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佛、道、儒

时间:2019-05-14 02:31: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游记中的佛、道、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游记中的佛、道、儒》。

第一篇:西游记中的佛、道、儒

西游记中的佛、道、儒

《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蕴含了许多学派的思想,有对佛教尊崇的描写,有对道家修行求长生的描述,同时还把儒家思想融入其中。西游记可以说是反映佛道儒三教的基本义理的杰出代表。

首先《西游记》主要是描写师徒五人取经路上的经历,取经路就是反映他们在一次次经历磨难最后到灵山感悟到最终的解悟,修成正果的过程。这本身就反映一种佛家修行的理念。佛法可以用“四圣谛”来概括:苦谛,指经验世界的现实;因谛,指产生痛苦的原因;灭谛,指痛苦消失;道谛,指灭苦的方法。这与师徒取经之路的经历也很符合,有需要经历的磨难,有磨难产生的原因,有消除磨难的方法,最终到一切磨难消除终成正果。同时小说中也有大量对于佛法无边的描写。最早在西游记第七回中就有体现,“佛祖慧眼观看,见那猴王风车子一般相似不住,只管前进。大圣行时,忽见有五根肉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他道:‘此间乃尽头路了。这番回去,如来作证,灵霄宫定是我坐也。’又思量说:‘且住!等我留下些记号,方好与如来说话。’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变作一管浓墨双毫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写一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写毕,收了毫毛。又不庄尊,却在第一根柱子根下撒了一泡猴尿。翻转筋斗云,径回本处,站在如来掌内道:‘我已去,今来了。你教玉帝让天宫与我。’如来骂道:‘我把你这个尿精猴子!你正好不曾离了我掌哩!’大圣道:‘你是不知。我去到天尽头,见五根肉红柱,撑着一股青气,我留个记在那里,你敢和我同去看么!’如来道:‘不消去,你只自低头看看。’那大圣睁圆火眼金睛,低头看时,原来佛祖右手中指写着‘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大指丫里,还有些猴尿臊气,大圣吃了一惊道:‘有这等事,有这等事!我将此字写在撑天柱子上,如何却在他手指上?莫非有个未卜先知的法术。我决不信,不信!等我再去来!’好大圣,急纵身又要跳出,被佛祖翻掌一扑,把这猴王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轻轻的把他压住。众雷神与阿傩、迦叶一个个合掌称扬道:善哉,善哉!”1这段描写就可以看出即使是众神都无法降服的孙悟空,到了如来面前却是连如来的手掌都逃不出去。而之后,在取经路上,大鹏的出现又一次体现了佛法无边的思想,大鹏是取经路上最难对付的妖怪,无论是孙悟空还是其他神仙都无法降服,可是到了如来那里,如来只是谈笑风生,慢慢讲说大鹏来历,挥动手指就收服了大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小说对佛法的宣扬与尊崇,不仅反映了佛的尊崇,也反映了佛法无边,佛的思想是修成正果的关键,佛的法力可以令任何妖魔灰飞烟灭。

除了对于佛教的描写,小说中还有许多对于道家思想的描述。但相比于佛家,作者对于道家的描写却不像对于佛家那么尊崇。小说中有不少描写都是皇帝昏庸,道士掌权。比如乌鸡国国王,与妖道结拜,最后却被其推入井中,最后得师徒一行搭救才重掌大权。再比如车迟国国王任用三个妖道为国师,听信道士,让无辜僧人为道士服务。而 1 《西游记·第七回》 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年二月版 p66 且我们都知道孙悟空的第一个师父并不是唐僧,他最早是拜师菩提老祖,学到了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可以上天入地,去龙王处抢到武器金箍棒,去阎王那里消除自己的名字,使自己超越了轮回。可以说是拜师学道先赋予了孙悟空一身本领,但这没有使得他成为正果,反而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之后护送唐僧取经才修得正果。同样还有猪八戒和沙僧。猪八戒是“三花聚顶得归根,五气朝元通透彻。功德圆满却飞升,天仙对对来迎接。”2沙僧是“名堂肾水入华池,重楼肝火投心脏。三千功满拜天颜,志心朝礼明华向。”3猪八戒和沙僧一开始也是通过修道来成为神仙,但最后还是修佛来成为正果。其他还有许多对于道教形象的描写,像太上老君等等,都反映了道教的精神。

由此就可以看出小说中有对道家思想的宣传,但没有像佛法那么推崇。我认为这应该和作者本身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作者吴承恩生活在明嘉靖年间,而嘉靖皇帝是个不理朝政,宠信道士的昏君。吴承恩对此不满,所以才在小说中描写了不少昏君和妖道来讽刺当时的社会现状。

中国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在中国开始处于一种主流地位,因此儒家思想也渗入了小说之中,《西游记》也是如此。在唐僧被黄袍怪变成老虎,白龙马劝猪八戒去请孙悟空时就说“大师兄是有仁有义的美猴王。”而唐僧更是被许多学者成为带着僧帽的儒士。唐僧的有些话语就反映了儒家的思想,像他取经前对唐王李世民说的那些话:“太宗见了颂子,即命众僧:‘且收胜会,待我差人取得大乘经来,再秉丹城,重修善果。’众官无不遵依。当时在寺中问曰:‘谁肯领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问不了,旁边闪过法师,帝前施礼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唐王大喜,上前将御手扶起,道;‘法师果能尽此忠贤,不怕程途遥远,跋涉山川,朕情愿与你拜为兄弟。’玄奘顿首谢恩。唐王果是十分贤德,就去那寺里佛前,与玄奘拜了四拜,口称‘御弟圣僧’。玄奘感谢不尽道:‘陛下,贫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誉顾如此?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随在佛前拈香,以此为誓。”4这些话完全不像一个僧人说的,更像一个儒士。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而西游记中许多地方都提到了仁的精神。“如来方开怜悯之口,大发慈悲之心,对三藏言曰:‘你那东土乃南赡部洲,只因天高地厚,物广人稠,多贪多杀,多淫多诳,多欺多诈;不遵佛教,不向善缘,不敬三光,不重五谷;不忠不孝,不义不仁,瞒心昧己,大斗小秤,害命杀牲。造下无边之孽,罪盈恶满,致有地狱之灾,所以永堕幽冥,受那许多碓捣磨舂之苦,变化畜类。有那许多披毛顶角之形,将身还债,将肉饲人。其永堕阿鼻,不得超升者,皆此之故也。虽有孔氏在彼立下仁义礼智之教,帝王相继,治有徒流绞斩之刑,其如愚昧不明,放纵无忌之辈何耶!’”5这段文字是师徒 23 《西游记·第十九回》 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年二月版 p181 《西游记·第二十二回》 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年二月版 p213 4 《西游记·第十二回》 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年二月版 p116 5 《西游记·第九十八回》 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年二月版 p995 几人最终到灵山见得如来佛祖时如来所说的话,而这段话中如来也提到了仁义的思想,可见小说对于儒家思想的渗透。

通过以上的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西游记》对于佛、道、儒思想的体现与融合。这种融合体现在角色上最典型的就是孙悟空。刚就已经提到孙悟空一开始是学道,之后又通过取经修佛而成为斗战胜佛。这就已经体现了他身上佛道的融合。而且又是“有仁有义的美猴王”,唐僧多次误会他,把他赶走,他也依然忠于唐僧,可见儒家“忠孝节义”在孙悟空身上的体现。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把佛道儒三教合一再加上大胆想象,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的神魔世界。鲁迅这样评价《西游记》:“吴承恩撰写的幽默小说《西游记》,里面写到儒、释、道三教,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它是一部寓 有反抗封建统治意义的神话作品。吴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这可能就是它可以位列中国四大名著之中,一直为人们所喜爱的原因之一。

第二篇:儒、道、佛及佛与基督的渊源

儒、道、佛及佛与基督的渊源

儒学:以教化为核心。道学:以治理为核心。佛学:以大爱为核心。

一、儒、道、佛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道家文化——规律文化。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二、基督教与佛教之间的渊源

国父孙中山:

基督教与佛教在精神上是很接近的。

虚云老和尚:

佛教与基督教本是同源,耶稣18岁以后曾往印度研究佛教,跟马鸣菩萨的弟子学过法。在印度呆了十几年后,才经由波斯、土耳其,回到以色列传教济世。这段经历,在耶稣首徒大彼得写的《水上门徒行传》中有记载,可惜此书在一千多年前为教廷所禁,以至于并没有公开流传。

季羡林教授:

佛教未来的弥勒佛,与基督教的救世主弥赛亚是同一个。他认为,弥勒与弥赛亚都被称为未来的救世主,名字的发音非常相似,而且弥赛亚被视为慈悲的象征,弥勒也叫慈氏,是慈悲的意思……既然两教的未来救世主是一个,那认为佛教与基督教之间素有因缘,这应该也没什么大的矛盾。

德国学者凯斯顿(HolgerKersten)

在印度、土耳其、伊朗等国研究考察十多年后,1983年出版过《耶稣在印度》一书,后来还拍成电影。里面也讲了,耶稣在12岁前往印度学佛,10年后返回故乡以色列。

俄国历史学家诺托维奇

早在1894年,也曾于研究著作中表示,他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一所寺院里,亲自读到两卷西藏经书,记载了耶稣在14岁时因为逃婚,随同商人来到印度地区,在此学习6年。后以种种原因,辗转到尼泊尔,继续学习佛法6年。

有些历史还说,耶稣之所以开创基督教,是因为他觉得释迦牟尼佛的教义相当甚深,直接传给世人的话,他们一下子很难接受,于是就以特别浅显、不违佛陀教义的博爱精神,作为弘法的立足点,让世人普遍奉行。

无独有偶的是,基督教四位圣徒所写、被教廷视为正统的四大福音书中,耶稣从12岁到30岁之间的事迹,竟然不约而同完全是空白。之所以这段经历全部被删除,有人猜测是教廷不愿承认耶稣与佛教有关,否则,就会有损基督教的权威地位。

其实,基督教的《圣经》,也并不是耶稣本人所造,而是以四大福音书为基础,由不同时代的40多位作者,经1600多年的时间编辑而成。所以,在某些方面,大家还是值得思考。

如今基督教在西方国家十分兴盛,上至国家总统,下至平民百姓,90%以上的人都信奉基督,这对他们行为等各方面,起到的约束作用不可思议。试想,假如没有基督教的导人向善,大多数人都唯利是图,只盯着眼前利益不放,那人类的道德肯定越来越下滑,整个世界也会动荡不安。所以,人类应当向真善美的方面发展,倘若抛弃了宗教的道德约束、古代的优良传统,到了最后,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可想而知。

第三篇:金庸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_儒_道_佛的参渗

第 22 卷 第 9 期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 2007 年 9 月

Sep.2007

Vol.22,No.9

金庸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儒、道、佛的参渗 朱 正 华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 : 金庸小说蕴藏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儒道佛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体现,它们 各自深深地影响着金庸小说,又相互渗透,共同在金庸小说中营构出了一种睿智而和谐的人生。

关键词 : 金庸小说 ; 儒 ; 道 ; 佛

中图分类号 : I206.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9- 8666(2007)09- 0043- 03

金庸小说之所以能雅俗共赏,是因为其中不仅有惊 险曲折的武侠故事,而且蕴涵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精神。其中呈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 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严格意义上的成熟 宗教,儒、释、道由此成为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最高体现,成为 中国人的意义世界。”(P260)金庸小说深受中国传统文 化的影响,飘逸出浓郁的儒道佛文化气息。[1]

郭靖是金庸早期用心塑造的一位成熟的英雄,也是 儒家文化的集中体现者。通过郭靖的形象金庸着力传达 出一种敦厚的儒家风范 : 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 ; 杀身 成仁、舍生取义、死而后己的道义感 ; 三军可夺帅,匹夫 不可夺志的气节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操守。甚至郭靖独特的言行性格也能在儒家学说典籍

中找到相对应之处 : 诚信,刚毅,讷于言,敏于行,微言大 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郭靖简直就是儒家 理想人 格在金庸小说中的翻版。在小说中,郭靖屡屡道出“侠” 的意义 :“我辈练功习武,所为何事 ? 行侠仗义,济人困 厄,固然乃是本分,但这只是„侠‟之小者……为国为民,方为„侠‟之大者”,“但想人之在世,便是做个贩夫走卒,只要有为国为民之心,那便是真好汉,真豪杰了。”《神(雕侠侣》)在这里,小说中的“大侠”实际上成了儒家文化 理论在现实社会中的实践者。

郭靖不仅是儒侠中的大者,而且也是一切侠中的侠 之大者,因为他彻底地实现了“为国为民”这一目标,有 着“铁肩担道义”的巨大人格力量。铁肩担道义”是中国 “ 老百姓最崇尚的英雄品格,也是金庸最心仪的人格理 想。他把这种英雄品质和人格理想,尽情倾注在郭靖身 上。郭靖坎坷的经历,勤朴敦厚的个性,高超卓绝的武 一

金庸小说中侠的形象很丰富,主 要有 儒侠、道 侠和 民间侠,但金庸对侠的认识,是从儒开始的,在他的心目 中,也 只 有 那 些 儒 侠 才 担 当 得 起“ 侠 之 大 者 ”的 真 正 称 号。金庸善于把原始儒侠的思想据为自己笔下的英雄取 之不尽的精神资源。金庸在小说中不止一次借主人公之 口表达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文化立场。在儒家的 文化视域内,家与国是同构同质的,没有天然的鸿沟。可 以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儒 家不仅要求人们把对家的伦理情感施用于国,而且强调 要真正地献身于国。也就是说,如何取舍个人在“国家” 与“家庭”间的正确位置,是儒家文化传统判断个人人生

价值的重要尺度。

收稿日期 : 2006- 08- 31

作者简介 : 朱正华(1979-),女,安徽庐江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 现当代文学。

43功,忧国忧民的心怀,大仁大勇的胸襟,无不让读者产生 共鸣。他的身世经历契合孔孟思想,他的言行和结局更 有着楷模的作用。对父母孝、对国家忠、对爱情真、对朋 友义、对子女爱,是典型的“侠之大者”,是君子,甚至可 以说是“圣人”,是儒家文化精髓的理想人物形象。郭靖 身上显示出的这种“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风范,也体 现了金庸对儒家的内求张扬主体、外求治国平天下的文 化精神的肯定。在作品中,郭靖获得“大侠”的名份,不只 是源于武功的高强,更源于他保卫襄阳的民族壮举,源 于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以天下苍生为念,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孔子反复 强调的人生价值取向,也是传统儒家大侠的至高思想境 界。金庸小说从多视角、多层面反复渲染了这一点。以郭 靖为代表的儒侠之所以能达到值得称道的至高境界,是 因为他们具有可贵的精神品质 :“仁者爱人”的高尚 境 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精神,诚实守信、宽厚 待人的侠肠义骨。而这些都在郭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 现,他也不愧为“侠之大者”。也许,把郭靖写成儒家之大 侠,似乎有点令人费解 : 一个连字也不识几个的“呆子”,怎能成为儒侠 ? 这也是金庸的独特之处。文化对世人的 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而受儒家影响的是所有的中国 人,包括识字和不识字的,绝不是饱读诗书的儒生而已。小说中就连不识字的妇人郭母也时刻教导儿子不忘雪 国之耻。其实,“识字不多的下层人民是凭着本能和信念 去接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的,因而这种影响不仅是表现在 思想上,而更多地表现在心理上和人格上。”(P20[2])

所 以,金庸小说呈现出的传统文化意蕴,很多时候是缘于 民间的自觉。

郭靖等对政治社会的关注,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深受 儒家的影响。然而,儒家理论在被统治者所采用的同时,产生了禁锢人性、等级森严、宗法专制等诸多弊端。金庸 对于这些弊端是持否定态度的。于是,他又向我们展示 了追求精神自由的新境界。

“大侠”的特征可以概括为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个性 和恣肆不羁的生命形态。金庸小说中描写了许多这样的

“大侠”。他们行走江湖,自持正义,特立独行,孤傲叛逆,率性而为,不但反抗黑暗腐败的官府,也反抗一切陈规 陋习,他们身上体现出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精神。道家 传统的思想精髓是个人本位和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并 且构建了逍遥游的人生理想,这种人生理想正是冲破宗 法专制和一切外在规范束缚,反抗现实,肯定自我,追求 个人精神自由独立的表现。另外,道家作为儒家社会的 反抗者,它们的根本对立在于,儒家强调社会价值高于 个体价值,道家则凸显个体价值的至上性,重视个体生 命在宇宙间的存在意义,并不看重人的现世社会价值。

道家思想对金庸小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小说人

44

物生活态度的旷达超脱,适性得意。张三丰是金庸小说 中最突出的道士形象。他清虚自守,圆融无碍,慈悲为怀 而又不是遗世傲立。他的个性宽容、随和、开朗、大度、幽 默、机智,可以说是道家的理想人格。他游乎四海之外,齐物我,齐生死。如何面对死亡的问题,极易显示出一个 人的人品高下。当死亡的威胁降临时,张三丰不仅视死 如归,而且还能自我反省,继续思道。赵敏率蒙古武士侵 扰武当,其时俞岱岩残废,其余人下落不明,他自己身负 重伤,大敌当前,他却低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照汗青”,并且顿悟 :“说来文丞相也不免有所拘囿,但求 我自丹心一片,管他日后史书如何写!”(《倚天屠龙记》)这种精神实是俯仰天地,得道深矣。作为道家文化象征 的 老 顽 童 周 伯 通 晚 年 练 成 了“ 左 右 互 搏 术 ”和“ 空 明 拳 法”。这与其说是武功,不如说是人的心灵情感的外向宣 泄,是人的生命的外化形式。在这里,“武功与人的生命 相互融透,武功也就因此升入了文化本体”。[3(] P88)

在道家之侠看来,人性归属自然,循自然之道,率性 而为,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个性自由与人格自主。金庸 小说虽然也写古代,思想倾向却与旧式武侠大不相同,根本告别了“威福、子女、玉帛”的封建价值观念,渗透着 个体解放与人格独立的精神。杨过是金庸小说中一位典 型的“大侠”。他至情至性,任性偏执,既认西毒欧阳锋为 义父,又反出师门拜小龙女为师,将师父赵志敬视为仇 人。这在儒家正统观念中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但在杨 过看来,只是“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尤其是他要娶身 为自己的师父兼“姑姑”的小龙女为妻,这更是儒家眼中 的“禽兽之行,乱伦之罪”。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杨过却 意志坚定,毫不妥协,他大声说道 :“姑姑教过我武功,可

是我偏要她做我妻子。你们斩我一千刀、一万刀,我还是 要她做妻子!”这是杨过向不合理的礼教、习俗挑战的宣 言,体现了道家桀骜不驯的叛逆精神。

如果说杨过是封建礼法的叛逆者,那么,令狐冲就 是传统文化的彻底的背叛者。令狐冲虽然行走于人欲横 流的江湖,却仍能保持一份率真的性情。率性而为,任意 所之,游于江湖之中,行乎山水之间,追求着真与善。在 “千秋万载,一统江湖”的口号声中,令狐冲却奏出了“笑 傲江湖”的不和谐之音。在所有人都忙于争权夺位之时,令狐冲却表现出对政治斗争的厌恶与逃避。原因只在于 他的自由的天性和追求自由的人格精神。庄子生活在人 人危如累卵,生命常遭不测的大**时代,虽然真切地 盼望着身心的全面解放,却也深知这种自由解放不可能 求之于现世,而只能求之于自己的心灵。确实,只有能够 “游心于无穷”,才能够超脱现实的藩篱,打破闭锁狭 隘 的世界,在恬淡适意的自然境界中自由地飞翔。令狐冲 真正地领悟道家文化的精义是在练成绝顶武功独孤九 剑之时。独孤九剑的要诀在于“行乎其不得不行,止乎其 不得不止”,“如行云流水,任意所之”,不论行或止 都合 于自然之气,如行云与流水,行到何处,流向何方全凭气

韵驱使。这等高妙的境界,是武学的境界,也是人生的境 界。令狐冲就是一个自由之魂,他的精神昭示着人类对 于自由的永恒向往。

那么,如何才能化解掉这满眼的 刀光 剑影、充 耳的 杀伐之声和盈心的痴情仇怨 ? 只有佛门的大悲大悯,才 能破孽化痴。既然人生无不悲苦,执着于恩怨、执着于权

金庸在用传统的儒和道来阐述和言说武侠小说的 同时,并没有忘记向佛家文化的汲取。他在小说中试用 佛教的透彻智慧正面观照大千世界,以大慈大悲、大法 力来化解人世的无穷冤孽。

在佛家眼中,人生无常,无常即苦,众生世界苦海无 边。进而能够“斩无明,断执着,起智慧,证真如”,才能超 脱人欲苦海,回头是岸,找到心中的“净土”,用之为苦海 慈航。小说中人物凭借着他们的慧眼与意志,置苦海却 能自我超渡,甚至自救而救人。《倚天屠龙记》就是一部 佛光普照的作品,主人公张无忌天生怀有一副慈悲心 肠。张无忌的“无为”看似与道家的精神暗合,但骨子里 却藏着佛眼与慈悲心。他行医又行侠,堪称“江湖医佛”,出于慈悲与可怜之心答应娶相貌丑陋且性格古怪的殷 离,又出于天性的慈悲心肠,劝阻武林各派纷争。除了主 人公张无忌的慈悲心怀在小说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外,杀 人如麻、双手沾满无辜人的鲜血的刽子手谢逊,在 历经 世事沧桑后“立地成佛”,顿悟人生而毅然皈依佛门,其 最后归宿有助于揭示小说主题。紧随其后的下一部小说 《天龙八部》也是这种主题的延伸。

《天龙八部》 这部书的名字就取自佛经,小说以情 孽、复仇、争权为三条线索来展开故事。段正淳处 处留 情,结果使众情人互相嫉恨,相互追杀,自己也苦不堪 言,使其子段誉也成为他情孽的直接受害者。再说复仇,萧峰与中原好汉的悲剧冲突正是因为复仇而起。还有争 权的斗争,更是造成江湖混乱,人生悲苦的缘由。不仅江 山王位的争夺如此,江湖门派的掌门之位的争夺也如 此。于是,每个人都可能在他们织成的网中承担几种角 色。其实,这张网正是“人世间”的深刻象征。网中既是受 害者,又是织网者,作者揭示了“命运”的成因 : 不在天,不在地,而恰恰在于人本身,每个人都是命运的承担者,同时又是命运的制造者。叶二娘为恶是因儿子被别人偷 去,游坦之则是因萧峰杀死了他的父亲,而萧峰本 人也 由别人带给他无法脱逃的悲剧命运。书中的人物就是这

势、执着于胜负,只会给人生带来永远的遗憾和追悔,那 还不如“众生无我,苦乐随缘,得失随缘,心无增减”。因 此,萧远山与慕容博的深仇夙怨便在无名老僧的一片说 道声中化解,而无丝毫勉强之态。而在老僧身上,体现了 佛学的智慧 : 知识丰富而又不骄矜,洞察世情而又不傲 慢,指点迷津而又不故作高深,看破红尘而又不脱离人 世。这些都根植于深深的冥思,又来源于对往事的颖悟,更有对历史的超升。金庸将这种精神和理想灌注于他的 小说中,使它们的文化品位得到了提升。

金庸小说中的人物,一方面受儒家影响,关注现实

人生,积极进取 ; 另一方面,超凡脱俗、无拘无束、率真任 性、想象丰富、情调浪漫,又与道家有关。在“侠”的理想 失落后,道家的出世、避世便成了对其心灵的一种价值 补偿,在金庸的小说世界中这又成为一种完美无缺的生

活方式。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那么道家的人生哲学也只能是自然无为了,这是人生追 求的极境。虽然这种孤寂清虚的人生很难被世人所接 受,但在金庸小说中,入世与出世都作为一种理想的人 生方式而占有独尊的艺术地位。儒、道、佛各自的思想体 系中都具有强烈的仁爱精神。儒家讲求“仁者爱人”; 道 家虽无正面的主张,但主观个体的清心寡欲、自然无为,也达成了客观群体的友爱和谐 ; 佛家的救世人于苦海、普渡众生的思想更显示出博爱。其实,真正的仁善可以 是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与佛家的慈悲的一种有机结 合,金庸小说就呈现出这种结合的和谐美。“儒、道、佛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犹如三条闪闪 发光的 思想 的 大河,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生存智慧和精神资 源。”[4(] P88)

综上所述,金庸小说深受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 响,既有儒家的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远 大理想,又有道家的随心任性、清净无为的思想以及佛 门的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博爱之心。这些共同在金庸 小说中营构出了一种睿智而和谐的人生。

样无人不冤,有情皆孽,环环相扣,因果交错。

参考文献 :

[1]张荣明. 道佛儒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M].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陈墨. 金庸小说人论[M]. 南昌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

[3]冷成金. 金庸小说与民族文化本体重塑[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6): 86- 92.

[4]程文超. 欲望的重新叙述[M]. 桂林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5

第四篇:道儒法兵家与企业管理

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管理思想及现实意义

儒家管理思想有着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建立起了系统的人性管理模式,注重管理的道德性,把“道之以德”作为管理的主要手段,建立了一整套的人才管理理论体系,提出了“和为贵”的社会生态平衡的和“刚柔相济”、“宽严结合”的领导原则指导原则,以“阴阳互补”的方法论为指导,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富民”“安民”的管理目标。所以,在现如今的许多企业中,都运用了儒家的管理思想。除了儒家的管理思想之外,主要还有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等的管理思想,仍然可为我们现代的企业管理兼容并包,借鉴运用的。如道家的管理思想是以“道法自然”,“无为而不为”的柔性管理为特征。所谓“柔性”管理,就是按照事物自身的法则来进行管理,不把人的主观意志强加给事物及其过程,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强调“柔弱胜刚强”,认为只柔弱的东西才是有生命力的东西,刚性的事物很快要走向反面。

人们在认识问题时,不要只看到眼前的状况,要看它的发展和将来;管理还要像水一样,水普利万物而不争利,它虽然柔弱,可是其力量却强大无比。法家的管理思想强调法治,强调他律,强调法律的强制作用,强调集权的权威,强调管理手段的运用,强调尚贤。法家的管理思想追求效益,充满着强力、竞争、严密控制的倾向。墨家的管理思想强调“兼爱”、“尚同”、“尚贤”,同时还赞成劳动过程分工的合理性,提出“各从事其所能”的原则。强调“利”和“力”是墨子管理思想的又一显著特征,墨子强调“交相利”,“义者,利也”,“万民被其大利”;“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民无食,不可为事”。还强调“非命”,认定人生在世要竞力而争,“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要与命运、自然进行抗争。人只要能发挥自己的力量,与自然争战就能求得生存

兵家十分重视管理中谋略的运用,管理的战略和策略的正确运用,是获得管理是否成功的关键,还强调管理的环境,即天时、地利、人和的运用等。以上所述的管理思想,是我们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应该是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对象。只正确认识、深刻理解民族管理文化的精华,并且在实践加以创造性的运用,才能建立起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

正如成君忆先生自己认为的,其实我们对管理学一直都有很深的误解,这种误解对中国人来讲就是否定了自己的历史文化,人为的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一个所谓的一百年来的文明对立了起来,这种对立的方式也就是导致了我们只能去批判自己的历史文化而不能正确地去理解认识它。这样以来中国人理解管理学就只能到西方学习,古代的东西看不到,更多的是指责落后。

所以我们会发现很荒唐的现象就是把一个外国人称为“管理学之父”。“管理”也许很多人过分注重“管”,信奉不管则乱,实际上管得太多才容易乱。管理缺乏物质的基础,缺乏人文的基础,所以必定会失败。没有物质环境基础,超前的管理手段和意识只能是空中楼阁;没有人文意识的共识,超越的管理手段,不可能被时代接受。中国社会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是一样的道理,管只能把握一个度,松则散,刚则脆。

人性化的管理才是长远之计,而获得最佳管理方法的途径是沟通,通过沟通了解员工,创造一个员工都肯为它奋斗,为它长期努力的工作环境,那样管理起来也轻松,就是管理者本身也会过得开心,工作得顺心。成吉思汗戎马一生,他建立的铁骑军团横扫欧亚非。然而他的“管理模式”只适合建立强有力作战能力的军队,而不适合统治疆域辽阔的国土。不但因为军团和国家的管理性质有区别,更因为文化,更因为适时的、有针对的管理理论模式的缺乏……。

从治理军队到治理国家,管理的目标变了,管理目标的性质变了,被管理的人也不仅仅是他本民族的人了,被管理人群的人文范畴也广了,管理模式也同样要随之改变。不“转型”,就得遭受失败。如果成吉思汗用治理军队的理念来了解国家治理的实际需求来治理打下的江山,审时度势,转型“管理”模式,那或许还可能有成就统治大业机会。

在我国传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中,它的精华就是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这些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和方法,不仅适合于中国,而且适合于一切管理过程;从我国建立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上看,也必须继承和弘扬民族的管理文化。

管理是一种文化,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最高成就。只有认真学习,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管理上的创新。

中国有极厚重的历史,有各种成败得失的体验。中国也因而孕育了灿烂的文明,积淀了丰富的智慧。——这一点无可质疑。今天的问题是:如何对中国本土的智慧,尤其是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智慧,加以现代化的诠解,并运用到现今的管理过程中。

很多人坚持认为,中国本土的管理思想主要集中于古代的先秦时期。的确,先秦各学派对中国社会发展、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可能是后来任何一个年代都无法比拟的。在一定意义上,这些思想也正是“中国传统”的源头。

先秦各学派中,与管理行为关系较密切的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我们将以极简略的形式,从上述四家中析取最精华、最具现代价值的成分,希望能够对今天的管理者提供一些借鉴。(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正越来越展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无论作为管理者还是作为被管理者、合作者或是竞争对手,了解中国本土的文化背景,肯定是有益的。这里有一个前提:我们的目的已不仅是你死我活的“求胜”,而更重“双赢”。)

一、儒家。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字面意思是对人际关系及身心和谐的关注,用现代语言说,儒家管理是基于人性的管理。相应地,管理手段是“为政以德”,即使在施行法律的时候也不忘道德教化的结合使用,始终强调人性关怀、伦理亲情的感化、劝谕功能,强调“诚”、“信”、“忠”、“恕”等品质的培养、塑造。儒家管理的推行途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管理者必须以身作则,从自我管理开始,再到家庭管理、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这几个过程的关系既体现为逐层演进又表现在彼此的相互渗透印证中。总起来说,儒家管理是强调自我责任、注重和谐、注重整体利益的管理。近几十年,日本是运用儒家智慧最成功的例子。被称为 “日本近代企业之父”的涩泽荣一,著有《论语讲义》,解释儒家管理思想,并亲自向企业员工讲授,以此构成企业文化的核心。在日本,非常多的企业家自觉学习儒家经典,并力求化为己用。实际上,儒家思想始终是中国人思想、行为、性情的主线,无论其优劣,他总是在以各种形式或隐或显地塑造、影响着中国的发展。

二、道家。道家非常注重对管理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提出“道法自然”,即管理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一切要顺应自然才能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在管理方式上,道家认为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管理者行使管理职责时,不应勉强作为,不可越权行事,而须因势利导,营造一个放权下属的宽松氛围。表面看来,管理者似乎什么也没有做、什么也不必做,但自己的组织却被整饬得井井有条。道家同时也创建了一整套管理艺术,如静观待变、守弱用柔、知盈处虚、居上谦下、不争之争、见微知著、欲取先予、以曲求全、藏而不露、知足常乐等。道家的“无为而治”与现代西方管理学理论中的倡导的“自动化管理”、“成本最小-收益最大化管理”有着微妙的相通之处,同样致力于避免干预、提倡自由、鼓励下属发挥创造性与积极性。从道家的管理模式或管理风格中,可以看出对科学管理的崇尚、对个人创造能力的尊重及对管理绩效的追求。道家管理艺术中,如“见微知著”、“欲取先予”等,更是经常被企业界人士所津津乐道。

三、法家。法家管理以“法”即管理制度为核心,注重“法”、“势”、“术”即管理制度、管理权威与管理技巧的完美结合。法家明确赞同“法治”而反对“人治”,主张时时事事都必须严格遵循既定的法令、规则,而绝对不能只依赖管理者的主观判断或个人好恶。法家相信,如果坚守法制,哪怕是平庸普通的人也能成功地进行管理;但若抛开法制,才能超卓的人也必然会面临失败。法家还看到,“徒法不足以自行”,仅有管理制度,没有强力、灵活的推行措施,也不行。所以,管理权威和管理技巧也是必须的。法家将管理权威分为“自然之势”和“人为之势”,前者指管理者在既成条件下(如受委任)所获得的权威,后者指管理者利用各种资源自行创造的权威。法家尤其注重充分利用和强化“自然之势”,主动创设“人为之势”,并以此为后盾,保证管理制度的实施。法家通常较少理会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准则,往往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之嫌,但其管理技巧却比其他各家都要丰富。在组织机构的建立、职位的设置、人员的选拔、授权、监督、考查等方面,法家提供了中国古代管理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极佳范例。(历史上,法家代表人物大多有丰富的执政和管理经验。虽然这些人物所获毁誉各异,但法家理论却从未被遗忘过。)即便在今天,我们也仍能从中不断寻求启示。

四、兵家。兵家管理的领域主要在于军事,但其中蕴涵的管理战略、策略、方略,对其他领域无疑也有借鉴价值。在管理战略方面,兵家讲究运筹谋划,强调管理者审时度势,对外界环境和组织内部有清醒正确的认识,并据此作出判断和决定。在管理策略方面,兵家提出要“因变制胜”,强调“变”的因素,要求管理者对各种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并能积极创新求变,时时处处占据主动,不受制于人。在管理方略方面,兵家提出分级管理的原则:要想管理很多人像管理很少人一样轻松,就须依靠组织和编制的作用;要想形成富有效率的组织,就须以严格的纪律、法令进行层层控制,辅以思想教育,对下属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形成特定的层级制度,以做到首尾一致,令行禁止。兵家因擅于计算、预测,强调变数而备受经济界和企业界的关注。有人认为,在今天的市场经济(尤其是市场尚未完全规范化)环境中,兵家思想将大有用武之地。一些涉足中国市场的外国公司在关注中国文化背景时,也确实将兵家学说放在了重要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关于上面四家思想的论述,仅是我个人所理解和感兴趣的部分,绝非其全貌。并且,在历经千年的治国、管理实践中,儒、道、法、兵四家的理论也绝不是截然分开、孤立存在的,他们往往彼此充实、互相吸纳地被结合起来运用。我们今天所要考察、研究的,也不应止于对各家学说的分判,而要力求将这些先哲智慧的结晶,融汇起来,转化为有利于现实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

还有墨家强调企业的团队精神,团队建设.易经之道,太极思维,阴阳文化;儒家:讲究天地君亲师,为统治阶级服务好;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五篇:论《西游记》中神佛与妖魔的对立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11届毕业生论文

论《西游记》中神佛与妖魔的对立

郑蕾蕾

(2007011337)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系 贵州 都匀558000)

【摘要】《西游记》中神佛与妖魔的明争暗斗,是小说的精彩部分之一。打斗只是神与魔对立的外在表现,蕴含在其中的是心灵的对立、契约的对立、面子的对立。

【关键词】神佛;妖魔;对立;心灵;契约;面子

“Journey to the west” in theory of hit and evil of the conflict

Zheng Lei-Lei

(2007011337)

(Qianna nationality Norm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China language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GuizhouDuyun558000)

【Abstract】“Journey to the west” in the hit and demons infighting, is one of the highlight of the novel.Fighting just god with magic opposing external performance, is the soul of them contained in the contract, and the opposition of the confrontation, face opposition.【Keywords】Hit;Evil;Antagonism;Thesoul;Conract;Face

引言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小说以唐僧西天取经,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为主线,其中穿插着神佛与妖魔的斗争。

在《西游记》中神佛与妖魔的对立斗争就贯穿整篇,神佛与妖魔的明争暗斗,是小说的精彩部分之一。

神佛界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神界:“玉皇大帝”为尊,以下有“太上老君”、“四大天王”、“二十八星宿”、“四海龙王”、“十殿阎君”乃至“山神土地”等神仙系列。另一类是佛界:“如来佛祖”为尊,以下有“观音菩萨”,“普贤、文殊菩萨”,“五百罗汉”等众菩萨众尊者的佛界体系。神佛界彼此循着神圣不可侵犯的“仙规”、“天条”和绝不可僭越的森严的等级制度,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庞大而又严密的统治网,有效地维系着整个神界的权威和统治地位。

妖魔界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土生土长的妖怪,就是靠自己本身修行而得本事的妖怪。比如女儿国里的蝎子精,黑风山黑熊精,木仙庵的树精等等大都无甚本事不是被悟空一棍打死就是被八戒一钯筑死,当然也有菩萨看上眼的拉去;1

看门守院。

第二类是:神佛的坐骑或宠物。比如通天河灵感大王鲤鱼精(观音菩萨莲花池子里的金鱼),金兜洞独角兕大王青牛精(太上老君坐骑),比丘国鹿精(寿星坐骑)等这些动物都是神佛家看管不严逃往下界成精。所谓有后台,本事大,为非做逮也不用死在孙悟空棍下,最后都让主人收回去。

第三类是神佛的童子或亲戚。比如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太上老君的烧火童儿),黄眉大王(弥勒佛身边的敲磬童儿),二十八星宿之一奎木狼(玉皇大帝臣下)等妖魔。只因他们和神佛沾亲带故,虽犯错误,但最后也保得性命被主人收回。

然而神佛在天上,妖魔在人间,怎么会有对立,又因何对立呢?

一、“心灵”的对立

所谓心灵的对立,可以先这么理解为“魔由心生,佛即心兮心即佛”。[1](63)也就是说菩萨、妖魔,总是一念之差,心存善念即是佛,心存不正即是妖。在《西游记》中可以说处处可见。

以《西游记》第三十一回为例:“玉帝道:‘奎木狼,上界有无边胜景,你不受用,却私走一方,何也?’奎宿叩头奏道:‘万岁,赦臣死罪。那宝象国王公主,非凡人也。他本是披香殿侍香的玉女,因欲与臣私通。臣恐点污天宫胜镜,他思凡先下届去,托生于皇宫内院,是臣不负前朝,变作妖魔,占了名山,摄他到洞府,与他配了一十三年夫妻。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今被孙大圣到此成功。’”

[1](123)黑松林黄袍怪原是天宫二十八星宿之一奎星,只因思凡,才逃亡下界作怪。奎木狼掠走宝象国公主,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为了报答公主前世对自己的情意。但奎木狼的做法却触犯法了天条,是与天规相抗衡的,是与天宫集团背道而驰的,是与神佛原则相对立的。再加上阻碍天上地下世人皆知的西天取经大业,所以奎木狼到最后也不得不以失败告终。奎木狼明明是神仙,有了思凡之心,也就是心生邪念,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由神变魔。这里可以明证的一个观点就是神佛也有人情世故的情爱,也就因有了这种东西,才有了《西游记》中的妖魔与神佛的对立。奎木狼是神仙,是“情”触动了他的芳心,或是“义”让他逃亡下界报答思念之情。总之,由于心灵的一刹那间转变,普渡众生的神变成吃人如麻的妖。这应证了“魔由心生”的观点。

然而,作为凡人的唐僧,西天路上魔障重重,却没能阻挡他取经之志。唐僧在女儿国的经历,和奎木狼如出一辙。在受到美色诱惑时,唐僧也不为所动,而是更坚定了他的取经之志。如《西游记》五十三回。女儿国王道:“御弟哥哥,请上龙车,和我同上金銮,匹配夫妇去来。”[1](201)唐僧为了倒换官文出入方便,依从孙悟空之意行“假亲脱网”之计,强整宽容,共坐龙辇。得官文后刚要离开女儿国。不料,被蝎子精变妖风掳去,强逼做夫妇,幸得徒弟请的卯日星官来降伏,方脱离苦难。

一个是大罗神仙(奎木狼),一个只是凡人(唐僧),鲜明的对比。所以书中描写神佛与妖魔的对立,不光是简单的表面上的正与邪的对立,作者高明之处是赋予故事另一种内涵,即神佛的妖魔对立点就是心灵的问题,也即证了那句:“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如来法身佛。”[1](200)

二、“契约”的对立

《西游记》中神佛与妖魔的对立,其实他们是立约与签约双方之间的矛盾冲突。说到契约我们先来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

2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不是出生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

[2](8)上的。”笔者认为这句话的可以这样理解,共同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就是契约的内容,这个契约赋予了神佛维护社会秩序的权利,它不是自然的,需要互相遵守。谁要破坏了这项社会秩序公共的约定,就是与集体做对,其后果就是要受到惩罚。举个例子说明,孙悟空大闹天宫,破坏的三界的社会秩序,所以玉帝得围剿,如来得剿灭,目的是为了维护三界的社会秩序。又一例子,神佛童子下界为妖,造成了取经团这个秩序混乱,因为取经团是社会的共同秩序,所以各路神佛也得共同为护这个社会秩序,不惜一切剿灭妖魔。

可以说《西游记》中妖魔与神佛的对立,其实就是单方面想撕毁了这张社会契约。神佛统领三界就好比一个大的公司集团,立下约定为所有神、人、魔所必须遵守。而当时的南瞻部洲(即中华大唐),凡人多杀戮,浑浑噩噩;鬼怪多冤屈,沉沦地狱。佛家宗旨是“普渡众生”,佛家大乘佛经可以教化凡人,度一切苦难。于是观音菩萨奉如来法旨找取经人,让唐僧取回佛经“普渡众生”。契约就从这里开始,西天路上的重重困难,就是契约里的条件。只要坚定意志,困难到最后就能迎刃而解。

古添洪先生说:“契约的实践带来实践后的结果——偿酬与惩罚。偿酬与惩罚与契约的品质是不可分的。如果契约是最高的,自然的,公正的,其建立与完成,自然是得到偿酬。相反,如果契约是权宜的,邪恶的,那契约的建立与完成,虽然暂时地带来偿酬,而最后却带来惩罚。[3](326)那么《西游记》中是怎么来印证这句话,契约又是如何让神佛与妖魔对立的。

如来佛祖立约,派遣观音菩萨寻找取经人。如来佛为了保证大乘佛法传遍中华,所以在取经团人选中,要求所选人自始至终以“普渡众生”为宗旨。于是选了一个无欲无求,看破红尘,毕生只以弘扬佛法之凡人。但凡人何其容易做到这点啊,于是契约签署之前,事先安排好。《西游记》九十九回记载:“金蝉遭贬第一难,出胎几杀第二难,满月抛江第三难„”[1](63)把唐僧的命运从小失去父母,被和尚收留,入沙门,让他从小受佛法熏陶。但又恐三界诸天神佛大集团多有意见,于是唐僧的身份,前身是如来第二弟子金蝉子转世,更诱惑的是吃他一块肉可以长生不老。这样一来就减少神佛的社会压力。

《西游记》六十五回,师徒四人经过小雷音寺,行者劝说无效,唐僧执意进入寺中,小雷音寺是黄眉怪假设,赚取唐僧师徒。孙悟空几番波折,请二十八星宿、五方揭碲、鬼蛇神将、小张太子等都无助于事,最后弥勒佛来收回妖怪。

其他的妖怪都是冲着唐僧肉来的,然而黄眉妖怪不同。《西游记》六十六回有这么一段话:“弥勒佛祖道:‘他(按:指黄眉妖)是我面前司磬的一个黄眉童儿。三月三日,我因赴元始会去,留他在宫看守,他把我这几件宝贝拐来,假佛成精。那搭包儿是我的后天袋子,俗名唤做人种袋。那狼牙棒是个敲磬的槌儿。’”

[1](326)原来黄眉怪是给弥勒佛敲司磬的童儿。上段文中弥勒佛说道,此事他并不知。其实并不是如此,在《西游记》六十六回这样记载弥勒佛能力:“弥勒笑道:‘我[1](346)为治世之尊,慧眼高明„’”。《西游记》五十八回也有记载:“如来对众神

佛菩萨笑道:‘汝等法力广大,能普阅周天之事„’”。[1](240)可知弥勒佛慧眼高明,法力周天。不可能不知道黄眉小童下界之事。所以说,弥勒佛自始至终就知道黄眉怪在此为妖。那弥勒佛目的是什么?《西游记》六十六回:“那妖王道:‘„„我名乃是黄眉老佛,这里人不知,但称我为黄眉大王,黄眉爷爷。一向久知你往西去,有些手段,故此设像显能,诱你师父进来,要你打个赌赛。如若斗得过我,饶你师徒,让汝成正果;如若不能,将汝等打死,等我去见如来取经,果正中华;

3也。’”从上面的话可以了解,黄眉怪要替代唐僧取经。一个小童不可能有如此本事和胆量。其实前面说到以如来佛代表的神佛大集团,派遣唐僧取经的始终,就是一份社会契约。不仅是取经集团遵守契约的条件,三界神佛都得共同遵守契约的条件,共同维护契约最终完成。所以笔者推论黄眉小童下界这是弥勒佛心中默许佛祖安排,在西天路上考验取经集团所设的关卡。至于文中没直接说是黄眉怪是弥勒佛派遣为妖,正是作者的妙处。作者在文中至始至终给我们表明观点,佛家宗旨是“普渡众生”,所以即使是弥勒佛亲自派遣黄眉小童下界为妖,也就变成了师徒魔障未完。

正如古添洪先生所说,契约是最高的、自然的、公正的,其建立与完成,自然是得到偿酬。唐僧师徒取经团的行为,是在践行这个契约,是维护今后的社会秩序,所以说他的行为是最高的、自然的、公正的,最终得到偿酬。契约是权宜的,邪恶的,那契约的建立与完成,虽然暂时地带来偿酬,而最后却带来惩罚。黄眉怪暂时得到了为怪这些年的偿酬,最终还是受到惩罚变回原形。对弥勒佛来说也是如此,不管你是有意还是无心的,最终还是把自个的徒弟收回去。《西游记》六十六回中弥勒佛说:“„你师徒魔障未完,故此百灵下界,应该有难„”

[1](214)这正道出了弥勒佛这样做的目的。

可见,妖魔与神佛之所以形成对立,是一张隐含的契约,本是神佛的童子却成了“契约”的权宜,实践了“契约”的不好面,成就了“契约”的最高面。

三、“面子”的对立

《西游记》虽是神魔小说,却充满了人情世故。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对《西游记》有这样的评价:“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4](38)所以神魔也有人世间的“面子功德”这一说法。“面子是抽象不可捉摸的”[5](187)。《西游记》中,神佛与妖魔的对立也有面子方面的原因。

《西游记》第七回,孙悟空大闹蟠桃会,偷吃太上老君的仙丹。后被捉,刀砍火烧雷劈不死,太上老君毛遂自荐放进自己的八卦炉中,《西游记》这样记载:太上老君在边上听了,说:“这猴子,吃蟠桃,喝御酒,又偷仙丹。我那五壶仙丹,有生有熟,都被他吃到肚子里。他运用三昧火,煅烧成一块,所以,已经是金钢不坏之身,谁都别想伤他。不如让我带走,放进八卦炉,以文武火煅烧。炼出我的丹来,他身自为灰烬矣。”[1](240)本想炼出仙丹,把孙悟空化为灰烬。却练就出火眼真精,反而大闹天宫,请得如来佛来降伏。这就埋下了太上老君要想方设法争回面子的伏笔。

在《西游记》三十五回,孙悟空在平顶山遇见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他们本事平平,但诡计多端,又有宝贝。所以唐僧师徒在此也颇受困难。后来孙悟空将计就计骗取宝贝,最后打败妖怪,救出师徒。孙悟空找老君问妖怪的出处,他俩有这样一段对话,“老君道:‘葫芦是我盛丹的,净瓶是我盛水的,宝剑是我炼魔的,扇子是我扇火的,绳子是我一根勒袍的带。那两个怪,一个是我看金炉的童子,一个是我看银炉的童子。只因他偷了我的宝贝,走下界来,正无觅处,却是你今拿住,得了功绩。’大圣道:‘你这老官儿,着实无礼,纵放家属为邪,该问个钤束不严的罪名。’老君道:‘不干我事,不可错怪了人。此乃海上菩萨问我借了三次,送他在此托化妖魔,看你师徒可有真心往西去也。’”[1](236)

原来他们师徒这一劫是观音菩萨跟太上老君借的怪。按道理观音菩萨出面借一次即可,可还要借三次,难道是老君与悟空有交情,不忍心在此为难吗,恰恰不是。事情追溯到五百年前,太上老君和孙悟空已结下梁子。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太上老君自作聪明用火炉锻烧孙悟空,不但没烧死孙悟空,还踢翻锅炉。这样的;4 [1](240)

事情发生,太上老君身为道教始祖,麾下的弟子崇拜者何其之多,脸面何在。后来如来佛解围,更让太上老君失了面子,因为如来佛是佛教首领,他是道教首领。

所以这次观音来借人,太上老君推脱三次并不是和孙悟空有交情,是想挣回自己面子。于是金银童子拿了宝贝,定能制服孙悟空,挣回脸面。按道理可以把以前丢的面子一起赚回来。但事与愿违,孙悟空诡计多端偷法宝。最后还是灰溜溜把自个的法宝收回去,再把观音那番话如此的说,也不至于丢了面子,丢人情。于是太上老君的面子功德又埋下了第二伏笔。

之后,老君决定驳回这面子,但聪明的人驳回面子也要搞得名正言顺啊。于是面子功德就在《西游记》五十回至五十二回轰轰烈烈的展开了。那妖怪趁着孙悟空外出化斋的机会,变出了亭台楼阁,引唐僧三人进去。然后猪八戒看见了三件纳锦背心,和沙僧一起穿上,哪知一穿上就被五花大绑,三人轻松被擒。之后孙悟空回来了,青牛精首先和他大战了三十多个回合,不分胜负。然后就拿出金刚琢,一下就把金箍棒套了过来。金箍棒没了,自然也就无心恋战,只有上天庭搬救兵。这就是老君策划的面子功德第一步,其实这时候老君的面子上已有二分光彩。

于是孙悟空上天搬救兵,玉帝先是把四天门、二十八星宿、三十三天等天庭各部门查了一个遍,看是否有偷偷溜号出去的。这太上老君的兜率宫在三十三天之外,自然查不到。这会儿老君也来出场,因为五百年的帐还没算,面子还没挣够。

后来玉帝得知,于是让孙悟空选几位天将下去擒妖,孙悟空请了李天王、哪吒和火德星君,结果青牛精的金刚琢轻松地收了哪吒的六件兵器,顺便将火德星君的火龙、火马之类的兵器一起没收。其实到这里,主要是给玉帝看的。哪吒是玉帝的心腹爱将,火德星君也是玉帝重臣。如果领导的心腹都拿你没办法,证明你确实有点本事。这样一来,太上老君的面子就挽回了四分。

但这还没完,之后孙悟空又在晚上将兵器偷了回来,来日再战。但结果还是一样,孙悟空、李天王、哪吒、火德星君的兵器又轻松被收走。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第一次还是意外,但第二次就是实力的彻底比拼。到这时,太上老君的面子就挽回了六分。

悟空没辙了,直接找到如来佛。如来听说,将慧眼遥观,早已知识,对行者道:“那怪物我虽知之,但不可与你说。你这猴儿口敞,一传道是我说他,他就不与你斗,定要嚷上灵山,反遗祸于我也。我这里着法力助你擒他去罢。”[1](150)如来佛已经知道青牛精的来历,但没直接说,让十八罗汉带着金丹砂跟着孙悟空去降妖。同样如来的金丹砂照样也没有制伏青牛精。以如来佛祖的法力,他不可能对此没有清晰的判断。其实这正是如来佛的高明之处。取经一路上,神佛三界共同维护了这张“契约”,道教集团也尽心尽力,所以这次就顺便还一个人情,这也是面子功德的奥妙。对太上老君来说,就不一样了。因为如来佛收不服的怪,自己轻松收服了,这样一来,他的面子就已经挣回来八分。

最后在降龙、伏虎罗汉的提醒下,孙悟空知道了青牛精的来历,直接去找太上老君。这太上老君先是打了一个圆场,说是看牛的童子不小心吃了金丹睡了七日才让青牛下界的,然后又将自己的宝贝吹嘘了一番——我那“金刚琢”,乃是我过函关化胡之器,自幼炼成之宝。凭你甚么兵器、水火,俱莫能近他。若偷去我的‘芭蕉扇儿’,连我也不能奈他何矣。”[1](41)说扇子随身带,金刚琢没有随身带,分明是老君的伎俩。最后用扇子潇洒一扇,轻松降伏,面子已经挽回十分。小结

;

5《西游记》一个个除妖故事看起来各自独立成章、毫无瓜葛,其实都体现着一种联系,那就是“人情世故”、“社会秩序”,因为有这样一种联系,小说才浑然一体。吴圣昔有同样的见解:“《西游记》串串成珠,环环相扣,貌离神合,浑

[6](169)然一体。”通过上述论述,我们发现,神佛与妖魔的对立,成佛成魔,关键

是一念之差。心灵上造成的对立、契约背后的对立、面子上的对立都是其具体表现。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M].吉林出版集团,2007

[2]卢梭.社会契约论[M].商务印书馆,1981

[3]叶舒宪编选.结构主义神话学[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长安文艺出版社,2009

[6]吴圣昔.西游新解[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

指导老师:文迪义(副教授)

;6

下载西游记中的佛、道、儒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游记中的佛、道、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举答案之佛道礼仪

    佛道礼仪 甲的嫂子是乙的姑姑,则以下两人属于“亲家”关系的是 下列不属于佛教“六道轮回”的是 佛经是释加牟尼亲自写的吗? 道教创始与哪个时代? “佛家三宝”是指 正确答案:......

    亦儒亦道亦释,非儒非道非释——王维(上篇)

    自南朝三教合流之后,历代的文人墨客,一方面采取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世态度,另一方面又采取道家“返朴归真、清静无为”的哲理思想,当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再参酌佛家“......

    祛除心中的杂念从佛道中感悟人生5篇

    祛除心中的杂念——从佛道中感悟人生 佛说:放下才能得到解脱。困扰我们的是我们的心灵,而不是当下的生活。如果能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就会祛除心中的杂念,享受一种......

    佛道之学与班级管理2

    佛道之学与班级管理 洛阳市实验中学 李全武 佛语曰,“相由心生,境由心转,心系诸佛,珠可助道。” “相由心生”的原意是说,身体是个相,相是外表,外表的相是由内心变现出来的。我们的......

    浅谈儒法道墨教育思想的异同

    浅谈儒、法、墨、道四家教育思想的异同 摘要:儒、墨、道、法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适应当时社会的思想,分别由孔子、墨子、老子、韩非子创立并得到发展。一定的社会孕育......

    名著阅读《西游记》专题练习(100道填空)

    名著阅读《西游记》专题练习 1.《西游记》,长篇______小说, 章回体 2.这部作品有历史真实的影子,即唐贞观年间______的事件《大唐西域记》和《大唐慈恩寺法师传》对此事有详细......

    儒, 佛以心性论为中心的互动互补

    儒、佛以心性论为中心的互动互补 作者:方立天 [2001-12-8 9:05:05]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佛互动是一重大现象。儒、佛之间,在互相碰撞、冲突、贯通、融会的过程中,终于在心......

    “自我暗示”与人、道、佛间的关联(5篇)

    “自我暗示”与人、道、佛间的关联1、“自我暗示”会明显而且长期的影响人的呼吸、心跳频率、血压、内分泌、睡眠等活动;“自我暗示”可分为“积极的”与“消极的”两种,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