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生三世说天人,原来你是这样的!
三生三世说天人,原来你是这样的!
近日来,一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红遍大江南北。这部神话仙恋剧,讲述的是「青丘女帝」白浅与「九重天太子」夜华跨越三世的爱恨纠葛,情节曲折,让不少观众在屏幕前掉尽了眼泪,操碎了心。
尽管如此,大家的热情丝毫未减,追剧议剧乐此不疲。借着尚且浓郁的氛围,让我们也站在佛教的角度,讲讲你所不知道的天人的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若将花比人间事暮看花落树还空
朝看花开满树红
天人 是怎样的存在
天人,是指居住于天界的有情众生。在佛教中,天界分为欲界天、色界天与无色界天。
在剧中,夜华所在的「九重天」便属于欲界天的范围。欲界天分六层天,有男女、王臣之别,有淫、食、睡三欲,衣食所需随念而来。
这里的天人身净而有大光明,可以随意变现形象;心常欢喜,时时刻刻享受不思议之快乐。
色界天分十八层天,此处天人以禅悦为食,只有色相,无男女形,无淫欲事,形相皆为相同。无色界天分四层天,此天无色蕴,只有受想行识四蕴,故名无色界。
自然,要成为天人并不容易。精进持戒、修上品十善,才能得生于欲界天中。而色界天与无色界天,更需要修习禅定,舍离五欲六尘,甚至进入四空定的境界。天上一天 地上一年?
在剧中,夜华下凡历劫六十载,于天界不过两月,正是「天上一日,地上一年」。
但实际上,天界的时间非常漫长,每一层天都各不相同,天人寿命也是不同。欲界天中,离我们最近的四天王天,天人寿命五百天年,一日合人间五十年;
而到了他化自在天,天人寿命便有一万六千天年,一日合人间一千六百年。色界天与无色界天,天人寿命更是以劫来计。
地球成住坏空为一劫,在无色界天的最高处,天人寿命高达八万四千大劫。天人 并不是究竟解脱
天人的生活极尽享乐,很多人也因此向往得生天趣。但实际上,天人仍处于六道轮回之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脱。
在《楞严经》中,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说:“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 天人欲命终时,会出现五衰相:
花萎、衣裳垢坋、身体污臭、不乐本座、天女星散。当他再以神通观察自己的去处时,心里就更加恐怖。此时,若能得见三宝,一瞻一礼,便能转增天福,更往善处,所以三宝是人天的福田。人间于天则是善处
《增一阿含经》中说,「人为天善处」「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天人虽有善根、福报,但往往贪着快乐,缺乏修行动力,无暇开发智慧。
而人间种种痛苦,更容易使人们认识苦谛,生起出离心与菩提心,通过闻思修而得到解脱。佛弟子常常会祈祷,「愿能够得到比天人更好的身体」,这个身体就是人身。
所以白浅与夜华都不值得羡慕,人身难得,把握这个宝贵的机会寻求解脱才是正道。如果能拿出追剧般的热情忆佛念佛,将三宝时时放在心上,那又何愁不能解脱?
第二篇:话题作文 原来你是这样的人作文(3篇)
话题作文 原来你是这样的人作文(3篇)
第一篇:原来你是这样一个人
今天风和日丽,阳光明媚,我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走进校门。因为六(2)班的语文老师程老师要给我们上一节语文公开课,所以我特意早早地来到学校。
上课铃响了。所有的同学都端正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想留给程老师一个好的印象。我们早已迫不及待了,真不知道程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
当程老师一跨进教室门时,我们的目光“刷”地一齐投向了他,就开始打量他了:一头鸟巢般的头发遮挡着本来就很小的耳朵,丛林似的胡须布满下巴和两鬓,高挺的鼻子如小山峰一般,白白的皮肤,好一个不修边幅的知识分子形象。一双小得像芝麻一样的眼睛,笑起来,就眯成了一条地平线。身材魁梧,再穿着一双运动鞋,又像一位体格健壮的运动员了。如果穿上军装那不就成了军人了吗„„
正式上课了。程老师讲课的声音很有磁性,具有感染力。他为我们范读了第一自然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那读书声舒缓优雅,抑扬顿挫,再配上优美的音乐,就像灵泉般流淌在整个课堂,让我们听的人身临其境,好像真的已经来到西瓜地,在月光下刺猹了。话题作文 原来你是这样的人作文(3篇)话题作文 原来你是这样的人作文(3篇)。
程老师上课不仅投人还很幽默。在公开课快结束时,程老师让我们根据鲁迅先生描写闰土外貌的方法来描写他的外貌。在我们练笔前,他让同学们先描述他的外貌。顿时台下热开了锅,同学们纷纷发言,但始终没有一个人说他长得帅。他一看,急了,便自恋地反问:“难道你们不觉得我长得帅吗?”说时还往台下抛了一个媚眼,咧开嘴笑了。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就连前来听课的老师都被逗得眉开眼笑了。
程老师的笑容是温暖的。当下课时,程老师便大步迈出了教室。刚来到走廊,他嘴里就哼起了歌,虽然歌声不是很动听,但老师觉得快乐就罢了。这时正在教室里玩的我们也被歌声吸引了,不时望了望窗外。话题作文 原来你是这样的人作文(3篇)文章话题作文 原来你是这样的人作文(3篇)出自wk-78500000536193.html,此链接!。程老师也回过头来对我们笑了笑,这笑没有刻意去修饰,但它让人觉得很温暖。的确,程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既认真又幽默的老师,一个乐观面对生活的老师。
第二篇:张杰原来你是这样的一个人
早就想给张杰开个整理楼,全方位、立体式探索张杰的“德、智、体、美、劳”苦于工程浩大,迟迟懒于动手。机缘巧合下,想法变成了实践,感谢远远TX。
张杰,我对你真的不熟。在整理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你曾说过的那句有些狂妄的话:他们不喜欢我是因为他们没有了解我。从2004到2010,你跌宕起伏而充满励志色彩的6年,从2009初到2010中,我翻天覆地而欣然享受现状的1年半,整理你的6年,想给我的1年半一个交待,你没有让我失望。张杰,原来你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就该享尽天下人宠溺的人。
最后的最后,谢谢黑们为小张在天涯上找存在感,我谢谢您勒~杰式鞠个躬~好了,那些说看到小张就各种蛋疼乳酸的人儿们啊,没办法,您们就继续难受着吧,反正我们看着小张是欢喜就成了,嘿嘿~
第三篇:原来你是这样一个人
我的钢笔刚才还夹在英语书里的,才上去批了一下《课堂作业本》回来就不见了呢?笔怎么可能自己跑到桌子底下的吧!我心中十万火急,立刻趴在地上寻找我的那支笔。我又在书包里一层一层地翻过去,可始终不见笔的踪影。忽然,我猛一抬头,发现坐在我前面的那个同学手上拿着和我的那支一样的笔。我立刻对她起了疑心,我的笔刚丢,她怎么就马上拿起了这支笔,这天下怎么会有那么巧的事情。话题作文 原来你是这样的人作文(3篇)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中考作文-高考作文-节日作文及各类中小学生作文。再说,我坐她后面,她从来没有用过这样的笔,怎么会今天突然有了呢?我心中升起一股疑团。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鼓起了极大的勇气。我声音发颤地问她:“这支笔,你在哪儿找到的?借我看一下好吗?”她强装镇定,先和我的同桌说了一会话,看我认真的样子,又转了回去,把笔好好地“摆弄”了一翻,然后才给我。然后,她又趴在桌子上,假装在找什么东西,然后对我说:“我刚才看到地上有一支和我一样的笔,可能是你掉的,要不你再找找看。”然后她又拿出一支与这支款式相同,颜色不同的自动铅笔给我看。好像在说:这支肯定是我的,我还有一支一样的呢!我想:你这是欲盖弥彰的掩饰,谁会相信你说的话啊!
我从:以后,交朋友,一定不能交这样贪小的人。丢一支笔是小事,可是能让我看清楚她是这样的一个人,也是值了!
第三篇:拉萨,原来你是这样的杂文随笔
生活不只是你内心所想象的那样,你没亲身去看过经历过你是无法知道它是否还有另一面,是不是与你内心的期望所符合。
拉萨,一直以来在我心里都是一个神圣而美丽的地方,我头脑里构造了一个非常完美的画面属于拉萨,有无比纯净的蓝天,有洁白无瑕的白云,还有独特的异域风情,我一直向往着这个神圣而美丽的地方,我觉得那是符合人间所有美好的想象。
但那只是想象,我并没有真正用自己的双脚踏上拉萨这片土地,但是我如何能写下这篇文章?原因是毕业以后我一个大学朋友选择奔赴拉萨工作,他的职业是工地上的资料员,当他亲身站上了拉萨的土地并且向我分享时,我才真正的看到了拉萨的另一面。
它不仅是高原明珠,富有魅力的城市,吸引着许多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而来,而且在拉萨还有质朴无华为了生活离家在外的人们。
以下是我的朋友的讲述,我没有任何的添加和改动,全是他去拉萨到现在的所见所想,我想分享给你,让你知道拉萨的不同,关于真实生活,关于劳作工人,关于家庭奋斗。
他告诉我:“每一个群体都有各色各样的人,一个只有十几个人的普通工人群体都充满了生活的多样性。
我喜欢在不忙的时候坐在一旁看工人们干活,他们会因为一点点莫名其妙的小事而争吵,我曾看到过因为浇筑混凝土的意见不合,两位工人都争得面红耳赤,一位工人直接捧一手的混凝土洒在另一位工人的安全帽上,我本以为事情可能会向坏的方面发展。但不曾想他们两位只是中和了一下意见,又开始了卖力的工作。
我喜欢和工人聊天,听他们对生活的抱怨,听他们在背后说班主的坏话,然而却并不担心我会打小报告,他们有时会反驳班主的工作安排,却又老实的做着班主安排的工作,我知道那是对生活的妥协。
我曾跟两位藏族兄弟学习基本的藏族语言,他们说“勇北”是日客则的方言“你好”,我猜测“勇北”的意思可能是“你好”,但也有可能是“去你的”,然而我们每天见面打招呼都在用着“勇北”,我笑着,我笑的是“你好,你好,去你的”,他也笑着,他笑着的可能是“去你的,去你的,你好”。
今天我依旧在空闲的时间坐在一旁看两位工人挥洒汗水,他们在挖一条排水沟,藏族兄弟心血来潮划了一条三八线,先挖到先休息,汉族工人说“批过场多”,藏族兄弟说了一句有着浓厚藏族口音的四川话,我没有听懂,他在哈哈哈的笑,汉族工人也笑了,我敢保证汉族工人也没有听懂,但或许他懂,我才发现我并不是他们的一员。
一会儿,藏族兄弟突然问,“阿斌,你是不是么得家”。
“对啊。木得”汉族工人回答道“你给我介绍个藏族婆娘嘛”。
然后藏族兄弟又是一段哔哔哔,我猜无非是“你太丑,太老了”,我知道,藏族兄弟也没有结婚,我问过,他也不打算结婚。
藏族兄弟对汉族工人说,你唱歌嘛,唱歌就不累了,我喜欢听藏族兄弟唱歌,声音浑厚,即使听不懂,至少我知道,那是对生活的乐观。
有的人很活泼,喜欢聊天,唱歌,有的人不爱说话,就闷头干活,偶尔听到别人说到好笑的也跟着笑笑,他们也有脾气,但是都很淳朴。
今天在工地上发现了一位特别的人,戴着一副没有边框的眼镜,穿的衬衫。我们工地只有两个人穿了衬衫,一个是我们的施工员,一个就是这位师傅,我打听了一下他是一名小工,但是我第一眼看到还以为是一名班主。
我在一旁观察了他很久,我在猜想他会不会是一名老板创业失败了过来谋生,亦或者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喜欢钻研知识成了近视眼。
不管他以前从事什么,但是我相信他有对生活的信心,他的每一铁楸都挥舞的那么铿锵有力,就像他对家庭的责任,几个人的顶梁柱;他的每一次扶泥板都做的那么细心,就像他对家庭的照顾,或许他没有细腻的心,但是他一定很爱自己的家人。
我不知道他们的生活和故事,但是我喜欢闲暇的时候想象他们的生活,他们都有自己想要保护的人,他们很爱斗嘴,他们也会吵架,他们会互相帮助,他们的人生很简单,没有那么多蝇营狗苟,因为他们很淳朴,他们有爱的人。”
到这里,就是我想要说的话了,如果没有听到他的分享,我可能一直会觉得拉萨很神圣且遥不可及,可是当他作为一名拉萨工作者时,才把拉萨更真实的一面展现给了我。
不管是远方,还是近处,都有各的美丽与心酸,你没真正踏上那片征途时,你只是单方面的想象,只有当你真正的去靠近它,才会理解到那片土地的不同。
在美丽的地方,在同一片天空下,也存在着那些劳动人民的辛勤工作的身影,也会有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生活而背井离乡的人,也会有生活的琐碎日常或者逗趣。
这些谁又真正尝过呢,只有那些正在经历的人才明白,我只是简单的感悟,生活,在哪里都会有不同的风景,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你自己去品尝,任何一个地方,当你真正踏上的那一刻,才有资格去定义它。
再会,拉萨。
第四篇:时间,原来你是这样流淌着杂文随笔
前言:许多时候,都是如此,当文字发表出去后,会突然发觉原来自己写的并不那样完美,许多时候,都是这样,当失去时,才开始追忆,过去的似乎都是美好的,时间,原来你是这样流淌着。这篇写于一七年十月份的大巴车上。
汽车驶出站,与来时一样匆匆。归家时,并没想象中的急切,我在车中写着文章。离家时,也没有想象中的感伤,我仍在车中写着。
时间在循环,一个站到另一个站,回家到离家,稚嫩到成熟,欢笑到沉默,黑发到银丝。时间在跳动,无时无刻,如影随形。
时间在旋转,改变一些人,珍藏一些人,陌生一些人,消失一些人。时间,原来你是这样流淌着。
打开门前的一扇门,小狗欢快的迎接我,小猫傲娇的看我一眼,小兔子给我一个后脑勺。家、父亲、母亲、妹妹、奶奶........一切似变了,时间使他们长大、疲惫、苍老。
一切又似没变,仍然一如既往的关切、舒适、温馨。隔绝喧嚣与浮华,回归宁静与安然,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一阵清风,一缕阳光,这是家的感觉。
当中秋遇上外公的八十大寿,自然宾客满堂,热闹非凡。看着小孩子们无所顾忌般玩闹,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笑得开怀,笑得肆无忌惮。
第一个吃完饭,到楼顶吹风,喜静的我在喧闹氛围中莫名烦躁。夜空无月,似欲飘雨,惆怅中写完一篇文章,舒服伸个懒腰,洒然一笑,不管如何,有你们在就够了。
外公问我工作如何?我笑着说“挺好”,外婆问我生活如何,我笑着说“挺好”,父母说钱不够用就在家里拿吧,我笑着说“我有”。
不知何时起,这样的回答已成习惯,酸甜苦辣自己品尝,困难挫折自己承受。曾经总骗他们说没钱了,现在开始笑着说有钱。
曾经买了东西总是把价钱往高了报,现在买了东西回家,会把价格说的很低很低。曾经受了委屈会哭着给父母说,而现在,却努力的在他们面前保持着微笑,唯恐被看出来。这是成长,亦是悲伤。
接过妹妹递来的一块月饼,双蛋黄的,曾经的最爱。掰下一半喂小狗,吃完另一半,没有找到曾经那种味道,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一旁静静放着大冰的《我不》,并未看多少,这几天仅看一些文章,听闻刘同出新书了,书名是《我在未来等你》。
老毛病,越忙的日子里看书越多,假期反而懈怠,因心不静。一直觉得,心若止水的看一本书,是对作者的尊重。
我的朋友不多,知心朋友更少,挚友寥寥。许久不见的朋友在数天内接连遇见,原来时间,并未将我们彼此吹散。
没有想象中的激动,仅是微笑寒暄,忆过往,谈现在,盼将来。一切如此自然,看着褪去青涩,已然成熟的他们,一丝怀念,一丝惆怅,人生若只如初见。静静的道别,与曾经道别。默默的祝福,对未来祝福。
虽早已明白没有人能够真正陪我走到那个终点,但面对中途走散的朋友依然会感慨伤怀。对还能聚一起的朋友们,我倍感珍惜,但时间早已改变了我们模样。
“F”在侃侃而谈,他在一年内换了五份工作,我静静的听。“W”笑着对我说,他突破了自己,在竞争激烈的销售行业中干的有声有色,我静静的听。曾经吊儿郎当的“J”咧着嘴对我讲他刚出生三个月的儿子,我静静的听。
和我从小一起玩大的邻居家小胖子回家了,曾经在小学二年级体重超过一百八的他现在变得高大健壮。和我从小一起上学的小表哥回家了,曾经不善言辞的他在生日时一个电话叫来上百好友,稳稳主导场面。
和我同班的同学兼最好的兄弟回家了,去年还与我畅谈单身至上的他带了女朋友回来,女孩很漂亮。除了天空那抹湛蓝,一切都在改变。时间,原来你是这样流淌着。
我轻轻的关上家门前的一扇门,小狗看着我,小猫看着我,小兔子看着我,家人都在看着我。将背包挂上肩头,挥手,转身,不回头。窗外风景徐徐倒退,时间滴答滴答流走。
回家时看见的那棵桃树依然屹立路旁,车辆穿行,灰尘滚滚,喧嚣与吵闹中,它依旧开着花,向阳绽放。我想,它的诗与远方,一定是回归青山绿水,宁静安然的桃花林吧。
第五篇:原来武测历史是这样的
原来武测历史是这样的!
风雨一甲子,砥砺六十载。60年来,武汉大学测绘学科经历了三个阶段。1955—1985年,这是武汉大学测绘学科艰苦创业的三十年。这一时期,武汉大学测绘学科经历了筹备、创建,到撤销、重建。虽然筚路蓝缕,但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始终在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输送测绘人才。1985—2000年,这是重建后武汉大学测绘学科改革创新,力争一流的十五年。这一时期,连续的改革创新,让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办学质量、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国际影响力得以全面提高,学科水平朝世界一流迈进。2000年至今,这是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实现“世界一流学科”的阶段。这一时期,测绘学科在武汉大学融合、改革、发展的大环境中得到更快的发展,学科水平进入世界一流行列。翻开本篇,带你回顾武汉大学测绘学科60年发展的历史变迁。艰苦创业,团结建校(1955年-1985年)
1955年—1985年,这是武汉大学测绘学科艰苦创业的三十年。从筹备、创建,到撤销、重建,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在曲折艰难中前进。虽然筚路蓝缕,武汉大学测绘学科还是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输送了一大批测绘人才,并且推动了测绘事业和测绘教育迅速发展。五校汇聚,创建武测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经济和国防建设急需测绘人才。1955年1月,在同济大学召开的“全国高等测绘教育经验交流座谈会”上,出席会议的夏坚白等人建议:集中我国已发展起来的测绘专业师资和仪器设备、图书文献,创建我国第一所民用测绘高等学校,培养民用测绘高级技术人才,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需要。1955年6月,国务院决定由高等教育部集全国高教测绘专业人力物力,创建我国第一所民用测绘大学——武汉测量制图学院(以下简称武测):将同济大学、天津大学、青岛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南京工学院测量专业集中,汇集大部分测绘专家和师资,统一调拨测绘教学科研设备,并以青岛工学院基础课、基础技术课、公共必修课师资和行政干部为基础,成立武测。武测的成立,标志着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创建的开始。1956年9月1日,武测走完建校第一步,按期正式开学;简朴的大门上,悬挂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亲笔题写的校名。1956年10月28日,武测举行了建校典礼。武测设置3个系4个专业,学制五年。3个系为航空摄影测量与制图系、天文大地测量系、工程测量系。4个专业是航空摄影测量、天文大地测量、工程测量、制图学。多项措施并举,办学成果显著建校之初,为了将学院办得不仅在中国有名气,而且在世界上有名气,武测采取了多项措施,提高办学质量。首先,稳定教学秩序,恢复和提高教学质量。从1957年整风运动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艰苦探索和曲折前进的时期。在这种形势下,武测尽力稳定教学科研秩序,争取测绘学科的新进展。在复杂环境下武测坚持民主办学扩大专业门类:1957年6月经高等教育部批准创办测绘学科成人高等教育设立函授部;1957年8月根据航测与制图系主任王之卓建议,将航测与制图系分成为航空摄影测量系与制图学系,报请高等教育部审批。8月28日,高等教育部批复同意,武测制图学系诞生;1958年4月2日通过了武测的“光、机、电测发展方向”,即要“掌握物理测距、雷达航测、电子计算机及其应用等技术”;1958年9月,夏坚白与院党委密切合作、共同争取高等教育部同意武测增设测量仪器制造系,任命测量仪器专家纪增觉教授为该系首任系主任,当年即招收该专业本科新生59名;同年7月学校增设工程测量专修科,还成立了中技科(后改称中专部),设航空摄影测量和制图两个专业。同时,夏坚白选派青年教师到中国科学院学习电子计算机制造与使用,为开设计算机专业作准备。正因为早有准备,当1959年12月全国高等院校科研工作会议精神传下来时,武测即顺利地设立了无线电技术和计算技术两个专业,1960年又增设了计算数学专业。此时,武测已开展成人教育,还招有副博士研究生和在青年教师中的在职研究生,呈现以本科教育为中心,多层次的办学雏形。其次,注重基础与实践环节。武测强调测绘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特别关注教学实习。相继在湖北武昌县山坡、土地堂、湖北崇阳县建立了3个教学实习场地,占地面积100亩,布设300多平方米三角控制网点,可供400余学生实习。第三,坚持全面发展,因材施教,主张最好的教师到教学第一线。首任院长夏坚白虽身兼要职,社会工作诸多,仍长期担任本科生大地天文学课程,当研究生的导师。在他带头下,著名一级教授陈永龄、王之卓、叶雪安,二级教授李庆海,三级教授顾葆康、崔希璋、周江文、纪增觉、陈健、黄继渼、郑昌时、马文元等都坚持上课。第四,狠抓教师队伍、教材、实验室三大基本建设。建校伊始即制订“关于培养、提高师资的方案”,方法是老带青、请进来、派出去,青年教师制订个人进修计划,吸收新理论、新技术。在教材建设中,夏坚白主持编著出版了《大地天文学》(上下册),是我国这一领域内第一部重要文献;陈永龄、叶雪安合编《大地测量学》专著,共分上、下两卷,成为新中国一部理论严谨、内容完整、阐述全面、切合实际需要的大地测量教科书;王之卓根据我国航测理论与生产实际,结合自己科研与教学的经验,重新主编了《航空摄影测量学》一书(上下册),成为我国高校航测教科书……1956年至1965年间,武测教师编著、翻译出版教科书、教学参考书60多种。实验室是科学研究、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武测坚持向中国科学院、清华、北大看齐,高标准建设实验室;经不懈努力,1956—1966年仪器设备总值增长了4.8倍,其中一批争取进口测绘仪器长期发挥重要作用。夏坚白要求教师都下实验室操作维护仪器,并亲自这么做。他主张不花钱收集生产单位报废仪器供学生观看、拆卸。第五,努力向科学进军。夏坚白对天文方位角精度的提高、全能经纬仪T4的检验与应用、大地天文学等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研究。陈永龄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立法性大地测量技术法规,改变了我国过去大地测量完全按照苏联细则规范进行作业的状况,按这个法式规定实施的布网方案,使我国天文大地网适应了国家建设30年的需要,一开始就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王之卓发现苏联用于山区“瓦洛夫公式”之不足,重新推演提出了精度大大优于“瓦洛夫公式”的新解算公式,曾被称之为“王之卓公式”;他关于空中三角测量的理论,奠定了中国航测发展的基础;在中国第一个导出“利用电子计算机解算空中三角测量的基本公式”,为中国航测使用电子计算机开辟了道路。第六,尽力争取,对外交流。武测筹建初期,夏坚白就一所测绘高等院校应设置哪些专业、各专业应设哪些教研组、每个教研组应设什么实验室、各个实验室应当如何建立等问题,反复征询苏联大地测量学家阿格罗斯金教授、航测专家伊里英斯基教授的意见。1956—1960年,武测先后聘请苏联专家到校工作。1956—1966年,先后派出了10人出席了9次国际会议,与10个国家取得了学术联系,接待外国科技教育界人士来访16人次,培养了亚非留学生114名。撤销重建,重振办学1969年11月10日,集全国民用高等测绘专业人力物力而创建、经过十年艰辛创业、在国际测绘学科界已显优势、全国唯一培养民用高级测绘人才的武汉测绘学院,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撤销。事后,广大有识之士纷纷呼吁重建国家测绘机构和武测,原武测院长夏坚白就是其中突出代表。1972年春,在湖北省委召开的高级知识分子座谈会上,他慷慨陈词呼吁恢复武测,恢复国家测绘总局和测绘研究机构。会后他又写信呈周恩来总理,建议“恢复武汉测绘学院、测绘科学研究所、国家测绘总局”。1973年3月6日,周恩来总理作了调整测绘部门体制问题的批示。5月23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发布《关于调整测绘部门体制的通知》,重建国家测绘总局、测绘科学研究所、武汉测绘学院。1974年10月,武测招收首批工农兵学员329人。重建后的武测,主攻教学科研。1981—1983年,由武测单独或与外校合作举办培训高校师资的特种班7个,培养物理、数学、力学、无线电技术、计算技术、政治教师共143人。举办了中青年教工外语学习班,聘请外籍教师任教。至1985年初,武测已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梯队,在教学科研中发扬出团队精神。同时,武测的科学研究揭新篇。一是研制“全数字化自动测图系统”在世界领先。二是深入开展激光应用课题和精密工程测量的研究,填补了我国激光应用技术的多项空白。三是紧跟时代步伐,开展现代大地测量学的研究:1984年8月,应国际大地测量协会邀请,宁津生发表了《根据最小二乘配置求相对大地水准面高》,在我国较早坝体水将最小二乘配置方法应用于重力计算,为我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实践依据。四是创造粗差定位验后方差选权迭代法——“李德仁方法”:1982年李德仁根据最小二乘法中可以根据平差结果验后方差分量估计的原理,导出了一种进行粗差定位的新方法——选权迭代法,受到国际测量学界一致好评,“李德仁方法”传遍国际测量界……此外,武测同国际测绘界、教育界进行了日益广泛的学术与教育交流,不断获得新的信息,促进了教学与科研,扩大了影响,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在与世界同行交流的同时,也为武测引进人才讲学、派出人员留学进修、进行国际技术与教育合作、参加国际学术组织活动开辟了广阔的渠道。改革创新,力争一流(1985年-2000年)时间走到1985年—2000年,再度崛起的武汉大学测绘学科,一方面根据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对传统的测绘学科进行了全面的更新改造;另一方面根据社会需要,积极拓宽学校的服务领域,及时创办了一些新型应用性专业,逐步形成了以测绘学科为主干、多学科相互依托、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连续的改革创新举措,学科办学质量、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得以全面提高,其在国际测量学界的地位与影响日益增强,学科水平朝世界一流行列迈进。院系设置变更,优化学科结构由于学科发展的需要,1985年,经国家测绘局批准,已经更名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航空摄影测量系更名为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系,电子测绘仪器系更名为计算机与无线电工程系;1988年,成立印刷工程系;1993年12月,原工程测量系与大地测量系合并组建了地球科学与测量工程学院;1995年4月,学校成立遥感信息工程学院;1996年4月,将遥感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合并,组建信息工程学院,将国土信息与地图科学系和地测学院的土地管理专业合并,组建土地科学学院;同年10月,成立印刷工程学院。同时,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世界测绘科技的发展, 1985年,学校就提出了“以测绘学科为主干,多学科相互依托,协调发展”的发展思路。加大了优化学科结构,加强专业改造与专业建设的力度。一方面,积极吸收国际测绘及相关领域的高新技术,大力开展传统学科更新改造,传统测绘学科与遥感、计算机、空间技术等现代高科技交叉融合,呈现出勃勃生机。同时,通过交叉渗透,优势学科带动一批相关学科方向的快速发展。此外,面向社会需求建设一批新专业。1985—1998年,经教育部和国家测绘局批准,学校先后增设了计算机及应用、工业与民用建筑、计算机软件、机械设计与制造、土地管理与地籍测量、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信息工程、城镇建设、土地管理等15个学科(专业)。通过多年改造传统学科专业,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建设了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专业,彻底改变了原有的学科单
一、服务面狭窄的办学局面,逐步形成了以测绘学科为主干、多学科相互依托,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多渠道打造人才培养平台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通过国家投资、世行贷款和国际合作等渠道,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重点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人才培养基地,为学校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争取外资贷款建设项目。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接受世界银行贷款,由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具有突出的学科优势和鲜明的学科特色很快被教育部被列入外资贷款建设院校行列。其中,1987年学校通过一标购置到校设备303.32万美元,包括西门子7570-C计算机系统、高分辨率EIKONIX CCD摄影系统、大幅面Gentian数字化仪、快速图像输出GCR系统、大幅面绘图桌Calcomp、Geovision测绘软件、解析测图仪和解析正射投影系统等,这些设备的引进,极大地改善了校计算中心、航测系遥感图像处理实验室、数字摄影测量实验室的教学科研条件。第二,中荷于1988年合作建立了“城乡测量、规划与管理教育中心”。该中心是一个长期培养具有研究生水平、掌握区域和居民居住地规划和管理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的基地,促进了相关学科快速持续发展。这是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与荷兰国际航天测量与地学学院之间教育科技合作的硕果,在全国堪称典范。第三,建立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984年,国家决定由国家计委牵头在全国建立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家测绘局的支持下,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实验室于1989年获批建设,也是我国测绘学科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并被确定为7个世行贷款示范实验室之一。1995年4月19日,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验收,并正式冠以“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名称。第四,建立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98年1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测量学家刘经南任中心法人和技术负责人。中心瞄准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与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需求,充分利用在卫星导航相关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对外交流等方面的优势,研究与跟踪国际卫星导航系统、终端及应用服务等方面的前沿关键技术,发展形成我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应用方面实验与开发的重要基地。第五,建立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经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和国家测绘局联合批准,1991年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正式成立,鄂栋臣教授任首任中心主任。该中心是极地测绘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机构。跻身“211工程”,步入国家重点建设行列1995年11月,国务院批准启动211工程。根据国家“211工程”的建设目标和任务,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结合学科优势特色,全面动员、认真充分准备,组织对建设项目深入论证,形成了九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996年9月25-27日,武汉测绘科技大学通过进入“211工程”的部门预审。随后1997年12月25—26日,国家测绘局组织以殷鸿福院士为组长10位专家一致同意武汉测绘科技大学“211工程”项目通过立项审核。1998年3月,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向国家测绘局发出《关于申请立项实施“211工程”建设项目的请示》,国家测绘局经研究后,向国家计委和国家“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申请项目正式立项建设,获国家计委批准,标志着武汉测绘科技大学“211工程”“九五”建设项目正式启动。深化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成果显著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十分重视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地位,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坚持深化教学改革,大胆调整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强化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为了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强的高层次人才,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把课程建设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学校对相关学科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式进行了改革。统一了测绘工程5个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要求这5个专业方向在课程设置上至少有3年的打通,在统一必修课的基础上,各专业方向按不同的培养要求确定限选课和实践环节的设置,以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能力和社会适应力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学校更新优化教学内容,重组了课程体系,明确了课程建设的重点。1985年国家教委开始试点开展课程评估和评选一类课程,武汉测绘科技大学首先对大学物理、物理实验、高等教学等课程的评估进行试点,逐步推广,1988年确定了各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制订了“本科主干课程建设规范”;按照国家教委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价指标》的要求,确定了12门主要基础课程等,这些改革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十分明显作用。拓展服务,科学研究成果丰硕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组织力量在测绘学科前沿学术领域:全数字化摄影测量、遥感影像信息处理、空间信息系统、空间定位技术、3S集成技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地球重力场模型、地理信息系统(GIS)基础软件和应用技术、“3S”集成的理论与应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等方面持续开展系统性的研究,形成了一批处于国内一流水平,并跻身国际先进行列的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普遍关注和充分肯定。“八五”期间,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承担各类科研项目650项,取得研究成果440项,其中45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2项处于国内领先水平,119项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九五”期间,测绘科大承担各类科研项目600多项,先后有4项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45项获省部级奖励。加强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改革开放以来,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依托主干学科优势,积极扩大对外学术和科技交流,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荷兰、奥地利、俄罗斯、新西兰及我国香港、台湾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术机构建立了联系;与海外22所院校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学校先后派遣1200多人次出国讲学、合作科研、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及进修学习;邀请国外专家、学者3000人次来校访问、讲学等。对外交往与学术交流,不仅扩大了师生的眼界,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还使学校能够及时掌握了国际学术前沿的动态和发展趋势,为主干学科各个领域跟踪国际前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跨越新世纪,站在新起点(2000年至今)
对所有武测人来说,2000年是个特殊的日子。2000年7月28日,教育部和湖北省政府颁布《关于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的实施意见》,四校合并后,新武汉大学为教育部直属高校,由教育部与湖北省共建共管。2000年8月2日,新武汉大学正式挂牌成立;教育部将新四强合一的新武大定位在建成“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上。新武汉大学首先通过学科重组与整合,进一步突出“211工程”建设测绘学科的特色与优势,投入5000余万元专款,重点支持摄影测量与遥感、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地图制图学和地理信息工程3个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城市规划与设计、光学与电子信息工程、印刷工程3个学科,也得到了不同程度投入;有力保证了原测绘科大“211工程”建设目标的如期完成,奠定上述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四校强强联合,真正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测绘学科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武汉地球空间信息Ⅰ类平台建设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工程”正式启动建设。“985工程”一期建设率先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开始实施。2004年,根据《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财政部印发《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启动了“985工程”二期建设。新武汉大学迎来了“985工程”二期建设的机遇。经论证研究,学校决定利用“985”二期建设经费,支持测绘学科建设国家一类科技创新平台——“武汉地球空间信息Ⅰ类平台”。该平台建设总经费为2.2亿元。地球空间信息I类平台的建设主要面向“第二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三大国家重大需求,基于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学两个一级学科的已有建设基础,集合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等已有国家重点学科优势,同时结合地球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相关学科技术,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使测绘学科逐步发展整合成为具有较强国际学术竞争力的地球空间信息学科。其主要依托平台包括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地理信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数字制图与国土信息应用工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极大地提高了测绘及相关学科科学研究实验条件,促进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更好开展,进一步提升了学科整体实力。地球空间信息国家实验室申报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开始着手武汉地球空间信息Ⅰ类平台建设之时,赶上国家科技部推动实施国家实验室建设计划。武汉大学测绘学科积极响应国家需求,牵头提出了申请筹建地球空间信息国家实验室的申报报告。地球空间信息国家实验室拟以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4个相关的国家重点学科为核心,联合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单位组建,并涵盖了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中心和2个国家“863”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得到教育部、湖北省和市政府的支持。武汉地球空间信息国家实验室拟从地球时空基准、空间信息网络、地球空间环境探测、遥感对地观测、卫星导航定位以及地球空间信息服务等六个方向开展系统性研究,建立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理论框架,形成我国完整的天、空、地一体化地球空间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分发与服务的技术体系,推进地球空间信息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应用及产业发展。2004年11月10日,国家科技部专家组就申请筹建武汉地球空间信息国家实验室工作来武汉大学进行了实地考察,对筹建工作给予了积极评价和充分肯定。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国家科技部未能如期实施国家实验室建设计划,但武汉大学测绘学科推进力量整合的步伐没有停止,这为之后的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组建2012年5月7日国家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召开工作会议,正式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就是“2011计划”。2013年,武汉大学测绘学科代表牵头单位武汉大学,携手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相关机构,按照“平台共建、人才汇聚、资源共享、研究协作”的原则,构建了3+1+X(三家协同高校、一家协同企业、X家协作单位)的协同创新模式,面向科学前沿重大需求,突破校内视野,整合共享优势资源,建成地球空间信息科学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于2014年正式通过教育部认定,目前已受到教育部两期共6000万元经费支持。中心下设七大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设置1名首席科学家和1-6个创新研究团队:武汉大学负责遥感对地观测、卫星导航定位、地球时空基准和空间信息服务等测绘学科方向,清华大学负责空间通信方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负责空间网络方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牵头负责空天信息获取方向。七大研究方向根据重大任务需求的特点,按照前沿研究团队、重大项目团队、技术研发团队三大类分别组建创新团队。其中,前沿研究团队根据科学前沿发展和国家急需,中心自主组建研究团队,针对本领域产业发展的重大共性前沿问题开展研究;重大项目团队将符合中心发展方向的国家重大项目科研团队,纳入中心管理,支撑国家本领域重大项目研究;技术研发团队直接面向企业需求,由企业出资,依托中心聘用组建研发团队,面向行业、企业产品研发需求,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中心在三所优势高校、一个产业优势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辐射,汇聚国家卫星测绘应用中心、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中航工业、武大吉奥等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和单位,努力建成为国际领先的地球空间信息领域基础研究平台、行业共性技术创新基地、高新技术成果辐射基地和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有力促进我国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发展,实现强军、富国、利民的目标。“双一流”建设计划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方案规定自2016年起针对大学以及学科建设明确提出了“双一流”的任务要求,并分三个阶段制定了时间表,其中将“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最终目标节点定于本世纪中叶。这预示着,未来三十余年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由此有了新的蓝图。武汉大学测绘学科作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特质的学科,得到了国家“双一流”建设经费的支持。按照国家关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将分三步走的计划要求——“第一步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武汉大学测绘学科责无旁贷肩负着到达“世界一流学科前列”的重任,同时对武汉大学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做出应有贡献。武汉大学测绘学科作为我国乃至全球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全、教育层次和办学体系最为完整的测绘类学科,正在以其特色和优势,创造辉煌,影响并将引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