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使用课程资深焕发课堂生命力3

时间:2019-05-13 00:52: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合理使用课程资深焕发课堂生命力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合理使用课程资深焕发课堂生命力3》。

第一篇:合理使用课程资深焕发课堂生命力3

合理使用课程资深焕发聋教课堂生命力

百色市特殊教育学校 岑卫华

由于聋生自身的缺陷,接受外来信息的渠道受阻,从而导致他们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分辨能力与正常孩子有明显的差异。他们都是用眼接受外面的信息。长期以来,我们许多老师都将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 聋生所接收的知识都是从教科书上得来的,而聋教语文教材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教材的内容陈旧,与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差距,不能很好地满足聋生对现今社会语言交往内容的更新与需求,聋校统编的教材过于简单,满足不了部分学生的认知需要,加上现行聋校教材教学资源较贫乏,因而对学生而言,认知和开发潜能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教材中一些内容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难。不利于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对于聋校教师来说,那么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以实现补偿聋童缺陷,使他们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但新课程理念下课程资源的内涵已大大地丰富了,无论是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资源丰富了,视野开阔了,思路变活了,“课堂”变大了,我们所提倡的教育创新才有了“源头活水”,我们的课程才能常讲常新。如果缺少了这些“源头活水”,那么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蓝图也将成为纸上谈兵,无米之炊。所以说,实施新课程改革,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成为现实。一方面更好地补偿聋生语言缺陷,提高聋生的语文素养,聋校语文讲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学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激发聋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同时,更激发教师创造性智慧,从而实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变课程的统一求同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变课程内容和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对于聋校教师来说,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以实现补偿聋童缺陷,使他们听力语言得到充分发展的目标,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作为聋童学习有声语言的主要课程,要想真正收到实效,离不开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单靠一本教科书,让聋童在课堂上学习有限的语言,远远满足不了他们表达和交流的实际需要。经聋校教学实践发现,聋校统编教材确实有很多优点,教学内容更加简单化,大部分聋生能够很轻松地掌握教材内容。但是,该语文教材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教材的内容陈旧,与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差距,不能很好地满足聋生对现今社会语言交往内容的更新与需求,影响了聋校“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相结合”这一教学原则的贯彻。二是相对普通学校而言,听障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水平,并不取决于教师讲解的广度和深度,而取决于在实践使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联系,即对于广泛知识的依赖更大而不是更小。三是聋校统编的教材过于简单,满足不了部分学生的认知需要。随着信息技术在学校的广泛运用,特殊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他们所运用的网络教学资源多来自于普通教育,而现行聋校教材教学资源较贫乏,因而对学生而言,准确认知和开发潜能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此教材内容陈旧,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不利于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

一、合理运用网络丰富教学资源让课堂活起来。

聋哑学生他们都是用眼接收外面的信息和知识,而我校聋哑学生他们都是贫困的留守孩子,他们见世面少,知识面狭窄。加上教材中的一些内容与他们生活相脱节,他们学起来相当困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利用信息资源,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将信息技术融合到聋校语文教学中,引入时代活水,与聋校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弥补聋生感知觉缺陷,使聋生的知识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创设教学情景,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更换补充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文章,让学生学得懂,用得上的文章,或改写一些有自己地域特色的课文。将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例如,在学习《北京》这一课时,北京的大,北京的美,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际相差甚远。课文中有三幅插图——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马路和立交桥,北海公园。这仅有的三幅插图远远不能够给学生以北京大、美的印象。在教学中,可以上网查询资料,借助信息技术,解决空间限制,从网上下载了许多和北京有关的照片,链接在自己的课件上,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而直观的资料。让学生网上游北京:逛颐和园,参观故宫博物院,爬长城,观察纵横交错的马路和立交桥„„把北京的大,北京的美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把北京美丽壮观的景色尽收眼底,不由自主地发出感叹:北京真美啊!我们爱北京!这不仅让学生轻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北京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激发了聋生热爱首都北京、热爱祖国的情感,还丰富了聋生的知识。这样以多媒体演示,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使单调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奋性和学习的兴趣,为他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打下了基础。

这样恰当地选用教学媒体,结合学生实际,从网络资源中补充一些贴近聋童的生活,思想实际,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具有生活性、实用性的文章。既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又降低了教师教的难度。优化教学过程,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合理地运用课内语文资源让课堂活起来

1.合理地补充适合学生的教材

长期以来课内语文课程资源是我校一直采用的国家统编的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中的讲读教材,这种讲读教材是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分年级的教学活动,完成聋生在校各年级段必须学习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的与要求,这种语文课程教材的教学是在大纲目标控制下进行的,教学的目的是要给聋生打下一个扎实的语文基础,但是长期以来,就讲读课程教材本身而言,也存在一些弊端,结构单一,繁难、偏、旧的现象也很突出,一些课程远离学生生活实际,难懂、无法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需要,学生学得累,一知半解。如:第十一册中的《寓言二则》中的《自相矛盾》、《练字的故事》、《打猎》等。同时教师们都把语文讲读课程教材当成唯一的语文课程资源,造成“重知识、轻能力”以书本为中心,满足不了部分学生的认知需要,这些现象都有碍于聋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改变课程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化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筛选,在调整教材内容的过程中注意教材内容整体的系统性、连续性,适当删除一些繁、难、偏、旧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现代技术发展的课文,比如:例如:在教学聋校教材第十五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狼牙山五壮士》由于这两篇课文都是写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所描写的革命战争年代同志为祖国为人民的利益勇于献身的故事,距现在都比较久远。聋生根本理解不了当时任务的艰难、危险和为解放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在现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本校学生实际,组织学生到纪念馆参观有关百色起义的图片,同时让学生观看了电视《红七军的故事》编写了校本教材《韦拔群的故事》进行教学。让学生知道这位我们壮家的英雄是如何参加革命投身革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游击战争。保卫和巩固了右江革命根据地流血牺牲。这样的教学离学生生活近了,他们学得更轻松了。再如:在聋校语文教材第十册第十七课《我会煮饭了》一文中第三段出现了这样的一句话:“开始煮饭了,我小心的擦燃着火柴,拧开煤气灶的开关,‘噗’的一声,火点着了。”这样的煤气灶显然与现今的煤气灶有所不同,学生们学习此处会深感不解,为什么开煤气灶要用火柴点燃呢?„„我把这篇课文当阅读课文上,而补充了教材《第一次煮菜》让学生知道煮菜的过程,学完之后让学以《第一次……》为题目写一篇自己作文,完成从认识到语言的运用,让学生学得轻松,同时提高呛们的语言表达能力。2.合理安排语文教学顺序,打破思维局限

聋生因为语言的缺失,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差,他们不能把已经学过的知识合理的连串起来,也很容易忘记。作为聋校教师只有不断的进行强化,让这部分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稳固的系列。由点到线最后成面,就像是蜘蛛结的网一样,形成一个面。这样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起来就会更加容易了。例如:第九册第五课《北京》就可以调整到第五单元来教学。因为它和第五单元的《葡萄沟》《公园的一角》都属于写景的文章,它们在写法上也有共同点,就是都有一个总起句统领全篇,《北京》课文中的“北京很大,很美,”《葡萄沟》课文中的“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公园的一角》一文中的“公园一角的景色真美啊!”然后分述,教师在教学时都可从总起句入手去指导学生掌握写景一类的文章的写法。便于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归纳学法,学生对总起分述这种写景的方法也能一步步得到巩固。我们这样把相似的内容编排在一块进行教学,充分的利用现有资源,把课堂的教学效果最大化。

聋校的语文教师应该怎么样教学,让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呢?现在的语文教师大部分是在“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教材”是把教科书当作教学的唯一内容,不敢删除不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补充必要的新知识,不敢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增加实践内容,还是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层面上。我认为教师不应只是被动地使用教材,应该树立新的教材观,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适当地更改或调整教材内容,通过创造性地活用教材,从而达到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再如:在聋校语文教材第十册第十七课《我会煮饭了》一文中第三段出现了这样的一句话:“开始煮饭了,我小心的擦燃着火柴,拧开煤气灶的开关,‘噗’的一声,火点着了。”这样的煤气灶显然与现今的煤气灶有所不同,学生们学习此处会深感不解,为什么开煤气灶要用火柴点燃呢?„„我把这篇课文当阅读课文上,而补充了教材《第一次煮菜》让学生知道煮菜的过程,学完之后让学以《第一次……》为题目写一篇自己作文,完成从认识到语言的运用,让学生学得轻松,同时提高呛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城市的孩子对《瓜籽怎么放》这篇课文毫无生活经验可谈。在这种现状下,我们可以变讲读课文为阅读课文,或者对教材进行改革,进行必要的更换。对那些不适合时代、脱离聋童实际、使用频率不高的课文进行了适当的删除,更换补充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文章,让学生学得懂,用得上的文章,或改写一些有自己地域特色的课文。例如我们在教学时,可以选用有关邰丽华或身边身残志坚等聋人的成长成才的文章,这样改编的文章,改变了聋校长期以来“一纲一本”的局面,结合学生实际,积极编写校本教材,补充一些贴近聋童的生活,思想实际,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具有生活性、实用性的文章。既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又降低了教师教的难度。

三、合理地运用课外语文资源让课堂活起来

课堂并非孤立于现实之外的学习空间, 教师应该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只有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 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 才会充满不朽的生命力,为了拓宽聋生语文知识视野,加快和提高聋生学习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外的语文教学资源是有效的途径。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观念是关注“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促进学生个体的全方位发展,就是说课程的核心要从“文本课程”转向“体验课程”,从静态的知识型转向动态的生命型,即从教科书、教学计划和大纲转向师生对课程进展的真切体验、感受、领悟这一心灵过程。要实现这个转变,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语文课外资源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说课内语文课程资源为学生打下了扎实的语文基础,而课外语文课程资源则培养和锻炼了聋生的语文能力。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外语文教学资源就是语文讲读课程功能的拓展和延伸,我校在侧重开发和利用课内语文课程资源的同时更注重开发和利用语文课外教学资源,在注重“双基”教学的同时,更注重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相互转化和相互促进。我校以提高聋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作为重点进行大胆的尝试,例如:上室外讲读课、室外阅读课、作文实践活动课、开故事会、举行篮球赛和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课外德育活动等,尤其是语言实践活动课和作文实践活动课,取得明显效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和日趋深化,无疑会引发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师角色转变。我校语文讲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课程的即定内容而言,教师有责任对使用的“教科书”──教材,做出相应的裁剪,从“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教”,如何取舍,增删与否要从我校学生实际着眼,做出富有针对性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不必盲目照搬统一的课程计划,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人,尤其要珍视“聋童世界”课程资源价值,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宽讲读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就课程的开放性构建而言,教师要突破狭义的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主动构建以教科书为载体,以教室为空间的教学小环境与日常生活乃至宏观世界的广泛联系,从而使有字之书与鲜活的现实同化为充满生机和教学共同体即引进自然、人文和社会诸种课程资源。把国家语文讲读课程和校本语文讲读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使我校语文讲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使讲读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体现全面提高聋生语文素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切实提高聋生的语文水平。

对于课外学习资源的发掘,首先,我会利用百色当地的自然资源。百色各县有连绵的群山,山美;水美;对于吴城的这些优势,我会多鼓励学生在放假或者其他空余的时间去欣赏、之后写日记等,从而开阔他们的课程学习视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除了山水鸟等自然资源外,吴城还有丰富的民俗风情。在语文课程的教学方面,我会常利用课内外时间,帮助学生发掘课堂以外家乡的民俗风情资源。百色每年的元宵节都会唱花灯、赛龙舟、舞龙舞狮,三月三山歌比赛、苗族的跳坡节,这些传统节目虽然每年都有,但是很多学生并不知道它们的来历,所以我会让学生主动询问亲戚朋友关于这些节目的来历和需要表演的过程,从而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为学好语文奠定基础;

再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图书馆要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如我们班就常开展名著篇朗诵会,演讲比赛、文学知识竞赛,心得展评、读书征文比赛等活动,并及时进行表彰,这样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加入到阅读行列中来。举办各种类型的阅读讲座,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不同时代背景下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内容,以及卓越的艺术成就,提高文化修养和欣赏水平。由此,不仅让学生利用好图书馆,更切实提高了校本资源的利用价值。

黑板报上则同学分组轮流筹划、撰稿、书写,人人参与,可根据不同月份拟定一个主题,如五月份可拟主题为“禁毒”,内容多为讲述毒品的危害,提倡人人禁毒,三月份可拟主题为“学雷锋”介绍有关雷锋同志的生平事迹,号召同学们学习雷锋精神。至于班级角落则开设“卫生角”“图书角”等,拓展班级空间,开发利用班级资源。

引导学生走出学校,充分利用校外的各种资源。

(六)让学生将课堂学习的语言应用在生活实践中。如:把学生带到菜市场、超市、银行、邮局等场所,让学生在买菜、购物、取款等实践中,提高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学会生存的本领。

结论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很多的老师都有许多相同的感受,那就是教学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脱节。所以我们要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教学,从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着手,将课堂教学融入真实的生活中,用生活的理念来构建学科教学的大课堂。让教材走进学生的生活。为此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从聋生平时的生活中摸得着、看得见的事物出发,将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创设有利于聋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环境,来支撑学生主动学习的主体。例如在二年级的学词学句《商店》的教学中,我有意识的把学生带到大街上,让学生亲自到超市里购买物品,去邮局寄信,去火车站买票,去医院看望生病的同学。由于观察、实践与学词学句密切结合,因此效果格外明显。毕竟现代生活和课文所安排的内容有很大的差距的了,如果停留在文本上,那教学就显得很郁闷的了。以前对大的商店就称为百货公司,还现在学生面对的都是大大小小的超市。所以拓展外延,将生活和教学结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引导学生走出学校,充分利用校外的各种资源。

(六)让学生将课堂学习的语言应用在生活实践中。如:把学生带到菜市场、超市、银行、邮局等场所,让学生在买菜、购物、取款等实践中,提高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学会生存的本领。

结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和日趋深化,无疑会引发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师角色转变。我校语文讲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课程的即定内容而言,教师有责任对使用的“教科书”──教材,做出相应的裁剪,从“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教”,如何取舍,增删与否要从我校学生实际着眼,做出富有针对性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不必盲目照搬统一的课程计划,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人,尤其要珍视“聋童世界”课程资源价值,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宽讲读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就课程的开放性构建而言,教师要突破狭义的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主动构建以教科书为载体,以教室为空间的教学小环境与日常生活乃至宏观世界的广泛联系,从而使有字之书与鲜活的现实同化为充满生机和教学共同体即引进自然、人文和社会诸种课程资源。把国家语文讲读课程和校本语文讲读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使我校语文讲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使讲读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体现全面提高聋生语文素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切实提高聋生的语文水平。合理使用课程资深焕发聋教课堂生命力

百色市特殊教育学校 岑卫华

由于聋生自身的缺陷,接受外来信息的渠道受阻,从而导致他们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分辨能力与正常孩子有明显的差异。他们都是用眼接受外面的信息。长期以来,我们许多老师都将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 聋生所接收的知识都是从教科书上得来的,而聋教语文教材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教材的内容陈旧,与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差距,不能很好地满足聋生对现今社会语言交往内容的更新与需求,聋校统编的教材过于简单,满足不了部分学生的认知需要,加上现行聋校教材教学资源较贫乏,因而对学生而言,认知和开发潜能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教材中一些内容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难。不利于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对于聋校教师来说,那么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以实现补偿聋童缺陷,使他们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合理运用网络丰富教学资源让课堂活起来。

聋哑学生他们都是用眼接收外面的信息和知识,而我校聋哑学生他们都是贫困的留守孩子,他们见世面少,知识面狭窄。加上教材中的一些内容与他们生活相脱节,他们学起来相当困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利用信息资源,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将信息技术融合到聋校语文教学中,引入时代活水,与聋校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弥补聋生感知觉缺陷,使聋生的知识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创设教学情景,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更换补充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文章,让学生学得懂,用得上的文章,或改写一些有自己地域特色的课文。将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例如,在学习《北京》这一课时,北京的大,北京的美,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际相差甚远。课文中有三幅插图——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马路和立交桥,北海公园。这仅有的三幅插图远远不能够给学生以北京大、美的印象。在教学中,可以上网查询资料,借助信息技术,解决空间限制,从网上下载了许多和北京有关的照片,链接在自己的课件上,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而直观的资料。让学生网上游北京:逛颐和园,参观故宫博物院,爬长城,观察纵横交错的马路和立交桥……把北京的大,北京的美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把北京美丽壮观的景色尽收眼底,不由自主地发出感叹:北京真美啊!我们爱北京!这不仅让学生轻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北京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激发了聋生热爱首都北京、热爱祖国的情感,还丰富了聋生的知识。这样以多媒体演示,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使单调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奋性和学习的兴趣,为他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打下了基础。

这样恰当地选用教学媒体,结合学生实际,从网络资源中补充一些贴近聋童的生活,思想实际,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具有生活性、实用性的文章。既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又降低了教师教的难度。优化教学过程,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合理地运用课内语文资源让课堂活起来

1.合理地补充适合学生的教材

长期以来课内语文课程资源是我校一直采用的国家统编的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中的讲读教材,这种讲读教材是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分年级的教学活动,完成聋生在校各年级段必须学习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的与要求,这种语文课程教材的教学是在大纲目标控制下进行的,教学的目的是要给聋生打下一个扎实的语文基础,但是长期以来,就讲读课程教材本身而言,也存在一些弊端,结构单一,繁难、偏、旧的现象也很突出,一些课程远离学生生活实际,难懂、无法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需要,学生学得累,一知半解。如:第十一册中的《寓言二则》中的《自相矛盾》、《练字的故事》、《打猎》等。同时教师们都把语文讲读课程教材当成唯一的语文课程资源,造成“重知识、轻能力”以书本为中心,满足不了部分学生的认知需要,这些现象都有碍于聋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改变课程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化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筛选,在调整教材内容的过程中注意教材内容整体的系统性、连续性,适当删除一些繁、难、偏、旧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现代技术发展的课文,比如:例如:在教学聋校教材第十五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狼牙山五壮士》由于这两篇课文都是写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所描写的革命战争年代同志为祖国为人民的利益勇于献身的故事,距现在都比较久远。聋生根本理解不了当时任务的艰难、危险和为解放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在现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本校学生实际,组织学生到纪念馆参观有关百色起义的图片,同时让学生观看了电视《红七军的故事》编写了校本教材《韦拔群的故事》进行教学。让学生知道这位我们壮家的英雄是如何参加革命投身革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游击战争。保卫和巩固了右江革命根据地流血牺牲。这样的教学离学生生活近了,他们学得更轻松了。

再如:在聋校语文教材第十册第十七课《我会煮饭了》一文中第三段出现了这样的一句话:“开始煮饭了,我小心的擦燃着火柴,拧开煤气灶的开关,‘噗’的一声,火点着了。”这样的煤气灶显然与现今的煤气灶有所不同,学生们学习此处会深感不解,为什么开煤气灶要用火柴点燃呢?……我把这篇课文当阅读课文上,而补充了教材《第一次煮菜》让学生知道煮菜的过程,学完之后让学以《第一次……》为题目写一篇自己作文,完成从认识到语言的运用,让学生学得轻松,同时提高呛们的语言表达能力。2.合理安排语文教学顺序,打破思维局限

聋生因为语言的缺失,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差,他们不能把已经学过的知识合理的连串起来,也很容易忘记。作为聋校教师只有不断的进行强化,让这部分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稳固的系列。由点到线最后成面,就像是蜘蛛结的网一样,形成一个面。这样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起来就会更加容易了。例如:第九册第五课《北京》就可以调整到第五单元来教学。因为它和第五单元的《葡萄沟》《公园的一角》都属于写景的文章,它们在写法上也有共同点,就是都有一个总起句统领全篇,《北京》课文中的“北京很大,很美,《”葡萄沟》课文中的“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公园的一角》一文中的“公园一角的景色真美啊!”然后分述,教师在教学时都可从总起句入手去指导学生掌握写景一类的文章的写法。便于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归纳学法,学生对总起分述这种写景的方法也能一步步得到巩固。我们这样把相似的内容编排在一块进行教学,充分的利用现有资源,把课堂的教学效果最大化。

再如:在聋校语文教材第十册第十七课《我会煮饭了》一文中第三段出现了这样的一句话:“开始煮饭了,我小心的擦燃着火柴,拧开煤气灶的开关,‘噗’的一声,火点着了。”这样的煤气灶显然与现今的煤气灶有所不同,学生们学习此处会深感不解,为什么开煤气灶要用火柴点燃呢?……我把这篇课文当阅读课文上,而补充了教材《第一次煮菜》让学生知道煮菜的过程,学完之后让学以《第一次……》为题目写一篇自己作文,完成从认识到语言的运用,让学生学得轻松,同时提高呛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合理地运用课外语文资源让课堂活起来

课堂并非孤立于现实之外的学习空间, 教师应该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只有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 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 才会充满不朽的生命力,为了拓宽聋生语文知识视野,加快和提高聋生学习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外的语文教学资源是有效的途径。

对于课外学习资源的发掘,首先,我会利用百色当地的自然资源。百色各县有连绵的群山,山美;水美;对于吴城的这些优势,我会多鼓励学生在放假或者其他空余的时间去欣赏、之后写日记等,从而开阔他们的课程学习视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除了山水鸟等自然资源外,吴城还有丰富的民俗风情。在语文课程的教学方面,我会常利用课内外时间,帮助学生发掘课堂以外家乡的民俗风情资源。百色每年的元宵节都会唱花灯、赛龙舟、舞龙舞狮,三月三山歌比赛、苗族的跳坡节,这些传统节目虽然每年都有,但是很多学生并不知道它们的来历,所以我会让学生主动询问亲戚朋友关于这些节目的来历和需要表演的过程,从而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为学好语文奠定基础;

再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图书馆要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如我们班就常开展名著篇朗诵会,演讲比赛、文学知识竞赛,心得展评、读书征文比赛等活动,并及时进行表彰,这样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加入到阅读行列中来。举办各种类型的阅读讲座,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不同时代背景下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内容,以及卓越的艺术成就,提高文化修养和欣赏水平。由此,不仅让学生利用好图书馆,更切实提高了校本资源的利用价值。

黑板报上则同学分组轮流筹划、撰稿、书写,人人参与,可根据不同月份拟定一个主题,如五月份可拟主题为“禁毒”,内容多为讲述毒品的危害,提倡人人禁毒,三月份可拟主题为“学雷锋”介绍有关雷锋同志的生平事迹,号召同学们学习雷锋精神。至于班级角落则开设“卫生角”“图书角”等,拓展班级空间,开发利用班级资源。

引导学生走出学校,充分利用校外的各种资源。让学生将课堂学习的语言应用在生活实践中。如:把学生带到菜市场、超市、银行、邮局等场所,让学生在买菜、购物、取款等实践中,提高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学会生存的本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和日趋深化,无疑会引发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师角色转变。我校语文讲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课程的即定内容而言,教师有责任对使用的“教科书”──教材,做出相应的裁剪,从“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教”,如何取舍,增删与否要从我校学生实际着眼,做出富有针对性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不必盲目照搬统一的课程计划,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人,尤其要珍视“聋童世界”课程资源价值,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宽讲读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就课程的开放性构建而言,教师要突破狭义的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主动构建以教科书为载体,以教室为空间的教学小环境与日常生活乃至宏观世界的广泛联系,从而使有字之书与鲜活的现实同化为充满生机和教学共同体即引进自然、人文和社会诸种课程资源。把国家语文讲读课程和校本语文讲读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使我校语文讲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使讲读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体现全面提高聋生语文素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切实提高聋生的语文水平。

总之,聋校教材的特殊重要性,要求教材更应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需要,要不断地改进,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创造性地活用教材,才能真正成为教材的主人,灵活的使用陈旧教材,切实发挥教材为教学服务的功能,使教材更适合聋人学习,为培养身残志坚、自食其力的社会劳动者提供更好的学习阵地。

第二篇:走出教室学科学 课堂焕发生命力

走出教室学科学 课堂焕发生命力

文星镇中心小学 丁元春

摘要: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有共性也有区别,本文强调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下发的实验教学器材,实施实验教学更应注意“科学”。应注重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究能力作为《科学》学科的一个特色来教学,通过探究式实验教学,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维,学会实践,学会创造,使综合素质得到最优发展。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新课程所追求的理想课堂,那么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活力。

我们都知道,新的课程标准对于科学学科有着明确的要求,强调科学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探究式学习”为核心。新课程所追求的理想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阵地,是师生学习、讨论、交流、合作的最佳场所。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学科学教学富有生机、充满活力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下面我就将我的体会与大家共同交流,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求共勉。

我在教学《植物的繁殖》一课时,教了种子繁殖和营养繁殖之后,提问:番薯用哪种方式繁殖的?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后,学生确定了番薯是用根繁殖的。我紧接着又问:萝卜是用什么方式繁殖的?心想,这对于这群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来说是最简单不过的问题,出人意料的是,又一番激烈的讨论在“根”“茎”之间展开了,最后结果都说用根繁殖,没有一人说是用种子繁殖的。我继续问:你们家里种过萝卜吗?超过三分之二的同学都回答种过。我又问:那大家还记得用什么种的吗?这时学生才醒悟过来,改口回答:萝卜是用种子繁殖的。面对“萝卜是用什么繁殖的?”简单问题,家里都种过萝卜的学生竟然回答是用根繁殖的,我感到有点意外。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思考着想起了另一件事。

有位据说很优秀的科学课教师,在教蕨类植物的内容时,有位好心的同事帮她采了一大把蕨类植物的标本,放在她的办公桌上,其中许多叶子的背面还有孢子。按理说,这是很完整的标本,对上课很有帮助,她应该很高兴的。可是事实却恰恰相反,她看到这些标本却吓得发抖,不敢靠近。最后还埋怨同事恶作剧,把带毛毛虫卵的草放在她的桌上。虽然如此,她教的学生都能在试卷上填对“蕨类植物是用孢子繁殖的”,即使他们不认识孢子,可能他们永远也认识不了孢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存在头脑里的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脱离的现象,看来我们科学课教学上的弊病已经影响了几代人,课堂教学单纯地传授知识,确切地讲只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严重脱离,长期下来,学生形成了只记住课本知识、读“死书”的习惯,不能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大自然想联系,更不能把课本知识应用于生活,当然谈不上什么科学探究精神了。

天文学家卡尔说过“每个孩子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其实,孩子们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引导得法,我们会发现科学无处不在,许多科学发现就是源于生活的。瓦特在烧水时受启发,发明了蒸汽机;牛顿在苹果树下,受苹果落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受到启发,发现了浮力定律,„„可见,科学就在身边。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使课程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作为科学课程的教师,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不要把学生拘泥于仅仅是以文字或语言形式呈现出的现成的知识,应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一、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学校资源包括学生的教材,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体系,提供了最基础的科学知识,提供了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科学课程教师用好教材是不可忽视的,除了在教室上课外,还可以:

1、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自行实验。

要使学生的科学探究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象科学家那样为其准备一个能自行实验研究的“实验室”,而学校里的实验室则是学生自行实验的最好场所。课 2 后不知大家有没有留意听到过学生这样的请求,“老师,我们实验还没完成,我们还想更深入地进行实验。”因此,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行实验,可由值班教师提供所需的器材和相应的指导,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里,轻松自在,设想出许多奇思妙想的实验设计,通过互相合作,自主实验,他们可以发现许多有价值的科学现象,领悟书上学不到的科学知识,锻炼了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还了却了他们做完实验的心愿。

2、发挥网络、图书室优势,扩大信息收集范围。

在学生学习探究中,经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疑问,说实在的,许多疑问老师都难以解释清楚的,而学生恰对这些问题最感兴趣,比如上《太阳太阳系》一课时,许多学生提出了“有没有外星人?木星、水星上有哪些东西?”等问题,象这些问题单凭课本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但可以让学生从图书室借来有关这方面的书刊来查阅,同时还可以开放网络教室,让学生带着对宇宙的神秘向往自主收搜信息,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再如学习《生物进化》时,许多学生提出“恐龙是怎样灭绝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许多书上有不同的说法,究竟怎样回答才能让学生满意呢?还不如开放图书室、网络教室,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学生最后得到的肯定要多于“恐龙灭绝问题”的本身。

二、在大自然中拓展。

大自然不仅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而且还是本人类永远都学不完的“大教材”,孕集着许许多多的知识和奥秘,里面活生生的虫、鱼、鸟、兽;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和客观存在的岩石、土壤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对象,如果我们局限在教室里,单凭标本、教具、课件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既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又会削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因此,要带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如在教学新课标教材三年级《科学》中的《蚂蚁的观察》《蜗牛的观察》等课文时,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对蚂蚁、蜗牛都很熟悉,很多同学都玩过蚂蚁、蜗牛,如果上课时把学生束缚在教室中,把课本与大自然隔离开,很有可能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白白浪费,而让学生形成“书中的蚂蚁”和“大自然中的蚂蚁”隔断,这样难免使学生把书中学到的知识与大自然相脱离。要是这样,本文开头例子出现的“萝卜用根繁殖”“孢子当毛毛虫卵”也就不奇怪了。

三、在社区和家庭生活中延续。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中度过,对家庭生活也是最熟悉的。课本是教材,大自然是教材,生活更是一部最现实的大教材,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学到许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体会知识力量的强大。

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进行探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初冬的一天,一位学生问我:为什么早上起床时,我卧室的窗玻璃上都沾满了水珠?学生能提出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我非常欣喜,但我没有回答,决定把这个问题抛向全体同学。于是在我的提议下,成立了“神秘的水珠”专案组,让学生象大侦探一样去搜寻这神秘的水珠来历。几天后,学生找到了许许多多出现“神秘水珠”的地方:“我在烧饭时发现锅盖上有水珠”“我在玻璃上呼气也会出水珠”“我从冰箱里拿出饮料,外面很快也出现水珠”。一位戴眼镜的同学汇报:“我的眼镜有时也会莫名其妙地出现水珠。”„„学生纷纷汇报自己的发现,气氛异常激烈。我再引导学生找出出现水珠时的相同条件,最后经过讨论后,大家形成统一意见:热的水蒸气碰到冷的东西,就会形成水珠。这时,我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我想,这块内容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印象深刻的,因为这是他们自己从生活中发现的。

学生在家中做家务也经常会有问题,烧水时水溢出水壶;烧鸡蛋时鸡蛋烧爆了;冷天里,倒开水后塞上热水瓶塞,瓶塞会蹦出来等。当他们提出这些问题时,我们正好可以引导他们学习热胀冷缩知识,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并且已有经验,水到渠成,肯定成功。

知识只有运用起来才是活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最好地方就是社区和家庭生活了。比如学了《食物的营养》之后,让学生回家给自己和家人合理地搭配食物,合理地补充营养;学了《植物和环境》《动物和环境》之后,他们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社区里宣传买菜不用塑料袋,塑料袋会造成白色污染;废旧电池不能乱扔,会污染水和土壤的等等。有一次,我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了上海一位小学生发现家里的抽水马桶很费水,经过一段时间琢磨,他发明了抽水马桶的节水装置。学生听后跃跃一试,许多同学回家摆弄起了家里的自行车、缝纫机等,向我提的问题也多起来了。虽说到目前为止,没有什么发明,但是我相信在将来,他们当中会走出发明家。

四、在其他媒体中补充。

有线电视几乎进入了每个家庭,许多家长都为怎样能让孩子不看电视而发愁,其实,只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在电视中还可以学到许多最新的科学知识。我鼓励学生看中央电视台第10套“教育科技”节目,其中“探索发现”“走近科学”“斗转星移”等栏目,其内容、图文、解说对学生产生的教育效果,都是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很难达到的。

录像技术对学生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自己拍摄,也可以向电视上录制一些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的内容。比如,三年级《科学》中有一课是《大树的观察》,由于季节等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观察到大树四季的变化,这样的观察当然不够全面的,如果用录像提供大树各个季节的变化,那就更好了。还有许多自然现象是很难见到的,如火山、地震等。这些都可以借助录像资料来弥补。科学课程的教师们,让我们带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进社区和家庭、网络、走向更广阔的空间。为孩子们提供自由成长的乐土,富有创造性的一代就是他们。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这些情境中主体意识得以体现,创新意识得以唤醒,情感意识、科学态度等品德要素得以陶冶,实践能力得以锻造。既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第三篇:提高课堂效率,让课堂焕发生命力

提高课堂效率,让课堂焕发生命力

南乐县近德固乡中学郭瑞莉1503935691

1张少彬1346176068

2科目:中学数学

内容提要:课堂是落实课程改革的场所,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形成,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格外重要。

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选择的一种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是获取智能的开端,追求知识的先导。

课堂是落实课程改革的场所,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形成,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

1克盐全部吸收了。教学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的重要因素。中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在对数学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而引发的。课的引入是学生能否产生学习兴趣,渴求新知,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挖掘教材活动性和创新性因素,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境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是现实生活情境;第二种是问题矛盾情境。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设臵认知冲突,以情激趣,以趣导思。让学生的注意指向新知,并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数学课的引入不但要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还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要选准新知识生长点,提供诱因,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二、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要在课堂有效的时间与空间里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的组织尤其重要。

《新课标》明确指出:“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数学组织形式—小组学习,被广泛的引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在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种形式上的合作。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营造仿真性的探究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一些相

对复杂而灵活的挑战性问题来学习。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以自愿组合的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体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形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

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探究过程,教师的参与是对学生莫大的支持与鼓励,教师的热情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的首先是促进学生学习小组内部的交流与互动。其次,教师还应鼓励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之间进行对话,并为这种交往、交流提供条件。

三、习题设计的有效性。

虽然我们提的是素质教育,但在某些时候,衡量一个学生是“优生”还是“差生”,一个教师是否优秀,无形当中还是以成绩为衡量的唯一标准。因此,有些教师就运用题海战术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教师都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作业设计应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还可以展示创作成果等等。有效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更要有练习质量的保证。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要想精练,练习的设计就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抓住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习题来练。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

四、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

《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

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

运用不同的尺子评价学生,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可以使教师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从而发展学生的潜能。

五、营造宽松和谐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懂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的先决条件。“一个人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会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才会勇于表现自我,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发挥。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才能心情舒畅,才能使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才能想说、敢说、敢于质疑问难。”因此,教师要解放自身思想,转变教育观念,转变自己的角色,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凸显出《课程标准》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其次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呵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多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原因,多表扬鼓励他们的进步和闪光点;第三,要善于采取多种方式调和课堂氛围,第四,教师要学会宽容学生,微笑面对学生,不带着任何不良情绪走进课堂,走进教学活动;第五,教师的语言要丰富,要有激情,讲解时要抑扬顿挫,甚至要有适量、适当的幽默风趣。课堂教学中随时都要用语言去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书目:贾广索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 搜狐中国教师陈 燕

孙敏

2005.2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BX.YBXYP.COM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第四篇: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3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安徽灵璧韦集中心小学 王莉

【摘要】课堂是我们实施教学的主要阵地,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课堂寄寓着师生双方共同的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特别是语文课堂。而如今,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学习效率低下,成为困扰语文教学的难题。随之而来的是教育质量低下。怎样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力呢?

【关键词】课堂教学 途径 困扰 生命力 【正文】如何让课堂焕发生命力呢? 一.创设自由环境,做课堂的主人。

老师讲的多,学生听得多,一直是我们教育的特色,甚至有些老师还自以为这就是知识渊博的体现。平时我们总是抓基础知识,课堂上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很少给予学生自由思考与探索的机会,学生没有真正进入老师的视野。课堂上,学生思考与探索的乐趣源于一个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总是由老师包揽一切的学习,无疑会阻止学生自由探索的冲动,学生们也许可以掌握更多的结论,但不可能有更多的创新,而没有了创新精神的学生到头来只能成为知识的奴隶。

二.变苦为乐。

在古代,有不少愉悦学习的事例,例如孔子的《论语》。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师徒之间的无拘无束的玩笑和问答,学生们那富有个性的表述。再看现代的中国,学习仿佛是一份苦差。什么“十年寒窗苦”什么“学海无涯苦作舟”,似乎只有苦读才能有所作为的道理。这种观念直接影响了后人,不少学生将学习看成了负担。有的说书包太重,有的说作业太多,有的说睡得晚,起得早真可怜,还有的直接呼吁:“为什么考的差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等,从而产生了厌学情绪。难道我们还有热情去关爱我们的学生和自己的生命吗?面对这些我们作何感想呢?可见,苦读成了学生的重负,扼杀了童心,损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这样的学习付出再多,也无意义。如果课堂上把苦读当成培养人才的道路,教育之路将会扭曲,郑州的虹口中学不就是很好的例证吗?

三.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享受。

1.在共同探究中享受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点拨、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究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的主角不是老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探究,寻求知识的最佳学习状态。教学设计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让师生在共同探究中享受发现知识的快乐。2.在真正体验中享受

课堂,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阵地。在规定的时间里教师指导学生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去学习特定的知识。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使主体与主导作用有机地、和谐地最大限度的发挥,扎实搞教学,摒弃虚假的花架,提高课堂效益。学校是一方净土,课堂是一片乐园,让每个学生在自我体验中收获,在实际探究中提高,在思维碰撞中迸发出无穷的智慧,享受到被尊重,被承认的快乐。

曾经有无数学者对快乐课堂下定义,可以这么说,学生满意的课堂就是“快乐课堂”。只要我们真正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已经不能适用的落后观念,及时调整心态,改变教学方式,我们就一定能紧跟时代步伐,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课堂生活的“诗意栖息地”。在这样一个艺术的殿堂里,人的生命将得到尽情的释放,享受着最重,享受着平等,让语文课堂成为一种诗意的享受,成为师生共同快乐的乐园地,是我们永恒的美丽追求。

第五篇:有效教学让课堂焕发生命力

有效教学让课堂焕发生命力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初探

新课程课堂教学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用叶澜教授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所谓活力即师生生命的创造力。从课堂特征上看,新课程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是向每一颗心灵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韩立福博士在《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中指出:有效课堂教学观是一个大教学观,强调课前准备行动和课后拓展行动,其教学过程应该包括课前行动、课堂行动、课后行动三部分。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这种新的教学行为要求我们必须“超出和突破”,从高一个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在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的引领下,我们从实际出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加强课前行动策略研究,实行多维度备课(1)师生一体化合作备课

所谓师生一体化,就是把过去教师单向封闭的备课和学生孤立的预习变成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备课”,让学生提前参与学习内容。课前教师布置好预习任务,学生统一预习,生成部分问题,并把生成的问题提供给教师,以便教师编写导学提纲用。这样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生成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学案,同时根据各小组生成的问题在新课的学习过程有目的地进行个别辅导,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扩大学生知识面的目的。实施有效教学起始阶段,最大的困惑就是苦于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难以发现和生成问题,即使有了一些问题,质量也不高,往往偏离了教学的重点和目标。学案的设计为学生指名了目标、重点,出示了重要的问题并设置了有代表性的问题,可以有效指导学生预习。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发现和生成了问题,同时也为教师课中备课提供了素材。学案制定好了以后,学生根据学案课前预习,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首先自主学习文本(读、划),接着批注文本(写、记),做好预习笔记,最后做好预习作业(练、思),预习作业可以是课后作业,也可以是学案提供的或辅导资料。(2)师师整合合作备课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彼此之间的孤立与封闭现象,学会与他人合作。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实行学科集体备课制,首先同学科教师集体研讨,根据各自收集的学生反馈的预习信息(生成问题的情况)制定教学目标,然后由一位主备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按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进行备课,并把备课的电子文稿及时发到同学科教师手中,然后教师再根据各自的学情进行加工整理,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目的。师师合作备课既发挥了集体智慧的优势,又有利于各自教学风格的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可持续发展。(3)加强课前备课反思

课前反思是我们着力倡导的一个教学前的环节,即教师通过师生一体化、师师整合等合作方式备完课后,根据各自学生课前生成的问题,并对“推测”中出现的不良教学效果进行矫正,通过课前反思,教师作为总导演和设计师,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全面而系统地预演一遍,有效地预防了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糟粕,当然,反思不能胡乱进行,而是有标准的,其标准就是《教师备课行动自我评价表》。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严格来讲,实施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不应该强调模式化的实施步骤,而是要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体现新课程理念,所以,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只是一个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路,我们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期待教师在实践中创新出更多,更好,更富有个性特色、教学风格的新课程教学模式。通过长时间探索,结合我校实际,我们确立了“结构预习〃问题生成+合作探究〃能力提升+有效测试”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1)结构预习〃问题生成:分课前预习和课中预习两个环节,课前预习即在学习新课前,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反复看要学习的内容,把看不懂、学不会的东西记录下来,生成部分解决不了的问题,把生成的问题交给老师。课中预习即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老师下发的导学提纲自学课本内容,并对各自课下生成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把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给老师。(2)合作探究〃能力提升:课堂上教师把甲组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乙组,乙组完成不了的问题交给丙组,进行讨论交流,并把讨论交流的结果进行展示,各小组选出主讲人,进行主讲,其它组的同学专心听,认真看,积极评,并做好记录。教师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点评,并有预见性提出新问题或针对性的处理办法,将学习内容引向深入。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去发现评讲者的问题,教育学生如何评价和对待其他学生的发言,如何看待自己的不足。使课堂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学、探索、实践的过程,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渴望表达、渴望体现自身价值的愿望,这样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有效测试:即当堂达标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结束,每堂课教师都要设计部分达标训练题,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测,课堂检测要像考试一样,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教师要将所有学生的当堂测试题认真批改,做好记录。这样,教师才能真实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解题能力。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又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建构适合新课程理念的有效课堂教学流程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实施过程是围绕学生的主动学习而展开的,教学活动始于创设问题情境,随着问题的呈现,教师和学生进入了一个多元对话系统,在教师的不断刺激,适时指导和正确评价中,使预设问题不断得到解决,从而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如果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在课后拓展延伸中去进一步解决。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口号和行动是“我的学习我作主,我的课堂我主宰”,老师由主角退位于次主角,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堂堂正正地挺起腰杆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话、交流和课堂活动中来。为了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我们采取了以下形式和方法。

(1)师徒结对、小组竞赛:各班根据学生成绩将学生均衡分成几个小组,并签订“师徒结对”的合约,采用目标激励、量化管理等手段,激励各小组之间展开竞赛,小组之间通过“考一考”这一模块,互相提出问题,互相测试,并根据完成情况评选出每周、每月、每学期的优秀小组、学习标兵、最佳师徒。(2)“兵”教“兵”:对于做错人数较少的题目或个别性的问题,可以让“师傅”教“徒弟”,教师检查落实。

(3)集中评讲:对于做错人数较多的题目,教师应集中评讲。教师应作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调动学生积极性,采取“兵”教“兵”的方法,充分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包括归纳要点,小结规律。

韩立福博士曾指出,符合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应该包括问题呈现、对话交流、情景刺激、科学指导、全面评价等,事实上几个步骤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包含与相互融合的关系。其中“对话交流”贯穿有效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每一个步骤都离不开“对话交流”,而“对话交流”中又包含着有效指导和全面评价,“问题呈现”也是随着问题解决的不断深化,而在其他步骤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以“问题—评价—解决”为核心,教师与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对话,使问题解决逐步引向深入。其间,教师的行动策略主要应包括以下几点:(1)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2)建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互动的探究式对话关系;(3)合理整合问题对话情况,使对话层层深入,实现效益最优化;(4)科学组织对话秩序,能灵活驾驭并艺术化地处理对话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全面提高学习效率。

四、加强课后拓展,保障教学质量

传统的课后拓展就是“留作业+批作业+考试”,这种课后拓展模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负面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经过“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不断总结,多数学科主要实行“学生问题思考”和“学生作业评价”两项课后拓展方式,“问题思考”主要采取“撰写反思日记”、“个性化师生对话”、“小组问题交流会”等形式。“学生作业评价”主要采取学生自我总结、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形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乐学,从而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使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总之,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这一课题的研究,是一种理念的更新,更是一种行动的挑战,我们所知晓的只是“冰山一角”,甚至更少。我们将不断学习新的经验,继续深化课程改革,有效促进新时期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校成为教师、学生成长的乐园,学习成为教师、学生愉快的生命体验。

下载合理使用课程资深焕发课堂生命力3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合理使用课程资深焕发课堂生命力3.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力(5篇)

    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郑州市惠济区胖庄小学 刘艳丽 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问生......

    让英语课堂焕发生命力

    让英语课堂焕发生命力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缺乏语言环境,尤其对农村学生来说,基本没有说英语的机会,这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更有一些学生谈英语“色变”,觉得英语太难,自己学......

    “以生为本”,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力

    “以生为本”,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力 张青利 江苏省灌云县南岗中心小学 222203 叶澜教授指出:我们的课堂存在着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长期以来,课堂上教师......

    焕发小学英语课堂的生命力

    小学英语 焕发小学英语课堂的生命力 株洲市天元区银海学校 王意来 摘 要: 《英语课程标准》的推出,将从根本上改变小学生机械重复,消极被动、死记硬背等学习状况,引领学生最终......

    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力

    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力 【摘要】此文主要阐述了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问题,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思想观念的更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以及使教学充满......

    美术课堂中合理使用PPT(推荐)

    美术课堂中合理使用PPT 我是一名美术老师,常在教学中使用PPT。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PPT的运用比较广泛,PPT以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以其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悦耳的声音使学......

    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新的生命力

    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新的生命力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关注成长中的学生的整个生命发展,要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为此,......

    电子白板教学让语文课堂焕发新的生命力

    雁江区回龙乡中心小学教学工作简报 2012年(上期)2012年4月13日 回龙乡中心小学编 电子白板教学让语文课堂焕发新的生命力 ——记回龙乡电子白板赛课活动 为积极备战2012年雁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