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顾城的诗歌内容(终极版)
人文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2012届)
论文题目: 浅析顾城的诗歌内容 学
院:
人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年
级:
2008级
学生学号:
12008242074
学生姓名:
海默心
指导教师:
二〇一二年
五月二日
目 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 言...............................................................................................................................................2
一、时过境迁故事犹存...............................................2
二、书写自然、感悟自然凸显自然情结..................................3
(一)顾城诗歌自然情结的表现....................................3
(二)顾城对自然情有独钟的原因..................................4
三、奇特想象、善用修辞展现童话色彩..................................6
(一)顾诗的童话色彩在诗歌中的表现..............................6
(二)童话色彩突出的影响因素....................................7
四、灰暗的意象、鲜明的词汇书写死亡..................................7
五、放任自流、自我陶醉反射巨大孤独..................................9
六、结语:满目疮痍、黯然失足,了却一生的执念.......................10 注释...............................................................12 参考文献...........................................................12 谢辞...............................................................13
浅析顾城的诗歌内容
人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范 2012届 海默心
摘要:七八十年代之交在诗坛崭露头角的顾城,一别朦胧派诗人对文革的关照,转而开始对自然的书写,对死亡的思考。死亡和自然成为其诗歌的主要内容,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使其诗歌充满童话色彩。然而,如梦如幻的诗歌王国中,住着的,始终是一个人,显示了诗人顾城的孤独。所以,本文试图从顾城留下来的诗歌内容中寻找创作的轨迹,对其内容作一力所能及地分析。
关键词: 顾城 自然情结 童话色彩 死亡 孤独感
Abstract: At the turn of the seventy or eighty's in the poetry of Gu Cheng cut a striking figure, a don't obscure poets of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s care, start to natural writing, thinking about death.Death and nature becomes the main content of poetry, rich imagination and the legend in his poem is full of fairy tale color.However, dreamlike poem Kingdom, lived, is always a person, shows the poet Gu Cheng's lonely.Therefore, this article attempts from the legacy of Gu Cheng poetry content in search of his creation trajectory, on its characters as a force to analyse
Key words: Gu Cheng
love of nature the fairy tale color death loneliness
引言
顾城,1956年9月出生于北京。12岁与其父顾工下放至农村,在农村生活期间开始创作少量的诗歌,但那时火焰是其诗歌唯一的读者。70年代末开始发表作品并在诗坛引起了热烈地讨论,1993年10月杀妻自杀,这一事件震惊海内外。
关于顾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半期,研究的范围主要集中在顾城自杀事件前因后果以及所引起的影响,基于“朦胧诗”论争对顾城诗歌的文本研究,还有他独特的诗歌观念和诗歌理想的研究,对其绝命小说《英儿》的文本研究,还有关于顾城的一些心理研究等,本文就顾城的诗歌内容作一简要的阅读总结。
一、时过境迁故事犹存
因为一个雨滴,他第一次感受到了诗的存在,于是他说:“诗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①文革中,顾城随全家下放到山东荒原的河滩,剧烈动荡的社会使顾城成为一个早熟的孩子。他早期作品《生命幻想曲》把大自然的童话世界融进他的诗中,描绘了一个没有被污染的童话天国,这是少年顾城自己营造的桃花源:“睡吧!合上双眼/世界就与我无关”。他有一个伟大的诗歌理想:“„它使我确信了我的使命,我应走的道路——我要用我的生命,自己和未来的微笑,去为孩子铺一片草地,筑一座诗和童话的花园,使人们相信美,相信明天的存在,相信东方会像太阳般光辉,相信一切美好的理想,最终都会实现。”②于是,他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去触摸自然的声音、气味、色彩,以体现他“返归自然”的强烈愿望,使自己永远生活在“浆果一样的梦”里。顾城也承认,他是一个偏执的人,喜欢绝对,朋友曾告诫他小心发疯。此话不幸被言中,顾城终于走向极端,于1993年在新西兰激流岛杀妻自杀,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顾城及其诗歌创作,评论界历来颇有争议,纵观其生命历程,短短的三十七个春秋,却留下近千首诗作,题材繁多,内容丰富,更显得弥足珍贵。顾城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兴起于诗坛的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朦胧派诗人是特殊时代的产物,是在文化人格遭受了巨大的摧残、变形之后,在夹缝中成长起来的一群诗人,所以当时代给他们松绑的时候,他们以自己独特的姿态站在了中国诗歌舞
台上。顾城就是在此环境中成长和丰富起来的,他以自己独特的诗歌内容崛起于诗坛,对自然的书写、童话笔法的显现、对死亡的独特感悟以及巨大的孤独感成为其诗歌的主要内容。
二、书写自然、感悟自然凸显自然情结
初读顾城早期诗作,似乎是一个涉世未深又饱含才情的孩子所作,诗歌自然清透的语言、和谐明快的气氛、司空见惯的意象,加上丰富而又奇特的想象,真真切切把人带进一个别样的世界。孩子读他的诗,看见的是奇特的星月的来由:“树枝想去撕裂天空,却只戳了一个微小的洞,它透出天外的亮光,人们把它叫做月亮和星星(《星月的来由》)”,如此大胆的想象足够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成人读了他的诗,稍稍驻足,陷入了深沉地哲思当中而无法自拔,“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小巷》)”,每天回家走过的小巷,司空见惯,却不曾发现还有这样的解读。顾城写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虫鱼鸟兽,不是对自己所见的照搬和移接,而是进行了思考、探索,剪接自然的某个片段或选择一个视角,动之以情,进而书写表达。“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识捡/一分钱币//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弧线》)。在本诗中,他剪接了动物、植物、人类社会、物质世界的四个画面,用“弧线”相连,展现对自然美的赞叹和对社会现象的嘲讽。诗人将自然带进了诗歌中,诗歌的长期写作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诗人对生活的追求。于是,他曾这样慨叹道:“中国只有两次描绘了人间天国。一个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个是《红楼梦》中的大观园”③。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怀,处在自然山水中的那份惬意,以及小国寡民、与世无争的自然生活状态无不使顾城神往,并且最终成为倾其一生所要追求的生活。
(一)顾城诗歌自然情结的表现
首先,选取大量自然界的事物作为诗歌意象。在顾城的诗歌中,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成为其诗歌中的常客,蝈蝈、蟋蟀、飞鸟、贝壳、月亮、太阳成为其对话的伙伴。《生命幻想曲》中这样写道:“车轮滚过百里香和野菊的草间蟋蟀欢迎我抖动着琴弦我把希望融进花香„„”;黑夜、柳枝、阳光、风、海洋、麦秸、百里香、野菊、小草、白杨成为其歌咏的对象。“所有的花都睡去风一点点走进篱笆所有花都逐渐在草坡上睡去,风一点点走进篱笆所有的花都含着
蜜水所有细碎的叶子都含着蜜水(《早晨的花》)。”他已经完全与自然界的昆虫、小草成为交心交底的好朋友,他从自然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不是置身事外,而是把自己也当成了自然的一部分。他总是能在自然微小的呼吸中感受到诗意的存在,常常从自然中汲取能量和灵感。面对自然,他自然而然动用全身的感官去体会,与自然进行梦呓般地交谈。“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视觉)”、“年轻的白杨在爱抚中低语正经的麻雀在平台上议论(听觉)”、“我被风推着向东向西太阳消失在暮色里(触觉)”„他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摸得到自然的脉搏,大自然中的每一个微小事物都能触动他的神经,激发他的创作灵感,写下优美动人的诗行。《无名的小花》的创作经历就是让人在瞠目结舌中平添了一份感动。割草时,手指被割破,回家途中,见路旁小花含露微笑而作了这首诗;他甚至从自己的血滴上捕捉到诗意:“镰刀在我手上狠狠啃了一下,我才发现,血珠这么美丽,一粒一粒,闪着最新鲜的红宝石的光辉。我不能割草了„„”④,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捕捉诗意的自然,成之以诗,令人回味无穷。
其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即过一种率真、自然而然的生活。离开农村回到城市之后,顾城远离了大自然,但是他在诗歌里却坚持不懈地歌咏着“自然”的意象。1989年,他借参加国际诗歌节的机会出国,和妻子谢烨到了新西兰相对原始的一个岛屿,那里没有电、没有机器、没有楼房、没有政府,看到此情此景,顾城感到无与伦比地开心,因为这就是他苦心寻找的地方。1993年,他在《没有目的的“我”—自然哲学纲要》里,阐述了自己的哲学观,并将“自然”奉为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关于自然,他很推崇老子的一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要按照地的法则做人行事,地要按照天的法则为地,天要按照道的法则为天,而道遵循的是自然而然的法则,道法自然是为了令人平和冷静,令人尊重万物自化的法则。这个时期的顾城生活上、精神上都陷入了困顿的状态而不可自拔,他之所以推崇“自然”,并将自己的诗学理论命名为“自然哲学”,就是想在自然中忘却尘世的纷扰,获得灵魂的片刻安宁,达到“无依无傍,无牵无挂,乃至无心,合乎自然”的境界。
(二)顾城对自然情有独钟的原因
首先,顾城对自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然敏感。据顾城回忆,在幼儿园时期,他和小伙伴比赛“熬夜”,天亮以后,那个小伙伴告诉他,在顾城睡觉的时
候,他在月光下用纸叠了一个天鹅。顾城一下就被触动了,“月光”这个词唤醒了他对那个夜晚所有的感觉,小小的心灵有了无限的遐想。上小学放学回家的路上,下过雨后,他看到雨把世界洗得很干净,看到熟悉的塔松,他呆住了,塔松绿汪汪的,树枝上挂满了亮闪闪的雨滴;每粒每滴都倒影着世界,曾经那份诗意的感觉又被唤醒,父亲告诉他,那就是诗。顾城的浪漫主义气息与生俱来,他成为一名极具浪漫气质的诗人似乎也是一种必然。
其次,是《昆虫记》的影响。当抄写书籍的工宣队员拿走了所有的书籍之后,免遭劫难的《昆虫记》成了顾城唯一的精神食粮。法布尔艺术的语言加上生动有趣的内容使顾城完全地沉迷于昆虫世界。他在几天之内翻遍《辞海》,跑遍北京的大小书店,只为找到昆虫世界的些许痕迹。当顾城成名之后,他在很多的演讲和文章中频繁的提到《昆虫记》,在《希望的小树》中重点写他与《昆虫记》的情缘。在《剪接的自传》中,他这样写道:“„就是这本幸存的《昆虫记》,使我一夜之间,变成了昆虫狂热的爱好者。上百万种昆虫,构成了一个无限神奇的世界。我是富有的,我搜集了那么多标本——大自然给我的诗的语言。”⑤甚至在1992年底在写《顾城寓言童话诗选》后记的时候,也特别提到了《昆虫记》。可见,《昆虫记》给顾城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对其诗歌内容上自然情结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最后,农村生活经历,这给他的自然情结一个实现的机会。在顾城12岁那年,因为历史的原因,顾城却阴差阳错地在农村过了一把瘾。1984年苏舜采访顾城问道有关这段生活时,他这样说:“„我习惯了农村,习惯了那个粘土做成的小村子,周围是大地,像轮盘一样转动。我习惯了,我是在那里成型的”。⑥ 少年时代的农村生活氛围和背景铸造了他童年生活的梦,那里广阔的沙滩、生机勃勃的自然景物、蔚蓝的天空无不给顾城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已经在他的脑海里形成了,支配着他以后的人生走向和生活追求。
纵观顾城诗歌创作,对自然的书写似乎一直乐此不疲。因为农村生活的经历,对自然世界的迷恋,以及少年时代《昆虫记》的影响,因为自然世界中的万事万物没有压迫、没有勾心斗角,有的只是和谐、静美,所以顾城尽情讴歌自然中的一切尤物。自然,贯穿了顾城一生的诗歌创作。不仅如此,顾城带着妻子远走海外,寻找那么一个地方,没有法律、没有竞争、没有城市,去过一种贴近自然,5
远离社会现实的生活。在定居新西兰激流岛之后,他对妻子谢烨说:“我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准备过这样的生活,现在我终于跨过了这个倒霉的世界,到了我要的地方,我的生活开始了。”
三、奇特想象、善用修辞展现童话色彩
“童话”在《辞海》中的定义是:“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 ⑦
顾诗中的童话色彩是所有读者一个共同的感受。同是朦胧派诗人的舒婷称他为“童话诗人”,这一说法得到了人们的公认,顾城对此称号也很满意,他以童真的孩子的形象确立了自己诗歌和人格的独特性。他的诗歌内容比较单纯,抒情色彩浓厚,以奇特的想象和自然、精炼的文笔形成了他独特的诗歌风格。
(一)顾诗的童话色彩在诗歌中的表现
其一,他赋予昆虫、植物等以人的感情,人的思维,使他们也在诗歌中做到了精神的自我。顾城是一个幻想能力超强的人,这一点他很早就昭示世人。“太阳是我的纤夫它拉着我用强光的绳索一步步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生命幻想曲》)、“它们相信最后,石块也会发芽也会粗糙的微笑在阳光和树影间露出善良的牙齿”(《小花的信念》)„„顾城把自然和生活中一切静的和动的“自然”意象都囊括在他的诗里,把它们当成了自己的同类,和它们一起思索着、寻找着。
其二,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拟人、比喻、夸张、联想、通感等修辞手法常常出现在顾城的诗歌中,他用这些修辞创造了一个亦虚亦实、似幻犹真的艺术境界。童话就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拟人等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的。例如“它梦见——伴娘蝴蝶轻轻吻她蚕姐姐张开了新房的金幔它梦见——无数儿女睁开稚气的眼睛就像月亮身边的万千星点„(《种子的梦想》)”,这里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使蝴蝶、蚕有了人的行为和意识,使读者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开始关注和珍惜阳光下多姿多彩而又奇异无比地世界。“褐色的愿望不停地抖动弓弧越缩越短”这里运用了通感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视觉、听觉、触觉、嗅觉通过心的感觉来相互转换,使诗生动的基础上多了一份耐人寻味,吸 6
引和打动了无数的读者。顾城在一次演讲中也说过:“诗的现代技巧,是和传统技巧相对立又相关联的。我以为,在理解和学习技巧时,还是多感受一些‘通感’比较好”。⑧在现代诗的创作过程中,顾城也是很看重修辞技巧的,也能看出修辞于诗歌的作用,因而在其创作的过程中,修辞运用异常娴熟。“时间的马,累倒了”化抽象为具象,在使读者容易理解的同时,也能展开想象。
顾城在与小草、沙滩、雨滴、花、鸟、虫、鱼的对话中建立了自己的“童话王国”,他一直对于童话的写法和自然的题材情有独钟。顾诗在把大自然融进诗歌的同时,自然世界的万事万物也消融了顾城的人和他的情。
(二)童话色彩突出的影响因素
顾城诗歌中的童话色彩的突出与他后天阅读也有很大的关系。深受安徒生的影响这是无可非议的,他一直尊称安徒生为自己的老师,他有一首专门写给安徒生的诗——《给我的尊师安徒生》,他也说过:“我喜欢安徒生童话。„我喜欢他说的生活。我要用太阳花、微笑和七颗星星的夜晚去交换”⑨。同时,他也从其他一些中外名家的作品中汲取了营养。李白诗歌中所流露的狂放不羁的自由个性,权势重压下的激愤反抗,描写山水的天真情怀,乃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风格,都深深启发了顾城的诗情,熏陶了他的浪漫情怀,使他获得了以“童心”和“自然”创作纯净天国的不尽灵感。李贺诗中的感伤,迥异于常人的想象乃至幻想,都强烈感染了多愁善感的顾城。国外的一些诗人对顾城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西班牙洛尔迦写的“哑孩子在寻找他的声音,偷他声音的是蟋蟀王”,这样纯美至极的诗歌就让顾城颤动,超人的联想能力使顾城神往,顾城刚开始不明白洛尔迦诗歌的魅力从何而来,但最后他明白了,这是修辞的作用。一直坚持以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同样也希望所有人特别是孩子在他的诗歌中找到一片绿荫,嬉戏、乘凉。他说过要用自己的生命和未来所有的微笑去为孩子们铺平一片草地,让孩子们相信美,相信明天的存在。因而在其诗歌创作的早期,致力于为孩子们也为自己构建一个安静、干净纯真的世界。他不仅在诗中构造他的童话王国,而且在现实中寻找,寻找那么几个人、那么一块土地、那么一片天空,更是在寻找他苦心营造的童话世界实现的可能。
四、灰暗的意象、鲜明的词汇书写死亡
对于生与死的思考,顾城似乎是第一万万万个。每个人对于生与死的问题都有一套自己的哲学,人活着谈论死亡似乎是来论证活着是有道理的。很多人不为五斗米折腰,却在死亡面前低下了高贵的头颅。然而顾城诗歌中的死亡却显得异常从容、安静,甚至有一种凄凉的美丽。五岁的时候,顾城看着雪白的墙壁,就感到奇特的美。恍惚间,他感觉墙里有好多眼睛在看他,由此想到,墙就是用死人的灰刷成的,谁都要最终涂在上面。他说:“我那时候已经知道每个人都可能要死,但是我没有想到我要死,我知道人死了要变成一种灰,白色的,我没想到这灰烬离我这么近。我看着白色的墙,心里忽然有种空虚的感觉,好像第一次清楚的知道了我是要死的,第一次看见死亡离我这么近。”五岁的心灵里已经开始知道了死亡,并思考着。八九岁时,政治斗争开始了。顾城觉得恐怖,觉得随时有人把你家门一踹,就没有了立锥之地,就没有一个地方能让自己感到安全,“看着街上奔跑的落叶、碎裂的大字报、默默思索的烟囱、同大地上灯火遥遥相望的群星,顾城开始想到无限和有限,自然和社会,生的意义,开始想到,死亡——那扇神秘的门。”⑩顾城对于死亡的思考贯穿他诗歌始终,特别在其后期的诗歌写作中,死亡情绪尤为明显,死亡气息异常浓烈。
首先,顾城诗中墓地、坟墓、灰烬、棺材等这些意象地频繁出现。比如在其作品中以“墓地”作为诗歌题目的有《永别了,墓地》、《我的墓地》《红卫兵之墓》以及后来的《墓床》。这些比较灰暗的意象在顾城笔下是自然流动下来的,是顾城对死亡思考的生动体现。
还有,“死”“死亡”“安葬”“埋葬”等这类词汇的大量出现,特别是“死”“死亡”两词经常出现在顾城的诗歌中。“让死来麻醉我翻滚的心灵(《雨》)”“我将死去将变成浮动的迷未来学者的目光将充满猜忌(《遗念》)”“痛苦之路的终点绝不是默默的死亡(《乐山组诗》)”“„使峭壁布满裂纹习惯了死亡习惯了在死神的金字塔上探索星空重新用绿色的声音来呼唤时间”(《 思想之树》)。”
当然,除了这些明显的印记,顾城还有一些诗歌中虽然没有有关死亡明显的标题和鲜明的词汇,但它的主题依然是死亡,例如《牺牲者·希望者》、《就义》、《祭》、《简历》等。
顾城的诗歌记载着他对于死亡的思考历程,也是他对死亡的认识一步步积淀的过程。他早期诗歌中虽然有死亡描述,但仅限于思考、书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在《永别了,墓地》中,他运用自己最擅长的想象和联想,让那一个个躺在歌乐山上的英魂得到了慰藉,“你们把同一个信念/注入最后的呼吸„„你们都很年轻/头发乌黑/死亡的冥夜/使单纯永恒”。他对歌乐山战士的赞美以及对于死亡的理解,真正道出了广大读者的心声。但是到了其后期的诗歌创作中,死亡情绪逐渐变得异常鲜明,进而大张旗鼓的赞美死亡,甚至到了推崇的地步。“死亡是位细心的收获者不会丢下一穗大麦”,他把死亡比喻为一位巨细无遗的收割者,以此揭示出人们无法最终抗拒命运,无法抗拒人生最大的谜底——死亡。在《硬币中的女王》中,他更是直接面对了死亡:“她一直在想„„有人当场输给了死亡”。顾城秉着一种堂吉诃德式的固执,向死亡高喊前进,进而走进一种病态的厮杀,在其出国后居住在岛上的一些有关死亡主题的作品就进入了死胡同,不仅直接写死亡,而且写一些杀人的呓语。在《新街口》中,他说:“杀人是一朵荷花,杀了,就拿在手上”“ 昨天杀了四个/两个在卧室/两个在她身边/我把刀给她看/说/你要死了„„(《后海》)”“ 凶手/爱/把鲜艳的死亡带来(《我把刀给你们》)”。
顾城的死亡情绪一步步加重,其实也折射着顾城心理的一个变化过程。一个人由刚开始的意识到死亡,接着熟悉它、体悟它,最终看透,乃至最后眷恋死亡,其实从侧面反映出顾城巨大地孤独感,当一个人感觉全世界都只有他一个人的时候,对于死亡也就思考的越多,时间长了也就恋上了死亡。
五、放任自流、自我陶醉反射巨大孤独
每个人孤零零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就注定会时常品味孤独。孤独感的存在不是仅限于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它是人类一种共同的心理,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孤单的时候,而有的人却此生与孤独为伴。很多时候,顾城都是孤独的。关于农村的生活,他说:“他(也就是我过去的灵魂)曾在巨大的、荒凉的海涂上徘徊。他找不到知识的河流,看不到真理的阳光,所能做的,只是拾拣一些老乡忌讳的烂棺木,来维持那时有时无的炊烟„„他是孤独的,只有去结交大自然,11借此来逃脱人间的纷争”○。在农村的生活中,一个12岁的孩子还在活泼好动的季节,却整天面对的是猪群、广袤的沙滩,没玩伴、没书籍。当农村噩梦结束,顾城又掉进了另外一个陷阱里。他讨厌城市的纷争,却不得不回到城市,不得不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奔波忙碌。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生存,他能不孤独吗?他想逃离城市的喧嚣,找到一个远离城市的“桃花源”生活,于是到了新西兰激流岛上,他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世外桃源,可却在别人惊异的眼光和妻子的抱怨声中生活,即使不在意不理会,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却也掩盖不住夜深人静时的落寞,没有一个真正地知己。顾城是孤独的。一个诗人,一个孤独的灵魂在只用真话铸就的王国里,他的这种孤寂也不免溢了出来。
“路是这样窄么?只是一脉田埂拥攘而沉默的苜蓿,禁止并肩而行如果你跟我走,就会数我的脚印如果我随你去,只能看你的背影(《田埂》)。”路真的是这么窄吗?人和人之间没了彼此的回眸,我看得见你的痕迹,你却没有我的讯息。“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远你看云时近(《远和近》)。”明明站的那么近,可是看不透你,你在我的身边,可我依然是孤独的。“„„我总觉得心灵曾依恋在一起像一窝野蜜蜂因为生活的风暴飞散在远方(《我总觉得》)”,曾经的曾经,心与心离得那么近,怎么就挡不了生活的风暴呢?一颗一颗的心,离得那么近,却又相隔那么远。《我是一座小城》:“我的心,是一座城,一座最小的城。没有杂乱的市场,没有众多的居民,冷冷清清,冷冷清清……我的梦,是一座城,一座最小的城。没有森严的殿堂,没有神圣的坟陵,安安静静,安安静静。只有一团薄雾,只有一阵微风,还悄悄依恋着——童年的纯真……啊,我是一座小城,一座最小的城,只能住一个人,只能住一个人,我的梦中人,我的心上人,我的爱人啊——为什么不来临?为什么不来临?”从这首诗可见他内心的孤独。他一生短暂,后半生想把英儿、谢烨均拉在他的城堡里,可是两个女人最终都离开了他,他最后也没找到一个愿与他共同生活在城堡里的人。当与自己的同类找不到心灵的交集时,顾城把自己的视线连带他的心转向了自然——那个不会产生距离的地方。所有的话都对着自然说,自然心里的那份落寞会少一点吧!
六、结语:满目疮痍、黯然失足,了却一生的执念
顾城,一个被称为天才的诗人。在给人们铸造了一个灵魂的栖息地之后,永远地去了。当他给自己精心设计的童话王国封顶的时候,却猛然发现这座城堡的两个顶梁柱全都被抽空了。于是,他选择了毁灭。了结的方式似乎也是自己预想
过的,可是杀妻却成了意料之外的事情。他一生都在坚持世人皆浊我独清的执念,却在生命即将终结的刹那忘记了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结束,黯然失足,跌进了世人无尽的唾液里,无法自拔,更无法洗干净了自己。
他不知道,自己到底给别人带来了什么。夜深人静的时候,看过他诗的人,带着一份久违的安静进入了梦乡,走向那块晴朗的天然牧场;了解他的事的人,蒙上了一层异常的愤怒,为谢烨,为木耳,也为了英儿。他曾经立志要为孩子们铺一片草地,筑一座诗和童话的花园,使人们相信美,相信明天的存在,相信东方会像太阳般光辉,相信一切美好的理想,可在那一斧子砍下去的瞬间,他的梦、他的志在眨眼间轰然坍塌。他的亲人和读者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曾经的“天使”。
顾城后期的诗歌陷入了非常“自我”的境地(除了他本人谁也看不懂)。“小孩 这里有一片烟/一个树叶/一个长鼻子的故事/你可以呆会/不要钱/没人说你/管你的人都在外边/他们喝汽水去了//笑就笑/鸟会在你头上叫出画来(《陶》)”顾城这首诗是在激流岛上所作,诗歌题目是《陶》,可是读完全诗没见陶,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更是无处琢磨。像这样的诗还有《蛋糕》、《鸡春卷》《许多河水》等。但其前期诗歌对人心灵的绿化依然不可磨灭,不能因为他所做的事情而迁怒于诗歌作品本身的评价。如果说,诗人给了诗歌第一次的生命,那么读者则给予诗歌第二次的生命,并决定了其生命的价值。
时至今日,顾城已经凝固为一个渐渐远去的名字,也许对他而言,诗人永恒的生命本身就在于不屈服,毕生忠于真理、美和自己至纯至净的心,哪怕脚下是不幸的百丈悬崖,也要堂吉诃德式执着地高喊前进。马悦然曾经称顾城为“会走路的诗”,而我们,却只能试图从顾城的诗歌中寻找他生命的碎片,但终究看到的只是一个背影。在语言停止的地方,诗歌前进了;在生命停止的地方,灵魂前进了;在玫瑰停止的地方,芳香前进了。而我们,也将踏着诗歌的芳香,走完生命的征程。
12“如果可能,我将幸福地失落,在冥冥之中„„”○
注释:
①顾城.树枝的疏忽.[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126页 ②顾城.树枝的疏忽.[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119页 ③顾城.顾城文选:卷四{C].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06.65页 ④顾城.树枝的疏忽.[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156页 ⑤顾城.树枝的疏忽.[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152页 ⑥顾城.黑眼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207—208页 ⑦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888页 ⑧顾城.树枝的疏忽.[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173页 ⑨顾城.树枝的疏忽.[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111页
⑩顾工.寻找自己的梦—代序·英儿.[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3.1页
11顾城.树枝的疏忽.[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109页 ○12顾城.树枝的疏忽.[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128页 ○
参考文献
【1】顾城.树枝的疏忽.[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 【2】顾城.顾城文选:卷四{C].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06 【3】顾城.黑眼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4】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5】顾工.寻找自己的梦——代序·英儿.[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3 【5】顾城.顾城的诗和顾城的画.[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6】杨克,陈亮编选.朦胧诗选.[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谢辞
当我告诉魏老师,要写顾城的时候,老师惊异了,她说顾城是一个很难把握的人物,对于一个本科生来说会很吃力。真如老师所说,一个颇受争议的人,加较为难懂的朦胧诗,还有图书馆零星的一点资料,确实比我想象中要难的多。所以,我选择顾城诗歌的内容来写,这是最简单的选题,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依然困难重重。在这里,真心地感谢魏兰老师一次又一次耐心地看完我的不成文章的文章,并给了很多悉心的指导,帮助我顺利完成了论文,在此我向魏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还要感谢大学四年来先后给我们授课的李生滨老师、王岩森老师、郑桦老师、黄学军等各位老师,他们严谨的治学风范、渊博的知识、厚重的理论根基深深地影响着我。感谢这四年中遇到他们并有幸聆听他们的教诲。当然还要感谢我的各位同学和朋友,四年来他们踏实的学风与敏锐的文思对我启发良多,生活上我们的互相帮助则更是难以言表。
四年的生活,很多人在一起编织着一个人的梦,又到山花烂漫的季节,怀着感恩的心,进行另一段生活„„
第二篇:浅析顾城诗歌的前后期内容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毕业论文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毕业论文
浅析顾城诗歌前后期的转变
院部 专业:
班级 年级:
姓名 学号:
指导 老师:
完成 日期: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毕业论文
目录
摘要 „„„„„„„„„„„„„„„„„„„„„„„„„„„„„„ 2 前言 „„„„„„„„„„„„„„„„„„„„„„„„„„„„„„ 4 一.浪漫主义的“童话诗人” „„„„„„„„„„„„„„„„„„„ 4 二.诗歌前后期内容的不同 „„„„„„„„„„„„„„„„„„„„ 5 2.1 顾城前期作品的内容及其创作态度 „„„„„„„„„„„„„„„ 5 2.2 顾城后期作品的内容及其创作态度 „„„„„„„„„„„„„„„ 7 三.诗歌前后期意识形式的变化 „„„„„„„„„„„„„„„„„„ 7 3.1 顾城前期诗歌的艺术特色 „„„„„„„„„„„„„„„„„„„ 7 3.2 顾城后期诗歌的艺术特色 „„„„„„„„„„„„„„„„„„„ 8 参考文献 „„„„„„„„„„„„„„„„„„„„„„„„„„„„ 11 致谢 „„„„„„„„„„„„„„„„„„„„„„„„„„„„„„12 1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毕业论文
摘 要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创作特点及他传奇的人生经历都在中国现当代诗歌史上引起强烈反响和巨大争论。本文从其前后期艺术形式和创 作内容的转变来分析其作品的其后期变化。
关键词:顾城,诗歌,内容,艺术形式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毕业论文
Abstract Gu Cheng is one of the main representatives of misty poetry, his creation characteristic and life to his legendary experience has aroused strong repercussions and controversy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The change in this shift from its earlier and later art forms and creative content to analyze the works.Key word: Gu Cheng, poetry, content, art form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毕业论文
前 言
对顾城的诗歌按不同的时间段可以大致的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前童话时期”“中童话时期”和“后童话时期”。和北岛、江河一样,顾城是朦胧诗的代表,他的诗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运用大量的隐喻、暗喻和通感等写作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顾城的诗歌,无论早期还是后期,都带有较为明显的个性特征,那就是童真和稚气以及对沉溺于幻想和假定的沉醉。但早期的诗歌还是有明显于后期诗歌的不同。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毕业论文
一、浪漫主义的“童话诗人”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因为他的诗歌总是充满了纯净明丽的意象、轻快自然的节奏和浪漫的童话色彩,因而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同时也被认为是当代唯一唯灵浪漫主义诗人。与朦胧诗派的其它代表人物相比,顾城的诗显得纯真无瑕、纤弱纯净,尤其是他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和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作为当代新诗史上一位不可忽略的“重量级”诗人,毫无疑问,顾城是以他的朦胧诗奠定了自己在诗歌上的地位。然而,他的寓言诗以及旧体诗同样也因含义隽永而倍受世人注目。本文试着从其诗歌内容与艺术形式两方面来分析顾城诗歌前后期的变化。
二、诗歌前后期内容的不同
纵观顾城的诗歌,我们很明显的能感觉到他前后期诗歌有着明显不同的风格。1992年底,顾城在德国波恩接受《袖珍汉学》杂志的编辑采访时,把自己诗歌他作的演变化分为四个阶段,即《自然阶段》(19691982)、反文化阶段(1982-1986)、和无我阶段(1986 年以后)[ 1 ] ,这里,我们就以 1986年诗人的“无我”阶段为界,来分析一下顾城作品前后时期的转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1 顾城前期作品的内容及其创作态度
前期作品的内容首先表现为作者以一种积极出世的态度、以极大的热情与耐心对现实给予很大的关注。正如发表于1979 年曾风靡全国的朦胧诗代表作《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短短的两行诗句,呈现在 5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毕业论文
我们面前的仅仅是十几个字,却揭示了十年浩劫中青年一代共同的命运,虽然在文革中他们遭受了打击磨难,但是这些人并未意志沉沦、悲观绝望,相反,他们却仍然以倔强的生命意志执着人生,在这里诗人清晰地勾画了一群探索者的坚定形象,道出了从文革中走出来的无数人的心声。顾城认为:“大诗人首先要具备的条件是灵魂,一个永远醒着微笑而痛苦的灵魂, 一个注视着酒杯、万物的反光和自身的灵魂”。正是曾经身怀这样的信念,使得顾城写下了除《一代人》以外其它很多的关注现实的名篇,比如《结束》和《永别了,墓地》等等。
除朦胧诗外, 顾城更是借助寓言的功效将寓言诗的讽刺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 在吸收了中国古代寓言诗和外国寓言诗的基础上,将寓言诗在形式上的易控、内容上的易读灵活的运用到自己的寓言诗创作上, 推动了中国当代寓言诗的发展。如《轻浮的泡沫》中通过对“自吹自擂”、“飘飘欲飞”的轻浮泡沫命运的展示,讽刺了文革时人心的飘浮;《自大的湖泊》也是通过对不可一世的最终“只有一叶发臭的沼泽,瘫软在荒丘中间”湖泊的揭示,嘲弄了文革时期“夜郎自大”的风气;借《“励精图治”的国王》以及《怪豆转业记》讽刺了社会中盛行的官僚之风,以犀利的眼光审视着现实中的种种弊端;还有通过《台灯与路灯》中“华美又俊俏”的台灯与“沦落风尘”的路灯的对话,向我们展现了社会生活中不同人的不同价值取向。
其次,与关注现实相似,顾城在前期的很多作品也表现了对人性的关注。但是,顾城以一个儿童纯真的眼光看待描述这个世界的很多自然之物,虽然揭示国民性,却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不能揭示深层次的病态的国民性,他用孩子般的眼光关注着成人世界的一举一动,用调皮诙谐的语言揭示他所看到现实中的一切, 这就决定了他与鲁迅的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隐痛有着本质的区别。最后,从外界转向作者自身,他前期的作品里有较多是对自己的关注。写于1971年在火道村下放时的《无名的小花》,便是作者自我形象的展现,作者以无名的小花自喻,虽然“没有秋菊卷曲的金发,也没有牡丹娇艳的容颜,它只有微小的花,和瘦弱的叶片”,但是这朵无名的小花却仍然要“把淡淡的芬芳,溶进美好,并且努力的“随着季节的风雨,悄悄地开放在寂寞的人间”。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毕业论文
2.2 顾城后期作品的内容及其创作态度
顾城后期的诗歌,无论是朦胧诗还是寓言诗亦或是古体诗, 在其内容上都不同于前期。首先表现为顾城后期的诗歌由单纯对具体自然的描写转变为对抽象哲理的凝思。顾城前期的朦胧诗,大多是通过小孩子的眼光来研究世界,而后期的很多朦胧诗, 则有着更多的哲思在里面。比如《神说》:“灰尘,也有生活,他们在风中飘着,在烟中恋爱,在暖气上抚摸,它们在好几个地方,找我”。这种哲思尤其渗透在顾城后期的寓言诗中。
其次,顾城后期的诗歌已有明显的私语化倾向,这已经被历来研究顾城的学者所重视。他后期的诗歌是真正意义上的“意识流”写作,诗歌的内容大多表现的是诗人自己的回忆、幻想、梦境以及潜意识等官能感受与心理体验。作于1990年的《看见》: “我看见苹果,在花开的时候,远远地看,只有这一片是红的;十五只鸟在路上飞,飞过,飞不走了”。
三、诗歌前后期意识形式的变化
顾城诗歌前后时期艺术形式的变化与他诗歌内容有很大的关系。诗歌最重要的便是语言,正如海德格尔所言“语言是存在之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尤其是语言的艺术。而且顾城本人也认为诗歌之所以成为诗歌必须具有两个因素:“一个是美的感觉,一个是精练的语言。光有美的感觉,只能产生诗意,不能产生诗;光有精练的语言,没有美的感觉,只能产生诗的形式,亦不能产生诗。”
3.1 顾城前期诗歌的艺术特点
顾城前期的诗歌便有一个重要的艺术特点:具有生动、准确而又浅显的语言。如《我的幻想》:“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生动直白的语言,却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简单却又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是他写的《佛语》,是作者思想纯真与深刻的统一,用简单明快的语言表现了 7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毕业论文
作者思想的深刻:“我的职业是固定的, 固定地坐,坐一千年,来学习那种最富有的笑容,还要微妙地伸出手去,好像把什么交给了人类”,丰富深厚的内容却用浅淡而有节制的语言表达了出来,向世人展现的是司空见惯的却被他重新赋予了新意的事物。
顾城前期诗歌的第二个艺术特点便是大量意象的呈现。比如作者通过象征隐喻法来呈现诗歌的意象,这种方式打破了真实描写和直抒胸臆的传统表现手法,使诗人的抒情角度转移,诗中的象征从表面看上去毫无联系,但深层却有无穷的意蕴,诗的感染力也就在于此。例如前面所举的《一代人》,它是由“黑夜”, “我”“黑色的眼睛”等感性形象构成的意象组合,它们既有其本身的客观意义,所代表的内在含义又都超越了这些词汇固有的客观意义,加上题目的指示,因而具有了强烈的象征性,即“黑夜” 象征置于那一代人心灵上的阴影,“眼睛”象征一代人探索的眼睛,而诗中的“我”则象征着一代人。
由此我们能够看出,诗歌象征的审美特性,实际上就是意象的一种内在的美学特性。除此之外,作者诗中意象的呈现还常常是自然随性,却仍然有着一种理性的思考。比如作于1980年8月的《弧线》:“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这四个意象并行排列彼此间是没有关联的,但是我们却能看出,有三种“弧线”是自然现象:疾风中的鸟儿、延伸触丝的葡萄藤、耸起背脊的海浪,这三种现象无不给人以或秀美或壮观的美感,而捡拾分币的少年在对比中却让人感觉到作者的一种暗示,暗示社会中已贬值的人的价值。
3.2 顾城后期诗歌的艺术特色
顾城后期的诗歌,因为他自身心态的变化,首先表现为语言上由丰富生动的语言转变为自然的语言,后期“无我”阶段的写作中语言口语化极为明显,他的诗歌所使用的词汇浅近通俗,大量使用象声词语,所用词语较前期变得随意、繁杂了许多。而且, 这些词语与所指事物之间的联系变得抽象、晦涩,给人一种断裂的、松散的、反逻辑的感觉。
正如德国文体学家施皮策在分析作家的文体风格与心理的关系时指出:“背离正常的精神生活引起的精神激动,必须有一种背离正常用法的语言来表达 8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毕业论文
它” ,正是因为作者后期诗歌内容的私语化倾向,使得其诗歌语言变得晦涩难懂。顾城因其诗独有的特色以及他自身的传奇经历而备受世人注目,他的一生是孤独的,也是童话的,正如舒婷在《童话诗人》里所说:“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自己就成了童话中的幽蓝花......以纯银一样的声音,和你的梦对话,世界也许很小很小, 心的领域很大很大”。
顾城一直都想做一个“任性的孩子”,可是处处纳垢的现实却总在打破他纯洁的孩子梦,而最终他以一个变态自私甚至让人恐怖的魔鬼的形象消失在这个世界,让人无比感慨且无限遗憾。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毕业论文
结语
顾城在一首诗中曾说过:“我将死去,将变成浮动的谜,未来学者的目光,将充满猜疑。”对于这个中国新诗史上最具争议的诗人之一,如何寻觅和审视谜一样的他,对于我们来说,不仅需要兴趣,更需要冷静的头脑和客观的分析,才能从众说纷纭的文坛中找到答案,否则,我们就会陷入人云亦云的泥淖。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 1 ]《无目的的“我”———顾城访谈录》,顾工编《顾城诗全编》,上海三 联书店, 1995年,第2页
[ 2 ] 顾城《顾城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第401页
[ 3 ] 顾城《顾城文选: 别有天地》,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5 年,第255页 [ 4 ]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 1984年,第197 页.[ 5 ] 舒婷《童话诗人》,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8年,第923页.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毕业论文
致谢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所有曾有给予我帮助和指导的老师、同学们致以衷心的感谢!首先,我要感谢童静老师,从这篇论文的基本思想的实现到成型,给了我极大的帮助。感谢在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学习的这三年来,给我授课的各位老师,是你们用渊博的知识教育了我,正是你们的教育,我才能顺利完成这篇文章。同时我要感谢三年来一起学习和生活的同学们,在论文的完成过程中得到了他们的热心帮助,在这里衷心的感谢他们。
最后,我要向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以及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祝各位老师身体康健,工作顺利!
第三篇:顾城经典的诗歌
顾城经典的诗歌大全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写下这句话时,顾城21岁,为大家整理顾城最优美的诗。
顾城 《执者失之》
我想当一个诗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诗,我想当一个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我自己。
在你什么也不想要的时候,一切如期而来。
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顾城《早发的种子》 我从没被谁知道,所以也没被谁忘记。在别人的回忆中生活,并不是我的目的。
顾城《世界和我middot;第八个早晨》 在醒来时 世界都远了 我需要 最狂的风 和最静的海
顾城《远和近》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顾城《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 而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顾城《避免》 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顾城《我的心爱着世界》
我的心爱着世界,爱着,在一个冬天的夜晚。
顾城《门前》
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早晨,阳光照在草上。
我们站着,扶着自己的门窗,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第四篇:顾城诗歌集锦
顾城诗歌的意象世界中的隐喻表现手法与象征一样也是具有其暗指性,通过一个非直接的比喻来使情思或感觉具体化。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顾城诗歌集锦,欢迎参考阅读!
《别》
在春天,你把手帕轻挥,是让我远去,还是马上返回?
不,什么也不是,什么也不因为,就象水中的落花,就象花上的露水……
只有影子懂得,只有风能体会,只有叹息惊起的彩蝶,还在心花中纷飞……
《远和近》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小巷》
小巷
又弯又长
没有门
没有窗
我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山影》
山影里
现出远古的武士
挽着骏马
路在周围消失
他变成了浮雕
变成纷纭的故事
今天像恶魔
明天又是天使
《微微的希望》
我和无数
不能孵化的卵石
垒在一起
蓝色的河溪爬来
把大家吞没
又悄悄吐出
没有别的只希望草能够延长
它的影子
《雨行》
云,灰灰的再也洗不干净
大家打开雨伞
索性涂黑了天空
在缓缓飘动的夜里
有两对双星
似乎没有定轨
只是时远时近……
《泡影》
两个自由的水泡
从梦海深处升起……
朦朦胧胧的银雾
在微风中散去
我象孩子一样
紧拉住渐渐模糊的你
徒劳的要把泡影
带回现实的陆地
《感觉》
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弧线》
鸟儿在疾风中
迅速转向
少年去捡拾
一枚分币
葡萄藤因幻想
而延伸的触丝
海浪因退缩
而耸起的背脊
《规避》
穿过肃立的岩石
我走向海岸
“你说吧
我懂全世界的语言”
海笑了
给我看
会游泳的鸟
会飞的鱼
会唱歌的沙滩
对那永恒的质疑
却不发一言
第五篇:顾城早期诗歌窥探
顾城曾将自己的诗歌创作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自然的我(1969-1974)、文化的我(1977-1982)、反文化的我(1982-1986)、无我(1986-1993)。我们姑且将“自然的我”与“文化的我”称之为顾城创作的早期阶段,从此阶段入手对其诗歌进行深入剖析。
一、活在自然中与自然抒情的诗风
顾城在6岁时写了自己人生的第一首诗,当然,这首诗并没有体现多大的文学价值,但却从中早早地展现出一个天才诗人的天赋,并为他一生的诗歌创作生涯埋下了伏笔。1969年,顾城随父下放至山东农村,这既给他带来了艰苦的农村生活,但更重要的是,也为他接触自然、师法自然提供了条件,身处自然成就了“自然的我”。在这里,顾城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此时的顾城正处于少年时期,因此,这个“我”本身就“有一种孩子气,有梦,有希望,也有恐惧”。
这个时期的诗作比较自然、抒情,是他在对自然、对世界、对自己说话。“大雁,你飞走吧,/你飞过去——/不要盘旋,不要停;/请你告诉慈爱的春天,/不要忘记这里的渔村。”(《大雁》);
“奔腾不歇的江河,/起伏连绵的山川,/惊天动地的旱雷,/撕破雨云的闪电,/呵——/多少谜?/多少梦?/多少沉冤?„„//新陈代谢的万物,/广大神秘的自然,永无边际的宇宙,/黑暗沉默的空间,/呵——/多少天?多少代?多少光年?„„//在宇宙的尘埃——/地球上,/却不知已变过多少风云,换过多少人间。//”(《没有名字的诗歌》);
“旭日用光焰赶走了黑暗,/夕阳用余辉映透了晚霞,/遗忘的过去/幻想的将来呵——/生物在万物中闪耀着火花。//(《生命随想曲》);
“我赞美世界,/用蜜蜂的歌,/蝴蝶的舞,/和花朵的诗。/月亮,/遗失在夜空中,/像是一枚卵石。/星群,/散落在河床上,/像是细小的金沙。/用夏夜的风,/来淘洗吧!/你会得到宇宙的光华。/”(《我赞美世界》)。
在这时期的诗里,有对自然的热爱:“太阳升起来,/拿着七色光焰的画笔,/在大地的调色盘上,/调配着春天的晨曦。//给干黄的枝条,/涂上新生的翠绿;/在田野的五线纸上,/重新谱写生命的乐曲。//蛙鸣,此起彼伏,/我赞美着春天——/岁月的早晨。//”(《岁月的早晨》);
有对生活的感悟:“我是黄昏的儿子/爱上了东方黎明的女儿/但只有凝望,不能倾诉/中间是黑夜巨大的尸床”(《我是黄昏的儿子》); 也有对人生的思考:“今天和昨天一样,/子夜、破晓、中午、黄昏;/生活的忙碌,/生存的艰辛,/安静的夜晚,/响亮的晨钟,/时间又过去了一天,/一天十二个时辰;/黎明的薄雾,/白昼的热风/傍晚的清凉,深夜的惊梦,/呵,人正怎样度过他的一生?//”(《生命随想曲》)
这些体现了顾城的早熟,他早早地展开了对生命的探索。
《生命幻想曲》是顾城“自然的我”阶段的代表作,他在多次讲话中也反复提到过这首诗。顾城说,写这首诗的时候,“那个夏天,我在潍河岸边,„„在接近河水的地方,被自己的影子惊醒,这时皮肤已不再是我同世界的界限,我感到了另一重我——远处的树林在响,就像是我的手在抚动;河水在流淌中轻轻冲击沙地、冲撞粘土的河岸,就像我的手抚摸着我的膝盖——我像阳光一样在大地上行走,宁静如云。作为一个人的恐惧、害怕、矛盾,都没有了——像是我要做的一切都已经做了,所以一切正是开始。”[1](P100)这是一种自然生命的感觉,作者与天地自然完全融为了一体。“没有目的,/在蓝天中荡漾,/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的确,写诗的时候,作者不带一丝目的性,这完全是一种自在生命的享受。因此我们在读整首诗的时候,感觉非常顺畅、自然。
这个时期是没有书读的,除了受父亲的影响,顾城最主要的老师就是大自然了,自然给他提供了最好的素材,最好的语言,最好的感悟,“我最早写诗,是为了回答大自然对我说的话;我觉得阳光爱我,春天爱我,我要回答它们。”[1](P196)顾城是在以一种“独我”的意识写自然,这源于一种爱,对生活的爱,对自然的爱;同时,这个“我”也并非指他本身这一个体,而是一个整体,“这个‘我’与包括天地、生命、风、雨、花、草、树、鱼、鸟、兽等在内的‘我们’合为一体。”[1](P232)他沉浸在“自我”的感觉中,沉浸在象牙塔的塑造中。或许J.H.法布尔的《昆虫记》给这种爱施加了强大的影响,激发了顾城对自然的浓厚兴趣,因此,当他“听到要全家下放时,竟十分欢喜,想着终于可以自由地到自然中去了。”同时,收集的昆虫标本又使大自然给了他丰富的自然地语言。不是为了写诗而写诗,仅仅是出于一种表达感悟的渴望。“虽然生存是艰难的,我对美的信仰却并没有削减;这种信仰有了另一种表达,就是写诗。”[1](P22)不用在乎技巧,不用揣摩语言,“诗好像是天已经做好的,我只是把它写下来”好像是神来之笔,是自然地流露,是天成之作。就像李白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我们再来看这首《生命幻想曲》,正如题目所言,这是一首对“生命”的“幻想”诗,或者说写的是一首生命的思索诗,作者是通过幻想去寻找生命的意义。作者把生命置于自然中,“贝壳”“柳枝”“夏蝉”“晨雾”“蓝天”“阳光”“黑夜”“银河”“星星”“新月”“海洋”“阴云”“麦秸”“百里香和野菊”“蟋蟀”“花香”,在这首诗里,所有的意象都源于大自然,而诗的语言也是极其自然,体现了诗的“自然”质地。这首诗共有两小节。第一小节作者写把贝壳当作船,以晨雾为帆,把“幻想和梦”放在里边,动力就是“太阳”和“风”,而“我”只能是“随意地向东向西”;当黑夜来临时,“我驶进银河的港湾”;当“天微明”,四周阴云密布,雷鸣电闪,象征着环境的恶劣。“我”寻找了一天一夜,最终还是失败了,“我”依然感到迷惘与彷徨,“我到哪里去呵?/宇宙时这样的无边。”“我”还是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到了第二节,作者又启程了。这一次,他是要用“灵感和心”去探索。他把麦秸织成摇篮,还给它装上了“纽扣的车轮”,他要“让时间拖着”去“问候世界”,寻找答案。这一次,“我”看到了百里香和野菊,听到了蟋蟀的演奏,闻到了花香;这一次,“我”找到了希望,“我”“合上双眼”,不去管那黑夜的山谷和白昼的峰巅,“我”只想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纵然时间和生命停止,“我也要一直走下去”。可是,既然生命已经停止,我又如何走下去呢?这时,“我”终于找到了生命的答案“我把我的足迹,/像图章印遍大地,/世界也就溶进了/我的生命。//”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在这首诗里,顾城意识到活着就必须实现人生价值,而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艺术是最好的途径。“我要唱/一支人类的歌曲,/千百年后,/在宇宙中共鸣//”要让生命的价值通过艺术一直持续下去,而不仅仅停留在生命过程中。这首诗“使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诗,第一次知道了它能给人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信念”。
这种思想相伴顾城一生,使他不停歇的诗歌生涯有了最好的理由。从少年时期起,顾城作诗的冲动就时时处处都存在着。在胶东路上、在火道村、在二连、在农场路上、在潍河下游、在村外、在草滩上、在牛车上、在水塘边、在荒野中,在割麦时,甚至在睡梦中、在午觉初醒时„„哪里有顾城,哪里就能找到诗歌。顾城践行着“我把我的足迹,像图章印遍大地”的诺言,他是在以生命写诗,“以诗为生命”。
二、活在社会中与纯净的诗风
1972年,顾城随父暂迁蓬莱、济南,因一些遗留问题辗转于火道、蓬莱、济南之间,开始学习政治,投身社会,尝试改造世界观。1974年,顾城随父返京,这意味着顾城彻底告别了自然,进入到了社会中。经过三年的过渡,随着文革结束,“文化的我”时期开始。纵观这一时期诗歌,前期以旧体诗、工农兵文艺诗为主,还出现了寓言故事诗、歌词,直到1979年开始大量诗歌被创作并流传下来。“一个文化的人的诞生,就是一个自然人的死亡”
抛开古体诗、工农兵文艺诗和寓言故事诗,我们单看这些传统意义上的现代诗歌。“这个时期我写的诗有很强的人的、心理的、甚至社会的色彩,我开始从社会的角度评价这个世界,我注重对人说话。”
如果说被下放时期没有书读,只能师法大自然,那这一时期顾城算得上比以前幸福,因为他来到了一座由图书组成的“山”面前,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曹雪芹„„雨果、巴尔扎克、安徒生、哈代、陀思妥耶夫斯基、杰克.伦敦、西蒙诺夫、罗曼.罗兰、惠特曼、海明威„„顾城在接受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熏陶,这种熏陶帮助顾城完成了“文化的我”的转型。1977年的诗歌大多随意、诙谐,结合当时的政治来看,这是对黑暗文革的讽刺,也充满对光明的春天的美好向往。从1978年开始,顾城流露出了一个童话诗人的本色。《在寂静的冰川上》《孩子的梦》《溶血》,这些诗篇透出的是一种白色的格调,白色给人以纯净之感,因此这类诗歌本身也能带给人洁净、纯粹的享受。《建设者》表达了对建设者的赞美,《一代人》表达出了对光明的向往。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中,诗人以一个孩子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和感受世界, 顾城在现实社会中的美好理想破灭,只能去自己的世界中去寻找。在这首诗“我希望/每一个时刻/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我想画下早晨/画下露水所能看到的微笑/画下所有最年轻的/没有痛苦的爱情/画下想象中/我的爱人/她没有见过阴云/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我还想画下未来/„„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阴/„„最后,在纸角上/我还想画下自己/„„他只有,许许多多/浆果一样的梦/和很大很大的眼睛/„„”
可是,就算是这样一个梦最终也还是破灭了,现实不允许这样的梦存在: “我在希望/在想/但不知为什么/我没有领到蜡笔/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我只有我/我的手指和创痛/”在绝望中,“我”“只有撕碎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让它们去寻找蝴蝶/让它们从今天消失” 但诗人是否从此就停止对幻想的追求了呢?不。诗的最后一节再次点明,“我”是“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将仍然执着地追求幻想。可见,他的诗具有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
这个时期是极重要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他的创作风格基本定型,顾城诗歌的文学价值开始呈现。他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他是“童话诗人”,他的诗风纯净。
抛开了自然诗歌,这一时期展现的更多的是“朦胧”的色彩,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浓烈的隐喻让我们摸不清顾城在表达什么,花蕊被隐藏在了厚厚的一层层花瓣中,在我们看来,他的诗更像是一个个稀奇古怪的没有逻辑的梦。但顾城认为,“从根本上说,它不是朦胧,而是一种审美意识的苏醒,一些领域正在逐渐清晰起来” [1](P175)。所谓的朦胧性,其实是他对艺术新的表现形式的一种探索,作者不是将诗的本质内容直白地展现出来,而是通过这样一种朦胧,让读者去拓展诗的原本空间,让诗的内涵更加广阔。诗歌应当不仅仅具有具体反映社会问题的功能,更应该有“表现灵魂和自然美的有创造性的抒情诗” [1](P177)“写诗不仅仅是反映什么,它显示事物的来源,显示心灵和上天的光辉——光明出现,黑暗消隐;早晨到来,噩梦飘散。”[1](P187)他的朦胧诗其实体现的是一种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他的相当一部分诗体现了这种超现实性。
“童话诗人”的成型,除了诗人与生俱来的心理特质外,与其思想上受的影响也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安徒生对他的影响比较大。安徒生与顾城都曾做过笨拙的木匠,这大概让顾城对安徒生有了初步的亲切感。安徒生是 顾城的 老师,他的童话思想深深影响到了顾城。因此顾城写了《献给安徒生童话的诗》《给我的尊师安徒生》《给安徒生》这样的诗歌。顾城住在自己的童话世界里,这个童话世界不是儿童的幼稚,而是一种心灵的纯净,一种求真的心境,一种明快与清晰,这是顾城幻想出来的一个世界,是与现实对立的。他就是善于用一颗童真的心去幻想,在幻想中也体现着他对生命的探索。年龄在增长,他的童心却保持不变,这应该是顾城刻意维持追求的结果,他担心自己受到外界世俗的玷污,或者说,这是顾城在追求善与美。舒婷写了一首《童话诗人》是这样来介绍这位童话诗人的:“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蓝的花/你的眼睛省略过/病树、颓墙/锈崩的铁栅/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像没有被污染的地方/出发/心也许很小很小/世界却很大很大/于是,人们相信了你/相信了雨后的塔松/有千万颗小太阳悬挂/桑葚、钓鱼竿弯弯绷住河面/云儿缠住风筝的尾巴/无数被摇撼的记忆/抖落岁月的尘沙/以纯银一样的声音/和你的梦对话/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很大很大”。
顾城诗歌最主要的特征是纯净,纯净之处在于抒写童话与自然。这两者透出的都是一种本真的气息,而纯净是本真的体现。顾城诗中的意象大多都有这种纯净的美感。处于文化社会的包围中,一些文化巨人也为顾城提供了帮助。顾城的纯净美受到洛尔迦的影响,顾城说,“我喜欢洛尔迦,因为他的纯粹”。洛尔迦说:“哑孩子在寻找他的声音,偷他声音的是蜘蛛王。”顾城就开始找他被偷走的声音,“我开始咬文嚼字地说话,用一本本书来反对一面面墙”。[1](P192)顾城对洛尔迦的喜欢源于一种精神共通。洛尔迦热爱他的家乡,“热爱在露水中寻找自己声音的孩子,热爱那些小蟋蟀”,他的热爱“超越了人类的等级和世俗观念,使人类从遥远的地方达到了一个理解”。这是一种对人本性的坚持,而顾城说他也是一个固执的人,他要在这个世界上,坚持热爱他热爱的事物。
结语
在第一阶段,顾城是属于自然的人,在第二阶段,顾城是属于社会中的人,不同的生活经历造成了他前后不同的诗歌阶段。身处自然时,顾城师法自然;身处社会时,顾城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洛尔迦、惠特曼、安徒生等等,全都对他的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化的我”阶段是顾城纯净诗风初步形成时期,也为他提供了朦胧诗派的性质归属依据。童话诗人就是在这一时期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