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从思想和实际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浅谈从思想和实际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论文关键词:和谐 马克思价值理论 生命力
论文摘要: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突出了马克思关于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的价值理论的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必须要坚持科学的方法。用辨证发展的观点看待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因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也形成特定的发展观,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可以更好地帮助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涵。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的新概念,都为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研究和认识提出了新的课题。突出了马克思关于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的价值理论,其科学真理性日益凸显其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从思想发展的角度来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三点:价值是由人的劳动创造的,物不创造价值;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在相同的时间内,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简单劳动的数倍。对待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态度,应该是坚持和发展并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核必须坚持,即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物不创造价值。这一内核反映了人类追求自身“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理想,也反映了当代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的作用日趋增强的事实。如果不坚持这一点,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就会遭到彻底破坏。同时,必须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一个由既定不变的现成概念所构成的封闭体系,而是一个与时代共进,富有自我更新的开放的思想洪流。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的质量、劳动的科技含量、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成为生产力发展和价值创造最重要的因素。这一点正体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强调,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谁就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正向我们走来,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与日俱增,人类社会财富的创造已摆脱对劳动时间的单纯依赖,劳动的质量、劳动的科技含量、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成为生产力发展和价值创造最重要的因素。人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者和运用者,劳动质量、劳动力配置效率等的提高都是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来实现的。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劳动者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普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也得到极大提高。知识经济越发展,人的因素在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中的决定性作用就越明显;生产力越先进,高索质的劳动者就越重要。马克思关于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的价值理论,其科学真理性日益凸显。江泽民同志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由现代科技知识武装起来的科技工作者、经营管理人员和其他劳动者是先进生产力的推动者,是社会价值的创造者。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的新概念。“和谐”成了我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调。和谐社会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设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和谐经济,消除社会经济中不平衡、不稳定和不安全的因素。在建设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和谐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要辨证和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以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待建设“和谐社会”,以相对而不是绝对的观点对“和谐”进行定位。任何事物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无论是社会共同富裕,还是制度平稳过渡,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强求绝对的“和谐”。社会待遇和社会机会的多样化,人的先天条件在个体上的不平等,地区文化、教育和自然条件的差异等等,都是不可抹杀的社会差异的根源,其所蕴涵的不和谐成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将继续存在于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强求绝对的“和谐”,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歪曲和否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的新概念,为进一步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在思想上的生命力,提供了一个契机。
从实践发展的角度来看,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来自社会实践,并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凡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就具有真理性,因而也就具有说服力;凡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理论就不具有真理性,从而也就不具有说服力。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工人阶级革命实践的产物,它自产生以来,总是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倾听实践的呼声,不断地通过实践来修正自己、发展自己,因而这种说服力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从社会实践、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来看,当代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无论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问题、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的问题,还是伴随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而产生的其他重大问题,都证明马克思所揭示的历史规律并没有消失,马克思主义考察社会历史所采用的根本立场和方法并没有过时。因此,人类今后的发展,还需要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的启示,还需要发扬它的批判精神所特有的智慧和勇气。
社会主义的中国已经走过了五十年的历程。在社会主义制度全面确立后,既取得过辉煌成就,也走过一些弯路,甚至遭受过像“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巨大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实现了第二次飞跃,产生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一邓小平理论。在这个科学理论指导下,制定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二十多年来,社会主义中国经受住了来自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自然界的各种风险的严峻考验,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中国的社会主义不仅继续存在,而且通过改革发展得更好了。“社会主义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展现出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也从实践上证明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的新概念,“和谐”成了我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调以来,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和谐发展的观念在中国广受重视,国家领导人多次出现在危难之处,特别是在几次令人难忘的矿难中,国家领导人多次出现并且作出许多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工人的劳动价值,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实践性作出了形象的说明。
综上述之,不论从思想上还是从实践上,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的新概念,“和谐”包含和肯定了劳动价值的和谐I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强调,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马克思关于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的科学论断有着内在统一性。在中国现实的实践中,价值创造与收入分配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的核心原则是激励价值创造,通过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进行分配;通过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实现劳动分享其他要素收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突出了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劳动者对价值创造的积极意义,强调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劳动将成为价值创造和分配最积极的要素。江泽民同志阐述的“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重要思想,是顺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进步潮流的科学真理,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的新概念,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就要充分发挥人的决定性作用,营造一个以科技知识为核心和以高新技术为特征的新生产力系统,建立科学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和运行机制。正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在思想上和实践上的具体体现
第二篇:浅谈从思想和实际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论文关键词:和谐 马克思价值理论 生命力
论文摘要: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突出了马克思关于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的价值理论的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必须要坚持科学的方法。用辨证发展的观点看待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因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也形成特定的发展观,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可以更好地帮助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涵。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的新概念,都为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研究和认识提出了新的课题。突出了马克思关于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的价值理论,其科学真理性日益凸显其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从思想发展的角度来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三点:价值是由人的劳动创造的,物不创造价值;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在相同的时间内,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简单劳动的数倍。对待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态度,应该是坚持和发展并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核必须坚持,即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物不创造价值。这一内核反映了人类追求自身“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理想,也反映了当代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的作用日趋增强的事实。如果不坚持这一点,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就会遭到彻底破坏。同时,必须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一个由既定不变的现成概念所构成的封闭体系,而是一个与时代共进,富有自我更新的开放的思想洪流。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的质量、劳动的科技含量、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成为生产力发展和价值创造最重要的因素。这一点正体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强调,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谁就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正向我们走来,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与日俱增,人类社会财富的创造已摆脱对劳动时间的单纯依赖,劳动的质量、劳动的科技含量、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成为生产力发展和价值创造最重要的因素。人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者和运用者,劳动质量、劳动力配置效率等的提高都是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来实现的。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劳动者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普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也得到极大提高。知识经济越发展,人的因素在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中的决定性作用就越明显;生产力越先进,高索质的劳动者就越重要。马克思关于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的价值理论,其科学真理性日益凸显。江泽民同志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由现代科技知识武装起来的科技工作者、经营管理人员和其他劳动者是先进生产力的推动者,是社会价值的创造者。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的新概念。“和谐”成了我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调。和谐社会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设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和谐经济,消除社会经济中不平衡、不稳定和不安全的因素。在建设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和谐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要辨证和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以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待建设“和谐社会”,以相对而不是绝对的观点对“和谐”进行定位。任何事物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无论是社会共同富裕,还是制度平稳过渡,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强求绝对的“和谐”。社会待遇和社会机会的多样化,人的先天条件在个体上的不平等,地区文化、教育和自然条件的差异等等,都是不可抹杀的社会差异的根源,其所蕴涵的不和谐成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将继续存在于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强求绝对的“和谐”,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歪曲和否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的新概念,为进一步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在思想上的生命力,提供了一个契机。
第三篇: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看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马哲论文
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看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08印1 张淑妤 080300416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与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但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现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与那个时代相比,经济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以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马克思劳动理论在当今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如何让它所揭示的商品生产和剩余价值规律服务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首先,我们应对“以人为本”予以足够的重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最核心的观点即是无差别的人类的一般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区别的人类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只能是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只创造使用价值。进而可以得出财富产生的唯一源泉是劳动者的劳动而非物的贡献。他将劳动者的劳动视为社会财富产生的唯一源泉,其理论本质是尊重人的劳动和人的劳动产品。所以,我们应当把人的因素作为一切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充分尊重人利,保障劳动者的利益。当今社会的生产结构与生产方式与马克思时代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高科技的生产工具在社会生产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这一切都是缘于人自身的进步,都是缘于劳动者智慧与经验的积累,因此在新时期劳动者仍是生产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对劳动者在社会生产环节中的重要贡献给予高度重视和肯定。
其次,我们应以剩余价值理论作为对待私有制政策的理论出发点。马克思指出,劳动者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问题的本质。当前私营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动起到了不可否认的作用,但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产力的进步,资本家对于工人的剥削关系已经不像资本主义制度刚刚建立之时那样暴露了,但是无论如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不会改变。其剥削工人的本质亦不会改变,只是这种剥削关系随着剥削方式的转变及工作日的缩短逐渐被淡化了而已。因此在私有制仍将长期存在且劳资双方的对立已不再尖锐的今天,仍应不断重温剩余价值理论,将其作为政策与行动的指导思想,切实做到尊重劳动和劳动者,切实保障劳动者利益并不断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的和谐与持续发展,保证社会生产力平稳快速地提高。
再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在充分分析和把握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等的基础上提出的,而现时代的今天,无论生产方式还是其他方面,与当时相比,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我国,劳动创造价值的形式及作用方式等日趋多样化。科技、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各种服务性行业及其他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的劳动,也在财富的创造和积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马克思在劳动价值理论中所论述的,价值的源泉与价值的形成是不同的。同样,财富的创造与价值的创造也是不同的。因此,我们
马哲论文
应当把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放在重要的位置,并且鼓励和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另外,马克思还指出,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我们应当认识到劳动者的素质、生产要素的配置、管理的科学程度等都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而其中的管理劳动不仅作为一般劳动在价值创造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作为更高层次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要大大高于简单劳动。所以,我们应当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优化管理,促进企业间的信息技术交流与合作,降低成本,发展集约经济和规模经济;同时充分肯定经营管理人员在创造价值中付出的劳动,使他们的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相对称,以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在市场资源配置方面,我们应当充分把握价值规律的科学内涵。市场调节资源配置,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实现的,主要体现在调节、刺激、分化等方面,尤其是分化作用,它能导致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和生产者的两极分化。所以,在规范市场秩序时,我们应做到有的放矢,将“有形”和“无形”的两只手相结合,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在当今社会,面对新的情况,我们要不断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根据变化了的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使我国社会有持续稳定的发展。
第四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新四大发明”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新四大发明”
2017年5月,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古老中国创造的指南针、造纸、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曾经改写世界历史。如今的“新四大发明”正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也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主要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新四大发明”中,高铁与网购并非始于中国,但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与创造,矗立起“新发明”的世界高峰,并将其打造成闪亮的“中国名片”。一些专家指出,无论是高铁,还是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其兴起的一个重要条件在于中国广袤的国土、巨大的市场和庞大的人口数量。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看,这些只是事物发展的外因,是次要矛盾,而推动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主要矛盾,是内因。中国之所以能涌现出“新四大发明”,决定性因素在于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迸发与技术基础设施的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形成从“小众”到“大众”,人人皆可为“创客”的时代洪流。人的因素越来越多被激活,科技创新正加快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才是“新四大发明”出现的根本原因。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四大发明,标志着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新四大发明,代表当代中国科技的成就。被誉为“中国通”的科学技术史学家李约瑟曾说过,虽然中国古代有着辉煌的科技成就,但纵观近代的发展史,没有一项科技是中国创造的。一直以来,中国都被贴上中国制造,山寨,模仿之类的标签。但在我们党的带领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思潮的引领下,中国人不懈努力,终究实现了质的飞跃。不仅有“新四大发明”,更有天宫,蛟龙,天眼,墨子等尖端科技成果,刷新了外国对中国的认识。
事物发展过程中,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和革命的批判精神。在中国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是一蹴而就的,新四大发明凝结了中国人的心血与智慧。我们不应满足于现在所取得的成就,要敢于否定自己,实现螺旋式的上升,不断推动自身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努力创造出更多的“中国创造”和“中国智造”,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
应该认识到,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总体技术水平与创新实力仍有较大差距。但中国在快速跨越,并在一些重要领域实现超越。我们既不能盲目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我坚信,未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四大发明”涌现。
第五篇:梁海虹-从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看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梁海虹.从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看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2).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的核心内容,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地位。马克思正是通过对生产力内函、生产力标准、生产力价值的科学阐释,奠定了唯物历史观的物质基石,为我们找到了理解社会发史的钥匙以及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范畴具有显明的主体特征,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归宿,既取决于主体的力量,又取决于主体的需要。邓小平依据这一理论,进一步突出了生产力的主体特征,并将生产力的主体地位上升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思想认识的高度。
一、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论述
生产力是人于自然相互关系的哲学范畴。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内涵的论述至少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人是首要的生产力。马克思认为:人们、工人、劳动力是生产力,“而且他强调“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1。
2——科学是重要的生产力。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只
不过是人的生产力的发展即财富的发展所表现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3。
——分工、协作是提高生产力的主要形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大规模的分工、协作为前提,分工和协作不仅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创造了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因此,分工、协作是提高生产力的主要形式4。
——科学知识也是生产力。马克思认为,科学作为生产力,即体现在劳动者的智力素质上。他说:“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科学知识,已经在多大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5。
从马克思对生产力概念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从生产力实体性因素的视角看,人是生产力首要的因素;从生产力智能性因素的作用看,包括“一般科学知识”在内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从生产力运筹性因数的层面看,分工、协作与管理是生产力的集体力。所有这些,都突现生产力的主体性特
3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第197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11~220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11~220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290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11~220页
征。
二、邓小平关于生产力的论述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理论为人类社会实践提供了强大的方法论意义。十八世纪爆发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就被人们称之为第一次科技革命,以及十九世纪爆发的工业革命被称为第二次科技革命,乃至二十世纪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无不证明生产力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决定作用。但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由于“左”的思想的错误指导,不仅生产力的主体性特征被抹杀,而且连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源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理也被当做“唯生产力论”遭到批判。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提出,预示着中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伟大复兴。早在1975—1979年期间,邓小平依据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多次提出:“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特别是否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他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我国在新时期制定发展科学技术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方针和政策,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1988年,他又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以后的多次讲话中,邓小平同志对生产力内涵的主体性特征作了科学的阐述。
1.现代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推动着生产力向高智能发展。现代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项基本要素和科学技术、管理、教育、信息等主要要素构成的。科学技术虽是生产力要素,但它是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需要通过渗透于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和生产活动的管理之中,起着变革、统率和决定作用,从而转化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他的这种思想正如马克思所说:“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科学知识,已经在多大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渗入,使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及生产管理发生着质的变革:劳动者已由文化型过渡到了科技型,成为“人化”的科学技术;劳动资料已由普通机器过渡到智能机,成为“物化”的科学技术;劳动对象通过科学技术的处理,也成为“人工化”、“科学化”的劳动对象;由于现代科学的指导,对生产活动的管理已由科学管理过渡到现代化管理。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现代科学技术同其它要素和生产管理已形成了函数、倍数、甚至指数的关系。生产力则随着
科学技术的进步,成倍地或接见何级数跳跃式地向前发展。科学技术成为现代化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人的智力、知识作为改造自然界的支配力量充分地显示出来。正如美国著名企业管理学者彼得·德鲁克所预言的那样,在未来的社会里,“最重要的生产因素将不再是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而是知识”,“知识的生产力已成为社会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因数”6。从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理论体系的发展,使科教兴国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为此,邓小平同志强调必须把发展科学和教育作为我国各项工作的战略重点。他认为,未来世界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最终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
2.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发展的先导,推动着产业结构智能化发展。十九世纪以前,科学是建立在生产的基础上的,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关系,表现为“生产——技术——科学”的循环过程。而今天“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7,因此,便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新的循环过程。科学成了生产的先导,使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企业正在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化,知识型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且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正像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8,“一系列新兴的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之上的”9。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等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信息工程、生物工程、材料工程等新兴的智能产牛。过去被称为三大经济支柱的钢铁、汽车、建筑业已成为“熟悉了的工业”,退居次要地位。许多发达国家的知识型产品的产值,已在国民经济中跃居前茅。美国的微软技术和日本的电子工业已由物质产品的出口逐步转向技术专利出日和知识出口。
3.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当代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成生产的主体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促进了劳动者队伍的智能化发展。在现代化的生产条件下,物质生产过程完全趋向于现代化、智能化。现在发达国家中体力劳动的消耗与脑力劳动消6
9德鲁克后资本主义.参考消息,1993.3.17 邓小平文选(72~82年).第84页.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页.第377页 邓小平文选(72~82年).第84页.耗之比,已由工业化时代的六比四变为一比九。由此便引起劳动者队伍发生着重大变化。在美国,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工人,在数量上已经大大超过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从事科研和管理工作的脑力劳动者日益增多,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已成为劳动者的主体,而且他们是科学技术的创造者和载体,与当代最先进的生产力亘接联系,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我国邓小平指出,应该怎么看待研究脑力劳动?从事科学技术的人是不是劳动者?对这个问题必须做历史的具体的分析。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有各种个样的劳动者。有些人是完全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们同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者处在对立的地位。但就在那个时候,也有很多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知识分子,如同列宁所说,“他们本人并不是科学家,而是学者,他们的劳动成果为剥削者所利用,这一般是社会制度决定的,并不是出于他们的自由选择”。马克思也曾指出:“一般的工程技术人员也参与创造剩余价值,这就是说,他们也受资本家剥削的”。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由于广大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服务,所以,他们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我国要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所以,“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这是战略重点,是关键”10。邓小平同志大力倡导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要提高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要把知识分子的地位从“老九”提到“第一”。激发全社会爱科技、学科技、用科技,齐心协力搞科技的热情,尽快实现我国生产力的现代化。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页.第3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