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可亲可敬的银幕教师形象
这些可亲可敬的银幕或屏幕上的形象陪伴着我们走过人生中各个不同的阶段,让我们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记忆怀念。
一、小学教师:苗苗老师(李羚 饰)
出 自:(中国)电影《苗苗》1980年
“春天里,有阳光,树林里,有花香,小鸟、小鸟你自由地飞翔„„” 相信不少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人看到这行文字,心里都会响起那节奏鲜明、清脆欢快的旋律。这首电影《苗苗》中的插曲《小鸟小鸟》,仿佛就是我们童年时代的见证,让我们在望向长长的时光隧道深处时,仍能清晰地看到那个和学生打赌跳岩石、砸玻璃的苗苗老师那甜美纯真、可亲可爱的笑脸。
这是一部1980年出品的描写教师的经典影片。影片中,由李羚扮演的韩苗苗被分配到实验小学当教师,满怀热情的她却遇到了一群淘气的孩子,苗苗感到受不尽的“窝囊气”,向学校交了请调报告,但同学们已经和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苗苗最终留下来,决心做一个为祖国培养幼苗的好园丁。
影片结尾时,苗苗老师的台词很多人仍记忆犹新,“我知道当一个好老师很难,校长曾经告诉我,当老师的奥秘是心,我慢慢才懂得,这是一颗爱孩子的心。”这样的觉悟如今也许越来越少,因此无论多么老的电影在今天仍然有着启发的意义。也许,也正是因为这份纯洁的爱,才让我们记住了她,记住了在我们的年少时分,有一个叫做“苗苗”的老师,曾经带给我们一份纯真的感动和快乐!
二、初中教师:童老师(杨昆 饰)
出 自:(中国)电视连续剧《十六岁花季》1990年
“你以为这是个故事,那么你错了,你以为这是生活,那么我错了。这是综合成百上千个十六岁孩子的经历编织成一曲歌、一首诗、一个梦„„”
还记得这段独白么,十几年前播出时盛况空前的青春剧《十六岁花季》中女主角白雪的话,是不是又让我们找寻到了一些关于青春的记忆?
那是一群正处于十六岁花季的孩子,就那样自然而然地带着我们,走进了他们的世界里,走进他们的生活中,让我们和他们一起欢笑、忧伤、心潮澎湃,一起体味十六岁花季的酸甜苦辣。
如今,春去秋来不知过了多少了季节了,再去看当年这部轰动一时的电视剧时,就好象看到自己曾经走过的岁月,带着淡淡的、涩涩的、还有些许甜甜的回味,就连当年枯燥的功课、压抑的考试现在看来都是一种美好的回忆。
而剧中童老师的形象应该说是当年屏幕前观看此剧的中学生们心目中最完美的教师形象了。没有板着面孔地说教,没有高高在上的死板严厉,而是将学生视为自己真心的朋友,相互尊重、理解和真诚地关心,学生和老师之间是平等的,是敞开心扉彼此信任的。那时的我们,是多么希望有这么一位老师,领着自己走过那段懵懂、青涩、对未来充满希冀的青春岁月啊„„
也是在这部电视剧之后,我们的父亲母亲,我们的学校开始了对我们这代人重新的认识和理解,比如说早恋。这部电视剧彻底颠覆了以往无视生理、人性的保守观念,并且用童老师的声音告诉所有正处花季的少男少女:敢爱敢恨才是人生的一种美。
三、课教师:魏敏芝(魏敏芝 饰)
出 自:(中国)电影《一个都不能少》1998年
水泉小学的高老师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亲,村长从邻村找来魏敏芝给高老师代一个月课。高老师见魏敏芝只有十三、四岁,教不成书,不想要。村长说,找这么一个人不容易,她能给你把娃看住。先让她凑合一个月等你回来再说。
水泉小学原先有三、四十个学生,每年都有学生流失,现在只剩二十八个了。高老师临走时再三叮嘱魏敏芝,一定要把学生看住,一个都不能少。魏敏芝整天让学生抄课文,每天清点人数,谁要把学生弄走,就跟谁急,连村长的话也不听。学生见她人小,又不会上课,不听她的,有的故意跟她捣乱,弄得教室里乱哄哄的。她不顾不问,只是守在教室门口,不到时间不让走。
十岁的张慧科因家里欠债无力偿还,不得不失学到城里打工。魏敏芝记住高老师临行前的叮嘱,决心把张慧科找回来,她打听到张慧科城里的住处,单身一人踏上了进城之路,十三岁的魏敏芝开始在茫茫人海里寻找„„
严格地来说,魏敏芝不算老师,她只是水泉小学的高老师临时找来看管学生的,但就为高老师临走时交代的一句话——“一定要把娃看住,一个都不能少”,她表现出了惊人的执着和认真。尽管她不懂教学,但“责任”——这个教师身上最可贵的精神却在她身上得到了最朴实无华也最完美的体现。她可以为找回学生而义无反顾,可以象珍惜生命一样珍惜粉笔,她将一切我们无法想象的事情真切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也许就是她的“一根筋”让我们记住了她,同时记住的还有她的质朴和善良。
四、山村女教师:张美丽(倪萍 饰)
出 自:(中国)电影《美丽的大脚》 2002年
影片讲述了中国西部一个贫穷山村的女教师和一个城里的女青年志愿者的故事。生活优裕的京城女青年夏雨(袁泉饰)因厌倦了大都市的生活,决定充当志愿者,到西部青海——贫困山村任教。然而,这里的贫穷、落后让她触目惊心。从山村女教师张美丽(倪萍饰)的身上,她看到了另一种残酷与无助。张美丽坚毅地去教育孩子改变生存处境。但当她带着学生站在现代化的北京街头时,她发现家乡和这里的差距简直是天壤之别,她与这里的一切格格不入。最后,在乘手扶拖拉机送土豆途中,她被强大的现代机器——一辆滚滚而来的火车迎面撞上„„
如果说《美丽的大脚》的开头和中间的情节给人看来是淡淡的悲哀和让人哭笑不得的诙谐。那么影片的最后在平静中却让人泪落满襟。张美丽由于为村里拉土豆到北京去卖,扒在土豆上熟睡后在拖拉机上被火车撞翻。就这样,张美丽还没来得及和她的孩子们打声招呼,还没来得及在她的讲台前停留片刻,就这样永远离开了人世。夏雨来到她身边时,张美丽是带着微笑离开的,她说:我是哭着来到这个世上的,所以我要笑着离开人世„„张美丽怀着平静的心态离去,我想她不会遗憾,因为她是为了孩子们,为了她最爱的教育事业献身的。最后洁白的床单被风吹起,盖在张美丽微笑的脸庞上,我想,这一画面将会永远定格在看过这部影片的人们的心中。
五、民办教师:张英子(剧雪 饰)
出自:(中国)电影《凤凰琴》 1993年
“在一所偏僻的乡村小学,一群天真的孩子在庄严地行队礼,在乡村老师用竹笛吹奏的国歌声中,看着国旗在绿色的田野上冉冉升起„„”
这是电影《凤凰琴》中的一个画面,看过的人们一定都不会忘记影片中那些孩子们看着国旗升起时的眼神:庄严、神圣,而透过那一双双清澈的眼睛,我们还看到了希望。
故事讲述的是在一所偏远的小学校,因办学条件差,一年工夫就先后走掉了七八位教师。当村民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走第十位教师后,人们寒心地说: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能留下来了!乡里实在派不来教师,只好临时请了一位刚刚毕业,等待分配的女大学生来代一段时间的课。三个月后女大学生的分配通知到了,在女大学生含泪告别纯朴的山民走下山坡时,她背后突然意外地传来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那声音在山谷里低回传诵,久久不绝,那是她第一节课教给孩子们的诗。年轻的女大学生回头望去,顿时惊呆了:几十个孩子齐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上——谁能受得起这令天地为之动容的长跪呀!她知道那是渴求知识的孩子纯真而无奈的挽留啊!
女大学生的灵魂在瞬间的洗礼中得到了升华,她决然抛弃了山外的诱惑,重新把行李扛回小学校,成了山村的第十一位教师。这一干就是几十年。后来,她积劳成疾,被送往北京治疗,当乡亲们把她接回山村时,人们见到的,只有装在红色木匣内的她的骨灰!
这是一部反映中国教育最艰苦地带的教师处境的反思之作,在这个学校教师很少的贫困山区里,很多辛勤的老师在这里奉献了他们的青春岁月,也就是在这里,正直的英子从一个冲动的年轻人变成了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她凭着一片爱心,为了不让山区儿童失学,默默地做出了令人难以想像的努力和牺牲。尽管她,还有其他乡村民办教师们,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就是他们用自己的双肩支撑起中国广阔的明天。
六、年轻女教师:王双玲(宋晓英 饰)
出自:(中国)电影《烛光里的微笑》1992年
对大多数人来说,不管看过还是没看过这部电影,对它的宣传海报应该不会感到很陌生:几个小学生围在一位年轻女教师的身边,教师微笑着,批改着桌上打开的学生的作业。相信这是很多人小时侯经历的画面。而影片中的女教师的形象,更像是我们那个时代教师形象的缩影——热爱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无怨无悔。也让我们想起很多那个时候的往事:红领巾、班队会、淘气的学生„„
片中的主人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小学教师王双玲,虽然身患严重的心脏病却毅然接了一个乱班。她一次次对学生的关怀、慈爱,感动了孩子们的心,使问题少年从道德的“悬崖”走向“思想”的平原,使那些学习上后进的学生找到了学习的动力,而她自己却因积劳成疾倒下。影片最后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呼唤——“妈妈”,正是对千千万万个像她一样在自己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中小学教师最好的称谓。主人公王双玲的教师形象就像这部影片的片名一样,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在一片温暖的烛光里,永远地微笑。
七、家庭教师:玛丽亚•任纳尔(朱莉•安德鲁斯 饰)
出自:(美国)电影《音乐之声》 1965年
美丽的阿尔卑斯山脉下,皑皑的雪山衬着高远湛蓝的天空,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短发姑娘和七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围坐在青草地上,用一把吉他弹唱着动人的歌曲。提起电影《音乐之声》,相信很多人的脑海里都会想起这样一幅画面,随之耳边一定也会响起影片中那些脍炙人口的歌曲。
获得1965年五项奥斯卡奖项的美国电影《音乐之声》,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故事。故事发生在1938年的奥地利萨尔兹堡,年轻活泼的修女玛丽亚•任纳尔到退役海军上校冯•特拉普家做家庭女教师,照顾他的七个孩子。冯•特拉普上校虽然冷漠严厉,但终究还是抵挡不住玛丽亚的纯洁善良,两人结婚了。这时正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前夕。在萨尔茨堡举行奥地利民谣音乐节的当天,上校和玛利亚接到了柏林的来电,命令上校参加纳粹的海军,并把他和全家置于严密监视之下。借着参加民谣音乐节的机会,特拉普家庭合唱队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奉献出他们心底里的歌,并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协助下,全家跨过阿尔卑斯山,逃出了多难的祖国,来到了自由之地。
女教师玛丽亚•任纳尔不受繁文缛节约束,带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生活在美丽的阿尔卑斯山脚下,绿茵的山坡、清澈的湖泊、阳光明媚,以及孩子们追求自由的勇气,打动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心。她以一种勇敢、乐观的态度向人们昭示着:爱,是勇气,是达观,也是一种积极向上、永不放弃的生命态度。
八、音乐教师:荷兰(理查德.德赖弗斯 饰)
出自:(美国)电影《生命因你而动听》1996年
在所有的学科中,有一样东西最没有实用价值,也最难教,这就是美。因为美不能被写在教案上,拥有它与否不能改变面包数量的多寡。而且,一个人进了美的殿堂后,往往变得拙嘴笨舌,或者自私无比,他很难退出来拉着你的手,带你进去一起参观,告诉你如何去欣赏。
幸运的是,我们有《生命因你而动听》里的霍兰德先生。听古典音乐打瞌睡?那么他会在键盘上敲击出爵士乐来刺激你萎靡的精神,然后一点点告诉你,这曲子和巴赫的名曲之间的关系。告诉你,你喜欢的流行音乐和那些你所畏惧的严肃音乐之间的传承关系。
喜欢演奏却没有天分?吹单簧管就像个肺痨患者一样四下走风变音?来,看看霍兰德先生是怎么教他的女学生的:他抢走了乐谱,告诉女孩说曲子都在心里,不需要再看了。当女学生依然毫无进展时,他问女孩子一个非常奇怪的问题:“你最喜欢自己脸上的哪一分?”女学生回答是头发,因为她父亲说她的头发像是日落黄昏。于是,霍兰德先生在女学生耳边低语:“那么,吹奏日落吧!”这一次,女学生真的做到了。
而在一开始,霍兰德先生只想着尽快结束他的教学生涯,以完成他的作曲,成为一名伟大的作曲家。但是他最终没有那么做,却成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一生如此。他用音乐改变了无数学生的命运。更重要的是,他教会了他们什么是音乐之美,使生命不再是一个枯燥乏味的循环,而是闪烁着音乐的点点烛光。
生命如歌,如果说美也可以被教授和传承,霍兰德先生告诉了我们其中的一个原因:凭着爱。
九、院长老师:马卡连柯
出自:(前苏联)电影《教育的诗篇》20世纪六十年代
四十多年前一部苏联电影《教育的诗篇》,是根据教育家马卡连柯的自叙作品(书的中文译名《教育诗》)改编的,描写1920年,由于受到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的破坏,许多孩子失去双亲无家可归。马卡连柯用关怀、热情与知识将这些不受管教的野孩子教育成诚实、有纪律、热爱劳动的新人。其中一个情节让看过此片的人们至今难忘——
一天,马卡连柯把一个劣迹斑斑又不服管教的学员叫到办公室,说学校急需一笔钱,要到十数里外的银行去取,派不出别的人,你去。那学员瞪大了眼睛,问:我去?又挑战似的说,我可是当过小偷的。马卡连柯似乎没听见他的话,说天气不好,可能有暴风雪,你骑匹马去,然后就埋头办公了。那学员迟疑地站了一会儿,看马卡连柯再不答理他,一跺脚冲出门去。后来,果然来了暴风雪,只见那小伙子背着一袋钱,伏在马背上,顶风冒雪一路狂奔,当他裹挟着风雪闯入马卡连柯的办公室时,衣帽成了冰的盔甲。马卡连柯对气喘吁吁的他只说了一句,你回来了?接过钱袋随手扔进保险柜,又埋头办公了。那喘息未定的小伙子脸憋得通红,向马卡连柯吼道:你为什么不数数那钱!马卡连柯平静地说,你在银行一定数过了,我没有必要再数,已经完成了任务,你休息去吧„„影片的最后,当高尔基来这里参观时,马卡连柯身边就站着这个当年在暴风雪中去取钱的学员,他已经成为马卡连柯的得力助手了。
这一极富戏剧性的情节,不是编出来的,真的是马卡连柯的一次教育实践,写在他那本自叙的书里。一个遭遇过怀疑和冷眼的“不良少年”,没有堕落到破罐子破摔,反而走向新生,变成有为青年,在他人生两个阶段的界碑上,是马卡连柯写的两个字:信任。马科连柯以一个教育家博大的胸怀和爱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屏幕上用爱心感化“坏孩子”的令人爱戴和尊敬的教师形象。
教师:瓦尔瓦拉(玛列茨卡亚 饰)
出自:(前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 20世纪五十年代
这部电影对于现在四、五十岁的人们来说应该不会陌生吧,那句“优等,优等,优等„„”的精彩对白会不会依然还令人记忆犹新?那首“挺起来胸膛向前走/天空、树木和沙洲„„/社会就是一所大学校”的诗是不是还能令自己记起当年那股青春的血液在身体里燃烧时的激情?前苏联优秀影片《乡村女教师》以她跨越时代的力量影响过我国好几代人。许多当年的学生正是看了这部电影以后才立志投身到教育事业中的。
影片讲述了十月革命后,劳动人民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乡村女教师伐西耳叶夫娜作为千千万万名教师中的一员,将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不可多得的人才的故事。该片跨度很大,经历了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苏联的卫国战争,诗情画意地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平凡女教师不平凡的精神。
十、七、家庭教师:玛丽亚•任纳尔(朱莉•安德鲁斯 饰)
出自:(美国)电影《音乐之声》 1965年
美丽的阿尔卑斯山脉下,皑皑的雪山衬着高远湛蓝的天空,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短发姑娘和七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围坐在青草地上,用一把吉他弹唱着动人的歌曲。提起电影《音乐之声》,相信很多人的脑海里都会想起这样一幅画面,随之耳边一定也会响起影片中那些脍炙人口的歌曲。
获得1965年五项奥斯卡奖项的美国电影《音乐之声》,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故事。故事发生在1938年的奥地利萨尔兹堡,年轻活泼的修女玛丽亚•任纳尔到退役海军上校冯•特拉普家做家庭女教师,照顾他的七个孩子。冯•特拉普上校虽然冷漠严厉,但终究还是抵挡不住玛丽亚的纯洁善良,两人结婚了。这时正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前夕。在萨尔茨堡举行奥地利民谣音乐节的当天,上校和玛利亚接到了柏林的来电,命令上校参加纳粹的海军,并把他和全家置于严密监视之下。借着参加民谣音乐节的机会,特拉普家庭合唱队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奉献出他们心底里的歌,并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协助下,全家跨过阿尔卑斯山,逃出了多难的祖国,来到了自由之地。
女教师玛丽亚•任纳尔不受繁文缛节约束,带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生活在美丽的阿尔卑斯山脚下,绿茵的山坡、清澈的湖泊、阳光明媚,以及孩子们追求自由的勇气,打动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心。她以一种勇敢、乐观的态度向人们昭示着:爱,是勇气,是达观,也是一种积极向上、永不放弃的生命态度。
八、音乐教师:荷兰(理查德.德赖弗斯 饰)
出自:(美国)电影《生命因你而动听》1996年
在所有的学科中,有一样东西最没有实用价值,也最难教,这就是美。因为美不能被写在教案上,拥有它与否不能改变面包数量的多寡。而且,一个人进了美的殿堂后,往往变得拙嘴笨舌,或者自私无比,他很难退出来拉着你的手,带你进去一起参观,告诉你如何去欣赏。
幸运的是,我们有《生命因你而动听》里的霍兰德先生。听古典音乐打瞌睡?那么他会在键盘上敲击出爵士乐来刺激你萎靡的精神,然后一点点告诉你,这曲子和巴赫的名曲之间的关系。告诉你,你喜欢的流行音乐和那些你所畏惧的严肃音乐之间的传承关系。
喜欢演奏却没有天分?吹单簧管就像个肺痨患者一样四下走风变音?来,看看霍兰德先生是怎么教他的女学生的:他抢走了乐谱,告诉女孩说曲子都在心里,不需要再看了。当女学生依然毫无进展时,他问女孩子一个非常奇怪的问题:“你最喜欢自己脸上的哪一分?”女学生回答是头发,因为她父亲说她的头发像是日落黄昏。于是,霍兰德先生在女学生耳边低语:“那么,吹奏日落吧!”这一次,女学生真的做到了。
而在一开始,霍兰德先生只想着尽快结束他的教学生涯,以完成他的作曲,成为一名伟大的作曲家。但是他最终没有那么做,却成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一生如此。他用音乐改变了无数学生的命运。更重要的是,他教会了他们什么是音乐之美,使生命不再是一个枯燥乏味的循环,而是闪烁着音乐的点点烛光。
生命如歌,如果说美也可以被教授和传承,霍兰德先生告诉了我们其中的一个原因:凭着爱。
九、院长老师:马卡连柯
出自:(前苏联)电影《教育的诗篇》20世纪六十年代
四十多年前一部苏联电影《教育的诗篇》,是根据教育家马卡连柯的自叙作品(书的中文译名《教育诗》)改编的,描写1920年,由于受到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的破坏,许多孩子失去双亲无家可归。马卡连柯用关怀、热情与知识将这些不受管教的野孩子教育成诚实、有纪律、热爱劳动的新人。其中一个情节让看过此片的人们至今难忘——
一天,马卡连柯把一个劣迹斑斑又不服管教的学员叫到办公室,说学校急需一笔钱,要到十数里外的银行去取,派不出别的人,你去。那学员瞪大了眼睛,问:我去?又挑战似的说,我可是当过小偷的。马卡连柯似乎没听见他的话,说天气不好,可能有暴风雪,你骑匹马去,然后就埋头办公了。那学员迟疑地站了一会儿,看马卡连柯再不答理他,一跺脚冲出门去。后来,果然来了暴风雪,只见那小伙子背着一袋钱,伏在马背上,顶风冒雪一路狂奔,当他裹挟着风雪闯入马卡连柯的办公室时,衣帽成了冰的盔甲。马卡连柯对气喘吁吁的他只说了一句,你回来了?接过钱袋随手扔进保险柜,又埋头办公了。那喘息未定的小伙子脸憋得通红,向马卡连柯吼道:你为什么不数数那钱!马卡连柯平静地说,你在银行一定数过了,我没有必要再数,已经完成了任务,你休息去吧„„影片的最后,当高尔基来这里参观时,马卡连柯身边就站着这个当年在暴风雪中去取钱的学员,他已经成为马卡连柯的得力助手了。
这一极富戏剧性的情节,不是编出来的,真的是马卡连柯的一次教育实践,写在他那本自叙的书里。一个遭遇过怀疑和冷眼的“不良少年”,没有堕落到破罐子破摔,反而走向新生,变成有为青年,在他人生两个阶段的界碑上,是马卡连柯写的两个字:信任。马科连柯以一个教育家博大的胸怀和爱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屏幕上用爱心感化“坏孩子”的令人爱戴和尊敬的教师形象。
教师:瓦尔瓦拉(玛列茨卡亚 饰)
出自:(前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 20世纪五十年代
这部电影对于现在四、五十岁的人们来说应该不会陌生吧,那句“优等,优等,优等„„”的精彩对白会不会依然还令人记忆犹新?那首“挺起来胸膛向前走/天空、树木和沙洲„„/社会就是一所大学校”的诗是不是还能令自己记起当年那股青春的血液在身体里燃烧时的激情?前苏联优秀影片《乡村女教师》以她跨越时代的力量影响过我国好几代人。许多当年的学生正是看了这部电影以后才立志投身到教育事业中的。
影片讲述了十月革命后,劳动人民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乡村女教师伐西耳叶夫娜作为千千万万名教师中的一员,将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不可多得的人才的故事。该片跨度很大,经历了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苏联的卫国战争,诗情画意地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平凡女教师不平凡的精神。
十、
第二篇:可亲可敬的人
可亲可敬的人
去年“五一”的时候,笔者有幸参加了公司党委主办和工会承办的“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晚会。虽然时过境迁,仍记忆犹新。晚会的形式多种多样,可谓歌甜舞美,展现了公司新时代劳动工人的形象和风貌。许多节目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在那么多的节目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配乐诗朗诵《丰源脊梁》。它歌颂了丰源劳动者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精神,他们以负重奋起,敢为人先的精神铸就了不可磨灭的伟业。
“一年有365张日历,他们日历在劳动中”这是《丰源脊梁》中的句子,就是有劳动者一年又一年的辛勤劳动,年年如一日的坚持才有现在的伟大。我不禁想起赵本山有个小品里面的一句话劳动者是最美丽的人,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才有现在的一切。煤矿工人更是如此,他们为人间充满光明和动力,默默奉献,任劳任怨,是我们心中可亲可敬的人!
刚来上班的时候在采煤工区实习,初次下井,感受很深。走在路上感觉就是我在地下数百米的深处,这里阴暗潮湿的环境,自己一个走的时候会静的吓人。当我走到工作面的时候,工作面的场景却是那么热火朝天。班组长正在指挥着矿工兄弟有的在挖柱窝,有的在打设支柱,有的在挂梁,一步一步,都是这么井然有序。就因为分工明确、管理到位所以干起活来得心应手。推溜子的时候给我感触特别大,每一个传话的声音都那么响亮,一字一句都是那么清晰。我问他们距离那么近干嘛要那么大声。他们说:“大声点一是为了引起注意,要大家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二是要大家注意安全,干活时集中精神。每一步我们都要做好,这样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听着他们这样说,心中顿感温暖和感动。正是他们这样平凡和简单的想法,在工作中想着如何做的更好的想法和做法才有现在矿的发展与大跨步,他们虽然工作环境阴暗潮湿,可他们有一颗温暖的心。上井的路上,我感觉就像走在阳光照耀下的大路上,那么温暖和光明。
岁月偷走了煤矿工人的青春,在地下数百你的深处,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煤矿兄弟们把温暖和光明带给社会各界人士,没有抱怨只有奉献,没有自卑却更加骄傲。他们的奉献无处不在,没有豪言壮语,不需要鲜花和掌声。他们是普天下最能吃苦,最能受累,而且最刚强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和平年代仍在进行着“流血”的战斗,他们奉献最多,索取最少,无愧为我们最可亲可敬的人!(田 岗)
第三篇: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一个人坚持一年两年写日记不难,难就难再坚持39年写日记。有这么一个人,他是一个有情有意、知恩图报的人。从1967年起,他把新疆军区某综合仓库官兵为村民所做的每一件好事都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他就是库车县阿格乡栏杆村的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卡德尔·巴克老爷爷。他三十几年如一日的写着新疆的发展,记录着士兵和百姓的鱼水之情,谱写着民族团结之歌,先后3次受到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卡德尔爷爷向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战士,像爱护眼睛一样珍爱军民团结的先进事迹,一直深深激励和影响着我们。
我们身边这种感人的事迹还很多很多,如:十年来用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资助200余名贫困学生的阿里木江叔叔;为挽救2名落水儿童英勇牺牲的库车县见义勇为英雄尼亚孜·木沙大叔;为挽救他人生命而无偿捐肾的王艳娜姐姐,他们都是我们可亲可敬的家乡人。生活在美丽的新疆,有那么多可亲可敬的人,我感到自己同美丽站在一起,同幸福站在一起,同快乐站在一起,同太阳站在一起。
第四篇:政治教师形象
这样的一位政治教师
遥中高君11.9.27.有一个人,他总是循循善诱,开启着一个个懵懂的灵魂;有一个人,他总是柔声细语,让你如沐春风;有一个人,他总是激情满怀,带领你紧跟时代的步伐。他就是教师,一位传授知识与思想的政治教师。
有人说,政治教师是古板的,非也,新时代的春风吹醒了沉睡的思想者,他已然活跃在生活内外。有人说,政治是枯燥的,非也,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政治的课堂上翩然起舞,欢声笑语透露出思想的花朵是多么绚丽多彩。还有人说,政治是高高在上的形而上学,非也,政治教师会带领你发现细微之处的真实所在。这就是政治教师,他可以与你畅谈世界风云,又能够与你细语身边琐事。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像这样的政治教师,首先是一位满腹诗书、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因为爱书,所以读书;因为读书,所以博物。广识天下闻,唯理在心中。除了专业书籍之外,还应有自己所喜爱的阅读书目,从文艺到哲理,从俗世到高雅,视野宽阔,胸怀宽广。这样,既能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又能旁征博引带领学生认识实际生活中的经验论证;既能自立于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又能闲看庭前的花开花落。
像这样的政治教师,他还是一位刚正不阿、路见不平的侠者。时移世易,社会的进步带来了物质文明的大发展,也暴露了少数人德行的缺失。既然担负的是思想的引领者,那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有正义有担当不屈服的铮铮汉子,用高大的形象指引学生,树立崇高的信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样的政治教师,又是一位热爱生活畅游于大自然的行者。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热爱生活源于积极的生活态度,发现身边细微之处的美,发现蓝天白云下广阔的美;发现高山上一棵挺拔的小树,发现海底一尾戏水的小鱼;发现炎热酷暑微微吹来的风,发现白雪冬日云端露出的一缕阳光……畅游天下,怀揣激情与好奇,去探索,去追寻,去走一走前人走过的路,去铺设后人可以跟随的足迹。心怀天下方能立足当下,走好脚下的路方能到达远方。这样的政治教师,一定是一位健康阳光的、清新亮丽的、个性鲜明的时尚达人。
新时代的春风呼唤新型的教师,新型的教师树立新颖的教师形象。传道授业做表率,让我们带着内心的美丽心愿,一路远航。
第五篇:教师形象塑
教师形体艺术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
——形体训练与教师形象塑造课程期末作业
【摘要】 教师形体艺术语言作为一种非语言交际形式,除了具有一般性体态语的特点外,还具有辅助性、有意性、情境性等独特的特点。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如增大课堂的信息量、增强课程内容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沟通师生情感、维持课堂秩序等。教师形体艺术语言要注意紧密配合教学内容,有自然得体的教态,实现内在气质与外在行为的统一。教师形体艺术语言与言语教学要协调配合,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教师形体艺术语言课堂教学作用效果
教师形体艺术语言对于教学的重要性,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马卡连柯也曾说过, 同样的教学方法, 因为语言的不同, 效率可能相差20倍。俗语说:“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要优化教学效果, 教师必须首先注重提高自己的形体艺术语言。
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将教学内容通过某种手段与教育对象达到和谐的统一,一方面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一方面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如知识的渊博程度、对教材的处理、教法的灵活运用能力、教学经验、教师的形体语言等等。其中教师的形体艺术语言在教学之中,特别是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运用得好,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术语言是教师运用表情, 姿态, 手势等传递教学信息的无声语言, 它是有声语言的补充和形象发挥。有关专家研究认为,教师教学语言的总效果= 55% 的言词+ 20% 的声音+ 25% 的形体。由此可见, 形体语言在教学中重要地位。教师如能以自然和谐的形体语言辅助讲课, 不仅可以增加信息渠道, 而且还可以把教学内容表达得更充分, 更直观, 更具体, 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一是衣着。教师为人师表,衣着应该大方、朴素、庄重。当然作为教师也不可不修边幅,更不能奇装异服。否则,会吸引、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还会给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
二是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作为一名教师,更要会运用这一形体语言。首先,教师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把眼睛从备课本、课本中解放出来。去关注学生,要不断地扫视教室,注视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你在乎他的存在。其次,当某个学生走神或做出格的事情时,要用眼神提示警告他,既顾及了他的自尊,又不影响教学;当某个学生遇到困难时,要用眼神鼓励他,激
发他的自信心。再次,当你要提醒的对象不能直接看到或没有看到你的眼睛时,或为了达到教学、组织教学过程中的某种目的,可以采用眼神的暗示功能。
三是面部表情。在课堂教学中,面部表情的运用应当灵活,既不能过分严肃让学生感到紧张、局促,同时也不能过分随和,影响组织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面部表情尤为重要。一方面要配合眼神、手势组织教学,另一方面要根据课文内容的变化而变化,配合表情的朗诵充分地表达作者的爱憎情感。教师授课时的面部表情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它可以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质量;可以给孩子一片求知的乐园,让学生在乐中学,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四是手势和风度。课堂教学虽不同于表演艺术,但恰当地运用手势进行教学,也会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角色。一方面,在组织教学中配合眼神、面部表情,更有效地将学生吸引住,另一方面与其他形体语言的配合运用,能更深刻的表现课文的主题。再就是恰当的手势能体现教师良好的修养,同时给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比如,提问学生,做一个大方的手心向上的伸手动作,让他站起来;做一个手心向下的伸手动作,让他坐下去。这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还应该有一个好的风度。所谓风度,是指一个人的精神气质、举止行为以及姿态等方面的外在表现。教师的举止姿态,总的要求应该是稳重端庄和落落大方。在公众场合,还应十分注意自己的谈吐和动作,如不要一面讲话,一面抠鼻子,不要随地吐痰,不要乱扔烟蒂,否则,都会影响自己的教师形象。
形体艺术语言要达到自然和谐, 一是要与教学内容和谐一致。教师应在教学能容的支配下, 自然而然地运用形体语言。如分析阐述时, 手势要柔缓舒展, 不能随意乱比画;归纳总结时, 手势应慢慢收拢。二是要与有声语言保持和谐一致。当需要用形体语言强化情感, 摹形拟态时,“言”,“形”要合拍, 态势动作不能过早或过晚, 否则将无助于有声语言的表达。三是形体语言各要素之间要保持和谐一致。合理调动眼神, 表情, 手势和姿态, 让它们有机结合, 惟妙惟肖地传达出教学的各种信息, 表现教师的丰富情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当前,教师培养标准涉及面广,不再仅仅侧重专业知识,形体艺术语言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形体艺术语言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眼神、表情、手势等身体部分的变化,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非语言形式,是教师必须具备的除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之外的一种特殊语言。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辅助工具,也是完善或者促进教学的一种手段。教育是人类社会中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特殊性是由教育活动所指向的对象、目标特征和活动结构特征所决、定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自觉地通过形体艺术语言将丰富的信息传达给学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教学效果。
形体艺术语言具有跨文化性、真实性、先天性、差异性等一般特征。除了这些一般特征之外,教师形体艺术语言还具辅助性、有意性、情境性、感染性和艺术性等特点。其教学中有很多作用,概括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充或代替课堂言语教学,增大课堂的信息量。教师形体艺术语言最大的功能和特点就是它可以辅助、补充、加强有声教学。同时,教师形体艺术语言有时还可以部分代替有声语言,独立地向学生传递信息。言语教学与体态语的合理结合,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增大了课堂的信息量。例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中描写了韩麦尔先生在临下课前的一系列动作与表情: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韩麦尔先生恰切的体态语在不自觉中达到了知识与情感价值观的双重教学目标,他的符合特定情境的体态语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补充和强化言语教学的作用。
二、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不宜长久地集中在一个固定的信息源上,否则容易疲劳。如果教师能够在讲课过程中加入一些形体艺术语言,做到视觉和听觉不断变换,则能够促使学生持久地集中注意力,进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并构建起知识脉络。教师形体艺术语言对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更多地体现在与言语教学的紧密配合上。教师通过面部表情的变化、协调自如的手势、身体所处的位置等体态语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帮助学生切身体会和理解课程内容的意义,把抽象的概念或形象具体化、生动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多维目标,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沟通师生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积极的体态语有助于沟通师生情感。教师干净整洁的形象、和蔼可亲的面容、慈爱的微笑、信任的眼神等都会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让学生接受并喜欢上这样的教师,愿意听他的课,与他沟通,进而就会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四、维持课堂秩序,保证教学顺利进行。一位教师在讲课时发现下面有一位学生在做小动作,不认真听讲。这时教师并没有停止讲课,而是走下讲台,不动声色地在该同学肩上轻轻地拍了一下。学生马上意识到自己行为不妥,便开始专心听讲了。这位教师既在没有影响课堂进度的情况下纠正了学生的违纪行为,同时又细心地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在上述例子中,教师运用体态语维持了课堂秩序,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能随时停下来处理课
堂违纪现象和突发事件,所以教师会在需要的时候用严肃的表情、不悦的眼神、轻拍以及脚步停顿等体态语来暗示学生,及时制止学生的违纪行为,以保证有限的课堂时间得到最大程度地利用。
五、教师形体艺术语言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体育、德育的重要手段。教师得体的穿着、饱满的热情、积极的精神状态以及和蔼的表情等,都会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如果教师能一直使用积极的形体艺术语言来影响和教育学生,那么,学生也会具备积极乐观的态度和生活状态,从而使学生在外在形象、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更高的追求。除了良好的形象和精神状态之外,教师的身体力行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一位事必躬亲的教师,会带头保护花草树木、捡拾垃圾、帮助陌生人等,以实际行动感召学生,这比口号和标语的教育效果更明显。另外,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形体艺术语言的作用还不止于此。教师形体艺术语言的运用对于学生大脑右半球潜能的开发,学生兴趣、爱好、意志的培养以及帮助学生健康地成长为“社会人”等方面都有重大的作用。可见,教师形体艺术语言对教学效果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是促进教育目标达成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另外,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形体艺术语言的作用还不止于此。教师形体艺术语言的运用对于学生大脑右半球潜能的开发,学生兴趣、爱好、意志的培养以及帮助学生健康地成长为“社会人”等方面都有重大的作用。可见,教师形体艺术语言对教学效果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是促进教育目标达成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那么教师在运用形体艺术语言的过程中就应该争取做到自然、得体、积极。使得其配合教学内容,准确恰当,做到教态自然得体、稳重大方,同时提高全面素质,做到内在气质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总之,教师形体艺术语言作为一种非言语交际工具,对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这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等都起着很大作用。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实践和总结,从而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提高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