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临沂教资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解读: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法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临沂教资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解读:学生学业成绩评
价的方法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是直接认知被评价者行为的最好方法。它适用于在教学中评价那些不易量化的行为表现(如兴趣、爱好、态度、习惯与性格)和技能性的成绩(如唱歌、绘画、体育技巧和手工制成品)。但被观察者知道他被人观察时,他的行为便不同于平常,因而观察的结果并不完全可靠。为了提高观察的可靠性与精确度,一方面应使观察经常化,用日志或报告形式记录一些学生的行为或轶事,使评价所依据的资料更全面;另一方面可采用等级量表,力求观察精确。
行为日志或轶事报告,一般都用来记录学生有意义的或异常的行为表现。要重事实,如实描述行为的发生经过,并可以作简要的解释、说明。行为日志,可以由教师为全班学生专备一个本子,每个学生占若干页,以记录其突出的行为表现。行为日志由教师保管,轶事报告则需交教导处,供研究学生工作之用。
2.测验法
测验主要以笔试的形式进行,是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基本方法。它适用于对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成绩评定。测验的优点是能在同一时间内用同一试卷测验众多的对象,收集大量可供比较研究的宝贵资料,它不仅简便易行、运用广泛,而且结果也比较可靠。但测验也存在局限性,如难以测定学生智力、能力和行为技能等。
(1)测验的质量指标
主要有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
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可靠程度。如果一个测验在反复使用或以不同方式使用都能得出大致相同的可靠结果,那么这个测验的信度就高;否则,信度则较低。影响信度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测验的长度、测验的时间、受试者的身心状态、测验的标准等。
效度是指测验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即是否测出了它所要测出的东西。一个测验的效度总是对一定的测验目标而言的,故不能离开特定的目标笼统地判断这个测验是否有效度。
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试题过难或过易都不能准确测出学生的真实成绩,所以,一张试卷总的来说难易要适中,即它的试题既要有较难的题,又要有较易的题。
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区分度与难度有关,只有在试卷中包含有不同难度的试题,才能提高区分度,拉开考生得分的差距。
(2)测验的种类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常用的测验种类有: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境测验和标准化测验。
论文式测验是通过少量的论述题要求学生系统回答以测定他们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论文式测验的优点是能有效测定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来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缺点主要是阅卷任务重,评分缺乏客观性,易受评卷者主观因素影响。所以,论文式测验又称主观性测验。
客观性测验是通过给出一系列客观性试题要求学生回答来测定他们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测验。客观性测验的优点在于取样广泛,命题的知识覆盖面广,答案明确,不易受评卷人主观态度影响,能有效地测出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缺点在于编制测验试卷任务繁重,难于测定受试者的能力。
问题情境测验是通过设计出一种问题情境或提供一定的条件要求学生完成具有一定任务的作业来测定学生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测验。问题情境测验的优点在于能够测定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操作能力,但其知识覆盖面过窄。
标准化测验是一种具有统一标准、对误差作了严格控制的测验。标准化测验是相对于教师自编试题的测验而言的,是经过专家精心编制的。标准化测验的特点是:试卷大量采用客观性试题,题型多样,知识覆盖面广;测试的实施必须按明确规定的“测验指导”去做,评分按严格的评分标准进行;对分数的解释也必须一致,并报告其常模;其结果可以与国内的同类测验进行比较。
3.调查法
调查法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进行学生成绩评定收集资料的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和习惯需要调查,但调查易带主观性,掌握的情况也可能不全面,其结果常有误差,所以调查时对资料要认真分析,并只能把它作为辅助的方法。
调查一般通过问卷、交谈等形式进行。问卷是通过预先设计好的调查题要求学生笔答以获取有关评价资料的方法。问卷要简明扼要,只提出问卷者希望知道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要给答卷人对所问之题以自由评论和自由选择的条件;问卷所获的资料要经过统计和分析才能科学地利用。交谈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兴趣、需要、态度和课后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方法。交谈需要安排一定的时间,交谈要有准备,即使短促交谈也要有的放矢。
4.自我评价法
顾名思义,自我评价法就是自已对自己的评价。自我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正确地评价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肯定成绩,明确努力方向,不断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从而自觉地改进学习。
自我评价的主要方法有:①运用标准答案。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作业的自我检验和自我评价的良好习惯;②运用核对表。论文式作业与绘画、手工等技能性作业,无法制定标准答案,一般采用核对表进行评定;③运用录音机、录像机等。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对自己作出评价,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以便自我纠正和提高。
强化练习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选择题】区分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的是()。A.效度 B.信度 C.可靠度 D.区分度
答案:B。解析: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可靠程度。
【选择题】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称为测验的()。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答案:B。解析:效度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辨析题】信度高,效度不一定高;效度高,信度一定高。
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信度是指一个测验量表的可靠程度(或可信程度)。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希望测到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与准确程度。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可信的测验未必有效,而有效测验必定可信。
特别说明:2015山东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请登录临沂中公教育(linyi.offcn.com)网站查询。在报名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跟招考部门电话沟通,或者致电中公教育临沂分校电话进行咨询。
第二篇:临沂教资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解读:班集体的培养方法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临沂教资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解读:班集体的培养方
法
班集体的培养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确定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
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是中学班集体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没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就不可能产生坚强的集体凝聚力。明确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发展方向,是全体学生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一致的动力。班集体的目标是一个逐步展开的系统,包括总目标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目标。根据班级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共同制定每个阶段的具体目标,一个目标实现后,要紧跟着确定下一个目标。
2.制定明确的班级规章制度
班级规章制度是班集体学习和各种活动顺利进行的标准和保障。健全的规章制度能使教学活动具有一个良好的秩序,能够对学生做出制度和纪律的约束,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对于班集体来说,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对学生提出严格的纪律要求,不断提高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这是建立和培养优秀班集体的必然途径。班级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各种日常规章制度,如卫生制度、值日生制度、请假制度、考勤制度等,以及纪律方面的规定,包括课堂纪律、集体活动纪律等。制度和纪律要求在全班提出之后必须严格遵照执行,任何学生都不能例外,否则会影响纪律和制度的威信。
3.充分发挥班委会的作用
中学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同龄人中优秀学生的一言一行都对班集体的其他成员具有榜样和示范作用。选拔出班干部之后,班主任要培养、树立他们在集体中的威信,培养他们服务同学的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示范作用。班干部工作表现突出时,班主任要对他们进行充分的肯定和表扬,鼓励其他同学来学习。同时,班主任要对班干部进行严格要求,一旦发现他们犯有某种错误,班主任就要及时客观、公正地处理,不能徇私舞弊。此外,班主任还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在合适的阶段做好班干部的改选工作,使班级组织机构能够正常运转。
4.发挥集体活动的教育作用
中学生正处于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时期,他们渴望与他人交往,希望获得友谊,他们需要与其他同学团结、合作、互相帮助来共同解决一些问题。而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能满足中学生的这一要求。班集体的集体活动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还具有极大的教育作用。班主任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组织一些社会公益性活动,如组织集体劳动、参观博物馆、春游、举办运动会等有意义的活动,发挥集体活动的教育作用。有意义的集体活动能为班集体的巩固奠定情感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发展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能力。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培养正确的舆论是建设优秀班集体的重要工作,正确的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具有约束、感染和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和巩固班集体的重要手段。班主任老师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集体舆论,让学生掌握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以鲜明、民主的态度进行班级管理,表扬先进事迹,教育后进行为。班级建设中要使良好的班风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促进整个班集体和学生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
特别说明:2015山东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请登录临沂中公教育(linyi.offcn.com)网站查询。在报名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跟招考部门电话沟通,或者致电中公教育临沂分校电话进行咨询。
第三篇:2019年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1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龟速构防守)(规、速、构、方、手)
①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
②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③
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④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两再一新促生产)
①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②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③
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2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两传选新促文化)★
①
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②
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③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④
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①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
②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
③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5简述美育的主要任务和意义
★
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观,发现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修养。
美育在全面发展中起动力的作用,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美育能够促进体育,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6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
课程内容的设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层次。
(1)课程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的指导性文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2)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因此人们通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
(1)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学科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的的规律
①
学生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
②
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①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智力)的基础
②
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①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
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③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①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②
品德的提高是知识学习的基础
③
两者有机结合10
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
含义:通过观察或描述对所学知识建立清晰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
贯彻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言语直观教学
(4)防止直观教学的不当和滥用
11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
含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地能力。
贯彻要求:1)加强学生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地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地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简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
含义: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要求:
1)教学要有系统性
2紧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教学
3)按照学生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教学
4)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4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的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5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
①
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②
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③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④
课外辅导
⑤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
16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
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
语言艺术、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17简述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注意力
★
①
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做斗争的能力
②
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③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④
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⑤
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18简述如何有效的组织复习(防止遗忘的方法)★
时间:及时复习,经常复习,合理分配时间
方法: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反复阅读与试图记忆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
次数:数量要适当,不宜过多;适当过度学习,过度学习50%
19简述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及条件
★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
(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③对于知识的理解由学生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
(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创情境、控水平、妥奖惩、善归因)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需要励志,自我归因)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4简述学习策略的类型
★
学习策略分为三类:
(1)第一类是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第二类是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3)第三类是资源管理策略,是指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环境和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25简述最近发展区含义及启示
★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最近发展区的启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26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品德的心理结构
★
(1)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2)道德情感: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3)道德意志: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4)道德行为: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是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
促进品德形成良好方法
★(说服榜样群体奖惩价值)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5)价值辨析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30疏导原则的贯彻要求
★(讲正‘正面教育’道‘因势导利’)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尊重与严格要求原则的贯彻要求
★
①
严要有度
②
严要有方
③
严要有恒
④
尊重学生人格个性,充分信任学生
32依靠积极与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贯彻要求
★(一分为二的转变认识)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学生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组核成发)
(1)组建阶段:具体标表现为一个个孤立的个体,靠教师组织
(2)核心形成:这个阶段班级会涌现一批积极分子,出现核心人物
(3)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学生逐渐学会自我管理
(4)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班级会形成平等、和谐、上进的氛围,学生个性发展
34班集体形成标志
★(健全班风是组织目标)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个别教育工作
★(恒心才能发光)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看别人,看自己,多练习,多反思)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37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全、民、多、现、身)
①
教育的终身化(包括各年龄段的各种教育)
②
教育的全民化(必须面向所有人,人人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③
教育的民主化(对等计划、特权化、专制化的否定,强调平等)
④
教育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
⑤
教育的现代化(现代科技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并由此引起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38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体内性质两权一目的)
①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②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③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
④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⑤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①
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②
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③
教育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④
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39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阶段性,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以及不同方面发展速度不同。
4.互补性,机体在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5.个别差异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其身心发展的实际面貌总会表现出一定的个别差异。
40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三有一训练,控制很全面)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④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41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1)社会依据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②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③受文化传统制约。
④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2)人的依据
学制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确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都要考虑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他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水平。
(3)学制本身的依据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42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义务要延长)
(2)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职业要综合)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大众要高等)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终身要构建)
43简述教育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44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优点
①
用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②
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③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④
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⑤
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⑥
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缺点
①
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②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
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④
不利于因材施教
⑤
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
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①
要深入准确的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②
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
③
要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的内容
④
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并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
46简述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①
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
②
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③
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47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①
学习材料的性质
②
实际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的程度
③
实际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④
实际的方法
⑤
时间因素
⑥
情绪和动机
48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①
记忆容量逐渐增大,短时记忆的广度接近成人
②
记得有意性加强
③
意义识记成为主要技术手段
④
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49简述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a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b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c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a保护好奇心b解除个体对回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c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d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e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a发散思维训练b推测假设训练
c自我设计训练d头脑风暴训练
50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2)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3)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4)原型启发。
(5)情绪与动机。
除了上述因素,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51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52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简述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55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完成;
(2)在复杂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3)在简单的任务中,较高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56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心向与定势。
除前面所涉及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57简述前运算阶段的特点
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年龄是
~
岁,此阶段的特征有:
(1)“万物有灵论”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4)没有守恒概念;
(5)做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简述榜样示范法的贯彻要求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
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情,要使榜样能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推动他们前进,就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榜样。
③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要及时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使其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为和习惯,逐步巩固、加深这种情感。
第四篇:2017上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
2017上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1、在教育史上,重视实科教育,主张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强调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家是()。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斯宾塞 D.杜威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作准备”。同时,他认为,教育应该从古典主义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适应生活、生产的需要。因此,答案选择C。涉及考点: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2、儿童身心发展存在高速发展期,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发展特别迅速而在其他阶段相对平稳。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哪一特性()。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 D.不平衡性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儿童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指个体内部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即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发展特别迅速而在其他阶段相对平稳。二是指个体内部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因此,答案选择D。
涉及考点: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3、明确提出“长善救失”“教学相长”“不陵节而施”“臧息相辅”等重要教育思想的文献是()。A.《论语》 B.《学记》 C.《孟子》 D.《大学》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长善救失”“教学相长”“不陵节而施”“臧息相辅”出自《学记》。因此,答案选择B。
涉及考点: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4、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上,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能,生活更加充实幸福的观点属于()。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知识本位论 D.能力本位论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个人本位论主张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因此,答案选择A。涉及考点:教育目的的概述
5、世界各国的学制存在着差别,但在入学年龄、中小学分段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这说明学制的建立要依据()。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发展水平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D.民族和文化传统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人在发展过程中具有阶段性。在人的一生中,从出生到成长为青年,经历了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早期等不同年龄的发展阶段,各个阶段各有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因此,在确定入学时间、学校分段和衔接时都要适合年轻一代的智力和体力发展水平。这体现了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制约着教育制度的纵向分段。因此,答案选择C。涉及考点:教育制度概述
6、学生在小学数学课程中通过测量或拼图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在中学数学课程中通过证明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种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是()。A.直线式 B.螺旋式 C.纵向式 D.横向式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螺旋式教科书结构就是把同一课题内容按深度、广度的不同层次安排在教科书的不同阶段重复出现,使得每一次重复都将原有的知识、方法、经验进一步加深拓广,逐级深化。三角形内角和的同一个知识在小学和中学重复出现,这表述其采用的是螺旋式组织形式。因此,答案选择B。涉及考点:教材
7、某沿海城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全面开设海洋教育课程。这种课程属于()。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 D.生本课程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和文化发展等实际情况而设计的课程,它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社会发展状况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海洋教育课程是围绕地方特色而设置的课程,属于地方课程。因此,答案选择B。涉及考点:设计开发主体
8、李老师在语文课上,按照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的程序进行教学。这体现了哪一类型课的结构()。A.单一课 B.综合课 C.练习课 D.复习课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根据一堂课完成教学任务的多少,可以把课划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两大类。单一课是指在一节课内只完成一种主要任务的课。单一课又分为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实验课、检查课等。综合课是指在一节课内同时完成两种以上教学任务的课。在一堂课完成复习旧知识、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等多项工作,李老师的一节课要完成多个教学任务,所以是综合课。因此,答案选择B。涉及考点:上课
9、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创立了“产婆术”。它体现的主要教学方法是()。A.讲授法 B.讨论法 C.谈话法 D.演示法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产婆术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这体现的教学方法是谈话法。因此,答案选择C。涉及考点: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0、有同学在班上丢了30元压岁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王老师通过讲“负荆请罪”的故事,教育拿了钱的同学像廉颇将军一样知错就改,不久犯错误的同学把钱悄悄归还了失主。王老师采用的德育方法是()。A.榜样示范法 B.品德评价法 C.实际锻炼法 D.个人修养法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王老师讲“负荆请罪”的故事帮助学生以廉颇为榜样,改正自己的行为。这种方法是榜样示范法。因此,答案选择A。涉及考点:中学德育方法
11、班主任陈老师通过生杏的酸涩和熟杏的香甜来教育一位早恋的初三女生,告诉她,谈恋爱和吃杏子是一样的道理。中学生还没有生长成熟,此时若谈恋爱,就如同吃生杏子一般,只能又苦又涩;只有到成熟后再去品尝,才会香甜可口,无比幸福。从而使这位女生从早恋中走了出来。这体现了德育的哪一原则()。A.知行统一原则 B.长善救失原则 C.有的放矢原则 D.疏导原则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题干中的陈老师在教育早恋的学生时,通过耐心的劝解,引导学生形成对早恋的正确认识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体现的是疏导原则。因此,答案选择D。
涉及考点:疏导原则
12、学习游泳之前,小兰通过阅读书籍记住了一些与游泳相关的知识。小兰对游泳知识的记忆是()。A.陈述性记忆 B.程序性记忆 C.瞬时记忆 D.短时记忆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这类记忆往往需要多次尝试之后才能逐渐获得。在学习游泳之前,我们可能读过一些有关的书籍,记住了某些动作要领,这种记忆就是陈述性记忆;以后,我们经过不断练习,把知识变成了技能,真正学会了游泳,这时的记忆就是程序性记忆了。因此,答案选择A。涉及考点:记忆
13、小军由于“锐角三角形”知识掌握不好而影响了“钝角三角形”知识的掌握。这种想象属于()。A.纵向迁移 B.横向迁移 C.顺应迁移 D.重组迁移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之间处于同一难度水平,二者之间的影响是一种横向迁移。因此,答案选择B。涉及考点:学习迁移
14、小马上课时害怕回答问题,他发现自己坐在教室后排时可减少被老师提问的次数。于是,他总坐在教室后排。下列哪种强化方式导致了小马愿意坐在教室的后排()。A.正强化 B.负强化 C.延迟强化 D.替代强化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负强化是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个体行为出现的概率。回答问题对小马来说是一种厌恶刺激,老师减少对小马的提问次数就是撤销了小马的厌恶刺激,从而导致小马往教师后排坐的行为发生次数增加。这是一种典型的负强化。涉及考点: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15、小星判断道德问题时,不仅能依据规则,而且能出于同情和关心做出判断。根据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小星的道德认知发展处于()。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阶段 D.公正阶段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皮亚杰利用教师和家长偏爱顺从他的学生和孩子的日常事例,编制一些故事,要不同年龄的儿童对这种偏爱行为是否公平做出判断。结果发现,7岁、10岁、13岁是儿童公正观念发展的几个主要时期。这三个阶段的儿童在进行公正判断时,分别以服从、平等、公道为标准。7岁前的孩子认为听话的行为就是好的行为,按自己意愿行事就是坏的行为,分不清服从和公正的区别。10岁左右的孩子认为平等(公平)的行为就是公正的。13岁左右的孩子已能将公道不公道作为道德判断的标准。这意味着他们已不是根据单纯的、僵化的规则来判断,而是考虑到他人的具体情况,出于同情和关心来做出道德判断。该阶段的儿童处于公正道德阶段。
涉及考点: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16、中学生晓楠极端争强好胜,性格急躁,富有竞争意识,外向,常常处于紧张状态,很难使自己放松。晓楠的人格特征属于 A.A型人格 B.B型人格 C.C型人格 D.D型人格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A型人格者具有很强的进取心、侵略性、自信心、成就感,并且容易紧张。B型人格者则属较松散、与世无争,对任何事皆处之泰然。C型性格指那种情绪受压抑的抑郁性格,表现为害怕竞争,逆来顺受,有气往肚子里咽,爱生闷气的性格。因此,答案选择A。涉及考点:人格
17、小强期中考试失利,但是他没有气馁,而是认真地分析了失败的原因,找到了问题,确定了新的方向。小强这种对待挫折的方式是()。A.宣泄 B.升华 C.补偿
D.认知重组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宣泄指通过创设一种情景,使受挫者能自由抒发受压抑的情绪。升华指心理欲望从社会不可接受的方向转向社会可接受的方向的过程。补偿指个人所追求的目标、理想受到挫折,或由于本身的某种缺陷而达不到既定目标时,用另一种目标来代替或通过另一种活动来弥补,从而减轻心理上的不适感。认知重组是指对挫折情景的重新认识与评价。考试失利,通过重新分析失败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向,这属于认知重组。因此,答案选择D。涉及考点:挫折的应对
18、中学生小艾上学前总是反复检查书包,如果不检查,他就难受,明知该带的文具都带了,就是控制不住。他的问题是()。A.抑郁症 B.焦虑症 C.强迫症 D.恐怖症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强迫症是指以强迫症状(主要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反复检查书包,是强迫行为的表现。因此,答案选择C。涉及考点:强迫症
19、华老师认为课堂管理是教学的一部分,课程管理本身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行为准则,促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使学生逐步走向成熟。这主要说明课堂管理具有哪一功能()。A.维持功能 B.导向功能 C.发展功能 D.调节功能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有效利用时间、创造愉快的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问题行为而采取的组织教学、设计学习环境、处理课堂行为等一系列活动与措施。其功能主要体现在:(1)维持功能。所谓维持功能,是指课堂管理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持久地维持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效地排除各种干扰因素,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2)促进功能。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是指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够增强、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3)发展功能。课堂管理本身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行为准则,促进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帮助学生获得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逐步走向成熟。因此,答案选择C。涉及考点:课堂管理的功能
20、每学期开学前,王老师总是根据自己所教班级的人数、课时量以及备课资料是否充分等来安排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进度。根据富勒与布朗的观点,王老师处于教师成长的哪个阶段()。A.关注生存 B.关注情境 C.关注学生 D.关注自我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处于关注情境阶段的教师,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因此,答案选择B。涉及考点:教师成长的历程
21、李老师经常自觉的对自己的讲课过程进行分析,进行全面深入的归纳与总结,以不断的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李老师的做法是基于下列哪种专业发展方式()。A.教学实践 B.教学研究 C.自我发展 D.教学反思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因此,答案选择D。涉及考点: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2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答案解析:该说法是错误的。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有质的规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完全独立于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会在到一定程度上制约教育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规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完全独立发展的教育是不存在的。所以,教育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的说法是错误的。涉及考点:教育的社会属性
23、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知识越多,能力越强。
答案解析:该说法是错误的。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广阔的领域。但是,知识不等于能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只有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该说法是错误的。
涉及考点: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24、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接受学习一定是有意义学习。
答案解析:该说法是错误的。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而接受学习是指教师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接受学习既有可能是有意义学习,也有可能是机械学习,关键看新旧知识之间能否建立起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所以,简单的说接受学习就是有意义学习是一种错误的说法。涉及考点:认知学习理论
25、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发展的阶段性是固定的,相同年龄段的人都能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
答案解析:该说法是错误的。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这是人的道德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因为个体的身心发展存在差异性,因此相同年龄段的人并不一定都能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比如,很少有人能达到普遍伦理阶段。因此,题干说法错误。
涉及考点: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26、简述班主任培养班集体的主要方法。
答案解析:(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涉及考点: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27、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哪些?
答案解析:【参考答案】(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涉及考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28、简述短时记忆的特点。答案解析:
(1)短时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储存的时间比瞬时记忆长一些,但一般不会超过1分钟。(2)一般认为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7±2个组块。
(3)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主要是听觉编码,还有视觉编码。
(4)影响短时记忆的因素主要有个体的觉醒状态、组块及对材料的加工深度等。涉及考点:记忆
29、简述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
答案解析:(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4)学生主体性原则。(5)个别化对待原则。(6)整体性原则。涉及考点: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
周老师总是认真给学生写评语,把它作为教育学生的途径。他给班上一名淘气的学生写了一首打油诗:“小赵同学有头脑,就是不爱用正道;上课爱做小动作,插话接舌瞎胡闹;学习态度不太好,学习成绩不大妙;你若聪明应知道,有才不用是草包,劝你来期赶紧改,否则成绩更糟糕。”小赵阅后哈哈大笑,也回老师一打油诗:“老师写得好,老师写的妙;小赵一定改,决不当草包;不做小动作,头脑用正道;若是做不好,随你老师敲!”
小张迷恋电脑游戏,周老师用心良苦,巧妙地把他比喻为电脑,给他的评语是:“该主机硬盘超过80G,内存2G,运行绝大多数游戏非常流畅、反应灵敏;显卡强大、画面质量甚高;整体配置非常优良。但该机音效卡设定不良,常常该出声时没声音,要安静时却发出杂音;另屏幕保护时间设定过短,老师一分钟没动作,就进入休眠模式。修理修理,还是好用的。”后来,小张改掉了迷恋游戏的毛病,对电脑硬件也产生了兴趣。
小黄语文水平高,但有些浮躁,周老师给他写了如下评语:“汝生于书香门第,通达明理,开朗乐观,时有非常之事,亦曾处之泰然,好学善守。然汝时有蹉跎之意,散惰顽甚。若不熟读圣贤之书,以致学识浅薄,泯然众人,岂不哀哉,痛哉!”小黄阅后,心服口服,决心踏下心来,坚持勤奋读书。
30、(1)周老师给学生写的评语体现了哪些德育原则?(2)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答案解析:(1)周老师给学生写的评语体现了因材施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2)第一,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现状,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材料中,周老师针对三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出发,分别给予针对性的评语,有的放矢,符合学生的心理,能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第二,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是指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材料中,周老师从小赵同学聪明这一积极因素出发,引导其认识到学习态度不好这一缺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之所在。小张对电脑有强烈的兴趣,周老师从电脑运行相关原理出发,教育小张改变自己的错误认识。小黄语文水平高,周老师用文言评语引导其踏实学习。第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材料中,周老师面对学生的问题,并不是简单粗暴加以批评指责,而是能够尊重其学生的人格,采取趣味性的评语既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和尊严,还在评语中对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
涉及考点: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小明和小罗今年高三,是一对好朋友,两个人在处理问题的认知风格方面有较大差异。小明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常常利用个人经验独立地对其进行判断,喜欢用概括的与逻辑的方式分析问题,很少受到同学与老师建议的影响。而小罗遇到问题时表现则与小明相反,他更愿意倾听老师和同学的建议,并以他们的建议作为分析问题的依据。另外,他还善于察言观色,关注社会问题。
31、(1)结合材料分析小明和小罗的认知风格差异。
(2)假如你是他们的老师,如何根据认知风格差异开展教学?
答案解析:
(1)小明是场独立型认知风格,小罗是场依存型认知风格。
场独立型的人在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在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材料中,小明经常个人独立判断分析,不容易受外部影响,这正是内部参照的表现。因此,小明是场独立型认知风格。
场依存型的人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材料中,小罗解决问题时通过倾听他人建议的方式来做出决定,这是外部参照的表现。因此,小罗属于场依存型认知风格。
(2)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场的定向,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和偏好,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小明而言,场独立型的认知风格带来的更多是以内部学习动机为主,较少依赖外部的监控与反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提供较为宽松的教学结构,多给予其独立思考的机会,采取问答、讨论等教学方法,给学生表现自我的空间。
对小罗而言,场依存型的认知风格带来的更多是以外部学习动机为主,较多地依赖教师、家长等外部监控与反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提供严密的教学机构,给学生以明确而具体的讲解与指导。涉及考点:人格的结构
第五篇:2018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1.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
(3)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
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学说
主张
代表人物
神话起源说
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宗教
生物起源说
动物界的生存本能
利托尔诺、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
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模仿”
孟禄
劳动起源说
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米丁斯基、凯洛夫
交往起源论
人类的交往活动
叶澜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劳动没(米)懦夫”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
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
无等级性(阶级性);
(3)
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
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
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
学校名称
教育内容
备注
中国
夏、商、西周庠序校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政教合一
学在官府
外国
古印度
古儒
《吠陀》为主的经典、经义
宗教教育
古埃及
文士学校
文字、书写、执政能力
以僧为师
以吏为师
古希腊
斯巴达
军事体育
尚武
雅典
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体操等
崇文
封建社会
学校名称
教育内容
备注
中国
春秋战国
私学
以儒、墨为主的显学
百家争鸣
汉代
官学
私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察举制
征辟制
隋唐
六学二馆
分科教学(经、史、律、书、数)
科举制
宋以后
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五经
西方
中世纪
教会学校
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培养教师和僧侣
骑士学校
七技
培养封建骑士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是以古代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4)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考点8:近现代教育的特征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义务教育最早起源于16世纪的德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依法治教。
◆考点9: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第三,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第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第五,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第六,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理念。
第七,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3.教育各时期发展特点
时期
特点
原始社会的教育
无等级性;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教法单一
古代社会的教育
阶级性和等级性;与生产劳动相分离;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现代社会的教育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班级授课制
20世纪以后的教育
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专题二
教育学的产生于发展
◆考点
1: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1)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2)内在动力:教育问题;(3)属于基础学科
◆考点
10:教育学的萌芽★
萌芽阶段的特点:(1)以习俗的认识为主。
(2)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
(3)有关的教育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并没有专门论述
萌芽阶段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
A.中国
(1)《学记》乐正克——中国古代、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学专著
观点: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
“学不躐等”:教学要循序渐进
(2)孔子——《论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墨翟——兼爱、非攻
B.西方
(1)苏格拉底:“产婆术”(问答法,启发性原则)
(2)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从现实世界到达理想世界
(3)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4)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也叫《论演说家的培养》、《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部教育学专著,世界上最早研究教学法的书
◆考点
11: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人物
著作
教育观点
培根
《新工具》
1.科学归纳法
2.首次指出“教育学”应独立
夸美纽斯
(“教育学之父”)
《大教学论》
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1.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
2.教学制度:班级授课制;
3.教学思想:“泛智教育”
4.教学内容: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康德
(赫尔巴特的老师)
《康德论教育》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最早在大学讲授教育。
卢梭
《爱弥儿》
浪漫主义自然教育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洛克
《教育漫话》
1.“白板说”;2.“绅士教育”
裴斯泰洛齐
《林哈德与葛笃德》
“教育心理学化”
赫尔巴特
(“科学教育学之父”)
《普通教育学》
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
2.三中心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3.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4.教育性教学原则(德育);
杜威
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
《民主主义与教育》
1.新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3.学校即社会;
4.从做中学;
斯宾塞
《教育论》
1.教育预备说;
2.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巧记:
1.“培根首提出,纽斯来实现,巴特再规范”;
2.“级智夸大独立”(夸美纽斯):级:班级授课制;智:泛智教育;大:《大教学论》;独立: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
3.“一、二、三、四+教育性原则”(赫尔巴特):一:一本书《普通教育学》;二“学”:伦理学、心理学;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4.“民主威新分三、四、五步走”(杜威):民主:《明主主义与教育》;威:杜威;新三: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四: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五: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考点
12: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教育家
教育著作
教育思想
马卡连柯
《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克鲁普斯卡娅(列宁的老婆)
《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
凯洛夫
《教育学》
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对我国建国后的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
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2.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教育家
教育著作
教育思想
赞可夫
《教学与发展》
发展性教学理论-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布鲁纳
《教学过程》
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倡导发现教学法
瓦根舍因
《范例教学原理》
创立范例教学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帕夫雷什中学》
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皮亚杰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教学目的是发展学生智力
布鲁姆
《教育目标分类学》
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巧记:
木(姆)有目标,哪(纳)来结构,挖根(瓦根)找范例,高度赞发展,真可谓全面和谐斯基。
专题三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考点
1:教育的功能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教育的派生功能。
2.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相对的)
◆考点
2: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第一次科技革命:初等教育
第二次科技革命:初级中等
第三次科技革命:高级中等
信息革命:高等教育大众化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
(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补充:
(1)人力资本理论----提出者:舒尔茨
观点:舒尔茨认为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
(2)社会化理论----提出者:鲍尔斯和金蒂斯
观点:学校教育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在于它所具有的“社会化功能”。
◆考点
3: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5)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考点4: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3.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考点5:学校文化—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
↓
校园文化的核心
◆考点
6:教育与人口发展的关系
(一)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
2.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的结构
3.人口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
4.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
(二)教育对人口的作用
1.教育可以控制人口的数量;2.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素质;3.教育可以优化人口结构;4.教育可以促进人口合理流动。
专题四
教育与人的发展很重要的内容
◆考点
1:人的发展概念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身心有规律的、连续变化的过程,特别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考点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育启示: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不陵节而施”,适应最近发展区)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教育启示:不同阶段不同质,不能搞“一刀切”,量力而行)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教育启示:不同时期不同速,抓关键期)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机体之间的互补、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的互补(教育启示: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与个体之间进行比较(教育启示:因材施教)
◆考点
3: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2014简答题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考点4:影响人发展因素的理论★
1.内发论——内在需要(遗传决定论)
代表人物:孟子(“人之初,性本善”)、弗洛伊德(性本能是人发展根本动因)、威尔逊(基因复制)、格塞尔(成熟势力说)、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高尔登(“优生学”)。
观点: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身心发展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2.外铄论——外在力量(环境决定论)
代表人物:荀子(“人之初,性本恶”)、洛克(“白板说”)、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斯金纳。(荀找洛华生)
观点:人的发展依靠外在力量,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学习是成长的主要途径。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考点
5: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内部因素
①遗传——可能性(物质基础)
遗传的意义——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②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因素—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
外部因素
③环境——现实性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是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
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个体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实践过程。
④学校教育——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主导作用(为什么)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概念】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专题五
教育制度
◆考点
1:教育制度的概念★
1.广义:指国民教育制度
2.狭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衔接关系。
它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
◆考点
2:学制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教育——实体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堂”。1905年
3.非制度化教育——理念“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考点
3: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考点
4: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发展历程
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
1.双轨制——英国;2.单轨制——美国;3.分支制——前苏联
发展趋势:双轨学制在向分支性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考点5: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学制名称
颁布时间
特点
地位
壬寅学制
1902
只颁布没有实施
首次颁布
癸卯学制
1904
规定男女不许同校
首次实施
壬子癸丑学制
1912-1913
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
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壬戌学制
1922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新学制”“六三三学制”
沿用至解放初期(时间最长)
※巧记:人颁布,鬼执行,长期戌美国
◆考点6:我国现代学制的确立和发展★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知道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工作方针: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育人为本(根本要求)、改革创新(强大动力)、促进公平(基本教育政策)、提高质量(核心任务)。
战略目标:“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考点7:教育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不是重点同P3
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考点
8:义务教育制度
1.概念: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基础教育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
2.特点:强制性(义务性)、普及性(统一性)、免费性(公益性)。
3.产生:始于近代,发源于德国。
4.我国的发展:义务教育法(九年制义务教育),1986年颁布,2006年修订,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5.德国于1763年做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资本主义社会)
学制年限:多种形式并存——“六三制”、“五四制”和“九年一贯制”
专题六
教育目的◆考点
1: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广义: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指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教育目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考点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1)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人的成长发展奠定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基础;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各种专门人才。
(2)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或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教师的教学目标居第三个层次,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考点
3:教育目的的有关理论★
1.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
观点:社会价值;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
※巧记:
有位公民拨(柏拉图)打恐(孔德)吓(赫尔巴特)电话,涂(涂尔干)害社会
2.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
观点:个人价值;培养“自然人”。
※巧记:
有一个人,一路(福禄贝尔)啰(罗杰斯)嗦(卢梭),自然无人陪(裴斯泰洛齐)
生活本位论——斯宾塞;教育准备生活,教育适应生活。
3.能力本位论(能力培养)
4.知识本位论(传授)
5.宗教本位论
6.教育无目的论(杜威——“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7.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
◆考点
4: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内容:
(1)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人是指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
199.6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方针/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考点
5: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1.德育★——灵魂与统帅作用
2.智育——前提和支持作用
3.体育——物质基础
4.美育——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考点
6: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考点
7: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
1.全体性2.全面性3.发展性4.主体性5.开放性
专题七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考点
1: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
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以教育现象或问题为对象,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
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科学自身发展的基本途径。
◆考点
2: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分类:了解
(1)自然情境下的观察和实验室中的观察;(根据环境条件是否进行控制和改变)(2)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是否借助仪器设备)(3)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是否直接参与)
(4)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根据实施的方法)
(二)调查法★——问卷、访谈、作品分析、测量
分类:
(1)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可以分为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2)依据调查内容,可以分为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
(3)依据调查的方法和手段,可以将调查分为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
(三)历史法
历史法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步骤:收集资料、史料的鉴别和史料的分析。
(四)实验法
分类:
(1)根据实验进行的场所,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2)根据实验的目的可以分为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3)根据同一实验中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可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4)根据实验控制的程度,可分为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
(五)行动研究法(教师+研究者)★
亦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第二章中学课程
专题八
中学课程
◆考点
1:课程的概念
广义的课程: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朱熹“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考点
2:课程的分类★
分类标准
课程
课程特点
内容属性
学科课程(分科课程)
(赫尔巴特、斯宾塞、夸美纽斯)
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经验课程(活动课程)
(杜威)
又称生活课程,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组织方式
分科课程(学科课程)
单科形式
综合课程
(怀特海)
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构成的一门学科。学科整合,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课程任务
基础型课程
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
拓展型课程
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研究型课程
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
实施要求
必修课程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选修课程
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设计开发主体
国家课程
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确保所有国民的共同基本素质。
地方课程
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校本课程
学校教师主导开发,家长、学生、社会参与。
呈现方式
显性课程
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隐性课程
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考点
3:课程理论流派
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
基本观点
学科中心课程论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
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
活动中心课程论
(经验课程)
杜威、克伯屈
第一,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第二,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第三,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社会中心课程论
(大致了解)
布拉梅尔德、金蒂斯、布厄迪
认为教育学校应该致力于社会的改造而不是个人的发展。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强调课程建设要关注社会焦点问题。
◆考点
4: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
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和性质影响课程的编制
◆考点
5:课程目标的内涵
广义上的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即教育意图=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教学目标。
狭义上的课程目标:主要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的特征: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
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①直线式与螺旋式:直线式是指把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有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
螺旋式是按照学习的巩固性原理,在相邻两个以上的主题单元年级阶段里安排内容相同,而广度,深度不同的内容,使学生逐步掌握某门课程和课程的某个方面。
②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纵向组织是将各种课程要素按照某些准则按纵向发展序列组织起来。
横向组织是将各种课程要素按横向关系组织起来。
③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考点
6: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等系统化的活动。
◆考点
7:课程设计的泰勒目标模式★
泰勒,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被誉为教育史上的“课程理论之父”。
泰勒原理1.确定教育目标(最关键的一步)2.选择教育经验3.组织教育经验4.评价教育计划
补充:过程模式(关注过程),斯腾豪斯对“泰勒模式”批评的基础上提出的。
情境模式(关注目标,又关注过程。)
◆考点
8:课程内容★
(一)课程计划——指向学校
内涵: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作用: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以课程计划作为依据开展。
制定依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课程计划的组成:课程设置(首要问题)、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指向学科
内涵: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各门学科的纲领性文件。
作用: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课程标准的结构:前言、课程目标(核心部分)、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
(三)教材——指向教师
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教材的编写的两种模式:
(1)
直线式教科书结构:均不重复的编排形式。
(2)
螺旋式教科书结构:重复出现
三者关系:课程计划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考点
9:教材编写的原则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考点10:课程评价
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以目标为中心】
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只关注预期的目标,忽视了其他因素。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美)
(1)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2)主张评价除了要关注预期的结果之外,还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
(3)评价的指向不应该只是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而且更应该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
3.CIPP评价模式
4.CES评价模式
◆考点
1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1.基本理念:三维目标观、综合课程观、内容联系观、学习方式观、发展评价观、校本发展观。
2.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2.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3.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性质:
普及型:面向每个学生;绝大多数学生能达到
基础性: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性的发展性:课程应着眼学生的终身学习,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新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三个基本特征。
4.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
①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②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
③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5.新课程评价的转变:功能由侧重甄别和选拔转向侧重发展;评价对象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逐步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结果关注结果准确,公正,更要强调结果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式多样,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平等,理解,互动。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观
1.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2)合作学习3)探究学习
3.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4.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5.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
第三章中学教学2016很可能考察2015是考德育
专题九
教学概述
◆考点
1:教学的内涵
1.教学的含义
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地位: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特点:①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②教学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③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与教育的关系——部分与整体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教学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3.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智育不仅可通过教学实现;教学是智育的途径之一。
◆考点
2:教学任务——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
1.形式教育(17世纪)——代表人物:洛克、裴斯泰洛齐
主张:发展学生的智力(重能力轻知识);理论基础:官能心理学
2.实质教育(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
主张:传授对生活有用的知识(重知识轻能力);理论基础:联想主义心理学
◆考点
3: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其他略)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考点
4:教学的作用和意义——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专题十教学过程
◆考点
5: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
有关教学过程的理论
中国
1.孔子:学思行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荀子:闻、见、知、行。
3.礼《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4.朱熹——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西方
1.夸美纽斯:感知、记忆、理解、判断
2.赫尔巴特: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发展成五阶段:分析、综合、系统、方法(席勒)预备、联合、总括、应用(莱茵)。
3.杜威: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考点
6:教学过程的本质——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在: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认识的引导性5.认识的简捷性
◆考点
7: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知识不等于能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智力的高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条件:
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3.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能动的作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3)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在教学中防止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一种倾向是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考点8: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考点
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教好课的前提
1.备课的要求
①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②写好三个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二)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教师要上好一节课的基本标准: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根本的要求)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1.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①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②作业的分量要适当,难度要适度。
③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④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四)课外辅导——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和集体辅导
课外辅导的要求:
①从辅导对象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
②辅导只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上。
③辅导目的明确,采用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④教师要注意态度,师生平等相处,共同讨论,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⑤加强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辅导效果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
方法: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质量指标: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要求:①客观公正,必须严格遵循评定标准。
②方向明确,要向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方向,这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目的。
③鼓励学生创新,在评定中不仅要看答案,而且要看思路,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考点
9:教学原则★
1.启发性原则-——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乡土教材)——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保证学生掌握系统知识,又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保证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可靠知识,又要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要求:①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
②要深入挖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自觉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③要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④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
4.循序渐进原则——顺序性
教师在教学中,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和学生认知发展顺序,持续连续系统地进行,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系统的知识,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要求: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繁到简。
5.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阶段性
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要求:①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②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③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6.因材施教原则——个别差异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时,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发展。
要求:①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
②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③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
7.直观性原则(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直观性形象的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并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
要求: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②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
③要重视语言直观
8.巩固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长久的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
要求: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著作
教育思想
《学记》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启发性原则
“君子之教,喻也。”
“学不躐等。”
循序渐进原则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论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启发性原则
◆考点
10:教学方法★
含义: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方法。
(一)国外常用的教学方法
1.探究—研讨法——兰本达(美)
2.纲要图式教学法——沙塔洛夫
3.暗示教学法(启发教学法)——洛扎诺夫
激发潜力,无意识
4.非指导教学法——罗杰斯
以学生为中心;移情性理解;尊重;真诚
5.发现法——布鲁纳
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二)国内常用的教学方法
维度
内容
以语言传递为主
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优缺点:能在短时间内系统传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要求: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知识要在思想上有所提高。
②注意启发。在讲授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展开,自觉地领悟知识;
③讲究语言艺术。讲授的语言要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例清楚,通俗易懂。音量,语速要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以姿势助讲话,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④要组织学生听讲
谈话法: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回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优缺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要求:①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②提出的问题要具体明确。
③要善于启发诱导;
④要做好归纳,小结。
讨论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
优缺点: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但是运用讨论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和一定的理解。
要求:①讨论前做好充分准备;②讨论中,要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③讨论结束后,做好小结。
读书指导法: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
要求:①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②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③加强评价和辅导;④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以直观感知为主
演示法: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者进行示范性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教学方法。
要求:①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②注意持续性和引导性;③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的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④尽量排除次要因素或减小次要因素的影响,使目的明确,现象明显。
参观法: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
要求:①做好参观的准备;②参观时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
③参观后及时总结
以实际训练为主
练习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
要求:①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②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③严格要求
实验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要求:①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②做好实验的组织和指导。③做好实验小结
实习作业法: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事一定的工作或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
以情感陶冶为主
欣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题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
以探究为主
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是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适宜进行“再发现”的问题情境和学习内容,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相应的原理和结论,培养创造能力的方法。
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
◆考点
11:教学组织形式
1.分类: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特朗普制、复式教学(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
2.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似的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课程计划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教学期限,按照学校课程表进行授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特点:班、课、时。
产生发展: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年京师同文馆(现北京大学)
优越性: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缺点:不利于因材施教;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实践能力;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3.复式教学: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4.分组教学;按学生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成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新型教学组织形式:新教育;翻转课堂;微课;微格教学;慕课;跨越式教学(+)
◆考点
12:教学评价
1.概念: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
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反馈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鉴定功能(+)
2.教学评价的种类
维度
具体分类
根据实施功能
诊断性评价: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和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总结性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根据运用的标准不同
相对性评价:又称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成绩在班级排名)
绝对性评价:又称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试题)
个体内差异评价:是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的一种评价方式。
根据评价主体
外部评价:是被评价者之外的专业人员对评价对象进行明显的统计分析和文字描述的评价。
内部评价:自我评价,指由课程设计者或使用者自己实施的评价。
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
我国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①以教育现代化为阶段目标取向。②以教育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③以终身教育为终极价值取向。④以生命关怀为核心价值趋向。(+)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
专题九
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伴随:注意
◆考点
1:注意
1.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2.注意的分类: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
种类
目的性
意志努力
产生的条件或者规律
无意注意
无
不需要
主客观条件
有意注意
有
需要
目的、间接兴趣、组织和意志力
有意后注意
有
不需要
直接兴趣、熟练和系统化
3.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1)注意的范围(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把握对象的数量。
影响因素:①注意对象的特点;②活动的任务;③个体的知识经验;(+)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影响因素:①注意对象的特点;②主体的意志力水平;③个人的主观状态;(+)
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的增强和减弱,叫做注意的起伏(注意的动摇)(+)
注意稳定性相反的品质:注意的分散(分心):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3)注意的转移: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影响因素:①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②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③明确的信号提示;④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力(+)
(4)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
影响因素:①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
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
◆考点
2: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感觉的特性
(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暗适应和明适应
(2)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正后像、负后像
(3)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4)感觉的相互补偿:某种感觉机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5)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考点
2:知觉
1.概念: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2.知觉的特性:
(1)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
影响因素:(+)客观:①刺激物的绝对强度;②对象和背景的差异性;
③对象的活动性;④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
主观:①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②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
③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定势与情绪态度;
(2)整体性: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3)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
(4)恒常性: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3.分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
◆考点
3:记忆: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1.根据内容划分(+)
(1)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具体事物形象的记忆;(2)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情感的记忆
(3)语义记忆(逻辑记忆)对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4)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
(5)情景记忆:以亲身经历、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为内容的记忆
2.根据保持时间划分(+)
(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
①时间极短:0.25-2秒;②容量较大;③形象鲜明;④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编码方式:图像记忆、声像记忆
(2)短时记忆(2017)瞬时记忆注意——短时记忆
①时间很短:不会超过1分钟,一般是30秒左右;②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
③意识清晰;④操作性强:有人把短时记忆叫做工作以及;⑤易受干扰;
编码方式:听觉编码、视觉编码
(3)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复述——长时记忆
容量无限,保存时间长久
编码方式:意义编码(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
3.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
(1)陈述性记忆
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即事实类信息,这类信息可以用言语表达,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
(2)程序性记忆
又称技能记忆,即对程序性知识进行记忆,如该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通常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
4.根据意识的参与程度划分(+)
(1)外显记忆:当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表现出来的记忆。
(2)内隐记忆:在不需要意识参与或不需要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三)记忆的过程
包括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基本环节。
补充:
①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识记的方法: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②遗忘的规律: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由此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影响遗忘的因素:①学习材料的性质;②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③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④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⑤识记的方法;⑥时间因素;⑦识记者的态度;
关于遗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学说:①消退说②干扰说③压抑(动机)说④提取失败说
(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背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①及时复习;②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③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④复习方法多样化;⑤合理分配复习时间;⑥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⑦掌握复习的量,坚持适度超额;(+)
六、想象(补充)
(一)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二)想象的分类
1.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1)有意想象:也称随意想象,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它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等。
(2)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2.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依据词语的描述或符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2)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①理想: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实现可能的积极幻想;
②空想:与客观事实相违背的消极幻想。
七、思维与问题解决★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
(一)思维
1.概念: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3.分类★
维度
内容
√思维的发展水平
直观动作思维: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直观问题时的思维过程
具体形象思维:人脑对表象进行的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用语言符号进行的思维
思维的逻辑性
直觉思维:未经过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顿悟的思维。
分析思维:经过逐步分析后,对问题解决做出明确结论的思维
√思维的指向性
聚合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
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找各种答案的思维
√思维的创造程度
再造性思维: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思维的过程的依据
经验思维:以日常生活经验为依据判断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的思维
理论思维:以科学的原理、定理、定律等理论为依据,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流畅性(答案数量)、变通性(不同类型答案)、独创性(新奇独特答案)。
4.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补充:
意志过程★——动机冲突
①双趋冲突②双避冲突③趋避冲突④多重趋避冲突
(二)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①
问题的特征——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题(容易);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困难)
②
迁移——已有知识经验对解决问题的影响(正负)
③
思维定势——环境不变,定势能应用已掌握的知识迅速解决问题(积极)
情景改变,则会妨碍人采用新方法(消极)
④
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消极阻碍)
⑤原型启发——在其他事物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⑥动机的强度——复杂问题,中等偏低;简单问题,中等偏高;中等强度
问题解决的策略:算法式;启发式(手段-目的分析法、逆向搜索法、爬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