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固化转型成效,升级推进力度
固化转型成效,升级推进力度
成立6年来,江南农村商业银行秉承“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助推城乡一体化经济”的使命,精耕细作,砥砺前行,一跃成为区域内基层网点数量最多、服务层面最广、支农力度最大的地方金融机构。
为进一步增强区域竞争优势,在2015年7月初,江南农商行启动网点深化转型,成效可圈可点。从数据上看,转型期间转型网点的零售业务重点指标如基金、保险及这些业务所产生的中收,已超过了全行同时期业绩的50%。数据之外,也更多地实现了“软转型”,初步形成了以网点改造带动软实力提升、以软实力提升推动网点转型的良性循环。
金融服务量体裁衣,区域竞争优势渐显
2015年8月,江南农商行被评为“全国十佳农村商业银行”,成绩喜人。作为常州本土规模最大的金融机构,江南农商行积极创新“量体裁衣”式的金融产品服务,不断满足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城乡金融服务需求,进一步增强区域竞争优势。
产品创新是保持竞争力的“硬道理”。江南农商行遵循综合化、联动化、投行化和特色化的创新思路。综合化方面,产品覆盖中小企业的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联动化方面,重点突出公司金融与贸易金融的联动、公司金融与租赁公司的联动。至2015年6月末,该行流贷贸融化实现37户51笔15.46亿元,江南金融租赁公司成功投放融资租赁业务6笔3.91亿元;投行化方面,至6月末,该行在全国农商行首单获银监会备案通过的8.53亿元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项目(RMBS)正在稳步推进;特色化方面,该行是较早设立科技支行的金融机构,也是目前常州市科技支行最多的银行,成功打造了“惠科金融”品牌,包括精英贷、文化贷、保易贷、创业贷、科易贷、融合贷、投联贷等特色产品。至2015年6月末,该行已发放各类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4552户2378笔86.73亿元。另在6月12日,该行向常州广电景尚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发放了300万元专项贷款,成为常州市成功发放的第一笔“常州市文化产业引导资金支持媒体融合专项贷款”。
服务创新是超越同质竞争的“软灵魂”。近年来,围绕民生问题,以推行普惠金融和保护消费者权益为根本要求,江南农商行积极实施了“减费”、“减利”活动。首先实施“便民通”和“商务通”等普惠金融机具、交易免费政策。至6月末,该行开通便民点2683个,农村综合金融服务站532个,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的全覆盖,累计交易142.48万笔,交易金额11.47亿元;开通“商务通”用户37254户,实现交易220.58万笔,金额980.38亿元。其次,全面排查153项收费业务,其中暂不收取的服务收费18项,部分减免的服务收费23项,占所有收费项目的26.8%,让利范围广,真正做到降费让利。第三,考虑到现行经济形势,该行已开始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进行“下探式”调整,后期频率和幅度有望近一步加大,目标是打造全市较有竞争力的市场融资利率价格。
流程创新是满足客户有效需求的“杀手锏”。江南农商行积极实施“135”限时办结制审批模式——1天答复是否符合条件,3天完成审批流程,5天完成贷款发放。此外,该行重点优化了转贷流程,全行的转贷天数已由年初的8天下降到下半年的平均2天不到,保证、担保类贷款基本当天转贷。同时,为缓解转贷中小企业“先还后贷”造成的资金周转压力,该行创新推出的周转易、周转融等特色转贷产品,也继续发挥效力,并在区域内形成了特色品牌。
网点转型大势所趋,把握方向遵循成功路径 网点转型是业务发展形势所致,更是盈利提升的内在所需。从该行各网点发展情况来看,目前大部分网点主要销售的产品多为该行高收益理财产品,对于复杂产品的销售没有方法,缺少销售经验,客户持有该行产品单一,且趋利性强,客户忠诚度低,给网点零售业务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
从同业发展情况来看,2006年开始国内商业银行纷纷开始转型,由“交易结算型”向“服务营销型”转型,更加重视客户的体验,不断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同时帮助客户进行资产规划,并根据客户需求营销全行产品,达到客户银行双赢。
随着外部压力的日益增加,利率市场化已基本到来,传统的依托利差获取利润的盈利能力将越来越差,盈利模式更应多元化,银行依托更多的中间业务收入来促进实际获利水平的提升,将成为新常态。
通过整合网点渠道资源,降低网点运营成本,实现轻资产运营;通过岗位职责清分、业务流程优化,改善网点服务效率;通过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改善客户服务体验,提高客户满意度;通过全面绩效管理,建立协同营销机制,增强网点销售能力。由此形成本次网点转型的核心内容,即降成本、提效率、强体验、促销售。
先进银行的转型经验表明,网点转型应该先从强化行为习惯入手,后到不断固化良好的销售服务习惯,再到持续优化服务销售流程,遵循“先强化,后固化,再优化”的路径,落实“固化于制,固化于行,固化于心”的员工行动。江南农商行坚信转型成功的关键在于总行的全力支持,以及支行人员的积极响应和全身心投入。各支行在转型过程中需要不断检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一个一个解决,最终形成最优执行方案。
争做管理先锋,固化零售转型成效
固化执行标准,执行贯彻到位。网点转型标准化执行手册的下发,预计将在全行掀起一场学习热潮,通过学习月、员工考核、知识竞赛等方式,固化、复制网点转型流程。
网点转型标准化执行手册,内容精细、准确,涉及管理、制度、服务、岗位等方面,确保基层网点的可执行性。总行要求各支行要加强手册的学习力度,对于转型较好的,进行积极宣传,并将好的做法、经验汇编成册,树立榜样,其他试点网点在不影响业务开展的情况下,可以开展学习与观摩。各支行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按照要求坚持开展晨会、夕会;支行负责人则需要加强时间管理,柜员要加强“一句话营销”、客户经理、理财经理要加强每日电话营销次数;要坚持使用“客户信息梳理表”、“转介汇总表”、“业绩汇总表”,坚持案例收集、客户转介、陌生客户开发及销售工具制定。
增强监督威慑,做到三个严格。一是严格执行神秘人检查、监控抽查机制。同时,结合远程监控设施,指定专人定期监控抽查。二是严格巡查制度。组织专人每月下试点支行巡检,现场检查各网点固化执行情况及各销售工具、台账建立情况。对于执行不到的,要求立刻改正。三是严格通报制度。结合总行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考核办法,按月、按季通报各试点支行转型执行情况。对于执行不到位的要给予扣分和通报批评,对于执行到位的给予表扬和奖励。
力促转型成效,做到三个关注。一是关注试点支行电子替代率。倒逼试点支行主动加大电子渠道营销力度,通过手机银行、网银行、自助设备分流业务,降低人工成本。二是关注试点支行每日业务量。江南农商行已推出网点业绩汇总表,重点关注VIP客户增长情况、渠道产品网银、手机银行开户情况、零售类产品,如各类卡业务、理财、基金、保险、实物贵金属、三方存管等业务开办情况。三是关注试点支行活动开展场次,各项沙龙、外拓活动开展既是重要获客平台,更是拉近居民、社区关系的桥梁,总行正在不断完善针对性手段,有效做好各试点支行定期沙龙、外拓活动规划及方案的执行,有序开展社区营销活动的落地等。
提升综合能力,打造特色化网点经营
学习四种标杆,有效杜绝千店一面。首先,认真学习先进同业的微银行、口袋社区银行、E社区、社区银行运作模式,积极借鉴并加以消化吸收。然后,积极打造覆盖线上、线下“集获黏营”客户的生态模式,根据周边环境、支行自身运营实际,建设特色化支行。最后要特别支持对智能网点商业模式的摸索。目前,江南农商行已着手研究将信用卡、直销银行等由总行直管的客户,按就近原则分配至对应的智能网点,并要求对应智能网点立足早谋划、早受益的原则,提前准备好客户拓展和维护方案。
提升三类能力,切实强化转型力度。一是切实提升支行负责人的管理能力。要求支行负责人注重从绩效考核向绩效管理的转变,不断提高绩效管理能力,重点解决确认二次分配、转介分润比例等问题。二是切实提升支行员工的转介能力。要求柜员、大堂经理要发现尽量多的潜力客户,关注优质客户,通过识别转介流程,推荐给零售客户经理、理财经理,达到各岗位间的联动协作。三是切实提升网点的综合服务能力。网点转型的核心是“以客户为中心,以产品为手段”,所有转型的关键都在于围绕更优质的客户服务来展开。该行要求各支行逐步培养为零售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的能力,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金融服务。
清除两大障碍,充分发挥转型效能。一方面,是岗责清分的再梳理。在充分了解网点的人员结构、业务结构、客户结构信息后,根据网点的实际情况与网点负责人共同优化网点岗位职责,并制定岗位职责卡,实行个人责任制,通过优化,清分岗位职责,帮助员工清晰岗位职责,提升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是绩效管理的再优化。
开展“一对
一、结对子”帮扶计划。鼓励未进行网点转型驻点辅导的支行开展自转型工作,一是由总行按照位置相近、功能相近、规模相近的“三相近”原则,为未进行网点转型驻点辅导的支行与41家转型支行牵线搭桥、结对子,积极实施帮扶带、共成长。二是在总行成立转型执行小组,专业负责对自转型存在问题的网点进行现场强化及再辅导,全力、有效推进网点转型。
2016年江南农商行零售条线的基本思路:一是重点打造“对私客户经理、理财经理、大堂经理”三支专业化队伍,由总行统一设计、精心制定三类人员单列的绩效考核办法;二是在总结相关支行“客户经理专业化分工与团队管理”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推行“总行垂直考核分配与支行二次考核相均衡”的绩效考核体系;三是通过绩效考核具体实施细则的制定,在坚持专业化队伍建设的前提下,引入客户推荐人理念,鼓励全员做客户推荐工作。同时,加强公私联动,鼓励交叉营销、综合营销,引导厅堂整体联动营销,全行协同做大零售业务;四是综合运用各类管理举措和绩效考核手段,加快客户分层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各支行贯彻零售客户分层经营理念,引导各支行根据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实施相应的策略,提供差异化营销服务;五是对于智能网点的考核,侧重客户数和中收两个纬度,尽量简化考核指标。江 萱
第二篇: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求是文章----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在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一、深刻认识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战略意义
“十一五”时期,我国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工业整体素质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从总量看,“十一五”时期,我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3%,2010年达到16万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截至目前,500多种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余种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19.8%,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基地和世界工厂。从结构看,淘汰落后产能取得积极进展,重点行业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不断加大,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6%、用水量下降36.7%,工业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7%、15%。与此同时,我国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性能计算机等一批重大装备和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为我国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和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们坚决贯彻中央一揽子计划措施,在较短时间实现了工业增速“V”型反转,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二五”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关键期。一方面,全球经济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中,我国工业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形势面临着深刻变化。一是世界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主权债务危机还在蔓延,世界经济增速减缓,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来自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经济体的同质化竞争压力加大,对工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二是全球产业结构在科技创新推动下正在进行深度调整。近年来,全球科技创新和技术革命步伐加快,信息网络、生物、可再生能源等领域酝酿新的突破,主要国家抓紧培育发展以绿色、低碳、高端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围绕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三是工业生产方式加快变革。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柔性制造、虚拟制造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全球化生产和组织模式成为控制全球价值链的关键。
另一方面,我国工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渐突出,严重制约着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0.69%,关键核心技术及装备主要依赖进口。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行业集中度偏低,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产业布局与区域能源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中小企业发展活力有待增强。三是工业增长过度依靠投资拉动和出口带动,过度依靠资源能源消耗和低成本要素投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过高,生态保护面临巨大压力。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不高,缺乏具有较强国际化经营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品牌。五是工业行业管理基础薄弱,推进工业节能、淘汰落后、兼并重组等管理手段亟待充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足。
尽管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总体看,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工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仍然巨大。“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4%,内需主导、消费驱动、惠及民生的政策措施将推动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和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城镇化进程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我国工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此外,“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完善,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持续深入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日益成为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内在动力。
二、“十二五”时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
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既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推动工业发展由注重规模速度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转变,由消耗传统生产要素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由依赖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外延粗放式向内涵集约型转变,把工业发展真正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工业强国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要着眼于“五个体现”,合理制定“十二五”时期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
一是体现质量效益。处理好转型升级与发展的关系,综合采用工业增加值增速、工业增加值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质量品牌建设等测度指标,推动工业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既要保持工业较快增长,更要着力提高工业附加值水平。
二是体现自主创新。针对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突出问题,着力提高工业企业尤其是重点骨干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着力提高拥有科研机构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比重。
三是体现协调发展。优化工业行业结构、布局结构、组织结构,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钢铁、汽车、船舶等规模经济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提高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发展活力。
四是体现融合发展。一方面,围绕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围绕军民融合,显著提高军民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不断扩大军民结合产业的规模和空间。
五是体现可持续发展。要按照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业能耗、水耗、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指标,强化目标的落实和考核。
三、“十二五”时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转型就是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实现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升级就是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要求,科学合理地确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要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着力突破共性及关键核心技术的同时,加强创新型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技术改造是促进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技术改造投资省、周期短、效益好、污染少、消耗低的优势,运用先进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发展,通过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优化工业投资结构,推动工业整体素质迈上新台阶。
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涵。要创新信息化推进机制,推动信息技术深度应用,加快发展支撑信息化发展的产品和技术,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带动工业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要围绕设计开发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积极推广低碳技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本质安全型产业体系。
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提升质量品牌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要着力抓好品种开发、质量提升、品牌创建和服务改善,引领和创造市场需求,加强自主品牌培育,加强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不断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推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协调发展。要围绕形成资源配置更富效率的产业组织结构,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在规模经济行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加强企业管理和企业家队伍建设,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质量。
优化工业空间布局。要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加快调整优化工业生产力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引导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创建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品牌形象优、配套条件好、节能环保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基地。
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要适应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提高工业领域利用外资水平,注重引进先进技术装备,着力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向境外转移生产能力,开展境外能源资源开发合作,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和整合价值链的能力。
四、努力营造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环境
工业转型升级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完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健全转型升级长效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要围绕转型升级重点任务,在产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质量安全、中小企业、军民融合等重点领域,制定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民用飞机、软件、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船舶、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发展的法律保障。
加强政策引导和财税支持。要制定和修订重点行业产业政策,抓紧制定新兴领域产业政策,加强产业政策和财税、金融、贸易等政策的协调配合,研究制定针对特定地区的差异化产业政策,制定发布重点领域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当前,特别是要着力落实相关财税政策,在消费信贷、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企业兼并重组等领域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创新工业管理方式和手段,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形成平等准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促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领域集中。完善投资体制机制,落实民间投资进入相关重点领域的政策。落实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支持国内优势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
第三篇:加快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辜胜阻
http://www.xiexiebang.com2012/7/23 09:46来源: 经济日报
编者按 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总体上是正常的、健康的,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很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一方面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也要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辜胜阻围绕本期主讲话题,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如何实现转型升级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阐述。
①从低成本战略向差异化战略转变
中小企业应从低成本战略走向差异化战略,实现从拼劳力、拼资源、拼低价格向追求高附加价值的模式转变,提升价值链,完善产业链,从价值链低端走向中高端。
从短期来看,低价策略可以为企业赢得市场空间和稳定现金流,维持企业正常运营。但是,低成本竞争战略获利空间小、容易被模仿。在缺乏创新的条件下,低成本、低价格竞争战略难以持久。而差异化战略所创造的产品、服务等“差异性”,短期内不易被模仿,能够创造并培育自己独特的细分市场,提升顾客忠诚度、提高产品附加值,进而获取持久竞争优势。
因此,中小企业要积极实施差异化战略,主动研究消费者需求特征,积极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推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特色产品或服务,通过改善产品质量和性能实现产品差异化,通过创新销售方式及分销渠道制造市场差异化,通过推进品牌战略培育企业形象差异化,通过完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链来强化服务差异化。制造业中小企业尤其应该重视服务差异化,理论与实证研究发现,服务是企业价值链上最靠近消费者的一环。在制造业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服务差异化能有效增强制造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企业产业链完善和价值链提升。企业需要通过创新服务理念、完善服务网络、提升专业服务水平、提高服务响应速度、提供个性与多元化服务等途径,向产业链下游的服务环节延伸,提高企业对客户的差异化服务能力,获取产品溢价。此外,中小企业不仅要在当前已有行业空间内积极竞争,也要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能力,积极开拓新的业务,从而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和新的消费者。
②从过度多元化战略向归核化战略转变
中小企业应改变盲目多元化战略倾向,做好做强核心主业,实施归核化战略,提高核心竞争力,平衡专注与多元的关系,专注特色,打造精品。
归核化战略强调将企业业务向其核心能力靠拢,资源向核心业务集中,着力推动主营业务的专业化和精细化,培育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过度多元化的企业需要平衡专注与多元的关系,舍弃多元化的诱惑,实施“归核”战略,降低多元化经营程度,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最具竞争优势的行业上,或者将经营重点收缩于价值链上,培育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一方面,要通过剥离非核心业务、处置亏损资产、服务外包等途径,将非核心业务的资产、产品线、子公司或部门等出售或关停,收缩企业业务范围和产品种类。从战略意义上来讲,“归核化”是对多元化片面追求业务范围的修正,是从长远战略出发在“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之间的平衡。在确立企业核心业务时,要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市场需求变化、科技发展方向、企业比较优势、行业竞争状况等进行相机抉择,规避风险,抢抓机遇。另一方面,要通过重新确立市场定位、推进内部组织优化、加强外部合作、强化竞争优势等措施,把主导产业做强、做优、形成特色,实现“回归”主业和主业重构,使企业在最有优势的环节上赢得竞争,获取发展。
③从偏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提升转变
中小企业应从偏重规模扩张走向注重质量提升,实现规模至上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的集约式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中小企业在创业时期,主要是基于“高物质消耗、低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许多企业过于偏重规模扩张。研究表明,规模经济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但盲目规模扩张不一定带来规模经济。因为,企业规模越大,内部管理层次越多,企业内部组织成本也更高,甚至给企业发展带来陷阱:伴随企业规模迅速扩张,将会出现品牌、声誉和管理“稀释”的现象,导致管理失控、企业经营效益下降。
未来,我国中小企业要改变发展过多地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投入的外延式增长方式,致力于通过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来挖掘企业潜力的内涵式发展方式,提升企业效益。要从重规模变为重质量,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全球价值链受控于人的局面。具体来讲,中小企业要通过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优化合作创新机制、处理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关系等来加强核心技术开发。要重视关键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形成企业的成本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和市场优势。除了技术创新,中小企业还要通过商业模式创新、组织管理创新、企业文化创新和采用新型管理手段来培育企业管理优势型核心竞争力。在当前高成本时代的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尤其要引进精益生产管理手段,要加强生产流程改造,缩短生产周期;要突出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消除无效生产和浪费;要加强质量检测,对生产流程的每一道工序进行全面质量控制;要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实施专业化协作生产;要建立业绩评估体系,鼓励员工参与生产和管理的改进,从而用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实现企业集约式发展。
④从盲目求快向重视可持续发展转变
中小企业应实现从急功近利式的做“快”向追求基业长青的做“久”转变,突破家族企业的人才瓶颈和企业传承难题,重视商业道德,使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企业的超高速成长必须尊重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市场规律,缺乏扎实基础的跨越式发展往往难以持续。我国有许多曾经风光的明星企业“走得快”,但“未走远”。据调查,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7年,而欧洲和日本企业平均为12.5年、美国企业平均为8.2年,德国500家优秀中小企业有四分之一都存活了100年以上。同时,企业可持续发展要高度重视社会责任,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效益的关系。通过保障消费者权益、重视商业道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措施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当前,我国80%以上的中小企业是家族企业。“家族化治理”存在治理结构封闭性、管理决策随意性、代际传承排他性等诸多局限。为此,广大中小企业应改变盲目求快的发展思路,重视可持续发展,变革过分依靠“人治”的家族化管理模式。在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关键时期,要营造一种公平的接班人选择标准及机制,选择合适的企业接班人。要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机制,通过积极引入独立董事、完善董事会等,建立公司权力的制衡机制。要明晰产权,尤其是家族成员间的产权,降低“内耗”,提高经营绩效。同时,还要改良企业文化。
⑤从无序竞争向合作共赢转变
中小企业应从“单打独斗”走向“合作共赢”,由个体分散的无序竞争向联盟竞合转变,推动各类战略联盟和集群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网络经济、技术创新加快、消费升级等因素的作用下,现代商业竞争进入了竞合时代,强调企业间合作双赢胜于竞争单赢。
未来,我国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组建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和成本分担、资源共享,降低市场进入成本,扩大业务范围。中小企业要明确企业定位和发展目标,选择合适的战略伙伴,根据企业的资源、能力和需求,选择供应链联盟、生产联盟、技术研发联盟等形式,加强对联盟关系的管理,完善双方契约关系,通过建立学习机制、信任机制、利益分享机制和纠纷处理机制等,推进战略双方的互信、共赢。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加入产业集群,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要根据自身条件对企业进行价值链定位,通过调整产品结构、产销结构等实现与集群内大中企业的多层次分工协作;利用集群条件重构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机制,并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以适应集群文化环境。
⑥从低层次参与国际分工向高层次国际运营转变
中小企业应从低层次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走向高层次国际运营战略,做好风险防控,积极稳健推进企业海外拓展,融入国际高端供应链,融合全球资源。
我国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化的形式比较单一,多以OEM(代工生产)的低层次模式来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使我国企业在国际产业价值链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当前,这种低层次参与国际分工战略不可持续。未来,我国中小企业应利用国际产业链调整、国际分工重组的机遇,既要通过融入国际高端供应链,借国际知名公司之力提升自身技术和管理水平,进而增强企业谈判地位,提高“议价权”;又要积极整合全球资源,加强企业对外投资,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实现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的攀升。
在推进国际化过程中,企业要知己知彼,循序渐进。海外投资有并购和新建企业两种,各有利弊。中小企业要根据目标市场、产业及产品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等因素,进行灵活选择。同时,中小企业要高度重视企业跨文化管理,通过借鉴国际通用的管理模式、引进世界先进的管理方法、加强企业内跨文化交流等途径,实现管理国际化。要积极推进品牌国际化,在市场定位、产品设计、渠道布置、广告策略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积极创新,塑造自有品牌。国际化过程中,中小企业要积极推进人才多元化,一方面,引进海外高端人才、聘请具有跨国公司工作经验的优秀人士加盟;另一方面,选派企业内部高层管理、技术人员去海外深造,定期组织员工参加相关培训。此外,企业要借助海外华商的力量,克服资金、人才、管理和品牌等国际化障碍。中小企业国际化需要灵活运用电子商务,通过电子商务网络搜集世界范围内的商务信息,寻找消费者和合作伙伴,进行分工协作,积极整合全球资源。在国际化过程中,还要重视企业对外投资风险管理,通过完善风险管理组织建设,健全企业风险的识别、预警和处理机制,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作者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
第四篇:关于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加工贸易作为我国参与全球化分工最直接的贸易方式,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最早,受影响程度也最深。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和蔓延,企业新订单大幅下降,自去年11月至今年2月,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逐月下降。2009年3月、4月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虽有所回升,但较去年同期降幅仍超过20%。
一、加工贸易亟待转型升级
加工贸易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壮大,自1996年以来,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一直占据半壁江山,目前加工贸易涉及我国绝大部分产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推进国内配套产业发展、为国内企业融入国际市场提供渠道、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我国融入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特别是在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转移的背景下,加工贸易作为发挥我国比较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加工贸易在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劳动密集度高,技术含量较低;占用土地多,能耗物耗、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技术外溢作用不明显等。特别是以加工贸易集聚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用工、土地、环境等成本不断增加,产业发展已近饱和,对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提出了迫切要求。
二、转型升级有利于企业发展
向上下游服务增值链延伸是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根本方向,向价值链上游延伸即提高加工贸易在国内的采购率,发展关键零部件、设备、模具及软件制造等配套加工产业;向下游延伸即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国际物流配送等业务。对企业来讲:
首先,应加大研发力度,提高科技含量。
提高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实现从oem向odm及obm的转变。纯粹依靠技术转移很难实现产业技术的赶超,只有通过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形成企业自身的优势进而实现升级。
其次,发展自主品牌。
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中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很低。此次金融危机中,品牌成为应对危机的重要砝码。大部分拥有自有品牌和自主创新的企业表现出强大的“抗跌性”。可以预见的是,品牌的优化和提升将是企业制胜的关键。
再者,完善企业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经营能力。
对于企业来说,首先要苦练内功,度过危机,才能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一是规范内部管理,加强人员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节约能源,降低生产成本;二要抓住机遇,引进人才,特别是引进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三要技术改造升级,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创新,推出高附加值、成本低的新产品,应对危机条件下的外部需求萎缩;第四是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实施市场多元化,在同一个市场,也应实行客户多元化战略,分散风险。
三、推进转型升级需要政策措施
(一)、营造相对稳定的政策环境。
政府通过产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明确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对于鼓励类和限制类产业,都应该明确产业目录。同时,政策的出台和调整应保持相对稳定。一些企业反映近年来政策出台过于频繁,缺乏连贯性、稳定性,企业无缓冲时间,短时间内很难适应,非常被动。建议政府结合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更慎重的出台调控政策,使政策更具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二)、继续推动金融体系改革,为加工贸易提供金融支持。
切实解决加工贸易企业融资难问题。目前,资金紧张,融资渠道不畅仍是大部分加工贸易企业面临的首要难题。为了帮助企业顺利度过危机,政府应出台切实措施,解决基层商业银行惜贷问题。
国家应继续推动金融体系改革,帮助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逐步建立以金融机构融资为主,国家资金支持和民间融资为辅的多渠道融资体系,为加工贸易的顺利转型升级提供融资支持。
(三)、完善税收政策,促进加工贸易产品国产化率。
出口退税对加工贸易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两高一资”、限制和禁止类产品,应针对产品细分,根据产品技术含量区别对待,进一步完善相关产品目录,及时修正和调整出口退税税则号不合理部分。对其他鼓励类加工贸易产品,建议全面恢复出口退税率,并保持长期稳定。同时,简化退税程序、提高退税速度。
出台相关措施,解决加工贸易企业的深加工结转和使用国产原材料及零部件退税问题。对加工贸易企业国内外采购的料件公平对待,将调动企业在国内采购的积极性,提高国内采购率,延长加工贸易的国内产业链。
四、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法》。
随着我国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劳动者的保护大大加强。劳动成本的上升,也是推动加
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但在目前的执行情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必须给员工增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五金”的缴费规模,而有些费用职工并不愿意交纳;有些规定实行后,一些不合情理的员工诉企业案子激增;此外,新法对于员工工资、加班加点等做了硬性规定,有时可能不切合一些沿海地区打工者希望多加班多挣钱的实际情况等。建议对《劳动合同法》通
过实施细则进行逐步修订、完善,使之更符合实际,在目前执行上不要“一刀切”。
第五篇:学习教育抓成效转型升级促发展
学习教育抓成效转型升级促发展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园区工委紧密结合“加快转型升级、推进二次跨越”的实际,抓住学习教育、征求意见、找准问题、分析原因、理清思路、明确方向等重点环节,精心组织实施,扎实加以推进,圆满地完成了学习教育、分析评议阶段的各项工作。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园区发展思路进一步明晰,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势头迅猛。
一、高度重视,抓好统筹安排。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园区工委把教育实践活动当成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发展机遇来抓,坚持统筹协调。成立了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同时给各村居、各企业党组织分派了督查指导人员,确保教育实践活动与经济发展工作两不误、两促进。二是广泛动员部署。先后召开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分析评议转段会,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和关键环节,并做好活动开展情况的督促检查,使每一个支部都行动起来,每一名党员都参与进来。三是造浓舆论氛围。通过发手册、拉横幅、贴标语、上广播、开宣传车等方式在园区范围内进行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宣传。
二、提高认识,创新学习方式。一是精选资料引导学。园区工委坚持把学习教育贯穿整个活动始终。教育 1
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将“三学”活动的学习资料汇编成《“迎接十八大、保持纯洁性”教育实践活动手册》,结合县委下发的《学习读本》和《应知应会辅导》,要求每一位党员做笔记,谈想法,记心得。二是树立标杆促进学。利用党员统一活动日和机关学习日,选取《2011感动中国》、《人民的好儿女》、《车站里的活雷锋》等专题电教片播放,让党员干部树立心中的偶像,找准学习的榜样。组织党员县内到开发区、富士康产业园、阜城镇,县外到盐城高新区,了解县内外情况,把握发展的方向。三是坚持督查推动学。发放读书笔记,要求认真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园区“评定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随机抽查,确保党员干部真正领悟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刻内涵。聘请5名正科级以上退休老干部作为党风政风民风督导员,定期督查面上的学习教育情况。
三、富有特色,大力兴办实事。一是坚持为“三农”服务,“进村入户”察民情。农村“春季四项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各类现场会的召开均得到市县领导高度肯定;结合全面小康建设“进村入户”活动,机关党员干部分头到4590户进行宣传讲解;开展大接访、大走访活动,下基层、到一线,化解各类重点矛盾28件,成功稳控重点对象5件,整改各类安全环保隐患72件。二是坚持为企业服务,排忧解难助发展。将各村居书记和机关干部分别挂钩服务企业,深入开展企业“六有”和服务企业“四
2比”竞赛,以优质服务、定向服务、专题服务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协调要素、争取政策,集中会办解决了一批问题,切实帮助企业排忧解难。三是坚持为发展服务,民主生活会聚民心。经过精心准备,认真组织,7月8日成功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工委成员结合工作实际,对照群众意见和建议,深入查找问题,深刻分析原因,提炼出有价值信息20多条、建设性意见和建议9条;认真组织测评,党员、群众满意度100%;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一加强”活动测评超过95分。
四、边查边改,突出解决问题。下一阶段,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始终做到思想上重视,精力上集中,行动上有力,坚持目标不变、思想不松、标准不降、力度不减,努力把整改落实的方案做好,把整改落实的办法找准,把整改落实的成果夯实,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地完成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一是认真制定整改落实方案。提高整改方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公开性,采取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公布整改落实方案,对重要事项作出公开承诺,落实情况向党员、群众通报,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二是加强对事关园区长远发展大局问题的研究。重点研究解决如何全力突破重大项目、如何大力推进产业招商,集中精力抓项目、促发展;如何强化企业技改投入,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如何加快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进度等事关园区长远发展
3大局的一系列问题。三是进一步激发全园上下投身发展的热情。切实解决干部压力传递出现断层甚至压力反弹的问题,解决推进工作落实的机制不够健全的问题。突出抓好重大项目信息跟踪落实、在建重大项目加快推进的同时,在重要工作、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中发现、培养和使用干部,不断提高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进一步完善挂钩服务企业工作责任制,充分调动党员干部服务企业、服务发展的积极性。通过抓整改、办实事、解难题,努力以教育实践活动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全面调动园区广大党员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
2012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