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道家文化

时间:2019-05-14 17:35: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5章 道家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5章 道家文化》。

第一篇:第5章 道家文化

第四章

道家文化与企业谋略

一、老子的生平

老子,古代哲学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人称老聃,楚国昔县(今河南鹿邑县)历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曾做过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史官,后来隐居不仕,不期所终。

老子被民间称为太上老君、道德真君。后世的道教将其奉为“祖师爷”

老子开创了道家学派,留下了一部五千余言的《老子》。《老子》是用韵文写成的道家著作,共八十一章,分为《道篇》和《德篇》。因其后来被尊为道教经典,故又称《道德经》。

二、老子的宇宙观

1.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篇明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是什么?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它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却是真真切切存在的,老子说:“道之为

物,惟恍惟忽。恍兮忽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就是宇宙万物的起源:

“有”和“无”是“道”运作时的两种状态:无是产生天地的动力;有是万物的本始。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又是“无、大、一”。“道生一,一生二(阴阳),二生三(阴阳和),三生万物。”“一”是太极,“二”即两仪,谓天地也。

“三”被是八卦。于是在道的作用下整个宇宙的演变就开始了。“德者得也”。“德”:世间万事万物的特点,无数“德”(特殊)构成“道”(一般)

2.道法自然

“道”有“天之道” 和“人之道”。“天道” 是自然规律。

大道无形,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无所不在,不以任何意志为转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道法自然”。《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是效法或效仿的意思。

道的最大特点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称之为“玄德”(万物各自体现出的本性就是“德”)。老子通篇所述者,一“道”一“德”,并不包括低层次的仁、义、礼、智、信。

3.辩证法

 事物是矛盾的统一体.“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承,长短相行,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 物极必反事物“曲则全,枉则直;满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 量变质变:“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三、老子的政治观

1.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治理国家应该“无为而治”。又说“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干,而是要无所为而为,有所不为方能有说为,也就是凡事要顺乎自然。

 “观止”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这种法门被道家称为“观止”。

 反对有为: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又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 道家哲人是关注现实政治的。《老子》中,直接议论如何治“民”的,共33处,直接建议“侯王”的,共五处,言兵的有12处,而关于“治国”的论述,共21处,涉及11章。

 “无为而治”也称为“圣人之治”

A.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C.老子主张以“人”治来治理天下,并给统治者提出了标准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D.老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2.小国寡民

老子描绘了理想世界:“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就是说,管理一个大国像烹饪娇嫩的小鲜一样,要精心,不要来回折腾。

 胡锦涛: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 失之”;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4.人君南面之术

抱一: 做事要始终如一,持之以恒.

 善取: 学会控制——

“将欲歙之,必同张之;

将欲弱之,必同强之;

将欲废之,必同兴之;

将欲夺之,必同予之。”

 善守:以退为进。

“知止,知足,去甚,去奢,去泰”,“知其雄,守其耻,知其廉,守其辱。”

 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5.处世态度

 身重于物

列子“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份,四为货.”  少私寡欲

“治人事天,莫若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君子之交淡如水”,“功遂自退”

 柔弱胜刚强

“不敢为天下先”,“不争之德”

“和光同尘”(不锋芒毕露)

 上德若谷(心胸开广)

“人贵有自知之明,要以德抱怨”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四、庄子的思想

1.庄子生平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姓庄,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楚庄王之后。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市东北,也有说是安徽亳州蒙城人)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根本精神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的文采更胜老子。鲁迅对庄子文章的评价极高,说庄子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庄子被唐明皇封为南华真人,代表作《庄子》受封为《南华经》,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住在贫民区,生活穷苦,靠打草鞋过活。有一次,他穿着有补钉的布衣和破鞋去访问魏王,魏王问他何以如此潦倒,庄子说,我是穷,不是潦倒,是所谓生不逢时。他把自己比作落在荆棘丛里的猿猴,“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庄子曾在家乡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官,在职不久就归隐了。楚威王闻知庄子很有才能,派了两名使者,以厚币礼聘,请他作相。庄子说:千金、相位确是重利尊位,但这好比祭祀用的牛,喂养多年,便给它披上绣花衣裳送到太庙作祭品,我不愿如此,宁愿象条鱼,在污泥浊水中自得其乐。这些记载反映出庄子的性格和人生观。

2.庄子的政治思想

庄子对现实十分悲观,消极厌世,对整个人生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他视仁义和是非如刑罚:仁义是一种黥刑,是非是一种劓刑。他所推崇的上古帝王就是个睡得安安稳稳, 浑浑噩噩的人。庄子提出的治理社会的方案是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

3.庄子的哲学思想

《史记》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庄子继承和发展 了老子和思想,形 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和独特的学风、文风。

(1)天道观

庄子和老子一样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理,讲天道自然无为。认为形体产生于精神,而个别精神产生于绝对精神“道”。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但他又说:“通天下一气耳。”认为道即气,道作为世界统一原理,不是在天地万物之外的“造物者”,而是一切事物内在的原因,因此带有泛神论因素。

庄子认为天道犹如“大块噫气”的交响乐,瞬息万变,充满天地。他论述运动变化的绝对性时说:“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持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 强调了绝对运动,由此导致否定相对静止,否定事物质的规定性。“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他认为,从道看来,小草茎与大屋柱、丑人与美人、宽大、狡诈、奇怪、妖异等等,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差别,从而形成了相对主义的理论。

(2)人道观

强调用自然的原则反对人为 他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他认为自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人为的一切都是不好的。因此,不要以人的有目的活动去对抗自然命运,不要以得之自然的天性去殉功名。

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在于任其自然,具备了理想人格的人就是无条件地与自然为一的“至人”。《逍遥游》说,真正获得自由的“至人”超脱于是非、名利、生死之外, 达到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活动才会感到自由的神秘境界: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3)认识论

以相对主义为基础,反对独断专行: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反对以己为是,以人为非:

“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要求克服主观片面性。庄子认为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是不可能的:(庄子的不可知论是错误的)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 庄周梦蝶: 梦中化蝶,心向自由。• 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 • 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 •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

• 洪丕谟著《中国佛门的大智慧》禅师语录有:

• “昨日梦说禅,今日禅说梦。梦时梦如今说底,说时说昨日梦底。昨日合眼梦,今日开眼梦。诸人总在梦中听,云门复说梦中梦。” •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 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4.庄子的美学思想

提倡超功利的人生态度和审美的态度:

认为美具有超越有限的、狭隘的功利目的的特征。“道”是一切美的根源。

“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宁寂淡然而且心智从不滞留一方,而世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汇聚在他的周围。

5.庄子智慧 凡人心险于山川。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

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

原(探究);达(弄清)

彷徨乎尘垢(世俗)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庄子·让王》

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庄子·外篇·天地》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山木》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人间世》

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庄子·盗跖》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 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

•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齐物论》

• 【译解】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齐物论》

• 沉鱼落雁和闭月羞花,分别指代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人: • 沉鱼:春秋的西施;落雁:西汉王昭君; • 闭月:后汉的貂蝉;羞花:唐代杨贵妃

•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宗师》 • 人生若只如初见*不如相忘于江湖

• 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杂篇·天下》

• “独(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傲视鄙倪)于万物”

“傍日月,挟宇宙,游乎尘垢之外”“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臬(niè)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世人终生奔波于名利 而不见有所作用,疲惫不 堪而不知自己的归宿,太 悲哀了)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事之变,命之行也”

“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摘珠毁玉,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抛弃仁圣知识,才不会出现窃国大盗;毁掉珍珠宝玉,才不会发生小偷小摸的事;烧掉契约,砸烂玉玺,人民自然朴素无欲;打破容器,折断秤杆,人 民自然不争)

• “多男子则多惧(担心),富则多事,寿则多辱” • “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 •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 • 天下无道,圣人生也。•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福轻乎羽,莫之知载; • 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第二篇:儒家道家文化的精髓

儒家文化的精髓: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它以心灵的自我修养与自我完善为主要目的。而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仁、礼和中庸这三个方面,一直绵延至今。其具体意义如下: 1.儒家文化的“仁”

儒家文化中“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

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礼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人们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人们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会地位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

人民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作乱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古今中外,凡是能够使国家达到太平的统治,事实上都没有违背儒学的仁和礼两大原则。2.儒家文化的“礼”

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不讲究仁,只讲究礼,人民就会反抗其统治。不讲究礼,只讲究仁,人民就会轻慢其统治——即人民不受道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所以,仁和礼是一刻也不可以分开的,这就叫做仁礼一体。

人类社会是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古代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特别严重,每个人都必须依赖群体的力量才能生存。因为这个原故,所以每个人都习惯于遵守群体共同的道德规范,而认为群体共性对个性的约束非常合理。但是越到后世,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不断减弱。因此,反对共性约束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潮便逐步发展起来。所以,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就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

所以,礼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有不同的内容。拿着古代的“礼”来统治现代的社会,就会违背仁的原则。违背了仁的礼,一定会受到人民的反对和反抗。所以,礼贵在不违背仁的原则。不违背仁的原则,就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改变礼的一些具体内容。只有根据时代变化而改变和调整礼的一些具体内容,才可以达到不违背仁的原则。这就是仁礼协调,一体不二的要点。

3.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现在给人的感觉是,不温不火,不够积极,认为这是导致中国近代落后的一个原因。我觉得这是对中庸的误解。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遵循人的本性是自然的道理,对于处在社会中的人,我们需要依据人性来进行修养。所以才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可见,儒家不是压抑人性,而是承认人性、顺应人性、以人性为根本的,并要根据人性来进行修养,体现了儒学思想的社会性。

在现今有人批评中庸,说它让人不思进取,限制了人们的手脚。儒家是入世的学说,怎么会让人不思进取呢?中庸没有人让人进取也没有让人不进取,而是告诉人无论强弱、无论进退应持的态度。所谓持两用中,过犹不及,是“中”,不是前也不是后,不是左也不是右,而是一个外界与内心、形势与实力的平衡点。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狭室之中奔跑只会撞得头破血流。审时度势才能掌握平衡,掌握平衡才能游刃有余、收放自如。

综上所述,仁、礼、中庸,都有促进和谐的意味,它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当我真正的认识到儒家文化时,都会为中华民族儒文化之璀璨巨著所叹服,而把儒家的思想精髓传承下去,使之广泛的运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实践中去,则可以在反复的经验总结中不断受益。在这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我们能不断地从思想、品格、知识、政治、文化等等方面给自己充电,从不断的感悟中迅速提升自己的素养。我深信,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坚持不懈的去努力学习和实践儒家文化的精髓后,取其精华,剔其糟粕,使儒家文化不断地得到创新和发展,完全展现其超时代的价值,使我们的人生会过得更有意义的。道家文化的精髓

道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道家第一原则: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态度(三个层面)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所以会有 自然——释然——当然——怡然。

2.道家第二原则:为而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四种情况:方而不割-有棱角而不伤人;直而不肆-率直而没有放肆;光而不耀-有光芒而不炫耀;廉而不剐。体现处世的态度:平和、宽容、自然。

3.道家第三原则:清静为天下正。清静之道,自然之道。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道 高明的管理者要懂得:不言之教,有时无声胜有声。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可烦,不可挠;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劳,挠则鱼烂。严子陵: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4.道家第四原则:虚其心。道就是虚,去除心中的念想、重重心事就是快乐;即让心虚着,没有心事,才能体验生命的乐趣。虚心:可以学习新知识(更新知识);可以更加包容一切(无成见)。只有虚其心,才能有容人之量。虚心的意义:可以超越自己,否定自己,不断提升自己;虚心是一种美德,——心量特别大,能包容各色各样的人,特别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才(容人之量,是靠把原有对人的成见、意见、不愉快、抱怨、不满意等等忘却才能达到)。经营智慧:忘却屡屡经验(使自己成功的方法、经验,学习更新的、更好的东西)才能有更适合发展的东西。

5.道家第五原则:正言若反。自然是阴阳对立统一的。反动-事物的发展一定是朝相反的方向运动。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智者一定有所不智的地方,该智则智,不该智则不智——有所智有所不智)。相辅相成 ——太极管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对立面的统一)。美国的张绪道(新道家)主张:从相反的角度考虑同一个问题;考虑正反的转化。学会:放弃掉(防止盛极而衰);继续挖潜。

第三篇:浅谈道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浅谈道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摘要:道家文化对中国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软件管理,对企业管理的发展有着相当的重要性。古为今用,与时俱进。将几千年的道家文化运用到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有利于企业进行全面管理,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浅谈道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得出了将道家文化运用到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关键词:道家文化、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影响

道家哲学不同于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

一、道家文化概述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同时,文化还可以理解为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以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及人们运用文字、一般知识的能力。

道家文化是通过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容纳哲学内涵,效法自然寻求人间繁荣的,道家文化是有利于每一个个体的自我觉醒、成长,而不利于既得利益群体维护自身利益的。道家文化以利于每一个个体的利益为出发点,而非以利于群体利益为出发点。道家提倡自然无为,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道家这一思想文化体系的最高范畴,道是什么?道相对于天、地、人以及其它万物而言,老子认为它具有“先天地生”、“为天下母”、“万物之奥”、“似万物之宗”的诸多形而上的本体特征。核心在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的思想方法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着道的规律。道的规律就是前面所说的“道法自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主观意志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也就是“无为而治”。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所以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事,修心炼性,都应避免有为妄作。

二、现代企业管理

(一)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以经营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以企业的生产活动、经营活动、组织形式、规章制度、物质环境和企业行为、企业形象为载体的一种文化,由企业所创建的商品经济文化和市场竞争文化、市场观点和竞争观点,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行为、策略、艺术等。企业文化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实践证明,企业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需要文化的参与和整合,在企业中这就体现为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种有效和稀缺的资源,对企业的管理作用是在企业产生时就产生了。

(二)现代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就是通过合理配置资源,让系统产生最大效能,即在扩大业务和利润率的同时,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从系统的各个环节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企业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所以说企业管理本身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文化,是自己价值观、信念、工具和语言的一种文化,而企业管理的应用则涉及到世界各个地区各个行业。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软件管理,对企业管理的发展有着相当的重要性。

三、道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企业在市场经济里生存,就必须考虑企业的运动,而研究企业兴衰和经济运动的规律,可以用道家思想来解读和研究,并得出准确的结论,因此,道家文化中的某些思想可以对企业文化建设管理有借鉴的意义。

道家思想的核心就是:无为而无不为,道法自然。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无为,即“不为物先,不为物后”,顺乎自然以为治。无为是实现无不为、无不治的前提和条件,“以无事取天下”。“无为”与“无不为”是有机统一的。老子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认为治国安民,要反对“有为而治”,而主张“无为而治”。在他看来,“为无为,则无不治”,“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圣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家思想中的人的本性是一种与自然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人的内驱力能量类似于水的特征,可依附一切而又无所不在,无处不至,在企业管理中,每个职工都有各自的特长和短处,领导者可对其加以引导,让其充分流动,顺应其自然本性,通过领导者的正确引导,按照不同职工的夜店进行分工合作,扬长避短,才能够激发每一位职工对企业的热爱之情,发挥其特长,使企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道家从维护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在经济理论、社会实践方面创立了“人本”的思想观点,主张通过维护每个人的个人利益来达到社会的和谐繁荣。道家主张不损害个人利益,也不能侵犯个人利益,只要每一个人的利益得到应有保障,每一个人的个人利益不受到侵犯,甚至包括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的利益不受侵犯,把不受侵犯的个人利益加在一起就是社会的利益得到保障,只有每个人的利益得到了保护,整个国家才能是真正的繁荣。在企业中,要使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一致,使个人利益得到充分的保障,使个人利益与企业的发展挂钩。因此在文化建设方面,要从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则尽量聘用行事作风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相一致的员工,这样才能够激发员工工作的激情,发挥员工的潜能,尽量发挥员工的长处,使得企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五、总结

道家文化的道法自然,从个人利益出发,将员工的个人利益与公司的发展结合起来,扬长避短,激发每位员工的潜能,使员工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与企业的发展相结合起来,使得企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可见,将道家文化的精髓与企业的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既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也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第四篇:道家文化对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道家文化对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目前无论是从中国范围或是从世界范围来看,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虽然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进步,但我们利用先进的技术与工具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人与人的和谐及人自身的和谐都遭到了破环。

构建和谐社会是个长期性、系统性的伟大工程。和谐社会具有多方面的表现和深刻的内涵,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最主要的特征。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也提供了使社会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人的和谐,社会成员身心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点,只有人与人之间及人的身心和谐了,才有社会其他方面的和谐,才有和谐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道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是两个很重要的内容。我们应充分挖掘道家思想的精髓,对它做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诠释,并使其落实于操作层面,这可以说对当今和将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而要与自然和睦相处。在老子的思想中“道”是世界的本源,因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创造万物的“道”是否凌驾于万物之上呢?老子对道的特征很重要的描述是“道法自然”,也即道性自然,“自然”是自己如此,道的自性显示创生万物时的无目的性、无意识性,对万物不加干涉而任其自然。“道”对其生化之物,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已有,兴旺万物而不恃为己能,长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这是自然无为的典范,也是万物“和”的体现。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同出于一,这就破除了人类中心主义。为了消解人类在自然面前妄自尊大的主宰意识,庄子又说:“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垒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虽然很多人据此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但我却认为这是庄子对人在自然中的地位的深刻体认。在整个自然面前,人是十分渺小的,因此不应妄自尊大,更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但是到了近代,由于受到西方自然科学主义的影响,我们更多的强调了开发、利用、征服自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正确利用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提上日程。

其次,道家强调人心灵的超脱与平和。其实现代社会的很多不和谐,大多属于人内心的不和谐和人际关系的不和谐。人的心灵被大多数的欲望充斥,稍微有某一方面的不满意,就会造成心理上的挫败感、焦躁感。人们把自己的价值全部维系在外在的名利上面,权力的高低、财富的多寡成为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试想,如果一个人连生命都没有了,其他的一切对他还有什么意义?在对待物我的关系以及对生命的体悟方面,我们应多吸取一点老庄的思想。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后亡。知足不辱,知至不殆,可以长久。”声名和生命比起来哪一样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贵重?得到名利和丧失生命哪一样为害?过分的爱名就会付出重大的消耗,过多的藏货就必定会招致惨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在老子看来,与外物比起来,生命才是根本,人们应该珍视自然赋予的宝贵生命,不应沉迷于万物而伤害性命。同样庄子有“物物而不物于物”的思想,即在人与物的关系上要保持清醒,即利用于物又超脱于物,不能因外物而迷失自己的本性。

此外,老子还提倡“三宝”:“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三宝”首先是慈即慈爱,对人要慈爱和蔼,以和谐的心态对待人;其次重节俭,不要贪图享受,不铺张浪费;三为“不敢为天下先”,即不争强好胜,保持平和的心态。这里包括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也有如何处理与他人关系的原则。如果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能学习吸取这种思想,就会减少各种摩擦,也能使自己生活更轻松快乐一些,这样的话,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

第五篇:道家文化对我们的借鉴意义

道家文化对我们的借鉴意义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就注重和谐,中国传统文化就很明显地体现了这一思想。从研究传统文化的季羡林和南怀瑾等大师的观点来看,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其文化精髓就是一个“道”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和谐”。而体现和谐文化价值和精神的非道家思想莫属。

一、道家文化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道家思想丰富而深刻,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代意义。

1.道家的生态伦理观有助于我们维护生态平衡,建设生态文明。由于人类欲望的无限膨胀,工业和科技的飞速发展,自然资源开发的盲目性,随之带来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起来,当前亟需解决现代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早在2500多年前,老子就具有超前意识,提倡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最深刻最完美的生态智慧。老子认为人的生命不仅源于自然,也存在于自然,以自然为条件,归宿于自然。自然是人类的生命家园,离开了自然,人就无法生存。善待自然,就是善待我们自己。道家的“天人合一”的和谐观,维持人与自然的整体主义的生态系统观,有利于指导人们顺应自然,按照规律同自然相处,有助于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观。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生态伦理观不谋而合,与当代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理念相类似。老子的先知先觉让西方学者惊诧不已,老子成了预测人类未来的世界哲学之父。老子道法自然的辩证思

想为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科学指导,也为当今世界树立以自然为主的生态伦理观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2.道家的生命伦理观有助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早在几千年前,道家就致力于人类灵魂的拯救。道家注重修心养性的养生观,尊重生命,有利于人类对万物生命的保护和严肃对待生命这一问题。道家提醒人们,当基本的物质生活满足之后,应该懂得去过一种简单生活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更应该懂得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因为精神追求无止境,它可以给人以更高层次的满足,它对于丰富人的生命内涵、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具有独特的作用。当今世界,生产力飞速发展,物质财富丰富,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外在东西,已变成身外之物的奴隶,忽视了生命本身。人们思想浮躁,弄不明白究竟为什么活着,人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老子提倡节俭、爱物、谦让、不争,主张艰苦朴素、不为物欲所累的逍遥观。老子反对贪得无厌、毫不节制的消费,反对虚荣的攀比心理和世俗的价值观。老子的身心超越的生命境界观给我们带来了启迪,有利于人们合理地开发利用 资源,有利于人们坚持物质文明,有利于人的身心达到和谐,有利于人们健康幸福的生活。

道家也认识到人不能完全无欲,也不能完全无私,但应该做到“少私寡欲”。道家主张节制欲望,返朴归真。道家尊重生命的权利,热爱生命的价值,追求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人道主义精神,有助于我们坚持精神文明。道家的生命伦理观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具有借鉴意义。对坚持以人

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道家有关生命问题的科学而又合理的见解,为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历史资料。老子的修身养生观引导人们珍视生命、淡化名利,启发人们保持平常心,过一种真正属于人的生活。它启迪人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本质、生存的原则、生活的态度等重大的人生问题,引导人们逐步从身外之物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回归生命的自然状态。道家这种强烈的生命关怀在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道家的政治伦理观有助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道家提倡家与家之间要互帮互助,国与国之间要互惠互利,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国家无论大小,都要平等对待。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合作,才能兴旺发达。老子反对战争,主张不恃强凌弱,不争霸,老子的平等外交观有助于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有助于国际和平。道家提倡治理国家要真正慈爱百姓,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民,要以人民的意志为意志。老子主张虚无主义,反对腐败,反对把国家据为己有,把治国的权力据为己有。

无论任何人执政,都没有不失去的,这是历史的规律、自然的法则。道家提倡领导者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顺应民心。治国不能抓住权力不放,要尊重群众意见,体察群众疾苦;要为百姓服务,做人民的公仆;要讲民主,使百姓安居乐业;要有大爱精神。

“治大邦,若烹小鲜”。治理国家要小心谨慎,象烹小鱼一样,注意掌握火候,不可随意翻动。要在稳定中求发展,无为无不为。老子反对

侵略战争,但又清楚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他主张正义的自卫斗争,胜利属于正义。道家的政治道德伦理观有助于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有助于我们建设政治文明,有助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道家的政治道德伦理观顺应了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合作、发展,对于收复台湾,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目前,人类面临全球性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洪水泛滥,沙尘暴肆虐等生态危机和环境恶化的异常现象,以及各国流行的毒品泛滥、贪污腐败、恐怖犯罪等道德沦丧的丑恶现象,这一系列严重的不和谐问题都说明人类面临全球伦理问题。而道家思想的和谐伦理观在笔者看来却是解决全球

伦理问题的钥匙。道家文化意境深远,《道德经》就是中国科 学自由的宪章。复兴道家文化,有助于我们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读懂《道德经》,悟透老子的心,对我们正确对待一切的一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道家文化的后世影响

“弘扬精神文明,建设和谐家园”,从古至今,就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共同追求,这也是人类的本性使然。从先秦开始,道家就对这一理念展开了阐述。尤其是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方面,和谐平衡思想得到充分体现。直到今天,后人都无法超越。《道德经》短短五千言,却涵盖宇宙、自然、社会乃至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宗教、文化、教育、科技、军事、艺术等都起了巨大的辐射作用,其思想资源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犹如一

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又像是一坛千年老酒,越品越香。借用鲁迅的话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1)中华民族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当我们谈起自己的历史时,往往以有汉、唐而自豪。我们的“汉人”、“唐人”称呼也由此而来。在汉唐两个强盛的王朝中,又有三个最为人称道的黄金时期,这就是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而这三个时期的政治无不与老子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难怪德国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说:“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每当道家(道教)思想被认可的时期(例如唐初)经济的发展是较好的,社会是丰衣足食的。道家重生,不仅体现在看重个体生命, 也体现在看重社会整体的生计发展。”

(2)道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与时俱进,意境深远。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和深邃的思想,道家文化是先哲留给我们的一笔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台湾大学教授陈鼓应说:“因为当前文化发展的共通课题是民主与科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只有道家适宜与民主、科学文化对接。”

(3)可见,道家文化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道家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复兴道家文化,共建和谐社会是历史的必然,意义重大,任重道远。人类的命运需要老子大道思想的指导,大爱无疆。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唯一的出路,这是人类共同的心声

下载第5章 道家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5章 道家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道艺复兴:新道家文化宣言

    http:///bbs/文章来源:发布人:新道家稷下民间智库ID(故园篱笆、黄帝门生)共同发布.1:道家思想源远流长。缘起于老庄;崛起于稷下;兴盛于黄老;衰败于秦汉;冬眠于道教。若说起其真......

    道家经典语录

    道家经典语录 道家经典语录1 1、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六十四章。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道家寓言故事

    篇一:道家寓言7 老成子学幻 老成子学幻 老成子学幻于尹文先生,三年不告。老成子请其过而求退。尹文先生揖而进之于室,屏左右而与之言曰:“昔老聃之徂西也,顾而告予曰:有生之气,有......

    快乐道家

    快乐道家 陈云鹤 道人 四川省剑阁县道教协会 一、缘起 一吴姓朋友,对佛教和道教都有研究。她的书法和国画都非常好,擅长花鸟,竹子更是一绝。古琴也弹得好。她送过我一本画册,那......

    道家经典语录

    道家经典语录 道家经典语录1 因富贵而骄横,必有遗失真我之咎。自古骄兵必败,不识骄的危害性,必定有终生遗憾功遂身退,天之道。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这是自然规律。事业已遂,力量至极,......

    论道家与道教文化旅游(合集五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道家与道教文化旅游 作者:孔令宏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06期 [摘 要]旅游的本质是文化,以文化为旅游的内核这一观点正在成为......

    浅论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500字) 道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有那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却以其......

    道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浙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模版)

    “浙大东方论坛”学术会议之八 “道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日程 10月11日(周六) 地点:西溪校区邵科馆一楼会议室 09:00-09:30 开幕式 主持:孔令宏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道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