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舆论引导机制”在提升企业形象中的重要作用
浅论“舆论引导机制” 在提升企业形象中的重要作用
企业形象,从本质上来说,是指社会公众对企业整体的印象和评价。它包括社会公众对企业整体的认识、体验和评价。反映着社会对企业的认可程度,体现了企业的声誉和知名度。它是无形的资产,优良的企业形象是企业的无价之宝。它能使企业富于魅力,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潜在的效应。具体来说,企业形象包括思想系统要素和识别系统要素:
1、思想系统要素:它包括企业宗旨、管理模式、经营理念、行为规范、活动方式和经营战略。
2、识别系统要素:包括公司名称、品牌、企业标志、产品包装和企业外形。一个企业如果在社会与公众中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外部形象,获得了良好的美誉度,那么这个企业也就相当获得了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和财富。如: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提高生产力;能轻松的在市场筹集发展资金;能使公司与用户之间的合作得以长期稳固,轻松沟通与公司生产经营相关的上、下游企业;能让社会上有创见、有前途的企业自动上门寻找合作。
企业形象在社会公众中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必须经过企业自身的不懈努力,创造一定的业绩,回报股东、回报社会,同时,加大对企业形象的宣传力度,把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向社会、向公众进行灌输,形成公司良好的美誉度、可信度和知名度。近年来,我们企业在国内或多或少都受到过负面舆论的影响,如“问题油”、“天价酒”等事件都对企业造成一定影响。诚然,如诺企业拥有良好舆论引导机制,所面临的负面影响不仅会迎刃而解,同时还能提升企业在公众中诚实、积极的形象。企业的舆论引导机制建设需要长足不懈的努力,笔者认为应该扎扎实实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企业正面宣传,提升企业在本土的知名度。
一方面可积极参与本地的社会公益活动,以小的投入换取较大的知名度回报。良好的品牌形象不仅可以拉动产品的销售,更重要的是在消费者心中也美化了自己的形象。这就是公益活动的迷人之处。所谓公益公关,就是通过赞助捐赠等公益手段对企业社会公众形象进行推广的方式。如北海本地的“珍珠节”、“端午赛龙舟”等等都是充满地方特色的公益活动,企业以协办单位或赞助个别团体进行公益宣传,如能直接参与则效果更好。可以说公益活动比较集中体现了企业推广形象的优越性。公益行为效果亲切自然,易于被接受而它实际上是一种软性宣传,其商业性及功利性不像广告那么明显。其次,公益活动的沟通对象面广量大,有针对性。公益行为虽然不能直接带来产品的销售,但长远的看,它会改变人们对企业的看法,间接的促进品牌的声誉形象以及销售等。
另一方面加大在当地媒体(报社、电视台)的宣传。A:新闻宣传(不花钱的宣传),宣传部门积极采写新闻稿件,宣传公司的两个文明,同时,适时邀请新闻单位记者来公司有重点的宣传公司的某个方面,这一点必须要求企业拥有较强的宣传能力(企业宣传骨干、与地方媒体的良好关系等)。宣传要点应定位在健康、向上并对企业产生积极的公众良好的回应上,如对企业进行安全排查、加强消防技能培训情况、“学雷锋”扶贫帮困、企业环保等活动进行正面宣传,加强我们企业在公众心目中健康、积极的企业精神和安全环保的企业环境。B:广告宣传(花钱的宣传)。1:在报社登载专版,在电视台播发专题(短期宣传),详细宣传、介绍公司的概况、经营理念、产品、企业文化等内容。同时要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进行宣传,如在便利店播放企业宣传影片,使顾客在购物或充值间隙加深了解我们的企业文化;又或借鉴其他企业作法,在关系良好的企事业单位放置宣传牌、条幅、板报等进行企业文化、业务、政策等方面的宣传,能与其他企业达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双赢宣传目的。2:协办专栏、征文、新闻竞赛(中、长期宣传)等,重点宣传公司标志、名称文字,实现墙外开花墙内香。与当地主流媒体共同举办文字宣传活动,如举办向公众征集企业HSE工作的意义和建议、具有地方特色的广告语、企业文化等方面征文活动,让公众心系企业,参与到企业的发展和建设中来,使公众充当企业的智囊团和监督部门。
二、增强网络舆论监测能力,提升企业“第四媒体”的正面形象。
在一个资讯发达的现代商业社会中,没有什么东西比坏消息与危机的传播与扩展更加迅速了。在危机信息的传播中,媒体扮演了对舆论的定调、转向、兴起、结束的决定性角色。媒体舆论的负面传播的特点不仅是传播快、转载率高、受关注度高,而且一次危机报道就会让媒体对企业以前发生的所有危机事件重新感兴趣。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随着因特网被公认为“第四媒体”后,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博客、手机网络等等。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1、直接性,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
2、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3、偏差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
企业要避免成为媒体负面报道的主角,就必须深刻了解媒体舆论传播的特性,了解媒体舆论的突破口何在,某些事件在企业看来起因虽小,但是从媒体看来如果具有一定的典型示范意义或行业警示意义,那么就相当于找到了媒体舆论的突破口。所以,企业必须从流程上预防危机的发生,从传播中把握媒体舆论的立场,这样才能避免大规模负面报道的发生。那么,企业如何才能更及时、更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呢?笔者认为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企业必须将网络舆情监测作为一项日常性的工作,而不是应对突发性危机的临时举措,特别要加强企业网络监管员的职能和作用,将网络舆情监测工作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
第二,锁定网络舆论监控的主要渠道,力求能够以最便捷的方式迅速获得与企业相关的舆情信息。如何从这浩瀚如海洋般的网络世界中快速获取与企业密切相关的舆论信息呢?方法有二:
1、通过使用百度、Google、奇虎(主要适用于论坛信息搜索)等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对特定时间内的相关信息进行搜索;
2、使用舆情监测软件进行舆情信息监测,如“Rank”、“蚁情”、“军犬”等舆情监测软件在业内口碑都很好,在众多搜索功能的充分使用下,通过有效关键词的设定,与企业相关的网络舆论信息基本一览无余。
第三,细分网络舆情监测的信息内容,对相关舆论分门别类进行监测,并根据实际情况对信息的分类标准及数量进行适时的调整。对于身处于危机四伏的网络时代的企业而言,可能引发负面舆论的信息内容可以说是种类繁多:康师傅“水源门”危机的发生,来自于网络论坛中一篇网友发表的帖子,内容是揭秘康师傅杭州生产基地,王老吉“添加门”危机的源头,是号称品牌策划人的叶征潮所发表的有关饮用王老吉得了胃溃疡的博客文章,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企业对危机连锁反应带来的威胁也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即不仅要将舆论监测的信息范围对准企业自身的经营行为,同时还必须将包括竞争对手信息在内的行业信息等纳入到舆论监测的范围之中,以防受到危机的波及。
第四,网络舆情常规监测周期一般以自然月为单位,将相关舆论监测结果以报告的形式呈递给企业相关高管,一旦从舆情监测中发现可能发生的潜在危机,需要在第一时间请相关的企业高层及公关专家进行研究,判断危机级别,并制定危机管理预案。
第五,办好公司网站,利用网络宣传与推介公司。当前已步入到了信息时代,网络将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成为交流的又一个重要的工具。为此,除集团公司官方网站外,地方公司也应加快公司自己的网站的建设步伐,与时代接轨。通过网站全方位的、快捷的宣传公司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产品供求信息和两个文明建设等内容,加强公司在本地区网络形响能力。
针对舆论发挥其社会控制功能的不同层面,社会舆论的引导和调控也必须采用不同的方式。在宏观上,首先要求建立一种制度,充分发扬民主。其次,要确保社会传播渠道的畅通,确保下情上达,上情下达。第三,要根据社会总体目标引导社会舆论,对正确舆论进行强化,对错误舆论加以抑制。在中观层次上,通过社会组织协调意见。当一种舆论需要在社会中扩散时,社会决策层通过社会组织开展讨论或传达,比较容易把握舆论传播的走向和状态。在微观层次上,可以通过控制舆论领袖具体地控制舆论传播。舆论的调控手段多种多样,总的原则是在引导过程中保持足够的弹性,因时因事制宜。
合浦片区 谭坚
第二篇: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
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
与传统纸质媒体相比,网络具有全时、无界、互动的特点。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传播结构,信息单向流动变成了双向沟通。公民在网络上可以自主发表言论,反映利益诉求,网络成为社会舆论表达的一个重要窗口。随着公民政治素质的提高,人们参与政治的热情不断高涨,人们更多地通过网络媒介发表自身对某些社会现象、公共政策乃至突发事件的看法和意见。这使得政府能更为直接和便利地掌握社情民意,有利于做出更加贴近民意的公共决策,大大增强了决策的透明化、民主化、科学化。网络舆论还可以加强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 对于各级政府树立执政形象、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办事效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网络的快速发展,给党和政府的新闻管理,特别是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能否处理好政府与网络媒体的关系,引导网络舆论和谐,进而增进党群和谐、干群和谐和社会和谐,将成为衡量各级地方政府及领导干部领导和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
媒体舆论要引导,引导谁?引导什么?媒体舆论要引导的是公众,引导公众的实质是引导和化解公众情绪。许多突发性事件本身不是危机,只有不能及时处理好,及时引导和化解群众的情绪,才会酿成危机。
地方政府要做好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首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积极作为,及时、适度调整网络舆论引导策略。变被动为主动,立足于“疏”和“导”。综合运用政府行政管理、政府立法管理、技术手段控制、网络行业和用户自律等多种管理方式。二积极建设主流媒体网站,强化舆论引导。加强新闻网站和政府网站建设,努力增强与公众互动的功能,增强政府与群众沟通。
三、创新政府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制度, 提高网络舆论应对能力。如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布制度等。通过网络即时、主动、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尽快澄清虚假信息,消除误解、化解矛盾,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要遵循“双进入”,危机处置小组和临时新闻中心。对公众的第一期待要亮明态度,第一处置要公正,第一时机不错失,第一情绪要化解。严格技术管控,防范有害舆论的传播扩散,打击网络犯罪。创建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搭建政府与公民沟通互动的平台。
第三篇:新形势下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
新形势下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
从本质意义上讲,舆论不仅仅是“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综合”,更是不同群体进行利益博弈的重要方式。当前,许多舆论事件与突发事件相伴而生,相互影响,舆论引导稍有不慎,即可能引发“蝴蝶效应”,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因此,如何提高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成为舆论研究的重点。
一、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特殊性
相对于日常的舆论引导,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引导对象特殊、社会背景特殊、媒介环境特殊。
1.引导对象特殊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①突发事件在时间上具有突兀性,在形态上具有隐蔽性,在类型上具有多样性,在事件后果上具有不确定性,在利益关系上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近年来,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的舆论事件往往因突发事件引起,如“西藏3·14事件”、贵州“瓮安事件”、湖北“石首事件”、湖北巴东“邓玉娇事件”、“杭州市飙车案”、湖北省委门口“厅官夫人被打事件”等。突发事件自身的多重特殊性,决定了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具有“与生俱来”的挑战性。
2.社会背景特殊
全球化与社会转型是考察当今中国社会问题的两个维度,或者说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社会背景(或解释框架),使人们通过这一背景(或解释框架)观察、探讨中国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当今中国社会此起彼伏的突发事件、舆论事件正是在这一特殊背景下发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全球化与社会转型同时也是这些矛盾和冲突产生的重要原因。
对于“全球化(Globalization)”,现在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全球化是指当代人类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全方位的沟通、联系、相互影响的客观历史进程与趋势。”②全球化作为世界范围内不可逆转的社会变迁进程,任何国家、民族都难以置身其外。中国社会也正是在全球化的推动下才开始自身的艰难转型。郑杭生认为,社会转型“是一个有特定含意的社会学术语,意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或者说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的过程„„当我们说‘社会转型’时,着重强调的是社会结构的转型”。③笔者认为,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在利益生成能力与方式上,正在经历从传统农业、家庭手工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化与信息化社会的转型;在利(权)益分配(保障)原则与方式上,正在经历从‘宗法-专制’社会向‘民主-法治’社会的转型。在社会核心价值观上,正在经历从传统儒家观念、计划经济观念与阶级斗争观念向以‘公平正义、民主法治’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和谐社会价值观的转型。”④无论是全球化还是社会转型,在本质上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博弈和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
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的背景下,许多“常态事件”会演变成突发群体性事件和网络舆论事件。近年来,参与人数达万人左右的群体性事件、点击数量达百万级的网络舆论事件频繁发生,许多与事件本身无直接利益关系的公众积极参与其中。还有些事件成为大国博弈的事由,如“邓玉娇事件”发生时正值敏感时期,有多股境外势力企图将事情闹大,向我国政府施压发难。在全球化时代,大国之间的博弈已经由传统的军事、政治博弈转变为经济、文化的博弈。通过突发事件制造舆论,进行价值观渗透已成为一种更加隐蔽的斗争手段。
3.媒介环境特殊
从传播技术的角度,可将人类的传播实践划分为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和网络传播五个阶段;从信息传播与利益博弈的关系入手,则可将人类的传播实践分为“原始自由传播”、“把关人传播”、“网络自由传播”三个阶段。数字化传播、星状网络传播、多功能传播、超文本链接等构成网络传播的技术特征;自由传播、平等传播、实时传播、互动传播、匿名传播等构成网络传播的人际特征。两种特征相互作用,对舆论,特别是对网络舆论的生成、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1)舆论产生:“议程设置”全民化。互联网使传统媒体失去了“议程设置”的垄断权,越来越多在过去可能被遮蔽的事件,在网络时代被公之于众,从而促使更多的舆论生成。(2)舆论心理:“群体极化”现象突出。网络舆论的“群体极化”可能导致群体突破现行制度的边界,寻求额外的利益诉求,威胁社会稳定。(3)舆论演化:“蝴蝶效应”加剧。在全球化与社会转型背景下,“蝴蝶效应”在网络舆论事件生成、演化的过程中呈加剧态势。如“天价烟局长”、“郑州市副局长‘替谁说话’”、“‘范跑跑’事件”、“王石捐款言论**”等,无不印证着这一效应:网络舆论的演化与引发事件的“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的关联度越来越密切。(4)舆论控制:“把关能力”弱化。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的“关口”在技术层面上消失,互联网成为“每个人所拥有的媒介”,任何信息的传播在网络时代几乎都是无法阻挡的。
互联网使人类进入到了以自由传播、平等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历史阶段。这使得突发事件的传播处于开放的媒介环境,从而使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面临新的挑战。
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中的“双因叠加效应”
对于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而言,“事件处置”和“舆论引导”恰如一个硬币的两面,两者相互影响,难以分割。此前,大多数的舆论研究侧重于舆论本身,未能将“事”与“论”两者“打通”研究。事实上,如果事件处置不力,则舆论引导难以奏效;同时,如果舆论引导不力,则会使事态变得更为复杂,且可能激发更强烈的舆论。笔者将这一现象称之为“双因叠加效应”。
1.事件处置不力
突发事件的起因大都具有偶发性、突然性,事件处置是否得当,是突发事件向舆论事件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贵州“瓮安事件”原本是一件普通的社会治安案件。当地一名女青年溺水身亡,其家人对警方作出的死因鉴定结果不满,将其遗体“停尸河边”,每天围观者上千人,流言四处传播。在长达7天的时间里,瓮安县未采取有效措施处置此事,终于引爆“瓮安事件”。有关应急管理专家指出,即使在西方国家,“死人”、“停尸”也是动员公众、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常规方式。这些重要警兆在事件爆发前已显露无遗,但当地主要领导却反应迟钝。
2.舆论应对不力
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束大抵有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舆论不仅仅是对事件的“被动”反映,同时也会极大地影响事件的发展进程。
“邓玉娇事件”发生之初,面对舆论的广泛质疑,湖北巴东县公安局三次通报案情,但三次通报前后矛盾,非但没有平息事态,反而激起更强烈的舆论质疑。在事件发展中,当地部分基层干部视媒体为对立面,要么推诿塞责、避而不见;要么不负责任,乱说乱语,甚至发生了伤害记者的**。这些,造成当地政府与媒体严重的对立情绪,引发大量负面报道,错失了对舆论进行引导的最佳时机。
今年6月23日,湖北省委门口发生“厅官夫人被打事件”。面对舆论压力,前去道歉的公安局领导居然连连声称:“打错人了”,结果引发更大的舆论声讨:打厅官夫人为错打,打普通百姓就可以?显然,舆论应对不当,常常会使事件向更复杂的态势发展。
三、构建四重机制,增强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
“快报事实、慎报原因”;“快讲话、讲真话、会讲话”,这些已成为对突发事件进行舆论引导的基本原则。但原则需要机制加以保障才会收到实效,否则就会被束之高阁,好看而无用。笔者提出,应在监测、预警、应急处置、问责四个环节构建相应的运行机制,以提高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
1.强化信息共享,构建舆情监测机制
及时、准确、充分的信息是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对舆论进行有效引导的关键与前提。在“瓮安事件”爆发前7天,“李树芬(溺水身亡的女青年)是被奸杀抛尸河中”、“嫌疑人王娇是县委书记王勤的侄女”、“公安局放了杀人犯”等传言在瓮安县城四处传播。正是这些传言,激起了群众对李树芬之死的同情和对执法不公的义愤。然而,由于舆情监测机制缺位,以至出现了“全县人民都知道、县委书记却不知道”的尴尬局面。
舆情监测并不仅仅是监测网上舆情,必须强化信息共享,使网上、网下舆情都处于被监测的范围,否则也会使舆论引导工作陷于被动。如湖北省委门口“厅官夫人被打事件”发生在今年6月23日,7月20日左右才在网上披露。由于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没有充分共享,负责舆论引导之责的宣传部虽然就在省委大院办公,但在长达20多天的时间里可能未被告知此事。在此期间,由于网络上并无相关舆情,通过网络舆情监测并不能获知此事。事件一旦由受害人家属在网络上传播,则迅速演变为影响巨大的舆论事件。此时再进行舆论引导,已非常被动。
2.提高研判能力,构建舆情预警机制
在全球化与社会转型的社会背景下,在网络传播极为发达的媒介环境里,一件看似很小的事件,可能因“蝴蝶效应”而演变成全国甚至世界关注的焦点。因此,对于各种突发事件的苗头和各种舆情,要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做到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当前,基层党政干部普遍重视抓经济建设,应对突发事件与舆情的能力较弱,很难做到研判舆情,提前预警。
在“邓玉娇案”发生十几天后,当地仍有官员对进驻巴东的上级党委工作组称:“搞不懂这么一个普通案件怎么就闹得这么大?”湖北省进驻巴东县指导工作的工作组根据事态发展,研判舆情,第一时间作出“这起刑事案件正在经由网络舆论向政治事件演变”的准确判断。这一判断对于中央有关部门,湖北省委、省政府正确决策起到了重要参考价值。
个案中形成的经验应上升为常态的工作机制。宣传部门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法事件应对法》,建立、健全舆情预警机制,必要时组织相关部门、专家学者进行会商研判,对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及时预警,使舆情管理由被动应对转化为主动引导。
3.提高应对能力,构建事件处置与舆论引导联动机制
舆论引导必须与事件处置工作同步安排,同步推进,相互配合。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没有对事件的实质性处置,仅以口号引导舆论,就会形成符号的“空洞化”,其效果会适得其反。
就舆论引导本身而言,要在尊重传播规律的前提下积极行动,有所作为。如突发事件发生后,在第一时间确定新闻发言人,以宣传部门为主,统一信息发布口径,与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发言内容;把握时机,尽快发布新闻,及时澄清谣言;时刻关注网上动态,一旦有炒作苗头,迅速反应;快报事实、慎报原因,快报工作动态、慎报结论意见;聘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舆情走势进行科学研判;发挥好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作用,介绍真实情况,接待外地记者,传递真实声音等。
4.强化监察评估,构建舆情问责机制
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上级人民政府报送突发事件信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通报突发事件信息。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信息报告员应当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突发事件信息。有关单位和人员报送、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应当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⑤但该法对迟报、谎报、瞒报、漏报行为的处罚只有原则规定,没有具体措施。
在现实生活中,迟报、谎报、瞒报、漏报突发事件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少官员和肇事者面对突发事件往往心存侥幸:将事情“摆平”后再报。结果往往是在事态扩大、无法控制时才不得不报。在“瓮安事件”中,瓮安县城所在地雍阳镇政府和县公安局均未向县应急办报送相关信息。当原瓮安县委书记王勤获悉此事时,已有数千人聚集在县公安局门口;当贵州省政府获悉此事时,瓮安县公安局已燃起大火,事态已经失控。在“石首事件”中,信息报送不及时也是贻误处置时机的重要原因。事后虽然依法处罚了相关责任人,但这种处罚主要是针对事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而未指向迟报、谎报、瞒报、漏报行为本身。在湖北省委门口“厅官夫人被打事件”中,受处罚的是出手打人的警察和“出言不慎”的公安分局某领导,而将此事瞒报20多天的相关责任人并未受到处罚。如果不建立舆情问责机制,类似事件必将重演,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也会大打折扣。■
(作者分别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系副教授、湖北省应急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博导。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网络舆论的监测与安全》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08JZD0032)
注释:
①⑤《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http://
②黄炼:《全球化学术探讨》,《社会科学动态(武汉)》1999年第12期
③郑杭生:《社会转型论及其在中国的表现——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探索的梳理和回顾之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④喻发胜:《文化安全——基于社会核心价值观嬗变与传播的视角》第176~177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版
第四篇:控违拆违舆论引导工作机制
控违拆违舆论引导工作机制
为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造势和监督作用,建立控违拆违专项整治舆论引导工作机制。
一、目标要求
按照市委、市政府控违拆违专项整治工作部署,着力建立“科学合理、导向正确、反应迅速、引导有力”的控违拆违工作舆论引导机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造势和监督作用,认真组织市级新闻媒体对控违拆违工作进行全方位、高密度、有深度、强有力的宣传报道,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切实为顺利推进控违拆违工作提供强大的社会舆论支持。
二、工作措施
(一)宣传重点。一是开展控违拆违工作的重要意义,着重阐明“控违拆违”事关长远发展,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事关依法行政和政府管理服务职责,引导广大市民对控违拆违工作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导向;二是市委、市政府开展控违拆违整治的坚强决心,大力宣传整治工作的原则和重点;三是控违拆违整治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典型,积极倡导和鼓励广大干部群众自行拆除违法建设;四是深度曝光少数无理阻挠拆违整治工作的“拦路虎”、“钉子户”,以及工作执行不力的部门和单位,并开展有力度的评论,给反面典型以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五是深入宣传违法建设整治所取得的良好成效,及时公布进展情况,充分反映“拆
违”后的环境变化以及人民群众的积极反应,进一步赢得社会各界对控违拆违工作的大力支持。
(二)舆情掌控。组织记者深入社区、企业进行采访,深入了解和掌握广大市民、企业对控违拆违工作的思想认识变化和心理状态,及时给予有力有效的舆论引导。对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及时上报市政府和有关部门作为决策参考依据。市网管中心等要掌握网络舆情动态,深入了解网民对控违拆违工作的反映。各新闻媒体要在准确掌握社会舆情的基础上,根据控违拆违工作的进度情况和形势变化,把握不同的阶段重点,加强新闻选题策划,及时调整报道方向和重点,不断增强控违拆违工作宣传报道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报道形式。各新闻媒体都要开辟控违拆违工作专题专栏,并紧密结合控违拆违工作的进度情况和广大市民的兴趣习惯,在报道形式、版面编排、栏目设计、新闻选题等多个方面不断进行创新。除消息、通讯、言论等传统报道形式外,还要充分利用动态报道和实例分析相结合、事实综述和新闻评论相结合、文字内容和图片图表相结合、现场直播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强化报道内容,提升报道效果。市级新闻媒体都要认真总结前一阶段控违拆违工作宣传报道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精心策划推出一批具有自身特色的专题报道活动,切实提高宣传报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四)网络引导。市网管中心加强网上相关舆情的分析研判,启动网评员联动工作机制,做好网上舆情的引导工作。主动加强与城管执法局等部门的沟通联系,组建专兼职的控违拆违工作专业网评员队伍,及时做好拆违重大行动、有关政策措施和具体工作的舆论引导和解疑释惑,形成网上良好的拆违舆论氛围。
(五)资源整合。充分整合全市新闻资源,加强不同媒体间的协同合作和互动报道,多运用篇版联动、报网联动、频道(频率)联动等合作报道方式,着力构建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全方位推进、立体式报道的整体报道格局,进一步营造控违拆违工作宣传报道的舆论声势。同时,积极争取中央、省级新闻单位的支持,加强沟通联系,主动邀请上级媒体进行联合采访,为推进控违拆违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
三、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市委宣传部领导任组长的控违拆违工作宣传报道领导小组,建立控违拆违工作宣传报道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各新闻媒体有关“控违拆违”宣传报道工作汇报,总结评估前一阶段宣传报道成效,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部署推动下一阶段工作。
(二)强化责任落实。市委宣传部、市级新闻媒体是开展控违拆违工作舆论引导的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统一部署、协调全市控违拆违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各新闻媒体要切实负起责任,把控违拆违工作宣传报道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控违拆违工作宣传报道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抽调精
干采编力量,全力做好控违拆违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要紧密结合拆违工作进度情况,制订专门的宣传报道计划,做到每季有计划、每月有部署、每周有重点,促进控违拆违工作新闻报道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
(三)强化沟通协作。建立新闻报道联络员制度,各新闻单位和控违拆违工作职能部门(单位)都要确定专人负责相互间的沟通联络。区政府、市直各开发区管委会和国土、城管执法、水利、交通、文保等有关执法部门,要定期向新闻媒体通报拆违工作计划、进展情况和取得成效,一般情况一月通报一次,特殊情况及时通报,以便各新闻媒体有针对性地做好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各新闻媒体要主动加强与各控违拆违工作职能部门(单位)的沟通联系,全力予以配合。
(四)强化考核评估。市委宣传部结合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和拆违工作的进度情况,对各新闻媒体开展控违拆违工作宣传报道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考核和评估。对拆违工作宣传报道措施有力、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措施不力、成效不够明显的新闻单位予以通报批评。
第五篇:公正廉洁执法舆论引导机制研究
公正廉洁执法舆论引导机制研究
[摘要]进一步促进和加强政法机关公正廉洁执法,不仅关系政法机关的执法公信力,而且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大局;不仅关系政法干部队伍的形象,而且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不仅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促进和加强政法机关公正廉洁执法的过程中,重视思想宣传工作、善于运用舆论的喉舌作用、着力构建科学的舆论引导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还要加强政法机关自身建设,适应不断发展的舆论环境,契合舆论引导机制的能动要求。
[关键词] 公正廉洁执法 ;舆论引导 ;机制构建
一、舆论引导的重要意义
舆论,是指公众的意见或言论。社会由无数个人类个体组成,在社会生活中,某一时间节点所有人类个体普遍的、占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无疑对当时的社会认知、政权架构、道德法律、社会风气等一系列社会要素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直接反映着当时的人心向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局势的发展。可见舆论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舆论的形成有两个过程,一是来源于人民群众自发形成的意见或言论,二是来源于有目的引导。其中,有目的的引导是舆论形成的最主要途径。群众的自发舆论,很多也是由于前期引导造成的示范和衍生效应。舆论是广大人民群众意见的表达,也是诸多社会问题的显影剂。但是如果没有科学的引导,舆论就很容易变成肆意的洪流,不但无法正常发挥其作用,有时还会走向极端,阻碍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公正廉洁执法是政法机关“三项重点工作”之一。进一步促进和加强政法机关公正廉洁执法,不仅关系政法机关的执法公信力,而且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大局;不仅关系政法干部队伍的形象,而且关系党和国家的形象;不仅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对于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权威、增进政法机关公信力、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加强公正廉洁执法建设,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必须做好舆论宣传引导工作,引导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积极的、正面的舆论氛围,避免消极的、被动的舆论导向,彻底消除不良舆论滋生的土壤,使全国上下凝聚合力。将公正廉洁执法的典型事迹宣传出去,积极引导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公正廉洁执法建设。要坚实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法治意识,坚持实事求是的舆论原则和正面宣传引导为主,为政法机关加强公正廉洁执法建设提供有力的宣传保障和强大的舆论支持。
***同志在2010年8月13日政法宣传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各级政法机关和新闻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世情国情社情的新变化,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政法工作规律,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政法宣传工作,更好地发挥媒体在宣传党的主张、服务政法工作、推动法治建设、弘扬社会正气、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政法机关的良好形象,加强舆论监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事业发展进步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这进一步阐释了舆论引导工作在我们整个政法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意义,也为我们进一步落实宣传战线建设,加强舆论引导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构建科学的舆论引导机制
坚持正确、有力、科学的舆论引导,对于促进舆论宣传工作健康、和谐、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总结经验教训,构建科学的舆论引导机制,使公正廉洁执法建设中的舆论引导有的放矢、有章可循,避免盲目。
(一)坚持依法引导,加大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的一切行动都要有法律法规的相应支持,并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行动。加强舆论引导作为政法机关公正廉洁执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有充分的法律法规支持,坚持依法引导,坚决杜绝“违法引导”、“越法引导”等不良行政行为的出现。
前一段时间以来,很多地方出现了一些没有在法律框架内进行所谓“舆论引导”的典型事件,发人深省。如2008年,河南省某市政府违法“租”用了该市某镇农用地28平方公里,致使约3万余农民失去土地。身在上海的该镇青年王某经多次举报无果后于2009年2月12日网上发帖反映此事。该市网警得知消息后,为了平复日益沸腾的网络舆情,于3月6日跨省来到上海将其抓捕。这起案件在网络上激起了广泛的反响,造成了极为恶劣的负面影响。该市政府即是没有在法律的框架下,积极稳妥的采取舆论引导措施,错上加错,造成了舆论上的被动,严重侵害了国家机关在人们群众中的正面形象。在加强公正廉洁执法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时刻绷紧法治这根弦,用法律的框架作为舆论引导工作的界限,将舆论引导行为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增强舆论管理的权威性、科学性和稳定性。
同时,要加强新的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对不适应现今舆论引导要求的法律法规的整理、修订,使先行各项法律法规能够充分发挥作用,起到应有的规制效能。一段时间以来,国家相继颁布出台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等一系列涉及舆论引导的法律法规,对我们加强公正廉洁执法过程中的舆论引导起到了有力的支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形势的变化,有些法律法规已不能满足舆论引导工作的实际要求,需要及时进行相应修改。
(二)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明确的指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尤其政法机关的公正廉洁执法工作,由于其本身的独特属性,其宣传工作更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引导宣传工作始终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主义、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我国的政法机关,其一切工作都始终站在保护人民利益的角度。一直以来,政法机关坚持依法公正工作,其公正廉洁的执法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深得党的信任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但不得不正视的是,现实生活中政法机关执法活动违法、违纪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在人民群众中引起了一定程度的争议和抵触。面对这种现实,更需要我们加大舆论引导力度,始终占领舆论的制高点,引导帮助媒体树立政法机关公正廉洁、认真负责的良好形象。同时对于披露出来的问题要勇于公开、勇于承认、勇于改进,不瞒报、不谎报,使广大人民群众信任政法机关的工作。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突显。我们在一方面继续做好工作廉洁执法工作的同时,要更加认真负责的对待舆论引导工作,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导向指引宣传工作,改进思想观念、加强主导作用,使人民群众更多的看到好的方面,对政法机关工作树立信心,防止社会矛盾激化。
(三)各个参与主体分工负责、整体联动 舆论宣传的引导是一项体系庞杂的工作,政法机关本身、新闻媒体及其他主体都是这个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舆论引导工作,就要求各个参与主体既要坚持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又要坚持有机统一、整体联动。
1、要加强政法机关的主导作用。公正廉洁执法是政法机关三项重点工作之一,是各项政法工作的关键。在加强公正廉洁执法建设的过程中,对于舆论的引导显然需要政法机关担任主导角色。《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指出:“要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可见,这种主导作用是党和国家赋予政法机关的神圣使命和艰巨任务。政法机关在坚持公正廉洁执法的过程中要积极担负起主导责任,对于涉及公正廉洁执法的舆论要加强监督筛选,用敏锐的眼光和负责任的行动引导舆论。
2、要积极引导利用广大新闻媒体。新闻媒体始终是社会舆论最主要的参与者和传播者,只有积极引导和利用广大新闻媒体,才能真正有效的引导社会舆论。由于一段时间以来西方资本主义新闻观念的腐蚀,现今有些新闻媒体逐渐背离了正确的价值观,一味的追逐“新、奇、特”,用哗众取宠来吸引公众眼球。由于公正廉洁执法工作的特殊性,某些个别存在的问题被利用来炒作成了全局性的问题,某些个人性质的问题被利用来炒作成了全行业的问题,严重混淆视听,造成了极恶劣的影响。针对这种问题,新闻媒体应主动进行行业自律,提高参与舆论引导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始终与政法机关和广大人民站在一起。
另外,政法机关要加强对新闻媒体的帮助和协作,对在加强公正廉洁执法的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事迹和先进英模要积极向新闻媒体提供线索,加强宣传;对一些违法违纪行为要积极进行权威信息发布,第一时间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真相,防止被一小撮反动分子利用,散布谣言。
3、要重视其他参与主体的作用。随着社会发展,出现了很多新闻媒体之外的舆论渠道,这些渠道也是舆论引导体系的参与主体之一。这些新兴渠道,以网络为最典型的代表。互联网肇始于1969年,发展到今天,网络已在整个中国大地蓬勃发展。根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3.84亿,手机上网网民数已达到7305万人,这无疑是一个庞大的舆论阵地。而由于网络信息传播快、扩散性大、隐蔽性高等特点,使网络舆情往往成为舆论引导的盲区和难点。公正廉洁执法过程中,加大舆论监督,就必须正视困难,拿下网络舆论引导这个“硬骨头”。
为此,政法机关要加大对网络平台提供商的监管和引导,使他们自觉提高认识,坚持自查自纠,对网络舆论进行有效引导;要加快反应时效,坚持早发现、早疏导、早解决,防止不良信息广泛传播;要积极参与网络舆论,用客观、公正、权威的声音来发布相关信息,树立政法机关公正廉洁执法的形象。
二、加强自身建设,适应舆论引导机制的要求
舆论引导工作进行的好坏,直接取决于政法机关是否敢于、善于改进自己、提高工作方法。新的舆论引导机制,给政法机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达到引导舆论,加强舆论管理的目的,就需要政法机关以身作则,坚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适应新时期舆论引导机制的要求。
(一)坚持公正廉洁、规范自身建设 中国有句古语,叫做“正人先正己”。政法机关在进行舆论引导的时候,首先就需要其真正做到公正廉洁执法。现实中,有些机关自身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却不在自身寻找原因,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而一味的要求新闻媒体发布有利于自己的消息,甚至采取粗暴的方式封锁和打压新闻媒体的监督权力,这是与我们政法机关的舆论引导路线完全背道而驰的。这种做法不但无法实现有效的舆论引导,甚至会激发社会矛盾,引发群体性事件,造成恶劣的影响。
加强公正廉洁执法建设过程中的舆论引导,首先就需要政法机关真正严以律己,规范自身建设,坚持在公平、正义的框架内行使职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的正、行的端,才能够严肃有力的与不良舆论作斗争。
(二)增强政治敏锐度,提高舆论引导及时性、能动性 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日益加快。加强舆论引导也必须适应这种高速率。尤其是网络高度发展的今天,网络一端发布的消息,在零点几秒内就可以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这给舆论引导增加了更大的难度。
如2008年6月28日下午发生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的群体性事件。这起事件首先在网络上传播,并未引起当地有关部门的注意,也未采取相关的舆论引导措施。更因为瓮安事件实际掺杂着城镇改造拆迁、煤炭矿权纠纷等多种久拖未决的利益问题,导致该事件在长时间的发酵后发生了突然的集体爆发,酿成严重的群体性事件。
现实舆论管理工作中,面对应予警惕的舆论苗头,政法机关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控制。要及时建立快速反应的体制机制,必要时由相关领导亲自指挥,随时监控舆情发展。同时,要积极的、主动的发布权威消息,尤其是公正廉洁执法过程中应予披露的信息,使广大人民群众对政法机关的工作加强了解,树立信心,从源头上消灭不良舆论滋生的土壤。
(三)多管齐下,全方位参与舆论引导 舆论引导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必须要调动与此有关的多个部门,及时跟进舆论引导的各个方面,多头参与,相互互补协作。政法机关加强公正廉洁执法的过程中,需要着力做到多管齐下,全方位参与。
1、加强信息公开
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各个政法机关对外公布信息的范围已相对固定。政法机关进行公正廉洁执法建设的过程中,对于应予公开的事项,要及时、保质进行公开。防止舆论出现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情况。及时的公开相关信息,也是防止出现民众主观猜测,防止谣言传播的有效方法。
2、强化舆情收集
舆论并不是一个无形的、不可控的事务,在形成大规模舆论浪潮的初期,一定会有零散的信息信号或信息碎片。强化舆论引导,要从初期的零散信息开始着力收集、科学分析,对信息进行评估。对于足以影响民众对公正廉洁执法的信心的舆情信息,要及早进行引导,用真实信息进行辟谣和干预,以正视听。
3、第一时间进行言论引导 舆论表现有极高的参与性,尤其是网络舆情,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可以是信息的提供者。鉴于舆论的这种特性,政法机关可以积极以舆论参与者的身份进行言论引导。如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实施的“网络评论员制度”,就很好的利用了网络舆情的高度参与性。在经常出现争议舆情的区域,如热门的论坛、虚拟社区等,可以指定专人搜集舆论热点,并根据事实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并通过联合网络平台提供商对这些权威信息进行强调,强化主流言论,驳斥非主流的或者虚假的言论等。
4、及时总结,提高舆论引导预见性
舆论与其他任何事务一样,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自身规律。在日常处理舆情的过程中,政法机关要结合公正廉洁执法的工作实际,及时归纳舆情发展特点和发生规律,进行分类比较,借以提高对相关舆情的预见性。今后遇到相类似情况时,可以提早判断舆情的特点,及时采取措施,发布舆情引导,在没有形成广泛舆论势头的时候就将不良舆情清除出大众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