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昨梦录》与《桃花源记》对比阅读答案
在语文阅读中,比较常见的是将内容或者形式相近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通过对比阅读,我们有目的地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分析、比较、对照,从而在差异中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今天,语文网小编推荐的是《昨梦录》与《桃花源记》对比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桃花源记(选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9.第一段选文的作者是 朝代的诗人。(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麻枲之属
11.第一段选文的开头描写了桃花源外的自然美景,请你就这部分内容写几句评注性的文字。(3分)
12.第一段选文中的渔人没有留在桃花源,最终是离开了。那么第二段选文中的杨氏是否要定居穴中,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1分)
13.两段选文所描绘的社会在社会面貌居民生活状态等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3分)
14.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请用简单的语言回答。(3分)
《昨梦录》与《桃花源记》对比阅读答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并分享,仅供参考:
(一)9.东晋 陶渊明(每空0.5分)10.①与世隔绝的地方 ② 类(每个1分)11.这部分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1分)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1分)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1分)12.是。杨谢而从之。(每问0.5分)13.社会安定、和平(1分)人人平等,民风纯朴(1分)人们过着自由快乐、自给自足的生活。(1分)(意对即可)14.因为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的现实社会的否定和批判。(每点1分,共3分)
《昨梦录》与《桃花源记》对比阅读答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并分享,仅供参考。
第二篇:《昨梦录》阅读答案
《昨梦录》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昨梦录》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昨梦录》阅读答案1(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毕少董言,国初修老子庙,庙有道子画壁,老杜所谓“冕旒俱秀发,旌旆尽飞扬”者也。官以其壁募人买,有隐士亦妙手也,以三百千得之。于是闭门不出者三年,乃以车载壁沈之洛河。庙亦落成矣,壁当再画。郡以请隐士,隐土弗辞。有老画工夤缘以至者,众议谁当画东壁。隐士以让画工,画工弗敢当,让者再三,隐士遂就东壁画天地。隐士初落笔作前驱二人,工就视之,不语而去。工亦画前驱二人,隐士往观亦不语而去。于是各解衣盘礴,惨淡经营,不复相顾。及成,工来观,其初有不相许之色,渐观其次,迤逦咨嗟击节。及见辇中一人,工愧骇下拜曰:“先生之才不可当也,某自是焚作具不敢言画矣。”或问之,工曰:“前驱,贱也,骨相当嗔目怒髯,可比驺驭。近侍,清贵也,骨相当清奇庞秀,可比台阁。至于辇中人,则帝王也,骨相当龙姿日表也,可比至尊。今先生前驱乃作清奇庞秀,某窃谓贱隶若此,则何足以作近侍?近侍继可强力少加,则何以作辇中人也?若贵贱之状一等,则不足以为画矣。今观之先生所画,前驱乃吾近侍也,所画近侍乃吾辇中人也。洎观辇中之人,其神宇骨相盖吾平生未尝见者,古图画中亦未之见。此所以使吾惭愧骇服。” 隐士曰:“此画世间人也。尔所作怒目叫髯,则人间人耳。人间人则面目气象皆尘俗,虽尔艺与其他工不同,要之但能作人间尔。”工往自毁其壁,以家资偿之,请隐士毕其事。少董曰:“余评隐士之画,如韩退之作《海神祠记》,盖劈头便言海之为物,于人间为至大。使他人如此,则后必无可继者。而退之之文累千言所言浩瀚无溢,盖力竭而不穷,文竭而不困,至于夺天巧而破鬼胆,笔势犹未得已。世之作文者,孰能若是?故于论隐士之画也亦然。”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略有修改)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以车载壁沈之洛河 沈:同“沉”,沉入 B.隐士遂就东壁画天地 就:靠近,凑近C.迤逦咨嗟击节
迤逦:曲折绵延的样子 D.若贵贱之状一等 等:相同,一样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从侧面表现隐士画艺高超的一组是
()A.①于是闭门不出者三年
②工就视之,不语而去 B.①老杜所谓“冕旒俱秀发,旌旆尽飞扬”者也②隐士以让画工,画工弗敢当 C.①骨相当龙姿日表也,可比至尊
②累千言所言浩瀚无溢 D.①其神宇骨相盖吾平生未尝见者
②请隐士毕其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国初期修建老子庙的时候,隐士买到了吴道子在老子庙画的壁画,于是三年闭门不出,专心临摹那块壁画。后来郡里邀请隐士来画老子庙里的壁画,隐士接受了邀请。
B.老画工通过拉拢关系、向上巴结争取到了来老子庙画壁画的机会,但是因为自己画艺不高,害怕画的不好,所以只敢接受其他地方的壁画任务。
C.由于老画工心中装的是“人间”,所以他画出的壁画上的人物只能是“尘俗”中的人的样子。而隐士心中装的是“世间”,所以隐士画出的壁画上的帝王是古代图画中和老画工没有见到过的。
D.毕少董认为,隐士起初落笔画成“前驱二人”,就像韩退之写《海神祠记》一样,文 章开头就说“海之为物”,对于人间来说是非常宏大的了。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驱,贱也,骨相当嗔目怒髯。
(2)虽尔艺与其他工不同,要之但能作人间尔。
(3)盖力竭而不穷,文竭而不困,至于夺天巧而破鬼胆,笔势犹未得已。
《昨梦录》阅读答案2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9.第一段选文的作者是 朝代的诗人。(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麻枲之属
11.第一段选文的`开头描写了桃花源外的自然美景,请你就这部分内容写几句评注性的文字。(3分)
12.第一段选文中的“渔人”没有留在桃花源,最终是离开了。那么第二段选文中的“杨氏”是否要定居穴中,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1分)
13.两段选文所描绘的社会在社会面貌居民生活状态等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3分)
14.“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请用简单的语言回答。(3分)
答案
(一)9.东晋
陶渊明(每空0.5分)10.①与世隔绝的地方 ② 类(每个1分)11.这部分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1分)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1分)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1分)12.是。杨谢而从之。(每问0.5分)13.社会安定、和平(1分)人人平等,民风纯朴(1分)人们过着自由快乐、自给自足的生活。(1分)(意对即可)14.因为“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的现实社会的否定和批判。(每点1分,共3分)《昨梦录》阅读答案3阅读课外选文,回答问题。
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
解释句子中“之”的意思。
(1)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2)杨谢而从之。()
(2)
在括号中补出句子省略的成分。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3)
穴中人为什么不让杨氏携带“金珠锦绣珍异等物”?
(4)
杨氏最终决定在洞穴中定居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5)
文中描绘穴中人的生活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1.(1)的;(2)代穴中人;2.穴中人,杨氏;3.因为穴中人的生活中并不需要这些东西。;4.同意;杨谢而从之;5.自食其力,淳朴、自然、宁静,平等、没有压迫,安居乐业等。;
第三篇:昨梦录原文及翻译
《昨梦录》为南宋词人康与之的代表作品,《昨梦录》一卷,又名《退轩笔录》,宋人笔记小说,康与之撰。下面是昨梦录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了解。
《昨梦录》原文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i,读三声,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昨梦录》翻译
老人带领姓杨的人来到一个大的山洞,鸡和狗都很悠闲和乐的样子,人民都聚集在一起住.到了一个人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不能容留他吗?”穴中人回答说:“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枲,麻)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
你要真的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是不缺的。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食物罢了。”姓杨的人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穴中人又告诫道:“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着了。”到了夜晚,姓杨的人与老人一起出来。
《昨梦录》作者
康与之,生卒年不详,字伯可,一字叔闻,号退轩,南宋人。滑州(今属河南)人。南渡后居嘉禾(今浙江嘉兴)。高宗建炎初(1127)上“中兴十策”不为用。后依附秦桧,为秦门下十客之一,被擢为台郎,为士论所不齿。桧死后,编管钦州,复送新州牢城。
其词多应制之作,不免歪曲现实,粉饰太平。但音律严整,讲求措词。代表作为《卜算子》、《玉楼春令》、《长相思》、《金菊对芙蓉》、《风流子》、《减字木兰花》、《满江红》、《忆秦娥》、《昨梦录》等。其中《长相思》写西湖胜景,“南高峰,北高峰,一片湖光烟霭中”,在这一片湖光山色之中词人想起南齐钱塘名妓苏小小的九里松外偶遇骑青骢马之少年之故事,想来当年她对着这湖山胜景一定是春愁满胸、情思绵绵吧!《卜算子》一词写物是人非的沧桑变换之感,“潮本无心落又生,人自来还去”,“老尽东西南北人,亭下潮如故”等都是选取精当,语言完美的切题之佳句。伯可著有《顺庵乐府》五卷,不传;今有赵万里辑本。
第四篇:桃花源记中考对比阅读
【一】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1.解词
(1)屋舍俨然
(2)阡陌交通(3)或请重法以禁之
(4)自是数年之后 2.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A问所从来,具答之
B民之所以为盗者 C上哂之曰
D或请重法以禁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4.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里的话来说,起码是因为那里没有和。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其目的是什么?
【二】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描写了自己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选文中同样能表现桃花源中人这种生活的句是:。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中华文学史上留下了许许多多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样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明时代的四大古典名著更是不朽的丰碑请你写出其中的一部作品和作者的名字。作品《
》作者
4.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5.“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6.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三】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昨梦录》与《桃花源记》阅读题目一 1.第一段选文的作者是朝代的诗人。(1分)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麻枲之属
3.第一段选文的开头描写了桃花源外的自然美景,请你就这部分内容写几句评注性的文字。
4.第一段选文中的“渔人”没有留在桃花源,最终是离开了。那么第二段选文中的“杨氏”是否要定居穴中,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1分)
5.两段选文所描绘的社会在社会面貌居民生活状态等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3分)
6.“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请用简单的语言回答。(3分)
【四】
《昨梦录》与《桃花源记》阅读题目二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①渔人甚异.之()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③此公欲来,能容.否()
④杨谢.而从之()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4分)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②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3.简析“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句在文中的作用。(2分)
4.(乙)文中的“”与(甲)文中的“鸡犬相闻”都描写了村落中动物悦耳的叫声。5.(甲)(乙)选文为我们描绘了人们怎样的生活图景?(3分)
【五】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合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伊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吁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女。外人。黄发垂量,并怕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间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利、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学射于周同”。同射三夹“,皆中的”,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害“;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受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①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②负:具有。③强:擅长于。④斤: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的单位。⑤周同:人名,擅长射箭。⑥矢:箭。⑦的:箭靶的中心。⑧筈(kuó):箭的尾部。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
(2)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未
冠:
2.跟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止匕绝境,不复出焉,速与外人间隔。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以鱼我所欲也》)C.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D.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分)(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旨叹惋。
(2)飞由是盖自练习,尽得同术。
4.选文甲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5.选文乙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表现岳飞年少有志的?
【一】
1.(3)有的人(4)这或此2.B
3.(2)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4.赋繁役重,官吏贪求。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二】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3.例如:《红楼梦》曹雪芹4.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5.“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6.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三】
《昨梦录》与《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 1.东晋 陶渊明(每空0.5分)2.①与世隔绝的地方 ② 类(每个1分)3.这部分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1分)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1分)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1分)4.是。杨谢而从之。(每问0.5分)5.社会安定、和平(1分)人人平等,民风纯朴(1分)人们过着自由快乐、自给自足的生活。(1分)(意对即可)6.因为“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的现实社会的否定和批判。(每点1分,共3分)【四】《昨梦录》与《桃花源记》对比阅读答案2 1.①对„„感到诧异②交错相通到③收留、容留⑷道谢
2.①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都拿出韭菜饭食来款待他。②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食物(或白吃人家的)。
3.行文上,收简括之效,省去渔人复述山外情况的赘言。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发挥丰富想象力的广阔空间,国家的、民族的、个人的多少兴亡盛衰沉浮成败尽在这“一一”之中。4.鸡犬陶冶
5.选文为我们描绘了人们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怡然自乐的生活图景。
【五】
1.(1)邀请(2)没有成年 2.B 3.(1)这个人(渔人)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知道)的事,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2)岳飞因此更加刻苦训练,全部掌握了周同的射箭技术。4.环境优美;生活愉快;民风淳朴;社会安定。5.刻苦读书;苦练射箭。
第五篇:《桃花源记》问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问答题
1、课文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1)表现了桃花林奇和美;(2)渲染了一种神秘的气氛;(3)暗示将会出现奇境;
(4)为下文渔人进入桃花源这一情节作铺垫。
2、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
外面社会黑暗、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自己长时间与世隔绝。
3、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源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想让外人知道而打扰了他们平等、自由、幸福的生活。
4、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而后来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让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5、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自然环境优美;民风纯朴,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之苦。
6、文章最后写到刘子骥去找桃花源,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事情真实可靠,这样进一步渲染了作品神秘的气氛。
7、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寄托了自己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理想?
自然环境优美;民风纯朴,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之苦。
反映了作者对和平、安定、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了他的政治理想,反映了人民的愿望;表达了他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8、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及含义是什么?
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9、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花源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不同:桃源人不象外界人民那样存在着阶级差别,贫富差别,他们不必担心战争的侵害,他们人人平等,老有所养,生活安定、快乐。寄托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10、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是: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 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皆出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