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一)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窦桂梅
摘要:小学语文主题教学,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单篇教学支离破碎、目标不清及教学方式僵化、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等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在综合思维指引下,以主题的方式,整合课内外资源,以“语文立人”为核心,挖掘教学内容的原生价值以及教学价值,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中,引导儿童生成主题,促进儿童语言发展、思维提升、精神丰富,整体提升语文素养。以“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的“三个一”质量标准为目标,整合资源,体现儿童立场,构建了“四位一体”的主题教学体系,创新了“主题·整合”的教学模式,建立了主题课程资源库。
一、研究的缘起
从教近30年,从普通教师到特级教师,再到学校校长,我始终没有离开课堂,紧跟时代脚步,开展研究与实践,发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难以形成核心价值观
新课改前,部分教师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人文精神培养;新课改后,部分教师以尊重学生的名义放弃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很难让学生拥有真切的情感体验。要么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要么上成训练课,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矛盾始终没有解决。
(二)教学内容支离破碎,难以整体提升语文素养
单篇课文篇幅短小,不能给学生足够的语言材料和思维空间;篇与篇之间缺乏联系,学生不能从比较中发现语言规律,学习的内容、获得的体验呈碎片化;教师一课一课地教,甚至把语文学习的外延窄化为学习教材本身,无法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教学目标不清、教学方式僵化,导致儿童学习负担过重
面对语文教学丰富的内容,教师很难确定清晰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从满堂讲到满堂问,再到满堂论,始终不能跳出内容分析的套路,教学方式单调。为了应对考试,学生要进行大量重复、机械的训练,学习负担过重。
宏观上说,这些问题事关学科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代表了语文教学某些积重难返的核心问题,是课改的“硬骨头”。微观上说,这些问题又是教师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事关“语文立人”理念的实现。笔者专注小学语文实践研究近30年,在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内容、实施策略、课程资源、评价等方面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改革尝试,后逐步发展完善为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思想和实践体系。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旨在以语文立人为导向,探索怎样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完整人格。
二、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理论构想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是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单篇教学支离破碎、目标不清及教学方式僵化、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等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在综合思维指引下,以主题的方式,整合课内外资源,以语文立人为核心,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挖掘教学内容的原生价值以及教学价值,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中,引导儿童生成主题,促进儿童语言发展、思维提升、精神丰富,整体提升语文素养的一种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一)核心概念
主题教学中的主题,是围绕小学阶段儿童发展特点以及生活经验、语言学习规律、优秀文化传统等确定的核心语词;是与儿童的生命成长编织起来,生发语文教育意义的立体的、动态的“意义”群;是语文教学所传承、创生、发展、传递的核心价值观。主题的表现形式通常是语词。
有些主题侧重指向语言学习规律:包括如何进行语言的积累、理解、运用等方法,如,执教图画书《我的爸爸叫焦尼》中突出的“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有些侧重指向思维品质:包括分析概括、对比思辨、想象创造等,如,执教《皇帝的新装》创生的“回到事情本身”主题,引导学生借助语言生成意义,提高思辨能力。还有些侧重指向学生精神品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敢、自强、谦卑、博爱、尊重、感恩、互助、责任等个体成长价值观,如,执教《珍珠鸟》中烘托的“信赖”,《三打白骨精》中体现的“向善”。
主题选择的根本原则是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主题教学的实践探索中,最初主题选择是静态的,即提取文本蕴含的关键词句作为主题。随着执教经验日渐纯熟,主题的选择发展为课堂的动态生成。学生在与文本、同伴、教师以及自我的对话中,自主选择、建构主题,充分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力,尊重了他们的选择权。主题选择还要遵循阶段性、开放性的原则。不同维度的主题,伴随学生的语文学习,不断内化、深化、发展变化,搭建了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沟通的桥梁,潜移默化地配合、呼应学生思维发展与生命成长的重要节点和节奏,烙印成他们独特的文化“胎记”。
(二)理念与实施原则
语文教育在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创造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学科优势。小学语文主题教学主要基于以下理念:
语文立人。聚焦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挖掘有利于学生的生命成长的语文内容,在与主题的交融中形成学生成长的内核,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
整合思维。整合阅读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体验,实现课堂的整体构建。
儿童立场。儿童站在课堂正中央。主题由儿童生成,儿童质疑贯穿课堂,儿童反馈作为实践检验标准。尊重儿童的独特感受,张扬个性,激发创造力,提高参与意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主题教学指向儿童语文素养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升,实施主题教学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去实现双基,但又不拘泥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的传授。课堂教学既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训练,还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得到培养。
主题教学内涵,契合核心价值观,既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方法,既在理念上引领,又提供可操作的实践体系。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二)一、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的过程与方法
(一)探索阶段(1994.9—2000.8)
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不同。后者有严密的学科和教学逻辑体系,但语文教学内容多,内涵深厚,但缺乏系统性,碎片化现象严重。尤其对于新手教师更是摸不到门路,经常眉毛胡子一把抓。通过我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六年“语文教学的民族化与现代化研究”课堂实践,与学生一起创生了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冲破教科书内容的束缚,率先提出为学生生命奠基的“三个超越”。
“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教学的核心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抓手,一个样本。我们要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看作一种可以改造的教学内容。没有一本教材具有普遍适用性,教师要根据学情审
“立足课堂,超越课堂”——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教育社会学者认为课堂是浓缩的社会,是展望社会的一扇窗。语文教学不能拘泥于课堂的空间束缚,教师要勇于带领学生“走出去”,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视和批判教材,科学加工处理教材。对于语文学科,有意识地扩展阅读内容、自选课程资源尤为重要。引向生活。从生活中来,向生命里去,增进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尊重教师,超越教师”——和学生一起幸福成长。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学习。但是教学相长,学生与教师是教学中一对不可分离的矛盾体。如果不了解学生,教学无从下手。教师要蹲下身子,把儿童当作学习成长中的伙伴,与儿童一起去探求语文学习奥妙。
以“三个超越”使“语文教学着眼于人的发展”,这样的实践理念在当时是超前的。“三个超越”也为世纪末语文新课标的修订提供了借鉴。然而“超越”不能没有边界,“超越”需要整体布局,整合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结构化、序列化。由此,主题教学的雏形呼之欲出。
(二)形成阶段(2000.9—2007.8)
2000年,又新带一年级,跟随课改脚步,结合课标,借鉴西方课程统整理论,尝试将教材中单篇课文碎片化的教学内容,以主题加以统整,通过一系列课例研究,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式。
2001-2003年,执教《朋友》《再见了,亲人》,分别以“友情”“伟大的友谊”为主题,一篇带多篇,牵主题一发,带动听说读写全身。在“窦桂梅专业成长思想”研讨会上,正式提出“主题教学“,《人民教育》专题报道。著名语文教育家霍懋征现场听课并高度评价:主题教学是一种创新模式,让教学内容集约化,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
2004-2005年,继续以课例推动。从文本中提取主题,以主题优化整合多种课程资源,如教学《秋天的怀念》,从中提取“好好儿活”,群文共读《我与地坛》《合欢树》等,引发学生对“珍惜生命”的深思,促进精神发展。而后加强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研究,如《游园不值》由“不值”,对比《雪夜访戴不遇》的“不遇”,体味“不遇中有遇”的主题。
2006-2007年开始实践不同文体的课例。经典诵读,如《村居》在古典诗词的吟诵涵咏中体味“居安思危”主题,带动相同主题诗词诵读;整本书阅读,如由《三打白骨精》导读《西游记》,《丑小鸭》导读《安徒生童话》等。把阅读课纳入课程体系,实现了“课外阅读课内化,课内阅读教学化”。
又一个六年多的实践研究,主题内涵逐渐丰富,形成了“情感·思辨”为主线,“体验·生成”为特征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模型。主题教学因其独特的主题内涵,已经从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发展为一种教学思想。
(三)深化阶段(2007.9—至今)
如何让思想烛照现实,更好提升儿童语文综合素养和核心价值观,我运用“主题·整合”思想,借鉴多种理论系统构建,完善教学体系。
依据课标,主题统领,将主题教学思想融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质量要求把控课堂教学。2003年,曾提炼出“三个一”的校本语文教学目标,即“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经过前后十余年的努力,进一步细化完善“三个一”,出版了12册《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以下称《目标手册》)。《目标手册》是给教师的教学参考,但是课堂教学更要基于学生的立场去构建,努力尝试将《目标手册》转化为儿童的学习过程。仍然是延续用主题单元整合学习内容,学校用三年多时间出版《小学语文乐学手册》(以下称《乐学手册》),并将该手册作为载体改革课堂教学方式。《魅力》《牛郎织女》等课例探索,以儿童乐学、善学为导向的动态课堂,并完善多维度的评价体系。
随着主题教学思想的日益成熟,又利用主题教学中的整合思维,打破学科分立,实现学科有机融合。又一个六年多的实践研究,重建了课堂形态,形成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位一体的主题教学系统,很好地解决了“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的问题。以主题整合,优化各学科学习内容、方法及路径,儿童在学科内、跨学科整合中,学有兴趣,学有方法,学有创新。2013年执教多学科整合课《皇帝的新装》获得众多专家的肯定。由此,主题教学思想进一步辐射到学校课程的整体实施,推动学校课程整合,构建“1+X课程”育人模式。
主题教学的研究过程,以对儿童的研究贯穿始终,是我与学生、教师一道共同成长的过程,近30年40多节研究课,亲自执教,示范引领,始终站在课堂,用鲜活的课例表达我对于教育的思考,自己既是研究者,也成为被研究者。
三、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的阶段成果
(一)构建了“四位一体”的主题教学体系 1.明确指向语文素养与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主题教学的目标,指向语文素养与核心价值观。在具体教学中,依据“三个一”质量目标,凭借12册《目标手册》细化到每一个年级。一手好汉字:正确、规范、美观;一副好口才:倾听、表达、应对;一篇好文章:这里包括两个层面,读懂一篇好文章(理解、统整、评鉴);能写一篇好文章(积累、观察、应用)。“三个一”努力实现低年段,基础牢;中年段,腰杆硬;高年段,起点高。
“三个一”中的“好”是指形成基本的、稳定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在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文学、文章、学识修养,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儿童在达成“三个一”质量目标的过程中,思维的、精神的元素也表现出来,即获得“一流好人格、一种好思维”。
2.重构语文课程内容
(1)以主题整合教材,确定精、略读篇目
根据主题内涵的深刻与丰富程度、语言文字的典范性程度、历经时间淘洗而得到的认可性程度,将教材中的课文分为精读文和略读文。精读文教学,要重点落实课文的文章、文学、文化内涵,以主题贯穿,课堂上学生与文本文字对话,与文字背后的思想交锋,在不断的破和立中,实现主题的意义创生。略读文,能粗知大意、了解主题、学会生字新词、突破重点难点即可,重点在于运用精读文获得的阅读方法,广泛积累,表达运用,丰富对于主题内涵的理解。精读是主体,举一反三,侧重习得方法。略读是补充,举三反一,侧重运用实践,速读与浏览方法等。
(2)主题统领,补充经典诵读内容及整本书阅读
回归基于经典阅读的人文教育,能够适应广义上的从现代到后现代的时代需要、竞争需要、训练需要,是能够促进受教育者重新发现和思考“人”的内在含义的教育。主题教学倡导大量积累,选择古今经典诗词文赋,推荐必读选读书目,设置专门课时加以落实,并将其学习成效纳入分项测评。
内容选择一方面采用“主题·整合”的思维方式,配合所使用的教材的主题单元,选择与单元主题相关联的诵读与阅读内容。同时,考虑儿童兴趣、需要,从丰富学生视野的角度,选择不同种类的经典内容。如推荐必读选读书目中,有民族文化及世界经典,涵盖人文社科、科普、儿童文学等方面。学生六年积累诗词文赋500篇,阅读整本书超250本。这些推荐的经典诵读与阅读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级推进,并配套研究了分级的评价方案。“窦桂梅推荐书目”在全国广为流传,成为广大学生、教师、家长借鉴的范例。
3.实施“长、短、微”课时设置 为推进精读、略读教学,落实整本书阅读和经典诵读,及语文创新与实践活动,使之利用在校时间完成,增质不增负,将原来40分钟一节课,调整为60、35、10分钟不等的长、短、微课时。
清晨入校后,学生可自主选择在图书馆参与阅读微课堂;早上晨诵10分钟,诵读经典的诗词文赋。
语文课分长短课时,60分钟大课时用来侧重落实精读文教学,或进行需要较长时间探究的语文实践活动,35分钟的小课时用来侧重落实略读文教学。每周五第一节“主题阅读课”,采用导读、细读、分享等不同课型开展整本书阅读,每周五下午设“创新与实践”课,开展跨学科主题实践,如戏剧表演等。每天中午设10分钟的吟诵习字时间,伴随“平长仄短、依字行腔”的经典吟诵广播,学生提笔练字,传承中华文化。
4.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
主题教学课堂评价主要通过四个维度进行,即:兴趣值(主题是否促进学习愿望)、方法值(是否从主题学习中得到启示并迁移)、容量值(是否由主题带动更丰富的学习)、意义值(主题是否促进语言、思维及精神发展)。
儿童语文素养和核心价值观,主要使用形成性(主题护照+分项测评)和总结性(综合测评)评价。“主题护照”以“言行得体、协商互让、自律自强、诚实守信、勇于担当、尊重感恩”为系列主题,在护照中记录语文学习与实践过程。分项测评融在日常教学中,依据年级不同选择考查“演讲、朗读、背诵、写字、习作、课外阅读”等专项技能,从不同侧面全面落实学生语文能力的达成,积累“一生有用的语文”。综合测评,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即“运用知识的知识”。
(二)创新教学模式
四位一体的体系是主题教学的整体框架,具体到每个“主题”的单元学习,以及每一节语文课怎样实施,建构了动态流程。
1.单元教学——“主题·整合”
以“主题·整合”的思维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一篇一篇教的僵化教学方式,以主题整合单元教学。
单元的教学中,学生首先概览整组文章,整体感悟主题;以精读一篇带动多篇略读,在比较阅读中体验主题;补充同主题的相关读物,丰富对主题的理解;围绕主题进行诗辞歌赋积累、跨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深悟、践行主题。单元主题整合使学生将各个领域的学习统整到主题之下,使原本的单篇学习得到整合、篇与篇之间建立联系,避免了知识的碎片化,同时对主题有了多元建构。
2.课堂操作——“预学-共学-延学”
具体到单元中每节课的教学,将教学过程分为“预学-共学-延学”三个基本环节。预学:学生初步自学、整理收获、发现不懂的问题,带着准备以及对主题的预期,走进课堂。
共学:层层落实主题。注重“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将质疑整理成“主问题串”,学生小组合作研究。在解决质疑中逐步形成对文本的独立见解,初步“生成主题”。结合预期主题,以文本内容为支撑“体验与表达主题”。注重思辨,基于学生自主质疑、教师追问,通过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多侧面、多角度形成自己对于主题的独特见解,提升思维品质。最后“有效回应”,即对已有的体验与表达进行纠偏、引领、提升与延伸,促使其对主题深入理解,并产生学习的新期待。
延学:学生带着对主题更深层次的问题和渴望继续探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多条思考与提升的途径。
以上三环节,主题由儿童生成,儿童质疑贯穿课堂,将儿童反馈作为实践检验标准。学生理解主题的过程,也是学语习文、发展思维的过程,学生为了理解与表达主题,必须深入文本、反复研读,进行丰富、深刻的思维活动,进而组织语言、梳理思路、合作交流、恰当展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自然而然获得提高。三个环节看似简单,其中体现了儿童主体地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语言的学习中发展思维、涵养精神,实现创生意义的语文学习。
(三)建立课程资源库
为了整体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物化各项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库。1.《目标手册》
《目标手册》按照“质量依据、质量目标、实施策略、质量评价、相关附件”五个方面,逐一回答“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每一个板块“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以什么为媒介教”的问题。使用者拿到《目标手册》可以按图索骥。凭借《目标手册》,语文学科的教学,构成了贯穿六个年级、三大板块的经纬交错的质量目标体系。
其中“实施策略”具体介绍了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方法,阐明了如何落实“知识点”、如何教给方法、如何培养能力、如何养成习惯,凸显了语文教学中的策略指导,体现了《目标手册》的核心价值——解决到达教学目标彼岸的“桥”和“船”的问题。凭借“实施策略”,即使是新任教师,也能够据此,轻松找到达成“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的实施途径。特别是如果能够联系起来,认真学习全套《目标手册》,教师更是能够在头脑中,清晰地建立起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培养路线图,据此真正落实减负增效。“相关附件”部分提供了大量可供教师、家长、学生使用的课程资源,“一手好汉字”板块中提供了基础字词表、拓展字词表、课外词语表、识字小窍门、常用字字理、写字小故事、书法小讲堂。“一副好口才”板块提供了倾听素材、朗读素材、表述素材、应对素材。“一篇好文章”板块提供了名家名篇推荐、必读选读书目推荐、影视作品推荐、必背古诗词、必背儿童诗及现代诗、必背古文经典、文学小常识、趣味语文、读写结合联系、写作指导范本、学生作文范文。
教师通过对质量目标的清晰定位,对教材的把握更准确、透彻,通过对实施策略的有效借鉴,教学设计能够做到游刃有余,于是就可以努力呈现容量大、密度高、效果好的课堂。特别是对于那些刚刚参加工作的教师,《目标手册》是快速进入教师角色,保证教学质量的一条高速路。
学生有了《目标手册》,对每一个学期应该掌握多少字词,应该学会哪些阅读方法,应该掌握哪种写作技巧等,能做到心中有数,学习的过程变得主动、自如。《目标手册》中详细、清楚的拓展内容,为学生随时积累提供了可能。《目标手册》就像一幅语文教与学的地图,为主题教学的实践者提供教学实施的方向、策略。
2.《乐学手册》及其他 《目标手册》将课程标准清晰化后,如何操作这些目标呢?这些目标必须在课堂上落地开花。课堂必须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于是我们研制了《乐学手册》。
《乐学手册》由“乐学目标”、“乐学单”、“乐读单”、“专题训练”和“乐学评价”五大部分构成。通过“乐学目标”,同学们能够从一开始就清楚学习的目标和重点,并通过由每一课的“乐学单”和整本书推荐的“乐读单”进行有效学习,再通过“专题训练”和“乐学评价”,巩固和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
“乐读单”整合了多个主要版本的教材,形成了乐学篇目(包括单篇经典文章和整本书)。同学们学语文不再是学一册课本,而是多种版本教材的整合体。配合每学期的必读和选读书目,编制读书报告单。在读书报告单的指引下,清华附小学生的六年里基本能读160多本书。
“乐学单”把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类。“精读”课文通过“预学单”、“共学单”和“延学单”三个学习单达到精讲精学;“略读”课文则通过自主预学、乐学分享和拓展学习等几项重点活动,整体学习,突出重点。
《乐学手册》打通课前、课中、课后的通道,为学生提供课堂学习方案,精讲精学,增效提质。同时,还研制出版“写字手册、作文教材(获市政府二等奖)”等,将《目标手册》落到实处。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研究在全国小语界产生持续的影响,被专家学者和同行誉为我国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流派之一。然而,主题教学源于实践、扎根一线,有许多待完善之处,需要日后深入探索。比如:怎样更好地运用主题教学,系统化、科学化、分阶段地建构和实现学生成长的核心价值观?怎样指导教师在实际运用主题教学思想和策略时,能更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甚至实现进一步的超越?
从“三个超越”(为生命奠基),到“主题教学”(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再到“课程整合”(立德树人)的发展历程——是我,一个语文教师从教近30年探索的历程,也是我今后提升的新起点。如果有人问,这些年你究竟要通过主题教学做什么?我想说:我是教语文的,我是教人学语文的,我是用语文教人的„„
第二篇:小学语文主题拓展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语文主题拓展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浙江省奉化市居敬小学
黄吉
如今的一些小学语文课堂,因为缺乏完整、系统的探究和实验,忽略了学生情感的生成性和发展性需要,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而零打碎敲的个案开发,常常只视为新课程改革的点缀,难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大面积铺开,为此也无法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成为语文课程改革中一块难啃的骨头,阻滞并影响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脚步。
小学语文主题拓展教学通过开放教材、开放课堂,优化学习环境,充实学习资源,构建适合学生多元发展的教学评价机制,来激发学生兴趣,张扬学生个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里的“主题”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中心”,而“拓展”,则意味着开放,所以“主题拓展”,就是有中心地开放,在开放中体现意义的联结、情感的延续。一句话,小学语文主题拓展教学(以下简称“主题拓展”)就是探讨以主题统帅全程、立体开放的综合性语文学习方式。
一.建立筛选机制,优化拓展方向
从当前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学习和和谐发展的主题都应加以拓展和开发。但并不是所有的主题,都可成为语文拓展主题,必须通过筛选机制的过滤才能确定,其中包括:
1.语文课程的价值性——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面向何方的抉择,它规限着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运行航道。
2.资源开发的经济性——必须考虑地方差异和教育资源等基本因素,尽管就某一文本而言,拓展主题多种多样,但是相对于不同的地区、学校、学科和教师,可资选择的主题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因为主题拓展必须要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而每一所在区域的物质资源、环境资源、人文资源和管理资源不尽相同,因此,主题的确定和利用不应强求一律,而应从实际出发,用最节省的经费,尽可能就地取材,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学校特色,区分学科特性,展示教师风格,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3、主体参与的适应性——筛选拓展主题不仅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而且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同学段及不同素质背景的学生,由于他们具备的人生经验、感知视角、思维方式、言语储备、情感类型、文化修养不同,显然主题拓展具有层次性、差异性。
4、主题选择的开放性——不论以什么类型、形式存在的主题,只要有利于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都应是考虑的对象。要尽可能选择那些涵盖比较丰富、拓展时空比较宽泛的主题。
拓展主题筛选具体策略有:
1、“菜单式”筛选
针对同一文本,同一年段教师各自确立所要拓展的主题,并通过海报、板报和公开展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实施构想,供学生自由选择。
如《秦始皇兵马俑》教学之后,年级组教师根据事先的学生拓展意向取样调查,结合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分别从历史遗存、地理环境、军事纵横、语言特色等领域确立拓展主题,吸引不同兴趣的学生参与研究。
2、“讨论式”筛选
学生可以自主提出意向中的拓展主题,通过对这些拓展主题的有效性和存在价值的讨论,经历思维碰撞和言语习得的过程,也同时筛选出具有可行性的、富有价值的主题。
3、“申报式”筛选
学生根据某一文本或内容,确立自己喜欢的拓展主题,有共同意向的4-7人组成拓展学习小组,向指导教师提出申请,教师听取该小组的主题选择说明,综合考虑课题实施的具体条件,最后作出评估,或提出补充意见,或指出淘汰理由。
二.整合拓展途径,拓宽学习视野
虽然文本在我们手里只是一个凝固不变的产品,但是它仍然传达着作 者冷静睿智的观点、热烈深沉的情感、明白通达的态度,根据文本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色彩,主题拓展发展思路应该因文而异,因需而异。
1.纵深式发展
文本学习往往不是直线式的、“一次性”的,我们可以从案例文本提供的信息去推衍、生成文本附加的、背景的、深层的、隐含的其他信息或类属信息,从而寻求更深入地理解、体验和感悟,尽可能获取认知的深化和情感的升华。基本流程为:形成文本学习——广泛探求寻证——回归深化文本。如学习《大海中永生》,执教老师预见学生对课文的需求并没有满足,他们想了解更多的有关邓小平的事迹。于是,老师组织大家观看有关邓小平的影片,搜集阅读邓小平逝世后人们对他哀悼的新闻报道,让爷爷奶奶讲一些邓小平的故事,听歌曲《春天的故事》,还上书店买一些介绍邓小平的书。最后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内容“粘贴”到教材上,他们对邓小平的认识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真正体会到了人民对这一伟人深深的怀念之情。
2、横向式发展
由于同位文本之间意义、形式或情感上存在着链接,学生可以通过类推思维拓宽、扩大“个”的积累。并通过由此及彼、由彼及它的引导,使文本的意义和内涵多向度拓展延伸。横向式发展的关键在于同位文本的搜集和整理,可以以教师为主,也可以吸引学生共同参加,提倡打破僵化的学科框架,软化学科体系,在相互的渗透中强化学科间联系、课内外整合。基本流程为:形成文本学习——同位文本拓展——整合创意表达。如《北京》,按方位顺序组织材料,条理清晰,形象鲜明。但学生的方位感模糊,或缺乏相关的方位知识,如观看地图的常识等,文本学习中对方位知识的介绍就常常让执教老师觉得很费劲。如果留心与常识学科交流一下,将常识课中的相关知识点顺移,嫁接“藏宝图”活动系列(学习藏宝图、设计藏宝图、按图索宝、探宝惊险记等),荟萃《秋游景山》等文本的阅读,完成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布局图示或简介,水到渠成,也情趣盎然。3.互补式发展
教材中有些观点、理念与当今社会现实有距离,学生认同感不强,我们不能生硬地把作者的情感、体验强塞给学生,必须注意调整策略,科学引导,这也为开展主题拓展提供了新的途径。比如《落花生》,学生并不完全认同文本倡导的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确实“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被动已经不适应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现实。基于学生的这样的认识,我们打破认知结构的同类延伸方式,将拓展指向多元互补的层面,通过对比、反差激活学生的思维或情感,推动学生认知点、认知能力的发展。互补式发展的流程为:形成文本观点——多元探寻求证——交流引发辨证。
还是《落花生》的学习,一改课尾印证式的拓展,而给学生留下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当今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 这是个富有弹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回到经验世界中,聆听成功人士的生活箴言,实地感受大学生招聘现场的激烈竞争,征求身边长辈的多方意见,阅读失败、反面的生活写真,学生在立体多维的大语文生活中,积淀、形成了自身真切的认识和体验。然后回归课堂,让不同的思想、观点交流碰撞,教师严格奉行“非指导型教学”的原则,避免对课堂作出总结性定论,使学生出于获得一致、取得共识的愿望,全身心投入课堂,以真实的自我与他人进行交流,使真理越辩越明。
4、辐射式发展
即由于学生认知的欲望和需求,将文本学习链接到其它众多的信息组块与情景集合之中,通过与当前文本相关联的信息集中涌现,学生获得泛化的认知共鸣。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鲸》介绍的是鲸的生活习性,但围绕着“鲸”辐射而来的信息块,如生长环境、产业发展、挽救濒危行动等,应该是多元的,立体的,而辐射的中介也是多维的,网络、图书、影视、宣传手册、甚至于产业通报等,为学生的主题拓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其基本流程为:形成文本学习——个性泛化体验——集中汇报交流。
主题拓展基本途径的梳理,并不是强调它们之间的绝对性、独立性,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彼此作用、共同活动而形成指向于主题拓展的链索系统。要保证主题拓展的顺利开展,教师还要注意将整个活动的内容、计划、目的、学习时间以及将要进行的主要活动通盘考虑,全面规划。
三.建立实践平台,创造个性空间
主题拓展的实施关键在于平台的构建,否则一切拓展止于方案,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为了给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提供个性展示的空间,我们有必要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的主题拓展支持性平台。
1.活动平台:借助诸如“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各种游戏性竞赛等经常化或非经常化的活动机制。积极开展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校园、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文化活动。
第一,“读书节”活动,加强课外阅读的课内指导,组织学生进行诸如有关主题故事会、朗诵会、手抄报、专题展览等广泛的读书沙龙,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
第二,与少先队大队部的主题活动联动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利用少先队开展游戏设计比赛活动开展联动:写游戏设计方案、给获奖的游戏取名字、撰写心得体会及采访主办机构等。
第三,通过修学远足、夏令营活动、小记者采风等引领学生走出家门,开阔视野,在广阔的生活舞台中学语文、用语文,放飞心灵,健康成长;
第四,通过亲子共读、家庭藏书统计等促进家庭文化建设,让生活的角角落落弥漫翰香墨韵。
2、数字化平台:构建起新一代的校园、家庭、社会交叉互动的数字信息系统,为主题拓展的推进提供全新的教学平台。
第一,开辟电子阅览室,充实电子读物的储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与交流的积极性,实现资源共享;
第二,建立和发掘成品网络资源,加以利用。包括多媒体课件、BBS公告牌、邮件系统的共享。如《陈毅在梅岭》的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进入“陈毅纪念馆”,搜索陈毅元帅有关信息,在“陈毅纪念堂”向 陈毅献花致辞;
第三,定期调整校园网学生论坛主题,吸引学生就各类主题自由发表言论,交流见解,发展思维;建立主题拓展成果汇报主页,上载各类学生作品,以展示成果、激励学生。
3.校园平台:丰富图书馆的馆藏,延长图书室的借阅时间,开发班级和社区的图书资源,完善活动资源储备库。
第一,在教室的黑板上建立班级“拓展园地”,定期公布拓展的书目和拓展学习小组的进展情况。
第二,在校园里开辟“学农基地”,与学农活动联动。编写学农札记在学生和家长之间流传。
第三,在走廊、草坪、宣传窗上悬挂读书箴言,在宣传窗上定期展出学生的拓展作品。将课题研究、成果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
4.社区平台:成立拓展教育组织机构,借鉴民警分片蹲点包干到户的形式,鼓励教师由学科专职走向专兼结合,将视角从狭窄的文本、校园转向社区、社会,熟悉校园周边环境,了解社区机构设施,积极引进优秀的校外教育资源充实教学;建立校园开放日,加强了与社区、居民的联系,包括接纳校外的有识之士加入学校的课程建设,使孩子们受到多方位、立体式、专业化的教育影响。
四.优化评价体系,增强拓展活力
相对于主题拓展这样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主题拓展评价也可以独立于以文本内容为主要考察对象、以笔试为主要考察手段的课堂评价,采用更为宽松和开放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形成对常规教学评价的补充和完善。
1、重视过程评价,把评价转换成一种引导的方式,放下了评价一直来只出现在过程结束阶段、只作结论性判断的架子,具有更强的亲和力,易于被学生接受和吸收,使评价真正发挥它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诸如,建立拓展文本集,如《伟大的友谊》行将结束后,教师鼓励学 生围绕“友谊”为主题自主搜集篇目,经过三周时间的积累,学生搜集到的内容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有的属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也有来自童话、故事当中的。当达到一定数量的篇目时,装订成册,设计封面,撰写前言,自编教材,极有意思。有学生在前言中写道:“友谊是一棵种子,它需要你我的呵护,尽管在它的成长过程中,不免会有磕磕碰碰,但坚信在阳光和细雨的滋润下肯定会茁壮成长。”接着,这个同学以自己亲身经历加以说明。虽然笔法稚嫩,但也求证了学生对友谊的理解、认识和渴望。
2、重视自我评价。让学生参与到评价当中,并不是让学生自己给自己打分,而是着眼于学习活动的适时总结和反思,积极地、深入地认识自己,把握自己,促进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如,建立学习反思本,采用每周一记的方式,记录的内容主要有: 本周个人拓展学习大事记
优秀作品(作业)录入
学习反思
3、重视以展代评。广泛挖掘成果或个人展示的舞台,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社区阵地、校园广播等宣传媒体,发挥学习园地、板报甚至走廊过道等公众性场合作用,鼓励学生勇敢地展示自己,展示自己的成果。
同时,我们应强调定性评价、定量评价相结合,不以分数、等第等量化手段为唯一的评价方式;强调进行激励性、成功性评价,避免对学困生的学习结果进行直接评价。但是这样做并不表示学困生不要评价。而是要求教师在对待学困生的评价上更加耐心、慎重,充分考虑学生本身的学力和个体的纵向比较,鼓励为主,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三篇:小学语文词语教学实践的研究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实践的研究
摘要:
审视当下的词语教学,尤其是中高年级,不是回避就是“走过场”;有的则是为了公开课,“无病呻吟”一番。词语的意义、意蕴没有得到充分挖掘。词语教学绝不应该阅读教学的点缀,而应贯穿阅读教学全过程。那么词语教学如何才能突破瓶颈,常教常新呢?本课题组认为教师可以运用(1)演示法;(2)游戏法;(3)互换法;(4)解剖法来进行指导。学生可以利用(1)查阅工具书(2)联系比较法;(3)造句运用法;(4)想象法等进行自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词语教学重新焕发务实、求真的魅力。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词语教学 实践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和意义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词语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所以,词语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字、句、段、篇”的桥梁和纽带,能更好地促成小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小学语文课标》中规定词语教学目标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词语理解,常以字典的解释为主,让学生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死记硬背词语意思。词语教学往往只是作为指导阅读的突破口,只是为理解句意、段意服务。
理解词语的教学,低年级一般侧重带生字的词语和一些过去比较生疏的词语,通过读懂此意来加深对生字字义的把握,通过读懂写词语来读懂句子的意思;中年级,侧重通过理解词语来理解事物外部特征,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对能力的基本要求。到了高年级,要侧重对词语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对词语再句子中表达的深刻含义的理解,侧重词语在上下文中的联系的理解。这就意味着各个年级段理解词语 的方法、要求各有侧重,螺旋上升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往往忽视教学的序列性,随意性较强。重视感悟,没有一道学生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教学方法机械、单一,词语的教学流程“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运用积累”。于是,一年级到六年级,很多时候词语教学走着同样的路,唱着同样的歌,没有节奏,没有韵味。这样的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读“音”阶段,对字词的形、义没有涉及,对识字的规律、方法未加引导,更别说对词语文化内涵的开掘了,这样的教学怎能达成字词教学的任务?特别是高段老师,处理词语教学时,多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仅仅在初读课文后出示一些难读的词语让学生读一读,读完之后,就像用脏的抹布一样弃之不理。这样的词语教学没有什么意义。
张祖庆老师曾经说过“每一个词语都是富有温度的”。词语的字面解释后面有着丰富的意蕴、感情色彩。一个词语可以是一幅画,可以是一首诗,可以是一个故事,可以是一种精神,亦可以是一份情感。教学中教师如果仅仅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解释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理解的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而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等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掘。这中情况下学生词语理解是僵化、抽象、单薄的,很难与学生的精神领域建立广泛而紧密的联系,缺少灵动,缺少生命力。
只有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细细的咀嚼蕴藏在词语背后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才能使词语内化为学生生命活动中的“生气勃勃的细胞。”这就需要在词语教学时,掌握一些词语教学的基本技巧,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各学段词语教学的目标是:
(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第三学段)
1、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模糊理论: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利亚大学的查德教授最早提出了模糊的概念和理论。模糊理论认为在现实的物质世界中所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许多的概念都具有模糊性,其外延没有分明的界限,如大、小、轻、重等人们把这种没有明确外延的概念叫做模糊概念,含有模糊概念的语言叫做模糊语言。模糊理论的提出,是对科学方法论的革新,它对语文教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研究
摘要: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进行语文教育的改革,要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和内容,要通过创新实现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创新 实践策略
小学阶段对于学生而言是很重要的。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也是奠定学生学习基础的重要阶段,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涯有着非常重要的启蒙作用。小学语文课程,是小学阶段的主要课程之一,要能够积极进行教学创新,培养学生学习汉字,学习母语的兴趣,奠定学生良好的语文基础。只要在不断的教学创新中,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促进学生良好学习素养和习惯的养成。
一、创新对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也是教育教学活动发展的动力。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长期以来存在着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教学过于模式化过于城程式化,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语文学习效果不理想。要解决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唯有进行教学创新。
实施语文教学创新,就要选择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和技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成效。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对于现代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教学中,每个教师都要正确处理基础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教师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教学,更要关注学生创新潜能的挖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限制了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只有实施创新教学才能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只有进行教学创新,彻底转变教师落后的教学观念,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推动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策略
1.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很单一,主要以灌输式教育为主,灌输一些语文知识,诸如,拼音,生字,语句等等,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更限制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必须要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师可以在语文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架起桥梁,把生活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把教学内容引向生活,与生活结合起来,通过开展生活化的教学,使学生发现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书本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以此方式,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欲望。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师可以把课堂教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以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限制。开展创新教学,教师可为学生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联想想象,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探索,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应用能力,提升学生对语文的感知理解能力。
2.教学内容创新
实施教学创新教师要重点关注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利用网络方式为学生展示更多的相关内容,不断拓展学生的眼界,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信息刺激,使学生对语文问题有深刻的了解和多方面的认识。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语文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的联系,进行语文课程内容的创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研究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与其他科目内容进行横向联系,可以把其他学科的内容引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去,通过语文教学内容与其他科目内容的横向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是离不开语文的,其他科目的学习也是离不开语文的,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进行教学内容创新,教师可以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把学生关注的内容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不断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充分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以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
3.丰富教学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教师要重视教学语言的创新。每个教师都要把语文教学当作一种语言的艺术进行研究,要通过不断变化语言方式,变化语言内容激发学生的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丰富教学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文是很重要的。小学生都是凭着自己的喜好进行学习,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一成不变,语言模式一成不变,学生会感到自己的教师是一个没有情趣的人,是一个古板的人,学生的学习语文兴趣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而如果教师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能够使学生感到自己的语文教师的语言能力很强,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语文教师说话有趣,有味道,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关注度就会提升。另外,丰富教学语言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极大的作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对学生形成不同的刺激,学生可以捕捉到不同的语言因素,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水平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适当地引入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人名言,也可以把一些时尚流行语引入到课堂中去,教师可以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入一些历史典故,一些精彩幽默的小故事等等。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丰富自己的语言,以这种方式,拓展学生思维,扩大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语言学习积极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进行创新教育,实施语文的创新教育可以有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每个教师都要重视教学的创新,能够通过创新语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语言的方式,实现教学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语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白耀西.小学语文创新教学之我见[J].新课程,2015,(07).[2]戴海玲.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实践[J].好家长,2015,(03).
第五篇:论文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策略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策略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改革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伴随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对各学科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主题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出现在家长和师生的面前。那么什么是主题教学呢?主题教学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教学环境形成的教、学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主题教学
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老师要采用主题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困境,从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出发,以学生的价值取向为取向,促使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语文的内容,从而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字素养。本文针对小学语文的主题教学实践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希望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
1、运用科学的教学模式营造语文课堂的气氛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高效快乐地学习。因此,老师要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有限地课堂时间内将教学内容完整、高效地呈现到学生面前,从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中,学生灵活运用语文知识,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很难长时间集中的注意力,在这种环境下,就需要老师营造出有趣的课堂氛围,老师可以抛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将生活的实例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并在里面添加一些有趣的生活元素,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让学生不断地放松自己,让其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之后老师在请学生讲出讨论的结果,在学生紧张说不出来的时候,老师根据所得结果进行引导,从而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有限的课堂时间更加高效。
例如,老师在讲解《珍珠鸟》这篇课文时,因该作品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和生活哲理,老师可以请学生在课后或者课前去观察鸟儿的形态,并在再次讲解课文的时候,请学生描述鸟儿的形态,从而让学生对《珍珠鸟》这篇课文印象更加地深刻。通老师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语文教学,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因机械性学习而产生厌烦心理。
2、加强师生沟通,运用主题教学模式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当转换观念,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运用主题教学模式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以促进有效的教学,老师将学生作为课堂上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实现主体教学的教学方式。同时,在语文主题教学实践中,老师可以收集一些与课文题材、内容相同或类似的资料,在课堂进行教学实践时,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加直白地了解该篇课文的主体思想和内容,以此减少对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时间,这种图文并茂地方式能够吸引学生地注意力,使学生能够更快且专注的状态进入课堂教学主题中,可以有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老师在为学生们讲授《朋友》这一教学主题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将朋友的表现方式通过图片的方式展现给大家,什么是朋友?让学生自己讲述自己的好朋友;朋友的相处方式;老师和学生也是好朋友;一个班级的同学应当以朋友的方式友好相处,团结奋进等。从而引导学生围绕“朋友”这一主题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当中,激发学生自身感受,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整个课堂当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进行有效引导,扩展学生的思维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语文作为最基础的课程形式,一门相对抽象的学科,其包含的知识点丰富且内容复杂,而对于尚处于年龄较小的小学生而言,这些知识点对于他们来说还太难,就需要老师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能够明白课文的内容。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老师在开篇之初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习课文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有效的帮助学生打开学习之门,翱翔在知识的海洋。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创造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在最初的时候,老师作为一个积极地引导者,可以带领学生去进行初步的感受,在师生共同的研究下,确认是一个怎样的教学场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所扮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个角色性格特点个人物特点,让学生的想法能够实践出来。同时,让学生在这种情景模式下感到快乐。当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时,马上大胆地提出来,大家一起进行讨论从而攻克难题,这样还能够让学生集思广益,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自己的认知。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育直接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对于培养下一代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坚持不断小学语文主题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小学语文老师如果只是一味地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就会失去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保证教学质量,还要采用多种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蓝志国.浅析如何运用主题阅读点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8):124.[2]侯宝平.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设计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24):142.[3]沙红兵.基于主题教学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15):39.[4]吕江宾.基于主题教学的小学语文教学对策探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下半月),2019,(2):115.[5]刘秀恩.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初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41):113.DOI:10.3969/j.issn.2095-4751.2018.4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