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开设法律基础课程的现实意义 论文(共5篇)

时间:2019-05-14 17:3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中小学开设法律基础课程的现实意义 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中小学开设法律基础课程的现实意义 论文》。

第一篇:论中小学开设法律基础课程的现实意义 论文

论中小学开设法律基础课程的现实意义

——关于法学教育与法律人才的切合 在中共十五大,江泽民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则是依法治国所要实现的政治目标,它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我们着重从法律性标志来看它。第一、立法机关严格立法,并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第二、政府机关和公职人员必须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第三、司法机关必须严格执法;第四、全体公民要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使学法、知法、守法成为广大公民的良好风尚和习惯,能够自觉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①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注意法治国家”,它从范围上涵盖了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法治的道路上,大方略的提出,实施至今已过了十年,其建设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在法律性标志第四要素中,公民的法律意识尚不成熟,大多数抱着“民不与官争”“事不上堂”忍忍就过去的思想,其有着深刻的历史因素存在。

我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专制制度历史的国家,无论是奴隶时期还是封建制时期,都是实行高度统一的专制集权制度,君权至上。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理念。皇亲国戚,宰相大臣在皇帝面前尚无地位,只要皇帝有少许不如意,便可杀之,剐之,流足千里,处于被统治地位的广大劳动人民,更无地位尊严可言。经过两千多年的这种思想腐蚀,已深入骨髓。在这历史因素渗透严重的国家,要想真正的走 ① 张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国防大学出版社

1998年12月第一版 第九页 上法治轨道,需我们解决的是,如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让他们知法、守法、最终达到用法维权。则其前提在于知法,而关键在于普法。关于普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领域都可见到,最常见到的例如:央视《今日说法》、《社会与法》、《法治在线》等央视的法律宣传节目以及地方台的有关法律节目。一年一度的“12.4”普法日,此天都有大量的法律工作人员深入各地域,领域进行法律宣传。但这种普法的方式只是治标不治本。一个国家的民众要形成全民具有强法律意识。不是一朝一夕,一招一式所就能达到的,它需要经过一代人或许两代人或许更长的时间来完成。像中国这样受封建思想束缚两千多年的国家,道路显得更为的艰辛。

在对法律意识的培养不应该是“半路出家式”,即在成年之前不对其进行灌输法律意识,而待其长大进入社会工作才开始向其灌输法律意识,容易造成事倍功半,收效不大的结果。

在日常生活中,总会出现形形色色的事不如意的事,不同的人所产生的心理想法不一样,采取的措施或对策也就不同。许多人在不经意间就将自己推上违法的道路,之后又悔恨交加,悔恨自己不懂法,不学法。当中有为生活疲于奔波的,也有万贯身家还有知识分子。2003年11月19日,河南省新郑市中医院,因无名氏病人付不起医药费,而又找不到病人家属的情况下,想出一个“省事”的办法,经院长的同意,决定将该无名氏病人抬走丢到20公里外的长葛市。在院长的授意下让从医有17年的医生刘云君等人,将无名氏抬走,扔在长葛市,致使病人在凛冽的寒风总死去。曾经高尚的白衣天使,而今沦为杀人犯罪嫌疑人,在谈到自己的想法: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仅要求医疗技术精湛,同时还要懂法、知法,不至于在关键的时候失足。这个例子则会让人觉得更为的痛惜,事件发生在广东省佛山市,跑运输的陈志涛在路过一个山庄的停车场,在倒车的时候,被冤枉为将山庄的车蓬撞倒,并被老板索要了1000元作为赔偿,其兄陈志盛在听完陈志涛的阐述后,带领几个人,冲到该山庄老板家中,殴打了该山庄的老板并“拿”回了1000元钱。在事发后几个月,被公安机关抓获并由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判定陈志盛入户抢劫罪判处10年徒刑。①本是权益的受害方,但最后由于自己对发的无知,盲目的凭借自己的想法来做,而受到法律的严惩。在中国刑事事件中,仅仅因不知法而触动法律,受到法律的制裁比比皆是。在事后采访过程中,他们无一悔泣交加,都传达出一个信息——要是自己知法就不会这样做了。这是他们不约而同的感慨,同时也向我们传达出他们绝大多数人在学校学习期间,从未接受法律知识的教育,他们在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其法律意识储备外于一片空白的境地。

在中国古代法家代表人物,如李悝、商鞅、韩非都非常重视法律教育,例如商鞅“乃立三丈木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②商鞅通过“徙木立信”,取信于民,使老百姓相信法律。后来,“令行民期年(整一年),秦国之民都言初令不使者以千数,於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台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虞,其师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③商鞅再一次为老百姓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律教育课,使老百姓去遵守法律。虽然中国古代法律教育 ①② 法制出版社 《今日说法》

法学教材编辑部〈〈中国法律思想史〉〉编写组编写:〈〈中国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第124页 ③法学教材编辑部〈〈中国法律思想史〉〉编写组编写:〈〈中国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第138页 带有严重的局限性和阶级性,但表达出的法律教育的思想仍然值得我们今天借鉴。

在建设法治的道路上,与全体民众的参与是分不开的,而对当中中小学学生这一群体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的解释是:“人们对守法(特别是现行法)和关法律现象观点和态度的总称,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学说多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民的法律动机(法律要求),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法律感)。对法,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法律知识)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而对法律意识的培养应从小开始灌输并逐渐展开、深化。所以,在中小学开设法律基础课程有着现实的需要,其理由如下:

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优势性与法律教育的迫切性 1.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优势性

(1)我国实行义务教育的全民性。所谓教育的“全民性”,我国教育法第九条做了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此条文明确阐述了我国公民受教育的权利,任何人都不得非法剥夺或限制。而“义务”则在第十九条同样做了相关的规定,国家实行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也就我们通常的小学与初中阶段,其教育属于义务家遨游的范围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表达出的信息为适龄儿童、少年应接受教育也必须接受教育,国家与家长必须予以保证,具有强制性。

(2)这里的“教育”是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①要的人的活动。对青少年来说,学校教育在青少年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特殊的作用。这种作用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教育者活动是有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使个体社会化有了充分的保障。教育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向青少年传授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知识技能的活动,它通过专门 的教材,教师人格,教育方式,评价制度等对学生的社会化发生系统和科学的影响,为青少年的社会化提供了充分保障,这是其他任何社会活动都难以做到的。其次,学校教育为个体社会话提供了有利环境。学校作为青少年个体社会化专门机构,作为正式的社会组织,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它的一切活动都体现着社会的要求,处处传递着社会的价值准则。可见,学校这种社会化环境是其他社会所不可替代的。② 2.义务教育阶段法律教育的迫切性

青少年犯罪的绝对数量呈下降趋势,但所占比重上升。1982年全国青少年作案成员占总刑事案件成员总数的65.9%,1983年占67%,1984年占 ①② 周金浪主编 《教育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年2月

第一版 第26页

周金浪主编 《教育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年2月

第一版

第32—33页 63.3%,1985年占71.3%,1986年占72.5%。1986年青少年作案成员比1982年减少93余人,占作案成员总数的比重则增加了6.6%。

当前未满十八岁的少年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1983年全国未满十八岁的少年作案成员占青少年作案总成员总数的26.9%,1984年为32.3%,1985达到33.4%。①法律教育以不容等待。

二、义务教育阶段法律教育的必需性

1.素质教育的要求。有些家长和老师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就是“高素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素质教育。这种对先进素质教育概念作了不正确至少不全面的理解。素质教育是教育者基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各种有利的条件,通过多种有效整体途径,以适当的方法引导全体受教育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并实现个性充分而自由发展的教育。②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国家教育方针中所规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995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中学德育大纲》,明确规定“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认为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因此,在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程不乏政策依据,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一项在湖北组织开展了全省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调研通过对对3400余份有效调查问卷分析,回答“学校与老师最关心的事”为“学习成绩,升学率”的比例高达 ①② 王道俊

王汉谰主编《教育学》 人民出版社 1999年12月第三版 第352页

周世中 倪业群著:《法学教育与法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年9月第一版 第11页 48%,①反映出当前学校以“教学”代替“教育”,片面的追求智商。德育在这过程中显然受到忽视甚至遗忘。这是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违背的。因此,只有大力发展法制教育,受教育者才能最大限度开发潜能,提高其整体素质,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2.对在中小学阶段开设法律基础课程,从根本上说并不与学生的学业相冲突。我国虽然采取应试教育,成绩决定一切,只有好成绩才能敲开上一层的门,但并不意味着在教育中可以放弃其它方面的培养,可以放弃德育。相反在这一阶段更多的进行切实的普法教育,因为只有这一阶段的教育是人人都可享有的,也是必经阶段。若有些人担心开设此课程会加重学生本以沉重的学业负担,而对其望而却步的话,这将是个错误!假如真的会加重学生学业的负担,这种负担也是值得的,因为它培养他们的法律思想,让他们知法、守法、用法,成为一个依法办事的人,这远远要比培养“高素质,低法律意识”的人更为符合法治建设的需要。况且在现实当中,开设此法律课程,我认为并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其主要在于是老师在教授,而学生只是在听讲,并不需要象其它主科一样,有课后作业。其主要是培养他们强法律主观意识,而不是强法律知识(在这一阶段培养强法律知识,这在现实当中也是不可能的)。让他们形成一种去懂法、守法、用法的理念。3.提高法律意识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法律意识的强弱,是人们 ① 陈兴良 胡云藤主编《中国刑法年会集》 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年9月第一版 载雷山漫《教育缺失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系探析》 第984页 能否自觉守法的内在的,决定性的思想基础。①但法律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一种观念的树立,一种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增强法律意识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任务。而未成年人对一切自己不了解的现象,不理解的问题都表现车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由于他们对许多社会现象和科学的准则,没有自己定型的见解和观点,容易受暗示和模仿,外界给予他们什么样的观点,他们通常会瑕瑜不分吸收。②在中小学阶段开设法律基础课程,可正好进行“填补”,进行法制教育,让中小学生在知法、懂法、用法的基础上,培养运用法律武器,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只有学法才能了解自己权利的内容,以及行使这些权利的途径和方法,也才能在这些权利受到侵犯时,利用法律武器加以保护,也同时才能懂得尊重别人的权利,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权益。学习法律要管用,上千部的法律法规要中小学生内一部一部的学,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只要使他们学习和掌握哪些行为合乎法律的要求,哪些行为不合乎法律要求(即使不太清楚、了解,也会去咨询)的意识,懂得怎样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如果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再好的法律和制度也会因为得不到遵守而起不到理想的作用,甚至行同虚设。法律能否得到贯彻前提取决于公民是否知法、守法、用法。所以在中小学阶段开设法律基础,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使他们知法、守法、用法其课程 ①② 朱俊峰主编《学习江泽民关于民主与法制的论述》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8年12月第一版第141页

王越宏等主编 《青少年法律问题》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0年10月第一版 第150页 是必要的。

三、义务教育阶段法律教育的可行性

1)师资力量的充足性。据《法制日报》中的统计,全国法学专业招生人数从1977年的233人到2007年,全国设有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学校292所,2005年增长岛599所,2007年全国已有603所法学院系,每年法学毕业生达数十万。而在1977年恢复法学教育时,全国只有三所大学设有法律系,仅招收200人,这些统计中还不包括那些自考的,参加成人高考的以及非法律专业转学法律的。若是都算上,可能每年毕业的人数要翻一番,达到二十多万。每年都有选择大批的法律人才涌向市场。从师资力量上看,法律人才完全能满足学校的需求,在中小学开设法律基础课程,对于师资力量已不成问题。

2)法律人才去教学的可能性。据《法制日报》报道,法科毕业生就业率低于高校平均水平,法学本科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在上个世纪末就显现,尤其是从2002年开始,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在全国214学科专业中,法学就业率当年排在187位,2005年则成了“老末”。对于法律人才相对过剩的情况,绝大多数法学专业的人才,毕业以后并从事法律的发面工作。在如此严峻就业背景下,开设中小学法律课程,相信有许多法律人才愿意加入教师队伍。

从前上我们可知,每年高校招收大量的法学专业的学生,对法学的教育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来培养法律人才,最终的目的是让这些法律人才进入社会,发挥他们所学的知识,带动法治建设,达到投入-产出-收益一个良性循环,取得良好的社会收益。但大多数的法学专业的学生,最终就业所从事的工作与自己专业不对口或就业不了,这样就造成了大量的法律人才的浪费,与法学教育目的事与愿违。若开设基础课程,则可增大法律就业市场,提升法学专业的就业率,也同时可增强法律人才的信心。从以上教育的需求和法律人才就业现实的出发,开设法律基础课程有着现实的意义。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是整个文化结构的重组,新旧体制过渡及各种文化冲突使得人们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为上都处于一种茫然状态。此时,无疑需要我们从长远利益出发,深化体制改革,以促进新的价值体系形成和完善。但是,新的体制结构和价值体系的确立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应起到主导作用。①无论是从建设法治国家还是从增进法律人才的就业,对中小学开设法律基础课程有其客观存在的现实意义性。

① 张旭 《关于犯罪预防体系的思考》 载 《北华大学学报》 2002年第三期

第二篇: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论文

一、课程论文的一般要求和评价原则

1、字数要求:不少于3500字。(10分)

2、格式规范,条理清晰,有一定的逻辑性。(10分)

3、独立创作完成,不抄袭,有自己的思维理解和分析。(20分)

4、理论联系实际,立论科学,观点创新,论据翔实,论证严密。(20分)

5、观点正确,布局合理、结构严谨。(20分)

6、语言力求准确、简练、流畅。(10分)

7、注释清楚,标点符号使用正确。(10分)

二、课程论文题目

1、论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

2、论思想道德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3、当代公民法制教育现状研究

4、结合实例论人生价值

5、就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谈爱国主义

6、论当代社会道德问题——现象与反思

7、当代青年人生追求及信仰的研究

8、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公民价值取向研究

9、对诚信问题的探索研究

10、论当代青年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第三篇:中小学课程开设情况自查报告

中小学课程开设情况自查报告范文(精选3篇)

不经意间,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段时间的辛勤工作,存在着缺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自查报告了。大家知道自查报告的格式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小学课程开设情况自查报告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小学课程开设情况自查报告1

我校是一所镇所在地三轨制寄宿小学。近年来,我校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标准,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计划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现就我校课程开设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校现有18个教学班,582名学生,编制教职工总数47人(其中民办教师3人,正式公办教师44人),编制专任教师总数46人(其中品社教师3人、语文教师18人、数学教师15人、英语教师4人、科学教师2人、音乐教师1人、体育教师2人、美术教师1人),承担着我校所有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除此之外,还承担着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的课外体育活动任务,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开全了课程,开足了课时,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

二、课程开设情况

1.开齐开足学科课程

在市、县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指引下,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学科课程方案,具体做法是:每学期开学前由教导处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拟定课程计划、制定学校课程总表、班级课表和教师课表,为学期开学工作做好准备。

在学科课程的开设中,我校严格执行《山西省中小学课程设置及标准表》中的相关规定,本着既要开足课时,又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原则,科学地安排各学科课程,对于一些薄弱学科,特别是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虽然没有专职教师任教,但每个教师都能够边学边教,尽职尽责,遇到问题共同研究,每个学期都能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2.严格控制课时量和教学进度

在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中,我校严格按照《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落实工作,严格执行学生在校时间不超过7小时的统一作息时间,确保一、二年级周课时26节,三至六年级周课时30节落实到位。坚持不增加课时,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不增加学生在校时间,不增加学生课后作业量的原则,做到执行规定不打折扣,课时标准不增不减,同时教导处统一把握教学进度,定时不定时地深入教室抽查上课和课表是否一致,做好教学过程的全程管理。

3.确保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

阳光体育是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鼓励学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去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它既能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形成健康体魄,又能更好地学习和生活,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每学期一、二年级每周开设体育课4节,三至六年级每周开设体育课3节,同时每天上午安排30分钟固定时间进行两操训练,每天下午三节课后安排30分钟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花样跳绳、健身操、呼啦圈等项目的训练,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三、存在问题

尽管我们以严肃、认真、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对待《国家课程标准》,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1.专任教师体弱多病、身体欠佳,不能正常到岗上班,导致部分年级的部分班级不能正常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教育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2.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在专任教师中,老教师占80%以上,严重影响着课改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无法大面积、全方位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3.专任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缺编专职的英语教师和音、体、美教师,英语课的教学质量无法保障,音、体、美教师全为兼职教师,无法保证教学效果。

总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力求教师参加所任学科的各种学习、培训,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进一步细化教师考核方案,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加大教科研力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将以更加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方式,进一步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努力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中小学课程开设情况自查报告2

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遵照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各类课程是中小学校办学、办好学的重要责任,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我们把课程开设情况自查工作当作我校目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始建于1978年,是一所文化底蕴厚、办学质量高、社会口碑好的县直小学,现有25个教学班,1920名学生,60名教职工。

二、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我校接晋教督【20xx】10号文件后,立即组织学校领导组成员认真学习文件内容,深刻领会其精神要求,把规范我校课程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通过校会向广大教师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广大教师通过学习讨论,进一步深化理解了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全体中小学教育者必须遵循的“法律准则”和重要责任。我们必须与上级保持一致,坚定不移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努力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

三、按照标准,自查自纠

我省课程标准中,小学一、二年级每周课时数不得超过26节,三至六年级每周课时数不得超过30节。我校严格按照国家和我省课程开设的有关要求,全面加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建设,加大对学校课程开设工作的管理力度。确保了学校开齐、开全、开足各类课程。具体情况为:一、二年级开设的课程有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音乐、体育、美术、地方课程(写字)和校本课程(交通安全教育手册);三——六年级开设的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与社会、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地方课程(写字、国学)和校本课程(校园礼仪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手册)。六年级在星期五下午上一节班会课。

四、加大投入,改善条件

为充实和改善办学条件,我校投资10多万元新购置60多台高标准电脑,每个教研室、办公室都配备了电脑,方便了教师网上学习与交流,三至六年级学生的信息技术课也能正常进行了。前段时间,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中,上级为我校配备了不少音、体、美器材,每个教室都安装了高级磁性书写白板,大大方便了教学活动,为我校更好地实施课程标准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存在问题

通过对国家课程开设情况的自查,我们充分认识到开全课程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大胆创新精神和基本技能有重大作用。可是,从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学校的持续发展:

1.师资力量薄弱。班容量过大,1920名学生只有54位正式专人教师。这么大一所学校,只有一位专任美术教师,一位专任音乐教师和两位专任体育教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这些科目只有语数教师兼代,这样的现状给教学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和很大压力。

2.学校场地有限,满足不了教学需求。现有的地方已占得满满的,没有会议室、阅览室、语音室、活动室等必要的活动场所。学生活动场地也只有4000多平米(主楼的前院和后操场),学校好些大型活动开展起来有很大困难。

中小学课程开设情况自查报告3

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对我省中小学开设国家课程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检查的通知》精神,和区教育局的有关通知精神,结合我联区实际情况,现就课程开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程开设情况

1、开齐开足学科课程

在市、区教育局的正确指导下,我联区根据自身的特点,认真贯彻落实了学国家课程设置标准,具体做法是,每学期由学联区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拟定课程计划,全联区讨论研究,最后制定课程方案、任课教师安排表、课程总表、班级课表和教师课程表。为学期开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在学科课程中,有关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本着既开足课时,又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原则。特别是课改课程中的小学科,在开齐并开足课时的同时,还加强这些学科的建设。比如: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等,各校在师资力量较困难的情况下,从人员配备、教学设施,实验场地等都给予了相应的力所能及的调整。特别是体艺与科学等学科我联区还设立了专门的分管领导。

2、强化活动课程与地方课程

活动课程是我联区的传统课程,特别是在音乐、体育、美术等项目上形成特色。在条件不是很充足的情况下,我联区坚持开设田径、篮球、乒乓球、书画、科技制作等项目。同时在以往开设项目的基础上,注重理论知识的收集、整理和发掘。

3、开发隐形课程

我联区对隐形课程的开发每学期都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逐步在隐形课程中强化育人环境。首先,我联区坚持每学期的主题教育月活动。本学期的月教育主题有:讲文明,争做文明少年;树新风,争做绿色少年;赛才艺,争做艺术少年;讲方法,争做勤学少年。同时,学校还开设图书阅览室、各种橱窗、固定标牌宣传等。各教室的室内宣传布置到位,特别是教室布置及板报等都纳入每月教育主题中。我联区将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和美育渗透到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了生动活泼、和谐共处、开拓进取的教育氛围。

4、努力建设校本课程

我联区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设已经有四年时间,现在已经初步取得不错的效果。课时的安排是一、二年级每班每周为两课时,其余年级每班每周为三课时,之后就由学生通过个体或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

二、常规管理情况

1、常规教务管理

根据每学期年级组长、班主任和教师竞争上岗的原则,结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课程设置文件精神,合理的进行课时分配,由联区教研室负责教师课程表的安排,在每学期正式上课之前分发到各任课教师手中,使教学工作有序进行。每月底,由教研组责统计上报教师代课与调课情况,纳入学校量化管理中。

2、教学过程管理

我联区历来重视教学过程管理工作,因此,我们在过程管理中,有计划、有方案、有检查、有落实、有兑现、有奖惩。教导处根据学科教学特点,制定了相关的检查和管理规定,形成了《福善庄联区教学常规管理细则》,从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考试考察、学生辅导、教研活动等各六方面实行量化管理。每学期有两次教案与作业的检查,并分等级进行评比。学校领导小组对教师进行不定期的推门听课,并结合学生的评价进行登记划分。对教学效果结合年级段的考试考察进行目标责任管理。

3、课业负担管理

确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是我联区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规定教师从上课开始一直到作业的布置都有时间和内容限制,切实执行区教育局关于学生教辅资料的征订工作的要求,切实保障学生减负规定认真执行。

4、课改课程管理

课程改革工作已经逐步走向深入,我联区的所有年级全部采用人教版的实验教材。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并认真落实。不仅落实师资、落实实验教具、落实教研活动场地,还把课题的研究与教学研究进行整合。

三、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联区地处农村,在管理体系和学校资源等方面都与兄弟学校存在一定差距。在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中,如个别学科师资不配套,专职教师的配备不足,教学的质量等方面受到一定影响。还有硬件设施还不尽完善,特别是各学校的操场较小或有的没有硬化,影响了体育课与活动课正常进行。

四、努力的方向

以后,我们一定会在上级教育部门的领导下,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让学校的所有硬件与软件设施,都能为执行课程计划服务。争取达到与建设星级学校要求严格相符,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做出不懈努力。

第四篇:法律基础论文

读《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法政学院

法学一班

08014539

滕梦悦

这个学期开设的法律基础课上,我读了老师推荐的书《论法的精神》首先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该书是18世纪上半叶杰出的启蒙思想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与法理学思想体系的主要奠基人,近代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孟德斯鸠的最主要著作。被称为“亚里士多德以后第一本综合性的政治学著作;是到他的时代为止的最进步的政治理论书。”全书分为三卷。第一卷主要是关于法的概述以及法与政体之间的关系;第二卷讨论的是法与政治权力的关系;第三卷论述了法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其次,该书的主要内容为法制、政治自由和权力分立是对神学和封建专制的有力抨击,成为此后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政治纲领,对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经过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已经成为资产阶级国家构建民主制度和政权体制的组织原则。这本书所集中讨论的不是具体的法律规范本身,而是法的精神,即法律符合人类理性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所以,把法律置于决定地位,认为只有法律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而专制则是对人性的蔑视和对自由的践踏。在书中孟德斯鸠进而深入探讨了自由赖以存在的体制条件,并借此找到恢复自由的基本手段──三权分立,以权力制约权力,防止权力滥用。主张宪法统率下权力分立与制衡的政治制度。使法律、自由与宪法结合起来,奠定了宪政理论的基本框架,这也是这本书对政治理论最杰出的贡献。他的贡献还体现在所运用的历史主义和整体主义的研究方法上。孟氏的全部理论都建立在对历史事实和世界各国古今政治、社会与法律制度实践分析基础之上,从社会──历史──文化以及人们生存环境中的各个因素相互联系与影响的动态关系中把握一国政制与法律发展变化的规律。这是对传统政治学、法学研究方法的超越,在社会理论“前科学”时期,使政治学和法学的研究向科学前进了一大步。同时作者指出法律同政体、自然地理环境、宗教、风俗习惯等各种因素有关系,法律之间也有关系。这些关系构成“法的精神”,阐述了自然法理论、法和法律定义,法律与政体关系,以及政体分类、各种政体的性质和原则等问题。

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书中提到在人民完全无权参加政府事务的国家中,人民会像管理国家事务那样为某位演员而狂热。当没有阴谋诡计的时候,也预示着共和国的悲哀将至。这一切发生在人民被人用金钱收买的情况下。人民变成了冷血动物,他们迷恋金钱,不再热衷于国事。他们并不为政府分忧,也不关心政府为何有打算,而是悠然地等着薪金。也不知道老孟是如何在几百年前得出这样的语句的,但这不正是几百年后我们的写照吗?没有人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反而对超女、好男儿、明星绯闻有超于正常的热心。媒体对政治的关注和监督,仅限于传话筒的作用,披露的都是有关部门愿意透露的,没有引导公众知情权存在的有效价值。学生忙于考级、失业,哪有时间关心政治和国事。有钱人也忙着在香港生小孩或者送孩子到国外,都不想呆在这里。之所以谈他们,是因为他们是有能力有责任来关心国事。从知识层面来说,他们只要不是太愚笨,就能形成自己对国事的观点并加以表达。但先富起来的口号让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改变,有奶就是娘,一切围着钱转,所谓感动哪一年的人物什么的评选没有任何意义,这不能触动心灵,人们不是已冷血了吗?法规、政策多多,为什么出台也没有人关心,相关部门不也总得找点事做出点成绩吗?没有民意的东西谁去管呢。就拿个税自行申报的措施来说吧,有几个收入过12万的人主动申报来着,即使道德和良心水平达到了,认为该收,但谁又知道收了的税是否调节给了低收入者,而不是由贪官们挪用了?审计出的大问题不是不知道,没审计出的问题还不知道有多少呢!明明没有参加政务的实质,还挂了个主人翁的狗头名声,可怕的形式,不知是骗了先烈还是骗了世人,也许是社会发展对自由、科学、民主的历史再倡导吧。

总结看来《论法的精神》是孟德斯鸠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著作,也是一部综合性的政治学著作。该书中提出的追求自由、主张法治、实行分权的理论,对世界范围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很大影响,被载入法国的《人权宣言》和美国的《独立宣言》。

孟德斯鸠认为,只有从上述法的精神中才能解决自然法与人为法之间的关系,才能进行各种法律分类。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列举了不同历史时代、不同民族、不同社会政治制度的历史事实和法律文献,论证某一类型法律制度产生的共同原因。同时,他不仅停留在寻找某些共同原因这一层次上,而且还试图建立某些原则。他说:“我建立了一些原则。我看见了:个别的情况是服从这些原则的,仿佛是由原则引伸而出的;所有各国的历史都不过是由这些原则而来的结果;每一个个别法律都和另一个法律联系着,或是依赖于一个更具有一般性的法律。”从寻找某些共同原因到建立某些原则,在孟德斯鸠法律思想发展中是一个不同的阶段。从他的思想动机和目的来看,所谓建立的某些原则,就是指的一种理性的法则,这种法则能主宰一切,支配一切。凡是根据这些理想法律原则所建立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就是正义的;反之,就是不正义的。他强调“我并没有把政治的法律和民事的法律分开,因为我讨论的不是法律,而是法的精神,而且这个精神是存在于法律和各种事物所可能有的种种关系之中”,并断言法律是代表整个人类的,是人类正义的表现,法律为整个社会利益服务,而不是为某一个阶级利益服务,不是为一部分居民的利益服务。

由此可见,孟德斯鸠与其以前的法律学者主要满足于对法律条文的解释不一样,他力图从法律以外,从历史、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去研究法的精神,从社会的进步去探求这种精神在政治、法律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和一般规律,并从法律与其他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探求法律的精神实质,也即探求法律的最高境界。实际上,他所努力寻找的法的精神,首先从宏观上讲,应是一种存在于所有法律当中的价值观念,即人类正义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适用于一切法律当中。简言之,在孟德斯鸠看来,法的主要精神就是正义,法律应是正义的化身。他的这种思想,对资本主义法律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是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公平、正义作为法律的价值是被普遍接受的。虽然人们对公正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作为价值,公正应在法律之上,而不是相反。因此,孟德斯鸠还把法律区分为自然法和人为法两部分,人为法又分为国际法、政治法和民法。他认为,人为法富于普遍性;政治法使人类获得自由,民法使人类获得财产,国际法则是自然地建立在上述原则之上的;这几种法律的渊源、目的和性质是不同的。正如他在前面论述法的精神时所指出的那样:“法律和它们的渊源,和立法者的目的,以及和作为法律建立的基础的事物的秩序也有关系。”可见,孟德斯鸠又在微观上寻找法的精神,他认为,每一类型的法律,其立法的目的又是各不相同的。“不应当把法律和它所制定的目的分开来谈”,“不应当把法律和它制定时的情况分开来谈”。尽管他对法律的分类是不科学的,但其观点对当代司法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就是要求执法者在适用法律时,既要从宏观上体现公平、正义的要求,又要从微观上探寻某个部门法律的立法目的和原意,使司法更合乎立法目的和原意,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全面、准确理解法律,正确适用法律。

第五篇:论科学发展观的辩证法基础及现实意义

浅论科学发展观的辩证法基础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辩证 发展 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 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来的。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传统发展观有其所处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虽有合理之处,但并没有达到科学的思维要求,在其指导下的发展也不是科学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批判了传统发展观只重视数量的增长或提高、只重视物而忽视人、忽视自然生态环境、损害人的自身利益和人的全面发展等弊端,强调发展应是不断解决矛盾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本质上是辩证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体现了 “好”与“快”的辩证统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又好又快地发展”,只有在好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经济长期持续的快速增长;只有保持较快增长,才能抓住机遇,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更好地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传统发展观也强调“发展”,但这种“发展”突出经济的增长,认为经济的增长就是发展,这种“发展”从本质上说属于运动的范畴,突出量的积累而不注重质的提高,其直接后果就是在经济快速增长、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科学发展观则实现了“发展”的真正含义由运动向发展的复归。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人的发展与物的发展辩证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与以物为中心、以经济的单一增长为衡量指标的传统发展观不同,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既确立和尊重人的主体尺度,关注人的发展,也尊重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适度原则和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等观点。全面发展要求既抓住经济发展这个矛盾中心,突出强调经济的发展,又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的综合平衡发展,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协调发展则要求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强调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差距不能过大,体现了适度原则。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强调要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体现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矛盾观。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系统性、协调性、和谐性要求,也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分析方法。科学发展观提出“五个统筹”,实际上就是要正确处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五对矛盾。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解决经济发展快速同社会发展滞后之间的矛盾;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同资源生态制约之间的矛盾,等等。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冲击,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加剧,对世界经济增长和稳定造成严重冲击。由此可见,发展观问题十分重要——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2009年,在世界经济低迷、经济发展环境异常困难的情况下,中国经济逆势飞扬,实现了8.7%的超预期增长。在全球经济恢复性增长和国内市场进一步启动的背景下的2010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较高增长。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近4000美元。按照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人均GDP 4000~6000美元发展阶段是经济社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的时期,中国国内一系列问题(包括房价持续上升,教育、医疗费用过高,物价飞涨,通货膨胀压力巨大等等)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引发了我国社会矛盾的加剧与激化。从目前来看,我国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的管理还没有跟上经济社会的发展,政治体制改革、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问题也亟待解决。虽然,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其它社会矛盾的加剧和不断激化,必然会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会致使经济社会取得的发展成果大大缩水,甚至付之东流。当前我国发展的这些阶段性特征和出现的新矛盾新课题,决定了我们必须自觉坚定地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研究》,王桂泉、胡延风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第四版

下载论中小学开设法律基础课程的现实意义 论文(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中小学开设法律基础课程的现实意义 论文(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论文指南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论文要求及选题指南 一、课程论文要求: 1、自主选择指南中的任一题目,写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论文或调查报告; 2、希望同们查阅相关资料,认真完成,......

    《法律基础》课程电子教案

    《法律基础》课程电子教案 绪 论 目的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法律基础》课的任务和内容结构,充分认识学习法学的意义,掌握学习《法律基础》的基本方法,为学好《法律基础》奠......

    测量员开设课程(共五则范文)

    测量员实战培训,仪器操作班 课程优势及特色: 重庆建筑特色培训:开设建筑制图、识图/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力学/结构/房屋建筑学/测量/实作等课程,考施工员、测量员涉及的课程---......

    《邓论》课程论文

    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5年3月课程考试《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卷纸 要求: 1.满分100分。 2.论文字数在1500字以上。无错别字。 3. 抄袭、不按规定题目写作......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论文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的开创者,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我们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论文

    加强道德修养锻炼道德品质 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我们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

    论《法律问答》部分律条的分类以及其现实意义

    摘 要:《法律答问》是睡虎地秦墓竹简里的一部分,其律文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对秦律的相关条文进行解答,其性质可以看成是一部秦代律法条文的“名词解......

    法律基础(共五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2—2003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法律、法学专业刑事诉讼法学试题2003年1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当事人 2.不起诉 3.证明 4.抗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