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给学生有生命力的课堂
给学生有生命力的课堂
在公交车上听到两个女生谈话:甲说:“我们语文老师讲课能把子讲着了。”乙应和:“我觉得多好的语文老师都能把人讲着了。”目前学生们普遍对语文学习有畏难情绪,一入学就上补习班,请家教,作父母的生怕孩子在起跑线上落下。而语文教师们也对如何唤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颇费心机,然而效果却不明显。我们的学生怎么了?为何对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灿烂多姿、摇弋生辉的众多作品莫然无衷,为何对语文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诠释如坠云雾,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在繁重刻苦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产生愉悦的体验。因此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并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因素,是推动学生学习最实际的内部动力。而学生的兴趣源自于具体情境,课堂教学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朋友跟我说她儿子语文成绩不好,但特别喜欢看CCTV的《百家讲坛》,每天中午雷打不动。(在这之前听好几个家长都提过孩子们喜欢看这个栏目。)后来趁放假,我也在午间新闻后转台《百家讲坛》,正好播放毕淑敏的《破解幸福密码》
(三)。谁知不到五分钟就入迷了,以后每天中午吃过饭就坐在电视机前等待。直到毕淑敏老师讲完还意犹未尽,想起还落了前两集没看,又上网补上。
之后我就想,我们的课堂是否也能像《百家讲坛》一样具有人气?是否能像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一样吸引学生们的眼球,让她们乐此不疲?我们能否让学生们像品三国那样享受语文学习的魅力?回顾我们的语文教学,它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体现在哪里?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们牵着学生的鼻子绕来绕去;为了考试成绩,我们只注重结果,而不在乎过程。久而久之,我们的课堂没有了活力,缺少了灵气,像一朵日渐凋谢的花。所以,我们要把有生命力的课堂还给学生。
俗话说:“学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在有生命力的课堂里学生是自己学习的真正主人,他们变得鲜活,兴致盎然;她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在那样的课堂里她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情操得到了陶冶,学习对学生对来说是幸福的事。如何营造有生命力的课堂呢?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鸟语》一课时,我先在课前下载了儿童歌曲《小鸟,小鸟》动画版让学生自由听唱,还搜集了各种鸟语的声音,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渲染课堂气氛,同学们先是学唱歌,学鸟叫,然后再学课文,悟道理,情绪始终在亢奋状态,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在教学《匆匆》一课时,我把多年来积累的和同学们在一起的照片做成了电影,有我们一起外出旅游的,有学校“六一”活动的,有每年我们班级举行“新年联欢会”的,然后配上《友谊地久天长》的音乐。课堂上,当我说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份礼物时,同学们的目光里充满了期待,而当我播放这个课件时,我看到许多同学的眼里都湿润了。在一张张照片的转换中,她们不自觉的感到了时光流转,岁月匆匆,很容易就进入了课文的学习。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一束鲜花》一课时,我利用课前组织几个同学模仿表演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一个母亲做好了一桌子饭菜等儿女们回来吃饭,可到吃饭时间孩子们一个个打来电话告诉母亲今天有事不回来了,让她一个人吃,时间一点点过去,最后母亲落寞地坐在沙发上睡着了。我以这种形式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同时我还准备了一束红色的康乃馨,告诉同学们这种花的花语是:热情,爱无止境,是送给母亲的花。当一个同学说“老师,昨天是我妈妈的生日,可惜已经过了,明年我一定记着,也送母亲一束这样的花”时,我随机抽出一枝,送给她,说:“不用等到明年了,老师这就送你一枝,回去给妈妈一个迟到的祝福。”这时,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子欲孝,而亲不待”,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一味地说教她们是永远也理解不了的,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爱如茉莉》一文结束时,我以“爱如……”为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随即作诗;结合历史题材的课文举行“史记故事交流会”;每周利用晨读时间开展“美文欣赏”活动,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她们在互动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样,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我在教学《清平乐 村居》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我又通过配乐吟诵,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体会作者辛弃疾征战沙场几十年,渴望平静的乡村生活的心情。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的情感在各自的品读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五、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把鲜活的,有生命力的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的天性是天真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片叶子是相同的,我们的教育也应该百花齐放。
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第二篇:四步五环 开创有生命力的课堂
四步五环 开创有生命力的课堂
——绿城实验学校翻转课堂 2017.11.7
瑞士的皮亚杰(Jean Piaget)是儿童心理学、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了弗洛伊德以外的一位“巨人”。皮亚杰认为,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绿城学校实施的翻转课堂可以用“四步五环”来总结,实现了创造有生命力 的课堂。(以三年级五班数学老师李佳宁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例)
一、课前四步
1、课前自学。学生明确了“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学生提前一天自主学习课本,初步认识分数,将自己理解和不理解的内容做出标记。上课了,李老师请孩子们说一说,自己在预习中学到了哪些内容。(预习汇报)有的孩子说自己知道了分数线,有的说知道了什么是分数、、、(孩子们有了一些认识,但不够系统、完整)这时,李老师在黑板上
1书写了一个分数——
2,请孩子们注意她的书写顺序。之后,李老师让孩子们回答什么是分数线、分母、分子。(孩子现在认识就比较深刻了)
2、课上自学。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学生的主宰。学生观看了《熊大熊二分月饼》之后,了解了分数的应用。接着李老师就请大家思考,我们生活在还有哪些是用到分
1数的地方?孩子们想到了一个苹果分两份,一份就是
2了知识的迁移,举一反三)
。(学生学会
3、微课助学。苹果总裁乔布斯死之前曾预言:电子科技将掌控未来的教室,并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取得丰厚的利润。也就是说屏幕将成为学习的主要介质,人机交互占主要地位。借助相机、手机、录像机等设备,教师将一节课的重难点部分以视频或者动画在课下提前录制,上课的时候进行展示。(让课堂活了起来)
①课堂上,李老师借助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将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李老师自行制作了一个两分钟的视频——《分数的起源》。让学生了解分数的发展历史,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知识的深度。
②为什么要学习分数呢?李老师录制了一个小视频——《熊大熊二吃月饼》。一个月饼两个人怎么分?如果老师课堂上自己讲述这一知识点,会很枯燥,也很抽象,而利用视频非常轻松的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4、学案导学。遗忘曲线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描述了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规律。人体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循序渐进的直观描述,人们可以从遗忘曲线中掌握遗忘规律并加以利用,从而提升自我记忆能力。绿城学校实施了课前预习学案、课中当堂训练、课后及时回顾,三份学案层层推进,非常符合儿童的记忆规律。
二、课中五环
1、合作展示。解决“为什么”的问题。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个人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结束,团队合作提上了我们教育教学的日程。每个孩子手中都有一个任务单,任务单上设计有当堂练习。每个学习小组有四个人,同组的成员完成之后可以相互交流,最终形成统一结论。小组成员举手示意,老师邀请第一个完成的小组上台展示,极大的促进了团队凝聚力的形成。
2、探究拓展。解决“怎么用”的问题,生成性过程抓的非常到位。①认识了分数之后,李老师请孩子们认真观察电子白板上的一些图案(汽车标志、巧克力等)。它们首先是一个整体,那又被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代表了什么分数?
②李老师还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信封,每个信封里面有四种不同的图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让孩子们自己进行折叠,用彩笔图上颜色表示分数。这一环节设计的堪称本节课的一个高
3潮,一个孩子竟然用三角形折叠之后做出了的图案。这是我们在座
8的所有老师没有想到的,我们都非常感慨:孩子的创造力这是太神奇了。数学课上成这样,我们认为已经可以称得上完美了。
3、巩固练习。每个孩子手中都有一个任务单,任务单上设计有当堂练习,学生可以及时检测所学内容。做完的孩子可以举手示意,通过观察老师可以很好的掌握孩子们的知识把握程度,解决“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问题。
4、纠错提升。任务单上面的问题,有的孩子很快就完成了,但也有些孩子掌握的不适很好的,速度就会稍微慢了。老师通过孩子的反馈,可以非常清晰的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从而调整教学内容。在孩子出现错误之后,同组的成员相互帮助,共同把错题攻克。
5、总结反思。今天的学习内容我掌握了吗?学习任务完成了吗?李老师又为孩子们设计了课后学案,可以让孩子们比较准确的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
自夏商,便有了“庠、序”(就是学校)。孟子曰:“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学校一出现,便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为己任,进而出现为培养人才所采取的因材施教等教育之法,历史赋予学校的地位。“人之初,性本善”,刘清法校长认为每个儿童内心都是向善的。但是当今社会,我们的道德之塔出现了塌陷,世界观出现了扭曲。作为承载培养未来国家继承人和未来社会主人的历史重任 的学校,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应当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孩子拥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要达到这一教育教学的目的,我们应当思考怎么做才是比较科学的引导?
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翻转课堂体现了——学生可以自主学会的,老师不讲。学生通过思考可以达到的高度,老师进行点拨。任务单的使用,将学生从繁重的作业中解脱了出来,也让老师从忙碌的作业批改中解放了出来。老师有了更多的时间了解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学习更先进的知识,有了更多的时间思考教学。
第三篇:“红色经典”有顽强生命力
“红色经典”有顽强生命力
高波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自信。其实,对文艺领域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经典”,我们同样也要有自信。
“红色经典”呈现中国人民的现实解放历程,在题材上注重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农村合作化、国家工业化等,中国人民尤其是工农大众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现实奋斗,是“红色经典”呈现的主要内容。这奠定了“红色经典”生动感人的深厚基础,也使“红色经典”具有历史的丰富性和独特的民族性。“红色经典”呈现中国人民的精神解放历程。中国人民的现实奋斗,蕴含并生长着中国人民的历史诉求。在追求民族独立、抗击外来侵略的奋斗中不断发扬光大的民族血性和爱国主义精神;在追求自身解放过程中不断生成延伸的理想追求,例如从民族独立到富国强兵,从自力更生到自主创新等,在“红色经典”中不断地凸显、传播和升华。在艰难曲折的现实奋斗中,“红色经典”始终弘扬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在呈现中华民族精神丰富性的同时,尤其注重凸显其阳刚的一面,形成昂扬的艺术风格。
“红色经典”呈现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形式创新。在艺术表现上,“红色经典”有的用传统戏曲表现新内容,有的注重情节讲故事,甚至采用章回体这样的传统形式;有的则洋为中用,借用交响乐、芭蕾舞等外来形式大胆创新,讲述中华民族的现实奋斗。具有胆识的形式创新,与艰难曲折的现实奋斗、不断生成升华的精神诉求相结合,形成“人们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一些权威教科书,连在大陆影响不大的台湾诗人和作家的作品都选了不少,可就没选影响广泛而深远的“红色经典”,这不仅显出其文学趣味的褊狭,更显出其文学史观的荒唐。《洪湖赤卫队》、《沙家浜》、《铁道游击队》等在今天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观众反响热烈,可见“红色经典”顽强的生命力;《亮剑》、《士兵突击》、《集结号》等深受观众欢迎的影视作品,承接着“红色经典”的精神并生成新的“红色经典”。
与其他“经典”相比,“红色经典”毫不逊色。就拿被视为“臻于完美”的芭蕾舞剧《天鹅湖》来说吧,《红色娘子军》借用西方芭蕾形式讲述中国妇女解放故事,将妇女的解放和阶级的解放结合起来,呈现出全新的解放道路和价值指向,在形式上也赋予芭蕾新的审美风貌。这就是“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应当自信,这样的“红色经典”,经得起“历史和美学相结合”这一“最高标准”的检验。
▲(作者是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2014-2-25环球时报
第四篇:走出教室学科学 课堂焕发生命力
走出教室学科学 课堂焕发生命力
文星镇中心小学 丁元春
摘要: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有共性也有区别,本文强调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下发的实验教学器材,实施实验教学更应注意“科学”。应注重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究能力作为《科学》学科的一个特色来教学,通过探究式实验教学,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维,学会实践,学会创造,使综合素质得到最优发展。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新课程所追求的理想课堂,那么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活力。
我们都知道,新的课程标准对于科学学科有着明确的要求,强调科学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探究式学习”为核心。新课程所追求的理想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阵地,是师生学习、讨论、交流、合作的最佳场所。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学科学教学富有生机、充满活力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下面我就将我的体会与大家共同交流,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求共勉。
我在教学《植物的繁殖》一课时,教了种子繁殖和营养繁殖之后,提问:番薯用哪种方式繁殖的?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后,学生确定了番薯是用根繁殖的。我紧接着又问:萝卜是用什么方式繁殖的?心想,这对于这群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来说是最简单不过的问题,出人意料的是,又一番激烈的讨论在“根”“茎”之间展开了,最后结果都说用根繁殖,没有一人说是用种子繁殖的。我继续问:你们家里种过萝卜吗?超过三分之二的同学都回答种过。我又问:那大家还记得用什么种的吗?这时学生才醒悟过来,改口回答:萝卜是用种子繁殖的。面对“萝卜是用什么繁殖的?”简单问题,家里都种过萝卜的学生竟然回答是用根繁殖的,我感到有点意外。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思考着想起了另一件事。
有位据说很优秀的科学课教师,在教蕨类植物的内容时,有位好心的同事帮她采了一大把蕨类植物的标本,放在她的办公桌上,其中许多叶子的背面还有孢子。按理说,这是很完整的标本,对上课很有帮助,她应该很高兴的。可是事实却恰恰相反,她看到这些标本却吓得发抖,不敢靠近。最后还埋怨同事恶作剧,把带毛毛虫卵的草放在她的桌上。虽然如此,她教的学生都能在试卷上填对“蕨类植物是用孢子繁殖的”,即使他们不认识孢子,可能他们永远也认识不了孢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存在头脑里的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脱离的现象,看来我们科学课教学上的弊病已经影响了几代人,课堂教学单纯地传授知识,确切地讲只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严重脱离,长期下来,学生形成了只记住课本知识、读“死书”的习惯,不能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大自然想联系,更不能把课本知识应用于生活,当然谈不上什么科学探究精神了。
天文学家卡尔说过“每个孩子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其实,孩子们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引导得法,我们会发现科学无处不在,许多科学发现就是源于生活的。瓦特在烧水时受启发,发明了蒸汽机;牛顿在苹果树下,受苹果落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受到启发,发现了浮力定律,„„可见,科学就在身边。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使课程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作为科学课程的教师,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不要把学生拘泥于仅仅是以文字或语言形式呈现出的现成的知识,应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一、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学校资源包括学生的教材,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体系,提供了最基础的科学知识,提供了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科学课程教师用好教材是不可忽视的,除了在教室上课外,还可以:
1、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自行实验。
要使学生的科学探究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象科学家那样为其准备一个能自行实验研究的“实验室”,而学校里的实验室则是学生自行实验的最好场所。课 2 后不知大家有没有留意听到过学生这样的请求,“老师,我们实验还没完成,我们还想更深入地进行实验。”因此,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行实验,可由值班教师提供所需的器材和相应的指导,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里,轻松自在,设想出许多奇思妙想的实验设计,通过互相合作,自主实验,他们可以发现许多有价值的科学现象,领悟书上学不到的科学知识,锻炼了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还了却了他们做完实验的心愿。
2、发挥网络、图书室优势,扩大信息收集范围。
在学生学习探究中,经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疑问,说实在的,许多疑问老师都难以解释清楚的,而学生恰对这些问题最感兴趣,比如上《太阳太阳系》一课时,许多学生提出了“有没有外星人?木星、水星上有哪些东西?”等问题,象这些问题单凭课本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但可以让学生从图书室借来有关这方面的书刊来查阅,同时还可以开放网络教室,让学生带着对宇宙的神秘向往自主收搜信息,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再如学习《生物进化》时,许多学生提出“恐龙是怎样灭绝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许多书上有不同的说法,究竟怎样回答才能让学生满意呢?还不如开放图书室、网络教室,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学生最后得到的肯定要多于“恐龙灭绝问题”的本身。
二、在大自然中拓展。
大自然不仅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而且还是本人类永远都学不完的“大教材”,孕集着许许多多的知识和奥秘,里面活生生的虫、鱼、鸟、兽;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和客观存在的岩石、土壤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对象,如果我们局限在教室里,单凭标本、教具、课件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既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又会削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因此,要带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如在教学新课标教材三年级《科学》中的《蚂蚁的观察》《蜗牛的观察》等课文时,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对蚂蚁、蜗牛都很熟悉,很多同学都玩过蚂蚁、蜗牛,如果上课时把学生束缚在教室中,把课本与大自然隔离开,很有可能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白白浪费,而让学生形成“书中的蚂蚁”和“大自然中的蚂蚁”隔断,这样难免使学生把书中学到的知识与大自然相脱离。要是这样,本文开头例子出现的“萝卜用根繁殖”“孢子当毛毛虫卵”也就不奇怪了。
三、在社区和家庭生活中延续。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中度过,对家庭生活也是最熟悉的。课本是教材,大自然是教材,生活更是一部最现实的大教材,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学到许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体会知识力量的强大。
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进行探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初冬的一天,一位学生问我:为什么早上起床时,我卧室的窗玻璃上都沾满了水珠?学生能提出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我非常欣喜,但我没有回答,决定把这个问题抛向全体同学。于是在我的提议下,成立了“神秘的水珠”专案组,让学生象大侦探一样去搜寻这神秘的水珠来历。几天后,学生找到了许许多多出现“神秘水珠”的地方:“我在烧饭时发现锅盖上有水珠”“我在玻璃上呼气也会出水珠”“我从冰箱里拿出饮料,外面很快也出现水珠”。一位戴眼镜的同学汇报:“我的眼镜有时也会莫名其妙地出现水珠。”„„学生纷纷汇报自己的发现,气氛异常激烈。我再引导学生找出出现水珠时的相同条件,最后经过讨论后,大家形成统一意见:热的水蒸气碰到冷的东西,就会形成水珠。这时,我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我想,这块内容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印象深刻的,因为这是他们自己从生活中发现的。
学生在家中做家务也经常会有问题,烧水时水溢出水壶;烧鸡蛋时鸡蛋烧爆了;冷天里,倒开水后塞上热水瓶塞,瓶塞会蹦出来等。当他们提出这些问题时,我们正好可以引导他们学习热胀冷缩知识,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并且已有经验,水到渠成,肯定成功。
知识只有运用起来才是活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最好地方就是社区和家庭生活了。比如学了《食物的营养》之后,让学生回家给自己和家人合理地搭配食物,合理地补充营养;学了《植物和环境》《动物和环境》之后,他们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社区里宣传买菜不用塑料袋,塑料袋会造成白色污染;废旧电池不能乱扔,会污染水和土壤的等等。有一次,我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了上海一位小学生发现家里的抽水马桶很费水,经过一段时间琢磨,他发明了抽水马桶的节水装置。学生听后跃跃一试,许多同学回家摆弄起了家里的自行车、缝纫机等,向我提的问题也多起来了。虽说到目前为止,没有什么发明,但是我相信在将来,他们当中会走出发明家。
四、在其他媒体中补充。
有线电视几乎进入了每个家庭,许多家长都为怎样能让孩子不看电视而发愁,其实,只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在电视中还可以学到许多最新的科学知识。我鼓励学生看中央电视台第10套“教育科技”节目,其中“探索发现”“走近科学”“斗转星移”等栏目,其内容、图文、解说对学生产生的教育效果,都是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很难达到的。
录像技术对学生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自己拍摄,也可以向电视上录制一些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的内容。比如,三年级《科学》中有一课是《大树的观察》,由于季节等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观察到大树四季的变化,这样的观察当然不够全面的,如果用录像提供大树各个季节的变化,那就更好了。还有许多自然现象是很难见到的,如火山、地震等。这些都可以借助录像资料来弥补。科学课程的教师们,让我们带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进社区和家庭、网络、走向更广阔的空间。为孩子们提供自由成长的乐土,富有创造性的一代就是他们。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这些情境中主体意识得以体现,创新意识得以唤醒,情感意识、科学态度等品德要素得以陶冶,实践能力得以锻造。既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第五篇:提高课堂效率,让课堂焕发生命力
提高课堂效率,让课堂焕发生命力
南乐县近德固乡中学郭瑞莉1503935691
1张少彬1346176068
2科目:中学数学
内容提要:课堂是落实课程改革的场所,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形成,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格外重要。
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选择的一种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是获取智能的开端,追求知识的先导。
课堂是落实课程改革的场所,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形成,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
1克盐全部吸收了。教学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的重要因素。中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在对数学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而引发的。课的引入是学生能否产生学习兴趣,渴求新知,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挖掘教材活动性和创新性因素,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境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是现实生活情境;第二种是问题矛盾情境。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设臵认知冲突,以情激趣,以趣导思。让学生的注意指向新知,并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数学课的引入不但要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还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要选准新知识生长点,提供诱因,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二、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要在课堂有效的时间与空间里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的组织尤其重要。
《新课标》明确指出:“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数学组织形式—小组学习,被广泛的引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在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种形式上的合作。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营造仿真性的探究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一些相
对复杂而灵活的挑战性问题来学习。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以自愿组合的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体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形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
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探究过程,教师的参与是对学生莫大的支持与鼓励,教师的热情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的首先是促进学生学习小组内部的交流与互动。其次,教师还应鼓励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之间进行对话,并为这种交往、交流提供条件。
三、习题设计的有效性。
虽然我们提的是素质教育,但在某些时候,衡量一个学生是“优生”还是“差生”,一个教师是否优秀,无形当中还是以成绩为衡量的唯一标准。因此,有些教师就运用题海战术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教师都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作业设计应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还可以展示创作成果等等。有效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更要有练习质量的保证。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要想精练,练习的设计就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抓住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习题来练。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
四、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
《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
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
运用不同的尺子评价学生,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可以使教师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从而发展学生的潜能。
五、营造宽松和谐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懂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的先决条件。“一个人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会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才会勇于表现自我,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发挥。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才能心情舒畅,才能使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才能想说、敢说、敢于质疑问难。”因此,教师要解放自身思想,转变教育观念,转变自己的角色,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凸显出《课程标准》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其次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呵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多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原因,多表扬鼓励他们的进步和闪光点;第三,要善于采取多种方式调和课堂氛围,第四,教师要学会宽容学生,微笑面对学生,不带着任何不良情绪走进课堂,走进教学活动;第五,教师的语言要丰富,要有激情,讲解时要抑扬顿挫,甚至要有适量、适当的幽默风趣。课堂教学中随时都要用语言去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书目:贾广索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 搜狐中国教师陈 燕
孙敏
2005.2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BX.YBXYP.COM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