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反腐败与法治(5篇)

时间:2019-05-14 17:31: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析反腐败与法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析反腐败与法治》。

第一篇:解析反腐败与法治

反腐败与法治

「摘要」廉政建设法制化,以法治来保障政府廉政建设,香港的反腐败斗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香港政府的廉政建设在客观上也推动了法治的进一步发展,进而香港社会也保持了长期进步和繁荣。香港这一经验,无疑为当前我市建设法治城市特别是开展反腐败斗争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本文从香港法治与政府廉政建设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香港政府廉政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深圳要标本兼治腐败必须使廉政建设与建设法治城市相结合的观点,并就如何进行廉政建设和使廉政建设符合法治基本要求提出了一些建议。

我国当前正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与此伴随的腐败现象出现了虽经多次严厉打击但大案要案仍不断上升等新情况、新特点,“如不采取坚决措施加以克服(消除腐败现象)、任其发展,就会葬送改革开放大业,最终也会危及党的执政地位。”反腐败形势非常严峻。同时,刚刚闭幕的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可以说,反腐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在世纪之交面临的两大重要政治任务。如何完成反腐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两大重要政治任务,摆在了全国人民的面前。毗邻深圳的香港特别行政区,不但是公认的法治社会,而且政府的廉政建设同样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肯定。因此,学习和借鉴香港的经验,使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实验田、排头兵”的深圳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完成反腐败和实现包括依法治市在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从而为我国全面完成反腐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两大重要政治任务提供宝贵的经验。

一、法治与香港政府廉政建设概况

香港目前是一个举世公认的法治社会,法制健全,法律体系完备,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到香港原有的普通法、衡平法、条例、附属立法、习惯法等法律,将香港社会的“三权分立”、法治所追求的

民主、人权尤其是自由平等等方面加以了详细规定,从行政长官到一般市民,大都以法律为权威,奉行“法律支配权力”,严格遵守法律,法律在整个香港社会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具有不可侵犯的力量,任何组织、社会团体和包括特区行政长官在内的个人,都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受制于法,不得违背或侵犯法律,否则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香港社会已基本形成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法治港的良性循环,这符合现代法治社会所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就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揭示法治基本含义时指出的那样,“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

而香港政府廉政建设则比较源远流长,香港的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在鸦片战争之前就已开始泛滥,到本世纪中叶,伴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贪污贿赂等腐败现象越来越盛行,在政府的警务处、消防处、人民入境事务处、劳工处等部门,腐败现象非常严重,香港电影《廉政风暴》描述的警务部门腐败情形就是当时实际生活的写照:警务部门串通黑社会营私舞弊,有的参与赌博、贩毒,有的收取妓院、贩毒集团的“保护费”,获得巨款。据有关人士估计,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整个警察集团每年从黄、赌、毒场所获得的贪污贿金达10亿港元,就象贪污分子、原香港警司韩德所总结的那样,“贪污在香港警察队伍中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就象晚上睡觉、白天起床刷牙一样自然。”总之,在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香港,贪污腐败作为一种社会沉疴和传统痼疾,伴随着现代化的加速发展,已经达到了十分严重、令人震惊的地步。

为维护其统治,港英政府颁布大量法律,依法治理贪污贿赂等腐败现象,其中主要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是对香港行政的主体-拥有20万人的公务员队伍实施管理的公务员制度进行改革,使其具有明显的养廉效能,从而促进和保证政府行政的廉洁与高效;二是颁布了大量反腐败法律,特别是1973年发生的英籍高级警官葛柏涉嫌贪污430万元在保释期间逃离香港事件,导致港英政府制订了《香港总督特派廉政专员公署条例》,并成立了直接隶属于港督的独立反贪肃贿机构-廉政公署(Independent Commission Against Corruption,缩写为ICAC)。作为香港政府廉政建设的关键步骤,廉政公署的成立,对贪污贿赂等腐败现象给予了致命的打击,廉政公署在反腐败过程中,严格依法打击了包括葛柏在内的各种腐败分子,到1977年2月,“将恐惧感深深地打入贪污者心灵”的努力已经相当成功。廉政公署在其组建十多年来就取得了不凡佳绩,获得了香港广大市民和国际社会的认可,1987年,第三届国际反贪污会议在香港召开,第4任

廉政专员班乃信在大会上作出了如下总结:“使政府机构比以前更为廉洁,60年代末及70年代初普遍存在于政府机关的集团式贪污已基本铲除„„市民对政府的观感也有所改变,认为现在政府普遍廉洁”。

二、法治与香港政府廉政建设的特点

(一)治标又治本的廉政建设法制化,是香港政府有效推行廉政建设的基石

作为法治社会的最基本要求,香港推行廉政建设,首先想到的就是完善香港治标又治本的反腐败法律体系,使廉政建设法制化。

一方面,改革公务员制度,使公务员成为一支强大的抵制各种腐败现象的力量,这是香港廉政建设能取得可喜成绩的重要因素。为尽可能铲除贪污贿赂等腐败现象的根基,香港政府修改了《皇室训令》、《殖民地规则》等法律,从公务员的管理机构、公务员录用、考核、奖惩、岗位制约和公务员的培训、物质保障、道德纪律等以法律的形式给予了明确规定,特别是对公务员高薪养廉等物质保障措施,吸引了高素质的人才加入到公务员队伍。公务员制度改革,使香港公务员素质整体上大幅度提高,香港公务员真正具有了公务意识、荣誉感和责任感,这符合香港政府“一个公务员的公务意识、荣誉感和责任感,同他的廉洁奉公精神成正比”的主张,因而香港公务员大多廉洁奉公,他们“不愿贪”,包括监督机制在内的完善的公务员制度也使广大公务员“不能贪”。这些措施,最大可能地铲除了贪污贿赂等腐败现象赖以存在的“土壤”。

另一方面,先后颁布《防止贪污条例》、《舞弊及非法行为条例》、《防止贿赂条例》、《香港总督特派廉政专员公署条例》等法律来开展肃贪倡廉,这些法律体系严密,对贪污贿赂等各种腐败现象如何认定、反腐机构如何运作及如何有效进行法律监督等都给予了明确规定,这种体系完整、治标又治本的廉政法制,是香港廉政建设的最大特点,也是其成功的关键,不但促进了香港社会法制的健全,而且也成为香港政府通过反贪机构-廉政公署开展廉政建设的重要法律武器。

1、明确反贪机构的名称、组成、隶属关系以及人事、经费来源,使反贪机构有相当的独立性。《廉政专员公署条例》明确规定,设立反贪机构为廉政专员公署,由廉政专员、副廉政专员及获委任的廉署人员组成;直接隶属于特区行政长官,除行政长官外,廉政专员不受任何其他人指示和管辖。在人事任免上,廉署人员不属于政府公务员系统,实行不同于公务员的管理,招聘廉署人员不需通过公务员铨叙委员会,而为防止工会干涉等问题,廉署有解雇其人员免释权。在经费方面,廉署经费由政府一般收入中拨付,由于有特区行政长官的支持,廉署在取得经费的途径和方便性都远非其他政府部门可比,而且弹性也比较大。通过以上立法,保证了廉署的独立性,而正由其独立性才最有效和充分发挥了廉署反腐败的功能。

2、赋予廉署独特和超然的职权,并给以法律上的保障。香港《廉政专员公署条例》、《防止贿赂条例》、《防止选举舞弊及非法行为条例》等法律规定了廉署专员的职责,除给予一般性的权力外还赋予了廉署人员比警察要大的一系列特权,主要有:(1)特别搜查和扣留权,廉署人员在调查贪污罪案时,如有理由怀疑某人犯有贪污行为,即可对该人进行搜查,并可因需要携同专员之同意书且得到必要之协助,进入及搜查任何公共机构或其办公事处、登记处及其房间,将其中任何人士扣留,直至搜查出可作证据的任何物品为止;(2)拘捕及使用武力权,凡获廉署专员授权代其执行职务的任何廉署人员,如果有理由怀疑某人犯有贪污行为,可不用拘捕令而将其拘捕,而且在执行拘捕时可视当时情况使用合理武力,如有理由相信应于拘捕的人藏身于任何屋宇或地方,必要时可使用武力进入任何拘捕对象藏身的屋宇或地方;(3)特别调查权,可调查及查阅任何人士的任何股份帐目、银行帐目、文件、保管箱或其他资料等,如有理由,可向裁判司提出申请扣留护照等旅游证件;(4)检控权,对于政府公务员生活标准或拥有财产超出其收入而不能作出合理解释的,廉署即可认定该公务员违法,通过律政司向法庭起诉。另外,为确保廉署权力的运用与行使,香港法律对干预、阻碍廉署权力行使的行为作出了严格的规定,从而使廉署的权力有法律的保障。

3、规范了既治标又治本的执法机制,使廉署执法工作有章可循,且操作性强。为彻底解决在香港和世界各国反贪史上“贪污丑闻-肃贪行动-再现贪污”这一恶性循环的怪圈,《廉政专员公署条例》规定了廉署的三个主要职能机构:执行处、防止贪污处、社区关系处。执行处是廉署的调查部门,也是廉署最大的一个部门,其主要职责是负责调查、处理涉嫌贪污等罪行的举报;防止贪污处是廉署中负责审查的部门,其任务是设法堵塞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在组织和行政程序上的漏洞,减少贪污的机会;社区关系处是廉署内的第二大部门,主要职责是引导市民认识贪污的祸害,策动市民支持肃贪倡廉工作,同时也向政府部门及公务员宣传贪污的祸害,从而减少政府部门及公务员中的贪污受贿行为。从廉署的三个职能机构完全可以看出,香港政府的廉政建设采取的是治标又治本的执法、预防、教育三管齐下的全新工作方法,对腐败行为又打又防的同时注意社会综合治理手段的运用,这些做法对肃清香港吏治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4、规定了廉署内部建设和廉署人员薪金等福利待遇,从法律上保障了廉署有一流的装备和人才。法律赋予廉署在人事、经费等方面有相当的独立性,从法律上保障了廉署拥有先进的录音、录像、监听、追踪等一流的设备和器材;而另一方面,法律也从廉署人员的选任、管理以及相对高于其他部门同级公务员薪金等方面作出了规定,从而吸引了高素质的职员加入到廉署队伍中去。

5、为防止廉署“执法毁法”,香港法律对廉署作出了必要的制约和限制。香港廉署权力超然,自身能否严格执法、秉公办事,是一个难度非常高的课题,为此,香港法律规定了一套制约机制:(1)在赋予其权力的同时加以必要的制约,对廉署的特别调查权、搜查扣留权、拘捕权等权力作出了限制性规定,如廉署人员行使调查权没有获得廉政专员授权而又假称获适当授权,即属违法,如罪成立,可被判罚2万港元及监禁1年;(2)赋予立法会、司法机关、行政会议等部门对廉署权力予以制约,如香港的司法机关有司法审查权,廉署在行使扣留涉嫌人士的旅行证件等权力时必须先经法院许可,而且廉署必须就其工作等情况向行政会议汇报或者回答立法会议员所关注的问题;(3)设立由政府官员和社会人士组成的贪污问题咨询委员会、审查贪污举报咨询委员会、防止贪污咨询委员会、社区关系市民咨询委员会四个咨询组织,廉署工作必然受到这些组织的监督和制衡;(4)成立由特区行政长官委任人员组成的廉政公署事宜投诉委员会,专门监察廉署对投诉其人员的处理情况;(5)内部制约和传媒监督,廉署内部设有一个内部调查及监察单位,名为L组,专门调查廉署人员涉及贪污及相关刑事罪行,另外,香港享有高度的新闻自由,廉署工作也一向受到传媒的监督。

(二)法治是香港政府加强廉政建设的保障,是香港政府廉政建设成功的源泉

廉政建设法制化,只是香港政府为推行廉政建设提供了前提。香港能成功加强廉政建设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香港社会具有良好的法治环境,如前所述,在法律至上的香港,“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治标又治本的廉政法律制订出来,全社会都严格依法办事。因而,一方面,具有公务意识和法律意识、有荣誉感和责任感的公务员在完善的公务员制度面前“不愿贪”也“不能贪”,另一方面通过廉政公署严格执法(如从1974年2月到1977年10月,廉政公署以贪污罪一共逮捕了260名警官。④),广大市民以行使举报权、监督权去维法(第4任廉政专员班乃信在第三届国际反贪污会议上就廉政公署组建十多年来取得的成就时所总结的那样,“社会人士对贪污已不像以前那样采取容忍的态度,且更愿意举报贪污;1974年以来,已接获逾31500宗举报。⑤),使公务员”不敢贪“。香港政府廉政建设取得成功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有这样的法治环境。

(三)香港政府的廉政建设有力地维护了法治,促进了香港法治社会的不断发展

香港法治与政府廉政建设的发展史充分说明了廉政建设对于实现法治的重要性。

一方面,如前所述,香港在1974年以前廉政建设上不去,贪污贿赂等腐败现象充满整个香港社会,警察等政府部门已视贪污为“一种生活方式,就像晚上睡觉、白天刷牙一样自然”,工商业视“不行贿办不成事,不给好处做不成生意”为商业信条,法律不受尊重、不被信仰甚至受到漠视和厌恶,政府权力不受制于法律,不对法律负责,甚至践踏法律,这必然导致人民丧失对政治体系的信心,失去对政治权力的认同,在这种腐败现象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不可能实现法治,从而必然引起社会秩序混乱和制度的不稳定。

另一方面,廉政建设的成功,促进了法治的发展,整个社会便形成有序的良性循环。香港通过廉政建设法制化和廉政公署的严格执法,促使政府部门严格依法办事,从而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体现了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增强市民对政府特别是对法律的信赖,这些都是法治社会赖以存在的“土壤”。

三、我国法治与政府廉政建设的现状

我国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宪法、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等组成的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基本达到了“有法可依”,全社会以法律为权威的观念正逐步形成燎原之势,我国党和政府也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的法治战略。但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现象时而发生,“人治”还在当前一定范围内存在,在我国实现法治还只是一个“重要目标”,还需要一段漫长的历程。

而对于反腐败,我们国家早已完全认识到其重要性,“反对腐败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为反腐败,提出了“坚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而且要求“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坚决遏止腐败现象”。⑥为标本兼治腐败,我国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对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防止其受到剥削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并塑造和宣传了正面人物孔繁森、邱娥国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和学习榜样;二是“靠法制,搞法制要靠得住些”⑦,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贪污贿赂犯罪的规定到《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等党纪政纪规定,我国正逐步走上了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建立了党内与党外监督相结合、专门机关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的监督制约机制;三是设立了纪委、监察部门、检察机关等一系列反腐机构,形成了分工细致,党、政、司法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四是“重典治吏”,加大了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先后果断、严厉查处了陈希同、王宝森、许运鸿、胡长清、成克杰等一大批高级领导干部违法犯罪案件,1999年“查结各类案件130414件,处分132447人,其中县处级干部4092人、地厅级干部327人、省部级干部17人”。⑧但我国反腐败效果又如何呢?“这几年来,反腐败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但离党中央的要求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期望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从当前情况看,有些消极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腐败任务还相当繁重。”⑨

我国反腐败效果不佳,是因为我国反腐败走入了许多误区:对腐败主体-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仅侧重于思想教育而忽视制定有关监督机制、奖惩机制在内的完善配套措施,反腐机构多但实际效率

不高,廉政政策和法规较多但存在应急性、不完整且过于原则弊端因而在实践中难以执行,反腐败趋向于重刑主义“重典治吏”杀一儆百而执法随意性大、执法不严,等等。

四、香港经验给我们的启示:廉政建设必须法制化,必须与建设法治社会相结合,法治社会下的廉政建设才是遏制腐败的“灵丹妙药”

曾经发生在香港的贪污贿赂等腐败现象,与我国当前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腐败现象相比有过之而不及,但香港在本世纪七十年代用短短十余年便遏制了腐败的蔓延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对我市开展的反腐败斗争具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通过对香港廉政建设的考察,笔者认为,只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我市的廉政建设必然能治标又治本,将腐败这一事关深圳经济特区兴衰成败的社会“玩疾”遏制到最低限度,为我们国家在反腐败建设上“杀出一条血路”:

一方面,充分利用我市即将拥有立法权的优势,建立一个完整严密的适应全市标本兼治腐败的廉政法规体系,把反腐败斗争完完全全纳入法制化轨道,这是我市廉政建设的重中之重。

第一,对与腐败主体-公务员(包括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内的国家工作人员,下同)有关制度进行改革,以立法的形式完善公务员制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这是铲除腐败根基的基础措施,也应当是我市要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立反腐保廉预防体系的关键一环。抓紧制订和完善《深圳市公务员条例》、《深圳市监督条例》、《深圳市公务员行为规范》、《财产申报条例》等法规,从公务员的聘用、培训、管理、奖惩等等方面完善公务员制度:

1、与贯切落实中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关于在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做好人员定岗分流工作的通知》等规定相协调,我市应积极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等改革,为建设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制度保证。

2、制订严密的制度对党员干部进行监控,防止权钱交易,如完善公开办事制度、公开办事结果的“两公开”制度,赋予公民有获得公务活动公开的权利,实施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提拔、任用期间、离任等规定相配套的“全程化监督”机制等。

3、建立严格意义上的财产申报制度,我市虽然根据中央《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建立了领导干部工资收入公开制度,但这不同于我国香港和其他国家推行的具有

较强反腐败功能的财产申报制度,我市应加快建立和完善严格意义上的财产申报制度,如完备有效的公民财产申报纳税制度,金融与不动产所有权实名制度,完全取缔灰色收入的党员干部待遇制度等。

4、实行高薪和公积金制度,高薪和公积金制度是我国香港和西方法治国家有效防止公务员腐败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市目前已完全有推行这一制度的经济条件,我市工资关系中存在的党政机关干部工资待遇明显低于企事业单位员工工资的不合理问题,不但不利于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到公务员队伍,而且容易导致公务员因低工资而工作无责任感、荣誉感,甚至以权谋私、接受贿赂或者“执法毁法”。我市在提高公务员素质的同时,应以立法形式建立高薪和公积金制度,提高党政机关干部工资和待遇,使广大党员干部具有荣誉感、责任感,达到“不愿贪”,从而使他们更有一种责任感去履行工作职责、去维护法律的尊严,公务员有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我市铲除腐败的土壤才有可能,依法治市才有现实的希望。

第二,制订《深圳市反贪污贿赂条例》,设立有特别权力而且机构、人员、经费等独立的专门反腐机构,这是我市反腐败的核心。全国人大常委会虽然早在1991年就将《反贪污贿赂法》列为立法计划,反贪污贿赂法研究起草小组也做了相当多的工作,但对反贪污贿赂法内容、法律形式等问题的分歧争论近十年也未形成较为一致意见,导致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反贪污贿赂的专门法律,在客观上影响到我国对腐败现象的打击。我市完全可以利用即将拥有立法权的优势,制订《深圳市反贪污贿赂条例》,这不但符合我市反腐败的需要,而且也为全国制订《反贪污贿赂法》充当“实验田”作用。参照香港的经念,《深圳市反贪污贿赂条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制订:

1、明确反贪机构设立名称、组成、职责、隶属关系以及人事编制、经费来源,使反贪机构有相当的独立性。市委、市政府原拟设立由市纪委、市检察院、市监察局组成的深圳市维护廉政举报中心,由于多种原因没有成立,笔者认为,我市不但应当成立深圳市维护廉政举报中心,而且还应该成立一个包括深圳市维护廉政举报中心在内的独立反贪机构-廉政委员会,集纪委、监察、检察机关反贪三种职能为一体,负责对国家工作人员违反党纪、政纪、法律(仅限于目前检察机关管辖的职务犯罪范畴)行为的调查处理,构成犯罪的则依法侦查、预审和移送检察机关向人民法院起诉。成立一个集纪委、监察、检察机关反贪三种职能为一体的廉政委员会,可防止我国目前存在的廉政监察机构多而职责不明、互相推诿和效率低等问题的发生。关于其组成、隶属关系、人事和经费来源等方面,可参照市委、市政府原拟设立深圳市维护廉政举报中心方案,但应当符合廉政委员会的独立性从而利于充分发挥反腐败功能要求。

2、赋予反贪机构独特和超然职权并立法予以保障,职权除侦查、预审和移送起诉等公安机关掌握的权力外还应当包括特别调查等特权,并在法律上明确对干预、阻碍其权力行使的处罚规定。

3、应当规范执法、预防、教育三位一体的治标又治本的机制,规定市民举报规则保障市民的举报权,对反腐败进行综合治理。

4、对贪污贿赂等违法犯罪行为的认定及处罚标准细化,将中央和我市部分党纪政纪规定完善后融入到《深圳市反贪污贿赂条例》,解决当前反腐中法律和党纪政纪规定不细、不全等无法可依和实践难以操作的问题。

5、对反贪机构的职权作出必要的制约和限制,对执法不力明确处罚措施。在目前我市各种监督体制基础上,在市人大常委会和反贪机构内部分别设立专门委员会对反贪机构工作进行监督和制约,对廉政委员会执法不力的可对有关责任人予以行政处分或者追究刑事责任。《深圳市反贪污贿赂条例》在全国是首创,反贪机构及其体制、功能等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市要注重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应用,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使我市的廉政委员会成为一个专业化强、分工明确、工作有序、运转自如、指挥灵、反应快、衔接紧、效率高、有权威的统一整体。

另一方面,树立法律权威,严格执法,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的社会主义法治,只有这样,我市标本兼治腐败才有现实的可能。香港经验充分说明了没有法治就不可能有反腐败的成功这一客观事实。今年10月26日中共广东省委八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明确规定了“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推进依法治省,率先创建文明法治环境”,深圳市委相应计划目前虽然还未出台,但作为广东省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圳,也必然要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创建文明法治环境”,至于如何创建则不属于本文探讨的内容,但是,要实现法治,一个公认的基本前提必须是法律的至高无上,全社会都必须以法律作为衡量一切行为的准则,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应当一律平等,违反法律的任何人都应当要受到法律及时、平等的制裁。当前我市(全国亦然)反腐败存在的一个最普遍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是人治的存在从而导致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就如乔石同志指出的那样,“这些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对制裁贪污、贿赂、走私以及卖淫嫖娼、贩毒吸毒等违法犯罪活动,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为打击

经济犯罪、惩治腐败分子提供了法律依据。现在的问题是,这些法律执行得不够好。”⑩“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对我市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廉政建设都是致命性的打击。因此,当前我市在加强廉政建设法制化的同时,还必须树立法律权威,“设而不犯,犯而必诛”,严格执法,“将恐惧感深深地打入贪污者心灵”,维护法律的尊严,真正实现依法治市,从而“把腐败现象遏制到最低限度”才会成为现实的可能。

第二篇:反腐败的法治思考

从法治角度看反腐败

摘要:党的十八大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腐败问题牵涉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真正更有效地解决腐败问题的措施在于法治。本文从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完善反腐倡廉法律体系;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权力监督制约机制这三方面来阐述法治反腐。

关键词:法治;立法;腐败问题;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大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对反腐倡廉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其中,“紧紧围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着力加强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的作风建设,深入推进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认真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等内容的反腐败斗争主要任务,顺应历史潮流,也是民心所向。腐败问题牵涉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人们最深恶痛绝的政治弊端。可以说,腐败现象的存在,就像一颗毒瘤扎根于社会的肌肤中,影响了社会各方面的良性发展,甚至是正常的运转。虽然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腐败问题,但是近些年来,腐败问题已成为中国面临的最大的社会污染和政治挑战。当前,我国腐败案件正呈现出腐败官员“钱多、房多、女人多”的趋势,呈现出官商勾结、官官勾结、官黑勾结的趋势,呈现出大案、要案、官场沦陷的趋势。笔者认为,腐败问题之所以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与我们的反腐败思路和措施有很大关系。在反腐败实践中,我们虽然注重了加强立法和完善制度,但具体的手段仍以思想政治教育防腐败为主,群众运动反腐败、法制建设惩腐败为辅,而没有将法治作为首选措施。因此,为了更加有效地解决腐败问题,我们应从法治的视角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我国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与当前我国公民总体上法律意识不强,特别是国家公职人员普遍法律意识淡薄有直接的关系。不少事实证明,除某些腐败分子明

—1—

知故犯外,很多领导干部本来是出于好心,但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无意间触犯了法律。比如许多单位领导为了解决职工的福利,给单位职工发放钱、物或者集资,或者将罚没财物发放给职工以激励其工作,稀里糊涂的就触犯了刑法,构成了私分国有资产罪或者私分罚没财物罪。所以,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是反腐败的当务之急。

在认真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应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抓好普法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宣传教育,着力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首先,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是一个备受赞誉的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其中依法治国是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协调一致地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其次,要贯彻依法治国方略。依法治国,是法治理念与国家制度的有机结合,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就是在全社会和全体公民中树立法律极大权威理念,养成自觉尊重法律、维护法律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思想意识,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的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第三,要加强国家公职人员廉政法治教育。将依法行政、依法执政作为重点,全面开展党纪党规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坚固防御腐败的思想防线,树立领导干部依法思考、依法从政、依法办事的意识,减少因盲目从政、执政、行事对廉政建设的影响,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

二、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完善反腐倡廉法律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腐败现象在社会中呈现了广泛蔓延的态势,这就促使我国有关反腐倡廉的法律法规的立法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后,我国初步形成了包括《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行政许可法》、《反洗钱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反腐倡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并且加入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以下简称《公约》)。

虽然当前的反腐倡廉法律体系既有惩戒性、约束性的规定,又有激励性、保障性的规定,既有实体性制度建设,又有程序性制度建设,但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反腐倡廉法律制度不够完备,很多法律在规定上过于宽泛,可操作性不强,反腐败案件惩处力度弱等缺陷。对此,我们要不断提高反腐倡廉法制化水平,建立健全反腐倡廉法律法规。在国家立法中,重点是在刑事和行政立法中,充分体现反腐倡廉的基本要求,并且适时将经过实践检验的反腐倡廉具体制度和有效做法上升为国家法律法规。

(一)加强刑事方面立法,重点完善《刑法》中“贪污贿赂罪”的相关制度。首先,扩大贿赂犯罪中的对象范围。《刑法》中的贿赂犯罪对象仅限于“财物”,在司法实践中通常将财物扩大解释为财产和财产性利益,不能以金钱估算的其他利益均不能认定为贿赂范围。这一立法的疏漏,致使在反腐败实践中很多新型的腐败案件(比如行贿人向受贿者提供金钱和财物以外的其它利益,包括包办出国度假、包办子女出国留学、提供性服务、给付无形资产等)无法定性,让许多腐败分子钻了法律的空子,躲过了牢狱之灾。为此,应当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逐步摒弃贿赂犯罪对象仅限于“物质利益”的观念,将贿赂对象向某些非物质利益延伸。可以借鉴《公约》的规定,将贿赂的对象明确表述为“不正当好处(利益)”。

其次,完善有关“行贿罪”的法律规定。一方面,可以考虑取消行贿罪“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构成要件中“不正当”的限制。在司法实践中,该要件的设置限制了行贿罪的成立范围,虽能体恤为了自己合法权益而不得不行贿的行为人,但该要件同时放弃了对并非谋取不正当利益但危害较大的行贿行为的惩处,成为当前行贿现象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也进一步强化了“目的正当,不择手段”的错误社会观念。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对“行贿罪”量刑上加大处罚力度。贿赂是双方行为,受贿和行贿这两种犯罪具有孪生关系,行贿者和受贿者都从贿赂行为中获得了非法利益。所以,司法实践中只对受贿者严惩,而对行贿者宽松处理,这显然就丧失了法律的公正性,对于遏制腐败现象也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应当在刑事立法中,将贿赂双方所受到的惩罚程度基本相当。

第三,完善有关“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法律规定。《刑法》设立“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初衷是为了打击腐败,使那些不能说明其巨额财产合法来源的腐败分子受到严惩。但该罪名的最高刑期为有期徒刑五年,由于与贪污罪和受贿罪的最高量刑—死刑相比反差巨大,致使在司法实践中,腐败分子往往不主动交待贪污、受贿等罪行,而寻求以“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来定性,以免受到更重的处罚。该罪名的设立不但没有起到打击腐败的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腐败。可以考虑在加大该罪名的处罚力度的同时,完善该罪名的构成要件。

此外,在有关“贪污贿赂罪”的刑罚中,除了没收非法所得外,还应该普遍适用罚金刑,以增加贪官污吏们的腐败成本。

(二)加强行政方面立法,重点是不断推进依法行政

首先,健全有关公务员管理的法律法规,严格把好“进人关”。在完善《公务员法》的同时,加快制定《公务员监督法》、《公务员利益冲突法》、《公务员财产申报法》等与公务员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以保证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能更好地行使国家行政权、执行国家公务。其次,健全已实行的以《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为代表的行政法律法规,制定《行政收费法》、《行政程序法》、《行政强制法》等一系列规范政府行为的新法律法规。制定完善相关的行政法律法规,不但可以扩大政府依法行政的范围,而且可以有效防止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腐败行为向没有法律规制的领域转移,全面堵住法律和制度的漏洞,不让腐败分子有可乘之机。第三,完善《行政诉讼法》,把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到司法审查的范围。现行的“抽象行政行为不可诉”的规定无疑是权力部门立法腐败的一种保护伞,只有让行政法规规章接受司法审查,将违法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在实施过程中及时撤销,才能有效防止权力部门通过立法争夺利益,才能更有效地缩小腐败行为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范围。

三、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权力监督制约机制

腐败的历史源远流长,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涉及多方面的因素,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对于腐败的界定,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公共职务为标志的界定模式,认为腐败是公共官员滥用公共权力的行为;二是以市场为标志的界定模式,认为腐败主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是公共官员利用权力牟取市场利润的行为;三是以公共利益为标志的界定模式,认为腐败是公共官员为了牟取私利,偏离公共职责,并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不论哪一种界定模式,都表明腐败与公共权力有关。公共权力既可以为人民谋利益,也可以朝自我膨胀、权力

变异、权力腐败的方向发展,成为少数人谋取私利的手段。通过分析我国大量的腐败案件,可以说公共权力的寻租和腐败是引起我国社会腐败问题最突出的原因。因此,加强公共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也是法治反腐的重要举措。

首先,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明确政府职能定位。一是国家要合理分配公共权力,政府要向社会放权、让权和还权,把自己管不好、管不了或者不该管的事务交给社会自我管理,自觉地从社会自治领域退出,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和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缩小权力腐败的领域。二是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转变和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实现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切实防范和遏制权力寻租带来的腐败问题。三是进一步规范和减少行政审批,严格规范审批程序,坚持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四是规范预算资金分配,完善和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特别是要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彻底清理滋生腐败的温床—“小金库”。

其次,深化监督制度改革,完善监督体系。“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让公共权力得到充分的监督,才能更有效地预防权力腐败。为此,要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通过立法规范监督行为,加大监督力度,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把党内监督、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协民主监督、民主党派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

最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实现司法独立。司法是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的廉洁与公正是社会希望所在,也是建设法治国家必备的条件之一。当前一些司法腐败现象的发生玷污了国家法律的尊严,损害了司法机关的形象,毁坏了人民群众对法治的崇高信仰。其实,我国司法腐败的产生是有深层原因的,司法机构没有实现真正的“司法独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虽然在宪法中规定了“一府两院”的权力架构,但司法机构的独立也仅仅是体现在了法律条文上。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由于司法机构在人、财、物上还受制于同级党政机关,所以司法机构查办腐败案件受到同级党政机关干扰较大。为了真正实现“司法独立”,一方面要从体制上保证司法机关独立公正地行使司法权,国家必须对司法机关的人财物予以单独立项,单独调配,制定相应的制度,保证司法机关人事安排、办案经费等方面的独立性,以摆脱司法机构对同级党政机关的依赖关系。另一方面

要在宪法上真正确立“司法独立”制度,应当将《宪法》对司法机构的表述,相应地修改为“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只服从本法和法律。”“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只服从本法和法律。”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司法独立与社会主义制度、党的领导并不矛盾。因为我国司法独立的构造是以国家权力和坚持党的领导为前提的。党对司法的领导是最高领导,是思想上、政治上的领导,但不是具体的领导,更不是对具体案件的干预。

第三篇:《道德与法治》一年级教材解析

《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解析

教材的基本结构

1.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上下册各设计了4个专题。每个专题下4课,每册共16课,基本上可以按照一周一课的进度安排。上册:

1.我是小学生啦 2.校园生活真快乐 3.家中的安全与健康 4.天气虽冷有温暖 下册: 1.我的好习惯 2.我和大自然 3.我爱我家 4.我们在一起 2.教材有两条线索

明线:儿童的生活时空顺序。空间既指学生的社会生活空间或者领域(自我、自然、家庭、社区、国家),也指学生心理空间。教材各册单元的设计是这两个非物理空间的延展过程。有时,时间与空间也会重叠,如在低级孩子的心理空间上,基本是遵循自我--自然—家庭—学校—社区这样的不断向外延伸的逻辑,同时,穿插了季节与时间的线索,如在一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安排了冬天与新年的内容,在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安排了节假日的内容。

暗线:学生生活或者成长中遇到的重要事件或者问题,以每册相对集中的核心教育主题的方式隐含于教材内容的设计中。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

单元位置:本单元是一年级教科书的起始单元,是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地从学前生活过渡到学校生活,情趣稳定、心情愉快地学习。建议将相关内容整合到入学教育中进行。单元目标:

1.感知角色的转换,体验到上学的快乐,能尽快地适应、喜欢上小学生活,并融入到校园生活里。

2.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初步树立安全及遵守规则的意识,学习保护自己。第1课开开心心上学去 第2-3页编者目的:

体验上学是一件高兴、快乐的事情,帮助学生树立“我是一名小学生了”的自豪感,同时缓解一些孩子紧张、不安的心理。

教学建议1:教学建议1:教学时,可以开展“ 我的开学第一天”“你的心事我来猜”教学活动。

教学建议2:对于紧张和焦虑的孩子(图中小女孩)教师要尊重、鼓励他们,以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小学生活。第4-5页编者目的:

引导学生了解新书以及书包里面的各种物品的用途,懂得爱惜学习用品,学会整理书包,加快入学适应。

教学建议1:要照顾起点较低的孩子,如不识字的孩子,认识新书就有一定的困难,要理解、认可,积极帮助她。

教学建议2:学生整理书包有很多困难,教师要提出细致的要求,带着学生一步步练习,给予具体的方法、技能、关注学生在整理书包的过程中的情感---是否做到了“爱护书本”,关注行为习惯的养成。第2课拉拉手,交朋友 第6-7页编者目的:

1.了解班里的同学,愿意和同学交朋友,感受和同学一起学习、活动的快乐。2.乐于认识新朋友,学习和同学友好相处的方法和技能。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锻炼口语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建议1:明确课堂游戏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宗旨。网小鱼时,要认真听“小鱼”的自我介绍。游戏结束还可以问问有没有发现和自己兴趣相投的同学,鼓励孩子课后进一步交往。教学建议2:学生的自我介绍可以形式多样,可以提前让学生进行准备,还可以请学生带来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制作名片、展示台)第8—9页编者目的:

1.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游戏加深彼此相互之间的了解。2.感受和好伙伴在一起时愉悦的心情,体会和伙伴交往的快乐。

教学建议1:关注班级中的一些内向、不太敢交朋友的学生,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关注、主动站到她的身边,充分调动肢体语言、用眼神、用动作,给予孩子关心,表达对孩子的喜爱,给予孩子情绪上的安全感。

教学建议2:《交朋友》这个童话故事既可以在第一课时中作为引入环节,也可以放在本课学习结束时作为总结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第3课我认识您了 第10—11页编者目的:

1.学生愿意与老师亲近、沟通的愿望,也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2.引导学生去了解校园生活中更多的人,帮助学生很快地适应校园生活。

教学建议1:一年级学生的描述、表达能力都会受到年龄和能力的限制、建议教师在进行本话题的教学时,能够做好充分地准备,把校园中一些老师的工作进行搜集,多准备一些老师们的照片或者视频资料。

教学建议2:不要只停留在猜出某位老师,还要说说这位老师给自己留下的印象、自己和这位老师之间的小故事„„建构起老师与“我”生活的关系,激发师生之间的亲近感。第12—13页编者目的:

1.知道在遇到困难或者麻烦时,寻求老师们的帮助。2.在学校里要听从老师的教导,要尊敬老师,对老师有礼貌。

教学建议1: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校园生活,呈现师生关系中常见的问题,教会学生尊重老师的具体做法。如:和老师说话的时候,眼睛要看着老师,进办公室,要先敲门,不要在老师的办公区域追打等,体现教学对学生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教学建议2: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呈现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情境。如受伤了、饭菜凉了等,引导学生思考可以请谁帮助、校工也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引领者、陪伴着、守护者。我们要引导学生逐步感受校工对我们的付出,知道校园里可以帮助我们的人很多,帮助学生建立安全感。第4课上学路上 第14—15页编者目的:

1.表现了学生从家到学校的快乐情景。

2.关注到自己的上学路,感受到生活在不同地方的孩子有不同的上学路,都要平安、快乐地来到学校学习。

教学建议1:不同的上学路也是不同生活方式的反映,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生活方式,建立多元生活观,珍惜自己的上学机会。(提供视频资料)

教学建议2:图中人物从走出家门开始,礼貌地道别,画面渗透了快乐上学的信息。右图中的留白,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写下自己上学路上的快乐记忆。教学建议3:安全到校为重点,不要比较各自的上学路。第16—17页编者目的:

1.如何做才能安全、关注到学生上学路上具体的安全行为,培养安全意识。2.通过生活场景,去发现、感受自己生活中的受到的关心与爱护,从而感受到自己的生活是温暖的、愉快的。

教学建议1:借助教材中呈现的学生的生活场景,唤起学生的回忆,发现上学路上的不安全现象,再有针对性地商量解决办法。(充分表达)

教学建议2:执教《路上的温暖》中的挑战—学生对自己的上学路习以为常。

对策:1.感受安全,牢固树立安全意识。2.课前布置观察任务,记录上学路上的事件。3.回望自己的生活,挖掘温暖与感动。第18—19页编者目的:

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信号”,要听从“信号”指挥,遵守交通规则,学习保护自己的安全。

教学建议1:本部分内容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和遵守规则的意识,因此在认识标志的基础上,这个环节更多的要提示学生如何按照标志的要求去做。

教学建议2:有条件,可把教室地面布置为学校周边的路况。如在地面画上斑马线,路上有红路灯等。

第二单元校园生活真快乐

单元位置:学习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的基础上,学生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和身份发生了转变。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结合入学教育,帮助学生顺利过渡,适应学校生活。单元目标:

1.了解、熟悉学校环境以及学校设施等。尝试着利用学校设施解决自己的一些问题。2.了解、熟悉学校生活的规律、规则,懂得并遵守学生生活的规则与纪律,逐步适应并喜欢上校园生活。第5课我们的校园 第20—21页编者目的:

1.熟悉学校设施、设备与学校生活的关系。2.消除对校园的陌生感,萌生喜欢校园的情感。

教学建议1:校园探秘这一提法充分体现了儿童的视角。设计探秘路线、任务、组织地展开,从“任务完成、文明礼貌”等方面自评、互评、确保安全、有效。

教学建议2:渗透对学校各种工作人员的尊重,注意校园安全。(把孩子们探秘的过程录下来,活动结束后回放。)第22—23页编者目的:

1.在全面了解校园的基础上,聚焦学校里喜欢的某个地方,了解校园设施与学校生活的紧密关系。

2.进一步感悟校园生活的乐趣,萌生喜欢校园的情感。

教学建议1:学生眼中的美丽校园是儿童的视角,可能仅仅是某一处并不起眼的设施,或一花一草。注意要充分尊重学生视角。

教学建议2:在学生分享时,注意追问“为什么喜欢”注重了解学校设施与自身的关系,激发热爱校园的情景。

提醒:教师不但要让学生认识到校园设施和学校生活,还要随机渗透安全文明地使用设施的观念。

第6课校园里的号令 第24—25页编者目的:

1.认识校园铃声,分辨铃声的不同含义,能根据铃声、广播等提示开展学校生活。2.懂得遵守学校生活的规则与纪律的重要性,做到遵守学校作息时间。

教学建议1:教学的落点要放在借助铃声引导学生遵守作息时间,形成规则意识。注重将“遵守校园铃声”落实于实际学习、生活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建议2:设计“寻找身边的口令”的活动,如,教师组织课堂纪律时的“1、2、3”,让学生感受集体生活中号令的重要性,再由近及远,由身边到班级、再到校园。第26—27页编者目的:

1.听到国歌声响起时严肃认真,立正站好、目视国旗、高唱国歌。2.认真按照音乐节拍做好眼保健操、广播操。遇到困难愿意想办法解决。教学建议1:教师可以适当准备一些相关的影音、图片等资料展开教学。

教学建议2:可以借助一些朗朗上口的小儿歌帮助学生记住升旗和两操中的一些动作要领。提醒:本课涉及的内容很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侧重地关注。如:特别注意升旗仪式中的规则,国歌声响起,就不要走动、随时站立、行注目礼。第7课课间十分钟 第28—29页编者目的:

通过参与自己喜欢的室内外游戏,并在玩的过程中学会有规则的游戏、安全的游戏,寻找游戏成功的窍门,在游戏中发展智慧,感受课间游戏的快乐。

教学建议1:开展游戏的目的是安全、有序、快乐地度过课间十分钟,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而并非就游戏说游戏。关注的落点在于快乐地玩、安全、文明地参与游戏活动。教学建议2:引导学生有创意的生活,从游戏中收获智慧。

提醒:课间游戏的安排,要具有针对性,考虑学生的地域、学校的建设、学生性别和个性等因素,开展适合学生的课间游戏。第30—31页编者目的:

1.知道课间需要做好准备,并学会合理安排顺序,保证下节课的顺序进行。2.结合自己的课间生活,通过辨析知道哪些做法可取,哪些不可取。

教学建议1:围绕下面三点:一是游戏要达到要适当放松的目的;二是要适于课间短时间,选择符合学生活动空间的游戏参与。三是有安全保障。

教学建议2:可以试着找一找课间游戏时的不安全因素,让孩子充分倾诉自己遇到的麻烦事。让孩子理解遵守规则,确保安全,游戏才能更开心。

提醒:前三幅图呈现的是课间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却需要安排的重要事情:上厕所、喝水和课前准备。要告诉学生:只有合理安排,十分钟才会更有效率,更有意义。第8课上课了

第32—33页编者目的:

1.知道做好课前准备的方法和重要性。

2.知道课上多提问、勤举手对学习知识的重要作用,并学会“提问的好方法”。教学建议1:做好课前准备的指导。例:通过“看(播放提前捕捉学生课前准备状况)一说(这样好吗?该怎么做)一练(模拟训练)”

教学建议2:“多提问是在多思考基础上产生的;多多提问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多提问,充满好奇心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贯穿于整个学习生活中。

教学建议3:学生不提问,不举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方法,并且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如有的是胆小不举手,有的是上课走神不举手,两个问题的处理方式显然不一样。)第34—35页编者目的:

1.学会交流分享,感受课上一起学习的快乐并能够认真完成每一个课堂作业和任务。2.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萌生课堂规则的意识。

教学建议1:在“大家一起学“中,教师要控制好课堂氛围,及时、正确引导学生,不要把课堂变成对个别同学的批评会,对个别造成心理压力。

教学建议2:对一年级学生来说,认真写好每一个字,保持卷面干净,就是认真。教师要强化,提笔即是练字。第三单元家中的安全与健康

单元位置:本单元场所的定位主要是家庭,主题一和主题三侧重在安全,主题二和主题四侧重在健康,旨在帮助形成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作息习惯,学会健康生活。单元目标:

1.知道在家庭中安全与健康方面的一些基本问题。

2.形成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健康的生活。第9课玩得真开心 第36—37页编者目的:

1.知道玩有多种形式,会初步合理地安排一个人在家时的生活。2.知道玩耍时的基本安全常识,懂得玩要有节制,玩得安全、文明。

教学建议1:本课侧重教会学生初步合理安排一个人在家时的生活,注意看电视的健康和在家生活的基本安全,是达成单元目标的重要内容。

教学建议2:玩得开心要紧紧围绕安全地玩、文明地玩、有节制地玩这样几个关键问题,重点讨论看电视的健康,特别需要与家庭教育力量的合作与沟通。

教学建议3:可以指导孩子们交流家中的有趣的玩法,互相借鉴,适当归类。户外活动:球类、跳房子、室内活动„„ 第38—39页编者目的:

1.学会利用生活中的资源有创意地玩。

2.感受到创造带来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

教学建议1: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突出创造性地玩能改儿童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侧重在到生活中寻找(植物叶子、小石子、废布头、空饮料瓶„„)。

教学建议2:玩具交流会本身不在于学生带来玩具的多少,在于引导学生享受分享的过程,在交流具体的方式上,教师要尊重儿童意愿,自主选择,自愿交流。

教学建议3:活动中注意活动的安全、卫生保洁、爱护别人的玩具。户外活动不打扰别人等问题。推荐游戏:神奇魔术变变变(废物利用)第10课吃饭有讲究 第40—41页编者目的:

1.知道饭前要洗干净手的科学道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日常饮食习惯。2.乐于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懂得餐桌上要尊老爱幼,学会文明礼让。

教学建议1:学会洗手,终生受益,课堂充分演练,教会就餐的基本礼仪,如:让老人先就坐、背对着餐桌打喷嚏,同时渗透感恩教育,妈妈夹菜要说谢谢„„活动推荐:我当小席长(演练就餐礼仪)

教学建议2:文明合理的饮食是保证健康、规划生活的一种表现,是一种理性生活态度的起点。要兼顾科学性和人文性,避免把这一部分上成科学课,要注意此处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过高品质的生活,是对其文明与文化品质的引导。第42—43页编者目的:

初步了解一些常见的食物,懂得均衡、健康、安全的饮食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教学建议1: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将本地有关食品安全的问题引入课堂,如小摊贩的零食、野外不知名的果实等,让学生具备安全饮食的基本知识,以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

教学建议2:学生在吃饭中遇到的问题还有很多(如爱吃冷饮、爱吃零食、暴饮暴食等),推荐活动:把不良习惯扔到垃圾箱。自己回忆、写在纸团上、保护隐私。推荐活动:小小配餐营养师(准备食物卡片)第11课别伤着自己 第44—45页编者目的:

1.了解家庭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知道居家安全的一些做法。2.初步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

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迷宫棋活动,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设计。此活动的利用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每幅图充分阐述自己的理由,真正明白每幅图的意图,形成一种辨别危险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建议2:关注学生的体验。可以通过一些真实的故事激发情感,也可以在保障学生安全的情况下设计一些小小的体验活动。(如用手摸一摸热水杯)。第46—47页编者目的:

1.知道生活中一些危险行为有可能会伤害到自己,能做到远离危险行为。2.初步掌握一些处理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学会求助成人。

教学建议1:教学中可以小绘本和小视频等通俗易懂的具体方式呈现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救护知识及防范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

教学建议2:同时也指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医药知识,学习一些小伤口的处理办法,在成人不在的时候学会处理简单的意外伤害事故。如学会使用创口贴。

教学建议3:教学中不仅要交给学生一些技能,同时还要注意一些心理变化,解决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如存在侥幸心理、受伤以后不敢跟大人说,去医院怕打针等)强调,受伤后要及时告诉家长或老师,学会求助。第12课早睡早起 第48—49页编者目的:

知道早睡早起是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睡眠不足给身体带来的影响和危害。教学建议1:要与家长充分沟通,赢得家长的支持。如帮助纪录孩子的作息时间,教会家长做好孩子睡前“程序事“,给予耐心、坚持关注等。

教学建议2:睡眠不足带来的危害除了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体会,也可以借助医生、成人的口现身说法,增强说服力。推荐活动:我能一个人睡。(准备一个大箱子,让一个孩子钻进去体验,交流感受。第50—51页编者目的:

1.学会合理规划自己的作息时间,能够做到早睡早起,生活有规律。

2.能够做到一个人独立睡觉,初步形成自主生活能力。

教学建议1:在与别人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找到更多早睡早起的好办法,选出适合自己的办法。教学建议2:可以借助评价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好习惯。如设计一个表格,记录。教学建议3:学生家庭情况不同,有的可能做不到独立睡,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床睡,学生独自睡觉良好习惯没有养成,有时候是家长的问题,如果是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必要的时候,可以请班主任帮忙。第四单元天气虽冷有温暖

单元位置:这是“道德与法治”第一册最后一个单元,从感受冬季的自然特点入手,帮助学生了解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在欢度新年中引导学生对新生活充满希望和憧憬,帮助他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单元目标:

1.了解季节变化对自己生活的影响,能够积极适应变化,亲近自然、欣赏自然,快乐健康地生活。

2.了解新年的文化内涵,初步体会“新年”的意义。3.回顾一学期的学校生活,对新学期自己的成长有美好愿望。第13课美丽的冬天 第52—53页编者目的:

1.引发学生的探究乐趣,从身边寻找冬天,感受冬天的特征。

2.感受冬季带来的美好和快乐。

教学建议1:寻找冬天,不能拘泥于课本或课堂。本课应该尽可能地指导学生利用课上与课余时间,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培养学生成为探究自然、热爱生活的有心人。教学建议2:每个地区的冬天特点不尽相同,要突出本地区的冬季特征。

活动推荐:设计一个冬爷爷的形象,告诉孩子,他是一位神奇的魔法师,他用魔法棒一指,那儿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你们发现什么了?(人物、植物、拓展动物过冬的方式„„)第54—55页编者目的:

1.扩大学生的视角,让他们了解祖国各地冬天呈现的不同特点。

2.适合在冬天里开展的各种游戏、活动,冬日里的美食等内容展开,意在感悟冬日的情趣与乐趣。

教学建议1:“好玩”,指的是丰富多彩的冬季活动,除了一些冬季的户外游戏,还有一些与冬季有关的好玩的事情,包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教学建议2:“好玩”等同时,还要关注安全与健康。

推荐游戏:冬爷爷陪我去旅行(交流自己寒假出行的见闻、感受)第14课健康过冬天 第56—57页编者目的:

1.突出了行为的要求,并且帮助学生形成勇敢、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怎样保健才科学、健康,引导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的冬季保健常识。

教学建议1:教学中,不仅仅要关注图中呈现的冬季里的运动和游戏,更要关注冬季里不怕冷是勇敢的表现,不怕冷,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快乐、健康,这是本话题的目的所在。活动推荐:我是勇敢的冬宝宝,组织孩子交流冬天早起的好办法。

教学建议2:学生生活环境不同,冬季的特点也不相同。在进行本话题的教学时,要结合当地的冬季特点进行保健常识的学习,使学习内容对学生的生活有具体的指导意义。第58—59页编者目的:

1.懂得加强锻炼身体,体质强健了就会少生病,同时冬季里要特别注意保暖,照顾好自己。

2.从学生的家庭生活延伸到社会生活中,使温暖与关爱的范围不断扩大,帮助学生对温暖有更为深入的感受和认识。

教学建议1:学生一般都有冬季生病的经历,由真实的感受引发学生要健康快乐度过冬天的积极愿望,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建议2:结合冬季特点,提出康复的好方法。

教学建议3:举行《冬天有温暖》故事分享会课堂中教师可以从“发掘冬天里的温暖故事”这一角度入手,让学生眼里的冬天不再冰冷,而是充满了温情。教师应格外关注学生对这些温暖故事的反应,用老师的情绪加以感染,让学生发觉原来寒冷的冬天也可以过得别样温暖。第15课快乐过新年 第60—61页编者目的: 1.了解新年文化。

2.乐于参加新年的庆祝活动。

教学建议1:可以利用世界地图,结合相关音像资料,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人们,在迎接新年时候都有美好的心愿。

教学建议2:本节课的目标并不是将一台节目进行完整的策划、排练。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新年联欢会的准备活动中,感受大家对新年的热情和期盼。第62—63页编者目的:

1.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的风俗习惯。

2.学习在春节期间的各种礼节和讲究。

教学建议1:春节文化内涵丰富,要能够认识到,各地都有自己的春节习俗。但无论哪里,这些讲究和礼仪都体现了人们对优良品德的肯定和对美好生活的祝福。

教学建议2:绘本故事《团圆》。故事从教科书第62页至65页,共8幅图。故事以小主人公“我”的视角展开。以春节为时间点,以团圆为线索,从中穿插了一些春节的习俗,并且重点展现了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对于中国人来说的阖家团圆的意义。结合教学设计,灵活使用。活动建议:拜年有学问(学会说祝福语)第64—65页编者目的:

感受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丰富和多元的,了解传统的节日文化。

教学建议1:少数民族的传统新年,一些学生了解较少,建议搜集一些图片资源,或者是视频资源,帮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丰富多彩和不同的文化。

教学建议2:建议结合即将到来的春节,让学生做一期春节活动的展板,使学生对春节的印象更加深刻,也使这一课内容得以拓展。第16课新年的礼物 第66—67页编者目的:

1.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而欣喜。

2.懂得这些收获和自己的努力、别人的帮助是分不开的。能意识到谁曾经帮助过自己,并怀有感激之情。

教学建议1:对于“新年的礼物”,在过往的认识的当中,往往是孩子向大人索要“新年的礼物”,而本课却是要求孩子给却要求孩子给新年送礼物,把一年中获得的知识,本领、道理都可以作为送给新年的礼物。教材这一视觉特别独特。

教学建议2:学生因为胆子小、自信心不够以及对“收获”的理解有偏差等原因,可能不能发现自己的收获。老师要引导学生,每个人的收获是不同的。只要在某一方面比原来的自己进步了,就是收获,值得肯定的。

推荐活动:《我们都长大了!》互相夸赞,优点更多。第68—69页编者目的: 1.制作贺卡,表示对新年的祝福和美好心愿。

2.对新一年的生活充满希望,期待着新的一年更好、更强、更有进步。

教学建议1:学生制作的贺卡形式会多种多样,从美观程度上讲,质量也会参差不齐。但这些都是不重要的。老师在指导以及评价时,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制作贺卡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对他人的诚挚的谢意和新年的美好祝愿。

教学建议2:送出心愿卡的对象可以是多元的,可以是自己、老师、同学、父母、朋友、兄弟姐妹等。

第四篇: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解析

2020年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解析 2020年##市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试题立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试题彰显爱国情怀,凸显学科价值,紧扣时代脉搏,注重实践参与。试题坚持“三个注重、四个考出来”的##命题理念,面对疫情期间教与学的情况,从实际出发,试题注重人文关怀,突出基础性、综合性,贴近学生生活,助力教育教学改革,发挥试题的育人功能和考试的正确导向作用。

聚焦抗疫脱贫,厚植爱国情怀,坚定“四个自信” 在抗击疫情、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试题凸显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增强“四个自信”。试题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引导学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关注国家发展,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试题引领学生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政治认同。

例如第25题第(1)问以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背景,凸显以人民为中心、“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加深对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的理解,坚定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第26题第(1)问以“两个一百年”为背景,通过饱含爱国爱党、歌颂民族英雄、歌颂人民团结奋进的三段深情描述,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克服艰难险阻,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壮丽画卷,让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战胜疫情及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心。

试题将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寓于字里行间,旨在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例如第9题以“一家四代接力戍边”为背景,体现家国情怀,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第10题通过“三把伞”撑起的寓意,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善。

试题引导学生认同文化自信的力量,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激发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第24题以联合国确定的首个“国际茶日”为背景,突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价值。

第26题第(1)问通过三个情境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试题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梦的实现与个人梦紧密相连,要把个人的爱好、需求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关切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在学习和实践中走向未来。

例如第26题第(2)问从新的挑战、新的机遇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到要培养创新精神,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自身竞争力,努力承担历史责任与使命。

凸显学科特色,着眼关键能力,落实学科素养 试题贯彻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课程要求,考查学生在正确认识和处理与成长中的我、与他人和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治观念、参与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试题聚焦学科主干知识,考查学生对核心观点的理解与运用,运用主题化形式,突出学科综合性,引导学生从学科体系把握学科内容。

例如第4题以“学习心得分享会”为背景,把学习的方法和意义、学习的苦与乐等内容进行综合考查。

第23题第(3)问通过“关于民法典的对话”,围绕民法典的编纂、规定、宣传、落实等,整体考查法律与公民之间的关系。

试题考查学生在复杂情境下,多角度、多层次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能力,引导学生初步养成全面、辩证的学科思想和方法。

例如第16题通过两个不同的“拨打12345热线”背景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到公民既要积极行使权利,更要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参与民主生活,提高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第22题从垃圾是“废”还是“宝”的设问,引发学生对垃圾处理问题的辩证思考,从而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环保意识。

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社会发展,突出##特色 试题关注时代发展,紧扣时代脉搏,突出“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时代背景。试题素材立足##市情,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感受新时代##的发展与成就,让学生在熟悉的身边事中感悟时代变迁,感受人民日益增长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试题通过具有时代感的素材,增强鲜活性和时代性,引导学生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

例如第15题“直播带货”取材于老字号数字化转型,引导学生了解“直播销售员”的出现,是社会发展需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第20题以“中国在抗击疫情中的国际合作与担当”为背景,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全球观念。

试题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感到亲切,体现##特色,展示##成就,增强##中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为##的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例如第22题以“新版《##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为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垃圾分类是个新时尚”,思考作为##市民如何做好垃圾分类,从自身做起,为##的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第25题第(2)问以脱贫攻坚的“##经验”为情境,引导学生了解##承担对口扶贫支援任务,以及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交出了首都的首善答卷。

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育人,提升参与能力 试题以初中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既有现实的生活,也有虚拟的生活。试题坚持实践育人的教育教学导向,注重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增强公民意识,提升参与能力。

试题紧紧贴近学生生活,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形成健康的、向上的、乐观的生活态度。

例如第5题关注学生的家庭生活,选取学生居家学习期间家务劳动的场景,引导学生增强劳动意识、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第21题选取疫情期间几幕感人瞬间,并要求学生分享自己的真情实感;

密切联系学生居家学习期间的生活,让学生能够充分表达生活所感所悟,深挖疫情特殊的、珍贵的育人价值,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唤起对抗疫群体的敬佩之情,从而在行为上向榜样学习。

试题以多种实践活动场景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从学会做题、学会做事到学会做人。

例如第13题以社区居民在居委会组织下通过“邻里微信群”等积极建言献策,共建和谐美好社区为背景,引导学生认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参与能力,使考试成为育人的过程。

道德与法治试卷试题解析 2020年##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弘扬民族精神等角度,将学生置身于“2020抗疫扶贫”的时代背景,从“看、思、行”三个维度讲好中国故事、巧设问题;

将学科核心主干知识构织于真实生活情境,从“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三个层级整体设计,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应用性,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厚植爱国情怀,落实立德树人 试题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紧扣时代脉搏,通过时事热点,引导学生了解国情市情疫情,深切感受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的情感,增强“四个自信”,坚定理想信念,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1、2题是两道时事题,分别以京张高铁通车,完成珠穆朗玛峰测量任务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9题以“一家四代接力守边”的故事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认识到个人可以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作出应有的贡献,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凸显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关于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第17题以学生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的活动体验为背景,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践行爱国主义,激发爱国情感。

第20题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为背景,基于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参与的国际合作,引导学生在树立全球观念的基础上,深刻认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第25题以毛南族实现整体脱贫为背景,以##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具体生动实践为素材,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决心和行动,引导学生立足国家发展、立足##市情,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感受国家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公平正义,激发学生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第26题以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为背景,歌颂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歌颂在新中国发展进程中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奋进,歌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汇集了磅礴力量,克服艰难险阻、共克疫情难关,引导学生坚定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为国家的发展,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勇担历史责任与使命的决心。

聚焦核心观点,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试题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引导于知识考查之中,涉及课程标准之“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三个主题内容,整体结构均衡,注重学科核心观点、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凸显学科特色,着眼于关键能力的培养,统筹处理“三个主题”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治思维、参与意识,培养学科素养,体现出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

主题一成长中的我 第4题以“学习心得分享会”为情境,以主题化架构的方式考查学习方法、学习的意义、学习的苦与乐等知识,突出学科综合性,引导学生从学科体系角度把握学科内容。

第8题以漫画的形式,通过对漫画中的向家长说一句话的巧妙设问,考查对磨砺意志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主题二我与他人和集体 第7题直接引用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的教学素材为背景,考查统编教材关于集体规则重要性的新增观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建设美好集体的重要途径。

第10题以图片形式生动再现“三把伞”的生活情境,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和谐,考查对亲社会行为的理解,引导学生关切他人生命,践行和谐、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题三我与国家和社会 第11题以连任13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申纪兰的一段话为背景材料,将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国家机构、人大代表职能等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12题借助主题学习活动,呈现不同领域的生活事件,突出综合考查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一般违法与犯罪等法律重点知识,考查学生准确联系所学法律知识解释、说明生活现象的能力。

第14题以“醉驾”成为刑事追诉第一犯罪的事实为背景,考查对违法、犯罪的正确认识,借助道德与法治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法不可违,违法必担责的法治意识。

第18题以初中生上网活动的相关数据统计为背景,考查理性运用网络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突出考查学生提取信息、数据分析的能力。

第22题设置垃圾是“废”还是“宝”的探问,引发对生活垃圾处理的辩证思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第16、23题等试题注重将核心知识融入到具有教育价值的典型情境中,关注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从整张试卷来看,“我与国家和社会”主题仍然是2020年中考道德与法治学科考查的重点。

优化考查方式,增强综合素质 试题坚持##命题理念,面对疫情期间教与学的情况,从实际出发,注重人文关怀,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在有味的情境、有思的设问和开放多元的答案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试题以主题式、对话式、阅读式等多种形式,着眼关键能力,落实核心素养。

第4题以主题化形式突出学科综合性,引导学生从学科体系把握学科内容,综合考查对学习态度、方法和意义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培养乐学善学、学会学习、终身学习能力。

第6题图文并茂地呈现了两位友人的对话,全面考查友谊的特质、呵护友谊和正确对待友谊的变化,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提高沟通与交往的能力。

第16题以“同一个热线不同的拨打”为情景,考查学生在复杂情境下多角度,多层次解决问题的能力,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全面、辩证的学科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感悟中认识公民既要正确行使权利,又要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参与民主生活,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能力,做负责任的公民。

第23题(3)通过公民与民法典对话的形式,从编纂、规定、宣传、落实等角度,考查公民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民主生活,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树立国家主人翁意识。认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体会法律的规范与保护作用,自觉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提高法治意识,弘扬法治精神,提高法治素养。

重视社会实践,突出关键能力 试题重视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试题的素材,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主动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考查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尤其是在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关键能力的考查。在实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成长。

第5题以疫情期间学生居家学习为背景,选取家务劳动的生活场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共创共享美好家庭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第13题以社区生活为背景,通过“邻里微信群”和“美丽楼栋建设小组”倡导人们共建美好社区,认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制度自信。

第21题通过“线上主题班会”的形式,在故事阅读中,感悟“疫情无情人间有爱”,在所见所闻中、在分析问题中提升思想认识,将知识与实践生活紧密结合。

第22题通过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引领学生思考垃圾是“废”还是“宝”,在价值分析和判断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第24题以“云参观中国茶叶博物馆”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背景,通过给海报命名的活动引领学生认识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

在参与“云观展”活动中,完成相关实践任务,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感悟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试题激发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将学科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做题、做事、做人的统一。

第五篇:论腐败与反腐败

刑事司法1143班1120478320雒莹

论腐败与反腐败

【摘要】

腐败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最大的危险。当前中国出现了个体腐败和群体腐败并存的现象,群体腐败呈上升的趋势;腐败犯罪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同时,一些领域的腐败行为公开化和制度化;腐败同时向高层发展和向社会蔓延,涉及层面不断扩大;腐败的社会认同度提高,腐败文化开始形成。其主要原因有:体制转型期出现的体制缝隙和漏洞使贪污腐败者有机可乘;对腐败的惩罚力度不够;部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削弱。腐败损害了经济发展,危害着社会秩序,影响了政治稳定。应当从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加强对腐败的惩治力度等方面进行控制和治理。

【关键词】

中国; 腐败; 反腐败; 反腐败策略

【正文】

腐败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借职务之便获取个人利益,从而使国家政治生活发生病态化的过程。其核心就是运用公共权力实现私人目的。其基本特征是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的非公共、非规范(不符合公认的法律或道德规范)的运用。

腐败在历史上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渊源,是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我国,此现象发展势头迅猛。20 世纪以来,中国几度被腐败问题所困扰。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初,屡屡将腐败导致亡党亡国的教训引为借鉴,腐败问题一度曾得到了有效控制。20 世纪80 年代中国的腐败问题开始蔓延,到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已经极端严重。近年来,腐败蔓延的势头有所遏制,但腐败问题仍然十分严重。

腐败危及和破坏着法治的权威性和有效措施,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动摇我国的社会政治基础和伦理道德基础,又危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污染社会。腐败不仅极大地扰乱了市场次序,而且造成大量国有资产流失,造成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紧张,违背了社会公平与正义,给党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腐败问题能否有效的解决,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把发生腐败现象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当前腐败问题的主要特点

1.个体腐败与群体腐败并存,群体腐败呈上升趋势。

群体腐败是指整个单位,包括国家机关、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行使公共权力的部门和个人,利用职务之便,以集体名义做出的谋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腐败行为。群体腐败的一个最显著特点是其行为是以集体名义做出的。

这不仅使群体腐败披上了一层合法的外衣,同时也是群体腐败与其他腐败行为的主要区别。我国当前腐败的群体性特征明显,涉案人员众多,形成了具有紧密人生依附性质的关系网,同时在经济上互相利用,结成利益共同体。

2.腐败犯罪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同时一些领域的腐败行为公开化和制度化。

腐败行为大多数都很隐蔽,尤其是高级官员的腐败行为。腐败犯罪的主体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他们实施腐败犯罪总是想方设法地企图隐瞒犯罪行为以逃避法律的制裁。这些腐败分子因为隐蔽性和欺骗性很大,一般难以从正面侦破,大部分都是由于其他原因涉案或者由知情者举报,才被侦破的。而且腐败分子总打着各种各样的旗号为借口中饱私囊,以各种借口美化自己的腐败行为,增强了腐败的欺骗性。

但是,一些领域的腐败行为也开始出现公开化和制度化的趋势。腐败的公开化表现为腐败堂而皇之地公开进行,并被视为理所当然,例如:公款请客送礼、借考察学习名义游山玩水、利用公共权力获取部门利益和小集团利益等等。腐败的制度化表现为腐败已经习惯化和规范化,一些领域出现所谓“潜规则”,腐败甚至已经成为一种制度而存在,只不过这种制度是一种不良制度而已。腐败的公开化和制度化实际上使腐败被赋予了社会合法性和制度合法性,更难根治和铲除。可以说,在一些领域和行业中,腐败的公开化和制度化已经十分严重,这种现象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成为社会不公的重要因素之一。

3.腐败同时向高层发展和社会蔓延,涉及层面不断扩大。

当前,腐败存在同时向高层发展和向社会蔓延的不良态势。一方面,腐败行为主体正在从基层向中层和高层领导干部蔓延,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甚至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因腐败受到查处的案件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腐败出现从一定级别的领导干部开始下落的现象,即科级干部和科级以下的普通干部出现大规模腐败,腐败深入基层社会。这种现象的可怕之处在于,这是干部权力意识的腐败。说得更明确一点,这些干部把任何一点点权力都作为牟取私利的手段,并且已经没有任何道德和良知的约束。

4.腐败的社会认同度提高,腐败文化开始形成。

腐败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使得整个社会丧失对腐败的判断能力和批判能力,陷入腐败的恶性循环之中。如果腐败呈现出普遍化、流行化、社会化的趋势,说明它可能获得了一种文化上更有力、更稳定的支持。腐败确实能够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渗透到人们的内心深处。腐败文化不但能提高人们对腐败的容忍度,也会使全社会的道德水平整体下滑,致使腐败行为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腐败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使腐败分子更加在社会上得势,腐败行为更加公开化和“合理化”,造成以邪压正的社会风气,同时,反腐败的社会基础就可能丧失,反腐败的难度必然加大。中国腐败现象的大面积扩展、普通大众的羡腐心理和对腐败认同度的提高,可以说是腐败文化开始形成的信号。当前,遏制腐败文化的形成和传播,已经成为反腐败的一项新任务。

二、当前中国腐败存在的主要原因

1.体制转型期出现的体制裂缝和漏洞使贪污腐败者有机可乘。

当前,中国正处在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教育体制等改革的过程中,一部分旧的制度规范需要改革和调整,新的制度规范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制度与制度之间不衔接、不配套的地方就会出现大量的体制缝隙和漏洞,使贪污腐败者有机可乘,一些掌握了一定政治、经济、社会资源权力的腐败者正是利用体制缝隙和漏洞,通过各种手段侵吞、占有、攫取国家和集体乃至他人的财富。更加值得重视的是,中国反腐败的体制机制并不健全。也为腐败的产生提供了制度空间。

2.对腐败的惩罚力度不足,难以遏制腐败的蔓延。

中国对于腐败问题并没有采取有力的惩治手段。长期以来,中国的反腐败工作,特别是对腐败行为的惩治往往集中在受贿者,即主要是党政官员的一方,并且,对行贿者和受贿者的惩治力度存在较大差距。由于惩处的力度不够,增强了一些领导干部的侥幸意识,削弱了他们的自律意识。看到一些人非常腐败,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而被提拔重用,不少人心理不平衡,开始起而效之。这种逆向激励和示范效应,使得一些人热衷于所谓的官场技巧和社会关系,导致他们的价值和世界观发生扭曲,从而开始滑向腐败的深渊,也使得各种腐败行为因“低风险、高收益”变得非常活跃和猖獗。腐败者所付出的代价太低,激励和助长了腐败行为,由此导致的腐败行为泛滥成为因对腐败惩罚不力付出的另一种代价。

3.部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削弱。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其他各种不良风气有了滋生的土壤,并开始侵蚀部分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社会转型时期往往是政治、社会、思想观念变化最大的时期,也是利益冲突最激烈的时期,还是各种利益对处于“脱贫致富”过程中人们诱惑最大的时期,这对领导干部无疑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同时,在体制转型时期,体制缝隙和漏洞导致正向的激励机制没有形成,反而出现了一种逆向的激励机制。有时候,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光明磊落、清正廉洁之士得不到应有的奖励,甚至反受他人攻击;而见风使舵、拉帮结派、弄虚作假之徒难以受到应有的惩罚,甚至还反被提拔。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意志薄弱的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可能发生扭曲,廉洁自律意识就可能丧失。他们放松了廉洁自律的要求,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都开始出现问题,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当前对腐败的态度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做出了“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的重要论断,把反腐倡廉的问题郑重提到全党面前。1997年,江泽民在十五大上把反腐败上升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把反腐作为全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今次十八大,胡锦涛明确提出反腐败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共领导人在反腐败问题上的语气步步加重。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加大反腐力度、提高反腐有效性的迫切感。

现在民众也对腐败问题非常痛恨,反腐已成社会热点,同时,腐败问题对党和政府进行有效治理构成严峻挑战,很多政策政令被扭曲,影响政策有效实施,如若任其发展,将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四、中国反腐的主要成就

反腐败是世界性难题,也是执政党生死抉择的课题。纵观十年来的反腐倡廉之路,最重要的一点是既坚决惩治腐败分子,又努力从源头上预防腐败,惩防并举,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之路。

十年来,从成立国家预防腐败局,到初步形成全国巡视监督网络,从标本兼

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到不断提升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强劲势头,查处了***、陈良宇、刘志军、杜世成、郑筱萸、陈绍基、王华元、黄松有、王益、康日新、黄瑶、许宗衡等一批大案要案。

2005年1月至2012年7月,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制定反腐倡廉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616件,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制定反腐倡廉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文件规定1538件,形成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

十年间,一系列部署有序展开——2005年1月,颁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2008年5月,颁布《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列入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纲要„„

回首十年,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呈现出科学谋划、系统治理、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教育方面:开展党性党风党纪和廉洁从政教育,加强岗位廉政教育,30万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接受教育,轮训基层党员干部2600多万人次;宣传勤廉兼优典型,开展廉政文化创建活动„„

制度方面:制定或修订了行政监察法等法律,制定或修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巡视工作条例等一批重要规章制度„„

监督方面:深入开展巡视工作,全国巡视监督网络初步形成;2007年成立国家预防腐败局;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问责;推行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积极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厂务公开„„

改革方面: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及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纠风方面: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解决征地拆迁、涉法涉诉、环境保护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惩治方面:始终把查办案件放在突出位置,仅2007年11月至2012年6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就立案64.3万余件,结案63.9万余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66.8万余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24584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10年前,人们对于这个词恐怕还很陌生,现在已耳熟能详。

截至2012年8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部署的159项任务中,完成阶段性任务和持续性开展的有147项,占任务总数的92%。

这是国内公众的评判:国家统计局的民意调查显示,人民群众对反腐败工作成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2003年为51.9%,2011年达到72.7%;人民群众认为消极腐败现象得到不同程度遏制的比例,2003年为68.1%,2010年达到83.8%,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这是国际社会的评价:中国的反腐败成绩是“足以同在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解决温饱问题、极大地消除贫困相提并论的一个巨大贡献”。

五、建立健全国反腐体系机制

当前,应该更加清醒地看到:我国各方面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各种腐朽思想的影响仍然存在,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在短时期内难以清除,党风廉政建设

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

1.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仍然易发多发,党员领导干部违纪违法问题依然严重;

2.一些腐败案件涉案金额巨大、社会影响恶劣,窝案、串案、案中案明显增多;

3.违纪违法行为日趋复杂化、隐蔽化、智能化,社会领域、新兴经济领域案件和利用高新技术手段作案有所增加;

4.些党员领导干部作风方面问题比较突出,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和不正之风仍然比较严重;

5.腐败问题与多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治理难度加大„„

具体来说,要解决我国的腐败问题,要从根本上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制度建设,消除产生腐败的体制缝隙和漏洞。

2.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筑闹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的防线。

3.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管制,确保权力正确行使。

4.加强对腐败的惩罚力度,充分发挥惩治腐败的作用。

【结论】

一些国家和政权兴衰更迭的事实说明,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治理,就会丧失人民信任和支持,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

回首十年,经验与启示弥足珍贵:反腐倡廉没有退路,只能勇往直前;反腐倡廉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必须持之以恒。

总的来说,我们要想在反腐败斗争中取得胜利,必须深入研究腐败问题的根源,必须与时俱进地加强改进反腐败斗争策略,必须不断地学习先进文化,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只有这样,反腐败斗争才能够胜利,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够不断发展,我们自己才能够不断进步。

展望未来,这是一个不允许放慢脚步的时代,也是一个必须谋求新发展、开创新局面的时代。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只有开始,没有终点。

下载解析反腐败与法治(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析反腐败与法治(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反腐败与制度创新

    反腐败与制度创新 李小勇【专题名称】中国共产党 【专 题 号】D2 【复印期号】2004年03期 【原文出处】《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福州)2003年12期第20~24页 【作者简介】李......

    论反腐败与政治体制改革(模版)

    论反腐败与政治体制改革 【英文标题】On Anti-corruption and the Reform of Political System XU Yao-min (Editorial DepartmentofJournalofChenzhouTeachersCollege, Che......

    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形势

    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形势 第一部分:党中央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认识和判断 一、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问题的认识 (一)对如何跳出王朝兴亡历史周期律的深......

    浅议反腐败与政治体制改革五篇

    浅议反腐败与政治体制改革 (乾安县国家税务局 朱发学) 内容提要: 腐败是国家公职人员借职务之便获取个人利益,从而使国家政治生活发生病态变化的过程。腐败对国家、人民的害处众......

    《行政许可法》与反腐败

    《行政许可法》与反腐败(姚魏 上海社会科学院 本文原载于《社会观察》2003年第3期,有删节)今年8月27日,历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四次审议,一部备受关注的法律——《行政许可法》获得通......

    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工作汇报材料

    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工作汇报材料 一年来,我校认真落实上级的部署和要求,紧密围绕教育教学中心工作,突出重点,注重防范,强化监督,按照上级的部署和要求,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

    改革与反腐败密切相关

    尊敬的党支部:深化改革和推进反腐败均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要议题。三中全会所要议决的改革是整体的全方位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机制、制度的改革,社会体制、机制、制度的改革......

    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工作汇报材料

    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工作汇报材料 2009年12月2009年度即将过去,回顾过去的一年,牛田镇中小在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纠风工作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现对照细则汇报如下: 一、组织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