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美术的比较--论文
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美术的比较
摘要: 新古典主义指古代希腊罗马艺术,或者是以古代希腊罗马艺术为典范所体现的美学观。浪漫主义的兴起与英国的产业革命直接相关。18世纪后半期机器代替了以农业为基础的手工业作坊式的生产,人们开始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这种空前的变化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对已农业为基础的重商主义的绝对君主专政做出新的评价。这种浪潮由英国迅猛地波及整个欧洲,冲击着各个领域,具体到文艺上来便是浪漫主义的诞生。而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美术有各自独特的风格。新古典主义力求恢复古希腊、古罗马古典美术的传统,多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和古罗马的历史故事,在艺术形式上,注重造型的对称、和谐的构图,强调理性秩序,忽视感情、个性的表达,追求单纯、庄重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在技巧上,新古典主义绘画强调精确的素描技术和微妙的明暗色调,而忽视色彩的表现。浪漫主义注重以现实事件为题材,强调人的激情与理想追求,张扬个性精神和思想解放,强调感情与幻想。强调大胆强烈的运动与构图,饱满充实的色调和流畅激动的笔触。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比较
18世纪50年代至19世纪初风靡西欧的美术样式。它力求恢复古典美术(主要指希腊美术和罗马美术)的传统,强烈追求古典式的宁静凝重和考古式的精确,受理性主义美学的支持,大量采用古代题材。与衰落的巴洛克美术﹑罗可可相对,它代表着一股借复古以开今的潮流,并标志着一种新的美学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与启蒙运动和理性时代相适应的美术样式。西方对于古典美术的关心早在18世纪初就已出现,特别是一些意大利文化遗址,如1748年庞培故城被发掘后,美术家对古典美术非常向往,常去希腊﹑小亚细亚去考察旅行,从而新古典主义获得发展。新古典主义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
一、以农业为基础的重商主义的君主政体。
二、考古发现与科学研究的推动。
古典主义是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实力上不足以推翻封建主义,封建主义也无力把资产阶级镇压下去,二者值得相互脱节的暂时平衡。但二者的妥协并不意味着资产阶级不想夺取政权以利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一旦资产阶级的实力更加强大,必然要向封建的生产关系挑战,对旧制度发起进攻。这种趋势反映到文艺上来便是浪漫主义的兴起。浪漫主义的兴起与英国的产业革命直接相关。产业革命在17世纪
或更早已经悄悄地开始。18世纪后半期英国的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以被广泛利用,机器代替了以农业为基础的手工业作坊式的生产。人们开始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这种空前的变化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敢于打破一切传统,蔑视任何权威,对已农业为基础的重商主义的绝对君主专政做出新的评价。这种浪潮由英国迅猛地波及整个欧洲,冲击着各个领域,具体到文艺上来便是浪漫主义的诞生。浪漫主义的“ 浪漫 ”在英文中为“空想”、“幻想”、“爱情”、“小说”等含义;作形容词则为“离奇古怪”、“荒诞不经”。但不论作名词还是形容词都具有“理想”的含义,所以浪漫主义又可称为理想主义。
新古典主义美术风格:新古典主义在画面构成上,静态构筑比动态构图受到重视;类型的姿态比有个性的相貌受到重视。技法上,线描比色彩较被重视,理性的事物比起感官的事物,普遍的事物比特殊的事物较被喜爱。新古典主义,主张艺术必须与科学同等对待。在实际创作时,连建筑背景都必须具备考古的正确性。新古典主义力求恢复古希腊、古罗马古典美术的传统,多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和古罗马的历史故事、在艺术形式上,注重造型的对称、和谐的构图,强调理性秩序,忽视感情、个性的表达,追求单纯、庄重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
浪漫主义美术风格:注重以现实事件为题材,强调人的激情与理想追求,张扬个性精神和思想解放,强调感情与幻想。强调大胆强烈的运动与构图,饱满充实的色调和流畅激动的笔触。浪漫主义美术是一种强调个性表现、主张创作自由、重视想象和感情的美术。在许多方面,它同崇尚严谨的完美形式、追求理智与感情统一、再现普遍人性的古典美术形成了鲜明对照。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浪漫主义在绘画上,是与以官方学院派为代表的古典主义相对立的,其表现特征是:注重感情和个性的表现,重色彩对比,主张创作自由、个性解放;强调热情奔放的性情抒发,善用象征、寓意、夸张、对比等手法,选择特殊事件、生活悲剧、奇特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作题材,情绪激越。
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美术的比较:新古典主义美术的出现是以对抗日渐颓靡的洛可可艺术和崇拜古典艺术为前提的。新古典主义美术在题材、形式、风格上都以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榜样,特别是以古典雕塑为范本,重素描,讲究构图严谨、造型精确,强调理性,创造了一种古朴、典雅、高贵和凝重的风格,体现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企图建立新的理性和秩序的审美要求。浪漫主义美术是在反对官方学院派和新古典主义的顽强斗争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其表现特征是:强调个性与主观感情、求新求其、扩展色彩的表现力,主张创作自由、个性解放和艺术独创,强调艺术幻想和激情,善于运用象征、寓意、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在浪漫主义者笔下,艺术不仅能表现典雅和优美,还可以表现丑陋和怪诞、痛苦和不安。
新古典主义美术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大卫的第一件成功的作品是在罗马完成的《荷拉斯三兄弟的誓言》。画中大卫恰如其分地运用简明朴实的视觉手段,传达了崇高的古罗马精神与爱国主义的内容。
另外大卫还有一些表现现实题材的作品,如《马拉之死》。画中展现出大卫塑造躯体和肌肉的筋腱,赋予躯体外形高贵的美,力求单纯,画中没有斑斓的色彩,没有复杂的透视缩短。在《马拉之死》中没有渲染死亡的痛苦,而是用精炼朴素的语言表现马拉生活的简朴和工作的勤奋,表现他伟大的现身精神。
浪漫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品是《希阿岛的屠杀》,被认为是向古典派的一次挑战。
作品以热烈丰富的色彩、明暗强烈对比的效果和人物精神紧张的态势,生动的展示了人类的悲剧,在正义与邪恶、美与丑的有力对比中,鲜明地体现了德拉克洛瓦的感情与立场。
结论:新古典主义美术与浪漫主义美术有着很大的不同。新古典主义美术在题材、形式、风格上都以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榜样,特别是以古典雕塑为范本,重素描,讲究构图严谨、造型精确,强调理性,创造了一种古朴、典雅、高贵和凝重的风格,体现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企图建立新的理性和秩序的审美要求。而浪漫主义强调个性与主观感情、求新求其、扩展色彩的表现力,主张创作自由、个性解放和艺术独创,强调艺术幻想和激情,善于运用象征、寓意、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在浪漫主义者笔下,艺术不仅能表现典雅和优美,还可以表现丑陋和怪诞、痛苦和不安。
参考文献:《新古典主义美术与浪漫主义美术的对立与融合》-李芳凝
《新古典主义美术传统美术的巅峰》-王谢燕 《世界,美术》 《美术大观》
第二篇:新古典主义美术论文(范文)
新古典主义美术
——浮华浪潮后的返璞归真
钟婉仪
文学院
1005010138
摘要:新古典主义产生于18世纪中期,在19世纪上半期发展至顶峰。新古典主义一方面力求复兴古代审美,强烈追求古典式的宁静凝重和考古式的精确,尤其是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庄严、肃穆、优美和典雅的艺术形式;罗可可艺术风格。创造了诗人人耳目一新的风格,古典主义艺术的发展历史和代表人物安格尔与沃特豪斯及相关作品进行论述。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艺术;安格尔;沃特豪斯;
一、古典主义兴起
随着洛可可艺术作为十八世纪的主流艺术随蓬巴杜夫人的死去而盛极渐衰,艺术家们对这种脱离宗题材单纯追求感官乐趣、代艺术。洛可可艺术退出历史舞台,被新古典主义艺术所代替。新古典主义,是对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反动,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而新古典主义又不同于排挤了抽象的、脱离现实的绝对美的概念和贫乏的、缺乏血肉的艺术形象。它虽以古代美为典范,但从现实生活中吸取营养,它尊重自然追求真实,表现出对古代文明的向往和怀旧感。新古典主义的绘画产生于法国大革命前夕,法国资产阶级推崇古典风格,推行古希腊、罗马的艺术语言、样式、题材、风格,是为其达到喻古讽今的目的。由于与法国大革命的密切关系,赋予了古典主义以新的内容,使得许多艺术家能够突破古典主义的程式束缚,创造出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因而新古典主义又常被称为“革命的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绘画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作为创作的指导思想,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征是: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非感性的表现;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在造型上重视素描和轮廓形象,而对色彩不够重视。新古典主义被和异国的热烈憧憬和官能性的倾向国一度也流行”本现代美术中,维安是法国最早的新古典主义画家复古希腊艺术的朴素、庄严。由于他的才能和个性的局限,他没能实现艺术上的根本变革。
19世纪法国绘画艺术取得了压倒一切的地位,受理性主义美学的影响,18”。
19世纪的学院派视为典范另一方面它又极力反对贵族社会所推崇的巴洛克和这时期的艺术成就在西方美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风格绮丽繁复、以重振古希腊、(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也构成浪漫主义美术的先驱。在斯托拉时代的德”这一概念,他试图反对情欲的、过分雅致的艺术,力求恢 脱离现实的艺术产生不满,古罗马艺术为信念。17世纪盛行的古典主义,它),在艺术形式上,长期成为正统。但同时又由于它对远古,但内涵则异样。在埃及美术﹑现代建筑和日
本文就新
主张复兴古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强调理性而,注重雕塑般的人物是兴起于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新古典主义艺术也常借用这一名称指某种追慕古典的美术样式。
二、安格尔——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
安格尔追求一种永恒的、纯粹的美。他对艺术形式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认为最美的线条是曲线,最美的形体是带圆弧形的形体。因为柔和的圆弧线在人的心理视觉上不受任何阻力,故能引起舒适的快感。安格尔提出“素描包含了色彩以外的一切”、“素描是真正的艺术”之说。他十分重视素描,较看轻色彩,在作品中着眼于线条和素描关系。他的油画突出表现在有严谨的素描关系和形体结构,笔法细腻,画面光润洁净,有令人惊叹的优雅效果。安格尔认真学习和继承传统的古典主义艺术,在素描、形体、线条等造型手段方面加以升华,成为古典主义艺术的集大成者。人们公认他的艺术是传统古典艺术的结晶和最高成就。
安格尔在女性裸体上找到了这种理想的典型,所以大量描绘圆润饱满富有曲线美的女裸体。他常常描绘各种浴女或东方情调背景下的女人体,这些人体有着润泽的肌肤,富于肉感的形体,带有较浓厚的异国情调。例如《泉》、《大宫女》、《土耳其浴室》等,在这些女性人体作品中寄予了他所有的古典理想美。
安格尔非常崇拜并极力维护古典主义艺术原则,追求严谨的构图,准确的造型,微妙的明暗变化,清晰的轮廓,精细的用笔等,但从他的大量作品中可以看到,其艺术实践同他所一心追寻的古典艺术原则并不完全一致。例如他在《土耳其浴室》、《大宫女》等作品中表现出对异国风情的好奇心与向往,对东方题材和中世纪传奇故事的极大兴趣。这实际上正是符合当时流行的一种浪漫主义的情调。他的作品还常常带有较多的个人色彩和不符合古典规范的夸张变形,如《大宫女》中拉长的脊背,可见安格尔所倡导的古典主义,由于时代的变通,已不可能同拉斐尔或普桑时代的古典艺术原则完全一致了。19世纪初的新古典主义不仅带有这个时代的印迹,而且带上了更多的艺术家个人风格的追求。
安格尔作品《大宫女》赏析
安格尔的艺术“清高绝俗,庄严肃穆”,这一切可以通过他的重要作品《大宫女》体现出来。画中,安格尔放弃了很多不必要的细节,在这幅画上,比例、色彩像数字一样按一种奇妙的秩序排列着,华丽而不失平和。故意拉长的身体,似乎体现了一种古希腊雕刻的肃穆庄严的美感。艺术并不是盲目地复制现实,而是对倾入全部感情的生活中绽放的精神之花的倾力表达。这是一种美感,不需要任何理由。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在形体脱开世俗的桎梏之后,精神才会完满。这也表现在他的很多绝妙的素描之中。比如他为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画的一幅肖像,精简而不失气度,摒弃了日常光线在视觉中的假象,把阴影和调子减少到极至,内在的形体和神采才能辉映于方寸之间。
安格尔画的女体令人联想起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的人体画传统,但是画中女子的打扮并不是一个典型的西方人,她包着土耳其头巾,手拿孔雀羽扇,就连衬景的绸缎也散发着异国的光彩。从题目中知道,这画的是奥斯曼帝国的宫女。在西方人的脑海里,妻妾成群的宫女是东方社会原始的标志,但同时她们又具有神秘的吸引力。安格尔毫不掩饰,甚至极力夸张女人体感官上的魅力,同时又极其冷静、富有克制力地将它表现出来,恰好为观众的视觉与欲望之间提供了适当的安置。
这幅画在巴黎展出时,引起了观众更大的抨击。人们说,作为达维特的学生,安格尔走得太远了。《大宫女》就严格的古典风格去要求,确实存在很多“越轨”之处,首先,背景上很强的蓝色和裸体肌肤的黄色,以及人体的明暗和粉红色调极不谐调,其次是前面所说的夸张了的形体,这个女裸体几乎成了变形美的一种试验,评论家德·凯拉特里曾说:“他的这位宫女的背部至少多了三节脊椎骨。”然而安格尔的学生说:“他可能是对的,可是这又怎么样呢?也许正因为这段秀长的腰部才使她如此柔和,能一下子慑服住观众。假如她的身体比例绝对地准确,那就很可能不这样诱人了”。安格尔的学生杜瓦尔为此曾竭力为他作辩解,他说:“我并不想说,安格尔先生是个浪漫主义者。但我也要肯定,他从来不是当时所理解的那种意义的„古典主义者‟。”安格尔似乎在女体画上显示了自己在自然面前的独立性,如安格尔另一幅著名油画《泉》,画中举起陶罐的少女上肢的姿态并不符合人体的动态规律。安格尔为了使少女的动态看起来更美,为她编造了这样一个不可能存在的动作。但由于安格尔的美学信念的坚定性,这里的表现反而给人们造成对他的见解的模棱两可性,攻击与批评是在所难免的。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安格尔具有他的探索勇气。
三、沃特豪斯——英国新古典主义画家
沃特豪斯是英国新古典主义与拉斐尔前派画家,皇家美术学院会员,他并非十分典型的新古典主义画家,带有唯美主义的特征,古典主义作一个比对和了解。沃特豪斯以其用鲜明色彩和神秘的画风描绘古典神话与传说中的女性人物而闻名于世。沃特豪斯被认为成拉斐尔前派画家,因此偏向于新古典主义,后来受伯恩琼斯,但丁义。
作为反对维多利亚时期社会流行的秀媚甜俗和空虚浅薄的匠气艺术员,他向往回归文艺复兴初期画出细腻而生动朴实形象、沃特豪斯的作品多以神话,历史故事,文学作品为题材,画风清新自然,带有神秘色彩,但比拉斐尔前派的画家的作品更有世俗性。大的兴趣,他的绘画构成以雅致见长,极富浪漫主义的特质。获取滋养,创作出具有中世纪梦幻般神秘感和宗教情绪的作品。前派作出了独到的贡献,其璨璨光辉的绘画技艺使他载誉当时英伦画坛。
沃特豪斯笔下多是纤瘦优美的少女,在神话与传说中带有悲剧色彩的女性,起画作中的少女表达了浓郁的情感与情绪,她们时而忧郁,时而自怜,时而欢乐,时而悲伤,她们对未知命运的产生渴望与忧虑,惑者的象征,又具有少女纯洁的情感和柔美的容貌,剧。沃特豪斯在神话上除了画塞壬和女巫色茜一类的女人,米涅瓦或狄安娜。可以看出,的女神。正因如此,在他晚期作品中,除了《春光时刻》组画,如《五叶银莲花》和《三月风》等,还画了《珀涅罗珀和追求者们》
作画风格上,沃特豪斯喜用花朵与青草树木等自然物衬托女子的美丽,在他的作品中,少女们采摘花朵,在田园中沉睡、奏乐,微风徐徐,唯美动人。他也喜欢描绘女子细微的小动作和小情绪,如梳妆、拨发,闻嗅花香、面对爱情的羞涩、孤傲种种,画面色彩明丽,神秘优雅,风情万千。沃特豪斯笔下的女性有着古典的韵味秀雅清纯的妙龄女子,《夏洛特女士》
本文选取此画家是为了对其风格的创新与正统的新.和《纯洁的罗萨蒙德》,构图极为典雅。感情真挚、从古希腊、罗马的古典神话中 沃特豪斯的绘画对拉斐尔化身少女的女妖一方面作为诱还多画普赛克,等画,,意大利式的典雅的画家中的一 风俗显露出极
导致灾祸的悲但从不画维纳斯、,人物形象又多为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沃特豪斯早期受达德玛和列顿影响,罗塞蒂等人影响,便倾向于拉斐尔前派主色彩强烈的风格。他对东方神秘文化和宗教、蕴含着细腻敏感的精神力量。她们对爱情产生的萌动,他虽然同情被压抑的女子,但也不喜欢维纳斯这一类风流多情流露出对贞女的赞美。其色调含蓄和谐
真正使沃特豪斯惊动社会的作品是《夏洛特女士》,这是完全用英国人的流行情感构置的图像,题材选自丁尼生的长诗。原意是在夏洛特这个地方有一位美丽女子,她被神困居在一个古堡里,她只能通过窗户投射进室内镜子里的影像欣赏心中的偶像兰西罗骑士。只要从窗户往外看,她就要被毁灭。为了消磨自己,她每天纺织不止。有一天实在忍不住向外看去,厄运降临了,镜子破碎,丝线缠住了她,随后她被神示载往死亡之地。画面表现了夏洛特女士正坐在船上驶向死亡。它带有一种神秘而浪漫的色彩.丝丝的凉意爬上暮霭中的湖面,深绿色 的树丛和远山.折断的水草,惊飞的小鸟,船头上将要熄灭的蜡烛和有基督受难的十字架,全都预示着神秘的不幸事件既将发生.黑色的小船及倒影衬托出垂在船边的金黄色与玫瑰色相间的织毯,一位金发女郎悲戚地坐在小船上的最后时刻.整幅画最动人的是姑娘悲伤的美形象,她集感伤、神秘、疏离、飘逸于一身,既吻合了维多利亚的压抑情感,又具有难以表述的空蒙悲凉意象,众多的细节象征也符合流行趣味。作,一种孤苦的自恋情愫在其作品中流露出来。《许拉斯和山林水仙女》是一幅诗画交响曲,是英国唯美主义美学完美体现。沃特豪斯的这幅画取材于希腊神话阿耳戈众英雄远航遇险的故事,汲水而被众水仙拉下水淹死。沃特豪斯描画了仙女们从睡莲池塘里探出洁白的身体渴望着他,这不是拉人下水,分明是轻挽柔抱,脉脉情深,亦真亦幻,观者会默然凝眸。此画多次外出展示并广泛印刷,成为20世纪西方追怀理想主义艺术的代表作。望地描绘着他钟情的充满幻梦色彩的传说故事,脚者。
新古典主义被赋予了与古典主义不一样的意义,它虽以复古为名义,却融和了这个时代画家的个人想法和对美学的观念,而题材也从古罗马、家们对“美”的探究各不相同,脱离学院派的传统桎梏,追求更为自由的美的表达,是我认为这一时期的作品特征,从法国新古典主义到英国新古典主义,纯地打动了我,他虽然选择古典的题材,典雅的构图,符。跳脱出文艺复兴前古罗马希腊艺术的严肃和对人体的理性规定,和故事生动地置于人物之中,使我产生了共鸣和思考:美并不只限定在表象,美好的人体、五官或者细腻纹理,而是画家赋予画作的故事背后的情感美、漫主义的兴起,抒发了后期浪漫主义对情感的强烈表达。,正轻轻解开小船的铁链,使人久久难以忘怀。这是一个以前少有的孤凄此画也是沃特豪斯艺术基调的开启之
是说英雄少年许拉斯在途中去河边成为英国乃至世界画坛上文学作品的最好注古希腊神话到异域风情,在某些方面并不与传统的古典主义相人性美。,准备躺下,度过她人生沃特豪斯一生充满热这一时期画这种情感美带动了浪沃特豪斯表达情感的画作单他的画作所赋予的情感
第三篇:新古典主义美术
西方美术流派
——新古典主义
体图音
林进富
2015-5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和认知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基本风格特点,理解它们在造型、用色、用笔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作品的分析比较,达到能对绘画风格进行评述,并表达自己的见解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古典主义相关知识的学习,增进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和了解的兴趣,激发懂得艺术、乐于学习艺术知识的热情。同时,学习新古典主义画派画家,在艺术上进行大胆创作和表现的精神。教学重点:
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基本风格和特点。教学难点:
自主评述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上课,同学们好;坐下 课件展示
聆听新古典音乐(女子十二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四幅画的区别,试着概况它们各自的艺术特点。
师问题:你所看到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有何不同?分别给你怎样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引申。
二、讲授新课
(一)新古典主义产生原因
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并且知晓所模仿的内容为何
18世纪下半叶,法国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一场巨大的革命运动即将来临,渴求改变现状的法国民众对散发着没落贵族气息和华丽脂粉的“罗可可”艺术越发反感。他们都期待庄重严肃的新艺术风格作为宣传革命号召人民的有力武器希望艺术能够发挥培植人们的斗争勇气。资产阶级从古希腊,罗马的历史中找到适合他们作为行动典范的共和主义英雄题材,来为当时一触即发的的法国大革命服务。
18世纪中叶,德国美学家温克尔曼发表了《古代艺术史》一书大力宣传古代社会的纯洁,静穆,提倡古典美的艺术思想。他说:“艺术应追求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
1748年,庞贝古城的发掘,使壮丽辉煌的古代艺术展现在人们面前,激起人们对古代文化的向往和崇拜在思想界,古典精神成了美的最高标准,法国因此掀起了一股学习研究古代艺术。
(二)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征 新古典主义美术以希腊,罗马的艺术为范本,主张以古罗马神话和英雄故事为题材。 强调市民英雄主义艺术表现方面
强调理性秩序,忽视感情,个性的表达。 重视素描而忽视色彩的表现
讲究艺术形式的严谨完整,体现一种庄严典雅的风格
(三)欣赏作品
1、欣赏《马拉之死》
1793年雅各宾党领袖马拉被右派暗杀,激起了革命者的极大愤怒,为了声讨敌人,大卫怀着无比悲愤的心情在马拉被害三个月后赶制作品《马拉之死》忠实的记录了这件历史悲剧《马拉之死》是大卫的传世名作,马拉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的领导人之一。法国大革命期间,他撰写过很多抨击封建专制的文章,在当时人们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为了革命工作,他常常躲在地窖里,染上了湿疹。为此他每天得花几个小时躺在浴缸里,一边治疗,一边处理公务或进行写作。右翼保皇党分子夏洛蒂*柯黛以申请困难救济为名,潜入浴室,将其杀死在浴缸里。据说大卫在马拉被刺死的两小时后就赶到了现场,并被眼前的惨状所震惊。马拉的死使巴黎的人民无比悲愤,有个叫希尔的代表高呼大卫用他的话比为马拉报仇,三个月后,大卫的传世之作《马拉之死》诞生了。
这幅画构图单纯明确,也没有使用繁多的色彩,方柱形的木箱在画面上占着一定的位置,像纪念碑一样,起着稳定构图的作用。木箱上放着墨水,纸和笔,木箱正面有题字:A MARAT.DAVID(献给马拉。大卫),大卫有意将画面的上半部分处理的单纯、深暗,以突出下半部的客观写实表现。同时加强死者身体的下垂感和这一令人震惊愤慨的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憋闷及莫大的悲痛之感。画面的背景是暗淡和低沉的,光线集中在马拉身上,这这种明暗对比的手法,使马拉的形象具有了纪念碑雕刻的立体感,画面营造了一种肃穆宁静的气氛,通过仔细观赏,我们会发现整个画面色调是偏绿的,绿色是和平之色,是人们极其喜欢的颜色,这些简洁,严谨,明晰,理智的表现手法以及深入。具体,真实,再现的刻画,都反映了大卫对马拉的无比敬重与哀悼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期间,古典主义的盛行以及人们渴望追求一种世道所需要的理想英雄主义精神,《马拉之死》成为了大卫的传世的杰作,大卫用画笔唤起了人们单纯质朴的感情和坚贞的正义感,使马拉的形象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曾经如此写道:“这是大卫最伟大的作品,看不到任何无价值的琐碎,有的只是令人惊讶的技法与芬芳扑鼻的崇高理想.大卫以很快的速度作出此画,混合表达了剧烈的苦痛与极端的温柔绘出一个飞舞在冰冷墙上凄凉气氛里如同棺材般浴盆中的灵魂”
2、安格尔的《泉》赏析
这幅画出自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是在安格尔76岁时画的,安格尔是古典主义绘画的末代风流画家,吸收文艺复兴时期前辈大师的求实的技巧,使自己的素描技巧发挥到炉火纯青的境地。《泉》这幅画则反映了他对“精细的造型手段创造一种抽象的古典美典范的必要性”的认识。
安格尔并不是生硬地照搬古代大师的样式,他善于把握古典艺术的造型美,把这种古典美融化在自然之中。他从古典美中得到一种简炼而单纯的风格,始终以温克尔曼的“静穆的伟大,崇高的单纯”作为自己的原则。《泉》是安格尔影响力最大,最不朽,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幅画的主体虽然处于画面的中心,但是由于画面的富于变化使得整幅画有了一种独特的美。在色彩上以背景的深色调和主体得浅色调对比,但是并不强烈,而是有了一种过渡的美。在人物的个性体现上,把姑娘的面容与水罐那空无一物的“脸”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更增加姑娘的面容的吸引力;画中盛水的罐子开着口让内部的水自由地流出,而姑娘的嘴和人体的会阴部却是紧紧闭合的,这是对处女所特有的那种拘谨而又开放的性格特征的强烈暗示。这幅画的主旋律就是表现这一性格特征。那紧紧夹在一起的双膝、与头部紧紧贴在一起的右手手臂以及那紧紧握住的双手都表现了处女的羞怯和拘谨,而这种羞怯又被整个身体的裸露抵消了。画中那个姑娘优美的身体曲线又与水罐里面流出来的直线性的水柱形成强烈的对照,这也很好地表现了姑娘的生命活力。
安格尔在裸女上所寄予的理想,是“永恒的美”这一抽象概念。究其实,乃在于寻求以线条、形体、色调相谐和的女性美的表现力。而《泉》,则进一步反映了画家对美的一种全新观念,那就是他深深觉得用精细的造型手段创造一种抽象的古典美典范的必要性。76岁高龄的安格尔,终于在这一幅《泉》上,把他心中长期积聚的抽象出来的古典美与具体的写实少女的美,找到了完美结合的形式。
(四)讨论:
试着从造型、色彩、构图、题材方面分析这幅作品。
1)题材:描绘现实斗争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紧密配合现实斗争,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服务,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因此,新古典主义又称革命古典主义。2)构图宏大,场面壮观,强调平稳性和完整性。
3)造型:人物形象精准如雕刻一般,轮廓立体分明,注重素描,突出对材质细节的表现。4)色调深沉厚重、富丽堂皇,给人和谐、宁静的感觉。
(五)练习:
欣赏《奥松威伯爵夫人像》(可略) 《大宫女》
《里维埃小姐像》 《土耳其浴室》 试一试:
注重造型方面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其画风庄严、单纯、理性。色彩方面:较为优雅。构图方面:强调完整性。
主题方面:多选择重大历史或社会题材。
六、课后作业(拓展)
.你还知道新古典主义的其他画家吗?收集相关资料,为大家介绍他们的绘画作品。
七、板书设计(见上)
第四篇:“李白”的浪漫主义(论文)
“李白”的浪漫主义
【摘要】:李白诗歌向来以浪漫主义箸称,本文通过对李白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人生际遇和所受的教育进行探究,和他的诗歌的创作内容,形式格律,思想感情进行分析,浅谈李白的浪漫主义和他是个别具一格的浪漫主义诗风,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积极向上的浪漫主义。【关键字】: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诗风。
李白一向被人们尊为伟大的浪漫满主义诗人,他是“盛唐诗坛上一颗无与伦比的耀眼明星,他的光芒映照盛唐,映照了整个古代诗坛。”李白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传统,但与此同时李白的浪漫主义也有他的独创性,他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浪漫主义手法,是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把浪漫主义净胜和创作方法推向了新的高峰。
李白诗歌以其独创性,或者说是他超越于屈原的浪漫主义精神,使李白形成了可以名为:“李白”浪漫主义,李白的浪漫主义的形成与他生活的时代,个人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李白的生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正是唐代极盛时期,因而当他走上人生征途起点时,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对于功业的热烈追求及于人生前途充满乐观自信,高亢的唱出了浪漫主义的生活理想:“大丈夫必有四方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①决心出川求仕,此时是李白浪漫主义诗风形成的初期。后期李白生活颠沛,虽然几经入世又再离开官场,政治上蹉跎流离,辗转各地,可谓不得志,尽是失意,他也写下了很多很多不朽的诗篇。也让他的浪漫主义有了新的定义,与现实相结合的浪漫主义。
一个人受的教育,也会对他的人生产生极大的影响。李白曾赋诗撰文回忆自己一生所受的教育:“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①“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贈张相镐二首》其二)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上韩荆州书》)①甚至有“少任侠,手刃数人。”(《李翰林集序》)①的记录。同时李白还曾随“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的赵蕤上青城山学道,后又与道友共游峨眉山。可见李白所受教育十分繁杂,使他受到儒家、道家、任侠等多种思想的相互影响。
儒家影响李白积极入世,但同样赋予李白“经济”,“经纶”,“济世”,“济时”的自负,使李白的诗风中呈现出一种十分自我的想法,可谓是洒脱自然,甚至是随心所欲。李白摆脱于君臣俗礼,以一种超脱自傲的情态入仕。他受道家影响,一方面接受道家“含光混世”的哲学,一方面又吸取“功逐身退,天之道”(《老子》)①的思想,使得李白诗歌之中充满了对生命及自由的热爱,充满积极精神。李白还崇尚儒生不及游侠人(《行行且游措》)②的任侠精神,所以造就了李白豪爽、自信、纯真、追求平等民主的性格特点,他以“狂客”自居,有着冲决一切的气魄,动辄“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江夏赠韦南陵冰》)②,他“不屈己,不干人”“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渲隐仙城山记》)②。游侠的思想,独特的个性,使李白的浪漫主义又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并且在这几大思想的融合之下开始有了其特别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特征。
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与其个人人格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李白对于自我人性、人权的尊重,自称酒仙,又被人成为谪仙(贺知章语)“可与神游八极之态”(司马子微语)。这些可谓是对于他仙风道骨的称赞,也是对他追求自由精神世界的称赞。李白向往道家的仙人世界,可以说是那个世界能契合他热爱自由,向往自然的性格。这使他有了精鹜八极,神游四方的想象翅膀,让他的诗歌笼上了一层飘逸神奇的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诗歌思想内容最突出的特点是表现自我,他围绕着入世与出世这一基本矛盾,塑造了自己诗仙、酒仙、谪仙的飘逸潇洒,傲岸不屈的生动形象。一个人的思想会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方法表现出来,为世人所知。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以他自己的特有形式所表达,可以说李白的浪漫主义是以饱满丰富,昂扬强烈和充满主观色彩的感情来表达的。李白称:“只酣落笔崔五月,诗成笑傲凌沧洲。”(《江上吟》)②杜甫称李白:“落笔惊风雪,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①,这些特点在李白各类作品中均有展现,即使在受挫时,悲苦之中也透露出昂扬,如《将进酒》②:“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歌咏的虽是政治失意和人生苦短,但仍然富奇豪迈,奔放不羁。
李白在诗歌中常用的手法有:1.通过富于主观色彩的抒情加以表现,李白是直接的,他是开门见山的,得意时尽得意。“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②,失意时尽失意:“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②受打击了必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愤懑时感慨“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赠李山人》)②这就是李白,个性强烈,坚信的是我便是我,无论得失,成败,我自唯我。2.通过拟人的手法加以表现,使自我感情更自然,更深刻地融入对象之中。如《独坐敬亭山》②“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山是无生命的,而李白赋予它人的生命和感情技能,隐去了一切,只有敬亭山看世事变迁,人情冷暖。3.通过大胆生动的夸张加以表现,李白夸张于景,夸张于情,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感情。他的夸张善于与比喻或奇特的想象相结合,形成了鲜明的形象,如“白发三千丈。”(《秋浦歌》)②4.通过跳跃性的手法加以表现,显得流走奔放,恍无定处。(《唐宋诗醇》)①所评 “波澜开阖,如江涌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又如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为高,方以为高,忽复是正,出入变化,不可记极。”5.通过灵活多变的形式加以表现。他几年用遍了所有诗歌体裁,从四言“诗臣”体、屈原“骚体”、乐府体、五七言古体,不拘一格,以丰富、奇特瑰丽的想象来写诗。清沈德潜《说诗解语》①赞曰:“太白想落天外,局自生变,大江无风,涛浪自涌,白云舒卷,从风变灭。”李白想象的最高点在《蜀道难》②,可谓光怪陆离,雄奇瑰丽,令人惊心动魄,目不暇接,以感叹入传,以神话开篇,夸张而神秘,以想象之力构建出蜀道艰难之景,令人可愕可畏,可恐可怖,最后又大胆的设想若有人占据此地割据叛乱,情景十分可怕,真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也。李白的浪漫主义常和现实主义相结合,他常常把想象世界当做现实世界的对照物加以歌咏,所以他对幻想的追求,正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曲折反映。《梦天姥吟留别》②在描写神仙世界之后,感慨“世间行乐亦如此,”从而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喊,既是明显例证。
一千多年来,李白在诗歌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将屈原的浪漫主义风格推向高峰,成为古代诗歌史中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为了表现他的叛逆思想,豪放性格,为了表现盛唐激昂的时代精神,他以火热的感情,神奇的想象,极大地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李白诗中国诗歌史上当之无愧的集大成的人物。引用文献:
①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②王琦注.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6
第五篇: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与雨果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与雨果
摘要:
法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其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急剧过渡,上升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贵族进行激烈、反复搏斗的过程中;同时,它也是在与古典主义文学的斗争、博弈与合理继承中诞生的。浪漫主义者反对古典主义的泥古倾向和理性教条的束缚,强调创作自由,强调情感和想象在创作中的作用。他们在创作中采用多种多样的体裁形式,在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作家喜欢运用华丽的词藻,作品中充满生动丰富的比喻。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运动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用经历法国大革命过程中的种种感受作墨,创作出了大量浪漫主义经典作品,成就了属于全世界的辉煌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法国浪漫主义 文学 雨果 资产阶级 大革命 正文:
何谓浪漫主义?翻开《辞海》,我们会看到对于这个条目的解释:一种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和思潮。在文学艺术史上,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是两大主要思潮。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基本创作方法,按照希望的样子来反映生活,富有主观色彩,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各国文艺创作自始就有这种特色。如中国文学中,屈原、李白的诗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等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意识形态。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手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
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愁善感
在各国浪漫主义浪潮中,法国的浪漫主义思潮,犹如大海的波涛,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来势迅猛,激烈异常。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封建贵族的复辟和资产阶级的反复辟斗争分不开的。浪漫主义首先从古典主义设置的种种障碍中冲杀出来,历经短兵相接的搏斗,一举获胜。继而在漫浪主义内部角返相争,积极浪漫主义者组织了包括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打败了消极浪漫主义。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前,消极浪漫主义称王称霸,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由于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胜利,积极浪漫主义骤然兴起.并取得了主导的地位。
我们知道,浪漫主义文艺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的欧洲,19世纪上半叶为 繁荣时期。这一阶段,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急剧过渡,上升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贵族进行了激烈的、反复的搏斗。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不仅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制度的根基,而且震撼了几百年来由封建贵族盘踞的整个欧洲。1815年,俄、普、奥等国组成了“神圣同盟”,联合波旁王朝的残余势力,扑向革命的法国。拿破仑与封建列强之间爆发的战争,既维护资产阶级取得的成果,传播资产阶级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同时又演变为掠夺性的战争。由“神圣同盟”扶上复辟宝座的波旁王室,只维持了十五六年,在1830年7月26日至28日的三天中,就被人民群众摧枯拉朽地推翻了。随着资本主义的上升发展,英法等国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日益严重。19世纪40年代,各国无产阶级争取生存权利的斗争如火如荼;各民族争取自由独立的斗争日益高涨,终于发展成席卷欧洲的1848年革命运动。自此以后,欧洲其他各国先后向资本主义过渡。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除了社会政治条件这个最基本的原因外,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也对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产生了影响。当时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哲学十分流行。他们夸大主观的作用,强调天才、灵感和人的精神力量。把“自我”提到高于一切的地位。有的哲学家甚至宣扬宗教和神秘主义。德国古典哲学对于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和个人主义的倾向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另外,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个时期流传甚广,他们尖锐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幻想消灭阶级对立。在他们看来,“社会是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只要一把它发现,它便能够以自身的力量去征服全世界。”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作了一些预测,但他们不了解人类解放的真实途径,企图通过空想的计划实现全人类的解放。空想社会主义反映了当时尚未成熟的无产阶级对现存社会制度的失望和抗议,以及建立使他们真正取得解放的理想社会的愿望。他们的理论是不成熟的,但他们的思想对浪漫主义文艺思潮产生了很大影响。
浪漫主义是在对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浪漫主义者反对古典主义的泥古倾向和理性教条的束缚,强调创作自由,强调情感和想象在创作中的作用。
作为一个有着共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哲学思想基础的文艺思潮,浪漫主义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浪漫主义作家强烈地不满现实,对庸俗丑陋的现实极为反感,而对一切非凡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他们一般不喜欢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而偏爱表现主观的理想。浪漫主义者反对古典主义枯燥而冰冷的“理性”,而着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他们的作品有着鲜明的感情色彩。浪漫主义作家对大自然有强烈的爱。雄伟奇异的大自然或远方异域往往是他们寄托自由理想之所在。他们笔下的那些非凡人物往往出没在大自然中间或奇异的环境里。浪漫主义作家对中世纪带有神秘色彩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民歌、民谣极感兴趣。很多浪漫主义作家是民间故事传说的搜集者,更多的人对民间文学进行加工,利用民间文学的题材进行创作。对民间文学的重视反映了浪漫主义作家的民主倾向。浪漫主义者反对古典主义的因袭陈规、压制个性,而要求个性解放和绝对的创作自由,否定艺术家遵循任何规则。从这种观点出发,他们在创作中采用多种多样的体裁形式,他们经常采用的是那些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体裁,如抒情诗,抒情叙事诗,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戏剧和历史剧等。在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作家喜欢运用华丽的词藻,作品中充满生动丰富的比喻。这种语言风格同作品中非凡的人物和环境正相适应。
由于欧洲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社会状况、文化历史传统的不同,各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状况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而且,各国浪漫主义文学内部的作家思想倾向和风格特点也各自不同。在这里,我想着重介绍的是19世纪法国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及其代表作品。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积极浪漫主义运动的代表。他的一生占了19世纪四分之三以上的时间。雨果生于法国东部贝桑松,他的父亲是拿破仑部下的军官,母亲信奉旧教,拥护王室。在政治上,青年时期的雨果同情保皇党,1826年开始从保皇主义转向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在文学上,他从创作歌颂王朝和天主教的诗歌(《颂歌和杂诗》,1822),从否认文坛上存在着古典主义同浪漫主义的分歧,到企图调解分歧(《新颂歌集》,1824),最后则完全站到新兴浪漫主义一边。这一转变以1827年发表的剧本《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言》为标志。剧本因为不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未能演出。但序言却成为当时浪漫主义运动的一篇重要宣言。1829年发表《东方集》,表现出雨果对20年代希腊人民争取独立斗争的同情。诗集除了歌颂希腊独立战争的主题以外,还描写了地中海沿岸国家的风土人情,但也有些诗和所谓东方主题无关。1829年出版中篇小说《一个死囚的末日》,呼吁废除死刑,是雨果人道主义思想最早的体现。
1830年2月25日演出他的《欧那尼》。剧本叙述16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为父复仇、同国王抗争的故事,但是其中的反封建思想很不彻底。剧中国王卡尔洛先是一个暴君,后来又成为开明皇帝;强盗欧那尼原来和国王势不两立,当面斥责他暴虐无道,后来又和他妥协,感恩戴德。主要人物具有骑士精神,封建社会的荣誉观念在这里受到赞扬。作者一方面对封建暴君,又一方面又赞扬封建道德,歌颂开明皇帝,这种思想上的矛盾和混乱。正是这个时期雨果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政治立场的反映。不过尽管如此,剧本所包含的反封建暴君的主题,仍然反映了1830年七月革命前夕反对复辟王朝斗争的迫切性和尖锐性,因而剧本演出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同时在表现形式方面,雨果一反古典主义戏剧的惯例,大量采用奇情剧的手法,如乔装、密室、毒药、宝剑等,以加强舞台效果。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欧那尼》都体现了《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的艺术必须从古典主义“解放”出来这一原则。
雨果热情地迎接七月革命。他在《致年轻的法兰西》(1830)中赞扬革命的胜利,又在《赞美诗》(1831)中歌颂为革命英勇牺牲的战士。
1831年发表长篇历史小说《巴黎圣母院》。故事发生在十五世纪的巴黎。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追逐吉卜赛卖技女子爱斯梅拉达,他的“爱”实际上是在道貌岸然的外表掩盖下的罪恶的情欲。圣母院撞钟人驼背的伽西莫多也爱慕爱斯梅拉达,他虽然外形丑陋,他的爱却是“全心全意”的,雨果把伽西莫多写成一个“忠诚”、“勇敢”、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人。雨果在这里宣扬了“爱情”和“仁慈”可以创造奇迹、改造人的精神面貌的人道主义思想,但同时也对中古教会的黑暗和罪恶进行揭露。孚罗洛一面宣扬禁欲主义,一面对爱斯梅拉达产生邪念,并因劫持未遂而加以陷害,将她置于死地。
既体现中古艺术成就、又体现中古基督教偏见的巴黎圣母院,在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十五世纪巴黎的心脏,同时也是小说情节线索的集结点。书中对教堂钟声所作的淋漓尽致的描绘,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钟声使全城活跃,使遭人唾弃的撞钟人伽西莫多暂时获得了精神上的解放。
在小说中,作者还描写了巴黎无产者的武装暴动。雨果看到,这一群被封建社会唾弃的人不仅是反对法官和领主、而且是反对国王路易十一本人的一支力量。国王为法国的统一而同法官、领主作斗争,但又敌视人民群众。小说虽然充 满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但较之剧本《欧那尼》,具有更为明确的反封建倾向。讽刺的锋芒不只是指向封建贵族,也指向作为封建势力的重要支柱的天主教教会。
1831年,雨果发表《秋叶集》。在这本描写家庭生活和个人心情的诗集里,作者仍然写出了像《朋友,最后一言》这样的诗篇,肯定诗歌的战斗任务,宣称要用刚毅雄健的音调代替柔和平静的歌唱。1832年演出剧本《逍遥王》,演完头一场即被禁止,因为剧本揭露了十六世纪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及其宫廷的荒淫无耻。中篇小说《穷汉克罗德》(1834)是60年代完成的长篇社会小说《悲惨世界》的前奏,雨果在这里提出工人因贫困而犯罪的问题,幻想通过道德教育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从1835到1840年,雨果出版《黄昏之歌》、《心声集》和《光与影》三部诗集,描写社会政治主题的诗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剧本《吕伊·布拉斯》(1838)通过历史题材,对七月王朝统治集团进行抨击。
三、四十年代雨果作品中的揭露性和抗议性不断增强,这是和七月革命后法国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有密切联系的。但同时也不能不看到,雨果这时还是一个小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幻想调和各敌对阶级,寻找君主制和民主制合作的可能,这就导致他这一时期在政治上和七月王朝的妥协。他在1841年发表拥护君主立宪政体的演说,1845年被接纳为贵族院议员;同时,他作品中的某些神秘思想和悲观情绪,显然也是和他的摇摆不定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立场分不开的。1843年《卫戍官》上演失败以后,作为一个作家,雨果沉默了将近十年。直到1848年革命后,特别是1851年拿破仑三世政变后,他的创作才又开始一个新的阶段。
可以说,法国浪漫主义思潮的推动下,雨果有幸成就了百世芳名;而因为雨果的潜心创作,浪漫主义文学也才有了更多更加辉煌瑰丽的巨著!我们不去探究究竟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我们只是要带着敬仰和欣赏的心态,去细味那些浪漫字句背后的历史与情感,就足够获得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http://hanyu.iciba.com/wiki/30779.shtml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