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静悄悄的革命之应对有方
静悄悄的革命之应对有方
“被动的能动性——应对”是佐藤学先生《静悄悄的革命》里一个核心的概念。作者在“序”中就说:“‘静悄悄的革命’即是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这里的对话,也就是应对,与物应对,与他人应对,与自己应对。
倾听就是为了更好的应对,有了倾听才有应对,才能更好地对话。佐藤学先生说:“对于学习这一能动性的活动来说,应对这种被动的应答是基础的基础。”
老师需要应对孩子,佐藤学先生举了一个例子,老师就好像是和孩子们玩棒球,能否准确地接住孩子们投得标准或不标准的球,就是老师的应对能力了。如果老师准确接住,投球的孩子即便不说什么,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孩子投得很差或投偏了球老师也能准确接住的话,孩子后来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孩子投来的球,就是孩子有声或无声的言语表达,接住孩子的“球”,才能与孩子的想法产生共振,交流中才能与之进行心灵的碰撞。
学习活动中,老师的应对如接球,那么孩子的应对呢?这里就要提到佐藤学先生的以“学的课程”为中心的“学习的三位一体论”了。
什么是“学习的三位一体论”呢?佐藤学先生在介绍“应对”时是这样描述的:“对具体表现教学内容的教材‘被动的能动性——应对’;对主导的组织课堂学习的教师的言语‘被动的能动性——应对’,对其他孩子的言语的‘被动的能动性——应对’;对自己的感情、印象或思考中的犹豫的‘被动的能动性——应对’”。
在讲到学习时,佐藤学先生说:“所谓学习,是与作为教育内容的对象(物)的接触与对话,是与在此过程中发展的其他孩子的或教师的认识的接触对话,是与新的自我的接触与对话。学习是通过认知实践、交往实践、自我的内在实践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由此可见,所谓“三位一体论”就是孩子与学习内容(被认知世界)的应对,与老师同学的应对,与自己的应对。这个过程相仿于怀特海“浪漫——精确——综合”的过程。
在我们的教学话动中如何体现呢?
让孩子先被动,老师安排切实可行,孩子可操作的学习任务,让孩子课前预习,自己先去发现,去思考;做好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交流的准备,课堂交流中师生其实都要训炼“接球”的技巧;然后孩子与新的自我对话,内化实践。
三位一体的交流对话也是三个不同层次的对话,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这整个过程中,每一个孩子都只有自己去穿越,别人无法替代,并且在穿越的过程中,如果某一重对话没有落实,后面的对话就将受阻。
老师在课堂上与孩子的交流应对,佐藤孩子用了两个比喻“量体裁衣”和“交响乐团”,老师要做出适合每个孩子身材的衣服(因材施教),要注意乐团发音的和谐,更要注意乐团里不和谐的发音。
因此,老师要特别重视让孩子们每一步都走实。课前重布置,课中重交流,课后重反馈检查,不落实的要及时提出并告诉孩子如何去克服困难,课后提升要注重与孩子交流谈话或认真批阅孩子们留下的作业,作业要尽可能的“量体裁衣”。重视训练孩子们自己与同学之间的倾听、交流对话,对话提升,这样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会强一些,对成功体验也会更深刻,因为他们会觉得这是我们自己(在没有老师的帮助下)完成的。当然无法完成的,一定要让孩子懂得求助于老师或别的什么人,要让他们明白,解决问题是目的所在。
第二篇:静悄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革命读后感
我们知道教育是关乎国家兴衰的事业。很少有人会把教育当作是一场革命斗争。面对学生的心声:“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学校并不快乐”“老师一点也不可爱”,我们往往会强行学生从属我们的权威。作为教师,我们禁不住问自己:教育这一事业的人性魅力何在?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的教师是优秀的教师?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实践?怎样去“倾听”学生、“理解”学生?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别是以下两点,更是极赞同佐藤学教授的观点。
一、教学中要关注到学生不确定的回答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回答的正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时,总会不自觉地舒一口气,或会心的微笑一下,而当学生回答的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时,总是想方设法的引导学生回答出自己设想的答案上来。对于这种现象,佐藤学教授分析到“在这些学习行为中,其不确定的思考或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明晰的思考或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这就提醒我们,确定或不确定的答案,我们都要重视,尤其是不确定的,包含有创造思维的过程,应该更为重视,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把这些不确定的、模糊的思考和表现相互反响和激荡,课堂的内容就变得丰富多彩了。如果教师能够做到这些,学生思考的威力就会淋漓尽致地发挥,个性思维特点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在这些个性思维的相互作用下,就可能创造出“交响乐团式的教学”——不同的音响,奏出和谐的音乐。
二、教学中要学会倾听
佐藤学教授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的确,老师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判断发言的对错、语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细倾听孩子发言中所传递出来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孩子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老师的讲解、指导,倾听同学的发言,而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接收到隐藏着的心声,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在别人的话语里,有鲜花、有荆棘、有废渣、有珍珠、有林林总总的一切。细心倾听者能从中听到心灵的声音。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的往往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要能做到与学生对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的确如此,倾听,像一面镜子,镜里就有真容。就如佐藤学教授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它带给我们一种冷静的思考,这是在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的年代里的冷却剂,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也许很多情况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很多改变也是艰难的,但既然有时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但起码可以从自己的课堂改变,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吧。
第三篇:罗一民引领南通“静悄悄革命”
罗一民引领南通“静悄悄革命”
来源:《决策》杂志 2010年12月01日06:56
一个人改变了一座城市,这座城市也成就了他最得意的“作品”。
“我将南通看作自己的作品了”,55岁的罗一民主政南通已经10年。10年里,南通从江苏末位跃居长三角“明星城市”,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在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中排名第一,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南通现象”。
“南通现象”不是一个单纯经济增长的故事,而是一个社会矛盾、生态矛盾相对平缓的故事。”在罗一民的作品里,他最得意的不是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而是科学发展观下的“跨越赶超,全面协调”。在短短数年间,南通不仅在江苏和全国创造了很多“第一”,而且连续获得了十多个国家级荣誉称号。南通奇迹般发展的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相比其他地方发展总伴随着阵痛而言,“南通现象”里少了很多争议,也没有吸人眼球的事件。在南通人看来,10年里,罗一民引领南通进行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功夫在诗外”
南通南靠长江,东临黄海,过去有江无桥、有海无港,与上海隔江相望,却被长江阻隔,往来很不方便。在上海及上海周边发展最快的时期,南通失去了一次发展的机会,与苏南的差距越拉越大。
“过去南通叫“难通”,地理上的阻隔,人的思想容易保守封闭。”曾经的江苏“四小虎”之一一度衰落了。本世纪初,南通主要经济指标均列江苏13个地市的末位,在长三角也逐渐被边缘化。
“处在世纪之交的南通渴望腾飞,但曾经的发展之短、民心之散、矛盾之深又在深深地裹缠着南通的脚步。”南通曾经因为脏乱差,被前来视察的中央领导斥为“垃圾堆上的城市”。而位于市中心繁华地段的濠南路,由于临街建筑破旧混乱更饱受人们的诟病。2000年,时任代市长的罗一民决心改造濠南路。
然而,这条仅700余米的路却让罗一民碰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改造之初,拆迁就推行得相当艰难。在改造中碰到一点困难,相关职能部门的官员就双手一摊:没法干。把他这个代市长直接顶到了矛盾的最前沿,一点回旋余地也没有。
罗一民不得不经常亲自到现场协调解决难题。从调研、考察、到开现场会、督办,罗一民前前后后跑了不下20次,改造才得以艰难推进。“当时我就感到,南通要真正想搞好,首先是发展环境要搞好;发展环境要搞好,首先是政务环境要好;政务环境要好,首先就是政风要好,也就是干部的作风要好,而作风好的关键是机制要好。”
2001年初,正式转任市长的罗一民把第一把“火”就烧向了机关作风。“政不通,是大病;政不通,则万事休。南通,南通,要发展,首先要做到政通。”
对于这把“火”,许多人表示不理解,“新市长是不是不务正业?按理说,新市长上任后,应该首先抓经济工作啊。”在市长办公会议上,更是争议声一片,“这又不是工厂计件,机关工作是没办法量化考核的。”
“机关的事不能评。不评还好,大家相安无事。一评等于把本来平静的一池水搅浑了,将来不好收拾,是要捅马蜂窝的。”有副市长婉转地提醒罗一民。
“我们不能就经济抓经济,也不能就作风抓作风,而要通过抓作风来优化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在罗一民的强力主导下,建立了一套以目标责任制管理为主的考评机制。所有部门和县区都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一级考核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考评结果与经济奖惩、评先评优、干部使用等直接挂钩。
2003年,罗一民升任书记后,又发动了一场“机关效率革命”。在《南通日报》用整整14个版面,登载了全市93个部门制订的1087项“最佳办事”指标,接受全体市民的监督。其中每个具体指标,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最高效率的。
这些高效指标的公布,在南通产生了“爆炸式”的反响。“这几年我们各行各业都在争先进,在全国、全省争回了很多“第一”,或许,这与我们不是就经济抓经济有关。我是为发展经济创造条件的,我干我该干的事。”
在这种“争先创优”的鲜明导向下,南通不仅得到了很多“第一”,也一跃成为效率最高的城市,先后被评为“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城市”、“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城市”、“最具创新环境城市”。
“南通十年,我最看重的是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最难能可贵,也是今后南通继续发展永不衰竭的动力和源泉”。在罗一民看来,南通跨越发展“功夫在诗外”,其中,机关作风建设堪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撑竿跳”
针对南通落后的现状,罗一民主政后,提出“猛攻投入、强攻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环境”的四大方针。在他的设想里,要通过城市改造,优化城市环境;通过强攻改革,完成企业改制和事业单位改革;通过猛攻投入,拉动经济发展大提速。然而这些想法的实现,都需要巨额的资金,但钱从哪里来?
2001年,南通固定资产投资只有200多亿元,工业投入仅占全社会投入的31%。罗一民引入了“撑竿跳”的新理念:“撑杆跳是一个竞技性体育运动项目,它利用外部条件,使平常不可能跳得那么高的人,实现了超常跨越。“撑竿跳”,就是我们也可以借助外力去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方法。”
“南通要启动外资和民资这两个发动机,一是向国际资本要生产力,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由于政府的行政效率得到大大提升,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外来资本。南通实际利用外资每年以20-30亿美元的高水平增长,跻身江苏前列。
1999年底,罗一民刚到南通任副市长时主抓民营经济,他提出要让民营经济从“三分天下有其一”发展到“半壁江山”,最终成为“主流经济”。在苏南靠外向型经济崛起的背景下,罗一民的说法多少显得有些“另类”。2003年,他又提出把南通打造成“江苏的温州”,争创“江苏民营经济第一大市”。
“当时很多人认为不太可能,有人觉得没必要提这个口号。但实际上我们是审时度势,权衡了利弊得失,觉得南通有必要,也有这个可能实现。”通过强攻改革,政府职能归位,关系理顺了,民间资本的投入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大大出乎了罗一民预料。
如今,当年提出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南通的民营经济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江苏都是“数一数二”,民营经济已经占据南通经济70%-80%的份额。
金融危机后,外向型经济受到很大冲击,南通民营经济的优势却凸显出来。特别是船舶产业,在世界产能相对过剩的时候,南通却“风景这边独好”。由于民营经济机制灵活、进退自如,结果南通居然能拿到国内订单总量的一半以上。
“前几年,我们还在为一些项目的资金发愁呢,突然就解决了,上去了。这几年差不多有“心想事成”的感觉。”从2002年到2005年,南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2178.8亿元,相当于前53年的总和。得益于投入的强力拉动,南通经济迅猛发展。
南通拥有166公里的江岸线及203公里的海岸线,集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于一身,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在罗一民看来,南通未来“撑竿跳”的最重要支点就是沿江沿海,“早在2003年江苏提出沿江开发战略时,我们就从南通实际出发,提出江海联动开发的战略。”
“把江海的文章做足了,什么都好办,融入苏南好办了,接轨上海好办了,走向世界也有资本了。”在罗一民看来,南通要抢抓新一轮沿海大开发的机遇,强势推进港口建设,打破南通“有海无港”的瓶颈制约。
罗一民希望通过5年努力,把南通港建成江苏江海交汇的第一大港,“沿江沿海的两翼齐飞,将带动南通的全面腾飞。”
“做学问”
从政之前,罗一民曾在南京大学“浸泡”了11年,在学校里养成的“做学问”的习惯,对他以后的从政影响很大。“学校工作一般来说,主要是做学问;那么到地方上工作,能不能也把它当作一门学问来做?”
在罗一民看来,做领导工作,和做学问的道理一样,一是真正把它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探索、创造,这比任何高谈阔论都有意义;二是领导工作要出成果,同样来不得半点偷懒、玩滑、讨巧,糊弄人是糊不过去的,必须是实打实的,经得起社会和历史的检验。
“我一定要让南通的老百姓说我好,而且是真心说我好”,到南通后,罗一民总想把领导工作当作学问来做,一味探究死理,一味追求实效,却往往有悖于官场潜规则。
在当选市长的人代会上,罗一民曾担心,“大家不信任我,认为我这样的高干子弟,镀镀金,就走了”。于是放下原先的讲稿,跟代表们说:“大家已经完成了法律形式上的选举,但是内心深处的选举还远未完成。我的最大愿望就是,将来我卸去市长职务的时候,在座的各位,能够庆幸地说:当初我们没有投错票,选错人。我相信,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南通一定会傲然崛起在苏中大地,巍然屹立在扬子江畔、黄河之滨!”
“我在南通做了七年的“一把手”了,如果从我当市长算起,快十年了。我个人,我们的领导班子,虽然做事高调,做人却很低调。很多人跟我说,南通的改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我说,这也是我所期待的,我所追求的。”十年之后,罗一民回过头看,觉得很欣慰,他觉得他是一个一诺千金的人,“我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南通老百姓也给了我最丰厚的回报,那就是,将他们内心最珍贵的一票投给了我。”
在10年里,很多与罗一民同等资历的人都得到升迁,只有他仍然在南通,有人称之为“罗一民现象”。
“关心我的人可能觉得我老是呆在南通,很倒霉,我自己却觉得自己幸运,因为我的前任市委书记们渴望的南通崛起,跨海大桥啊,大港、大学、大城市啊,那些他们想做没有做成的事,那些他们想做却没有来得及做的事,那些老百姓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我都做成了。因此,又有很多人说我是福将,南通人有福气。”罗一民说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罗一民觉得自己对升迁已经日渐看淡了。
“这几年,社会上有些议论,似乎我非常失败,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就我个人的认识来说,升迁,不过是我们这些仕途中人的一种常规想法,跟人生价值的实现,没什么必然关系。”罗一民深信,老百姓真正喜欢的是做事有方,升官却不一定有术的人。
在罗一民看来,那些以升官论英雄的人,未必理解他的感受,“他们甚至会奇怪,我为什么没有破罐子破摔,为什么没有跑到组织那里讨说法,为什么没有走极端搞以权谋私。他们不明白,我将南通看作自己的作品了,我不能留下败笔,我在这里默默地苦干,既是成南通之美,也是成我之美。”
作者:本刊 吴明华
第四篇:《课堂革命静悄悄体制内外的语文对话》读后感
《课堂革命静悄悄体制内外的语文对话》读后感
读了《课堂革命静悄悄体制内外的语文对话》这一文章,我想到了自己学习语文课程的经历,同时对于课堂改革也有一些浅显的看法。
本人学习语文课本上的知识12年多,上大学后,我学习数学专业几乎不再学语文方面的知识了。回想这12年多的语文学习——从拼音的读写认识到汉字的认识读写,再到词语认识读写造句,理解某句话的意思怎么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等等,自己都只是按部就班的去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看课外书的时间很少几乎没有,回想起来还是自己对于语文的学习理解不够。记得同班有一个男同学对于语文学习十分热衷,平时最喜欢阅读了,别人不要的报纸他拿来读,到处找同学借书看。现在回想起来挺惭愧的,那时的学习条件虽然艰苦但是他没有放弃自己的读书热情,只要有东西阅读就非常开心满足。
读完这篇文章我有以下几个想法:
1、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持有一颗质疑的心是十分必要的。语文教师郭初阳对于语文教材《鞋匠的儿子》一文里的插图提出了疑问,他不止一次的在公开场合对小学语文教材提出质疑。郭初阳提出“一本能让小孩愿意打起手电在被窝里偷偷读的教材才是好教材”的一言,使我想到了语文教学任务的艰巨,现在的语文教材是不可能达到郭初阳所谓的“好教材”的标准,最起码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是不会因为自己喜欢语文课本的内容而去开夜车的。郭初阳、蔡朝阳、吕栋几位70后一线语文教师概括出三套语文教材的四大缺失非常的有道理,但是若要正真的去改掉这些缺失却是十分艰难的。
2、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平常的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尊重孩子天性和生长节奏,让孩子自由快了的生长。课堂中我们要向窦桂梅博士学习,采用启发式教学,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孩子们能够如临其境的去学习,这样的学习效果才是深刻的。在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一个引导的作用,在学习中孩子们去表达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在孩子们存在问题的时候适当给予提醒。
中小学教育的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改革不仅在于外在教学文本内容的改革,而且教育者思想上的改变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五篇:学之有道教之有方 行之有效(信息稿)
教之有方学之有道行之有效
市行政服务中心“导师帮带”机制彰显活力
2009年8月,机关党总支在“中心”党组的大力支持下,为进一步提高年轻党团员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业务办理能力和干净干事素质,建立了“导师帮带”制度。期初,印发了“导师帮带”文件、举行了帮带签约仪式,首批结对9个,确定两年为一期。时历一年,教得如何、学得怎样。从近日机关党总支召开的“导师帮带”工作交流会反馈:教之有方、学之有道、行之有效。
首批帮带活动的9位导师都是党员、都是窗口、分中心或处室的负责人。期间,他们不但循循善诱,而且严以律己;有共性化的指导,但更多的是个性化的帮助。师傅式的叮嘱、朋友般的帮助、家人似的激励,互动型的交流、操作时的指点、生活上的关心,使结对的年轻员工感慨万千、受益匪浅。工商窗口导师徐忠平“育才与育人并举”的实践,经委窗口导师吴吕娃“快速提高新员工服务能力”的做法,建设项目交易分中心导师杨丹琰“互相提醒、互相监督”的体会,政府采购分中心导师戴勇伟“真心帮带、平等帮带、互动帮带”的经验,给大家以更多的启迪和借鉴。
首批“拜师学艺”的9位年轻人大多数在窗口、分中心一线工作。经过导师们面对面地指教、点对点地帮助,感触很深、体会颇多。有了名正言顺的导师,他们可以不懂就问、有难就问;有了身边的学习榜样,他们可以边学边干、边听边干。公安窗口的小徐在导师指导下进一步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财税窗口的小杨为导师能让她承担综合业务重任而兴奋,国土交易分中心的小吴感到这一年来业务水平较快离不开导师的“耳提面命”,建设局窗口的小隽深感导师姐妹式的帮带使自己的成长更快,热线办的小黄在导师那里学到了许多排忧解难的好方法。导师的点拨加上自己的努力,不少年轻人已被“中心”评为“文明三星”、先进,有的还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或已被列为发展对象、后备干部。真可谓是成果纷呈、活力彰显。
实践说明,“导师帮带”使读书学习的氛围更浓了,使师徒之间的情意更深了,既是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升年轻干部能力素质的好载体,也是师徒相互促进、携手创先争优的好方式。“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导师们一致认为,“导师”这一称谓重于泰山,必须处处率先垂范、时时以身作则,要用心教导、精心指导、细心引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徒弟”们的共同心声是:一定更加主动地学习、虚心地学习、刻苦地学习,不辜负党组织和导师们的期望,尽快完善自己,早日达标“满师”。
(市行政服务中心机关党总支/201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