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临死前的严监生》听课反思
《临死前的严监生》听课反思
冼村小学
凤翠芳
今天下午,我非常有幸能来到体育东路小学听特级老师吉春亚老师执教的一节精彩的课——《临死前的严监生》,真是受益匪浅,同时对吉老师扎实深厚的基本功及深入解读、钻研教材与轻松驾驭课堂的能力赞叹不已,深感佩服。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 节选自《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片段。本文描写的是死前的严监生固执地伸出两个指头,始终咽不下最后一口气,直到妻子把两茎灯草挑掉了一根,他才断了气的情景。这篇文章虽然着墨不多,但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中,吉老师并没有过多地向学生讲解课文的内容,引着学生急于分析人物的形象,而是在教学中注重落实知识点的训练,注重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把语文的听、说、读、写巧妙地运用到学习文章中去了,从而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让学生切实做到一课一得,每一节课都有收获,吉老师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是深受学生的喜欢的。具体体现为以下几处:
一、纠正字音:监、挑
1、由于“监”是多音字,学生在读课题时出现的错误是把“监”读成第四声,吉老师马上纠正学生的读音,正确读音是读第一声。
2、“挑”也是多音字,课文中的句子“我们今挑掉一茎就是了。”很多学生把“挑”错读为第一声,吉老师并没有强硬要求学生非把“挑”读成第三声不可,而是把“挑”读第一声时的意思是什么和“挑”读第三声的意思是什么明确地投影出来,展示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自己去判断“我们今挑掉一茎就是了。”的“挑”究竟是读第一声还是第三声,这样做学生的印象就非常深刻而且能结合句子理解“挑”的意思。
二、理解词语:
在让学生初读了课文以后,吉老师请学生说说自己理解了课文中的哪些词语,怎样理解的,学生就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及联系课外阅读纷纷发言,没有让学生照着字典及词典照本宣科,而是凭着自己对词语的理解从而更能深刻地读懂课文的内容。
三、读文章、读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及体会人物的形象:
在整节课中,吉老师让学生多次练习朗读课文及人物说话的句子,旨在希望学生能从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及体会人物的形象及特点。例如:吉老师既指名请学生读读各亲人(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等)对严监生举起两个指头纷纷猜测的句子,又亲自示范感情朗读各亲人(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等)对严监生举起两个指头纷纷猜测的句子,并引导学生抓好人物的神情及动作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老师的范读及有效指导下,学生能充分展示自己,朗读水平也迅速提高,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及体会人物的形象。
四、说话及想象的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到有效的训练及提高。
在整节课中,吉老师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紧紧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指导并启发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严监生艰难地举起两个手指头,不断气,此时此刻的严监生心里想着什么,他到底想对家里人说些什么呢?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展开想象,老师还适时地出示严监生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们想象丰富,想象到的内容非常有趣,不时得到同学及老师的掌声。
五、读写结合,写作能力在课堂的学习中得到充分的提高,并有效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吉老师请学生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把严监生心里想说的话写下来,在小组里与同学进行交流,并练习修改自己的想象。最后,吉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再次练习朗读文中各位亲人(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等)对严监生举起两个指头纷纷猜测的句子,并和学生合作练习朗读文中各位亲人(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等)对严监生举起两个指头纷纷猜测的句子,正因为吉老师能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从而能较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揣摩人物的个性特点,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最后,老师再次运用猜猜猜的游戏,给学生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去阅读《儒林外史》的兴趣。
说起《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我自己也教过,但我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并没有紧紧抓住文中的知识点,以严监生举起的两个指头为教学的主线,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反复朗读、理解、想象以及动笔写写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揣摩人物的特点,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贯穿其中,回想自己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并没有像吉老师那样深入研读教材、品读教材及挖掘教材内在的知识点,没有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实际确立自己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想象不丰富,听、说、读、写的能力没有在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培养,还迫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努力创设学生喜欢的语文课堂。听了这节课,我深感惭愧,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要像吉老师学习,认真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品读教材,挖掘教材的知识点,落实知识点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紧紧落实“双基”的训练,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书的能力贯穿在语文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着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第二篇:《临死前的严监生》反思
《人物描写一组》由3个片段组成,分别描写了小嘎子、严监生、凤辣子三个人物,每个人物的个性非常鲜明,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是人物描写的经典。其中《临死前的严监生》短短三百多个字就让我们对严监生的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仅仅一个“伸”的动作把一个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真是一篇人物描写的极佳范本。我不断钻研教材后,认真地进行了教学设计,实践时感觉良好。
首先,出示《儒林外史》中描写严监生的一段话,让学生自己阅读。读完后,我问:“通过阅读这段文字,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获得的信息非常多,为学习课文和课后拓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抓住了课堂的生成点。初读课文后,我问学生认识了一个怎样的严监生?围绕该问题,一生说:“读了短文后,我认识了一个勤俭节约的严监生。”我随机把“勤俭节约”写在黑板上,又问:“还有谁认识了怎样的一个严监生?”一生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这哪是勤俭节约,一个十足的守财奴。”我说:“什么样的人被称为守财奴?”“就是爱财胜过生命呗!”该生很自信地回答。“就是很吝啬。”又一生补充。这时许多同学纷纷点头。于是,我也把吝啬写在黑板上,说:“那么严监生到底是节约还是吝啬?接下来我们再细细地读读课文,请你找出有关句子加以解释,行吗?”
再次,引导学生抓住严监生的神态、动作揣测其心理活动。文中描写严监生,只有神态与动作,所以,要真正感受严监生的吝啬,必须细读文本,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走进他的内心。在学习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的句子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去思考:“那是怎样的摇头?”体会严监生的失望。“面对大侄子、二侄子一再的误解,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怎样?”体会严监生的心急火燎。“没人能理解他,没人能读懂他,此时他的心里只有?”体会严监生的绝望。“此时的严监生真是有口不能言啊,如果可以,他会说什么呢?”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引领,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进人物内心,真正感悟到严监生的吝啬。
最后我进行了课外阅读拓展,引入了世界文坛的四大吝啬鬼之《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这样设计的目的有两个意思:第一是拓展孩子们的知识面,通过这个的学习,让他们知道,其实世界上还有好多很好的文章正等着他们去阅读,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第二为了让学生感受两位作家的的写作手法,同样是写吝啬鬼,同样是写吝啬鬼临死前的表现,当时两篇文章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葛朗台的临死前人物的语言、神情、举止表现得更为丰富,而严监生的临死前的表现重在人物的动作描写。不管怎样,我们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描写体会到人物内心深处的世界,并感受来自于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细致思考的震撼。
虽然,课文只有区区三百来字,课堂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但是学生的收获颇多。
第三篇:听课体会《临死前的严监生》(最终版)
听课体会《临死前的严监生》 ——一堂充满情感和智慧魅力的语文课
一堂好的语文课,能激发师生的情感和智慧,启迪学生的心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让学生智慧的潜能被开发,幽闭的心智被开启,创造的天性被唤醒,这样的语文课才真正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载体和人文性,这样的语文课才能牢牢抓住孩子们的心,让孩子们爱语文、学语文、欣赏语文,从语文学习中得到知识和乐趣。
听了蒋军晶老师的课,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教师在质疑问难中所显示出来的独到的启发学生的魅力。正如蒋老师在课例分析中所言,语文课堂太复杂,必须找到一个恰当的点去交流。在蒋老师基于问题的语文教学中我受益匪浅。在教学中,蒋老师能很好地抓住学生的思维,让他们顺着老师的引导去思考,善问不是琐屑问题的罗列,是方法问题,是能力问题。我们可以从问的过程中看到老师的耐心,老师的启发,老师的循循善诱。师:为什么结局会让人意外?
生:人要死了关心的应是重要的事。
师:说明严监生很节约?临死前还关心两茎灯草?
生:应该说他吝啬。
师:吝啬和节约有什么区别?
生:吝啬是贬义,小气。
师:为什么说小气?
生:富裕还小气。
师:文章隐含了他家富裕,在文中找一找。(有学生举手)不忙着举手,估计找了一两个地方,有没有第三个地方?
学生马上去认真阅读文本,从字里行间找到严监生家庭富有的蛛丝马迹。教师又出示《儒林外史》中关于严监生家产的叙述,让学生充分体会严监生这个人的吝啬。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蒋老师的课堂就是这样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可知可感,可留下难忘的印象。
在蒋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时时能体会到教师的魅力,在师生初步完成文章情节感知后,黑板上出现了课文的大致情节脉络,教师能恰当地提出疑问:对于这个板书你能说说你的不满意的地方吗?学生立即被教师带进沉思中,并能很快找到问题的突破点,我想,这样经过思考而得到的认知能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样植入孩子脑中的知识,将会成为永久的记忆,让孩子们受益终生。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选入课本的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用心体验这种情感,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不少,如果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述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和表现手法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想,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需要能出口成章,还应具备说笑嬉骂皆成妙语的功夫。蒋老师在课堂上点评学生表现的妙语连珠,让听课的教师屡屡发出会心的笑声,看似信手拈来,但我更相信这是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智慧的结晶。
第四篇:《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
《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五回,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作者以充满讽刺的手笔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刻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吝啬鬼形象,可谓是人物描写的经典之作,较之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前人评说严监生:“二老官空拥十数万家资,时时忧贫,日日怕事,并不见其受用一天。”这正是严监生一生的真实写照。在小说里,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这其实是说明他不是一个点不起两茎灯草的人。那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严监生那种爱财胜过爱命的吝啬鬼形象呢?我觉得只有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复的朗读和感悟,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才能走进他的内心,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搜集课外资料,丰满人物形象。
在上课前,我就让学生读了《儒林外史》的第五回,使他们对原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知道严监生原名严致和,是一个非常富有的人,“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粮成仓,童仆成群,牛马成行”。对于这样一个人,本应该丰衣足食,但是平日里,他“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肉店里买四个钱的哄哄他就是了”。他这样拼命地节制一切费用,终于营养不良而染了疾。即使生病以后,仍旧“每晚算帐,直算到三更”,病得吃不下饭,还要在“家前屋后走走”,看守他的财产。卧床不起了,还一心“想着田上要收早稻,打发了管庄的仆人下乡去,又不放心,心里只是急躁。”
病入膏肓时,还“舍不得银子吃人参”。这种对财物的过分爱惜,该用不用,足可见其吝啬。在教学感悟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时,通过补充严监生的背景资料,了解他的家庭背景,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细读文本,抓人物的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学习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的句子的时候,我抓住文中“两根指头”这一细节,让学生感悟、思考:严监生的都已经病得奄奄一息了,为什么还伸着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代表的到底是什么呢?这么多人猜测,却没有一人能真正理解他的内心,他不住地摇头,“那是怎样的摇头?”
“面对大侄子、二侄子、奶妈一再的误解,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怎样?”引导学生体会严监生的急切,心急火燎。“没人能理解他,没人能读懂他,此时他的心里只有什么呢?”让学生体会严监生从失望到绝望的心情。“此时的严监生真是有口不能言啊,如果可以,他会说什么呢?”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引领,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进人物内心,真正感悟到严监生的吝啬。
三、感受人物形象,学习写作方法。
在对文本有了深刻理解后,我问学生:“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严监生?”很多学生都说他吝啬、爱财如命,也有学生说他是勤俭持家、是节约。为了让学生真正把握人物形象,我先让他们理解吝啬和节约各是什么意思?吝啬是指过分爱惜自己的钱财,当用的不用。而节约是指节省,不浪费的意思,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然后,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并根据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他当时的心理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严监生把一根灯草看得比生命、亲情、财产都重要,这就是吝啬。其实,对于这一人物的理解,也许不同的人去读,会有不同的感受。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在阅读教学中要强调多元解读,强调独特感受和体验,但是任何作品的价值都有一个主流解读。主流解读是大多数读者的理解和体验,也是我们解读作品、理解作品的基础。所以,老师还要起到一个良好的主导作用。另外,根据单元训练重点,我还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学习本文作者的写作方法,用细致的动作、神态来描写一个你最熟悉的人,让学生学以致用。
这篇课文出自我国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本册课本,像这样选自经典名著的文章还有很多。教学这样的课文,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怎么教?如何将这类课文置于大文化背景中,既让学生理解课文,又能掌握写法,还能真正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也许,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有更大的收获。
第五篇: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成功之处有:
1、课前预设充分、学情了解清楚。
古典白话文和现代白话文在表达上有很多不同之处,词语的古今义不同,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先质疑,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为进一步理解课文作好铺垫,又教给了学生学习文言词的基本方法。
2、为学生创设了语文实践的机会。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提高?就是为学生创设大量的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方法。如:引导学生抓关键词串讲课文主要内容,再如:抓住神态、动作的词句,揣摩严监生的内心活动,从而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的方法及其妙处。
3、立足教学,作为选入教材的文本,我在审视文本、原著和作者之外,还得关注了编者意图。教学努力体现阅读课本质,切准小说教学的特点,扎扎实实引领学生投入文本学习,真真切切体味人物形象。读出形象,读悟性情。在读悟过程中关注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包括文本解读、拓展想象、感悟补白等,让学生对“一个名字”、“一个场景”留下深刻的印象。
4、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精妙的写作方法。教学的支点落在“两个指头”这个经典的语言现象上,落在作者对人物神情、动作的“三次摇头”的细致描写上,从理解、体味再到内化,让学生体验到作者在刻画这个人物形象上的巨大的创造力,致力于实现理解语言内容与学习语言形式的和谐统一。
5、精彩的生成也是本堂课的一大亮点。正是这样充分的教学预设,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准确精彩地理解了古白话文文言词。如:一生说“郎中”就是医生,另一学生马上补充说是指“中医”。学生还走进了人物内心,读出了严监生“三次摇头”背后的心路历程。再如:在体会作者精妙写法的时候,学生对“三次”的描写能触类旁通,深刻领会。最后水到渠成,读出了严监生吝啬、嗜钱如命的本性。
有人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堂课上,由于教师语言积累不够丰富,对学生精彩发言的点评不够到位,今后我将继续在这方面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