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珠三角绿道体育发展的低碳文化构建意义与思考
珠三角绿道体育发展的低碳文化构建意义
与思考 研究背景
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落实,珠三角在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结构调整中,率先完成了九个城市的绿道网络,全长 2 372 公里融合了环保、运动、休闲、旅游等多种功能,在构筑区域生态安全网络的同时,为广大居民提供了更多的体育运动、体育休闲和体育旅游等低碳体育空间。人们热衷于把这种线性绿色开敞的众多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作为各种身体练习的支撑场地,在“幸福广东”建设的特定时期,创造了具有低碳时代特征和和谐时代特色的现代体育文化,充分显示了珠三角从“增量时代”向“提质时代”的巨大变化,是以低碳模式彰显科学发展的具体实践。珠三角绿道体育低碳文化构建意义
珠三角绿道体育运动的形成和发展,充分调动了绿道网内广大群众参与健康锻炼的积极性,运动热情空前高涨,“我运动,我幸福”的观念蔚然成风,人们在完整的低碳感悟和真切的幸福体验中,孕育着低碳的思想、情感和信念,找到了人生的奋斗目标,思索着生命的终极意义,选择着自主的道德行为,使生活方式朝着生态文明的世界真正回归。
2.1 低碳文化的构建促使人们关心自己的生命质量,主动运动意识增强低碳文化的构建推动了健康就是低碳,运动就是减排的低碳主张。IPCC 报告显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将持续增长,高碳排放已引起全球碳平衡的失调,明显地威胁到我们地球家园的生态平衡。因此,以低碳经济为基本内涵的发展模式就提到了议事日程,人们以创新生活方式、运动方式等实践活动推进低碳经济。体育作为教育这一社会建构的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社会文化传承的特殊活动,更是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追随人的精神世界、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的生活方式。绿道体育追求的就是人这种生活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健康样态,是促进人本身不断生长的元点。人的存在具有一定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形成取决于人的运动程度。绿道体育作为特定社会人的生活方式,以运动的形式去现实地创建和建构生活,使人通过运动拥有体育这种生活方式,获得人自身健康的不断丰富和提升,继而使拥有健康的人继续寻求更多美好生
活方式的可能,使人的生活方式在更为内在协调的层面上获得更多健康的可能。绿道体育运动的转化能力,使人的健康资本不断提升,健康效益不断增强。从这个角度看,绿道体育运动是完全意义上的一种经济活动,是人以健康为基本目的所进行的一种体育投资行为。绿道体育为人的这种体育投资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是提升健康资本有效的重要途径。体育投资能降低医疗手段投入成本,增加人类时间,加大教育收益,提升人力资本,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换句话说,拥有人的健康就是生态意义上的低碳,参与体育运动就是环保角度上的减排。
2.2 低碳文化的构建客观上促进了节能环保行为的加强低碳文化的构建推行了简单就是节能,快捷就是环保的低碳行为。现代人在思想理念表达中,面对这样一个复杂多样的年代,越来越集中地表现出简单、快捷这个包括物质、精神、制度等多个维度的主流理念。简单快捷既是低碳时代人们对时间应有的基本态度,也是珠三角绿道体育推行的基本低碳行为。人们以简单快捷的观念更新全力推行低碳经济,从生活方式到运动方式,从道德观念到健康观念,林林总总,虽不是完整的观念体系,但从其中所透析出的简单性与快捷性,却是当今广大群体趋同性的低碳化选择,绿道体育运动恰恰提供了人们这种自主选择的机会。从本质上看,这是一种文化现象,表征着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工具、符号、习俗和信仰等。人们在绿道体育运动中,不仅接受着低碳文化的内涵,而且也通过对绿道体育简单快捷的主动性理解,积极地进行着绿道体育意义的自我构建,使自身的运动主体地位和绿道体育的简单快捷性功能不断得到强调。绿道体育就这样以其独特的方式成为意义表达和自我建构的工具 , 这也正是绿道体育独特的文化心理功能和深层文化根源。绿道体育为人们提供了一套基本的生活原则和一种关于生活目标的看法,是对生活价值简单化的外在折射和对幸福感官快捷性的内在承诺。绿道体育实现方式的简单,是对繁文缛节折腾的一种反感,是对资源不堪重负的一种唾弃,是对物欲重复诱惑的一种厌烦,人们希望以绿道体育运动的快捷方式,表达对健康效率的一种崇拜和对慢悠悠健康实施的一种颠覆。在速读和消融低碳理念的同时,通过绿道体育这种运动方式的创新和运动效率的优化,简单快捷地推行低碳模式,简单快捷地促进方式转变,简单快捷地创造着、表达着生态文明的世界。
2.3 低碳文化的构建有力的促进了城市健康文化建设低碳文化的构建推进了共享就是绿色,和谐就是生态的低碳共识。绿色生态、和谐共享既是低碳理念的内在要求,又是时代进步的发展方向。珠三角绿道体育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强调着属于人和人性品质的领域,赋予了整个体育社会丰富的生态畅想。根据KAY-AC恒等式,碳排放量的决定因素是人口、人均 GDP、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珠三角绿道体育是适于感官传达的低碳符号,提供了简单快捷的运动方式和公平均等的运动机会,表达了人类共有美好家园、共享文明成果、共创生态未来的崇高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讲,珠三角绿道体育是和谐共享与绿色生态的价值通道,具备实践低碳理念所要求的各个构件,强调的是每个人自身的权利,不受性别、阶层等条件的限制,也不因生活、金钱、分工等因素而影响。人们可以自由自主地参加绿道体育的各项活动,认识不同的角色,寻求群体的归属,促进个体的融合,赢得他人的尊重,拓宽人际的交往,分享幸福的体验。绿道体育强调的是大家共同的体育,它可以达成全社会的沟通、交融和共同分享,使人因绿道体育赋予的相似经历,共同推进绿色共享、和谐生态的低碳共识,规范人的行为,实现与时代发展要求相一致的共同价值。3 珠三角绿道体育研究趋势分析 3.1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3.1.1研究思路应囊括宏观、中观、微观多维度在宏观上,珠三角绿道体育的兴起、绿道体育产业的运作,是与广东经济转型、国内乃至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相一致的。珠三角拥有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应分析珠三角产业结构转型中,绿道体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外部宏观环境。在中观上,需要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例如,将绿道体育研究与经济学、数学、地理学等学科结合,分析珠三角绿道体育发展应对现有经济状况的特征与不足;在微观上,针对珠三角绿道“属 地管理、突出特色”运营原则下,各个市在开发、运作绿道体育过程中,所面对的具体问题,取得的具体成果与经验。
3.1.2文献研究应以体育结合其他学科,借鉴国外成功经验1959年威廉H怀特首次使用“Greenway”一词。随后,20世纪90年代,绿道成为景观、城市规划、生态学等众领域研究的热点。21世纪以来,绿道已经作为一个综合概念,融合生态、休闲、历史以及美学等众多学科。美国作为绿道发源地、实践地和研发地,拥有丰富的绿道公共管理、立法、融资,以及制定技术标准的成功经验。因此,珠三角绿道体育文献的研究,应该坚持体育与其他学科文献相结合、中外文献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应该大量引用、吸收国外在绿道体育运作方面的优秀科研成果。
3.1.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转型期珠三角绿道体育的研究,要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重视采用定量化研究,使结论更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把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融合在一起,以相关理论指导实证研究,以实证研究印证理论基础。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对珠三角绿道体育规划、建设、管理展开实证分析,再进行理论总结。3.2研究主题、内容的趋向领域
2.2.1绿道体育实践及文化内涵研究绿道体育已逐渐成为珠三角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绿道体育的发展与群众体育发展的大背景息息相关。居民和社会组织参与、从事绿道体育活动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各种参与主体的行为背后均蕴含不同的社会文化现象。社会转型期,分析绿道体育实践活动,并对其进行科学分类,有助于对绿道体育活动规律的认识与利用。正确把握绿道体育活动中的文化、心理、经济以及其他规律,正确引导人们对绿道体育的参与,有利于绿道体育科学开发。
3.2.2绿道体育产品开发,供给主体多元化研究以经济学理论分析,体育物品可分为体育产品与谢冬兴:社会转型期珠三角绿道体育研究现状与趋势体育服务。体育公共服务既有公益性又具有营利性,从体育公共服务公益性质出发,其营利性应是相对而言的。广东省文化强省中的“幸福广东”是文化概念,又是地域概念。珠三角绿道体育产品的开发,应该与繁荣广东文化、体现岭南文化的鲜明特色相结合。社会转型期,紧密围绕广东特色绿道体育资源,分别在市、区、街道、社区各个层级开展绿道体育活动,开发大型绿道体育项目,形成绿道体育活动品牌。从居民的需求、兴趣爱好和体育基础出发,利用重大节庆、大型体育比赛、“全民健身日”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绿道体育活动和竞赛,形成绿道体育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3.2.3 绿道体育公共服务研究社会结构转型影响着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也影响着社会体育的改革和发展。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依旧是大众的公共需求与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而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也是大众体育需求(特别是公共体育需求)不能充分满足的现状。市场经济条件下,伴随着传播工具的革新,使得农村传统体育生活方式被日趋边缘化。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建设的兴起和强化,对乡镇和村庄社区体育建设有着显著的影响。社会转型期,特别是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下,应充分利用珠三角绿道体育资源,构建城镇社区体育、城乡结合部体育以及农村体育的均衡化发展模式,促进珠三角体育公共服务公平性发展,重构高度城镇化下被剥离的公共体育空间。3.2.4 绿道体育旅游品牌研究珠三角利用绿道所蕴涵的丰富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绿道体育旅游产品,能够充分发挥绿道体育的经济功能,增加属地居民(特别是农民)的收入,同时又提供了就业岗位,实现了扩内需促增长的目标,并促进了经济转型升级。绿道体育旅游的开发,完全符合“十二五”提出的节能、低碳、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社会转型期,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力应探讨利用珠三角各市的区位优越,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悠久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绿道体育休闲产业与绿道体育旅游品牌。3.2.5绿道体育组织管理及制度化研究
体育政策与法规是公共体育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有力保障。“十二五”期间体育领域要全面推进依法治体,保障公众对体育的参与权和监督权,推进社会体育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创新是构建广东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社会转型期,力应大力研究珠三角绿道体育监管现状,制定促进珠三角绿道体育发展法规和规章,推进珠三角绿道体育管理制度化,规范各绿道体育组织行为,积极培养各类绿道体育管理人才,提升绿道体育服务水平。3.2.6 绿道体育管理绩效评估研究
一直以来,政府对体育管理部门评估多以竞技体育成绩为基本对象,而对于社会弱势群体体育服务,以及体育公共服务中公平性的关注不够。“十二五”期间珠三角各市需要建立绿道体育管理绩效评估体系,重视绿道体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引入多元化评估机制,坚持透明性原则,以公众的绿道体育需求为中心,以公众满意为基本尺度。结
语
珠三角绿道体育在消解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同时,直接倡导了低碳文化价值体系的构建。人们在绿道体育运动中,成为低碳文化忠实的、主动的言说者、推行者和创造者,并努力使低碳实践成为全社会的文化自觉,珠三角绿道体育运动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了文化增殖和价值放大。当珠三角绿道体育原有的价值或意义在发展过程中产生新的内容时,它所促进的低碳 文化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得到相应的放大,这便是珠三角绿道体育发展的价值所在。珠三角绿道体育作为“幸福广东”建设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卷入了所有的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活动相互关系的总和。它以合理性的文化内涵创新,在社会大舞台上展示着低碳体育的风采,引领着时代体育的潮流,对整个体育文化乃至社会的主流文化产生着极大的影响,丰富了体育文化的内涵,改变了人们陈旧落后的生活方式,给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从根本上说,珠三角绿道体育文化是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的充分体现,不仅在游戏上有所创新,而且在精神上也有所升华,折射出了现代社会发展的脉络,促进了和谐时代低碳文化的发展。
第二篇:发展低碳技术的意义
发展低碳技术的意义
低碳技术是消耗化石能源少、向生物圈排放温室气体少的经济,是一种以能源效率高、碳排放强度低为特征的新的发展模式。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制度安排、措施保障,推动提高能效可再生能源和温室气体减排等技术开发和利用,促进社会经济朝着低碳模式转型。低碳技术的统计和考核指标是碳强度(单位GDP排放的二氧化碳),核心是提高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比例。简单说,低碳技术是从保护全球环境的角度评价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
一、发展低碳技术是我国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
从“九五”我国提出转变增长方式以来,虽然单位GDP资源、能源和废弃物排放强度有了较大程度的降低,但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重、粗放式发展等问题还相当严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是我国主动调整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发展低碳技术是我国迈向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虽然中央早已提出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但一些地方仍以资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还把GDP作为发展的全部,还以廉价卖资源或补贴低价出口换取GDP。如果我们口袋里的钱多了,但生存的环境恶化了,空气变脏了,水变黑了,就与发展本意背离了,也不是中央要求的科学发展。发展低碳技术更多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资源量和环境代价,把提高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作为发展目标,既要重视资源的经济价值,也要重视其生态价值、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资源存量,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工艺与产业流程来提高资源效率,通过宣传引导来改变消费习惯,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所共享。
发展低碳技术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在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服务业比重偏低;而工业结构中,高碳的重化工业占工业比重的70%左右。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既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也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即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其合理性。但以此为理由,千方百计地推进重化工业的发展,我国的资源支撑不了,环境容纳不了;更何况还要给子孙留有足够的资源和空间。因此,通过发展低碳技术,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成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
发展低碳技术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应有措施。虽然我国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但一次能源生产的2/3仍然是煤炭,燃煤发电约占电力结构的80%。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的一次能源。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也没有了廉价利用国际石油、天然气等“低碳”能源的条件;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大量出口,又增加了我国单位GDP的碳强度。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约束下,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权成为发展的资源;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减排指标的确定和分解实际上也是在争夺排放权的这一发展空间。因此,发展低碳技术,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避免一次能源以煤为主的弊端,降低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发展低碳技术是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支撑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我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但这些年的执行情况并不乐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换技术”政策,虽然汽车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市场被外国公司占领,但并没有得到多少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拿钱买不到核心技术”、我国要自主开发技术等,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发展低碳能源技术、二氧化碳收集储存技术研发等已纳入我国“973计划”、“863计划”等科技支撑计划。发达国家在这些技术上起步不久,我国的差距并不大。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我国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可以实现这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发展低碳技术是我国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游戏规则”的途径。虽然我国的工业化享有全球化、制度安排、产业结构、技术革命等后发优势,但我们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和规则,不得不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微笑利润曲线”下端,不得不在资本和技术上处于依附地位,甚至被发达国家转移的资源密集型、污染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锁定”。发展低碳技术,不仅可以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相关技术,还可以直接参与新的国际游戏规则的讨论和制定,以利于我国的中长期发展和长治久安。
总之,从能源资源条件、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以及可能面临的减排国际压力等角度考虑,我国都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并成为我们立足当前寻突破、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更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
二、我国重点发展低碳技术,推进结构优化升级。
当前低碳技术的发展重点:一是对新上项目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避免“锁定”留下长久的不利影响。二是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实现低碳转型。
结构调整是一个缓慢过程,不是一个部门所能解决的,应举全国之力,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导来实现。当前,应当梳理并完善政策,重点应放在政策和法规的协调上,清除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如:排斥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作法、歧视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政策、变相激励过渡开采的出口退税政策、最低价中标政策等,切实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壮大循环经济,提高资源效率和效益。
对能源密集产业实施能效准入标准,对那些不能满足能效、环保、质量和安全标准的投资项目一律不得开工建设。应特别重视节能减排项目的建设质量,避免脱硫设施和污水处理厂的质量达不到正常运转的要求。控制“两高一资”和低附加值产品的大规模出口,引导、鼓励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鼓励利用国外资源和初级产品,促进我国贸易结构升级,逐步走出利润微笑曲线的底端。
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实,各国均将可再生能源作为投资和扩大就业的重要领域,这可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应加大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进第四代核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加快研发先进技术和设备,降低利用成本,逐步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使之成为满足未来能源需求的重要补充,成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
研究表明,在煤炭的利用方式中,焦化的转换效率达85%,高于直接液化的55%和间接液化的60%(煤制油的两种途径)。应对煤炭多联产予以支持,对“煤制油”进行综合评估,并做好技术储备。鼓励非粮食燃料的研究和开发,限制以粮食生产燃料,除考虑国家粮食安全外,也不能穷其地力,因为土地还要“留给子孙耕”,为他们的发展留下足够的资源和空间。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付出了较大的资源环境代价。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越来越重视,对环保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所谓环保产业,主要是指为防治污染、改善生态、保护自然资源而进行的技术产品、商品流通、资源综合利用及其相关服务活动,是国内外公认的“朝阳产业”。
如果说我国30多年经济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环境滞后效应正逐步显现的话,垃圾处理则成为一些城市近年来环境危机爆发的“火山口”。环境保护是市场“失效”的领域,需要发挥政府的干预和调控作用;任由市场选择,势必导致“公地悲剧”事件不断增加,2009年一些地方因垃圾填埋和焚烧诱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说明了政府干预和公众参与的必要性。从这个角度看,提高绿色发展的能力,显得十分必要。因此,应大力发展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垃圾填埋和焚烧处理、垃圾填埋气回收热利用、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电厂脱硫、以及环保装备、工程设计和安装、环保设施运营服务等环境保护业,实施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在减轻经济发展生态足迹的同时,也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生活环境。
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在各类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杜绝毛坯房;坚决限制不节能的“垃圾”或“花瓶”建筑;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
把握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建设形成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和谐的道路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加强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实行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研发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使用柴油、氢燃料等清洁能源;鼓励选择高效利用能源和交通资源、少排放污染物、有益健康的出行方式,鼓励使用自行车、城铁(轻轨、地铁)、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发挥信息化优势,减少不必要出行。选择典型地区、城市和重点行业进行低碳技术试点。
综上,我们应该而且也必须从实际出发,把绿色经济、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摆到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议事日程,统筹中央和地方、城市和农村、东部和中西部、国内外市场等方面的关系,依靠技术进步,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国际合作,开展试点示范,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
发展低碳技术的意义
学号:200905170020
姓名:童文慧
所在学院:管理学院
所在专业班级:会计0901
第三篇:低碳生活,构建绿城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与绿城广场共同举行社会实践基地挂
牌仪式
7月3日上午,河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绿翼”社会实践团队联合郑州市绿城广场共同举办了环保宣传活动,此次活动旨在提升人们环保意识,共建绿色家园。绿城广场主任张平彦,副主任宋光超,副书记姚辉堂,二七区文明办志愿服务科张科长和材料学院团委书记朱贺老师共同出席了社会实践基地挂牌仪式,随后“绿翼”实践团队成员作为志愿者,开始了环保宣传活动。
上午9点,绿城广场众位领导及工作人员来到现场,和学院团委书记朱贺老师进行了详细的交谈,随后举办了绿城广场社会实践基地挂牌仪式,仪式共分为四项,分别为区文明办张科长致辞,学院团委书记朱贺老师讲话,签订基地协议书和揭牌仪式。张科长对此次活动表示肯定,对大学生作为志愿者服务群众提出表扬,并预祝活动圆满成功。朱贺老师首先感谢绿城广场的大力支持,并表示以后会派出大学生志愿者帮助绿城广场举办活动。朱贺老师随后与姚辉堂副书记签订基地协议书,与张科长一同揭牌,绿城广场社会实践基地正式确立。最后绿城广场领导和学院老师合影留念。
学院与绿城广场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不仅将有助于学院社会实践的进行,对于绿城广场活动的举办与宣传也有巨大地帮助,相信以后定会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达到双赢的目的。
倡导低碳生活构建美丽绿城
7月3日,河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绿翼”社会实践团队奔赴绿城广场举办环保宣传活动,活动主题为“倡导低碳生活构建美丽绿城”。
“绿翼”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早上六点起床,早早就来到了他们的目的地——绿城广场,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上午10点,挂牌仪式结束后,社会实践团队正式开始环保宣传活动,作为志愿者,向广大市民展出环保图片,蓝天、白云、绿水交相辉映的美景和垃圾成堆、黑烟弥漫、乱砍滥伐的恶略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市民们反应强烈,纷纷表示非常震撼,进行节能环保,绿色出行很有必要。随后志愿者向大家发放调查问卷,并进行签名活动,市民们都乐意表达自己内心的意愿。期间,贝美国际海森实验幼儿园老师带领学生来到活动现场,老师
们向孩子们讲解环保,提升他们环保意识,并在宣传条幅上进行了签名。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们体验社会的一种方式,作为志愿者服务广大市民是对市民的帮助,进行环保宣传是对社会的帮助,这将会是大学生们珍贵的经验,宝贵的财富。
第四篇:发展低碳经济的几点思考
发展低碳经济的几点思考
一、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及其含义
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使用,人类逐步从原始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而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是国际化的大趋势,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刺激企业创新,创造出节能高效的产品,也可以降低社会环境的污染程度,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不可逆转,低碳经济将变革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创新思维、改变观念,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正确认识并加快低碳经济发展。转变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实施技术创新、观念创新、消费行为创新和政策机制创新,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低碳技术、低碳工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农业,把低碳经济的理念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倡导绿色 GDP 增长,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发展质量,发挥后发优势,使低碳经济成为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
三、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从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概念以及其现实意义可以看出这是一种近乎完美的经济发展方式,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低碳似乎还得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还存在着一系列的挑战。
挑战之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长期贫穷落后的中国,以全面小康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
挑战之二:“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而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
挑战之三: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1993—2005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05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64.4%。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
挑战之四: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据估计,以2006年的GDP计算,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这样一个巨额投入,显然是尚不富裕的发展中中国的沉重负担。
发展低碳经济不是盲目“上项目” 随着“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生活”呼声日渐高涨的,还有各地纷纷上马的低碳项目。目前国内发展低碳城市、进行低碳试点的可谓热情高涨,各地都希望贴上“低碳城市”的标签。打造“低碳城市”的热情虽然值得肯定,但是,要有科学的态度。必须根据当地的能源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合实际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一定要严防盲目上项目、搞形象,要注意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换汤不换药”的事情发生。许多地方政府为推动所谓的低碳经济发展,盲目地上项目,认为引进外资,就是发展低碳经济。有专家认为,仔细梳理一下目前我国各地引进的外资项目,就有好多是国外淘汰的低端制造业,属于典型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高碳”项目,我们不少地方领导还把这种工业“洋垃圾”当作香饽饽,作为其炫耀政绩的资本。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产业的背景下,将来我们可能要用更大的成本来淘汰这些落后的“新项目”。此外,借国家扩大内需的刺激,一些城市大力发展市政建设,不惜砍伐树木、拆毁或缩窄自行车道来扩宽马路,营造以汽车为主的市区交通模式;还有些地方过分地追求建筑物高度和高层建筑的数量,不惜代价地大规模拆旧翻新建高楼、建超高层建筑和标志性建筑,这些都与发展低碳经济背道而驰,因为“地标”式的建筑大多是高耗能、高排放的非节能建筑;一些地方还存在着用自来水浇绿地,建设温泉、喷泉等项目;还有些城市建设的夜景工程,大量的装饰灯、霓虹灯彻夜通明,这些都使得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成为了“一个设想”,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是发展低碳经济关键
四、发展低碳经济从我做起
因此,我认为仅仅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不够的。人类目前为了可持续发展作出了不少的努力与探索,可是解决环境问题要从观念上来做出改变。单单靠着国家的口号和企业不切实际的盲目开发,其效果不会很大。环境污染已经从各个方面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中,比如环境的恶化,极端天气频繁出现,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环境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虽然认识到了,可是我们却还是没有付诸实践。就譬如在我国,只要GDP能够上去,政府就不管污不污染都把企业作为合法的。目前我国还是有很多的污染严重的企业,而且外国污染严重的企业也有些转嫁到了中国,再加上国内某些私人企业的不负责任的行为,使得我国的环境污染没有得到实际控制。这进一步说明我国面临这更严重的环境问题。低碳经济虽然提出来了,从理论上提出了改善环境污染的方法,但是不仅仅要企业创新,国家倡导,节能减排,更重要的是要全民参与,从我做起。
作为一个个体,虽然无法改变地球的现状,但至少可以从改变自己的生活开始。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广泛宣传低碳,尽量做到生活低碳。在寝室节约用电,放学后及时关闭教室的电灯。去食堂吃饭时尽量自己带碗,不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纸饭盒。购物时用购物袋代替塑料袋,日常生活中用手帕代替纸巾。
低碳,是一种生活态度。一滴水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千万滴水就能汇聚成江河。只要我们凝聚每一份力量,减少每一千克碳排放,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普通民众同样也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低碳中国,我们共同创造,为共同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五篇:浅析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
浅析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
所谓“低碳经济”是以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中国正处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步伐,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长期贫穷落后的中国,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了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如何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
首先,中国是一个极具影响的发展中大国。而发展低碳经济是抵御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挑战的积极措施。中国有责任在发展低碳经济中作出贡献。
再者,中国能源相对贫乏,煤炭在能源中比例过高的国情也使我们必须选择发展低碳经济,否则我们的经济发展是难以为继的和不可持续的。
第三,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想赶超发达国家,按常规发展是不可能的,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一个赶超的机遇,这也是我们必须抓住低碳经济发展的原因。
发展低碳经济思考: 发展低碳经济,我们要端正认识,提出正确的引导意见。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包括制定指导长远战略,出台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和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货等措施来引领低碳经济发展,这也需要企业认清方向,自觉跟进,采取促进低破经济发展的集体行动,只有这样,中国向低碳经济转换才有现实的基础。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能经济”。但现阶段太阳能发电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多数地区风能发电成本高于煤电、水电,作为二次能源的氢能,目前离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取的商业化目标还很远,以大量消耗粮食和油料作物为代价的生物燃料开发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粮食、肉类、食用油价格上涨。
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它在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和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便利是现代商业营梢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价值观。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如我们经常使用的一次性用品,经常饮用的纯净水,无节制地使用塑料袋,不仅制造了过多的垃圾,产生了白色污染而且过多消耗了宝贵的石油能源。据计算,全国减少10%的购物袋可节省能耗1.2万吨标准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
转向低碳经济,实行低碳生活,还要戒除以大量消费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由于人们将现代生活方式片面理解为更多地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提供的便利,导致了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依靠高耗能的动力系统,往往几百米路,上几层楼都要靠机动车和电梯代步。另外人们的膳食越来越多地消费以多耗能、多排温室气体为代价生产的畜禽肉类,油脂等高热量食物,肥胖发病率提高,而很多人减肥,习惯在耗费电力的人工环境如空调健身房,使用电动跑步机,其代价是多耗放能多排温室气体。凡此种种,都和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的目标相背离,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们要提倡节能减排还必须从细微处做起,从身边作起,这细微处不只是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也包括日常生活习惯中的节能细节,每个人生活习惯中浪费能源和碳排放看似数量很小但乘以13亿就会成为巨大的数量。我们应当遵从古训,“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要注意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个科技工作者,社会工作者都应从日常生活中,面向公众宣传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的意义,使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的科学发展决策,变为全民的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