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多党合作的成功实践
中国多党合作60年的成功实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已经实行60年,实践证明,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是促进中国政党关系和谐发展的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成功实践。2007年12月24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新老主要领导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巩固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多党合作的良好政治格局,发展我国各政党民主团结、生动活泼的和谐政治关系。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多党合作制度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关系和谐问题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共同选择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既不同于某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和多党制,也有别于某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中国共产党正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积极吸收了世界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借鉴苏联一党制和西方多党竞争制的优点,设计了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在这一政党制度的框架中,中国共产党是处在领导地位的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处在合作地位的参政党。毛泽东说:“共产党是真心实意想把国事办好。但是我们的毛病还很多。„„我们要加强党内教育来清除这些毛病,我们还要经过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来清除这些毛病。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不是由某个政党的主观意愿所决定的,它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选择。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照抄照搬西方政治体制的模式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如果不顾本国具体国情而盲目模仿西方,搞所谓的三权鼎立或多党轮流执政,中国就会大乱。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但是历史经验也昭示人们,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仅仅依靠一个阶级、一个政党的力量是根本无法取得成功的。早在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前夕,中国共产党人就认识到了必须联合其他的革命力量,建立起革命的统一战线。1922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发表对时局的主张,明确提出“要邀请国民党等革命的社会主义各团体开一个联席会议”,“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 这可以被看作是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的关于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思想。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进一步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对于一切革命的人们,是决不排斥的,我们将和所有愿意抗日到底的阶级、阶层、政党、政团以及个人,坚持统一战线,实行长期合作。” 在1941年11月24日举行的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毛泽东在演讲中再一次强调:“共产党的这个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原则,是固定不移的,是永远不变的。” 可见,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与政治协商由来已久,并将长期存在。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中国共产党就有关新政协的性质、任务、参加单位、召开时间和地点,以及建国的指导原则和成立联合政府等重大问题,与民主党派进行了广泛的政治协商。各民主党派中的代表人物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
同纲领》和《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文件的起草、整理、讨论和通过等全部程序。由于民主党派参加了制定《共同纲领》的全过程,就使得《共同纲领》能够在准确反映工农基本利益的同时,也能够准确地反映其他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从而奠定了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新政协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极大地调动了人们建设新中国的积极性,在酝酿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征集到的各方意见和建议竟达118万条之多,全国上下更有难以计数的人次参与建言献策。民主党派代表人物和成员在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中参政议政,他们既是各自所属的阶级和阶层的政治代表,又是中国共产党的得力助手,大家和衷共济,为建国初期的稳定市场、恢复生产、支援前线做了大量工作。
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民主党派过去赖以存在的阶级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因而其本身的性质、地位以及作用也随之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就是伴随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成员在社会主义改造中逐渐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各民主党派也就自然成为了这部分劳动者的政党,成为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团体。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这里,毛泽东还提出了“两个万岁”的思想,即一个是共产党万岁,另一个是民主党派万岁。他说:在我们国内是民主党派林立,我们有意识地留下民主党派,这对党、人民、社会主义很有利;打破一切,把其他党派搞得光光的,只剩下共产党,使同志们很少有不同意见,弄得大家无所顾忌,这种做法很不好。同年9月,中共八大正式确定了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再次宣告了与民主党派合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条“固定不移”和“永远不变”的原则,为我国社会主义时期长期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正确处理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为什么要让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民主党派同工人阶级政党长期共存呢?这是因为凡属一切确实致力于团结人民从事社会主义事业的、得到人民信任的党派,我们没有理由不对它们采取长期共存的方针。„„所谓互相监督,当然不是单方面的,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 在正确方针政策的引导下,民主党派对共产党的工作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其中大多数言辞中肯、切中时弊,对于共产党克服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不良倾向,对于改善党的领导,具有很大帮助。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各民主党派受到很大冲击,民主党派的一些领导人和不少成员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在反右斗争中还简单地否定了1956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发生深刻变化的正确评价,并且粗暴地宣布同共产党长期合作的民主党派“过去和现在都是资产阶级性的政党”,对民主党派“只有进行根本的彻底改造”,否则其将“失去人民的信任和长期存在的可能。” 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正常发展轨迹被扭曲,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互相监督变成了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单向监督。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民主党派被诬蔑为“反动组织”,“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被迫
停止活动,很多成员遭到了残酷迫害”,成为了所谓的专政对象。在十年内乱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名存实亡。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改革开放伊始,当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刚开始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时,执政党和参政党关系的和谐问题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1977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央统战部《关于爱国民主党派开展活动问题的请示报告》。同年年底,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叶剑英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人民政协的历史作用以及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的立场,提出应当恢复民主协商的优良传统,继续执行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委包括统战部门,本着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知名的无党派人士平反昭雪,落实政策,恢复名誉。与此同时,中央统战部与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的负责人就恢复有关活动的事宜进行了多次协商,最后确定把整顿组织、健全机构以及恢复日常工作作为重点,开展深入的工作。
1979年6月,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在五届全国政协二次会议上致开幕词,他认真分析了新时期民主党派的性质,指出:“我国各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中有过光荣的历史,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也作了重要的贡献。这些都是中国人民所不会忘记的。” 同年10月9日,邓小平在接见出席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时,又首次把中国的多党合作从方针政策提升到了政治制度的高度。1979年10月11日至22日,中国的八个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分别在北京举行了各自的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20余年没有召开代表大会的不正常状态的结束,这也标志着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重新恢复。1980年12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在各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中一般不再发展中共党员的规定。1982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央统战部《关于从民主党派撤出我党人员问题的报告》,决定建国后派进民主党派的中共党员原则上都必须撤出。中国共产党的这两项决定体现了对民主党派的高度信任和支持,这对于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独立开展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81年12月,第十五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要同党外朋友建立“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正式把“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和“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融为一体,使其作为一个完整的方针成为新时期多党合作的基本准则。从八字方针到十六字方针的变化,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历史经验的最好总结,又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深化和发展。更值得一提的是,在1982年的新宪法和人民政协章程中,第一次将政协的作用写入了宪法序言,并且首次在政协章程中明确了政协的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1986年7月,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央统战部《关于新时期党对民主党派工作的方针任务的报告》,明确指出:“发展和完善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中共中央文件中第一次把多党合作作为政治制度提出来,这对于进一步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发展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长期合作关系,促进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关系的和谐,具有特殊的意义。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首次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列,作为需要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提了出来。这对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对于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积极作用,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1989年1月2日,邓小平在一份民主党派人士提交的关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问题的建议上批示:“可组织一个专门小组(成员要有民主党派的),专门拟定民主党派成员参政和履行监督职责的方案,并在一年内完成,明年开始实行。” 按照邓小平的指示精神,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以及中共中央统战部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了专门小组,经过长时间的深入研讨和修改,由中共中央统战部代中共中央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的初稿完成。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根据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统一战线工作的指示,又组织专人对《意见》初稿进行了八次重要修改,在经过正式征求各民主党派以及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之后,这一文件在1990年2月开始实行。
从《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可以看出,其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我国实行的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第一次明确规定了我国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即“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第一次明确规定了民主党派参政以及发挥监督作用的总原则,即“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扬民主,广开言路,鼓励和支持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各项工作提出意见、批评、建议,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并且勇于坚持正确的意见。”在这里,“参政党”概念的首次提出,正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大发展,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进一步成熟和完善。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次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一次在总纲中载入了“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内容,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全党的意志。1993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庄严地载入了宪法。从此,中国现行的政党制度上升到了人民意志和国家意志的高度,这就为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高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高度,纳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重要性的认识又有了进一步深化。特别是经过1998年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的换届,第一次实现了八个民主党派中央主席分别担任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或全国政协副主席;积极推荐和支持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在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担任领导职务的工作取得很大的进展;民主党派进行监督的内容更加充实,形式更加多样,渠道更加畅通。可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一步加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方面的有关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和谐关系也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促进中国政党关系和谐发展的制度
党的十六大召开后不久,胡锦涛同志立即走访各民主党派中央,仅2003年一年,中共中央与各民主党派中央的政治协商以及高层座谈会就有19次之多,其中的11次座谈会是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参加的,胡锦涛同志亲自参加的座谈会共有6次。2003年2月,在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于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对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义十分重大。这些论述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对于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积极作用以及完善多党合作制度的信心和决心。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所作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促进党和人民群众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央和地方、各阶层之间、各民族之间等关系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促进执政党和参政党关系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的论断,指出了政党关系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密切关系。在2005年2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中国共产党从民主党派构成的社会基础、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以及在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等方面,将新的历史时期民主党派的性质概括为三句话,即“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这份文件是继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颁布之后的又一个有关多党合作的纲领性文件。
在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架构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包容性和协商性。2007年1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其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共中央加强同各民主党派的协商,内容不断充实,程序逐步规范。1990年至2006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委托有关部门召开的协商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达230多次,其中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召开74次。近三年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协商中就《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共中央关
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等许多重要文件的征求意见稿,全国人大、全国政协领导人选,宪法修改以及立法法、反分裂国家法、监督法、物权法等多部法律文件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金融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其中许多被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所采纳。此外,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代表人士还向中共中央提出重大的书面意见建议200多项,内容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国防、外交、港澳台侨等诸多方面,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地区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三江(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地区、欠发达地区资源开发补偿机制改革等问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等问题。这些意见建议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采纳,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这些既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中国政党关系和谐的具体体现。
和谐的政党关系需要和谐的政治理念的支撑,需要和谐的政治环境的护佑。当今,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此基础上,更有必要强调要进一步理顺各政党,特别是民主党派与国家政权联系的渠道,建立和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机制,保障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能够有效地履行协商职能。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与执政能力,其中就包括正确处理政党关系以及领导多党合作的能力。
2005年2月4日,胡锦涛在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就进一步加强多党合作制度建设提出了五点要求: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根本任务,要坚持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坚持执政党建设和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从而为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加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2007年12月24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新老主要领导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巩固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多党合作的良好政治格局,发展我国各政党民主团结、生动活泼的和谐政治关系。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多党合作制度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关系和谐问题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多党合作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二篇:中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是一个多党派的国家。除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在国家采取重大措施或决定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时,中国共产党都事先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进行协商,取得统一认识,然后再形成决策;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常设专门委员会中,在地方各级人大中,均有一定比例的代表,以更好地参政、议政并发挥监督作用;在人民政协中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举荐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各级政府及司法机关担任领导职务。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长期革命与建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历史总结,也是相互合作的基本方针。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八个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群众的政治组织,是同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友党,是参政党。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形式主要有: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成立于一九四九年九月,由中国共产党、八个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各族各界的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同 1
胞、台湾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组成。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二、中共中央和各级地方党委召开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协商会、座谈会。由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邀请各民主党派主要领导人和无党派的代表人士参加的民主协商会,一般每年举行一次,主要就中共中央将要提出的大政方针进行协商: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座谈会大体每两月举行一次,主要是通报或交流情况,听取政策性建议或讨论某些专题。除会议协商以外,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可就国家大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向中共中央提出书面意见,也可约请中共中央负责人交谈。
三、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根据形势需要,不定期地邀请民主党派主要领导人和无党派的代表人士举行高层次、小范围的谈心活动。主要是就共同关心的问题沟通思想,征求意见。
近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首先,中国共产党就重大问题与民主党派协商的各种形式逐步规范,内容进一步扩大。近五年来,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一级召开或委托有关部门召开的党外人士协商会、座谈会、谈心会、情况通报会六十多次,相互间的联系、合作更加紧密。
其次,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近五年多来共提出重大建议一百多项。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目前,全国监察、检察、审计和教育等系统已建立起特约监察员、检察员、审计员、教育督导员制度,邀请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协助监督有关方面的工作。
此外,大批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二十三个省、五个自治区、四个直辖市中,非共产党人士担任地方县(处)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司法机关领导职务的共计八千多人。2
第三篇:销售员成功实践秘诀
销售员成功实践秘诀大全
【加强篇——销售员的技能与方法】
销售员的技能与方法
一.顾客服务的原则
有一句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话:顾客就是上帝,“上帝”永远是对的。所以不要与顾客争论是与非。因为你得罪了一个顾客,那么失去的将是一批消费者。
所以顾客服务的原则就是一句话:顾客永远是对
二.销售步骤与方法
在家具销售过程中,我们每天都在迎来送往,我们可以把这个连续过程分成五个步骤:
1.等待机会
1)销售空闲时要表现出忙碌的样子
在店内没有顾客时,销售员呆呆的站在店内会失去活力,顾客看到也会感到这是一家没有人气的店。因此,顾客少、闲暇时,不要以固定的姿势站在同一地点,更要表现出快乐而忙碌工作的样子,这样才能使门店充满活力和热情,才能吸引顾客入店。
2)销售员在待机时的三大要点:
良好的仪表,着状整洁,给顾客良好的印象;
明朗、快乐、优美、温和的表情;
敏捷、快乐的走路和工作姿态。
2.迎接顾客:
初步接触顾客,如果太早接近,会让顾客有压迫感。相反,太迟则会让顾客感到不亲切而掉头离去。这就是接近顾客的困难点。
顾客对商品是否产生兴趣,需要对顾客的表情和行动进行观察和判断。具体说:
1)顾客只是随便看看
销售员可以这样开始:欢迎光临,这里是KBH专卖店,我们最近推出了某某新产品或我们现在正在进行某某活动。
2)客对某件产品产生兴趣
如何判断顾客对产品产生了兴趣,从而把握接近的时机:
a.当顾客注视特定商品时
顾客仔细观察某种商品,就是对它“注意”并产生兴趣的表现。说不定顾客已经对这件商品做了种种“联想”,此时正是导购自信的去招呼客人的好时机。
b.手触摸商品时
顾客以手触摸商品,就是对商品产生兴趣的表现,此时正是接近并询问其“感觉如何”的好时机。但如果在顾客刚接触商品的瞬间旧去询问则会吓着顾客,因此应隔几分钟之后,再以温和的声音去询问。
c.顾客表现出寻找商品状态时
遇到这种状态,应该尽早以亲切的态度向顾客说“让您久等了”或“欢迎光临”、“我可以为您做些什么”,切不可忽略顾客。
d.导购与顾客的视线相遇时
顾客在购买上需要建议时,大多会寻找导购。因此,要把握这个时机,微笑着说“欢迎光临”并走向顾客。e.顾客与同伴交谈产品时
这种情形正是顾客对商品产生兴趣的明显表现,这时导购的介绍和建议特别容易影响顾客。
f.顾客放下手中物品时(如手提袋)
这也是对商品注意而产生兴趣的行动之一,导购应自信的对顾客说“欢迎光临”。
g.顾客探视橱窗或商品时
这时接触顾客,顾客会有“过早”的感觉,但是在同一商场有其他类似商品时,要有“先下手为强“的意识,尽早接触顾客,掌握主动,因为顾客往往很难拒绝此时的诚意。不过要把握好尺度,不然过于生硬,会起相反效果。
对于上类顾客的应对:
销售员:这是某某产品,它有何风格,有什么样的功能,或有什么区别其他产品和品牌的优势。要尽量用精练、精辟的语言把产品的卖点介绍出来。
一位优秀的销售员的好的开端是为顾客提供给予开始的,切记向浏览的顾客问:“您需要什么”这类例行公事的职业性口吻。这种问题对于一个刚进店的顾客来说很难回答,他可能还没想好要买,只是先看一看,了解了解,这样会使顾客回答不了后马上离开,而这个顾客也许有需要但并不知道自己真真需要什么。所以对于刚接触的顾客,切忌直接索取顾客的回答。
给予是一种服务,是一种对顾客所关心的事物的说明。
给予,给予,而不是索取索取!这是销售过程的核心。
3.了解需求
在迎接顾客并与顾客交谈之后,销售员与顾客的沟通的桥梁就建立起来了,此时就需要了解顾客有什么需要,只有了解顾客真正的需要,才能向顾客推荐合适的产品。
一般来说,在迎接顾客之后,销售员通过与顾客的沟通,来了解顾客对产品的偏好和真正的需要,避免说上一大堆,介绍了许多产品之后仍不知道顾客需要什么。在与顾客沟通的过程中,销售员应提出那些能获得信息、易于顾客回答的问题,如:谁、什么、哪里、什么时候、为什么、怎样、告诉我关于„„,这些易于回答并能提供较多信息的问题,能够帮助销售员了解顾客的真正需求。
因此,聆听顾客的回答和陈述很重要,因为它包含了顾客很多潜在的需求,或者说其中隐藏许多销售机会。很多时候,顾客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其他需要,销售员应该提醒、引导并帮助顾客一起认识到他的需求。销售机会的有无,在于去创造。而创造的关键在于你怎么去说,去概括,去阐述。记住!重要的不是你去表达什么,而在于怎么去表达。请你满怀信心,从心眼里认定顾客确确实实有这个需要,你也要引导着他去认同他确实有这个需要,并确认事实就是这样,直至顾客接受,达成销售。
记住!成功的销售员创造机会,失败的销售员等待机会!
4.推荐产品
通过与顾客的沟通和了解,找出与顾客相适应的产品,向顾客解释该产品如何有益于顾客和如何满足他的需求,给顾客试坐产品,让他亲身感受产品的坐感和舒适,并对其感兴趣或不了解的地方要反复强调和给予肯定的确认。记住!对产品越是挑剔的顾客,越是有购买欲望的潜在消费者!
5.促成购买
1)创造与把握购买成交机会
a、成交的五个条件:
顾客完全了解了所推荐商品,尤其是商品的价格;
顾客对销售员或KBH品牌已产生了信赖感;
顾客产生了购买欲望;
把握机会;
确定购买决策者
b、成交时机的辨别:
当顾客表示对产品非常感兴趣时;
当销售员对顾客的问题做了详细解释说明之后;
在介绍了产品的主要卖点之后;
克服顾客的异议之后;
顾客对推销的产品的卖点表示赞许之后;
c、创造成交机会
捕捉顾客的成交信号,如语言信号、表情信号、动作信号等;
创造有利的成交环境;
巧妙的吊起顾客的胃口;
明示和暗示其下单购买之机。
2)促成购买成交的方法
在促成购买的过程中,销售员被拒绝是正常的,成功的销售员并不介意商谈过程的重复。坚持,直至最后购买的促成。销售员需要灵活运用缔结订单的技巧,才能持续促成购买的实现:
帮助顾客做决定
当遇到犹豫不决的顾客时,切不可失去耐性。人往往害怕做出决定,很多顾客在签单时会以“再考虑和商量一下”来确保其决定的正确性。但“再考虑和商量一下”的语言对于销售过成极具破坏性,顾客离开店面后,其购买欲望会慢慢减弱,甚至会到别家店里购买。所以销售员要帮助顾客做出决定。
二选一法则
所谓二选一法则是指销售员以顾客已确定够买为前提,再次询问顾客顾客所需要的沙发组合方式和数量,这样顾客就不会将考虑的重点放在是否需要购买的选择上,这样比较容易促成定单的缔结。
期限法
在促销活动期间,当销售员明确给顾客的优惠有时间期限时,会让顾客有一种紧迫感,担心错过这个机会,有利于订单的促成。
邀请式结束法
指销售员不断的询问顾客关于产品的意见,使顾客不停的赞同销售员的意见,从而将顾客对产品的认可强化到顾客潜意识中去。通过询问顾客问题,并适当运用沉默的压力,使顾客在不知不觉中难以拒绝,从而达成购买。邀请式结束法=肯定的询问+适当沉默的压力
肯定的询问举例:这套沙发真的非常适合您,您觉得呢?
这套沙发配置在您客厅里,一定非常有品味,您觉得呢?
订单争取法
利用人的从众心理,给顾客说明这款产品昨天或今天有多少客人订了几套,减少顾客的不安全感,从而促使顾客的购买欲望。
利益分析法
当顾客犹豫不决时,应把现在购买的理由和利益一一列出,巧妙的突出现在就买的利益所在。
小点成交法
当顾客需要几套沙发,付款额很大出现成交压力时,可适当减少顾客成交的额度,推荐先购买一套。
切忌一味降价
当销售员为了达成顾客的购买而不断满足顾客对于价格的要求时,并不会使顾客得到满足,相反会使顾客对价格产生怀疑,甚至对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产生怀疑。因此,一味降价是一种错误的促成方式。
6.送别顾客
不要因为顾客没有购买而懊恼,他今天不买并不代表今后不买。对每位进入店里的顾客要心存感激,不管有没有购买,临走时不要忘记忘记对顾客说:谢谢!欢迎再次光临。
三.与顾客沟通的技巧
1.让顾客满意
1)正确认识顾客:顾客是上帝,顾客永远是对的。
2)让顾客满意的技巧:
保持良好的外表形象;
塑造自己的专业形象;
销售员上岗时要进入“角色”
注意顾客的情绪,尽量满足顾客的优越感
保持买卖不成仁义在的心态。
2.把握顾客十五顾客心理
1)什么都说好的顾客
对于这类顾客,关键是要制造说话的突破口,可以直接发问,让顾客表达自己真实的意思,从而找出继续谈下去的话题重点。
2)硬装内行的顾客
这类顾客往往会打断销售员的介绍说:这个我知道,我了解,对于这类顾客,销售员要耐心的听下去,并适当的表示同意他的意见。然后通过更专业性的提问,让顾客找不到合适的内行的借口。同时把顾客的思路引导到你对产品的介绍上来。
3)“今天不买,只是看看”的顾客
这一类顾客往往开始就申明只是了解产品,并不打算购买。其实这类顾客是所有顾客之中最容易达成销售的对象。他们对推销的抵抗力很弱,所以在一开始就表现出强硬的立场。对于这类顾客,销售员要详细的介绍产品的特性和卖点之后,往往容易达成销售。
4)好奇心强的顾客
这类顾客对产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往往很耐心的听销售员的介绍,并积极的发问,他们属于冲动型的顾客:销售员一定要传达出机会难得的感觉,辅以赠送饰品或礼物的诱惑,让顾客感觉到你为他争取到了很大的优惠,往往会一时冲动就决定购买。
5)悠闲、慎重选择的顾客
这类顾客在购买之前会花很长一段时间了解商品,所以销售员要慎重的根据顾客的喜好推荐适当的商品,在推销产品的卖点时要详尽、自信,让顾客对产品的价值和自己购买的利益有明确的认识。
6)急噪、易发脾气的顾客
性情急噪,发现销售员的语言或态度稍有失礼就发脾气,对于慢吞吞的做事态度不耐烦。对于这中类型的顾客要特别注意自己的礼仪和态度,不要让顾客等待,以敏捷的行动处理事情。
7)沉没、不表示意见的顾客
对这类顾客,销售员顾客的表情、动作、少许的言语中抓住顾客的心理和喜好,应对的重点是提出易于回答的具体问题,诱导顾客回答,让他开口说话。这时冷静、沉着的应对及为重要。
8)饶舌、爱说话的顾客
这类顾客爱说话往往还偏离主题。若打断其说话,会让顾客感到不舒服,伤害其感情。因此,销售员在耐心聆听他的同时,也要抓住时机回到销售的主题。
9)知识丰富的顾客
这类顾客知识丰富,容易教导人,对产品和品牌提出解说和评价,此时销售员一定不能直接进行反驳,对他所说的要表示同意和认可。在掌握顾客的喜好后推荐产品。
10)权威、态度傲慢型顾客
此类顾客自尊心特别强,所以销售员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和态度。销售员对这类顾客易心生反感,一定不要表露出来,要有利有节的态度做好产品的推介工作。
11)疑心病重的顾客
这类顾客不信任销售员,也不轻易相信对产品的说明,所以如果销售员解说不得要领就会造成相反效果。对于这类顾客,销售员要灵活运用询问方法,把握顾客的疑点,具体说明理由与根据,才能赢的顾客的认同。
12)优柔寡断、缺乏判断力的顾客
这类顾客往往有购买的需要,但会经常迷惑于各类商品,无法定下购买的决心。销售员要掌握销售要点,让顾客对产品加以比较,依据顾客的喜好强力推荐,帮助顾客下定决心。
13)好胜、不服输的顾客
这类顾客有强烈的主观意识,轻易不原被指示。所以销售员要看清并顺着顾客的意见与情绪方向来推销产品。同时,当顾客要求得到销售员的建议时,销售员若无法以专家的身份进行说明,则会被轻视为“不够专业,不值得信赖”。所以此时一定要表现出专业性来。
14)内向、软弱的顾客
销售员要以冷静、沉着的态度来对待这些顾客,要特别尊重顾客的自尊心,语言态度要符合顾客的情绪为重点。
15)嘲弄、语多讽刺的顾客
销售员面对这类顾客,不要被他的讽刺所迷惑或恼怒,只要他有这个购买的需要,专注于产品推介本身比计较他的言语更有利得多。
四.讨价还价的技巧
1.如何报价:
1)先发制人,减弱其讨价空间
a、明码实价,堵住顾客还价之口。
b、明码实价,但规定一个统一的折扣。
2)察颜观色,审时度势报价
对那些漫无目的,只是询价的顾客,报价时应比较有弹性;
对有较强购买欲望,不知价格行情的顾客,报价可稍偏高,流出一定的砍价空间;
对那些了解行情,而且有明确购买对象的顾客,则报价应接近成交价。
2.讨价还价的技巧
1)突出优势,体现价值
突出产品卖点
突出品牌的实力、知名度和美誉度
突出完善的售后服务
2)巧问妙答,讨讨还还细周旋
顾客问价的两个目的:
其一,真心想买,问价得到一个还价基数;
其二,探虚实,得到价格行情。
首先,明确顾客询价以及讨价还价的真正目的,决定该不该报价,报什么价。
第二,深入了解顾客类型,把握其消费能力,了解顾客能接受的价格,针对性的报出既有讨还的余地,又对顾客有吸引力的价格出来。
第三,在报价之后,面对顾客的要求不能立即降价。一定要有给顾客优惠的理由。
第四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免费教育文稿网无需注册,免费下载,关注课件、试题、教案的打包下载和参考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一《思想政治》②必修“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三框题《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二、教材分析:
1、与原版本的相关内容对比: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这一框题内容涉及原版高三《思想政治》第三课《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四个框题的内容。教材对于知识点的要求有所变化,浓缩了知识,删减了内容,但仍有侧重,需要教师更广地延伸知识和学生更主动地自我学习。
2、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这 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本单元“三个制度一个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和把握中国政党活动现象的知识依据。学习这部分知 识,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有利于理解前边“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的原因”,联系民主广泛性、“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本质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相 关知识,也将为后边全面理解“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打好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了解政党制度的含义;掌握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内容;理解政党制度的优越性;运用和联系知识分析我国不能采取多党制的原因等。
能力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归纳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等。
(2)、思维和过程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集体协作探究知识的过程。
(3)、思想和觉悟
全免费的数学教学资源网站 QQ 904007915 教师群号 46332927(小学)56954784(中学)
在 生活中思考生活。让学生明确这一政党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引导学生养成拥护这一制度,增强维护、巩固这一制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同时通过运用 历史的、比较的观点分析方法来探究中国的政党制度和西方多党制的区别,坚信西方多党制不适合中国国情,中国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从反面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 优越性。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教学难点:中国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
三、教法选用及学法指导:
1、教法选用:
多元课堂元素运用。遵循“多元教学—引导深入—思考提高”的设计思路,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法”,“情境创设教学法”,“小组探究学习法”等等。
2、学法指导:
通过“教师设问—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共同分析—归纳总结”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和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来自主组织知识,自主创设知识情境,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探究式引入:
在本节课引入新课时,我选用一则大家较为熟悉的生活材料,探究引入,拉近距离,建立师生融洽的课堂互动氛围。
‚ 《美国两大饮料公司与两大政党》—‘可口可乐公司’和‘百事可乐公司’是美国的两大饮料公司。他们要想在软饮料垄断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尽力扩展事业,就 不得不攀附‚政治大户‛,反过来,‚政治大户‛也非常需要尽量多的财神爷的支持。于是‚可口可乐‛成为了与民主党关系密切的饮料,‚百事可乐‛成为了与共 和党关系密切的饮料。在二战期间,食糖货源紧缺时,‚可口可乐‛公司被政府定为优先供应原料的企业,美国
政府还给公司拨款建造了64个装瓶工厂。而‚百事可乐‛在共和党执政期间,成为在苏联举行的美国商品展览会的惟一的美国软饮料的代表,从而畅销当时的苏联。‛
在学生读完材料并饶有兴趣谈论时,教师适时提出问题:“我们从材料中得知美国是怎样的一种政党制度形式?(轮流执政)两家公司为什么要和政党相联系?(经济利益)政党和企业之间有何共同利益,都是代表谁的利益?(资产阶级)两党如果不轮流执政,会造成什么结果?(利益不平衡,引发激烈斗争。)我们国家需要这样做么?”等问题。
引 起学生探究问题所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注重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给予点拨,最后峰回路转地引出结果“不需要!我们国家的政党制度适合我国国情,比资 本主义国家优越。”好!乘胜追击:“那么,为什么说我国的政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又具有那些优越性?那究竟怎样认识我国的政党制度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进入下一环节。
2、研究协作 创设情境:
本框内容涉及旧版本四个框题的知识要点,要学好本框,得了解清楚其知识体系,要抓住要害,有所侧重地展开。在新课改背景下,我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法”和“小组探究学习法”,提出问题后分小组探究以下问题:
(1)我国实行怎样的政党制度?
(2)我国具有那些民主党派?他们是什么性质的政治团体?
(3)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制度的地位和每一项内容)
(4)试试联系生活中的政党活动现象来认识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5)从比较资本主义政党制度和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角度来分析我国为什么不能采用西方的多党制?
注意:对于问题,如果只是阅读而不思考和分析综合,也是不容易得出答案的,需要教师参与其中,采用“情境创设教学法”,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共同获得知识学习体验,同时教师在认真倾听学生的疑惑,引入下一环节。
3、汇报结果 释疑解惑:
学生将其在分组探究中的收获,进行汇报小结。教师在认真听取汇报后,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点拨,主要有:
(1)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学生主要是对“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只是政治领导,而不是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产生疑问。我选择一道辨析题来解释,即:当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这是将当对国家的三种领导方式与其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混淆了。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一种大政方针和方向性的政治领导。而如果是思想指导,那么意味着各民 主党派也遵照共产党的信仰、纲领和路线建党等,这是有违政党的特征“具有自己的纲领”的。如果又是组织领导,那么各民主党派的一些人事任免,成员组成和机 构设置等都得由共产党安排,也是不行的。
(2)中国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
有 学生提出“为什么不让民主党派来执政?”,对于这个问题,是本框题的难点。我采用三方面突破。一方面,区分认识。这是主张在中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多党合 作是一党执政,多党参政;而这种主张是多党轮流执政。中国能不能呢?引发谈论。另一方面,摆出道理。首先,以孙中山的话语“中国照搬外国的多党制和议会 制,不但是学不好的,反而学坏了。”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在畅所欲言中引导学生联系近代史孙中山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实践。另外,再次启发学生联系前 苏联的历史经历和我国如今面临的国际形势来分析。此外,再来目前共产党党员人数和各民主党派人数的数据表的对比作为佐证。第三方面,挑明实质。系统地从基 本经济制度、国家性质、这种主张的实质和后果上阐述对问题的认识。
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使问题认识的更加深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找寻知识的内在联系,提炼出核心观点,进入下一环节。
4、归纳总结:
政 党制度,是指政党执掌、参与国家政权或干预政治的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关系、政治基 础、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重要机构。我国的政党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政党制度,主要具有三个优越性。而中国决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合作制,原因表现在四 个方面。教师可以做适当的引导学生回忆,并注意最后点出重点和要求学生思索的难点。
至此本节课教学内容基本结束,为检验和巩固教学目标的成效,我们也在教学中参加一些配套题目。,5、训练反馈:
第一部分:课堂演练。采用材料分析题来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二部分:课后思考与讨论。
如:我国的政党制度和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有何异同?
四、板书设计(略)
第五篇:加强多党合作构建和谐社会
加强多党合作 构建和谐社会
九三学社江大委员会芮月英
中国特色多党合作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本政治制度背景下,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政治优势,多党合作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紧密团结、亲密合作,是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具有进步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包含了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的成员,担负着反映和代表所联系群众的整体利益和要求的责任。目前,我国8个民主党派成员分布在科技、经济、医卫、教育、文艺、党政机关等各个界别。民主党派成员及其相联系的人员至少有数千万人,他们大多为中高级知识分子,是社会变革中的一支中坚力量。
和谐社会的本质是社会各阶层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因此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紧密团结、亲密合作,把各民主党派成员及其相联系的人士团结起来,是参政党所联系和代表的群体,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渠道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表达和体现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的利益诉求,形成和衷共济、共谋发展的和谐局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二、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职能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拓展利益表达渠道的现实需要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如何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将民众不断增强的民主意识和政治诉求最大限度地吸纳并整合进现有的政治体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架构内,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通力合 1
作,进一步提高民主党派撰写提案和反映社情民意的质量,并想方设法在民主党派的提案和社情民意的落实上下工夫;通过民主党派切实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的基本职能,使民主党派、政协的利益表达渠道通畅有效,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其所代表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的政治诉求,从而使社会有序发展,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稳步推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三、进一步激发民主党派的组织活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动力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一方面,目前我国8个民主党派成员中多数为单位甚至部门的业务骨干,他们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近年来各民主党派积极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开展了送医送药送科技下乡、扶贫帮困、文化下乡等社会服务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
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民主党派组织其成员积极参加社会服务,号召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建功立业,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