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及其重要性
1.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及其重要性。(1)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大量的安全生产信息如果再用传统的方法去管理,无疑是不能胜任的;而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快、存贮量大、数据精度高,能够高速处理大量的数据,特别是通过Internet/Intranet网络及时向人们提供准确的管理信息。(2)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保证安全管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对安全信息资源实现现代化管理。(3)大力推行安全生产信息化技术的建设,政府和企业逐渐使用科学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开展各种安全管理和监督工作,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2.我国安全生产信息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安全信息缺乏;信息的共享性差;安全信息收集不规范;安信息检索困难;基础信息普及性差,成果信息转化率低;事故信息渗透性差,同类事故的重复发生率极高。
3.我国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存在的问题。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不够深刻;缺乏现代化管理意识,不注重采用现代化的方法和手段加强安全管理;对安全工作的不重视和缺乏对安全管理工作长远的、系统的观念。4.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对象: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如何使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对安全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实现安全管理事务的有序化、系统化和自动化,应用各种现代安全管理手段,以达到保障生产和非生产过程安全的目的。5.事务处理系统的概念:面向组织基层的管理活动,即对组织每日例行的正常运作必需的常规事务所发生的信息进行处理。特点:处理结构化的问题;主要面向作业层管理。
6.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是面向组织的管理控制层和战略决策层,它应用模型化的数量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以支持管理者就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问题进行决策。特点:处理半结构化的问题或非结构化的问题;支持管理人员决策,而不是代替决策;帮助管理人员“做正确的事情”。
7.软件工程:是研究和应用如何以系统性的、规范化的、可定量的方法去开发、操纵和维护软件,即把工程应用到软件上。
8.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策略。(1)“接收式的”开发策略,是通过初步调查,确认用户对系统的信息需求正确、完全,同时现有的信息处理过程和方式科学、合理,则根据用户需求和系统现状直接进行系统开发的方式。(2)“直接式的”开发策略,是指经过调研分析后,可以立即确定用户需求和处理过程,系统的开发可用某种开发方法的工作流程正常进行,直到完成的方式。(3)“迭代式的”开发策略,是指当问题具有一定难度和复杂性而无法立即确定系统目标和需求时,通过反复分析、设计、研讨和修改,逐步完成系统开发的方式。(4)“实验式的”开发策略,是指系统需求很难确定,无法很快制定具体开发计划时,只能通过反复实验逐步完善进行系统开发的方式。9.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及特点。(1)自主开发:企业本身具备从事系统开发所需的各方面的人才和技术。2)合作开发:由熟悉本企业管理业务的人员,与专业软件公司的各类计算机技术人员合作开发。(3)委托开发:系统规模不很大,企业自身缺乏从事系统开发的人员和技术(4)利用现成的软件包开发功能单一的小系统;缩短开发时间\节省费用
10.结构化开发方法的定义:是自顶向下结构化方法、工程化的系统开发方法和生命周期方法结合的产物.是至今为止所有开发方法中应用最广泛、最成熟的系统开发技术。基本思想:采用结构化思想、系统工程的观点和工程化的方法,按照用户至上的原则,先将管理信息系统,自顶向下,进行模块分解,再自底向上按照系统的结构将各模块进行组合,最终实现系统的开发。
11.原型法的基本思想?原型法,也称渐进法或迭代法,是一种设计思想、过程和方法全新的系统开发方法。不注重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分析,而是根据对用户的信息需求的大致了解,借助强有力的软件环境支持,迅速构造一个新系统的原型,然后通过反复修改和完善,最终完成新系统的开发。运用原型法开发管理信息系统,首先要对用户提出的初步需求进行总结,然后构造一个合适的原型并运行,此后,通过系统开发人员与用户对原型的运行情况的不断分析、修改和研讨,不断扩充和完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直至得到符合用户要求的系统为止。
12.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基于类和对象的概念,把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看成是由各种不同的对象组成,每个对象都有各自内部的状态、机制和规律;按照对象的不同特性,可以组成不同的类。不同的对象和类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就构成了客观世界中的不同的事物和系统。开发过程一般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系统分析(分析和求解问题)阶段(OOA);系统设计(确定问题模型)阶段(OOD);系统实现(程序设计)阶段(OOP);系统测试阶段(OOT)。
13.如何理解现代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现代的管理信息系统都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但现代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不仅局限于一般的计算机应用,也不等于“计算机辅助管理”。四大要素:科学的安全管理意识;系统的观点;数学的方法;计算机应用。
14.计算机网络: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联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网络系统,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
15.一、目前常用程序语言:(1)FORTRAN语言(2)BASIC语言(3)C语言(4)C++语言(5)PASCAL语言(6)COBOL语言。选择的原则:(1)应用领域——选择语言的关键因素(2)算法和计算的复杂性(3)软件的运行环境(4)各种性能的考虑(5)数据结构的复杂性(6)程序设计人员的知识水平。
二、常用数据库系统:(1)ORACLE数据库系统(2)DB2数据库系统(3)Sybase数据库系统(4)Microsoft SQL Server(5)Visual FoxPro 选择的原则:(1)支持先进的处理模式
(2)具有高性能的数据处理能力(3)具有良好的图表、图形界面的开发工具包(4)具有良好的技术支持和培训(5)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5.1 系统规划的任务:(1)制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2)确定组织的主要信息需求,形成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方案,安排项目开发计划;(3)制定系统建设的资源分配计划。阶段:战略规划;组织信息的需求分析;资源分配。5.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企业系统规划法的定义:IBM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自上而下识别系统目标、企业过程、数据、自下而上设计系统,支持系统目标实现的结构化规划方法。
5.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关键成功因素法的流程:1)识别目标;2)识别CSF;3)识别指标;4)定义D D 5.4 企业流程改进与重组的步骤:1)识别现有业务流程2)分析流程之间信息/数据的交流;3)结合信息技术制定流程优化的方案;4)评估和选择流程优化方案5)制定文化变革计划。5.5 系统调查的目标:(1)了解领导对管理系统的要求与设想(2)根据企业资源(资金、人员与设备等),提出系统目标及各子系统的目标。步骤:
(一)初步调查:内容:调查一个组织的总貌及其对信息的总需求; 目的:为了合理地确定系统目标、进行系统总体分析以及可行性研究,应收集并整理与整个系统有关的资料、情况及存在问题。初步调查的主要内容:(1)整个组织的概况(2)现行信息系统的概况(3)组织与外部的关系(4)管理部门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态度、支持的程度、对信息的需求。(5)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资源
(二)详细调查:调查组织内部各部门业务工作的功能(主要是信息处理的功能)及各功能之间信息流通的关系。要求开发人员与业务管理人员共同研究分析:(1)管理工作的制度与方法;(2)管理业务过程中所使用的数据,了解与收集有关的报表、账册、台账、凭证与单据,及业务工作的分析表、计算表等;(3)管理业务过程中所使用的标准、定额、指标及编码等。
6.1 系统分析的任务:对系统进行详细调查和需求分析;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方案(模型),解决“做什么”的问题;组成系统分析说明书。6.2 描述处理逻辑的工具。(1)结构化语言:是专门用来描述功能单元的逻辑功能的一种规范化语言,它介于自然语言和程序设计语言之间。与程序设计语言的结构相似,结构化语言也只允许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2)判断表:是一种表达判断逻辑的工具,它以表格的形式给出各种条件的全部组合以及在各种组合下应采取的行动。当条件的个数较多、每一条件的取值有若干个、相应的动作也很多的情况下,使用判断表比判断树更加有效和清晰。(3)判断树:是用来表示逻辑判断问题的一种图形工具。它用“树”来表达不同条件下的不同处理,判断树的左边为树根,从左向右依次排列各种条件,左边的条件比右边的优先考虑。根据每个条件的取值不同,树可以产生很多分支,各分支的员右端(即树梢)即为不同的条件取值状态下采取的行动地称策略。
6.3 业务流程图的画法。首先,分析系统的边界,确定系统外实体和系统中人员;其次,弄清各过程传递的数据内容及数据方向;最后,正确辨别数据处理过程需要使用什么数据存储文件,及是否对数据存储文件进行修改。其中系统中人员读取数据文件时应将数据流向的箭头指向系统中人员,只有同时修改数据存储文件时,该数据流才是双向的。
6.4 数据流程图的画法。分析系统边界,区别出外部实体与系统内的关系;分析系统内各处理的顺序,并给处理编制编号;注明各处理中数据传递的内容;分析系统内各处理所引用的数据存储,给数据存储编制编号并指明数据的流动方向(单向还是双向)。
7.1系统设计主要目的:系统分析提出的逻辑方案--物理方案;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软件系统的模块结构图;解决“系统怎么做”的问题。任务: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按照逻辑模型的要求,根据系统实现的内外环境和主客观条件,从技术的角度去考虑系统的划分、功能结构等问题,从提高系统的运行水平、工作效率和质量方面,去完成系统物理方案的设计,使企业能从信息系统的应用中获得最大的综合经济效益。
7.2系统划分的原则。①子系统要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要使子系统之间数据的依赖性尽量小 ③子系统划分的结果应使数据冗余较小 ④子系统的设置应考虑今后管理发展的需要 ⑤子系统的划分应便于系统分阶段实现 ⑥子系统的划分应考虑到各类资源的充分利用
7.3模块间的耦合和聚合(1)耦合原则:一般来说,模块之间的联系越多或越复杂,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就越高,即模块的独立性就越低。两个模块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成为耦合。它是决定系统内部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设计模块的一个重要原则,它对系统设计方案的质量有重大影响。模块之间的耦合程度低,说明系统的复杂性越低,易于理解。影响模块之间耦合程度的最主要因素是模块之间信息传递的复杂性。(2)内聚性原则:内聚性是度量一个模块功能强度的一个相对指标,主要表现在模块内部的组成部分为了执行功能而组合在一起的相关程度,即组合强度。模块的内聚和耦合一样,对系统设计方案的质量有重大影响。更进一步一个模块的内聚程度往往决定了他和其他模块之间的耦合程度。
7.4 模块结构图的主要用途。模块结构图又称控制结构图、系统结构图,它用一组特殊的图形符号按照一定的规则描述系统整体结构。它可以描述的问题包括:模块化分解后的系统结构层次、模块间组成层次的调用关系、模块间传递的数据信息及控制信息等。7.5目前有哪几种输入校对方式?人工校对;二次键入;根据取值范围进行控制。
7.6代码的种类(1)顺序码:用连续数字代表编码对象(2)区间码:区间码是把数据项分成若干组,每一区间代表一个组。(3)助忆码:用文字、数字或文字数字结合起来描述,将编码对象的名称、规格等作为代码的一部分,以帮助记忆。(4)校验码:为保证输入的正确性,在编码设计结构中原有代码的基础上,加一位校验位,使它变成代码的一个组成部分。代码设计原则(1)唯一性(2)系统性(3)合理性(4)稳定性(5)可识别性 8.1 系统实施的定义: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实施)阶段,开发人员将把系统设计所得的“设计图纸”转换成为应用软件系统,交付用户使用,解决“具体做”的问题。是指将新系统的设计方案转换成实际运行系统的全过程。任务:硬件的购置及安装;系统软件的购置及其安装调试;程序设计、调试与优化;人员培训;数据准备与录入;系统转换。
8.2 软件开发要注意的问题。
一、制定开发规范:系统开发规范的内容主要包括:系统设计规范;程序编写规范;项目管理规范。
二、合理的人员构成与管理: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具有鲜明的整体协作和艺术创造等特性,因此,系统开发的成功必须要有一个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开发小组。一般来说,开发小组应包括项目负责人、系统分析员、系统设计员、程序员、测试人员和必要的后勤保障服务人员。
三、严格监控开发进度:由于影响系统实施进程的不确定性因素太多,如开发过程中对设计的修改、软件编程工作量掌控等因素,常使项目开发工作不能按预计的时间完成。因此,为了管理好项目进度,首先要制定一个可行的项目进度计划;其次,恰当估计开发时间;第三、规划开发管理。
四、程序设计技术
(一)程序质量的评价:正确性;可靠性;简明性;有效性;可维护性;适应性。
(二)程序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1)选择成熟的程序设计方法;2)选择配套的编程语言;3)选择好标识符;4)适当安排注释行;5)程序设计实用化
8.3 系统安全实施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系统安全指导思想;
二、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1)机房管理2)操作管理3)密码权限管理4)档案管理5)防病毒管理。
三、配备专职的管理和维护人员;
四、认真处理系统开发的四个关系:1)建设规模中投入与产出的关系;2)用户使用中方便与限制的关系;3)安全规则的制定与网络结构的关系;4)安全手段与安全管理的关系。
8.4 系统测试的概念。测试是为了发现程序中的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4.3计算机系统的结构组成。
2.3.简述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周期。
3.4原型法的操作流程是怎样的?
系统初步分析开发一个工作原型测试和评价No废除原型准备扩展这一原型吗?Yes清理原型修改原型测试和评价构成最终系统No原型仍需进一步完善吗?Yes继续修改原型
第二篇:浅谈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浅谈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在新世纪之初,人类正走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已成为与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正以其广泛的渗透性和无与伦比的先进性与传统产业结合;信息产业已发展为世界范围内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化已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力器;信息化水平则成为一个城市或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因此,世界各国都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就曾明确的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由此可见,党和国家都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把信息化建设提到了和很高的地位。因为信息化水平的高低,不仅决定着一个国家地区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力问题和一个国家地位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兴旺,是一件必须要办好的头等大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从什么高度认识和抓好信息化建设都是以中有眼光的战略举措。
有人说:信息化就是网络化,就是计算机、电脑的普及。这个说法是片面的,是不正确的。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与工业化、现代化一样,是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包含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信息产品制造业不断发展这三个层面。三个层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就是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演变的动态过程。
党和国家都大力倡导实现信息化,国内企业信息化是全球信息化
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信息化到底能给企业带来哪些效益和收获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从提高企业设计和生产经营水平来看:
第一、使企业生产的产品有了可靠、准确的成本,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第二、可以使企业按照生产计划的要求合理、科学地配置资源,安排物资采购,快速制定及编排作业计划,消除了盲目生产,避免了浪费,提高了生产效率。
第三、极大地提高了产品设计与制造的质量和效率。工程设计人员推广使用信息技术,使设计工作更加方便、快捷、精准,缩短了产品设计与开发周期,为快速赢得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四、建成了企业内部协同化管理平台,促进了信息的沟通和共享,消除了各自为政形成的“信息孤岛”。
第五、在物流管理方面,能够对企业的生产、库存和资金占用情况等信息快速、准确地进行网络化管理。使企业得以合理使用资金,降低物耗,压缩库存,盘活资金。
从带动企业管理内涵的进步来看:
第一、信息化在企业的深入开展,消除了手工模式时期的诸多弊病,如,帐目繁杂紊乱、资料搜集困难、数据信息散漫庞杂、成本模糊等导致的管理混乱、决策不准、主观随意性较大等。
第二、科学管理的普及,有力地增强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并为企业最终实现数字化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第三、企业信息化所应用的管理软件或者IT应用系统,实际上是把市场化的管理思想变成固化的管理流程和企业文化的一种工具、平台。管理软件将来自无数企业的管理思想成果和优秀的管理理念、知识融入到信息化系统中,运用信息化系统的过程则是贯彻其指导思想的过程。指导企业规范运作、细致管理的过程,是使绝大部分企业当中存在的软管理、执行难问题变成硬管理和流程化的过程。
综上所述,如果企业片面理解信息化的作用,并期望毫不费力即可成功运用信息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反之,若能客观分析、理解信息化只是给企业提供了一个管理平台,并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做好企业内部工作,合理利用信息化带来的方便,那企业离成功运用信息化管理就很近了。
一般来说,企业的信息化可以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和需求,分阶段实施来实施:
在初级阶段,应注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人力投入,节省时间,节省资金。有四项必备的条件:计算机广泛应用,企业内外部联网,完善信息管理机制,业务流程进行微小调整。
在中级阶段,要着重于加强管理,控制风险规范业务流程,控制业务风险,改善管理方式,加强管理力度,辅助决策和危机管理。而在该阶段必备条件是:计算机广泛应用,企业内部联网,完善信息管理机制,核心业务流程梳理和规范运作。
在高级阶段,应该建立起IT核心能力,从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该阶段必备的条件是企业内外部联网,进一步完善信息管理机制,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业务流程再造和规范核心业务运作,确定战略
性信息化项目。企业决策由业务责任者制订,将IT部门作为战略顾问,技术部门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支持。
企业在明确了各阶段的步骤和要求后就可以进行具体的信息化规划。信息化规划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即需求分析、项目制定和组织制度规划。先对企业的现状进行分析,确定信息化需求;然后据此确定企业信息化项目,并对信息化项目进行价值分析,制订实施计划和控制预案等;最后是确定信息化的组织机构模式和职能的界定,制定信息管理和流程等。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必须分阶段、分目标、有层次地推进,在循序渐进中实现信息化。信息化一定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否则既不能为业务带来好处,又不能为新的增长创造条件,极有可能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所以,要使企业信息系统作用于业务系统,使二者有效结合,必须循序渐进,从企业内部出发,实现集成化、价值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管理,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管理的集成,用电子商务跨越企业的边界,不可急躁行事,这样才能走好企业信息化建设之路。
企业要应对WTO的挑战,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战略目标,要实现技术创新战略、管理战略和市场开拓战略,要将企业工作重点转向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方向上来,信息化是必然选择和必要手段。因为信息化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良好机遇,是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未来之路,面对后浪推前浪的信息化大潮,企业除了积极迎接挑战而别无选择,为此企业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抢先把全球性的知识变成技术上的创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竞争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篇:档案信息化建设管理
【关键词】信息化
[摘要]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档案部门的一项基础性业务工作,需要我们从各方面予以重视,从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建设、目录数据库建设以及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等各方面予以加强。本文仅就如何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开创档案工作新局面方面谈些粗浅的看法,以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 信息化;目录数据库;电子档案;档案管理
档案是人类社会各项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人类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档案事业是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永恒的事业。档案工作深深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与人类社会发展同步,并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越来越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档案部门的一项基础性业务工作,是档案工作向现代化迈进的必由之路,是档案工作实现历史与未来有机链接的战略之举。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我们必须切实从各方面加大力度,予以重视。
第一,要把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盘棋,要统筹规划,科学分析,有计划、有步骤地把档案信息化的各项工作做好。要搞好工作布局,经济条件具备的地区档案信息化可以先行一步,带动其他地区发展。要搞好工作规范,确保档案信息化的各项工作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规范有序推进,确保数字档案资源格式统一、数据规范、长期可读、便于共享。
第二,要通过档案信息化整合,带动各项档案基础业务工作。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科学系统工程,涉及到档案工作的方方面面。档案信息化的顺利开展必须有良好的业务工作基础,需要配备现代化的设备和相关人才,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各级档案部门要以开展档案信息化工作为抓手,整合、带动各项基础业务工作的发展,使档案事业各项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三,要确保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效益和质量。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工作量非常大,一定要严把质量关,保证利用档案信息的查全、查准,力求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同时要增强档案安全意识,对于信息化条件下涉密档案的开发利用,一定要把安全防范措施放在首位,对于那些密级较高的档案,原则上不进行数字化,可采取其他保护和复制措施。
作为领导及档案人员应该如何改进档案管理工作?
根据“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及许多档案专家的建议和多年档案工作的实践经验,我们应该遵循:“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和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把档案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总格局,以档案网络建设为基础,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扩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目标,加快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的进程,促进档案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宗旨,改进思路,从各方面强化档案信息化建设:
第一,加快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数字化档案馆,大致包括档案馆库房建设,档案馆馆藏建设,检索工具建设,规章制度建设,专兼职档案干部队伍建设及档案服务利用工作等等.继续推进运用计算机管理档案,提高档案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逐步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
第二,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要建设数字化档案馆,首先要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对档案馆中存储的档案包括纸制档案,照片底片档案,录音,视频档案等各种载体的档案和现行文件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存储,即进行数字化档案馆馆藏的建设。
第三,加强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要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加快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提高档案检索利用服务质量。各部门向档案馆移交档案时,要尽量做到同时移交机读目录。
第四,积极推进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建设。有条件的档案馆应通过接收电子档案,对各种类型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等方法,积极建设相关的全文数字库和多媒体,尽快实现档案全文信息查询,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第五,加强电子档案归档管理。档案部门要根据档案管理的要求,加强对本单位电子文件积累、鉴定、著录、归档等工作的监督、指导,保证各单位产生的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真实、完整、有效。研究电子档案接收、保管、利用的技术方法,制定电子档案管理办法。最后实现档案信息处理计算机化,信息存储数字化,信息采集实时化,信息服务网络化。
档案工作要在未来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具备基本的信息竞争能力。而对此产生直接影响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档案工作者的素养,尤其是信息素养。而素养的提高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能力的锤炼之中。
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这是信息时代必须放在首要位置的一种能力,档案人员要注重自我完善,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和运用技能,使自己能熟练使用各种现代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传输工具,为更快、更好地开发档案信息打下牢固的技术基础。
档案信息的获取能力。长期以来,档案部门主要依靠归档制度来保证档案试实体的收集,并且始终未能摆脱“重藏轻用”的局面。而信息时代,社会将更多地从信息服务的功能上去要求和评价档案部门。因此,档案工作者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不仅要熟练、快速地获取本馆所藏的档案信息提供给利用者,而且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和优势,熟悉网上的档案信息资源,引导利用者获得更多的档案信息。
档案信息的鉴定、评估能力。把有价值的档案信息有效地传递给档案利用者是档案工作着的一项基本职责,也是利用者评价档案部门信息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网络环境下,信息量十分巨大,内容十分庞杂,档案工作者必须具备比以往更强的鉴定评估能力,对档案信息进行判断、鉴选、综合分析,从中捕捉到与特定利用者密切相关的部分,为利用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档案信息的加工、提炼能力。信息社会,利用者需求的是“精要”信息,提供“原件”已远远无法满足利用者各类复杂的需求。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提高对档案信息的加工、提炼能力。许多档案信息具有多重价值,从不同角度进行加工,剔除其中的无用成分,重新组合,将产生出新的档案信息产品。从而实现档案信息的渗透增值能力,达到高效利用的目的。
总之,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做好档案工作是无止境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也是一个循序渐进和不断探索的过程。档案人员只有不断提高素质,不断探索新路,才能够使档案事业不断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
[1]沈运青.提高档案意识发展档案事业[J].龙岩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5卷第2期.[2]段春梅.浅谈档案工作服务创新[J].北京档案,2004,5.
第四篇:管网安全管理重要性
城市燃气管网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1.减少突发性灾难事故的发生
城市燃气管网的全管理为系统事故的发生提供了有效的预报,因此它在减少重大事故方面具有科学预报性。
2.及时消除风险因素,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安全度
及时发现城市燃气管网管理薄弱环节,及时维护,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发生率,确保城市燃气管网长期处于安全高效的运行状态,从而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益
3.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
城市燃气管网的特点是点多、面广、线长且大多埋于地下,容易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且埋地管道的日常检测困难。对城市燃气经营企业而言,最棘手的问题不是在事故后如何采取补救措施,而是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发生下一个事故,以及下一个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虽然下一个事故是无法预测的,但对城市燃气管网进行有效地安全管理能够一定时期内事故发生的频率和严重性。它可以帮助领导层进行技术决策,改变过去以检漏、抢修为主要手段的被动局面,转而实行以预防为主,主动建立“跟踪检测~风险评价~计划性修复”的城市燃气管网综合管理体系。
4.优化风险成本关系
系统风险的降低总是以成本增加为代价的,但成本投入的增长与风险的降低并非存在正比关系,在理论上服从图1.7所示的关系。由图可见,在第一区增加投资可以明显地降低风险,第二区是一个转变区,第三区里很大的投入仅换回极小的风险降低。如果把城市燃气管网的安全维护成本与城市燃气管网的事故成本曲线放在同一坐标系中考虑,则可得到城市燃气管网管理的总成本与风险的关系曲线,并可由此得到最佳风险控制值,如图1.8所示。
5.增强操作人员的安全信心
6.减少环境污染 7.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第五篇: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题。人人渴望安全,人人呼唤安全,和谐发展更需要安全,当今社会,安全重视程度之高,安全谈论之多,安全投入之大可能是前所未有的。
一、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以宣传教育为导向。
筑起安全生产的首道防线必须以安全教育为先导,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员工切实认识到加强安全教育就是对自己、对他人的关心、关怀和关爱,增强员工安全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新的安全价值理念,营造人人“珍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浓厚氛围,引导员工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变。
二、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以责任落实为主线。
生命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必须突出责任落实在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中的关键作用。项目部在为每个作业人员办理了平安卡的同时,更注重强化各项工作的责任落实。从项目本部到每个站点再到每个作业班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做到安全人人有责、责无旁贷,形成安全事事有标准、处处有人抓的长效机制。对各车间负责人、班组长都实行责任上肩,让管理人员真正成为学习、宣传、运用先进的安全管理手段和以身作则抓安全的表率,引领员工对各项规程措施、制度标准、条例规定精准执行,遵章作业,远离“三违”,促进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以行为规范培育为手段。
规范和培育安全行为是提高员工安全素质、也是安全生产管理的关键环节。生产部要非常注重培育员工养成良好的安全学习习惯、使员工做到自觉、自律、自省。同时,强化安全、技术培训,狠抓安全基础知识、安全法律法规、安全操作规程、安全事故预防和灾害自救互救知识的培训,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好现场演练工作,使员工掌握本岗位安全基础知识,提高事故预防和抗灾自救的能力,实现“我要安全”向“我会安全”的提升。
四、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实现最终的安全生产管理,光有教育引导还不够,在加强培训的同时,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安全管理机制,并配合业主和监理方对施工现场文明施工和安全生产行为进行有效控制,用制度规范、激励和约束员工的行为,把安全生产、安全管理和文明施工的各个要素渗透到每一项规章制度、政策、工作标准和要求之中,使正确和规范的行为受到鼓励和表彰,使错误和违章的行为受到控制和处罚,让员工能够感受到安全文化在制度中的激励和约束作用。通过把安全生产管理更多地落实到制度、机制中,把制度变成员工的行动指南,使正确、规范的行为变成员工的工作习惯。
五、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以文明施工为促进。
目前,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管理水平的高低,而实现标准化文明工地是衡量工程项目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也是一支优秀施工队伍在施工现场管理中所必须进行的一项综合性基础管理工作。在现场施工过程中采取标准化文明施工的措施,并加以贯彻落实,使施工现场整洁有序,施工人员精神饱满,在安全生产的同时也保证了服务质量,提高了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要做好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真正做到领导重视,责任落实,教育到位,制度健全,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才能确保安全生产,才能让广大作业人员切实领悟到“高高兴兴上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的真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