课二

时间:2013年5月11日下午2点

地点:某理工科高校

听课者:大一到大三学生

课程性质:选修

半数学生上课不带纸笔

下午2点,上课铃响了。按照授课老师提供的数据,这堂课应该来80位学生。但2点10分,记者仔细一数,竟然只有41位,其他的学生显然不会来了。

在这来的41位学生中,竟然超过一半的学生什么东西都没有带,有的只拿着一杯饮料。

本来,按照老师的安排,每个学生要用纸写一些课堂作业的,但带纸笔的学生实在太少,最后老师不得不要求:有纸的学生借一张纸给没有的学生„„

80%的学生写错“寻物启事”

这堂课,老师布置得很有趣味:写一则“寻物启事”和“请假条”。由于有的学生没有带纸,老师临时根据点名册叫了8位学生上讲台,其中5位自愿写“寻物启事”,另外3位写“请假条”,其他的学生在座位上写。

10分钟后,台上的学生都写完了。记者发现,写“寻物启事”的5名学生中,有4位写的都是“寻物启示”,只有一位写正确了。

台上的老师哭笑不得:“启事是一种文体,但启示是启发的意思。到底该用哪一个?”

再看台上的3个“请假条”,更是有趣。一个请假条的开头是“尊敬的校领导”,文中则是“需要向班主任请假3天。”

还有一位写道:“因为家中家人出事,需要请假五天。”除了“家中家人”重复啰嗦,这个“五”字根本看不出是“五”还是“王”。

老师再逐一检查台下学生的“作品”,几乎都有错误。其中,80%以上的学生将“寻物启事”写成“寻物启示”。

“这些是初中生都应该会的东西啊,你们以后可都是要当工程师、设计师的人啊,唉!”

老师一声长叹。

绝不多擦一块黑板

记者注意到,这个教室显然在上一堂课上过理科的课程,4块黑板上有两块都写着密密麻麻的字母和图形。

被老师叫到黑板前的8名学生,其中6名很快就占领了一小块空白的黑板,慢慢写起来。另外两名中的一名问老师:“写在哪里?”老师说:“自己擦一块地方吧。”

这名学生拿起黑板擦,擦了很小一块地方,自己写起来。另一名学生连黑板也不愿意擦,找了块狭小的空白处写了几句话。

8名学生写完了自己的作业,黑板上出现了可笑的一幕,8个“寻物启事”和“请假条”中间,夹着几个矩形图案和一堆公式。

“你们连这点力气都不愿意花啊?”老师苦笑。(翁晓波)

第五篇:我期待的大学语文课

我期待的大学语文课

语者,言吾也,吾耳之所闻、目之所见、心之所想,皆可言而为文也。从小学习字,中学习文,到大学知义,语文,已然伴随我们走过了十数载。虽然每个老师的风格迥异,教学内容天差地别,但它的本质却从未变过。它是我们中国人的根,是中国文化的根!不管何时、何地,这一点,永不会变!

不同于中小学的具体细致,大学语文更偏向于全局的概括,不再是单纯的教学生释字、解句,而是引导他们深度挖掘,自己领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当今时事,真正做到经世致用。不论是优美的散文、清新的诗歌,还是平实的叙事、激昂的讲演,只要用心研究,自能收获颇多。

我期待的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应当是优雅有深意,自然无雕饰的。它要具备优雅有深意,就必须得有激情。文学犹如火药,有了激情作坚硬的外壳,便成了子弹,便能洞穿人的灵魂,没有则只能作昙花一现的烟火,短暂愉悦人的感官;它自然无雕饰,脱去沉重的凤冠霞披,洗尽浓厚的脂粉香油,用原本的清水芙蓉打动着我们芸芸众生。

我想像中的大学语文应当向我们展示的是纵横交错的、流光溢彩的、波澜壮阔的文学镜头、画面,无时无刻不在给我们美的享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水渚辽远之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塞外壮丽之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山野秀雅之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自然时节之美„„无论哪一种美,都能让我们陶醉、流连。看,一条深邃的江南小巷里,青石板路上的青苔被晨光照的碧透,几个正值豆蔻年华的女孩挽着花篮,用甜腻得化不开的吴语沿街叫卖着,鸡犬之声远远的传了过来,女孩的花篮里盛着刚摘下不久的杏花,上面的露珠在朝阳的照耀下微微发亮„„,这是陆游“小楼昨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图景。瘦骨嶙峋的马系在了已不知年代的断碑上,碑上的文字已然模糊,断碑没入齐膝的荒草里,面色如槁的游子在眺望着远方,风猎猎地吹起他的衣袂„„,这是马致远“断肠人在天涯”的画面。

徜徉在文学的世界里,乘着现代的月色,吹着古风,挽一壶清酒,“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是啊,那是我和语文曾携手游过的风景,是我孜孜以求的文学境界。现在,今天,让我们再次携手,恰似昔日旧地重游。

社科Q0941周洋

下载大学语文第2次课内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语文第2次课内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社会实践,内容,格式

    大学社会实践模板,内容,格式 问题的缘起, 选题理由, 研究内容,目的,意义, 核心概念界定, 调查对象,调查方法。 调查内容,研究假设。 调查步骤,过程如何。 调查结果分析和讨论。 调查......

    我的梦之我的大学语文课

    我的梦 —我的《大学语文》课湖州师范学院24班叶限1923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一个奇特的女孩,一个不甘平庸的女孩,喜欢追求幻想,创造悲剧美,等到幻想变为现实又开始逃避! 我不谙世......

    理想中的大学语文课 论文

    理想中的大学语文课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科目,其实就是培养你的语言能力 ,理解能力,交际能力,让人与人相处,让你从知识的谷底升到知识的天堂,让知识的宝藏在生活无处不在。语文简单地......

    我所期待的大学语文课

    我所期待的大学语文课 从小学开始,我就很喜欢语文课,尤其最爱古典诗词。对于小学时期的语文课已记不起太多,只是依稀记得,小学时候,有一次参加诗词朗诵比赛。老师喊我们背诵一首......

    论大学语文课的重要性5篇

    大学语文课的重要性 在这个学期,我们迎来了大学语文的课程。很难想象大学语文的课堂会是这个样子的:没有强制的背诵,没有成堆的题目,更没有时不时突然袭来的考试。但是,这种突然......

    语文课

    语文课 今天上午,我们第四节课是语文课,上课铃响后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去上五楼上课。到五楼后,教师给我们排好座后,就开始上课了。 今天苏红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课,苏红老师给我们......

    语文课(模版)

    语文课 天上午第3节语文课的时候有7位老师来我们2(7)班讲课,老师他们轮换着给我们讲课,有一个老师让同学们发言的时候我举了手,老师就提问了我,我读了一段课文而且还口齿不清,弄的......

    大学语文课文中的作者简介与代表作

    大学语文课文中的作者简介与代表作 1.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他继承了孔子学说,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他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为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