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孩子的画来猜猜孩子的心理
用孩子的画来猜猜孩子的心理
(一)通过孩子的画走进孩子的内心
想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那得先读懂孩子的画。
孩子感知了外部世界,会产生表达的欲望,他看见什么都想“说”出来。但是因为年龄的限制,孩子可能不擅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绘画作品,反映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以及他们头脑中的所思所想。孩子的画,是我们走进孩子内心的一扇窗户。
绘画是孩子的一种特殊“语言”,具有内在的逻辑和表现形式。线条、色彩、图形、人物、环境、布局,显示着孩子的性格、气质、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当时的情绪特征等等。我们要学会倾听这种“语言”。
(二)线条与心理
线条清晰、力度适中:正常,情绪稳定。
线条模糊、细到看不清:缺乏安全感、胆小、自我压抑。过于强劲、甚至把纸戳破:具有攻击性,发泄愤怒。断断续续总是改变方向:犹豫,焦虑,想要隐藏自我。自闭症儿童很喜欢画重复的东西,比如不断的圆或迷宫。
(三)色彩与心理
6岁前只用红色正常,6岁后过度频繁使用,有暴力倾向,对感情自控力差。5岁前偏好蓝色,表示有分寸,6岁后大量使用,表示适应力好,但过度使用,表示孩子过于自我约束。
偏爱暖色:活泼,热情,精力充沛,心情愉快。偏爱冷色:安静,思考,严谨,悲伤,心情烦闷。
喜欢很强烈的颜色:做事有激情,有领导才能,但属于易怒型,缺乏耐性。喜欢阴郁的颜色:被动,含蓄,焦虑,多愁善感。
喜欢多种颜色搭配在一起:开朗,乐观,人缘好,受欢迎,但容易浮躁。只用一两种颜色:冷静,谦让,不喜欢与人交往,不容易接受挑战。
(四)人物与心理(1)画谁:
孩子经常画的那个人,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重要的位置,是孩子在对他表达强烈的爱和依恋。
孩子为人物画的细节(帽子,腰带,头饰,鞋子等)越多,表明对那个人的关注程度越高,感情越强烈。(2)手臂和手:
孩子三、四岁以前,不画手的居多,其原因是此时期的幼儿还未完全确立自我。逐渐长大之后,开始画手。
如果手臂向上举开,表示快活、得意,对自己所要求的都能获得满足。手代表对环境的支配,伸得越开支配力越强。
若手臂部分画的比较大,是属于好打架、占有欲强的孩子。把手放下,贴近身体是比较温顺的孩子,另外也有可能是受欺负、胆小畏缩的孩子,经常有挫败感,需要引起注意。(3)耳朵:
孩子不画耳朵,可能有逆反心理,不喜欢听家长罗嗦。画大耳朵,如果不是卡通形象,那么可能孩子比较敏感;(4)牙齿:
愤怒的孩子,经常会在画中画出夸张的牙齿,说明有情绪、言语攻击性。(5)眼睛:
眼睛画得太大的人,比较敏感、多疑、偏执; 画睫毛的人,对美比较关注;
不画瞳孔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有回避倾向。(6)腿和脚:
腿画的长长的,说明孩子渴望独立。脚,代表人的活动力,分得越开活动力越强; 反之则比较拘谨,不善与人交往。
如果画出非常大的脚,说明孩子感觉有压力,有安全的需求。
(五)环境与心理(1)太阳:
太阳在孩子心目中是快乐、明朗的象征。有光芒的太阳说明孩子心情灿烂。
把太阳拟人化,画出眼睛眉毛嘴巴,表示孩子智力很高,具有同情心。不过受到童话故事书的影响,也会画出这种拟人化太阳。黑色的太阳,则表示孩子对目前的生活非常不满。(2)房子:
房子是人们成长的场所,投射内心的安全感。
房子巨大无比,可能渴望亲情或是有难以抑制的冲动。像城堡一样的房子,代表了自我保护意识。
如果房子外观丑陋、面目可憎,孩子可能把家看做束缚自由的牢笼。如果房子没有门窗或用栅栏与外界隔开,则是孩子受挫的表现。
房子画得像庙宇,两个极端,要么就是人才,或者就是怪异的行为表达。房子特别强调地面,缺乏安全感。瓦片画得很仔细,追求细节和完美。
把楼梯画的特别长特别大,孩子不想回家,亲子关系有待改善。在房子屋顶上画烟囱,希望获得关心,向上的直烟暗示需要出气筒。(3)树:
树:象征感情,投射人们对环境的体验。树木画很大,表示个性活泼开朗、蹦蹦跳跳。树干画的很细长,表示孩子和蔼安静、欠缺活力。幼儿画树木只有26%会画上树叶,因此不画树叶的多半是情绪稳定的幼儿,他能控制情感。
(六)图形与心理
(1)喜欢画三角形的孩子: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多比较强,头脑清醒,思路清晰,有很好的判断力和决断力,但缺乏耐性,容易急躁、发脾气,这类孩子通常喜欢数学。
(2)喜欢画圆形的孩子:凡事有一定的规划和设计,善于掌控时间,合理安排,喜欢按照事先的准备行事,他们多有很强的创造力和很丰富的想象力。
(3)喜欢画折线的孩子:分析能力比较强,思维敏捷,反应速度快。但容易陷入相对紧张的状态之中,情绪不稳定,时好时坏,让父母难以捉摸。
(4)喜欢画连环图案的孩子:性格比较仁义,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着想,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适应能力很强,无论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很快地融人其中。
(5)喜欢在小格子中画上交错混乱线条的孩子:有恒心有毅力,做什么事情都有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
(6)喜欢画波浪形曲线的孩子:个性随和,富于弹性,适应能力强。善于自我安慰,遇事愿意往好的方面想。
(7)喜欢画不规则曲线和圆形图形的孩子:心胸比较开阔,心态比较平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但有点玩世不恭。
(8)喜欢画不定型但棱角分明图形的孩子:竞争意识比较强,希望自己能够胜人一筹。他们不断地为了目标而努力,并且可以做出巨大的付出和牺牲。
(9)喜欢画平行线的孩子:可能处于因感到不公而沮丧的状态中,平行线反映了孩子渴望公平的心态,家长需要及时注意,并与孩子沟通。
(10)喜欢画眼睛的孩子:其性格中多疑的成分占了很大的比例,有比较浓厚的怀旧心理,敏感,善于观察。
(11)喜欢涂写对称图形的孩子:做事比较小心谨慎,遵循一定的计划和规则。
(12)喜欢画飞机、轮船和火车的孩子:这类图案相对复杂,说明孩子具有极强的认知性、记忆力和动手能力。孩子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极具想像力,勇于尝试,能够坚持。
(13)喜欢画有趣的线条、圆圈和其他图形的孩子:富有创造力,对于未知的领域有相当浓厚的兴趣,并打算进行尝试,每一种新想法都会令他们兴奋。(14)喜欢画各种不同面孔的孩子:这种情况多是借画画的过程发泄自己内心的某种情绪。喜欢画一张笑脸的孩子,是知足常乐者;喜欢画皱着眉头的脸则恰恰相反。面孔的表情,可能就是孩子内心的感受。
(15)喜欢画花草树木以及田园景象的孩子:性情温和,对形状和颜色往往具有比其他孩子都突出的欣赏力。这一类型的孩子多在语文、美术等方面具有相当的才华。
(七)布局与心理 居中:自我意识比较强; 偏左:留恋过去; 偏右:憧憬未来; 偏上:喜欢幻想;
偏下:注重现实,对安全较为关注; 画在角落:可能有心理压抑。
第二篇:用画来写信
用画来写信
设计:薛 刚 2010年11月
课 题: 用画来写信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课 时: 1课时 教学理论: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载体,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更流畅、更灵活,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学习用各种图案夹杂文字的方法写信,让学生学习色彩、画面的安排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和审美欣赏,表达对亲人和最尊敬的人的爱,让学生感受文字与美术结合的无限魅力。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美术有初步的认识,绘画水平较低。本课降低了在绘画、文字方面的教学难度,让学生用几句话的形式来写信,通过情感的渲染和简单的插图,来培养学生的爱心。教学目标:
1、了解书信的一般格式。
2、用图加文的方式给最亲近的人或尊敬的人写一封信。
3、通过写信,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书信的格式以及学习“画信”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美 术创新意识。
教具准备:教师收集信笺、一些图夹文的书信、儿童读物以及信封、课件等。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纸、彩色笔,还可以准备一个信封。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方式导入)
师:同学们,假如你想把你最近的学习情况告诉给你远方的亲人,或者想给异地的朋友最真诚的问候,你要怎么做呢?
生:打电话,发短信,上网聊天,发电子邮件……
师: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来和远方的亲人和朋友联系。但是,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写信也仍然是一种很不错的方法,尤其是图文并茂式的书信,成为我们广泛流传的手段,你写过信吗?你学会写信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画来写信”,好吗?
出示并板书课题——-用画来写信。
二、讲授新课:
1、说“信”,表达情感。
师:书信是传递信息、传达情感的一种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现在我们来看这两封信,看过信后,请你告诉老师,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喜欢其中的哪一种?为什么?(出示课件中的范作,引导学生观察)
请一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邮递员陈叔叔给小朋友的信 师:当大家想和远方的朋友或者亲人说几句知心话的时候,我们可用信来表达我们的情感,这两封信的内容完全相同,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好多同学都很喜欢第二封信,它既有文字又有画,看起来更漂亮、更形象、更直观。
2、“析”信,了解格式、掌握“画信”方法。①师:从这两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呢?这两封信有什么异同点呢?
生:两封信都是写给小朋友们的;两封信都是陈叔叔写的;两封信最后的时间相同;一封信全是文字,另一封信既有文字和又有图画;两封信的格式相同。
师:非常好,你真是太棒了,你都知道写信要有格式了!相信你的语文也学的不错!
师:写信也要遵循一定的信文格式,这样做表示你对别人的一种礼貌和尊重。同学们仔细观察刚才这两封信,同桌俩讨论讨论,它都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教师边总结边在黑板上板书:称呼、正文、署名、日期。②师:知道了写信的格式,那如何用画来写信呢?我们来看这封信,(我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字,可以在称呼旁添上人的头像,还可以把一些字变成画,如,画一个正在画画的孩子,表示画家的意思……最后,还可以在信纸的四周,画上一些漂亮的花边。)这就是一封用画写成的信。
3、赏“信”,提升审美情趣。
欣赏教师提供的各种用画写的信件、信封及教材上的作品、文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欣赏、交流课本上的学生作品,以及课件中展示的作品。)
4、学生思考:
你现在最想给谁写信?想说些什么?哪些用文字表示?哪些用画来表现?
师:大家的想法都有各自的特点,赶快拿起画笔,把与众不同的想法用文字和画表现出来吧!
三、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作业时,教师将书信基本格式展示在黑板上,同时展示课件中的一些作品,供学生参考。)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辅导要点如下:
1、书写格式要正确。
2、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画等不同方式表示。
3、色彩鲜艳,画面美观、大方。
四、作业点评
收几份完成较好的学生作品,作以点评。如:书信格式是否正确,画面是否美观大方等。
五、课后拓展:
1、教师展示图文并茂的信封,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画,并说出信封有哪几部分组成:
①收信人邮政编码 ②收信人详细地址 ③收信人的姓名
4寄信人地址、邮政编码 ○
2、鼓励学生课后自己做一个信封,并加以美化,把信放在里面,送给朋友。
3、今天,我们知道了用画可以写信,所有的同学表现得都挺好,你知道用画还可以干什么吗?
(绘画日记、手抄报,作文插图)
这些形式,对提高你的审美能力,绘画水平,还有写作水平,都有很大帮助,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用绘画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你快乐的生活。
第三篇:关于孩子心理教育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是正处于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也是一生中为身心健康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搞好青少年的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曾教过一个这样的学生: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都很少沟通,不愿意交流。上课听讲极不专心,自信心差,非常固执做错事也不会感到羞愧,有时还会在课堂上捣乱,故意破坏纪律以引起他人的注意。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耐心观察,分析了产生的原因:
1、长辈的溺爱
爷爷、奶奶把孩子视为“小王子”,他在家里受到倍加呵护和宠爱可以说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甚至是溺爱。因此,造成孩子自立能力差。孩子常常是在“以自己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他存在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进入一个新的集体中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不能善解人意;不能正确的对待问题,遇到困难不能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他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养成自私自立的习惯,甚至攻击别人。
2、教育方法不得当
个别教师的教育方法简单没有针对性,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就盲目施教,有时竟错误的批评,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常常以察言观色为主要钻研对象,进而赢得老师暂时性的谅解。
3、人际关系紧张
由于该生常常搅得四邻不安,同学们都不愿和他合作,常被攻击。同学们的孤立更激起了该生的逆反心理。
了解到该生的“病因”所在,我感觉到要想使学生成为老师心中的好学生,就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语言,都在学生心理很有分量。那颗天真无邪的心,需要我们用心去栽培、用汗水去浇灌、用爱心去相融。“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育的老师”。用心去体察学生的思想感情,真正理解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样学生才能感觉到教师是真正爱护、关怀、帮助他。从而与教师心与心相通,达成感情的共鸣。其具体的解决方法是:
1、欣赏孩子 尊重孩子
学生是鲜活的发展中的个体,每一个生命在成长中都会绽放出艳丽的色彩,如果班主任经常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闪光点,那么生命之花就会开放的更加璀璨,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呵护和尊重,希望得到同学的接纳和认可,所以老师要尊重学生的需求,在尊者和信任的基础上,在宽容与真诚的期待中,关注每一个学生,并能适时地与其进行精神的交流、心灵的对话。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追求这样一种境界:在班级里,每一名学生都在明媚的阳光中追求真知,奉献爱心,实现自我,感觉成功。我们要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期待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关注学生的每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用爱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他们健康成长,蓬勃向上。
2、鼓励孩子 激励孩子
让其多与同伴交往,让孩子参加各种活动,为孩子创造机会,把小伙伴请进家门或让孩子投入到群体中去,更多地参加集体活动,享受与正常儿童共有的快乐。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以淡化父母离异给孩子造成的创伤。培养他们的各种兴趣和某种特长,一旦学生在生活中有了兴趣爱好,有了追求目标,情绪就会乐观,性格也会在活动中受到锻炼,意志日益坚强,可促使其从消极、悲观情绪中摆脱出来。
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级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3、关心孩子 奉献爱心
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亦师亦友,民主平等地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用爱去消除师生之间的情感障碍,用信任去填补师生之间的心理鸿沟,为学生着想,热爱、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心田。不要冷漠歧视,必须与孩子做好沟通。沟通是走进孩子心灵的唯一途径,要用真诚的爱心去启发引导孩子,让孩子喜欢你,信任你,愿意与你交流和沟通,通过沟通才能达到理解,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进而了解孩子心里想什么,让他们认识自己,鼓励他们不用害怕,大胆起来,从而使孩子消除自卑心理。关心源于爱心,体贴出自情感。教师真诚地爱学生,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师爱象一根情弦,一头拴在班主任的事业心上,另一头连在学生急待哺育的心上,拨动情弦就会引起师生心灵之弦的强烈共鸣。
4、学校、家庭共同关注孩子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的共同参与和配合支持。班主任要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对家长开设教育心理学知识讲座,向家长传授与现代的教育相适应的家教方法,使家长能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心理辅导,创设一个良好的个性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家访,不定期与学生家长联系交流,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帮助孩子找到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法,让孩子能身心健康的成长。
学生的心理是一片净土,我们教师的责任是保护好这片净土,走进学生的心理,做他们的知己、他们的挚友,让他们在我们的爱护下茁壮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模范公民。
第四篇:七年级孩子心理
走进孩子心灵,理解逆反心理
——七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相关教育措施建议
青春期的孩子,显著的特点是:“变”。生理上在变,孩子开始发育了;心理上也在变,家长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听话了,甚至还可能与家长“对着干”。你要东,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东,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这个时期,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断乳”期。
一.逆反心理的由来
初中的孩子,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内心世界丰富了,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时与父母的价值观不同,遭到父母的反对,得 不到父母的理解。于是就在同龄孩子中寻找共鸣,父母也就变得不那么亲近了,此时,如果父母不了解子女的这种心理、生理变化,一味简单、生硬地管教,就会迫使子女产生反抗情绪和行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常论据不足;喜欢怀疑,却又缺乏科学依据;喜欢发现见解,但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却又容易片面。家长知道了“心理断乳”期孩子的这些特点,对待他们就更应避免简单粗暴,也不能用“哄骗”的方法来对待他们。
父母管教子女往往有两种心理状态: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二是父母将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现,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想实现,但没有实现的理想。因此,父母的理想,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父母的设想去生活。
父母要管教,子女要独立。于是矛盾必然产生,反抗行为在所难免。反抗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不与父母交谈,有的与父母阳奉阴违,有的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好奇心,例如,一些不健康的文艺作品,越是受批评,人们越是想看,想方设法要弄到手,一睹为快。这些都是由于好奇心的缘故。
2.对立情绪,任凭你“苦口婆心”,千言万语,他却无动于衷,认为你是虚情假意,吹毛求疵。
3.心理上的需要,孩子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越是不让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这是人们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由于孩子理智程度较差,这种欲求也更强烈。
三.“心理断乳”期的实质
“心理断乳”期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从总体上讲,“心理断乳”期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少年儿童心理上的进步。从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到出现独立意向,这是重大的变化。当父母的要珍视子女的这一时期,正确看待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
为此,对于孩子逆反心理的消极面,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进行教育。家长更应看到逆反心理的积极一面,如因逆反心理出现的好奇心,是
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辨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家长应留心注意,因势利导,促其成材。
四.积极应对“逆反”心理
1.善于理解孩子
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也能参与家庭的管理。家长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家长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
2.加强感情投资
无论是心理学理论还是大量的社会现实都在说明,感情是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和一些做法。有些事情并非顺理成章,并非符合科学要求,但由于感情的因素,无形地左右着人们的某些行为,这就是情感魅力。对于生理、生理均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在其行为意向和决策中,受感情因素影响很大,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好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如果我们家长在感情上与孩子多些相容、多些亲近,相信在青少年心理上就不会再有那种厌恶、背离、逆反心理自然就会淡化或消除了。
3.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导向
面对社会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青少年往往还未具备正确的认知能力,常常是因为好奇心驱使进行模仿,难以辨清其实质或其中蕴含着的积极、合理因素。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及时、有效、准确地把握这些现象和问题,把它提出来与孩子进行交流,深刻分析其实质和其中的合理成份,帮助青少年建构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的追随。这也可预防、消除逆反心理。
4.积极、鼓励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社会心理学家却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入,最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它在人们心灵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种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它是一种兴奋剂,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赞美还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能使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我认为,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句赞美,就有可以把摇摆不定的青少年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相反,批评虽然可以帮助受孩子认识错误,但其心理是不悦的,至于粗暴的批评,更是一种适得其反的做法。为此,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调适采用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训斥多些赞美,不啻是个好办法。
第五篇:用音乐来升华孩子的情感
我国着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我们应该重视儿童的音乐教育,用音乐来丰富幼儿的生活,陶冶儿童的情感,使儿童的性情通过音乐的洗练,而达到至精至纯的陶冶,以至于引导儿童以快乐的精神来塑造自己的生活。”是的,“乐由情起”音乐是最情感的艺术,也是擅长抒发情感的艺术,如果把节奏喻为音乐的“骨骼”,把旋律喻为音乐的“肌肉”,那么情感就是音乐的“灵魂”了。我虽然没有动听的歌喉,但却阻止不了我对音乐的喜爱,我班里的孩子和我一样喜欢音乐。即使他们都是山里的孩子,条件非常有限,但也阻止不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渴求,对音乐的向往。因此,我对幼儿的音乐教学也做了一定的探索研究,以便让他们更好的获得发展。
一、课堂游戏化,让他们在快乐中体验音乐给人们带来的快乐。
6岁以前的孩子还不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也不能很好地主动设计、支配和调整自己的行动。所以,具有游戏性质的音乐活动能够更好地吸引孩子自觉自愿、快乐而不知疲倦地在音乐中畅游。
在新课程理念的带动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大纲更加明确,教育实践的大量经验告诉我们,只要目的明确、方法得当,生动活泼的游戏性音乐教育过程,就可以更好的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好的获得发展。因此,我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及条件限制情况,选取了一些在内容、形式上具有游戏行的歌曲,在编写教案中,尽量让教学方法游戏化。如在《拔萝卜》这首歌曲中,它本身就是一首非常具有游戏行的传统儿歌,而且教育意义也很深刻,那我们如何让孩子们感兴趣呢?根据歌曲的角色特点,我先让孩子们模仿各角色的声音,这时,孩子们的兴趣已经被调动,特别是那几个较调皮的男孩子更是高兴,模仿的有声有色。而且对各角色孩子们都很熟悉,有的小朋友还真的和爷爷奶奶们拔过萝卜呢,因此对本歌曲兴趣非常好。接下来,我让他们分角色表演,不用太多的指导,小朋友们就掌握了,很快就把歌曲学会了,也知道了团结力量大的道理,直到下课后,有的小朋友还意味尤尽,嘴里还哼着歌儿呢。
在孩子们欢快的笑声中,在他们充满激情地歌声里,我感受到了什么是快乐,我想孩子们一定和我一样沉浸在歌曲给我们带来的愉悦之中。伴着快乐的歌声,他们一定会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创造美的氛围,让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得于延伸。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包括美育,即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而音乐所擅长的就是通过情感的直接抒发和体验来达到审美活动的目的,因此又被公认为一种情感艺术。所以,我认为音乐是培养孩子审美能力最有效直接的途径之一。幼儿审美心理建构依赖于长期的艺术熏陶,艺术教育实践和审美环境的影响。激发幼儿产生审美的需要,形成特定的审美情感,推动创造美的意志行动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目标。
经过不断的探索,我发现音乐欣赏在培养幼儿审美心理结构方面不失为一剂良方,其可行性和独特性得到了肯定。
1.幼儿的审美感知的特点具有直觉性、整体性和同一性。幼儿对事物的认识特征在于对感性经验的全面依赖,以直觉行动为主。儿童的语言作品中往往伴有图画以增加形象感,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这些图画,引导幼儿结合文字,边看图画边想象,获得丰富的形象感受。例如,在带孩子们欣赏乐曲《都睡着啦》时,我给孩子们展示了,大青蛙、苍蝇、小老鼠、狗狗和木马、精灵和小绵羊,还有大熊等等小动物安详休息的画面。然后,让孩子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来到了森林里,看到了什么,伴着优美的乐曲,幼儿凝神听之,细细地体会,并运用想象和联想,他们感知的表象分外丰富。他们争先恐后地说:“我看到了青蛙妈妈在带它的宝宝睡觉”,“我看到了星星仙子在给小动物们施魔法”,“还有小兔子和小松鼠也睡着啦”------显然,孩子们已身临其境,犹如“人在图画中”,充分感受到了夜晚的宁静与安详。
2.我们知道,幼儿的情感激发依赖于幼儿审美理解能力,而理解力的提高进一步激发幼儿愉悦审美情感。幼儿审美情感还有赖于欣赏活动的内容和欣赏活动的组织形式,富有生命力的,适合幼儿年龄阶段,和生活较为贴近的内容及有趣的活动形式都能给幼儿带来新奇和愉悦。例如,在组织《小鸟捉虫》的音乐欣赏活动中,我采用了“听音画画”的形式,引导孩子们通过颜色的变化,小鸟的不同形态等等来表现小鸟的活泼可爱,及大自然的美好。再一次欣赏钢琴曲《小鸟捉虫》以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在这些充满艺术氛围的情境中,幼儿逐步地具备审美理解力,形成特定的审美情感。
三、以情感染,让美德在音乐中渗透。
德育目标即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音乐是最易于表达,激发情感的艺术,也是进行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从点点滴滴做起,就会取得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幼儿歌曲中的歌词均以具体、形象的语言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让幼儿在唱唱跳跳中受到思想教育。如歌曲《一分钱》以轻快的节奏、浅显易懂的语言,让幼儿在边唱边表演中理解了歌词的内涵,教育幼儿做个拾金不昧的好孩子;再如歌曲《我的好妈妈》通过歌表演的形式让他们知道了父母亲的不容易,应该做个听话懂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还有歌曲《我的老师像妈妈》让孩子进一步了解了老师的工作,老师的辛苦,知道自己应该做个认真学习的好孩子,也增进了师生的情感。如有一次,我心情不好,被我班的涂彩霞小朋友发现了,她走过来问我,“涂老师,你不开心吗?我唱首歌给你听吧”!我说“好呀”,她就有摸有样的唱开了“我的老师像妈妈,像呀像妈妈,小朋友们热爱她„„”随着她的歌声,旁边的小朋友也跟着唱,听着孩子们纯真而充满祝愿的歌声,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喜欢他们,有了这群可爱的孩子们你还有什么不开心的呢?我想,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吧,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延伸!达尔克洛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不同的乐曲、歌曲的节奏、旋律、力度、速度的变化都表现出它们各自不同的风格和和不同的情感,只有抓住特点,才能启发幼儿去感受、体会音乐的美。只有让幼儿按自己的条件、方式、愿意去做,他们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发挥想像力和独创性。尽管幼儿的表现还十分稚拙,但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幼儿都是具有与众不同的天资,都有创造的需求,更不能排除幼儿对主体对元素的能动发现以及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组合能力。
总之,在幼儿音乐教学之中,以情感为动力,在不断挖掘幼儿创造潜力的同时,使幼儿内在心灵在美的节奏中和谐发展,这就是音乐教育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因此,理想的音乐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儿童情感体验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帮助孩子形成对自己、他人,以及周围事物的积极态度倾斜,而且有助于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