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沉樱小说创作
沉樱小说创作
一、沉樱简介
沉樱原名陈瑛,笔名沉樱、小玲、陈因等。“沉”与“陈”谐音,“樱”系指樱花。沉樱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成长起来的女作家。少女时期,她为周氏兄弟(鲁迅与周作人)翻译的日本小说所倾倒,因此取笔名“沉樱”,以表对日本文学的爱慕。1907年4月16日,沉樱生于山东省潍县城里一个有文化的中产阶级家庭。她的祖父是清朝的学官,而父亲读的却是洋学堂,接受了新思想;二舅父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学生,多才多艺,反对女孩儿缠足,主张女子读书、男女平权,是个地地道道的新派人物。
1929—1935年间,沉樱共出版了五个中短篇小说集:《喜筵之后》(1929年,北新书局)、《夜阑》(1929年,大光书局)、《某少女》(1929年,北新书局)、《一个女作家》(1935年,北新书局)、《女性》(1935年,生活书店)。
沉樱亦是一位翻译家。抵台后主要精力用于翻译,共译过20来本欧美名家的小说和散文,1967年,沉樱60岁。她自费印刷出版了自己翻译的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小说集《一位陌生女子的来信》。出版后引起了强烈反响。该书历经30年而不衰,至今仍畅销于台湾和海外,几乎成为这部名作的中文“定本”。其余有茨威格的长篇小说《同情的罪》,赫尔曼/黑塞的《悠游之歌》、《车轮下》、《拉丁学生》,还有《毛姆小说选》等等。
1924年,17岁的沉樱随家南下,并于次年考取了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中文系。两年后,上海大学在白色恐怖中被封闭。于是,沉樱便转到复旦大学中文系借读了两年。当时,剧作家洪深也在复旦大学教书,并积极从事戏剧运动。由于沉樱能讲普通话,洪深便动员她参加了复旦剧社,主演了话剧《女店主》。在此期间,沉樱与戏剧家马彦祥相识、相爱,最后结婚。1930年底,沉樱和马彦祥离婚。
接着,沉樱到了北京,结识了知识广博、才华横溢的诗人、翻译家梁宗岱。梁宗岱(1903—1983),广东新会人,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诗人、学者、翻译家。他早年留学欧洲多年,与瓦雷里、罗曼·罗兰等文坛大师交往颇深,1931年回国后任教于北大,与沉樱结识。梁宗岱在学习上肯下苦功,翻译中一丝不苟、反复推敲的精神给沉樱很大影响。1934年秋,梁宗岱因早年包办的婚姻问题与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闹翻,便从北大辞职,与沉樱同赴日本,同居于叶山。一年后,沉樱与梁宗岱回到国内,结为伉俪。此后,沉樱多居家中,偶有所作。1937年,长女梁思薇出生。抗战爆发后,一家离开天津,辗转至重庆,梁被迁至重庆北碚的复旦大学聘为教授。1941年,次女思清出生。1944年,梁宗岱在回广西百色处理家务时,与当地的粤剧演员相识相爱。沉樱闻讯后,立即偕两个幼女思薇、思清搬出两人的住所。
沉樱与梁宗岱的感情纠葛颇为复杂,沉樱晚年曾说过这样的话:“和他分开,其原因,既简单,又复杂。他很有钱,是一个有双重性格的人。我只有离开他,才能得到解放,否则,我是很难脱身的。我是一个不驯服的太太,决不顺着他!大概这也算山东人的脾气吧„„”抗战胜利后,沉樱先后在上海戏剧学校、复旦大学工作(此前梁宗岱已从复旦辞职),1948年带子女随母亲、弟妹离开上海去台湾,后赴美居住。
而据林海音在怀念沉樱的文章中说:“她并没有和梁宗岱离婚,在名义上仍是梁太太,而梁宗岱的妹妹在台湾,她们也一直是很要好的姑嫂。”沉樱和梁宗岱在1950年代后期便恢复通信联系。1972年沉樱写给梁宗岱的一封尤其感人,信中沉樱称他们为“怨耦”,“耦”通“偶”、“藕”,寓意深长。她还写道:“„„时光的留痕那么鲜明,真使人悚然一惊。现在盛年早已过去,实在不应再继以老年的顽固„„”其中意味,也是深长的。不过,1982年沉樱回国探访亲友时,却终未与梁见面,其时她内心的复杂,别人自难体会。1983年,梁宗岱病逝于广州。
关于沉樱和梁宗岱的分手,台湾女作家潘琦君在文章中写道:“思薇说她母亲对父亲一直是又爱又恨。他们俩其实都相互的欣赏,相互的关爱,但因两个人个性都太强,永远无法相爱。母亲毅然离开父亲,并不一定是因为父亲对她用情不专,而是由于性格不合。”在重庆时曾与沉樱邻居多年的好友赵清阁回忆说:“沉樱热情好客,朋友们都喜欢接近她。为了家务之累,她不能常写作了,心里不免烦恼,常和宗岱闹脾气。宗岱性情耿直,也不谦让,终于两人吵了几年分开了„„”沉樱的山东人脾气性格,使她不顾朋友的劝阻,带着年幼的子女离开大陆,远赴他乡。据赵清阁回忆,沉樱赴台前,她曾与方令孺劝阻,“但她个性很强,表示要走得远远的,永世不再见到梁宗岱。这是恨,但也是因爱而恨!他们的矛盾主要还在于宗岱希望她做贤妻良母,而她偏偏事业心很重。据说当年梁宗岱也曾从广西飞到上海,希望至少阻止子女赴台。未果。”
二、沉樱小说创作
沉樱的小说多着笔于爱情婚姻。她已经去理性思考狂热爱情下的婚姻危机。在作品的艺术性与思想性上,沉樱在现代女作家中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张爱玲之后、丁玲之前。沉樱的小说多写处于恋爱婚姻中的知识女性的情感世界,虽远离时代风云,格局较小,但描写细腻精致,语言优雅流畅,对其时一些女作家直白说教的“问题小说”,在艺术上有某种超越性。
在沉樱的作品中,女性的焦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男性对于爱情缺乏忠诚,朝秦慕楚,使得渴望被爱的女性缺乏安全感,从而产生情感上的焦虑与屈辱。另一方面是女性作为一个觉醒的人,希望在社会上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她们作为一个女人,有着天然的母性和对家庭的依赖,因此她们往往在妻性、母性与人性之间,事业与爱情之间失去平衡,难以取舍,而陷入傍徨与焦虑中。
《喜筵之后》《爱情的开始》《飘零的红叶》等作品,情节上大致相同,叙述的都是女主人公无可救药地爱着自己的丈夫,换来的却是丈夫的不忠,甚至嘲弄。而作为女性对此却无可奈何,既没有勇气离开也没有激烈的抗争,而是在焦虑紧张与屈辱中日复一日地煎熬忍耐着。
《飘零的红叶》生动地刻画了妻子发现丈夫有了外遇时真实的内心感受,丈夫与上海来的C之间关系暖昧,并同时找借口离开前去幽会,心有疑虑的妻子在家中坐立不安冒雨出去寻找。
在这里沉樱以她对于婚恋生活的真实感受,非常细腻地描摹出这些妻子们内心的紧张、焦虑和无助。但是从中我们也看到,这些背叛婚姻的男人固然是自私无赖的,但这些妻子们最大的弱点洽洽是明知道男人的欺骗和无耻却无法停止对他们的爱恋,这种爱与其说是对爱的执着不如说是一种对情感的依赖,女性深层意识中始终潜隐着一份对男性与家庭的依赖意识,一旦依赖实体面临被消解,她们既没有勇气选择离开,又对现状心有不甘,这必然导致内心的焦虑。
沉樱主要以婚恋故事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并着力通过表现婚恋生活中的两性关系来探索知识女性的生存困境,这是其创作中女性意识突出的表现之一。沉樱的小说中男子的负心给新女性曾经渴望并执着追求的新式婚姻蒙上了浓重的阴影,他们对背叛行为毫无自省和忏悔的心态,以及玩弄感情的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也更加重创了女性的心灵。女人因不断地被伤害而变得敏感尖锐,婚恋关系中两性的争斗不断上演,关系高度紧张,隔阂日益加深。沉樱小说中娜拉们曾极力摆脱旧时饱受精神和身体双重压抑的传统生活。
将谋求自主的婚姻作为女性解放的必由之路,但是当真正进入苦苦追寻的自由婚姻后,她们发现,在男权社会中没有经济和事业的新女性,即使逃离了“父家”,也不过是转入了“夫家”,她们得到的不是灵与肉相统一的恋情,而是灵肉分离的苦果,而且自身仍无法摆脱男性附庸的角色。对婚恋生活中两性关系的探讨,使知识女性清楚的认识到现实和理想之间存在的天壤之别,促使人们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解决女性生存困境的问题。
沉樱是最早关注并表现现代知识女性生存状态和性别自觉的作家之一。有研究者认为,现代女性的自处问题(如何自怜、自珍、自强、自卫)这一20世纪女性写作的最大主题,可以说最早始于沉樱。她笔下的女主人公已经从追逐自由婚姻、新式生活的兴奋中走出,开始理性地面对女性在婚姻感情中的性别和角色定位。揭示出曾被“五四”女性狂热追逐的自由爱情内部的危机,将新式婚姻放入思辨范畴接受新的理性考验。
现代知识女性一旦步入婚姻,在男性压制下不仅要承受丈夫的不忠所带来的屈辱。有些还要和传统女性一样承担起管理家庭的全部事务,但是她们并不甘于成为家庭中的人,希望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比如《一个女作家》中,钰姗上大学后就成为了小有名气的作家,婚后,大家认为她不会如别人那样将自己的事业与才能埋葬在日常琐屑生活之中。但是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之下,先前神圣的文学事业在逐渐成为一种谋生的工具,写作由以前的愉悦变成了痛苦的负累。家事的繁琐让她只能一面想着晚饭的小菜还未齐,一面又要想着如何构思。这里志同道合所谓的理想中的文学夫妻同样要承受日常琐屑与灰色生活给人带来的焦虑与压抑。
《生涯》中的女主人公也是一个有理想和抱负的女青年,但看到自己朋友婚后沉寂无聊的生活令她后怕,而恋人逮楠把一切都放弃了只剩下组织一个家庭的苟安念头,这都使得她对于爱情婚姻产生了恐惧和疑虑,并陷入到一种莫名的焦虑与苦闷当中。在结尾处女主人公对自己的处境作了形象而客观的概括:“我觉得好像是跌落在无边的海里。一块落下去的人们,有的是有可能地向着岸边游泳去了,有的是抓着木片之类的在苟安着,只有我是既不会游泳而又连一根草也抓不到地只在浮沉。
《女性》又名《妻》中的妻抱着从事于文学的野心,厌恶着做家庭中的人,但一次意外的怀孕打破了他们原本平静的生活方面。在潜意识中她也非常喜欢小孩,电车中别人的小孩也能引起她的兴趣,甚至小孩的衣服也让她由衷地喜欢,但另一方面她又害怕生小孩,认为做母亲是女人的牢笼,会葬送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为此她终日烦恼焦虑着,最后她鼓足勇气还是去医院把孩子打掉了,以为从此以后就能像从前一样一无挂碍地读书写作,重新做人了,但事实并不如此,失去孩子的妻时常陷在沉思和感伤中,“对于什么谈话都常表示着冷淡,但只要一提到孩子就病态似的兴奋起来”。不把母亲作为天职,不愿做一个自己不愿意作的人,打了胎,但实际上只有空虚,表现出女主人公拒绝生育的选择所带来的心理重负,尤其是她看到那个在血泊之中仿佛成形的男孩,罪恶感使她更为烦忧和伤感。母性的自然本能在痛苦中苏醒,有关孩子的话题永远使女主人公有一种病态的兴奋,这使她的自由的选择嵌开了一条生命裂缝,是道德承载不了的又一次自我分裂与对立,显示出生命伦理的困惑。
《旧雨》中曾经共同追求进步的女青年们升学后很快便相继恋爱结婚,追求梦想的知识女性有的变成了整日里为柴米油盐忙碌、经济窘困的家庭主妇,有的成了在空虚无聊中打发日子的“典型的少奶奶”,而有的竟堕落成为追求享乐的“新式的贵妇人”,即便是成为小学教员的也急于嫁人,她们的变化不得不促使读者对女性命运进行思考。对于缺乏坚强的意志和理想,精神上寂寞孤独的女性来说,即便是自由的婚姻依旧是困守女性的围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结构使得知识女性们一旦结婚就被管家带孩子等女性传统的家庭职责所包围,无暇顾及自己当年的理想,成为了丈夫的附庸。
娜拉们曾经以为只要走出传统的父之家,就会获得个性的解放和独立,但是娜拉们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固有不变的婚姻制度下,是否就能找到自己作为人的真正社会价值呢?沉樱的小说就探索着女人如何能够摆脱家庭的限制成为具有社会价值的人这一问题。
第二篇:王蒙小说创作
试论王蒙的小说创作 1)王蒙的小说: a)70年代末,80年代初:《夜的眼》《春之声》《布礼》《蝴蝶》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揭示了当时存在夸大政治斗争作用的不正常气氛,揭示了那些善于玩弄权势,陷害同志的人物的阴暗心理,运用意识流的手法以人物的心理活动为线索,着重揭示人物内在的心理世界
80年代中,《活动变人形》文化批判色彩90年代《恋爱的季节》《事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 b)1)艺术特色:
他在西方现代派的基础上,率先借鉴西方意识流方法,对旧有的小说形式进行改造,他尝试以现实主义为主题,以意识流辅助技巧为手段,创造出一种心流现实主义的小说,小说的主题仍是人物和故事,但侧重于人物的心理描写,在注重实践逻辑联系的主题上,有限的使用空间的自由组合,在叙述方式上,他将传统的第三人称全文叙述,于意识流的内心分析感觉分析,感情独自相结合,不同的手法之间转换自然,显示了作者运用意识流的圆熟,他还多方面的借鉴现代派的各种方法和技巧,比如西方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和黑色幽默
荒诞小说 朱慎独“沐浴学”《沐浴学发凡》
讽刺那些国内为研究而研究的风气,批判国民性中盲目拉拢权威,将正常的生活家易变性,将丑陋的更丑陋,由此加以批判 2)在语言上为了显示意识活动的特点,作者放弃了对语言的完美对称的追求,取而代之追求语言的多样化和陌生化,语言单位之间常出现大幅度的跳跃,断裂,悖反,有些小说界见了相声的话语方式,语言俏皮夸张,调笑成分很强,杂文语体,文言句式,民歌民谣常出现于作品中,语言密度相当大,往往由一个话题引起,语意相关或相近的词语在文章中不断出现追求表现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感受。幽默是王蒙小说创作的重要语言风格,作者在反映不合理的现象是,经常夸大生活中荒诞可笑的一面,表现出强烈的幽默感
王蒙小说创作 对王蒙的介绍
1958年,王蒙因发表《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被划为“右”派,下放劳动,直到70年代末,才得以复出。新时期初,王蒙以一组历史创伤记忆作品重新走上文坛,主要有《最宝贵的》、《布礼》、《蝴蝶》、《杂色》、《春之声》、《海的梦》、《相见时难》等。除了历史反思作品,他的一些反映现实的作品如《夜的眼》、《深的湖》、《说客盈门》、《风筝飘带》等和一些寓言哲理式作品如《名医梁有志传奇》、《坚硬的稀粥》、《球星奇遇记》、《来劲》等,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90年代以来,他的“季节系列” 长篇小说也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1、王蒙的现代小说艺术实验 王蒙的超于一般作家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是像别的作家那样简单地提出问题,而是善于领会生活对艺术的启示,将对生活的思考与艺术的探索结合起来,同时积极接受外来的艺术影响,这使他的创作处于常新的状态,永葆生机和活力。
王蒙认为:“对于作家来说,探索生活,就要探索人的精神世界。”
2、王蒙的“东方意识流”小说
主要作品:《布礼》、《蝴蝶》、《夜的眼》、《春之声》、《海的梦》、《风筝飘带》、《相见时难》等系列作品。
关于意识流:所谓的“意识流”,是指19世纪末出现的,盛行于20世纪20—40年代的英、法、美等国的现代小说表现手法,它重在表现人物的内心意识活动,常常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意识跳跃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意识的自然流动来结构全篇,在文本结构上显得腾挪跌宕,时空倒置、自由。这种“意识流”文学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找到了理论依据,现代西方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如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尼采、叔本华等人的唯意志论等,又为它提供了哲学思想基础。像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沃尔夫的系列作品等都是意识流的代表之作。
王蒙的“东方意识流”与西方意识流的差别:王蒙对西方“意识流”的借鉴、运用,只是基于方法、技巧层面上的接受,是为着内容表现的需要服务,没有将它用来指导自己的创作。因为很明显,现代西方的“意识流”是一种非理性主义的小说创作方法,以无中心、无主题、无意义为特色,而王蒙的创作,则是在明确的思想指导下的艺术创造过程,表现既定的主题和特定的思想意义。正因为这种区别,王蒙的这些作品又被称为“东方意识流”小说。3.王蒙反思小说的创作特色:
⑴ 对“伤痕”文学的超越
不同于当时普遍的对文革苦难的揭露、控诉,王蒙很快实现了对“伤痕”文学的超越,直接进入到对造成文革灾难的社会、历史与人性根源的反思。
⑵ 善于表现人物的心灵现实
他的小说淡化历史创伤记忆,更多地关注历史灾难过程中人物的心灵现实,刻意展示人物在特定境遇中的内心情感波动。
⑶ 宽容的历史态度,从历史灾难中总结经验教训
他没有把历史灾难的责任简单地归结为某个人或某场政治运动,而是从历史的主客体双方寻找原因,找到彼此可以谅解的地方。这种宽容的历史态度,使他对历史不进行简单的道德评断,而是着意于揭示历史灾难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教训。
⑷ 革命理想主义和历史理性主义
他既执着于对自己青年时代革命理想信仰的坚定追求,又不断地对这种理想主义及其实践过程进行反思,指出它在实现上的艰难和前途的光明,表现出对历史理性主义的认同。出于对革命的信念,他既认识到现实的力量,又表现出对现实问题的超越,避免了当时那种普遍性的感伤。
⑸ 所有的这些,形成了王蒙反思小说的特有的理性思辨色彩。⑹ 同时,自身的特殊经历,使他的作品呈现出强烈的历史感和沧桑感。
第三篇:鲁迅沈从文小说创作比较
鲁迅沈从文小说创作比较
鲁迅的犀利尖刻,沈从文的诗情画意,在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坛中闪发着异样的光彩,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领军人物。鲁迅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民族魂,九十年代后沈从文被列为仅次于鲁迅的中国最伟大的作家。尽管他们的创作风格南辕北辙,艺术主张差异很大,但他们在改造和重建中国国民性精神上殊途同归。鲁迅的小说“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沈从文小说则使“读者从作品中接触了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示,对人生活或生命能做更深一层的理解”。正如苏雪林所说,沈从文“想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老态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们兴奋起来,年轻起来,好在20世纪舞台上与别个民族争生存的权利”。尽管他们表达的是一个共同的主题——改造国民性,但在表现手法和语言艺术风格上又有着迥然的不同。
一、鲁迅专注人性丑的批判,沈从文专注人性美的挖掘。
俄罗斯画家列宾说:“光秃秃的线条也可以跃然纸上,只要放得是地方。”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独特优美的自然景象,犹如一幅幅清理脱俗的风景画,简直就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同时,又给读者留下广阔的空间,扩大作品的弹性和拓深人物的审美品位,读者可以自己的经历,知识构成,审美倾向自由填充,这样,作品的生命力又得到了无限的延伸。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由于他从小就喜欢上绘画,他对美有着独特的感悟和发现。他笔下的人物形象,一个个都是美和力的结合体,天真、纯洁、善良、勇敢、热情、坚韧、执著„„“这个人,美丽强壮像狮子,温和谦逊如小羊。是人中模型。是权威。是力。是光。”(《龙朱》)简短的比喻,一个完美的龙朱的整体形象跃然纸上。《三三》的三三,《长河》中的夭夭——恬静、温柔、纯净、忠贞、从外表到内心都散发着浓浓的人情人性美。甚至妓女都有一种脱俗的美——爱岗敬业。比如《柏子》的妓女形象。《边城》里描写翠翠听歌的情景:“老船夫做事累了睡了,翠翠哭倦了也睡了。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极熟习。崖壁三五丈高,平时攀折不到手,这时节却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一切皆象是祖父说的故事,翠翠只迷迷胡胡的躺在粗麻布帐子里草荐上,以为这梦做得顶美顶甜。祖父却在上醒着,张起个耳朵听对溪高崖上的人唱了半夜的歌。”“翠翠,梦里的歌可以使你爬上高崖去摘那虎耳草,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怎么样?”祖父把话当笑话说着的。翠翠便也当笑话答道:“有人唱歌我就听下去,他唱多久我也听多久!”一个美的化身——翠翠,浑身上下都散发着浓浓的人性美、人性美,善良、正直、朴素、信仰简单而执著,就这样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回味无穷。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鲁迅的小说,是以一种医生的眼光看待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性,病态的人情。他热嘲冷讽,只是为了揭露病苦,引起疗治的注意。因此,在他的笔下,犀利、刻薄、无情、反思、质疑、批判„„利剑般直射国民的劣根性,想彻底摧毁中国人民身上的牢笼,残酷地鞭打着人的灵魂。但他并不以拷问自身为目的,更从不鉴赏人的精神病苦,也反对任何形式的任从,他的最终指向是“绝望的反抗”:对社会,更是对人自身的反抗。试图重铸国民性,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中华民族危机。他批判的笔尖深深地刺进社会各阶层,深深地关注和揭露着病态社会的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病苦。华老栓、闰土、单四嫂、祥林嫂、阿Q是农民的代表,他们承受着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礼教的腐蚀,最后自己也被自己腐蚀了。特别是阿Q,鲁迅的批判笔墨最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被社会迫害至狂又不知醒悟,而陶醉在自创的精神胜利法里忘了还乡路。他不承认自己落后与被奴隶,沉醉在没有根据的自尊中:“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挨了洋鬼子的哭丧棒后很快就忘记一切并且“有些高兴了”;为了平衡被欺负的压抑竟然向更弱者小尼姑泄愤,在转嫁中得到满足;自轻自贱,甘居落后与被奴隶:“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遭到赵老太爷的欺负:说一声老子打儿子就“心满意足的得胜了”。甚至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人一般”。
揭露知识分子精神的苦闷,冷峻地解剖了他们陷入社会的无人之阵里,一次次的突围,一次次的失败,更加暴露了社会的腐朽和黑暗。《在酒楼上》写出辛亥革命独战多年英雄摆脱不了孤独者的命运,在强大的封建传统压力下,像一只苍蝇飞了一小圈子,又回来停在原地点,在颓唐消沉中无辜消磨着生命;《伤逝》揭露出五四时期勇敢地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眼光局限于小家庭凝固的安宁与幸福,既无力抵抗社会经济的压力,爱情也失去了附丽,只能又回到旧家庭中;在《药》,夏瑜被杀的情景令人触目惊心:群众“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启蒙者竟然被被启蒙者吃了,其批判是何等的深刻!这里被质疑、批判的对象是双重的:即使那些“吃人”的群众,更是被吃的启蒙者,甚至启蒙本身。
二、鲁迅的语言犀利深沉,透露出一种迫切的紧张与沉思;沈从文的语言明净纯真,轻快中蕴藏着对人性人性深层次的思索和揭露。
“文学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物和思维的。”高尔基这句话告诉我们,语言是通向文学的桥梁和纽带,是读者进入作家精神世界和体验文学美感的必经渠道,因此,理解语言是理解文学的前提和基础。
鲁迅小说的语言,犀利、深沉、简练,和沈从文明净、纯真、轻快相比,多了几分辛酸。正如沈雁冰读《呐喊》后的感受:“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看见了绚丽的阳光。”《在酒楼上》:“窗外只有渍痕班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采,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祝福》:“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孔乙己》:“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第二年的端午节,“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简洁凝练的语言背后,透露出令人窒息的压抑,苍白萧条的场景,把死亡渲染得更加残酷与凄凉,把死亡与苍白的社会联系起来,具有极强的批判力量,有一种威压,逼迫读者直面现实,反思自己和社会。
沈从文的小说,其实就是一首散文诗,语言明净纯朴,诗感浓郁,从中迸射出来的一连串色彩斑斓的意象,就像一连串坠地有声的珍珠,不但给人视觉上的享受,还给人听觉,甚至触觉上的美感。牧歌式的抒情笔调,让读者在轻松愉悦中陶醉在湘西明净和谐的山水中,沉浸在古朴的民族风情里,流连在还没有受到都市腐蚀的自然人性的美之中。富有诗意的语言,把湘西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刻画得淋漓尽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在《边城》中介绍翠翠名字、性格及她生长的环境时,其实就是一首诗——“为了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为这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作“翠翠”。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悟到翠翠不须修饰的自然、健康的美,翠翠天生就是自然的儿女,纯洁、善良、天真、美丽,“皮肤变得黑黑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一个天使般纯洁的女孩瞬间闪现在读者面前,这不是美的化身?这不是人情人性的精华?《柏子》开篇这样写到:“把船停顿到岸边,岸是辰州的岸。”这样简单一句话则更为简洁明了地将读者引入沈从文式的湘西水乡风情中,垫定了整篇文章自然质朴的基调。在《长河》的《人与地》中:
坐在橘子堆上或树桠间的主人,必快快乐乐的回答,话说得肯定而明白,“我这橘子不卖。”
“真不卖?我出钱!”
“大总统来出钱也不卖。”
“嘿,宝贝,希罕你的„„”
“就是不希罕才不卖!”
古人说“入境问俗”,若知道“不卖”和“不许吃”是两回事,那你听说不卖以后,尽管就手摘来吃好了,橘子园主人不会干涉的。
„„
“乡亲,我这橘子卖可不卖,你要吃,尽管吃好了。水泡泡的东西,你一个人能吃多少个?十个八个算什么。你歇歇憩再赶路,天气老早咧。”
短短的几句对话,轻轻松松地把一个世外桃源似的湘细农村勾画得淋漓尽致,这里没有狡诈,没有欺骗、没有斗,更没有大都市的喧哗、紧张、忙繁和唯利是图。透过这段文字,读者惊喜地看到一个没有受到都市污染的农村自然朴质的美和没有被社会扭曲的纯净的人心。
第四篇:郁达夫的小说创作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
主讲:何希凡
教学目的及指导思想:
1、引导学生结合作家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郁达夫小说《沉沦》的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对作家不同时期代表作的比较分析,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悟与理解,训练学生的思辨力。
3、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作品和学生心理实际,引导学生用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原则评判文学作品、探讨文学现象。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郁达夫经历、性格与其创作的关系
要点:
1、极富才情。7岁发蒙,9岁即能赋诗。2、3岁丧父,家道中落,对其人生产生影响。
3、良好的古典文学修养,尤善旧体诗词——影响其文风。
4、熟悉西方文学,自述创作前阅读上1000部外国小说。
5、敏感、多情、坦诚的性格:“自我暴露”癖。
6、自卑情结:自身“风采不扬”;留学生活中弱国子民的体验。
“风采不扬——这是我平生最大的恨事——不能引起你内部的燃烧”;“羽翼不丰,没有千万的家财,没有盖世的声誉,所以不能使你五体投地的受我的催眠暗示。”
——郁达夫:《致王映霞》
“国际地位不平等的反应,弱国民族所受的侮辱与欺凌,感觉得最深切而亦最难忍受的地方,是在男女两性正中了爱神毒箭的一刹那。……支那或支那人的这一个名词,在东邻的日本民族,尤其是妙年少女的口里被说出的时候,听取者的脑里、心里,会起怎么样的一种被侮辱、绝望、悲愤、隐痛的混合作用,是没有到过日本的中国同胞,绝对地想象不出来的。”
——郁达夫:《雪夜——日本国情的记述·自传之一章》1936.1
二、怎样理解《沉沦》的结尾及其中蕴涵的爱国主义情感
观点引述:
“作者必自以为以爱国思想作结,给了全国书一个警策的有力的收束,而不知爱国思想和这样自杀放在一处实为极度的滑稽与不和谐。” ——苏雪林《郁达夫论》1934年9月《文艺月刊》第6卷第3期。
“有时他有意的想写一个有力的结束,好像沉沦那一篇,我们反感觉非常的不自然。”
——西滢《闲话》1926年《现代评论》第3卷第71期。
思考:你怎样理解小说的结尾(是否显得“滑稽”或“不和谐”)?
教师提示:
1、小说文本内在的一致和统一:比如第2节,第7节等内容直接和结尾相呼应;结尾并不突兀。
2、小说主人公的人生苦闷和国家民族的贫弱紧密相关:
民族贫穷落后——个人贫穷,不受尊重——在异性面前自卑——性的压抑与苦闷——对民族贫弱状况的愈加痛苦的意识
性的苦闷、人生的苦闷(金钱、荣誉)和社会的苦闷(民族的贫穷落后)交织在一起——个人悲苦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3、结合创作背景理解:
“这两篇东西里(指《沉沦》和《南迁》),也有几处说及日本的国家主义对于我们中国留学生的压迫的地方,但是怕被人看作了宣传的小说,所以描写的时候,不敢用力,不过烘云托月的点缀了几笔。”(郁达夫《沉沦·自序》)
——当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确实有受歧视、受压迫的事实。
三、怎样理解小说中的性描写
1、教材的相关论述(P71-72)。
2、判断艺术与色情的一些原则:
①表现目的——是否为人物性格、主旨服务,是否游离于主题。
②表现手段——是否“艺术地”表现,比如用象征,暗示等“陌生化”手法。
③创作心态——是否合乎人性健康的发展。反对赏玩式的、迎合读者低级趣味的性描写;可以接受的创作态度:批判的态度,歌颂自然人性的美好(如劳伦斯的作品),调侃反讽(如王小波作品),抒怀泄愤(如《沉沦》)等等。
四、《迟桂花》与《沉沦》的比较
1、艺术构思之比较
迟桂花构思精巧:事件线索——翁则生的婚事,情感线索——“我”对翁莲的情感变化;两线由小说中心意象“迟桂花”交织在一起。
《沉沦》的结构较随意,有过于散漫之弊。
“写《沉沦》的时候,在感情上是一点儿也没有勉强的影子映着的,我只觉得不得不写,又觉得只能照那么地写,什么技巧不技巧,词句不词句,都一概不管。正如人感到了痛苦的时候,不得不叫一声一样。又哪能顾得这叫出来的一声,是低音还是高音?或者和那些在旁吹打着的乐器之音和洽不和洽呢? ”(郁达夫:《忏余独白》)
小结:《沉沦》感情悲切、真挚但同时也缺乏谨严的艺术构思;而《迟桂花》则构思缜密,结构精巧。
2、思想情感之比较
《沉沦》:主人公怀着人生幸福的幻梦,有着强烈的苦痛和泛滥的情感;表现了作者处于青春期的人生诉求——希望人性直率大胆,人与人感情热烈、如胶似漆。
《迟桂花》:主人公不再有澎湃的激情,心境渐趋平寂;表现了人到中年的作者另一种人生诉求——希望人性自然优美,人与人的关系和平恬淡、轻松自如。
3、人物与环境关系之比较
在《沉沦》中,自然环境催生人物的情欲;人物内心与社会文化环境冲突激烈。在《迟桂花》里,自然净化了人物的情欲;人物与外界环境的冲突退居其次,主要表现人性的美好,人际关系的和谐。
五、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
1、受外国文学的影响。
2、作家自我形象的写照。
“袋里无钱,心头多恨。/这样无聊的日子,教我挨到何时始尽,/啊啊,贫困是最大的灾星,富裕是最上的幸运。” “我是一个真正的零余者!”
“我对于世界是完全没有用的„„”——郁达夫《零余者》,1924年。
3、是复杂立体的形象,但忧郁、软弱、孤独、自卑是其总特征。
“激昂慷慨又软弱无能,热爱生活又逃避生活,积极向上又消极退隐,愤世嫉俗又随波逐流,富有正义感又缺乏奋起反抗精神,追求美好的爱情又渴求满足卑琐的性欲,仇恨一切又富有同情心,自喻多才又自轻自贱„„” ——袁凯声:《论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河南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4、具有相当的普泛意义:“生之苦闷”的表达,能引起处于生存竞争重压之下的人们的共鸣。
六、郁达夫小说的浪漫抒情特征
1、强烈的主观色彩;感伤忧郁的美学特征。
2、崇尚自然,表现自然。
成因之一: 故乡山川风物的陶冶,传统文化的滋养,形成了他对于自然美的强烈感受力和细腻丰富的情感世界。
成因之二: 受卢梭等外国作家的影响。
“小说背景的中间,最容易使读者得到实在的感觉,又最容易使小说美化的,是自然风景和天候的描写。”——郁达夫:《小说论》。
独特之景象与细腻之情感的高度融合,构成了郁氏小说独特的情味和情调。
3、故事性减弱,情绪性加强。
故事≠情节;淡化故事、强化情节是现代小说区别于传统小说的标志之一。
阅读书目:
《郁达夫小说全集》,时代文艺出版社;或其他版本的选集。《郁达夫名作欣赏》,温儒敏主编,中国和平出版社,1998年。《郁达夫研究资料》,陈子善、王自立主编,花城出版社,1985年。
第五篇: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小说创作
国统区小说创作 茅盾:《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走上岗位》、《锻炼》等小说 张天翼:《速写三篇》包括《华威先生》(1938、2发表于长沙)、《谭九先生的工作》、《“新生”》
(1938、11)、《金鸭帝国》(1942、1)
沙汀:《防空——在勘察加的一角》(后改名为《防空》)写于四川
《在其香居茶馆里》1940、12
“长篇三记”:(《淘金记》(1941年秋)、《困兽记》、《还乡记》)
《磁力》、《奇异的旅程》(即《闯关》)
《堪察加小景》后改名为《一个秋天晚上》
短篇小说集:《呼啸》、《播种者》、《医生》
艾芜:《丰饶的原野》》(由三个系列性的中篇《春天》、《落花时节》和《山中历险记》组成,写于成都)、《秋收》、《纺车复活的时候》
《山野》和《故乡》,以及中篇小说《一个女人的悲剧》、短篇小说《石青嫂子》。路翎:《饥饿的郭素娥》、《蜗牛在荆棘上》、《青春的祝福》、《求爱》、《在铁链中》、《财主的女儿 们》、《卸煤台下》、《何绍德被捕了》、《王兴发夫妇》、《老的和小的》、《英雄的舞蹈》、《谷》、《旅途》、《人权》
沈从文:《长河》; 冯至:《伍子胥》;
萧红:《呼兰河传》《旷野的呼喊》、《朦胧的期待》、《孩子的演讲》、《马伯乐》; 汪曾祺:京派回忆性小说《老鲁》、《鸡鸭名家》;
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第二部;《大地的海》、《螺狮谷》、《风陵渡》 王西彦:追寻三部曲(长篇《古屋》、《神的失落》、《寻梦者》)。老舍:《四世同堂》(由《惶惑》、《偷生》、《饥荒》三部组成)巴金:《憩园》及《寒夜》、《第四病室》、《火》三部曲
王西彦:《古屋》短篇集《夜宿集》、《乡井》、《乡下朋友》、《还乡》等,“追寻三部曲”(《古屋》、《神的失落》、《寻梦者》)等 严文井:《一个人的烦恼》 郁如:《遥远的爱》 黄谷柳:《虾球传》 穗青:《脱缰的马》
汪曾祺:《邂逅集》(包括《复仇》、《老鲁》、《鸡鸭名家》、《戴车匠》等)骆宾基:《幼年》(又名《混沌——姜步畏家史》、《乡亲——康天则》、《红玻璃的故事》
解放区
赵树理代表作: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罗汉钱》;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邪不压正》;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
孙犁:《荷花淀》、《芦花荡》、《麦收》《荷花淀》(散文、小说合集)、《芦花荡》、《嘱咐》、《采蒲台》、《白洋淀纪事》(散文、小说合集)等和中篇小说《村歌》,康濯的代表作是《灾难的明天》和《我的两家房东》,孔厥的代表作是《受苦人》和《一个女人翻身的故事》,刘白羽的代表作主要有短篇集《政治委员》、《无敌三勇士》、《战火纷飞》、《红旗》和中篇小说《火光在前》 邵子南的《地雷阵》、华山的《鸡毛信》
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一颗未出膛的子弹》;中篇小说《在医院中》和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延安
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松江省珠河县元宝区 马加的中篇小说《江山村十日》
欧阳山的《高干大》 柳青的《种谷记》 草明的中篇《原动力》 柯蓝的《洋铁桶的故事》; 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 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
沦陷区
张爱玲:著有中短篇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长篇小说《十八春》等,电影剧本《多少恨》、《太太万岁》,以及学术专著《红楼梦魇》等。代表作品:《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沉香屑.第二炉香》、《自己的文章》、《公寓生活记趣》等。上海 钱钟书:著有小说《围城》《人.兽.鬼》(包括《上帝的梦》《猫》《灵感》与《纪念》)
师陀:《无望村的馆主》、《果园城记》、《结婚》、《马兰》
苏青:《结婚十年》
梅娘:水族系列小说":中篇《蚌》、短篇《鱼》、中篇《蟹》。张恨水:《八十一梦》、《魍魉世界》、《五子登科》等讽刺小说和《水浒新传》、《秦淮世家》、《丹凤街》
徐訏:《鬼恋》、《荒谬的英法海峡》、《吉布赛的诱惑》、《精神病患者的悲歌》、长篇小说《风萧萧》等。孤岛上海
无名氏:《露西亚之恋》、《龙窟》、《北极风情画》和《塔里的女人》
野兽.野兽.野兽》、《海艳》、《金色的蛇夜》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