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道家

时间:2019-05-14 20:07: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快乐道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快乐道家》。

第一篇:快乐道家

快乐道家

陈云鹤 道人

四川省剑阁县道教协会

一、缘起

一吴姓朋友,对佛教和道教都有研究。她的书法和国画都非常好,擅长花鸟,竹子更是一绝。古琴也弹得好。她送过我一本画册,那才叫书画中的精品。由于长期用功,颈椎经常不适。二OO六年仲夏的一天,她到我的玉林通中养生堂来调理颈椎,她与我有两句关于道的对话,时至今日,我都记得很清楚。

问:你学了那么久的道,那么学道的目的是什么?

答:学道的目的一是求得身心的快乐,二是求得身心的解放。她问得非常好,看似平常,却非常深刻,令我深思。确实,我们有很多学道、修道的人,并不明白道家思想的真谛,世人就更不明白道是什么,道家思想讲的是什么, 反而有很多外国朋友对道、对道家思想、道家文化非常感兴趣,还有一些对道家内丹术在进行实修、实炼。现在很多的经书,文字过于古老,解释过于迂腐,多为以经解经,以书证书,或说破译了《老子》,有了新的发现。翻完整本书,完全是哲学名词的堆砌,并无新意,弄得你不明不白,找不到道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尤其是对那些想了解,想学习道、道家思想、道家文化及道家内丹术的新人,更是一头雾水,找不到门径。这样,不仅不利于道家思想文化的传播,而且还容易被矮化、被扭曲、被误导。在宣传道家思想、道家文化上,能不能有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白话得不能再白话的阐述,让八零后、九零后都能读得懂,都能明白道是什么,道家思想说什么,道家文化讲什么、道家内丹术是什么。而我们迫切地需要这样的阐述,今天,我就要做这样的事情,做一个抛砖引玉的人,与大家分享。二、关于道的概念 什么是道呢?

道就是自然

道就是阴阳

道就是规律

道就是原理

道就是法则

道就是方法

道就是窍门

道就是生活

道就是存在道就是通中

道就是养生

道就是快乐 可以说,道涵盖了宇宙,涵盖了人生,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太玄妙、太伟大、太全面了!以至于我们不得不用我们全部的青春、热血和精力,乃至我们的一生,献给道,献给纯正的中国文化——道家文化!

下面,我们一起从学道、修道、悟道、得道四个方面去了解道的本质。

1、什么是学道

学道包含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学,一个是术.学就是从文字上、从思想上、从哲学上弄懂道的内涵和外延;术就是要弄明白修炼的理论、方法、作用和效果,从两方面入手,求得身心的快乐,求得身心的解放。有些人是有学无术,有些人是有术无学,还有些人是不学无术!我们作为快乐道家的信奉者,我们就一定要做到有学有术。

2、什么是修道

修道有两层含义,一是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去实践道的真谛。二是用自己的身体去体验道的存在,进而求得身心的快乐,身心的解放,而所谓身心的解放,就是能够进入多维空间。

3、什么是悟道

由于对道的正确理解,身体力行,方法得当,勤而行之,勇于实践,在学道和修道的过程当中,不但明白了道的普遍原理和绝对原理,还将道的普遍原理与我们的生活、事业相结合,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的完善自我,不断的超越自我,久之,对道的感悟了然于胸,无法用语言表达,常常沉浸在窃喜和快乐之中。

4、什么是得道

得道有多种说法,就广义而言,掌握了道的任何一个方面,如了解了规律、掌握了方法、懂得了窍门、明白了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道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常常沉浸在迷人的会心的微笑之中,都可称之为得道了;从狭义而言,从道家内丹术的修炼入手,在修炼之中求得了身心的快乐,求得了身心的解放,改变了人体内部时空,能够进入多维空间,这个,我们称之为得道,并且是得大道!

三、人生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们在没有生之前,在哪里?死了以后,要到哪里去?

第二个问题:我们是怎样来的?我们的下一代又是怎样来的? 第三个问题:我们来到这个世上,是来追求什么的?寻找什么的?

我认为这三个问题是思想家、哲学家、宗教家都必须回答的。不同的回答就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流派、不同的哲学流派和不同的宗教。

第一种回答——原罪说:基督教认为人是上帝造的,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本来在伊甸园里面生活得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有一天受到了蛇的诱惑偷吃了禁果,于是就有了人类,因此人类来到这个世上是有罪的,这个罪过与生俱来,所以称之为原罪。来到这个世界上是来赎罪的,死了以后又回到上帝那里去。第二种回答——痛苦说:佛教认为如果生前有很好的修持,死后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苦集灭道,十二因缘,是佛教的根本理论,苦是他的理论的重要基石,所以佛教认为生老病死苦,认为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人生即是苦。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来受苦的,要脱离苦海,就必须要灭才能达到解脱。

第三种回答——快乐说:

生、老、病、死在快乐道家看来是很自然的生命现象和自然规律。其实,我们并非无视痛苦的发生和存在,但我们认为痛苦的根源与佛教有所不同。快乐道家认为人的痛苦是由于以下三个主要原因导致的:一,人的行为违背了自然规律(即“道”);二,欲望超过了自己的能力;三,不可抗拒的因素,这包括自然和社会的两个方面,前者如“5·12汶川大地震”、遗传病等,后者比如“文化大革命”。快乐道家提出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痛苦的发生,即快乐说。下面拟从三个方面归纳出快乐道家的核心内涵:

(1)道家认为人没有生之前在自然之中,死了以后要回到自然之中去,即来于自然而归于自然。不论是天葬还是地葬;是火葬还是水葬;是悬棺葬还是树葬等,最终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回到自然之中。

(2)我们是因为父母的快乐而来到这个世上,我们的下一代又是因为我们的快乐而来到这个世上。

(3)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就是为了两个字、一句话——快乐!寻找、追求快乐,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原则;找到快乐的根源,顺应自然的规律,提升快乐的层次,寻找身心快乐、身心解放就是学道者的追求。总结下来,快乐道家的中心思想和行动指南即是:“直指生命本体,快乐修道成真,求得身心解放,神形俱妙飞升。”

四、快乐的层次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提出“人的需求层次论”,即人的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但快乐道家认为他的表述还不够系统和具体,由于篇幅所限,快乐道家将快乐分为五大层次:

(一)基本快乐

1、衣食住行得到满足

2、游戏玩耍得到满足

3、得到父母、亲友的呵护和关爱

(二)初级快乐

1、玩耍得到满足 ①玩耍是动物的天性

②在玩耍中求得认知、求得自知 ③在玩耍中求得生存和技能 ④在玩耍中求得智力的增长 ⑤在玩耍中了解到控制与被控制 ⑥在玩耍中求得协调和增进情感

2、求知欲得到满足

3、好奇心得到满足

(三)中级快乐

1、性欲得到释放和满足

性欲是动物的本能,是生殖繁衍的动力。作为人,性成熟过后,性能量在不断的产生,不断的积累,性欲在不断的增强。因此性欲就必须得到满足,或者要让性能量有一个释放和转化的方法。

王老邪(王家佑老师自称老邪,封我为小邪)经常讲到一个人首先要正常、正直,有的人正常而不正直,有的人正直而不正常,因此他见了年轻人常问“你多大年纪了?”,“哦,你这个年纪该结婚了。”,“事业,结了婚一样做事业”。

我们发现人的性在成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容易得到满足的,但,就是这个性欲,既是推动自身向上追求人生目标的动力,又是促使自己堕落的魔鬼,这就是它的双刃性。在没有得到修炼的方法时就只有按照人类简单最初级的方法——自慰。(注意:自慰必须要有节制,否则对自己的身体、心理和灵魂后患无穷)。⑶性能量得到转化

性能量的转化有两个方面,一是向外转化,一是向内转化。性能量向外转化为意志力和征服欲望,这往往导致人类及其个体的欲望膨胀,产生自大、狂傲和自我扩张,从而给自己与社会带来痛苦。内在转化就是通过有效的修持手段使能量在自身之内发生转化和升华。道教的修炼方法就是实现性能量内在转化的有效机制,由于自己性能量的转化和升华,就会使自身和谐,从而给自己带来快乐,给社会带来和谐。在道教的传统里面,主要有以下几种转化方法。

一、道家内丹术解决性能量的转化。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人是有本我、自我、超我的。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冲动的本能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libido)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弗洛伊德提出性能量的问题——力必多libido(力必多libido从性质上讲主要是性欲),而“力必多libido”控制了本我,直到他去世,他也没有找到决解“力必多libido”控制本我的办法。而道家内丹术的修炼恰好可以转化这个“力必多libido”,弥补弗洛伊德这个缺陷,就是将“力必多libido”作为原材料放在体内鼎中,进行烹、进行炼,从而将性能量转化为命门能量,在命门能量的推动下坎水逆流、还精补脑。道家认为要达到这一点,必须要积精、累炁、存神。可见,道家内丹术可以轻松化解“力必多libido”,也就是解决了性能量控制本我的问题,同时变废为宝,增加我们命门的能量,使我们的精、炁、神得到充分的补充,使我们内心清净,心肾相交,毫无淫念,物我两忘,超越“超我”的境界,使我们坐怀不乱。我们可以看出道家文化在几千年以前就非常完善、完美,远超于欧美各家。难道我们不应该为快乐道家鼓掌喝彩吗?

二、道家站桩、静坐功法解决性能量的转化。站桩、静坐修炼,将性能量转化为命门火,在命门火的推动下坎水逆流、还精补脑——就是将人体的成人干细胞上升于大脑,因为成人干细胞是原始细胞,他可以转化为脑细胞以及其他五脏六腑的细胞。从而修复受损的细胞,增强记忆力。

2、成就感的满足

3、得到亲朋好友、社会认可

4、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四)高级快乐

1、立功:能为社会、民族、国家建功立业,有创造性的贡献

2、立德:为善最乐,能够经常做善事,而且能够把社会人群的行为引向善,在社会上某方面做一个榜样、偶像

3、立言:能够著书、立说。对宇宙、人生某一方面有自己的创造性学说

4、能把性能量转化为身体的命门能量,进一步达到炼精化炁,能够还精补脑,金丹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落丹田,开发自身大脑,并将此法与人分享

5、能遇明师、闻道、修道、悟道、得道、行道,能为道家文化的传承、弘扬有所贡献

(五)超级快乐

1、个人修道有成——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修道者必须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己,自己能在今生今世完成自身进化即筑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能够改变自身内部时空,自由出入多维空间,我们称之为“中国神仙”。此时中国神仙回过头去看西方“超人”,就像“超人”回过头去看常人一样(尼采认为“超人”回过头看常人就像常人回过头看猴子一样)。

2、弘扬道家内丹术,促进人类自身的进化,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贡献。道家内丹术就是在人体内建立起生物原子能反应堆,是人类自身进化的门径;同时,内丹术又是人体生物系统工程学,是以改变人体内部时空为目的,是中国人认识自身、认识宇宙的方法,并且,通过修炼,能够帮助我们打破有无之间的界限,从而出入多维空间。只有通过道家内丹术的修炼,才能使我们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完成人生超级快乐的目标,解决人类自身进化的问题。随着人体科学深入研究,用现代科学揭示道家内丹术的原理和部分现象将开启人类文明的新纪元。

3、快乐与自然同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快乐是源自我们内心的自然流露,当我们明白了道的真谛,崇尚自然,顺应自然,回归自然的时候,快乐便在其中了,所以我们称之为快乐道家!快乐道家主张以快乐为中心,以自强不息和帮助他人为两个基本点;快乐道家提倡自然、轻松、潇洒自如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那就是实实在在的做人,认认真真的干事,潇潇洒洒的生活,悄悄咪咪的赚钱。

道,无所不在;快乐,无所不在。我们在寻找快乐和追求快乐的同时,随处都能体会到道的存在。寻找快乐的途径,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弄明白道的真谛和修炼道家内丹术。随着修道层次的不断提高,快乐的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我们将会一步步感受到快乐道家二十四字箴言所倡导的“直指生命本体,快乐修道成真,求得身心解放,神形俱妙飞升”的真实可靠和玄妙不虚。快乐道家不但解决了我们思想上、认识上的困惑,而且清除了蒙在道家身上的虚幻不实的污垢,刮去了贴在道家身上的封建落后的不实标签,挑出了钉在道家身上的消极迷信的毒刺,重塑了道家的核心价值观——快乐,所以应该说,道家思想是科学的,不是迷信的,是先进的,不是落后的,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是与时俱进的,不是固步自封的,是和谐的,不是斗争的,是快乐的,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原罪的。快乐道家的思想不像其他学说东说西说产生幻觉,它下手简单明了,真实可靠,我们今天提出快乐道家的理念,那是因为快乐道家能够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康,使我们的心情更愉快,使我们的直觉更敏锐,使我们的判断更准确,使我们的工作更顺利,使我们处人处事更圆融,所以我们必须高喊一声:快乐道家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⑷学习中国道家养生鼻祖彭祖的养生三部曲: 彭祖是我们养生的榜样,他在殷商的时候就提出快乐养生的三大要素,借助自然的美食美味就是药食同源,自身努力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就是吐纳导引,饮食男女顺自然、顺人性的性爱养身就是房中术。他一身都在实践,传说他活了八百岁。

药食养生:彭祖发现有的动植物是能给我们身体增加能量,也可将我们身体内的多余能量消除,如果使用得当还可以消除我们身体的疾病,增加我们的自然寿命。因此他明确地提出药食养身。根据彭祖倡导的药食养身的方法,我们研究发现,在远古的时候,人类过着鱼猎,采摘的生活。那时食物缺乏,采到什么,摘到什么,挖到什么,猎到什么,不管口味的好坏,都通通一锅煮来吃,那时候的人,是“药食同源,度百岁乃去”。现代人烟酒过多,摄入的脂肪、高蛋白过量。睡眠不够,鸡不叫不睡觉,房事过多,工作压力太大。用健康和生命去换取金钱和地位,就是不懂养生,忘记了养生,忘记了药食同源,忘记了中草药,这个被遗忘的食物,所以很多疾病缠身,英年早逝,甚为可惜。有鉴于此,我们将重提药食同源,中草药再生。我们的愿望是重拾中草药这个被遗忘的食物,使众生“药食同源,度百岁乃去。

吐纳导引:快乐道家养身认为,生命在于静止,生命在于内动,生命在于慢动,生命在于脊椎,生命在于通中。只有当我们的身体静止下来,我们身体的气机才会自然发动,内炁才能沿着经络开始内动,所以崔希范先师的《入药镜》开篇就说“先天炁,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 描写炼精化气“得药” 时的感受。丹家以人身之元始祖气为“先天炁”,呼吸往来之气为“后天气”,修炼时,采先天祖炁为丹母,引后天呼吸之气归于祖炁,“内外混合,结成还丹。自觉丹田火炽,畅于四肢,如痴如醉,美在其中,此所以得之者,常似醉也”。由此可见修道是如此的快乐。

房中养生:追求性爱的快乐是人类的本能,作为快乐道家我们应该正视这一问题,纵观众多哲学思想流派不是回避禁止性爱就是纵欲放纵性爱,只有道家合理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房中术。房中术是中国古代医家和道家关于如何在男女性生活中获得乐趣、保健、胎教、优生、延年益寿的学问。基于道家的阴阳思想,男女双方把性作为一种修身养生的方法。提出了“节欲养生”的主张,即主张两性在享受性快乐的同时,还要节制性生活,兼顾健康与长寿。另外张三丰祖师也告诉我们 “无根树,花正孤,借问阴阳得类无?雌鸡卵,怎抱雏,背了阴阳造化炉。女子无夫为怨女,男儿无妻是旷夫。叹迷徒,太糊涂,静坐孤修气转枯。”

第二篇:道家经典格言

道家经典格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同道者相爱,同艺者相嫉; 同与者相爱,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爱,同壮者相嫉。

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强。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之为祸。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

2.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终日。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7.日极则仄,月满则亏。

8.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9.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

10.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

11.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

12.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

13.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14.同道者相爱,同艺者相嫉; 同与者相爱,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爱,同壮者相嫉。

15.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16.多言多败,多事多害。

17.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

18.日极则仄,月满则亏。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19.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

20.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强。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之为祸。

第三篇:道家经典语录

道家经典语录

道家经典语录1

1、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

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六十四章。

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4、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5、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6、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7、太玄山,天地间,修真几许为为神仙?少年心,贪尘缘,狂剑纵横为红颜!——陆云

8、难的事情,从简单的做起。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9、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0、多易必多难。《老子》六十三章。

11、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七十八章。

1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3、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15、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道家经典语录2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4、无财不养道,道家重视传承,讲究尊师重道。投机取巧不劳而获成就不了道心,当年祖天师创教,入教者还需五斗米呢。

5、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7、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8、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9、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11、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能够不殆。

12、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14、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5、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16、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17、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8、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能够长久。

19、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20、仅有正视差距,才能奋起直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22、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23、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24、凡天下均同是性,天性既善,悉生万物,无不置也。地性既善,养生万物,无不置也。圣人悉乐理天下而实法天地,故万物皆受其功大善。神仙真人助天地而不敢轻,尊之,重之,受之,佑之。

25、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26、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27、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28、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29、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30、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31、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3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3、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4、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35、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6、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37、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38、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3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40、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41、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4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43、上顺天时,下养万物,草木昆虫不失斯所,獭未祭鱼不施网罟,豺未祭兽不修田猎,鹰隼未击不张尉罗,霜露未沾不伐草木;

44、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4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6、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47、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48、修道之人明生死,求正道,惩恶扬善,利益苍生。我们能把握的就是今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49、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50、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51、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52、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53、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54、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5、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56、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能够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57、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58、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59、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60、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能够为善?

61、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62、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6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64、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以人为本)

65、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能够为善?

66、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67、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68、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69、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70、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71、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7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73、昆虫草木,犹不可伤。(保护生态)

74、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75、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7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77、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78、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79、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80、天之道加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81、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82、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83、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84、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8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86、莫因恶小而为之,莫因善小而不为。

87、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8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89、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90、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91、道者开口动舌发言之词也。又云道者,虚无之无也,混沌之宗,乾坤之祖,能有能无,包罗天地,道本无形,莫之能名,无形之形,是谓真形,无象之象,是谓真象。先天地而不为长,后天地而不为老,无形而自障,无象而自立,无为而自化,故曰大道。经云视之不见,故曰无形。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混混沌沌,分为阴阳,故为天地也。育者养也,长养阴阳故为生育也。阳者清也,上腾为天,阴者浊也,下潜为地,天地者乃大道之子也。

9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93、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94、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95、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96、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9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9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99、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00、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101、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102、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103、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104、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05、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06、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107、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08、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能够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109、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110、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111、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112、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11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14、太者大也,上者尊也,高尊莫先,众圣共尊,故曰太上。老君,老者寿也,明老君修天修地,自然长寿,故曰老也。君者尊号也,道清德极故曰君也。以明老君为众圣之祖,真神之宗,一切万物莫不皆因老君所制,故为宗祖也。

11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16、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1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118、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19、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120、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12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122、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能够长久。

123、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12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25、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26、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12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28、修道必须修心,皈依道经师宝。道教讲究口传心授,有谚语能够借来形容:“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若从纸上求妙法,笔尖蘸干洞庭湖”。

129、涤初玄览: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130、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13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32、自然而生有,造化以成形,故天无精气,无以制月之明,地无精气无以制山巅镇焉,人无精气无以制身形之存焉,故曰月禀阴阳之所运行,故知道之无情,随机而所化。又云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地何言哉,万物生焉。经云用之不可既,无情而运行月也,月者大道之用也。

133、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134、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135、行时时之方便,积处处之阴功。

136、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37、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1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139、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140、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14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能够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142、人法天地,故不得燥处,常清静为务。清静为天下正。真思志道,学知清静。(韬光养晦)

143、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44、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待百姓)

145、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46、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47、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148、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

149、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50、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51、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52、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15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154、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55、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56、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157、治人事天,莫若啬。

158、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159、夫心起於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於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160、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6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

162、修道要济世度人,但又不乱发慈悲。

163、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16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165、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166、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67、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168、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能够不殆。

169、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70、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71、治人事天,莫若啬。

17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73、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174、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175、治大国,若烹小鲜。

176、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7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178、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7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80、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81、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8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83、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184、治大国,若烹小鲜。

18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186、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187、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188、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89、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可是欲兼畜人,小邦可是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190、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9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92、忠臣不事二主,贞妻不侍二夫,世间诸事,法理相通,不可三心二意,否则必真法不得。

193、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94、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能够示人。

195、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196、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97、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98、修道之人当有高风亮节,心存傲骨,敛心凝神,行事不能受外人影响,心要稳,志要恒。

199、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00、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0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202、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03、道者德之体,德者道之用。

204、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205、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06、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207、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208、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09、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210、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211、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212、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213、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214、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215、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216、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17、不彰人短,不炫己长。

218、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219、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220、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221、常道无名,唯德以显之;至德无本,顺道而成之。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222、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能够示人。

223、道是万法之宗,中华民族之根。鲁迅先生亦言“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

224、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22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26、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27、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28、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22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30、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231、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232、有道无术,独善其身;有术无道,害人害己;以道御术,兼济天下。

23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234、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35、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236、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237、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38、义与利并非必须对立。取义兼利,明大义是真,取小利是假,是让世人敬畏,法不空法也。

239、天地好生,征物同一躯命,故人惟兼物性,方为全尽吾性。体此意者,樽节爱养,戒杀放生,自有所不能已也。

240、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可是欲兼畜人,小邦可是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241、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242、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243、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244、老子:少私寡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

24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46、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247、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24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上士闻道谨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而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249、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250、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道家经典语录3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个谜,谜中之谜——玄妙之美)

反者道之动: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知其雄,守其雌。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知仁者智,自知者明。

不自见,故明;不自足,故彰。

慎终如始,终无败事。

涤初玄览: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太者大也,上者尊也,高尊莫先,众圣共尊,故曰太上。老君,老者寿也,明老君修天修地,自然长寿,故曰老也。君者尊号也,道清德极故曰君也。以明老君为众圣之祖,真神之宗,一切万物莫不皆因老君所制,故为宗祖也。

道者开口动舌发言之词也。又云道者,虚无之无也,混沌之宗,乾坤之祖,能有能无,包罗天地,道本无形,莫之能名,无形之形,是谓真形,无象之象,是谓真象。先天地而不为长,后天地而不为老,无形而自障,无象而自立,无为而自化,故曰大道。经云视之不见,故曰无形。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混混沌沌,分为阴阳,故为天地也。育者养也,长养阴阳故为生育也。阳者清也,上腾为天,阴者浊也,下潜为地,天地者乃大道之子也。

自然而生有,造化以成形,故天无精气,无以制66月之明,地无精气无以制山巅镇焉,人无精气无以制身形之存焉,故曰66月禀阴阳之所运行,故知道之无情,随机而所化。又云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地何言哉,万物生焉。经云用之不可既,无情而运行66月也,66月者大道之用也。

故元气无形不可名也,经云道隐无名,乃生于天地,故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者五行之子孙也。三才者万物之父母也,道者三才之宗祖也。故元气清静不可常名也。凡学道之人,且在观宗察行,若能智性无凝可以登涉大道之径,游于三才之外,常人无所能知也。

吾者我也,此明太上自言,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此故亦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之意也。老君匠成天地,开辟乾坤,变化万物,不言我为,缘道法自然,不能名号,一则从有入无或从无入有,隐显无方,存亡自在。岂有常名之称焉。故经云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又云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清者天也,正阳之无上腾为天,浊者地也,正阴之无下结为地。夫者发语之词也,夫道能清能浊,能动能静,以至大道无测,常名清浊,动静皆为至道之用。凡学道之士,若能明动静之无,安其位,则至道自来归之,动静合宜故为正色也。

本者元也,元者道也,道本包于元无,元无分为二仪,二仪分为三才,三才分为五行,五行化为万物,万物者末也。人能抱元守一归于至道,复于根元,非返于末,末者化也,本者生也。人能归于根本,是谓调复性命之道者也,南华真经云:生者神凝也,死者物化也,人能归真神,归真神是谓返本还源不可逐物也。

道家经典语录4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

◎ 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终日。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 日极则仄,月满则亏。

◎ 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

◎ 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

◎ 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

◎ 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

◎ 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 同道者相爱,同艺者相嫉; 同与者相爱,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爱,同壮者相嫉。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 多言多败,多事多害。

◎ 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

◎ 日极则仄,月满则亏。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 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

◎ 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强。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之为祸。

道家经典语录5

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2、日极则仄,月满则亏。

3、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4、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5、多言多败,多事多害。

6、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

7、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8、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9、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10、见素抱朴、少私寡欢。老子

1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

12、道者德之体,德者道之用。

13、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老子

14、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5、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6、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

17、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18、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19、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庄子

20、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庄子

21、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22、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2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4、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25、知足则不辱,知止则不殆。老子

26、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27、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8、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

29、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庄子

3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2、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33、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34、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35、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

36、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37、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38、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39、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40、凡物不以其道得之,皆邪也。三国。

41、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

42、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3、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44、无名者道之体,而有名者道之用也。

45、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4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47、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48、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庄子

49、多言多败,多事多害。《训蒙增广》

5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5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52、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53、多言多败,多事多害。前蜀。杜光庭。

5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55、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

56、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57、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58、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59、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60、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

61、用之者,必假于弗用也,而以长得其用。

62、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63、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64、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65、清静处于,虚以待之,无为无求,而百川自为来也。

66、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67、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68、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69、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70、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71、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72、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73、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74、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75、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76、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77、道德,天地之神明也。天地,道德之形容也。

78、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79、日极则仄,月满则亏。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80、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81、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82、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83、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84、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

85、能至于无乐者,则无不乐;无不乐则至极乐矣。

86、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之为祸。

87、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88、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

89、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90、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

91、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列子说符》

92、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

93、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列子说符》

94、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已为人己愈多。老子

95、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96、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97、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98、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

道家经典语录6

1、穷则反,终则始。

2、则仄,月满则亏。

3、治人事天,莫若啬。

4、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5、元气生万物而不有。

6、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7、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8、大天之内,复有小天。

9、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0、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11、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12、金石有声,不考不鸣。

13、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14、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

15、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6、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17、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18、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9、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20、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

21、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

22、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23、凡物不以其道得之,皆邪也。

24、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25、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2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7、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9、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30、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31、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见大者所知小。

32、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33、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

3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3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36、其动,止也;其死,生也;其废,起也。

37、用之者,必假于弗用也,而以长得其用。

38、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39、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40、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41、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4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43、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44、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4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46、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47、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48、能至于无乐者,则无不乐;无不乐则至极乐矣。

49、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之为祸。

50、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

5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52、清静处于,虚以待之,无为无求,而百川自为来也。

53、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54、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55、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7、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5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59、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60、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6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62、欲刚者必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则刚,积于弱则强。。

6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6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65、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66、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67、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68、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家经典语录7

因富贵而骄横,必有遗失真我之咎。自古骄兵必败,不识骄的危害性,必定有终生遗憾

功遂身退,天之道。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这是自然规律。事业已遂,力量至极,则引身退后,这是自觉遵循自然规律。知进而不知退者,祸必及身。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有惊恐之感,是因为有荣辱观念。有荣辱观念,是因为以自身为贵。以自身为贵,就是以大患为贵。以自身为贵,必生名利之心。有名利之心,必生贪争之念。有贪争之念,必有大患。“患”的字意是“心外之物成串”。外物多成串,身心能不累吗!为了身外之物而不择手段,祸患能不产生吗!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

曲:弯曲、旋转。曲则全:弯曲、旋转求得全面认识。有人解释为委屈自己,顺从别人,从而得以保全自己。这种明哲保身,毫无原则的委屈而求权、求利的做法,是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决不是道家精神。“曲”必须是合乎道的、有规则的。就养生而言,“曲”是生命之轮的旋转,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结果。自我通过修练道德功,涵养真气和能量,使之顺着身体经络循环往复,从而使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能得到精气的滋养。真气充沛,则细胞饱满、肌肉强劲、皮肤细腻、体形匀称,这是细胞自形自化的结果。

圣人治国,能够客观全面地看问题,明白上与下、官与民的辩证关系。国家是人民的国家,要想真正地治理好国家,就应当把自己的才智建立在全民智慧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全面、公正、正义的法律来。

“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是对“曲则全”的具体阐述。

枉则正:枉,遭受人为的压抑而扭曲。身体各种各样的疾病,大都是心灵受压抑、气血不畅造成的。如果人的大脑能时常处于无为、忘我的状态,真气就会处于和畅状态,从而运转不息,被扭曲的心灵自然得以矫正,疾病也得到根治;圣人治国,施行民主法治,确保言论自由,从而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种种社会弊端就会及时得到纠正。

洼则盈:有些地方因其相对高度低,而自然注满水。就身体来说,由于真气冲开了经络上的各个穴位,不停地绕体运转,那么,气血就会自然补充那些急需滋养的部位,就像流水一样,低洼之处灌满以后才能往外流,从而自行调节身体对能量、养分的需求;圣人治国,效法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带领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敝则新:有些东西因时间长而陈旧,需要用新的来替代。身体内部的各个环节连同每一个基因组织,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只要真气畅行无阻,基因组织的某一链条、环节,一旦出现缺损,就会更新换旧,使之及时得到修复,维持内在平衡;圣人治国,既有健全的用人机制,又有完善的监督机制。任何一个部门的公务人员只要离心离德,就会被及时淘汰,不至于使该部门的工作陷于瘫痪状态。

少则得,多则惑。

求多需从求少开始,贪多反而令人迷惑,以致一无所获。圣人深明少与多的辩证关系,所以只“抱一”而为天下人探求真理。“一”即“朴”。“抱一”就是“守法”,守法才能探求真理。式:法则、真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效法、遵循。地:地球或者地月系,这里代表的是地的运行规律。不论地球还是月亮,它们都具有相对永恒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并且保持最完美的自转角度。天:太阳或者太阳系,这里代表的是天体的运行规律。太阳系围绕着银河系周而复始地运转。道:道体所体现的运动规律。自然:自然规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归根结底是要求人类效法自然规律,寻求并制订出完善的人生法则和社会法则,因为,没有秩序的人生和社会是不可想象的。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那些有知识才能的`人,就是那些没有知识才能的人的老师;而没有知识才能的人,正是有知识才能的人所必须帮助、教育的。不尊重教师,不热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虽然各怀聪明,但还是最大的糊涂。这是治理国家最主要的妙窍。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智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明,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客观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见,必返求于道。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胜人者”,凭借的是自我个体的蛮力;“自胜者”,凭借的是坚强的意志。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具有天地之志的人。天地之志是收获大道、战胜一切的力量源泉。只有“自胜者”,才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人,是与道为伍的,既有美妙的精神世界,又有充实愉快的现实生活,自然感到满足。相反,那些失却了心灵的人,内心是空荡、迷茫的,只能把心思寄托于外在的个人名利上。然而,没有心灵作依托的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有着坚强意志的人,并不是为了自我名利而拼搏的人,而是心存大道、甘守真朴、无执无失、豪情满怀的人。这样的人,人生必然是欢快、幸福的。正如基督所说:有圣灵和你相伴,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柔胜刚,弱胜强。

柔可以胜刚,弱可以胜强。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士:古代指知识分子。士分三类:上士、中士、下士。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对道的理解不同,道虽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可能为所有的人所认识,特别是人们还没有对道的观念形成共识的时候。

“上士”是道性深厚的人,他们深知悟道的重要性,并对道的存在深信不疑且勤奋用功,这是有志者的作为。“中士”是道性若明若暗的人。他们对道的存在持半信半疑的态度,对识道缺乏信心,是不能战胜自我的人。“下士”是缺乏道性的人。他们的自我主观意识强烈,固执己见,不能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他们如同智叟,对传道、修道之人加以嘲笑来显示自己的

聪明才智。其实也难怪他们嘲笑,这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大道太隐蔽,太深奥,为主观主义者所永远无法理解。如果大道显而易见,社会上也就不会有人视传道者为宣扬神秘主义的了。二是“下士”从修道者所采取的修道方式及其观念、行为的变化上所得出的结论,有道者的观念、行为是不能为“下士”所理解的。

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建德若偷:建立功德就象偷一样。这里的“偷”字不是贬义词,而正是难能可贵的高尚品德。建德者修道藏形,行道匿迹,但行好事,不求人知。这是有道者的不争之德。

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大器之才并非短期能够造就,需要数十年坚持不懈地道德修养工夫。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最柔和的莫过于气,天清地宁之时,谁也看不到它的存在,谁也不在乎它的作用,它却始终默默无闻地发挥着柔和者的本能。当天昏地暗之时,它一改往日的沉默和柔和,飞旋怒吼,直冲云霄,以震天撼地之势,折枝断本,甚至于连根拔起;天下最软弱的莫过于水,风平浪静之时,它行走山谷,居低就洼,任人利用。没有人去爱惜它,也没有人去保护它。它始终自然无争地发挥着软弱者的本能。当暴风雨到来之时,它一改往日的平静和软弱,奔腾咆哮,一泻千里,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基倒厦,刷新世界。

水和气是再柔弱不过的了,但是,当它们驰骋天下,摧枯拉朽,涤荡污垢的时候,却充分显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威力。这一威力是“强梁”者永远无法阻挡的。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诎。

直:正直。屈:委屈服从。巧:技巧。拙:笨拙。讷:说话迟钝。赢:收获、取得。诎:缺少、短缺。

最刚直不阿的人,却好象胆小怕事以至于委屈自我,顺从他人。最有技巧的人,却好象笨拙。最具有雄辩才能的人,却好象愚讷。最有收获的人,收获的是真我,是真理,却好象还有短缺。

道德之学是探寻大道、强身健体、益寿延年、涵养品德、超越自我的学问。道德有成之人,虽有“大直”之德,“大巧”之能、“大辩”之才、“大赢”之获,却从不自我炫耀,留给别人的印象是“屈”、“拙”、“讷”、“诎”。体现了有道之人一切自我行为都完全遵循客观规律,绝不盲从主观情感,妄作妄为。这正是自我的无为之德,不争之德。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常言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秀才能知天下事,凭借的是书本知识。圣人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凭借的是他自身的修养功夫,是对人体基因组这一天书的破译。人体基因组是宇宙的全息缩影,记载了宇宙万物及人类有史以来的所有信息,是一部活的宇宙百科全书。只要具备了查阅这一天书的功夫,就可以足不出户而遍知天下大事;不窥探窗外,就可以知道日月星辰的运转情况及其规律。所以,秀才所知和圣人所知是无法相比的。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得道之人贵行不贵言。大道天机,只可神会,不可言传。“知者不言”,是道德使然,因为言

传则流于炫耀,有违天理。另外,不合时机,不合对象的言传,不会有人相信,反遭流言诽语,被视为宣扬迷信或神秘主义,故不言。妄言者没有真知,只是夸大其词,或者凭空想象,乃哗众取宠而已。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百姓所遭受的灾祸啊,就是统治者穷奢极欲的幸福生活所依赖的;而统治者的幸福又为他们或者他们的子孙后代埋下了灾难的祸根。但是,这些愚蠢的统治者们谁又能预知自己的最终结果呢?他们不“以正治国”,百姓必然“以奇用兵”,本来善良的劳动人民必然变成推翻其统治的“妖军”。

这一节,老子用辩证的观点,深刻揭示出事物的对立转化规律。说明祸与福、正与奇、善与妖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只是迷恋于权利的统治者不明其中道理罢了。

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理大国和烹制小鲜鱼是一个道理。这是说,治国策略可以从烹制小鲜鱼的方法上得到启示。小鱼的骨刺和鱼肉相当,如果不加以烹煎的话,其食用价值很小。烹煎的目的在于使小鱼骨酥、肉鲜,皆能为我所用。达到这一目的的关键在于把握火候,做到骨刺、鱼肉二者兼顾,既要把骨刺炸酥,又不能让鱼肉焦糊。这一道理用在治国上,就是要求统治者应掌握法律这一火侯,运用法律手段,来处理政府官员(骨)和人民群众(肉)的关系,既不能是无政府主义,也不能任凭政府官员利用职权去贪赃枉法,伤害人民。

第四篇:道家寓言故事

篇一:道家寓言7 老成子学幻 老成子学幻

老成子学幻于尹文先生,三年不告。老成子请其过而求退。尹文先生揖而进之于室,屏左右而与之言曰:“昔老聃之徂西也,顾而告予曰:有生之气,有形之状,尽幻也。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者,谓之生,谓之死。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固难穷难终。因形者其巧显,其功浅,故随起随灭。知幻化之不异生死也,始可与学幻矣。吾与汝亦幻也,奚须学哉?” 老成子归,用尹文先生之言深思三月,遂能存亡自在,憣交四时;冬起雷,夏造冰;飞者走,走者飞。终生不箸其术,故世莫传焉。子列子曰:“善为化者,其道密庸,其功同人。五帝之德,三王之功,未必尽智勇之力,或由化而成。孰测之哉?”(列子 周穆王)赏析:

造化之所始,陰陽之所變者,謂之生,謂之死。窮數達變,因形移易者,謂之化,謂之幻:窮二儀之數,握陰陽之紀者,陶運萬形,不覺其難也。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固難窮難終。造物者豈有心哉?自然似妙耳。夫氣質憤薄,結而成形,隨化而往,故未即消滅也。陶鴻慶曰:張注未得妙字之義。妙之本字當為秒,亦作玅。道德經上篇,“常無欲以觀其妙”,王注云:“妙者,微之極也。”其巧妙,言其巧微妙不可知也;與下文“因形者其巧顯其功淺”相對為義。因形者其巧顯,其功淺,故隨起隨滅:假物而為變革者,與成形而推移,故暫生暫沒。功顯事著,故物皆駭。

知幻化之不異生死也,始可與學幻矣:注篇目已詳其義。盧文弨曰:注“注”下藏本有“見”字。王重民曰:與猶以也,說見釋詞。謂始可以學幻也。御覽七百五十二引作“始可學夫幻矣”,文異義同。吾與汝亦幻也,奚須學哉?:身則是幻,而復欲學幻,則是幻幻相學也。〔解〕夫形氣之所變化,新新不住,何殊於幻哉?故神氣所變者,長遠而難知;法術之所造,從近而易見;乃不知乎難知者為大幻,易見者為小幻耳。若知幻化之不異生死,更何須學耳。老成子歸,用尹文先生之言深思三月;釋文“深”作“淫”,云:淫音深。(戰國燕策,其智深而慮沉。注云:沉猶深)。史記樂書:“聲淫及商。”王肅曰:“聲深淫貪商”,此淫訓為深之證也。又此書淫深二字多相通。黃帝篇,“彼將處乎不深之度”,注云,“深當作淫”。淫讀為深,深又讀為淫,義相通也。

遂能存亡自在,憣校四時;吳闓生曰:憣校,播弄之意。釋文云:憣音翻。校音絞。顧野王讀作翻交四時。

冬起雷,夏造冰。飛者走,走者飛:深思一時,猶得其道,況不思而自得者乎?夫生必由理,形必由生。未有有生而無理,有形而無生。生之與形,形之與理,雖精麤不同,而迭為賓主。往復流遷,未始蹔停。是以變動不居,或聚或散。撫之有倫,則功潛而事著;修之失度,則跡顯而變彰。今四時之令或乖,則三辰錯序。雷冰反用,器物蒸爍,則飛煉雲沙以成冰澒。得之於常,眾所不疑。推此類也,盡陰陽之妙數,極萬物之情者,則陶鑄群有,與造化同功矣。若夫偏達數術,以氣質相引,俛仰則一出一沒,顧眄則飛走易形,蓋術之末者也。注“冰澒”各本作“水頃”,非。釋文云:爍音鑠。澒音洪。終身不箸其術,釋文“箸”作“著”,云:著,陟慮切。故世莫傳焉:日用而百姓不知,聖人之道也。顯奇以駭一世,常人之事耳。〔解〕精乎神氣之本,審乎生死之源,則能變化無方,此必然之理也。會須心悟體證,故不可以言語文字傳者也。俞樾曰:“故”盧重玄本作“固”。固與故通,此古本也。張湛本竟改作“故”,轉非古書之舊。

子列子曰:善為化者,其道密庸,其功同人:取濟世安物而已,故其功潛著而人莫知焉。五帝之德,三王之功,未必盡智勇之力,或由化而成。孰測之哉?:帝王之功德,世為之名,非所以為帝王也。揖讓干戈,果是所假之塗,亦奚為而不假幻化哉?但駭世之跡,聖人密用而不顯焉。釋文云:為之之為,于偽切。

这篇是宣扬老庄“自然之道”的寓言。老成子没有体悟到所谓幻化正是自然之道,而自然之道却是很难言传的。一旦他认识到有生有形者终归虚无,认识到术乃小道,破除了学习幻化的机心,便与天地造化融而为一,也就达到了自由自在的境界。篇二:道家寓言1 啮缺问道 啮缺问道

啮缺问道乎被衣,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 言未卒,啮缺睡寐。被衣大说,行歌而去之,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媒媒晦晦,无心而不可与谋。彼何人哉!”(庄子 知北游)赏析: 被衣、啮缺,名字怪异,而在庄子笔下却都是上古有名的贤者。细算起来,两人还有非同一般的师承渊源:被衣是王倪的老师,王倪是啮缺的老师,那么,被衣则是啮缺的太老师。因而,《庄子·知北游》谓“啮缺问道乎被衣”,就是十分自然的了。问道,即请教道之理和为道之法。

一汝视,一汝度,在圣人看来,天下万物的长短大小高下快慢贵贱等的差别都微不足道。要与天下万物同一,和谐融洽;精魂与肉体统一,不受外物的诱惑。被衣先言如何为道,照其说做去就能“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那时,德将造就他的内美,道将成为他的归宿。

如新生之犊,刚出生时双眼朦胧,犹未真切视物,视而不见,因为仍在道的先天境界。为道者功夫至此,此指新生之犊,即道所谓“返还有生之初”,初指刚出生时的状态。

而无求其故,故,缘故。此指对周围什么都不去觉知、不去了解,因为一觉知一了解,要想弄出个究竟便是后天了。不是先天而是后天,那就与常人一样,不为得道之人。前“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一段为道法,意义同广成子教黄帝语,总的都是心清意静,一志虚无义。神将来舍,指心神亦即道物不再四处飞扬,而是居中不出。啮缺睡寐,睡者道物补充过程,其后天道已无,需要补充故睡寐。睡寐又是后天返回先天过程,此处尤指回返先天,所以被衣大说行歌而去,知道他说的话起到了作用。被衣后歌再说为道之状及其情形:“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媒媒晦晦,无心而不可与谋。”

不以故,故指得道前的那些后天知觉闻见,不留恋、不依持。无心,无天地人我,无思虑念想;不可与谋,指与外物不交接往来。“彼何人哉”,最后总赞一句:这是怎样的一种人呢?戛然而止。《庄子·知北游》云:“大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不言、不议、不说、不作,是庄子大道无为思想的精义。而《被衣为啮缺歌》中着力刻画的槁骸似的形体,死灰般的灵魂,不以实知自持的风范,媒媒晦晦的举止,则形象地诠释了这一思想。这种人格,正是庄子所标举的至高无上的境界。此诗的思想内涵也在于此。篇三:成语寓言故事

成语寓言故事 鹬蚌相争的故事

赵国将要讨伐燕国,苏代(战国时策士,纵横家苏秦的弟弟)替燕国游说赵惠文王,讲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恰好看到蚌出来晒太阳。鹬趁机啄蚌的肉,蚌把两扇介壳一闭就夹住了鹬的喙。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蚌也针锋相对地说:‘今天不出,明天不出(夹住不放),就有死鹬。’两者谁也不肯罢休,这时过来一个渔父把两者一起拎走了。?燕赵相对抗,都搞得很疲劳,我恐怕强大的秦国正在扮演渔父的角色,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惠文王赞同苏代的意见,停止对燕国用兵。

守株待兔的故事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画蛇添足的故事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楚国一位舍人得到了主人送的一壶酒,觉得几个人一起喝嫌少,一个人独喝又嫌多,于是让几个人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就喝酒。有个人蛇先画好了,拿起酒壶准备喝,看看其他人还没画好,又左手拿壶,右手给蛇画脚,还没等他画好脚,另一人的蛇画好了,夺过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添上脚呢??说完把酒喝了。那个画蛇脚的人,终于没有喝上酒。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其《感春》诗中写道:?画蛇著足无处用,两鬓雪白趋埃尘。? 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有时也作?画蛇著足?。

自相矛盾的故事

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量体裁衣的故事

南朝齐国官员张融深受齐太祖萧道成的器重和宠爱,说他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一次派人给张融送一件旧衣服,说是自己以前穿的,现叫裁缝根据他的身材改做好了,一定会合身的。张融收到后非常感激齐太祖的知遇之恩。

量体裁衣:按照身材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杯弓蛇影的故事

晋朝河南人乐广十分好客,见一朋友好久不来家里,十分奇怪,就去拜会他,朋友说上次在你家喝酒杯中有蛇,喝后回来后就生病。乐广不解,回到家便查原因,原来是挂在墙上的角弓影子倒射在酒杯所至,朋友闻知后就病愈。

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螳螂捕蝉的故事

春秋时期,吴王寿梦要攻打楚国,并禁止大臣提反对意见,有一个大臣的儿子听说后,带上弹弓到王宫花园去打鸟。吴王问他干什么,他说在看螳螂捕树上的蝉,而黄雀在后面等着吃螳螂。吴王觉得自己的处境同螳螂差不多,就只好取消计划。

蝉:知了。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比喻目光短浅。亡羊补牢的故事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 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 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 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 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 ?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 败无疑。?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 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 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篇四: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 同甘共苦 · 同工异曲 · 天经地义 · 天下无双 · 天涯海角 · 天衣无缝 · 一夔已足 · 穷兵黩武 · 庄周梦蝶 · 曾参杀人 · 以强凌弱 · 完壁归赵 · 韦编三绝 · 无出其右 · 为虎作伥 · 刎颈之交 · 无可奈何 · 望梅止渴 · 五日京兆

· 危如累卵 · 万死不辞 ·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五色无主 成语故事 开卷有益 · 博而不精 · 百发百中 · 捕风捉影 · 必恭必敬 · 百感交集 · 兵贵神速 · 杯弓蛇影 · 不寒而栗 · 不合时宜 · 不自量力 · 不拘一格 · 不可多得 · 不堪回首 · 不可救药 · 别开生面 · 不可同日而语 · 不伦不类 · 伯乐相马 · 班门弄斧 · 白面书生 · 八面威风 · 不名一钱 · 拔苗助长 · 不屈不挠 · 不求甚解 · 髀肉复生 · 病入膏肓 神话

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炎帝击石生火,神农试百草,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戈,黄帝战蚩尤 共工怒触不周山,后羿射日,女娲补天 ·经典神话故事

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 尝遍百草的农业之神神农 七夕节的由来

人首蛇身的道家创始人伏羲 燧人氏与钻木取火 钟馗与财神刘海的传说 主管人间婚嫁的月下老人

为人除去障难与病痛的月光菩萨 五路神传说

两度被流放的屈原 屈原与离骚

九黎族首领颛顼 ·民间神话故事 趋吉避凶的民间喜神 主婚姻和合的和合二仙 赢得世界雅俗共赏的**济公 财神 观音送画 穿岩十九峰 虎跑梦泉 风雨桥的传说 武夷山酒坛峰的传说 西王母和她的蟠桃仙子 龙母(白族)

梅花

咏梅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早梅》 李公明

东风才有又西风,群木山中叶叶空。只有梅花吹不尽,依然新白抱新红。《红梅》 苏轼

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珍重多情关伊令,直和根拨送春来。菊花 晋·王淑之《兰确铭》:

兰既春敷,菊又秋荣。芳熏百草,色艳群英。孰是芳质,在幽愈馨。晋·陶渊明《和郭主簿》: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唐·杜甫《云安九日》: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荷花

荷花 元·叶梅峤

未花叶自香,既花香更别。雨过吹细风,独立池上月。采莲曲 明·常伦

棹发千花动,风传一水香。傍人持并蒂,含笑打鸳鸯。桃花

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3.桃花 苏轼

争开不待叶,密缀欲无条。傍沼人窥镜,惊鱼水溅桥

第五篇:道家经典语录

道家经典语录

道家经典语录1

因富贵而骄横,必有遗失真我之咎。自古骄兵必败,不识骄的危害性,必定有终生遗憾

功遂身退,天之道。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这是自然规律。事业已遂,力量至极,则引身退后,这是自觉遵循自然规律。知进而不知退者,祸必及身。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有惊恐之感,是因为有荣辱观念。有荣辱观念,是因为以自身为贵。以自身为贵,就是以大患为贵。以自身为贵,必生名利之心。有名利之心,必生贪争之念。有贪争之念,必有大患。“患”的字意是“心外之物成串”。外物多成串,身心能不累吗!为了身外之物而不择手段,祸患能不产生吗!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

曲:弯曲、旋转。曲则全:弯曲、旋转求得全面认识。有人解释为委屈自己,顺从别人,从而得以保全自己。这种明哲保身,毫无原则的委屈而求权、求利的做法,是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决不是道家精神。“曲”必须是合乎道的、有规则的。就养生而言,“曲”是生命之轮的旋转,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结果。自我通过修练道德功,涵养真气和能量,使之顺着身体经络循环往复,从而使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能得到精气的滋养。真气充沛,则细胞饱满、肌肉强劲、皮肤细腻、体形匀称,这是细胞自形自化的结果。

圣人治国,能够客观全面地看问题,明白上与下、官与民的辩证关系。国家是人民的国家,要想真正地治理好国家,就应当把自己的才智建立在全民智慧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全面、公正、正义的法律来。

“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是对“曲则全”的具体阐述。

枉则正:枉,遭受人为的压抑而扭曲。身体各种各样的疾病,大都是心灵受压抑、气血不畅造成的。如果人的大脑能时常处于无为、忘我的状态,真气就会处于和畅状态,从而运转不息,被扭曲的心灵自然得以矫正,疾病也得到根治;圣人治国,施行民主法治,确保言论自由,从而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种种社会弊端就会及时得到纠正。

洼则盈:有些地方因其相对高度低,而自然注满水。就身体来说,由于真气冲开了经络上的各个穴位,不停地绕体运转,那么,气血就会自然补充那些急需滋养的部位,就像流水一样,低洼之处灌满以后才能往外流,从而自行调节身体对能量、养分的需求;圣人治国,效法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带领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敝则新:有些东西因时间长而陈旧,需要用新的来替代。身体内部的各个环节连同每一个基因组织,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只要真气畅行无阻,基因组织的某一链条、环节,一旦出现缺损,就会更新换旧,使之及时得到修复,维持内在平衡;圣人治国,既有健全的用人机制,又有完善的监督机制。任何一个部门的公务人员只要离心离德,就会被及时淘汰,不至于使该部门的工作陷于瘫痪状态。

少则得,多则惑。

求多需从求少开始,贪多反而令人迷惑,以致一无所获。圣人深明少与多的辩证关系,所以只“抱一”而为天下人探求真理。“一”即“朴”。“抱一”就是“守法”,守法才能探求真理。式:法则、真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效法、遵循。地:地球或者地月系,这里代表的是地的运行规律。不论地球还是月亮,它们都具有相对永恒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并且保持最完美的自转角度。天:太阳或者太阳系,这里代表的是天体的运行规律。太阳系围绕着银河系周而复始地运转。道:道体所体现的运动规律。自然:自然规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归根结底是要求人类效法自然规律,寻求并制订出完善的人生法则和社会法则,因为,没有秩序的人生和社会是不可想象的。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那些有知识才能的人,就是那些没有知识才能的人的老师;而没有知识才能的人,正是有知识才能的人所必须帮助、教育的。不尊重教师,不热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虽然各怀聪明,但还是最大的糊涂。这是治理国家最主要的妙窍。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智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明,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客观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见,必返求于道。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胜人者”,凭借的是自我个体的蛮力;“自胜者”,凭借的是坚强的意志。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具有天地之志的人。天地之志是收获大道、战胜一切的力量源泉。只有“自胜者”,才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人,是与道为伍的,既有美妙的精神世界,又有充实愉快的现实生活,自然感到满足。相反,那些失却了心灵的人,内心是空荡、迷茫的,只能把心思寄托于外在的个人名利上。然而,没有心灵作依托的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有着坚强意志的人,并不是为了自我名利而拼搏的人,而是心存大道、甘守真朴、无执无失、豪情满怀的人。这样的人,人生必然是欢快、幸福的。正如基督所说:有圣灵和你相伴,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柔胜刚,弱胜强。

柔可以胜刚,弱可以胜强。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士:古代指知识分子。士分三类:上士、中士、下士。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对道的理解不同,道虽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可能为所有的人所认识,特别是人们还没有对道的观念形成共识的时候。

“上士”是道性深厚的人,他们深知悟道的重要性,并对道的存在深信不疑且勤奋用功,这是有志者的作为。“中士”是道性若明若暗的人。他们对道的'存在持半信半疑的态度,对识道缺乏信心,是不能战胜自我的人。“下士”是缺乏道性的人。他们的自我主观意识强烈,固执己见,不能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他们如同智叟,对传道、修道之人加以嘲笑来显示自己的

聪明才智。其实也难怪他们嘲笑,这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大道太隐蔽,太深奥,为主观主义者所永远无法理解。如果大道显而易见,社会上也就不会有人视传道者为宣扬神秘主义的了。二是“下士”从修道者所采取的修道方式及其观念、行为的变化上所得出的结论,有道者的观念、行为是不能为“下士”所理解的。

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建德若偷:建立功德就象偷一样。这里的“偷”字不是贬义词,而正是难能可贵的高尚品德。建德者修道藏形,行道匿迹,但行好事,不求人知。这是有道者的不争之德。

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大器之才并非短期能够造就,需要数十年坚持不懈地道德修养工夫。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最柔和的莫过于气,天清地宁之时,谁也看不到它的存在,谁也不在乎它的作用,它却始终默默无闻地发挥着柔和者的本能。当天昏地暗之时,它一改往日的沉默和柔和,飞旋怒吼,直冲云霄,以震天撼地之势,折枝断本,甚至于连根拔起;天下最软弱的莫过于水,风平浪静之时,它行走山谷,居低就洼,任人利用。没有人去爱惜它,也没有人去保护它。它始终自然无争地发挥着软弱者的本能。当暴风雨到来之时,它一改往日的平静和软弱,奔腾咆哮,一泻千里,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基倒厦,刷新世界。

水和气是再柔弱不过的了,但是,当它们驰骋天下,摧枯拉朽,涤荡污垢的时候,却充分显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威力。这一威力是“强梁”者永远无法阻挡的。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诎。

直:正直。屈:委屈服从。巧:技巧。拙:笨拙。讷:说话迟钝。赢:收获、取得。诎:缺少、短缺。

最刚直不阿的人,却好象胆小怕事以至于委屈自我,顺从他人。最有技巧的人,却好象笨拙。最具有雄辩才能的人,却好象愚讷。最有收获的人,收获的是真我,是真理,却好象还有短缺。

道德之学是探寻大道、强身健体、益寿延年、涵养品德、超越自我的学问。道德有成之人,虽有“大直”之德,“大巧”之能、“大辩”之才、“大赢”之获,却从不自我炫耀,留给别人的印象是“屈”、“拙”、“讷”、“诎”。体现了有道之人一切自我行为都完全遵循客观规律,绝不盲从主观情感,妄作妄为。这正是自我的无为之德,不争之德。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常言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秀才能知天下事,凭借的是书本知识。圣人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凭借的是他自身的修养功夫,是对人体基因组这一天书的破译。人体基因组是宇宙的全息缩影,记载了宇宙万物及人类有史以来的所有信息,是一部活的宇宙百科全书。只要具备了查阅这一天书的功夫,就可以足不出户而遍知天下大事;不窥探窗外,就可以知道日月星辰的运转情况及其规律。所以,秀才所知和圣人所知是无法相比的。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得道之人贵行不贵言。大道天机,只可神会,不可言传。“知者不言”,是道德使然,因为言

传则流于炫耀,有违天理。另外,不合时机,不合对象的言传,不会有人相信,反遭流言诽语,被视为宣扬迷信或神秘主义,故不言。妄言者没有真知,只是夸大其词,或者凭空想象,乃哗众取宠而已。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百姓所遭受的灾祸啊,就是统治者穷奢极欲的幸福生活所依赖的;而统治者的幸福又为他们或者他们的子孙后代埋下了灾难的祸根。但是,这些愚蠢的统治者们谁又能预知自己的最终结果呢?他们不“以正治国”,百姓必然“以奇用兵”,本来善良的劳动人民必然变成推翻其统治的“妖军”。

这一节,老子用辩证的观点,深刻揭示出事物的对立转化规律。说明祸与福、正与奇、善与妖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只是迷恋于权利的统治者不明其中道理罢了。

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理大国和烹制小鲜鱼是一个道理。这是说,治国策略可以从烹制小鲜鱼的方法上得到启示。小鱼的骨刺和鱼肉相当,如果不加以烹煎的话,其食用价值很小。烹煎的目的在于使小鱼骨酥、肉鲜,皆能为我所用。达到这一目的的关键在于把握火候,做到骨刺、鱼肉二者兼顾,既要把骨刺炸酥,又不能让鱼肉焦糊。这一道理用在治国上,就是要求统治者应掌握法律这一火侯,运用法律手段,来处理政府官员(骨)和人民群众(肉)的关系,既不能是无政府主义,也不能任凭政府官员利用职权去贪赃枉法,伤害人民。

道家经典语录2

1、穷则反,终则始。

2、则仄,月满则亏。

3、治人事天,莫若啬。

4、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5、元气生万物而不有。

6、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7、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8、大天之内,复有小天。

9、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0、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11、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12、金石有声,不考不鸣。

13、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14、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

15、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6、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17、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18、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9、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20、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

21、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

22、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23、凡物不以其道得之,皆邪也。

24、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25、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2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7、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9、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30、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31、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见大者所知小。

32、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33、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

3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3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36、其动,止也;其死,生也;其废,起也。

37、用之者,必假于弗用也,而以长得其用。

38、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39、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40、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41、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4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43、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44、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4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46、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47、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48、能至于无乐者,则无不乐;无不乐则至极乐矣。

49、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之为祸。

50、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

5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52、清静处于,虚以待之,无为无求,而百川自为来也。

53、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54、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55、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7、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5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59、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60、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6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62、欲刚者必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则刚,积于弱则强。。

6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6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65、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66、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67、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68、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家经典语录3

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2、日极则仄,月满则亏。

3、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4、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5、多言多败,多事多害。

6、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

7、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8、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9、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10、见素抱朴、少私寡欢。老子

1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

12、道者德之体,德者道之用。

13、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老子

14、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5、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6、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

17、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18、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19、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庄子

20、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庄子

21、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22、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2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4、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25、知足则不辱,知止则不殆。老子

26、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27、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8、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

29、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庄子

3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2、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33、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34、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35、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

36、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37、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38、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39、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40、凡物不以其道得之,皆邪也。三国。

41、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

42、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3、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44、无名者道之体,而有名者道之用也。

45、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4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47、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48、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庄子

49、多言多败,多事多害。《训蒙增广》

5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5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52、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53、多言多败,多事多害。前蜀。杜光庭。

5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55、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

56、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57、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58、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59、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60、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

61、用之者,必假于弗用也,而以长得其用。

62、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63、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64、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65、清静处于,虚以待之,无为无求,而百川自为来也。

66、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67、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68、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69、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70、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71、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72、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73、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74、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75、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76、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77、道德,天地之神明也。天地,道德之形容也。

78、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79、日极则仄,月满则亏。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80、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81、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82、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83、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84、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

85、能至于无乐者,则无不乐;无不乐则至极乐矣。

86、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之为祸。

87、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88、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

89、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90、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

91、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列子说符》

92、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

93、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列子说符》

94、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已为人己愈多。老子

95、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96、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97、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98、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

道家经典语录4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个谜,谜中之谜——玄妙之美)

反者道之动: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知其雄,守其雌。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知仁者智,自知者明。

不自见,故明;不自足,故彰。

慎终如始,终无败事。

涤初玄览: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太者大也,上者尊也,高尊莫先,众圣共尊,故曰太上。老君,老者寿也,明老君修天修地,自然长寿,故曰老也。君者尊号也,道清德极故曰君也。以明老君为众圣之祖,真神之宗,一切万物莫不皆因老君所制,故为宗祖也。

道者开口动舌发言之词也。又云道者,虚无之无也,混沌之宗,乾坤之祖,能有能无,包罗天地,道本无形,莫之能名,无形之形,是谓真形,无象之象,是谓真象。先天地而不为长,后天地而不为老,无形而自障,无象而自立,无为而自化,故曰大道。经云视之不见,故曰无形。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混混沌沌,分为阴阳,故为天地也。育者养也,长养阴阳故为生育也。阳者清也,上腾为天,阴者浊也,下潜为地,天地者乃大道之子也。

自然而生有,造化以成形,故天无精气,无以制66月之明,地无精气无以制山巅镇焉,人无精气无以制身形之存焉,故曰66月禀阴阳之所运行,故知道之无情,随机而所化。又云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地何言哉,万物生焉。经云用之不可既,无情而运行66月也,66月者大道之用也。

故元气无形不可名也,经云道隐无名,乃生于天地,故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者五行之子孙也。三才者万物之父母也,道者三才之宗祖也。故元气清静不可常名也。凡学道之人,且在观宗察行,若能智性无凝可以登涉大道之径,游于三才之外,常人无所能知也。

吾者我也,此明太上自言,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此故亦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之意也。老君匠成天地,开辟乾坤,变化万物,不言我为,缘道法自然,不能名号,一则从有入无或从无入有,隐显无方,存亡自在。岂有常名之称焉。故经云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又云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清者天也,正阳之无上腾为天,浊者地也,正阴之无下结为地。夫者发语之词也,夫道能清能浊,能动能静,以至大道无测,常名清浊,动静皆为至道之用。凡学道之士,若能明动静之无,安其位,则至道自来归之,动静合宜故为正色也。

本者元也,元者道也,道本包于元无,元无分为二仪,二仪分为三才,三才分为五行,五行化为万物,万物者末也。人能抱元守一归于至道,复于根元,非返于末,末者化也,本者生也。人能归于根本,是谓调复性命之道者也,南华真经云:生者神凝也,死者物化也,人能归真神,归真神是谓返本还源不可逐物也。

道家经典语录5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

◎ 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终日。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 日极则仄,月满则亏。

◎ 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

◎ 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

◎ 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

◎ 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

◎ 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 同道者相爱,同艺者相嫉; 同与者相爱,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爱,同壮者相嫉。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 多言多败,多事多害。

◎ 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

◎ 日极则仄,月满则亏。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 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

◎ 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强。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之为祸。

道家经典语录6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4、无财不养道,道家重视传承,讲究尊师重道。投机取巧不劳而获成就不了道心,当年祖天师创教,入教者还需五斗米呢。

5、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7、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8、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9、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11、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能够不殆。

12、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14、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5、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16、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17、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8、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能够长久。

19、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20、仅有正视差距,才能奋起直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22、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23、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24、凡天下均同是性,天性既善,悉生万物,无不置也。地性既善,养生万物,无不置也。圣人悉乐理天下而实法天地,故万物皆受其功大善。神仙真人助天地而不敢轻,尊之,重之,受之,佑之。

25、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26、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27、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28、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29、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30、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31、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3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3、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4、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35、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6、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37、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38、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3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40、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41、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4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43、上顺天时,下养万物,草木昆虫不失斯所,獭未祭鱼不施网罟,豺未祭兽不修田猎,鹰隼未击不张尉罗,霜露未沾不伐草木;

44、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4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6、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47、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48、修道之人明生死,求正道,惩恶扬善,利益苍生。我们能把握的就是今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49、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50、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51、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52、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53、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54、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5、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56、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能够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57、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58、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59、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60、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能够为善?

61、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62、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6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64、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以人为本)

65、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能够为善?

66、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67、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68、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69、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70、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71、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7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73、昆虫草木,犹不可伤。(保护生态)

74、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75、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7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77、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78、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79、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80、天之道加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81、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82、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83、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84、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8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86、莫因恶小而为之,莫因善小而不为。

87、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8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89、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90、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91、道者开口动舌发言之词也。又云道者,虚无之无也,混沌之宗,乾坤之祖,能有能无,包罗天地,道本无形,莫之能名,无形之形,是谓真形,无象之象,是谓真象。先天地而不为长,后天地而不为老,无形而自障,无象而自立,无为而自化,故曰大道。经云视之不见,故曰无形。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混混沌沌,分为阴阳,故为天地也。育者养也,长养阴阳故为生育也。阳者清也,上腾为天,阴者浊也,下潜为地,天地者乃大道之子也。

9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93、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94、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95、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96、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9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9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99、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00、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101、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102、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103、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104、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05、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06、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107、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08、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能够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109、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110、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111、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112、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11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14、太者大也,上者尊也,高尊莫先,众圣共尊,故曰太上。老君,老者寿也,明老君修天修地,自然长寿,故曰老也。君者尊号也,道清德极故曰君也。以明老君为众圣之祖,真神之宗,一切万物莫不皆因老君所制,故为宗祖也。

11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16、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1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118、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19、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120、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12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122、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能够长久。

123、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12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25、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26、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12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28、修道必须修心,皈依道经师宝。道教讲究口传心授,有谚语能够借来形容:“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若从纸上求妙法,笔尖蘸干洞庭湖”。

129、涤初玄览: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130、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13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32、自然而生有,造化以成形,故天无精气,无以制月之明,地无精气无以制山巅镇焉,人无精气无以制身形之存焉,故曰月禀阴阳之所运行,故知道之无情,随机而所化。又云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地何言哉,万物生焉。经云用之不可既,无情而运行月也,月者大道之用也。

133、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134、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135、行时时之方便,积处处之阴功。

136、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37、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1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139、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140、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14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能够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142、人法天地,故不得燥处,常清静为务。清静为天下正。真思志道,学知清静。(韬光养晦)

143、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44、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待百姓)

145、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46、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47、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148、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

149、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50、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51、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52、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15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154、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55、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56、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157、治人事天,莫若啬。

158、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159、夫心起於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於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160、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6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

162、修道要济世度人,但又不乱发慈悲。

163、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16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165、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166、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67、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168、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能够不殆。

169、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70、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71、治人事天,莫若啬。

17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73、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174、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175、治大国,若烹小鲜。

176、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7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178、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7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80、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81、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8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83、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184、治大国,若烹小鲜。

18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186、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187、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188、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89、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可是欲兼畜人,小邦可是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190、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9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92、忠臣不事二主,贞妻不侍二夫,世间诸事,法理相通,不可三心二意,否则必真法不得。

193、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94、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能够示人。

195、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196、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97、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98、修道之人当有高风亮节,心存傲骨,敛心凝神,行事不能受外人影响,心要稳,志要恒。

199、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00、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0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202、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03、道者德之体,德者道之用。

204、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205、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06、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207、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208、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09、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210、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211、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212、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213、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214、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215、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216、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17、不彰人短,不炫己长。

218、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219、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220、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221、常道无名,唯德以显之;至德无本,顺道而成之。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222、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能够示人。

223、道是万法之宗,中华民族之根。鲁迅先生亦言“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

224、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22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26、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27、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28、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22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30、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231、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232、有道无术,独善其身;有术无道,害人害己;以道御术,兼济天下。

23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234、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35、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236、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237、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38、义与利并非必须对立。取义兼利,明大义是真,取小利是假,是让世人敬畏,法不空法也。

239、天地好生,征物同一躯命,故人惟兼物性,方为全尽吾性。体此意者,樽节爱养,戒杀放生,自有所不能已也。

240、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可是欲兼畜人,小邦可是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241、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242、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243、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244、老子:少私寡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

24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46、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247、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24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上士闻道谨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而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249、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250、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下载快乐道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快乐道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道家思想作业

    1、 谈谈你对老子“自然”观的理解?(它的含义、其价值所在,如何评价等)800字 答: 我们谈老子的自然观,显然是以《老子》一书为根据的。 自然也,自自然也。无人为做作,才能自然。《老......

    道家经典语录(整理17篇)

    篇1:道家经典语录1、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2、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3、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4、......

    学习道家感悟

    学习道家思想研究的感悟 自上个学期学习了《儒家思想研究》后,这个学期我又接着学习了《道家思想研究》。感谢老师一年内的谆谆教诲,带领我相继感知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文化,让......

    道家内丹法(推荐)

    强筋、补髓法 诀曰:筋强肝自宝,大小来搭桥,聚气入丹田,运使至四梢 诀曰:精髓同根生,子时当炼精。髓足寒能避,捣气来补充吕祖曰:玉清留下逍遥诀,四字凝神入气穴,初入玄门,收心静坐,身安......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ABCDE技术简介 发布时间:2010-10-23 来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作者:张亚林/杨德森 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一个哲学派别。它认为“道”是派生......

    曹国舅之道家故事

    曹国舅之道家故事 曹国舅是宋皇后最大的一个弟弟,今刑台宁晋人(真定人)。相传曹国舅是宋仁宗时期的大国舅,名字为俏,又名景休。 在民间有这样一则故事:曹国舅的弟弟乃好色之徒,贪......

    浅谈道家思想(共5则)

    浅谈道家思想 摘要:道家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核心思想为“顺其自然 ”,主要主张有“天人合一”、“致虚守静”、“无为而......

    道家经典《道德经》读后感(推荐阅读)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