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临死前的严监生说课
《临死前的严监生》说课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9号参赛教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临死前的严监生》。
一、说教材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组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中第二个文段,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第五、六回。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肯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作者用白描手法,塑造了一个极度贪财的 “吝啬鬼”形象。
本单元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安排了三篇课文,文章在刻画人物时采取了不同的手法,其意图就是让学生在把握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时,能体味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二、说学情
1、五年级学生基本能整体把握教材的主要内容,但欠缺用准确的语言概括的能力。
2、五年级学生对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刻画人物特点的写法并不陌生,但是如何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却是难点。
3、学生爱读书,但是读中外古典名著相对比较少。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编排意图及学情,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
重难点: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
四.教法和学法
根据新课标,我采用朗读法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法 五.说教学流程: 基于以上学情及教法、学法,我按照“一个游戏”、“一则故事”、“一个人物”、“一种表达”四个步骤展开教学。
(一)一个游戏导入
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导入,用游戏点燃快乐课堂,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上课前,围绕教材中学生耳熟能详的人物,进行猜谜游戏,学生在游戏中感知刻画人物要抓住其特点,不能千人一面。在轻松愉悦中,直击写人文章要点。
(二)阅读一则故事
突出人物特点,离不开典型事例。故事中特定的场景以及人物的的特殊表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1.资料补充,埋下教学伏笔
接触文本前,引用《儒林外史》中对严监生家产的介绍,这有助于学生了解文本出处,全面地了解人物背景,为后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人物身份的特殊化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进一步引发学生后续的自主阅读活动。
2.阅读故事,感知人物形象。
这是一篇古白话文,在词句运用和语言表达上和现代文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引导学生反复读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字,并借助注释、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意会等方法理解“诸亲六眷”“登时”等文言词汇,然后概括故事大意,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这样的环节安排符合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通过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探究,学生一步步亲近文本,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中也逐渐清晰起来。
(三)感知一个人物
把握人物形象要以人物描写的语言文字为依据,从人和事件的具体材料出发,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理解和评价,使学生逐步掌握概括人物形象、品读写人文章的方法。
1.品读文字,分析人物特点。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分角色朗读中,学生透过神态动作的描写感受严监生临死前从失望——着急——绝望到了却心愿的内心活动过程,感悟严监生的形象特点。接着,回顾前面预设的伏笔---严监生家境的介绍,家境的富足和对两茎灯草的牵挂、纠结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再次引发学生的阅读思考:严监生是个怎样的人?
这样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充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同时,这个经典故事在学生的心中扎下根来,“严监生”这个经典的吝啬鬼形象也在学生的脑海中愈渐丰满。
2.赏析文字,掌握写作手法。
严监生本人不能说话,但是严监生的动作、神态在说话,抓住“摇头”、“两根手指头”,这一细节描写,体会简单的动作传递的丰富内容,品味文学作品语言表达的传神。接下来,通过对场景中奶妈、大侄子等其他人物语言的解读,将严监生临死前的想法和常人的思维进行比对,感受侧面描写对于人物塑造的作用。
故事结尾揭示了严监生的两根手指所指——两茎灯草,这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这一结果,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极具夸张和讽刺意味。把握了情节的高潮,就能够对人物形象做出深入的剖析。
(四)尝试一种表达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堂给予学生的是语文学习的方法,也正是这方法让语文课堂更具张力,让学生的语文视野更为广阔。
1.阅读拓展,感受不同的写作手法。
补充阅读资料,让学生了解法国作家莫里哀用鲜活生动的语言描写,刻画的阿巴贡这一吝啬鬼的形象。这种对比阅读让学生体验到刻画人物的不同方法,感受中外名家的风采,“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更重要的是,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懂得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对人物进行刻画,无需面面俱到。
2.读写结合,尝试语言文字的运用。
品读人物神态、动作的描写,根据自己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想象严监生临死前的心理活动。通过人物内心活动的补白,让个性鲜明的严监生在学生的语言文字中丰满起来,立体起来,鲜活起来,这既加深了学生对严监生这一吝啬鬼形象的理解,也让学生对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人物描写的方法有了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感受和体验,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文实践、运用的能力,学生逐步在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
作业设计:
1.了解世界文学作品的四大吝啬鬼形象,尝试阅读相关书目。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
2.运用本节课学到的人物描写的方法,写写身边的某个人物。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实践中体会,在实践中提升。
板书设计:
板书的设计突出教学重点,是对教材内容的高度浓缩,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临死前的严监生
吝啬鬼
动作
神态 结束语:
把握课标理念精髓,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不求完美,但求突破,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
第二篇:微课《临死前的严监生》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再读读这些语句,这些语句的描写都抓住了人物的哪些部位展开?
都是抓住了手指、眼神,那么在这几次描写上你发现这些神态、动作有什么变化?(注意细节变化,反映人物心理)
是的,他一次比一次着急,一次比一次焦心,一次比一次失望,一开始先是头摇了两三摇,当大家还是不明白时他不再只是要了两三摇,而是狠狠地摇了几摇,再后来连眼睛都闭上了,手指着不动。失望焦急的程度不断加深。
如果这时他能开口说,他会说些什么?
我的两个侄子哟,你们怎恶魔就不明白你二叔的心思呢?你看那灯盏里的两茎灯草正燃着,该多费油啊,这哪里是有,分明燃的是银子啊,这样白白糟蹋钱财,叫我如何断得了这口气啊,奶妈,亏你在我家呆了这么多年,竟然连我的心思都不明白,真是气死我了!
家人都不明白严监生是什么意思他非常的着急最后赵氏明白他的意思挑掉了一茎灯草然后他就断气了。
两根灯芯,竟然让临死前的严监生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那点油在他心中是那么重要,甚至比命还重要,可见他多么的吝啬,可悲又可笑。感受人物形象,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抓关键词,体会内心,想象画面,猜测心思,按照这样的方法聚焦细节,相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定能跃然纸上,我的微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三篇:临死前的严监生微课教案
小学语文《临死前的严监生》微课设计
学校: 教师: 授课班级:五年级 科目:语文
一、课题名称:《临死前的严监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2)、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描写人物的表达方法,感受名著魅力。
教学准备:教学PPT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初识”严监生 一导入
1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部经典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出示课题——临死前的严监生。
2、“监生”是明清两代在国子监读书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为监生。
3、《儒林外史》是我国的古典讽刺小说,作者是吴敬梓。小说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中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
在小说里,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本文写的是他临死前的情景。
同学们,哪些情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临死前伸着两个手指头、不肯断气的情景。(2)三次摇头、一次点头的情景。
(二)分析
1、两个手指头:
2、三次摇头、一次点头
出示句子,体会严监生的心理变化。
3、感受创作手法
(1)我们从这三次摇头、一次点头猜中了严监生此时的心里活动,虽然作者没有直接写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我们还是猜出来了。我们是通过什么猜出来的呢?
学法指导:通过任务的动作、神态描写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是小说创作中描写人物的重要方法。
(2)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严监生的心理活动都是一样的吗?若是不一样,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体会严监生心理变化过程:失望——焦急、生气、愤怒——绝望——如释重负。这就是坐着高超的艺术创作手法:同样是摇头,但三次摇头的描写却都不一样,表现的也是不一样的心理过程。
第二板块 严监生是个怎样的人
一、讨论严监生的吝啬
1、当你看到了严监生临死前的种种情形,了解了他的心理活动时,你想对严监生说什么呢?请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严监生是个怎样的人?
(1)学生交流严监生是个怎样的人。
(提示:吝啬、精明、小气、节约、有钱??)出示严监生很有钱的资料:赵氏在家掌管家务,真个是钱过北斗,米烂成仓,童仆成群,牛马成行,享福度日。
出示严监生舍不得花钱的资料: “不瞒二位老舅,像我家还有几亩薄田,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
过了灯节后,就叫心口疼痛,初时撑着,每晚算账,直算到三更鼓,后来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吃人参。
请同学们针对这些资料再和同学讨论“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师小结:这种在生命已经所剩无几的时候居然还不如两茎灯草来得重要时内心的纠结,表面上无言的挣扎就制造了一种数的效果——讽刺。
小结:所以,后来人们一提到吝啬鬼,守财奴,就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严监生,想到了他临死前伸出的两个手指头,想到他的三次摇头,想到他因为一茎灯草而不肯咽气??就这样,严监生成为我过文学史上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
第三板块 扩展阅读
一、简介《儒林外史》的其他经典片段人物
1、其实,在《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中,吴敬梓还介绍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
比如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中,一个叫范进的读书人,听到自己中了举人之后竟然高兴地疯了。
再如第四十八回:《徽州府烈妇殉夫 泰伯祠遗贤感旧》中,一个叫王玉辉的秀才,女儿的丈夫死了,他竟然鼓励女儿也随丈夫去死,当一个所谓的节妇烈女。女儿死亡的消息传来了之后,他非但不哭,反而仰天大笑,说:“死得好,死得好!”
怎么样?对这些任务感兴趣吗?想看吗?那就自己去看吧!
第四篇:《临死前的严监生》评课稿
关注原点,有效提升
——评马依娜老师《临死前的严监生》
《临死前的严监生》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课文节选的片断不长,只有区区三百字左右,但是语言精炼传神,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形象,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本文正是学生习作的一个绝佳机会,马老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充分地开发利用了课程资源,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其中有两处地方给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我将着重从这两方面来对马老师的进行我浅薄的评价。
一、注重朗读的指导
《临死前的严监生》中节选的人物,应该说学生早有耳闻,但是对于文本学生并不熟悉,古白话文的很多句子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生僻,别嘴,不好读,很多字不认识,如果不先扫清字词障碍,将无法进行人物的品读及写法的体会。对于这样的课文朗读显得尤为重要。在马老师的课上,我看到每一处生疏字词及易读错、易混淆的字音老师都做到心中有数,没有放过,通过多种训练方式加以强化。如:导入课题时,“临”字的结构,“监”字的结构和读音以及写法,而后找学生说“监生”的意思再举例让学生明白。在检查学生初读课文时的集中出示容易混淆的、难以理解的、难读的词语,并相机进行了意思上的理解。
二、注重学生的语言实践
马老师在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环节时,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时,引导反复朗读描写严监生病重的句子,积累语言,感悟严监生的病入膏肓。随后,又通过对“伸着两个指头”的诠释,让学生通过三个传神动作的句子的揣摩,交流严监生的心理,同时,教给学生如何走进人物内心的方法。马老师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关键词;“把头摇了两三摇”“狠狠地摇了又摇”“把眼闭着摇头”等词句,从而把本组人物描写的细节方法——动作,转换成语言比较。马老师是这样设计的:严监生如果能说话,他会说什么?并提供句式训练。此时,学生的回答也就自然进入到了严监生的心里从而揣摩出来的:“你们怎么都不明白我的意思啊?”从而凸现出严监生在生命若游丝时,却仍不忘两茎灯草的吝啬形象。
随着年段的增高,引导学生揣摩作者写作方法,并学习写作方法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内容。马老师把描写严监生三次摇头的句子打在屏幕上,还把修饰语去掉,请同学们仔细地去读一读,比一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最后在老师的引领下加上动作读一读,演一演,就这样,孩子们得出了一个结论:作者用动作、神态描写把爱财如命的严监生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样润物无声地向学生渗透了写作的方法。之后又出示小练笔,让学生将刚刚掌握的知识真正使用起来,进一步体现了新课标的语用理念。
最后,我对马老师的课也有我不太成熟的建议。在第三板块,找出文中诸亲六眷猜测严监生“两个指头”意思的句子时,可以适当地将课堂放手给学生。可以尝试将要求告诉学生,如“严监生的这两个指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是划找下相关句子,并思考他们说对了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而后让学生先自由地找句子,并且将相关句子划一划,然后同桌或小组内交流。生本课堂,应该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老师的引导代替学生的思考,会让课堂变成老师的一言堂。
第五篇:《临死前的严监生》评课稿
《临死前的严监生》评课稿
今天听了李老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感悟颇深。李老师用猜谜激趣方式导入课题:‚我打谜语你来猜,猜出名著中的人物形象。‛这时教室里的小手如林,孙悟空、哪吒、诸葛亮、林黛玉等名著中的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在课堂上此起彼伏。这样导课,既复习了旧知,又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人物是《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你们知道‘监’的读音和‘监生’的意思吗?‛几十双好奇的眼睛企盼着,李老师顺势介绍,‚监生是读书人的一种称号,严监生就类似于张举人、王秀才的叫法。‛有趣的比方有利于学生根据课题猜文:本文讲的应该是读书人的生活状况。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李老师在介绍了严监生所拥有的财富后,就请学生说说:他的富有,让你想到那些词语来形容?学生的回答有:富可敌国、家财万贯等等。接着李老师又出示了有关的成语,这就不知不觉地丰富了孩子们的词汇。然后,李老师抛出一个问题:你认为这样一个有钱人,临死前会是一个怎样的排场呢?这里先扬后抑,从严监生有钱入手,想像其临死前排场之迂阔,这使读者的视野与文本视野形成强烈的反差。接下来李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这一环节师者十分注重文本中的生僻难懂的陌生词语,求其甚解,板书概括地也很有特点,把主要人物的性格通过关键词语提示出来了。在想象练习写话这一环节,由举一而反三,有前面的示范引领,到独立思考想像,在写作上基本扫除了障碍。李老师在落实练笔活动时,体现了读写结合。当然这样的设计,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已经司空见惯了。但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读写结合不应模式化,必须体现文本的特点,尤其是文本言语形式上的写作特点,练笔不仅是深化理解课文的一种方式,更是让写作知识提升为表达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李老师通过一组《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图片来介绍这本书。我认为这是窥一豹而见全貌,教师要教文学经典作品节选内容,必须对整部作品进行认真阅读,只有如此,教师才能高瞻远瞩,对教材文本有所超越,才能更好地做好儿童阅读的推广人和点灯人。
总之,李老师的这节课容纳了很多东西,是一堂充满‚语文味儿‛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