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句容市黄梅中心小学 吕恒金
在数学新课标中多次提到了让学生“经历„„的过程”。为了贯彻这一理念,教师应该更多地提供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尝试,不断探索,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视角从狭窄的思维中解放出来,在过程中寻求发展。本人结合一些教学实例谈点体会。
让学生经历发现的过程 [案例1]《长方体的认识》 A教学片断:
(先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长方体)
师: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物体,观察一下它有几个面?看面有什么特征?
(生观察,并汇报)
师:再看看,它的棱又有什么特征呢?(生继续观察汇报)师:长方体还有几个顶点? 生:8个。
师:谁来完整地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B教学:(先认识生活中的长方体)
师:同学们都认识了长方体,那你能用橡皮泥做出一个长方体吗?(生动手做,并展示、汇报和交流,从中感知长方体有6个面及面的特征)
师:大家的长方体作品真漂亮。(出示一长方体框架)这是一长方体框架,你们有本事,也能把它给做出来吗?(生动手做,并展示、交流。)
师:老师想请教一下,你们刚才用了几根小棒,用这些小棒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吗?另外用橡皮泥捏了几个点呢?(生汇报交流,师板书棱的有关特征。)
A 教学中咋一看学生是经历了认识的过程,而实质上学生只是机械地回答教师的提问,是通过观察去认识;B 教学是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是学生自己体验与发现的,与通过观察去认识相比,认识的深度是不一样的,参与的情感也不一样,留下的印象更是不同。经历自身体验的价值显然更高。
活动要建立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 [案例2]《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
教师先进行了一些割补知识的渗透。然后出示一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求面积,有两种不同的学习过程。
A教学:(平行四边形纸片,给出了底和高的数据。)师:谁来说说怎么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我把平行四边形像这样剪开(拿一平行四边形纸片,并演示)。拼起来就是长方形了,这个长方形面积就是它的面积。师:小组讨论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什么有关系?底与高呢?
(讨论、汇报略)
师: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什么? 生:底乘高。
B教学:(平行四边形纸片,没有给出数据)师:谁来说说是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汇报同A过程,加了一些进行测量的话,略)
师:好!你们都会求了!那再试着求桌子上的第二块平行四边形纸片的面积,看谁最快。
(生继续剪拼、测量)
师: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汇报略)。
师:咱们再比赛,看谁最快地求出第三块平行四边形纸片的面积。(生继续剪拼、测量,有个别同学开始不剪,直接测量了。)师:这位同学最快,你能说说你为什么会这么快?
生:不要剪拼,直接测量它的底与高,用底乘高计算就可以了。师:好!再来一次,求出第四块的面积,看谁最快。(大部分学生不再去剪拼,而是直接测量了。)师:好!大家都很快就求出它的面积了,是怎样做的?(生汇报略)
师:那也就是说,只要测量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就可以求出它的面积?
生:底和高。师:为什么呢?
同样是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一个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得出的; 另一个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主动探索,逐步感知、体会出来的。在B教学中学生由于自身的需要而主动地进行了比较、探索,从而发现了事物的内在规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数学过程时,就要多一些这样“迫切需要”的情景!
第二篇: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
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实施,小学语文的课堂也在不断倡导和推进“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主要是为了激活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特别是学生在思维上的参与。在生本课堂的建构中,教师要能够注重教学设计的过程和方法,课堂问题的设计要能够让学生有自主探讨、相互质疑、相互补充、相互评价的时间,对于文本的解读也要遵循学生的实际。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经历学习的过程,提升课堂的整体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本课堂;高效;自主
现如今,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正在被慢慢引入。所谓生本课堂,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将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贯彻其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语文水平的提升。
一、先“学”后“教”,激起学生探究欲望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充分肯定学生的?W习能力,让学生们先“学”,然后教师再进行“教”,这样很容易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发现疑问,激起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探究欲望。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有效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这是先学后教的关键所在。预习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体现的过程。所以,教师要能够给学生具体的预习要求,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预习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生本”课堂,将预习的效果最大化地体现出来。
例如,在教学《三袋麦子》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如下预习作业:(1)阅读课文,读准内容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或长句多读几遍。(2)认读田字格里的生字和绿色通道里的二类字,为生字口头组词,并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3)通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试着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用自己的话说说每段的主要内容。(4)能讲述故事内容,对小猪、小牛、小猴的不同做法能作出评价并说明理由。通过这样的预习先“学”,学生就会产生一些自己对于文章的想法和疑问,这样学生在课堂中的状态就会表现出不同,对于课堂交流也很有兴趣参加,课堂的效率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二、不“教”而“教”,促进学生学习理解
所谓“不教而教”,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充分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并在思考之后得到相应的结论,从而获得自己特有的感受。在课堂中,教师要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促进学生学习理解。
例如,在教学《珍珠鸟》这篇文章时,在带着学生整体感知一遍课文之后,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一家两代的信赖的呢?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有学生提出,上述问题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1)“我”是怎样逐渐得到大鸟的信赖的?(2)“我”是怎样逐渐得到雏鸟的信赖的?之后学生在小组中和小组成员展开积极讨论,围绕着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说着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的交流方式,学生在“不教”中也对文本进行了进一步的学习,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学习效果。
三、畅所欲言,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之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他们也是教学资源的主要构成者,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于知识的兴趣、对于问题的思考方式、提出的问题以及小组之间交流合作的能力,亦或是表述出来的错误观点,都是在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是一种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所以,教师要能够抓住每一个让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例如,在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这篇文章的时候,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竞有这么大的魅力。有很多学生都不太理解“魅力”表现在什么地方。教师就可以组织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将自己的困惑以及见解统统都说出来,并且层层递进,从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到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一步步的质疑中前行,在前行中获得思辨能力的有效提升。在生本课堂之中,教师必须要重视课堂的常规讨论,不断提升学生感悟知识的能力,使得学生的内在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
四、课外延展,丰富学生资源积累
生本课堂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之内,它还可以向课堂外延展。例如,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为了增加学生的识字数量,教师可以让学生到走廊里、广场中、花园里搜集一些诗句、广告等,丰富学生的资源积累。
又如,在教学《最大的麦穗》时,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教师可以让学生查询苏格拉底的资料,并做相关了解。此外,由于文章主题是讲要珍惜时间.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后要求学生搜集一些和惜时有关的名言警句或者是诗词,并且在课堂上进行相应的展示。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主动创造、参与相应的活动,还能够让学生在课外延展中丰富资源积累,实现自我能力的有效提升。
总而言之,生本课堂是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学生之间的自主合作,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篇:让学生体验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体验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课程不仅注重教学内容和要求,更要重视课程的学习过程,还要休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应用的过程。加强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更能提高效率,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一、在情境教学中让学生想体验,会感受,想学习。
在教学中,我时刻注重创设情境,不但重视导入课程,更注重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细心观察,感悟,从中发现探究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在教《年月日》一课时,注重导入和启发,可以提出今天是几几年几月几日?简单明了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之中,为了更深入学习,可以提出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都知道哪些?激发兴趣,既让学生探究知识,更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数苹果》一课中,让学生动起来,真正让学生体验,调动学习积极性,认识知识形成过程,体验,感受数学的乐趣,进而在愉快中学习。
二、在合作,交流中尝试,探究数学知识。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开展经常性的实践活动,创设氛围,提倡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创设互动氛围,充分让学生进行体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想象,进行创建性思维,更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剪图形,让学生动手,亲身操作,尝试体验,领悟知识过程,这样有利于探索合作学习班机会,用更多时间让学生投入实践活动,从中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在教学中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优势,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体,老师是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学生是学习的探索交流,和发现者,让学生动手,手脑并用,感官体验,可以把抽象的知识灵活化,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加之亲自观察。发现,概括和总结,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调动了积极性,培养了能力,注重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在《数苹果》一课中,不但注重苹果图形,又重视分组计数办法,通过思维,理解优化教学环境,感悟新的教学理念。
四、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创新学习。
学好数学的正确方法是自身的创造和升华。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的发现和创造,形成新知识不仅让学生掌握数学规律,而且从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加之兴趣,思维活跃,有利于创新学习如在教学能被2,5或3整除的数时,充分发挥的自主精神,让学生注意在自然数中找出一个数,试试看哪些能被2、5整除。学生反反复复列举,学生体验到数学的规律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伴随着情感,兴趣上升,思维的敏捷,创设情境,提高学习效果。
五、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体验应用数学。
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从现有知识出发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而学习和理解掌握数学,把掌握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体会到生活中时时有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价值。在课堂中,如:教学认识长度单位时,注意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注意生活中的应用。亲自看一看,量一量,认一认,让学生去做,讨论,谈体会,说做法。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既要注重40分钟的课堂教学,又要注重社会实践活动,拓展知识,增长知识。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真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所以老师要深入学生的心里,与其获取知识的经历,与学生共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学生共同体验学习的乐趣。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我们只有坚持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改革创新,改革教学方法,从兴趣,乐学,好学为突破口,逐步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主动学习,发散性思维培养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就一定能获得成功。只要我们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建立科学空间观念,就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质量。
第四篇: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统计过程
我的教育叙事故事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统计过程
统计这部分内容贯穿了整个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课程标准中强调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有意识地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并进行交流。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统计的教学应该是充满趣味和吸引力的,但让他们真正理解统计的全过程是有一定困难的。我所教的班级在二年级上册学习到第七单元《统计》时,我问学生:“一年级我们已经学习过简单的统计了,你觉得什么是统计?什么时候要用到统计?”学生顿时愣住了,过了一会儿,有的学生说,统计就是填一些数;有的说统计就是加起来求一共是多少;有的说是画“正”字;有的说就是画条形,涂上颜色;学生对统计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上。我不禁反思:统计难道就是让学生会根据数据计算,会制统计表、统计图吗?不,绝对不是。是不是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收集数据的具体细节上:如多样化的符号表达,可以用○、△、正字等记录等等,是不是我让学生根据数据去计算的太多了?这些当然必不可少,可是只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去解决问题,去制图,而往往忽略了让学生发现、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以及收集什么样的数据等这些对培养学生统计意识尤为重要的内容呀!
课标中也一再强调要使学生形成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的全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运用适当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运用统计表展示的数据,分析数据并作出决策,进行交流。该怎样落实课标要求,尽快的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我对二年级上册统计教学内容进行了反思与尝试。
一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本册要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并且有一个最大变化是随着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一年级代表1个单位改为代表2个单位。书上的例1是统计学生喜欢的小动物情况,如果准备小动物图片,让学生统计也能达到教学目的,但这种统计过程是教师硬生生的抛给学生的,而不能更好的体现统计的必要性,怎没办呢?既然统计就要统计与学生生活或学习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有统计价值的。时值12月份,正好我们学校少先队正在搞一个“不把零食带校园”的主题活动,主要倡导学生早晨要吃好早餐,不带早点进校园。我为何不利用一下呢。
上课时,我将学校的这一主题活动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并提出想了解同学们吃早餐的情况,吃的科学不科学?学生顿时积极性很高,争着抢着要回答我。我看水到渠成了,就装作一副听不清的样子并以“不能全面了解情况”为由把问题交给了学生,终于学生按捺不住了,有同学提出:“老师,我们在全班做个统计吧!”这正是我想要的呀,学生已经有了统计意识。
接下来我就让学生们讨论该怎样去统计?学生们说一个一个去问,在黑板上做记录。立刻就有学生说:“老师,那不行,万一种类太多,那要写一黑板呀!”是呀,怎么办?有学生提议,挑几种同学们经常吃的主食吧。好,我和学生一起确定了几种比较大众一些的主食:馒头、面包、油条、米饭、面条,为了更全面,我们还设了“其他”一栏。
统计的项目写好了,问题又来了:“一个一个的问,全班60多个学生问一遍多耽误时间啊。”我故作发愁状。这时数学小组长们发挥了作用,他们主动要求分担我的忧愁,拿起笔和纸来,走到了小组员身边去调查、了解、记录了。我一阵欣喜:同学们自觉的去小组合作了!很快6个小组就用画“正”字的方法将数据收集了上来,逐一给我汇报,我将数据进行了汇总填入统计表中。我又提醒学生:“怎样保证数据全不全呢?”学生即可将每一项的人数相加和本班人数核对发现无误后才进行下一项。这里也帮助学生养成了检查的好习惯。
接着我领着学生在方格纸上制图。吃面包的人数最多有32人,可老师准备的方格纸上竖着数只有20个格怎么办?这和学生以前的固定思维一格代表1个人发生了冲突,学生还是动脑筋说出来:“格子少就一格多代表几个人吧。”我和学生们一起定夺:根据需要就一格代表2个人吧。同时我也问学生:“如果调查的是全二年级或全学校的情况,数据就更大了,怎么办?”学生思路立刻放开了:老师,可以一格代表5个人、8个人、10个人、15个人、20个人、100个人。学生们已经会根据数据的需要调整一格所代表的单位数了。同时我也提醒学生选择一格所表示的单位数时,尽量选取一些容易标数、容易算的数,如5个、10个、20个等,一般不选那些3个、8个等这些不方便计算的数。学生此时已经很明白了。
完成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接下来就是对数据的描述与分析了,同学们总结了全班早饭吃面包的人最多,吃面条的人最少等等。我又给学生准备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关于早餐,你还有哪些好的建议或想法?学生立刻交流起来,有些想法还真让我佩服。有学生说早晨吃面包喝牛奶很有营养,可以长高个;有的提醒大家油条是油炸食品,含铅量高,不易多吃;有的说方便面是垃圾食品,不如挂面营养好,要少吃;还有的同学说,必须坚持吃早餐,因为一天之中早餐最重要,早饭要吃好、午饭要吃饱、晚饭要吃少;不要边走边吃早餐,天气冷容易吸凉气,也不利于消化„„
一节课学生始终保持着十足的兴趣和积极性,他们讨论、交流、合作、倾听,这正是每个老师想要的课堂呀!
我觉得教师在课堂上,只有把学生放在首位,创设了基于学生需求的课堂,为学生提供与他们生活经验相关的情境,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多给学生提供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兴趣,学习主动性,这时的课堂才最有效呀!
第五篇:让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
让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集中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评价改革方面的取向。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档案袋评价”突出了语文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全面考察了学生的语文作文素养;同时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档案袋评价”及关注了结果的评价,又重视了过程的评价,将形成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有效地培养学生积极地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但要真正实施起来,势必会使师生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作文教学的“档案袋评价”在一个学生的成长中能否有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要考虑的因素还很多。
我目前在教学中尚未使用“档案袋评价”,但在今后的教学中会尝试使用。通过“档案袋评价”达到总结、反思、改进的目的。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善于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体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评价”的教育功能。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树立自信,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这一评价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