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相互融合的实践与思考论文(大全)

时间:2019-11-23 23:31: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相互融合的实践与思考论文(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相互融合的实践与思考论文(大全)》。

第一篇: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相互融合的实践与思考论文(大全)

当新世纪的曙光从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同时,新兴的第四媒体——Internet也正在异军崛起,这已成为世人有目共睹的事实。

4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杨正泉在“第三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会议主题是‘网络与媒体革命’)”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由于因特网的高速发展,新闻媒体面临一场革命。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一登上舞台,就显示了它的巨大的信息优势和强大生命力,也显示了它自身的激烈竞争性。

因特网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到2000年底,全世界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上了因特网,上网用户大约259亿,其中我国网上用户近3000万。因特网作为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正以指数增长的方式迅猛发展。有专家的预测,到2002年底,网上用户将达5亿。现在每隔半个小时就有一个新网络与因特网相联,每过一个月就有100万新的使用者加盟。网络媒体以惊人的速度膨胀,无疑是对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形成了强大的挑战,加快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已成为各大传统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继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东方电视台等十余家电台、电视台或社会团体开展了网上音视频业务之后,许多省、市级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也纷纷效仿,一批批广播电视网站雨后春笋般涌现。那么,这么多广播电视媒体网站如何面对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才能使自己在新世纪媒体革命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健康发展?这是非常值得广播电视部门领导和广电网站从业者们认真深思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广播电视与广电网站的各自特性进行客观分析,从而探寻它们实现相互融合的发展前景及其方式、方法。从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的特性及发展态势看融合的必要

报纸、刊物具有价格便宜和携带方便的优点,而且几乎不受场所、环境等条件限制,即使在将来高度文明的社会里,人们还需要报纸杂志,所以它仍有其生存的空间。

广播的特点是迅速、及时、传播范围广泛,声情并茂,而且受众不受年龄、性别、文化层次等条件的制约,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边干活边听广播。广播的不足之处是:稍纵即逝,这耳进、那耳出,不便于保存和仔细琢磨或深入研究。网络媒体和广播之间几乎没有直接的竞争,恰恰相反的倒是广播可以在网上播出。上网后的音频广播,不但扩大了传播范围、增加了听众,而且还弥补了广播致命的弱点——看不到文字、不便于保存的严重缺陷。

电视是20世纪的一大发明,是当今社会拥有受众最多、最现代化的新闻宣传、信息服务和文化娱乐工具,它除了具有与广播相同的优缺点之外,形象直观、老少皆宜是它的最显著的特点。

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开放性、多元性、实时性、交互性、大容量和易检性,多媒体化及个性化特征,无疑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冲击。电视媒体受网络媒体的冲击最强烈,因为,任何一个新兴媒体的横空出世,受到冲击最大的应当是与它传播方式最接近的媒体——如同当年受电视冲击最大的广播一样,今天受网络媒体冲击最大的当是年轻的电视媒体。据上海有关权威部门的调查结果表明:由于上网,上海青年对传统媒体的消费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减少,35%的青年表示他们在听广播上的消费减少了,42.4%的青年看电视的消费减少了。而且,这些年轻人大多为35岁以下、高中以上的“知识青年”。电视观众每天关注新闻信息的时间大多又集中在晚上的黄金时段,所以,先天注定了电视和网络媒体两者之间存在着冲突性矛盾。随着上网人数的不断增加,人们已逐渐习惯适时从网上获取最新新闻信息。电视作为首选新闻宣传工具的地位将日益受到影响。但是,目前网络媒体普遍存在带宽窄、访问速度慢、系统支持能力有限等因素,电视作为文化娱乐工具的魅力犹存。

在各种媒体网站中,广播电视网站有其特殊性。因为,网络的特性可以弥补广播电视稍纵即逝、不易保存、线性传播等劣势,使之易保存、可点播。这相对于报刊、通讯社建立的网站,更有其拓展的空间,也能发挥其特长。

网络媒体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需要经过一个“起步——发展——成熟”的过程,它虽然兼备报刊、广播电视的诸多特长,却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的所有功能。专家认为,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体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媒体之间能够和平共处,互为补充。笔者认为,尤其是广播电视与广电网站更应该抓住机遇迅速地联起手来,加快媒体之间的融合,相互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奋力开创网上音视频广播的一片新天地。加速融合、努力将“网上广播”、“网上电视”办成前景广阔的新型传播媒体

广播电视传统媒体加快与网络媒体的相互融合已成为末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特网音视频广播(以下简称网上广播)作为网络与广播电视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方式,正受到国内外广播电视机构的普遍关注。资料表明,到2000年底世界上已有94个国家的3000余家电台、电视台开展了网上广播业务。国内网上广播业务也有了快速发展: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东方电视台等十余家电视台或社会团体开展了网上视频广播业务;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重庆广播电台等多家电台开展了网上音频广播业务;建立文字网站的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则更多,据不完全统计,到2000年底已达数百家。

因特网的快速发展,给广播电视事业提供了一个新天地。利用因特网所具有的信息丰富、传播迅捷、声像俱全、交换传播等特点,广播电视与其融合形成“网上广播”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在网广播”众多的栏目可为受众提供众多的选择;广播电视可以利用因特网的互动性特点加强与受众的双向交流及沟通,并加强国内外新闻机构的交流和合作。同时,可利用网站庞大的信息源,调阅新闻资料、传送新闻稿件等。可见,“网上广播”事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广播电视整体工作的全面推进,也有利于扩大广播电视的受众群体。

目前,全球广播电视机构已纷纷上“网”,并日益显示出两者融合传播的新态势。广播电视媒体与广电网站的相互融合——形成的“网上广播”、“网上电视”将迅速崛起,不远的将来可望成为一个前景广阔的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体。广电网站和广播电视实现相互融合的方法和途径初探

我国广电媒体的建站速度和网站规模远不及纸质媒体。而且由于体制、技术、人力、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原因,国内广电媒体网站总体质量不高,特别是既有网络特点,又有广播电视特色的网站屈指可数。

2000年,在许多商业网站被淘汰出局的同时,广电部门出于外部压力和内部改革、重组、整合等动力因素的影响,建站数量明显增多。据笔者考察江苏省及周边地区广电网站得知,广电部门建立的网站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分别由电台、电视台与社会力量联办的网站;二是由电台、电视台内部开办的网站,附属于原媒体的母体;三是由省、市厅(局)或广电集团牵头创办的网站,它们与同级广播、电视媒体以兄弟相称。

纵观这些网站,特别是第一、二类网站,要么混同于一般社会网站;要么只是简单的栏目导游导视、局台概况、广电动态、主持人简介等名片式介绍;有的网站本来就是电台、电视台的附庸,由于人员大多来源于原媒体,故所办的网站从形式到内容都受到束缚,始终跳不出母体的框框,网络媒体的特征难以体现;办得稍好一些的网站,也只不过是广播电视新闻和主要栏目的翻版(网络版)。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空站、死站,真正具有广播电视特色的网站为数甚少。网络技术具有将信息的各种元素——声音、图像(照片)、数据、文本融为一体的特征。广电部门之所以要办网站,就是看好这一特性,才纷纷行动起来,目的是希望通过和网络的逐步融合,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传播阵地、社会影响和相应的经济效益。笔者思考认为,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融合的方式方法及其途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要加快融合的步伐,做到互为补充。

广播电视可以从网络中下载有关信息、图像(照片)、资料,充实自己的节目内容,然后播出;网站可以将广播电视的视听节目转成文字和图片,上网传播。这样,既增强了网页的视觉冲击力,又增加视听节目的文字表达能力。也可以将音视频信息压缩上网,但是鉴于目前网上普遍存在带宽窄、访问速度慢、系统支持能力有限等因素,可以多采用一些音频信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音频节目的内容,让网民点击,供热心受众了解、研究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既弥补了广播电视的不可保留性,又使广播电视节目的覆盖区域更加广阔。

(2)争取广播、电视、广电报、网站多媒体联动,促进相互融合。

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要尽可能多搞一些同步直播节目,也可以异步传播一些重点节目和重要信息。这样,对于网民来说,你今天没有听广播、没有看电视,却能从网上清楚地知道广播里说了些什么,电视里正在播出什么节目;对于广播电视受众来说,你可以不上网,却知道“网民”们的见解,甚至还可以通过主持人和他们进行交流。广电系统内部四种媒体相互渗透,互为补充,不断促进融合,信息传播的范围越广,影响力越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就得到相应的提高。

(3)增强互动性,变单向交流为多向交流。

广播电视与受众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着我播你听(看)的点对面的单向的信息传播模式和被动的接受方式;而互联网则不同,网民与网站、网民与网民之间可以进行广泛的交流。在互联网上,视听受众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电子论坛等参与视听节目,突破电话热线交流的时空局限,变单向交流为双向交流、变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媒体和受众的良性互动,可以增强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亲和力。

(4)广播电视媒体可借助广电网站来包装自己,树立视听媒体的新形象。

例如在网上开设导听导视、精典节目简介、新片预告等栏目,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自我形象策划宣传,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电子论坛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网友的意见和建议,以提高广播电视宣传质量和广电媒体的知名度。

(5)在广播电视网站内建立广播电视信息资料库。

将较为重要的播出节目制作成网页,并定期更新整理,以便受众查找、调阅、点播、复制、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广播电视媒体稍纵即逝、不易保存的弱点。

由此可见,广播电视媒体如能充分认识广电网站信息量大、传播快捷、互动性强等特点,并加以合理利用,一定会争取到网络化生存、发展的空间。而广电网站更应充分利用广电媒体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不断强化网站的互动性功能,让名记者、名主持人在网上与网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讨论,并在广播电视媒体上及时予以报道,必然会大大提升广电网站的品味及其号召力和影响力。所以,只要我们广电部门的领导和广电网站的从业人员共同探索、并遵循网络媒体的规律和特点,着重在丰富内容、加大信息量、提高网络宣传质量和时效上下功夫,在发挥广电特色上做文章,广电网站的吸引力、网民的点击率定能与日俱增,一批具有广电特色和权威的名牌网站就会脱颖而出。到那时,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必将珠联壁合、相得益彰。

第二篇:日照广电媒体融合的探索与思考1

日照广电媒体融合的探索与思考

日照广播电视台 卞文君

媒体融合发展是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必然要求,是增强主流媒体传播力、影响力、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广电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日照广播电视台主动求变,加快融合,在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一、总体情况

日照广播电视台先后投资800多万元建设广电新媒体平台,通过对原分散在各部室、频道的采编力量进行整合和技术改造升级,搭建起全台软硬件内容管理系统。目前,“两网、两微、一端”覆盖用户达到50多万人,日点击量60多万人次,初步搭建起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移动客户端、微信矩阵、微博等宣传平台,形成了权威、高效、多渠道、跨平台立体传播优势,主流媒体的影响力、辐射力进一步扩大。

一是广播“行风在线”栏目与日照网、直播日照移动客户端“行风在线”深度联动,拓展了广播直播之外的民生诉求新渠道。

二是直播日照手机客户端开通的“互动”模块,实现了全台自办节目的互动交流,实现了边看(听)、边聊。在2017年6月份进行的电视直播节目《问政日照》中,首次进行了台、网、端、微信的同步直播互动,网络在线收看用户8万多 人,评论3000多条,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

三是直播日照移动客户端的“随手拍”模块爆料内容在网络、电视上的互动分享,实现一“料”多发,提高了新闻传播价值。

四是依托新媒体,实现全台社会活动良好互动。原来各频道开展的大型活动存在着各自为战、杂而无序的状况,通过全媒体平台进行统一宣传推广后,实行了广播、电视活动网络报名,网站专题发布,移动平台传播分享,克服了原有的广播电视稍纵即逝的缺点,实现了长时间信息驻留。而广播电视活动在网络媒体通过投票、话题讨论等方式,丰富了网站、客户端的功能,增强了网络用户粘性。随着移动直播技术的成熟和普及,新媒体中心又开通视频网络微直播,为全台各部室,各频道栏目进行活动直播、投票等,进一步扩大了网台的影响力和受众面,实现了在全媒体领域的全覆盖。

二、困难和问题

一是融合发展入不敷出,盈利模式尚不清晰。无论是客户端还是微信微博,都没有一个清晰成熟的盈利模式。媒体融合技术设备投入和人才引进都需要强有力的财力支撑,目前日照台面临经营压力巨大,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困难重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媒体融合的积极性,只能是简单利用新媒体,如何把点击率、影响力、传播力转换成广告收入的真金白银,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二是缺少顶层设计,融合度不高。对媒体融合深入研究不够,总体设计缺乏,路线图、施工图不明晰,使得媒体融合只限于“广电+”,“两微一端”也只是传统媒体内容的搬运工,是广播电视的补充。

三是内部运行机制尚需突破。目前,日照广播电视台实行完全频道制,各频道在节目生产、人员管理、广告经营等方面相对独立、自成一体。而媒体融合需要打破这些方面的藩篱,创新内部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四是全媒体人才缺乏。新的媒体格局和传播形态对媒体人的综合能力,包括采编技能、新技术应用、职业意识、知识积累等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需要一大批全媒体复合型人才,现有队伍无法充分满足这一要求,必须加快全媒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三、思考与对策

现在媒体融合已经到了向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下一步,日照广电应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坚持一体化发展的思路,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平台建设为重点,不断推进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主流传媒集团。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强顶层设计。将建设新型主流媒体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成立“新媒体融合发展领导小组”,优化顶层设计,明确目标任务,加强规划指导,统筹协调各方。

(二)成立全媒体新闻中心,推动新闻生产模式转型升级。可先在电视新闻频道、广播综合频道、新媒体中心开展融合传播试点,整合时政新闻资源,成立全媒体新闻中心。全媒体新闻中心由编委会管理,部门独立运作,人员合署办公。中心负责时政新闻节目的采访、制作、发布,策划实施重大主题报道和大型新闻行动,探索建立集团融合报道体制机制,为频道节目生产提供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和业务指导。

(三)培育壮大广播、电视和新媒体三大集群,巩固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

1.提升广播媒体集群。进一步强化用户思维,优化节目编排,丰富节目形态,增强节目互动,努力在节目内容、话语体系、主持风格和叙事表达方式等方面实现“我们生产什么产品”和“用户需要什么服务”的深度融合,着力培育一批体现互联网思维、用户喜闻乐见的新节目栏目。深入探索微电台、广播视频直播、社交圈等新媒体广播样式和运作模式,形成广播集群效应。

2.壮大电视媒体集群。运用互联网思维,将新媒体的传播理念、技术手段、运作方式、用户思维融入电视,努力使电视内容策划、制作、传播、服务等更加符合全媒体发展格局和用户需求,创作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新闻节目,培育一批体现互联网思维、用户喜闻乐见、引领收视潮流的新节目、微栏目。3.打造新兴媒体集群。以“直播日照”手机客户端和各内容生产部门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为主要内容,组建“日照广电新媒体联盟”,实现用户对移动端的一站式到达、一揽子访问和内容产品的分众传输、多屏覆盖,推进各平台的深度融合。同时以新媒体集群联盟的渠道变革,倒逼内容变革、资讯变革、服务创新。依托新兴媒体集群,对各类内容产品和信息资源加强二次开发和循环利用,在重大活动上加强统一推广,个性活动上相互协作;在重要时政、重大事件、关键节点上,做到“一键齐发,一呼百应”。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培育全媒体人才为核心,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考评激励体系,在巩固现有传统人才存量的同时,有步骤、有重点地引进、培养与新媒体业态相关的各类人才,逐步实现员工技能跨界转换和岗位轮转,培养一批具有互联网思维和全媒体技能的新闻队伍。

第三篇:广电集团媒体融合实践的路径与意义

广电集团媒体融合实践的路径与意义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五个深度融合:

一是内容融合,积极优化内容生产,带动媒体内容深度融合。就是在内容产品的生产、内容生产的技术,以及内容生产的流程等方面进行一个全面的改革;

二是渠道融合,积极创新传播渠道,带动媒体渠道深度融合。可以理解为“网络+终端”,在实际运营层面,还包括连接双方的接入平台。“网络”是指信息传播经过的通道,而“终端”是指使最终的内容产品得到呈现的设备。渠道融合的关键在于将传统的媒体信息传播渠道改造成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渠道;

三是平台融合,积极构建生态系统,带动媒体平台深度融合。是指用户由于各种功能的需要,在不同的群体里边,组合在一起。通过用户平台建设,汇集海量用户,形成用户数据库,实现用户数据的采集、挖掘、分析及应用。就是要将由不同用户入口形成的用户平台有效地连接起来,将不同的用户数据库有效地打通,形成一个普遍联系的大平台;

四是经营融合,积极革新商业模式,带动媒体经营深度融合。是传统媒体根据媒体融合发展需要,对其以广告为主的商业模式进行彻底变革,在新的体制机制下形成可依托市场资源良性运转的新商业模式。经营融合主要包括商业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两大部分;

五是管理融合,积极重构体制机制,带动媒体管理深度融合。要求主流媒体对其网上、网下的传播内容实行“统一管理”;特别是在未来形成内容聚合的媒体平台之后,需要对平台中的所有内容负有导向管理的责任。

正文

党中央作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重大战略部署一年多来,湖北广电集团按照国家战略部署,积极开展媒体融合实践,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借用中央关于媒体融合意见中提出的“五个融合”作为工具,来梳理并解读湖北广电集团的实践。

这五个方面到底指什么?我们结合对国内外媒体融合实践的认识,尝试初步给它一个定义。所谓内容融合,是指在内容产品的生产方式、技术应用、生产流程方面的融合举措;渠道融合,更多是指使用什么网络、使用什么终端、使用什么接入平台;平台融合,在媒体融合语境下,就是用户平台的打通和建构;经营融合,是指媒体在组织架构、产品推广、用人机制、运作机制特别是商业模式上的探索;管理融合,主要是如何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保持正确舆论导向,实现网上网下的导向管理标准统一。

一、湖北广电集团的媒体融合实践

1.内容融合:

内容融合是媒体融合的关键部分之一,实现内容聚合是内容融合的前提,如果做不到对内容的有效聚合,仅仅靠媒体自己生产的内容,就不算实现了内容融合。

湖北广电集团在内容融合方面的主要做法包括内容产品创新和内容生产方式创新两个方面。

在内容产品创新方面,湖北广电集团打造了以“长江云”为自主平台的移动客户端群(包括重点产品“长江云”客户端、广播APP“路客”、电视APP“笑啦”等),并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布局发布端口。

在内容生产方式创新方面,一是通过北京长江传媒有限公司带动娱乐内容产品创新,实现对优质娱乐资源的聚合。湖北广电在北京的子公司北京长江传媒目前发展态势良好,在北京市登记注册的影视节目制作类的文化企业排名中位列第三,北京长江传媒实现了对外部优质的娱乐资源有效聚合。二是通过建设湖北“长江云”新媒体云平台,力图实现对湖北音视频新闻资源的聚合,助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新闻采编方面的融合。从这一系列的举措来看,湖北广电在内容方面的布局是整体性的,具有全局观的。

未来,湖北广电集团将致力于把“长江云”新媒体云平台建设成内容聚合平台,将“长江云”客户端打造成内容精准分发平台;应用数据新闻、可视化报道、程序化写作等新的内容生产技术,进一步改造内容生产流程;同时,以北京长江传媒有限公司为核心打造IP产业链。

2.渠道融合:

渠道,可以理解为“网络+终端”,在实际运营层面,还包括连接双方的接入平台。“网络”是指信息传播经过的通道,而“终端”是指使最终的内容产品得到呈现的设备。渠道融合的关键在于将传统的媒体信息传播渠道改造成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渠道。

在网络方面,湖北广电集团拥有已进入资本市场的湖北广电网络公司,该公司已基本完成了湖北全省广电网络一体化建设,目前正积极地在渠道融合方面进行尝试,正在成为湖北广电集团导入用户、占领新的渠道和终端的很有力的生力军。

在终端方面,手持移动终端和家庭大屏将会成为未来应用最广的两大类终端。目前,湖北广电集团正在通过以“长江云”为核心的移动客户端群布局手持移动终端,逐步积累用户群体;而在家庭大屏端,湖北广电集团将通过其互联网电视内容服务牌照,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的市场参与者,布局湖北省互联网电视市场。

3.平台融合:

平台融合是媒体融合的核心,媒体融合正是要通过用户平台建设,汇集海量用户,形成用户数据库,实现用户数据的采集、挖掘、分析及应用。平台融合就是要将由不同用户入口形成的用户平台有效地连接起来,将不同的用户数据库有效地打通,形成一个普遍联系的大平台。

习总书记提出了现代传播体系的架构,即“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和几家新兴媒体集团”,根据我们的理解,新型媒体集团应是具备亿级用户规模、覆盖全国的新型主流媒体集群;而新型主流媒体是的构建是具备千万级用户规模、在一个较大的经济和行政区域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省级平台。因此,湖北广电集团将自身发展的任务锁定为打造新型主流媒体,而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关键在于建设区域性生态级媒体平台,湖北广电集团将以媒体云为起点,以智慧政务服务助力“长江云”平台吸引更多用户,打造“媒体云——政务云——商务云——产业云——区域云”的生态链。

湖北广电集团目前正在积极部署从媒体云建设走向政务云建设。政务云建设实际上就是要在湖北行政区域内,从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做起,把用户从线下拉到线上,从线上收集用户资源向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是从媒体云走向政务云的尝试。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2月29日,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会议认为,建设全省统一的移动政务新媒体平台,是积极占领新媒体阵地、更好地履行意识形态主体责任、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手段,是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壮大网上主流思想舆论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密切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有效工具。会议决定,以湖北广电台长江云新媒体平台为基础,加快建设覆盖全省、功能完备、互联互通、运行通畅的长江云移动政务新媒体平台。这一举措背后意义深远,不仅推进了媒体融合发展,有助于传统媒体抢占新媒体阵地,而且为湖北广电集团获得海量用户数据,搭建用户数据库,建设真正的区域性生态级媒体平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未来,湖北广电集团还将发挥自身整合和打通能力强的媒体优势,通过与电力、水务、燃气、银行、通信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垂直系统的合作,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建立用户入口,提升媒体平台的服务能力。

另外,为了打通观众向用户转换的通路,湖北广电集团与微信运营部门合作开发和推广的微摇技术(微信摇电视)是很好的工具,可以把电视机前的观众转化为精准用户。

4.经营融合:

经营融合是传统媒体根据媒体融合发展需要,对其以广告为主的商业模式进行彻底变革,在新的体制机制下形成可依托市场资源良性运转的新商业模式。经营融合主要包括商业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两大部分。在商业模式探索方面,湖北广电集团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节目+产业链”协同发展,聚合本地生活服务,探索“TV+”产业发展模式。其旗下的垄上传媒,在实践中创造了“频道+渠道”、“线上+线下”的发展模式,以“把节目变成服务,把频道变成渠道”的理念,在湖北省内服务农村大众,把许多传统农民变成线上用户,同时提供线下各种各样的服务。

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首先,湖北广电集团成立了湖北长江新媒体集团,将原有的新媒体以及与新媒体相关的所有部门都装入其中,授权长江新媒体集团负责所有新媒体运营业务;按照湖北广电集团的规划,未来新媒体集团将是网上的内容聚合平台,也是运营平台、技术平台。通过这样的平台,湖北广电将网上各种资源有效聚合,把网上平台经营做得更好。

其次,湖北广电集团还成立了投资公司,作为公司未来统一对外投资、并购的主体和平台;投资公司将设立并购基金,重点聚焦新媒体领域。同时,湖北广电集团还在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方面进行了探索,成立了媒体融合发展委员会,作为媒体融合的领导机构,从组织架构上确保媒体融合的领导、规划、管理一体化;

在管理机制方面,湖北广电集团支持长江新媒体集团积极探索创业型互联网企业管理机制,推行扁平化管理,将产品经理作为核算单位充分授权,权责明晰,按业务规模和盈利能力动态管理,优胜劣汰。

目前,湖北广电集团正在积极推动旗下长江传媒和垄上传媒的改制,引进战略投资者,将在不久的未来,实现新三板上市的目标。未来,湖北广电集团还将探索以精准营销和数据库电商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并根据湖北广播电视台的资源禀赋,进一步开发020垂直领域的市场。

5.管理融合:

管理融合要求主流媒体对其网上、网下的传播内容实行“统一管理”;特别是在未来形成内容聚合的媒体平台之后,需要对平台中的所有内容负有导向管理的责任。

新的传播技术对当前的舆论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公共表达及舆论的形成和发展已经脱出传统媒体的渠道,经由各种网络平台,从互联网中传播出来,这使得网络平台对舆论的管控与制约责任日渐加重,中央有关部门的管理思路也是强化网络平台的监管责任。湖北广电集团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内容都实行非常严格的管理,特别是在新闻舆论导向管理上,实行由集团总编室为核心的内容质量和导向的统一管理。湖北广电集团既然有计划建设一个大规模的网络内容聚合平台,就需要在导向管理方面,做好从对传统媒体的导向管理,转型成为对于网络内容聚合平台的导向管理,这个任务的难度将十倍百倍于原有模式。湖北广电集团将打造与其所建设的区域性生态级媒体平台相适应的监管体系,增强网上音视频内容监管的技术支持,同时也增强对网络舆情的分析和预判能力。

二、湖北广电集团媒体融合的突出特点

一是认知层面,湖北广电集团的领导层准确把握了“互联网+”的趋势。当前,互联网发展的最突出特点,就是生态型互联网应用平台作为最大融合型渠道的形成。湖北广电集团领导很好把握了中央对媒体融合的战略部署,深刻认识到媒体融合的目标就是形成现代传播体系,而不是简单地做融合型的媒体和融合型的产品,从而把主要力量用于形成新的体系,其核心就是建立融合型的用户平台。

二是战略层面,湖北广电集团有前瞻性的战略目标,即建立区域型生态型媒体平台。围绕这个目标有清晰战略规划。所谓“区域型生态级媒体平台”,也就是说媒体功能是这个平台的核心功能,以向社会提供公共信息服务作为主要社会功能,这是它与其他终端、平台、机构相区别的特点。但是它最终是一个生态级的应用平台,媒体机构通过这个生态级应用平台,向所在区域的老百姓提供方方面面的服务。

三是执行层面,湖北广电集团是在媒体融合的各个层面上全方面创新,重点解决用户平台问题、商业模式问题。问题怎么解决?从湖北广电集团的实践看,建设媒体云仅仅是起步,未来将会走向政务云、商务云、产业云,最后是“长江云”,是区域云,是服务湖北行政区域和长江中下游经济区域方方面面的云平台。

三、湖北广电集团媒体融合实践的意义

首先,湖北广电集团有效地解决了内容、渠道、平台三个媒体融合的关键要素之间的关系。媒体融合不仅仅是建设融媒体,生产融产品,制造融终端,更是融合性用户平台的建设过程。这个平台在社会功能上,具有突出的媒体功能;在商业模式上,未来必将成为与工业4.0生产模式相匹配的商业信息传播渠道和销售平台。

其次,湖北广电正在探索是否有可能在省级行政区和经济区建设生态级运营平台,这是前所未有的巨大的探索任务。以往的互联网平台运营实践都是全国性的,有没有可能构建区域性的?根据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和分析,我们认为这是可能的。

四、湖北广电实践的基本经验

一是必须用平台思维来更新对媒体融合的认识。传统对媒体融合的理解,仅仅是做融产品或者融媒体,但是从中国目前媒体融合实践来看这种认识是有局限的,必须在平台思维动脑筋,媒体融合关键任务就是构建用户平台。

二是以数据化生存构建媒体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湖北广电集团为什么要做媒体云?为什么要发展政务云?为什么发展商业云成为区域云?关键是要整合大数据!有了大数据,就为新型媒体平台的内容生产,以及构建良好的商业模式奠定了基础。

三是要以建设现代传播体系作为媒体融合发展目标。这意味着不仅仅是把自身一个媒体建好,而是考虑未来整个传播体系的架构。但是不论未来传播体系如何发展,我们认为,这个传播体系在本质上,必须要适应中国新的传播关系,顺应网络传播的大趋势。

第四篇:建设责任型广电的实践与思考

建设责任型广电的实践与思考

2011-5-11 9:53:47

河北广电网

【大 中 小】

按:近日,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办的《学习与研究》(2011年第4期)刊发了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慧同志的署名文章《建设责任型广电的实践与思考》。该文从“深入学习领会,从认识上把握责任广电之本;强化队伍培训,从思想上筑牢责任广电之基;做实„新闻立台‟,从内容上夯实责任广电之体;积极改革创新,从机制上探索责任广电之路;转变行政职能,从管理上确保责任广电之效”五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河北广电打造责任媒体的实践与思考。现全文刊发。

建设责任型广电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广播影视从体制改革到三网融合、从制播分离到新媒体新业态,也进入到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新时期。但是广播电视作为党、政府和人民喉舌的本质属性没有变,“方向明、立场稳、走正道”的要求不会变。面对新形势、新使命和新任务,河北省广电系统着力打造“责任型广电”,努力以一个负责任的主流媒体形象,给广大受众留下整体认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持续推进责任媒体建设的信念。

一、深入学习领会,从认识上把握责任广电之本

2010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化精品,最大限度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是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李长春同志指出:“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优秀文化产品的根本价值所在,是广大文化工作者必须担负的社会责任。”媒体工作者要贯彻落实好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就要始终牢记我国媒体作为党、政府和人民喉舌的根本属性,深入领会媒体必须担负的社会责任及其根本要求,自觉把握方向、加强引导,生产和传播高质量、高水平、高品位的文化精品。

“引导社会”,要求媒体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体的意识形态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和维护社会思想的同一性上。媒体可以通过对传播的内容、语言和过程的控制,影响人们的思想、心理,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最终推进社会意识的一致化和思想的规范化,使个人和社会承认既定意识形态的权威,并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服从于这种意识形态的支配。当前,我国广大媒体工作者履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赋予的职责,就要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宣传工作的首位,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积极深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真实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反映社会发展要求,引领社会发展方向;不断强化传播能力,自觉实现和维护国家利益,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爱国智慧和爱国力量汇集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来。

“教育人民”,要求媒体必须坚持不懈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目前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形势下,更需要媒体工作者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自觉在思想文化生活中树立主导性的核心价值体系,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推进全社会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念、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良好文明风尚。在传播和支持健康有益文化的同时,努力改造落后文化,自觉抵御腐朽文化,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

“推动发展”,要求媒体必须以优秀文化产品凝聚力量。优秀文化产品对于陶冶人们的情操、影响人们的思想,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生产和传播优秀文化产品,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增强全社会的精神力量,是媒体的重要职责。媒体工作者应当以高度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努力推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优质文化产品,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通过能给人以深刻启迪和审美享受的精品力作,表达真善美的主题、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让人们增长知识、愉悦身心、陶冶人格、鼓舞斗志,进而形成全社会昂扬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强大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二、强化队伍培训,从思想上筑牢责任广电之基

媒体的品质和方向取决于媒体人的价值观念和理论素养。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要承担起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职责,其从业人员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近些年,伴随着广播影视的蓬勃发展,从业人员队伍迅速扩大,特别是大批年轻同志陆续加入,为广电事业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由于成长经历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在干部职工队伍中,一些同志对媒体担当社会责任的意义和基本原则缺少切身体会,有的人对错综复杂的形势缺乏足够的鉴别力、洞察力,很容易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提升从业人员的理论素养、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做责任型广电”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显得尤为迫切。要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做负责任的媒体,不仅是党和人民的要求,也是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不仅是新闻报道、专题节目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有的节目都有同样的职责,都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只有让责任意识成为每一个从业人员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才能真正发挥媒体“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才能从源头上抵御“三俗”之风。

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培训,当前尤其要把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点内容,在固本强基、入脑入心上下功夫。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课题,结合工作实际,组织系统学习。近两年,河北省广电局结合学习型党组织创建、创先争优、“三项学习教育”等主题活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工程,尤其在学习中注意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如2010年先后选派6批中青年骨干200多名业务干部赴上海、浙江等发达地区进行为期半个月的现场教学,每期(班)都要先拿出三天时间集中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由局、台领导直接讲课,收到了较好效果。

三、做实“新闻立台”,从内容上夯实责任广电之体 坚持“新闻立台”理念,是电台、电视台履行媒体责任的必然选择。将办好新闻节目作为立台之本,切实强化新闻节目在全台特别是主频道中的龙头节目和骨干节目地位,强力打造新闻品牌,做到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发布新闻信息,才能最快捷、最直接、最有效地发挥电台、电视台作为主流媒体的正确引导舆论的作用。

做实“新闻立台”,在战略布局上,应以主要新闻节目为龙头,突出新闻节目的主线设置,科学划定节目的特色定位,合理配置适宜的播出时段,形成内容各有侧重、功能相互补充、风格丰富多样、步调协调呼应的格局;在节目制作上,在节目制作上,应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宣传策划,主动设置议题,不断创新节目形态,按照“三贴近”的要求,着力做深度、做原创、做特色,努力制作播发有思想、有吸引力的优质新闻,为推动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思想舆论支持;在宏观管理上,应调动全局资源,从发展规划、资源配置、人才保证等方面合力支持,大力度推进新闻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扁平化管理组织体系,再造业务运行流程,提高质量和效率;在硬件保障上,应根据广播电视高科技、重装备、大投入的行业特点,加强综合技术改造,不断提升新闻生产能力,为提高舆论引导力提供有力支撑。

正是在“新闻立台”理念的指导下,近年来,河北广电大力提升河北电台、河北电视台的新闻采编播能力、新闻节目信息量和时效性、新闻宣传吸引力和感染力,先后推出大型新闻航拍节目《瞰河北》、大型电视新闻版块栏目《直播京津冀》等创新性节目栏目,建成河北电视台新闻中心全数字、全高清新闻系统并投入使用,节目制作能力由之前的每天100分钟提高到现在400分钟。据AC尼尔森石家庄地区市场收听率调查结果显示,河北电台《河北新闻》节目2010年收听率始终位居前列;央视索福瑞收视份额调查统计显示,河北电视台《河北新闻联播》石家庄市网收视率和收视份额在2009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2010年同比增长又超过100%。

四、积极改革创新,从机制上探索责任广电之路

改革创新是健全体制机制、推动事业产业发展的活力源泉,也是媒体更好承担责任、有效承担责任、承担更大责任的动力保障。一个负责任的媒体一定会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原则。不重社会效益只重短期经济利益的媒体是没有根基的媒体;同样,一个肩负责任的媒体也必须不断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以增强内部活力、发展后劲,没有活力、实力、竞争力的媒体也无法承担其所应担当的社会职责。

河北省广电局深化广播电视公益性事业改革中,把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确定为全局综合改革单位,大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改革伊始,广电局就提出“越是改革,越要强调媒体责任”,使“责任媒体”意识深深扎根在频道中;要求农民频道坚持喉舌和公益性质,以宣传为中心,以对农宣传为重点,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加强节目内容审查,完善宣传管理体系。频道几档主要栏目《三农最前线》、《致富情报站》等,始终将满足农村群众需求作为办好节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农村题材的自拍栏目剧《村里这点事》,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热点问题为内容,“演戏的都是村里的人,演的都是身边的事儿”。机制上,频道与台实行内部市场化管理、全成本核算、双效益考核;频道健全节目评估体系,制定公开透明的节目委托机制、招标机制、评审机制、定价机制和采购机制,建立节目、栏目奖惩和退出机制。几年来,农民频道的影响力、经营收入同步大幅增长。《村里这点事》每天在黄金档播出,收视率超过了大部分电视剧。这一频道在河北省网平均收视份额由之初的0.98%提高到8.81%;广告创收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从最初的500万增长到2010年1.3亿元以上。农民频道的实践证明,坚守社会责任,真正为民服务,就会赢得受众的青睐,赢得市场的认可,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也好。同时,农民频道成功的改革实践,也从机制上探索出了一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路子。

五、转变行政职能,从管理上确保责任广电之效

随着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广电行政部门也必须坚持意识形态和文化产业属性相统一的原则,主动适应形势需要,转变行政职能。逐步实现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由管理系统向管理社会转变、由传统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把行政职能转到宣传调控、政策规划、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上来。

一是加强宏观管理。强化依法管理,紧紧抓住准入、监管、查处、退出等关键环节,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科技等多种手段,依法做好宣传导向、播出机构、频率频道、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等各项管理工作,坚决杜绝和减少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发生;同时加强法规建设,根据管理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尽快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对不适应要求的现有规章文件尽快补充完善,努力提高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水平。近两年,河北省广电局先后制定完善宏观管理政策80余项,提升了宏观管理水平;面向全省广电系统制定实施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做“责任型广电”的实施意见》,并努力把软要求变成硬措施。局编委会在评审节目时,把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否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切实担负社会责任作为评审的首要标准,实行一票否决。导向有问题的节目,再吸引眼球、收视率再高也坚决拿掉。

二是树立“民生广电”理念,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听广播看电视今天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民生性已经成为广播电视一个基本属性,广播电视工作也成为民生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我局大力倡导树立“民生广电”理念,加快构建广播影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期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工程。2010年,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9.32%和99.2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民心工程的实施,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的基本权益,也让人民群众长期得到了实惠。

三是加强行业监管力度。通过健全手段、全面监管、专项整治、严查违法违规问题,实现管理的全覆盖、高水平,有效提升管理效能。对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节目必须坚决关停,在导向问题上丝毫不能含糊,务必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第五篇:古希腊人的“神话—古史”观和神话与历史的相互融合

三十多年前读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时,曾被他关于古典文化是一种非历史的文化的论断所吸引。他说:“古典文化并没有记忆,没有这种特殊意义的历史器官。古典人的记忆……是一种不同的东西;因为当作清醒意识中的排列整齐的远景的过去与未来,那是没有的”,“在希腊人的世界意识中,一切个人经验以至共同的过去经验在特定的瞬间的„现在‟跟前无不立即变成了一种没有时间的、没有运动的、神话式的背景”。他还指出,“修昔底德绝对没有透露出他有透视若干世纪的历史的才华……优秀的古典历史着作都一成不变地是关于作者当时的政治事件的”,“直到波斯战争时期的古典历史,以及往后很久根据传统建立起来的关于这段历史的结构,本质上是一种神话思维的产物”[1]。当时觉得斯氏的论述颇有见地,仿佛道出了某些自己未曾看到的东西,但又感到这些话似乎太武断和绝对化,而他的文化形态与文化精神的理论比较晦涩,并且已受到了批判,因而,这个问题只放在心上,未再深入思考。较斯宾格勒稍晚一些的英国历史哲学家柯林武德在《历史的观念》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希腊思想的反历史倾向”,认为“古希腊的思想整个说来有着一种十分明确的流行倾向,不仅与历史思想的成长格格不入,而且实际上我们可以说它是基于一种强烈的反历史的形而上学的”。该书中译本在1986年问世,受到国内学术界的重视。

1990年出版了张广智、张广勇的力作《史学,文化中的文化———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史学》。作者全方位地探讨西方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旁征博引,视野广阔,读后很受启发,获益良多。该书有专节讨论“古典文化中的历史理论”,指出“作为西方文化滥觞的古希腊,并不是西方历史哲学的发源地,也就是说在这一片文化土壤中并没有产生出深刻的历史思想”。作者引述了斯特恩、柯林武德和斯宾格勒等西方学者关于古希腊人缺乏历史思想的论述,认为“以上这些观点都是从一定的视角或理论出发的,有的不免过于绝对,但它们都说明了古典文化的精神”。

然而,就西方来说,史学是从古希腊开始的。在古代两河流域、埃及和印度,虽有悠久灿烂的文化,但没有产生较有意义的史学着作。史学是希腊古典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古希腊人对人类文化的重要贡献之一。那么,“缺乏历史思想”的古希腊人又怎会超越某些其他民族和文化,创作出优秀的史学着作,成为西方史学的源头呢?

看来,首先应在历史哲学和历史着作之间做出区别。前述那些作者主要是从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着眼的。古希腊人的历史哲学思想比较贫乏,而史学着作却有所建树。其次,史学着作有古代史和近现代史之分。古希腊人主要是在近现代史方面取得成就,而在古代史领域内,他们的认识是幼稚的和不成熟的,神话笼罩着希腊人的古代历史。以下,我们准备就古希腊人对神话和古代历史的认识和神话与历史的交融略谈管见。

古希腊人具有丰富的神话传统。希腊神话是希腊文化艺术的源泉,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指出:“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希腊神话对古希腊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活动具有极其强烈的影响。荷马史诗在古希腊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荷马不仅是他们最热爱的、最广泛引征的诗人,而且是他们民族精神的杰出象征,他们最早历史的无可指责的权威,并是创造他们众神只的决定性人物。”

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故事特别内容丰富,逼真动人,系统完整,貌似历史。这恐怕与古希腊人对神话与历史的认识和有意无意地将神话“历史化”有关。古希腊人在神话与“古史”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他们将传说的英雄视为自己的祖先,各氏族、部落纷纷将英雄当作自己的名祖,英雄的业绩是他们引以为荣的历史。希腊人将神话当成“古史”,认为是真实可信的。英雄是“古史”的主角,“在古风古典时代希腊人的眼中,他们如同远古活生生的人,属于一个比当代更古老更有力量的种族,因为他更像人而不是神,遂被当作楷模仿效”。

希腊神话起源于迈锡尼文明时期。当时希腊人已有了线形文字B,但现发掘到的线形文字B

泥版,仅是一些帐目的记录,丝毫不涉及历史、文学和神话。当时的神话和传说大概多以民间故事和诗歌的形式在社会上口头流传相承,还不存在任何可以称之为历史的叙述。

在所谓“黑暗时代”的荷马时代,迈锡尼文明毁灭,线形文字B失传,但神话故事仍存,而且随着社会与人事的变迁有所增减变化。一代代民间歌手在地方上吟诵这些神话和传说,不断加以充实、补充和调整,其中最吸引人的则为关于特洛耶战争的各种故事。大约在公元前9-8世纪,这些故事被编集、加工、提炼,最后升华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希腊传统上将这两部史诗的作者归之于荷马。荷马史诗被公认为希腊神话创作的最高成就。在公元前8世纪中叶,希腊人在腓尼基文字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字母文字,但其大量使用则要稍后一些。荷马史诗大概最初是在口头上创作和流传的,那时也还没有什么历史的文字记录与文献。

公元前8-6世纪,希腊城邦纷纷涌现,希腊人开始了最初的文化精神觉醒。萌芽中的历史意识和理性意识,就神话和历史而言,起初仍局限在神话的领域内,表现为一系列史诗的创作和神话的系谱化、历史化。关于特洛耶战争的神话故事大大小小极多,而《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只叙述特洛耶十年战争中的一段插曲和战后一个英雄的流浪冒险故事。于是,希腊人又创作出了《塞普里亚》(Cypria)、《埃提俄庇斯》(Aethiopis)、《小伊利亚特》(Little Iliad))、《伊利帕尔息斯》(Iliupersis)、《诺斯托伊》(Nostoi)和《泰列格尼》(Telegony)六部史诗,加上《伊利亚特》和《奥德塞》共八部,系统描述了整个特洛耶战争的前后始末,合称特洛耶战争系列组诗。该六部史诗的规模和艺术质量远不如荷马史诗,皆失传。此外,还创作了关于忒拜地方英雄神话的三部忒拜系列组诗和关于天地众神的史诗《提坦诺马奇》(Titanomachy)一部。系列组诗的创作迈出了将神话和传说系统化、历史化的第一步。希腊神话中神只众多,故事错综复杂,纷繁无章。较荷马稍后一点的另一位着名史诗作家赫西俄德遂着《神谱》,系统叙述从混沌初开到奥林帕斯诸神的诞生和发展,缕清他们之间的亲缘世系及其与其他神怪和后代英雄的关系,以奥林帕斯神系为主线来统一希腊神话。他在另一部史诗《工作与时日》中,则以神话的形式将人类的历史归结为五个种族和时代,即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英雄时代和黑铁时代,表达出了一种朴素的对人类历史发展变化的认识和看法。追随其后,出现了一批谱系诗人和地方史诗。他们将一些城邦的建立及其统治者家族的世系与传说中的英雄连结起来,如《科林斯阿卡》(Corinthiaca)、《弗罗尼斯》(Phoronis)和《阿里马斯佩亚》(Arimaspea)等。赫西俄德及其后继者的史诗创作为希腊神话的系统化和历史化奠定了基础,既是历史意识的体现,也满足了当时希腊人的历史兴趣。英国着名古典史家柏里指出,“在所有这些心智活动中,我们能够辨认出一种粗糙形式的、受前后一致与年代顺序的观念所指引的历史探究的本能”。

从公元前7世纪末起,在小亚细亚的爱奥尼亚地区产生了希腊世界最早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称米利都学派,他们努力探求宇宙万物的本源。理性精神和启蒙思想的本质是批判性的,势必引向对神话和人类过去历史的探讨和反思,导致“疑古”的倾向。科罗丰的色诺芬尼对荷马、赫西俄德描述的与人同形同性的奥林帕斯众神提出了诘问,认为“任何一种动物都会把神的外貌比作自己在世上的同类”。

在史学领域,出现了一批不同于史诗、用散文记事的作家。他们多半为爱奥尼亚人,爱好旅行,到处观察民情风俗,收集民间旧闻,以散文的形式记述神话传说、一些国家城市的历史和各地的风土人情制度,可称为“史话家”(Logographer,或称散文记事家)。他们有了一定的批判和研究精神,根据理性和新的伦理价值观对传统的神话进行检验和修正。其方法是从众多相互矛盾的神话版本中选出较真实的情节,删除不合理的荒谬之处,使神话合理化、历史化。但由于“合理化”的前提是相信神话的基本真实性,神话的“古史”地位并未动摇,又因缺乏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合理化、历史化的结果未能澄清历史真相,只是把神话打扮得更像历史而已。例如,米利都的赫卡泰俄斯(Hecataeus,约公元前550-478年),在其《系谱》

一书卷首宣称,“我这里所写的是我认为真实的记述。因为希腊人的故事是为数众多的,而且在我看来是荒谬可笑的”,[10]表明了寻求真实与合理的态度。可惜,其全书已佚亡,我们无法全面判断其成就。然而,就其少数残篇来看,他对神话所做的合理化解释则是浅薄而不能令人满意的。比如,他认为赫拉克勒斯并未从冥界牵回那只三头狗,只是在泰那伦海角(Taenarum的一个山洞,传说是冥府入口处)捉到一条可怕的毒蛇,因它咬人致命,故有“冥府之狗”之称,等等[11]。这只是对神话的具体情节做了修正与澄清。

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罗多德开始撰写《历史》一书,他称自己的着作为Historia,原为调查研究之意,后演变为西方语言中“历史”一词。希罗多德在全书第一句话,就开宗明义地说:“在这里发表出来的,乃是哈利卡尔那索斯人希罗多德的研究成果,他所以要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它们的光采,特别是为了把他们发生纷争的原因给记载下来。”[12]他抱着明确的目的,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放在时间的框架中加以系统叙述,说明因果,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历史》一书是西方第一部堪称为“史学”的优秀作品,为希罗多德赢得了“西方史学之祖”的称号。从希氏的前言和全书涉及的内容来看,《历史》一书可以说是一部希腊人所知的世界通史,其中包括了古代史。但仔细分析起来,该书虽穿插了不少较久远的传说和往事,实际却是一部近现代史。希罗多德在第1卷第5章中指出:“下面我却想指出据我本人所知是最初开始向希腊人闹事的那个人,然后再把我所要叙述的事情继续下去”,而这个人就是公元前6世纪吕底亚的国王克洛伊索斯,“这个克洛伊索斯在异邦人中间是第一个制服了希腊人的人。”[13]所以,该书主要是从克洛伊索斯至希波战争的希腊世界和近东地区的历史,为时不过一百多年,应属于近现代史的范畴。

希罗多德本人接受赫西俄德关于英雄时代人种和黑铁时代人种的思想影响。他说:“波律克拉铁斯,据我所知,在希腊人中间是第一个想取得制海权的人;当然,这里是不把克诺索斯人米诺斯和在他之前掌握过制海权的任何人考虑在内的。在可以称之为人类的这一范畴之中,波律克拉铁斯可以说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14]。很清楚,他认为米诺斯等人是英雄时代人种,属于神话范围,不在他所考虑和探讨的历史领域之内。而波律克拉铁斯是现代人种,属于历史的范围,因此他将波律克拉铁斯列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想取得制海权的人。[15]看来,希罗多德是把古代史让给神话去支配和占领的。

至于希罗多德对神话和“古史”的处理办法,可以他在全书前五章关于希腊人与异邦人之间最早冲突的叙述为例。在克洛伊索斯之前,他根据所谓“最有学识的波斯人的说法”,列举了五次这样的冲突,即:(一)腓尼基人将阿哥斯国王之女伊奥掳往埃及;(二)希腊人将腓尼基公主欧罗巴劫往克里特;(三)希腊人劫走科尔启斯国王之女美地亚;(四)特洛耶王子掠走斯巴达国王之妻海伦;(五)希腊联军侵入特洛耶。这五件事都属于希腊的神话传说故事,而希罗多德却基本上接受了下来,改装成历史,托之出于波斯人、腓尼基人之口。可见,希罗多德是把英雄时代的古史与今人的现代史区别开来,将前者划归神话领域,而如果自己在历史的探讨中有所涉及,仍然基本采纳,通过加工使之更合理化和历史化一些。事实上,希罗多德记述了大量往昔的趣闻轶事,富有神话和民间故事的气息与色彩。

稍晚于希罗多德的修昔底德是西方古代世界最卓越的历史家,以治学严谨、精于批判史料着称。但是,他所着《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完全是一部当代史着作,不包括古代史。然而,全书的前23章可以说是一导论,其中修氏说明了自己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和古代史的看法,简明回顾了希腊世界从远古到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的历史进程,并阐述了自己研究和写作历史的方法。由此,可以看出修氏对神话和古史的态度及处理方法。

首先,我们看到了修氏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相当科学的观点与方法。譬如,他注意从物质和经济因素的角度,如地理位置、海上交通、商业发展、财富积累、人口变动等,来考察希腊

历史的发展;对神话的内容和史诗的描述持有怀疑态度,认为其中不乏夸张之处;采用考古学的眼光,如由迈锡尼的遗址和提洛岛上的墓葬,来观察历史的研究方法等。由于这不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重点,不赘述。

其次,修昔底德也暴露出了他在对待和处理神话与古史方面的某些偏向和不足。(一)修昔底德不重视古代历史,对之不感兴趣。他说:“虽然对于远古时代,甚至对于我们当代以前的历史,由于时间的遥远,我不能完全明确地知道了,但是尽我的能力所及,回忆过去,所有的证据使我得到一个结论:过去的时代,无论在战争方面,或在其他方面,都不是伟大的时代。”[16](二)他仍然把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及其业绩当作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加以叙述,如米诺斯、柏修斯、彼罗普斯、阿特柔斯和阿伽门农等。(三)在连贯概述希腊往昔历史进程时,没有看到迈锡尼文明的毁灭和迈锡尼文明与希腊古典文明之间的中断,缺乏具体的史实和确切的年代。

总之,修昔底德虽然对历史研究采取了比较客观和科学的方法,但他没有写古代历史,这不仅是因为他重视当代史,认为古代不“伟大”,更因为他无法用其比较科学的批判史料的方法来研究与撰写古代历史。神话传说笼罩着希腊的古代历史,没有关于远古历史的文字记录和可靠史料,修昔底德无“用武之地”[17]。因此,当他回顾往昔历史时,仍不得不接受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和基本情节,凭借自己的洞察力和对当代世界的社会、制度以及心理的了解来反思过去,乃至出现了漏洞和不确切之处。着名古希腊罗马史家芬利认为“就历史一词的真正意义而言,修昔底德在其开始几页中实际写出的不是历史。反之,他给于我们的相当于一种一般性的社会学理论,一种被反思地运用于过去的关于力量和进展的理论”。[18]而当代英国古希腊史家卡特勒治甚至进一步称修氏的这段前言为“考古学神话”,认为修昔底德为了证明伯罗奔尼撒战争是“最伟大的骚动”,而“矛盾地发现他本人不得不去发明他自己的主要是寓意的关于过去的神话”。[19]

如果说像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这样杰出的史学家在神话与古史之间仍划不清界限,无法恢复古史真相的话,那末,一般的希腊人在这方面就更模糊一片了。特别是,在史学家、思想家企图使神话历史化、合理化的同时,悲剧诗人却正努力使神话人性化、社会化。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改造传统的神话,大量创作了以神话为题材、但为当代服务的悲剧,借以教育鼓舞他们的观众,而不考虑历史的真实情况。在神话、史诗、悲剧的薰陶和感染下,希腊人将神话视为至宝,奉作权威和指南,以指导自己各方面的活动。他们认为神话是真实的、可靠的,英雄是自己的祖先和仿效的楷模,神话中的过去就是自己古代的历史,神话和历史浑然一体密不可分。

另一方面,在浓厚的神话氛围中,我们发现古希腊人在将古代的神话历史化的同时,还出现了将近代真实的历史神话化的趋向,于是历史化的神话和神话化的历史相互融合,共同溶化于希腊人的记忆乃至历史作品之中。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历史神话化的事例:如居鲁士童年的故事,波律克拉铁斯的兴亡及其指环印玺之失而复得,克洛伊索斯与梭伦的对话和他与居鲁士之间关系的戏剧性变化等。这里,再举一件希罗多德与修昔底德一再匡正的、被雅典人神话化的历史事实。哈摩狄阿斯和阿利斯托斋吞刺杀了当时雅典僭主希比亚之弟希帕库斯,但雅典人却相传他们刺杀的希帕库斯是当时的僭主,把他们奉为反对和****僭主政治的英雄,加以神化,在神圣的公民活动中心市场上竖立起他们的雕象(希罗多德,Ⅵ.123;修昔底德,Ⅰ.20;Ⅵ.53-59)。

在英雄传说被历史化的同时,神只也被历史化了。许多“隐退的神”如海伦、狄奥斯里兄弟、许阿铿托斯、阿斯克勒庇俄斯等,都从原初的神的地位降为凡人,被世俗化成历史人物。希腊化时代的哲人欧赫墨罗斯(Euhemeros,约公元前300年)将宙斯等天神看作远古真实的历史人物,是人世间的伟大君主,因其对人类的善行而被后世奉作神明。欧氏已不满足于

对神话做细节上的合理化修正,而进一步认为:神灵是被神化的远古先祖,神话则是乔装改扮的远古历史。欧氏的理论被后世称作“欧赫墨罗斯主义”,对后人一直影响不衰。[20]总之,古希腊人讲理性,重人性,务实而有历史感;同时也爱美,爱幻想,虔诚而迷信。古希腊人这种矛盾的精神气质在神话中和谐地融汇在一起。他们没有像汉民族那样把神话彻底改造成历史,也没有像其他上古民族那样沉溺于粗鄙荒诞的神话幻觉中。他们始终没有弄清神话与历史的真正界限,既虔诚地相信神话亦即古史的真实性,又不时地疑古,不断地修正细节,使神话日趋历史化、合理化、世俗化,同时也不断将真实的历史神话化、故事化、传奇化。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构拟出一个既浪漫优美又接近理性和现实的“古史”——神话化的历史与历史化的神话之融合与结晶。

[1]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上册,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1-24页。

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2页。

张广智、张广勇:《史学·文化中的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35-136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3页。

Finley,The world of Odysseus,Peguin Books,1979,p.15。

Carlo Brillante,“Myth and History”,in Approaches to Greek Myth,London 1990,p.94。Moses Hadas,A History of Greek literature,Columbia Univesity Press,1950,pp.28-29。Bury,The Ancient Greek Historians,New York,1908,p.6。

转引自敦尼克等主编《哲学史》第1卷上册(中译本),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85页。

[10] 转引自Bury,The Ancient Greek Historians,第13页。

[11]同上参阅Dowden,The Uses of Greek Mythology,London&New York,1992,p.43;1992,p.43。

[12] 希罗多德:《历史》上册(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3] 希罗多德:《历史》上册(中译本)。

[14] 希罗多德:《历史》上册(中译本),第247-248页。

[15]参阅Paul Cartledge,“Inventing the Past:History v.Myth”,in The Greek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p.29。

[16]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17]修昔底德明确说:“他们(指散文编年史家——笔者)的题材,由于时间的遥远,迷失于不可信的神话境界中。”(《波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译本),第17页)

[18]Finley,“Myth,memory and History”,in The Use and Abuse of History,Penguin Books,1975,p.19

[19]Cartledge,“Inventing the Past:History v.Myth”,in The Greeksp33-34。

[20]关于希腊人的“神话-古史”观,参阅Carlo Brillante前引书,第93-105页;Dowden前引书,第39-52页。

下载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相互融合的实践与思考论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相互融合的实践与思考论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导师工作的实践和思考论文

    对我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实践和思考孙劲松袁媛(淮阴工学院 计算机工程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3)【摘 要】实施导师制不仅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学风建设、......

    集团公司与子公司文化融合的思考和探索

    集团公司与子公司文化融合的思考和探索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沙因在《企业文化生存指南》一书中指出: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关......

    中专学生就业辅导思考与实践论文

    关键词:中专生就业思考实践摘要:“老师,我们马上就要毕业了,拿中专文凭,我们能找到工作吗?”“人家大学生都难找工作,我们中专生更不用说了。”“出去不能做会计,我们还有必要学习财......

    地税局网站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五篇范文]

    地税局网站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三、加强网站建设的对策(一)提高熟悉,加强领导首先是各级领导要提高熟悉。随着多元化申报非凡是网上申报等办税服务的网上开展,税务内部信息平台的搭......

    市地税局网站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五篇]

    市地税局网站建设的实践与思考随着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快速推进,纳税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税务网站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淮南市地税局自1999年先后建立内、外......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思考论文

    历来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郭沫若先生说:“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精神。”随着人们......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2013-11-8 阅读: 17 出处: 中国教育报 作者: 编辑 读《温家宝谈教育》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育是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源远流长,任重道远。温家......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高三化学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教师:王艳宾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要求学生做到知识、能力、体悟三统一,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在过去一年的复习教学中,笔者一直在不断探索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