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法兴寺

时间:2019-05-14 18:53: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说法兴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说法兴寺》。

第一篇:解说法兴寺

解说法兴寺 ——张宇飞

()内文字表示游览路线与讲解员的指示动作。各位来宾:

大家好!欢迎来到法兴寺,我叫张宇飞,是这里的工作人员,很高兴能为您提供导游讲解服务。

(引领游客上“金鸡报佛台”,给大家指示台上国保单位保护标志碑。)长治地区目前为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33处,打开国保名录,排名第一的是八路军总部,排名第二的就是法兴寺。说句玩笑,当年朱老总和彭老总如果不在太行山上打鬼子的话,那法兴寺可就排名第一了。讲到这儿,您该问了,既然地位如此重要,那这里都有什么呀?我们梳理了一下,将其概括为:“三个三”。从文物的角度讲,它有三绝:佛塔、佛灯、佛像;从“好看、好玩”的角度讲,它有三奇:金鸡报佛台、千年牡丹、透灵五音石;从历史人物这个角度讲,它有三个不平凡:第一个,五代末年有一位不平凡的人物麻衣道者,在这里编著了一本不平凡的书——《麻衣神相》它是目前为止,流传最广、再版次数最多、知名度最大、最具争议的一本相面书了,第二个,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曾在此出家为僧;第三个,这里曾诞生了一个不平凡的王氏家族,从宋真宗到宋神宗,几十年间,从这里先后走出了一位宰相、一位太师、一位尚书、两位大夫。话题回来,咱们先从脚下说起,脚下的平台,就是“三奇”中的第一奇金鸡报佛台。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名字呢?因为这个平台的下面隐藏有一只金鸡,您只要往这里一落脚,金鸡就把您到来的消息向寺庙里的神佛汇报过去了。金鸡在哪里呢?请看(指示金鸡报佛台碑)石碑下那首打油诗的第三句“击掌闻鸡鸣”,您只要站在平台的中心,面向佛寺击一下掌,马上就会听到。(停顿片刻,请游客击掌)

对了,这声清脆的回声,就是鸡鸣报佛声,您是要烧香拜佛,还是来考察观光,佛已经知道来意,作好安排了,请大家随我往里走。

舍利塔

(步入山门,迎面是舍利塔,引领游客至塔前开始讲解)

大家请看,这便是“法兴寺三绝”的第一绝:唐石舍利塔。此塔是唐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唐高祖李渊第十三子郑惠往李元懿主持建造的。

称其为绝,绝在何处呢?先从它的外形开始讲起,塔在大家的心目中,通常是这个小塔的样子(指示舍利塔前小塔),所谓宝塔尖尖。可眼前的这座塔,却没有常规佛塔的锥形感,方方正正,颇似殿堂,故《县志》中称其为无梁殿,说是殿,却又多了个第二层,第二层干什么?据《郑王碑》记载:放佛经。存放佛经忌讳三条:失火、丢失、虫蛀。第二层阴凉干燥、防火防盗,是安置佛经的理想场所,故又称石经楼。一座建筑,三个名字,舍利塔、无梁殿、石经楼,那么它究竟是塔?是殿?还是楼呢?这就是它的第一个特色,外奇——四不像,似塔非塔、似殿非殿、似楼非楼。

古代建筑的形态体量在建造时是有严格的规定的。房子盖多大,屋顶什么形状,那是和这座建筑的功能用途、规格等级,使用者的身份地位直接挂钩的,这叫礼法。法兴寺怎么一进门就建了座不伦不类,不合礼法的四不像呢?

礼法是儒家思想,佛教有一个与此相对立、相抗衡的理论,叫“诸法无我、诸行无常”。而眼前这座佛塔就是这一理论的绝妙阐释。从空间上讲,是塔、却有殿的方正美!是殿,却有楼的层次美!是楼,却有塔的错落美!是塔?是殿?还是楼?建造者未用一砖、一瓦、一木,通体砂石,敦厚坚固!更有几分城堡的坚实之美,所以,从空间上讲,它的形制是无常的。从时间上讲,前推两千年,尚未建成,后推两万年,已是废墟。所以也是无常的。再比如说我,从形体上看,现在是中年人,前推二十年,是少年、后推二十年,老年!老年是我?少年是我?还是现在的中年是我?细究起来,好像都不是我。有人说,形体也许不是我,但我的灵魂,我的思想总该是我的吧?是你的吗?举个例子,30多年前批林批孔,觉得孔老二真混蛋,他那套三纲五常,吃人的礼教实在是把中国害苦了。而今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他老人家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名句还被刻在了联合国大厦上,这时你又觉得,孔子真伟大。那么恨孔老二的是你呢?还是爱孔子的是你?好像都不是你!那不过是别人的思想在你心灵上的一次映现,一个投影而已。总结一下,万物从空间上看:无常!时间上看:无常!肉体上看:无常!乃至从思想上看,其实也是无常!所以《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此你所执迷不放的金钱美色,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在佛家看来不过是过眼云烟、一场幻梦而已。那究竟什么是万物的真相与生命的真谛呢?请随我进入佛塔,“佛”将会为您一一揭晓答案!(引领游客进入塔内夹层)

大家先请抬头看:顶部内三层、外三层,迭涩作六层。六,代表六道。下面,塔墙的平面呈“回”字正方形,回,寓意轮回。生命短暂、万物虚幻。什么是这世界的永恒与真实呢?六道轮回!从时间上、春天短、夏天短、但四季轮回就构成了永恒。唐朝短、宋朝短、元明清也不长,但朝代轮回就构成了长久。从空间上看:云是短暂的、雨是短暂的、袅袅上升的水气更是短暂的。但云、雨、水、气的循环便构成了这空间世界上的永恒。所以万物从时间上看,是无限的,因为它有轮回,从空间上看,也是无限的,因为它同样有轮回。那么,由此推演出的结论是,生命也是无限的,他同样有轮回。你一听,不对呀?小时候就听保尔·柯察金讲生命只有一次。怎么又出现轮回了。站在唯物者的角度讲,这自然是正确的。但站在佛家的角度看,这就说不通了。举个例子,曹操有四个有名的儿子,曹丕,政治狂人;曹植,文学奇才;曹彰,武功盖世,曹冲,少年神童。如果生命只有一次的话,他们四个,都是曹操的儿子,在相同的环境下,接受相同的教育长大。相同的基因,应该长成相似的人才才对呀!可按照范伟在《卖拐》中的那句台词说:做人的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生命如果不是只有一次呢?这就好回答了,那是因为累世积来的功德不一样。百世修的同船渡,千世修的共枕眠。此生同舟共济,能做朋友,那是百世修来的,能做夫妻不离不弃,更不容易,那是一千世修来的。

修什么,当然是修心了。起心动念不同,造下的业报便不同,结果自然也就完全不同了。起心动念如果是善的,对他人、对世界,充满了感恩与阳光,内心快乐而灿烂,这样的人上天堂。大家抬头看中间最高的那一道叫天道,它是快乐之道。天道往里走,下一道是人道,人道也叫欲望之道,孔夫子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因为有了各种各样的欲望,所以这一辈子我们做人了。现代人听不惯这个词,感觉不舒服,取而代之,有个文雅的说法,需求!人只要活着,就有两方面的需求,一、物质、没有物质形体就不存在了。

二、精神、人和动物最大,也是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人有丰富的情感世界和精神追求。人道再往下是阿修罗道,阿修罗道也叫杀戮之道,欲望太大、忌妒心太强,于是走火入魔成了杀伐斗狠之徒。打开《西游记》杀人放火的都是妖魔鬼怪。因此战犯、黑帮等皆入此道。看完内三道、再来看外三道,外三道也叫三恶道,结局比较惨。第一道叫畜生道,人在陆地上,畜生也在陆地上,人和兽的区别在哪里呢?人站着、兽爬着、为什么会这样?佛经里讲,相由心生,人心是直的,所以站着,畜生的心是横着长的,所以它爬着。有句老话叫把心一横,怎么样?后半句就应该是兽性大发了。遇事不经过脑子,只凭着自己的动物本能去做的话,那他可就要退化到畜生道去了。所以畜生道叫愚痴之道。再往下:禽兽都不如的这一道,叫地狱道。地狱和天堂相对立,天堂是快乐之道,地狱是苦难之道。佛家认为,一个人快乐,还是痛苦,和当多大官,发多大财,乃至有多大的学问都没有必然的联系,和什么息息相关,联系最紧呢?心态!所以佛经上说:心可以是天堂,心也可以是地狱,一个人如果内心充实、健康、快乐、充满阳光的话,哪怕他是乞丐,他也活在天堂里。如果内心空虚、变态、痛苦、藏着阴谋的话,哪怕他是皇帝,他也活在地狱里。举个例子,红军万里长征苦不苦,课本上说艰苦卓绝,苦得不能再苦了,可您听说过,有哪位红军战士得抑郁症或精神压力过大崩溃自杀的吗?只有在战斗中牺牲的,从没有自己个把自己给弄死的。倒是当今社会,物质繁荣了,生活优越了,各方面都进步了,反而有不少人因为压力大,受不了、抑郁了、崩溃了、自杀了。崔永元,多优秀、多幽默、多智慧的一个主持人,前几年还抑郁,更何况其他人。比地狱道还要可怕的是最外面最下层的这一道——饿鬼道。它还有个别称,您一定知道——无间道。最可怕的生命结局,并不是到地狱里做受苦的鬼,而是没人管,没地方要,只能永无间断的受苦受难的孤魂野鬼,因为没人管,所以这类鬼又饥又渴,这一道因此也叫饥渴之道。什么样的人入这一道呢?自私、傲慢、缺乏同情心的鬼。什么样人的最容易成为这样的鬼呢?当然,什么样的人都有可能,我对着佛经,比照了一下当今社会各种人,得出一个意外的结论,最有可能堕落入这一道的高危人群是独生子女!当然了,这仅仅是我的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人家佛教。解释一下,先说自私,说到独生子女,曾有一个特别形象的词,叫“非常6+1”,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六个长辈,加上一个宝贝。所有的大人都宠着他,让着他,时间一长便惯出了他一个臭毛病,以自我为中心,这叫自私。这样的孩子往往有极强的自我优越感,走在街上,看不起扫马路的,走到乡下,看不起种地的,这种傲慢的感觉,过度膨胀的话,就会连父母也看不起,父母赚钱太少了,不能满足我的高消费,当官太小了,提起你们没面子。而在古代,这个错误是无法原谅的。古语讲:求忠臣于孝子。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爱,都嫌弃的话,又怎么敢奢望他爱大众,爱社会呢?一个缺乏同情心的人又怎么可能担当道义,成就大业呢?古代有一个理论叫“气场”,不同的人群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氛围与气场。搞行政的,那叫官场,做生意的,那叫商场。独生子女,在那一个“场”呢?那一个“场”也不会要他,因为他生前看不起农民,不会到“农场”。看不起工人,也不会到“工场”,看不起小官小吏,自然也入不了“官场”,看不上小商小贩,更入不了“商场”。自私、傲慢的本性让他和所有的“气场”都无法产生感应与共鸣,结果便成了无人要的孤魂野鬼。所以没有信仰、没有归宿感的生命,是最可怕,也是最可悲的!

这便是佛家所说的生命真相——六道轮回,心可以是天堂,心可以是地狱,心可以是畜生,心可以是魔鬼,心可以是饿鬼孤魂,当然心更可以是人。那“心”为什么会在六道的是非恩怨中反反复复、倍受煎熬,轮回受苦呢?那是因为你的心有漏洞,所以佛说:“有漏皆苦”。心都有哪些漏洞呢?最主要的有三个:贪、嗔、痴。人有欲望,这很正常、没有欲望,你也就不是人了,但欲望过大,贪!那就会痛苦了。人适当的发泄一下不良情绪,对心理健康是有好处的,但过于生气,嗔!那就不好了,郭冬临讲:冲动是魔鬼,长此以往,你的情绪就会妖魔化了。人不要处处斤斤计较,适当糊涂一点,是一种人生境界,所以郑板桥说:难得糊涂,但真糊涂,痴!不明事理、不辨是非的话,那就要沦为禽兽了。那填补生命中贪、嗔、痴三个漏洞的智慧与真理在哪里呢?再进一步,步入塔心寻找答案。

(步入塔心室,光线顿时暗了下来,由顶部西北角的楼门入口处一束光线照入室内)大家看,由此入口可登上石经楼,超脱于生死痛苦,超脱于轮回结构之上的是安放佛经的场所。那就登上石经楼到佛经里去寻求答案吧!佛经里所描述的生命的最高境界是“涅槃寂静”,也就是成佛。大家都听说过:“浴火重生、凤凰涅槃”一词吧!肉体生命不过百年,你活在这百年之内,那叫人生。你活在那百年之外便叫永恒。凤凰与菜鸟的区别就在于,肉体生命结束后,思想却留在了这个世间照耀后人,温暖社会。

从无常到涅槃构成了生命的过程,也构成了生命的真谛。

邓小平在开放改革之初,确立了四项基本原则。释迦牟尼在创建佛教之始,也构建了“四项原则”,佛家称之为四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静”。

整座建筑最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建造者以塔为载体,由外而内、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形象而直观的将佛家最核心的思想理念生动而巧妙的演示了出来。

燃灯塔

(穿过舍利塔,出北门,下七步台阶,便是燃灯塔)大家请看:这座小石塔,便是法兴寺的第二绝——燃灯塔。燃灯塔,通常称作长明灯,是佛教的六种供具之一。此塔始建于唐大历八年(公元773年),至今已有1237年的历史。

称其为绝,绝在何处呢?可以形象地概括为三个字:多、少、巧。

先说“多”,即内容多。塔体上整组浮雕图案所涉及的内容,可以说古今中外、佛儒道俗,皆有所反映,实在是一座微型的唐代博物馆。讲到这里,您可能会说:太夸张了吧!那就请您从底到顶,逐层细细欣赏一番。

首先看底座上的十二只神兽,它们叫什么名字?是哪一部佛家经典记载的?到目前为止,来过法兴寺的好多高僧和学者都不曾说清楚。当地百姓称其为“四不像”。为什么?您看,这一只(西南角右侧)头像鸟,尖尖的嘴,但却四条腿,身子是走兽:而这一只(西南角左侧)头像虎,但口中却含着一颗狮子球,脖子下面是蛇一样的鳞片,但飘扬的尾巴却让您想到马:至于这一只(西北角右侧)鱼头,熊身,老虎掌,更是稀奇。设计者把天上飞的鸟(用手指第一只的头)地上跑的兽、草里爬的蛇(指第二只项部)、水中游得鱼(第三只头部)都包含在其中了。所以当地有句俗话叫“十二不像,包罗万象”。

据《续汉书·礼志》记载:在东汉宫傩仪式中有方相氏率领十二神兽吃鬼驱疫的表演情节。法兴寺“十二不像”很有可能就是以傩仪中的十二神兽为原型,经长期发展而演化出的新形象。此外,还有一种可能,它们来源于十二生肖。总之,这是一组极为古老的动物图腾形象的演化与遗存。

您再往上看:海棠需弥座束腰处雕刻有六位情态各异的伎乐人:或横吹竹笛,或轻抚琴弦,或弹拨琵琶,或情注苼管,或蹁跹而舞。管弦丝竹,吹拉弹唱,分明是一组唐朝的宫廷乐队。

六位乐伎俗称“飞天”,是佛国的香神、乐神、舞蹈之神。

唐代飞天造像中流行的“吴带当风”式的表现手法,在这里得到了成功运用。如这位弹琵琶的飞天:轻挟玉体,随风飘舞的长带,不仅烘托了人物,增加了画面的欢快与动感,打破了场景的单调,更为人物装饰出了一种古典的形式美。再看,这位蹁跹而舞的飞天;宽大的长袖,蓬松的肥裙,非但没有因这有限的空间,使人物显得局促累赘,反而在香风的飞扬中,呈现出:云拥长裙,风舞广袖的轻盈、飘忽感。

好!我们接着往上看,覆盆上的浮雕图案:卷边莲叶宝相花(也称覆莲瓣)则算得上是中西方艺术融合的一个典范。中国图案向来注重平面线条的装饰美,西方浮雕则侧重于立体空间的层次感。您看:这组图案,不仅有中国传统的线条美,更富西方浮雕的层次美,这卷边莲花叶是第一层;莲叶间的象面是第二层,象面内的宝珠是第三层,层层深入,呈现出一股别致清新的异域情调。这也从一个细微处展示了泱泱大唐帝国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大家风范。覆盆之上是雕饰有八吉祥花的相轮。八吉祥花即有八种吉祥寓意的花卉图案。

1、葵花:寓意忠孝,它的花盆从早到晚始终跟着太阳走,故象征忠心不二,此外,葵花籽多,还象征子孙满堂。

2、双钱花,谐音“双全”,与葵花合起来寓意“忠孝双全”。

3、兰花,代表君子,象征品格高洁,故称君子兰。

4、牡丹花,寓意富贵。

5、菊花,花期比较晚,“此花开后更无花”,故象征长寿。

6、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寓意清廉。

7、桃叶,避鬼,长子至今还保留着一个古老的习俗,生了小孩,门口插根桃树枝,什么意思?小鬼不敢进门。故桃叶象征驱邪避恶。

8、绣球花,象征婚姻美满。

您看:从忠孝双全、婚姻美满、驱邪避恶、清正廉明到健康长寿、满堂富贵、为人高洁,常见的美好愿望几乎都包含在其中了。

欣赏完八吉祥花,请向北看看圆觉殿的窗条,它的窗条与常见的古窗不同,是三棱。这是唐宋时期古建筑窗户流行的一种样式,叫破子棂。不过圆觉殿的窗户并不是唐宋原物,而是1988年仿古复原的。那最初的唐宋时期的原始依据在哪里呢?

在这里!(用手回指燃灯塔灯室上的仿木石雕窗)

木窗早已风化,石窗却依托坚固的质地保留了下来,并同整组仿木结构灯室一齐成为唐代大建筑的一个小模型。据统计,唐代木构建筑国内仅存四座,实物极为罕见。而这座仿木灯室便是难得的参照物。价值不言而喻。

更有趣的是塔顶,俗称八卦顶,为什么?因这八坡八角盝顶和盝顶上覆的六十四垄屋坡瓦刚好和《易经》中的阴阳八卦(母卦)和八八六十四卦(子卦)相吻合。古人讲:“万物都在八卦之中”。道教认为,阴阳八卦、五行生克这一套理论可以解释天地万物。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朝时期看似对立的佛道二教在潜移默化中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从古老的四不像神兽到唐代流行的飞天造像,从我国的木构建筑到西方浮雕,从佛教的莲台到道教的八卦,以及民间的八吉祥花,古今中外,佛儒道俗,应有尽有,称其为一座微型的唐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当不为过。

接下来,再说少,“少”是形制少,据目前所知,此类仿木结构的青石雕灯幢,国内仅存三座,另外两处分别在太原龙山童子寺,黑龙江省宁安县隆兴寺。“巧”是构造巧。您看(用手指北壁内镶嵌的燃灯塔石刻简介最末一句):点燃佛灯,无论天刮东、南、西、北风,佛灯永不熄灭。

(再回指灯室四门)但根据我们初步观察,这好像是不可能的,灯室的四门,正好相对,这就形成一个对流的通风道,灯怎么会不灭呢?先请您来看一下灯台的两个奇特现象:

1、灯台不在中轴线上,位置偏西;

2、灯室的四门高低错落、宽窄也各不相同。为什么呢?为防风所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建造者巧妙地利用周围的建筑、地形,再加上对灯室结构的合理改造,就为它营造出一个理想的防风与采光环境。首先是建筑,北面的圆觉殿与南面的舍利塔为它阻挡了南北风。其次是地形,原址东面的山峰隔断了东风,寺西侧的峡谷,因构造独特,又让西风拐了弯儿。但所有的风果真都吹不过来的话,古人认为是不吉利的,风水宝地,当惠风和畅,什么风能吹过来呢?当然是阳面的暖风——西南风,站到西南角风能吹过来的位置看一眼,西门和北门之间刚好有一道容西南风通过的空隙。那如何保证风流畅的吹过去,而灯不被扑灭呢?这要经过计算,计算的结果:把灯台从中轴线上西挪73厘米,并将灯门高低错开,灯室内壁再做适当调整,所以,您看,灯门高低相差,并非一时疏忽,内壁凹凸不平,也不是偷工省时,而是有原因的。

这就是内容多,形制少,构造巧的法兴寺第二绝——青石雕长明灯。

第二篇:兴寺公示榜

辛寨镇兴寺小学机构编制核查信息公示榜

根据县编委印发的《临朐县机构编制核查工作实施方案》(临编〔2012〕1号)和全县机构编制核查工作的要求,现将我单位机构编制核查信息予以公示,接受大家监督。

一、编制及实有人员情况

我单位共有教职工29人,其中离岗9人,病休0人。发放

工资29人。实有人数情况在学校公示。

二、领导职数及实际配备情况

目前,我单位配备1名校长。

如发现上述机构编制核查信息存在问题或有异议,可通过书面、电话等方式,向主管部门或机构编制部门反映。为收集好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我单位开设了意见箱和征求意见簿,所有人员均可发表意见。

公示期: 2012年5月18日至5月24日

教育局监督电话:3212027邮箱:lqjyjzgk@126.com

机构编制部门监督电话:3166787,邮箱:lqxbzk@126.com

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

辛寨镇兴寺小学(盖章)

二〇一二年五月十八日

第三篇:宗教圣地兴源寺导游词

各位游客、各位香客,宗教圣地兴源寺是库伦旗,也是内蒙古东部修建最早、最大、最具政教合一权威的一座藏传佛教寺庙,不仅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而且造型美观,我们今天就去一睹它的风采。兴源寺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以嵯峨险峻的高山峡谷作骨架,辅以清河旷野,山水相依,布局得体,匠心擘画,蛮有情趣。这座玲珑精巧、典雅有序的建筑,充分利用了有限面积,创造出奇妙的空间变化。各组建筑远近有序,散而不乱,庙中有庙,各自独立,互相补衬。整个建筑群和谐统一。兴源寺建于清代顺治六年。此寺坐落在旗府所在地库伦镇东部,北靠巍巍群山,南临穿街越野的库伦河,周围翠柏苍松环绕,柳绿花香鸟语。从建筑布局看,殿堂宇楼的设计博采汉、藏、蒙、满、回等民族建筑风格之长,将之熔于一炉,铸为一体;同时,还巧妙运用了形体组合和空间对比,于严整中求谐调,封闭中求疏朗,闭而不塞,庄严典雅。寺院中古松掩映,使殿堂显得更加幽静肃穆。置身其间,别有情趣,真可谓“自有山川开北极,天然风景似重庆”。该寺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寺前〕精美的建筑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这座古寺在造型和结构上,均保持了我国传统的建筑艺术风格。如今,这座清代库伦最大的庙宇,其正大殿基本完好地屹立在库伦河北岸的山坡上。这互相呼应、层层拔起、左右对称的兴源寺前殿、正大殿和后殿三组建筑,构成了雄伟壮观的整体。在整个清朝年间,全旗兴建的四十多座庙宇中,仅库伦镇就有二十九座。除兴源寺外,还有福缘寺、象教寺、清真寺、天女神庙等。这些建筑虽经风云变幻,其中大部依稀可见。〔进入正前殿〕大家请看,这兴源寺四大金刚各具雄姿(介绍参见吉祥密乘大乐林寺),左右偏殿的十八罗汉栩栩如生。前殿之前为寺院门楼,宽阔巍峨,门前两侧的两尊石狮,如同守门御敌的哼哈二将。这一对高六丈余的旗杆直插云霄,与缭绕的白云、凌空的飞雁相伴为伍。大家看这殿前的“千手千眼佛”,姿态生动,雕刻精细。全身有四十二只手臂,各执法器,四十五只眼睛洞察世间万物。〔到达正大殿〕这儿是兴源寺建筑体的中心,建筑物有正殿、钟楼和鼓楼之分。正大殿居中,钟楼、鼓楼立于两侧。正大殿素有“九九八十一间大庙”之称,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木质结构,四壁及表露之木均绘有呼之欲出的图案,堪称一幅幅精美的艺术品;下层为砖石结构,内有六十四根盘龙大明柱,使面阔八十一间的大庙浑然而成一体。这宽阔的寺中心,曾为**传经布教的大殿堂。殿堂北壁原有佛教鼻祖释迦牟尼、黄教始祖宗喀巴、菩萨及护法神等金身大型铜塑像。向下有一讲坛,上面毕恭毕敬地供奉着清太宗皇太极所赐之椅,做为**讲经之位。〔至后殿〕从这儿看兴源寺,更觉别具一格。看,在遮天蔽日的松柏掩映下,显露出后正殿和“品”字形禅房。后正殿在前,禅房随后。此殿为当年政教合一的库伦旗掌印札萨克喇嘛处理日常旗务及教务之处。正中禅房为**起居室。每当阳春三月气象万千之际,常有“春风送暖到禅房,粉蝶双双绕画梁”的神韵。兴源寺的西南方还有福缘寺,一会我们可去那儿增加一份福缘。

第四篇:兴唐寺学校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为了使本班学生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成长,提高整体素养,对学生科学组织管理,使他们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定计划如下:本班七名学生,其中男生3人,女生4人,学生人数虽少,但行为习惯差异很大,有两名学生成绩较差,但学习情绪高,思想品德良好,兴唐寺学校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一.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全面了解、深入研究学生,客观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学习情况,身心情况和个性特征,工作计划《兴唐寺学校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二.以身作则,以人育人用心呵护学生心灵,使学生懂得知恩图报,要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使班级工作在正确方向指引下运转起来。三.选拔班干部选拔在学生中基础好、品学兼优的学生当班干部,为班级管理发挥助手和核心作用。四.组织学生利用远程教育光盘资源,有兴趣地学习,快乐地学习。五.组织学生认真做课间操,积极开展儿童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六.开好每周班会,进行安全、文明教育,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第五篇:真兴寺阁原文翻译及赏析

真兴寺阁原文翻译及赏析

真兴寺阁原文翻译及赏析1

真兴寺阁

山川与城郭,漠漠同一形。

市人与鸦鹊,浩浩同一声。

此阁几何高,何人之所营。

侧身送落日,引手攀飞星。

当年王中令,斫木南山赪。

写真留阁下,铁面眼有棱。

身强八九尺,与阁两峥嵘。

古人虽暴恣,作事今世惊。

登者尚呀喘,作者何以胜。

曷不观此阁,其人勇且英。

翻译

登阁远眺但见山川和城郭,渺渺冥冥浑同一体难以辨认。

市人的喧闹与鸦鹊啼鸣,远远听来合成了一种声音。

这个寺阁到底有多么高峻?这个寺阁又是谁人经营?

侧着身子可以送走落日,举起手来就能攀摘飞星。

当年那位姓王的中书令,曾把终南山的林木砍伐干净。

绘下自己的画像留在阁中,面色铁黑目光炯炯。

身躯有八九尺高大,和寺阁一样气度峥嵘。

古代虽有许多人粗暴骄横,作的事却常让世人惊叹。

登阁的人还紧张得张口喘息,造阁的人不知何以能够承担!

为何不仔细观看这一寺阁,就可以知道王中书有多么英勇大胆。

注释

漠漠:密布、广布貌。

浩浩:旷远貌。

引手:伸手。

飞星:流星。

王中令:指王彦超,临清(今属山东)人,历仕晋汉周,累官河阳三城节度使,以功加检校太师。中令,中书令的省称。

斫木:谓砍伐木材建筑寺阁。南山赪 :谓终南山林木被伐尽,山岭赤裸呈红色。赪,赤色。

写真:画像。

铁面:黑脸。

眼有棱:谓目光炯炯有神。

身强:一作“身长”。

峥嵘:高峻,并谓气象超越寻常。

暴恣:暴戾骄纵。

令世惊:一作“今世惊”。

呀喘:张口喘气。

胜:承受,力能担任。

曷:何,何故。

其人:指王彦超。

创作背景

这首五言古诗作于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这一年作者以直言极谏策问列入三等,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开始进入仕途。此诗作于凤翔,为《凤翔八观》中的第六篇。

赏析

诗的起笔四句从“山川与城郭”至“浩浩同一声”,总写此阁的高峻。诗人登临阁上,但觉山川城郭,冥冥漠漠,仿佛同为一个形体。世人纷杂的声音,和鸦鸣鹊噪,浩浩茫茫,混合在一起。这四句起得突兀,写得极为传神。化用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句意,但意象有所扩大,写的是凭高纵目,所见各类形态,旷远微茫,所闻的种种音响,也难以辨别的景况。次四句由阁之高而引起遐想。前两句故作设问:“此阁几何高?何人之所营?”这两句是说:这真兴寺阁,究竟有几多高呢?又是何人所营建的呢?后两句“侧身送落日,引手攀飞星”,用形象化的语言,先回答“几何高”这一设问。作者说:登临此阁,几乎侧着身子,就可以目送太阳落山(这是俯视所感)。伸出手来,竟可以攀摘飞星(这是仰观所觉)。两句用虚写表明实际感受,生动恍惚,极夸张之能事。接着以“当年王中令,斫木南山赪”两句,回答了上文另一设问“何人之所营”。作者说:当年王彦超将军,以凤翔节度使加中书令的身份,驻节凤翔府,曾经伐木于州南的赪山,建成此阁。王中令因何建阁,作者并没有提起,但在下面四句:“写真留阁下······与阁相峥嵘。”勾勒出他的形象:此人建阁之后,曾在阁下留有画像,他面色铁黑,眼光有如紫石棱,有将军的气概。他身长八九尺,此像与此阁都峥嵘高峻,给人以威严的感受,使人印象很深。

诗的最后,作者以“古人虽暴恣”等六句,写诗人的所感。作者认为有些古人(包括诗里的王中令),其人虽说恣睢暴戾不足称道,但他们所作之事,也使世人为之惊奇。即以此阁而论,登者尚且感到惊讶吁喘,不知道建阁之人,具有何种胆量,能泰然胜任。结尾“曷不观此阁,其人勇且英。”作者更加强语气说:君如不信,何不观看此阁,则知王中令,亦为勇猛英杰之辈,是不能拿一般的武人来看待他的。

全诗饶有俊爽高迈之气,写阁写人,都用主动形象的词采。作此诗时,作者年方二十六岁,豪迈英爽,正是壮年作品的特征。

真兴寺阁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真兴寺阁

苏轼〔宋代〕

山川与城郭,漠漠同一形。

市人与鸦鹊,浩浩同一声。

此阁几何高,何人之所营。

侧身送落日,引手攀飞星。

当年王中令,斫木南山赪。

写真留阁下,铁面眼有棱。

身强八九尺,与阁两峥嵘。

古人虽暴恣,作事今世惊。

登者尚呀喘,作者何以胜。

曷不观此阁,其人勇且英。

译文:

登阁远眺但见山川和城郭,渺渺冥冥浑同一体难以辨认。市人的喧闹与鸦鹊啼鸣,远远听来合成了一种声音。这个寺阁到底有多么高峻?这个寺阁又是谁人经营?侧着身子可以送走落日,举起手来就能攀摘飞星。当年那位姓王的中书令,曾把终南山的林木砍伐干净。绘下自己的画像留在阁中,面色铁黑目光炯炯。身躯有八九尺高大,和寺阁一样气度峥嵘。古代虽有许多人粗暴骄横,作的事却常让世人惊叹。登阁的人还紧张得张口喘息,造阁的'人不知何以能够承担!为何不仔细观看这一寺阁,就可以知道王中书有多么英勇大胆。

注释:

⑴真兴寺阁:在凤翔城中,高十余丈,为宋初河阳三城节度使王彦超所建。⑵漠漠:密布、广布貌。⑶浩浩:旷远貌。⑷引手:伸手。飞星:流星。⑸王中令:指王彦超,临清(今属山东)人,历仕晋汉周,累官河阳三城节度使,以功加检校太师。北周及宋初曾两任凤翔节度使,宋初加兼中书令,封邠国公。中令,中书令的省称。⑹斫(zhuó)木:谓砍伐木材建筑寺阁。南山赪(chēng):谓终南山林木被伐尽,山岭赤裸呈红色。赪,赤色。⑺写真:画像。⑻铁面:黑脸。眼有棱(léng):谓目光炯炯有神。⑼身强:一作“身长”。⑽峥嵘(zhēng róng):高峻,并谓气象超越寻常。⑾暴恣(zì):暴戾骄纵。⑿令世惊:一作“今世惊”。⒀呀喘(chuǎn):张口喘气。⒁胜(shēng):承受,力能担任。⒂曷(hé):何,何故。⒃其人:指王彦超。

赏析:

诗的起笔四句从“山川与城郭”至“浩浩同一声”,总写此阁的高峻。诗人登临阁上,但觉山川城郭,冥冥漠漠,仿佛同为一个形体。世人纷杂的声音,和鸦鸣鹊噪,浩浩茫茫,混合在一起。这四句起得突兀,写得极为传神。化用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句意,但意象有所扩大,写的是凭高纵目,所见各类形态,旷远微茫,所闻的种种音响,也难以辨别的景况。次四句由阁之高而引起遐想。前两句故作设问:“此阁几何高?何人之所营?”这两句是说:这真兴寺阁,究竟有几多高呢?又是何人所营建的呢?后两句“侧身送落日,引手攀飞星”,用形象化的语言,先回答“几何高”这一设问。作者说:登临此阁,几乎侧着身子,就可以目送太阳落山(这是俯视所感)。伸出手来,竟可以攀摘飞星(这是仰观所觉)。两句用虚写表明实际感受,生动恍惚,极夸张之能事。接着以“当年王中令,斫木南山赪”两句,回答了上文另一设问“何人之所营”。作者说:当年王彦超将军,以凤翔节度使加中书令的身份,驻节凤翔府,曾经伐木于州南的赪山,建成此阁。王中令因何建阁,作者并没有提起,但在下面四句:“写真留阁下······与阁相峥嵘。”勾勒出他的形象:此人建阁之后,曾在阁下留有画像,他面色铁黑,眼光有如紫石棱,有将军的气概。他身长八九尺,此像与此阁都峥嵘高峻,给人以威严的感受,使人印象很深。

诗的最后,作者以“古人虽暴恣”等六句,写诗人的所感。作者认为有些古人(包括诗里的王中令),其人虽说恣睢暴戾不足称道,但他们所作之事,也使世人为之惊奇。即以此阁而论,登者尚且感到惊讶吁喘,不知道建阁之人,具有何种胆量,能泰然胜任。结尾“曷不观此阁,其人勇且英。”作者更加强语气说:君如不信,何不观看此阁,则知王中令,亦为勇猛英杰之辈,是不能拿一般的武人来看待他的。

全诗饶有俊爽高迈之气,写阁写人,都用主动形象的词采。作此诗时,作者年方二十六岁,豪迈英爽,正是壮年作品的特征。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下载解说法兴寺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说法兴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乾兴寺小学教学常规检查小结

    乾兴寺小学教学常规检查小结 为落实过程管理,保证学校教学工作有序、有效进行,学校组织了对全校教师的教学常规检查工作,涉及到教案、作业批改、课后辅导、作文训练、教师发展......

    乾兴寺小学师德问题大讨论实施方案.doc

    乾兴寺小学师德问题大讨论实施方案 为积极响应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开展师德大讨论的通知,切实提高我校全体教师的政治素养和道德素质,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上级要求,结......

    唐兴寺学校“三风一训”落实情况-柳

    落实“三风一训”采取的措施 (一)组织机构 组 长 :王 为 (校 长)王 敢 (书 记)副组长 :李 庆 云(副校长)侯 莹(学生处主任)郑竞秀 (教导处主任) 唐 静 (总务处主任) 明确制定了“三风一训......

    南寺郎固中学质量兴教工作措施

    南寺郎固中学“质量兴教”措施 一、教学:夯实教学常规,从课堂要效益,抓好教科研,从说讲评课上要质量。 教学常规要求: 1、教学工作抓好重点,抓实、抓细初三中考备考工作。领导带头......

    专业解析兴教寺“申遗规划骗局”(推荐5篇)

    专业解析兴教寺“申遗规划骗局”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专业硕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师王钰镕 拆迁理由:为了申遗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根据拆迁责任方的说法,......

    C1:六安市裕安区同兴寺初中2011年秋期工作计划

    六安市裕安区同兴寺初中工作计划二0一一年八月同兴寺初中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执行党......

    农业兴

    农业兴 ,天下安 ,民心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抓好农业生产,对国家发展全局有决定性作用。今年两会上,著名水稻专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递交了一份提案,他提议把补贴石油的钱......

    《兴贤》[模版]

    教学目的: 1、学习文言知识,了解姓氏异读现象。 2、掌握本文论证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 3、明确“兴贤”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文章论证方法和结构。 教学难点:古人姓氏异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