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客家物品简介
简 介
客家人仍以务农为主,图为农夫早期使用的雨具“蓑衣”,为1900年代初期制品
简 介
客家族群早期使用的竹编提篮,由于为竹编或木制,符合人们环保观念,帮一直延用到现在。
简 介
客家传统三合院古厝中使用的
“八脚眠床”,为1940年代制品,现在农村中少量存在。
简 介
1920年代,客家人家中的圆餐
桌及餐桌上 盖剩饭用的桌盖,皆为木造或竹制,相当简朴。
简 介
客家草龙,由稻草制成,每年
过年有舞龙灯,希望春节过后
今年有好收成。
简 介
客家雕花橱,用于客家人装衣物
类,此类物品雕花精美,在客家
人家中较为普遍。
简 介
客家酒酿酿造,客家酒酿是客家
人家中自制的酒,又称红军酒,当年红军来到祖地,故有此称。
简 介
石磨,客家人米粉,豆粒,等食
品加工工具,仍沿用至今。
简 介
从前客家人理发师走村串户,发理发票理发,方便群众生活。
简 介
客家阉鸡客,客家语,“割鸡客”,走村串户阉鸡。
简 介
客家人生活用簸箕晒笋。
简 介
客家人逢年过节喜庆节日,舞狮由二人以上组成,走村串户,是一项增加喜庆氛围的重要方式。
简 介
客家裁烟机,用于制烟丝。
简 介
竹制鸡鸭笼子,用于围鸡鸭。
简 介
小鸡笼子,用于装小鸡,小鸡鸭。
简 介
客家椅木椅,生活用品。
简 介
客家容米器,用于将谷物脱皮成米,客家语又叫“对米”。
简 介
扛菩萨,客家人闹元宵时一种风俗,希望今年好运气。
简 介
洞房布置,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喜气氛围浓厚。
简 介
客家人的厨房,有石斛,等反映客家人生活的物品。
简 介
客家人自制的榨酒器,反映客家人聪明的智慧。
简 介
迎娶新娘娇子,在取亲时用,有八人抬,表示对女性的尊重。
简 介
婚堂布置,用于客家人结婚用。
简 介 老式客家人卧房。
简 介
扛菩萨,客家人闹元宵时一种风俗,进庙时要倒着走,希望今年好运气。
简 介
木偶戏,金玉满堂。
简 介
客家容米器,用于将谷物脱皮成米,客家语又叫“对米”。
简 介
客家酒酿酿造用的糯米和井水,客家酒酿是客家人家中自制的酒。
简 介
客家人春分祖活动,希望明年有个好收成。
简 介
木偶人,用于节日演出用。
简 介 客家人作的古井。
简 介 制作烧酒的工具。
简 介 装烧酒的容器。
简 介
迎取新娘时的习俗“过火盆”。
简 介
客家人婴幼儿用的虎头帽。
简 介
客家人捉泥鳅用的竹篓子。
简 介 刚出来的豆腐乳。
简 介 端午节吃的棕子。
简 介 木偶戏表演现场。
简 介
狮舞年庆,象征喜庆、吉星高照。
简 介
容谷器,用于脱谷皮。
简 介
客家木偶戏操作表演。
简 介
客家族群早期使用的竹编提篮由于为竹编或木制,符合人们环保观念,帮一直延用到现在。
简 介 客家妇女煎饼。
简 介
客家酒酿制作,装入缸中后开始
发酵,而后成酒。
简 介 客家擂茶
简 介
独具特色的客家门栓。
简 介
独具特色的客家门栓。
简 介
客家传统三合院古厝中使用的 “八脚眠床”,为1940年代制品,现在农村中少量存在。
简 介
客家人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扶犁耕田。
简 介 客家人用的马车。
简 介
石磨,磨豆腐,磨米等作用。
简 介
娶新娘时的迎亲用品。
简 介
扛菩萨,客家人闹元宵时一种风俗,希望今年好运气。
简 介
古式客家人家用雕花床。
简 介
结婚用的喜堂布置和拜堂成亲仪
式
简 介
八仙桌,客家人吃饭常用桌椅。
简 介
制作糍粑,两人合作打击使得糍粑韧性十足。
简 介
水井,客家习惯在自家门前打一口水井,为取水方便。
简 介
房屋,这是具有客家特色的民居。
简 介
上门桶,客家婚礼上装礼品用具。
简 介
祠堂,客家人同个姓氏都建立一个祠堂,供节庆供奉祖先用。
简 介
木偶戏,重大节庆时,为热闹常制作木偶戏增加节日气氛。
简 介
舞龙灯,一为增加节日气氛,二
用于祈福。
简 介
泥塑,客家人耕田泥塑。
简 介
礼佛,客家人信仰佛教。
简 介
水车,供农田灌溉用取水工具。
简 介
木柜,客家人家常用于收纳物品。
简 介
舞龙灯,一为增加节日气氛,二用于祈福。
简 介
木雕,客家人舂米的缩影。
简 介
风车,客家人用于稻谷加工的仪器。简 介
蓑衣,客家人务农时挡雨的衣服。
简 介 制作麻蛋的过程。
简 介
制作糍粑,两人合作打击使得糍
粑韧性十足。
简 介
夯坑,农历十月十五为糍粑节,客家人用这种石制容器制作糍粑。
简 介
装故事,闹元宵时欢庆场面。
简介
晒制花生,客家人很普遍的一种
晒制物品的方法。
简介
客家祖地,客家人的发源地,客家人祭祀朝拜的地方。
简介
客家祖地,客家人的发源地,客家人祭祀朝拜的地方。
简介
水瓮,客家人早期的储水仪器。
简介
礼佛袋,客家礼佛妇人常用的礼佛袋,上面为精美的手工刺绣。
简 介
礼佛围兜,客家礼佛妇人穿的围兜,衣服上多是精美的手工刺绣。
简 介
礼佛围兜,客家礼佛妇人穿的围兜,衣服上多是精美的手工刺绣。
简 介
绣花鞋,客家女子常穿的一种布鞋,现逐渐转变为礼佛妇人在礼佛期间所穿。
简介
下马石,为早期人们下马时用的石器。
简 介
下马石,为早期人们下马时用的石器。
简 介
织布机,客家人勤劳朴实所用布料多为自己亲自织造。
简 介
织布机,客家人勤劳朴实所用布料多为自己亲自织造。
简 介
织草席,客家人常用一种称为“灯芯草”的韧性草织成草席。
简 介
织草席,客家人常用一种称为“灯芯草”的韧性草织成草席。
简 介
独轮车,客家人在早期用于运送物品的手推车。
简 介
木瓢,用于取水的木制工具。
简 介
擂钵,客家人用于制作擂茶的石制仪器,里面木满刻痕,目的为使食物更易捣烂。
简 介
水车,用于获取水源的工具。
简 介
石磨,客家人米粉,豆粒,等食品加工工具,仍沿用至今。
简 介
石磨,客家人米粉,豆粒,等食品加工工具,仍沿用至今。
简 介
摇篮,婴儿睡觉时用的竹制小床,底下装有两个竹筒,可以使床在小范围内移动。
简 介
盘,用于盛装饭菜的容器。
简 介
客家祖地,客家人朝拜祭祀的地方,供奉有所有客家人的姓氏牌位。
简 介
鱼腥草等,客家用于制造擂茶的料。
简 介
鱼腥草等,客家用于制造擂茶的料。
简 介
鱼腥草等,客家用于制造擂茶的原料。
简 介
丝瓜络,洗碗的用品,用老丝瓜制作而成。
简 介 制作擂茶的过程。
简 介
鱼腥草种植基地,为制作擂茶方便,对制作擂茶的原料进行人工种植。
简 介
鱼腥草种植基地,为制作擂茶方便,对制作擂茶的原料进行人工种植。
简 介 具有客家特色的民居
简 介
香肠及腊肉,客家人在春节期间招待客人常制作的食物。
简 介
笊篱,客家人喜食捞饭,笊篱是作捞饭的竹制仪器。
简 介
屋桥,因其有点像房屋,故而称为屋桥,可防风挡雨。
简 介
用于制作擂茶捣烂食物的工具。
简 介 蒸饭用木制仪器。
简 介 具有客家特色的民居
简 介 具有客家特色的民居
简 介 具有客家特色的民居
简 介 渔网,用于捕鱼。
简 介
鱼篓,捕鱼时用于装鱼。
简 介
谷框,收割稻谷时常用的装稻谷的竹制容器。
简 介 耙,务农工具。
简 介
扁担,挑物品的工具。
简 介
水烟筒,抽水烟的器具。
简 介
犁,务农工具。
简 介
客家刷锅把,清洗锅碗的器具。
简 介 斧头,用于劈柴等。
简 介
柴千,用于砍伐高处的柴支。
简 介
秧溜,插秧时装秧苗用。
简 介
粪箕、扁担,挑土或其他物品等。
简 介 老鹰爪,多用于收集松树落叶,可用于稻谷的清理。
简 介
耙,务农工具,用于平整农田。
简 介
钩刀,用于收集柴支。
简 介 铁耙,务农工具。
简 介 铲,务农工具。
简 介
锄头,务农工具,多用于开垦荒地。
简 介
鱼捞,捕鱼的工具。
简 介 鳆斗,捕鱼工具。
简 介 铁耙,务农工具。
简 介 铁耙,务农工具。
第二篇:客家文化公园简介
客家文化公园简介
客家文化公园位于市中心城区腹部,由马古山和麒麟山两条小山脉从北往南平行走向构成,占地面积148万平方
米。通过国际招标,由澳大利亚IAPA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中标,设计主题为“展示客家古邑文化,弘扬客家人文精神”,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入口广场、“河之源”瀑布、历史阶梯、客家迁徒雕塑(浮雕、雕刻)、孙中山塑像、规划展览
管、图书馆、观景阁、生态湖、樱花园和社会公德林等。
为了高质量建设好公园,按照市委书记何忠文、市长彭建文、副市长李扬达的要求,专门聘请了华南农业大学
林学院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系主任李敏等6位专家组成专家指导组,为公园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把脉。公园建设采取
“一次性规划,分期建设”的方式。2010年11月,为迎接世客会在我市的召开,拉开了客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序幕。目前
已完成公园一期工程即中山雕像以南景观工程11万平方米的建设。
该景观工程有四大亮点:
一、构建了河源地标,即孙中山先生塑像与两颗高大的英雄树(木棉)融为一体的构图。
二、气势宏大的历史阶梯,包涵了60米宽的230级台阶和反映客家人文历史的雕塑、浮雕、雕刻的画卷,其中迁
徒中喂奶的客娘,体现了伟大的母爱精神,大文豪与骏马的铜像,体现了客家人的崇文重教精神;艺术化的篆体“客”字水池,象征着客家人漂洋过海闯世界的艰苦创业精神。
三、“河之源”瀑布,6米宽15米高,勾画了“河源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十五尺”的景观。
四、“春夏秋冬花不落”的园林绿化,樟树、桂花等100多钟乔木灌木构建了华农林学院的教学科研基地。
二期工程即中山铜像以北景观工程28万平方米,实行代建制,由市代建局负责,于2013年1月开工,二期第一阶段
景观工程于2013年底正式完工并对外开放,二期第二阶段景观工程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约60%,计划今年年底前完
由市城管局牵头负责的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客家文化公园。东边30平方米的山体植树绿化工作,2013年已完成10万
平方米“公德林”景区的社会化植树,今年再次启动了“公德林”景区二期10万平方米的树木认种认养工作,目前正
在进行中。
第三篇:客家围龙屋简介
客家围龙屋简介
俗语说“有山必有客,有客必有山”。自古客家人都是逢山而居的,历史上的客家人都是由于做官升黜而迁徙。客家人原本祖籍北方,一般祖上都是大官,官宦之家名门望族,但是由于朝庭政事变故而被黜迁至南蛮山野之地。客家人比较聚集的地区是我国南方的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以及贵州等省。因为客家人的祖先是北方的名门望族,做官为臣,故重男轻女思想比较重。在这种封建顽顾思想的指导下,客家人入乡随又与当地文化交融之后便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赣、粤、闽交界山区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岭南后,不但传播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
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
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有“三栋二横”,一围层;有“三栋四横”,二围层。最小的围龙屋的建筑面积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则上万平方米。有的大围龙屋居住着上百户人家,几百口人。普遍为“三栋二横”一围屋居多。三栋二横围龙屋,有上、中、下三厅,各厅之间均有一口天井,并用木制屏风隔开,屏风按需要可开可闭。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筑结构前低后高,这样就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
正屋——横屋外层便是半月形的围屋层,有的是一围层,有的二围层,围龙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围屋间,拱卫着正屋,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是天然的瞭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嚣抗击来攻之敌。围龙屋的建筑设计其实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极大关系。客家人是唐宋以来由中原南迁的汉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团结御侮求生存,他们不得不聚族而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围龙屋,以抵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围龙屋还建有坚固的多层“角楼”,既可用来储备粮食、草料,又可居高临下射击来犯之敌。如遇盗匪前来扰劫,只要把大门、半门一关,村民们便携武器进入围龙屋和角楼,进行抗击。
最终要得是围龙屋反映的客家人的精神,第一、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围龙屋内的大小天井一般配置有小型假山、鱼池和盆景,正屋后面半园“花头”和正门前面半月形池塘四围均载有各
种花木和果树,围龙屋背后的山头林木叫“龙衣”,严禁砍伐,整座建筑掩映在万绿丛中,一年四季鸟语花香,环境优美而静雅。
围龙屋内的柱、梁、枋、门等雕绘上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等栩栩如生的图案,并涂上鲜艳夺目的油漆,显得金碧辉煌,古色古香,十分壮观、气派。一般来说,一座围龙屋聚居着一个近亲家庭,相互之间和睦共处,尊老爱幼。逢年过节,男女老少齐集正屋上厅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门前的禾坪上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尽情欢乐,呈现出一派喜悦、祥和景象。
第二、客家围龙屋的风格是原始住宅风格的传承。据考古资料,处于黄河流域的原始社会中后期的半坡氏族和龙山氏族,他们居住的区域就是由几十座样式为方形和圆形的土夯房屋组成。这说明客家人的居住观念潜意识地蕴含了对祖先某些住宅经验的复苏和借鉴。
第三、围龙屋的建筑特色也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集中体现在讲求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的协调统一,而合符“天人合一”的哲学道理。如遇上不尽人意的地形则通过增加半月形花台或池塘或建筑半门调整座向,以达到阴阳平衡和适应环境。这种阴阳思想,后来又夹杂了不少讲究“风水屋场”的巫术文化,如俗谚:“风水人间不可无,全凭阴阳两相扶”等。
第四、体现了传统的宗族观念。客家民居建筑规模宏大,一方面,呈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习性。因为,客家不论是在长途跋涉的游离中,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都有一家一户所难于克服的困难,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起;另一方面,屋内住户按辈份高低及尊卑来分配房间,其建筑中心位置都安放祖宗牌位,供后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这种传统家族伦理思想。
在现在,客家人建了新屋,一般都要举行“搬新屋”礼俗,叫“出煞”。要请风水先生驱赶“三煞”之后,才会平安吉利。迁居之日,大摆宴席,祭祀神灵。
这就是关于客家文化中客家围龙屋的整体内涵。
第四篇:搬家物品分类简介
搬家之前,往往需要对自己的搬迁装箱用品进行详细的划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防止在运输的过程之中由于车辆工具的晃动、刹车导致的惯性只是搬运的用品出现损坏、磨损、磕碰等现象,也是对消费者私人用品的一种保护措施,同时也反应了一家正规搬运公司服务态度、做事细节是否合理、是否认证。对此,本文在这里与各位搬家行业的消费者与运输者共同分享搬家前用品归类的14个要点。
1、水花盆、盆栽前一天先浇上充足的水,为了不致于流失泥土先用报纸将花盆包好再放入厚纸•箱里面,轻轻盖上纸盖即可,若是盆栽,先要用木棒将枝杆绑好固定,然后才放入纸箱内比较好。
2、书本、杂志•将书本十字型地捆好,转折的地方用厚纸皮保护。
3、锅类先用报纸包裹从大到小重叠。用绳穿过锅把打成十字交叉。•
4、照明器具先将灯具装箱,并且在灯具周围放些报纸让其固定;不用封盒,使搬运者能看见微波炉、烤箱装臬后,割开一孔让人能看见馐内的物品。音响用毛巾等物品包好装箱来保护,用胶带固定放片匣等主机。•
5、床头柜拆取下业的螺丝零件装塑胶袋里封口,用双面胶在床头板粘住,以免遗落。•桌子先用厚纸皮将四个桌角用胶带固定保护,再用绳包裹桌角以防止损坏。
6、橱柜先将抽屉里的物品取出,再用胶带将各抽屉贴好固定;取出的物品再装入纸箱、搬运起来非常方便。
7、梳妆台为了让搬运者知道有面镜子,所以要用透明发泡布将镜面包好,化妆品用纸包好分别装入塑胶袋内。•
8、画类用美工刀在纸袋的两边各割上三条痕,就可将所有的广告用纸或画卷好置于纸袋的两侧搬运。袋子里还可放其他的东西。•
9、冰箱搬家前一天将插头拔去,除霜以去水份,搬移新居定位后,请放置30分钟后再行通电。
10、电视机先用棉被捆邦于萤幕上保护;再用胶带将电视插头绑好固定。•
11、电脑把你的所有文档都存入软盘或压缩文件,用电脑专用的箱子和保护材料装好,要注意远离电视、音响和其他一些可能产生磁场的电器;若没有,要用泡沫块装好并放入纸箱里(比如聚笨乙•烯沫塑料、毯子、折皱的纸等),在外面注明电脑。•打印机•用原来的箱子装好,把调色板和托盘从激光器或喷墨打印机上取下业,再用一张纸插•入针打印机的压纸卷筒内。
12、狗与猫车长途运送的时候,动物可能会因晕车而发生呕吐的现象,所以搬家的前一天晚上以及搬家当天早晨尽量不喂东西。
13、鸟在鸟笼里放入含水的脱水棉,为了不会惊动鸟,盖上布后再轻轻地搬移。•
14、玻璃用品的归类,观赏鱼把鱼装入一些大的塑料袋内,袋内水和空气各半。把袋子放入二个绝缘容器内。较大•的鱼可放入封闭的水桶内,并要尽量保持恒温。
搬家前用品归类的14个要点就介绍到这里,希望对需要搬迁的用户有所帮助,事前做好这些用品的分类明细工作,搬运到新的目的地之后,在摆放、重新安置的过程中就不会出现混乱不堪、没有头绪等盲目性,同时也能更快的让新的居室环境重新被布置出来。
参考资料:http://www.xiexiebang.com/newsinfo.asp?id=335
第五篇:客家文化
梅州客家文化
梅州除了占极少数的畲族等少数民族和潮汕人外,绝大部分是客家人。在六县一市一区中,除丰顺县外,其它都是客家人口数占90%以上的“纯客住县”。在梅州,你可看到客家人原汁原味的生活习俗。
海外有人将客家人喻为“东方犹太人”,实际上客家人与犹太人相比毫不逊色,同样出了不少影响世界和中国近现代进程的大人物。例如:丁日昌、丘逢甲、叶剑英、范汉杰等革命家;张裕葡萄酒创始人张弼士、领带大王曾宪梓、皮革大王田家炳、已故的永芳集团原董事长姚美良等
外地人来梅州,感触最深的要数勤劳智慧的客家妇女。客家妇女堪称中国劳动妇女的典范,“耕、种、樵、臼、炊、纺织、缝纫之事,皆能一身兼之;事翁姑、教儿女、理家政、井井有条,其聪明才力直胜于男子!”
梅州是中国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的重要交汇点,以其独树一帜的客家文化名扬四海,拥有“文物由来第一流”美誉,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一、两千多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成就了大量客家民居和名人故居。客家民居典雅堂皇,是客家人南迁后的历史文化遗产,风格独特,是中国民宅建筑瑰宝,堪称世界建筑一绝。土楼、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多杠楼及中西混合式等多种形式,集中体现了中原宫殿式、府第式、四合院式等建筑风格,反映了客家人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变迁。这些民居屹立于青山绿水之间,构成了神秘而绚丽的画卷,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二、梅州是久负盛名的“人文秀区”,是客家历史文化遗产最丰富的聚集地。文化积淀孕育了众多历史名人,留下了具有浓厚教育、文化色彩的名人故居。近代著名的爱国诗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黄遵宪故居,清代著名革新派诗人、书法家、曾被嘉庆皇帝誉为“广东第一才子”的宋湘故居,清末爱国革新政治家、洋务活动家、中国近代四大藏书家之一的丁日昌故居,近代著名教育家、诗人、爱国志士丘逢甲故居;清末著名外交家、维新思想家何如璋故居,当代客家最优秀人物叶剑英元帅故居等,名闻遐迩。据全市古民居普查的不完全统计,我市现遗存的各类较完整的特色古民居和名人故居(旧居)约500余处。
三、1994年,梅州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在梅州市范围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4处,古文化遗址398处,古窑址87处,古墓葬179 处,古建筑260处,近现代革命遗址及纪念建筑140处。县级博物馆、纪念馆8座,市级博物馆2座、纪念馆1座,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座。
文物保护修旧如旧重现历史风貌
熠熠生辉的文化遗产是客家地区历史发展的见证,如何让这些饱经沧桑的“见证人”经久不衰,继续发挥历史研究、科学研究和发展旅游等价值,成为市委、市政府打响“客”字招牌的重要内容。位于大埔县城湖寮镇龙岗村的泰安楼,坐落于梅州城区周溪河畔的东山书院等都被列为保护和重修。除了精细的维修工作,我市还组织了具有专业资质的队伍,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丘逢甲故居、叶剑英故居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寨土楼进行制订文物保护专项规划。
目前,全世界客家人公认的纯正客家话是以梅县话为标准音的。在梅州,客家话播音已成为广播电视台的一大特色,《客家话方言词典》也已修
订出版,客家话成了梅州维系世界客家人的重要“情感纽带”,不少阔别故土多年的海外客家人都以“乡音未改”为荣。
围龙式围屋的分布,以客家聚居腹地兴宁、梅县为中心,向周边辐射,衍播东江流域以及环珠江口的深圳地区。围龙式围屋是广东客家民居中数量最多,规模宏伟,集传统礼制、伦理观念、阴阳五行、风水地理、哲学思想、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民居建筑。
围龙式围屋的主体是堂屋。所谓堂屋,即中轴建筑为方形厅堂,最少的为二堂,一般三堂,堂与堂之间以天井相隔,上敞堂为祖公堂,中堂为议事厅,下敞堂进深小,呈长方形,为门厅。堂屋两边有衬祠,一般以巷径隔出明间、次间、梢间和尽间。堂屋两侧为横屋,后面建半月形的围屋连结横屋,半月形内为花头。有二横一围龙,四横二围龙……,最大规模的为十横五围龙。围龙式围屋多依山而建,前低后高,突出中轴堂屋,蔚为壮观。门前为禾坪,前有低矮的照墙和半月形的池塘。围龙式围屋整体呈圆形,犹如阴阳两仪的太极图,寓有天圆地方的意义。
客家山歌: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
客家人爱歌,皆因山歌可以解乏、抒情、言志。客家山歌中最大量最精彩的便是客家情歌,它集中了客家山歌的全部艺术成就,代表了客家山歌中最强烈的人文精神,表现了客家青年男女在爱情上的悲欢离合和忠贞不渝的优良品德。
据专家学者考证,客家山歌继承了《诗经》十五国风的风格,又受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影响,脱胎于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这个母体,是客家人长期劳动和生活中集体创造的民间文艺奇葩。
客家山歌特出名(2006年高级中学的千人山歌大合唱获上海吉尼斯世界纪
录奖)。.广东梅县情歌.世界客都,文化梅州.著名的客家山歌说唱故事:十思量,三斤狗变三伯公等.客家山歌擂台赛。
梅州菜具有鲜明的客家菜肴特色,菜味鲜咸,吃口脆嫩。传统的梅州菜主要为家禽和水产。梅州的特色菜有盐焗鸡、酿豆腐、梅菜烧肉、醋溜鱼、炒子鸭、炖鱼肚等等。另外,当地的客家娘酒也很有名,值得一尝。梅州风光:
五华汤湖热矿泥山庄.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叶剑英元帅故居.阴那山和灵光寺.五指石省级风景名胜区.雁鸣湖旅游度假村。
粤东第一漂——龙鲸河漂流.泮坑风景区.龙岩寺.千佛塔.三河坝烈士纪念碑.元魁塔.华侨围屋.神光山.丘逢甲故居.皇佑笔自然保护区.龙文自然保护区.黄蜂窝茶山旅游区.人境庐.丰溪自然保护区。
五华汤湖热矿泥山庄,位于我国著名的文化之乡,足球之乡,华侨之乡,梅州市五华县转水镇维龙村。那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尤其是温泉地矿资源丰富,山庄内有多个温泉露水点,水温高达83oC,从地下2600多米喷出,是我国那至世界罕见之高热矿泉。经国家地质矿产部及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检测,汤湖热矿温泉和热矿泥,含有人体所需的60余种微量元素,可治疗多种疾病,被誉为天下第一泥,天下第一奇。
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位于叶剑英元帅的故乡——广东省梅县雁洋镇,总面积450公顷,是广东宝丽华集团公司饱蘸着祖国茶文化,在青山绿水间浓墨重彩挥洒而就的融茶叶生产、加工和旅游度假于一体的山区“三高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的开放型旅游度假区。
叶剑英元帅故居位于梅县雁洋镇雁上村,距梅州市区33公里,是一幢普通农舍,属于典型的客家围屋。故居室内陈设简朴,有叶剑英当年用过的床
板台凳等生活用品,1989年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缅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叶剑英元帅的光辉业绩,海内外乡亲捐资在故居旁兴建了“叶剑英元帅纪念馆”。纪念馆设有五个陈列室,展出叶帅珍贵照片200幅和生前用过的实物50件。门前耸立着2米高的叶帅铜像。
分别是广东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阴那山位于梅县雁洋镇,距梅州市区45公里,其山巅五峰并聚,称五指峰,又名梅峰,海拔有1297米。天气好的时候在山顶可以看到潮州和梅州。
雁鸣湖旅游度假村位于梅县雁洋镇福村,是在梅县华银垦殖场的基础上,由广东华银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兴建的,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养生健身于一体的梅县旅游度假胜地。
丘逢甲故居培远堂在蕉岭县城北面15公里文福镇淡定村,为两堂客家围屋,是1896年丘逢甲从台湾内度后建造的。“培远堂”三字为晚清著名学者温仲和手书。故居现作陈列室,收藏丘逢甲任台湾义军大将军时亲手任命的义军“诚”字、“信”字营的统带手谕,以及在战斗中缴获的日本侵略军刺刀,并有影印复制的“台湾民主国”国旗及他诗稿手迹。蕉岭县人民政府在其故居旁建有“丘逢甲学校”,又在县城将他在1904年创办的“桂岭书院”修葺一新,并建有“丘逢甲陈列室”和纪念亭。丘逢甲故居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