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德育教育中主题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小学德育教育中主题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一、课题的提出
德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家庭和学校,德育社会化和社会德育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封闭型的学校道德教育已不符合现代德育发展的趋势,因此,要注重德育的开放性,注重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细致、生动性,增强双向互动性和适应性,激发学生对德育的兴趣,加深对德育原理的规范等认识、理解,并不断训练、升华、自省和内化,从而形成比较固定的个体行为规范和思想品质。德育主题教育是依据社会需要和学生成长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在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及认知的基础上,设计丰富多彩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力求做到目标多元整合,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使每一次活动都成为一个完整的、和谐的、富有弹性的、具有人性化氛围的教育空间,它既破除了传统德育的灌输,又解决了目前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种种弊病,通过主题活动教育方式,把呆板的灌输变为学生的有趣参与。
二、研究的指导思想
依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建议》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纲要》的精神,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按照德育主题教育的要求,选择活动内容,确定活动目标,创设活动情境,选择指导方法,因材施教,提高活动的科学性、可行性、适切性与实效性,探索德育主题教育的方式、模式,从而有效提升教师的德育主题教育的设计能力,增强教师的育德能力。
三、概念的界定
德育主题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依据社会需要和学生成长的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道德品质形成规律,有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道德学习活动的一种课程形态。德育主题活动不以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强调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体验中内化,丰富或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探求在具体情景下学生的最佳道德行为方式。小学德育主题教育要依据《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纲要》的要求,在符合小学生年龄、心理及认知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各类德育主题教育的深入开展,不断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在活动体验中深化学生的道德认知。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预设的研究目标
学校把德育主题活动纳入学校校本课程,并进行整体设计。将各项活动跟重大节日、重大事件相结合,跟学生实际紧密结合,立足学生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努力挖掘适合学生的教育资源,使德育教育走向校本化、生本化、生活化、活动化。在德育主题教育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充分体现动态性、活动性。把原来教师的简单说教变为学生的直接参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其
中,增强教育的深刻性和有效性。
(二)研究内容
1、提高教师的育德能力
(1)培训指导,转变观念。要改变传统的德育主题教育形式,让我们的教师自始自终参与到指导学生活动中,转变教师的观念是首要任务。为此,我们结合教师理论学习与业务研讨进行不同层面的教师培训与指导。如,有关纲要的学习解读、活动方案的设计指导、学科与德育活动的有机融合的研讨等,让教师首先对德育活动有全新的认识并从观念上能予以接受。且关注培训方式的多元,采用集中培训与分层培训相结合,集中学习与自我研读相结合,优化培训过程: ①理论学习式。在教师学习中要进行系统的传统美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以促进教师内涵的提升、师德的培养。学校可通过校本培训,设立教师书屋,积极创设学习、交流活动的平台,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内涵。②专题讲座式。通过举办讲座,引导班主任在德育活动目标的制订上把握好知识纬度、能力纬度、情感、态度纬度,并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原则: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针对性原则:围绕活动主题,切合班级实际;可行性原则:能够根据目标制订相应的教育内容,设计出具体、可行的教育活动方案;在内容的构架上注重多元开发,易于操作,精心筛选,为我所用;在环节的编排中,注重合理、有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③专家引领式。邀请专家对我校德育主题活动的科学性、可行性、合理性、创新性等方面作具体指导,解决我们在实践中的困惑; ④示范辐射式。发挥德育学科带头人示范指导和辐射带动作用,实行校内“骨干带教”机制,挖掘“十佳班主任”、“优秀班主任”资源,以点带面,促进班主
任队伍整体发展。⑤教育叙事式。①结合“国培计划——2010年‘‘知行中国‘‘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项目”活动,开展“主题式教育叙事”研究,要求班主任每月根据读书专题,阅读相关篇目,结合自身教育中的真实案例,撰写教育随笔;②搭建交流、共享平台,要求班主任将主题活动设计、组织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活动反思“叙述”出来,学会研究学生,研究班级状况,研究自己,分享别人成长
经验,提升育德能力; ⑥评比展示式。开展主题教育方案设计、主题班队会的评比、特色活动展示等评比展示活动,促使班主任在实践中成长。
(2)实施互动 实践提升 本着教师在自我学习、自我提高中的主体作用,我们将德育主题活动设计能力校本培训的着力点放在班主任“自主参与、热情参与”这一点上。“互动”是“参与”最为重要的前提之一。我们强调培训的互动,尝试班主任同伴之间的互动、班主任与家长间的互动、班主任与学生间的互动、班主任与网络的虚拟互动,在活动中生成教育智慧。①同伴互助式。组织“班主任热点沙龙”活动,让班主任与同事面对面,在轻松的环境中交流热点新闻、班级动态,引导班主任不拘泥于琐碎事物堆中,关注学生实际,关注时事新闻,关注现实社会,并学会倾听,善于从学生生活、媒体信息中捕捉灵感,收集活动内容;②师生联动式。指导中、高年级学生参与主题活动策划,使活动更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③家校沟通式。开展“家校沟通”培训,引导班主任积极开发家长资源,充分利用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具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信息和技能的资源优势,丰富活动内容;④研训一体式。在项目培训过程中,融科研、培训于一体,围绕此课题引导班主任根据主题需求、班级实际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拓展活动内容;⑤博客对话式。引导班主任走进博客,寻找“同盟军”,在这扇跨越时空、共同学习、同享资源的智慧之窗中,成为教育资源的使用者,更是教育资源的更新者、创造者。
(3)课题引领 营造氛围。
为了有效地保障学生主题教育的开展,我们以培养教师育德能力为切入口,以《小学德育主题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为基点,引领教师以课题研究推动教育活动。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操作——专题研讨——导师引领”四步培训序列,提高教师的活动设计能力,从而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
2、探索德育主题教育的方式、模式
德育主题教育方式要注重以“活动促发展”的思想,凸显其广域性、多样性、层次性、选择性、地域性等特点,其活动的组织形式必须呈现为多种形态,并尽可能为学生所乐于接受:一是序列式。即先设定一个主题,再围绕该主题设定一系列的活动,活动周期可根据活动内容以及学校实际或班级实际情况而定。二是基地式。充分挖掘地域、社区教育资源,在梳理分析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确定德育主题教育的基地。三是接力式。即将主题教育形成传统项目,一届一届地传下去,形成校本化的主体教育特色。四是专题式。根据教育目标提出活动,然后围绕主题组织开展实践活动。这种主题既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又可以根据学校、学生中产生的思想、行为问题而适时进行的专题教育活动。五是渗透式。既把教育活动渗透到学科教学、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不断探索德育主题活动的方式方法,并逐渐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基本模式:活动设计(布置活动应进行的准备工作)--活动过程(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搜集、实践、体验)--集中展示(展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反思总结(师生共同反思总结本主题活动的成功经验与不足)。
3、深入落实德育主题教育的内容(1)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通过升旗仪式、结合形势教育、传统节日、纪念日,通过演讲、征文、绘画、歌咏等比赛以及主题班队会、参观、展览、调查等活动进行爱队、爱校、爱家乡、爱国教育。(2)深入开展激发进取仪式的励志活动。①“雏鹰争章”活动把对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具体内化为若干枚“雏鹰奖章”,通过定章、争章、考章、颁章、护章,引导少年儿童不断为自己确立新的目标,不断进步、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品质。②“校园之星”“四好少年”评比活动。在继续开展传统的优秀少先队员评比活动的基础上,评选“校园之星”,结合学校实际,设置评选方法和标准,不以学习成绩论优劣,给每一个孩子多元化的评价,“四好少年”每年十名,是评比活动的升华。③特色班级的创建活动。对班级德育工作提出“一班一品牌、班班有特色”的要求,要求各班开展班级特色创建活动,丰富班级文化,提升班级品味。(3)特色少先队活动——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把感恩教育、诚信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结合具体实际,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让学生学会知恩图报、诚
实守信。(4)“书香溢校园,师生共成长”活动。以校本课程《国学·韵》为依托,深入开展“校园读书节”活动,将学生引入到热爱图书、享受阅读、热爱母语、享
受经典的行动中来。(5)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大力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
教育,切实提高其实效性。
4、提高德育主题活动的实效性
小学生对事物的态度、情感容易受到表面特征的支配,缺乏对某种事物及其社会意义的深刻认识,盲目性较大,他们在教师影响下,行为的自觉性、自制力有明显进步,逐步开始能自觉、独立地参与活动中的各项工作,但往往易兴奋、易冲动、持久性较差。所以,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德育主题教育可从
以下几个纬度考虑: ①活动设计要具有教育性。活动是德育的重要途径,但活动不能自发地推动人的思想品德的发展,只有伴之以良好的组织形式和鲜明的教育目的,才能成为有效的德育途径,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②活动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设计某一活动时,切口要小,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基础相适应。宜以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人、事、物作为载体,吸引并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随着活动的展开,使学生逐步达到预期的德育目标。③活动设计要把握教育契机。生活中处处蕴藏着教育的契机,学生的一言一行都是其内心思想的反映,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教育的时机,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内部需要,从学生实际中选取主题,有针对性地设计他们乐于接受的活动,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④活动设计要提倡多种形式。对小学生来说,活动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讲究形式的活泼多样。要创设形象鲜明、趣味浓厚、形式新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力戒枯燥无味的空洞说教和单一不变的程式,要把健康向上的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使主题活动常开常新,多姿多彩;要注重活动形式的开放,从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区,使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知、情、意、行同步发展。⑤活动设计要体现双主体。现代德育提倡“双主体”论,即教师是教育主体,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应当互相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德育主题教育方案设计中,既要考虑自身设计能力的提升,又要兼顾学生主体意识的萌芽,变教师主导的“独角戏”为双主体互动的“协奏曲”,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活动方案的设计,满足学生主动接受教育活动的意识与情感,增强德
育的实效性。
五、研究原则
1、德育的开放性: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把学生放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学习生活,创造生活。
2、德育的主体性:学校德育应引导学生以学校主体或主人的身份直接地、民主地、主动积极参与活动或过程,成为各种活动的主体。
3、德育的复杂性:学校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育者的复杂性、教育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学校教育的全社会性使小学生的教育不再单纯和简单。
4、德育的创新性:在新的历史时期,应适应社会发展的少年儿童自身发展的要求,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不断探索,创造德育的新经验、新方法。
六、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研究采用实践研究法,首先对学校德育的现状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调查分析,对传统的德育方式进行总结和理性思考,从中遴选可以借鉴的地方,然后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对传统的小学德育方式进行改革和探索,制定各教育阶段相互衔接,具有递进层次的主题德育内容和要求,并由此设计主题性的系列德育活动,变传统的说教方法为活动体验,最终形成有可操作性的系列德育活动方案。
1、改变传统德育存在的内容要求过高,不切实际,编排无序等现象,依据学生现实生活,以《小学德育纲要》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本内容,按照学生年龄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德育内容进行科学地整合,形成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具有层次性的德育内容序列。
2、改变传统的说教、灌输方法为活动体验,设计开展生活化的系列德育活动,加强学生对道德的体验和品德内化,最终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系列德育活动
方案。
3、改变传统的学生机械、被动接受道德知识为积极主动参与生活宰践,提
高学生德育主体的自主性、创造性。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及时分析、整理,提高理论素养,促进研究的深入。
2、调查法:根据实验需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形式调查分析、总结规律。
3、行动研究法:通过理论学习,活动的实践、评价、反思等活动,及时调整课题计划,检验研究成果,探讨新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4、个案研究法:通过探讨、论述与某人、某事或某种情况有关的各个方面的案
例,进行个案研究。
5、经验总结法:及时反思总结研究过程中好的做法,撰写案例反思、经验论文等,收集整理好的德育主题教育设计方案,并编辑成册以推广。
七、研究主要阶段及划分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9——2011、2)在教导处和课题组的策划下,以德育处和少先大队为组织单位,建立和完善学校德育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的领导机构,构建出德育工作的各种框架体系;狠抓领导教师作风建设,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研究规范化和民主化的德育管理制度,为开展
规范德育研究工作做好准备。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3——2012、12)构建和完善德育工作的各种框架体系,研究和探索德育活动的新体系和新模式,依据社会需要和学生成长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在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及认知的基础上,设计丰富多彩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力求做到目标多元整合,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使每一次活动都成为一个完整的、和谐的、富有弹性的、具有人性化氛围的教育空间,及时调整组织新的活动思路和方式方法,全面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主题活动,及时总结各种教育活动情况,分层次、分
阶段落实德育目标。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1——2013、8)落实各阶段实施目标,交流评比,总结各种教育活动情况和效果,建立多元化的德育评价体制,进一步总结推广新的德育活动体系和模式,使德育工作更加深入有效扎实地开展下去。
八、预期研究成果
1、活动方案、计划、总结;
2、实况录象、光盘;
3、相关论文、获奖成果;
4、活动记载;
5、交流研讨材料;
6、相关的其它材料„„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负责人:徐璞、达淑宁
职责:
达淑宁:负责组织、筹划课题的研究思路、实施过程,指导研究过程,总结课题
研究成果。徐璞:负责学校及德育处总体工作的规划、计划、活动安排及组织实施,收集、整理、总结相关材料,做好课题阶段小结及成果总结。
第二篇:环保教育与小学德育教育的整合研究
环保教育与小学德育教育的整合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1、环境保护教育的迫切性。
每天有一百种动物和植物在我们的地球上消失,有五万五千公顷的热带雨林地带被砍光;九八年夏季我国长江、嫩江发生的特大洪水;今年发生在陕西陈家山的矿难;《东南商报》2004年12月8日发表的“浙江为GDP付出代价――经济高增长带来耕地面积锐减、能源消耗惊人、环境污染加剧等负效应等等,无不在向我们敲响警钟:地球再不容许人类无休止地索取了,任何掠夺都是一种短视,一种自杀行为,将招致大自然疯狂的报复,其结果遭殃的不仅是我们自己,更绝了我们下一代的生存之路。我们不需要带血的经济。一九九九年三月十三日,江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跨世纪发展目标,必须始终注意处理好经济建设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严酷的环境现实已引起各国政府、各级领导对环境工作的十分重视,它告诫人们:环境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迫在眉捷。
“教育的基础和目的是尊重生活”。环境是生活的基础。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环境保护关系到全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保护环境实质上就是保护生产力。各地区、各部门都要进一步提高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广泛普及和宣传环境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切实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同时又指出:“大、中、小学要开展环境教育”。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一个全面提高公民道德水准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把“环境保护”列入社会道德领域,作为道德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大中小学生和幼儿园的小朋友,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他们进行广泛深入的环境保护和环境道德教育,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期的战略任务。
2、当前小学德育的现状。
众所周知,德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但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在地位上大多是“虚”的,内容上存在“远、大、空”的现象,形式上是比较“单调、呆板”的,工作显得苍白无力,效果不佳。小学生的认识水平较低,普遍存在知行不统一且易反复等特点,德育教育更难取得良好的效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如何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各校积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3、我校的实际
1998年9月及之前更长一段时间,我们面对一次次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思考着学校如何开展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从小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成立了余姚市第一个红领巾环保大队。环保大队隶属以少先队,辅导员为指导员,市环保局的两位领导为校外辅导员,环保大队下设若干个红领巾环保别动队。我们的口号是:“让天更蓝、水更碧、地更绿”。我们把环保教育作为学校的活动课程,在市环境保护局的支持下,开展了积极的研究。持续开展的环保教育活动,使绝大部分学生已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并能致力于身边的环保行动。环保活动课已成为我校的一项特色教育,得到了上级教育部门的肯定,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学校在2000、2001年连续被评为余姚市环保先进集体。
但是,由于我校地处城市与农村、山区与平原的结合部,加上教育网点的调整,全校有近一半的学生来源于周边山区,且有一定数量的外省民工子女,流动性较大。相对于从小就读于我校的学生,他们在对学校环保教育的理解,环保意识、行为习惯等方面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需要加强辅导教育,才能使他们融入学校大集体中。同时,面对越来越难教育的学生,面对学生一个个不容乐观的德育问题,如何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寻找德育教育的载体,是学校思考的重要问题。
4、环保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
《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总目标规定:在各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专题教育的形式,引导学生欣赏和关爱大自然,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方法与能力,培养学生对环境友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选择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这个总目标中所涉及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不正是德育教育中所提倡和要求的。根据他们之间的这一内在联系,我们在开展环保活动课程研究的基础上,设想并开展了环保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整合研究。
二、课题的意义
开展此项课题研究的意义,我们认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通过环保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结合,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从小参与环境保护的兴趣与愿望,并能积极投身于身边的环保活动。同时,通过学生进而促进家庭和社区环保活动的开展。第二,通过环保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结合,使学生树立一些正确的观点,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它丰富了德育教育的内容,拓宽了德育教育的渠道,为学校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找到了一个良好的载体,能使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使学校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为校园文化建设铺下基石,增强学校的人文底蕴,给学校的发展提供动力。
三、课题的构想
1、总体目标:
(1)、以丰富多彩的环保教育活动为载体,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培养起社会公德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增强责任心与爱心,并逐步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2)、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激发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的热情,关心自己周围日常接触的生存环境质量,并能积极向家庭成员宣传,鼓励学生参与到身边的环境保护活动中来。
(3)、编写完成一套生动活泼,实用性强,切合学校与学生实际的环保教育校本课程教材,开创学校校本教育新局面。
(4)、推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建构起新颖的校园文化,逐步增强校园的人文底蕴,营造人文教育的浓厚氛围,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使学校教育向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方向发展。
2、研究的内容。
(1)、探索出环保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途径与方法。环保教育的许多观点、内容、要求、做法与社会公德、个人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就是要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契合点,摸索出一些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加以归纳总结,推广应用,提高效果。
(2)、组织力量编写一套切合学校及学生实际的环保教育校本课程教材。有了此套教材,可以使我校的环保教育聚集起众人的智慧,丰富教育内容,建构起小学阶段完整的环保教育框架,避免出现零打碎敲的教育状况,提高教育的效果。
(3)、研究环境教育对学生道德水平的作用与影响。
3、实施的策略。
(1)、德育教育内容以环保教育为载体。(2)、德育教育形式以环保实践为前提。(3)、德育教育方法以习惯养成为目的。
四、课题实施
(一)、以环保教育为载体,开展道德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既要遵循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寻找切合学生实际的有效载体,使道德教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为此,我们以环保教育为突破口,来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
1、教育的途径:
为加强对学生的环保知识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环保意识,从而获得对道德的亲身体验,我们从下面四方面来进行教育:
(1)、借助校外力量,了解环境问题。
我们在市文明办的支持下,与市环保局结成对子,携手共建。我们聘请环保局的宋局长为环保大队顾问,环境监测站邵建波站长、环保局办公室李翔主任为校外辅导员。环保局出资为我们每个班订阅了《中国环境报》和《地球村》,各班利用晨会课和读报课时间,组织学生学习。每周的“读报知识大比拼”成为学生了解环境的窗口。我们还不定期邀请校外辅导员来校进行环境知识讲座,使学生初步具有了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亲近感。
(2)、利用阵地宣传,加强学习交流。
为使学生懂得更多的有关环保知识,我们在校黑板报开辟了“环保之窗”,每半个月一期,向学生介绍有关环保知识;在宣传窗里,我们不定期进行环保手抄报展、环保手帕设计展、环保标志展、环保书签展等等,在参与评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做些力所能及的环保活动;每周一期的红领巾广播台,我们开辟了“环保天地”,由学生自己采访,自己自行编辑、定期播出。通过阵地宣传,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激发了他们了解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热情。(3)、编写环保教材,进行系统教学。
为使学生能系统地学习有关环保方面的知识,2003年暑期,我们组织力量,分段编写环保校本教材。教材分低、中、高三册。每册教材安排十到十二篇课目和四个主题活动,要求每个学期,班主任老师能在期初、期中、期末利用校本课程时间进行教学;每学期在班队课里举行一次环保主题队会。环保校本课程的使用,使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学到了许多环保方面的知识,进一步树立了环保意识,为环保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保证了学校德育教育内容的充实和完整。(4)、进行知识竞赛,检验知识获得。
为检验学生的知识获得,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我们每学年进行一次环保知识竞赛。根据教材内容,讲课主题、及每年有关环境节日、纪念日教育主题,开展相应的竞赛,并评选出“环保知识之星”,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关心时事、热爱自然的情感。
2、教育的内容:
通过系统的教育,学生初步具备了起码的环保意识,使他们感受到环境保护无处不在。主要有:(1)、不要浪费。教育学生不要浪费水电,养成随手关灯、拧紧水龙头的好习惯。懂得他们都是地球的宝贵能源,就像人身体里的血液,每一滴都是那样的珍贵。
(2)、不要乱扔。教育学生不要乱扔果皮、奶盒、冰棍纸及口香糖的胶渣,把他们装在塑料袋里,或者用废纸包上,扔到垃圾箱里,让环境整洁又美丽。
(3)、爱护鸟儿。教育孩子家里有燕子做窝,给他们关爱,敞开大门,让他们在这里安家、繁衍;看见树上有鸟窝,不要去捣,不要把掉在地上的小鸟关在笼子里;星期天去公园游玩,去看湖上的水鸟,还有从别处飞来的野鸭,不要用弹弓打伤它们;请记住,他们都是人类的朋友。
(4)、爱护野生动物。不吃田间捉虫的青蛙,不吃捕鼠的蛇儿,不捕捉其他所有的野生动物。我们平时总说不要挑食,但是对于野生动物,一定要学会拒绝。因为野生动物灭绝的那天,地球也就完了,人类也将无法生存下去。
(5)、少排废气。教育学生路近的地方,尽量骑自行车,不要动不动就“打的”。自行车不会排放废气,是“绿色”的交通工具,还可以锻炼身体。„„
社会、家庭、学校;山下、水边、田间;铅笔盒里、电视机前、回家路上„„随时随地,到处都是环保的课堂,到处都是道德的天地。老师的循循善诱、如同春天的细雨,一点一滴滋润、浇灌着嫩芽一般生长的孩子。可喜的是,多年之后,那些青翠的绿洲,开始覆盖我们共同的地球。
(二)、以环保活动为前提,进行道德实践。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环保教育活动发生在每时、每处、每个学生身边,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是构成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基础,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道德实践的有效形式。因此,我们精心设计载体,让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通过切身的实践接受环保教育,加深道德体验。
1、以学校活动为依托。
(1)、举行节日庆祝活动。我们以“植树节”、“爱鸟周”、“世界水日”、“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生物多样性日”等有关环境教育纪念日为契机,开展相应的大型庆祝活动。每年的6月5日,我们都花精力,举行大型庆祝活动,有“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碧”庆祝活动,有结合“
6、1”儿童节举行的“绿色”儿童节庆祝活动,结合有关环保内容,通过歌舞、相声、小品、哑剧,来表现小朋友们对环保的热爱之情。(2)、开展变废为宝活动。在一次野炊远足活动中,学生带了许多食物,为了教育学生不随手乱扔垃圾,我们要求各班把生活垃圾和可回收的报纸、饮料罐分类回收带回,然后请废品回收站的同志上门来收,我们以班为单位进行变卖,居然20个班共卖了234.7元,我们用这些钱买了小生物,分发到各班,学生喜出望外。我们以此为契机,要求各班进行变废为宝活动,可以让垃圾回收站的同志上门服务,也可以直接变卖钱后交给班级,每学期班级按变卖数的50%上交学校大队部。学校大队部落实有能力的学生对这部分钱进行管理,现金存入银行,有什么活动需要支出,由学校领导和大队辅导员负责。几年来学校已有变废为宝款5千多元,用于支助家庭贫困的学生、向社会捐款等。而班级中的50%则由班干部决定用于班级的净化、绿色和美化。变废为宝活动使学生懂得垃圾分类,懂得资源再生,更主要的还是通过力所能及的付出,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
(3)、回收废电池:在环保活动中,废电池的危害,让学生感到他们有责任开展这方面的宣传和保护工作。于是,学校决定回收废电池。红领巾广播台及时开辟“热门话题”专栏,播出了“废旧电池的话”:我是一节废旧电池,静静地躺在溪边,腐蚀物从我体内慢慢溢出,渗入土壤、流进水里,我焦急地向在溪边散步的人们大喊:把我放到回收站,把我单独存放,你可知道,我体内流出的液体里有镉、汞、锰等有毒物质。废旧电池的话,让学生懂得回收废旧电池的必要性。学校也在环保局的支持下有了废旧电池的回收箱,我们把收集起来的废旧电池交给他们处理。也许这样的做法,在外行人看来微不足道,但一双双小手,确确实实地为这个地球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一次次净化大地环境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灵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
2、以家庭宣传为拓展。
(1)、向父母宣传。为使环保活动从学校走向家庭,带动更多的人加入环保活动,我们把活动向家庭拓展。队员们开展了剪报活动,搜集有关环保知识向家长宣传。学校组织老师把一个个环保主题编成故事,要求同学向父母讲一讲,利用庆祝活动,邀请家长来校观看演出,让家长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2)、开展评比活动。为了让家庭成员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我们开展了环保先进家庭的评比活动。拟出了七条标准:一是家中至少有20盆花,有条件的要开辟花坛。二是家中阳台、庭院无杂物。三是用竹篮、布袋上街购物。四是使用无磷洗衣粉。五是不用一次性筷子,包装盒、餐盒和茶杯。六是家长不吸烟。七是参加一次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要求班主任老师积极做好配合工作,在家访、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动员家长报名参评。学校组织人员实地督查、摄像、评比。对评选出的20名环保家庭,我们进行隆重的表彰,不仅颁发了证书还把竹篮、布袋作为物质奖励送个他们,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不但丰富了德育教育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密切了家校联系,加强了双方的交流,促进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力的形成。
3、以社区服务为延伸。(1)、组织宣传活动。为使活动深入社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网络,我们组织学生在村黑板报上出专刊,成立环保呼喊队、上街分发环境小报,编排文艺作品,到集市、商场前面进行表演,让更多的人加入这个行列。
(2)、开展服务活动。热爱家乡,就是热爱祖国。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做起、从村镇做起,让学生从关心身边的环境做起。为此,学校成立了环保别动队,以村为单位,开展假日活动。队员们有的打扫村道,有的打捞河面的漂浮物,有的清理电线杆上的牛皮癣,他们的行动影响了社区上的一些人,尤其是引起村委领导的重视,把改变村镇的面貌提上了议事日程。同时对一些简单的打扫、管护,我们要求学生与村委签定责任状,定期服务,为社区的文明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
(三)、以习惯养成为目的,培养道德素质。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培育未成年人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引导未成年人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发他们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造,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要从行为习惯做起。良好的环保意识和环保习惯是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重要组成和具体的体现,也是良好道德素质的外在表现,是我们开展学校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
1、对学生的环保行为进行监督。
为使环保教育、环保活动真正落实在学生的行动上,我们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学校里,我们成立了以值周班为主的“三项竞赛”和以环保标兵组成的“红领巾监督岗“。每天早上7:20分,由监督岗的同学身披授带,排列在校门口两侧,对学生的衣着、个人卫生进行督查,对不合格的同学,提出要求、责令改正。对乱涂乱画、乱扔、乱刻、不随守关灯,不随手拧紧水龙头等细小的事情,我们都作为检查的内容,对违反的同学,值周同学以“轻轻对你说”为形式,把扣分单下发到该同学手中,作为个人评比和班级评比的依据。对学校的公共场合,划分为包干区,班上的每一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卫生区,而组上每一个成员都承包自己的”责任田“。大至门窗、桌凳、厕所、小至一把笤帚、一个水壶、黑板擦,他们无不精心地呵护。每周的星期五,由学校卫生领导小组按照学校制定的卫生条例标准,挨着卫生区和教室进行大检查评比。这样一来,学校环境卫生,天天有人管,个个有活干。在反复地检查评比督促强化训练下,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公共卫生习惯,生活的基本素质得到较好的真培养。
2、对学生的环保行为作出评价。
为了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我们制定了“环保标兵”和“环保小卫士”的评选方法。评选以积分制的形式出现:
1、参加一次环保活动,加5分;
2、在有关环保比赛中,家庭、个人获奖,根据不同的级别确定分数。
3、平时受监督岗批评酌情扣1-3分,受到表扬,酌情加1-3分。量化后,每班根据得分评出环保小卫士5名。然后,把班级中积分最高的一位同学的事迹写成材料,在广播台播出,在宣传窗中展出,请全校师生投票,评选“十佳环保标兵”,作为下一学期的监督岗成员或环保别动队的小领导。
有了榜样的示范作用,有了监督岗的督促,有了评比的激励,学生改掉了许多不良的坏习惯,并能经常随身携带塑料袋、抹布,见到废物就捡,见到脏物就擦,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环保习惯,体现出良好的道德素质。
五、成果和启示:
在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一些相关的经验,也取得了良好的双赢局面。
一是学生的环保知识逐步丰富,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德育认知显著提高。如学生掌握了“塑料袋对环境的污染”、“我国的水资源危机”、“节水小常识”、“一次性筷子的危害”等知识。知道了植树节、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等节日。懂得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等道理。使“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观念深入人心。
二是学生能将自己对环境保护的态度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来,行为习惯得到较大改善。课题的持续推进,促进了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养成,校园内随手扔杂物的现象逐渐减少,自觉捡起垃圾的同学不断增多,校园环境卫生状况越来越好。不少学生对植物更加重视,很多同学都争着养护班级生物角中的植物,各班生物角中的植物品种逐渐丰富,数量不断增多,盎然的绿意不仅给校园带来了生机,更培养了学生的爱心与细心。随着“学校是我家,美化靠大家”的主人翁精神的树立,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清洁、爱卫生、文明守纪的良好风气基本形成。低年级的同学外出游玩时,不用老师提醒,也能自觉地将果皮、纸屑等收拾起来,放进垃圾箱里。毕业班的学生毕业前夕,选择了在母校绿地上种几棵“毕业树”作留念,将绿化美化母校的美好愿望永远扎下根来。
三是促进了课程改革,完善了课程体系,德育教育内容更加充实完整。学校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根据课题研究的经验积累,组织力量编撰了题为《环保与德育》的校本课程,作为综合实践课的一个学习内容,克服了环保教育无序列,教师虽重视却无内容可教,学生虽愿学,却无内容可学的尴尬局面。校本课程的开设,使学校的课程体系更趋完善,使寓德育于环保教育之中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更切合学校的实际。
四是促进了学校周边单位和学生家长环保意识的提高,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如在开展环保先进家庭评比的活动过程中,有不少家长在学生的作用下,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某些家长原先来学校接孩子或者和教师联系工作时,都把烟蒂、空香烟盒或者其他的杂物随处乱扔,由于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他们内心受到了促动,这样的现象逐渐减少。还有的家长甚至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认识到了抽烟对自己、对家庭、对别人所带来的伤害,真正戒掉了香烟。五是环保教育活动敲开了千家万户的大门,德育教育渠道得到拓展,三结合教育进一步加强。我们的环保教育活动得到了家长的支持,社会的理解,我们的教育成果得到了承认,已多次在市级新闻媒体中报道。学校还两次被评为余姚市环境保护工作先进集体,2002年还被评为余姚市文明单位。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施,我们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一、学校领导重视,组织全面规范。
我们十分清楚的认识到,只有领导重视,指导得力,才能促进环保教育与德育教育开展。但是,光有学校领导的重视是不够的,只有使广大的师生自觉地参与进来,才能推动学校大面积的环保教育工作与德育工作,才能使两者的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手段,增强师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专项落实两者的教育,要使学校工作计划、教研组计划和教师教育教学计划中,都明确列入两者的教育内容。从思想上、组织上加以规范,保证教育的实施。
二、突出主体,重视操作。
环保教育工作是一项全面性的工作,既有感官的、也有认知的以及动手操作的。有的通过思考才能被理解接受,有的通过看、摸、闻、听的方法便能感受。所以环保教育必须突出学生的主题性,注重实践性。学校要不断开拓各种教育途径,设计相应的教育活动,创设符合实际的教育场所,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摸索,在活动中逐步掌握环保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达到环保教育与德育教育双赢的局面。
三、坚持学科渗透,深化环保教育
环保教育由于其自身具有跨学科,综合性与社会实际问题和学生个人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因此,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也只有做好了这项工作,才能更有效的符合新一轮教育改革逐步走向综合性和生活化的发展趋势,才能够更有力地实现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要求,学生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环保道德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进行教育、正反推进,螺旋上升。为此,要改变“环境教育主要是通过活动途径进行”的认识,要发挥课堂主渠道教育途径的重要作用,将环保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之中,使学生全方位的受到教育。
四、培养学生,教师先行。
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首先要树立牢固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环境教育工作要坚定不移、常抓不懈,在具体的行为指导上,教师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才能使学校为国家培养出新世纪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人才。
余姚市梁辉小学课题组 2004年12月
课题组人员:韩忠新、黄云鹏、吴顺耐、鲁迎春、魏玉婷、周小军
第三篇:小学德育教育研究新
《学校师德师风管理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德育也就成为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养成教育应从小做起,培养孩子尊重、推崇、崇尚美德的意识,而最直接的途径也是最快捷的途径就是通过教育。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人们应创造和准备出适合德育教育的环境,俗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知识为后天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能否成长成一个德才兼备的合格社会主义人才,后天的塑造才是质变的裁决者。美德是经过验证的,是上升到理论层面的经验性结论,是历史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是指导后人的行为准则,是可以帮助人们确立目标的有力佐证。小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处于飞速发展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主要体现在良好习惯的养成上,地基打好了才能谈后期的建设。德育活动是小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形式。
二、本课题研究的具体问题:
首先,思想品德课是德育的基本实施途径。其次,建立起可行的德育评价机制。目前,学校德育工作没有建立起科学、简明、便于操作的评价体系,没有形成检查、督导、评估德育质量的有效机制。因此,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软的问题依然在一些地方和学校严重存在着,德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难以得到根本转变。第三,有效利用德育课程标准。以标准的核心思想为出发点,全面开展与德育相关的活动,从活动中总结、体验、感悟德育的博大精深,最后成为推广美德的宣传者和受益者、实行者、监督者。第四,全员参与。学生、教师以及周围的人都要参与到德育活动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更好的将美德传承下去。
三、选题的意义:
我要进行的《学校师德师风管理问题研究》主要是为学校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一套结合学校校情、班情和学生实际的、充满着人性化色彩的学校德育课程。
四、课题研究的价值:
1.理论价值:
德育活动课是学校活动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活动课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它有着学科课程无法实现的功能,与德育学科教育也有很大的互补性,从德育实践的角度更应当加强德育活动课程的建设。
2.实践价值:
通过本研究,力图在实践上:一是可以为学生提供可以借鉴的班级德育主题活动课实践范例,促进德育主题活动课程的科学化、序列化、规范化;二是尝试寻求具有某种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基本操作框架或运行模式,为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主题活动方式,提供了经验和理论依据。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德育活动课程有其心理学上的依据。玩中学是杜威倡导的教育思想,也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人的素质的形成是一个内化和外化的过程,而内化、外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从活动中体会感悟从而形成意识和信仰的过程。德育就是一个将外在的政治、思想、法制、道德的规范和意识内化为个体的品德,个体再在活动与交往中将这些社会规范和意识外化于社会。前苏联的维果茨基和列昂节夫的活动与意识统一的活动心理学理论更重视人的活动的社会性和对象性,活动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理论也为德育活动课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六、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五项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礼仪教育、养成教育、励志教育。
1、感恩教育。感祖国培育之恩教育、感社会关爱之恩教育、感父母养育之恩教育、感老师教诲之恩教育、感他人帮助之恩教育、感自然赐予之恩教育。
2、责任教育。学会对自己负责、学会对他人负责、学会对集体负责、学会对家庭负责、学会对国家及社会负责、学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负责。
3、礼仪教育。学习礼仪、实践礼议,展示礼仪、宣传礼仪。
4、养成教育。学生礼仪习惯的养成教育,学生道德、情操养成教育,学生学习品质养成教育,学生诚信品质养成教育,学生生活卫生习惯养成教育,学生公德意识养成教育,学生交往文明养成教育。
5、励志教育。学会赏识他人,寻找闪光点;建立励志理念;学会励志,增强内动力。
(二)德育活动课程:
(1)我国德育学专家朱小蔓教授认为德育活动课程是指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以学校或学生自我组织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为中心,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思维能力,丰富道德体验,锻炼意志,践履道德,促进道德行为习惯养成而设计的课程。
(2)德育主题活动课程,张志认为德育主题活动课指班主任依据社会需要和学生成长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道德学习活动的一种课程形式。德育主题活动课不以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强调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丰富、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探求在具体情景下的最佳行为方式等。
(三)主题班会课和德育主题活动课:
首先从教育内容来看,主题班会课有以育德为主,也有以育智为主,但班级德育主题活动课的主要目的是育德。其次,从其进行的场所来看,主题班会课进行的场所常以班级为单位,大多在教室进行,而班级德育主题活动课可以是任意地方,教学地点不局限于教室。第三,从教育形式来看,主题班会课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讲授,也可以是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但班级德育主题活动课的主要形式是活动性的。因此从两者的逻辑关系看,是部分交叉的关系。
七、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与突破之处:
(一)研究目标:
1、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工作基本原则,落实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以生活德育为内容,以实践德育为载体,以体验德育为途径,以探究德育为方式,推进德育创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根据班级需要,在班主任主导下有计划、有目的精心设计的、师生共同参与的道德实践活动。做到教育目的更明确、教育手段更灵活、教育效果更明显。
(二)研究内容:
1、班级德育主题活动课程化的研究
挖掘整合德育资源,结合常规与动态教育,构建班级德育主题活动课程专题化、特色化、序列化,促进学生心智发展的教育模式。
2、班级德育主题活动课有效开展模式的研究
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从班级德育主题活课的准备设计、实施阶段等形成一般模式的研究,旨在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校园德育环境的营造
将一切可以利用上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时间、空间等都赋予养成教育德育活动课程的有关内容,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活动环境。
(三)研究假设:德育主题活动课也有自己的教案,其内容主要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目的、活动内容、活动环节、活动要求、活动组织者、活动方法、活动效果以及活动效果反馈等项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四)突破与创新之处:
1、拓宽学校校本德育课程内容,扩大学生德育课程的选择性,发展学生个性,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性,提升整个学校的德育教育水平。
2、结合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包括学生、教师以及各种硬件软件资源,统筹规划,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适合学生特点的德育内容,做好不同年级之间的德育内容的衔接。
八、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实施步骤、具体措施和预期研究成果:
(一)课题研究方法:调查法、文献法
(二)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
1、进行前期方案设计论证和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学习,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拟定方案。
2、搜集资料,确定实施的设计方案,形成更明确的开题报告。
3、完成课题申报及开题工作。第二阶段:实施方案阶段:
1、依据课题的总体构思和承担的任务,具体实施,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2、中期评估工作,请专家予以指导。阶段自查,调整和改进研究工作,举办研讨活动,撰写课题研究心得体会,推进课题研究。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论文结集,接受工作室的终期评估鉴定。
(三)具体措施和预期研究成果: 具体措施:
1、加强领导,建立课题行动研究的领导管理机制。
2、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建立课题行动研究的激励表彰机制。
3、加强调研指导,建立课题行动研究的检查评估机制。预期研究成果 :
1、班级德育主题活动课程化探索与实践研究文集
2、班级德育主题活动课程化典型课例 3.课题研究实验总结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树立德育为首的思想。实事求是地说,很多学校对德育工作还是很重视的,也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普遍存在着德育实效性不强的问题。究其原因,德育途径方法陈旧过时、缺乏创新、效率低下应该是主要原因。尤其是作为学校德育工作最基础的班主任工作随意性大、效率低,不能适应新形势对德育尤其是班主任工作新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学校师德师风管理问题研究
开题报告
讷河市进化中心学校
宋妍娇
学校师德师风管理问题研究
调研报告
讷河市进化中心学校
宋妍娇
第四篇: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感恩教育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感恩教育
感恩即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中国的感恩文化源远流长,“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古训更是代代相传。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是人之常情。
一、小学阶段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我国社会的逐渐发展,加之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元化的文化及思想不断涌入我国各个层面,各种道德价值观念的激烈碰撞,导致青少年对于道德,价值的观念出现明显的混乱状态。我国一直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多年,而且由于社会所带来的压力日益增大,许多家长因此只能给予孩子过度的物质上的满足,而缺乏成长之中的引导,导致有些孩子形成自私自利、知恩不报甚至恩将仇报的不良品行,使得一部分青少年在校轻视同学情、师生情,在家漠视亲情,在社会蔑视公德。感恩教育是以一种基于感情方面的引导教育,是对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可使青少年对于道德,价值观有不同的认识和改观,因此对小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1.小学感恩教育的实施是德育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当前,感恩教育已经成为小学德育课程的基本内容之一,在新的德育课程设置的德目中,如: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等,都蕴含了丰富的感恩教育内容——要求学生拥有对父母、对他人、对自然、对一切生命的感恩情怀。要达此目的,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感恩教育。
2.感恩教育是继承并发扬我国传统文化都手段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感恩与报恩的民族,但在我国突飞猛进的过程中,诸多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甚至出现了巨大的文化断层。面对物欲横流的今时今日,人们对物质欲望的日益增长,更显露出我们在传统道德传承上的缺失。感恩教育在现实社会中唤醒传统文化的基石,也是发扬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途径。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感恩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也要与时俱进。
3.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感恩教育
建设和谐社会更加离不开感恩教育。对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如果在儿童阶段没有产生感恩情怀,成人后也必将缺少感恩意识,缺少与社会、与伙伴的团结友爱,当然,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感恩文化是现代社会公民的起码素质,只有每个人从小就接受感恩教育,为感恩情感的养成、感恩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个人成为和谐的个人,进而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
4.感恩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部分
感恩情感的形成要经过一个自我认识与超越的过程。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消费品,却没有提供充足的信仰与追求,古人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现代人说“穷得只剩下钱了”,都是对人们感恩情感缺失的真实写照。须知,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人有一个内在的、具备丰富潜能的心灵世界,而感恩教育正是充实学生心灵世界、提升学生人格修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感恩教育
一般来说,感恩教育包括三个层次。
1.认知
受教者通过教育者的语言感化、实践示范、实例分析产生朴素的感恩情怀,建立基本的判断标准。
2.情感 经过认知的升华,内化为受教者内心的一种情感,认识到施恩与报恩是一种自觉的意识,从而在做的过程中产生幸福感与满足感;3.实践
在认知与情感的基础之上,更需要亲力亲为去发起或者参与一系列的感恩行动,从而思考由此得到的收获,从而使认知和情感进一步升华。
这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其中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实践是目的。
感恩教育是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一项重要手段,把它作为德育的切入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感恩意识在每个人心中传递。具备了感恩意识,学生才会自觉保护环境,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自觉尊敬师长,因为他们对学校、对教师有深深的感恩之情;具备了发自内心的感恩意识,学生才会勤俭节约,因为他们已经知道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而不仅仅是语言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具备了良好的发自内心的感恩意识,学生会对社会的一切都充满美好向往,因为他们知道社会给予了他们很多。那么,在实践中该如何实施呢?
1.识恩、知恩
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无时无刻不受着别人的恩泽——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育之恩,朋友的知遇之恩,社会的提携之恩。如果没能认识到这些恩情,那么孩子将丧失对整个世界的爱。因此,感恩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识恩、知恩的教育。小学是人生第一个求学阶段,他们是任教师刻画的一张白纸,通过识恩、知恩教育,可引导小学生明白父母对他的挚爱、老师对他的关爱、同学对他的友爱、社会与国家对他的大爱,使其学会用自己实际的行动回报父母、师长和社会。
2.报恩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是人之常情。父母给了子女养育之恩,子女就应该尊敬和赡养父母;老师给了学生教育之恩,学生就应该刻苦学习,用取得的好成绩答谢老师;朋友给了自己深厚的友情,自己就应该为朋友信守承诺;社会给了个人各种公共资源,学生作为社会人自然就该讲公德、守秩序。如此等等,皆是报恩教育的重要内容。
报恩的行动可以是物质上的回报,也可以是行为上的回报,还可以是精神上的回报。广义的报恩既可以是一声真诚的道谢,也可以是“涌泉以报”的物质回报。对小学生的主动报恩教育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如:为父母做点具体的事情,在学校主动承担帮助老师的工作,在社区主动帮助别人等等。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这种报恩并不是建立在交换的基础上的,否则极易让学生因美好道德情被物化而误入歧途。
3.施恩不求报
施恩不求回报是更高层次的品质,是学生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学生不但能知恩图报,还能在不受恩的前提下广泛施恩,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主体行为是从内心发出的,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是施恩行为,这才是人类最高的情感,是社会文明的表现。对此阶段的教育可在小学高年级初步开展。
感恩教育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首先从自我做起,让自己在这个物质化严重的社会中依旧保持着一颗感恩的心,从而由己及人教会自己身边的人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能教会孩子们感恩。更不能只谈空话,教一套自己却做一套,只谈理论,没有实践。只有言传身教,才是让我们的孩子懂得感恩的真正意义的真正途径。
第五篇: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中实施美育的研究[模版]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中实施美育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
1、缘于“以德治国”方针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主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者的根本问题,尤其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更应坚定这一信念,始终不渝地把德育工作放在核心地位。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道德建设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需要研究解决。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抓住有利时机,巩固已有成果,加强薄弱环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改进和创新,把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又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纪校风建设。要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要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德育中实施美育,以美育促进德育是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的新路子。
2、缘于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这场变革给学校德育工作提出 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缘于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话没少谈,道理没少讲,要求没少提,可德育工作收效却不尽如人意,有时甚至是“言之谆谆,听之藐藐”的无效劳动。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外来文化、外来思想已经影响到社会各个层面,而农村小学生的价值、道德评价与能力极其有限,使得学校德育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矛盾、新挑战。德育工作亟待改革,急盼创新,这是我们农村教师发自内心的要求。
鉴于以上原因,我校提出本课题,目的在于探索新时期我们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新路子,创设和谐、民主、愉悦的德育氛围,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从而提高我校德育工作的水平,增强实效。
二、概念的界定
1、“美”是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美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完美结合并通过宜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完美现象形态。它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具有多种的魅力,它是动人和耐人寻味的。“美育”不是一般的艺术教育和情感教育,而是关系到人的精神世界的根本性教养。美育是与美的感受、欣赏相结合的教育,可以说,凡是一切运用美的事物对人所进行的教育都是美育。而对美的欣赏不可能是无思想、无内容的“纯粹”的美的享受,它势必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的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观念,使人们的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品格得 到完善,思想得到升华,观念得到转变。这一切,正是思想教育工作所要达到的目的。
2、美育和德育都属于人文教养,都作用于人的精神,作用与人的心灵,都有价值导向、人文导向的作用,都引导学生去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但二者有区别:德育是规范性(行为规范),在规范中对人的精神起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美育是熏陶、感发。在感受、兴发中对人的精神起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德育主要是作用于人的意识的、理性的层面,作用于“良知”,而美育主要作用于人的感性的、情感的层面,包括无意识的层面,就是我们常说的“潜移默化”,它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胸襟等等。
三、理论依据
1、“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果说吃是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那么审美愉悦则是人们最高的精神需求”。如果我们把思想教育与美育结合起来,寓美育于德育之中,这样,就可以把思想教育与审美享受结合起来,就可以把思想教育的施教目的转化为学生的需要;学生也就容易真心真意、发自内心地自觉自愿接受;这样,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就会不仅使学生喜闻乐见,而且能取得入情入理,入心入脑的效果。
2、蔡元培言:“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的这种独特地位和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是德育、智育、体育所难以取代的。美育能克服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障碍,使人们养成高尚纯洁的习惯,超越利害,融合人我,从而保持一种健康、平静的心态。尤其是人类在面临残酷的竞争,在“物质愈发达,情感愈衰颓”的社会环境中,美育的作用更为显著。
3、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赋予学生的认识和创造活动以及他在多种活动中 的精神需求的发展和满足以特定方向的审美教育,涉及正在成长的人的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审美教育同人的思想面貌的形成,同儿童和青少年审美和道德标准的形成,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他强调了寓思想道德教育于美育之中,充分发挥美育的思想道德感化功能,以提高德育的效果。这种寓德于美的教育效果往往是德育自身所不可企及的。
四、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研究目标:
(1)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以现代教育理论和美学原理、规律为依据,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世纪人才为总目标,创设和谐、民主、愉悦的德育氛围,优化德育过程的诸要素,以美育为引线,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全面素质,促进个性发展。探索出在德育中实施美育的新路子,设计出学校易调控、教师易操作、学生易接受的德育教育新途径。
(2)通过以美养身,以美立艺的研究,努力提高我校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使我校教师在实践中努力掌握教学艺术进而形成独特而鲜明的教学风格,建立起一支具备良好修养的、具有创新观念开拓精神的教师队伍,从而推动我校素质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
2、研究主要内容:
(1)德育目标体系研究。以“以美载德,潜移默化”为主线,以“知美、情美、意美、行美”四个领域为内容,以“低、高两个年段”为梯度,构建小学德育目标体系。
(2)德育操作体系研究。探索在德育中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优化实施手段,加强调节反馈,开发德育新领域。(3)德育活动体系研究。突出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突出常规性,形成相对稳定的德育模式;突出交互性,改变一成不变的说教式德育,提倡师生民主平等;突出实践性,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升华;突出创造性,用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吸引学生,感化学生。
(4)德育评价体系研究。德育评估全程化,效果与过程并重,将德育评估贯穿与德育全过程;德育评估民主化,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人翁地位。
五、研究原则
1、为人师表原则。审美能力,是指人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知、欣赏和评判的能力。教师作为审美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这是由教育者肩负的以美育人的神圣使命所决定的。教师只有按照美的规范塑造自己,才能承担实施美育的任务,学生才会在教师美的滋养和熏陶下,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较高的思想境界。
2、以人为本原则。德育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人来对待,尊重人,理解人,平等待人,正确认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自主发展,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信,激励他们不断发展,取得成功,这是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自觉自愿性放在第一位,充分“体现人性”,将“德”“美” 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诗意人生”的教育,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的全面和谐。
3、三全育人原则。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全员即“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使每个教职员工形成统一的教育思想,言传身教,创造一种德育环境,用这种氛围影响学生,使学生受到熏陶。这种潜在的熏陶、感染,能根深蒂固地影响他们的一生。全程育人,德育体现的是一个过程,德育目标的最后落实,一定要使目标层层分解,由低到高,由浅入深,步步道深入,使学生的思想德水平随着教育的每一个要求,不断提高、深化。全方位育人,就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积极性,挖掘德育资源,营造德育氛围。学校要根据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对社会资源统筹安排,加以整合,形成一个大德育系统。
六、研究措施及方法
(一)提高教师美的素养
1、自我完善,修身养性。
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师德修养是教师提高自身修养的关键。教师道德品质修养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包括人们在教育活动的实践,提高师德认为,增强师德感情,锻炼师德意志,树立师德信念,培养师德感情的过程。这每一步离不开教师的自我锻炼,自我修养。师德的自我教育是我们使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向上发展的阶梯,师德修养重在自我教育。其一是要加强自身学习,这是师德修养的必要方法。其二要与教育实践相结合,这是师德修养的根本方法。
培养教师的风度修养。风度是人们在漫长的社会生活历史中渐渐形成的精神状态,个性气质,品德、情趣、文化素养、生活习惯的外在表现,是个体全部外部特征的总和。一个人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服装打扮,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趣,它常以微妙的方式给人们以直观的愉悦感或厌恶感。教师的风度、仪表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具有强烈的示范性。作为教师,要在个人生活与集体生活中让光明磊落、心地善良、诚实正直等优秀品质与外在表现和谐统一,慎重对待自己的举止、言谈、作风和待人接物的 态度等,才能以自己的渊博的学识优雅的风度仪表去教育、影响学生。我们要培养自己的风度仪表修养,达到:朴实整洁不呆板,稳重端庄不矫饰,活泼开朗不轻浮,热情大方不做作,善良和蔼不怯懦。
锤炼教师的语言修养。语言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传递思想信息的媒介,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为塑造青少年健美的心灵,我们教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运用最纯美的言语辞句。必须要做到:老师的语言,要文明纯洁切忌粗鲁污秽;教师的语言,要包含激情,切忌刻板教条。
2、抓学习和科研,使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当今社会,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应具有广博与精深相结合的知识结构。因此,继续教育对每位教师来说显得极为重要。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学历方面进修的要求。全校青年教师都要求参加本科、专科自考或函授。在学历进修同时,更重要的是学校积极倡导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和专题学习。同时学校也重视让教师外出拓宽视野,了解方方面面的教研动态。
(二)提高学生美的素养
1、美在学校,环境感化。优化校园环境,扩大绿化面积,保持校园洁净,每月更新墙报内容,分发家长学校简报,坚持利用每一块草坪、每一块墙壁、每一块墙报、每一份简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美学教育。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站”的阵地作用。
2、美在班级,潜移默化。班主任带领全班学生动手美化教室环境,经常教育学生保持学习与生活环境的整洁、美观,使学生懂得充分发掘和品味自己生活空间的美丽,使自己与所处的环境建立和谐的关系。要教育学生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正确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营造良好的氛围,创造与维持融洽的人 际关系。在滚滚红尘中,我们的心灵难免会积淀一些心理污垢,久而久之就会积重难返,诱发精神疾病,教育学生学会时时清扫自己的心理卫生,揩拭心灵,摒弃消极情绪,营造良好的心境。
3、美在活动,催人奋进。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采用生动活泼的手段,达到以德感召,以美陶冶,让德美像“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实现人人、事事、处处、时时育人的目的。
(1)各班每月至少创建一次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如,九月,热爱老师勤学习;十月,.科技节里展才华;十一月,相约走进大自然,爱护一草一树木;十二月,我有一双小小手,热爱劳动不怕苦;一月,用春风吹暖他人;二月,把文明送给社会,把绿色送给大地;三月,我为母亲献深情;四月,革命烈士记心中;五月,艺术活动里展才华;六月,今天我能行,明天我更行……
(2)大自然是取之不尽的德育资源,通过远足、参观等,引导学生去接受、欣赏大自然的美。
(3)学校是实践求知的活动场。阅览廊,举行知识竞答,让学生时刻关注。在校园里小植物种植、小动物饲养,让学生广泛参与,积极实践。在教室里开辟科学角……让学生动手动脑。
(4)社会服务系列,学校利用课余、节假日,组织学生到德育基地、劳动基地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实践中受到教育。
七、研究对象: 全体教师及学生
八、预期成果
力争形成丰富的成果群,包括:班队活动设计方案、实验报告、论文、简 报、照片、学历提高证书等。本项目着重解决实践问题,检验其成果的首要标准是实践效果。
九、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1、本课题研究时间为1年,2007年9月——2008年8月
2、准备阶段(2007年9月——2007年10月),完成课题设计,健全实验制度。
3、实验阶段(2007年10月——2008年6月),按照课题设计方案实施研究,做好实验记录,写好阶段实验报告,作好资料的积累工作。
4、总结阶段(2008年8月——2008年9月),对实验情况作系统总结,撰写总结报告,进行结题汇报。
十、实验的组织机构 组长:武廷增
组员:郭红萍、辛雪萍、葛丽萍、王雪艳、陈金莲、胡秀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