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飘》中斯佳丽的性格特征解读(范文模版)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新闻英语标题的特点和翻译
试论《最蓝的眼睛》中黑人理想家庭的破灭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小说中的英雄式人物的刻画
On Analysis of Jonathan Swift’s Satiric Arts in Gulliver’s Travels 论英语新闻中的模糊语言
当爱遇见不爱——浅析《马可百万》中的三对情爱关系 中美体育报道的比较
从《马丁•伊登》分析杰克•伦敦的“超人”思想 功能对等理论在新闻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男权社会女性意识的觉醒——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文学研究 A Study of the Causes of Tess's Tragedy An Analysis of the Family Membership In Death of a Salesman A Study on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Legal Films 英语新闻中批评性语篇的对比分析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Food Cultures 从“看上去很美”和“Little Miss Sunshine”两部影片浅析中美儿童教育观念的差异 对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现状及激发策略的调查分析—以屏边高级中学为例 伊恩•麦克尤恩作品《赎罪》中的成长主题探析 温和的反叛者——论《小妇人》中的女性群像
澳大利亚传记文学中的土著文化:以《我的位置》为例 《嘉莉妹妹》中嘉莉的女性主义形象分析 达尔文主义视角下的《卡斯特桥市长》
The Analysis of Teacher Images in English Films And Their Impacts on Young Teachers 《洛丽塔》的悲剧分析 苔丝形象浅析
从目的论的角度谈商标翻译的原则及技巧 母语正迁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女性主义的觉醒:论凯特•肖班的《觉醒》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Christianity 从主角与配角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老人与海》中的生存主题 旅游翻译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
“美国梦”的幻灭——论《人与鼠》的社会悲剧 商务英语交流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 商业英语广告的劝说功能与修辞分析
哥伦布和郑和航海的对比研究——两次航海所反映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论中美两国的现代中年女性观念之差——以美剧《欲望都市》为例 论汉英诗歌翻译中对“真”和“美”的追求 修辞学角度下的女性商品广告的语言分析 《喧嚣与骚动》的创作技巧研究
A Study of Chinglish as Found in Students’ Writings
On the Effects of Reading Aloud in English Learn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浅析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在求职面试中的应用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旅游宣传品的翻译
中西文化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 关于初中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分析
文化语境下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运用 从中美商务谈判语言看中美文化差异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
灵魂救赎者—《七个尖角阁的老宅》中菲比的人物分析 翻译中的性别--《简•爱》几个中译本的女性主义解读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Law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China 精神之光——《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的人性解析
从《到灯塔去》中莉丽•布里斯科的性格发展看维吉妮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分析
“生活大爆炸”中美式幽默的翻译方法研究 中美之间宴请礼貌原则的差异以及其产生原因 八十年代以来汉语中英语外来语及翻译 浅析中西习俗文化“冲突”
爱伦•坡的《乌鸦》中的浪漫主义分析
A Paralysed Wilderness—The Appreciation and Analysis of Symbols in Araby 浅析汉英翻译中中式英语的现象
路易斯——现实世界在非现实世界的投影——解读《夜访吸血鬼》的现代性 西方吸血鬼与中国鬼的文学形象比较 中国时政新词翻译探析
《永别了,武器》的存在主义解读 关联理论视角下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解读 英语商业广告中幽默的语用分析 李清照词英译研究
《撞车》中美国多元文化主义的分析
Study on Dietetic Cultures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 浅论英文原声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我的安东尼娅》中女性人物形象的生态女性主义分析 比较《基督山伯爵》和《连城诀》复仇的异同
Study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A Study of Pragmatic Functions of Fuzzy Language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家有儿女”VS“成长的烦恼”——对比研究中西方家庭教育 从认知的角度看委婉语中隐喻的理解
海明威文学作品中青年和老年人物关系对比探究 对《野性的呼唤》中的狗——巴克的分析研究 追求“美与真”: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玫瑰意象研究 《嘉莉妹妹》中主要人物的无尽欲望 《欲望都市》四位女主角的爱情观分析 中英死亡委婉语翻译的跨文化研究
The Loss and Gai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论价值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从叶芝的作品分析其精神世界的转变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从文化差异角度谈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言技巧 88 侦探小说的发展
从英汉颜色词的内涵看其翻译
谈成长中的大卫•科波菲尔的情感波折
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的性格特征 92 对话中语用意义的理论视角
电影《木兰》中的动物形象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
Comparison of Chinese Lunar New Year and Western Christmas Da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ays of Celebrations 95 An Archetypal Study of J.D.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96 CET-和IELTS阅读培训课对比研究 97 《生活大爆炸》言语幽默语用分析
英语中源于希腊罗马神话主要神祇姓名词汇的认知探索 99 幻灭的美国梦:《夜色温柔》的象征意义解读 100 《灿烂千阳》中女性人物的忍耐,斗争和重生 101 从容•重生—解读《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人物心态 102 商务合同中短语的翻译技巧
当诗意邂逅商业---解读中英诗型广告意境之美
On Michael Moore's Fahrenheit / From the Rhetoric Perspective 105 汉英植物隐喻对比研究
论《瓦尔登湖》的生态伦理意蕴 107 从关联理论看科技英语的翻译
从“绝望的主妇”看现代女性主义的困惑
女性主义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情态意义解读 110 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消除语言歧视的策略 111 中餐菜名的英译与饮食文化传播
母语文化对译者风格的影响-以<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为例 113 论《呼啸山庄》中两代人之间不同的爱情观 114 论中西教育观的差异 115 英语成语跨文化翻译策略 116 论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汉译 117 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词汇差异
浅论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翻译策略的影响 119 An Eco-Critical Approach to Moby Dick 120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 121 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功能及运用 122 林肯话语中幽默特征的分析 123 中西方服饰文化对比研究 124 艾米莉•狄金森的死亡观研究 125 “词块”理论及应用前景探微 126 探析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主题 127 中英征婚广告对比分析研究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Animal Idiom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129 爱玛人物形象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美国丽人》中折射出的父母对青少年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131 浅析D.H.劳伦斯的作品《儿子与情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132 A Survey of the Manifestations of “Babel” in the Movie Babel 133 《老人与海》中马洛林形象的不可或缺性 134 英汉产品简介的对比分析 135 《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爱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汉语公示语的英译 137 浅谈《简•爱》的女性意识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性格分析
美国电影与文化霸权—以好莱坞大片《阿凡达》为例 140 中西俚语中动物意象的对比分析
言语行为理论与英文电影幽默语的翻译
相同之爱,不同诠释——从美剧《吉尔莫女孩》看东西方母女关系之异同 143 Golding’s Perception of Human Nature Viewed from Lord of the Flies 144 悖论式的唯美主义--论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的画像》 145 论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146 从三美原则看中国古诗词中酒意象的英译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的翻译 148 从麦当劳看美国快餐文化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aboo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150 日常生活中手势语的应用
151 协商课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152 论《德伯家苔丝》中安吉尔行为的合理性
153 The Analysis of the Representative Images in The Waste Land 154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from a German Functionalist Approach 155 亚哈与桑提亚哥人物的对比研究 156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157 On the Dramatic Conflicts Contributing to Eliza Doolittle’s Pursuit of Self-identity in Pygmalion 158 论广告定位中的文化冲突及对策 159 家乐福定价策略研究
160 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英婚姻习俗的对比研究 161 浅析尤金•奥尼尔三部剧作中的女性形象 162 美国俚语中所折射出的美国亚文化现象 163 试析《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美国梦
164 从美学角度浅析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首》——“意音形”三美论 165 从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谈英语隐喻的汉译 166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 167 爱伦坡侦探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方法 168 从文学作品中透析东西方女性异化现象 169 论文化对词语内涵意义的影响
170 从功能理论角度分析电影《点球成金》字幕翻译 171 Pragmatic Empathy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72 论《永别了,武器》中战争对人物的影响
173 跨文化交际中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冲突及解决办法
174 On Sister Carrie’s Broken American Drea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175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中安娜的政治困惑分析 176 《野草在歌唱》中野草的象征寓意解读
177 工业化进程下人的主体性的追问——梭罗的《瓦尔登湖》 178 浅析《墓园挽歌》中意象的变化
179 管窥世纪年代以前的朴素社会语言学思想
180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the Wedding Custom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181 “美国梦”的破灭——《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 182 Principl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Legal English 183 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184 论中文电视栏目名称的英语翻译 185 西方文学中撒旦形象的形成与发展 186 华兹华斯与阮籍诗作思想对比研究
187 浅谈古希腊罗马神话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前四部)的影响 188 试析《旅游巴士》中的犹太文化内涵 189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
190 从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看美国对中国意识观念的转变 191 解读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意识 192 苔丝悲剧中乌托邦情结的探析
193 意象手法在《永别了,武器》中的使用
194 《小妇人》中的家庭教育及它对现代家庭教育的意义 195 《吉姆老爷》中吉姆的性格分析
196 从对等功能理论看《卡斯特桥市长》中的比喻修辞 197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象征主义的研究
198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 in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 199 英汉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异同分析 200 《飘》中斯佳丽的性格特征解读
第二篇:飘读后感:斯佳丽的爱情悲剧 范文
梦中兰儿
谈生活,没有风花雪月;谈人生,没有壮志凌云!前段时间我曾分享过几篇有关《飘》的读后感,在此基础上我写了一篇论文《性格倒致的爱情悲剧——浅谈斯佳丽与阿希礼及巴特勒的爱情》,我的两位老师给的评语是:1.文章是小说情节介绍,而不是评论;2.斯佳丽的爱情悲剧并非性格所致,论文理据不充分;而我的一个网友意见则是:我没能在论文上体现这本书的精华所在——人物的象征意义,美国精神与美国文化,飘读后感:斯佳丽的爱情悲剧,读后感《飘读后感:斯佳丽的爱情悲剧》。
之所以提起上面这些关于我的论文的评论,是因为,通过他们,我清楚地看到了自己论文的缺点——论文在泛泛而谈,没有主旨,或者说,我的论文的论证,论据,论点都不够清晰。
也许,我的论文选题一开始便已离开论文范畴,这是我之前没有想到了,因为,之所以会有爱情悲剧,它一定与人物的生活,思想,行为环境等等分不开,而人的生活,思想,行为,环境,我很难通过论证方式将之呈现,这就是我的论文失败之处。
通过小说,不难看出,斯佳丽的性格形成与她当时的生活环境分不开,战前的她虽目空一切,但那会的她是单纯的,是战争磨去了她的单纯,让她思想变得复杂,只因为她要自强不息,要活下去,所以才会有战后的她为赚钱的不择手段。
战争是个溶炉,它揉合了斯佳丽的性格中的重重矛盾,使错综复杂的性情在她身上得已并立。而所有这些矛盾的揉合促使她背离曾经紧守的道德信仰,并直接导致她与两位男主角的爱情悲剧。
从目空一切的单纯到自强不息再到不择手段,这是一个沉痛的心里历程,也是她的成长过程,这种夹杂着血,泪,痛的成长过程是错综复杂性格形成的必然。
因为自我,绅士风度的吸引让她放不下阿希礼。
因为自强,金钱万能的诱惑让她离不开巴特勒。
一边放不下,一边离不开,直至失去了自己爱的人与爱自己的人才梦醒,这就是斯佳丽的爱情悲剧。
第三篇:论《飘》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论《飘》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摘要]《飘》中女主人公斯佳丽是一个优秀的女性,是最具有女性魅力的女性,她身上有着那个时代女性的优点:活泼、可爱、善良、果敢;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划时代性,以及独特性。同时,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子,还具有难能可贵的反叛性格。追求自由、幸福、理想形成了她的多重性格特征。[关键词]《飘》;斯佳丽;性格特征;多重性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唯一一部小说。它主要是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刻画了女主人公斯佳丽这么一个鲜明的人物性格。斯佳丽是一个庄园主的女儿,她身上具有母亲艾伦的沿海地区法国贵族后裔的优雅,也有父亲杰拉尔德的那种肤色红润的爱尔兰人的粗野。《飘》通篇主要是以斯佳丽的三次婚姻为发展线索:第一次结婚是一时的冲动报复,当她在“烤肉野宴”上向她所爱的艾希礼表白遭到拒绝后,她以报复的心态嫁给了不爱男孩,让自己成了年轻的寡妇。第二次结婚是为了一家人的生存,她抢走了妹妹的心上人肯尼迪,但她从未爱过他,只是觊觎着他帐房里的帐簿,最终为了斯佳丽差点遭受的侮辱去报复一个穷白人而被人击毙,不幸枉死,斯佳丽再次成为了寡妇,且是一个有钱的寡妇。最后一次是嫁给了对自己“一见钟情”的且一直深爱自己的巨豪瑞德·巴特勒,可是,她的内心深处始终让自己的塑造的完美形象者艾希礼占据着,在枚兰妮(艾希礼的妻子)未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情况下,扑向了艾希礼的怀抱里,全然不顾在一旁的自己的丈夫瑞德·巴特勒的感受。此刻,巴特勒一直深爱着她的那颗心被她伤害到了极限,于是,他选择了离开。等她明白过来时,她才发现,原来自己爱的人不是艾希礼而是巴特勒的时候,却发现偌大的房子里只剩下她一个人,于是,坚强的她面对着远方说了句: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这一过程中,深刻地体现了斯佳丽的性格特征,表现出了一个魅力女性所具有的优点和缺点,但更多的是“瑕不掩瑜”,亮点还是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一 虚荣
斯佳丽是虚荣的,这个词在她身上应该是个贬义词,可是斯佳丽的虚荣似乎格外的可爱。在她身上,虚荣心似乎也变成了褒义词。体现她虚荣的可以从以下几点看出:一,她为了塔拉庄园,把母亲的唯一遗物——窗帘,做成了漂亮衣服,她憧憬着穿上新衣服的样子时,她的虚荣心使她成了一个看起来不孝的女儿,但她的这种“虚荣心”是当时拯救全家的唯一出路,因为她要穿得漂漂亮亮的去求自己最恨的男人——瑞德·巴特勒,向他借钱拯救塔拉庄园和维持全家的生活。二,她为了勾引自己妹妹的情人,动用了“只有婊子才用这玩意儿”的方式——买香水和胭脂。但这似乎也不是贬义词,而是褒义的,因为她是在全家都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不得不去勾引妹妹的情人的。也许最能体现她的本性的还是在亚特兰大的一次义卖会上,“她如饥似渴的看着那飘动的衣裙„„胸脯袒露,鲜花诱人”,于是她内心深处想着“我穿上那身衣服该有多漂亮啊”!这的确是虚荣,因为当时的她已经是一个不允许的参加任何的聚会,不允许抛头露面寡妇。但作为医院的义工的她可以在旁边看着,可是她的心不仅仅是“看着”这两个字就能满足的,她多希望她自己可以穿着漂亮的衣服在舞池里尽情的跳舞。当瑞德·巴特勒看透她的相思,选择要出高价买得与她跳舞时,“她骨碌地跳起来,心头怦怦的猛跳,跳得她都怕自己站不住了。”可是她全然不顾世俗的约束,因为这样一来
④“她又成了全场注意的中心,二来,又成了在场最吃香的姑娘”。
二 残忍
虚荣是斯佳丽的外在表现,而内在的则是残忍的。她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宣泄自己的不满,比如想要得到自己追求的东西,不管什么手段她都可以使用,包括以自己的亲人作为跳板。她凭借着自己的美貌和高超的手段,为了满足自己的宣泄情绪,从印第亚手里抢走斯亚特,可她并不要他;她为了报复艾希礼,不惜牺牲自己的幸福抢在艾希礼结婚之前嫁给了自己不爱的男人查尔斯,她这不仅是报复了艾希礼,同时也伤害了另一个女子霍妮;仅仅因为她认为霍妮是一个傲慢的女孩,所以她抢走了霍妮的查尔斯,让霍妮再也找不到一个情人,让大家都笑霍妮;于此同时还伤了斯图特和布伦特兄弟俩爱她的心;这都是为了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此外,为了利益,她还抢走了自己亲妹妹的情人——肯尼迪先生。逼得自己的妹妹去修道院做了修女。这都体现了一个只有十六岁的女孩子的残忍的心。她为了得到肯尼迪,天天夜里在房间里踱来踱去,咬牙切齿的埋怨他对她的暗示和鼓励的反应迟钝,还默默祈祷着在这个节骨眼上妹妹千万不能有信给肯尼迪,要不然自己的计划就成了泡影了。可是,当她得到肯尼迪之后,当肯尼迪染上流行性感冒不得不躺在床上的时候,她却一直在想着要急着去查看他的帐簿,快马加鞭的去追回肯尼迪借给那些穷人的债务。她完全忘却了以前自己带着枚兰妮回到塔拉庄园的那无助的情形以及那种渴望得到别人帮助的心情。这无不体现出斯佳丽残忍的一面。
三 善良
斯佳丽是残忍的,但也有善良的一面。首先,在不得与自己爱的艾希礼结为连理的时候,她对艾希礼的并不存在仇恨,在北军就要攻占亚特兰大的时候,在别人都去逃命的时候,她没有把要临产的枚兰妮丢下,到处去为她找医生。当她得知枚兰妮难产却有没有医生而自己有不懂得如何接生的时候,她沉着冷静的回想起自己母亲生前替她接生的情景,果断的替枚兰妮接生了。
四 自信和美丽
斯佳丽是美丽的也是自信的。因为她不想穷一辈子,她不是那种只想着干坐着,耐心等待奇迹的来帮助她的人。她觉得她应该闯进生活中去,努力取得她能取得的一切。她相信,她会像当年她的父亲一样:两手空空,后来凭着自己的努力获得塔拉庄园辽阔的土地。她相信她父亲能办到的,她就能办到。这是她自信的一面。同时,她也是美丽的。她知道怎么微笑才能跃然的露出两个酒窝,怎么用内八字的步子能使宽摆的裙子款款摆摆令人神魂颠倒,怎么抬眼看男人的脸,在马上垂下眼帘,睫毛急忙眨巴几下,才能显出怦然心动的神情,尤其是她学会了在男人面前装出一副天真可爱的娃娃脸,掩盖掉狡黠的机智。凭此,她把斯图特和布伦特兄弟俩耍得团团转,让查尔斯激动得几乎结结巴巴,让高傲得不可一世的瑞德·巴特勒对她一见钟情。美丽和自信是女子不得兼得鱼与熊掌,可是斯佳丽却把这两者双双收入馕中。
五 反叛
斯佳丽身上的确是有一定的缺点,但是优点毕竟比这些缺点要耀眼的多。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反叛性格。主要体现在行为上:斯佳丽从小就表现出与从不同的性格特征,她不愿意跟自己两个娴静的妹妹玩,也不愿跟素有教养的韦尔克斯家的姐妹玩,偏偏要跟庄园的黑孩子和邻居的男孩子玩。她跟任何男孩子一样,会爬树,会扔石头。尽管黑妈妈和艾伦(斯佳丽)的母亲尽量把淑女应该知道的事都教了她“你应当放温柔一些,宝贝儿,放文静些”,经常吩咐她“男人在讲话,你千万不要插嘴„”“做小姐的应该眼睛朝下说‘好吧,先生,我一定照办’”等等。可是她却秉承了爱尔兰父亲那种容易冲动的热情。在当时的美国,女孩子在出席舞会之前先在家里吃饱了,等到出席舞会的时候就吃得很少,以显示自己吃得少有修养。可是斯佳丽当黑妈妈把食物拿给她吃时,她却说“今天我一定要玩个痛快,吃个称心”。不仅如此,她还发出了这样“大逆不道”的言论:我就厌烦老是没完没了地做作。想做的事情一件也做不了。我就厌烦装做胃小,想跑却只能走,明明跳上两天舞也不觉得累,偏偏说跳一只华尔兹就要晕倒。我就厌烦说什么“你真了不起‘,去骗那些还不如我有见识的男人。我就厌烦装做什么也不懂,让男人来告诉我,让他们趁此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她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内心深处的反叛性决定的“总有一天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人家不喜欢,我也不在乎”。于是,当她结婚还不到两个月就成了寡妇之后,她厌烦穿上那寡妇应穿的衣服。当听说可以参加义卖会,她“不由得心花怒放,暗唱起歌来”她厌烦了那幽居一年的生活,成天披着黑面纱,大气也不敢出,烦得她快要发疯了。一想到可以参加亚特兰大空前未有的盛会,可以见到外人,可以见到许多烛光,听到音乐,亲眼见到巴特勒运来的可爱花边,绉边和衣服,她的心都要跳出了嗓门。她的厌烦不是不无原因的,这种“厌烦”是对当时美国社会要求寡妇恪守“妇道”的反叛。这种反叛还是在心里上的,更“出格”的是,她在义卖会上,她做出了令人“唾弃”的的举动——和巴特勒跳舞。不仅众人对此不满,连自己的母亲和父亲都被她气得快死了。作为一个女人应该在家“相夫教子”,可她却经营锯木厂,还在自己怀孕的时候驾着马车到处谈生意,这让亚特兰大人大为反感。让人得出一个结论“这个女人是没有什么事干不出来的”!
在她这个“反叛”的背后,她也不是一味的追求“另类”,而是要反抗那些不合理的“束缚”。她成为寡妇时也是只有十七岁,叫一个十七岁的小姑娘整天穿着阴森森的黑衣服,连点缀的流苏都没有,也不准带花,扎缎带,用花边,连珠宝饰物都不准佩带,要带只能带用死者发丝编成的项圈。这种旧俗怎么能让一个对未来充满期待,一个充满活力,爱漂亮,虚荣的斯佳丽接受?从人性方面看,让一个十七岁的女子守寡,断绝和外界的任何接触,是对人性的一种摧残。所以,当她知道瑞德·巴特勒可以再度给她那阴暗的日子予光明时,她丝毫不在乎人们对她的看法,追求自己的幸福,自由,理想,“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她带我们的是耳目一新的感觉,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斯佳丽的。敢于冲破旧的封建制度,敢于向旧的伦理道德发起挑战,敢于冲向现实自我的彼岸,求得生存,求得发展。
第四篇:《飘》中有关南北战争的解读
摘 要: 《飘》是一部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爱情小说,这篇小说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唯一一部代表作品。小说通过南北战争这一事件,细致深刻地描写了各个主人公命运与性格的改变。这篇小说反映了战争对人们的迫害和民众对战争无奈的接受。
关键词: 《飘》 南北战争 命运 性格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反映南北战争题材的小说。1926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飘》,历时十年,小说问世,并立即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1937年获得美国普利策文学奖,自问世以来,不断被译成各种文字,多次被翻拍成电影。电影又名《乱世佳人》,至今畅销不衰。多次被翻拍成电影,电影又名《乱世佳人》。
《飘》现已公认是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爱情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主线是好强、任性、自私的庄园主小姐斯嘉丽纠缠在几个男人之间的爱恨情仇,由于战争南方进行了一场社会、历史的重大变迁。
一、作者用南北战争作为创作背景的原因
玛格丽特?米切尔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一个律师家庭。她的父亲是亚特兰大市的历史学会主席。自孩提时起,玛格丽特就经常听到她父亲与朋友们,甚至居民之间谈论南北战争。当26岁的玛格丽特决定创作一部有关南北战争的小说时,亚特兰大自然就成了小说的背景。南北战争几乎摧毁了整个南方的经济,虽然黑奴重新获得自由,但贵族们的生活却与之前有天壤之别。为了生存,就像文中的斯嘉丽,即使身为女流之辈也要自力更生。为表现这个主题,米切尔创作了《飘》,以及《飘》中的勇敢、果断、冷静、自主创业的斯嘉丽;自私自利、不择手段和冒险精神的瑞特;勇敢参军,坚守爱和忠贞,以及不敢面对现实的艾希礼;温柔善良,宽厚待人,充满勇气的梅兰妮。小说《飘》虚写战争,实写战争对人类心灵的影响。
二、小说中人们对战争的不同态度的解读
可以分为三派分析,首先是以塔尔顿家的双胞胎兄弟、斯嘉丽的第一任丈夫查尔斯为代表的主战派。他们沉醉在热情和激动之中,盲目自信地认为只要一个月就会打得北方佬嗷嗷叫。甚至认为只要一场战役就会结束这场战争,于是每个年轻人都急急忙忙地报名投军,生怕没在这场战争结束前赶上。
另一派是以瑞特为代表的反战派,在战争未开始时,瑞特就直言南方人的无知,瑞特说:“一切战争都是神圣的,战争从来就只有一种起因那就是钱,一切战争实际上就是在赚钱,可是很少有人明白这一点。”
最后一派的代表是艾希礼,在他写给妻子梅兰妮的信中说到自己为之而战的大义,在战争打响第一枪响时便已消失了,因为我们的大义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现在这种生活已经完全消失了。不该跟北方佬打架,被政治家和演说家骗得卷入这场战争,没有任何光荣可言,只有苦难和肮脏。巴特勒一直预测南方会败,南方除了棉花和傲慢的态度外,什么都没有。作者通过人们对战争不同反应的描写,真实全面地表达了普通民众对战争的态度。南北战争是两个制度即奴隶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之间对抗的结果,也是美国实行“一国两制”失败的结果。通过作者细腻的表达方式,道出了民众对战争的无奈和妥协。无论战争的最初目的是什么,到最后惩罚的都是民众。
三、小说中人物命运与战争的关系
塔尔顿家的三个小伙子和斯嘉丽的第一任丈夫等无数参军的热血青年都死于战争;艾希礼被俘,受尽折磨。尽管有机会出来但是被他拒绝了,因为让他为北方效力,这是一种不忠的行为。艾希礼这一形象的描写好比中国古代愚忠的臣子,明知这场战争必败,而且是不道义,但“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作者道出了那个年代绅士的悲哀。
受影响最大的就是女主人公斯嘉丽,她一心盼望回到的家园,但只见到了被战争毁了的威尔克斯家的庄园“十二橡树”和塔拉庄园,是主要导致女主人公性格变化的因素,让她走上了一条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道路。年轻、美丽和原本可能有的温柔,都永远从她脸上消失,过去悠闲奢侈的生活已经过去。迎接斯嘉丽的是饥饿、荒芜、贫困和战争造成社会的混乱。
瑞特从一开始对待这场战争就比较理智,但也受战争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在第一批死亡名单到来时,瑞特对斯嘉丽说:“斯嘉丽,我很难过。”这时他脸色平静,几乎显得忧郁起来,眼睛里也没有那种嘲讽的眼神了。这是他第一次显著的转变。在瑞特送斯嘉丽回塔拉的途中,瑞特突然决定要参军,他说,可能觉得惭愧。即使理智如瑞特,明知这场战役必败,但当看到南方民众死亡事,也难免悲伤、难过。当载着斯嘉丽途径被战火毁了的城市,也热血沸腾决定为民族而战。
战争对梅兰妮一家造成的影响就是影射社会普通的一角。丈夫被俘,在战火中诞下孩子,为了生存,温柔的她不得不变得坚强勇敢,例如:当一个北方佬想要偷她们的东西时,斯嘉丽杀死了他,梅兰妮那张总是表情温柔的脸上闪着骄傲之色,她的微笑中露出强烈的喜悦并为斯嘉丽出主意解决这个北方佬。多么勇敢的梅兰妮。当再次北方佬抢她们东西,斯嘉丽背上着火时,梅兰妮帮助其灭火,并安慰斯嘉丽,即使我们什么都没有了,我们还有彼此,我们的孩子也安然无恙,我们还有房子住。多么乐观的梅兰妮。
四、结语
在二十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长足发展的文坛,《飘》处在了一个十分耀眼的位置。《飘》以美国南北战争为历史背景、以南方的社会生活环境的全景的社会小说,全面展现美国南方社会和地理风貌,通过展现不同人物在混乱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命运变化,揭示了不同的性格所必然走向的不同的命运安排。作者采用女性的视觉,深刻又细致地描写了美国南北战争对南方人的影响,尤其是对南方奴隶主阶级的影响。作者反其道而行,没有贬低嘲讽奴隶主阶级,相反,作者站在奴隶主阶级的立场上,描写了他们在战争中受到的迫害,战后他们勇敢地站起来,自力更生,重建家园。
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每个人物都有双面性格。在这部作品中没有好人坏人之分,他们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行事的原则。由此可见,作者描写人物的功底多么深厚。另外是文章描写的真实性,不单单指南北战争的相关描写,尤其是对人物的刻画,特别是主人公斯嘉丽,文中的斯嘉丽是自私、爱慕虚荣,但就是这么真实的描写才吸引读者的眼球,越真实的东西,越贴近生活。
作者在文中是想通过美国南北战争这一背景,描写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但在此,我着重阐述战争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与地位。是因为,不仅仅是美国的南北战争,乃至全世界大大小小的战争,最后的承担者都是普通民众。妻子失去丈夫,老人失去儿子,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和平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它都适用。我想作者写《飘》一定有这个因素。
第五篇: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摘要:《红楼梦》中林黛玉具有书香和世族人家清雅高贵兼而有之的血统。又有身处逆境却不失赤子之心、纯真之情的特征。她于现实生活中执著地沉酣于意境,顽强的张释着灵性。孤高自许、才比天高,目无下尘的傲慢,有文人的骨气和精神的洁癖。愁、弱、病、廋是其特征却不失坦率,天真的小性儿。她在跳人生之舞,把生活当做诗。她是极端的、敏锐的洞察力、奇高的文采、终其一生,她本身就是一首诗。潇湘馆的千百竿斑竹,垂地的湘帘成了她岑寂灵魂的物化。天性纯高,为社会带来情感的瑰丽诗美的神圣。她是花的灵魂,诗的化身。在过于现实和功利的世界若有一天绝了这类人,那么世界就缺少了动人的美感。
关键词:《红楼梦》
林黛玉
灵性
性格特征
精神世界
一、不平凡的出身扬释着灵性的宠儿
1、林黛玉的出身与启蒙
林黛玉的祖上曾袭过列侯,其父林如海乃前科探花,被钦点淮扬盐政,后又升兰台寺大夫,若论学历文凭,为《红楼梦》全书中最耀眼的牌子即是林如海的探花。既是世禄,又满溢书香雅气的家庭环境,使黛玉具有书香人家和世族门第兼而有之的血统,造就了她清雅高洁的诗人气质,使之成为追求诗境人生,扬释灵性的宠儿。她敏感精微的艺术天赋,总是让她在敏锐中体悟着诗意生活。同时也体会到那个时代的阴冷和凄清。如《葬花吟》,她写出了黛玉对美的陨落的感悟与珍重,展露了她那滚滚而纯美的灵魂,字里行间都是人的原生悲哀,对人生无常的普遍感叹。春来春去,自我生命的去来亦当如此无言无闻,其意旨神韵实难以明言。难怪脂砚斋评点家举笔再四难以下判:“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这充分彰显了黛玉过人的才华和自身的聪慧。
黛玉自身具有灵心慧性。父亲林如海还为女儿请了一位进士出身的家庭教师——贾雨村,为六岁多的孩童启蒙,这样黛玉便占据了治学的高起点。来到贾府以后,读书、论文、写作又不愁没有人观摩以及论辩的对手,使其文人才气更盛。在‘元妃省亲’时以一首《咏菊》技压群雄,令其都刮目相看。且看黛玉只是说随便做了几首,这是何等的轻狂和傲慢啊!这一切的外部因素和自身的灵心慧性,便成了黛玉的外因内联。
2、林黛玉独有的文人气质
特殊的身世为黛玉披上了不幸的外衣。生在一个长期有书香满溢的家庭,使她对封建礼制和家长制的强烈反抗。天生要为神瑛落泪终生的她,年少时痛失母亲,失去母爱的呵护,使她对人生、对生活的态度由积极乐观逐渐走向消极、绝望。造成尖酸刻薄、争强好胜的小性儿,对事物过于敏感。
黛玉作诗,不屑硬作。只需开启闸门,其纯真的诗性天赋和超常的诗感才华便顷刻而出,具有永恒的美感。其生活意味不言而喻,连自己丫鬟的名字都这样有意境和情趣——‘雪雁和紫鹃’多么有诗意啊!黛玉不仅常常营造蕴藉悠长的文化氛围,她更长于把现实生活当作诗来细细品尝,从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乐趣,韵味之绵长可见一般。她不擅表露、忠于情感,在自己的知己面前更是显得孤高自傲、难近人情。
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家道中落寄人篱下、泪洒潇湘痴情话
‘二进’贾府注定她的一生。愁、弱、病、瘦的黛玉自幼年丧母后、父亲又病逝、家道中落。她孤身一人记着母亲生前的教诲,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小心翼翼的揣摩着每个人的心思。从维扬登舟到初到贾府,她不敢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直至见到宝玉,又觉似曾相识,由远而近的画轴才渐渐清晰。“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说明她流动着感性的的光环,而‘浓烟’显示出她的轻、柔、弯的特点,且显得那么自然、和谐。眼睛是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闪烁着慧性灵心的光彩,幽深、清澈、俊逸令人难以捉摸。给人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美感。不具有相应的文化修养水平和理解观察能力是不知道林姑娘复杂多样的、变幻着的内心的波澜。笑靥却漾出淡淡的哀愁,此时的病态反而显得无限的娇美。进贾府后,在一系列微妙的不明显待遇上,慢慢的体悟,这种气质给人感染和号召。但贾母在面对这时袅袅婷婷、幼小失恃的亲外孙女儿,竟是百般爱护。黛玉虽然丧母别父,但在贾母的爱抚下并没有立刻感到那不同的温差。相反的,她在不知不觉中流露出独养女儿的娇气。在送宫花时,她竟当着周瑞家的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是的,那时她那钦点的父亲尚在扬州,她这掌上明珠、候门千金如何受得了剩的东西呢!
但待到父亲病故,第二次进贾府时,她已变成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女,在人屋檐下依栖了!极强的自尊心、自信心、敏感性使她产生了主观愿望和客观环境之间的强烈矛盾。黛玉现在没有权倾内外、财资巨万的家做靠山,使他身处逆境,他就愈要维护自己的尊严。这正是她散发的迷人的魅力、馥郁的芳香,令人有种沉醉的醇和美。不错,在尔虞我诈的贾府里,能保持一片纯真之情、玉洁之心是很难的。试想在一个等级森严及家长制的高度控制下,一个人的言谈举止莫不要受到自上而下、左右周围有形无形的牵制,不仅个性难以发展,种种高压使人的思维方式在框束下曲折变转。然而黛玉能出淤泥而不染,让人在一片浑浊之中突然嗅到了芬芳,这使得这种无势的纤弱女儿愈发地显示出她的风采。风声鹤唳,没有压低她那高昂的头;穷欢极娱,没有动摇她那高洁的性情。不失赤子之心、纯真之情正是她身处逆境时表现出来的高尚气节和情操。
2、天葩吐芬芳、潇湘葬花情
黛玉是重情的。温煦的人情如大旱中的云霓,滋润了黛玉的心田。她不觉就把心扉全部敞开,委屈难烦是要在亲人跟前诉说的,这里没有什么自尊不自尊的问题。她的处境自己看得清楚:“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从四十二回宝钗规劝黛玉时起,黛玉便有了亲人抚爱的温馨感,好似在风雨中感受到阵阵暖流涌上心头。不仅如此,宝钗还为她仔细地分析了病情,提供了进补的办法。使纯情的黛玉由不得感叹起来,心头的薄冰豁然开朗,她引咎自责、虔诚忏悔,使少女的心平伸出海天一样宽阔的境界,一片片真气进注其间。痴心痴情的黛玉啊!这是人格魅力的特有体现,也是她儒林文化传播的境际。
黛玉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的纯美,这也是这一时代最高尚、最美好的品格。没有被封建礼教所污,像一面明镜,平坦光滑、清澈无尘。自宝玉第一次见黛玉时,就被这种难描难画的风露清愁、只存在于理想之中的形象所打动。突然就出现在宝玉面前,他既震惊又感似曾相识,被这种稀世之俊美所吸引,不禁说出‘标致’二字。而且黛玉的才情学问又使他倾倒,黛玉的思想心意又与他契合,二人同行同住、同止同息。在二十七回中写三月中旬,大观园落红成阵,来了一位肩担花锄、手拿扫帚的林姑娘,越发使得这春天的画面绚烂起来。树下、池里、石上、水中无处不是诗情和画意。在这百无聊赖的恼人天气中,一进潇湘馆,就看见那阔叶的芭蕉、满地苍苔呈现出青、翠、碧、绿的不同色调,一切都显得静谧无常。原是黛玉正睡午觉,宝玉走近窗前顿觉一缕幽香,从碧纱中暗暗透出,使潇湘馆里特有的人和风韵更加有美感。使得这幅画面更有意境,而此时的林黛玉正情思萦逗,不知窗外有耳,自觉说出《会真记》中的话语,宝玉不仅听到她的叹息,而且看得见她伸懒腰的姿态。写出了少男少女梦绕魂牵的爱情,使他感受到她那柔情似水的爱。在秋窗风雨中的对话,两人表达了对对方的关心和爱慕。表现了黛玉内心对宝玉执著的爱、那纯真至美至善之情真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黛玉葬花富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埋葬的落花确实饱含着她的深情。通过《葬花吟》把她的性格、气质、命运、归宿都做了不同凡响的凝聚和体现,它几乎负担着涵盖她一生的作用。在二十六回和二十七回中写宝黛一起葬花,尊重女儿的宝玉对落花也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恐怕脚步践踏了花瓣儿就把它兜起来,抖在池水里。而黛玉对落花的感情更深,早已为它准备了花囊、花锄、花冢要保护这美丽又凄凉的身躯,让它免受蹂躏。芒种节葬花是第二次,在这个沿袭已久的风俗里还包括着一种令人怅惘伤感的内容。大观园的众人都在送花神归位,只有黛玉她惊愕!她伤悼!她无力挽救风飘万点、落红成针的局势!她深知明媚鲜妍绽于枝头是何等的短暂,转眼间离枝脱叶、一身飘零、随风婉转、难觅难寻,竟想自己和落花的命运如此相似,她甚至听到花和鸟发出的悲歌,伴随着长长的叹息,谁还有这种悲慨绝俗的幽思?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不足和空虚,是一种精神的饥渴,她不断地找寻自己的生活和爱情,给它们赋予了诗的象征。
三、“儒林”骄子的苦愁
1、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傲世情怀
红学研究者清人徐赢说:“林黛玉人品才情,为《红楼梦》之最,物色有在矣。乃不得于姊妹、舅母、外祖母,所谓曲高和寡者,是耶非耶?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排之;其势然也’。于是黛玉死矣。”她腹有诗书才华,有了这样的文学艺术的陶冶教养,黛玉才表现出一种灵芬秀异迥异于一般女子的不凡风貌。阴冷的环境、昏暗的前途使她一头扎进传统文学中去,她从诗书中觅得生存力量,才有了她深厚的功底。当然,这与她的家世有关,父亲是前科探花,母亲是侯门千金,黛玉自幼假充养子,受过极好的文化教养。对于诗,她不仅是阅读,而且有独到的见解和颖悟,认为只有在诗的海洋里蜉蝣后,才能得出其中继承与创新的丝缕以及那些看似无似却有关的血缘关系。对她来说,诗是一片奇妙的天地,投入它的怀抱之后,黛玉会忘记一切宠辱烦忧。‘喃喃负手扣东篱’的她衣履飘飘、神思专注,是一幅浑然天成的自画像。无怪乎刘姥姥一踏进潇湘馆就感到这位姑娘的房间迥异于他人的独特风格,她看见‘床下案上设着笔砚,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满屋子里是墨香、书香,少了粉香、脂香。的确,在林姑娘的多愁善感中的一言一行,散发着一种‘美人香草’韵味和清气逼人的风格。
诗也使她倜傥潇洒、气度恢弘。明明是压卷之作,却往往由于评论者的正派论观点使她屈居于人下。奇怪的是,黛玉并不在意,她已得到艺术创作的满足、精神饥渴的浇灌,这就够了。你听,当她吟出‘无奈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的时候,才明白林姑娘唯一的乐趣:是诗使她沉醉。在七十六回中写黛玉和湘云在凹晶亭赏月时,二人就用‘凸碧’和‘凹晶’来形容山的高低、水的远近。湘云用的不多,只举出了陆放翁的‘古砚微凹聚墨多’这一句,而黛玉却有接连举出《青苔赋》《神异经》《画记》三种,还说了个‘不可胜举’,此时诗渴如狂的湘云便露出了稍逊一筹的迹象。然而我们何尝看见黛玉炫才露己、不可一世的自我膨胀!此刻沉浸在创作冲动之中的她已忘记他人合家团聚、自己零丁孤苦之感,她兴致好、神采飞扬、每每张口就笑,她连连称赞湘云做的好。甚至会又叫好、又跺足,我们何曾见过这等神韵,那夸张的动作表明她满腔的热情。吟出‘冷月葬诗魂’压倒湘云后,却十分自然坦率的取笑说:“不如此,如何压倒你”,她敏锐、聪慧、性灵,把诗当作正经事去做,内向发展。成为她性格中的一部分主要要素,也是她生活中赖以寄情的唯一安慰。
2、深沉的悲悯、觉醒的抗争
黛玉才思泉涌的奇逸才情,成为她的诗情雅致,使人感到她的胸襟气魄突然拓展加大,哪有什么‘小性儿’啊!黛玉这样一个养在深闺,终日流泪的女子的死,不知使多少人口掩鸣咽,心酸落泪!似乎她平时的小性儿、行动爱恼人等,都因为这样不幸的结局,而得到了宽恕和谅解。当她说出最后的遗愿时;我们试想,谁是亲人?是贾母吗?那她为什么断送了我的一生!谁是知音?是宝玉吗?那他为什么竟这样薄辛!他的离合悲欢早已超越小小的潇湘馆。落花,新颖贴切地描绘出深闺自怜、无法抗拒命运的黛玉形象。
当宝玉用《西厢记》中的妙词表达对黛玉的倾心时,却大大地刺伤了她的自尊。宝玉啊,宝玉!你为什么不想想,人的尊严不可辱,怎么可以如此放言无忌,黛玉会认为这是在侮辱一个无父无母、无家可归的孤女啊。有时,误会可能会勾起她那最痛心的身世孤凄之感。就这样她一夜未眠,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第二天就写出了《葬花词》。花,终于谢了!红消香断,难觅难寻。明媚鲜妍的花如何抵得过一年三百六十日的风刀霜剑!风啊!雨啊!无情把它摇落下来,人们又残忍地把它踩在脚下,使它蓬首垢面!面对如此绚烂的生命,她终于悄悄的叹了最后一口气、留下了最后的一滴无法自主命运的眼泪。
黛玉爱情的破灭和死。从两小无猜的一双小儿女脸对脸地躺在床上,说那小耗子的故事,称她为‘最标致的姑娘’,可见少年间的爱,充满了无邪的天真。在第二十九回中写张道士给宝玉提亲时,气得她啼哭,一行是泪、一行是汗,贾母竟说:“他们是两个不懂事的小冤家儿”。他们还不懂事呢,谁让他们彼此都有些感觉了呢!“不是冤家不聚头”竟使两人同时悟出“冤家”的甜味,他们的爱情纯洁的像一道清泉。当晴雯把宝玉的旧手帕换掉后,奇怪的是黛玉并没有生气,这纯洁无暇的思索,令人不解其意,给宝黛爱情传递了一缕明快的色调。黛玉竟往手帕上题诗,第一首有泪,第二首有泪,第三首仍有泪,她是用泪浇灌着爱的花蕾。秋窗风雨时,两人心意相通,饱含着不寻常的爱,这是多么的难得啊!但命运是无情的,当紫鹃告诉她宝玉定亲时,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反抗——死。弥留的黛玉,决意不给负心的宝玉和冷酷的世界留下一点儿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后绝食、睡不盖衾,表现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格魅力。她是如此执著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相知之情,最后她绝望了,烧掉那旧日的题帕,那里曾有宝玉的泪,保留着宝玉的温馨。曾经用自己的忠贞、坚定、生死不渝的誓言写成的诗,可惜的是直到黛玉死去,也没有让宝玉看到这三首诗,她绝望地烧掉了!此时的黛玉被曾经深情的幸福、痛苦、期待、追忆搅得如痴如醉。之后,她的病情急转直下,她吐出的痰都带着一丝的紫血,丝丝颤动,这是生命在一块一块的分割!黛玉脸色如雪、神奇昏沉、气息微弱,贾母安慰道:“好孩子,你养着吧,不怕的”!黛玉微微一笑‘把眼又闭上了’。紫鹃对她苦劝说:“姑娘不信,只拿宝玉的身子说起,这样的大病吧,怎么做的亲呢!”黛玉微微一笑‘也不答言’。一生只以泪洗面的她,竟笑的这样真切,这是一种视死如归的笑、极其凄惨的笑以及这笑中包含的情绪、神采、内容都移到了潇湘馆里来了。这是她经过大惊、大怒、大悲、大愤之后,对人生绝望的冷静的笑,一个唯求速死而坚定无比的笑。她坦率、刚直、天真又幼稚、执著难性的性格特点此刻凸显的淋漓尽致。黛玉死后只留下了潇湘馆外的风动竹梢、月影移墙、斑竹嘶鸣的声音。
四、总结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流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她具有书香和世族人家清雅高贵兼而有之的血统和高尚的文人骨气。身处逆境却不失赤子之心、纯真之情,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傲世情怀。她沉酣于意境,张释着灵性,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决心抨击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为社会带来情感的瑰丽、诗美的神圣。潇湘馆外千百竿斑竹成为她岑寂灵魂的物化,为她跳起人生之舞,对生活、爱情执著专一的追求,灵芬秀异钟于一人,为《红楼梦》之最,才情人品最高。悲凉凄惨的命运使她成为神瑛泪洒相思地的归宿,满腹锦绣成为历代文人的精神支柱。对坎坷际遇、不幸遭逢相通,甚至充满了百忧万愤、怨时伤世经历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人们从她身上感受到切身的体会以及精神上的感召。若在这个充满功利和现实的社会里,突然有一天若绝了这类人,那么这个世界就缺少了动人的美感。参考文献:
1.曹雪芹 《红楼梦》[m] 2004年第二版,北京燕山出版社(第1~560页)
2.温宝麟 《红楼梦中人物形象分析及心理阐释》[m] 2004年第一版,中国科学出版社(第127~129页)
3.崔耀华 《否定群雄解红楼》[m] 2007年1月第一版,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第41~45页)4.邸瑞平《红楼独步》[m]2010年8月第一版,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5~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