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印刷术的传播历程及影响[推荐]
中国印刷术的传播历程及影响
一 在东方的传播
东亚和东南亚的朝鲜、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国,不仅与中国山水相连或隔海相望,而且与 中国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政治、经济、文化交往频繁,关系 非常密切。他们使用中国的汉字,效仿中国的政治乃至科举制度,同中国一样地信奉佛教、尊崇儒家思 想。他们经常、大批地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和佛教徒,从中国索取或购买佛经和经、史、子、集各类书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印刷术发明后首先传往这些周边临国是自然而又必然的 事情。中国早期印刷品流入这些国家也在情理之中。
1、传入朝鲜
从现存文献来看,朝鲜是最先接受中国印刷术的国家。历史上,中朝两国的文化交流至为悠久。到公元前二、三世纪时,两国的交往已相当密切。七世纪时,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那时正值中国的唐朝。他们经常派学生到中国学习。这些学生回国时往往带走大批书籍,同时也 学到不少先进的工艺技术。印刷术当然也不例外。
由于缺乏记载,人们还难以断定朝鲜出现印刷术的年代。从现存记载看,比较可信的说法是 十一世纪。公元1237年,当时的高丽翰林学士李奎报(1108-1241年)撰有《大藏刻版君臣祈告文》,称 "高丽
显宗二年始雕经版。可断为半岛出版的最早印刷品,是高丽朝总持寺1007年刻印的《 宝箧印陀罗尼经》。"已故韩国学者安春根教授在《新罗时代的印刷出版问题》一文中,建 议:"有必要确认1007年出版的《宝箧印陀罗尼经》是我国(按:韩国)最早的印刷物。"至 于1966年在南朝鲜东南庆州佛国寺发现的、刻印于七八世纪之交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经专家们考证,认为它是中国唐朝武后时期的印品。为由中国传入品。
朝鲜最早出现的印刷术是用来刻印佛教经典的。显宗王询时,契丹人大举入侵,显宗王询南 行避难,契丹屯兵松岳城(今开城)。当时显宗兵力不足,难以退敌。便与群臣商议,想借助 于佛力退敌,发誓刻印《大藏经》。自显宗二年(1011年)起,历经德宗、靖宗以至文宗,到公元1082年完工,历时71年。这部《大藏经》,主要根据宋《开宝藏》和辽《契丹藏》 刊刻而成,全藏六千卷,刻成以后,经版藏于符仁寺,世称高丽"大宝"。
1232年,蒙古入侵朝鲜,焚毁了高丽"大宝"。其时蒙古兵力强大,高宗束手无策。于 是又效法显宗,重新刻印《大藏经》。这次刻印工程,起自1237年,成于1251年,全藏6,7 91 卷。这部经版后世几经修补,一直保存至今,即有名的《高丽藏》。与此同时,还在靖宗八 年(1042年),刻印了《两汉书》和《唐书》;靖宗十一年(1045年)刻印了《礼记正义 》 和《毛诗正义》;更于1058年刻印
了《黄帝八十一难》、《伤寒论》、《本草备要》等书。从此,中国的儒家经典、史书、医书等各类书籍,在朝鲜陆续刻印,广为流传。朝鲜半岛不但采用了中国的雕版印刷术,而且还采用了毕升发明的活 字印刷术。他们先后应 用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铁活字(图11-1),还有后来创制的瓢活字印书。其 中最有成就的是铜活字。
大量铸造金属活字,是朝鲜印刷史上最突出的成绩。它们铸字的方法,可能受中国铸铜币、铜印和制作锡活字的影响,因为朝鲜铜活字采取的雕木字模、作细沙 反模,然后浇注铜液等基本方法,与中国铜币铜印铸造法,几乎是一样的。
朝鲜半岛大规模铸铜活字,是从十五世纪开始的,韩国学者孙宝基教授认为朝鲜半岛的金属活字始于十三世纪初的高丽朝,比中国文 献记载中国南宋时期出现的金属活字锡活字印刷约晚一个世纪。而且都由政府主持。当时太宗李芳远感到中国书不能完全传到朝鲜,雕版又不能尽刊天下之书。所以他要"范铜为字"来刷印群书,并在1403年2月设立了"铸字所",几个月内就铸成数十万字。那年是明永乐元年癸未,所以称这年所铸之字为"癸未字"。
朝鲜半岛不但很早铸铜活字,也是较早采用铅印的国家。世宗在公元 1436年"命世祖大王书 纲目大字,范铅为字。这次制作的铅字,字身特别大,约3.5厘米宽,3厘米长,字形略高。
此外,在1688年,朝鲜人还铸成铁活字,铸造铁活字在技术上是比较困难的。由此可见,中 国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半岛后,朝鲜人民在学习、吸收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 发 展,尤其是在金属活字的应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人们可以从现存最早的铜活字印本 《 直指》(图11-2),可见朝鲜半岛于十四世纪时铜活字印刷水平之一斑。为印刷术的推广应 用 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但创新、发展与发明是两回事。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从活字制作,到拣字排版,到刷印、拆版和还字,有着一整套完整、科学的工艺方法。后来中国乃至朝鲜 出现的泥、木、锡、铜、铅、铁等活字,除材质的不同外,工艺技术上与毕升发明的活字印 刷并无实质性不同。拿木活字来说,毕升于制作泥活字之前已试用过 木活字,只是因木字遇 水膨胀故,改木而用泥。此后不久木活字又被采用,这有西夏文木活 字印刷的佛经实物为证。西夏木活字印刷与毕升泥活字印刷除材质之外,工艺技术上无多大区别。再以金属活字中 的锡活字为例,元王祯《造活字印书法》介绍的、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金属活字——锡活字,时在宋末,与宋毕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相比,除材质和活字制作上略有不同外,就是排版时 采用以铁条贯之,界行印书,作为活字印刷的整个工艺,亦无实质性 不同。此后出现的铜活 字、铅活字、铁活字,铜、铅、铁与锡同为金属,在活字印刷工艺上能有多大的区别? 故" 发明"一词是不宜滥用的。滥用则有背历史的真实,反倒让人莫明其妙。
2、传入日本和琉球
日本与中国,隔海相望,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同朝鲜半岛一样,日本使用中国的汉字、崇信佛教和儒家思想,学习和使用中国的典章制度,与中国交往甚密。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制墨术、印刷术,在这种密切的交往中不失时机地传入日本,是很自然的事情。关于印刷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时间,日本学者秃氏佑祥博士指出"是通过公元754年东渡日 本的中国人鉴真(687-763年)大和尚一行人的传授"。据日本古书《三国传记》载,鉴真和 尚在日本主持过三部律典的印刷。虽然此书晚出,但鉴真及其随行弟子在日本传授印刷技术 的可能性不可否定。况且,刻印佛经、传播广远,乃当时佛教徒对佛祖虔诚的一种被认为是 功德无量的事,鉴真一行即历尽艰辛到了日本,在日本刻印和布施佛教经咒是情理中事。故 此时传入日本之说是可信的。
公元770年,日本曾刻印《无垢净光经根本陀罗尼》等佛经一百万卷,分藏在一百万座小塔 里,置于十大寺院内,至今尚存。鉴真大师将印刷术传入日本不久,日本即兴师动众,进行了如此巨大的刻印工程,难以让人置信,加之此后二三百年间日本没有发现有关印刷事业的 记载,故一般学者对此百万经咒是否为日本所刻印,尚持怀疑态度。其实。此次大规模佛教 经咒的刻印工程,事出有因:
公元七世纪末,武则天既老又病,为灭罪延寿,决定翻译《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为汉文,以广为抄写或刊印,普施供养,广做功德,达到神祗保佑、消灾延寿。此后在中国兴起了长 达数百年的刻印《无
垢净光大陀罗尼经》的热潮。这股热潮很快传到与中国交往甚密而又崇 信佛教的朝鲜和日本,势在必然。
时隔不久,日本太政大臣藤原仲麻吕武装叛乱,当时的日本称德女皇派兵平叛,并 发愿造百 万佛塔,每塔置陀罗尼经咒一枚,以求护国、驱恶。遂于平叛后调动全国工匠三十一万五千 余人,投入大量资金,用了六年多的时间,到公元770年完成此项工程。日本造百万小木塔,刊印百万经咒,时在鉴真大师赴日之后,且鉴真大师与称德女皇和主持这次刊印工程的太 政大臣道镜和尚有着十余年的交往,加之日本百万经咒刻印尚不娴熟,据此可以 认为此百万经 咒系在鉴真影响下由日本人刻版印刷。值得一提的是,据潘吉星先生 考证,此百万经咒所据之 底本与韩国发现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所据底本为同一个版本,即中国武周时期的原刻 本。若此,则日本雕版印刷的起始年代要早于朝鲜半岛。然此毕竟还是推论,因刻印百万经 咒并无日期记载。在日本有年代可考的印刷品,是1088年(宋哲宗元 佑三年、日本崛河天皇 宽治二年)所印的《成唯识论》。这是宋版书传入日本以后的产物。历史上自唐迄宋,有不 少日本僧人和商人从中国带回佛经和书籍。譬如:日本僧人宗睿入唐多年,于公元865年回 国时,曾带走佛经和书籍七百余卷,其中就有印本书《唐韵》和《玉篇》,宋太宗太平兴国 十二年(983年),宋太宗将刻印不久的佛教经典《开宝藏》一部赐给日本僧人 大周 然,带回日 本。无疑,这对日本以雕版印刷事业为主的印刷业的兴起具有推动作用。此后,由于日本笃 信佛教,需要刻印佛教经咒,雕版印刷逐渐兴起。出现了"
春日版"、"高野版"、"五山 版"等版本。内容多是禅僧语录、僧史、僧传等。
日本雕版印刷兴起后的一个明显特点,是有不少中国刻工到日本从事刻书事业。他们除刻印 佛经外,还刻印了不少小学课本、字书等其他书籍。据日本印刷史家长泽规矩也着《和汉书 ◆印刷◆◆◆历史》记载,元末明初一段时间中国到日本从事印刷业者多达五十多人。质量较好和刻书较多者首推天台的陈孟荣和俞良甫。其中:陈孟荣刻书质量甚佳,除自己单独 刻印外,有时也同别人合刻,并在刊记中刻有"孟荣妙刀"、"孟荣 刊施"等字样;俞良甫 系福建兴化路甫田县人,在日本刻书长达三十年之久,刻印《唐柳先 生文集》(图11-3)、《集千家注 分类杜工部诗》等多种,一般刊记中刻有"中华大唐俞良甫学士谨置"、"大明国俞良甫刊 行"等字样。
印刷术传入日本后,中国刻工东渡日本,对日本印刷事业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至 于日本的活字印刷,出现较晚,可能与日本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有关。日本称活字版为" 一字版"、"植字版",或仿照中国称"聚珍版"。
日本采用活字版印书,不仅比中国晚,而且比朝鲜半岛、甚至比欧洲 都晚。这是需要研究、探讨的一个问题。1597年,日本用木活字排印过《劝学文》一书,书后有"此法出朝鲜"一 语。有人认为日本的活字印刷传自朝鲜,或系以此 为据。但尚有日本于1593年用活字
排印的 古文《孝经》一说。故日本的活字印刷究竟传自中国还是朝鲜还难成定论。
日本的活字印刷业始于十六世纪末年,当时从两个方面传入了不同的活字印刷术。一方面,丰臣秀吉在十六世纪末侵占朝鲜平壤时,把李朝铸字中的铜字劫往日本,使日本熟悉了朝鲜 的活字印刷术。另一方面,意大利教士范利安于1590年从印度果阿带了一部西洋铅字印刷机 到日本,第二年便用以印书。因为后者是作为传教工具,所印又是西文书,因而没有发生什 么影响。而由朝鲜传去的源于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则大受欢迎。得到广泛流行。1593年日本就 仿照朝鲜活字版的方法制成木活字,用来印成古文《孝经》一卷,这种印书法很快扩展开来。由于当时日本所印的书都是汉文书,也由于两国文化联系极为密切,由中国传去的活字印 刷术也就容易为日本人所接受。这种情形直到十九世纪西洋印刷术重行输入日本以后,才有所改变。
东方海上的琉球(今日本冲绳),同中国大陆交往甚早,并采用中国文字。十四世纪后半期(明太祖洪武年间),琉球成为明朝属国。明朝大批航海人员迁到琉球,琉球的对外交通有了 改进。琉球国王经常派遣学生在北京国子监读书,如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瓜留学生 到南京留学;清末北京国子监仍有琉球学生在读书。他们回去时往往携带着大批书籍。同时,当时明朝政府也定期派遣使节到琉球去。使节的船上照例带着刻字工人,以便临时刊印 文告。他们在琉球要
停留一段时间,这对琉球的刻书业是不会不产生影响的。相传在十六 世纪初期(明武宗正德年间),琉球国王就已翻刻过中国的《四书》,随后又刊印《五经》、《小学》以及其它书籍。起初只是翻刻中国所印的图书,后来也将本国学者着作雕版付印,这样中国印刷术就在琉球扎下了根。
3、传入东南亚各国
印刷术传入朝鲜、日本之后,陆续向其它周边邻国传播,在东南亚各国,较早接受中国印刷 术的是菲律宾、越南,之后才传向泰国、马来西亚等其它南亚国家。
1.向其它南亚国家的传播
中国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一带居民,自宋代开始就陆续飘洋过海,到南洋诸国谋生。到了 明朝,中国人到南洋各国的越来越多。他们带去了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纸张、笔墨和 文化知识,对南洋诸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据明代史书记载,南方诸国诸如泰国、柬埔寨、爪哇等,在明初都曾得到明朝政府所赠送的 "历书大统历"和"大明宝钞"(明代通行的纸币)。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曾命礼部印 制《列女传》一百本,分赐诸蕃,暹罗(今泰国)、柬埔寨各得到一百本。中国印刷品
直接传 到南 洋各国,包括中国刻印工匠在内的中国沿海居民直接到这些国家经商或定居,必然会引起当 地对印刷术的兴趣,促使他们开始并发展他们本国的印刷业。
二 向西方的传播
中国的印刷术不仅传到东、南各国,而且还向西方传播,经由中亚、西亚而影响了非洲、欧 洲,进而传到美洲、大洋洲。尽管现在还没有得到欧洲印刷术是由东方传去的直接证据,但 许多事实可以证明,欧洲印刷术的产生,不仅仅是晚于中国印刷术数百年,而且是在中国印 刷术的深刻影响下诞生的。这一点已为大多数西方学者所接受。
一、元朝时期欧洲人和中国的接触
中古的欧洲对中国一无所知,阿拉伯国家无形中形成了隔绝东西的壁垒,十三世纪初期,成 吉思汗打破了这坚固的壁垒,使中国和欧洲在短时期内正面相对。在中国印行书籍已有近六 百年的历史情况下,欧洲才萌发了对书籍的需要。出现了最初的雕版印刷。关于雕版印刷如 何进入欧洲,目前尚无明确的文献证据。但在蒙古人统治时期,欧洲人已经感受到来自远东 的影响。有人据此对印刷术传入欧洲的路线,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说。1.蒙古人的印刷
蒙古人是通过维吾尔突厥人开始接受印刷技术的,成吉思汗征服的西夏帝国,是 采用印刷的民族,主要借助印刷术来翻印佛经。当时西夏的国教为佛教,所有汉文和西夏文雕版印刷的 经文,都奉国王命令刻印。目前所发现的文物中,与汉文和西夏文经文在一起,还有两种用蒙古文字印的经文和一些纸币,反映了征服者如何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被征服者的文化。
蒙古大军向东推进时,经常接触到懂得印刷术的民族,他们所接受的文化是以印刷为基础的。蒙古人开始征服中原时,中国的雕版印刷事业正处在历史的兴盛时期。蒙古人统治中原以后,印行书籍的数量并未减少。蒙古人不但用汉文,而且还用他们本民族文字译印中国古代文籍。
蒙古人征服中国北部之后,又转而向西,深入波斯和俄罗斯,军锋直抵匈牙利和波兰,统治 势力逼近到威尼斯、布拉格和巴伐利亚等城市;而这些城市恰恰是后一世纪欧洲最早推行印 刷活动的地方。蒙古人是否曾留下可以启示印刷的东西呢? 鉴于当时蒙古人尚未达到高度文明,以及那时的战争多为袭击性质,没有与当地人民进行较多的文化交流,似乎还难予肯定 的回答。然而,那印刷的咒符或纸牌等物品,随军传入,是完全可能的。况且,蒙古军队中 的维吾尔人,也完全可能随身带有像宗教画像等比较重要的印刷物。
最早提出中国印刷通过俄罗斯传入欧洲的,是历史学者约维斯。他在1550年说:"在广州的 印刷工人采用与我们相同的方法,印刷各种
书籍,包括历史和仪节的 书,……教皇利奥曾将 这样一本书赐阅。这是葡萄牙国王连同白象一头送给教皇的礼物。因而我们可以很容易相信,早在葡萄牙人到达印度以前,基种人和莫斯科人已经把这一种对学问可以发生无比帮助作 用的样本传给我们了"(见《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第136页)。
欧洲最早的印刷品,是十四世纪末在德国纽伦堡出版的宗教版画。现存最早且有年代可考的 欧洲最早的木刻版宗教画,是现藏英国曼彻斯特市赖兰兹图书馆的"圣克里斯托夫(St.Chri stoph)及耶稣像。此画印刷于1423年。画面刻着圣克里斯托夫背着手捧十字架的年幼的耶稣 渡水图,图的左下角有从中国传去的水车;图下有两行文字,意为:无论何时见圣像,均可免遭死亡灾。
欧洲人雕版印刷书籍的方法,是先在木板上雕刻阳文的文字或图画,上面蘸墨,然后铺上纸张,用刷子轻轻刷拭,印成书页;所用印墨,同中国一样,也用烟炱和胶混于水中制成;印页均为单面,在一块版上同时印出两面,然后对折。其印刷工艺、原材料等和中国雕版印刷是完全一致的。这一切都表明,欧洲的雕版印刷术是在中国影响下产生的,而且在技术特徵上和中国也是完全相同的。
在中国开始推广应用雕版印刷八百年、发明活字印刷四百年后的1440-1448年之间,德国人谷腾堡发明了铅合金活字印刷术。这时雕版印刷术在欧洲已相当普遍,谷腾堡的发明是在中国影响 下出现的当无疑义。但是,有的西方学者迄今还坚持谷腾堡的独立发明权,认
为他的发明和中国的印刷术,甚至和欧洲的雕版印刷术都无关系,显然这是一种偏见。谷腾堡的活字印刷,晚于中国毕升的胶泥活字四百年,而此时的东西方接触之频繁远非昔日可比,况且此时中国雕版印刷已应用八百余年。各国学者们提出的谷腾堡的铅合金活字印刷和欧洲的雕版印刷 源于中国的论据的可靠性姑且不谈,仅这四百年到八百年的漫长岁月,在东西方多渠道接触的情 况下,说中国发明的印刷术没有给欧洲带来影响,本身便是离奇的、不可思议的事情。总之,中国发明的印刷术,首先传入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其后通过中亚传入中东和阿拉伯,并通过阿拉伯或蒙古军队进攻欧洲的战争传到欧洲,最后通过欧洲传到美洲、澳洲以及世界更多的地方。这是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时间将会为这一历史事实提供越来越多的证据。
第二篇:印刷术对文明的影响
印刷术对文明的影响
2012级新闻学张云帆
20122114084 印刷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在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与它给世界文明带来的深远影响密不可分。
印刷术最早的雏形是我国早在先秦就出现的印章,章体较小,字数少,多为人名或者为官名,分为阴阳两种形式,印文均反刻在印章上,这种反刻的形式成为日后早期印刷术的特点之一。拓片和印染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印刷术的产生,直到隋唐时期(7世纪左右),雕版印刷术的出现正式开始了印刷术的历史。宋代(11世纪左右)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这是印刷术史上一次重大飞跃,它弥补了雕版印刷术费时费力,不易保存等缺点,极大的提高了印刷效率。400多年后,德国商人约翰•古登堡在毕昇活字印刷的基础上,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法,同时还造出了印刷机,虽然它并不是我们所说的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但它已经具备了机器的某些特点,所以部分人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部分启迪是从印刷机上得到的。古登堡将铅、锑、锡三种金属按科学、合理比例熔合铸成的铅活字,并采用机械方式印刷,这套印刷术采用的原理和技巧,部分仍沿用到了今天。它的出现,开启了印刷技术的新时代,也成为现代印刷技术的起源。
印刷术作为一种媒介,极大的促进了文化成果的共享以及思想的传播,当然它的出现也是建立在造纸术的发明之上,印刷是乃是一种大规模的复制,它首先要求有足够的载体来承载它所复制的内容,所以在提及印刷术的作用时,总要提及造纸术的发明。
在雕版印刷术出现后,唐朝的诗歌典籍,故事文献等有关文字的记录,都大量的保存了下来,超过了之前的历朝历代。宋代出现的活字印刷术更是有力的推动了宋朝文化的空前繁荣,宋朝所保留下来的文字记录也躲过唐朝,从唐诗宋词的数量上可以略窥一二,虽然不同朝代文献的数量和它们距离现在的时间长短不一有关系,同时也受部分文物尚未出土、当时战乱的破坏、统治者政策的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但笔者认为,印刷术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效率不断提高,复制品规模不断增大,使古代书籍存留几率升高,保留了中国的历史典籍和传统文化;印刷术繁荣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印刷术减少了手抄本的错误;印刷术对文字普及,交流知识、共享文化成果、传播文明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公元645年,日本“大化改新”,向中国派遣大量的“遣唐使”,雕版印刷术随之传到日本。到了宋朝,高丽国也专门派人到中国学习雕版印刷术,公元14世纪,朝鲜人从《梦溪笔谈》中,了解到毕昇的活字印刷术,不久之后便掌握了此项技能。此后,越南等其他亚洲国家均开始学习并使用中国的印刷术。
印刷术不仅对亚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欧洲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思想变革以及社会转型时期。
11世纪左右毕昇创造的活字印刷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有力的推动了14世纪时期文艺复兴的发展。活字印刷术在文艺复兴的前期,普及了文化知识,提高了当地人民的教育水平,同时让当时的代表人物的作品、观点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为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发展减少阻碍。1477年,古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已经传遍欧洲,为文艺复兴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15世纪末期,文艺复兴逐步由意大利发展到欧洲各国,金属活字印刷术成为各国先驱思想交流的桥梁之一,它在欧洲各国的普及性以及便捷性,推动着文艺复兴走向鼎盛时期。文艺复兴是欧洲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被认为是欧洲历史的序幕。纵观文艺复兴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印刷术的不断完善,成为推动文艺复兴发展的客观条件之一。自此,中国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对世界的影响力由直接转为间接,最后逐渐消失,而德国古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杠杆,影响力逐步扩大。
继文艺复兴之后,另一场轰轰烈烈且持续一个多世纪的思想解放运动——宗教改革,开始在德国兴起。宗教改革的领袖马丁•路德希望可以将《圣经》发放给普通民众,让民众直接与上帝对话,而不是通过第三人作为媒介来和上帝沟通。此时需要大量的《圣经》,而印刷术在又经过一个世纪的完善后,勇敢的接下了这个重担,它在短时间内的大规模复制,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资产阶级的诉求,打破罗马教廷对广大人民精神的专横统治。马丁·路德曾称印刷术为“上帝至高无上的恩赐,使得福音更能传扬①”。
在《圣经》广为流传的同时,德语也在不断统一,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印刷术间接为德国的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促进了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的产生。
在宗教改革的同期,新闻事业也利用这种新型技术,在悄然间飞速猛进的成长。17世纪初期,定期报刊的兴起,成为了近代新闻事业正式诞生的第一个标志。新闻事业的发展,对日后的文明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7世纪后期,印刷术应用到了纸币之上,而印刷纸币的出现为日后资金流通,各国改革提供了便利条件。
18世纪,英国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这次机遇下,印刷术又一次迎来了春天,在此次大革命中,印刷术从手工工具转变为机器,开启了印刷术机械化的时代。机械化的印刷术成本降低,效率提高,牟取的利益之高,使得它迅速随着工业革命在全世界普及开来,并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又回到了中国,刺激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同时在西方国家扩展殖民地的过程中,传播了西方的先进思想,让落后地区逐步与世界文明接轨。
20世纪50年代中期,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国兴起,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等被加进印刷术中,加快了印刷术现代化的发展。
电子媒介的出现,曾对印刷行业出现打击,广播和电视出现的时候,人们预测报刊将很快消失,可是现在报刊事业依旧红红火火。网络媒体的迅速壮大,令这种预言再次出现,认为纸质书籍,报刊将会像泡沫一样消失,可时代发展至今日,书籍报刊依旧存在,而印刷术在不断完善中,继续履行自己的职责,普及文化,传播知识,同时仍在不遗余力的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在《机械、自然力和科学的运用》中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土阶级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强大杠杆。”所以说中国人发明的印刷技术为现代社会的建立提供了必要前提。
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离不开印刷术,而印刷术对文明的贡献大家有目共睹,其积极影响体现在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笔者期待印刷术的下一次飞跃,会给人类文明带来新的血液。
① 吴伟:《文化西游印刷术》,华文出版社,2009
第三篇:简述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对社会发展、科学传播、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影响
简述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对社会发展、科学传播、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影响
中国是印刷技术的发明地,很多国家的印刷技术或是由我国传入,或是由于受到中国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日本是在中国之后最早发展印刷技术的国家,公元8世纪日本就可以用雕版印佛经了。朝鲜的雕版印刷技术也是由中国传入的,高丽穆宗时(998~1009年)就开始印制经书。中国的雕版印刷技术经中亚传到波斯,大约14世纪由波斯传到埃及。波斯实际上成了中国印刷技术西传的中转站,14世纪末欧洲才出现用木版雕印的纸牌、圣象和学生用的拉丁文课本。我国的木活字技术大约14世纪传入朝鲜、日本。朝鲜人民在木活字的基础上创制了铜活字。
印刷术的传人使欧洲宗教改革的主张广为传播。马丁·路德曾称印刷术为“上帝至高无上的恩赐,使得福音更能传扬”。在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他的抗议之前,人们已经用一些本国的民族语言印刷圣经,使宗教改革的条件日趋成熟。福音真理不再是少数人所专有,而为普通百姓所能学习和理解。同时也使宗教信仰因国家不同而有变通,罗马教会再不能保持国际性的划一形式。新教运动的原始动机是纠正教会的弊端,特别是赎罪券的出售,自从印刷术应用到大量的印刷赎罪券以后,出售赎罪券成为一种谋利手段。与此同时,新教徒也利用印刷的小册子、传单和布告等方式,广泛传播其观念和主张,如果没有印刷术,新教的主张
可能仅限于某些地区,而不会形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重要运动,永远结束教士们对学术的垄断、克服愚昧和迷信,进而促成西欧社会早日脱离“黑暗时代”。
在印刷术出现以前,虽然已有民族文学,但印刷术对民族文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西欧各民族的口语在16世纪之前已发展为书写文字,问世纪逐渐演进成为现代形式,同时一些中世纪的书写文字已在这一过程中消失。一度成为国际语言的拉丁文也日渐式微,终于成为死的语言。新兴的民族国家大力支持民族语文的统一。与此同时,作者们在寻找最佳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出版商也鼓励他们用民族语言以扩大读者市场。在以民族语言出版书籍越来越容易的情况下,印刷术使各种语文出版物的词汇、语法、结构、拼法和标点日趋统一。小说出版广泛流通以后,通俗语言的地位得到巩固,而这些通用语言又促进各民族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最终导致明确的民族意识的建立和民族主义的产生。
印刷促进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推广,书籍价格便宜使更多人可以获得知识,因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书籍普及会使人们的识字率提高,反过来又扩大了书籍的需要量。此外,手工业者从早期印行的手册、广告中发觉印行这类印刷品可以名利双收。这样又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和书写能力。例证说明,印刷术帮助了一些出身低微的人们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如在早期德国的教会改革中就有出身鞋匠和铁匠家庭的教士和牧师。这充分说明印刷术能为地位低下的人提供改善社会处境的机会。
印刷技术传到欧洲,加速了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它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提供了条件。马克思把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称为“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中国人发明的印刷技术为现代社会的建立提供了必要前提。
我国发明的活字版印刷术,在国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现代印刷术的主流。在中国发明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影响下,对中国古代活字版印刷术,有突出改进和重大发展的是德国人谷登堡,他创造的铅合金活字版印刷术,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直到现在,仍为当代印刷方法之一。
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光辉篇章,而建立这一伟绩殊勋的莫大光荣属于中华民族。
第四篇: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对社会发展、科学传播、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影响(共)
简述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对社会发展、科学传播、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影响
历史上任何重大工艺技术的发展,都有它自身的继承性和延续性,新的、先进的工艺技术,总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旧的、落后的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向前演进。印刷术也不例外。
中国发明的印刷术,经过源头期和古代期以手工操作为基本特徵的、长达数千年漫长岁月的演变并传往世界各地之后,到了十八九世纪,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的工业革命中,随着近代以动力、机械、冶金、光学、化学、电器,以及纺织、造纸为中心的工业体系的形成,印刷术及其印刷事业也获得了划时代的、突破性进展,开创了以机械操纵为主要特徵的、印刷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印刷术的传人使欧洲宗教改革的主张广为传播。同时也使宗教信仰因国家不同而有变通,罗马教会再不能保持国际性的划一形式。新教运动的原始动机是纠正教会的弊端,特别是赎罪券的出售,自从印刷术应用到大量的印刷赎罪券以后,出售赎罪券成为一种谋利手段。如果没有印刷术,新教的主张可能仅限于某些地区,而不会形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重要运动。
中国的印刷术传入西方后,随着中西文化交流,随着西方基督教徒的传教活动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又回输到它的故乡。正是这一回输,直接导致了中国近代一百余年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中国的印刷术及其印刷事业,谷腾堡创制的铅合金活字印刷也比北宋毕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晚了四百年,而种类繁多、技术复杂的西方近代印刷术的回输,却大都在十九世纪,而且其中多数又是边发明,边传入的。显然,这是由当时迅速发展着的资本主义商业、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争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和瓜分世界而使几乎整个世界都卷入了资本主义漩涡这一现实情况所促成的。
西欧各民族的口语在16世纪之前已发展为书写文字,问世纪逐渐演进成为现代形式,同时一些中世纪的书写文字已在这一过程中消失。一度成为国际语言的拉丁文也日渐式微,终于成为死的语言。新兴的民族国家大力支持民族语文的统一。在以民族语言出版书籍越来越容易的情况下,印刷术使各种语文出版物的词汇、语法、结构、拼法和标点日趋统一。小说出版广泛流通以后,通俗语言的地位得到巩固,而这些通用语言又促进各民族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最终导致明确的民族意识的建立和民族主义的产生。
印刷促进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推广,书籍价格便宜使更多人可以获得知识,因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书籍普及会使人们的识字率提高,反过来又扩大了书籍的需要量。此外,手工业者从早期印行的手册、广告中发觉印行这类印刷品可以名利双收。这样又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和书写能力。例证说明,印刷术帮助了一些出身低微的人们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如在早期德国的教会改革中就有出身鞋匠和铁匠家庭的教士和牧师。这充分说明印刷术能为地位低下的人提供改善社会处境的机会。
从人类文明文化的方面说,印本的大量生产,使书籍留存的机会增加,减少手写本因有限的收藏而遭受绝灭的可能性。更深层次的说,印刷保存了我们的思想而不至于断代
对人类的精神文化的财产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保护。
参考:《印刷通史》
110210124 印一
单宁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在韩国的传播及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韩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唐鉴真东渡以后,把中国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带到了日本,日本也派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此外,日本的文字、建筑都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现在在我国几乎已经消失了的十字亭,在日本还有完好的保存;在韩国,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就更大,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后的实学思想。如果我们看韩国哲学家譬如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镛等人的著作,你不会认为它们是韩国人写的著作。另外,中国的一些礼教内容,在中国早已失传,但在韩国还保留的相当完整,因此,韩国备西方国家称为是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去年的端午节申遗之争,最终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这种影响。所以,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东亚文化圈特别是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思考,关注和思考的焦点就是它们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不但在汉唐时期传播到了韩国、日本等国,还在明清之际,通过西方耶稣会士,通过东学西渐,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家,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先后传到西方后,对于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的影响最大,法国成为当时欧洲中国文化热的中心。从17世纪开始,中国的一些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等,就通过法国传到了欧洲。法国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如笛卡儿、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霍尔巴赫,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推崇程度,让我们现在都感到震惊。伏尔泰就在礼拜堂里供奉着孔子的画像,把孔子奉为人类道德的楷模,他认为,中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他极力主张法国乃至全欧洲都应该在政治、法律、哲学、文学和工艺技术等方面效法中国。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直到费尔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过中国哲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中国文化的影响。如莱布尼茨就认为,正是中国的发现,才使欧洲人从宗教的迷惘中觉醒过来。莱氏学术思想的形成,除了希腊哲学外,还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他与耶稣会士白晋通信探讨《易经》思想,以易卦的阴阳二元论与西方数学的二进制相匹配,至今仍为学界所乐道。同时,在欧洲大陆还出现了一批研究中国文化的书籍,如《孔子道德论》、《中国哲人孔子的道德》、《中国道德哲学与政治立法》、《中国的哲学》等,这种影响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法国的启蒙运动,影响了德国的辩证法思想,也就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样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西方文化,中国人那么义无反顾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在中国顺利传播和发展这个问题。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但在过去,就是在现在,对这些国家和地区仍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我们举韩国和日本为例。
他山之石——韩国 我们知道,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的现代化程度要比我们高,但韩国的现代化不是在否定和抛弃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现代化,而是在对传统文化尊重、继承和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化。到过韩国的人对韩国人的爱国精神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都深有感触。譬如,韩国目前最著名的大学之一成均馆大学,该校现在仍以儒家思想为宗旨,以仁义礼智为校训;韩国为了传承儒家思想,把儒家思想的内容纳入了大、中、小学的教育科目中,每年2月和8月,韩国人还会按照传统方式到文庙去祭祀孔子;还有按照传统儒家教学方式授课的学院,讲授的主要课程就是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在中国几乎已经消失殆尽的传统县学和书院,在韩国至今还有300多所;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也在2004年底在韩国首都挂牌成立。韩国还将儒家文化的精神,通过电影、电视,各种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儒家思想在现代韩国伦理道德观念中仍然在起作用。尽管在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韩国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他们仍然保持着代代相传的孝顺父母和尊敬老人的风尚,如5月8日被确定为韩国的“双亲节”,以提醒人们重温渊源悠久的孝顺父母和尊敬老人的风俗。我们知道,2005年11月24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也就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可以说,韩国是以儒家文化立国育民的成功范例,被西方很多学者称作“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国度”。这一称号没有给中国,而是给了韩国,韩国没有抛弃和否定传统文化,而是把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了现代社会中,现代生活中,走出了一条具有韩国民族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由于强大的儒家文化传统的影响,韩国非常强调社会伦理价值。事实证明,在韩国,传统文化价值和道德规范,不但有助于维系整个社会的和谐和团结,对于振奋民族精神,推进民族复兴,也是很有帮助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时,韩国民众发起献金运动,纷纷将家里的黄金捐给国家,结果韩国最早度过危机。韩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实现现代化,不必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可以相得益彰、并行不悖的。把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因素与现代化变革中的要求结合起来,应是一个民族实现现代化的最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