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地理教学中关于德育教育的研究
高中地理教学中关于德育教育的研究
地理德育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当今时代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一、地理课堂中注意渗透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国情教育
国情教育,是向学生传授有关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况,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国情教育,要始终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而这恰恰是贯穿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线索。如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有陆地自然资源、海洋资源、气候资源、旅游资源、环境问题、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化、人口、国土整治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巧妙设计就能够让学生既了解我国国情的优势:辽阔的国土、壮丽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多样的气候,不断发展的经济建设„„同时又实事求是地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文化素质不高,人均资源少、资源浪费严重,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问题突出等国情在讲地壳运动一课时,正逢日本发生海啸地震,于是我在课上因势利导,给学生播放有关日本海啸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课有关地震的知识,补充防震减灾知识。
学习人口增长模式时,我引入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数据显示,到2011年我国人口总数13.39亿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3.3%,65岁以上人口占了近8.9%,从而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通过一系列数据,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数量,主要的人口大国情况,对目前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有个宏观印象,增强人口压力的紧迫感,从而引出人口增长的模式以及我国的计划生育国策。从侧面引导学生支持我国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我校农村学生比较多,普遍对大城市认识不深刻。因此在城市化一课里,首先导入实例,比如北京为什么实行购车摇号制度,限制汽劣势,从而既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又激发他们的忧患意识和责任心。车的购买?为什么实行单双号制度?油价为何一涨再涨?通过一系列视频展示我国目前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说明我国城市化速度在不断加快,水平在不断提高,从而引出本节课知识。让学生明白世界城市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过快,使人口和工业过于集中于城市,加上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影响,许多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社会、经济、环境方面的问题,从而在课上重点加以探讨。
在“旅游地理”一书中大力渗透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学思想。通过播放众多我国和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如秦始皇兵马俑、九寨沟、桂林山水、故宫、墨西哥玛雅古迹、印度泰姬陵、埃及金字塔等),理解旅游业与交通、通讯、建筑、商业、保险业有紧密联系,同时又可以带动这些待业的发展,发展旅游业能增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与外汇收入,是“无烟工业”。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空前繁荣,成为我国迅速发展的新兴经济部门。它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扶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这就使学生树立立足当代,面向未来和为人民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念,树立发展与环境互补和对环境负责的观念,做自觉的环境卫士,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革命圣地、热爱历代劳动人民伟大创造的情感。与此同时结合蓟县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好我县的旅游资源,抓住滨海新区列入国家发展战略的这一难得机遇,以构建中等旅游城市为目标,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来这里休闲度假。
在教学中始终要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观念(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环境承载力、合理人口容量可持续发展等),使学生关注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通过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
日本地震海啸中,位于福岛核电站发生严重的核泄漏事故,海水大面积污染,社会上传闻食盐遭遇核辐射污染,引起公众恐慌,群众大量囤积食盐,造成了社会混乱。在课堂上我以此次事件为契机,大力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教学中,加强以下观念的养成:物质观,宇宙是物质的、大气的物质组成、陆地环境的物质组成、自然资源的物质属性等;运动观,教材中涉及到的有:大气的运动、地球的运动、水的运动、陆地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联系的观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全球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工业农业交通区位的选择等;发展的观点,天体的演化、气候的变化、海路变迁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城市聚落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等。
历史上统治阶级有意把各种自然现象加以神化和妖化,把自然界的突变,如狂风、暴雨、洪水、山崩、地震以及日月食等,都归之于妖魔鬼怪的兴风作浪,用以恐吓、欺骗和愚弄群众,以维护其统治。自然地理教学可以把上述各种自然现象进行科学解释,地球上大气的运动和大气热量收支平衡原理,地球上水的运动和水平衡原理,地壳的变化和地壳物质循环原理,生态系统的变化和生态平衡原理,都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物质的运动性和运动的规律性。世界上无限多样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运动和发展的结果。所以,自然地理教学对破除迷信,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重要作用。
三、通过结合家乡具体事例,培养学生对乡土地理的兴趣
乡土地理,泛指家乡的地理。一般认为,我国的乡土地理研究范围应以行政区划中的县级作为其空间范围比较适宜。如在讲到世界气候类型这一重点内容时,将我县的气候知识融入其中,蓟县位于华北平原地区,冬冷夏热,雨热同期,降水较多,北部为山区地形,南部为平原地形,农业和旅游业发展优势较为明显,这些事学生比较熟悉的,也是学生容易总结出来的。从气候类型上讲我县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这种气候分布在亚欧大陆的东部,形成原因是由于海路热力性质差异,夏天陆地升温快,形成热低压,因此吹温暖湿润的东南风;冬天陆地降温快,形成冷高压,因此吹寒冷干燥的西北风。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既掌握了家乡的气候类型,又熟知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一举两得。
例如讲到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时,可以结合我县实际,北部山区地形崎岖,适合发展林果业,南部以平原地形为主,适合发展种植业,从而理解地形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我县属于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人口密集,农业生产自给自足,是典型的传统旱作谷物农业类型,通过家乡的农业发展,可以很好地理解什么是传统旱作谷物农业。
在讲到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布局时,以我县的水泥厂为例,我县的水泥厂建在西北方,为什么污染很严重。学生总结:我县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天吹西北风,夏天吹东南风,因此对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应该布局在盛行风向相垂直的郊外地区,才能将污染降到最低。以点概面,透过个别案例掌握工业的布局问题。
在乡土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例如讲到降水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时,引导学生观察我县于桥水库水位的变化,回忆一年中每个季节降水的情况,加深学生对降水量季节分配规律的印象。同样,在讲到“夏季北半球昼长夜短,冬季北半球昼短夜长”这个结论时,我引导学生回忆我们蓟县夏天和冬天天黑时间的变化情况,使学生加深对这个结论的印象。
乡土地理让学生认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所讲授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及从电视、报纸等媒体中获取的有关自然现象和生产活动的信息相结合。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都收看电视台的关气形势预报和天气预报,记录下本地一个月以来每天的天气预报内容,在讲天气时,就可以利用天气符号表示的天气 图”,让学生说出图中反映的天气状况,并说出天气与常生活、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商业活动的关系。平时经常介绍一些编写地理小论文的知识,鼓励学生撰写乡土地理小论文,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才能,运用学生所学到的各种知识服务于家乡的建设,同时还可以看到学生对家乡各方面的变化和建设提出的一些见解和建议。让学生觉得学习地理知识是大有用处的。在讲课时,从感性到理性,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增强了他们分析问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
高中地理虽然不像初中地理那样有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但是只要我们在头脑中始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一意识,善挖掘、巧设计,许多教材元素中都可以找到适合的切入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避免过于偏重理论的讲解,而多从学生可以接受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的培养上多做些文章。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就会有许许多多的素材、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培养,使德育与智育犹如盐和汤一样不可分割。
学生终将要成为未来生活的各色各样的社会成员。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经常要遇到与地理有关的各种问题,需要他们运用地理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去分析、研究、并作出对问题的决择。作为一个学习者,能知道如何利用先进的地理技术获取信息,分析和评价信息;作为一个求职者,知道地方特征与就业机会的联系,以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在求职中更具竞争力;作为一个生产者,知道区位,生产和销售地的自然人文特征与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以及生产中的环境代价,从而决定取舍,或趋利避害,争得效益;作为一个公民,能关注对环境和生命的可持续发展有益或有害的情况,关心环境质量,人类生活状况和生命支持系统--生物圈状况,知道自己如何保护环境,如何鼓励他样做,对公共环境问题持何种价值观和采取什么做法,使个人和社会都受益。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杨光阔乡土材料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陈杰,如何利用高中地理新教材进行德育,(教育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第二篇:高中地理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研究(精选)
高中地理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研究
此文章不是作者本人所写,是别人所写,并且没有经过写作人员的同意,所以只能将文章发到网上,如果作者用这个文章评职称,将会告其侵权
由于教育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教学的氛围,将情感教学融入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成为当前重要的转变形式之一。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起,带领积极性,让学生深入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本文主要讲述了地理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的现状,总结了地理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带来的重要作用,并且分析了高中地理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的具体运用,希望进一步推动地理教学的发展。
一、地理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
高中学生相对于其他阶段的学生而言,情感方面正处于发展阶段,情感渗透教学对高中学生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由于,教学方式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较深,大部分的地理教学还处于“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教材内容为中心”的阶段。例如:在进行《地球的结构》这一课程时,地理教师主要以传授知识点、解决难点为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忽略了情感因素的运用以及影响作用,使学生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让学生处于消极学习状态。
据调查表明,一个具有丰富情感教育的地理课堂能够充分的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深受学生喜爱,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对于地理教学而言,大多知识点都是学生们不能够接触到的,需要凭借自己的想象力,以及其他工具来辅助学习,因而,增加了学习的枯燥乏味感。所以,为了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效率,情感教育渗透的方式有着独特的作用和影响力,并且被广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犹如:《地球的结构》教学中,教师不在一味的强调记忆,死记硬背,而是运用歌诀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唱歌的方式去加深知识点的记忆,“同心圈层分内外,内外划界用地面。内部圈层壳幔核,莫霍古登来分界。气水生物同属外,一起构成自然界。气圈最厚排在外,水圈水体分三态。生物生于三圈界,外部圈层添光彩。”
二、地理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的作用
首先,具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作用,地理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目的最重要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带动学生主动学习,通过他们自身所具备的好奇心、求知欲来探索地理世界。情感教育的渗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在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问题,发出质疑,让学生在一种没有负担的环境下,探讨地理世界,掌握地理知识。例如:《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课程中,学生就可以主动地探讨“区域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区域的划分分为哪几种情况?区域的空间结构是怎么样的?”学生之间可以凭借各自去过的地方、区域,进行总结分析,来完成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教师也要积极热情的参与,给予正确的指导。
其次,具有帮助学生完成认知过程的作用,总的来说,正确的情感渗透教学,还能有很多积极的作用,其中还包括能够有效的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研究表明,生动活跃的课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并且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进行《区域发展阶段》该课程讲解的时候,就可以结合实际的例子,身边城市发展的状态,最近的变化,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进“区域的总体发展趋势为平衡—不平衡—平衡”除此之外,更多的高中同学肯定具有旅游的经验,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江苏旅游景点的区域特征,带领学生走进区域教学。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的具体运用
首先,充分利用地理课程本身的特点,虽然,地理课堂要求情感渗透,但是也要结合地理课堂的特点,不能头重脚轻。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寻找地理特点与情感渗透的完美切合点,找到共鸣的地方引入情感教育,从而带动学生探究学习的乐趣。例如:在进行《湿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例子分析,让学生们受到湿地的伟大以及重要价值,包括“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就像“洞庭湖—湿地保护”一样,同时,也让学生对大自然产生敬畏之心。
其次,积极挖掘地理教材中的情感教育材料,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教材中情感教育的材料,并且对这些材料进行合理科学的使用。教师要熟悉课本,熟悉学生感兴趣的点,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保持注意力。例如:课程中《荒漠化的治理》、《湿地的保护》等都需要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让学生知道破坏环境会承受大自然的惩罚。又像《黄土高原》这一课程中的黄土流失一样,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关于黄土高原的发展视频,激发学生的情感。
最后,发挥教师自身的情感感染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到引领,指导作用,本身就对学生就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课堂环境以及课堂氛围良好,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多问题都能够直接感染到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解《城市化进程》时,教师要富有热情,抓住“珠江三角洲发展的概况”,来积极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融入课堂学习知识。
结语: 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起,带领积极性,让学生深入了解学习地理知识。地理课堂是一个语言交流探讨的过程,要想理解知识,就需要充分的融入到课堂,融入到知识讲解中。因此,不仅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充分发挥主动积极性,时刻保持热情。
第三篇:浅谈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
浅谈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
李 杰
德育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教书固然重要,但育人更为重要。作为教师应该育人于课堂之中。
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由中学教育目的决定的,也是物理教学大纲明确要求的,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基本理念做出了明确,指出要注意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物理教学中要求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重视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物理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有关物质最普遍运动形式和物质基本结构的知识中受到观察、实验、物理思维等等优良品质的熏陶,这些都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投身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
物理学本身具有德育教育的因素。物理知识及物理学的发展都贯穿着大量的德育因素。这不是外加的而是其内在所具有的功能。物理学的发展贯穿着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物理学也能提供德育的条件和方法。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重视实验和观察,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实验的操作,现象的观察,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依据的观念。物理概念的引入,规律的得出,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做到相信科学、应用科学。物理实验的趣味,生活现象的解释,规律的应用、计算的巧妙,物理科技的现状和前景,物理故事的阅读、物理学家的逸事等等又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望和追求真理的愿望。
物理教学是实施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是进行德育的一条主渠道,作为教师应有针对性地由浅入深地把德育因素渗透到物理教学内容中。
一、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物理即万物之道理。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学科自始至终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在讲授牛顿运动定律这一章时,可以将牛顿的一段名言介绍给同学们,“我就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偶尔拾到一颗美丽的贝壳。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一些,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通过这段名言,教育学生在学习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在讲授焦耳定律时,介绍这位实验物理学家的执着。他自学成才,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经过三十几年的努力,做了400多次实验,为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建立打下了基础。通过这件实例,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艰辛,认识到研究科学要百折不挠,刻苦钻研,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献身科学也是只讲奉献不图索取的。
向学生介绍法拉第断然拒绝英国政府请他领导研制用于克里米亚战争的毒气;玻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直致力于促进核能的和平利用;爱因斯坦对美国使用原子弹强烈不满,后来全心投入废除核武器的运动,这些都可以教育学生认识科学是为人类服务的,要有坚持正义的思想。我国也有一些伟大的物理学家的事迹对学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如王淦昌甘愿隐姓埋名,献身两弹;钱学森学成必归,报效祖国;钱三强和何泽慧夫妇毅然放弃外国优厚待遇和工作条件,返回祖国,这些都将激发学生爱国的热情,让他们感受到巨大的精神力量,促使学生坚定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志向。通过这些知识的渗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正确的认识世界,认知身边的事物。
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抵制崇洋媚外思想的有力武器,是与社会主义教育相统一的,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比较深远。例如:回音壁、地动仪、小孔成像、色散等都闪耀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火花。展示历史上的我国科学成就,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与学生紧密相连的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更明显。在讲授“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时,介绍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库,长江三峡工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在能源方面的成就。在讲授“万有引力定律”时,介绍我国通讯卫星发射情况及神州5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的情况,在讲“超导体”时介绍我国超导磁悬浮的研究进展,及上海磁悬浮列车的运行情况,这些领域我国都处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科技兴国的意识。
三、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品德教育
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品德教育对培养一个人很重要。物理教学中的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品德教育,不能游离于物理教学之外,也就是说,要把这种教育寓于一节课的每一部分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例如:在力学部分的一系列分组实验中,要适时的对学生教育,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爱护仪器到爱护公物的良好品德。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进取、锲而不舍、刻苦学习、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总之,在物理教育中还有其他很多方面的德育教育,例如安全教育,树立经济全球化战略的思想教育,科学发现教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思想教育,关注自然和身边现象,善于发现问题意识的培养教育等等。物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了德育的教育,这样会有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总之,只要在物理教学中注意德育教育的深入、全面和坚持,一定能取得明显的教育成效。
第四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数学传授的是理性知识,其思想情感是隐藏的。需要我们不断挖掘其丰富的内涵,适时地创造渗透思想教育的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铸造健全的人格,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时代需要的人。
俗话说,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这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首先,要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充分挖掘德育素材,注意德育工作的全面性。
一、数学知识的教学与生活实际的应用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通过说明数学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的广泛应用,可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让学生把今天的学习同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逐步联系起来。在这方面,我经常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学了计量单位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和周长公式后,让学生测量操场的跑道长度、教室的面积等。还学习了解答应用题的方法,让学生运用方法去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将逐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们生活与国家建设都离不开数学,只有学好数学,将来才能适应社会,更好地为建设祖国服务。从而不断激发学习兴趣,逐渐养成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二、通过数学教学训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
数学是一门系统严谨、论证严格的学科,要求运筹有章、计算有法、应用有方、分析有规,始终要求人们不可违背数学的科学规范。在数学教学中,应着意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概括、判断、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做到步步有据可依、有理可推。通过对数学解题规范性的训练,严格要求书写整洁,认真练习,有错必改,使学生形成严谨认真的作风,明白数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欺诈,需要的是诚实、正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解题教学训练中,教师还可以经常鞭策、鼓励学生,去克服、解决一些困难,或者有意设置一些难点让学生去突破,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以此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积极探索的精神。还可以用数学家解决数学问题不屈不挠的故事激励学生,用他们自己过去取得的成绩,用已经取得的进展鼓舞学生,设计一些问题在班级中征解,开展竞赛式练习,并及时进行公布表彰。学生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才能领略到数学的真谛,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高涨的热情,才会主动积极地不断进取,努力去探索数学天地的奥妙。
三、在教学中充分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这一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的非常紧密,因此,我在选择题材时尤为注重其教育性。在上这节课的前两天,正好是中秋佳节。在导入时我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问:同学们前天是什么节日呀!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是中秋节。那你们吃月饼了吗?你们在吃月饼时,是不是把最好吃的月饼让给了你们的爸爸妈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以月饼入手„„我是这样设计,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是那一天,另一方面就是要向学生渗透“如何做人、孝敬父母”。本节课始终是围绕分月饼,在讲解分数时,强调的是要平均分。我便顺势说:“在我们同学之间或其他的人面前,我们都要公平的对待,要诚实。因为老师和你们的爸爸妈妈最喜欢诚实的好孩子。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可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以上是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尝试,数学学科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方面有广阔无限的领域,形式多样,方法多异。我们要主动去琢磨、去思考、去挖掘,把教材、学生和当前的教育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勇于探索实践,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全、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育,既是教书又是育人,它肩负着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存亡,因此,教育好每个学生是我们每个教师的义务。作为数学教师,要根据小学数学的特点,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
一、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一个人不爱自己的国家,这个人就不会有高尚的情操,不会有为他人服务的思想,那么这个人活在世上,不管他的知识是如何渊博,对社会也没有多大的贡献。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不但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做人。在小学数学教材里就有许多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把它深入地挖掘出来,变为学生可以接受的东西,开拓学生的认识视角,从而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培养爱国情感。如我在教“圆”这一内容时,在进行完知识的学习以后,我紧扣教材,讲述我国数学家对数学的突出贡献:南北朝时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的圆周率在3.1415926和 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计算精确到六位小数的人,他的计算,比欧洲人把圆周率的计算精确到六位小数,要早1000多年。这样,学生心中就油然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二、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节俭思想教育 勤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独生子女的增多,攀比风、奢侈风盛行,这样下去很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根据所教内容对学生进行节俭思想教育。如我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特意设计了这样一道例题:一个农民每次碾35千克大米,撒在碾米机螺缝里的米有,假设这个人700生活了70年,碾米50年,每年碾10次米,这个人一生撒掉了多少千克米?学生先试做,列出算式:35×1/700×10×50=25(千克)。“啊,要浪费这么多米!”学生算出后都惊讶地叫起来。平常看起来的这么一点点,通过累积,就会变成一个很大的数目。这时,我因势利导,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节俭教育: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同学一瓶牛奶只吃一半就扔了,馒头只吃一丁点就把它扔进了垃圾箱,虽然我们每天只扔一点点,但时间一长,累积起来就是一个大数目。这样,通过自己计算,再给他们讲积少成多,积水成河的道理,使他们认识到,现在生活虽然比过去好多了,但也要勤俭节约,不能乱浪费。
三、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爱惜时光的教育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但现在有些孩子,由于家庭环境比较好,学习不认真,上课不听讲或搞小动作,学习是一塌糊涂,白白浪费光阴。于是,我在数学教学中就对学生进行爱惜时间的教育。如我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这一内容时,首先让学生感受一秒钟有多长,一分钟有多长,一个小时有多长,让学生知道,光阴易逝,时光难追,告诫他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教育他们从小就要爱惜时间,努力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有知识,懂科学的人,长大了报效祖国。
四、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社会环境教育
现在的孩子是祖国未来的人才,他们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素质,让他们养成好的习惯,是我们做老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有些孩子养成了乱丢乱扔的坏习惯,这样,不但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也破坏了我们的环境。于是,我在教学“统计”这一内容时,我就让学生统计他们的家里一天要扔多少个塑料袋?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假设以一个家庭每天用5个塑料袋计算,我们全校有2500多名学生,一天要扔多少个?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现在的塑料它是一种不易分解的物质,这样,再过几年,想像一下,我们的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子?这样,学生通过统计、计算,着实地认识到使用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他们就会自觉自愿地站在抵抗使用塑料袋的行列里来,减少白色污染。
总之,教育并不是简单的说理,而是要通过实际的案例,计算,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慢慢变成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也是我们做教师的责任。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描写革命英雄人物的高尚品质,有的颂扬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的,有的描写祖国秀丽河山的,有的反映祖国发展文化、科技、等等,这些文章都蕴含深刻道理以及丰富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凭借语文教材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要透彻熟悉教材后,引导学生从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以及主要内容,从而受到深刻的教育,根据小学语文德育的透彻结合我平时教学中,浅谈我以下的几点做法:
一、在“词语”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所谓“词语”能体现文章的“道”,因为词语是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对词语的理解,老师的引导更必须紧抓不放。例如:在《金色的脚印》一课中,“金色”一词本质是什么?小狐狸一家能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合家团聚,回到树林中,这是美好的临阵脱逃意义的一件事,因而在“金色”来赞美这件事,小狐狸虽说动物,但是它也像人一样,生命同样珍贵,“金色”也包含着人们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体现着人类美好的思想感情,又如在《为中和华之掘起而读书》,一文中的“中华不振”这个词语的含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如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在让学生谈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想想当时的画面,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鼓励学生认真学习,激发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热爱。
二、在“句子”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文章的重点句子可以体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在教学时,必须深入引导,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教育。例如:《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中,文中引用的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点,首先,让学生找出句子读一读,说一说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然后抓住这个句子的重点词语“可爱”、“破碎”,同时联系全文,说说“可爱”、“破碎”各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要强调“同时”体会地球的“可爱”可从遥望地球所见到的景色和自然资源去考虑,理解地球的容易“破碎”可以“不加节制”,“随意破坏”去思考,“同时”就是强调地球的重要性,既有可爱的一面又有破碎的一面。又如在《桃花心木》一课中,“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一棵独立自主的心”这句含义深刻的话,可采用边阅读边思考,使学生逐步从事情蕴含道理,比如,“不确定”,“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从而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从中受到了人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克服依赖性,去接受考验和磨练。
三、在“段”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文章的重点段是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细读口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在《白杨》一文中,先让学生默读“爸爸一手搂一个孩子„„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可以从两方面引导学生加以理解。一是提问;二是联系上下文。爸爸在介绍白杨树后为什么“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深思”?他沉思什么?为什么“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启发学生思考树和人的关系,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在爸爸的教育关爱下,会像小树一样,将来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
四、在“朗读”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这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明白所揭示的道理,感受写作特点的重要手段。如:《在去年的树》一课中,树说的话饱含着请求,请求;鸟的回答语气坚决,比较肯定,后面的三次对话,鸟都在寻找树,要用询问的语气来读,读时要突出一次比一次伤心,三个角色的语气其身份不一样,朗读也应有所区别,读树根的话要读出同情,伤感,因为树根也是树的一部分;读门先生的话,声音要平淡;小姑娘的回答,声音要嫩稚些。又例如:《丰碑》一文中,“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衣服紧紧贴在他的身上”,要怀着对冻死的老战士的崇敬,要读出一种庄严、悲痛的情调,语速较慢,句调平直,学生们通过阅读,从中受到了珍惜今天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参透德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种万能固定不变的方法,但应注意把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结合在一起,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新时期德育的特点,对德育的方法不断创新、总结、发展。
第五篇: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研究
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研究
摘 要:地理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实践性、区域性等特点,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就是权威,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课堂模式造成了地理课堂的低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倡导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采用多样化、趣味化的方法让学生喜欢地理,从而高效地学习地理,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分析了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途径
有效的高中地理课堂必须是学生充分参与的课堂,而要想实现学生的充分参与,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要在教学上下功夫。要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为有效的课堂奠定扎实的根基;要考虑地理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善用趣味导入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还要引导学生将地理学习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从而达到有效课堂的升华。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有效课堂的前提
1.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地理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新课程理念对地理教学的要求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并且也明确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理念都充分地体现了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正确定位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处的位置,要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转变观念,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参与进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创造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环境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学会学习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精心设计学法渗透过程,通过读图分析、信息采集、讨论探究、自学归纳等灵活多变的形式,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发挥他们主体作用的课堂环境,以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探究的能力。比如,在学习到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查资料、分析、对比、讨论等自主学习形式得出结论。通过学生自学能够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有效性。
二、趣味化的导入,是有效课堂的基础
在课堂教学之初,教师可以采用极富趣味的话语对高中地理知识进行全面统一的讲解、说明,确保课堂导入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1.借助著名景观进行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眼球
例如,教师在讲解旅游文化时,可以积极借助教室的教学工具进行课堂的导入工作,如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所要讲解的旅游文化以幻灯片的方式播放出来,并用生动的语言对之进行讲解,向学生展示著名而充满玄幻的埃及金字塔、展示美丽壮观的印度泰姬陵以及雄伟壮阔的法国埃菲尔铁塔等,通过视听说的有效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兴趣,进而有效提高学习质量。
2.利用问题进行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人教版高中地理课本中,涵盖着大量“世界之最”的地理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进行趣味课堂的导入。例如,在进行海洋知识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世界上最深的海是哪个?最深的湖是哪个?它们分别有多深?如何形成的?通过趣味性问题的提问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有效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
三、趣味化的课堂内容,是有效课堂的关键
1.趣味化故事,激发学生好奇心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兴趣时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地理学科本身就具有趣味性的特点,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地理知识趣味性的优势,能够深入文本挖掘潜在的趣味性知识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加工整合,那么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将会有极大帮助。比如,在学习《全球性大气环流》一课时,可以先给学生讲述二战期间有人巧妙利用西欧地区天气变化由西向东发展的规律,不仅成功地躲避了德国法西斯的空袭,还用大雾作掩护对德军进行反击,使德军损失惨重的小故事。这个故事不但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学习上来,而且可以使学生对本课的地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认真备课,善于挖掘每节课的趣味点,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多媒体展示,加深学生印象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地理知识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现出来,通过具体的图片、声音、录像等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利用,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课堂的活跃度,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讲解海洋文化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文中的“死图”变活,让静止的海洋流动起来,让课本中的海洋鱼类游动起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趣味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印象,进而有效提高教学有效性。
四、生活化的情境,是有效课堂的催化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教学的要求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教学理念就要求地理教学要彻底改变传统教学过分依赖课本,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模式。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主张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生活体验,教师如果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地理教学,将会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学习《人口的数量变化》时,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在城市或者乡村人口的变化进行分析,进而得出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在这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获取知识的实践者,只有当学生自己通过调查、研究、分析等得出的知识得到认可时,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感受和愿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要体现这一点,地理教学和生活实际相联系,无疑是最有效的。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尊重学生,必须在课堂开始之初就吸引学生眼球和注意力,必须增强课堂趣味性,让学生乐于上地理课,必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最终让有效课堂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刘静.谈如何更好地进行高中地理教学[J].学周刊,2011(20).[2]朱延华.浅析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时代,2013(06).(作者单位 福建省仙游县园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