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创新意识的一些看法
关于创新意识的一些看法
在我眼里,每个人的创新意识都是与生俱来的,当然刚出生时的无意识的状态不能算在其中。如果要找到一个界限的话,应该是从语言的启蒙开始的,当一个孩子开始学习语言时,每学到一个新词汇不会机械的记忆,很可能用自己的理解“创造”出另一个新的词汇——一个只有他自己能明白的词汇。这应该是一种最原始的“创新”,也许人类最早的语言就是这样产生的。
所以说,人的一生都是要有创新意识伴随的,即使每个人的意识强弱不同。之所以造成这个差距,更多的是因为后天教育的影响。每个孩子都爱玩(那些所谓的从小就好学而不爱玩的孩子我想大多都是骗人的,他们内心还是向往玩耍的),大人眼中的玩,其实也是一种“创新”的行为。孩子们堆沙子,搭积木,绘画,他们没有深谙世事,有的只是他们对世界的简单认识和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很多东西创造出来都是世界尚不存在的事物。
这种“创新”其实不能算作是现在大众定义的创新。因为这种创新没有实际的意义,不能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但是,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创新意识的苏醒,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绝对可以变得更加成熟,成为真正的创新。而大多数父母只看到了前者。所以,当孩子们兴奋的把他们的“创新”成果展示给他们的父母,他们的父母最多就是微笑的对他们说一句“好厉害啊”,然后不了了之。扼杀创新意识的行为便从这时候开始了。
学前教育可以说是这种扼杀行为最薄弱的时候,或者说并不扼杀创新行为,因为拜托了父母的束缚,所谓“老师”的管理也不促狭,孩子们在一起更能激发出彼此的创新的灵感和激情,当然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不过是孩子们在一起玩耍而已,不会有人重视。
义务教育的开始,才是谋杀计划的开始。谋杀既是扼杀好几代人创新意识,让创新的激情堕入平庸的迂腐和刻板。用老师们的话来说,这是严谨的科学态度是毋庸置疑的。于是开始了学习算数,学习汉字、拼音,错一个罚写N次的惩罚制度,就这样完成了我们的小学教育。我们充满朝气的小脑袋当然能轻易的记住这些条条框框,但是,慢慢形成的潜意识告诉我们,不止要学会这个,要想老师表扬,必须听话。那些所谓“奇怪”的想法是不允许产生的。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创新意识觉醒的契机也降临了。随着我们接触世界的机会增多,我们知识面的增广,我们模糊的意识到了我们接受教育不只是为了让父母满意,让老师表扬——这是我们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间段,我们试图了解自己人生的意义,以及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老师和家长当然会察觉到这一点,于是语重心长的说教,声泪俱下的教诲,让我们有做回了那个老师家长眼里的乖孩子,那所谓的探寻生活的意义,只不过是父母眼中的贪玩。可能我的言辞过于偏激,但我不得不说这是我亲眼所见,亲身所感。人生的意义在于自己的领悟,拿破仑认为征服世界,维护法兰西帝国是他的人生意义;希特勒认为日耳曼名族称霸是他的人生意义;周幽王认为博得美人一笑是他的人生意义;宋徽宗认为沉湎于笔墨丹青中是他的人生意义。那些强加于他们身上的,便是今天强加在我们身上的。历史学家总说,宋徽宗如果只是一个书法家或者画家的话一定可以名垂千古,但是他背负了“皇帝”这个职责,于是他被后人唾弃了。我们何尝不是呢?初中时有一个很喜欢绘画的同学,自己偷偷报了绘画的班,翘课去学绘画。我们的初中老师,并不是前文中所说那那种,因为她知道什么适合我们,什么不适合我们,那位同学并不擅长学习,一心痴迷于绘画,老师只是出于担心打电话询问了他的父母,他的去向。后来他被他的父母限制了自由。故事的结局并不只是这样,我们老师找到了他的父母,鼓励他们让孩子多接触一下绘画,也告诉了他们现在他们孩子的成绩不理想。真正的结局是现在他在中央美院学习绘画。
这个故事并不是告诉我们抗争就能取得成功,因为大多数情况下老师和家长是同一战线的,一边是为了自己的事业、前途,一边是为了自己孩子的“前途”。于是孩子们的创新意识的觉醒被扼杀了,就像那些对于自己前途的想法一样。只有很少部分人的创新意识在夹缝中破土而出,在风中摇曳。
一般来说青春期指的是10—19岁这个年龄段,抛开生理上的变化,心理的成型其实早就已经结束了。因为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学校,天天接触的都是同样的教育,人的意识早早定型了,确切的说还有上了高中后的高考压力的趋使,让我们的意识更加早熟了。一切为了考试,考试为了上大学,上大学为了找好工作,好工作为了赚大钱,赚大钱为了娶妻生子。或者换一种愤青的表达方式,一切为了考上大学,为了接受更高等的教育,为了实习自己的理想抱负。要知道成功不止一条路,连通往成功的路都不知道按照自己的需求来开辟。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这可以说是创新最基本的要求了,到了这个阶段我们甚至连这个要求都达不到,更别说更高层次的创新了。
有些人总是爱把中美的教育进行比较,我并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是我有几个在那里上过高中或者大学的同学,他们的经历我可以援引几段。他们的课业并不比我们少,可以说他们从高中开始就是我们的大学式教育了,但是他们的课余生活却比我们丰富的多。我们的课余生活不是习题,就是补习班,娱乐活动也基本为零。而他们的课余生活则是完成课题,娱乐活动则是看书,一切都是强制的,但又给予自由,也就是学校强制的要求他们去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并不像大多数人所说的那样自由混乱,真正的美国教育也是严谨的,不然不可能出现那么多的人才。而教育的着重点才是中美教育的差距。当我们担心3年后的高考时,他们担心的是这个学期的书单上的书能否看完,当我们纠结于一套题中出现的几个错误时,他们想得是如何开始一个课题。我们担心的是如何记忆,他们担心的是如何创造。我们做了很多套题,我们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他们完成了很多课题,阅读了很多书籍,他们也上了大学。如果说这还是跟国情有关,那么之后的选择就完全不同了。我们的老师教导我们既然考了大学就要好好学习,可是人的意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也想要多我们的人生进行创新,而一切影响到学习的活动就会被老师视为违反纪律,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规矩是不能因为个别人改变的,但是这样的行为却莫名其妙的为人所不齿,很多人觉得这样是堕落消沉的表现。那好,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弗兰克·赖特,詹姆斯·卡梅隆,马克·扎克伯格,汤姆·汉克斯,这些“堕落消沉”的人获得了成功又作何解释?
既然说到了大学,不得不说这又是人生的新的阶段。虽然我这四年光阴我才刚走了不到一半,但是,我已经有了自己的一些理解了。我认为大学期间是培养我们创新意识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时段。在大学我们有比之前更多的自由(虽然不是绝对的),较之之前的校园生活我们可以有更多自己的想法,如果善加利用,一定能让我们的创新意识复苏。同时大学也给了我们机会去实践我们的创新想法,比以往任何一个阶段都便利的条件。
但是,我们的创新人才并没有增多,反而减少了。我们的创新意识也更加薄弱了,在融入社会后也会慢慢被时代大潮冲淡、消失。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其实很简单,用一个简单的物理原理来解释吧。弹簧经过长时间压缩会失去弹性——这也就是我们的创新意识长期受到压迫,已经不可能因为外界的一点改变而回复了;或者弹簧仍然有弹性,但是没有了束缚,便会释放出比之前更甚的叛逆。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在高中时很好学的学生到了大学天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原因了。只有少部分“弹簧”工作性能良好,能意识到大学对于自己的意义并加以利用。但这种人真的是少之又少。举个简单的例子,抄作业的问题,其实不只是大学我觉得所有学龄段都会有这种现象,我觉得没有一个人敢拍着胸脯说我从来没抄过作业,即使老师们义正言辞的告诉我们不许抄作业。我经常抄作业,抄那些我没时间做的作业,如果是让我写一篇文章或者画图我愿意去做,如果让我去推前任推导了N遍的公式,我宁愿去抄。写作业本身就不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如果只是算几道积分,推导几个公式,就算能用很多种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终归是在重复。有人会说,研究不同的解题方法是在创新,确实如此。但是创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创新有很多方法。写作业是为了掌握一门知识,把知识应用并掌握扎实,如果你觉得这门知识已经对你来说足够使用了,继续前人的工作,无疑是在浪费时间。发明一种新的机械,需要的只是最基本的机械原理,最重要的其实是把这些原理应用在你的创新产物中。汽车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只是没人能想到把哪几种力学原理,机械原理串联起来。我觉得如果只是为了完成作业或者是应付差事而抄作业是应当杜绝的,而真正觉得作业无意义但又不得不为了让老师给你那点成绩而抄是可以体谅的。这两者是很难界定的,所以无论任何时候抄作业都是不允许的。失去弹性的“弹簧”只知道写作业、完成作业,失去控制的“弹簧”漫无目的的抄作业,恢复活力的“弹簧”才能真正把握好其中的分寸。
创新意识,不仅仅是一个小发明小创造,对于世界对于人生的参悟,对于生活的新的理解都可以算是创新的一种形式。开篇时所说的孩子的“创新“,青春期叛逆的想法,现在看来应该也该算是广义的创新了吧。这种创新意识随时都蛰伏在我们体内,只是因为主观或者客观的因素被我们一直封存着,一旦有契机,我们每个人的创新意识都能得到发挥。但是,有了这样的意识却没有地方施展,这就是这个社会的实际。于是人们变得越来越现实,把创新意识深深的掩埋在了心底,理性战胜了感性。与其冒险,不如平平淡淡,这是深入我们骨髓的传统意识,也是扼杀了我们去实践创新的原因之一。所以,人人都有创新的意识,也知道该去创新,可是真正有勇气有实力去冒险的人少之又少,这就是为什么说我们缺乏创新的意识。不是缺乏,而是没人敢做。如果非要说缺乏什么,应该是缺乏那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的魄力吧!
班级;31051005
姓名:罗皓 学号;3105100503
关于创新意识的一些看法
第二篇: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
1主要特征
创新的定义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种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意识有主动性和被动性两大类。(来源杨远锋)
新颖性
创新意识或是为了满足新的社会需求,或是用新的方式更好的地满足原来的社会需求,创新意识是求新意识。
历史性
创新意识是以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需要为出发点的,而这种需要很大程度上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在阶级社会里,创新意识受阶级性和道德观影响制约。人们的创新意识激起的创造活动和产生的创造成果,应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创新意识必须考虑社会效果。
差异性
各人的创新意识和他们的社会地位、环境氛围、文化素养、兴趣爱好、情感志趣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联系,这些因素对创新意识的产生起到重大影响作用。而这类因素也是因人而异,因此对于创新意识既要考察社会背景,又要考察其文化素养和志趣动机。
2内涵
创新意识包括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
创造动机是创造活动的动力因素,他能推动和激励人们发动和维持进行创造性活动。创造兴趣能促进创造活动的成功,是促使人们积极控求新奇事物的种心理倾向。创造情感是引起、推进乃至完成创造的心理因素,只有具有正确的创造情感才能使创造成功。
创造意志是在创造中克服困难,冲破阻碍的心理因素,创造意志具有目的性、顽强性和自制性。
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不同,创新意识是引起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条件,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意识的必然结果,二者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创新意识是创造人才所必需具备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是培养创造人才的起点只有注意从小培养创新意识,才能为成长为创造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教育部门应以此为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才有希望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强国。
3意识
创新是指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一切领域,一切层面上淘汰落后的思想、事物,创造先进的、有价值的思想和事物的活动过程。
所谓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创新意识总是代表着一定社会主体奋斗的明确目标和价值指向性,成为一定主体产生稳定、持久创新需要、价值追求和思维定势以及理性自觉的推动力量,成为唤醒、激励和发挥人所蕴涵的潜在本质力量的重要精神力量。
4作用
第一,创新意识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在今天,创新能力实际就是国家、民族发展能力的代名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解决自身生存、发展问题能力大小的最客观和最重要的标志。
第二,创新意识促成社会多种因素的变化,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创新意识根源于社会生产方式,它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从而带动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上层建筑的进步。创新意识进一步推动人的思想解放,有利于人们形成开拓意识、领先意识等先进观念;创新意识会促进社会政治向更加民主、宽容的方向发展,这是创新发展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这些条件反过来又促进创新意识的扩展,更有利于创新活动的进行。
第三,创新意识能促成人才素质结构的变化,提升人的本质力量。创新实质上确定了一种新的人才标准,它代表着人才素质变化的性质和方向,它输出着一种重要的信息:社会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有开拓精神的人、有新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它客观上引导人们朝这个目标提高自己的素质,使人的本质力量在更高的层次上得以确证。它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使人自身的内涵获得极大丰富和扩展。
第三篇:谈创新意识
也谈创新意识
河北省赵县
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培养下一代劳动者和接班人的任务就是如何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这种教育又称创造教育,就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已成为近几年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大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为此,我对在班级管理中的创新教育进行了粗浅的探索。下面仅就此谈一下个人看法。
一、正确认识“创新”的本质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
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这种创新和独创表现为他们自己提出某一问题,并想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创新教育正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对于中等教育来说,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 的新知识,掌握 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明确以上认识,教育者就应适当调整班级管理思路,在管理措施上予以正确的导向,这将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
二、班级管理理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在社会需求和对受教育者的认识上存在的差异,决定了它们在班级管理理念上是截然不同的。一是在教育目标上。传统教育旨在强调行动的统一性,使学生的在校生活停留在遵守纪律的层次,使管住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要任务而创新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潜能,着重培养他们开拓、创新的精神,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使引导学生发展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要任务。二是在管理方法上。传统教育是学生听从老师的安排,学生的思维和行动自始至终都在教育者的事先确定的规定上运行。以行动的整齐划一为管理得法的唯一标准。而创新教育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设有利于自主管理的氛围,引导学生在被管理中逐步学会管理和自我管理。三是在教育评价。传统教育强调“为师是从”,学生如练兵场上的战士,时刻等待着命令。学生的优差完全取决于是否听话及“执行命令”的快速程度和准确程度。而创新教育视学生为主体,是教育过程的参与者、创造者。针对教育对象起点、基础的不同,评价机制迥异。创新教育着重个人对过去的超越,关注的是教育对象的创造潜能有无得到发挥,人文精神是否确立,健全的人格是否得以塑造,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有无得到培养等。总之,创新教育是一种与传统教育有着较大差异的崭新的教育。我们只有在充分理解创新教育的理念、把握创新教育的内涵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指导我们在班级管理中的教育行为,落实创新教育。
三、遵循基本原则、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确保创新教育实施
对教育而言,在班级管理中落实创新教育本身就是一次创新。因此我们切不可操之过急,应该遵循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逐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学过程一样,在班级管理中学生也是主体,我们就应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存在为前提,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条件和最终目的这一教育目标。就是要一切措施、条件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而选择设计的。还要让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育活动,做到主动参与、全体参与和全程参与,提倡学生做班级的主人,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教育过程之中。
2、积极创设新氛围。创新教育不是竞争性教育,而是合作性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的不断优化教育环境的民主型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平等民主的作风,以平等、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对待学生,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开来。
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心和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积极鼓励学生去探索,善于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促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追求创新的“临界”状态。
3、提倡学生的质疑。提出一个疑问,就是创造的开始。提倡学生质疑,能培养学生既尊重教师,又不迷信教师的敢想敢说的创造精神、批判精神,使他们成为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这需要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做到三点:一鼓励学生对管理质疑,激活学生的生活热情和内在潜能。二是学生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本质特征就是独创性。从某种程度上说求异思维是一切创造之源。因此教师应为他们提供施展管理才能的创造空间,锻炼、培养学生的求异能力。三是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敢于用前所未有的方法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锻炼,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升华。
总之,没有变异物种就没与进化,没有改革社会就没有进步,没有创新意识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
21世纪教育研究
第四篇: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
浅谈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因素: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欲望,创新兴趣,发散思维等。诸多因素都在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浅析创新能力的构成因素。
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给自己将来的奋斗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往往仅满足于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或是考取研究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的激发。正上学的青少年,他们几乎将所有可利用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课本知识上,完全成了“为了考试而学习”,忽略了自己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相当淡薄,更谈不上创新欲望了。
创新兴趣。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兴趣往往随着时间、环境、心情而变化,对创新感兴趣的不多,更缺乏创新所需要的深度和广度,这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
发散思维。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维模式,当面临外界事物或现实问题的时候,就会不假思索地把它们纳入特定的思维框架,并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它们进行思考和处理,这就是思维的惯常定势。它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它的形式化结构,二是它的强大惯性。青少年虽然尚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思维最少束缚,但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和阅历的日益丰富,存在于头脑中的认知框架将逐步模式化、固定化,进而弱化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影响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发展。
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首先,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好奇心。牛顿少年时期就有很强的好奇心,他常常在夜晚仰望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星星和月亮为什么挂在天上?星星和月亮都在天空运转着,它们为什么不相撞呢?这些疑问激发着他的探索欲望。后来,经过专心研究,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能提出问题,说明在思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如果提不出问题,那才是最大的问题。好奇心是包含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谁想在茫茫学海获取成功,就必须有强烈的好奇心。正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
其次,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怀疑态度,不要认为被人验证过的都是真理。许多科学家对旧知识的扬弃,对谬误的否定,无不自怀疑开始的。伽利略则始于对亚里士多德“物体依本身的轻重而下落有快有慢”的结论的怀疑,发现了自由落体规律。怀疑是发自内在的创造潜能,它激发人们去钻研,去探索。对课本我们不要总认为是专家教授们写的,不可能有误?专家教授们专业知识渊博精深,我们是应该认真地学习。但是,事物在不断地变化,有些知识现在适用,将来不一定适用。再说,现在的知识不一定没有缺陷和疏漏。老师不是万能的,任何老师所传授的专业知识不能说全部都是绝对准确的。对待我们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我们应做到:不要迷信任何权威,应大胆地怀疑。这是我们创新的出发点。
第三,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追求创新的欲望。如果没有强烈的追求创新欲望,那么无论怎样谦虚和好学,最终都是模仿或抄袭,只能在前人划定的圈子里周旋。要创新,我们就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勇敢面对困难,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不要怕失败,相信一点,失败乃成功之母。
第四,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求异的观念,不要“人云亦云”。创新不是简单的模仿。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必须要有求异的观念。求异实质上就是换个角度思考,从多个角度思考。并把将结果进行比较。求异者往往要比常人看问题更深刻,更全面。第五,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冒险精神。创造实质上是一种冒险,因为否定人们习惯了的旧思想可能会遭致公众的反对。冒险不是那些危及生命和肢体安全的冒险。而是一种合理性冒险。大多数人都不会成为伟人,但我们至少要最大程度地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
第六,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做到永不自满。一个有很多创造性思想的人如果就此停止,害怕去想另一种可能比这种思想更好的思想,或已习惯了一种成功的思想而不能产生新思想,结果这个人变得自满,停止了创造。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失去了创新,社会将停止不前,因此,任何一个国家,无不把创新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对待。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我认为,要提高个人的创新能力,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要注意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任何一项创新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如何利用前人的知识和智慧在创新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也只有如此,创新工作才可以少走弯路,才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是我们创新工作的基础,通过借鉴前人的工作,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待问题、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是注意发现和总结前人失败的创新经验。失败是成功之母,这谁都不能否认,但是如果一味的失败而不去考虑失败的原因则对我们的工作没有任何的帮助。通过前人失败的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问题,还可以通过改变方法和途径,成功的解决一些我们目前遇到的问题。
三是要学会借鉴和组合。借用别人的“经验”和“成果”而自己却不努力是不行的。借鉴可以是思路,也可以是方法,更可以是产品。我们不要认为“拿了”别人的东西而觉得对不起别人,我们只是知识借用而已。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不是要我们用“拿来主义” 精神去借鉴别人好的东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嘛,这叫做“取长补短”。国家的政策也是如此,要借用其他国家的好策略,结合中国自身的情况再制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方针路线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现在的中国正在飞速发展,向世界强国迈进。而其他比较落后的国家也“借用”我国的经验,使自己的国家不断进步……借用别人的经验再加上自己的创新,那才是我们发展自己的上上之策。所以,要想自己的创新能力提高,借用别人的经验和成果很重要!关健要看你怎么利用!
四是遇到问题要注意从多方面考虑,而且要持之以恒,更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只有这样,创新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出现,单纯的为创新而创新,出现的可能性也不会很大。只有从多方面考虑和解决问题,才能出现解决问题的灵感,才能创新。千万不要把灵感放走,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有灵感的,一旦产生就要记录下来,时间一长,新的思路、方法和途径自然就出现了。
第五篇:创新意识
一是思想不够解放,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创新的主动性,满足现状,小进则满、小富则安,不愿创新;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陈规,不能跳出圈子看问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不能以开拓的精神面对、分析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二是工作不够大胆,创新魄力欠缺。在工作中,用老办法、老眼光看待和解决问题,怕出问题,怕担责任,不敢创新。
三是知识不够全面,创新招数不多。不能将上级政策与本地实际有效结合,照抄照搬;习惯于凭老经验办事,满足于运用简单的直线思维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思维不开拓,视野不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