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文化特色产业与旅游协调发展初探(5篇范例)

时间:2019-05-14 02:28: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池州文化特色产业与旅游协调发展初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池州文化特色产业与旅游协调发展初探》。

第一篇:池州文化特色产业与旅游协调发展初探

池州文化特色产业与旅游协调发展初探

近年来,池州旅游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产业形象逐渐清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接待人数、旅游收入和创汇水平都有了较快的增长。但笔者认为,池州旅游美中不足的是缺乏文化产业的有力支持,文化特色不明显,旅游消费品本地特色文化含量不多。游客到池州带来的不少,但留下的不多,去的地方不少,但记住的不多,旅游商品种类不少,但带走的的不多。换句话说,池州文化产业对旅游的支持力不是很大,这一定程度影响和制约了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其他地方相比,池州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的重视不够,池州文化特色产业有待进一步发展,其前景很好。

文化特色产业目前在国外是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产业,近些年来,各地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政府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选出“文化牌”,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池州把“旅游兴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四大战略之一,把“生态池州、佛国九华”作为旅游经济的主打品牌。但由于缺乏市区文化品牌,导致游客只知九华山,不知有池州。旅游,文化是灵魂,旅游产业,特色文化是活力。旅游经济是注意力经济,建设旅游型城市,首要的是如何让这个城市在繁星般的城市中,引起人们的注意,成为人们的选择对象。这就必须把旅游资源与特色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城市文化品牌对城市内涵和城市形象的强标示的功能,让人们直接感受到这个城市的内在魅力和无形吸引力,吸引更多 的人把这个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按照世界级的旅游休闲目的地的设计,应该将地域文化特征强烈的佛教文化、傩戏、青阳腔等很好地与旅游嫁接,让更多的人了解池州。

一、池州文化特色产业发展背景和优势

1、当前,从全国范围看,旅游产业发展步入瓶颈,亟待升级转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旅游业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形势发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变化。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了重大战略调整期,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战略调整的重中之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和升级换代,是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一个关键任务。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就是要转变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式、发展模式、发展形态,实现我国旅游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扩大规模和提升效益并重转变,由注重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因此,旅游业态创新会是实现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文化特色产业所具有的创新性、渗透性、高增值力、强辐射力和高科技含量的特征,将为旅游业注入持续发展的生机和动力。可以预见,旅游产业与文化特色产业的协调发展将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必将对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升旅游产业能级、促进旅游产业转型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我市处于“两山一湖”之间,位于皖南旅游区内,全国四大佛教圣地——九华山就在境内。近年,随着铜九铁路、合黄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的开通,我市交通便捷,山水灵秀,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我省承接央企产业转移,我市的地域优势将充分的展示。我市自古钟灵毓秀,历代文人墨客李白、刘禹锡、王明阳、王安石、梅尧臣等留下大量的文化遗迹。民间传说丰富,民俗风情淳朴,文物景点星罗棋布,这都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池州傩,我国古老的稀有剧种之一。青阳腔,兴盛于明万历年间,对徽、京剧等剧种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我们取得了演艺的专利权。青阳农民画,独有的民间艺术,乡土气息比较浓厚,在我省有很大的影响,2007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

二、文化特色产业对深化旅游发展凸显的作用

第一,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旅游产业链是以旅游业中的优势企业为链核,以产品、技术、资本等为纽带,在旅行社、饭店、餐饮、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旅游商店等行业之间形成的链条关系。旅游产业链是一条价值链,即旅游产品价值随着产业链的延伸会逐渐增加,因此,延伸旅游产业链成为近年来许多地方旅游业发展的目标。文化特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可从两方面拓展旅游产业链。一方面表现在横向上,文化特色产业融入到旅游行业各产业部门之中,可作为旅游产业成长的“投入要素”和“增值资本”,为各类旅游产业增加附加值。另一方面表现在纵向上,文化特色产业可与旅游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个环节的渗透与融合,使旅游产业链条向上游的研发和下游的品牌销售渠道延伸,从而有效拉长旅游产业链条。

第二,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当今旅游正在经历传统“观光游”向现代“体验游”的变革,以功能价值为基础的大众化旅游需求正转化为精神和文化方面的个性化体验旅游需求,因此,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供高档次的旅游文化产品就成为当前的迫切需要。文化特色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产业,文化特色产业无疑具有文化经济属性,它通过创造力对既有文化进行创新和突破,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并使之与旅游资源和活动经营结合起来,从而将历史文化内涵转变成鲜活的旅游文化产品,活化文化资源,为人们提供具有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体验消费性的旅游产品。

三、促进池州文化特色产业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的建议

1.抓特色演艺产业。青阳腔是我县文化知名品牌,我们一定要做大做强。在五溪或青阳设立青阳腔表演馆,展演被誉为天下时尚的新调。2009年,我们下决心建设“青阳腔传习馆”。新建了古戏台、陈列室,配臵了灯光、音响,解决了传承展演青阳腔的场地。今年,我县政府把组建青阳腔艺术团列入计划,将围绕

“观念更新、制度创新、科学管理、结构合理”的思路,建立既符合艺术规律,又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全新模式的民营艺术表演团体。新组建的青阳腔艺术团融青阳腔、傩戏、目连戏、青阳民歌为一体,一方面在馆、院演出,一方面走入景点、深入基层,吸引游客。

2.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文化特色产业与旅游商品开发的结合最为紧密。旅游商品包括旅游户外用品、旅游书籍、生活日用品、旅游工艺品、土特产和旅游印刷品、免税商品等。其中,旅游纪念品(包括旅游工艺品、土特产和旅游印刷品)是旅游商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池州具有丰富文化资源,佛教文化特色鲜明,地方特色文化繁荣,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活化石”傩戏、“徽池雅调”青阳腔,名扬四海的青阳农民画,九华佛教音乐、石台目连戏、东至文南词、黄梅戏艺术文化、诗文化、茶文化等。这些独具池州特色的文化可以开发出旅游工艺品。比如,青阳农民画色彩丰富、线条细腻、构图独特,具有文人画与农民画互补的特点,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在皖南山区和徽文化中很有特色。建立青阳农民画培训及产业基地,青阳农民画在池州旅游市场市场上一定大受欢迎;池州傩戏是我国起于明,盛于清,是一种带面具,以宗族为演出单位的戏曲古老的稀有剧种。可以针对池州旅游市场开发生产傩戏面具及特色道具,打上“池州傩”文化标识,如果开发取得成功,既能取得经济效益,又能达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池州目的。整理开

发佛教音乐,出版发行九华佛教音乐专辑,打造九华佛教音乐品牌等等,把池州文化特色元素运用到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中,必将使得旅游纪念品的产品形式和产销环节焕然一新。

2.兴田园文化产业,我市地处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内,自然环境优美,气候温润宜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位于九华山下的庙前镇更是凸显其特点。我们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从游憩农业、特质农业的角度出发,突出文化特点,兴建田园文化产业。可以规划土地,投入资金,分别建设九华盆景文化园、九华素食文化园、蚕桑文化村等项目。

3.兴民俗游乐文化产业。九华民俗,主要反映九华山周边一带民间生产商贸、居住饮食、婚姻丧葬、宗教信仰等中蕴涵的文化内容,形式独特,内容丰富,是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我们已经作出规划,在青阳县城西面旅游板块新建大九华民俗文化村,村内开辟古玩收藏一条街,民俗美食一条街,演唱游乐一条街,农民画一条街等,将散落在各处的商户集中一处,划行归市。该项目已经列入省861和市783计划,县土地规划部门也已经规划土地100亩。

2.开发文化特色产业园区形成新的文化旅游景观。文化特色产业园区与其他园区有显著不同的特征。它是集生活和工作、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于一体的场所,有多样化的宽松环境,能给城市带来新异的地方。园区正是通过其创新性,为原有的城市景观增添了新的内涵,如充满个性、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特色街道。新 的景观特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休闲旅游。如建立池州市主题公园,主题公园以游客体验为目的,注重主题的设计和选择,注重体验项目的设计,包括娱乐设备、人文生态景观、艺术表演、主题游戏和商业辅助性项目,注重糅合特色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充满TB时尚、动感、欢乐、梦幻魅力的主题生态乐园。

此外,需建立文化特色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和解决两个产业在互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文化、旅游行政部门和发改委、财政、建设、人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国土、工商、税收等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联系,旅游主管部门在制定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和实施重大建设项目时,要主动征求宣传、文化部门的意见;文化部门在策划和设计重点项目时,要征求旅游等相关部门的意见,以形成相互搭台、共同促进两个产业融合发展的工作机制。

文化特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不论是对于旅游产业还是文化特色产业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两者的协调发展能拓宽旅游资源范围,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从而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生机和动力。

第二篇: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如何协调发展

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如何协调发展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地貌,水温,气候,生物四大类;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四大类。旅游资源与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就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保护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保护了旅游资源。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旅游业作为资源依附性很强的产业,比任何其他行业都更依赖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质量。如果旅游区的整体生态环境优美,就能有力地吸引游客前来观光赏景,促进并带动其他产业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又能够让人们体会到良好生态环境带来的种种美好感受,从而激发人类尽自己所能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愿望。同时,环境污染对旅游资源的危害巨大,破坏了珍贵的旅游资源。工业废气污染产生酸雨,致使大片原始森林枯死。也使一些古文物、古建筑这些珍贵的旅游资源受到难以挽回的破坏。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两者是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事业,给人类创造一个舒适优美的环境,也是环境保护的目的之一。旅游资源只有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才能使其发挥功能和效益。

二、在旅游资源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1、突出地方特色。各地旅游资源都有其不可复制的个性存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亮点”之处。开发旅游资源必须让属于自己独有的美景或者风俗文化展现在游客面前。

2、开发旅游资源,进行旅游设施的建设,要注意不破坏自然景观,不破坏原来环境的格调,让古老文明、现代文明和自然风景协调发展,注意保护历史文物古迹,不能因建设现代文明而毁掉了古老文明。

3、旅游资源开发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着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旅游业被虽然称为“无烟工业”,但同样会产生污染。现代旅游业中,景区内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固体垃圾是不容忽视的污染源。这些都是旅游业发展给环境造成的危害,必须制定法规和措施保护环境。

4.注意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发旅游资源要以“滚动开发、循序渐进的模式”,尽量小的投资开发更多的项目,以收到更大的经济效益,防止“杀鸡取卵”只顾经济效益而滥加开发,以致破坏自然环境。

(三)加强旅游资源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1、有效降低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负荷。目前,绝大部分旅游景点并不对游客的数量进行限制,每到旅游旺季,游客数量与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而管理者对此又缺乏相应的应对措施,致使游人严重超过景区的生态负荷,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旅游承载力(即旅游生态环境容量)理论应用的迫切性十分突出。利用经济杠杆的作用将旅游旺季和旅游淡季的门票价格拉开一定的差距,适当调整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旅游景区内游客流量居高不下的状况,起到控制景区内的游客流量、降低景区的生态环境负荷的作用。

2、近年来,由于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而导致的生态环境被破坏的问题已经十分突出。现代旅游业中排放的生活污水是不容忽视的污染源,所产生的废气和噪声成了居民的投诉热点。所以在追求旅游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兼顾社会效益,而且,在很多时候更应该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只要我们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将近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结合起来,将局部效益和整体效益结合起来,注重协调发展,始终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就可以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与传统的旅游方式相比较,生态旅游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其核心是对旅游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生态旅游不能盲目地一哄而上,要以科学性、环保性为前提。发展生态旅游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目前,我国作为旅游大国,旅游业已初步形成了以国际旅游为主导、国内旅游为基础、出境旅游为补充的发展格局。我们应该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努力学习国内外生态环境保护的先进经验,牢固地树立“管家意识”,强调不要只盯着短期的经济利益,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应更多地考虑资源使用的长期利益。只有通过建立旅游资源开发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共生关系,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不懈地搞好生态环境保护,才能推动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第三篇:乡村旅游特色产业1

乡村旅游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特色产业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各种可自由支配闲暇时间的延长。旅游消费已经逐渐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世纪以来,随着旅游消费方式由传统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回归自然、体验田园、放松身心的乡村旅游产品倍受市场推崇,呈现出无限生机和发展潜力。而随着我国农村人口日趋城市化,这种零距离感受自然气息的乡村旅游情愫也必然成为城市主流旅游消费群体的普遍心理特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为繁荣农村经济,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城乡经济文化生活交流,缩短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

第四篇:协调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是中国第一家专业乡村旅游规划设计院。作为乡村旅游设计与乡村度假开发的专业机构,山合水易拥有多位国家级休闲农业规划与乡村旅游设计专家,与农业部、农业规划设计院、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会、CCTV农业频道等紧密型外部资源。

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有多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策划、规划与设计经验,对行业动态和相关政策法规,对乡村发展产业模式、旅游为导向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休闲化升级、乡村特色休闲及景观建筑设计、乡村游乐项目策划、农家乐升级、民俗村度假开发、古村落文化休闲开发、农业生态园打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山合水易已经具备了大量休闲农业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意农业产业园区、高新农业示范园区、特色农业观光主题园区、休闲农业博览园、农业旅游教育科普园区、特色采摘度假区、乡村旅游示范县、乡村旅游示范村、新农村整体规划设计、特色新农村景观建筑设计、新农村风貌设计、乡村旅游景区规划、田园俱乐部、民俗村落规划、古村古镇、农家乐聚集区规划、乡村主题度假区、乡村会所、温室建筑、水库旅游开发等等项目的实践经验与案例;

目前已形成新农村旅游、新农村民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十七届三中全会后乡村旅游发展、休闲渔业旅游、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研究、古村古镇古村落、郊野度假屋等多个专项研究报告,并已经结合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若干意见的最新精神,为北京、贵州、云南、广西、福建、湖南等地的多个乡村旅游项目提供了咨询与规划设计指导工作。

以旅游产品休闲化升级、度假区规划设计、乡土景观与生态建筑设计为核心竞争力。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多年专注于休闲产品设计与度假项目开发,积累了大量业界的知名专家、专业团队与专业技术合作伙伴,形成了项目总体实施、专业资源整合以及后续服务跟进的实战项目理念。

国家旅游局明确要求旅游业要发挥优势,服务三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所建树,引导乡村旅游特色化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如何实现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发展乡村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加强城乡交流、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都能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是发展方向的引导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战略目标。旅游产业的发展应将乡村旅游发展纳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中,充分发挥乡村旅游产业在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实现农民增收等方面的贡献。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乡村旅游发展要注重推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同旅游开发、经济效益相结合,促进城乡互动,打破城乡分割的制度障碍,实现城市反哺农村,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是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乡村旅游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体现出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良性互动关系。现有资料表明,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0.9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约10.6个百分点,今后工业时代,第三产业将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农业发展应与第三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乡村旅游在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实现农民增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风貌等诸多方面都体现出优势。同时,乡村旅游与农业的发展互动,对丰富旅游活动,完善旅游产品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也将发挥着巨大作用。

三是资源利用的依托关系。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有赖于乡村良好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以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田野风光、村寨文化特色、地方民俗风情等为吸引物,能够向城市居民提供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体娱乐、学习购物等旅游活动。而仅仅依靠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挖掘是难以实现乡村旅游的大发展的,因此乡村旅游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更依托于一定的农村经济基础、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基础的配套服务设施。当前国家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不仅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开阔了发展空间,更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在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在资源开发、活动开展、服务接待等各个方面也才能够得到有力的保障。

二、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旅游业不断切入农业,实现与“三农”的直接对接,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解决“三农”问题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途径,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内容丰富,旅游接待增长迅猛。随着人们出游观念的转变,健康休闲、回归自然的旅游度假方式已成为新的时尚。我区积极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引导、扶持有条件的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吴中特色乡村旅游正日益受到上海、杭州及周边省区、市游客的青睐,接待总量呈高速增长趋势。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乡村道路硬化率不断提高,旅游交通指示牌、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中心、标志牌等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各种乡村度假别墅、农家乐、休闲娱乐项目等旅游服务设施,既满足了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又增强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后劲。与此同时,我区还积极探索了星级农家乐等先进的乡村旅游管理模式。发展热情日益高涨,乡村旅游后劲十足。现已建成的乡村旅游区(点)正积极追加投资,扩大经营规模,呈现出滚动发展的局面。新上乡村旅游项目竞相开工,抓紧建设。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新的就业途经,缓解了就业压力,拓展了致富渠道。如三山岛当年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从事乡村旅游开发。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旅游推进和谐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农村生活风貌,传播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视野,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得到显着提高,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环境条件逐步改善,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对缩小城乡差别,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乡村旅游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资金问题成为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不断加大对乡村旅游的资金投入,但是由于农村发展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薄弱,融资渠道不畅,单靠政府投入明显不足,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明显不足。由于乡村旅游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加上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旅游点在交通、食宿、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制约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市场意识有待增强。乡村旅游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渐成气候,但是,有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与集体促销的积极性,知名度、吸引力和影响力有限,市场占有率较低。策划、管理人才匮乏。把握乡村旅游规划策划、设计包装等专业知识的人才严重匮乏,造成一些乡村旅游区(点)规划布局不够科学。有些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服务不规范,小农思想较重,缺乏全局和长远观念,有时甚至出现拉客宰客等现象。五是产品品质急需提升。目前,有的乡村旅游产品还比较粗糙,挖掘民风民俗内涵及体现知识性、参与性等方面还很不够。尤其是有些农家乐,“农”的味道不够浓、“家”的环境不够雅、“乐”的项目也不够多。

三、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应注意把握的问题

目前,乡村旅游在很多欧美国家已经是一项成熟的旅游产品,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和意义巨大。作为一个充满生机的新领域,乡村旅游在许多国家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因而首先在政治层面得到有力扶持。应着力把握好以下几点:

1.推进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相结合。无论是发展乡村旅游还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强化政府主导作用都是必不可少的。政府部门要在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设置乡村旅游发展补助性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各类资金投入乡村旅游开发。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注重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正确处理好政府引导扶持与发挥农民作用关系,发挥好广大农民的主观能动作用。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都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统一的标准,只有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将乡村旅游充分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使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2.推进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必须坚持统一规划和因地制宜相结合。要牢固树立“先规划、后开发,无规划、不开发”的观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制定切合实际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当前,发展乡村旅游要高起点规划,统筹城乡规划编制,抓好新型村镇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壮大特色经济;通过开发乡村旅游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努力构筑“一村一品、多村一业”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格局,开展“以旅助农、以旅兴农”活动,助推新农村建设。

3.推进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开拓创新和保持本色相结合。发展乡村旅游,要瞄准国际同类产品,本着保护生态、延续民俗、传承文化的原则,开发与国际水准接轨的高档优质旅游产品。吴中乡村旅游开发,应将吴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入其中,以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深度挖掘吴地人文、民俗、历史内涵,突出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天然、质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趣、闲趣、野趣,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为乡村旅游注入持续旺盛的生命力。对于各种形式的“农家乐”,要突出特色化经营、规范化服务;对于现代科技、生态、观光、采摘等农业旅游,要按照“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标准,突出地域特色和产品特色;对于现代新农村、古镇古村、生态农庄等,要以开发复合型观光、度假、休闲、体验类旅游产品为目标,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和旅游附加值。

4.推进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相结合。“开发是最富成效的保护,保护是最具远见的开发”。发展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为主要吸引物的乡村旅游,要大力倡导“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强调保护环境和永续利用资源,避免造成旅游资源浪费和破坏。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加快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加大直接关系到游客和农民身心健康相关设施的建设力度,引导教育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和广大农民自觉养成讲卫生、爱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营造洁净、健康、卫生的旅游环境和农村生活环境,把吴中乡村旅游推向新的发展阶段,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面对当前国际经济出现的困难局面,如何克服不利因素,保持产业强劲的发展态势,创新发展模式十分重要。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要正确处理好提升产业素质和扩大产业规模的关系。规模是产业发展的基础,素质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数量扩张的同时要注重品质和效益的提升。要着力推动扬州市乡村旅游由粗放型向集约化方向转变,由注重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由单一依靠投入拉动向依靠资源整合、体制创新和内涵提升转变。要促进乡村旅游形式和产业功能的多元化,在满足游客需求、延长逗留时间和提高人均消费上做足文章。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市内外投资开发商的资金、品牌、管理、技术和专业化经营管理团队。

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通过多年的旅游咨询与规划设计,传统旅游项目的休闲化升级、城乡综合休闲商业与特色休闲街区开发、休闲度假地产、旅游服务区与集散中心、郊野休闲公园设计、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开发、休闲目的地规划与整合营销等已经形成了专业化分工与跨专业合作的实践规划模式,突破常规,注重细节与创新理念是我们不变的理念。

理念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是促进乡村旅游迈向新目标的动力。随着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进程,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驱动的关系,在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规划制定、环境优化、市场监管、形象宣传、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组织、领导、协调、推动作用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产业投资、市场开发、产品营销、经营服务等方面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企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模式创新

面对当前国际经济出现的困难局面,如何克服不利因素,保持产业强劲的发展态势,创新发展模式十分重要。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要正确处理好提升产业素质和扩大产业规模的关系。规模是产业发展的基础,素质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数量扩张的同时要注重品质和效益的提升。要着力推动扬州市乡村旅游由粗放型向集约化方向转变,由注重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由单一依靠投入拉动向依靠资源整合、体制创新和内涵提升转变。要促进乡村旅游形式和产业功能的多元化,在满足游客需求、延长逗留时间和提高人均消费上做足文章。

机制创新

推进乡村体制机制的创新,关键点应放在激活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活力上。要培育壮大乡村旅游龙头企业,引导旅游企业以农民参与等方式形成新的产业优势,改变“大产业、小景点”的现状。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市内外投资开发商的资金、品牌、管理、技术和专业化经营管理团队。

山合水易通过多年的旅游咨询与规划设计,传统旅游项目的休闲化升级、城乡综合休闲商业与特色休闲街区开发、休闲度假地产、旅游服务区与集散中心、郊野休闲公园设计、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开发、休闲目的地规划与整合营销等已经形成了专业化分工与跨专业合作的实践规划模式,突破常规,注重细节与创新理念是我们不变的理念。

第五篇:民族文化与特色产业融合 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互动

民族文化与特色产业融合 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互动

信息来源:桓仁满族自治县政府网发布时间:2012年09月16日近年来,桓仁满族自治县依托丰富的满族文化资源,不断加大经济与文化互动,加快文化与旅游融合,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桓仁满族自治县有满、汉、朝、蒙、回等14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59%,其中满族人口占54.7%,满族文化底蕴深厚,满族文化影响深远。多年来,桓仁满族自治县依托丰富的满族文化资源,在挖掘、保护和传承满族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先后编撰出版了《清王朝肇兴之地》、《建州女真志》两部文史书籍,并积极邀请国家清史专家来桓考察,得出“大清源自建州,建州兴于桓仁”的结论。桓仁满族自治县还先后整理了萨满舞、太平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料,萨满舞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桓仁满族自治县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使70多处满族历史文化遗迹得到有效保护。桓仁满族自治县还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满语培训,在乡镇中小学开展满语课程试点,确保满族文化薪火相传、源远流长。

桓仁满族自治县在加强满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同时,大力发展满族文化产业,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活力。今年,桓仁满族自治县计划以建州女真村落遗址为基础,建设建州女真遗址公园,全方位展示满族先人李满住部族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帮助人们了解满族历史文化。同时,桓仁满族自治县还积极谋划建设集文物收藏、文化推广、历史研究、学习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满族民俗博物馆,使其成为人们了解满族历史文化的窗口。为丰富旅游业文化内涵,桓仁满族自治县还编排了一系列体现满族文化特色的大型民族歌舞节目,在五女山文化广场和县民族广场开展以“五女山下篝火红”为主题的广场演出活动。新颖的演出形式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受到广大游客一致好评。

挖掘和传承满族文化,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把满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将对桓仁满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下载池州文化特色产业与旅游协调发展初探(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池州文化特色产业与旅游协调发展初探(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1年池州旅游工作大事记

    2011年池州旅游工作大事记(1-3月份)发布日期:2011-12-05(1-3月份)一月份2010年11月20日至2011年1月20日,池州市旅游委员会与中安在线、池州市金隅房地产公司联合面向全国公开征集......

    旅游与文化随写

    旅游与文化随写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文化与旅游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要组成部分,旅游文化也在消费者的推动下不断释放......

    试论旅游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试论旅游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目录 导言 一、旅游文化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1、旅游文化带动了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 2、发展和弘扬旅游文化旨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

    宗教文化与旅游1

    摘要:略论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并渗透到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等领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旅游......

    齐鲁文化与山东旅游

    齐鲁文化与山东旅游 山东本为地域名称,但从汉代起就有人用以专指齐鲁之地,正式转成独立的政区名称,则是在金代以后的事.明代臵山东布政司,清代改称山东省,由是固定下来.这......

    旅游与中外文化 论文

    吉林财经大学 (旅游与中外文化)结业论文 羌族婚嫁习俗 姓名: 班级: 学院: 学号: 吉林财经大学 羌族婚嫁习俗 一、解放前羌族婚礼的形式及其特征 解放前,岷江上游地区的羌族盛行指......

    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动协调发展(含五篇)

    摘要: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在带来明显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对乡村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各方必须共同努力,关键是要保护和建设好农村生态环境,减少乡村旅游对农村生态环境......

    旅游文化

    旅 游 文 化学号: 姓名: 院系: 专业: 班级:老师:饮食文化是中国宝贵的旅游资源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中华饮食文化历经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