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
浅析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
姓名:学号:专业:
摘要:爱国主义是长期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 ,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体现在他的“美政”理想上;表现为与党人群小的坚决斗争;对故土、故都的依恋;重视人民群众的民本思想。屈原的爱国思想和“忠君”是密切结合的,这是他的历史局限。屈原爱国思想的形成,既有当时的客观条件,又是他主观修养的结果。屈原是积极浪漫主义的伟大诗人,其创作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所谓屈“骚”传统。关键词:屈原;爱国主义;浪漫主义
一、屈原的爱国主义
屈原,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生活于楚怀王和顷襄王时期。他是楚王室的远房宗亲,有着过人的才华,他洞悉列国形势,对楚国的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诗人为挽救楚国于危难之中,实现“存君兴国”的夙愿,在思想保守的楚国倡导并推行了一系以“美政”为核心的政治改革。由于改革触犯了旧贵族既得利益,遭到了贵族群小的极力诋毁。尽管诗人“忠而见疑,信面被谤”,但诗人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与权奸的斗争中显示了高标节操,爱国赤诚。诗人一生坎坷,在痛苦中孕育的诗篇显示了诗人拳拳报国心,殷殷故国情。其爱国主义精神名传千古,垂范后人。
屈原的作品不是单纯的文学,它艺术地概括了战国时代新旧两种制度的矛盾冲突;揭示了楚国宫廷内部进步与腐朽势力惊心动魄的斗争,是那个时代的诗史。同时,它塑造了屈原这一进步的政治家,为真理而献身的斗士和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光辉形象,诗人的爱国主义主要有以下特征:
第一、坚定不渝的“美政”理想。
《离骚》一诗形象而又扼要地陈明了屈原的“美政”理想,我认为“美政”理想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选贤任能,二是修明法度,正如诗中所说“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屈原还有意列举了伊尹、傅说,吕望、宁戚等一批出生卑贱却能得遇明君从而施展抱负的事例:“勉升降以上下兮,求榘矱之所同。汤禹严而求和兮,挚咎繇而能调。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其桓闻以该辅”,为的就是要申明应该不分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来选拔任用人才。同时屈原还反复申明“绳墨”、“规矩”,并列举出历史上那些“纵欲而不忍”的昏君如夏启、羿、浇、夏桀、商纣王等,无不导致身死国亡,而像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这些有道明君,都是凭着盛德茂行才享有天下的大量事例,以说明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必须遵守法度。联系战国末期楚国当时的现实,应该认识到,屈原的“美政”理想明显具有进步性,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向。
难能可贵的是,屈原“守节不变”,始终如一的忠于君王,他“受命不迁”,也“独立不迁”,且不惜以身沉汨罗来殉自己的理想。
第二、为坚持理想而与邪恶势力抗争到底的决心与勇气。
屈原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提出了进步的理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坚持理想,虽然连遭失败和挫折,备尝艰辛,却坚忍不拔,矢志不渝,这正是他韧性的战斗精神。
在怨君刺上、体恤人民、忠君爱祖国的同时,屈原对于造成楚国积弱的子椒、子兰等“党人”,也予以无情的鞭挞。诗人说: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由于屈原正道直行,洁身自好,自然“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恶言秽语他不怕;当草拟宪令未就,上官大夫欲夺时,他坚决地予以拒绝;甚至“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党人”嫉妒、排挤、诽谤屈原,连他的得意门生也改弦易辙。形势的险峻没有吓倒他。他孤军奋战,为施行其“美政”而奔走,两次出使齐国,联齐抗秦,也曾挽救楚国于危难之中。他至死也未向“党人”低头。
这些都表现了屈原反复申诉了为坚持理想而与邪恶势力抗挣到底的决心与勇气。
第三,对故土眷恋之情。对故乡对祖国的眷恋,既是屈原人格美的光辉体现,也是其爱国情感的具体表现。
春秋战国纷争之际,一般的人生观都趋向于随机应变,正如俗言“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孟子提倡“舍利取义”,庄子吹嘘一跃而行几千里的鲲鹏,“楚才晋用”,孔子周游列国,张仪、苏秦游说六国,就连屈氏也有流徙于他国者,但无一人指责他们“叛国”。《离骚》中的抒情主人公遭亲人女媭之詈责、灵氛之“吉占”,都是权其早日改变志向,以免“忘身”。“我”也曾有过离开故土的念头,但“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因为诗人有“深固难徙”的“壹志”,他宁可象彭咸一样,投水殉志,也不愿离开生他养他培育他成长的故乡。在那个让有志之士感到苦闷的时代,屈原以他那坚定的情操,为后人树起了一座闪光的纪念碑。这种精神是超前于时代的,所以,屈原是生而名微,死而名垂千古。
第四,重视人民的思想。
“民”在汉朝以前的意义,一是通称,如“厥初生民”,意同“人”;另一种意思是区别于君臣、“百姓”(贵族)的“众庶”,即相当于今天的老百姓。春秋以前,统治者也重视“民”,那却是怕“民”造反,从稳固其政权的目的出发,所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民犹水也,能载舟,亦能覆舟”,没有站在人民的立场去认识他们、看待他们。屈原则不然,他不仅了解“民生各有所乐”、“民好恶其不同”,而且还深情地“哀民生之多艰”。诗人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在总结有史以来历次君权丧失的教训后才提出的。他认识到人民的苦难,体会到人心向背的意义,并为此大声疾呼,希望君王也认识到这一问题。择其时而论之,乃是一伟大之孤情也!
二、屈原的浪漫主义
屈原是积极浪漫主义的伟大诗人,其创作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所谓屈“骚”传统。
《离骚》的浪漫主义特征,在内容上表现在对进步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上,在艺术上表现在采用丰富的神话素材,通过自由的幻想,构成奇特的情节、境界,并善于利用、发展民歌的比兴手法,来象征他与楚国黑暗势力的斗争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斗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实际也就是一部浪漫主义的诗歌总集。继《楚辞》之后,由屈原点燃的积极浪漫主义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形成了和“风”诗传统面貌不同的另一文**流。
由此,不由想起屈原和《楚辞》了。屈原经过两次流放,可能已经逐渐看清了社会与自己理想之间的差距,在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之际,写出的诗文也就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逼破屈原只能“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一生不得志的经历,迫使屈原只得在《离骚》中以245行的篇幅驰骋浪漫想象“往观四方”,天上人间,古往今来,跋涉奔波于漫长曲折的心路历程,从而去寻求理想、赏识与寄托。多少年过去,在屈原的影响下,《楚辞》也就成了我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的源头。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他开创了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他把最丰富生动的神话想象,与最深沉理智的个体人格完美的溶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屈原把神话传说、历史人物、自然现象编织成一个奇异的世界。这个世界中,人神杂处,寥廓荒忽,美人香草,望舒飞廉,巫咸夕降,羲和弭节,流沙赤水,八龙婉婉,奇禽怪兽,神魔鬼魅,情景怪诞奇异,境界仿佛迷离,场面雄伟壮丽,完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在这个世界中,蕴藏着巫术的观念,神秘的象征,深沉的寓意,色彩艳丽浓烈,形象奇特瑰丽。奔放的热情和深刻的思想感 情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屈原的浪漫主义由三个方面组成。1.着重表现理想。即讴歌赞美理想的政治与人格,努力抒写对理想执着不倦的追求,塑造一个理想化的抒情主人公崇高壮美的形象。
2.奇特的想象,高度的夸张。诗人任凭想象飞腾,夸张也及其大胆,又广泛采用了神话传说作为素材,在他笔端时而展现出超越时空的雄奇优美的境界,给人以特别的奇情壮采之感。不过,它不是单纯的幻想,其中饱和着现实的血肉,它深深地植根于楚国现实生活的土壤。
3.激情澎湃。作者通常以内心独白的方式,直接而强烈地倾吐情怀,表露爱憎,显示了区别于精细地理智地描绘现实的独特风貌。
三、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流芳千古
屈原关心现实,忧国忧民的积极处世态度,高洁耿介的品德,奋不顾身地为正义事业和进步理想顽强奋斗的精神,不仅为封建时代的士大夫树立了榜样,而且两千年来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景仰,已经被吸收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
(一)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已经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一部分。他这种爱国情感、爱国精神之所以发扬光大至今,原因大致有三:
第一:屈原的一生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神圣的精神状态。
屈原没后,先是贾谊“投书以吊屈原”,接着,太史公为二人作传,“悲其志”也。兹后,李白、杜甫、文天祥、岳飞„„无数文臣武将、迁客骚人尊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就是殉汨罗之志吗?“砍头不要紧,主要主义真”,不就是屈原的爱国情感感召下,共产党人的坚定政治理想的显现吗?这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稳固乃至永存的情感状态,可激励后人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第二:屈原的爱国情感是超时空的。
屈原忠君,也敢“怨”君犯上,对人民予以同情、肯定,对祖国的感情矢志不移,对恶势力敢于斗争。自汉迄今,华夏各民族以赛龙舟、修祠庙等各种形式纪念他,辽王室耶律楚材也说《离骚》“个中真味更何加”;1953年,他还被评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是中国的,他的爱国情感则是属于全人类的。这是因为他的这种精神是全面的,古人、今人、中国人、外国人都能从中汲取营养,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第三:屈原的爱国情感是典型的。
屈原怨世疾俗,抒发的不仅是个人的情感,而且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人民大众的情感。屈原一生,仕途坎坷,几不得志,但他却“哀民生之多艰”;秦拔楚郢,人人各顾自命,他却在《哀郢》里说“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楚王不信任他,“党人”排挤他,他还在“恐皇舆之败绩”。读屈原作品,我们始终感觉到诗人往往将自己的安危、荣辱、生死于不顾,整个精神都担系着祖国的兴败衰亡、人民的艰难生活。这种精神在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正因为他的这种感情不是私情,所以才能流芳千古而不泯灭。屈原以他的人格魅力,受到后人的无限敬仰。他那不屈不饶地追求真理的精神,独立耿介的操守,忠贞不二的爱国情怀,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
(二)屈原的浪漫主义精神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学史上那些以想象力著称的诗人。
屈原作品充满奇幻想象的浪漫精神和巧妙,利用美人香草所构成的象征比喻系统。就浪漫精神而言,中国文学史上那些以想象力著称的诗人,如唐代的李白,李贺,清代屈大均,龚自珍等,都曾写下大量借助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和运用夸张手法以抒发内心强烈感情的诗篇。在这个方面,他们与屈原有着明显的血脉贯通之处。就利用美人香草的象征比喻手法而言,自屈原发端,形成了绵延至今的一个传统,能够加以巧妙运用者代不乏人。一般读者长久浸淫其中,对美人香草意象也能心领神会,完全明白其意象所指。屈原的这一创造,不仅给予后世作家无穷启示,而且还培养出了具有相应鉴赏力的读者。
四、结束语
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一代诗魂陨落了,其形骸早已化着尘土,荣归大地怀抱了。但其用生命演绎出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青山同在,与日月同辉,惠及万代。它早已成了中华民族思想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珍品,激励着千秋子民爱我中华,并为之富强而奋斗不息。他的作品,洋溢着热爱祖国、忠于理想的激情,充满着神奇瑰丽的想象,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它将永远垂范于后世。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88-189.2.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28。
3.黄中模.屈原问题论争史稿[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54-121.4.蒋骥.山带阁注楚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33-144.5.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M].长沙:岳麓书社,1994.76-91.6.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M].长沙:岳麓书社,1994.504-508.7.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M].长沙:岳麓书社,1994.626-631.8.吴林伯.论语发微[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60.9.朱熹.诗经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29-130.10.郭沫若《屈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11.李中华、朱炳祥《楚辞学史》,武汉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12.萧兵《楚辞全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13.萧兵《楚辞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14.萧兵《楚辞与神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
第二篇:浅析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之异同
论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之异同
【摘要】 庄子和屈原同为战国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家,他们的浪漫主义风格因为相同的时代背景而有不少相似之处,但由于他们出身不同,他们的作品从创作手法、创作风格上相比较,差异也是显著的。【关键字】屈原 庄子 浪漫主义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孕育了无数文人才子,造就了江淮一代富于幻想的浪漫主义风格。庄子和屈原,一个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道家的代表人物;一个是著名的政治家、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他们同生活在战国时期,在浪漫主义文学史上都占了重要地位。但由于出身不同,政治态度不同,经历不同,所以庄子和屈原虽然同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虽然在批判现实、崇尚人格美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但在创作风格精神境界、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
一、相同的时代背景及不同的出身经历对他们思想的影响
庄子和屈原都生活在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战国时代,因此他们都有着批判现实的写作倾向。但虽身处同一时期,两人的出身以及社会经历是有很大差距的。屈原是楚国人,出身贵族,生活优越,庄子是宋国蒙人,生活贫困潦倒。由于出身经历不同导导致迥异的态度,使他们作品的风格不同。庄子是“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①的平民知识分子,屈原则是身仕左徒三闾大夫并为楚王近臣的同宗
① 选自《庄子 杂篇 列御寇第三十二》。
贵族。对庄子而言,出身的困乏使其内心深处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而屈原后期被流放,那一时期的作品中仍旧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
二、对待现实的态度以及政治态度对他们风格的影响
两者都有着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的老子的思想,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他对时代有绝望感,窒息感,对现实抱以一种不得已的消极态度,对人世间事物抱以不得已的超脱态度,强调独志和自化。庄子追求其人格的绝对自由,表现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的宏大气魄。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并且本身就是贵族,曾任三闾大夫和左徒之职,楚民族独特历史发展进程形式的热爱祖国,顽强不屈、勇于进取的精神流淌在他的血液里,滋养了他的爱国激情和刚正不阿、奋斗不止的抗争精神。所以他始终把个人的命运同楚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始终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国势的兴衰。
而与此同时,由于二人不同的政治态度,形成了他们在创作上不同的浪漫主义风格。庄子做文章的目的主要不在于批判社会,而在于崇尚自然,在于为困境中的人类寻找精神的家园。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犹如“游于羿之彀中”,到处充满危险。对于君主的残暴,庄子是一再强调的,“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所以庄子不 愿去做官,因为他认为伴君如伴虎,只能“顺”。“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还要防止马屁拍到马脚上,“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伴君之难,可见一斑。庄子认为人生应是追求自由。
而屈原的终极目标是中国最终要重新恢复统一,并出现唐虞三代那样的盛世,故他致力于法治,而时刻担心祖国的现实、民族的前途,对朝野上下的贪婪愚忘之风的迫害贤良,祸国殃民的群小切齿痛恨,对自身的价值和也所坚持的理想充满自信,所以他愤概难平,种种忧怨,郁结心头,故浑融为一股悲慨愤激之气,形成了屈原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郁愤缠绵的风格。
三、思想宗旨不同而形成了迥异的浪漫主义精神
庄子和屈原政治态度迥异,故形成了创作上不同的浪漫主义精神即消极与积极。
庄子的作品用生动形象而幽默诡异的寓言故事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这种寓言的方式使庄子的思想和想象具有着水一般的整体性。他始终葆有平民分子的强烈愤世精神,由于他为人正直不阿,不媚权贵,不屈于权势利益,所以他对社会上的许多丑恶现象都能给予无情的揭露和抨击。而与此同时,庄子又是道家学说的极力倡导者,追求与世无争、虚静无为的恬淡生活,消极入世,对自然界的无上崇拜,故被一直评论为消极的浪漫主义风格。屈原的作品始终充满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和顽强的斗争精神,他孜孜不倦的追求进步理想,他的崇尚的品格充满了他文章的自始至终。他对自己的遭遇愤慨难平。屈原虽“以道自任”,但超乎寻常的忠诚换来的却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结局。对宗国的眷恋,对国君的深情,对时不我待的感伤,对忠贞而被放逐的委屈,对重新起用的希冀,种种忧怨,郁结心头。这种情绪在诗人胸中激荡冲撞,浑融为一股悲慨愤激之气,于是就形成了屈原浪漫主义创作上一种积极入世的浪漫主义风格。
四、庄子和屈原所代表的消极浪漫主义与积极浪漫主义:
屈原的作品没有对现实的批判精神,他主要批判的是:是非颠倒,蔽美称恶的统治集团,主要不满昏君和腐朽的贵族。屈原二次流放,却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虽屡遭打击,却毫不动摇。“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苟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的“好修”招来了嫉妒与诽谤,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司马迁评价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灌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蝠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② 屈原有着非常浓厚的忠君思想和强烈的国家观念,忠君爱国可以说是屈原思想的核心。被庄子所否定的忠臣贤士,正是屈原所肯定和歌颂的对象。屈原的忠君,是时代的阶级的局限使然,而屈原的爱国,正是他所以光辉伟大之所。和庄子比起来,一者束缚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之中,一者放
②选自《史记》,司马迁
任于传统伦理观念之外。
而庄子则彻底怀疑,否定,批判了社会的一切政治状况和俗理,道德规范。《齐物论》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庄子认为如果能做到“齐物”,那么他便能达到“逍遥”的境界。而庄子解释“齐物”,便用的“无为”。他试图使用其特有的辛辣和冷峭的文字讽刺着社会上的黑暗面,同时宣传“无为”,达到心灵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意在号召人们抛弃了功名利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五、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的异同
他们都惯用象征的表现手法。
庄子思想恣肆奔放,思辨性强,具有飘逸浩渺的浪漫主义特色,主张不拘泥于语言文字,借助比喻、夸张、想象、象征、暗示等方法,发挥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去联想、想象、领悟无限的“言外之意”。在庄子寓言里,鲲鹏展翅,绝云气,负青天,水击三千里”,其想象不可不谓大胆。梦中觉醒,不知己为蝴蝶或蝴蝶为己;蜗牛角上,“触蛮二氏略地争战.伏尸百万,逐北旬又五日而后返(《则日》),其想象不可不谓怪异,可以说是风云开阖,神鬼变幻,令人叹为观止。想象的大胆、奇异,必然导致意境开阔、怪诞。庄子崇尚的是“无为而 不为”的自然之道,是客体内在的必然性,“它无所不在”,“在缕蚁”、“在瓦壁”。它使一切客体按一定的规律、目的自由运行,使“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③庄子要把握的就是这个合乎规律又合目的的自然之道。
屈原则采用丰富的神话素材,通过自由的幻想,构成奇特的情节、境界,这是屈原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一个重要特征。
六、在美的人格形态上的异同
崇尚人格美是屈原和庄子的浪漫主义创作所力倾的,他们都不与“小人”同流合污,保持性行高洁的人格。庄子崇尚自然率真、反对后天的人工雕饰。一部《庄子》,洋洋洒洒,无异于对不平时代的愤怒控诉。他之所以扬言要“上与造物者游,下与外生死无终始者为友”乃是因为“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所使然。于是,他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词”来表现他的审美价值取向、他的风骨和态度。
而屈原则接受了儒家“文质彬彬”的影响,强调“内美”与“修能”的统一。这一人格修养的方式引申到艺术美,可以说屈原的审美观既强调天然本质之美,但更重视后天的人工雕饰之美,既强调内在的道德之美,又重视外在的形式之美,力求做到自然与人力,美与善的和谐统一。
最后,是两人对后人的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庄子散文雄奇浩荡洒脱,李白、苏轼、辛弃疾等豪放派诗人,大多得力于庄子,从那
③选自《庄子〃知北游》
里吸取丰富的营养,才使他们在诗词文赋方面取得伟大的艺术成就。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浑飞越,想象的奇特丰富,情致的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而后世对屈原所吸取的是借助神话游仙来隐,曲折地象征现实生活。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庄子和屈原作为浪漫主义文学家,不仅是现实的叛逆者,而且都是理想主义者,都对理想有着强烈的追求。但他们所追求的理想却又截然不同:屈原立足于忠君爱国,追求的理想是实现他的“美政”;庄子没有国家观念,他所追求的只是个人的自由。这种对个人自由的追求,正是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庄子译注》,孟庆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1日版 《庄学研究》,崔大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史记〃屈平贾生列传》,司马迁,长沙岳麓出版社,1988年版 《楚辞选》,马茂元,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第三篇:屈原与庄子的浪漫主义异同
正文:
浪漫主义的源泉是上古神话,神话以它奇妙的幻想启发着后代作家的艺术想象力.并以它许多精彩动人的故事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得题材,先秦时代,受神话影响最深,走上浪漫主义道路的于散文方面是庄子,于诗歌方面是屈原.他们同为浪漫主义文学,基本上处于相同的时代(屈原约前340——前278,庄子约前369——前286)。同样接受过中原文化的影响,所以二人身上具有很多的相同点,但同样对当时的政治现实很不满,同样崇尚人格美。但最多的还是不同点。
一 相同之处
1、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庄子说:“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朐箧〉〉)“圣人不知,大盗不止。”“绝圣弃之,大盗乃止。”“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以论议〉”对于现实社会他既如此憎恶,在其心目中自有一个理想社会存在。〈〈至乐〉〉篇的寓言:庄子到楚国去,在路上见到一个髑髅。庄子想让髑髅复活,髑髅却托梦给庄子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利,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可见他所向往的,先是一种没有君臣之别,不受束缚的生活。《养生主》:“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也就意味着泽雉宁可自由自在地过艰苦的生活,却不愿在樊笼中养尊处优。这种向往跟他的崇尚自然的观念是分不开的。并且他视相位如腐鼠,视忠君为可笑,决不应千金之聘,决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为着他心中的理想,他还要达到“吾丧我”的境界,并在《人世间》里提出了“心斋”的论点。
屈原更是理想主义者,他对当时战乱分裂的社会很不满,他心中也有一个理想的社会。就是楚国要富强壮大,要重新恢复统一,并出现唐虞三代那样的盛世。从〈〈惜往日〉〉可看出他的法治主张:实行法治和举贤授能,统一全国的理想。〈〈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只要是我衷心喜爱的事啊,纵然为它死上多次也不后悔半点,可见他的理想与愿望和为了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及对腐朽势力的贪婪、嫉妒、荏弱的揭露和批判并发出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叹。〈〈离骚〉〉及〈〈九章〉〉就是他追求理想、反抗邪恶的战斗历程的形象反映。
2、崇尚人格美的倾向
崇尚人格美是屈原和庄子的浪漫主义创作所力倾的,他们都不与“小人”同流合污,保持性行高洁的人格。
庄子在精神生活上,追求自由而高昂的境界,鄙视凡俗。《庄子》的第一篇《逍遥游》中,他一就描绘了大鹏鸟的伟大而高傲的形象。鹏鸟硕大无比,在其鼓翼起飞时海水激荡,狂飙起涌,及其展翅天际,由下方的一切在其眼中都不过是春日泽中游气和尘埃一样的渺小,整个下界只是模模糊糊的一片,这就是庄子所追求的精神境界的形象写照:广大、高远、自由,无可束缚也无可企及。并且庄子认为天下沉浊,社会太黑暗,所以不为金钱所惑,不为高官显位而动心,不愿与统治者合作,在《庄子》一书中有记及楚王用重礼聘请他为相,被他所拒绝的事,此外,庄子最藐视那 些溜须拍马、厚颜无耻、不择手段、逢迎主子、骗取高官厚禄的小人。如《列御寇》篇中他与宋人曹商,针锋相对,以牙还牙,庄子道直秆宁肯穷困终生,也不与小人混迹。
屈原同样具有这种高尚的人格,他不愿与旧贵族同流合污,为使楚国富强状大,最终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进行不懈努力,他所强烈坚持的两项主要原则:实行法治和举贤授能大大触犯旧贵族集团的利益。所以“制宾夺稿”实际上并非屈原与上官居大夫个人之间的斗争,而是楚国新旧两派政治势力进行搏斗的表现。正因为这样屈原才遭到整个旧贵族势力的排挤与打击,虽进行了坚韧顽强的斗争,但遭受的却是越来越严重的迫害,被谪居汉北,被放江南,流放到湘西地区的深山穷谷,为了不当俘虏,又再下沅江,穿过洞庭湖而至湘水流域,最后就在长江东北的汨罗江没水自杀,从身殉国。虽然遭遇如此坎坷,他仍然保持了坚强的斗志,无论处境多么严酷,他都坚信他所斗争了一生进步理想将“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光”,在这期间《哀郢》、《涉江》、《惜往日》都证明了这一思想,《衷郢》对腐朽的旧贵族势力作了极其尖锐有力的揭露,对国家人民以至楚国的山川风物倾注其深刻的眷恋,在这之后又写了《涉江》从诗中可看出,无论处境多么严酷,仍然保持坚强斗争的性格,同时也坚信他所为之一生的进步理想,将“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光”,在死之前的《惜往日》对他自己一生的斗争作了最终的概括,使人清楚地看到他最根本的思想主张,就是出于爱国主义而强烈要求在楚国实行法治,使国家富强起来。然而由于楚国的旧贵族势力极其强大,他们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私利,必须支持“背法而心治”,所以屈原的理想与主张尽管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还是被反动的旧贵族势力所催残,以至于扼杀了,所以他的诗篇充满了壮美充满了高洁。
二、不同之处
1、因出身经历不同而导致不同的浪漫主义风格
庄子,是战国时代宋国蒙人,屈原,战国时代楚国人,也就是都生活在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战国时代。他们都是才华横溢的学者,都有闪光的文章著世。但由于出身经历不同导导致迥异的态度,使他们作品的风格不同。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的老子的思想,主张清心寡欲,善于自我安慰,他是哲学家、思想家兼文学家,但庄子这样知识分子,只做过漆园吏这样的小官,社会地位相当低,不得不承受种种束缚和压迫,如果他胆敢反抗,就必然会带来更大的不自由,他出于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对政治始终抱着一种疏远和冷峻的态度,对统治者始终抱着一种反抗的不合作的态度“终身不化,经快吾志焉”。所以他的作品也带有疏远和冷峻的风格,同时还带有超然。
而屈原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并且本身就是贵族,曾任三闾大夫和左徒之职,并且楚民族独特历史发展进程形式的热爱祖国,顽强不屈、勇于进取的精神流淌在他的血液里,滋养了他的爱国激情和持正不阿、奋斗不止的抗争精神。所以他始终把个人的命运同楚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始终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国势的兴衰。由于二人不同的政治态度,形成了他们在创作上不同的浪漫主义风格。庄子做文章的目的主要不在于批判社会,而在于崇尚自然,在于为困境中的人类寻找精神的家园,他为人只是内心炽烈、激世之情无法掩饰的自然流露。洒脱超然,才是他的终极目标,他致力于对世俗价值的超越,对人生困境的超脱,故创作风格冷峻超然。
而屈原的终极目标是中国最终要重新恢复统一,并出现唐虞三代那样的盛世,故他致力于法治,而时刻担心祖国的现实、民族的前途,对朝野上下的贪婪愚忘之风的迫害贤良,祸国殃民的群小切齿痛恨,对自身的价值和也所坚持的理想充满自信,所以他愤概难平,种种忧怨,郁结心头,故浑融为一股悲慨愤激之气,形成了屈原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郁愤缠绵的风格。
2、因思想不同而形成了迥异的浪漫主义精神
庄子和屈原政治态度迥异,故形成了创作上不同的浪漫主义精神即消极与积极。
庄子的作品始终葆有平民分子的强烈愤世精神,由于他为人正直不阿,不媚权贵,不屈于权势利益,所以他对社会上的许多丑恶现象都能给予无情的揭露和抨击(用辛辣和冷峭的文字〉。如《养生主》中对当时骄奢淫逸的统治者的批判精神,《肢箧》中“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不治矣”。对国君、诸侯表示了极大的憎恶,所以他对黑暗社会是大胆的揭露和批判;对邪恶势力是冷嘲热讽,嬉笑怒骂,但对美好事物是热情赞美歌颂。他歌颂残疾怪人的高尚情操,对所有有德之人,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赞美“德人”说:“德人者,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庄子的浪漫主义,更多地歌颂自然,要求个性解放,探索人生自由的理想境界,这是庄子浪漫主义的突出精神。屈原的作品始终充满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和顽强的斗争精神,他孜孜不倦的追求进步理想,他的崇尚的品格充满了他文章的自始至终。如《离骚》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他以强烈的爱国感情和顽强的斗争精神写下了这篇中国古代文学中罕见的抒情长诗,屈原虽然身处逆境,在思想上产生去留抉择的激烈冲突中,仍坚持着进步的理想和崇高的品格,所以屈原的诗篇是壮丽的,他的浪漫主义是用奔放的语言和瑰丽的想象来塑造,从而表达了他的节操,志向,忧患,理想,从而抒发对理想政治的追求,这是屈原的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
3、消极浪漫主义与积极浪漫主义
虽然屈庄二人都 对当时的社会充满着强烈的不满,但庄子找不到出路,所以他的作品常主张采取避世的态度,而偏重于内心的快安宁、舒畅,不是积极地会创造一个合乎自然的环境,并将死当作了人生的最终解脱和真正的快乐,从这一点上说,庄子的哲学是消极的,甚至是有害的,所以庄子的浪漫主义是为他的无主义,悲观厌世的人生服务的,所以我们说庄子的浪漫主义是消极,庄子的消极浪漫主义常引起没落阶段的共呜。
而屈原作品却无论处境多么严酷,但仍保持坚强的斗争性格,同时也坚信他所为之斗争了一生的进步理想,将“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光”。以及他追求理想和光明的进取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都显示其积极的一面,并且他积极参与现实政治,提出了“举贤授能”,实行法治,他反对当时的贵族制度,主张不分贵贱,唯才是举,主张整顿朝纲,明政治,由于他这些富国强民的理想和措施以及一生的不懈努力,我们说他是积极的浪漫主义。
4、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的不同
庄子主张:“得意而忘言”。主张不拘泥于语言文字,借助比喻、夸张、想象、象征、暗示等方法,发挥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去联想、想象、领悟无限的“言外之意”,以获得比语言文字已经表达出来的更为广阔的内容。他的夸张新奇怪诞如《逍遥游》中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其广数千里,不知究竟有多长。又说有鸟名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样的恢弘气度古今独此一人。他的夸张令人惊叹,令人倾倒。他的比喻千姿百态、变化莫测。有明喻,有暗喻,宣颖曾评论说:“庄子之文,长于譬喻,其玄映空明,解脱变化,有水月镜洗之妙。且喻后出喻,不啻峡云层起,海市幻生,从来无人及得。
屈原则采用丰富的神话素材,通过自由的幻想,构成奇特的情节、境界,这是屈原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一个重要特征。他的《离骚》从“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以后,尽情刻画了诗人上天下地,神游天国的活动,字里行间出现了一系列众多的神话人物和神域.如《离骚》中神游天国的一段描写,日神羲和为他驭辔,月神望舒为他导路,雷师为他具备行装,以至风鸟、飞龙、云霓都供他自由驱使,扶桑,咸池,不周,都是他所至的地方,其想像三大胆,构思之奇特,幻想之丰富,古今罕有。还出现了众多灵异事物,所以这些又都一齐围绕着诗人的行止旋律,以诗人为中心组织出了一幅“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壮阔画面。其中最能体现这一手法的是四次求女,即一求“高丘”之神女,二求洛水之宓妃,三求有娀之侠女,四求有虞之二姚。诗中的浩荡仪仗队伍的呼拥下突然驻足楚国上空不忍离去则,把诗人对理想的孜孜以求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表现出来。
善于利用,发展民歌的比兴手法,求象征他与楚国黑暗势力的斗争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斗争,如《离骚》长诗中所创造的合人感到奇异而绚丽多彩的“香草美人”世界。即以披香戴芳、饮露餐英来比喻道德的自修和品德之高洁。
总之屈原吸取人类童年时代的神话思维,描绘了神游太空的宏大场面,展现了一个极富于幻想的诡异神奇的世界;复通过的空隧道,召集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往圣先贤上场,展现了足为人们明鉴的往古世界;又继承古老民歌的比兴传统,比香花美草、男女情思为象征,展现了一个五彩斑斓、情致缠绵悱恻的香草美人世界。
5、因对社会的责任感不同而决定了屈原庄子不同的人生道德和作品内容。庄子、屈原不同的政治态度,决定了两人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是二人又同样追求精神完美,但是达到这高度的表现方式却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二人对人生完美这一目标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庄子追求的是逍遥,是充分的自由,崇尚的是自然,也就是说他在精神上追求是:广大、高远、无可束缚,也无可企及,这样的绝对自由,即“无君于上,无臣于下”的自由。这样的自由是完全摆功名利禄、富贵、权势、礼法的,是对外物完全的超越。从而达到庄子追求的人生的最高境界:人生自由。
而屈原的远大目标是:中国最终要重新恢复统一,并出现唐、虞三代那样的盛世,为了这样的完美盛世,屈原付出了一生的努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在他的政治抒情诗《离骚》中表现得非常清楚。
屈原、庄子对人生完美的不同理解和追求,形成了他们浪漫主义创作在内容上的不同特点,庄子的文章重在说理,如《养生主》中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做事情必须掌握客观规律,只有通过反复的实践才能掌握规律,这一重要的认识论问题,重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屈原的诗歌则主要表达对理想人格的不懈努力,对理想政治的不懈追求。6、对后世的影响不同
表现手法的影响不同,庄子散文雄奇浩荡洒脱。李白、苏轼、辛弃疾等豪放派诗人,大多得力于庄子,从他那里吸取丰富的营养,才使他们在诗词文赋方面取得伟大的艺术成就。而后世对屈原所吸取的是借助神话游仙来隐,曲折地象征现实生活。例如:阮籍的《咏怀诗》而两晋六朝时的左思鲍照汲取的却是他雄建豪放的诗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通过对花妖孤魅,阳曹地府的描写,寄托自己的“孤愤”,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也是受屈原的比兴手法的影响。
思想的影响:庄子的夸张、比喻等表现手法对后世的影响比较大,他在思想上,理论上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大,如把“德”放在第一位的价值观,却一直为后人所继承,(在《德充符》里体现)庄子的理论是人要节制情欲,不要违反自然规律去追求养生之道。庄子的不逐势利,不愿做官,甘愿过贫困生活的思想常常能引起没落阶级的共鸣。屈原影响后世的思想却是他孜孜不倦地追求进步的理想,为拯救祖国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和甘于献身的崇高思想,纵观《楚辞》以后中国诗歌的发展,由屈原点燃的积极浪漫主义的火炬在一代一代往下传。例如两晋六朝时的左思鲍照诗歌中表达反抗现实的内容。左思《咏史》八首笔力矫健,情调高亢,借古讽今,揭露鞭挞了西晋腐朽的门阀制度,在诗歌领域明未陈子昂、夏完淳等抒写国破家亡的痛苦,凄楚激昂,悲壮漂流,是继承屈“骚”精神的出色的爱国诗人。
也就是我国古代具有进步倾向的诗人价目个都接受了屈“骚”积极浪漫主义的影响。屈原的光辉辞作影响着我们整个的中华民族的性格、心态,所以认识屈原及他的浪漫主义精神是很有意义的。参考文献:《楚辞选译》、《庄子选译》、《诗经与楚辞》
大小谢山水诗创作比较
谢灵运善于用富艳精工的语言记叙游赏经历、描绘自然景物,多有形象鲜明、意境优美的佳句。
谢朓的山水诗的成就很高,观察细微,描写逼真,风格清俊秀丽,一扫玄言余习。写景抒情清新自然,意境新颖,富有情致,且佳句颇多。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游东田》)等,至今脍炙人口。
大小谢以他们的创作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从此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对唐代的诗歌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第四篇:3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
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和《楚辞》
教学目的:通过此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楚辞》的相关知识和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创作及其特色,结合屈原的文章深入体会。
教学重点:总体讲述屈原的创作,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选文自主学习,并对文章进行具体分析。
一、关于《楚辞》
楚辞渊源于楚国的文化,来源于楚国的民歌。它是战国后期发展起来的楚国诗歌的总称,是公元前四世纪到三世纪间由楚国屈原等人在民间歌谣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而成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它的句式参差错落,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调;篇幅也较长。这些都宜于反映更为复杂的思想内容。
楚辞多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作品,与楚地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相一致,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汉代人把这种别具风格的文体称为“楚辞”,以后又称为“骚体”。西汉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和模仿楚辞形式的作品汇编成集,题为《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
二、屈原及其创作
(一)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
屈原名平,字原,具有“美政”思想,向往贤能政治,主张建立正确的法度,使国家富强。被流放后,创作了许多悲愤沉痛、忧国忧民的诗歌。作品据《汉书·艺文志》(班固)记载有25篇。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始了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作家,他的诗歌创作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从集体歌唱到个人专著的新纪元。
屈原“楚辞”的特点是一种骚体形式,这一形式是从民间歌曲,特别是楚声歌曲学习来的。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而代之以从三言到七八言的参差不齐的形式,而想象丰富、词采瑰丽的艺术风格又是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远祖。
(二)屈原的创作
屈原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刘向校定的篇数有25篇。具体篇目包括:
1、记叙屈原生平思想的:
有《离骚》、《卜居》、《渔父》、《远游》、《九章》(9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这是一组政治抒情诗,采用“白描”手法,以较多的景物描写,开了文章写景的先河。著名的《桔颂》通过称赞楚之特产桔树,赞桔“深固难徙”的品质特性,用桔果金色内白来比喻作者的美质,诗调积极向上,是最早的一首借物咏志的诗歌)。
2、记述祭神乐歌的:
《九歌》(11篇),包括:
《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国殇》、《礼魂》,这里的“九”指多数,即多首祭神歌,是屈原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为朝廷举行大规模祭奠所创作的祭歌,并以古代乐歌为名。
3、屈原的读书笔记:《天问》提出了100多个问题,表现了屈原对传统的怀疑和反抗精神。
三、文选《湘夫人》赏析:
(一)作品背景:
《湘夫人》是《九歌》祭神乐歌中的一篇,和《湘君》是一个整体,分别祭祀一对配偶神——湘水男神和湘水女神。这是两首十分优美动人的恋歌。此诗题目为《湘夫人》,但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全诗抒发了湘君等候湘夫人不来的怅惘心情。虽然表现的是神与神的爱恋,却也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爱情生活,特别是诗中对美好理想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屈原始终一贯的积极进取精神。
全诗以湘君的口吻,抒写了他自己在约会地点久候湘夫人不来的怅惘、懊恼心情和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深挚爱情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执着追求。
(二)作品结构:
《湘夫人》是湘君的独唱,它以湘君赴约不遇的复杂变化的跌宕起伏的心情
为中心线索,描述了感情变化的流动轨迹:刚到约会地点,不见湘夫人时顿起忧愁(“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等到夜幕降临仍不见湘夫人时,愁情加深,以至懊恼,在懊恼中追悔以往错失良机,心情更加痛苦,以至神智恍惚(“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在恍惚中进入对美好生活的幻想,达到了全诗感情的高潮(设想和湘夫人会见后的共同生活环境,设想在新的环境中的美好生活,设想新环境中的热闹场景,虽然都是空虚的幻想,却表现了湘君追求的执着);高潮过后,心情平静,终以旷达自解(“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简单地说,通篇感情流程就是:忧愁→懊恼→追悔→恍惚→幻想→宽解,这种感情流程像一条抛物线,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平缓,线索清晰,结构完整,既起伏跌宕,又融会贯通。
(三)作品的艺术性:
《湘夫人》是一首抒情诗,作者以诗缘情,竭力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意境——清秋时节,洞庭起波,木叶凋零,所爱之人可望而不可即,一切都似梦似幻,自己久候湘夫人来临,却始终未能相见,忧愁、失望、怅惘、感伤,所有内心情绪油然而生。这种将景物、人、事、现实、追忆、理想、幻想都熔铸在一时的心理活动之中,既构筑了一个丰富多彩又完整和谐的艺术整体,又渲染了一种扑朔迷离的悲凉的环境氛围,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其次,诗人善于用反常的比喻,形象地描绘湘君哀怨、忧愁、爱慕、怀念等复杂的内心感受,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富有表现力。“鸟何”、“罾何”、“麋何”、“蛟何”四句,不是现实景象,而是现实景象和自身处境的对比中所生发出的假想景象,以景衬情,衬托出湘君内心的焦急和极度的懊丧。
再次,屈原善于用“香草”、“芳椒”等高洁雅致的事物来寄托感情,描摹理想。这种香草比兴手法在作品中的运用,一方面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爱恋仰慕,用心良苦,另一方面也成为屈原廉洁志行和追求美好理想的象征。“寄情于物”、“托物以讽”也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浪漫主义风格的体现。
另外,诗歌的语言单纯自然而又情味幽深,句式以六字句为主,整齐中略显变化,与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基调相一致,同时“兮”字的大量运用又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
四、拓展阅读:
阅读《诗经·蒹葭》、《九章·桔颂》、《离骚》等作品。
五、专题作业和自学要求:
(一)专题作业:
1、与《诗经》中的《蒹葭》相比,《湘夫人》在构思和描写手法上有何异同?
2、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是如何体现的?屈原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对后代诗人有何重要影响?
(二)自学要求:
1、根据文选所讲内容,自制《湘夫人》这篇文章的课件。
2、仔细阅读《湘夫人》、《桔颂》、《蒹葭》三篇文章,比较三篇作品的异同,完成专题作业。
第五篇: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端午节国旗下讲话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农历的五月初五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了,今年的端午节是6月18日。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喝雄黄酒等形式来来纪念我国著名的诗人、爱国主义者——屈原。
屈原是距今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他所在的时代是一个战乱频繁、弱肉强食的时代。屈原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环境里,他对当前的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于是在国内倡导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由此得罪了旧贵族遭到了诋毁攻击。
面对压力,屈原秉持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思想,最后头汨罗江自尽。在与保守势力的斗争中显示了自己的高尚节操,赤诚的爱国之心。
两千年之后的今天,和屈原不同,我们身处的时代是盛世的中国。国家富强,民众和谐。在这一个富足自信的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会爱国,知道自己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学会珍惜我们看似应得的宽敞明亮的教室,我们的学习的机会,甚至我们的衣食。
最后用一句屈原的话送给所有的同学:“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黄而不毁其节。”,希望我们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励,能回报呵护自己的父母师长,无愧于炎黄子孙的人。最后祝同学们期末考试取得理想的成绩,过一个愉快的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