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土豪”翻译透视文化翻译理论指导下汉语新词的英译
从“土豪”翻译透视文化翻译理论指导下汉语新词的英译
摘要:当代,中国大量汉语新词随着科技、网络和生活方式的发展而产生并快速传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汉语新词是中国社会各方面发展的一面镜子,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土豪”新词的翻译引发了人们对于此类词语的热烈探讨。本文将以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为指导,结合汉语新词的不同类别,尝试探讨汉语新词的英译策略。通过分析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处理,旨在为汉语新词英译探索一条更合适的道路,借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繁荣。
关键词:“土豪”翻译汉语新词文化翻译翻译策略
一、“土豪”翻译
自2013年9月微博上发起“与土豪做朋友”和“为土豪写诗”活动后,“土豪”一词开始在网络上大行其道。之后在苹果发布香槟金色iphone5s之后,“土豪”一词再度火爆。那么正如《华尔街日报》中文版总编的发问一样,“土豪”这个网络汉语新词,到底该如何翻译呢?
众所周知,当前人们所说的“土豪”和土地革命时期的“土豪”是有所区别的。那时的“土豪”在毛选《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频繁出现,其英译为“local tyrants”,并已经被许多权威词典正式收录。那么作为新词的“土豪”,翻译起来就必须考虑到词语的来源、背景以及文化内涵。通过分析网上比较流行的几组翻译,我们来探讨翻译新词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土豪:网络用语。指网络上无脑消费的人,也可以引申到其他领域(网络游戏、电子设备、动漫ACG等)。后在网络游戏中引申为无脑消费的人民币玩家,用于讽刺那些有钱又很喜欢炫耀的人,尤其是通过装穷来炫耀自己有钱的人。有些人把比自己肯花钱的人都称之为“土豪”。在公众的观念中土豪一般指一些有钱、爱炫富却没有文化品位的人。因此,对于土豪的几种翻译,我们应该结合新词的文化内涵来予以比较。
newly rich:新富;暴发户。属于中性的翻译,其中的文化内涵会根据目的语读者对译语不同的观念而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对西进运动之后的美国人来说,新富往往指一些勤劳、聪明、积极努力的人,甚至带有褒义色彩。upstart:暴发户、新贵,还可以指傲慢自负的人,这个词还有形容词词性,翻译为暴富的;这个翻译会自然给目的语读者一种贬义概念,也就是说,对于英语读者来说,土豪的译语指一群自命不凡的、傲慢无礼的暴发户。provincial tycoon:地方上的大亨,这是在地域上定义土豪。中性词,其中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会根据目的语读者的理解而异。比如,英国人可能会想到乡绅country squire,是一个在乡下安居乐业的富裕阶层,在文化内涵上,他们与周围相处融洽,甚至是公正、慷慨和善良的代名词;而在中国,乡绅的概念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携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vulgar tycoon:粗俗的、不雅的大亨。这一译语带有十分明显的贬义色彩。rural rich:意思是乡下的、农村的有钱人,与之相对的是城市(urban),给目的语读者的感觉也摆脱不了浓重的乡村气息。Beverly Hillbillies:Beverly Hillbillies是一部很搞笑的喜剧电影《贝弗利山乡巴佬》的片名,Beverly Hills是好莱坞富豪云集的贝弗利山庄,Hillbillies是“土包子”的意思,合在一起就是聚集在豪华山庄的土包子们。这个翻译的文化内涵让人们直接联想到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可谓十分形象生动啊!还有诸如rich rednecks:redneck是“红脖子”的意思,在美国南方,没文化的老土常被人称为redneck,再加上有钱(rich),大概也就是土豪了吧!
通过这些翻译,我们不难看出汉语新词的翻译是一份非常艰巨的工作,不单单是简单的意思的传达,还要对词语本身的来源和意义做到透彻地理解,以便在文化传播和交流上给目的语读者一种比较对等的效果。
二、文化翻译理论
汉语新词承载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从文化的角度入手,就如何处理新词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提供了方法。巴斯奈特指出语言与文化间联系紧密,并进一步论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第一,翻译应该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是停留在以前的语篇之上。第二,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重组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既包括文化内的交流也包括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她将翻译宏观地分为两大类,即文化内翻译和文化外翻译。第三,翻译应走出语义等值的局限,实现文化中的功能等值,翻译的等值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是多层面的。翻译不应该只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中功能的等值。她认为,翻译只能是对另一种符号的充分解释,完全等值是不可能的。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文化的转换。因此,她不仅关注译文读者,也关注原语文本在原语文化中所有的功能。第四,翻译的原则和规范也是不断变化的。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根据文化翻译观,翻译重在文化交流,文化是第一位的,而信息是第二位的。
巴斯奈特认为翻译的功能取决于两个方面:翻译的服务对象和源语文本在源语文化中所起到的功能。根据这两点,译者在翻译中应使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在功能上等值,使译语文本对译语文化的读者产生源语文本对源语文化的读者相同的效果。但巴斯内特在对等上与奈达不同的是,文化翻译观是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等值作为手段,文化转换才是目的。因此,文化翻译观的核心是文化的等值和转换。
三、汉语新词的分类(词源发展和语言特点)
德国哲学家和语言学家洪堡于1836年就曾指出:“一种语言的词汇决不能看作是无生命的、完全的整体――词汇是会通过其构词能力不断地生成和再生成的。”汉语作为一门开放性的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词的不断出现是一种文化发展的必然。而汉语新词的英译也在中西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汉语新词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外来词
许多汉语外来词是由于引用不同国家出现的相同事物或现象而产生的,比如“脱口秀”“丁克家族”“宅”“森女”。对这种汉语新词的文化内涵加以分析,我们能直接或者间接地从西方文化中找到相应的对等词。这些语言往往十分新颖,对汉语本身冲击也比较大,但是就翻译而言,如果词语在源语和目的语中有相同的文化内涵,就比较容易找到文化对等的翻译。
2.中国特色新词
诸如“土豪”,许多汉语新词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现实社会的新事物和新概念。由于文化的差异性,本民族中的词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在另一民族的文化中缺乏“对等语”或“对应语”。对于这类富含中国特色文化的新词的翻译,在源语言中没有现成的对等语,我们必须“原创”(杨全红,2003:71)“中国英语”,即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借译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李文中,1993:19)。这其中有网络创新词,比如范跑跑、啃老族等,也有旧词新意,比如土豪、?濉⒙砑住⒏?力等。语言作为文化的标签,在翻译这类新词的时候,应当充分表达出新词的涵义。
四、文化翻译理论指导下汉语新词的翻译策略
1.对于外来词,我们一般可以用下几种翻译策略
(1)回译:这是外来词翻译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因为许多外来词都是由英语直接音译过来的,所以对于这类词语,回译可以保证完全的文化对等,比如:脱口秀talk show,比基尼bikini,丁克家族Dink family,克隆clone等。这类外来词的翻译不拘泥于符号形式,能够较好地达到文化交流与转换的目的。上一类词语属于在读音上完全“拿来”的词语,那么还有一类词语,如冒鼠、直升机父母、甜爹等,本来就是根据英语的单词逐个翻译并组合起来的词语。这类词语当然也应采用回译的方法来保证文化内涵上的对等。冒鼠mall rat,甜爹sugar daddy,直升机父母helicopter parents。但在这些新词的回译中,一定要追本溯源,搞清楚这些外来词真正的文化内涵,不能想当然地回译,应力求到位,切忌变味或变形。如林书豪的雅号“林疯狂”不要想当然地译为“Lin-insanity”,而是“Lin-sanity”。这样的回译才是准确的,能完成无障碍文化交流。
(2)直译加注脚:当然还有一部分舶来词,在传入汉语的过程中,已经跟源语言中表达的意思有了出入。比如“血拼”是根据“shopping”这个词语引入的新词,但在回译的过程中,却必须采用直译加注脚的方式。因为“血拼”一词在汉语中的文化内涵有“疯狂”的意味,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加注脚“like crazy”以保证文化交流上的对等。
(3)意译:在新词中有一部分是那些原封不动移植过来的单词,如hold、in、out、high等,由于脱离了原有语言土壤的滋润,与汉语结合可能变得面目全非,回译时也不一定能委以重任。如2011年风靡一时的“hold住”早已偏离了“hold”这个词语本来的意思,不如使用keep it together,contain,control,restrain等更能准确地传递其含义。这些在文化的转换与交流中失去了原本内涵的词语,在意译过程中必须深入探究新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找到目的语中能完成相同文化交流任务的对应词语或词组。
2.中国特色新词的翻译策略
(1)音译:音译即直接采用汉语拼音来书写的格式。这其中最著名的应属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音译。“Fuwa”和“Friendliness”两个译名相比较,虽然后者更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但“Fuwa”的译法却更能表现出中国特色的民族底蕴和文化内涵。这其中还有其他已经成功音译并且被接受的中国特色新词,比如“Guanxi”(关系)已经被World English Dictionary收录。其他诸如“八卦bagua”“风水fengshui”“汉办Hanban”之类的中国特色词语的音译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能够彰显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但是在音译的过程中应该加以注脚以便于理解和文化传播。
(2)直译与回译:直译与回译是翻译中国特色词语中比较常用的方法,尤其是对于一些在中西文化中都能找到相对应事物的词语或者通过文化的传播已经被外国文化所熟知和了解的中国特色词语,我们首推这种方法。这样的译法不单简洁明了易操作,而且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达到文化的对等,有利于交流。直译中的译语与原语形式、内容比较一致,容易在内容和文化上达到比较接近的效果,比如:集体婚礼group wedding ceremony、炫富show off one’s wealth、团购group buying、秒杀second killing、虎妈tiger mom、酷抠族cool carl等。回译的使用是根据词语而定的,在英语中找到与中国特色词语完全对等的已有表达方式不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若能找到可以用来回译的词语却不失为一种绝好的方法。这样的翻译既保持了原文的特点,又十分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比如:“草根grassroot”“恶搞spoof”“房奴mortgage/house slave”“冲浪surfing”等。
(3)意译:汉语新词反映了中国当代的新事物、新思想、新概念和新现象,其中国特色浓厚,内涵丰富,如果硬要采用直译的方法,会加深读者对译文的生疏感,达不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如“菜鸟”被译为“vegetables birds”“人肉搜索”被译为“human flesh research”很难被目的语读者理解。根据文化翻译理论,对于这些词汇无法回译,又无法用直译的方法译出其本身具有的中国特色文化,如一些形象词或双关词,我们就只能忍痛割爱,不拘泥于符号的形式和信息的交流,去除其所具有的附加美,采取意译的方法,将主要注意力放在文化转换和交流上。如,“??[jiong]”“??[méi]”这样的在《新华字典》中查不到、智能ABC打不出的生僻汉字,我们只能根据它们的现有意义翻译成embarrassing和naive;再如“锅”,“杯具”等双关词,只好译为I和tragedy。
五、结语
翻译中国特色新词对介绍和传播中国的流行文化、改善和拓展外国人对中国当代社会以及文化的了解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翻译中的最大困难往往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只有充分反映出这些新词文化内涵的翻译才能有效完成这一传递。因此,我们在翻译过程中既要从语义层面上深入体会和理解特定新词的内涵意义、联想意义以及感情色彩,又要从语用层面上准确地把握汉语新词所反映出的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模式、风俗习惯和话语行为方式,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来应对不同类别的汉语新词,从而真正达到文化翻译的目的,继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繁荣。
参考文献:
[1]高永伟.谈谈汉语新词翻译中的两大问题[J].上海科技翻译,2003,(02).[2]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02).[3]任开兴.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关于时尚新词语英译的再思考[J].中国翻译,2012,(05).[4]许钧.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5]杨全红.汉英词语翻译探微[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6]杨全红.汉英新词翻译:一项费力难讨好的活儿[J].中国翻译,2003,(5).
第二篇: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对汉语新词英译的启示
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对汉语新词英译的启示
黄永存(1.湖南工程学院外语外贸系,湖南湘潭411104;2.湖南工程学院外语外贸系,湖南湘潭411104)
摘要:汉语新词是折射中国社会各方面发展的一面镜子,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将以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为指导。尝试探讨汉语新词英译策略,旨在指出当今翻译工作者应当转变传统的翻译观念,在翻译过程中注重 合理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以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与繁荣。
关键词: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汉语新词;翻译策略
一、引言 陈原指出:“凡帚秆会生活中出现了新的东西.不诊是新制 度。新体制,新措施,新思潮,新物质,新概念,新工具,新动作,总之.这新的东西千方百计要在语言中表现出来。不表现出来 那就不能在社会生活中起交际作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 着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飞速发展,语言的变化也在日益加 快。这种变化首先体现在语言中最敏感的要素一词汇的增加,即汉语新词的大量涌现 蔡富有和郭龙生(2001)则指出:“新词,又称新词语、新造 词.系为指称新事物、新现象和表达新概念等而创造出来的词 语。它是个相对的、具有发展性的概念。此时为新,彼时为旧,每个时代都会有当时的新词语”。汉语新词涉及政治、、经济、科 技、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已成为折射中国社会发 展的一面镜子。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将以巴斯奈特文 化翻译观为指导.以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些典型汉语新词为 例。尝试探讨其英译策略。
二、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 当代翻译晃越来越重视从不同的视角对翻译理论进行研 究 文化翻译观就是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巴斯 奈特指出语言与文化同联系紧密.并进一步论述了文化翻译 观的具体含义:第一.翻译应该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 是停留在以前的语篇之上;第二,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 码一重组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第三,翻译 不应局限于对原文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 功能的等值;第四.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 范。但说到底,这些原则和规范都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翻译 就是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f许钧。2004:363)。由此可见。巴斯奈特把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把翻 译的目的定义为文化交流的需要.这无疑突破了传统的翻译 观念,也顺应了当代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日益加强的趋势 此外.巴斯奈特认为翻译的功能取决于源语文本在源语 文化中所起到的功能.译者在翻译中应使译语文化和源语文 化在功能上等值 使译语文本对译语文化的读者产生源语文 本对源语文化的读者相同的效果。因此,巴斯奈特理论的核心 问题是文化的等值和转换(梁咏梅,2006:173)。
三、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指导下的汉语新词翻译策略 汉语新词是折射中国社会各方面发展的一面镜子.承载 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巴斯奈特认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 之问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在对汉语新词进行翻译时可以遵循以下 原哦II.雷视其中的文化因素.在翻译中达到实现文化对等传递 和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分析词语中的文化内涵。并结合中西 文化共性与个性并存的特点。汉语新词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即 包涵中西类似文化的新词和富含中国特色文化的新词。根据 这一分类.我们在翻译汉语新词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一)中西类似文化新词,采用“拿来主义” 作为折射中国社会各方面发展镜子的汉语新词.很多具 有浓郁中国文化内涵。但随着中西经济、文化各方面交流的加 强,我们不难发现:若对某些汉语新词的文化内涵加以分析。便可直接或间接地在西方文化中找到类似的对等文化及其表 达方式。对于这类新词,我们在翻译时便可采用“拿来主义”,具体的翻译策略可分为回译、意译,直译加注、移译等。
1.回译 正是因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的加强.汉语也受到别的 语言的影响,特别是英语对汉语的影响尤其明显。汉语中的新 词语有很多是来自英语的外来词。例如脱口秀、丁克家庭、比基尼、克隆、网上冲浪、网络教育、冷战等等。如何对这一类词 语进行翻译?如何解决这些词语翻译中的文化问题?因为这类 词语本身来自外来文化.我们便可以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 的具体含义的第二点作为理论依据.在翻译过程中不拘泥于 具体符号的约束,采用回译,即回复原来面目,这些问题就迎 刃而解了。例如:“脱口秀”可以直接回译成talk
show;这样.译文对于 说英语的读者来说就变得一目了然 如果我们不顾及这种词 汇的文化根源,而直接对其进行死译,那就会使译文的读者迷 惑不解。所以,根据回译法,上面例子中的词语就可以相应地翻 译成DINK family/double—income no-kids family;bikini;done; surf tIlC interact;E-education;cold war.由此可见.对这种引进 的新词语进行回译,不存在文化上的损失。也能较好地达到文 化交流与转换的目的。
2.意译,直译加注 有一部分汉语新词往往形象生动。富有民族特色。反映 中国现实社会的新事物、新概念.从词汇表达的整体上往往 会产生词汇的空缺。但仔细分析其中的某部分。也可在译人语 中找到类似的对等文化及其表达方式。那么就不能拘泥于语 言符号之间的转换,应该采取意译,直译加注的方式.即在准 确理解的前提下。用译入语读者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 如 “形象工程”,指某些政府部门为了装门面,只做表面文章,不干实事,花大量资金用于建设华而不实的工程.因此意译为 “vanity projeets”。英语中的“vanity”一词就有“虚荣。浮夸”的
直译为“image
意思,正符合形象工程的内在含义.比
project” 更能向读者传达该词深层的语义内涵。豆腐渣工程则意译为 "jerry—built project”.字面直译的“beancurd project”似也可接 受,但最好进行注解。灰色收入意译为“income
from moonlighting”比“grey income”好。拳头产品则是“competitive products”;“knook--out products”或“block-buster”。
3.移译(Naturalization)移译指借用目的语中相对应或基本对应的词语转移,杨 全红,2003)。尽管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是存在的。但也是有共 性的。这决定了移译的可能性。因此,借用英语文化中已有的 词来转译汉语中的富有文化内涵的特色新词.不失为一种 “拿来主义”之翻译策略 例如: 2006年.“恶搞”似乎成为新的时尚。网络恶搞文化尤其成 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从视频到文本,从网络到电视,从流 行歌曲、热门节目到古典名著、标志性图像、主旋律影片、英雄 人物等,都难逃被“恶搞”的命运。从“黄健翔解说事件”方言 版,到“《夜宴》做成《晚饭》”„„禺络恶搞内容数不姓数。“恶搞”也即恶劣的搞笑 在我国现行文化语境中的内涵 是指“通过对公开发表的作品进行加工处理.以达到某种滑 稽、幽默、搞笑的喜剧效果”。英文中Spoof根据韦氏在线词典 的释义是:Spoof,a hoaxing game invented by Arthur Roberts 1933 died English comedian曲此可知.该词新意的诞生要追溯 到英国喜剧大师Arthur Roberts( ̄瑟・罗伯茨1于20世纪初创 作的一种喜剧形式'该剧融“滑稽、荒诞、讽刺和拙劣模仿”于 一体。后sp00f引申为“戏弄、哄骗、轻微的讽刺”等含义,也即 “tO nlake good—natured fun of'’。因此采用英文中已有的spoof 应该说比较恰切地形容了恶搞“反摹,歪改”的内涵。Spoof(恶 搞)沿用了“滑稽模仿”这层意思,其近义词有parody,amusing imitation,send—up(张元,王银泉,2O07:109)。
(二)中国特色文化新词,创造“中国英语” 如前所述.很多汉语新词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内涵。反映 中国现实社会的新事物、新概念。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往往会 产生词汇的空缺.即本民族中的该词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在另 一民族的文化中缺乏“对等语”或“对应语”。对于这类富含中 国特色文化的新词的翻译.在原语言中没有现成的对等语,我 们必须“原创”(杨全红,2003:71)“中国英语”,即以规范英语 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 影响.通过音译、借译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 中国特点的词汇、旬式和语篇(李文中,1993:l9)。具体的翻 译策略可分为音译、直译、造词等。
1.音译
音译即直接采用汉语拼音来书写的形式。如我国的“八
卦” e Eigh
卦”原指中国t Diagrams1这一具有浓郁中国文化内涵的词。“八
古代一套由阴爻或阳爻构成的有象征意义的符 号。现旧词产生新义,人们把刊登明星绯闻,奇闻轶事的报刊 也称为“八卦”。该词也可以直接音译为“bagua”在国外读者看 来.更具有异域特色。另一个典型例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 吉祥物“福娃”译名“Friend1ies”自公布以来就饱受争议,现已正式更改.新的英文译名Fuwa正式启用。与先前的译名相比,直接的音译更能向世界传达中国奥运吉祥物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蕴。2.直译
直译,即翻译时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保留原文的形式,按照字面的意思来翻译的一种常用的翻译方法 汉语中有些特 色新词可以直接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也能取得对等的效果。索性采用直译的方法。如:和谐社会,指的是体现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创造活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 的稳定有序的社会。这一概念正式出现于2004年党的十六届 四中全会决议。2005年“两会”后,又提升为民族的自觉、国家 的目标。现在已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词。该词直译为
harmonious
2005年10月6society已经成为一个定译。据<中国日报>英文版
号报载:China’S ruling Communist Party has liste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s a strategic goal to ensu/'e stability while seeking continuous economic giant steps in carving out its next five—year growth plan.又如,以人为本。即以
人的全面进步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又区别于过 去的人本主义,是对人本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我们直接翻译 为human-oriented;people oriented或者people foremost也是可行 的。
3.造词 有些汉语新词表面上属于旧词,实则为旧词新意。它们在 进入英语时皇富有鲜明的特Z一中国宇航。约英语表达就 是一个颇有代表性的例子。2003年1O月l6丑,中国宇航员 杨利伟成功征服太空.全世界媒体对中国载人飞船的报道也 融入西方主要民族的语言中。如Shenzhou vi Spacecraft。Cz- F2 Rocket,taikonaut等。其中,taikonaut被用来代表中国宇航 员,这个词的前半部分taiko,类似于中文“太空”的拼音。而它 的后缀部分一naut与西方语言里代表宇航员的词astronaut的 后缀完全一样,代表水手或航海家。语言是文化的标签。用新 词taikonaut来称呼中国宇航员.既用来区别于西方语言中的
astronaut或cosm
和文明在世界焕发光彩的标onaut对宇航员的表达,也是中华民族科技 志。
四 结语
联合国前秘书长布托.加利曾说过:“翻译有助于发展文化的多样性,而文化的多样性则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文化的建设。”(伍小龙,王东风,2004:52)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对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的汉语新词翻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在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翻译工作者应当转变传统的翻译观念.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合 理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从而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与繁荣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蔡富有,郭龙生.语言文字学常用词典【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o1.
【2]陈原.社会语言学【MI.上海:学林出版杜,1983.
【3】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啪.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18-24.
【4】粱咏梅.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与汉语新词语英译【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6,(8):l72.74.
【5】伍小龙,王东风.破解译学七大难题一评许钧教授的新作‘翻译 论>咖.中国翻译2004,(4):52—54.
【6】许钧.当代英国翻译理论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7】杨全红.汉英词语翻译探微【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
[8】杨全红.汉英新词翻译:一项费力难讨好的活儿【J1.中国翻译,2003,(9):70-73.
【9】张元,王银泉.中国特色新词英译现状及其翻译策略【J】.南京农业 大学学报,2007,(3):105—10.
第三篇: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新词的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谈日常用品广告英译汉的特色 国际商务谈判技巧与策略初探 论旅游指南的翻译
《雾都孤儿》中南希双重性格分析
澳大利亚传记文学中的土著文化:以《我的位置》为例 On Carl’s Personality in Titanic 论《纯真年代》的女性意识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bout Vacant Words in Dreams of the Red Mansion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外贸函电翻译 《紫色》的妇女主义浅析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从“三美”原则看《荷塘月色》的翻译 从“啃老”现象看后啃老族的生活态度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叔叔的性格分析 论《呼啸山庄》中希思克利夫的性格
论马克•吐温的种族观--以《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为例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分析 中西婚姻文化差异 公示语汉英翻译探讨
论《白鲸》象征手法的运用
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
从“绯闻女孩”与“我的青春谁做主”中浅析中美青年婚姻爱情观的异同 词块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国际商务谈判及其谈判风格
救赎之旅—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考菲尔德的成长经历 战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商务谈判中的礼貌策略研究
孤独的灵魂—简评《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思特克兰德 文化视角下的品牌名翻译研究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隐喻分析
影响英语阅读速度提高的主要障碍及其解决方法
报刊杂志词频分析与大学英语教学中词频分析的比较 简爱——平凡而非凡的女人
论《宠儿》中的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成长
An Analysis of Barack Hussein Obama’s Ethical Appeal and it Impact on Audiences 从中西文化差异角度谈品牌翻译
《新成长的烦恼》影视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英汉翻译策略 英汉”黑色”的隐喻的对比研究 从目的论角度剖析电影片名翻译
导入艺术在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中的运用
比较分析《野草在歌唱》与《倾城之恋》中女性的爱情婚姻观 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我不能与你一起生活》的多重主题研究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探析《玛莎•奎斯特》中玛莎性格的根源 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中的应用
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浅析英语专业学生在听力理解中的策略运用 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及词汇教学
The Similaritie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u Hongming and Lin Yutang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式菜名中的运用 中国人和美国人特征的比较 海明威《雨中猫》的文体分析
陶渊明和威廉•华兹华斯两者不同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言中红色联想意义的比较
美国电影与文化霸权—以好莱坞大片《阿凡达》为例 论狄更斯《雾都孤儿》中南希的人物性格 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分析 英语课堂中的非传统学习策略 英语商务合同的文体特点及其汉译 译者主体性观照下的中文菜名英译
论“迷惘的一代”告别“美国梦”——浅谈《永别了,武器》和《了不起的盖茨比》 On the Conflicts Reflected in the Character of Rebecca Sharp in Vanity Fair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外贸行业的影响—以CR法案为例 《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及翻译 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
西游记神话人物称谓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 浅析理发师陶德一剧中歌词的妙用 旅游景点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A Study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American TV Series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浅析导游词的翻译策略
华兹华斯与阮籍诗作思想对比研究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和治愈 浅析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模式和策略
剖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复杂个性 像鲁滨逊一样在逆境中创造精彩
话语中的性别与身份:以《绝望主妇》为例
A Comparative Study on Lin Daiyu and Xue Baochai 外贸英文函电中委婉语的特点及应用研究 《黄鹤楼》五个英译本的语义等值研究
论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目的论在英语儿歌翻译中的应用
分析《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形象 英语委婉语浅析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87 跨文化视角下动物寓意的对比及其习语的翻译策略 88 广告语篇的语用分析
反思《夜访吸血鬼》中的同性恋现象 90 论非言语交际行为与外语教师素质的关系 91 关于王尔德童话的研究 92 中西方文化面子观差异分析
从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中的语篇连贯性 94 从电影《阿甘正传》看二战后美国价值观 9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9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97 论《茶花女》中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女性魅力在男权主义下的体现 98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论劳伦斯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99 英语教育产业化对英语教育的影响
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特征及其成因
大众文化视角下的另类古典小说-斯蒂芬妮•梅尔《暮光之城》之畅销解读 102 基于《生活大爆炸》研究合作原则的违反 103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原则分析 104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灯谜翻译 105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中的生与死 106 《宠儿》中塞丝的性格特征分析 107 流行歌曲歌词中的英汉语码转换研究
从鹿鼎记和唐吉诃德的主要人物的较对比来比中西方侠文化 109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lysystem Theory In the Two Versions of Hamlet 111 霍尔顿形象解读
关于英语谚语翻译的一些意见
Angel’s Face, Devil’s Heart—The Degeneration of Dorian Gray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114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其短篇小说的人物对话 115 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中小人物的悲剧之源 116 英语委婉语的认知分析
浅谈奥巴马演讲中的语用策略
英汉翻译中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 119 论英语演讲开场的决定性因素和相关策略 120 公益广告中双关语的应用及其翻译 121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123 《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原型
社会变化对马克•吐温文学风格的贡献
The Influence of Westward Movement on American National Character 126 《绯闻少女》中的话语标记词研究
Jude the Obscure and Hardy’s World View
A Study of the Personality of Emily from A Rose for Emily 129 《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 130 华兹华斯自然观浅析
少儿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分析
浅析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 133 全身反应教学法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34 清教思想在《失乐园》中的体现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Idioms Translation 136 从礼貌原则看中英委婉语的差异 137 《呼啸山庄》的悲剧分析
八十年代以来汉语中英语外来语及翻译
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紫色》汉译本对比研究
从《篡夺》中看辛西娅奥兹克作品中的反偶像崇拜精神 141 小组合作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42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纯真年代》中两位女主人公的不同爱情观 144 英文征婚广告和中文征婚广告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145 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
语法翻译法视角下的中学生英语家教辅导 147 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
浅析英语广播新闻的语言特色
浅析《喜福会》中母女冲突的存在与消融 150 成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石化现象
151 On“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in Translation of Business Contract 152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美社交礼仪的对比研究 153 高中英语任务型语法教学初探
154 从语用等效角度透析旅游景点名称英译 155 情感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156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主要人物性格
157 王尔德唯美主义对现代消费文化的启示--以《道林格雷的画像》为例 158 英汉亲昵称谓语的语用及认知对比研究 159 汉英谚语的语意对比
160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元素 161 Teleology, Religion and Contexts 162 论标示语汉英翻译中的等效问题 163 黑色幽默在《第条军规》中的运用 164 商务英语的词汇特征及翻译策略 165 浅谈美国职场上的性别歧视及其原因 166 英汉习语中隐喻的民族性及其翻译策略 167 从女性主义分析《红字》与《傲慢与偏见》 168 英汉亲属称呼语与中西家庭教育模式差异 169 《祝福》两种英译本对比研究
170 拒绝话语跨空间映射的认知解读—以商务洽商为例 171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的人物冲突分析 172 从冗余理论浅谈翻译技巧之增译法与减译法 173 浅析《飘》中的女性意识 174 Translation of English News 175 A Study of Angel Clare’s Multiple Personaliti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76 公示语英译错误分析
177 《老人与海》中的系列意象探究 178 浅析隐喻在口译中的可译度 179 论《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象征
180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以《荷塘月色》英译本为例 181 《警察与赞美诗》与《二十年后》中的警察形象比较分析 182 浅析《远大前程》中皮普的个人抱负与自我完善 183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负迁移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184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新词的翻译
185 The Features of Classic-literature-based Movies Show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86 Comparison of Color Word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 187 《喜福会》中母女关系浅析 188 中西谚语的文化比较研究 189 浅议英语广告的翻译
190 追求自由与理想的珍妮—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电影《阿甘正传》女主角 191 论英语谚语的翻译
192 从中英语言中的幽默表达看中西方思维差异
193 Pragmatic Empathy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194 从合作原则看卡尔登的性格特点
195 中英文姓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的对比研究 196 《呼啸山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人物形象分析
197 高中英语听、说、读教学活动中写作融入模式的初探 198 爱伦坡《泄密的心》的恐怖效果 199 从文化角度看老友记的字幕翻译
200 从对照艺术看《羊脂球》的人物形象塑造
第四篇:浅议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英文歌曲汉译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论科技英语新词的翻译 论《家》和《儿女一箩筐》中的中美家庭文化差异 3 论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母女关系 4 Cultural Effects on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5 Chinese Auto Companies’ Cross-border Acquisi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Influences on the Chinese Auto Industry—A Case Study of Geely’s Acquisition of Volvo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s in the Study of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 7 从跨文化交际看中西方时间观差异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以xx学校初一学生为例 Different Applications of Iceberg Principle in A Farewell to Arms and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10 从《动物庄园》看乔治·奥威尔反极权主义思想 11 从女性角度分析《喧哗与骚动》中的堕落与升华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 and Destiny: An Analysis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 13 A Comparison of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y Use in Learners of Different Ages 14 On Critical Realism in Oliver Twist 15 英语词汇的记忆方法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Novel to Film 17 《飘》与《倾城之恋》中的女性形象对比研究 18 《抽彩》和《蝇王》的艺术魅力比较 挥之不去的父权阴影——解读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 20 新闻英语的特征及其翻译 On Symbolism in Fitzgerald’s “Winter Dreams”(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22 Landscape Poems in Seven-character Quatrains and Sonnets 23 浅谈金融危机对中国汽车产业影响 24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课堂活动设计 25 从思维方式看中英科普文章的差异 26 语境与英语词汇教学 27 The Tragic Fate of Tess 28 凯特•肖邦小说《觉醒》中的超验主义思想分析 29 商务交际中的模糊语言策略 30 英语广告语中隐喻的研究
文化语境对中西商务谈判的影响 32 《理智与情感》的现实主义特征 33 广告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解析《飘》中斯嘉丽的女性主义思想在其婚姻中的体现 35 英汉称谓的文化差异研究 36 《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37 白鲸中的自传元素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itiation Story 39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中的隐喻与象征手法研究 40 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An Analysis of the Distorted Human Relations in The Grass Is Singing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体系及霍尔顿的精神世界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使用初探 浅谈《竞选州长》中的幽默与讽刺 隐喻认知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 论中西文化中家庭观念的差异 浅析英语颜色词的语义特征
多媒体技术在早期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顺句驱动原则下英汉同声传译中英语非动词转换为汉语动词的研究 The Effects of Family Education on Personalities in Little Women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目的论的角度谈广告翻译
A Research of Translation of English Songs into Chinese by Poetic Norms 功能对等理论在新闻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新词的翻译 《高级英语》中某些修辞手法赏析 《到灯塔去》的象征性隐喻分析 撒旦和孙悟空的形象和文化内涵对比 李尔王和格勒旺布王比较研究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仿拟翻译的应用分析
从象征主义视角看《阿拉比》和《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中英文商标翻译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拼写差异
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生与死的抗争——《厄舍古厦的倒塌》主题解读 海明威小说硬汉形象的悲剧色彩
从奥运菜单看中式菜肴英译名规范化程度 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的流利度
从《印度之行》看福斯特的人文主义思想观 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 中英颜色词及象征意义
试论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问题及对策 浅谈《欲望号街车》所阐述的欲望 探究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英汉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异同分析 房地产广告的英译研究 解读《飘》中斯佳丽的形象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s-and-Daughters-in-Law in China and the West 解析马克吐温《竞选州长》中的幽默讽刺艺术 词汇的语义关系及其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鲁宾逊的精神分析
欧·亨利作品中人生的真正意义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式菜名中的运用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男主人公性格分析
以“三美论”对比《登高》两个英译版本的“意美”与“音美” 87 浅析《莳萝泡菜》中的意识流技巧运用
从“米兰达”的人物形象看凯瑟琳安波特的女性观
An Analysis of the Divided Human Nature in O.Henry’s Major Works 90 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说辞的中译本比较 91 文化语境对中西商务谈判的影响 92 浅析《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读者在文学文本多元解读中扮演的角色 94 大学英语电影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95 背诵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莫比迪克》中不同的人物特点 97 An Analysis of Scarlett’s Character 98 中外酒文化差异分析
试析《弗兰肯斯坦》中的哥特风格 100 美国电影片名翻译研究
论电影《芝加哥》中的格雷马斯叙事模式 102 从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看美国文化价值观 103 从关联理论看科技英语的汉译 104 翻译的对等性研究及其应用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逃离与守望
电影《苔丝》的缺失——与原著《德伯家的苔丝》的比较 107 论高中英语文化教学 108 中英礼貌用语差异
浅析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10 礼貌用语中的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中身势语的运用对比分析
从寂寞到超然—索尔•贝娄的《赫索格》中书信体的内心独白 113 人性在《红字》中的体现
广告英语中双关语的语用功能及其翻译 115 论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折射出的中国对外关系史 117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
从归化与异化之争看四字格的运用 119 英文电影题目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研究
从《夜莺与玫瑰》看王尔德唯美主义的道德观
关于商务英语教材编写的几点思考--基于教材特点的比较分析 122 传统美德与反传统个性的结合——《小妇人》中乔的形象分析
The differences on advertising translations under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124 The Use of Symbols in A Farewell to Arms 125 析《道林格雷》中王尔德用来揭示生活与艺术冲突的方法 126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意义
浅析《掘墓人的女儿》所体现的犹太寻根主题 128 试析《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美国梦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 130 浅析信用证认识上的误区及其避免途径
爱与孤独的互生——舍伍德安德森《曾经沧海》与戴维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对比研究
威廉•布莱克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研究 133 论《双城记》中卡登形象的塑造及其意义 134 论《等待戈多》中的等待
突破桎梏——《紫色》的生态女权主义视角解读 136 等效理论框架下的中国菜肴英译研究 137 论希斯克利夫出走的必然性 138 中美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分析 139 论奥康纳短篇小说的创作特色 140 《哈利波特》中的励志精神 141 论英语谚语翻译
英汉动物谚语中动物形象的意义及翻译 143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体特色分析 144 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 145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电影台词翻译—电影“小屁孩日记”的个案研究
南方时代变迁中的胜利者与失败者——《飘》中主要角色的性格与命运对比 148 浅谈商务英语广告的翻译
A Study of Stylistic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Journalistic English 150 目的论在英语儿歌翻译中的应用 151 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 152 关于中国文化教学的文献综述
153 The Proble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demark Translation an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154 以超验主义视角对瓦尔登湖中寂寞观的分析 155 模糊限制语在英语新闻中的语用功能 156 论《亚瑟王之死》中的骑士精神
157 Research on the Re-cre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rademarks in Different Cultures 158 《太阳照常升起》中“迷惘的一代”人物分析 159 《远大前程》中皮普成长的心路历程
160 An Analysis of Gilmore’s American Existentialism in The Executioner’s Song 161 影视作品中的中英电话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162 论<<禁食与欢宴>>中乌玛的觉醒
163 从文化价值观对比研究中美企业管理模式的差异 164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英汉商标翻译 165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研究
166 《名利场》利蓓加•夏泼和《简•爱》简•爱的对比研究 167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看基督教对美国黑奴的精神救赎 168 论英汉口译中的数字互译
169 商务英语书面语语言特色的语用分析 170 怎样结束诗歌:罗伯特•洛威尔的结尾 171 礼仪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72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 173 从习语来源看中西文化之不同 174 学习策略与听力理解
175 《西游记》两英译本宗教用语翻译比较:读者接受论视角
176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对比研究——从英汉民族思维差异的角度 177 A Cultural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 178 《远大前程》中乔的人道主义精神 179 解析《红字》中的红与黑 180 委婉语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应用 181 功能对等理论下的新闻词汇翻译 182 从接受美学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183 有效的英语新闻结构分析
184 研究《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幻灭
185 A Probe into Assisting Func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Machine Translation of Journalistic Texts 186 文化差异在商标翻译中的体现
187 《墙上的斑点》中的意识流技巧分析 188 英语X-ful词的形态与认知构建
189 对比分析嘉莉妹妹与简爱的女性形象 190 网络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91 英汉自谦语的对比研究
192 从跨文化交际的发展看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193 唯美主义与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 194 等值理论视阈下的英汉广告翻译
195 Beyond Language, Toward Nature: A New Reading of In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 196 试论提高初中英语作业的效果
197 浅议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英文歌曲汉译
198 The Analysis of Teacher Images in English Films And Their Impacts on Young Teachers 199 O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mpersonal Sentences 200 The Tragic Life of Blanch and its Cause in A Street Car Named Desire
第五篇: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看老舍茶馆英译文化信息的处理
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看老舍《茶馆》两个英译本中
文化信息的处理
陆军 马春芬
内容提要 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也是一种文化交流。文化翻译观要求译语要从文化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方式及风格。本文从姓名和习语两方面对《茶馆》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探讨如何文化翻译策论的选择,以达到合理有效地保留和传达原语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 文化翻译观 《茶馆》 异化 归化
20世纪是翻译活动纷繁交递,翻译理论精彩纷呈的世纪。许多翻译理论家越来越意识到翻译作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的重要性。著名翻译理论家Lambert和Robyns认为翻译等同于文化,意即翻译活动就是文化的转换活动,从而在翻译研究领域掀起了一场“文化转向”(Cultural Shift)的变革。中外有不少学者从文化因素如何在翻译过程中起作用的角度来讨论文化与翻译的关系,从而形成文化翻译观。“文化传真”是文化翻译观的基本原则。它要求译语要从文化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方式及风格。换言之,就是把原语的文化因素在译语中原汁原味地体现出来。无论是姓名的文化翻译,还是习语和宗教的文化翻译都要求译者以原语文化为基础,从文
化翻译观的角度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准确传达原语的文化,达到“文化传真”的目的。老舍的《茶馆》是中国当代话剧艺术的经典之作。戏剧中塑造了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人物群像,里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并包含了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霍华和英若诚先后翻译了《茶馆》这部伟大的戏剧。本文以《茶馆》的这两个英译本为例,从姓名和习语文化两方面谈谈如何合理有效地保留和传达原语文化。
一、姓名称谓的文化翻译
文学作品中离不开人物描写,有人物就离不开姓名称谓,否则就无以标志,无法区别。姓名称谓是特定文化的产物,是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它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身份角色的称呼,它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人在社会上总是具有多种社会身份,总是在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并总是随着交际对象的不同而变换自己的身份角色,由此而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称谓词。姓名称谓这个特殊的文化元素对小说家的创作思维有着直接的影响,姓名艺术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塑造有着特殊的影响。不同社会的文化制度、文化风貌和文化心态,使称谓词和姓名包含不同的语义内容。“姓名字号是人生的符号,也是一种文化。”
要翻译《茶馆》给外国人看,如何处理这些姓名文化无疑是对译者的一个考验。《茶馆》三幕分别选取“戊戌变法”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抗战后国民党统治时代的三个社会生活场景,其时间的历史跨度很长,刻画了各个阶层的人物,突出了各个人物鲜明的性格。其中人物众多,姓名称谓也各异。《茶馆》中一共有五十多个人物,总的来说,可以把姓名称谓分为如下这几类。
第一类:松二爷、常四爷、马五爷、林大哥„„
这类姓名称谓中“爷”和“哥”并不表示一种家庭关系,而是出于尊敬和礼貌的称呼。英若诚的译本中将松二爷译成“MasterSong”,而霍华则译成“SecondElder Song”。译成“Second Elder Song”在中国人看来,能够理解其意思,但是译入语的读者就读不到尊敬或礼貌这一层文化意义了,而且还有可能造成困惑或不解。有人可能要说英若诚翻译成“MasterSong”没有体现“二爷”,但是松二爷体现文化意义的词重点在“爷”而不是在“二”,因此英译中采用异化的策略
译成Master兼顾了原语言的文化内涵,也考虑了译入语读者的可接受性。
第二类:小唐、小王、老刘、老杨„„
在汉语中,人们通常在姓氏前面加“老”或者“小”来作为朋友之间的一种称呼。称呼“老刘”、“小王”并一定表示年长,他们也可以是年龄相仿的人之间的互称。霍华采用了直译的方法,翻译成“OldLiu”和“LittleLi”。译入语的读者很可能会以为“Little Li”是一个叫做“李”的孩子,而理解不到它是朋友之间的一个称呼。英若诚将“老刘”、“小王”直接翻译成“Liu”和“Wang”,虽省略了“老”和“小”的翻译,但是比较容易让读者接受和理解。
二、习语中文化的传递
“习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的词组、短语或短句,通常包括成语、谚语、格言、俗语、典故、俚语和歇后语等。”作为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习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非常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文化气息。英语和汉语中都有非常丰富的反映各自文化特征的习语,但是在翻译中要做到习语的完全对等是非常难的。因此,在习语的翻译过程中,译文最好以原语为归宿,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尽量保持原语的民族特色,使读者能学习和欣赏到更多的异国文化。欲使习语中包含的文化因素得以充分表达,同时令译文传神达意且绘声绘色,达到与原作同样的感染力,译者应该从站在译入语读者的立场上,运用翻译技巧,做适当的文化顺应,从而使译入语的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原语习语中蕴含的文化信息。下面就是几个很好的例子:
1、康六:我,唉!我得跟姑娘商量一下!
刘麻子:告诉你,过了这个村可没有这个店,耽误了事别怨我!快去快来!
KangLiu I,well,I’II have to talk it over with my daughter.Poek—MarkLiu I’m telling you,you won’t find another chance like nthis.If you lose it,don’t blame me!You’d better get a move on.(英若诚,17)
SIXTH—BORNKANG:I„ah!„I’ve got to talk it over with myd aughter.POCKEACELIU:I’m telling you,this is your only chance.If you miss it,don’t blame me.Hurry up.(霍华,31)
在很多情况下,英汉习语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在汉语中,“过了这个村可没有这个店”表示的是机会错过了就不再来了,它与“村”和“店”并没有关系。如果直译成“if you pass by this village,you could not find that inn”,译入语读者是无论如何也理解不到机会错过了就不会再来了这层含义的。两个译本都采用了意译的翻译策略,读者能够抓住原文本的意思,达到了文化交际的目的。
2、茶客丙:一份钱粮倒叫上头克扣去一大半,咱们也不好过。茶客丁:那总比没有强啊!好死不如赖活着,叫我自己去 谋生,非死不可!
Third Customer Anyway,by the time we get our subsides,our superiors have creamed off the best part of them.It’s a dog’s life whichever way you look at it.Forth Customer Still that’s better than nothing!A dog’s life is better than no life.If I were to earn my own living,I’dsurely starve.(英若诚,44)
THIRDCUSTOMER:The bulk of our stipends is creamed off by the top officials
anyhow.We have a hard time whichever way you look at it.FORTHCUSTOMER:But it’s better than losing everything.I’d sooner live in poverty than die in style.There’s no way I could survive if I had to make my own living.(霍华,51)
对于“好死不如赖活着”上面两种译法都比较自然,能够让读者理解和接受。相比而言,霍华翻译成“I’d sooner live in poverty than die in style”,突出了死与活的区别,可以说更确切的表达了原语言的意义。然而,英若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用英语中另外一个意思相近的习语代替,译成“A dog’s life is better than no life”,则达到了一种贴切的自然对等,让原语言的文化自然流畅地传入到目标语中,略胜一筹。
三、结束语
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译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填补文化差异的空白。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也是一种文化交流。“文
化翻译应建立在对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是在充分考虑两种文化之后做出的抉择。”要处理好交流中的文化信息,就要求翻译中既要体现和保持原语文化的特征,又要考虑译入语承载的异族文化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理解障碍。由于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巨大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两难选择,因而一篇译作也必然会出现直译或意译、归化或异化的倾向。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是采用直译还是意译,归化还是异化,这是由其不同的文化背景,翻译目的以及读者取向所决定的。因此,直译或意译、归化或异化并非熟优熟劣,而是要求译者在其中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对于不同策略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明智的选择,有效的处理翻译中的文化信息,最终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宪礼.文化因素与翻译策略的选择.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2]胡文彬《.红楼梦》与中国姓名文化.红楼梦学刊,1997,(3).[3]苏子恒.从文化翻译观看习语翻译的异化.文教资料,2008,(12).[4]徐玉萍.以《红楼梦》中“红”为例剖析当代文化翻译.作家杂志,2009(1).[5]老舍.Teahouse.英若诚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6]老舍.Teahouse.霍华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作者简介] 陆军 马春芬,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 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原载:《安徽文学》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