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播电视发射塔增挂天线实践(范文)
武守民:广播电视发射塔增挂天线实践
科讯网信息中心 胡彩莲录入
2010年04月19日
濮阳电视台发射部工程师武守民 讲述在一座设计安装四副广播电视发 射天线的塔上又增加四副发射天线的工程实践过程,有利于全面推进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实施、推广和应用,可供同行借鉴。
1、基本情况介绍
濮阳电视台于1996年建成228m高的广播电视发射塔是,为热浸锌钢管结构的大型发射塔。该塔156m平台以下为六边形结构,以上的桅杆段为四边形结构。根据当时工作的需要,发射塔桅杆段设计安装四副发射天线,天线布置(桅杆段由下至上)为:
(1)标高160.0~176.8m(边宽为4.2m)为调频四层四面双偶极板天线。(2)标高179.8~202.2m(边宽为3.2m)为电视2频道四层四面双偶极板天线。(3)标高204.3~218.3m(边宽为2m)为电视9频道四层四面双偶极板天线。(4)标高219.8~228.0m(边宽为0.7m)为电视19频道六层四面四偶极板天线。
四副天线均为水平极化,其中调频天线是濮阳人民广播电台三套调频节目共用,三副电视发射天线各发射一套模拟电视节目。2006年中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在全国展开,濮阳电视台承担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套节目“中国之声”调频信号的转播任务,发射机功率为1kW。由于电视塔上的原有调频天线已经是三频共用,并且天线及馈管功率容量已满负荷,不能使用四工器的办法供新增加的发射机使用,只好再架设一副天线。广播电视塔的桅杆段按照原来的设计,四副天线已经全部安装到位,无空余桅杆段安装新增加的调频天线,必须另想办法架设。增加新的发射天线,有两个问题必须考虑:一是新增加的天线不能与原有天线发射的信号产生干扰;二是新增天线的重量和风负荷及馈管重量不能超出广播电视塔的设计负荷。
2、增挂天线实践
为了确保广播电视塔的安全,避免发生倒塔事故,一般情况下不要改变广播电视塔的塔架结构,如增加桅杆的高度。虽然采用加高桅杆的办法来增加天线,可以使发射的信号覆盖范围增大,但是由于增加的桅杆部分和加挂的天线位于广播电视塔的最高处,使广播电视塔顶端风负荷增加很多,在遇到强阵风时有可能会发生桅杆段折断的危险。尤其是在加高的桅杆段加挂分米波段的面包板天线时,风负荷增加更大。而加装分米波段的缝隙天线时风阻则会小一些。如果决定用增加桅杆的高度的办法来增挂天线时,最好与广播电视塔的原设计单位联系,请他们核查原设计方案,根据发射塔的设计负荷余量多少来决定能否再增加桅杆高度来加挂天线,以确保广播电视发射塔的安全。由于增加桅杆高度来加挂天线而造成倒塔事故的事例并不鲜见,因此一般不要采取这种办法来增加新的天线。
我国模拟电视及调频广播以前大都使用水平极化发射天线,现在垂直极化的发射天线使用在逐渐增多。地面数字电视大都采用垂直极化的天线发射。一般情况下调频收音机、各类便携式多媒体接收设备及移动数字电视接收设备,接收天线大都垂直使用,结果是垂直极化天线发射的信号,接收效果更好一些。由于垂直极化发射天线结构的特点,在电视发射塔上的安装位置可以更灵活,比如可以把垂直极化的天线架设在桅杆的四个立柱上。由于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的天线极化方式不同,两副不同极化方式的天线在同一桅杆段工作而不会相互影响。发射塔上调频天线是安装在桅杆段的最低位置,此桅杆段的钢管较粗,新安装的垂直极化调频天线增加的风阻对广播电视塔架的安全影响不大。经与天线厂家联系共同探讨认为此方案可行,最后决定采取使用四层两面双偶垂直极化调频天线,与原来水平极化的调频发射天线装在同一桅杆段。由于是采用四层两面双偶垂直极化天线,只需在该桅杆段的东边的两根立柱上架设,实际收测表明,新安装的垂直极化天线与原来的调频天线相互之间无影响,同是使用输出功率为1kW的调频发射机,垂直极化天线发射的信号实际收听效果好于原来水平极化天线发射的信号。至今已经正常使用了近两年时间。
根据广电总局对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工作的统一部署,由广电总局科技司、无线局、广科院、设计院(规划院)组成的CMMB工程调研组与省、市广电部门和我台共同制订了技术实施方案。采用DS-31频道发射CMMB信号,发射功率为数字功率1kW,天线增益为11dB。为保证移动多媒体广播覆盖效果,考虑现在塔上已经基本没有空间,采用在发射塔第三层平台2频道电视天线处(185m)的塔柱上新增四层四面面包板天线(数字1kW),极化方式为垂直极化,来发射CMMB信号,该方案已经实施。
分米波垂直极化四偶极板发射天线(面包板天线)外形尺寸小(1060mm×480mm×210mm),重量轻(12kg),增益高(11dB),在发射塔上安装容易。地面数字电视一般都使用分米波段频道。本台筹划中的地面数字电视,计划在标高204.3~218.3m的桅杆(与9频道电视天线同段)的四个塔架立柱上,加挂2副UHF波段六层四面垂直极化四偶极板天线,并采用多工器的方式供多部1kW数字电视发射机来发射地面数字电视节目。该方案正在实施过程中。
广播电视发射塔增挂天线,节省了再次建塔的巨大投资,节省了漫长的施工时间,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当大力推广。
第二篇: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实践
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实践
摘 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人们的生活水平、精神生活水平都在逐渐提高,推动了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改革,加快了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本文介绍了广播电视发射天线的概况,论述了广播电视发射天线的基本原理以及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特点,通过举例说明了广播电视天线的实际应用,希望能为我国广播电视天线发射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 广播电视;发射天线;应用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40-0089-02
绪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播电视行业也取得了较大进步,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广播电视的发展实质是技术的革新,尤其是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增强了信号的接收。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已经较为成熟,解决了传统发射设备信号质量差、能耗高、易发生故障等缺点,发射设备也由电子管变为了晶体管,广播电视已经进入了数字化时代。如今人们加大了对广播电视的研究,技术更新越来越快,推动了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向固态化、信息化的发展。广播电视发射天线基本概述
想要推广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就需要对该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核心组成部件就是天线,决定天线工作好坏的参数有输入阻抗、天线主瓣、极化、天线增益等。输入阻抗受到频率的影响,当输入阻抗与馈线阻抗越来越接近时,匹配度就越来越高,传输速度更快。而天线的外形、制作材料、大小、构造等也影响到了天线的增益,这些因素如果设计合理,天线的辐射面就会增大,性能会更好。广播电视发射天线为全向天线,能够使自由空间波与导行波自由转换,使设备能够输出声音、图像信号,将电磁波能量整合到水平方向里,再通过组阵不仅提高了天线的信号,也使得信号具有空间方向性,之后通过计算机技术与模型进行计算,使用户得到最佳体验。广播电视发射天线的基本原理
广播电视发射天线发出的信号是电视台先发出中短波,天线将其转变成电磁波传播出去,用户的天线接收此电磁波后就可以通过一系列处理转变为声音或图像。从中可以看出,天线起到了中转站的作用,既要接收中短波又要发射电磁波,并且,天线发射电磁波不用连接发射机,利用馈线与天调网络就能将信号发射出去。天线的主要工作流程就是接收广播、电视台发出的信号,并将其转变为电磁波,通过馈线与天调网络发射电磁波,用户端的天线会接受此信号,将声音、图像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中波信号的发射需要一个天线铁塔,此铁塔底部绝缘,上部为金属,天线的馈线与底部相通,另外还需要铺设地网,目的是减少能量损耗,增大天线覆盖率。地网的铺设应以铁塔为中心,铺设半径1米、深0.8米的铜质网线。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天线、馈线、铜质地网线的质量会对天线系统的发射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尽量选用优质的产品。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特点
4.1 一般技术特点
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既有输入特性又有输出特性,输入特性是指天线在发射广播、电视信号时产生的阻抗。而输出特性则影响着发射信号的功率、馈线的稳定性,天线工作时的负载、声音、图像信号输出功率等。
4.2 传输技术特点
传输特性有两方面特点:1)传输特性是指声音、图像信号传播通道的特性,包括线性失真与非线性失真;2)传输特性又包含音频特性、振幅特性、调制特性等。
4.3 安装技术特点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广播电视已经成为了每个家庭的必需品,是一个家庭重要的娱乐方式,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对广播电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广播电视发射天线必须提高技术。可以将发射天线安装在高处,这样就可以接收更多的广播电视信号,但是需要注意天线的防雷击、大风、暴雨等恶劣天气,避免信号中断影响人们的使用。此外还需要考虑到天线的信号覆盖范围,提高天线的发射功率,即使在多人同时使用时也能使每一个用户都能接收到较强的信号。广播发射技术与电视发射技术
5.1 广播发射技术
如今使用最广泛的信号发射机是调频发射机,它不仅可以调节声道,还具有其他方面的功能,例如使用单声道调频、多节目调频等,使播放出去的广播声音清晰、信号强、无杂声与失真、不串线等,提高了用户的体验度。
5.2 电视发射技术
电视发射系统主要包括:电视发射机、控制机构、馈线、音频与视频输入设备、天线等。电视发射技术的工作原理是:电视发射机对设备信号的频率进行调节,挑选出功率较大的射频信号,之后再利用馈线将此信号传给天线,经天线转变为电磁波发射到固定的接受地,这便是电视发射系统的整个工作流程。
5.3 广播电视发射信号一般为中短波
1)中短波发射基本的结构。
中短波发射有以下几部分共同完成:(1)信号发射设备,包括发射机与馈线;(2)传送设备,包括接收器、微波机、收转机等;(3)电源设备,包括变电设施、配电设施等;(4)冷却设备。此外还需要配备必要的监视、监听设备。
2)中短波发射特点。
通常情况下,中短波可以承载120个频道,且无线电波还可以通过地面传播,这种形式的传播不但稳定,很难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且信号质量好,使用中小功率的发射设备即可完成信号的发送。由于短波传播距离远,所以国际广播中一般使用短波。广播电视发射天线的应用
6.1 蝙蝠翼天线的应用
广播电视发射天线中最常用的就是蝙蝠翼天线,由于其由两个正交的对称的半波振子构成,因此又称正交振子天线。当两个正交振子处于一个平面上时,由于面积大,频率匹配密切,信号发射是最强的,能够解决电波反射对用户使用的影响。另外,蝙蝠翼天线的同频宽度可达25%,可以不用截止绝缘子;这种天线平面辐射大,轴向辐射小。外形如下图所示。
6.2 缝隙天线的应用
缝隙天线就是在一个导体面上开出几道缝,因此又称开槽天线。缝隙天线长度等于发射电磁波的半个波长。缝隙天线一般被用于导航、雷达通讯、飞行器等方面,例如我国的“东方红一号”就是用了缝隙天线。缝隙天线的结构较为简单,可以对特定口径场进行控制,因此近几年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下图为缝隙天线的形状。
6.3 广播电视发射天线的应用现状
根据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的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已经在许多城市中实现了数字电视与数据传输,正在向城镇发展。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收听到的、观看到的节目声音会越来越清晰,画面也越来越艳丽。数字技术提高了信号的传输质量,消除微波干扰,提高了通信容量与抗干扰能力。结论
时代的发展带动了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发展,对于广播电视行业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机遇与挑战,如今技术更新越来越快,广播电视天线发射技术应不断创新技术,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推动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同的需求,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管延发.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及应用[J].价值工程,2010(11).[2]宋士天,吴虹,戈立军,等.一种基于MIMO-OFDM技术四发射天线多接收系统的设计[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3]李占松.浅议并馈式自立中波天线原理及应用技术[J].科技传播,2009(1).[4]朱士涛,张安学,张金生,等.一种宽频带电视发射天线的设计[J].电子技术应用,2007(7).[5]于恩波.浅谈广播电子设备中的抗干扰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4).
第三篇:广播电视发射塔安全管理规定
广播电视发射塔安全管理规定.txt等待太久得来的东西多半已经不是当初自己想要的了。一层秋雨一阵凉,一瓣落花一脉香,一样流年自难忘,一把闲愁无处藏。幸福生活九字经:有希望,有事干,有人爱。女人和女人做朋友,要之以绿叶的姿态,同时也要暗藏红花的心机。广播电视发射塔安全管理规定
2003年8月17日14:43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做好广播电视发射塔的安全保卫工作,确保广播电视发射塔的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广播电视发射塔的治安、消防安全管理。
第三条 广播电视发射塔的安全管理工作,贯彻预防为主,确保重点,维护稳定的工作方针,切实履行治安、消防安全管理职责,确保安全。
第四条 广播电视发射塔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是塔的安全责任人,全面负责本塔的治安、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第二章 安全管理责任
第五条 广播电视发射塔的安全责任人,应当履行下列治安、消防职责:
(一)掌握本塔治安、消防安全情况,严格贯彻执行治安、消防政策法规和上级有关规定。
(二)统筹安排治安、消防工作,确定逐级治安、消防安全责任。
(三)确保本塔治安、消防安全经费,提供组织人员保障。
(四)批准实施治安、消防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以及治安、消防计划。
(五)组织治安、消防安全检查,督促落实隐患整改,及时处理治安、消防重大问题。
(六)确定本塔的治安、消防管理负责人。
第六条 广播电视发射塔的治安、消防管理负责人,对本塔的治安、消防安全责任人负责,组织和实施下列治安、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一)拟定治安、消防工作计划、安全制度、资金预算,制订治安、消防应急方案并组织演练。
(二)保养本塔的治安、消防设施、灭火器材和安全标志,确保其完好、有效;确保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畅通。
(三)组织实施治安、消防巡查、检查和安全隐患的整改工作。
(四)对员工组织开展防火知识、灭火技能的宣传教育和培训;组织、管理训练义务消防队。
(五)定期向安全责任人报告治安、消防安全情况,及时报告治安、消防重大问题。
(六)协助公安、消防机构查处有关治安、消防安全事故。
第七条 岗位安全责任人,贯彻落实本塔有关治安、消防安全的各项规章 制度,切实履行岗位安全职责。
第八条 保卫人员应当按有关规定配备必要的安全检查、自身防护和交通、通讯等装备。
第三章 消防安全管理
第九条 广播电视发射塔是消防重点部位,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及当地公安消防机构的有关规定,实行严格管理。
第十条 广播电视发射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各项消防安全制度。
消防安全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消防安全教育、培训;
(二)防火巡查、检查;
(三)安全疏散;
(四)消防(控制室)值班;
(五)消防设施、灭火器材维护管理;
(六)火灾隐患整改;
(七)用火、用电安全管理;
(八)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和场所防火、防爆;
(九)义务消防队的管理,消防演练;
(十)与消防安全有关的燃气和电气设备的安全检查和管理(包括防雷、防静电);
(十一)消防安全工作考评和奖惩;
(十二)其他必要的消防安全内容。
第十一条 广播电视发射塔的装饰、装修、内部改建等建设工程项目,应当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按照国家有关消防技术标准及《广播电视工程建筑设计防火标准》进行设计。开工前,应将消防设计图纸及有关资料报送公安消防机构审核,经审核同意,方可施工;工程竣工时,必须经公安消防机构进行消防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十二条 广播电视发射塔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塔区施工管理规定。进入塔区的施工人员,必须遵守有关安全管理规定。
第十三条 在广播电视发射塔或者塔周围举办集会、焰火晚会、灯会等有可能发生火灾危险的大型活动,举办或者承办单位应当在具备消防安全条 件后,向公安消防机构申报,经公安消防机构检查合格后,方可举办。
第十四条 塔的公众聚集旅游场所在营业活动期间,禁止动火施工。
第十五条 塔的公众聚集旅游场所,在营业活动期间应当通过张贴宣传图画、广播、闭路电视等方式向公众宣传防火、灭火、疏散逃生等消防常识。
第十六条 广播电视发射塔应保持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设置符合国家规定的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设施,保持防火门、防火卷帘、机械防排烟、送排风、火灾事故应急广播等消防设施处于良好正常状态。
严禁可能影响消防安全的下列行为:
(一)占用疏散通道。
(二)在安全出口或者疏散通道上加装栅栏等影响疏散的障碍物。
(三)将安全出口加锁、遮挡;将消防安全疏散指示遮挡覆盖。
(四)其他影响安全疏散的行为。
第十七条 广播电视发射塔应建立每日防火巡查制度,确定巡查人员、内容、部位和频次,并填写巡查记录。
巡查内容应当包括:
(一)用火用电有无违章 情况。
(二)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是否畅通,安全疏散标志、应急照明设施是否完好。
(三)消防设施、灭火器材和消防安全标志是否在位、完整。
(四)常闭式防火门是否处于关闭状态,防火卷帘门周围是否堆放物品,影响使用。
(五)其他消防安全情况。
第十八条 对下列违反消防安全规定的行为,应当责成有关人员当场改正,并督促落实:
(一)违章 存放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
(二)违章 使用明火作业或者在禁烟区吸烟的。
(三)对安全出口遮挡、上锁,占用或者堆放物品堵塞疏散通道的。
(四)消火栓、灭火器材被遮挡影响使用或者挪做它用的。
(五)常闭式防火门处于开启状态。
(六)防火卷帘下堆放物品的。
(七)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和防火巡查人员脱岗的。
(八)违章 关闭消防设施,切断消防电源的。
(九)其他可以当场改正的违章 行为。
违反前款规定的情况以及改正情况应当有记录,并存档备查。
第十九条 广播电视发射塔应定期进行消防检查,检查的内容应当包括:
(一)火灾隐患整改情况以及防范措施落实情况。
(二)安全疏散通道、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和安全出口情况。
(三)消防车通道、消防水源情况。
(四)灭火器配置及有效情况。
(五)用火、用电有无违章 情况。
(六)重点工种人员以及其他员工消防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管理情况。
(八)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场所防火、防爆措施落实情况以及其他重要物资的防火安全情况。
(九)消防(控制室)值班情况和设施运行、记录情况。
(十)防火巡查情况。
(十一)消防安全标志的设置及其完好、有效情况。
(十二)消防设施设备按有关规定和规程进行维护保养的情况。
(十三)有自动消防设施设备的塔,还应按照有关规定,由取得公安消防机构资质认证的机构对自动消防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检查测试,并出具检查报告,存档备查。
(十四)其他需要检查的内容。
防火检查应当填写检查记录;检查人员和被检查部门负责人应当在检查记录上签名。
第二十条 对存在的火灾隐患,应当及时予以消除。
第二十一条 对不能当场改正的火灾隐患,应当向消防安全管理人和消防安全责任人及时报告,并提出整改意见。在火灾隐患整改之前,应当落实防范措施,确保安全。
第二十二条 对公安消防机构责令限期整改的火灾隐患,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改正,并填写火灾隐患整改复函,报送公安消防机构。
第二十三条 广播电视发射塔的管理机构,应当根据灭火、应急疏散预案,定期组织消防演练。
第二十四条 发生火灾时,应当立即报火警,并迅速组织力量疏散人员,扑救火灾;不得阻拦报警;未经公安消防机构同意,不得擅自清理火灾现场。
第二十五条 广播电视发射塔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防火宣传教育的内容包括:
(一)有关消防法规、消防安全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
(二)本岗位火灾的危险性和防火措施。
(三)有关消防设施的性能、灭火器材的使用。
(四)报火警、扑救初期火灾以及自救逃生的知识和技能。
广播电视发射塔应当组织新上岗和进入新岗位的员工进行上岗前的消防安全培训。
第二十六条 自动消防设施的值班、操作人员,应当持证上岗。
下列人员应当接受消防安全专门培训:
(一)塔的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员;
(二)专、兼职消防安全管理人员。
(三)自动消防设施的值班、操作人员。
第二十七条 广播电视发射塔应当建立健全消防档案,统一规范管理
第四章 治安、警卫工作管理
第二十八条 广播电视发射塔的治安工作,根据属地公安机关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塔实际,严格管理。
(一)塔外应设存包处,塔入口处应设安检门。
(二)严格控制上塔观光旅游人数。
(三)严禁携带易燃易爆危险物品、枪支、弹药及管制刀具、剧毒和放射性物品上塔。
(四)塔区内应建立巡查、清场制度。
(五)对于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 例》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并报告当地公安机关,必要时及时疏散游客。第二十九条 广播电视发射塔设计安装的安全技术防范设施须报公安机关审批,同意后,方可施工。
第三十条 省级以上(含省级)的广播电视发射塔,应当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有关规定,由中国人民武警察部队内卫执勤。
第三十一条 地市级(含地市级)以下的广播电视发射塔,应当设保安、民警或者内保机构。
第三十二条 武警部队的设施、设备配备,依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重要目标执行设施建设标准与管理办法》(国办发[1997]14号)的通知要求执行。
第三十三条 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外宾到广播电视发射塔;本塔举办大型、重大活动,应按《广播电影电视警卫工作管理暂行规定》、《广播电影电视大型重大活动安全管理办法》执行。制定相应等级的警卫保卫方案,对参与警卫工作的人员应进行严格的审查,确保政治可靠。
第五章 奖惩
第三十四条 广播电视发射塔的管理机构,应当将治安、消防安全工作作为内部主要工作,统一进行检查、考核、评比。对在治安、消防工作中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未依法履行治安、消防安全职责或者违反塔区治安、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和其他处理。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本规定自2002年1月1日起实行。
第三十六条 广播电视发射塔管理机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塔的治安、消防工作管理的实施细则。
第四篇:广播电视天线工讲义(精选)
广播电视天线工
讲义
戴勇
二O一三年八月
第一节
一、广播电视天线工:
是指安装塔桅钢木结构的中短波天线、馈线的。是国内唯一安装大型铁塔的野外露天的超高空作业工种。
二、广播电视天线工做什么:
1、主要是野外露天高空作业,负责维修中央直属广播电视发射台及省、区、直辖市广播电视发射台的天线、馈线;
2、负责全国铁塔刷漆任务;
3、负责抢修天线故障等。
三、广播电视天线工的要求:
1、中专学历以上;
2、身体强健,能坚持长期野外作业;
3、能吃苦耐劳,具有敬业精神;
4、有恐高症者不适合此项工作。
第二节
一、力 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观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表面现象而抽象出来的概念。
是任何导致自由物体历经速度、方向或外形的变化的影响
二、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
三、力平衡的条件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第三节
一、波
波:分为光波、声波和无线电波(电磁波)。
二、无线电波:
无线电波是指在自由空间(包括空气和真空)传播的射频频段的电磁波。
在天文学上,无线电波被称为射电波,简称射电。
三、无线电技术:
是通过无线电波传播声音或其他信号的技术。
四、无线电波是一种能量的传播形式,电场和磁场在空间中是相互垂直的,并都垂直于传播方向,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的约300000千米/秒。
四、无线电波按频率分为:长波、中波、短波和微波
1、长波:电子学中的长波(包括超长波)是指频率为300kHz以下,波长为1000~10000的无线电波。
2、中波:波长介于1000m与100m之间(频率介于300kHz~3MHz之间)的无线电波。
3、短波:是指频率为3~30MHz的无线电波。短波的波长短,沿地球表面传播的地波绕射能力差,传播的有效距离短。短波以天波形式传播时,在电离层中所受到的吸收作用小,有利于电离层的反射。经过一次反射可以得到100~4000km的跳跃距离。经过电离层和大地的几次连续反射,传播的距离更远。无线广播中的短波(SW)频率范围我国规定为2~24MHz。
4、微波:是指频率为300MHz-300GHz的电磁波,是无线电波中一个有限频带的简称,即波长在1米(不含1米)到1毫米之间的电磁波,是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和亚毫米波的统称。微波频率比一般的无线电波频率高,通常也称为“超高频电磁波”。微波作为一种电磁波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微波的基本性质通常呈现为穿透、反射、吸收三个特性。对于玻璃、塑料和瓷器,微波几乎是穿越而不被吸收。对于水和食物等就会吸收微波而使自身发热。而对金属类东西,则会反射微波。
五、地波:
1、沿地面传播的无线电波叫地波,又叫表面波。电波的波长越短,越容易被地面吸收,因此只有长波和中波能在地面传播。地波不受气候影响,传播比较稳定可靠。但在传播过程中,能量被大地不断吸收,因而传播距离不远。所以地波适宜在较小范围里的通信和广播业务使用。
2、沿地面传播的无线电波叫地波。当天线架设较低,且其沿地面方向为最大辐射方向时,主要是地波传播。地波传播的特点是信号比较稳定,基本上不受天气的影响,但随着电波频率的升高,传输损耗迅速增大。因此,这种方式更加适合长波的低频传输。
第四节
一、天线
天线:天线(antenna)是一种变换器,它把传输线上传播的导行波,变换成在无界媒介(通常是自由空间)中传播的电磁波,或者进行相反的变换。在无线电设备中用来发射或接收电磁波的部件。无线电通信、广播、电视、雷达、导航、电子对抗、遥感、射电天文等工程系统,凡是利用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都依靠天线来进行工作。此外,在用电磁波传送能量方面,非信号的能量辐射也需要天线。一般天线都具有可逆性,即同一副天线既可用作发射天线,也可用作接收天线。
二、天线分类:
按用途分类:可分为通信天线、电视天线、雷达天线等;
按工作频段分类:可分为短波天线、超短波天线、微波天线等;
按方向性分类:可分为全向天线、定向天线等; 按外形分类:可分为线状天线、面状天线等。
三、名词解释:
1、天线的方向系数:是指某点产生相等电场强度的条件下无方向性天线总辐射功率与定向天线总辐射功率的比值。
2、天线的效率:就是指天线的辐射功率和输入功率之比。
3、天线输入阻抗:就是把天线的功率看作一个等效阻抗吸收的功率,这个阻抗就称作天线的输入阻抗。
4、天线的增益:是指天线将发射功率往某一指定方向发射的能力。
5、行波系数:等于馈线上的电流或者电压的最小值与其最大值的之比。
四、天线的作用与地位
无线电发射机输出的射频信号功率,通过馈线(电缆)输送到天线,由天线以电磁波形式辐射出去。电磁波到达接收地点后,由天线接下来(仅仅接收很小很小一部分功率),并通过馈线送到无线电接收机。可见,天线是发射和接收电磁波的一个重要的无线电设备,没有天线也就没有无线电通信。
五、转动天线的优点是:
1、发射方向为360度,提高了灵活性;
2、一部机器使用一副天线,节省了交换机;
3、天线数目少,占地少,馈线短,节省损耗;
4、对任何方向都可以发射,避免了固定天线有时要偏向发射的偏向损耗。
六、电动绞车的工作注意要点是:
1、工作开始要先检查绞车是否牢固;
2、应该接地;
3、必须注意其制动准确性和灵敏度;
4、操纵者应有绝缘手套和绝缘胶鞋;
5、防止与电源导线与钢丝绳扭结;
6、不容许钢丝绳断后再接使用;
7、使用的钢丝绳和滑车要配备;
8、绞车电动机电源线应绝缘。
第五篇: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及应用
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及应用
摘 要近年来,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广播电视行业中广播电视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推动了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迅猛发展。就其基本构成来看,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和环节,以有效实现广播电视信号在接收环节的优化和提升,并且为广电工程在天线参数设置和具体的设计环节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使其在广播电视行业中得到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广播电视技术;发射天线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65-0098-01
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无线电视和广播是人们进行信息资源获取的常用途径。而这个进行信息获取的过程通常涉及到信号的接收问题,但通常无线信号的接收一般是通过电视天线来完成的,就我国的当前实际来看,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在具体的应用中所采取的是一种全新科学设计的发射装置,同传统性的发射天线相较而言,在科学技术的推动和升级改造下,能够在具体的应用中实现高质量、低消耗、少问题的建设目的。在这样的设备应用中,标志着广播发射技术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迈入数字化的建设时代,使得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成为全新型的传播技术。广播电视发射天线工作原理
广播与电视机构的发射端以电磁波的形式进行信号发射之后,接收端通过接收装置对相关信号进行系统性的处理和转换,再通过不同的接收设备来接收不同的、清晰优秀的图像和声音。这样的过程就是广播电视的具体工作过程[1]。在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创设中,进行信号电磁波的发射是天线的主要功能,通过先进化设备的支持,在相对简单的处理过程中实现对信号的转换和传播。由此可见,天线的工作原理体现在将接收环节的短信号波转换为电磁波的形式并通过介质的支持实现有效的传播。广播电视发射技术
2.1 广播发射技术
就我国当前的基本应用来看,立体声调频是在调频广播机构的发射端所较常使用的发射装置,在具体应用中,其发射装置具有多样性的发射功能。通过有效的立体声实现相应的调频管理,并且能够在单声道立体的调频应用中实现对多种节目的管理,使得在具体的应用中能够使有广播机构发射端发射的信号更加稳定,并且在具体的应用中功率更高且应用噪音更小[2]。
2.2 电视发射技术
电视发射端进行系统性的装置应用中最为频繁的是电视发射机,此外,还包含着具体应用中的检测调节设备和控制设备等。其基本的工作原理是电视发电机在整体性的处于低电平的状态下,将电视装置设备调制到中频状态,并通过变频器的应用将大功率的射频信号波进行挑选,并将这些信号通过馈线的传输作用发送至电视接收天线,由天线的作用之后进行一定程度的接收和转换,最后以电磁波的方式传输到信号传播的制定规划区域,然后在区域内的接收装置设置,有效的通过音频和图像的方式通过电视媒体的介质得以呈现。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日常的生活应用中,电视和广播已经是我们进行信息获取的有效渠道,所以,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中,人们对于具体应用环节的广播电视发射技术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以满足人们对于信息获取的要求。
3.1 应用现状分析
在相关部门在对广播电视行业内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大中型城市应用中,在具体的生活建设中,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得到了广泛且大量的应用,并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以及行业的发展建设中朝着小城市的方向发展和蔓延,并不断的推广和应用。于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而言,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广和具体应用使得其在应用范围中的建设不断的拓展和增强,并且在全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下,实现了传统发展技术和信号传输方式的变革和推广,并对相关的接收信号进行合理的优化处理,以确保整体运行中信号的接收质量和传输画面的质量高效性[3]。
在基本的应用发展中,在整体运行和发展环境推动下,技术革命和材料革命的有效开展使得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得到了更加有效的支持和管理,使得在具体信号传输中的频道传输更加的广泛,进而也确保了整体通讯容量的拓展性,并且在基本的传输建设过程中,使得信号间的信号干扰不断减少,这也就确保了信号传输过程中的抗干扰能力,保证最后传输的整体质量。
3.2 缝隙天线
在具体应用表现方面,缝隙天线有广泛的应用,在基本的应用中,缝隙天线是通过导体体面的分裂而形成,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又称为开槽天线。就具体的表现来看,矩形状是缝隙天线最常见的表现状态和形式,其长度一般为整体波长的1/2。跨接形式是缝隙天线的有效传播方式,能够在窄边馈电的方式下实现信号的合理有效传播,在微波波段的通信雷达和电子对抗以及导航设备,甚至是高速运行的飞行器设计方面实现有效的应用。另外,因为缝隙天线在基本构造方面相对简单化,所以在对一些口径场的具体分布的控制也相对方便快捷,使其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3.3 蝙蝠翼天线
通常而言,蝙蝠翼天线又称为正交振子天线,是具体应用中相当普遍的形式,主要通过两个正交对称却又无差别的半波进行振子对的构成和组合,同理而言,可以实现对电流的激励控制。蝙蝠翼天线在具体的平面处理工作中,通过圆极化同法线的整体方向相一致,而线极化在一般情况下则处于辐射场之外。在具体的应用中,处于水平对称状态的振子会因为对称面的面积偏大,能够保证整体过程中同步频道状态下信号的优良匹配性。这样的基本工作运行原理确保了电波在通过电视的介质传播时对电视的屏幕画面不会出现重影的现象,进而使得广播和电视信号在接收过程和具体展现时的效果更加的理想和有效[4]。
在具体的应用中,蝙蝠翼体现在整体表现上有驻波系数较小而同频带宽较大的特点,所以,在具体的应用中,没有实现具体介质的绝缘子保护,也能有效确保振子和整体天线之间信号传输和应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所以,在现今社会发展和人们对于广播电视的需求而言,蝙蝠翼的应用在不断的推广和完善。结论
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动下,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在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推广变革下实现了具体发展中的机遇建设,并在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更新换代下推动着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更新和前进,实现行业内的整体完善和提升,以及各个层面的进步。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推动,人们对于广播电视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和强化,使得具体应用技术也在更新和完善,以确保信号在通过介质的传播之后确保播放环节的稳定性和质量性,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具体生活实际的服务有效性,确保服务质量的合理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孙春茂.浅析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及应用[J].科技风,2013(10):127.[2]聂丽芬.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4(33):55-56.[3]苗斌.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及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5(8):224-225.[4]席鹤鹏.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与其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5(13):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