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省培总结
山东省高职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总结
2014年7月15日到7月26日,我有幸参加了山东省举办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为期10天的培训,培训的项目是物流与电子商务一体化。
能和来自全省各地的同行前辈们一起学习和交流,能得到中国海洋大学等名校名师的谆谆教诲,聆听专家精辟的讲座,学习名师的教学方法,对于我来说,确实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本专业的前沿知识,开阔了眼界,既有理论上的提高,也有实践知识上的感受与体会。这次培训将是我一生受益的宝贵经历和财富,也将是我日后教学工作中不断前进和提高的基石。此次培训主要包括专业素质和相关企业的考察两大模块,具体总结如下:
一、专业素质和师德修养的学习
在开学的第一天,学院院长就做了有关职业教育发展形势的精彩讲座。从讲座中感受到了国家现在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感受到了国家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我深受鼓舞,也倍加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覃院长从教师职业发展的角度,系统讲述了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讲座语言风趣幽默,由浅入深,使在座的教师们从中进一步了解和熟悉了有关职业教育的理论、教学方法,观念上得到更新。讲座上覃院长与教师们积极互动,例如怎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样确定教师的发展目标等。
二、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学习
通过专业知识学习,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中国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物流实验所所长李电生教授是山东省高校物流方面的资深专家,他为我们授课内容为《供应链管理课程理论的体系的构建设计》,他的讲解高屋建瓴,他指出供应链的核心思想“舍得”,所以他要求老师们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有所取舍,要抓大放小。
中国海洋大学的杨华博士为我们授课《大数据应用》、天津的著名教授薛威为我们做了《物流技能竞赛教学化课程开发》的报告、青岛电子商务协会的秘书长高海云为我们做了《电子商务发展与人才需求》的讲座、中国海洋大学的王舰教授授课《跨境电子商务》。授课内容充实,既对物流与电子商务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探索,又对企业行业用人需求及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参加培训的教师们也与专家们精彩互动,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三、企业参观,提高眼界
青岛是山东省的经济龙头。青岛市的沿海经济为物流和电子商务带来了飞跃式的发展,物流与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促进了青岛经济的飞跃。青岛港是世界吞吐量前20、国内吞吐量前5的大型港口,在我们的物流教学活动中,亦有大量的案例出自青岛港。我们有幸参观了青岛前湾港,能够近距离观看桥吊及轮吊的集装箱作业,并获取大量的教学素材,这些对我们今后的案例教学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海尔的自动化仓储极大的节约了人力、场所等各种资源,能实地参观海尔的自动化仓储作业,使参观老师收获巨大。
这次培训学习,我在听了许多专家精彩报告的同时,也向其他教学经验丰富的前辈对教学组织能力进行讨论学习,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指导思想和组织教学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课堂中教师为中心,满堂灌,满堂问,不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等现象已经不适应目前的教学情况,这次学习让我有意识的用专家们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后会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注意关注学生个体,关注学生实际水平,给足学生充分的动脑、动口的时间和空间,落实课堂教学常规,讲究教学艺术,注意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作为教师,我确立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1.做一名多读书、读好书的教师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为一名教师,一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师,我们要是能做到“读书破万卷”,那一定能做到“教学如有神”。作为知识引领者的老师,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及时更新、补充知识,做好学生的领路人,对学生的未来负责。2.向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方向努力
众所周知,如果只是凭借空洞的教育理论,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教育专家提出的新教育理念,在具体实施中还有很多的实际问题,需要我们一线教师来研究和实施,以此来证实新理念的正确性,完善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因此,要做一名好老师,就一定要学会做课题研究。今后的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一定在上好课之余,在科研工作上多下功夫,多做课题,做好课题,全面提升自己的实力。
3.做一个有计划、有远见的教师
经常听到有老师说“我天天都忙忙碌碌,可到底在忙什么,我自己也不知道,更不用说出什么成绩了”,这是我们很多人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写照。原因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工作没有头绪,没有计划性,但只要我们对自己的工作做一下计划,为自己的教育发展做一下规划,将工作安排的井井有条,就会从中找到工作的乐趣,成为一个“碌碌有为” 的人。
4.做一个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的教师
“教师职业是一个良心职业”,这句话不仅实在,而且道出了我们做教师的真谛。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更担负着每一位学生家长的眷眷之心。每一个学生都是家长的未来、家长的希望,他们的前途关系到整个家庭的幸福,因此,我们必须用爱心、诚心、公心和细心对待学生,只有这样才无愧于我们做教师的良心并从中得到快乐和幸福。
第二篇:高职院校暑期物流培训总结
暑假培训总结 自×月×日至×月×日,我有幸来到×××学院参加了×年物流专业青年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由于培训学校的精心准备和合理安排,我得到了一次全面系统的培训,28天紧张而愉快的学习当中,让我不仅学习到了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而且也深化了对教学理论、物流专业知识理论的认知和理解,另外,培训学校还安排了为期一周的综合实训,并多次参观当地的知名企业和公司。虽然学习是短暂的,但收获是永恒的,下面就对这将近一个月的的培训进行小结。
一、深刻地认识到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开课第一星期,我们进行了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聆听了×××教授的精彩讲座,学习了我国职业教育现行政策、国内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理论与方法、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通过这些讲座,让我这个刚踏入职业教育门槛的青年教师,深刻地认识到了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无穷魅力和中国发展职业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一名新时期、新时代的高职院校教师应该更新传统的职教观念,变革落后的教学模式,着眼于技术手段、生产模式的变动性和劳动者的职业流动性,在教学中应坚持改革和加强实践教学为主,努力做到学校与社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相结合,师生与实践劳动者相结合。做好实验室、实训室、实习基地的建设的工作。一定要与相关企业作一些研究,在更新课程设置、课程教学模式、实验和实训过程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建全相应的校内、外实训现场与实训基地,使专业实践教学具有良好的技能适应性,形成以技术应用与综合实践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巩固了理论基础、深化了校企合作的认识
物流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在整个培训中占了很大比重,培训过程中主办单位给我们请了许多物流方面的专家和教授,分别从企业角度、教学角度、课程建设角度等做了详尽的交流报告,并且留下了丰富的资料,这不仅让我开阔了视野,而且给了我更多的课堂素材,弥补了自己企业实践经验的不足,同时也让我对物流的理论有了更深层次、更全面的理解。培训主办单位的×××毫无保留地给我们分享了他们在建设物流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的经验,在建设的过
程中突出:岗位轮训,学做合一,以物流岗位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促进物流管理专业与物流企业对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物流管理岗位任职要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物流运作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物流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真正做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现厂中校,更要实现校中厂。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之外,更需要有企业的经验,了解企业真正地需求,透析企业中所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闲暇时间,到企业中进行顶岗实习,实现自身的“校企结合”。
三、通过交流和探讨、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参加这次培训活动的学员们是分别来自全省各地多所高职院校,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我和其他学员相互了解、熟悉,积极讨论、勤于反思,共同探讨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想法,互相交流,相互切磋,共同协作,努力完成团体、个人的学习任务。通过交流研讨、实训操作等活动,对于其他兄弟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式、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看到了先进的一面,发现了本身的差距与不足,相互取长补短,为我以后的自我提高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在交流的过程中,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还是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让我印象最深两种教学方法分别是项目驱动法和团队小组法。项目驱动发比模块教学更合理、更有科学性,行动完成性,学习领域更能体现教、做、学一体化发展,团队小组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这是企业在进行人才选择时比较看重的一点。
四、增强精品课程建设和网络资源资源建设,突出专业的特色
×××学院物流专业的教学团队,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标准,编写了自己的专业教材,教材突出了教学合一和任务驱动性,显示了自身的特色。学校还与一些企业进行合作,开发了一系列形象生动的动漫教学视频,挂在学校网站上,以满足学生课余时间的自学,丰富了网络资源。物流专业的教学团队还增强了精品课程建设,这不仅能提升教师的水平,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该学校物流专业网页的建设,资源非常的全面,不仅有理论知识,还有工学结合的相关东西,能够很大的程度的满足学生网络资源的需求。
五、建设好实验室和实训室
现代物流是一个新兴的,飞速发展同时与现实社会结合比较紧密的一门学
科,它与现实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有联系,同时物流流程中各种操作程序十分复杂,所涉及到的各类物流单证种类比较繁杂,现实中的物流风险也很多。这些内容单单依靠课堂教学难以让学生充分地领会和掌握。因此有必要通过场景模拟和动手操作来强化学生对一些关键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实训室能够通过对物流各项活动和工作等进行模拟,同时结合现代化物流软硬件设备,为在学校里的同学们营造一个能体现真实物流供应链和各种物流岗位工作的实训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性,相互之间的沟通,协作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学习效率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所以加快物流实验室和实训室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此次培训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是繁忙而充实的,我的收获也可谓说收益匪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学以致用,把在这次培训中学到的新知识尽快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运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去,为学校的建设服务。
第三篇: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姜华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陕西西安710100)
【摘要】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但目前高职院校实践课程存在问题较多,收效甚微。结合陕西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的实际情况,建议采取四项该进措施,一是制定优秀从业人员标准,彻底消灭“高分低能”的现象;二是严格规范教师聘任制度;三是政府与企业协商向高校提供实习场地;四是科学制定实践考核制度。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实践教学
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所以在教学体系的安排中,除了理论课程外,实践课程也是同等重要的,它不但使学生学以致用,还能在实际操作中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做到联系学校学习和社会工作的桥梁作用。但是,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进展的并不尽如人意,收效甚微。
一、高职院校实践课程进展收效甚微的原因
1、不重“技能”重“证书”
当今,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选择标准就是以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和“等级证书”在做评判,真正从考核应聘者能力素质出发的非常少,这一现象就在高校中催生了学生们只是一门心思考各类“证书”,认为学校安排的实习工作是浪费时间,不认真对待。
2、大部分学校 “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
众多专家都提出过高校教师聘任制度应该改革的问题,可见从“学校到学校”这一只适应理论教学的教师素质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学校和社会的需要,脱离实践讲理论,明显是违背高职教育的定位的。作为直接面对学生的一线教师,其自身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必须过硬,才能指导和引导好学生。
3、适合的实践课程模式较难实现
目前的实践课程模式基本为在本校建设软、硬件实训基地,和联系校外企业进行实习。
(1)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对于物流专业来说,课程内容牵扯到运输、仓储、配送、信息、供应链等很多相关行业,在校内建设硬件实训基地投入成本大,设施设备简陋、和实际企业中的操作流程和使用的设施设备都有很大的区别,这样的实训基地很难达到实训的目的,学生毕业后来到用人单位还是无法直接上手操作。
(2)与校外企业合作实习。因为需要实习的学生并没有完全离校,考虑到安全等问题,很多企业不愿与学校合作实习,再加之企业普遍认为当今大学生动手能力差、自命清高、眼高手低,不服从管理,一批实习者的加入会破坏企业自身的运转节奏,企业还必须抽出专人负责这一事项,实习完毕后能留下的学生很少,有过一两次尝试后,大部分企业认为综合成本大,不愿意轻易再试。
4、毕业考核标准单一,侧重于理论知识考核
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时还是采用修够学分、完成毕业论文、答辩等考核标准,既然与本科类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定位不同,那么在人才考核方式上也应该不同,可是重“理论”轻“实践”的考核标准,使学生放松了对实践课应有的重视,二、改进措施
综合以上现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陕西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应该进行如下调整、改革。
1、政府主管教育的职能部门、物流行业协会与高校共同努力,制定优秀从业人员标准,彻底消灭“高分低能”的现象
用全新的、正确的思想引导在校学生,使学生不再盲目追求所谓的“证书”,而是转为扎实学习理论知识、刻苦锻炼实操能力的务实精神。
2、加强教师培训,严格规范教师聘任制度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也是拓宽实践教学的基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指导教师既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具备“双师型”素质。没有高素质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也就不可能完成。在实际工作中,应在以下方面继续努力:一是坚持教师持证上岗,要求实践教学物流指导教师必须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二是聘请物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发挥兼职教师的互补作用;三是选派专业教师定期到物流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四
是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改变传统的学术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同时,关于实践课程的课程大纲、授课内容、考核方式等也可与行业专家共同商定。
3、由政府出面解决实训基地建设问题
政府可以与业内运营、口碑较好的企业协商,企业向高校提供实习场地和学生培训的工作,同时可得到政府的相关优惠待遇。这样实习的工作对于企业来说就成了互惠互利的事情,对学校和企业以及国家的长足发展都是好事情。有能力的高校可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聘请行业专家为学生授课、作报告。
4、与行业专家共同制定毕业考核标准
合理均衡毕业论文和实操技能的考核比例,对学生的考核更加全面、客观。使学生们从根本上重视实践课程,真正体现出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而不再把实践课程作为一种形式。
以陕西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为例,从2005年设立物流管理专业以来,对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构建了以物流活动过程为主线,以六个具体物流岗位任务为驱动,以三个核心能力培养为内容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依据专业标准框架与工作过程导向,构建了以物流管理职业为主线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针对各岗位在工作过程中所需的各项能力开设相应课程,加强了学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通过任务驱动、现场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对学生技能培训共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是初步技能训练,目的是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增加对理论教学的感性认识。第二层次是专业技能训练,目的是配合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进行单项管理能力的仿真实训,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第三层次是职业综合技能训练,目的是以校外实习的形式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所掌握的专业技能运用到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过程中,在真实环境里完成工作任务,同时为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写作收集素材,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由指导老师、学生、教学活动、.教学手段等基本要素构成。与理论教学管理相比较,实践教学管理的特点是:所需物质条件多,投入量大;制约因素多,涉及面广,教学过程复杂,可控性差等。因此,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必须完善软硬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
系。这需要社会各阶层、校内外各部门的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工作才能把这项工作更好的持续推进下去。
【参考文献】
[1]钱廷仙.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中国市场,2008,02
[2.李定清.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
[3]严雪怡.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3.【作者简介】
姜华,女,陕西省铜川市人,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助教。
第四篇: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建设的思考
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建设的思考
近几年来,现代物流的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热点,作为“第三利润源泉”越来越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适应新的形势,纷纷开设了物流专业,可以说物流专业教育在高等职业院校日渐兴盛,并且随着物流业的高度发展,这种规模还在不断扩大。然而,物流是一个跨越多种学科的边缘性的科学,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在不断的试探当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在物流专业的建设当中,仍然出现了一些“急躁”行为。有些院校对物流职业教育了解不够,但对物流专业建设的工作期望却很高,结果往往定位不准,给后期的专业建设工作带来一系列麻烦。实际上,一个学科的建设,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需要全方位考虑、综合平衡。结合我院实际,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在物流专业建设的问题上,必须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明确培养目标。
截止到2004年8月,全国共有97所本科院校分别开设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在这种形势下,很多高职院校纷纷效仿,也开设了这两个专业(当然,限于实力所限,更多的高职院校选择开设的是物流管理专业),并且在课程设置上也沿用了本科院校的体系。对于这一现象,我们不能忽视,高职院校的教育任务与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承担的是职业教育的重任,是以“为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级实用人才”为目的,强调的是“零距离”上岗。
实际上,从物流运作角度看,现代物流包括企业物流和社会物流(即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两大部分。对于企业内部物流,存在着(原材料、零、配件、能源等)采购、储存、生产物流管理、包装、配装等岗位群;对于企业外部物流,有分销、运输、配送、仓储、信息处理等岗位群;对于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有运输、保管、配送、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报关、结算、货运代理等岗位群,此外,相关的系统化管理、懂得进出口贸易、报关、通关业务、电子商务物流、掌握资金周转、成本核算的人才,都是社会高度需求的人才。
所以,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高职院校在物流专业建设中培养目标一定要明确,不能只一味的效仿本科院校。当然,这里并不是否定当前某些高职院校的一些做法,只是强调,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物流人才日趋细分,高职院在人才培养上一定要明确目标,结合本校的优势和特长,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重点锁定某些岗位群,逐步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专业。现在用人单位欣赏的是,一到岗位就能马上工作的学生,即“零距离”上岗的学生,而不是一个什么都懂得一点,但并没有某一方面专长的学生。所以,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开设上,命名“物流
管理”可以,但在培养目标上一定要进一步细分,要以培养学生擅长某
一、两项................专业技能为目的(当然,也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有竞争力,这一点美国...................................的大学教育体系已经得以充分证明)。例如,“物流管理”专业中仓储方向的学...................................生,就应着重培养其商品保养、仓库管理、堆垛、码货、库存管理等专业知识和...................................技术以及相关计算机、机械、物流知识,建立其牢固的“仓储”专业知识体系,...................................真正做到使学生学有所长。............
二、招生规模一定要适量。
随着物流在我国社会被逐渐重视,物流业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有关专家指出,物流领域的人才短缺,已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据权威机构调查,国内目前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为600余万,而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到2010年需求为34万人。巨大的人才供需差距使得物流几乎是一夜之间成为社会上的热门专业。在这种情况下,招生形势一直不容乐观的高职院校,似乎得到了一个“香饽饽”,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许多院校在本校物流教学条件和师资还没有很好建设和培养的前提下,不但不控制招生的规模,反而想方设法扩大招生途径,无限制的招生。
其实,办物流专业并不是某些院校想象那样——门槛很低,物流专业的建设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一定规模的资金投入,如果错误的认为一次投入或者短期之内就可以建设好物流专业的话,往往会给后期的专业建设带来一系列的困难。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在招生规模上不加控制的话,在后期教学工作当中难以保证质量和效果,也就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较强适应能力、满足企业需求的物流人才,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得不偿失。关于这一点,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先生在前段时期也提到过类似的问题,认为高校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上一定要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对此,我们的建议是,高职院校作为适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务必要根据自身实力,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努力做到招生规模与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师资力量相匹配,保证教学质量,努力办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三、教学内容设计强化专业细分特色。
物流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比较广泛,所涉及的课程自然很多,这种情况导致部分院校在物流教学内容设计时常常难以取舍,认为每门课程都很重要、学生都必须学习,所以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一味的填塞课程,导致教学内容臃肿不堪。实际上,很多课程教学内容重复比较多,这种情况下,多门课程不加以改进的填塞,往往会造成科任老师由于内容重复带来的教学困难。并且,过分的强调教学内容的广泛,往往难以体现教学的专业特色。看到这一点,结合前面的观点,有些同志可能会认为,既然要突出专业特色,那么是不是可以根据专业细分的特色,大
胆砍掉一些课程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物流是一门知识性广泛的交叉性学科,如果砍掉一些课程,往往会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完整。
那么,面对这一矛盾,我们该如何解决?我们的建议是,可以在教学内容优化上下工夫。具体做法是:可以将物流课程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基础专业课程,是任何一个物流专业学生都应学习的课程,如《现代物流概论》、《物流信息技术》;第二类是核心课程,是突
出专业特色的课程,即体现专业细分的课程。如物流管理专业仓储方向的《仓储学》、《库存控制管理》、《商品保养》、《仓库规划与设计》、《仓储实务》、《包装学》;第三类是相关课程,是与这个细分专业相关的但不是很密切的课程,(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仍旧以物流管理仓储方向为例),如《配送学》、《运输实务》、《国际物流》、《电子商务》、《物流企业管理》等。对于第一、第二类课程我们可以详细讲述并注重实践教学,对于第三类课程我们只做介绍性教学,亦即将几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压缩至一个学期教学,删除重复、不重要的内容(适当的话可以组织教师自己编写讲义),着重介绍基本内容、理念。这么做,我们相信可以较好解决上述矛盾,同时,也有利于真正体现专业细分特色。
当然,在教学内容优化设计上,上述方面的做法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教材选择、内容把握等方面狠下工夫。现在,不论是学校物流教育还是社会物流培训上,存在的问题是:概念讲得多,实际方法讲得少;国外物流发展谈得多,国内物流实践结合得少。这很不利于物流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把握上,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注意高职教育的特点,教学内容应更多的注意实际经验、方法、技巧的讲述,结合国内现状和发展趋势,适当引进国外先进理论、方法,力争最大限度地贴近国内物流实际,精心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出真正实用的物流人才。
四、坚持走差异化道路。
有些同志,在了解我前面的观点之后,认为,如果按照上述观点办学的话,尽管办学效果很好,但必将耗费较大人力、物力、财力,会给办学带来一系列困难,增加学校负担。这个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要指出的是,我们并不需要在办学方向上“大而全”或“小而全”,而是提倡坚持走差异化道路。
物流专业建设要坚持走差异化道路,这是方向性问题、也是战略性问题。从资源配置与优化来讲,每所学校由于办学的历史、院系专业的设置等诸多因素,在某些学科领域的师资、教学设施、设备以及社会资源等具有一定的优势。在物流专业建设时,如果充分利用这些稀缺资源,就可以较低的成本办出专业特色。如果学校在国际贸易专业上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强,那么在物流专业细分时,或者说在办学特色上,就应该利用国际货代、国际支付与结算、报关、通关等的办学资源,突出货运代理优势,亦即物流专业细分为国际物流方向;而如果学校
在工商管理专业上具有优势,就应该在连锁企业物流、供应链物流管理上办出特色;如果学校在生产运作与管理专业上具有优势,应该在生产物流上办出特色等等;甚至,如果学校在汽车生产专业上具有优势,办汽车物流方向也未尝不可。
就物流专业建设与发展而言,绝大多数院校都刚刚起步,建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确立正确的发展战略不仅仅影响物流专业办学的发展速度、办学成本和办学质量,更关系到所办专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更进一步也会影响院校本身的发展。因此,对于物流专业建设与发展这一问题进行探索与讨论,是很有必要的。我们相信,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应用差异化策略,抓住机遇,求实、创新,不断摸索,高职院校就一定能真正为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物流人才。
第五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教学改革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教学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模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付丽茹
【摘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设置商品学课程既有必要性,又有特殊性。针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和要求,确立了提高物流职业意识,增强专业操作技能的商品学教改目标,提出了就业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思路,并重新构建教学内容,建立了系统的教学实施方案和成绩评定方法。
【关键词】商品学 物流管理 就业导向 技能型教学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设商品学课程的必要性与特殊性 1.1物流管理专业开设商品学课程的必要性
物流管理是新兴的热门专业,而商品学是传统的基础课程。事实上,商品学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两者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性。
第一,两者分析的要素——“—物”“与商品”,其内涵基本一致。从字面意思来看“,物流”是由“物”“和流”两个基本要素组成的“,物”是“流”的实体基础和作用对象;从专业角度来看,我国国标《物流术语》“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这一解释,可以把“物”简单地理解“为物品”,这“一物品”不是指一切物质实体,而是指一切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置移动的物质实体。商品学研究狭义的“商品”,主要侧重于生产劳动新创造的有形物质产品“。物”“和商品”都被界定为有形物质实体,不考虑服务、知识等无形商品“;物”是“商品”范畴的一部分,它将房地产等无法进行位置移动的商品排除在外。
第二,两者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相似性。物流管理是一门交叉学科,具有经济学、管理学、工学和理学等多重属性,研究内容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现代商品学则被公认为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复杂融合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以商品体为基础、以商品质量为中心来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其质量变化规律的。相比之下,商品学和物流管理存在着一定相似之处:两门学科都兼有经济属性和技术属性,研究目标都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要求,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研究内容都将商品包装、储运、检验等包括在内,是基本一致的。
第三,商品学的知识和技术为物流管理提供指导。物流服务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的实现客户的物流需求,各种物流基本功能的实现都是围绕具体商品展开的,因此,认识和掌握典型大类商品的自然属性,熟练运用商品检验、包装和养护中的技术方法,在工作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针对具体商品保质保量地完成物流任务。由此可见,商品学对物流管理专业能够发挥较强的理论基础作用,并且对本专业学生的未来就业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1.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设商品学课程的特殊性 第一,教学目标的特殊性。
教学目标的特殊性是指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在商品学教学目标上存在较大差异。本科及研究生开设的商品学课程,基本理论相对稳定,体系比较完整。高职教育与之相比,教育对象和教育层次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商品学课程绝不能照搬、照抄普高教育的体系,而是必须确定符合高职教育目标、表现高职培养特色的教学目标。
普高商品学教学注重基础理论的讲授,注重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这和其基本理论扎实、能够进行相关研究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物流管理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各项物流功能操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等业务部门中的基层操作、基层管理,工商企业内部物流的基层作业和管理等岗位。因此,商品学的教学目标应围绕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定位,集中考虑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突出职业化、技能化特点,在基本理“论必需、够用”的基础上,重“点增强实操技能、提高职业素质”,切实起到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使学生掌握的商品学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并适当兼顾学生的后续发展需要。
第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
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是指适应专业设置、技能要求不同体现在教学内容上的差异性和适应性。首先表现在与专业商品学(如中药商品学、汽车商品学、纺织商品学、食品商品学)的教学内容存在很大差异。专业商品学围绕本专业的核心商品展开,基本不会涉及其他种类的商品,教学内容全面丰富,不仅详述核心商品的自然属性、分类、检验、包装和养护,而且更加关注新商品技术开发、商品美、商品与人、环境的协调等。商品学在物流管理专业属于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基本理论以商品分类和商品标准为主,将典型大类商品(不局限于一种商品)的性质贯穿到实操技能,如包装技法、检验方法、储运流程、养护措施中。
其次表现在与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等专业的商品学教学内容有所区别。同是专业基础课的商品学,必然因各专业培养目标不同而带来教学内容上的差异。营销或连锁等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完成商品销售或围绕连锁企业的商品进行具体管理,商品学教学内容的重点在于基础理论知识与商品品牌、质量鉴定、包装装潢及消费者审美需求等专业操作技能的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成功实现物流的基本功能,商品学教学内容应侧重运用编码、包装、储运、检验、养护等技能充实和丰富物流职能,使两者有机融合起来,而商品分类、商品标准等理论知识则简要讲述“,够用”即可。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思路 2.1教学改革的目标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高职教育是一种适应市场需求、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职业教育。根据上文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特殊性的分析,商品学应该达到直接为提高学生专业操作技能服务,并最终为学生就业服务的教学效果,因此,商品学教学改革就是在必要的知识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改革其无所不包、缺乏特色、定位模糊等问题,达到使学生提高物流职业意识,增强专业操作技能的目标。
商品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的时间一般早于专业核心课。此时,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尚处于感性阶段,商品学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先入为主,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性认识,增强职业意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和将来从事物流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授课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的专业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点分拆为就业需要的专业技能点,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实际操练,在学习专业核心课之前就具备本专业的一般操作技能。
2.2教学改革的思路 根据教学改革的目标,教学改革的思路是突破传统的“教材导向”的书本型教学模式,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就业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模式。
“就业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模式要求对商品学课程进行技能定位,即打破原有的书本教学体系,将商品学的静态知识点分拆为物流管理专业需要的动态技能点,融汇到教学过程中,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紧密结合的力度。现代的教育观、教学观要求教师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与之相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逐步转变“为导演”“或教练”。教师角色的转换必然带动学生角色的调整,即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技能的主动学习者转变。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利用案例引导、实物展示、多媒体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重构与教学改革实施
企业岗位设置和专业素质需求是高职教育的风向标。关于商品学的教学重点和实操内容,笔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问卷,并对在某食品配送中心实习的二十几名学生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商品学知识、技能在工作中的重要性是认可的,工作中对条形码、储运中的养护措施、质量认证标志、运输包装标志的运用较多,表现出接触更多种类商品,深入认识其特质的要求。通过对有关负责人的访谈,进一步明确了物流工作岗位对商品学知识和技能的迫切需求。
商品学教学内容重构正是基于对物流企业和实习学生的调研结果,按照上述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思路,打破传统的章节体系结构,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根据教学方法、教学组织、考核方法的不同,可以把课程分成两大部分:基础知识部分和专业技能紧密链接的部分。
以基本理论知识为主的内容包括商品质量、商品分类、商品标准等[1]。教师从学生熟知的食品、化妆品、药品的质量危机开始,使学生认识到良好的质量不仅是生产经营企业的生存之本,而且是物流企业的利益所在。商品分类的教学,教师首先展示自制的商场商品分类表,让同学们指出不合理之处,然后引出商品分类的原则、标志和方法,最终由学生设计出合理的商品分类表,课后要求学生调查某一商场的商品分类情况,列出商品分类表,并分析说明其特点和优劣。商品标准的学习,可以由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标准作用的认识,类推出物流作业及技术标准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针对实践性较强、以物流操作技能为主的商品包装、商品检验、商品养护等内容,可按照下面的系统方案来组织教学。
3.1假设场景和环境
物流作业中涉及到商品学的重要知识点有检验方法和程序、运输包装标志和商品养护技术等,这些内容也是商品运输和储存时应该关注的重点、难点。
3.2知识点分解为技能点
将上述知识点打破章节界限,分解为假设场景下按照物流作业流程排列的技能点,设置相应的题目供学生自学、提供多渠道供学生收集资料、调查分析,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
根据假设的场景和环境,将商品学的静态知识点分解为物流管理专业需要的动态技能点,融汇于业务操作中。
·考虑某商品[2]的性质,如何选择运输工具?某商品在运输中容易发生哪些形式的质量劣变,如何进行养护?运输包装在某商品的运输过程中发挥什么作用?
·运输过程中,可以采用哪些包装技法?某商品销售包装用的是什么包装技法?为什么此种商品适合采用这种包装技法?
·某商品的运输包装上有哪些标志,属于识别标志还是指示标志,如何辨别和使用? ·某商品在进入仓储中心之前,需要对哪些内容进行检验?使用什么检验方法? ·某商品如何进行抽样?检验前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处理?检验时遵循什么样的程序? ·如何判断某商品的质量级别?如何识别本类商品中的假冒伪劣产品? ·某商品在储存过程中容易发生哪些质量劣变,应采取什么措施进行养护?
·某商品的销售包装上有哪些质量认证标志,各是什么含义?请分析不同商品的条形码区别在哪里?商品条形码和物流条形码有何异同?
3.3教学组织与实施
首先,教师示例讲解,学生分组自学。教师简单举例对各个技能点进行分析。学生8人组成1组,推选2名组长负责:自由选择商品品种(选1~2种,各组不能重合),负责协调和分配组员的学习任务,监督课下自学,组织资料的收集和讨论活动,要求必须根据所选商品进行技能展示。学生可以根据选择商品的类别归属,查阅教材中关于食品、纺织品、家用电器等商品学分论的内容,教师还提供专业书刊和网站,如《食品保鲜技术》《货物学》等书籍《商品储运与养护》《中国物流与采购》《物流技术与应用》等期刊;http://www.xiexiebang.com.c(中国商品学会),http://www.xiexiebang.com.c(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中国物流网、中国食品工业网等网站,有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培养对商品学和物流专业的兴趣。
然后,学生汇报讨论,教师点评解疑。每次课上完成一个主题,由每组该题目的负责人在班级作发言交流,同组成员可以补充;其他组成员可以提问或点评。以学习态度、展示情况(电子文档、幻灯片、图片资料、实物比较等至少任选其一)、对技能点掌握的熟练程度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依据,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针对每一主题,教师对每组就所选商品的展示情况进行总评,针对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讲解。当然,诸如基本概念、商品包装的功能、包装合理化、商品质变的原因等问题,有必要结合相关技能点讲清重点、难点。
最后,提交技能报告。所有技能题目都进行完毕后,每组根据组员的分析资料、同学的补充和教师的点评,结合所选商品写出一份基于假设背景的电子版综合报告,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职业心理、独立思考、沟通协作等综合素质。
3.4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
技能型教学模式与书本型教学模式相比,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明显提高,能够运用常见的商品学技术方法,掌握一定的专业操作技能。具体而言,学生分组自学、自我管理、互相监督、头脑激荡,提高了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收获的是书本上找不到的知识和能力。学生自选的商品品种贴近生活和专业,如酸奶、茶叶、山楂、香烟、巧克力等,兴趣引领学生带着专业问题展开探索,多方搜集资料,甚至咨询生产经营企业,能够以比较生动的图片、实物、课件等形式展示出来,这样,虽然每个学生只掌握了一种商品的一个技能点,但是通过汇报讨论和全班共享后,每个学生便能触类旁通,收获多种商品的多种物流操作技能。
四、商品学课程综合成绩评定
“就业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与之适应,而且必然反映在综合成绩评定的内容和权重方面。课程综合成绩应该全面反映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一般由学习态度、讨论发言、技能展示、期末考试四部分构成。如表1所示。
表1课程综合成绩评定表
根据本课程提高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目标,期末考试采用开卷形式,适当减少固定知识点的考核比重,增加对技能点的考核。基本理论知识(50%)通过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来考核;基本专业技能(50%)通过案例分析、情景讨论来考核。
商品学课程要根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社会实际需要进行改革,本文正是遵循这一原则进行教学模式转换的实践探索,希望抛砖引玉,促进商品学教学改革的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冯国珍.高职《商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6,(2)[2]邓旭明.试论商品学在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内蒙古统计,2005,6 [3]陆影.高职教育《商品学》课程改革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5,2
[作者简介]付丽茹,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物流系讲师。*本文的主要内容已被“商品学发展与教育高级论坛-暨第九届学术研讨(会20060715)”论文集收录,笔者独立完成的教改项“目《商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获得学院2006教学成果三等奖。
注:
[1]这部分内容中也不排除有专业应用性较强的知识点,例如条形码。在讲解清楚其概念和构成的基础上,可以设置技能题目供学生练习。
[2]某商品是指允许学生自选的商品,针对此商品,学生课下收集材料、课上技能展示。
选自: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