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学校安全管理规定-广州政府(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4 02:00: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州学校安全管理规定-广州政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州学校安全管理规定-广州政府》。

第一篇:广州学校安全管理规定-广州政府

广州市学校安全管理规定

(送审稿)

第一条(立法目的与依据)

为保障学校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保护学生、教职员工、学校的合法利益,预防和处理学校安全事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幼儿园、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高等学校(以下统称学校)的安全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学校安全工作原则)

学校安全工作应当贯彻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保障安全、各负其责的原则。

第四条(政府及相关行政主体的职责)

市、区、县级市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学校安全工作。中等职业学校的主管部门负责所属学校的安全工作。

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应当依照各自的职能履行对学校的安全管理职责,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保障学校安全。

第五条(经费保障)

学校举办者应当保障学校安全经费。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将学校安全经费纳入年度教育经费预算,确保学校安全工作的正常运转。

第六条(奖励规定)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维护学校安全有显著成绩或者有特殊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奖励。

第七条(联席会议制度)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教育、公安、交通、司法行政、建设、城管、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管、质监、安监、环保、文化、新闻出版、劳动保障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学校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部署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听取学校和社会各界关于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协调解决学校安全问题,保障学校安全。

第八条(安全工作目标负责制)

学校应当建立安全管理责任制。学校的法定代表人是学校安全第一责任人。

学校应当指导督促其校外办学点或二级学院的安全管理工作。

第九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督导机构职责)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管理辖区内的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对学校安全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全面掌握学校安全工作状况,制定学校安全工作考核目标,将学校安全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年度考核内容,定期进行考核;

(二)建立安全工作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指导学校妥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

(三)负责编制学校安全教育工作规划,指导学校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开展学生安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实效;

(四)制定学校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指导和监督学校建立健全并落实安全管理制度;

(五)协调政府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做好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协助当地人民政府组织对学校安全事故的救援和调查处理;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教育督导机构应当组织学校安全工作的专项督导,将学校安全工作作为责任区督学的重要督导内容。

第十条(安全工作机构与人员)

高等学校应当设立专门的安全保卫机构,配备专职的安全保卫人员和设备。

中小学校和其他学校应当配备相应的安全保卫人员,明确其安全保卫职责,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第十一条(学校安全工作制度)

学校应当建立下列安全工作制度:

(一)安全宣传、安全教育、安全保卫和安全检查制度;

(二)突发事件及其他安全事故的报告、应急处理制度;

(三)教育教学及生活用品及设施管理制度,包括危房报告,食品、饮用水、用电、消防等安全管理,药品、危险品、实验室物品管理制度,锅炉、电梯等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等制度;

(四)校内各单位组织大型校外活动的申报审批制度;

(五)学生安全信息通报制度;

(六)校园网络及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七)学生健康档案制度;

(八)其他学校安全管理制度。

第十二条(门卫制度)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门卫制度,建立校外人员入校的登记或者验证制度,禁止未经同意的校外人员和校外机动车入内,经同意进入校园的车辆必须限速限道行使在指定的地点停放。

禁止将非教学用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品、动物、管制器具和其他可能危及学校安全的物品带入校园。

第十三条(学校周边环境安全)

公安机关应当建立联防机制,加强学校周边地区及学生上学、放学期间重点路段的治安管理和巡逻防控,在治安情况复杂的学校周边增设治安岗亭和报警点,及时依法查处扰乱校园秩序、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案件。

规划、建设等部门应当加强对学校周边规划及建设工程的执法检查;文化、新闻出版、工商、卫生等部门应当加强学校周边地区有关经营服务场所的管理和监督,依法查处违法经营行为;城管、建设、卫生、工商等部门应当依法取缔学校周边占道经营、无证经营摊点。

安监、工商、规划、建设等部门结合各自工作职能依法禁止在学校周边设立易燃易爆、剧毒、腐蚀性和放射性生产、经营、储存和使用的场所或设施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学校安全的场所或设施。

第十四条(交通安全)

公安、交通和市政部门应当依法在学校周边道路设置完善的警告、限速、慢行、让行等交通警示标志和安全设施,在学校门前的道路上施划人行横线,根据需要设置交通信号灯、减速带、过街天桥等设施。

在地处交通复杂路段的学校上下学时间,公安机关应当根据需要部署警力或者交通协管人员维护学校校门附近道路的交通秩序。

临近交通要道的小学,学校应当安排专人护送低年级学生穿越公路。

第十五条(校车安全)

学校接送学生的校车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公安机关和交通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校车的监督管理,禁止接送学生的车船超载或者没有载客资质的车船、司机搭载学生。有关校车安全的具体标准按照《公安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交通安全工作的通知》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校舍安全)

学校举办者应当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校舍、场地,学校应当对其进行安全管理,校舍、场地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的,学校应当及时向相关部门提出书面报告。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安全检查。

第十七条(教育教学设备安全)

学校应当保障教育教学设备及生活设施安全,不得采购无生产许可证或者无相关安全性能证明的教育教学设备和生活用品、用具。学校实验室以及技能操作、文艺、体育用品和其他设施、设备,在使用前应当进行安全检查,并记录检查、维修情况。

第十八条(消防安全)

公安消防部门应当定期对学校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协同教育行政部门督促学校履行保障消防安全的义务,协助学校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消防安全责任制。

学校应当加强安全疏散设施、消防设施和器材的维护管理;严格制定用火用电安全、火灾隐患整改、易燃易爆危险物品使用制度和灭火、应急疏散预案。

第十九条(危险物品或特殊物品管理)

学校应当加强教学中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对剧毒化学品、易制毒化学品和放射性材料等危险品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登记备案,建立购买、保管、使用、检查和报废等管理制度,设置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专门库房,并将废弃的危险化学品、放射性材料等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置。

第二十条(食品药品安全)

卫生行政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学校的教育设施、生活设施以及食品和饮用水的卫生状况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学校做好卫生工作。

学校提供给学生、教职工的食品、药品、生活用品等,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设有食堂的学校应当建立食堂物资定点采购和索证、登记制度与饭菜留验和记录制度,检查饮用水的卫生安全状况,保障师生饮食卫生安全。

第二十一条(疾病防控)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和监督有关医疗单位和专业防治机构做好学校传染病、常见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学校应当配备相应的卫生技术人员和医疗用品,落实卫生部门提出的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立即向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第二十二条(健康管理)

学校应当实行学生定期健康体检制度,建立学生健康档案。未成年学生的健康档案应当经其监护人确认。

学校对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者异常心理状况的学生,应当给予适当关注和照顾。对生理、心理状况异常,经相关资质的医院或医生鉴定,不宜在校学习的学生,应当休学,由监护人安排治疗、休养。

学校对经相关资质的医院鉴定患有精神疾病、传染性疾病或者有可能影响学校安全的其他情形的教职工,应当采取调整工作岗位、离岗治疗等必要的安全措施。

第二十三条(学生安全信息管理)

学校应当建立未成年学生安全信息通报制度,将学校规定的学生到校和放学时间、学生非正常缺席或者擅自离校情况、以及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异常状况等关系学生安全的信息,及时告知其监护人。监护人要将其有效的联络信息,及时告知学校。

学校应当妥善保管学生的健康与安全信息资料以及学生的其他信息资料,依法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

第二十四条(网络安全)

政府应当加大对健康上网通道建设的投入。

学校应当加强对学校局域网络的安全监控,设置必要的安全屏障,防止学生接触暴力、色情、封建迷信、邪教、赌博等有害的网络内容。

第二十五条(宿舍安全)

有寄宿生的学校应当配备专人负责住宿学生的生活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建立健全宿舍管理制度,落实夜间值班、巡查责任,并加强对宿舍用电和防火防盗设施的安全检查。

学校应当针对女生宿舍安全工作的特点,加强对女生宿舍的安全管理。

第二十六条(教育教学活动安全)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学实验、军事训练、公益劳动或者社会实践等教育教学活动和集会、文化体育等活动,应当事先告知学生在活动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参加军事训练,有实弹训练项目的,必须按照训练规程组织实施。

学校不得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商业庆典活动;不得以任何形式和名义组织学生从事接触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品的劳动以及不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或超越其自我保护能力范围的活动;不得组织未成年人参加抢险、救灾活动;学校不得在可能危及学生人身安全的场地开展活动。

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安全管理制度。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教学实习,学校或实习单位应当采取劳动安全保护措施,并定期对学生进行健康检查。实习单位一般不得安排学生参加夜班劳动。

第二十七条(学校委托或共同组织的校外活动)

学校委托其他单位或者与其他单位共同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活动,应当与受委托单位或者共同组织单位就安全保障作出书面约定。受委托单位或者共同组织的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以及约定,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提供安全保障。

第二十八条(学校安全教育)

学校应当建立安全教育制度,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设置要求制定学期、学年安全教育计划,对师生开展安全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训,提高师生的自救、自护和互救能力。

学校安全教育应当包括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等内容,学校应当根据安全教育内容组织师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事故预防和处置演练。

第二十九条(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当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心理咨询辅导员,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或者讲座,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辅导。

学校应当和学生监护人密切配合,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防止和减少学生自伤、自残、他伤事故的发生。

第三十条(及时救护)

发生学校安全事故,学校应当根据现有条件和能力,及时采取措施救护受伤害者,保护事故现场,并及时通知受伤害者监护人或者亲属以及相关机构。

第三十一条(及时报告)

学校发现学校区域或者学校周边区域存在危害学生人身安全的情形或者重大安全隐患的,应当即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并向有关部门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处理,消除安全隐患。

发生学校安全事故,学校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向主管部门报告;属于重大安全事故的,学校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主管部门报告。事故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有关人员应当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组织救助,进行现场处置。学校应当予以配合,尽快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

学校不得瞒报、谎报或拖延报告安全事故。

第三十二条(救济途径)

对学生人身损害赔偿事项,当事人可以协商处理,可以向学校所在地教育行政等部门请求调解,也可以依法提起诉讼。

第三十三条(事故期间学校安全)

在学校安全事故处理期间,政府相关部门、学校应当相互配合,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对学校的安全保卫。

第三十四条(事故风险分担)

学校应当办理校方责任保险,保险所需经费列入教育经费支出。

提倡学生自愿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学校可以为学生参加意外伤害保险提供便利条件,但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三十五条(学校举办者法律责任)

学校举办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学校建设不符合国家、省市规定的办学标准、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的;

(二)不履行安全经费保障职责的;

(三)对学校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建筑物、构筑物、场地、设施等,不能进行及时督促检查并采取相应措施的。

第三十六条(政府相关部门及人员法律责任)

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违反法律、法规和本《规定》的规定,未依法履行学校安全监督、管理与保护职责的,由上级政府或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学校法律责任)

学校未履行安全管理、教育和保护职责,对重大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措施的,有关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相关主管部门依法对学校的法定代表人或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造成学生和教职工伤亡的;

(二)发生事故后未及时采取适当措施、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瞒报、谎报或者缓报重大安全事故的;

(四)妨碍事故调查或者提供虚假情况的;

(五)拒绝或者不配合有关部门依法实施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

(六)其他违反本规定有关学校职责规定的。

第三十八条(其他单位或人员法律责任)

学生、校外单位或者人员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引发学校安全事故的,或者在学校安全事故处理过程中,扰乱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造成学校财产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九条(参照规定)

经批准设立的教育机构和其他培训机构的安全管理工作,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施行日期)

本规定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第二篇:广州医疗机构管理规定

广州市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质量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广州市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的质量管理,保障人体用药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从事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活动的医疗机构,在药品采购、验收、储存、养护、调配、使用等环节的质量监督管理。

医疗机构配制(含委托配制)以及调剂使用制剂的质量管理,按国家、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全市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各区、县级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 人员与制度

第四条 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应当设置药事管理组织并明确职责,下设药品质量管理小组;其他医疗机构可以设置药事管理组织,配备专职或兼职药品质量管理人员。

第五条 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药品质量的管理负总责。

分管药品质量管理工作的负责人应当具有专业技术职称。

(一)三级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负责人应当具有药学专业或者药学管理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并且具有副主任药师(含本级,包括副主任中药师,下同)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二)二级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负责人应当具有药学或者药学管理专业专科以上学历并且具有主管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三)一级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负责人应当具有药学或者药学管理专业中专以上学历并且具有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四)农村卫生站药品质量管理负责人应当由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或者经注册在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的乡村医生担任。

(五)其他医疗机构的药房负责人应当具有药士以上(含药士和中药士)技术职称,或者具有中专以上药学或相关专业(指医学、生物、化学等专业)的学历。

第六条 除本条第二款以外的医疗机构,审核或者调配处方应当由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或者执业药师担任。核医学科必须配备医学院校核医学专业毕业或经核医学专业培训的核医学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和使用放射性药品。

农村卫生站审核或者调配处方应当由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或者经注册在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的乡村医生担任。

第七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下列药品质量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和考核制度执行情况,做好相应记录并建立档案:

(一)药品质量管理责任制度;

(二)人员培训制度;

(三)人员健康状况管理制度;

(四)药品进货检查验收制度;

(五)药品质量信息管理制度;

(六)药品储存、养护管理制度;

(七)药品计量器具及储存、养护设备的使用管理制度;

(八)特殊药品管理制度;

(九)药品出库制度;

(十)各项卫生管理制度;

(十一)处方调配管理制度;

(十二)不合格药品及退货药品管理制度;

(十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管理制度;

(十四)药品质量事故报告和处理管理制度。

第八条 医疗机构直接接触药品的工作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

对直接接触药品的工作人员应当建立健康档案。发现有传染病、皮肤病等可能污染药品的疾病患者,应立即调离直接接触药品的岗位。

第九条 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医疗机构从事药品采购、验收、储存、养护、调配的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并建立培训档案。

医疗机构应当对本单位执业医师进行有关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使用知识的培训、考核。经考核合格的,授予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资格。

第三章 购进与验收

第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从合法的药品生产企业或者经营企业购进药品,严禁临床科室或者医务人员擅自采购、推销药品。

对首次发生供需关系的药品生产企业或者经营企业,应当索取并审核加盖供货单位公章的相关证明资料复印件,建立档案备查。档案材料包括:

(一)加盖供货单位公章的《药品生产许可证》或者《药品经营许可证》以及营业执照复印件;

(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或者《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

(三)注明质量条款的书面合同或质量保证协议书;

(四)企业法定代表人签字或盖章的销售人员授权委托书。授权书应当载明授权销售的品种、地域、期限,注明销售人员的身份证号码。

(五)销售人员的身份证复印件;

(六)其他相关材料。

第十一条 除集中招标药品以外,医疗机构对首次购进的药品,应当索取并审核供货单位加盖公章的相关证明资料。包括:核实药品批准文号,审核药品的包装、标签、说明书等是否符合规定。

第十二条 医疗机构购进进口药品,应当索取以下资料:

(一)《进口药品注册证》(或者《医药产品注册证》)复印件、《进口药品批件》复印件;

(二)《进口药品检验报告书》复印件或者注明“已抽样”并加盖口岸药检所公章的《进口药品通关单》复印件;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批签发的生物制品,需要同时索取口岸药品检验所核发的批签发证明复印件。

进口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应当同时索取其《进口药品注册证》(或者《医药产品注册证》)复印件、《进口准许证》复印件和《进口药品检验报告书》复印件。

上述各类复印件均需加盖供货单位公章。

第十三条 医疗机构验收中药材或者中药饮片,应当查验中药材包装上是否标明品名、产地、供货单位、质量合格标志。中药饮片标签是否注明品名、规格、产地、生产企业、产品批号、生产日期,实施批准文号管理的中药饮片注明药品批准文号。

第十四条 医疗机构购进药品应当有合法票据,并建立真实、完整的药品购进记录。药品购进记录必须注明药品通用名称、生产日期、批准文号、剂型、规格、产品批号、有效期、生产厂商、供货单位、购货数量、购进价格、购货日期以及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购进药品的票据和记录应保存至超过药品有效期一年,但不得少于三年。

第十五条 验收人员对购进的药品应当根据原始凭证逐批验收,做到票、帐、物相符。验收人员验收药品后需做出验收结论并签字。药品质量验收应包括查验药品外观性状、药品内外包装、标签、说明书、药品合格证明文件等内容。疫苗、血液制品等需要温度控制的生物制品还需要查验其冷链运输条件。

第四章 储存与养护

第十六条 医疗机控措施;

(二)定期检查药品质量,对近效期、易变质的药品应视实际情况缩短检查周期;

(三)发现药品质量异常,应悬挂明显标志和暂停发货,尽快通知质量管理部门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第二十四条 医疗机构对易变质的药品、近效期的药品、已发现质量问题药品的相邻批号药品、首次购进药品等重点养护品种,应当做好检查记录。

第二十五条 医疗机构不得使用过期、失效、淘汰、变质或者受污染的药品。对不合格药品的确认、报告、报损、销毁应有完善的程序和记录。

第二十六条 医疗机构在药品使用过程中发现质量可疑药品或者国家、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求暂停使用的药品,应当立即停止使用,妥善保存并及时向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依法处理。

第二十七条 对已被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确认的假药、劣药,医疗机构应当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向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由其依法处理。医疗机构不得擅自作退货、换货或者销毁处理。

医疗机构对存放在本单位的过期、损坏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应当向卫生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卫生主管部门负责监督销毁。

第五章 处方调配

第二十八条 医疗机构应对药品的调配使用实行统一管理,除门诊药房、病区药房外,其他科室不得直接向患者提供治疗性药品。

内部调配使用记录应当注明药品通用名称、剂型、规格、批号。

第二十九条 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应按操作规程调配处方药品,认真审核。对处方所列药品不得擅自更改或者代用;对有配伍禁忌或超剂量的处方,应当拒绝调配,必要时,需经原处方医生更正或者重新签名并注明签名时间方可调配;审核、调配人员均应在处方上签字。处方应按有关规定保存备查。

第三十条 医疗机构调配中药饮片应当做到秤量准确,不得以手代秤、估量抓药。中药饮片不得错斗、串斗存放,药柜应正确标明饮片名称,防止混药。

第三十一条 临床输液的处方调配环境应当符合卫生学要求。

药品拆零使用的工具、包装袋应符合卫生和质量要求,不得对药品产生污染。拆零药品应保留原包装,不得混批号装放;保留原包装确有困难的,应当在存放拆零药品的器皿上标明药品品名、批号、有效期和拆零分装日期并做好记录。拆零药品记录的保存期限不少于2年。

第三十二条 医疗机构调配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及医疗用毒性药品和放射性药品,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 医疗机构调配处方必须做到“四查十对”。查处方,对科别、姓名、年龄;查药品,对药名、规格、数量、标签;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

调配处方应当在药袋上注明患者姓名和药品名称、用法、用量。发出药品时应当按照药品说明书或者处方医嘱,向患者或者其家属进行相应的用药交待与指导,包括每种药品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

第三十四条 医疗机构应当设置意见簿和公布监督电话,对群众有关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的投诉或批评要及时调查核实并加以解决。

第六章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第三十五条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国家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履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职责。

第三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实际,设立相应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小组,建立本单位的网络体系,指定专人负责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工作。

第三十七条 医疗机构按照“可疑即报”原则,发现与用药有关的不良反应/事件(包括疑似,下同),应详细记录、调查、分析、评价、处理,并报告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现新的(超出说明书范围)严重的、群体性的或者致死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必须及时上报省、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同时报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延误。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本规定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

第三篇:广州随军规定

广州市随军家属就业安置规定(修订稿)(2011-10-20截止)

时间 2011-9-21 13:09 返回

第一条 为做好广州市驻军随军、随调家属的就业安置工作,根据《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广州市安置的随军、随调家属的就业安置工作。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级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等组织,均有接收随军、随调家属的义务和责任,应积极开发就业岗位,按照本规定完成政府每年下达的随军、随调家属就业安置任务。

第三条 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是安置随军家属工作的主管机关。广州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安置当年转业军官随调家属工作,广州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是安置随军家属和随调家属工作的协调机构。

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财政、公安、机构编制、教育、卫生、国资、工商、税务、统计等部门依照各自职能,协助实施本规定。

第四条 本规定所称随军家属是指随军到驻穗部队现役军官、文职干部、士官并与其分居两地的配偶。随调家属是指当年批准转业、符合到广州市安置且符合随调条件的转业干部配偶。

已有广州市就业记录或随军前为广州市户口的随军、随调家属不列入政府安置计划。

凡军事实力不在广州市驻军、军队系统在穗临时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在穗机构临时工作人员的家属,不适用本规定。

第五条 经驻穗部队师(旅)以上政治机关按照总政治部规定批准随军的家属,可按照本规定享受就业安置。

上被批准随军且从未被本市各级政府随军家属安置部门列入安置计划的随军家属,可列入下的随军就业安置计划。

第六条 驻穗部队各单位干部部门应在每年3月31日以前,将符合条件并需要当在广州市安置就业的随军家属名单,填写登记表并汇总后,报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需由中央部属、省属在穗单位安置的,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随调家属与军转干部同时接收安置,同时发出报到通知。

第七条 随军、随调家属工作实行指令性安置、指导性双向选择和自谋职业方式进行安置。每年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编制随军、随调家属安置计划,下达给区及市直属各有关单位。

随军、随调家属就业安置,应本着尽量就地就近、专业基本对口和分类推荐、优先安排的原则,坚持计划安置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推荐就业、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安置办法。随军、随调前已失业的或无工作单位的(包括在事业单位在编不在岗的和人事关系挂靠在人才交流中心的),实行培训帮扶安置,超过一年未落实单位的,由随军、随调家属户口所属辖区(县级市)政府按月给予基本生活补贴及建立个人社保账户与购买社保,所需经费由随军、随调家属户口所属辖区(县级市)财政解决,并由随军、随调家属户口所属辖区(县级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给予发放和缴纳。

第八条 鼓励随军、随调家属通过双向选择实现就业和自谋职业。随军、随调家属可根据个人自身特点,主动进入人力资源就业市场参与竞争就业或自谋职业。鼓励随军、随调家属到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及其他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做好随军、随调家属的劳动权益保障工作。

第九条 指令性安置是指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综合考虑随军、随调家属的学历层次、专业特长和随军、随调前就业单位性质、岗位类别等情况,结合市属和区属用人单位的性质类别、编制数量和人员需求等情况,通过指令性方式把当年符合条件的随军、随调家属分配到相关单位工作的就业安置方式。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随军、随调家属,可采用指令性安置:

(一)配偶在边远艰苦地区或者从事飞行、舰艇工作或长期在高危岗位(如核生化、易燃易爆等)工作5年以上的;

(二)配偶在部队荣立三次三等功或荣立二等功以上奖励的;

(三)配偶服现役时间满二十五周年以上或因战、因公致残的;

(四)随军、随调家属为公务员,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

(五)随军、随调家属取得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的或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且在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的在编在岗人员(人事关系挂靠在人才交流中心的除外)。

(六)省、市政府文件明确规定引进的其他高层次人才。

第十条 指令性安置的原则

(一)随军、随调前属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属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人员,原则上由驻军各单位干部部门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系安置。

(二)随军、随调前属省会市、计划单列市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人员,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将名额分配给相应或相近的广州市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负责按规定妥善安排其工作。

(三)随军、随调前属地级市(含地级市)以下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人员,按就地就近原则由各区(县级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安排在本区所属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工作。随调家属尽量按就地就近原则由各区(县级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安排在本区所属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工作。

(四)凡有增人计划的单位,应视当前需安置就业随军、随调家属的情况,按一定比例接收随军家属,并及时为随军家属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一条 本规定第十条第(二)项和第(三)项接收单位安置对象较多的,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做适当的调配。

第十二条 对随军、随调前在机关、事业单位办理了吸收录用手续的在编在岗的随军、随调家属,由各级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机构编制部门参照随军、随调家属原工作单位性质、学历、专业技术资格、工作能力等相关实际情况,在相应或相近类型的单位优先安置,由各级编制部门负责提供空编单位和用编审核,并按照实际接收人数相应增加编制。

第十三条 指导性双向选择是指由市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及其所属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通过举办接收单位与随军、随调家属双向选择见面会、向市、区(县级市)属用人单位、军民共建单位推荐,或者由随军、随调家属自找接收单位等方式,促使随军、随调家属和用人单位达成双向选择的就业意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把符合条件的随军、随调家属分配到与其达成双选意向用人单位工作的就业安置方式。

第十四条 各级政府随军、随调家属主管部门应会同相关部门加快随军、随调家属就业安置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随军、随调家属就业安置信息服务系统等方式促进随军、随调家属和用人单位的实时了解、沟通,促使随军、随调家属和用人单位达成双向选择意向并实现就业安置。

各级政府所属公共就业机构应设立随军、随调家属服务部门或随军、随调家属就业服务窗口,为随军、随调家属提供就业指导、办理社会保险转移、职称手续、保管档案等服务。

第十五条 鼓励随军、随调家属通过自谋职业方式实现就业。自愿选择自谋职业的随军、随调家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其申请及时为其办理行政关系调入、户籍迁移等相关手续。

选择自谋职业的随军、随调家属未就业期间可在报送安置材料第二年提出申请(每人只可享受一次),按照下列规定,由随军、随调家属户口所属辖区(县级市)政府按月给予基本生活补贴及建立个人社保账户与购买社保,所需经费由随军、随调家属户口所属辖区(县级市)财政解决,具体由随军、随调家属户口所属辖区(县级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给予发放和缴纳。

(一)自谋职业随军、随调家属基本生活补贴标准,按当年广州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基础上再增加10%的标准计发;从其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并符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次月起停止发放基本生活补贴;

(二)自谋职业随军、随调家属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基数和费率,按灵活就业人员有关规定申报缴纳;

(三)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但达不到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自谋职业随军、随调家属,可继续领取基本生活补贴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直至达到领取基本养老保险金条件时为止,并按规定享受基本养老待遇;

(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享受政府提供的随军、随调家属未就业期间基本生活补贴和养老、医疗保险费:(1)未就业随军、随调配偶已就业且有收入的;(2)未就业随军、随调配偶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当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或者机构安排工作的;(3)未就业随军、随调配偶出国定居或者移居港、澳、台地区的;(4)未就业随军、随调配偶与军人解除婚姻关系的;(5)未就业随军、随调配偶被判刑收监执行或者被劳动教养或有其他违法乱纪行为的;(6)军人被取消军籍的;(7)军人被宣告失踪或死亡的(因公牺牲的除外)。(8)自谋职业的随军、随调家属被录(聘)用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或与企、事业(编制外人员)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并按社会保险有关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后,政府停止发放、缴纳基本生活补贴和养老、医疗保险费。(9)随军家属配偶退出现役或到广州市辖区外服役的,不再享受政府发放、缴纳基本生活补贴和养老、医疗保险费。

第十六条 自谋职业随军、随调家属档案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或随军、随调家属户口所属辖区(县级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指定的机构统一管理。基本生活补贴经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并由随军、随调家属户口所属辖区(县级市)财政部门核拔。社会保险缴费标准由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部门核定。

第十七条 自谋职业随军、随调家属的基本生活补贴从审核通过的次月计发(前提为已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到达法定退休年龄且符合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时,由自谋职业随军、随调家属按规定程序申办退休审批手续,经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认后,由本人提前一个月送交户口所属辖区(县级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部门办理社保申领手续,从领取基本养老金当月起政府停发基本生活补贴。

第十八条 对随军、随调家属已接受过指令性或指导性安置的,但对安置情况认为不合适的,可以选择自谋职业并享受相关优惠待遇(但已安置到新单位报到的除外)。自谋职业的随军、随调家属视同当地政府已予安置就业,市、区(县级市)有关部门不再接受其申请或办理就业安置手续。

第十九条 实行劳动合同制或者聘用制的单位,对接收的随军、随调家属应签订三年以上的劳动、聘用合同(随军家属要求签订三年以下期限的劳动、聘用合同除外),用人单位在合同期内除法定和约定的解约条件外,不得解除劳动、聘用合同。

第二十条 各单位对接收安置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随军、随调家属,在适应期内与其他职工同等条件下,应在工种、班次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

(一)配偶在边远艰苦地区或者从事飞行、舰艇工作或长期在高危岗位(如核生化、易燃易爆等)工作5年以上(含5年)的;

(二)配偶在部队荣立三次三等功或荣立二等功以上奖励的;

(三)配偶服现役时间满二十五周年以上或因战、因公致残的;

第二十一条 企业在经济性裁员中,在与职工同等条件下对随军、随调家属应优先聘用上岗。

第二十二条 鼓励用人单位招用随军、随调家属。企业、事业(编制外人员)单位招用随军、随调家属并与其签订一年及以上劳动、聘用合同的,凭双方签订的劳动、聘用合同及单位购买社保增减员表,可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开具社保补助证明,凭该证明到市就业办办理领取社保资助手续。

具体资助办法按资助当时的具体社保缴纳政策执行,根据合同期限全额资助企事业单位(指编制外人员)应缴纳部分,最长不超过三年,个人应缴纳部分仍由个人承担。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充分发挥市、区(县级市)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作用,为随军、随调家属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随军、随调家属随军前无工作单位(包括在事业单位在编不在岗的和人事关系挂靠在人才交流中心的)选择自谋职业或者政府下达就业安置计划三年内从接收单位下岗的,可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办理失业登记后享受失业保险等待遇,并可到户口所属辖区(县级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参加政府补贴的职业培训。各区(县级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应在一年内至少提供一次免费职业指导,三次免费职业介绍;对参加技能培训的随军、随调家属,提供一次免费或部分免费的职业培训,对培训合格者,发给相应的技能证书,并优先推荐就业。随军、随调家属就业培训每年需要的培训经费在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第二十四条 随军、随调家属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正确对待组织安排,对指令性、指导性双向选择安置的单位或岗位应予服从。随军、随调家属接到工作安置通知后,应在两个月内到指定的部门办理有关手续,逾期不办理、不服从安置、不签订协议或调令发出后反悔的,视为自动放弃安置。自动放弃安置人员不再享受发放基本生活补贴和缴纳社会保险待遇,市、区(县级市)有关部门不再为其安排和推荐工作,已移交的个人档案退回原人事关系管理部门。

第二十五条 政府所属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逐步建立和完善随军、随调家属信息库,积极推荐随军、随调家属就业。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每成功推荐1名列入当年安置计划的随军、随调家属与用人单位达成双向选择协议并落实就业的,给予1000元的奖励(每位军属只可享受一次)。所需要的经费,在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专项经费中列支。

随军、随调家属人事关系可挂靠在政府所属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随军、随调家属的配偶服役期间按50%收取挂靠管理费。所减免的50%挂靠费,由挂靠单位向随军、随调家属户口所属辖区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申请,所需要的经费在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就业专项经费中列支。

第二十六条 对为安置随军、随调家属就业而新开办的企业,符合减免税规定的,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之日起,三年内免征营业税。对随军、随调家属自主创业从事个体经营的,符合减免税规定的,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之日起,三年内免征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每名随军、随调家属只能享受一次免税政策。

第二十七条 对完成和超额完成安置随军、随调家属任务以及对随军、随调家属在优待照顾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市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八条 对不按期完成随军、随调家属安置任务的单位,不能评选为双拥工作先进单位。

第二十九条 随军、随调家属安置工作应作为考核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目标责任制的内容。对拒绝接收随军、随调家属安置的单位,由各级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民政等部门作出以下处理:

(一)给予批评教育并责令改正。

(二)经批评教育后仍不接收的,其领导成员按未完成任期目标责任制,领导班子成员考核不能评为先进或优秀,单位集体不能评为先进。

第三十条 在随军、随调家属就业安置和发放、缴纳基本生活补贴和社会保险费等工作中涉及伪造档案、提供虚假资料等行为的,一律取消该随军、随调家属在广州市的就业安置资格,已移交的个人档案退回原人事管理部门。涉及地方的通报地方相关部门,涉及部队的通报该随军、随调家属配偶所在单位及上级领导机关,并由部队根据有关规定给予军纪处分。

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加强随军、随调家属档案审核,对个人档案中出现伪造、虚假资料等情况,应及时查清并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反映,取消该随军、随调家属在广州市的就业安置,已移交的个人档案退回原人事管理部门。

第三十一条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规定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就业安置工作的分工和具体情况,分别向同级财政部门编报经费预算。财政部门对经费预算进行审核后纳入预算安排,根据工作需要按时划拨资金。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自 年 月 日起施行,以往有关规定与此不符的,以本规定为准。原已安置的随军、随调家属按原政策执行。

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由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广州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随军安置办公室02086322697

叶小姐83126052

第四篇:广州募捐条例-广州政府

广州市募捐条例

(草案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 为了鼓励捐赠,规范募捐行为,保护捐赠人、受益人和募捐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公益事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面向社会公众募集财产用于公益事业的活动,适用本条例。

为了帮助特定对象,面向本单位或者本社区等特定人群开展的募捐活动,不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部门职责】 市民政部门主管本市募捐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实施本条例。

区、县级市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募捐管理工作。

财政、审计、税务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募捐管理的有关工作。

第四条【鼓励募捐和捐赠】 鼓励和支持募捐组织依法开展募捐活动。鼓励和支持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募捐组织捐赠财产。

第五条【募捐主体】 募捐组织是指红十字会、公募基金会以及根据本条例取得募捐许可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非营利的事业单位。

红十字会和公募基金会可以在其宗旨、业务范围内开展募捐活动。

前款规定以外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非营利的事业单位经申请取得募捐许可后,可以在许可的范围内开展募捐活动。

自然人以及本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以外的组织不得单独开展募捐活动;确有需要的,应当与募捐组织联合开展,募捐所得财产由募捐组织负责管理。

第六条【募捐许可条件】 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非营利的事业单位申请募捐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为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的目的而设立;

(二)财务管理符合法律和法规的规定;

(三)决策、执行、信息公开制度健全、规范;

(四)有开展募捐活动的人员和场地;

(五)法律和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七条【申请募捐许可材料】 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非营利的事业单位申请募捐的,应当向市民政部门提出,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募捐申请书;

(二)组织登记证书;

(三)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身份证明;

(四)符合本条例第六条规定条件的相关证明;

(五)符合本条例第九条规定的募捐方案。

第八条【募捐许可】 市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募捐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符合条件的,应当向申请人颁发载明募捐组织名称以及募捐目的、方式、期限、地域等内容的募捐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应当将不予许可的决定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九条【募捐方案】 募捐组织开展募捐活动前,应当制定募捐方案。募捐方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募捐的目的;

(二)募捐财产数额目标;

(三)募捐的方式;

(四)募捐的期限和地域;

(五)募捐财产的使用期限和使用计划;

(六)符合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的工作成本列支计划。

募捐方案中的募捐期限不得超过三个月。

第十条【募捐方案备案】 红十字会和公募基金会应当在募捐活动开始的十五个工作日前将募捐方案报送市民政部门备案。

募捐方案的内容不符合法律、法规以及本条例第九条规定的,市民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备案材料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指出并督促修改完善。

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募捐组织就同一项目或者同一受益人分别制定募捐方案,且募捐财产总数额目标明显超出实际需要的,市民政部门应当及时告知相关募捐组织。

第十一条【募捐前信息公开】 红十字会和公募基金会应当在募捐活动开始前五个工作日内,将募捐方案和组织登记证书在市民政部门网站上向社会公布;募捐财产金额目标在一千万元以上的,应当同时在市民政部门指定的平面媒体上向社会公布募捐方案和组织登记证书。

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非营利的事业单位应当在募捐活动开始前五个工作日内,将募捐方案和募捐许可证在市民政部门网站上向社会公布;募捐财产金额目标在一千万元以上的,应当同时在市民政部门指定的平面媒体上向社会公布募捐方案和募捐许可证。

募捐组织应当按照公布的募捐方案开展募捐活动。

第十二条【募捐方式】 募捐组织可以通过下列方式开展募捐活动:

(一)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媒体劝募;

(二)在公共场所摆放募捐箱;

(三)两名以上的工作人员持募捐组织有效证件劝募;

(四)寄发劝募函或者发送劝募信息;

(五)义演、义赛、义卖;

(六)募捐许可证载明的其他方式。

募捐应当尊重捐赠人的意愿,禁止摊派或者变相摊派。

第十三条【募捐支付方式】 募捐组织开展募捐活动时,可以采取由捐赠人现场付款、邮政汇款、银行转账、提供票据、手机支付等方式接受款项,方便捐赠人捐赠。

第十四条【募捐时信息公开】 募捐组织开展募捐活动时,应当在募捐活动现场或者募捐活动载体的显著位置公布组织名称、募捐目的、联络资料以及募捐信息查询方法。

第十五条【审查义务】募捐组织应当对募捐物资的权属来源和质量进行必要的审查。募捐物资应当具有使用价值,符合安全、卫生、环保等标准。

募捐财产为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募捐组织应当审查证明其价值的相关材料。

第十六条【捐赠物资价值评估】 对募捐物资的价值需要进行评估的,由募捐组织和捐赠人协商委托评估机构评估;对超过募捐实际需要或者不易储存、运输的募捐物资,经捐赠人同意后募捐组织可以依法采取拍卖等方式处置。

评估费用、拍卖佣金或者其他处置费用在捐赠人的捐赠金额中冲减,或者根据捐赠人的意愿由捐赠人另行支付。

第十七条【捐赠票据】 募捐组织接受募捐财产,应当向捐赠人出具由财政部或者省财政部门印制的公益事业捐赠票据;捐赠人放弃接受捐赠票据的,募捐组织应当做好记录,并将开具的捐赠票据存档备查。

第十八条【募捐财产管理】 募捐组织对募集的资金,应当设立专门账户,专账管理;对募集的物资,应当建立分类登记表册,妥善保管。

第十九条【捐赠承诺】 对不能当场兑现捐赠承诺的,募捐组织应当与捐赠人就捐赠财产种类、质量、数量、用途和兑现时间等内容订立书面捐赠协议,并可以申请公证。

捐赠人到期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捐赠协议的,募捐组织应当催告。

第二十条【捐赠人信息保密】 捐赠人对捐赠行为、捐赠财产和其他有关事项要求保密的,募捐组织和受益人应当保密。

第二十一条【募捐后信息公开】 募捐组织应当在募捐方案确定的期限内终止募捐,并自终止募捐之日起三十个工作日内在市民政部门网站向社会公布募捐的情况;实际募捐财产金额以及募捐方案确定的募捐财产金额目标在一千万元以上的,应当同时在市民政部门指定的平面媒体上向社会公布募捐的情况。

公布募捐情况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实际募捐的起止时间;

(二)实际募捐财产数额;

(三)实际募捐财产种类和具体数量;

(四)未履行捐赠承诺以及催告的情况;

(五)其他应当公布的事项。

第二十二条【灾害时期募捐组织管理】 在发生自然灾害时,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可以发动募捐组织联合面向社会公众开展赈灾募捐活动,并统筹使用救灾募捐财产。

民政部门应当采取措施,简化办事手续,保证募捐财产及时、安全、有效地用于灾区救助活动。

第二十三条【募捐财产使用】 募捐组织应当按照募捐方案及时使用募捐财产,禁止滞留、私分、挪用、贪污和侵占募捐财产。

捐赠人与募捐组织对捐赠财产的计划用途、实施项目和受益人有约定的,募捐组织应当按照约定执行;确有需要改变约定事项的,应当征得捐赠人的书面同意。

第二十四条【募捐组织、受益人对募捐财产的义务】 募捐组织应当告知受益人关于募捐财产的使用要求,并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受益人不按照要求使用募捐财产的,募捐组织应当要求受益人改正;受益人拒不改正的,募捐组织可以终止资助,并要求受益人退还募捐财产。

资助目的已经实现或者因特殊情况无法实现时,募捐组织应当终止资助。

第二十五条【剩余募捐财产的处理】 募捐财产按照约定或者计划用途使用后有剩余的,募捐组织应当征求捐赠人意见并按其意见处理;确实无法征求意见的,募捐组织按照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向社会公布剩余募捐财产使用计划后,可以将其用于与原募捐目的相同或者相似的公益事业。

第二十六条【募捐工作成本】 开展募捐活动所产生的工作成本,国家规定可以在募捐财产中列支的,募捐组织不得超出国家规定的标准列支;国家没有规定且确有需要在募捐财产中列支工作成本的,应当控制在已经公布的募捐方案所确定的工作成本列支标准之内,但不得高于实际募捐财产价值的百分之十。

义演、义赛、义卖募捐活动的工作成本列支不得高于实际募捐财产价值的百分之二十。

捐赠人与募捐组织对工作成本列支有约定的,依照其约定。

第二十七条【募捐财产使用信息公开】 募捐组织应当自募捐方案确定的使用期限届满之日起三十个工作日内,在市民政部门网站向社会公布募捐财产的使用情况;实际募捐财产金额以及募捐方案确定的募捐财产金额目标在一千万元以上的,应当同时在市民政部门指定的平面媒体上向社会公布募捐财产的使用情况。

募捐方案确定的募捐财产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募捐组织应当自上一届满之日起三十个工作日内在市民政部门网站向社会公布上一募捐财产的使用情况;实际募捐财产金额以及募捐方案确定的募捐财产金额目标在一千万元以上的,应当同时在市民政部门指定的平面媒体上向社会公布募捐财产的使用情况。

公布募捐财产使用情况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募捐财产数额;

(二)募捐财产使用数额;

(三)募捐财产使用情况明细;

(四)工作成本列支情况明细;

(五)剩余募捐财产使用计划;

(六)审计部门或者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

(七)其他应当公布的事项。

第二十八条【税收优惠】 募捐组织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

捐赠人向募捐组织的捐赠支出,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税前扣除等税收优惠。

第二十九条【捐赠人查询权】 捐赠人有权向募捐组织查询其捐赠财产的使用情况,募捐组织应当在十五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

第三十条【异议处理】 捐赠人或者受益人对募捐财产及其使用情况有异议的,可以向募捐组织核实。经核对仍有争议的,捐赠人或者受益人可以向募捐地民政部门投诉,民政部门应当及时依法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书面告知当事人。

第三十一条【募捐信息发布服务与监督】 市民政部门应当在其网站及时为本市募捐组织免费提供募捐信息发布服务,方便公众查询。

市、区、县级市民政部门应当指导、监督募捐组织建立、健全、落实内部管理制度,督促募捐组织按时公布募捐信息。

第三十二条【财政审计监督】 市、区、县级市审计部门可以对募捐财产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审计结果可以向社会公布。对因发生自然灾害而募捐的财产,审计部门可以进行跟踪审计。

财政部门依法对募捐组织会计事务和公益事业捐赠票据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第三十三条【社会公众监督】 鼓励社会公众、新闻媒体对募捐组织的募捐活动和募捐财产管理使用等情况进行监督。任何单位和自然人发现募捐活动或者募捐财产管理使用存在违法、违规情形的,可以向当地民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

第三十四条【擅自开展募捐的责任】 募捐组织违反本条例第五条规定,擅自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募捐活动的,由市民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返还募捐财产,并可以处违法募捐财产价值一倍以下的罚款;募捐财产不能返还捐赠人的,由市民政部门将该财产交由其他募捐组织管理使用。

自然人和募捐组织以外的其他组织违反本条例第五条规定,擅自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募捐活动的,由市民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返还募捐财产,并可以处违法募捐财产价值一倍以下的罚款;募捐财产不能返还捐赠人的,由市民政部门将该财产交由募捐组织管理使用。

假借募捐名义骗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募捐组织违反本条例的责任】 募捐组织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民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募捐许可证或者撤销登记:

(一)以募捐名义进行营利活动的;

(二)摊派或者变相摊派的;

(三)未按照规定将募捐方案报送备案的;

(四)未按照规定履行信息公布义务或者公布虚假信息的;

(五)未按照募捐方案规定的方式、期限、地域进行募捐的;

(六)未按照募捐方案使用募捐财产的;

(七)未按照规定披露捐赠人、受益人信息或者泄露捐赠人、受益人隐私,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三十六条【滞留、私分、挪用、贪污、侵占募捐财产责任】 滞留、私分、挪用、贪污或者侵占募捐财产的,由有关行政部门按照权限责令改正,追缴募捐财产,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依照前款规定追缴的募捐财产,应当用于原募捐目的和用途。

第三十七条【公职人员失职、渎职责任】 民政、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募捐管理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履行对募捐活动监管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非法干涉募捐组织内部事务,严重妨碍募捐组织正常活动的;

(三)挪用募捐财产的;

(四)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

第三十八条【生效时间】 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第五篇:广州市政府信息共享管理规定

广州市政府信息共享管理规定

(2012年5月28日广州市第十四届人民政府第1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12年6月2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令第75号公布 自2012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政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政府信息共享,提高政府整体行政效能,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根据《广州市信息化促进条例》,结合本市政府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行政机关提供和共享政府信息的行为,适用本规定。

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受行政机关委托行使行政权力的本市组织提供和共享政府信息的行为,依照本规定执行。

本市行政区域内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金融、电信、公共交通等公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时提供和共享政府信息的行为,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的基准信息是指各级行政机关在其管理或者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标识性、基础性和稳定性的政府信息,是用来确定对象和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信息。

本规定所称的政府信息共享平台(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是指为政府机关之间信息共享提供支撑的信息平台。

第四条 政府信息共享应当遵循依职能共享、规范有效、及时完整、合法使用、保障安全的原则。行政机关之间无偿共享政府信息。

第五条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政府信息共享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解决和政府信息共享有关的重大问题。

市、区、县级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政府信息共享的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建设政府信息共享技术平台,管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基础设施,会同质量技术监督机关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定期对政府信息共享工作进行检查评估。

其他行政机关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政府信息采集、更新和共享工作,并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要求,合法使用所获取的共享信息。

第六条 行政机关的信息采集、目录编制、交换共享、运行维护等信息共享全流程工作经费,纳入本机关电子政务费用,由各级财政予以保障。

第二章 政府信息共享平台

第七条 行政机关应当根据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要求,编制机关政务信息目录,并报送同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备案。

第八条 市、区、县级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同级政府各行政机关的法定职责及其可供共享的信息和共享需求,编制政府信息共享目录,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政府信息共享目录应当包括政府信息的共享内容、共享方式、共享范围、共享频率和时效要求等内容。

第九条 行政机关可供共享的政府信息和共享需求发生变化时,应当及时报告同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同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各行政机关可供共享的政府信息和共享需求的变化等实际情况,及时对政府信息共享目录进行调整更新,其中对于减少政府信息共享目录中信息的,应当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第十条 市信息化主管部门统筹建设市级政府信息共享平台,为市级行政机关提供信息共享服务。

各区、县级市信息化主管部门统筹建设区、县级市政府信息共享平台,为区、县级市行政机关提供信息共享服务,并与市级政府信息共享平台对接。

市、区、县级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政府信息共享平台的日常管理和运行维护,加强共享政府信息的日常管理,确保政府信息共享平台的正常运作。

第十一条 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统筹自然人、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和不动产、证照及其他共享信息库的建设。

其他行政机关应当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和履行职责需求,统筹建设管理本行政机关的专业数据库。

第三章 信息采集

第十二条 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国家、省和市电子政务总体规划和本机关工作实际要求,在职能范围内采集信息,明确信息收集、发布、维护的规范和程序,确保信息真实、可靠、完整、及时。

第十三条 行政机关采集政府信息应当遵循依职能采集,谁采集、谁更新,保障数据来源唯一性的原则,可以通过信息共享方式从其他行政部门获取的信息,不得重复采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四条 市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制定基准信息目录,明确基准信息采集和提供的责任机关,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为行政机关提供基准信息服务。第十五条 行政机关应当利用信息技术,将采集、产生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将具备条件的信息进行结构化处理,并通过数据库进行管理。

市、区、县级市档案管理机关负责对行政机关电子文件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制定电子文件档案归档、移交、接收制度和标准并组织实施,实现以传统载体保存的公文、档案、资料等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管理。

行政机关应当指定专人负责电子文件移交归档工作,将电子文件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利用列入机关文书处理程序和相关人员的岗位责任,并在每年6月30日前将上一的电子文件移交同级国家档案馆。

第四章 提供和获取

第十六条 行政机关采集的政府信息,属于政府信息共享目录之内的,应当依照本规定中的相关标准和程序,直接接入政府信息共享平台。

行政机关向政府信息共享平台提供的信息,事先应经过保密审查,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其中自然人信息应当以法定身份证件作为标识提供,法人及其他机构信息应当以组织机构代码作为标识提供,没有组织机构代码的市场经营主体应当以营业执照作为标识提供,以便信息的共享使用。

行政机关以其他途径提供经常性共享信息的,应当报同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 行政机关应当对所提供的共享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其中电子证照、文书类信息应当进行实时更新,其他业务信息应当在产生后3日内进行更新。

情况特殊的,行政机关应当在向同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备案后,至少每季度第一个月的前10日内更新1次。

第十八条 行政机关应当依职能获取本机关履行职责所需要的共享政府信息。行政机关获取共享政府信息应当优先通过政府信息共享平台进行。

第十九条 行政机关要求获取的共享政府信息属于政府信息共享目录之内的,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目录规定在政府信息共享平台上开放相应的访问权限给需要共享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即时完成共享实施。

行政机关要求获取的共享政府信息属于政府信息共享目录之外的,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提请同级人民政府做出决定。同级人民政府决定应当共享的,提供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应当自决定做出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政府信息共享平台提供信息。

第二十条 市、区、县级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保密、公安等机关制定政府信息安全工作规范,建立应急处理和灾难恢复机制,制定事故应急响应和支援处理措施。

行政机关应当加强日常联调工作,确保发生突发事件时政府信息共享有效进行。

第五章 信息使用

第二十一条 市级行政机关应当将依职能采集、产生的信息按照职能和行政区划经由市、区(县级市)两级政府信息共享平台共享给区、县级市行政机关。

行政机关应当依职能使用本机关获取的共享政府信息。

第二十二条 行政机关对共享的政府信息内容有异议的,应当向市信息化主管部门提出复核申请。

市信息化主管部门接到信息内容复核申请后,在3个工作日内对异议信息进行核查,并根据核查情况作出确认或者更正。对非技术性原因产生的信息差异,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及时通知信息提供机关,由信息提供机关在3个工作日内对异议信息进行核查,并将核查结果报送市信息化主管部门;核查结果与原信息记载不一致的,信息提供机关应当对相关数据进行修改。

第二十三条 行政机关应当将共享的文书类、证照类政府信息加盖电子印章,以保证信息的不可更改性。

市、区、县级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采取保障措施,使政府信息共享平台在行政机关查询获取文书类、证照类政府信息作为办事依据和执法参考时同步生成数据快照等电子凭证,以明确共享信息的时间状态。

第二十四条 行政机关通过政府信息共享平台获得的加盖电子印章文书类、证照类政府信息,与纸质文书具有同等效力。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共享的政府信息法律效力另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行政机关可以将通过共享方式获得的文书类、证照类等政府信息作为办事和执法依据。

行政机关可以通过电子方式确认的事项和获取的材料不得要求行政管理相对人自行确认并提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五条 行政机关未经信息提供机关的同意,不得自行向社会公众发布或者公开所获取的共享政府信息,不得自行向其他行政机关提供所获取的共享政府信息,属于政府信息公开范围内的信息除外。

第六章 安全保障

第二十六条 市、区、县级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规定,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保障政府信息共享活动的安全。行政机关应当加强政府信息安全管理,制定信息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做好信息安全防范工作。

任何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泄漏从政府信息共享平台获取的涉及公民个人隐私或者法人和其他组织商业秘密的政府信息。

信息化主管部门和信息使用单位的工作人员不得擅自更改共享的政府信息。

第二十七条 市、区、县级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对共享信息库进行同城及远程异地备份。

第二十八条 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管理共享信息,按照共享条件提供信息,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措施,确保信息的可用性、安全性、完整性。

第七章 监督考核

第二十九条 行政机关应当制定政府信息共享内部工作程序、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并指定专人负责政府信息共享工作。

第三十条 行政机关每年应当向信息化主管部门提交共享信息使用情况,由信息化主管部门汇总并定期通报。

第三十一条 市、区、县级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监察机关对政府信息共享工作进行监督和绩效评估,并定期进行通报。

第八章 争议处理和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行政机关拒不按照政府信息共享目录或者同级人民政府的决定提供政府信息的,由同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第三十三条 行政机关违反本规定的,其他行政机关有权向信息化主管部门投诉。信息化主管部门接到投诉后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书面反馈投诉单位。

第三十四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政府信息共享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单位责令立即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篡改政府信息内容的;

(二)泄漏政府信息内容侵害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

(三)拒绝提供或者故意拖延提供应当共享的政府信息的;

(四)对共享信息的使用超越了履行职责的必要范围的;

(五)未及时更新相关信息的;

(六)故意隐瞒机关目录信息的;

(七)其他违反本规定的行为。

第九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本规定自2012年9月1日起施行。

下载广州学校安全管理规定-广州政府(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州学校安全管理规定-广州政府(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广州限购的规定

    限定居民家庭购房套数说明 (宣传单张)根据《关于严格执行我市商品住房限购政策的通知》规定,自2010年10月15日起,本市(包括市辖十区,下同)暂时实行限定居民家庭购房套数政策,因此,凡......

    广州集体户口管理规定[五篇范例]

    广州市集体户口管理规定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本市集体户户籍管理工作,切实保障集体户口人员的合法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广州电工培训学校

    在广州哪里学电工好? 在广州哪里学电工好?现在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的介绍很多,有点鱼目滚珠,为了不被上当受骗,建议大家在选择学校的时候要做到“一看,二比”: “一看”,应关注培训机......

    广州服装设计培训学校

    欢迎咨询: 电话联系:020-36093333QQ咨询:800070330 学校网址:广州服装设计培训学校广州白云工商技师学院服装系是广东省和广州市服装行业协会及设计师协会会员单位,是省、市服装......

    2.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学生校外实习安全管理规定

    学生校外实习安全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校外实习安全管理包括教学计划中的社会调查、认识实习、生产性顶岗实习及毕业实习。实习安全管理包括安全教育管理、实习学......

    2.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学生校外实习安全管理规定

    学生校外实习安全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校外实习安全管理包括教学计划中的社会调查、认识实习、生产性顶岗实习及毕业实习。实习安全管理包括安全教育管理、实习学生到......

    广州市政协机关接待工作规定

    广州市政协机关接待工作规定 第一条 ;为加强管理,进一步促进机关接待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特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 ;办公厅行政处负责机关的接待工作。 第三条 ;接待工作的......

    广州歌剧院管理有限公司

    广州歌剧院管理有限公司 广州歌剧院位于广州新城市中轴线与珠江北岸交汇处的西侧,濒临珠江。总投资约13.8亿元人民币,占地面积约4.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7.3万平方米,歌剧院内......