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词的特点
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宋代发展到最高峰,人们常常“唐诗宋词”并称。那么词在形式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它是怎样发展的?有哪些重要作家?本文言简意赅,对词的特点进行了简要概括,并清晰地勾勒出词的发展线索。
词,萌芽于隋,兴起于唐,成熟于晚唐、五代,大盛于两宋,是唐宋新兴的诗歌体裁。
词,原本是音乐文学,是为配合乐曲而填写的歌词,所以全称为曲子词,简称为词。既要按曲子节奏填词,就很难都用整齐的五、七言来填,因为曲子总有长短快慢;所以除有极少数的例外,一首词中句子总是长短参差的,故词又称长短句。词还有乐府、歌曲、乐章等名称,也都可以看出它与音乐的关系,只有较为晚出的诗余之称,是忽略了词与音乐之间的关系的。所谓诗余,是将词说成是诗的余绪(贬低词的说法),或以为词是由诗增减字数、改变形式而演化成的。这都是只着眼于诗词语句篇章的异同而没有考虑音乐对词的产生的决定性作用而形成的片面看法,因而是不太符合实际的。
诗,也有配乐唱的,主要是乐府。乐府与词的根本区别在于:
一、乐府起于汉代乐府机构所采集的民歌,所配的音乐是以前的古乐,叫雅乐,还有汉魏以来的清商曲,叫清乐。而词所配的音乐,则是以隋唐以来大量传入中国的胡乐为主体、包含部分民间音乐成分,共同结合形成的一种新乐,叫燕乐(也作讌乐、宴乐)。燕乐所用的乐器也与以前不同,主要是极富表现力的琵琶,以后则有觱栗。词所配合的就是这种当时极受欢迎而广为流行的新音乐、新曲调。
二、乐府以及也被拿来唱的声诗,都是先有诗,然后才配以乐的;词则是先有乐曲(词调)而后才倚声填词的。这一区别也很重要,由此我们知道乐府歌行中的长短句是自由的,作者可凭自己的意愿或长或短,并自己决定如何用韵;而词的长短句则是规定的,是必须与曲子相配合的,是由每一个词调的格律要求所决定的,犹律诗之格律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双句押韵、中间对仗”,不能任意违反一样。在这一点上,每一词调都像是一种不同格式的律诗。词,虽然也有乐府之称,其实它比近体诗更讲究声韵格律,所以又被人称之为近体乐府。
词除句有长短外,尚有些体裁特点是有别于诗的。首先是每首词都有个词调,也叫词牌。它表明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因而也就等于是词在文字上的格律规定。词在初起时,词调往往就是题目,名称与所咏的内容一致;以后继作时,因为内容不同,又另加题目或小序(当然也可以不加),词调便只有曲调与格律的意义了。也有作者在择调时,有意识让词调的名称同时充当题目用,那是另一码事,词调还是词调,不是题目。一个词调,调名往往不止一个,如《木兰花》又名《玉楼春》,《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等,之所以有两名或数名,原因不尽相同,其中一个是本名,其它是别名;别名多的,可多至七八个。一调数名,是较普遍的;反之,也有两调同名的,就只是个别的了。这方面,有《词名索引》(中华书局)之类的书可查,兹不赘述。
词调中有些用字也可一提:带“子”字的,如《采桑子》、《卜算子》等,“子”就是曲子的省称。带“令”字的,就是令曲或小令;一般是字少调短的词,当起于唐代的酒令。带“引”字“近”字的,则属中调,一般比小令要长而比长调要短(不足一百字)。带“慢”字的,是慢曲子,即慢词,大部分是长调。此外,还有局部改变原词调字数、句式的“摊破”、“减字”、“偷声”,以及增加乐调变化的“犯”等,就不一一介绍了。每一词调都表达一定的情绪,有悲有喜,有调笑有嗟叹,有宛转有激昂……也有对不同情绪有较大适应性的,这也就是音乐曲调的情绪。曲调既已失传,我们就难以确知,只能从有关记载、当时的代表词作以及词调的句法、用韵等等去了解、分析和揣度了。
其次,词的分片,也是它与诗明显不同处。词除很少数小令是不分段的单片词(称单调)外,极大部分都分为两段(称双调)。一段叫一“片”,片也就是“遍”,是音乐已奏了一遍的意思。乐曲的休止或终结叫“阕”,所以片又叫阕。双调词通常称第一段为上片或上阕、前阕,第二段为下片或下阕、后阕。上下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不同。长调慢词中有少数是分三段,甚至四段的,称“三叠”、“四叠”。三叠的词中,又有一种是“双拽头”的,即一叠与二叠字句全同,而比三叠来得短,好像前两叠是第三叠的双头,故名。如周邦彦《瑞龙吟》,便是双拽头,而他的《兰陵王》就不是。四叠词极少,今仅见吴文英《莺啼序》一调,共二百四十字,是最长的词调。片与片虽各成段落,但在作法上上下片的关系也有讲究。下片的起句叫“换头”,在作法上又称“过片”。如张炎《词源·制曲》云:“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如姜白石(《齐天乐》)词云:„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于过片则云:„西窗又吹暗雨。‟此则曲之意脉不断矣。”
此外,词的押韵与诗多数是偶句押韵,少数是句句押韵,或一韵到底,或若干句一转的情况都不一样。词的韵位,大都是其所合的音乐的停顿处,不同曲调音乐节奏不同,不同词调的韵位也各别,有疏有密,变化极多,有时一首词中韵还可分出主要和次要来。如苏轼《定**》,以“声”、“行”、“生”、“迎”、“晴”五个平声韵为主,而其中又夹杂进三处仄声韵为宾,即“马”与“怕”押,“醒”与“冷”押,“处”与“去”押。这样的押韵法,是诗中所未有的。当然,词的用韵,从合并韵部、通押上去声来看,又比诗的用韵要宽些。至于词的字声,基本上与诗的律句由平仄互换组成相似,但变化也很多,有些词调还在音乐的紧要处,要求分出四声和阴阳来。
词最初源于民间,《敦煌曲子词》的发现,为这一点提供了充分的证据。文人词在初盛唐几乎是凤毛麟角。到中唐白居易、刘禹锡时代,词才算略有一席之地,但所作多半是《忆江南》之类颇似由绝句形式改造而成的小令,作者填词,也只是偶一为之。
到晚唐温庭筠、韦庄,词的创作才出现了重大的飞跃。有了一批专长于填词的作家,词的体裁形式和表现技巧也完全成熟了。温、韦都是唐末重要的诗人,同时又都是词的大家。以他们为首,包括一批五代的词作者共十八人,就有五百首词被五代后期蜀人赵崇祚收录在他所编的《花间集》一书中,从而被人称之为花间派。这些词人和作品有个共同的特点,即基本上都是为娼家妓女和教坊乐工而创作的,这完全适应了当时南方都市经济发展的需要。爱情相思、离愁别恨,几乎成了这些词的唯一主题,同时词的语言风格,当然也是绮靡艳丽的,因为它们都是“花间(花,喻指妓女)尊前”唱的歌曲。乍一看,这个头似乎开得不好,但问题恐不能这么孤立地简单地看,要没有花间派词人的努力,没有这种为满足都市生活需要而创作流行的新曲子词的普遍热潮的形成,词这种新体裁和与之相适应的语言艺术技巧,就不可能成熟得这么快,词对后来文坛的影响也不可能那么大,诗歌发展的历史就要推迟。而且说到底词的兴起,也不可避免的总会要经过这样的一个阶段的,不管它发生在何时何地。这就是历史,而历史是不能任意取舍割裂的。
不在《花间集》、不属花间派的五代词人中还有三位大词家,那就是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冯延巳。他们一部分词与花间派的题材、风格相近,只不过反映的是宫廷贵族的私情密约、风流逸乐的生活,在艺术境界上,则委婉蕴藉,有明显的提高。另一部分风格哀怨的抒情词,特别是南唐亡国以后,李煜过着“日日以眼泪洗面”的臣虏生活,所作之词,尽是伤悼身世遭遇、寄托故国之思的哀音,这就一扫“为侧艳之词”的花间风格,而以纯朴的白描手法来抒发内心真实而深切的感受,把词境推向了唐五代词的艺术最高峰。
北宋前期的词是唐五代词的延续,虽题材略有扩大,但基本上仍不出爱情、相思、离别、游宴、赏景等范围,如欧阳修这样的大作家,许多严肃的内容都见诸其诗文而并不写在词中,这就是词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统题材内容对作家影响的具体表现,因此论词者有词是“艳科”的说法。另一方面,欧词与冯延巳词又常常相混,还混作二晏词,这又说明欧阳修、晏殊、晏几道等人的词与五代冯延巳词在题材风格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在柳永之前,从中晚唐到北宋初,词基本上都是抒情的小令,且已发展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柳永创作了不少慢词,提高了词体的表现能力,扩大了词的题材领域,是他对词发展史的一大贡献。他是一位长期出入于妓馆教坊的落魄文人,对当时都市生活的需求和市民的心态都有相当深刻的体验和理解,加之又有诗歌才能和音乐素养,所以他的词写出来,便广为流传,所谓“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此外,长于写慢词的尚有张先、秦观等人,他们也都为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词发展到这一时期,作者既多,词体渐渐不依附于音乐而成为独立文体的倾向也就自然产生了。同时,打破词只写绮语艳情、限于狭隘题材的传统观念而用来反映更广阔、更丰富的现实生活及感受的革新想法也随之而产生了。苏轼以他非凡的天才开始了这方面的实践尝试。他放笔挥洒,诙谐谈笑,深沉感慨,把咏怀古迹诗的内容写入词中,这就是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此外,如围猎、记游、述梦、咏物、感慨人生、隐括唐诗、唱和古人、酬答朋友,以及描写农村风物等等,都一一入词。诗与词的界线被冲破,词的传统婉约风格被改变,词的题材内容得到了解放,苏轼被称为词豪放派的代表。在东坡之前,范仲淹曾以《渔家傲》(塞下秋来)写过边塞征戍事,可谓开了豪放词的先河,但终究只是偶作。东坡词虽对词的传统是一次巨大的冲击,但当时并没有形成气候,倒是招来了一些讥议,说他的词是“长短句中诗也”,“不协音律”,“要非本色”等等,只是到了南渡后,他的影响才显示了出来。
苏轼的实践证明:词是可以脱离音乐而成为独立文体的。但更重要的是社会需求,当时社会上对合乐的歌词的需要并没有减低,仅仅把词当作一种新诗体来创作的人,难免会被人讥为不能歌、不懂协律,即便他才名高如苏轼。这样,到北宋末期,词风就又回到讲求音律的路子上去了。宋徽宗设立了一个“大晟府”,相当于汉代的乐府机关,延请了一批精通音律的人来整理乐曲,制作歌词。“好音乐,能自度曲”的周邦彦和“元祐诗赋科老手”万俟咏就成了大晟府的主持者,他们奉旨“依月用律,月进一曲”,凡所制作,都成为典型而被人所效仿。周邦彦也确是一位天才,他既精音律,又善辞章,能写出保持传统风格,投合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市侩妓女各阶层人的口味的音律优美的词曲来。所以旧时被推祟为宋词的集大成作家,也被人称之为格律派。李清照是这个时期的最后一位天才的女词人,她的词清新婉约,但不绮靡浮弱,有一部分已是南渡后感叹身世不幸之作,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她与周邦彦等人的词风并不一样,但也极讲究声律。在创作上主张“词别是一家”,不应与诗相混;又自视极高,对诸多前辈词家包括苏轼在内,都有过尖锐的批评。
宋室南渡后,由于国土大半沦丧,一部分有爱国思想的人愤慨痛心,他们要表达内心的不平,除著文赋诗外,也就利用起这一已十分流行的词体来了。词既用来写家国事、民族恨,自然又走上了豪放派的路子。苏轼当年播下的词体革新的种子,埋藏了一段时间,终于到这时候开花结果了。张元幹、张孝祥、陆游、辛弃疾、陈亮、刘过,还有南宋后期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在抒写国家兴亡的感慨中拿起了词这个“武器”。其中最突出的自然就是辛弃疾。他不但与苏轼并称“苏辛”,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而且可算得上是宋词中成就最高的真正的集大成者。他不但存词数量最多(六百多首),题材风格也最为多样;他不但能用词直接记述重大史实,如写金主完颜亮欲投鞭渡江,至瓜洲受阻,被哗变金兵所杀,恰值辛氏奉表南归,得以亲见的情形说:“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等等;也能用香草美人手法写出“肝肠似火,色笑如花”的合乎传统婉约风格的作品来,如《摸鱼儿》(更能消)之类,还能作《祝英台近》(宝钗分)、《粉蝶儿》(昨日春如)一类“昵狎温柔”之词;他的农村词更是活泼清新,一派生机。他擅长使事用典,也能信手白描;他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以文为词”,如《沁园春·将止酒》云:“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漫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人谓此词是《毛颖传》(见《七颂堂词绎》),即是一例。总之,稼轩是大才,能无所不容。这样,词体又一次突破了倚声的局限而得到了解放。
慷慨悲歌和忧国情怀只是南宋时代闪光的一面,相比之下,另一面的情况要严重得多,也普遍得多:习于苟安、追求声色,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那些人当然不会欣赏革新派词人的作品。也还有些不同程度上对现实感到失望的人,他们躲进了艺术王国,在专心制曲填词上寄托自己的生活乐趣,竭力追求词的声律格调上的严谨与完美。这样,周邦彦就成了他们崇拜和效法的对象,而词则因此而明显地趋向典雅化。最初的代表人物是长于音律又艺术感觉敏锐的白石道人姜夔,后来则有史达祖、吴文英、蒋捷、周密、张炎、王沂孙等人。他们被人称之为格律派,也有人说他们是典雅派、风雅派。他们的艺术风格其实也不尽相同:“姜白石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张炎《词源》)故人称“清空”;史达祖风格虽说与之相近,却涉尖巧而多钩勒;吴梦窗则绵密秾丽、才情横溢,被人比作李长吉或李商隐,张炎讥其为“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段”(《词源》),苛刻之论,未免皮相。咏物词在这一时期特盛,那些成了遗民的词人多借此以寄托亡国之痛。宋亡人元之后,词多模仿前贤而缺乏创新,已趋于衰落了。
第二篇:论辛词特点
论辛词特点
第一次听到辛弃疾的名字时,你可能觉得霍去病的名字有点相似。确实有关辛弃疾的名字的说法是他的爷爷辛赞希望他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所以起名弃疾。在现实中,辛弃疾一生人一直都想建功立业的,可是天不从人愿。
在辛弃疾南归之后,不但没有受到朝廷应有的重用,反而屡遭猜忌和打击,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辛弃疾也曾多次奔走呼号于统治者之间,以恢复中原、拯救中原父老为己任,一上孝宗《美芹十论》,再上丞相《九议》陈清利弊,分析形势,力主恢复。然而他所得到的,是南宋统治者和权臣们的白眼,甚至是陷害和打击。或许正因如此,主战派的辛弃疾的绝大部分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并且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借助于各类典故,曲折隐晦地表现在词作之中,或托古讽今,或借古喻今,或痛斥权臣奸佞,或用以自况,全部都蕴含着诗人的爱与憎,好与恶。
以下选取辛弃疾的两篇经典作品来进行辛词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上阕一开始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如此肃杀的、辽阔的情景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澎拜战场,意境宏大,气势雄壮,风格慷慨豪放。把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熔铸在宏大的意境中,构成了他爱国词最突出的基调境界阔大,这两首词都体现出辛弃疾的豪放情怀,在手法上取景辽阔壮大。
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下阕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连用数典,表达了他的理想、抱负。
先谈谈辛词大量用典的原因,辛词的大量用典绝非偶然,词的形式精悍而篇幅有限,作者痛斥权臣误国、统治阶级懦弱无能,寄壮志、舒愤懑而有时又有所顾忌,这样的矛盾,通过用典均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再加上辛弃疾本人文学修养丰厚,能“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这样大量的用典,作为辛词的一大特色,也成为辛词的必然。
特点之一:连用数典,曲折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下阕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用晋人张翰典:虽说壮志未酬,怎么能像张翰那样,一心只想着故乡的羹鲈鱼脍呢?“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再用三国许氾典:胸无大志,只想求田问舍的人,又有什么出息呢?继而用东晋桓温典: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光阴虚度,壮志难酬的痛苦又怎么能忍受呢?这三个典故,孤立地看来,可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但辛弃疾巧妙地将其连为一体,不仅深刻真挚地表达了自己欲图抱负而不能的痛苦心情,而且三个典故含意逐步加深,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使典故有了新的生命力。
特点之二:灵活运用反典
运用张翰因挂恋故乡的羹鲈鱼脍而弃官还乡的典故,这个典故一直是过去文人歌颂的典型,可是辛弃疾却把这个典故反过来讲。用此表达诗人自身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自身负国家使命,却是难回北方的游子。
特点之三:委婉曲折地表情达意
辛弃疾南归后不仅不得重用,反而无端地遭受挫折,猜忌和打击,这样他就不能过于真露地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而常常借用曲笔,主要的就是用典“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用南朝宋刘裕典警示南宋统治者韩侂胄,草率用兵的恶果……如此种种,任意驱遣古典,典尽其意而又委婉深沉,却又无不使人觉得恰到好处。
最后我对辛词的看法:诗人辛弃疾是一名将领人才可是朝廷没用重用他去抗击北金,且屡次无端被贬。前因决定他是一个豪放派诗人,诗词多以战争为题材,抒发抗击北金的心愿。后因决定他诗词中运用大量典故,委婉曲折地他内心的愤懑。两者结合形成的辛词的一大特点。
第三篇:词的文体特点
《词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悉、了解词这一文体的文体特点,理出词的发展脉络,感受不同时期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初步感受词的魅力。
2、鉴赏《望江南》,捕捉意象,想象情境,体会该词的艺术魅力,了解作者情怀。
3、学习、运用鉴赏诗词的方法,培养阅读、欣赏美词的兴趣,热爱我国的诗词文化遗产。【教学重点】
鉴赏《望江南》,结合意象和意境进行赏析 【教学难点】
总结、运用诗歌鉴赏的方法。【教学方法】
情境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出示PPT课题,询问学生:
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哪些关于词的内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就学生的疑问进行归纳和引导,引出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二、走进词
1、词是什么? 明确: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补充词与诗之间的关系(诗歌的纵向发展):
劳动节奏——《诗经》——《离骚》——乐府——五言的古体诗——诗歌革新运动——近体的格律诗——词——曲
2、词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
A词牌:词的调子的名称(词谱)B句数、每句字数、格律(平仄、押韵)
为让学生有更加具体的感知,以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进行粗略解析: 《如梦令》(两首并提相对应)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C来源:民间流传、文人自创
A宫廷流传到民间:《菩萨蛮》《沁园春》(《西江月》、《蝶恋花》等)
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
沁园春:沁园本为汉代沁水公主园林,唐诗人用以代称公主园。
《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B文人创作《渔歌子》 a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b取自诗词:
如梦令:后唐庄宗李存勖创制,因词中有“如梦,如梦”而定名。一剪梅:因周邦彦词“一剪梅花万样娇”而定名。水龙吟:调名取自李白诗句“笛奏水龙吟”。c文人自创
渔歌子:又名《渔父》。唐教坊曲名,词调由张志和创制。
望江南:本名《谢秋娘》,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作,因白居易词中有“能不忆江南”,而改名《忆江南》,又名《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等。D上阕、下阕(上写景与事,下抒心中情)E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90字)长调(91字以上)
3、词是怎样发展的? 明确:
产生于隋唐,兴起于晚唐、五代,繁盛于宋代 ○1隋末唐初开始由宫廷流至民间 张志和《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白居易《望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晚唐出现第一位大量写词的文人:温庭筠(女子生活状况和情思,题材狭窄,风格秾艳)顺势进行温庭筠的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年轻时苦心学文,才思敏捷。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性喜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一生坎坷,终身潦倒。其诗词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现存词数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间集》。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
借用其《菩萨蛮》讲解其秾艳词风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3五代:李煜
(在深闺怨情的基础上也拓展出亡国愁绪)《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相见欢》
(一)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
(二)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4北宋:欧阳修
(扩大词的抒情功能,抒发自我人生感受,朝着通俗化方向开拓,尤善小令)《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5北宋:范仲淹
(推动词由绮靡向叙事过渡,开创边塞词,扩大题材)《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6北宋:柳永
(内容贴近大众,拓展了词的长度,由小令拉长到慢词)《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7北宋:苏轼
(言事陈情咏史,展胸襟诉抱负,提升词的地位,拓展了词的题材和意境,开豪放词风)《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8南北宋交界:李清照
(女性独特视角展现闺情愁思,含蓄婉约)《一剪梅》
红耦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9南宋:辛弃疾
善用典故、咏史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题材更广,手法多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三、感受鉴赏词
不知不觉间,我们已徜徉于宋词艺术殿堂许久许久,吟咏慨叹之际,我们早已为古人之情怀所感动,为古人之才思所折服,那么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宋词鼻祖之作,去感受一番儿女情长。
1、教师配乐诵读《望江南》 出示问题组: 感受词中女子的情态 体悟该词表达的情感 留意鉴赏该词的方式
2、借助意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赏析词作,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着重引导学生体悟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梳流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州。................
4、总结诗词鉴赏方法(学生自主回顾小结,教师归纳)A初步阅读,感受整体情调 B细部推敲 赏形象
(词中描绘的画面、事件、景物、人物等)赏语言
(形象传神、含蓄隽永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赏手法
(借景抒情、对比、虚实相间、白描等等)C结合创作背景赏情感
四、拓展延伸,运用所学鉴赏方法 鉴赏李煜《望江南》,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小组交流,分享交流成果。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望江南》并背诵
2、我眼中的《望江南》(课上所学两首《望江南》任选)
用自己的话来描绘出《望江南》之中勾画的情境,注意情与景的交融
六、板书设计:
第四篇:欢送词的分类和特点
(一)欢送词的分类欢送词同欢迎词在分类上大致一样,这里不详加说明,只作一简单的列举。按表达方式来分可分为现场讲演欢送词和报刊发表欢送词两种。按社交的公关性质来分可分为私人交往欢送词和公事往来欢送词两种。(二)欢送词的特点1.惜别性有句古诗说的好“相见时难别亦难”,中国人重情谊这一千古不变的民族传统精神在今天更显得金贵。欢送词要表达亲朋远行时的感受,所以依依惜别之情要溢于言表。当然格调也不 可过于低沉。尤其是公共事务的交往更应把握好分别时所用言辞的分寸。2.口语性同欢迎词一样,口语性也是欢送词的一个显著特点之一。遣词造句也应注意使用生活化的语言,使送别既富有情趣又自然得体。
第五篇:柳永词的特点及举例赏析
1.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真正开启宋词天地的重要词人。他以一落魄文人,流连坊曲,采纳市井新声,为文人词作输入新鲜血液,并自觉地以市民情调取代贵族情调,变“雅”为“俗”,从而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情趣,在词中开拓出另外一番境界。从内容上来看,柳词虽仍多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之作,但也体现出许多新的倾向,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第一,在描写男欢女爱的传统题材时,柳词从达官显宦的峻台重阁转向了平民百姓的市井青楼,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这类词作有的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泼辣的爱情意识,有的表现了惨遭遗弃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有的抒写了处于社会下层的伶工乐伎的不幸遭遇和美好愿望,皆透露出新的时代气息。第二,工于羁旅行役,他把这些本来多入于诗的言志抒情内容一并移入词中,用来描写江湖流落的索寞,抒发别离相思的况味,此类作品达到了比较完美的艺术境界。第三,部分词作还展现了北宋承平之世繁华富庶的都市生活与多彩多姿的市井风情,这在柳永之前的词作中是不曾见过的。另外,那些抒写作者身世遭遇,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游宦生涯厌倦的作品也颇值得注意。著有《乐章集》。
2.柳永词标志着北宋词发展的转折,他对词的创造性贡献更主要是体现在词调和艺术方面。首先,发展了词的长调体制。柳永精通音律,或利用民间原有的曲调,或把小令扩展为慢词,或旧曲新翻,或自创新调,使慢词的曲牌大为丰富,词的体式至此相当完备,这样就增加了词的表现容量,扩大了词的表现能力。长调蔚然成为一代风气,倡导之功不能不归于柳永。其次,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柳永把六朝小赋的作法移植于词,创造了铺叙展衍、恣意渲染的艺术手法,写景状物备足无余,叙事抒情淋漓尽致;与铺叙相配合,他还长于白描,不加藻饰而又生动传神;此外,构思细密,布局完整,章法委婉,层次分明也是柳词的重要艺术特征。第三,革新了词的语言表达方式。柳永也能以清丽的语言写传统的雅词,但他贡献最大的却是使用极其生动、浅近的语言写出的俚词。他一扫晚唐五代词人的雕琢习气,充分吸收日常生活中的俗语、口语入词,以通俗流利的语言取代雅致绮丽的修辞,达到了“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的境界。正是在柳永手中,俚词才具备了和传统雅词分庭抗礼的资格。作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柳永对后来词人沾溉甚深,许多大家都受惠于他,柳词不仅促进了宋代俗文学的发展,也为金元曲子开启了先河,以至有人称他为“曲祖”。代表作品有《雨霖铃》(寒蝉凄切)、《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望海潮》(东南形胜)。
一、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1.此词把男女恋情与羁旅行役结合在一起来写,在倾诉与情人依依惜别的同时,也寓含着词人仕途失意的抑郁、知音不再的悲凉以及江湖飘零的凄苦,感情真切诚挚,情调哀怨伤感,是颇能代表柳词风格的佳作。2.此词的艺术特点:
(1)情景交融,虚实兼写。这首词上阙叙述别情别景,下阙设想别后相思,或融情入景,或因情见景,都是以冷落凄清的秋景来渲染衬托难以割舍的离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词的上阙写临别的情景,是实写;下阙写别后的想象,是虚写,或实景传虚,或虚景实写,既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又拓展了作品的艺术境界,虚实相生,相得益彰。(2)铺叙与点染紧密结合。运用白描手法层层铺叙,是本词的突出特点,无论是别前、别时、别后的场景氛围,还是人物的动作、情态、心绪,都形容曲尽、刻画具体;柳永还将绘画中的点染手法运用于词中,既大笔挥洒,反复渲染,又精细入微,宛转自如。
(3)章法谨严,层次分明。此词在结构上,是以时间发展为序依次写别前、别时、别后,同时也通过铺叙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地揭示了人物的感情变化,首尾连贯,层次清晰,全篇的组织结构非常自然,如行云流水,全然看不出连接的痕迹,充分显示了作者驾驭长调的杰出才能。
(4)雅俗兼备的语言艺术。本篇的语言自然流畅,雅俗兼备。“执手相看泪眼”等语,浅近俚俗,当和民间俗曲同调;而“今宵酒醒何处”二句,清雅俊逸,堪与文人雅词比肩,因此被称为“古今俊语”,后人也常用之来指代柳词的风格。此词体现了柳词俗不伤雅,雅不避俗,雅俗共赏的语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